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21:2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英语精读课堂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 论文关键词:英语专业精读课 教师话语 话语效度 行动研究
论文摘 要:教师话语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学生语言习得至关重要,英语专业精读课是语言教学中重要的基础课程,因此英语专业精读课堂上的教师话语更不容忽视。此行动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课堂观察探究精读课堂教师话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法以提高教师的话语效度。结果表明,通过从教师话语的数量和形式、教师话语的构成比例、教师提问的问题类型、教师反馈用语及教师纠错的类型五个方面实施课堂话语效度改进方案,确实提高了精读课上教师的话语效度,促进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和教师的自我完善。
教师话语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传授知识、组织教学所进行的一切语言活动,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包括讲解、提问、反馈、纠错等。教师课堂话语—直是语言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其研究结果不仅证实了教师话语的重要性,而且对教师如何使用话语策略,提高课堂话语质量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指导。不同的教师话语可以产生不同的学生课堂参与程度和认知行为,因而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英语专业精读课是英语专业语言教学中重要的基础课程,根据《全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的要求,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精读课旨在为学生打好坚实的语言基础的同时,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精读课上的教师话语是学生语言输入的重要来源,发挥着目的语的示范作用。教学内容只有通过完美的教师话语的组织和传授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鉴于教师话语在英语专业教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也为了提高教学效率,笔者通过行动研究精读课堂上的教师话语,旨在提高英语专业精读课堂上教师话语的效度以促进英语教学,为学生打好语言基础,培养其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一、行动研究设计
研究对象是运城学院英语本科一年级的学生,两个班共60人(每班30人)。研究方法为问卷、访谈和课堂观察。经过参照相关的教师话语研究文献,结合英语专业精读课的教学设计调查问卷。在实验前、后及过程中进行问卷调查,访谈并认真地进行课堂教学观察。研究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测:在实施行动研究前向受试学生发放问卷,进行访谈,对问卷及访谈结果进行分析,结合课堂观察探究目前的精读课中教师话语的特点及学生期望的精读课教师话语。第二阶段为提高话语效度的行动方案实施阶段:结合英语专业精读课的特点和前测中发现的问题,根据相关
关键词: 大学英语专业 精读课 说明文教学
一、引言
2000年新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附录I对基础英语教学(即本文中精读课教学)的要求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本课程主要通过语言基础训练与篇章讲解分析,使学生逐步提高语篇阅读能力,了解英语各种文体的表达方式和特点”。而通过长期的大学英语专业精读课教学的实践,笔者发现,很多时候课堂教学还停留在字、词、句的理解与运用上,而很少有人从宏观上系统地把握文章的脉络,包括文章的主题、结构、作者创作的意向,以及不同体裁的表达方式、特点等,这样带来的结果往往是学生在语篇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语言能力方面相对欠缺。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笔者在精读课教学中引进了体裁的概念,从语篇分析的高度对说明文课文进行宏观与微观分析,在说明文教学上进行了一些探索,通过实践,笔者发现,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大学英语专业精读课说明文教学的整体水平。
二、大学英语专业精读课课文所涉及的体裁及说明文语篇模式
John M.Swales在其名著Genre Analysis中认为:1.体裁是交际行为的形式,有其交际功能;2.交际目的是确定体裁的重要因素;3.交际目的、话题制约着语篇形式、内容及语言难度(胡倩,2002)。按照Swales的体系,大学英语专业精读课教材《现代大学英语》(杨立民,2006)所涉及的体裁有:narration(记叙文),essay(散文),exposition(说明文)和argumentation(议论文)。
说明文是描述某一事物,事由或过程的文章。它用于说明客观事物的特点和性能,或介绍某种操作程序,或解释某种抽象概念,或阐明某种科学原理,或探究某些自然现象及社会现象等,完全是就事论事的描述,所以也称事实性或技术性的描写文。把握所说明的事物的特征和本质是理解说明文的关键。词典、论文、实验报告、产品说明、广告都属于这类体裁。说明文是学生、科学家、专业人员常用的一种体裁。说明文按照逻辑推理的方法阐述事物的发展过程和展示事物的关系。
语篇模式就是语篇内在的修辞结构(rhetorical structure)。它与文章的体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体裁结构在语篇结构层面上对语篇的形成具有制约作用,那么语篇的组织模式必然也要受到体裁的制约(Yang Xuemei,2006)。
说明文语篇模式宏观结构上常采用“问题—解决型”、“一般—特殊型”、“匹配比较型”语篇分析模式。第一种思维模式的程序是:首先说明情况,然后出现问题,随后作出反应,采取的反应可能解决了问题,也可能没有或没有完全解决问题,最后对此作出相应的评价。而第二种思维模式则通常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先概括后举例,另一种是先讲整体轮廓,后说诸多细节。第三种思维模式通常是以英语为母语的民族用来比较两个事物的相同之处或对比不同之处所使用的一种思维模式,这种语篇模式常用来比较事物异同。比较事物相似之处称为“匹配相容”(matching compatibility),比较事物差异则称为“匹配对比”(matching contrast)。人们常用这种思维模式来比较两个事物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先提出论点,再进行论证。这种语篇形式一般存在于较长的语篇中,常与一般特殊型组成复杂的思维模式。其表现形式为:重复法、词汇关联法和排比法三种(Yang Xuemei,2006)。
根据说明文的定义及说明文的语篇分析模式,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意说明文的三个方面。
1.语篇模式
在《现代大学英语》教材1—3册已学过的文章中有三篇说明文文章,涉及“一般—特殊型”和“问题—解决型”两种语篇模式。
2.组织结构
关键词: 大学英语专业 精读课 说明文教学
一、引言
2000年新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附录I对基础英语教学(即本文中精读课教学)的要求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本课程主要通过语言基础训练与篇章讲解分析,使学生逐步提高语篇阅读能力,了解英语各种文体的表达方式和特点”。而通过长期的大学英语专业精读课教学的实践,笔者发现,很多时候课堂教学还停留在字、词、句的理解与运用上,而很少有人从宏观上系统地把握文章的脉络,包括文章的主题、结构、作者创作的意向,以及不同体裁的表达方式、特点等,这样带来的结果往往是学生在语篇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语言能力方面相对欠缺。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笔者在精读课教学中引进了体裁的概念,从语篇分析的高度对说明文课文进行宏观与微观分析,在说明文教学上进行了一些探索,通过实践,笔者发现,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大学英语专业精读课说明文教学的整体水平。
二、大学英语专业精读课课文所涉及的体裁及说明文语篇模式
John M.Swales在其名著Genre Analysis中认为:1.体裁是交际行为的形式,有其交际功能;2.交际目的是确定体裁的重要因素;3.交际目的、话题制约着语篇形式、内容及语言难度(胡倩,2002)。按照Swales的体系,大学英语专业精读课教材《现代大学英语》(杨立民,2006)所涉及的体裁有:narration(记叙文),essay(散文),exposition(说明文)和argumentation(议论文)。
说明文是描述某一事物,事由或过程的文章。它用于说明客观事物的特点和性能,或介绍某种操作程序,或解释某种抽象概念,或阐明某种科学原理,或探究某些自然现象及社会现象等,完全是就事论事的描述,所以也称事实性或技术性的描写文。把握所说明的事物的特征和本质是理解说明文的关键。词典、论文、实验报告、产品说明、广告都属于这类体裁。说明文是学生、科学家、专业人员常用的一种体裁。说明文按照逻辑推理的方法阐述事物的发展过程和展示事物的关系。
语篇模式就是语篇内在的修辞结构(rhetorical structure)。它与文章的体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体裁结构在语篇结构层面上对语篇的形成具有制约作用,那么语篇的组织模式必然也要受到体裁的制约(Yang Xuemei,2006)。
说明文语篇模式宏观结构上常采用“问题—解决型”、“一般—特殊型”、“匹配比较型”语篇分析模式。第一种思维模式的程序是:首先说明情况,然后出现问题,随后作出反应,采取的反应可能解决了问题,也可能没有或没有完全解决问题,最后对此作出相应的评价。而第二种思维模式则通常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先概括后举例,另一种是先讲整体轮廓,后说诸多细节。第三种思维模式通常是以英语为母语的民族用来比较两个事物的相同之处或对比不同之处所使用的一种思维模式,这种语篇模式常用来比较事物异同。比较事物相似之处称为“匹配相容”(matching compatibility),比较事物差异则称为“匹配对比”(matching contrast)。人们常用这种思维模式来比较两个事物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先提出论点,再进行论证。这种语篇形式一般存在于较长的语篇中,常与一般特殊型组成复杂的思维模式。其表现形式为:重复法、词汇关联法和排比法三种(Yang Xuemei,2006)。
根据说明文的定义及说明文的语篇分析模式,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意说明文的三个方面。
1.语篇模式
在《现代大学英语》教材1—3册已学过的文章中有三篇说明文文章,涉及“一般—特殊型”和“问题—解决型”两种语篇模式。
2.组织结构
【Abstract】In the curriculum of the English Department in China’s universities, intensive reading occupies a central position among courses of language skills. This practice of putting reading and writing above listening and speaking goes against the nature of language as well as the law of L2 acquisition.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place listening and speaking in their rightful places, and introduce a new course named “integrated listening and speaking”. The purpose of this course is to take over some of the important functions of intensive reading so as to base nurture of students’ all-round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on listening and speaking instead of on reading and writing.
【Key words】listening and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grading; situational teaching
一、引言
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思想的指引下,我国西北地区的铁路和公路网日渐发达,对境外的进出口贸易量逐年增大,这就催生了对实用型外语人才的迫切需求。作为一所私立高等院校,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紧跟当前形势,确立的办学特色就是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实用型大学本科毕业生。为了使自己的学生国际化,鸿德学院聘用了多于公立院校的外籍教师,引进了外国留学生,设立了硬件齐全的英语角和跨文化交流机制,鼓励全校的中外学生在校园内多多进行交流。外语系作为培养外语人才的地方,更是站在了这一趋势的潮头。通过交流活动,教师们发现,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使外语系学生的读写和思维能力胜过了口语交际能力,在与外教和留学生的交流活动中显得过于腼腆、内敛,难以打破交流障碍。这就促使大家开始自我反思,重新审视了系内长期以来一直沿用的英语教学法体系,发现目前的教学法体系虽已摒弃了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并大量借鉴了新的外语教学法理论,但仍存在一些固有的问题,根源是偏重培养学者型人才,忽视培养实用型人才,这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教育思想的遗留。为了纠偏,外语系领导组织了一个教师团队,仔细分析了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材及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分析对策的基础上决定提纲携领,先从课程设置入手进行英语教学改革,加大听说的比重。我被指派为这个团队的负责人,以下就是我们这个团队在加大听说比重这个教改问题上所做探讨的要点。
二、传统教学中听说与读写的关系
鸿德学院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国内其它同类院校相似,经过了反复论证并长期在使用中调整,大体是符合第二语言教学规律和学生现状的。但我们认为,要想培养出能够用英语口语流利交流的人才,必须打破精读课重心偏大的做法。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技能课一般分为听力、口语、泛读、精读、语法、写作和翻译等课程,虽然有的学校把听力和口语并作一门课称为“听说课”,或加上视频改成“视听说课”,或把泛读课称作阅读课,或把泛读和和精读并作一门课称为“综合英语”等,其实都是在这个思维框架内进行的具体划分,但无论怎样划分,其主要特点都是以精读课为中心,让其它课程或为精读课奠定基础,或强化精读课的效果。一般来说,其它课程只负责培养单一技能,精读课才是把所学各项技能综合起来的核心课程。这样一来,其它课程的考试成绩都不能反映学生对英语的全面运用能力,只有精读课的考试成绩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这就使得学生重视精读课成绩,教师重视精读课教学技巧,教学管理人员重视精读课的师资配备。
在这一课程设置框架内,精读课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顾名思义,“精”的意思是“精细地”,而“读”的意思是学英语从“阅读”入手,因此在精读课上,教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本内课文的每一句话,通过讲解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句中的所有词汇、句法和语篇内容,再通过穿插句型或情景练习(口头+笔头)的方式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准确少错地表达思想,用英语进行人际交流。大体上看,精读课上的这些常规做法是符合第二语言习得规律的,而设置一门课程来综合学生所掌握的单一语言技能这种做法无疑也是正确的。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还要改革呢?答案是问题就出在这个“读”字上。
众所周知,学习一门新的语言,首先是接收,然后才是表达。有了接收和积累才能表达。无论是接收还是表达,都有两个渠道,接收的渠道是听和读,表达则通过说和写来实现。听和说构成了一条输入输出渠道,而读和写则是另一套循环通路。听说与读写之间的关系历来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话题。以精读课为重心的做法遵循的是读写高于听说的原则,而这一原则受到了当代语言学家的挑战,被认为是不符合语言自身规律和语言习得规律,因此是错误的。根据当代语言学的理论和实际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决定把读写为重心改为以听说为重心,但不盲目增加听说的课时或课型,而是设置一门与精读课对等的听说课,在该课上综合学生所获得的所有单一语言技能,培养既熟练又准确的英语运用能力。用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英语运用能力将不会过度依赖眼睛和手写,而是直接通过耳朵和嘴巴来进行交流,完全符合新形势下国家和内蒙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我们暂定这门课程为“听说综合课”,并于2016年春季学期开始了这门课程的试点,预计需要两年的周期,对象涉及一、二年级的所有班级,每周8课时。如果听说综合课的试验成功了,下一步是改革还是取消精读课,有待于一个新的研究课题来加以分析、论证。
三、正确理解听说与读写的关系
长久以来,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语言专家都认为读写高于听说,这种想法是有其历史根源的。英国语言学家Wilkins 早在1972年就指出了这种认识的几个形成原因。首先就是读和写是有文化和社会地位的象征,所以人们自动地把读写放在听说之上。其次是多数社会积淀的思想精华都是以书面形式呈现的(历史记载、宗教/哲理论述和文学作品),这使得人们崇尚书本和阅读。再者,书面记载不会瞬间即逝,能永久保留一个民族的重大记忆,以传承后代,这就使得文字显得十分有价值。此外,研究语言的学者、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书写能力的社会阶层,从维护自身地位的目的出发,往往倾向于强调读写优于听说。我们可以看出,以上的所有原因都涉及社会价值观,却与语言本质和二语习得理论无关。
后来,总的社会形势有所改变。工业革命和造纸印刷业的发达使多数人都有了受教育的机会,因此读写不再是社会高层的象征。平等和民主思想的传播使得人们摒弃了文绉绉的书面语而追求口语的亲切感。一些白手起家成功人士的出现向世人说明成功不仅靠书本知识。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又浮现了当代语言学家的新发现。
索绪尔以后的当代西方语言学家几乎都认为听说比读写更重要,胡壮麟等专家(1988)概括了他们提到的两个主要原因。第一,历史上任何一个部落和民族的发展史都证明是先拥有口语,后发明文字,甚至有的部落一直都没有文字,只有口语,这说明口语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而文字却不然。第二,儿童对母语的掌握都是从父母教的口语起步的,而不是首先学会学校的书面语。根据我们的观察,还有另外一个原因。语言,不管是口语还是书面语,都在不断变化着,由于这些变化十分细微,我们觉察不到。在历史长河中,书面语的变化趋势是越来越向口语靠拢,这就说明本质上书面语是以口语为蓝本的,而不是口语以书面语为标尺来塑造自身,所以哪个是本哪个是末一目了然。这里提到的三个原因都清楚地表明,把读写放在听说之上,无论是从语言本身的规律还是从语言认知的角度来看都是本末倒置,我们有必要在日常外语教学中矫正这一关系。
四、一项课程设置层面的改革设想
根据我们的设想,听说综合课是一门代替精读课部分功能的课程。既然如此,这门课就必须与传统的听说课有明显区别。传统的听说课上一般是由听力短段来设定场景,借助学生的想象力来进行后续练习,这些活动往往围绕话题(topic)和语场(field)展开,比如,学生听一段关于看电影的对话后,进行全班发言或小组讨论,评论自己最喜欢的电影。从这样的安排可以看出,这门课对英语词汇和句法结构的循序渐进学习规律不予考虑,只注重语言的功能和特定场合的意思表达,不管学生是否已掌握相关词汇或具备处理复杂句型的能力,突出流利程度而放低对学生语言标准化的要求。而听说综合课则不能按这样的课程标准来设计课堂活动。在听说综合课上,学生不仅要提高听力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而且要把在听说、泛读、语法、翻译课上学到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加以综合运用,不仅能够针对所听到的内容做出比较规范的英语回应,能力提高后能做小型即兴讲演,而且能够在课后让自己在英语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提高体现在读、写和英汉、汉英互译等方面。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首先要有一个比较科学的教学法体系。
经过对一些主要教学法体系的分析研究,我们选定了在英国1930到1960年间比较流行的一种英语教学法,这种教学法被称为“情境口语教学法”,由于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至今仍有学校在应用。这一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Harold Palmer(1940)和A.S.Hornby(1950)。上世纪常见到的英国编撰的课本Access to English(Coles& Lord, 1975)和Kernel Lessons Plus(O’Neill, 1973)就体现了这一教学法体系。遵循这一教学法体系所设定的大纲通常建立在三个主要原则基础之上:(1)选择性(在选择教材和安排进度时首选词频最高的常用词,并根据所含语法现象的难易度来选择句法难度适宜的语料);(2)梯度(根据二语习得的规律循序渐进地安排语言教学内容);(3)最佳呈现方式(注重场景的制造和教具的巧妙使用)。我们认为,这其中的选择性和梯度至关重要,是使听力综合课接过部分精读课功能并区别于传统听说课的关键,是把语言知识转化为运用、又把不规范的即兴话语行为转化为内化的标准英语之最有效方法。当然,在采用这一教学方法的同时,我们也适当做了与时俱进的调整。比如,当今多媒体设备的运用使我们在场景生成和气氛营造方面比上个世纪有了很大的优势,省去了很多做教具的功夫和费用,又能达到生动的效果。
Richards 和 Rodgers(2000)总结概括了情境口语教学法的主要特点,如下:
(1)语言教学起始于口语教学,听说输入语料先于文字输入。
(2)课堂所用语言一律为目标语。
(3)新的语言点全部通过生活场景引进并重复练习。
(4)严格筛选词汇,以保证其覆盖最基本的生活内容。
(5)语法现象分级,先教容易的,后教复杂的。
(6)学生打下足够的词汇和语法基础之后才开始进行阅读和写作。
他们认为,这些特点中最重要的就是第(3)点,因为这表明这种教学方法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基础上又进了一步,加入了功能的成分,因为情境的展示就是为了突出语言的功能。
西方的外语教育专家在评估英语教W法时往往从三个方面入手,即理论依托、设计和过程。现在让我们从这三个角度来看一看这种教学方法的实施将意味着什么。从理论角度来看,情境口语教学法建立在听说重于读写的认识基础之上,同时它遵循Halliday (1964)的语言结构必须与功能相结合的原则,将强调语境的功能主义思路与拆分语言成分的结构主义理论融为一体。在教学手法上采用归纳法,即学生通过场景来体会生词词义,而不是让教师解释词义。从设计角度来看,运用这种教学法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听说读写这四项基本的实用语言技能并注重规范语言的使用。以学生能说为首要目的,能写为次要目的。这种教学法指导下的大纲应该体现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的思想,不以话题和语场为焦点组织课堂活动,而以语言现象的难易度循序渐进。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多用PPT、实物、表演和手势等来烘托场景,学生初级阶段多做例句重复和替换练习,高级阶段则可自由表述。教师角色除了组织课堂活动、帮助尴尬学生、纠正错误、出题判卷外,主要是用自己的话为学生提供语言范例和描述必要的场景。初级阶段学生的任务主要是通过听、模仿、回答问题和回应教师的指令来吸收内化语言规则。教材的作用仅仅是为教学提供一个大致的进展方向,由教师来决定主要按教材的步骤推进还是多用其它补充材料。这样的设计突出了教师的重要性,也对我们参与听说综合课教学改革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我们决心不负众望。从过程角度来看,这门课程将延续两学年。整体进程是从教师对词汇和语言结构的控制发展到学生自主运用词汇和句法结构;从句型操练过渡到自如表述。课堂上从易到难的一连串活动应该是听(接收)、集体模仿、个别模仿、教师正音、创造性运用句型、教师鼓励参与、替换练习、问答练习、教师纠错等。这一系列原则和方法我们每一个参与项目的教师目前都已谙熟在心,大家正跃跃欲试地准备迎接新的挑战和做出新的发现。
五、结语
本论文为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本科英语专业用听说带动读写的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号:NGJGH2016135)中系列论文成果之一。这些系列论文的分工是,本论文负从宏观上阐释项目选题背景及研究内容,因此我从理论上和落实角度说明了我们对听说综合课教学改革的总体设想。其它随后陆续发表的论文将主要是具体的教学改革试验介绍和对其效果的量化研究。待到本之日,我们的听说综合课教学改革可能已经步入常轨,届时会有新的发现或提出更多值得思索的问题。希望对此项研究有兴趣的区内外同行们与我们联系,互相切磋,共同努力,以便为我国和培养实用型英语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Hornby,A.S.The Situational Approach in Language Teaching[J].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1950(4):98-104,121-128,150-156.
[2]Palmer,H.E.The Teaching of Oral English[M].London: Longman,1940.
[3]Richards,Jack C.&Theodore S.Rodgers.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4]Wilkins,D.A.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 Edward Arnold,1972.
[5]胡壮麟,刘润清,李延福.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Abstract: With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rise of network technology, the use of computer-assisted teaching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times. Intensive reading of college English courses(Integrated English)is a compulsory core courses of English majors, which is a comprehensive English courses of language skills. Its primary teaching task is to teach basic knowledge of English, basic skills of the students and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other disciplines of English majors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rigorous training. High level vocabulary learning is mainly through intensive reading course for English majors.
Key words:multimedia;networktechnology;English major;“142 task-oriented”
一、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精读实践课堂授课教学模式
大学英语精读课程(综合英语)是英语专业的必修主干课程,是一门综合英语技能课。其主要教学任务是传授英语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严格的基本技能训练,为英语专业的其他学科学习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其中词汇学习是讲授的主要内容。“142任务型”教学不仅能有效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巧,还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能力。
为此,我们实行了多媒体网络环境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系里的教学资源,做到多媒体辅助授课与学生多媒体作业相结合,并改变课堂教师角色,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课堂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来组织教学,把学科知识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机地统一起来,教师使学生明确学习要点,理解和记住所学知识,同时创设情境使学生有效地参与到教学中。
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运用电视、投影、录音、录像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图像、声音等多种刺激因素交叉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增加课堂互动的机会,从而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听说实践课堂授课模式。
二、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与网络自主学习相结合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全面开展技能训练
首先,在课堂上,学生在每次课前都要做听、说、读、写、译等五个方面中某一方面的准备,进行课上五至十分钟的个人展示,教师把学生的表现作为形成性或过程性评价计入学生的平时成绩中,严格的过程性评估是保证学生学习效果的不可缺少的手段。
其次,课后作业内容也分为多种形式,改变了以往只有书面作业的传统惯例,提高了口语和PPT作业的比例,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综合提高。
再次,大学英语精读拥有网络教学资源,学生可以登录校园网进行网络自主学习,提高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自由和方便。
1前言
言语行为理论被Austin提出之后,在语言界引起广泛关注,而指令性言语行为作为言语行为的一个分支,也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礼貌是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人们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遵守的一个原则。课堂指令性言语行为被教师广泛应用于课堂各个环节中,该言语行为是典型的面子威胁行为,教师在使用中或多或少会使用礼貌策略,教师能否恰当合理的在指令性言语行为中使用礼貌策略对整个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效果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将从礼貌策略的角度对昌吉学院英语专业教师课堂指令性言语行为进行分析,主要语料来自9节英语精读课堂以探究以下三个问题:①昌吉学院英语专业精读课堂中教师指令性言行为有什么特点?②昌吉学院英语专业精读课堂中,教师在指令性言语行为中如何使用礼貌策略?有哪些特点?不同年级间教师在礼貌策略的使用上有什么不同?③学生希望教师在指令性言语行为中使用哪些礼貌策略?是否与教师选择的一致?如果存在差异,原因有哪些?本文选择教师课程指令性言语行为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基于以下两点原因,第一,教师指令性言语行为在教师话语中使用频率非常高,被教师广泛地应用于课堂驾驭的各个环节中,能较清晰的反映出师生之间的关系,因此对其研究有一定现实意义;第二,指令性言语行为是一种典型的面子威胁行为(FATS),通过对教师指令性言语行为的分析研究, 便于发现总结教师在指令性言语行为中对礼貌策略的运用特点,从而对英语精读教学有一定启示作用。
2国内外研究
国内外有众多学者进行过关于指令性言语行为的研究。国外的主要学者有Parrott(1993),PennyUr(1996),Harmer(2000),Lörscher&Schulze(1988),Ellis(1992),Falsgraf&Major(1995),Agnes Weiyun He(2000),Christiane Dalton Puffer(2005,2006),Oliveira(2009),其中前三位学者分别提出了关于如何给出有效指令性言语行为的基本准则,其他学者则从西方语言背景进行实证性研究。与国外研究相比,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较晚,主要有李军(1998,2003),朱东华(2000),徐英(2003),何安平(2003),郭林花(2005),郝义侠(2006)和赵端阳(2007,2009),但这些研究大多数将重点放在探究汉语指令性言语行为与英语指令性言语行为的差异,而从礼貌策略的角度分析研究英语精读课中教师指令性言语行为的却为数不多。本文将依据Blum-Kalka的直接三分法和Trosborg的言语修饰策略对9节英语精读课中所收集的教师指令性言语行为进行分类和分析,以发现教师指令性言语行为在礼貌策略应用上的特点。
3研究方法及过程
为考察昌吉学院英语专业教师指令性言语行为的实际使用情况,本研究选择9位英语精读课堂(大一、大二和大三各三节,每节课时长为45分钟),对每堂课进行观察并录音,在所调查的9个班中,学生与教师同属中国文化背景。另外,录音时观察者在场。录音经过文字记录后,将其中的控制性言语行为编了码(共109句)。接着从传统“言语直接程度”角度和“言语修饰”角度分析总结教师实施控制性言语行为时所采用的各种策略。最后,列表分析各策略的分布情况,从而考察英语课堂中教师控制性言语行为使用的特点以及教师对礼貌策略的运用情况。
4研究结果
通过分析研究,笔者有以下发现:①在英语精读课堂上,教师指令性言语行为中使用最多的策略是直接策略;常规间接策略在教师指令性言语行为中的使用次数排在直接策略之后;非常规间接策略使用频率最低。②在不同年级的精读课堂中,教师指令性言语行为中礼貌策略的使用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取决于学生的英语水平以及授课内容的难度;③从学生问卷可以看出,教师在指令性言语行为中所使用的礼貌策略与学生期望大体一致,因此,学生的面子需要基本得到满足。
5结语
在课堂互动中,教师的指令性言语行为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最好的沟通桥梁之一。作为课堂的控制者与引导者,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个交流手段,如果教师能恰如其分地将礼貌策略运用到指令性言语行为中,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促进师生之间的关系,从而创造一个更好的课堂氛围。希望本研究对英语精读课堂教学有一定的帮助,并对今后教师指令性言语行为这一领域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军.使役性言语行为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 2003 (3):34-39.
[2]朱东华.简化英语教师的指令语[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0 (12):11-14.
[3]何安平.基于语料库的英语教师话语分析[J].现代外语,2003 (2):161-179.
[4]郝义侠.面子理论在课堂师生互动中的应用[J].河海大学学报,2006 (9):54-57.
[5]赵端阳.礼貌策略在大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的调查与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 (7):104-107.
[6]Austin,J.L.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2
[7]Blum-Kulka,S. &Olshtain,E. Requests and Apologies: A Cross-cultural Study of Speech Act Realization Pattern(CCSAR) [J]. Applied Linguistics5,1984 (3):196-213.
作者简介:
Coyle,D.等学者(2010:1)认为CLIL是一种双聚焦的教学方法,用另外的一门语言教学课目知识和语言。这种教学模式旨在进行其他学科教育的同时,既把语言当作一种教学媒介,又将其视为教学的目标。CLIL理念与模式重在强调专业知识学习和外语学习之间达到一种平衡,使两者共同发展(王秀文,2011)。Coyle,D.等学者(2010:3)提出,CLIL教学法的教学活动应建立在以4C为架构的基础上。4C分别指内容、沟通交际、认知(以及跨文化理解。内容指学生习得的知识和技能,此外还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创建的知识与技能;内容与认知相关,学生通过分析知识内容来加深对技能的理解,重建内容与相应的认知过程;交际指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学习语境的互动性;文化指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跨文化意识(郭月琴、吴秀娟,2013)。四个要素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构成内容学习与语言学习的有机统一体。
二、CLIL教学理念与商务英语精读教学
CLIL教学理念将学科内容和外语学习作为教学的两个同等重要的目标,基于此,对商务英语精读教学的改革应包含对课程教学内容、课堂组织形式以及课程评价体系的整体变革,使CLIL教学理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现阶段,对于合作学习理论的研究已经获得了很多的学术成果,但是对于合作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却很少,尤其是英语专业教学领域的精读课。为了改变英语精读课的乏味,单调,教学效果差,教学方式传统,等等的弊端,有必要在英语精读课上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提到的问题,使合作学习在精读课堂上更加全面有效的应用,避免合作学习成为形式,我们应该在实际教学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是精读课的学习效果得到很大的改进和提高。
一、科学的选择和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和活动
精读课教师应该充分的意识到这样的事实:不是所有的课堂教学任务都适合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为了保证精读课中合作学习的质量和高效,教师应该对所有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的把握和判断。对于通过教师的解释学生能掌握的语言点,没有必要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对于通过仔细选择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和任务,教师应确定学生在学习时会遇到困难。也就是说,此教学任务应超过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要通过团体合作才能完成,但不能太难,以免使学生感到无法完成,有挫败感。此外,教学内容应值得探讨,可以启发学生的思考。与此同时,在设计和组织合作学习活动时,教师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例如,角色表演,讨论和小组竞争,等等。总之,科学的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和仔细的设计合作学习的活动可以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以便他们可以在合作学习和活动中高效的学习和使用语言知识。
二、合理分配学习小组
合作学习的分组结构在进行合作学习时是非常重要的,怎样分组会直接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在分组之前,教师应该对整个班级的学生的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例如,学生的个性、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态度、习惯和学习风格,等等。之后,教师在分组时还要考虑男生女生平衡、健谈的学生和沉默的学生搭配,英语水平高低的搭配,等等。确保小组中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可以促进组员间的互相帮助、影响和提高,可以培养合作精神,使小组之间公平竞争。此外,教师应该根据精读课的教学内容适当调整小组分配。虽然有很多分组的方式,但是无论怎么分组都应能激发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互相帮助,互相提高,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实现提高英语水平和合作学习的目标。
三、确保每个学习小组有精确的角色分工
因为合作学习方法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应用按照自己的个性特点得到分工,并理解他们应该达到什么学习效果。因此,为了确保每个小组都能充分积极的参与到小组学习和活动中,教师有责任为学习小组内的角色进行精准的分工,保证每一位组员有足够清晰的个人分工和责任,例如,经理、记录员、文稿和汇总。在集体学习时,组员要独立操作――经理设计行动计划;文稿策划提出问题,起草大纲; 记录员记录目前的进展;汇总记录决策和各种行动的原因。而且,每一个人都有责任确保小组的高效运转。经理确保每一个人都要参与和付出。记录员确保能精确解释问题是怎样解决的。此外,小组内角色必须经常轮换,这样每一个组员都有机会饰演不同的角色,得到锻炼。教师应指导学生怎样和其他组员合作和互动,积极的完成分配的任务,以便能快速成功地融入到整个小组的学习和活动中。与此同时,教师应让学生意识到每一个组员都有权利表达自己的观点,也有责任仔细倾听其他组员的观点。他们应该意识到无论觉得自己的观点多么重要和有价值,都不能强加给其他组员。只有这样所有组员才能充分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合作学习的质量和效果才能得到提高。
四、随着合作学习方法的采用,精读课上教师的角色应适当转变
合作学习是一个更加复杂的教学形式。因为在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中,只要教师充分准备课程内容,就能确保课堂顺利进行。那是因为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师占用大多数的时间,扮演控制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在另一方面,合作学习在英语精读课上应用的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多,课程计划变得不确定,因为在小组学习和小组活动这样较复杂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授课。因此,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应当适当转换,尤其是在使用合作学习的英语精读课堂中。再这样的课堂中,教师不仅仅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或控制者,也是设计者,顾问和监督者。设计者的角色要求教师为课程做充分的准备,精确的设计适合合作学习的内容或活动,仔细考虑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需要的教学技巧。教师应远离控制者的角色,允许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到适合自己的成功的方式。教师作为建议者应该给出意见和建议,及时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帮助。教师在监督所有小组的进程和整个班级的学习方面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以便确保课堂教学效果和合作学习的学生的学习效果。总之,教师应该不再是课堂的权威,而应该深入到学生当中,和学生进行更多的互动,来实现教学目标,改进英语精读课的教学效果。
教师话语(teacher talk)是指课堂教学中教师所采用的一种语言。在教学的各环节中,无论讲解、提问、反馈甚至纠错,无不涉及教师话语。在语言课堂里,它不仅是教学媒介,而且是学习者的目标语。而作为语言教学基础课程的英语专业精读课,教师话语又是学生语言输入的重要来源,发挥着目的语的示范作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话语的数量和质量将影响甚至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
1.传统精读课中教师话语的问题
Nunan(1991)指出:“教师话语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及学生的语言习得两者都是至为关键的,这不仅因为教学内容只有通过完美的教师话语的组织与传授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且因为它本身还起目的语的使用示范作用,是学生语言输入的又一重要途径。”然而,在传统的语言教学,特别是精读课的教学中,课堂教学被看成是由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老师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话语占据了课堂时间大部分,师生之间的交流甚少。教师话语及其对课堂的影响并未引起教师的广泛关注。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教师话语量过多。
很多教师认为自己是课堂的主角,或由于其它一些原因,课文讲解占用可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赵晓红(1998)和王泉银(1999)发现教师话语占用了课堂70%甚至90%的时间。在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里,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很少,课堂教学成了单向的传授知识的过程,学生的交际能力没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受到激发,上课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教学效果大大降低。
1.2教师话语的质不高。
教师话语的量多主要是由于讲解过多、重复过多引起的。这样势必会影响教师话语的质,影响课堂效果。传统精读课堂,教师主要讲解单词、短语及进行句子分析,翻译课文,有时还会领读课文。这样做费时费力不说,教师讲课所使用的基本是已经程式化的套语,学生早已十分熟悉,并且句子也十分简单,学生达不到训练英语的目的,同时对学习失去兴趣,低声谈话或读别的书籍。
1.3提问方式有误。
教师提问是教师课堂话语的一部分,提问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传统教学主要以提供答案式提问为主要方式,教师基本就是自问自答。如下例:
T:Eric,how do you like our campus?
S:Mm...I Mm.
T:Do you find it beautiful?
S:Yes...Mm.
T:You do?
S:Yes,I do.
上例中,教师先提问,随后很快简化提问方式,是某种程度上的自问自答,这样包办代替的实际结果是剥夺了学习者自我修正语言输出的机会。
1.4教师反馈不当。
教师反馈指教师对学生行为作出的评价和给予的评论,分为积极反馈(Positive Feedback)和消极反馈(Negative Feedback)两大类。积极反馈指用“Good.”,“Excellent.”,“Well done.”,“Great.”,“Okay.”和“That’s right.”等话语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赞赏。消极反馈则包括教师忽视学生的回答并且没有适当给予适当的鼓励;教师中断、纠正或批评学生的错误。如:“Are you sure?Would you say it again?I’m afraid you are not quite right.No,you let me down.”等。传统课堂,老师喜欢纠正学生出现的每一个错误,消极反馈占多数。消极反馈,特别是批评性的消极反馈,往往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产生过度的焦虑情绪,如紧张、羞愧等,从而不能充分吸收课堂输入。
2.教师话语问题对策分析
2.1减少教师话语量,改变提问方式。
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要转变观念,把教学的中心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
实践证明,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课堂比以教师为主导的“单项交际”的课堂更有利于语言习得。因为在双向交际过程中,学习者有更多的机会用目标语进行意义协商和交互调整,从而提高了语言输出的频率。另外,教师提问要注意技巧,多提开放式问题,少提封闭式问题。提问后应当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利用各种策略调整互动结构,保证给予学生的输入都是可理解的,同时这种调整也应该有助于学生的语言输出,使他们能创造性地产出语言。
2.2提高话语质量。
教师话语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上课的效果。教师要精心准备课堂话语,因为教师话语既是课堂指导用语,又是学生语言输入的重要来源,教师用简练的英语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讲解,学生通过练习和互动掌握知识和学习方法。学生学习不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提高语言能力,达到交流的目的。因此,教师在准备课堂话语时要既注重讲解用语,又要注意引导用语,“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2.3多进行积极反馈。
教师反馈为学生提供了修正输出的机会,研究表明,积极反馈比消极反馈更有利于改进学习者的行为。根据Krashen(1981)的“情感过滤假说”(The E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消极反馈,特别是批评性的消极反馈,往往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产生过度的焦虑情绪,如紧张、羞愧等,从而不能充分吸收课堂输入。所以恰当使用反馈语言是一门艺术,这是一个研究怎样处理学习者的语言错误,才能使其更有利于语言习得的探索性问题,它直接影响到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应当多进行积极反馈,如“Good.”、“Excellent.”、“Well done.”等肯定话语。
总之,教师话语是教师课堂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学习效果会有直接的影响,教师应当努力改进话语的质和量,以促进课堂效果。
参考文献
[1]Krashen,S.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 Pergarnon Press,198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对外科技、文化、经济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深入和扩大,优秀的外语人才,尤其是优秀的英语人才的社会需求呈上涨形势。高职英语教学相对于本科英语教学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方向。如何在短短三年的学习中尽快提高英语高职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能力,从而使他们能够胜任未来工作的挑战,或为未来进一步的深造打下扎实的基础成了从事高职英语教学教师们的终极教学目标。
英语高职专业教学根据培养目标开设了大量技能性,知识性课程。与众多目标明确,任务突出的科目相比,作为主干的英语专业基础课之一的精读课又有何教学特点呢?就这一问题,笔者调查了西安科技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长安大学等陕西部分普通高校英语高职专业一,二年级学生,结果显示60%的学生不明确精读课的价值所在;20%的学生认为精读课是较泛读课,以阅读文章,分析文章,词汇讲解更为精细的科目;只有10%的学生认为精读课是集听、说、读、写为一体,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科目。调查发现部分学生甚至认为“精读课只是高中英语课的延伸”。学生的反馈显示出部分高校高职英语精读课教学中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模式和手段滞后的现象,这势必会影响英语高职专业教学效果,不利于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针对此现象,笔者撰文阐述了英语高职专业“精读课”的教学特点,以期能够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
1 英语高职专业“精读课”“综合性”的教学特点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基础英语(精读课)是一门综合英语技能课,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1]可见,英语高职专业精读课应是集“听”,“说”,“读”,“写”“译”为一体的“综合性”科目,是所有这些细化科目的延伸。
(1)首先,精读课是听力课和口语课的延伸。语言教学应突出学生听、说技能的培养。在精读课上,教师应坚持用英语授课,讨论问题,并鼓励学生用英语回答、讨论,其过程本身就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能力。实事上不仅仅在课堂上,课下教师也应坚持用英语与学生交流。在英语高职教学中,许多教师认为高职学生的基础差,全英式教学不适合他们,多是采用双语式教学,但这种做法不能给学生创造浓厚的英语使用氛围,顺从了学生的惰性心理,而且导致教学重心偏向语法和词汇,易使精读课成为词汇课或语法课,不利于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
针对学生听不懂,弄不明白的地方,教师可用汉语进行说明,但在转换语码之前,要加上“In Chinese,it means……”,“Next, I will explain it in Chinese.”诸如此类提示性的语言,或者口头上用英语表达,同时在黑板上写出其对应的汉语意义。此种做法是在向学生暗示:我们要尽可能用英语表达思想。双语教学中不加提示的语码转化则会顺从学生的惰性心理,使教师有“以身作则”之嫌,致使学生一有困难就采用母语表达,而不是动脑采用其它英文表达形式。[2]诚然,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自己的语言(teacher talk),不仅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且要根据学生的语言掌握程度和进展采用适合学生的易被接受的措辞和表达形式。持之以恒,学生们的听、说能力定能有长足提高。[3]
(2)此外,精读课还是泛读,写作和翻译课的延伸。正如一些学生所言,精读课是较泛读课而言,对文章分析更为透彻、词汇讲解更为细致的科目。泛读课在阅读中,侧重的是各种阅读技能、技巧的培养和词汇量的扩充,而精读课在阅读中侧重的则是词汇、短语用法更为详细的介绍;句与段表达、内容及功能上的细微分析,与作者整体谋篇布局的关系以及主题思想的表达方法等等。精读课还会涉及文章的写作特点,教师可依据学生具体掌握情况和兴趣所在让学生进行缩写,仿写等练习,又是对写作课的延续。此外,教师常会让学生对一些长句,难句或段落进行翻译,以测试学生实际理解程度,这个过程又考察了学生的翻译能力和翻译技巧的掌握情况,亦是翻译课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