妇产科学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3 15:21:2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妇产科学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妇产科学论文

篇1

妇产科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临床学科知识,也是医学院校中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内容,此科学内容存在比较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在传统教学中,通常使用常规临床带教教学形式,虽然也起到了一定成果,不过无法令人真正满意,并且此种常规带教形式存在很多问题,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带教师生之间互动不到位等。现在医学院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形式转变为主动形式,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引领的互动教学模式。现在将TBL和CP结合教学法使用在妇产科教学中,针对患者疾病类型进行检查、诊断治疗以及护理

等,使得患者得以早日康复,基于此,我院尝试在妇产科临床实习带教中使用CP结合TBL教学,并选取近年来我院实习的90例学生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开展相关临床研究,现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从2018年8月-2019年7月我院实习的90例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方案分成对照组(n=45),与观察组(n=45)。所有研究对象都是专业许而生,其中观察组男性15例,女性30例,年龄19-24岁,平均(18.24±0.45)岁。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龄20-23岁,平均(21.24±0.04)岁。学生来自的大专和本科学院,对两组学生的基线资料以及文化程度等各方面进行对比,没有统计学差异,可比较(p>0.05)。

1.2方法

对照组学生采用常规传统临床带教方式,专业教师针对妇产科理论知识讲解后,引导学生进行查房实习工作,主要过程是,专业教师针对妇产科内容进行讲述,然后分配学生和患者进行沟通,掌握病史后进行妇产科检查工作,为孕妇书写病例、产程等。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依据实习具体情况提出问题,教师进行解决,最后以试卷测试形式针对学生实习情况进行检测。观察组采用CP结合TBL教学形式,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小组划分,结合实际情况以每组3-5人不同成绩进行混搭【1】。第二,做好实习准备,教师为学生提供CP文本,简单接受后提出简单问题,实习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其中,对病情掌握后以自学形式查找资料,解决问题。第三,注重理论和实践结合,基于教师引导下,做好治疗干预工作,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观察分娩过程,判断宫缩等。第四,个人发言时间,小组学生逐个提问进行解决。第五,总结点拨提升效果,依据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判断,做好重点讲解工作,做好知识拓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2】。

1.3观察指标

课程接受,组织学生进行考试,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方向,以百分制形式进行,理论为60分,而实践则为40分,以调查问卷形式,收集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实践能力等,针对结果进行对比。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软件对实习学生进行成绩考核,做好统计分析工作,成绩差异性对比可以采用t值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

2结果

实习结束后对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进行考核,针对考核结果进行对比,观察组最终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学生学习兴趣优于对照组,理论实践能力高于对照组,系团结协作能力也高于对对照组,并且独立查阅资料能力和创新意识也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3讨论

妇产科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内容,此科學是结合了内外和儿科学科知识内容,需要学生具备深厚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还要具备熟练临床操作能力,以及和其他医师合作能力,同时还要具备良好沟通能力。TBL教学结合CP教学形式和常规传统教学模式对比,可以显著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使得学生更加自主学习,同时可以提升学生合作能力和沟通意识,进而使得学生综合素养得以提升【4】。TBL和CP教学形式在妇产科临床带教中使用,以小组形式进行教学,在整个过程中,会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进而使得学生综合素养得以提升。研究结果显示,TBL结合CP教形式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各方面能力,促进实习学生发展。

妇产科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浅谈留学生妇产科学教学心得论文

摘要:留学生教育现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价一所高校开放程度的标准之一。但由于留学生在语言、文化及学习经历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留学生在课堂的学习和知识的理解上面临不同的困难。为了提高留学生妇产科学的教学质量,该文阐述了在妇产科学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心得与体会。

关键词:妇产科学留学生教学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9)10(c)-0246-02

当今留学生高等教育现已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其教学工作已成为国内各高校一项新的任务和挑战。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一所高校的国际化程度,是高校走向国际化的重要方面,也更是体现当代中国正不断由生产经济和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重大转变。妇产科学作为临床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学科旨在研究女性特有的生理、病理变化及生育调控,是集专业性、技术性以及操作性为一体的学科,所以课堂上教师应培养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充分发掘留学生的潜能,并令其逐步掌握各种常见妇产科疾病的诊疗方法。在多年留学生妇产科学教学过程中,笔者有以下几方面心得体会。

1留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

笔者学校临床医学5年制临床本科专业留学生,生源主要来自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等东南亚国家。这些学生有一定的英语口语基础,大部分学生英语口语相对流利,但部分学生英语口语带有较浓重的地方口音,并且汉语水平程度也参差不齐,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语言交流是教师面临的问题之一。并且学生来自不同国家,其国家的文化、信仰及教育背景也不同,所以对专业课知识的接受和理解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困难[1]。留学生课堂学习习惯与中国学生课堂学习习惯也有较大区别,留学生课堂学习气氛较为活跃,学生主动性强,与教师之间互动良好。但同时,课堂纪律相对比较难把控,因为上课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打断老师的讲课随时提问,所以课堂上教师需积极引导学生,争取让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有所收获。

2教学方法的实施

2.1理论课教学

因为考虑留学生未来毕业后虽然可能回国工作,但在中国留学实习阶段,面临的患者大多为中国患者,所以尽量让学生适应中国的医疗环境,在课堂上采取中英双语式教学。课堂首先先用传统多媒体课件展示全英文理论课程内容,但摒弃传统课件中冗长、繁琐的文字描述,课件中采用形象的图片、多彩的动画以及部分原版英语声音影像,形象生动地为学生展示该堂课的教学目的,通过生动的讲解带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课堂采用启发式及点拨式教学,在理论知识讲授完毕后,以“角色扮演”和“情景虚设”的方式对所学疾病总结,通过案例让留学生融入角色,并参与到情境模拟中,使其更切身感受到课堂的精髓所在,教师同时予以指导,培养留学生的临床思维,使学生熟悉和掌握相关知识点。教师事先选择一中国名学生,其作为“患者”经过课前简单的培训,以便于课堂上能轻松应对留学生的发问,并且尽量向标准化病人(SP)靠拢。然后,让学生分别对其进行病史采集、口诉体格检查项目及应实施的辅助检查名称。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临床实习环境,要求学生需用中文依次询问病史,无法用中文准确表达者,教师在旁边进行解释说明,并鼓励课堂上其他同学用中文进行补充提问。若学生提出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项目有误,教师在其旁询问选择该项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的目的,进行解释说明错误所在,并回放课件中的相关知识点让学生深刻意识到错误的原因;若学生提出检查项目正确,教师应积极地对其进行下一步的引导,并以多媒体的方式展示该“患者”的检查结果,引导其针对性地探索该疾病,做出正确的诊断及同时回答出鉴别诊断名称。在这一模式中,有的学生可能因性格原因不愿意参与其中,或者对此表现得漠不关心,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应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并且授课教师在补充和解答问题过程中对于重点中英文词汇做反复提醒、强调,进而加深学生对该堂课程的印象。

2.2实践课教学

因妇产科学其本身的特殊性,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很可能涉及患者个人隐私问题,且基于目前中国医患关系紧张,实践课对于教师也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实践课前教师事先准备典型病例,要求学生应在课前温习相关理论课知识,鼓励并提倡学生收集理论课堂上有所困惑的知识点。虽然理论课上有“角色扮演”和“情景虚设”环节,但牵涉到与真实患者沟通和相处的方式方法,也是医学生所必备的技能之一,在问诊过程中能让留学生深刻体会到医患沟通的重要性,旨在提高学生的医患沟通技能。病例对象选择能配合的典型病例为主,教师采用学生与患者“零距离”接触模式,事先与患者充分沟通,在取得其同意和理解后,带留学生走进病房。

然后采取将学生自由分组模式,一般分为4~5个学习小组为宜,每组选择一个学生作为代表向患者询问病史,同样使用中文式提问,再由组内其他成员补充提问。留学生代表可对患者进行简单查体,模拟式提问辅助检查结果,然后由教师在旁边给予辅助检查结果的回答。教学实践过程中组内同学可以随时讨论,尽可能完善病史采集。询问结束后再进行组间的补充回答,探讨在问诊及查体时的疏忽遗漏之处,然后进行弥补和纠正,并对该病例的体征、初步诊断、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进行分析,提出诊疗方案。最后环节再由带教老师对各组讨论结果进行补充及点评,并结合具体病例解答实践课前学生收集的有困惑和争议的问题。因留学生相比中国学生性格更加活泼、自信,且思维活跃,这种“分组式”的病例实践课,最大程度上采用了合作式、互助式的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学生的反响普遍良好,同時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及教师与同学之间的完美互动及配合,增加了师生及生生之间的交流。并且让学生通过与患者的切实接触,了解中国医疗现状,适应中国国情,让他们在案例学习过程中更深切地感受到“团队式”医疗,增加团队合作精神。

篇2

2注意观察宫缩,防止损伤软产道

篇3

2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

我校自2006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留学生,招生规模逐年递增,目前在校医学留学生500余名,来自美国、印度、巴基斯坦、毛里求斯、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社会文化背景差异巨大。虽然我校专门为留学生设置了本科全英文教学项目(MBBS项目),但英语并非是所有留学生的母语,且各国学生的英语发音带有一定的地方口音,这给语言沟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虽然留学生在中国学习生活了近四年,我校要求所有留学生实习之前通过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四级,但留学生在临床实习中要和患者进行无障碍的交流仍然困难重重。除了语言障碍,文化背景的差异也在临床教学中设置了一条鸿沟。近年来,随着来华留学生数量的增加,来华医学专业留学生的规模也随之迅速扩大。医学专业留学生必须直接面对所留学国家的人民,其跨文化适应问题尤其突出,上述现象也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针对以上情况,我校妇产科学教研室通过以下多种途径,较好地解决了留学生语言和文化背景差异所带来的临床教学难题。

2.1提高教师的英文授课水平

全英文授课是留学生医学教育教学工作发展的需要,也是我校医学教育努力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妇产科学教研室建立了一系列留学生带教教师上岗资格考核制度和激励制度,如带教考核与劳务分配、职称晋升相关。同时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力量。选拔骨干教师到海外进修,学习国外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聘请外教进行留学生部分课程的授课,对教师的授课方式方法提供指导意见。如聘请布里斯托大学的马丁•约翰•奎恩教授来给留学生授课,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除了提高英语水平,教师还需要深入了解生源国的文化背景、学生的,减少由此带来的文化沟通障碍。

2.2给留学生创造各种机会学习汉语

指导留学生充分认识到扎实的汉语功底是在中国学习的基础,只有学好汉语才能和患者进行无障碍的沟通,更好地掌握医学知识。开设针对医学留学生的汉语课程,除了学习普通汉语,还要学习医学专业汉语,定期对学生的汉语水平进行听说读写考核。把留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邀请有一定英语水平的中国学生加入,建立医学英汉双语角,每周进行2-3次规定话题的小组讨论活动。学校定期举行小组间的汉语竞赛,以提高留学生的汉语学习积极性。鼓励留学生积极参加中国传统节日的各种活动,增加其对中国风俗习惯的了解,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医患沟通障碍。

2.3建立“一加一”的同伴教学模式

在临床实习、见习过程中,把8年制的中国学生和外国留学生混合编在同一个学习小组中,共同参加临床实习,既能解决留学生在临床实践中的沟通困难,又能提高中国学生的英语水平。这种学习模式,已在我院试行了一段时间,深受留学生和本国八年制临床医学生的欢迎。

2.4借助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

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教学方式也由传统的讲课方式发展到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授课老师可以通过互联网下载与课堂内容相关的英文原版文章、图片、视频,教研室添置各种教学模型,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使学生不但能看得见,而且能摸得着,通过这种方法把抽象、枯燥的知识点以简单、生动、直观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弥补语言沟通方面的不足。

篇4

(一)加大人文知识学习

医学生综合能力是指具备人文知识、专业知识、社会适应能力和沟通能力。[1-3]在课程学习时,安排系列人文选修课包括医学发展史、医学导论、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人际关系与沟通技能、循证医学和医学思维与创新等课程,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为人民服务的优良品德,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让学生了解社会,懂得医生的特殊社会角色和地位,充分理解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解除人类病痛。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将医学素质教育贯穿其中,培养他们追求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诚实、严谨和正直的科学态度。一旦进入社会,能够很快适应医生的角色。在学习临床课过程中,设定师生交流的固定时间,促进教师和学生学习过程的交流。在强化人文课程学习的同时,强化外语学习,并设置包括临床研究方法、医学专业英语、临床医学进展、英语网络自学等课程,为将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有助于促进知识的全面发展。

(二)理论课模块的建立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入学校后,如何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安排辅修内容学习,而且不影响临床医学专业主要课程学习,这是医学教育存在的共同矛盾。辅修妇产科学专业学生在进入大学三年级临床课学习妇产科课程时,可以把妇产科学一门课程拓展为妇产科学课程模块,妇产科学课程模块包括产科学、妇科学、妇产科手术与治疗学、生殖医学与计划生育,通过妇产科学课程模块的学习,拓展辅修学生的妇产科专业知识,夯实妇产科学基础知识,提供最新妇产科学知识进展,使辅修妇产科课程的学生在妇产科知识结构方面达到住院医师水平,有利于毕业后从事临床工作。

(三)加强课程学习过程中评估

国内医学生学习过程中往往存在这样的情况,一门课程的学习只在课程结束时进行一次考试,平时缺少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估和监控,有些学生往往平时不注意知识的积累,只是学期末才突击,因而知识的掌握往往不尽如意,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在辅修妇产科学生妇产科模块课程学习过程中,最终成绩由多个部分构成,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安排两次测验,各占总成绩20%,期末考试占60%,以促进学生自我努力,不断学习。

二、临床实践教学模式

医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包括人文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临床实践技能包括临床疾病诊断和处理能力[6,7]。实践教学是培养合格临床医师的关键途径,同时也是医学教育中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以下措施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一)调整现有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紧紧围绕执业医师考试内容和教育部和卫生部颁布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调整和安排理论考试模式、题型使其与执业医师考试接轨。建立了妇产科学试题库、试卷库从而使得考教分离,并优化教学资源,鼓励教师开展引入PBL教学法,在妇产科课程开展以临床病例为主导的教学法以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觉得妇产科课程学习生动有趣;融合临床医学基础课知识如解剖学与妇产科手术,组织胚胎学与妊娠、流产、不孕症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临床处理联系起来,有助于临床理论知识的贯穿和了解,并易于掌握。

(二)安排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早接触临床

安排学生在大二和大三暑期到医院了解和熟悉医院的工作流程,体验医院工作氛围,特别是与病人的沟通技能,通过暑期在医院的短期社会实践,让学生了解妇产科工作的复杂性、严谨性,同时也为后期的妇产科课程学习打下基础。安排学生参与查房、门诊及手术,通过早接触临床病例,使学生得以改善理论学习与实践脱节的情况,在临床实践中增加感性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爱心,培养与病人交流的能力,同时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他们主动了解和掌握临床技能的意识。

(三)实施四级技能培训

当前,社会医疗环境不太宽松,学生在临床动手机会明显减少,为了给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临床技能学习和训练平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了临床四级技能培训,将基础护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及儿科学常用诊疗技术整合分成四级培训内容,在技能实验室进行内外妇儿各项临床操作培训,突出临床技能的基本功训练,体现临床技能培训的阶段性、层次性和整体性,在不同的学期开设不同的训练课程,让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之前就通过训练初步熟悉临床技能。

(四)实习前培训

在进入长达一年的临床实习之前,对学生进行短暂的实习前培训,内容包括实习前教育,再次利用模拟器具强化临床基本功训练和规范化培养,有利于学生进入临床后能很快进入实习医生的角色,适应临床工作。

(五)强化临床技能培训

辅修妇产科学生按照实纲,在妇产科科室实习长达4个月,强化妇产科临床技能培训,分别安排在妇科、产科、计划生育手术室轮转,实行导师制一对一带教,使其完成实习教学计划规定的实习任务,熟练和掌握妇产科临床基本操作技能,出科考试包括妇产科临床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如产科的四部触诊、骨盆检查、妇科的双合诊、后穹窿穿刺等。

三、多种考核模式

辅修妇产科学专业方向的考核包括理论和实践能力考核。除以上多种理论考核方法,在临床实践环节采取以下方法来评估实习过程和结果。

(一)监控实习带教质量

每年至少召开一次辅修妇产科专业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和辅修妇产科专业学生座谈会,了解和发现学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予以调整和完善培养体系,使教学和管理更科学化和合理化。在学生一年的临床实习期间,要求实习学生按照实纲完成相应的临床工作,如20份以上临床病历的书写,参加外科、妇产科手术及内科、儿科操作,具体到每一项操作如胸腔穿刺、腹腔穿刺、骨髓穿刺的数量、参加手术的种类和次数,所有这些操作均需记录在实习手册上,并要求老师签字。

(二)分阶段考核及综合

在实习期间,进行三轮理论实习考试,考核通过不同时间、不同科室实习所需掌握的临床诊断、鉴别诊断及处理能力,最终作为实习理论毕业考试成绩,毕业考试不及格则延长实习时间推迟毕业。

篇5

本组患者66例,均为我院妇产科收治的失血性休克患者,经患者同意后,随机分析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33例,年龄23~34岁,平均(28.6±5.3)岁。出血原因:宫缩乏力出血20例,异位妊娠破裂7例,胎盘早剥所致出血3例,不完全流产引起的出血3例。观察组33例,年龄23~34岁,平均(29.2±5.6)岁。出血原因:宫缩乏力出血20例,异位妊娠破裂6例,胎盘早剥所致出血4例,不完全流产引起的出血3例。所有患者出血量为1100~2500ml之间。两组患者的病情、性别、年龄等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抢救与护理

1.2.1急救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采用相同的急救方法,即将患者立即置于平卧位,增加回血,防止脑部、肝、肾等重要脏器的供血不足。观察患者的呼吸、血压、脉搏、体温等生命体征,当失血性休克患者,面色苍白,呼吸加快,脉细微弱时,血容量降低时,肺泡血容量也在减少,应及时给予氧气吸入,流量控制在4~6/L,改善患者的缺氧症状,并做好保暖等工作。做好血常规、血配对、备血等工作,并迅速建立两条以上静脉通道,用留置针,选择9号以上的针头进行穿刺,防治患者烦躁时造成血液,体液外渗漏等。

1.2.2护理方法:

对照组在急救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急救护理基础上,采用人性化护理模式。需进行心理干预:当患者处于失血性休克时,情绪往往变的焦虑、恐惧等,当患者处于紧张等不良情绪下,容易影响治疗的效果及对日后恢复当中出现情绪抑郁。因此护理人员应多安慰鼓励患者,通过抢救的成功案例让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当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病情做详细的检查,并向家属详细询问发病过程,通过患者的病情,详细制定护理方案,当患者出现烦躁情绪事,应进行适当的保护措施。对于宫外孕失血休克的患者,通知手术室做好术前准备,留置导尿管,抗休克治疗与手术同时进行。术中要做好各个监护仪的连接工作,观察和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详细记录。熟练进行静脉穿刺等护理技术,做到轻、准、快。同时鼓励患者,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对不安全流产及胎盘滞留的患者,应准备好手术器械,配合好医生进行清宫术。协助检查胎膜组织是否完整,并给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疗。术后护理:术后给予患者良好的环境,保持室内的温度、湿度及室内光线,做好保暖措施,降低室内医疗仪器的噪音等。对于宫缩乏力引起的产后出血应给予缩宫素10U+含5%葡萄糖溶液500ml进行静脉滴注同时进行子宫按摩。严密观察产妇产后2h出血情况及生命体征。鼓励产妇尽早哺乳,减少出血量。手术全程采用严格无菌操作,抗生素使用遵医嘱等。

1.3观察指标:

参考裴乃英的相关标准判定救护结果,即:经抢救与护理后,患者心率、血压、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基本恢复或明显恢复为有效;经抢救与护理后,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未见明显变化或死亡为无效。护理质量评分0~100分,评价术前准备、管理质量、规章制度、消毒质量等内容,每项满分20分。观察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服务满意情况,分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个维度。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均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救护效果比较:

对照组经救护后有效24例,无效9例,有效率72.7%。观察组经救护后有效31例,无效2例,有效率93.9%。观察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服务非常满意30例,满意3例,不满意0例。对照组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服务非常满意16例,满意12例,不满意5例。观察组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篇6

2反思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自己学习、自己获得知识。“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反思教学方法就是使教与学都不定法。每一次的反思,教师都要根据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以学生为主体,寻求最利于学生接受、学生最乐于接受、最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最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最利于学生综合发展的最佳教学形式,使学生学会学习。例如,笔者在刚开始讲授月经失调妇女的护理时,认为护理专业学生绝大多数是青春期女生,常常出现月经失调,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应该会很感兴趣、容易理解,因此笔者采用单纯的理论讲授法进行该部分内容的教学,但在教学过程中却发现多数学生兴趣不高。笔者课后通过了解得知,多数学生感觉这部分内容很复杂、很抽象、很难理解,因而无兴趣学习。经过多次反思,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结合案例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探究月经失调的相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了教学效果。

3反思学生心理,提高学生职业心理素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学生的这种精神生活是学习兴趣的体现,而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观察和捕捉学生学习的心理反馈信息,加强学生职业心理训练,从而充分挖掘教学中的积极因素,提高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在护理教学中探索科学、系统、切实可行的职业心理训练方法,对提高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促进当前护理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例如有些学生在学习异常分娩时,感觉分娩很可能随时出现异常甚至有生命危险,因此产生恐惧心理。反思学生这种心理状态,笔者在教学中播放分娩视频,让学生感受接产者如何指导产妇在精神上、身体上做好分娩的充分准备,增强产妇分娩的信心,同时也感受产妇产后的幸福情绪,并结合临床资料说明充分的准备可以大大降低甚至避免异常分娩的发生,使学生增强学习的信心,提高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

4反思教师情绪,增强教师人格魅力

情绪是能够互相感染和影响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情绪积极饱满,能给予学生正能量,感染学生,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能大胆地与教师互动、求知;而教师以消极情绪对待教学,无疑会使学生心理上产生压抑和紧张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我们现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教师首先应该全方位提高自身整体素质,以增强自身人格魅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每次课后笔者都特别注意反思课中的情绪状态及其对学生的影响,经常通过课后与学生的沟通了解是否无意中把个人情绪带到课堂中,从而提高控制情绪的能力,增强人格魅力,增强教学效果。

5反思教学价值,净化学生心灵

教学的价值在于塑造学生的人格,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自我发展的基本素质。反思教学价值就是充分分析课堂教学中的知识价值、思维价值、情感价值、道德价值、行为价值能否满足学生综合发展的需要。笔者在妇产科护理学教学中,结合国家对妇女身心健康的相关方针、政策,加强学生爱国、感恩等思想教育,净化学生心灵,培养学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

6反思教学遗憾,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

备课时,有些问题不容易发现,在课堂教学结束后进行教学反思,能够发现教学中的疏漏之处。因此,笔者很重视课后教学反思,对教学过程进行回顾、梳理,并做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及时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的方法,总结经验教训,实现自我超越,提高教学能力。

7反思教学亮点,积累教学、教研、教改素材

教学过程是师生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过程,课堂教学中常有意想不到的“精彩片断”,包括学生的创新活动、精彩答题、探究质疑等,教师课后若能及时捕捉、提炼、记录,就能为以后的教学、教研、教改等积累宝贵的第一手素材。

篇7

1.1实践应用

妇产科教学对学生的操作技能要求十分严格。在授课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准确地进行妇科检查、产科检查、正常接生等,但由于受时间、地点、条件限制,如正常接生,教师就不可能将大批学生带入产房中观看正常分娩及接产技术的操作过程。那么如何使学生很好地学习分娩及接产技术的具体操作运用呢?情境教学法可解决这一问题。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讲解了正常分娩期的临床经过及相关护理后,就可以安排一次情境教学,具体要求及操作规程如下。

1.1.1准备及引导阶段

在授课前,教师要先布置好模拟产房、模拟待产室;在授课中,教师创设情境:一位接近预产期的孕妇以“见红”收入院,但由于恐惧分娩而紧张不已,其家属也很焦虑,害怕孕妇和胎儿有生命危险,从而不停地催促医护人员检查孕妇和胎儿的情况,要求尽快进产房或手术室。接诊的医护人员十分气愤,大声训斥该孕妇及其家属。

1.1.2情境教学实施阶段

说明具体情境后,选出4~5名学生自由分工,分别扮演接诊医生、护士或助产士、患者及患者家属。“护士”或“助产士”首先进行护理评估,包括询问“患者”健康史、推算其预产期、给“患者”进行身体状况评估及心理社会评估,还包括全身检查,重点测量其血压和体重,尤其注意下肢有无水肿;腹部检查:测量宫高、腹围,四步触诊,听胎心音;骨盆外测量:测髂棘间径、髂嵴间径、骶耻外径、坐骨结节间径;肛查:胎先露下降情况、宫口扩张情况。根据评估结果提出护理诊断、制订基本护理措施。“接诊医生”需要详细进行问诊和查体,做出临床诊断,对护理评估结果做出判断,确定“患者”预产期;对胎产式、胎先露、胎方位做出判断,并判断胎心率是否正常,骨盆外测量结果是否正常“,患者”是否进入产程等。“患者家属”向“接诊医生”及“护士”或“助产士”提出一些疑问,进行健康知识咨询。然后展示矛盾发生的过程。

1.1.3讨论点评升华阶段

在角色扮演后,让其他学生思考并分组讨论“医护人员”的行为是否恰当?如果自己是医护人员应该怎样对待患者及其家属?如果自己是患者和患者家属,会有什么样的心理反应?“医护人员”的操作是否存在问题?何种情况是将孕妇送进产房的指征?何种情况是进行剖宫产的指征?讨论过后,选出4~5名学生,按照讨论结果重新表演,然后让“演员”说出自身感受,其余学生再次分组讨论,最后教师点评。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继续安排情境:该产妇宫口开大2cm,由于逐渐加强的宫缩痛而哭闹不止,产妇家属不知所措,产程进展缓慢;医护人员进行监测、给予安慰,让产妇放松。再次选出4~5名学生参与角色扮演,让其自由发挥,余下学生从表演中发现问题、分组讨论、解决问题,接着教师点评。还可以继续增加情境:该产妇宫口开大5cm时出现胎心率异常、宫口开全但没有正确使用腹压等,仍找学生表演,然后讨论、教师点评。最后进行综合实践能力评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数占期末成绩的一部分)。

1.2应用特点

1.2.1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将情境教学法应用到妇产科临床教学中,比较真实地再现了临床护理工作中评估、检查、分析、护理、保健指导及医护患沟通的过程,使学生理解了妊娠期、分娩期及产褥期中常见疾病的表现,了解了临床中在遇到具体妇产科疾病时,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将平时枯燥乏味的基础理论知识以情境演绎的方式展现,使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快乐而主动地学习妇产科知识,同时也增加了学生投入医疗事业的信心。

1.2.2变被动为主动

情境教学法摒弃了传统教学中“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能够提高学生的基本操作以及临床实践能力,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因产生浓厚兴趣而主动探索、求知更多知识。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在运用该教学法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全体学生几乎都融入其中,真正成为了教学的主角,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与此同时,在情境中,学生会发现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很重要,这样可以赢得患者的信任,自觉自愿地让医护人员检查操作。在情境教学法的应用中,即使是理论基础较薄弱的学生,也能主动认识和领悟到医护职业道德素养的重要性、良好的沟通与应变能力对日后工作的重要性。

篇8

2011~2012年本院共接收了50例妇产科急腹症患者,年龄最小17岁,最大44岁,平均年龄(31.4±5.9)岁。其中已婚患者39例,未婚患者11例,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5h内确诊。

1.2方法

为患者行B超检查,并观察其临床症状。确保患者膀胱充盈,借助B超诊断仪对患者下腹行传统扫查。仔细观察分析患者子宫及宫腔状况,确认患者盆腔及附件区有无异常回声区或异常包块,若存在异常包块,需对其位置、状态、体积等特征进行详细分析,注意患者是否发生腹腔、盆腔积液以及积液量。若行超声波检查发现积液,需借助超声引导,为患者实施后穹窿或经腹腔、盆腔穿刺,收集积液进行检查,从而明确积液性质。了解患者以往病史,联合B超结果和积液样本检测报告以及患者症状,给予有效诊断。

1.3治疗方法

此次对于传统手术以及保守治疗进行了研究,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对于存在腹腔出血的急腹症病例有比较好的效果,而保守治疗主要是对患者进行药物杀胚胎治疗,通过使用活血化瘀的药物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改善。

1.4统计学方法

建立数据库存放本次研究使用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次研究中,43例患者初诊准确,占比86.0%,剩余7例患者出现误诊。所有患者均康复出院,无死亡。31例患者行手术治疗,29例于术后1周出院,2例患者出现伤口感染,经治疗,10d后康复。19例患者行保守治疗,康复最快者5d出院,最晚者20d出院。

篇9

挑选的研究对象是2012年03月10日~2014年03月10日在我院妇产科接受治疗的88例失血性休克患者,对照组44例患者中,最小年龄不低于23.2岁,最大年龄不超过34.1岁,平均年龄大约是(28.63±3.05)岁。出血量最多可达3200毫升,出血量最少可达到1000毫升,平均出血量为(2280.25±202.52)毫升。其中有生育史的总共有23例,没有生育史的总共有21例。观察组44例患者中,最小年龄不低于22.9岁,最大年龄不超过34.18岁,平均年龄大约是(28.87±3.24)岁。出血量最少可达3240毫升,出血量最多可达到10023毫升,平均出血量为(2290.65±210.56)毫升。其中有生育史的总共有24例,没有生育史的总共有20例。两组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出血量、疾病原因、年龄结构等资料信息无显著性(P>0.05),可比性较强。

1.2方法

一般护理应用于44例对照组,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协助医生做好抢救措施。人性化护理应用于44例观察组:(1)评估患者的病情。一旦发现患者出现失血性休克,护理人员必须要迅测量患者的血压、脉搏、体温、呼吸、神志,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的变化,从而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判断。为了增加患者的回心血量,协助患者缓解重要脏器如肾、肝、脑的血供应不足,护理人员协助患者摆好休克,将患者的下肢抬高18度左右,将患者的头部和躯干抬高大约30度。另外,医务人员要做好输液的准备,并且帮助患者做好保暖措施。(2)建立静脉通道。护理人员协助医生展开抢救措施,以最快的速度建立静脉通道,建立静脉通道最好控制在5分钟以内。通常选择12号针头,选择肘正中静脉和大隐静脉作为穿刺部位。(3)补充血容量。失血性休克患者抢救成功的前提条件是快速、及时的补充足量血容量,首先为患者输入平衡液和葡萄糖。如果有必要还可以加压输入,从而保证患者的静脉通常。等到机体获得充足的血容量,需要调整补量,从而控制肺水肿和心衰的发生。(4)心理护理。患者遭受失血性休克的折磨,难免心生恐惧和焦虑。在这种情况下,护理人员必须要积极安抚患者和患者家属,告诉患者失血性休克的抢救成功案例,消除患者的恐惧、不安心理,从而平复患者的心情,使患者能够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5)健康指导。护理人员定期组织患者参与座谈会、讲座等活动,将失血性休克的相关知识告诉患者,包括失血性休克的发病原因、治疗方法、治疗效果以注意事项,提高患者的认知度,使患者对治疗充满信心。(6)出院指导。出院前夕,护理人员要向患者讲述失血性休克的相关知识,包括平时的注意事项和发病时的基本自救措施,提高患者的认知度。患者出院时,护理人员要向注意的事项告诉患者,并且叮嘱患者定期回到医院接受复查。

1.3统计学方法

将所有的数据输入SPSS17.2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用(x-±s)表示计量,用百分数(%)、例数(n)表示计数,经软件计算,如果对比数据P<0.05,则被认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1.4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抢救效果(差、良、优)、患者满意度(不满意、较满意、非常满意)。

2结果

2.1对比两组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抢救效果

44例对照组中,抢救效果为差的总共有9例,抢救效果为良的总共有11例,抢救效果为优的总共有24例,对照组的抢救效果稍差,优良率仅仅达到79.55%。44例观察组中,抢救效果为差的总共有1例,抢救效果为良的总共有6例,抢救效果为优的总共有37例,观察组的抢救效果较好,优良率高达97.73%。观察组的抢救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抢救效果有明显差异(P<0.05)。

2.2对比两组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满意度

44例对照组中,患者不满意的总共有10例,较满意的总共有11例,非常满意的总共有23例,对照组的满意度较低,仅可达到77.27%。44例观察组中,患者不满意的仅有1例,较满意的总共有4例,非常满意的总共有39例,观察组的满意度较高,高达97.73%。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满意度有明显差异(P<0.05)。

3讨论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的抢救效果稍差,优良率仅仅达到79.55%。观察组的抢救效果较好,优良率高达97.73%。观察组的抢救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抢救效果有明显差异(P<0.05)。这与相关研究者的研究结果相似,由此可以肯定人性化护理的优良效果。另外,本次研究结果还显示,对照组的满意度较低,仅可达到77.27%。观察组的满意度较高,高达97.73%。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满意度有明显差异(P<0.05)。这与王晓禾的研究结果相似,由此可以得出人性化护理应用于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有效性。

篇10

2反思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自己学习、自己获得知识。“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反思教学方法就是使教与学都不定法。每一次的反思,教师都要根据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以学生为主体,寻求最利于学生接受、学生最乐于接受、最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最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最利于学生综合发展的最佳教学形式,使学生学会学习。例如,笔者在刚开始讲授月经失调妇女的护理时,认为护理专业学生绝大多数是青春期女生,常常出现月经失调,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应该会很感兴趣、容易理解,因此笔者采用单纯的理论讲授法进行该部分内容的教学,但在教学过程中却发现多数学生兴趣不高。笔者课后通过了解得知,多数学生感觉这部分内容很复杂、很抽象、很难理解,因而无兴趣学习。经过多次反思,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结合案例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探究月经失调的相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了教学效果。

3反思学生心理,提高学生职业心理素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学生的这种精神生活是学习兴趣的体现,而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观察和捕捉学生学习的心理反馈信息,加强学生职业心理训练,从而充分挖掘教学中的积极因素,提高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在护理教学中探索科学、系统、切实可行的职业心理训练方法,对提高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促进当前护理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例如有些学生在学习异常分娩时,感觉分娩很可能随时出现异常甚至有生命危险,因此产生恐惧心理。反思学生这种心理状态,笔者在教学中播放分娩视频,让学生感受接产者如何指导产妇在精神上、身体上做好分娩的充分准备,增强产妇分娩的信心,同时也感受产妇产后的幸福情绪,并结合临床资料说明充分的准备可以大大降低甚至避免异常分娩的发生,使学生增强学习的信心,提高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

4反思教师情绪,增强教师人格魅力

情绪是能够互相感染和影响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情绪积极饱满,能给予学生正能量,感染学生,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能大胆地与教师互动、求知;而教师以消极情绪对待教学,无疑会使学生心理上产生压抑和紧张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我们现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教师首先应该全方位提高自身整体素质,以增强自身人格魅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每次课后笔者都特别注意反思课中的情绪状态及其对学生的影响,经常通过课后与学生的沟通了解是否无意中把个人情绪带到课堂中,从而提高控制情绪的能力,增强人格魅力,增强教学效果。

5反思教学价值,净化学生心灵

教学的价值在于塑造学生的人格,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自我发展的基本素质。反思教学价值就是充分分析课堂教学中的知识价值、思维价值、情感价值、道德价值、行为价值能否满足学生综合发展的需要。笔者在妇产科护理学教学中,结合国家对妇女身心健康的相关方针、政策,加强学生爱国、感恩等思想教育,净化学生心灵,培养学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

6反思教学遗憾,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

备课时,有些问题不容易发现,在课堂教学结束后进行教学反思,能够发现教学中的疏漏之处。因此,笔者很重视课后教学反思,对教学过程进行回顾、梳理,并做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及时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的方法,总结经验教训,实现自我超越,提高教学能力。

7反思教学亮点,积累教学、教研、教改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