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遗迹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3 15:21:3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历史遗迹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历史遗迹论文

篇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经济进入了持续高速发展的阶段。经济的繁荣带动了社会各个行业的发展,也使得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为了适应社会需求,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呈现出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迈进的发展趋势。而艺术设计作为热门学科,全国艺术设计类考生逐年攀升,全国兴起了艺术设计的热潮。然而,艺术设计教育在我国,只有短短的二十几年的历史。由于现代设计教育在我国的历史比较短,发展还不够完善,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加上这几年的扩招,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诸如:培养目标不够明确,教育思想和方法比较陈旧,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不够完善,教学质量有待提高等。所以,我们一定要静下心来重新审视艺术设计理论,研究艺术设计教育。

笔者从事艺术设计教育十多年,目睹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艺术设计教育的巨大影响,以及艺术设计教育对市场经济的反作用,以自己切身体验谈谈对艺术设计教育的一些思考。

一、顺应市场需求,转变教学思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要让市场在资源的优化配置中起主导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学校也被逐步推向市场,并逐步向产业化方向转化,这也是在市场经济体制运作下完成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然要求。由原来的国家包培养、包分配,逐步转向交费上学,毕业后自主择业。这就必然要求我们改革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制订新的教学管理制度以适应社会和学生的多样化选择。我国的艺术设计,是随着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兴起而兴起的,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而产生的。应该说,艺术设计在中国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与市场经济发生了割不断的联系。

因此,面向市场需求,随时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是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再以理念的突破和更新为先导,在教育实践上引起巨大的变革,在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构造并树立系统的现代教育观念。高校要扎扎实实地办学,不懈地努力,应努力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一专多能、紧贴市场需求的人才。要基础知识与技能培训并重,全方位提升学生素质,从而造就适应市场需要的职业英才。同时,在硬件设施基本完善后,逐步控制学校的规模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强化内部管理机制、增强凝聚力和竞争力上面来,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为将来的生活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打破文理界限,培养宽口径人才

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脱胎于纯美术教育,原来只在艺术院校和轻工院校里设置,现在综合大学、工科院校和师范院校中也纷纷开设设计专业。在现行的教育体系中,艺术设计教育基本上按照两种模式进行。一种是在综合性大学、专业美术院校和师范院校;另一种是在各种工科院校,如建筑、机械、轻工、纺织等。前者偏重美术理论和美术基础训练,后者偏重不同专业的工艺与专业技术训练。这一点可以从开设的不同的课程上明显看出来。这两种教育模式本来可以互相借鉴,互相补充,但因为现存的教育管理体制,如一些综合性大学隶属教育部门,一些专业美术院校隶属文化部门,一些工科院校隶属各产业主管部门。我国的高校招生,历来分文理两大类,演变到今天,这种体制已经波及到基础教育的中学分科问题。而艺术设计学科,也因为这个招生体制,被人为地割裂开来。所以,以文科考试进入美术院校的学生,得不到良好的工艺与技术训练,以理工科考试进入工科院校的学生,得不到良好的美术理论和美术基础训练。这个问题早已经在我们的社会上,即学生就业的工作岗位上反映出来。

在这个问题上,笔者认为我们可否转变一下思维方式,打破文理科界限,把艺术设计教育统一起来,不论其设在什么学校,工科也好,文科也好,都用一个标准确定教育对象和教学方法。这样既能避免学生接受知识上的偏差,也能衡定各类学校的师资和教学水平。同时,也使学生来源得到合理配置。现在,由于实行“三加X”考试,这一点在招生上基本上没有障碍,主要是思想再解放一点,把这种选择学生的方式再向前推进一步,就可以达到这一目的。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一个专业同一个班毕业的同学找工作的差异性越来越大。高校已经成为一个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和修养的平台,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日益受到社会的青睐。这一现象逐渐受到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提倡学科合并交叉,培养适应多项工作的宽口径人才成为艺术设计教育新的发展方向

三、广泛吸纳社会力量,积极整合教育资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艺术设计专业办学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然而,有限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始终是制约我国艺术设计教育深入发展的瓶颈。一方面,高校要有计划地引进或培养既有系统的理论修养,又有丰富艺术设计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要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充实艺术设计的师资力量,可以采取长期或短期聘用的方式,邀请国内外室内设计行业的精英或专家来校讲学、授课,力争将最新的行业知识和信息传达给学生。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艺术设计教育在软硬件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仍然无法满足经济高速发展和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需要。高等院校为了要办出质量和特色,以培养大批适应市场需求的的高级人才,使出了浑身解数,以致有些高校因为基础建设的不断扩大,而债台高筑。短时间内,仅仅依靠高校自身力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根据艺术设计应用性极强的特点,我们要把设计教育从大学的课堂里解放出来,交给企业家,作为企业发展的武器,交给民众,成为生活的必需。积极整合教育资源,坚持多样化办学,拓展以学养学,滚动发展之路,最终变“学校办社会”为“社会办学校”,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需要。令人欣慰的是,许多高校已经先行一步,积极与企业取得联系,将企业变成了高校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学校解决了实验场地的问题,降低了教学成本,企业也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达到了双赢的目的。

四、校企联手,促进就业

高校毕业生就业历来都是学生和家长十分关注的问题,尤其是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以及高校连年的大规模扩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并呈现出“两高一低”的现象,据有关资料统计:一高是指毕业生总人数高: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38万;二高是指待就业毕业生总人数高:2003年52万,2004年69万,2005年已经达到了79万。一低是指毕业生签约率低:据教育部的统计,2005年应届毕业的338万普通高校学生中,在毕业时的签约率仅为33%,即使到了2005年末,仍有近1/4的毕业生还没有找到工作。

篇2

这是议论文写作常用的思维模式,也是最平实的论述展开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可以凸显在同一平面上论述问题的角度或广度,可在段内句间施展,也可作为段落间思维模式。或列举,或选择,或比较、或对照,可作此标记的关联词语甚多。看下面一组例子:

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鲁迅《拿来主义》)

鲁迅先提出“送去主义”的观点,再列举三件事例来支撑这一观点。他采用“别的且不说吧,单是……还有……还要……”一组关联词语来标记思维的展开,把“送去主义”这一包袱完全抖开。

二、层递思维

这是一种注重分析深度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来源于客观世界中事物之间的层递,还有以作者的主观视角为基点的层递,后者在议论文思维中更为多见。层递思维可用于段内句间,亦或段落之间。看实例:

甩过的不只是钱,还是满满的怨恨收起的,不只是钱,还有深深的屈辱。这哪是父子间应有的情景。(葛福安2017年中山高三期末统考下水作文《“强制赡养”难走心》)

葛老师用“不只是……还是……不只是……还有……”两组关联词语记录句间层递思维,意在强调“强制赡养难走心”。

三、因果思维

因果思维之“因果”并非现实因果,而是一种逻辑思维模式。在书面上表现为前因后果,或前果后因,关注焦点可以在“果”,也可以在“因”。写作者若能熟练驾驭因果思维模式,在论述分析上则可大做文章。

创新之路,从来都不应是急于求成,或只着眼于一方面利益的人所占领.最终找到出口的,必定是那些不断“向内求”的人。因为,内胜,方能外王。(2017年广州一模中山考生作文)

考生运用因果思维之由果溯因模式,在文末用“因为”一词标记并强调全文论点“内胜,方能外王”。

四、条件思维

条件思维模式可分为假设的条件思维、特定的条件思维和“无条件”的条件思维三种,三者都呈现出“条件――结果”的逻辑语义关系。

假设条件思维兼有假设和条件的双重特征。杜牧的《阿房宫赋》和苏洵的《六国论》都是假设条件思维的范例,他们标记这种思维模式的关联词有“使……则”和“苟……又”。看下面实例:

如果将来,我的那份“就业”让我产生辞去的冲动,我会像小朱那样,深思熟虑之后,与父母坦陈之后,做出属于自己的选择。(葛福安2017年深圳一模下水作文《如果将来,我也面临如此选择》)

葛老师先假设“将来,我的那份’就业’让我产生辞去的冲动”这么一个条件,产生的结果是“我会像小朱那样,深思熟虑之后,与父母坦陈之后,做出属于自己的选择”,表明观点,力挺“小朱”,此思维路线的标记关联词语是“如果……会……”。

五、转折思维

转折思维的语义重心一般在转折之后,这个重心只是主观思维上的侧重,而不是客观事物本身的轻重主次。故作者们经常运用这一思维模式抑前扬后,以实现需要的表达效果。转折思维包含事实转折和让步转折两种。看例子:

篇3

二、建档管理法

我所任教的初中处在城镇结合部,近几年来,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大批农民工子弟进入我校读书,学生的情况也就变得纷繁复杂起来,给班主任工作增加了不小的难度.班里突出存在的问题是:忘带作业、漏做作业,甚至不做作业;自由散漫,课堂上随意讲话或跑出座位,扰乱课堂秩序;出言不逊,同学之间纷争不断.在这样的情况下,班主任要管理好班级,就要不断创新班级管理的方式,提升班级管理的水平.我根据班里学生学习成绩和行为习惯等情况,确定三到四名学生,采用了建档管理法.每个学生建一个档案,主要由值日班长监督他们的遵规守纪,课代表检查他们的作业完成.凡是学生存在以上情形之一的,班主任就要求他必须在自己的档案上写明:某月某日,犯何种错误,并签名.我建档的目的是关注他们的发展势头,加强他们的转化过程.档案建好后,班主任要做好转化过程的监督.

(1)有转化记录.根据辅导内容,设制“学生转化记录表”.对行为习惯差的学生有谈话记录,做到一月一次.每次记录有被谈话学生签字.

(2)有家校配合.要求家长配合学校加强对孩子道德、行为规范及习惯养成的教育,形成教育合力.

篇4

1前言

城市文化景观是世界遗产委员会在1992提出的一个概念,并被正式列入到世界遗产当中。城市景观主要的侧重点是:地域、历史、文化以及具有特色的城市改造和再现。随着经济时代的快速发展,城市无论是内在的精神文化还是外在的街道建筑,也都在悄然发生变化,然而在我国拥有深远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历史的文化遗迹却在某些时候成为了城市设计的最大阻碍,因此,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和城市的改建成为了我国城市设计研究课题当中的城市建造和改建主要问题。这自然也是历史古都西安所在面临的问题,这座独具特色的自身发展历史,城市的设计是主要部分,但是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更是重中之重,所以本文将如何在城市设计当中维护历史文化遗迹,又如何在文化历史遗迹当中发展城市设计等问题作为主要探究对象。

2对西安历史文化景观和遗迹的探究

文化是一个城市区别与另一个城市的独有的特色文明,其一般包括:艺术作品,风俗传统,学术思想,工艺技术,文学著作等人类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是一个城市对于文明的记忆,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内涵的城市景观的表现,是城市景观以建筑的形式对历史的传承,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中许多的历史文化已经慢慢消逝了,许多历史遗迹需要修复还原,例如:西安的城墙是我国至今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城墙,在明代具有军事防御性质,经过西安改造和开发,成为了西安城市官的代表性建筑,还有小雁塔,寒窑遗址公园,大明宫等一些经过原地遗迹修建的休闲娱乐场所和主题公园都成为了西安城的独特历史文化景观,可以看出在西安的城市设计和改造中,不仅需要继承更需要被保护,只有通过修复城市的历史文化遗迹,运用现代的景观建筑观念来设计,以景观讲述历史表示场景,才能够让前来参观的人对城市的文化传承有很深入的了解,了解不一样的历史故事和文化。

3西安历史文化背景及现状

历史文化是一个城市风貌的形象,是一个城市提搞精神品质的最佳辅助,西安是一个具有丰厚历史文化底蕴、遗迹颇多的城市,身为十三朝古都,历经周、秦、汉、唐两千年岁月历史的冲刷和演变,依然能够看见留存的建筑风格和风俗文化。因此在西安城市景观的设计上,要以其特有丰富历史文化、自然天赋、大气的人文精神以及目前城市基本情况和客观的发展规律为前基础,将完善城市功能,改善民众环境,提高民众生活质量为目的,在创造、保护、展示的基础上将西安打造成富有特色的城市风貌和建筑风格。在国际旅游特色与历史特色的大文化背景下,西安定制了统一计划改建设计,即在发展现代建的筑理念当中坚守文化传统。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修复古城墙,改建护城河,将汉唐格调的园林景观设计进行构建,在地面上改造鼓楼广场,将商业空间置于负层,这是西安风貌设计的基础定位与重点保护。并在其遗迹保护设计理念的指导下,改造南大街商业街,西大街商业街,保护和开发大雁塔曲江桥的旅游区等工程,将修复和改造设计贯穿于整个西安城市,设计出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现代建筑,例如对汉城湖,大雁塔南北广场,大唐芙蓉圆,唐城墙遗址公园的开发设计,充分展现了秦汉古韵的城市文化景观,收到社会的一致赞赏。

4探究历史文化遗迹在当今城市景观运用

因受现今环境的不佳以及城市的快速变化与改建等影响,人们开始着重保护自身生活的城市,面对城市中历史遗迹的修复和改建。不管是技术上的问题还是文化传承的问题都是设计者多多考虑的方向,因为这不只是一个简单历史修复与保护,而是一个城市文化继承与发展的问题层面,是城市风貌、物质空间、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一个城市内在特色的物质表现,在时代的不断更替当中,西安城市景观一直在努力探索城市景观与历史文化遗迹的问题,例如西大街城隍庙改造项目,具有六百多年沧桑的城隍庙,一直都是道教的胜地,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而随着时代历史的迁移,逐渐被各种商店百货占据,于是在2003年3月份,西安市政府出巨资把庙中的商业区迁移出去,将庙回归历史,交由道教协会。跟随对西大街改造工程将城隍庙做了全方位位的重修规划,修复了城隍庙当年的英姿,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景观,设计的元素在总体上是按照改造、恢复的新颖思路来实行,将道家文化元素和古建筑的抖拱结构作为主要表现文化景区,西大街的大牌坊与山门便是新景观表现。截止日前,其项目工程已经竣工,西大街标志性建筑除了改造设计的大牌楼和山门作为“点“单体之外,还恢复了周边历史环境基调,从风格色彩、街坊形式以及高度体量等方面和钟鼓楼的广场相互呼应,完成了城市景观对历史遗迹维护的要求,成为了西安古城一道靓丽的景点。除了西大街城隍庙改造外,在西安还有天郎大兴综合设计的项目。此项目以公寓、商业、住宅等多种业态的融合开发,继承了汉文化的精华,将文化建筑的风格作为城市区域建造开发的助推器,其设计旨在建立休闲娱乐、商业居住等特色主题,在园林的山、水、屋、树等元素中巧妙将汉代元素融入其中,深刻体现了设计师对历史文化的探究。总而言之,历史文化遗迹的恢复与改造是城市景观设计主题的主线,通过继承设计将历史文化景观激活,体现出城市深沉而久远的历史文化内涵,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丰富的历史文化,也有因时代变迁而发展的城市景观,要学会将二者灵巧运用创造属于自己的特色就像西安一样设计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用城市景观表达历史文化遗迹,让历史文化遗迹与城市景观一起进步,一起成长。

参考文献:

[1]詹秦川,王婕弘.大尺度空间下大明宫遗址公园景观设计的体验性探究[J].艺术评论,2016,14(9):172~174.

篇5

要探索传统贸易理论(或比较优势理论)与现代贸易理论(或新贸易理论)在中国现阶段的适用性问题,首先必须从一般理论意义和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实践历程分析这两种理论的适用性。

(一)两种国际贸易理论前提假定

比较优势理论的实质是自由贸易论,其基本理论立足点是古典和新古典经济思想,考虑的是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如何在世界范围内最优配置经济资源的问题。比较优势论最根本的前提假定是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变,这是一种典型的新古典分析方法。尽管新古典微观经济理论在理论史上遭到了众多的批评,但其理论大厦历经100多年的风雨却从来没有被摧毁过。比较优势理论是新古典经济理论在国际范围的延伸,它所倡导的是基于国际分工基础上的贸易互利论。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说,这种国际范围内的自由贸易可以达到整体世界经济的帕累托最优。因此,比较优势理论具有坚实的理论根基。从理论的应用来看,传统贸易理论较客观地解释了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现象。但比较优势理论解释不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领域出现的新变化,如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跨国公司在国际经贸活动中的作用空前加强、产业的规模经济明显等现象。

新贸易理论正是抓住了比较优势理论的两个基本前提对其进行否定,认为国际商品市场具有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递增两个基本特征,从而合理地解释了国际贸易领域的新现象。以古鲁格曼、赫尔普曼、迪克西特等为代表的新贸易理论,其精髓和要义集中体现在规模经济理论中。规模报酬递增意味着厂商存在内部规模经济,也即大厂商比小厂商有成本优势,从而可形成寡头垄断或垄断竞争的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在这种前提下,同行业厂商数目少,各厂商生产有差异产品,从而每个厂商一定程度上都是价格制定者而不是价格接受者。这就是说,假定消费者的需求偏好是异质的,那么即使在资源禀赋相似的情况下,各国出于规模经济考虑来专业化生产有限类别的产品也必然产生国际贸易。即除比较优势外,规模经济成为国际贸易又一独立动因,通常用来解释行业内贸易现象。由新贸易理论必然逻辑推演出战略性贸易政策,即一国政府借助研发补贴、生产补贴或出口补贴等政策手段,保护国内市场,扶植本国战略性产业的成长,实现规模经济,抢占国际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或者通过进口征税攫取外国垄断利润。因此,战略性贸易政策本质上是一种有限保护政策。

单纯就理论本身的适用性而言,两种理论的主要分歧点在于对国际商品市场结构的把握和判断上。如果国际市场是一个完全竞争市场,那么,比较优势理论就是绝对成立的;反之,如果国际市场是一个不完全竞争市场,那么,攫取垄断租金必然成为各国或各经济主体追求的目标,因而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战略性贸易政策有其合理性。为此,我们需要从国际贸易历程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效果来进一步分析。

(二)从国际贸易历程看两种理论的适用性

反对比较优势论的观点主要来自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家。他们认为,比较优势论的完全竞争假定不能成立,因而,比较优势论虽然在短期内有利于世界资源的优化配置,但在长期内却导致各国贸易条件的变化。具体来说,由于发展中国家主要出口初级产品,技术进步慢,需求弹性低,且规模收益递减,完全竞争特征明显;而发达国家主要出口技术产品,需求弹性高,且规模收益递增,这样,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贸易就是一种“不平等贸易”,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日趋恶化,如果发展中国家一味奉行比较优势论,将在国际分工中处于越来越不利的地位,落入“贫困陷阱”(普雷维什,1950)。从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情况看,确实出现了各国经济差异越来越大的特征,因此,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实行有限的贸易保护政策存在合理性。问题是,实行有限保护政策是否就意味着完全否定比较优势论的适用性?战略性贸易政策是否可以完全替代比较优势论,并作为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基础?我们认为不可。

第一,尽管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恶化论”早在50年代就已提出,但并没有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产生实质性影响。相反,国际贸易规模变得更大了,各国经济增长对对外贸易的依赖性更强了。以1996年为例,低、中、高收入国家外贸依存度分别达到了43%、52%和40%(世界银行,1999)。研究表明,自50年代以来,在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有关的各经济指标中,要数出动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程度最高;而且,至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长期使其经济增长率保持在高于出口增长率的水平上(瑟尔瓦尔,1983,第351~360页)。这说明,国际贸易发展的历史表明,尽管各国从国际贸易中获利程度不同,但均从中获益却是无可辩驳的事实。

第二,尽管国际市场存在不完全竞争因素,但商品的竞争程度一般大于国内市常一方面,世界经济的自由贸易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随着各国间贸易壁垒的解除,自由竞争的程度更大;另一方面,面对众多国际竞争对手的反应,某一经济主体要想在一个广泛的国际市场上长期控制某一类产品的价格变得非常困难,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因此,战略性贸易政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并不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相反,比较优势理论在指导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战略上更具有适用性。

第三,尽管战略性贸易政策在理论上有助于发展中国家改善贸易条件,但实施的难度很大。从理论上看,

这一政策实施成功的关键在于行业的不完全竞争特性,至少在国内市场上具有规模经济,但发展中国家往往既面对完全竞争的国际市场,又面临条块分割的国内市场结构;而且,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成功还取决于单方面采取战略性行动,即假定外国没有采取相应报复措施。显然,这种理想状态不可能达到,日本在钢材业实施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就招致了美国的报复。相反,比较优势理论不存在招致报复性的问题,它是一种“双赢”政策。

显然,无论从两种贸易理论的假定前提还是世界贸易实践来看,比较优势理论对于指导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具有更强的适用性,而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前景并不乐观。更具体地说,探讨一种理论政策在某个国家的适用性问题,就是要研究这个国家是否具备这种理论或政策所要求的前提假设与实施条件。我们认为,中国现阶段尚不具备战略性贸易政策赖以实施的前提和条件。原因在于:

其一,行业及企业规模经济不明显。战略性贸易政策所实施的行业要求具有规模收益递增特征,这就首先要求这些行业在国内市场上具有规模经济。据发达国家经验,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对象包括商业航空部门、半导体、电信设备部门、汽车部门等。而在我国,这些行业地理集中度偏低,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达不到最小有效规模,不足以与国外同类部门相抗衡;另一方面,企业“遍地开花”,重复生产,过度竞争严重。国内市场的行政性分割造成了这些行业的规模不经济。

其二,容易导致新的市场扭曲。战略性贸易政策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种对自由贸易的干预,它可能带来两种市场扭曲。第一,扭曲微观经济主体。中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许多重要产业多属于国有企业,尚未完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内部转制,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带有行政色彩,企业现有的垄断地位是一种行政性垄断,而不是由市场竞争中自然产生的,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和压力,无法实现规模收益递增,因而不能胜任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微观主体角色。在这种情况下,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强制性推行反而可能使行业或企业产生更多的政策依赖性,甚至引发大量的非生产性寻租行为,造成效率流失。第二,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全面实施必然需要政府的大量补贴或经济支持,这往往过多用稀缺经济资源,导致过高的机会成本,从而削弱我国比较优势产品的出口。同时,对战略性贸易产业或企业进行垄断性保护,让其在“温室”中成长,也牺牲了市场竞争的效率,不利于整个经济的健康发展。

除了以上制约条件及招致外国报复的可能性大等因素外,战略性贸易政策还需其他一系列苛刻的必要条件及应用领域限制。比如,鉴别战略部门需要大量、及时、充分、可靠的信息,而且政策制定稍有失误都将导致极为严重的后果。由此可知,我国现阶段不宜采用战略性贸易政策,不但是经济理论逻辑推演的必然,更是中国现实经济利益保护所必需。

(一)比较优势理论与中国现阶段对外贸易地位相适应

第一,中国贸易的伙伴国多为发达国家。克鲁格曼(1998)认为,“行业内贸易、行业间贸易的相对重要性取决于国家之间的相似性”,而国家之间的相似性可以用资本劳动比率这一指标来衡量。他的基本观点是:国家之间若资本劳动比率非常相似,则行业内贸易占据统治地位;相反,若国家之间资本劳动比率截然不同,则所有的贸易都会建立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有资料显示,与我国贸易的伙伴国多为与我国资本劳动比率差别大的发达国家或地区,中国香港、日本、美国、欧盟是我国的四大贸易伙伴。以1998年出口为例,当年我国出口额为1837亿美元,对上面四大贸易伙伴的出口就占我国出口总额的73.3%,而对其他100多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及原苏联、东欧国家的出口所占比重还不到27%。由此可见,我国的对外贸易理应并且必然建立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

第二,中国出口商品更多地是面临完全竞争的国际市场,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控价能力差。根据微观经济学理论,判断市场结构是否属于完全竞争类型关键在于两点:一是进入市场的生产厂商数目;二是厂商是否为价格接受者。一般而言,生产者甚众且产品之间差异不大的属于完全竞争市场,最典型的例子是农产品市场;反之,生产者较少且产品之间差异大的归于非完全竞争市场,比较典型的如汽车业、飞机制造业等。虽然我国在“八五”期间已基本完成出口商品结构由以初级产品为主向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但我国目前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中,绝大部分是粗加工的轻纺产品和一般机电产品,而精加工和高科技产品所占比重很少(徐复,1999),这意味着我国大多数出口产品仍属于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由于不具备生产资料的独占性、规模收益和专利技术等形成垄断的因素,在国际市场上没有控价能力。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中国的主要出口行业如纺织、服装、制鞋、加工装订业务等诸多产品,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产品雷同、产业相似、竞争角逐日趋激烈,但还是具有相当强的国际竞争力,而这些产品都属于比较优势产品。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站稳和拓展国际市常

(二)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现阶段仍具潜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比较优势理论伴随着这种转型而得以在外贸领域贯彻和适用。可以说,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外贸成就就是立足于比较优势而取得的。具体现现在:第一,外贸结构逐步反映了要素禀赋。从进口品的结构变化看,农业密集型产品大幅度下降,资本密集型产品增长最快;在出口结构方面,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比重在1986年后较快增长,虽然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份额也在提高,但它的大部分生产是对进口原料和零部件进行加工、组装,其中进口零部件占到出口值的4/5,因而这类出口实质上仍属劳动密集型(张军,1998)。第二,加工贸易充分利用了我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将我国劳动力同外商的资金、技术、市场相结合,贯彻和体现了比较利益思想。近些年来,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中比重不断上升。由是观之,我国已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初步建立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模式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进口模式。

我们认为,目前,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贸易模式在我国还远未发挥其潜力,仍有很大增长空间。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贸易形式的转换过程来看,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在劳动力成本未大幅上升以前,不宜转换成资本或技术密集型,特别是对我国这样一个劳动力充裕、就业压力巨大的大国而言更是如此。如此我们运用巴拉萨显示比较优势指标进行衡量,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仍具有明显比较优势。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显示比较优势系数约为3.5,远远高于系数值为0.5的资本密集型产品。而香港地区、韩国、台湾地区1980年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显示比较优势系数分别是6.98、4.95、5.24,这就说明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仍有很大增长空间。

当前,世界经济正逐步走向全球化、一体化,各国的生产、贸易和投资日益融为一体。只有用比较优势理论来指导各国的对外贸易实践,才能顺应这股国际潮流。要言之,无论是从经济理论的逻辑推演还是从贸易实践看,以比较优势理论作为我国对外贸易的理论基础,是中国现阶段贸易战略的理性选择。

【参考文献】

[1]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瑟尔瓦尔.增长与发展,金碚、李扬等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篇6

二、宏观经济学的适用价值

目前,西方学者已经达成共识: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可以综合在一起,两者只是通过不同的角度来论述同一种事物,并不是有分明的界限。宏观经济学在很大程度上否定了市场能够自动达到均衡的假设,这样,一些有关宏观经济学的原理就给均势理论带来了不小的冲击,由于国际政治关系中理论机构与单元件的互动缺乏,导致无法完全否定宏观经济学的存在,但对宏观经济学理论还是有一部分的否定。在微观经济学中,由看不见的手协调而实现的自动均衡的原理,单纯强调逻辑推导,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市场实际。这个理论亚当•斯密在他的著作中已经进行了出色的论证,这是一个很好的研究起点,但绝对不是终点。在之后的微观经济学中,亚当•斯密也证明了这个假设。竞争关系下的平衡需要具备的条件有很多,所以一些利己的市场主体行为,即使完全竞争也无法实现最好的均衡状态。还有一些学者的观点是国家也是可以理性行动的个体,所以国家的自助行为也同样可能造成平衡而无法确立。价格战会使得每个消费者得到最大的满足,由于这种情况,自由放任国家不干预经济生活应该是最好的政策。但沃尔兹并不承认这个观点,他认为外力的共同作用造成了均势没有确立的原因。这一观点受到的冲击还来自宏观经济学给自动成立均衡带来的挑战。假设一般情况下,均衡的成立需要许多条件,那么沃尔兹没有看到的论点就可以被肯定,就可以将平衡的破坏与维护统一到一个层面上来。这样的研究方式对于已经被建立起来的结构现实主义层面的均势理论构成了挑战和补充。例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于喜好,购买一些自己并不需要的促销产品,这种不理智的行为就为市场经济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市场微观主体的大部分决定都是有一定的情感倾向的,并没有加入理性的思考,这种情况同样存在于国际政治生活中,国家进行调控对为关系经济学中的均衡是自动生成的进行了一定的批判,每个国家在作出重大决定时,都要把自身的利益放在首位,要考虑到自身的收入以及需求。

三、结构现实主义均势理论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当前的国际关系中,每个国家都是独立的,这些独立的个体间又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国际政治秩序想要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就要求每个国家都能够理性地掌握自己的行为,但这种结构并不能够长期存在。以上表明,市场中的平衡状态主要是依靠没有瑕疵的理性而达成的,但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状态根本无法实现,虽然沃尔兹发现的理论并没有建立在每个国家理性的基础上,但是这个论点确是理性活动的基础,是达到市场平衡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有力的干预,市场就很难实现均衡。在个体与群体有严格的冲突时,这种理性的成立就会有严格的约束条件。由此可见,沃尔兹对均衡达成条件的认识,并不能彻底排除宏观经济学。所以,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并没有完全分隔开,宏观分析的方法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对于宏观经济学要就事论事,要建立均衡的形态,就需要有完全的理性。不得不承认,这样的理论为均势理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角度,并使其吸引力增强。所以我们必须承认的是:沃尔兹提出的理论拓展了理论的视野,具有不能完全证明的部分,对宏观经济学的适用也应当区分条件和场合,而不能将其一概排除。

篇7

虽然这类政策主张有悖于自由贸易学说的经典理论,但是给当前风行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提供了辩护。毕竟,人们看到,诸如日本这样的国家从贸易保护主义和指导性产业政策中获得重大利益。而与此同时,美国由于其自由贸易政策遭受了损失。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在WTO这样一个趋向于对贸易干预持否定态度的多边贸易体制在全球的影响向纵深发展的情况下,战略贸易理论与自由贸易理论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另外,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透过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基本内容、实施条件和政策效应能够得到什么有裨益的启示?

一、重新审视国际贸易理论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建立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之上,按照这一理论,发展中国家在选择贸易战略时顺理成章的行为就是以自己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换取他国的比较优势产品。然而,这一理论本身的完美却因其在指导发展中国家追求经济发展中目标的战略选择时的不适应性而面临挑战。由一系列“完美”假设而推导出的“自由”必须要放入现实重新加以审视。

(一)自由的代价

在人们的观念中,发展中国家缺少资本和技术,而有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价格低廉的优势,发达国家则具有资本和技术资源优势。因此比较利益的贸易格局是发达国家进口劳动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密集型的产品,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品,发展中国家则反之。我国目前的进出口结构基本上是这种格局,但是问题在于,我国的这种贸易结构能否长期化,这种低附加值的出口战略是否会使我国的所谓比较优势陷入低水平循环的陷阱。

曾就不平衡发展进行研究的部分学者发现国际贸易有一种内在的不平衡机制在起作用。世界上总是只有一部分国家率先开始工业化的,不管是由于国家历史、经济结构、社会制度发展的必然因素,还是由于诸如个别伟人的偶然因素,也不管工业化的资本是来自“清教徒”式的节俭还是来自圈地运动、奴隶贸易的残酷的掠夺。不平衡发展在工业国出现即开始。工业品的投资利益率高,导致资本向工业聚积,其规模经济发展空间远大于农业,导致工业增长速度高于农业,再加上工业的外部效应远非农业可比,所以工业国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实力迅速改变,并挤占了农业国独立发展制造业的空间。工业国发展到一定程度,一部分资本将流向少数相对比较具有发展条件的国家,但是不会流向更穷的国家,从而形成一定比例的“中产阶级”国家(如“四小龙”等)。这样以来,工业国、新兴工业国和穷国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但新兴工业国和工业国的差距将越来越小。这个推导与90年达国家、新兴工业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格局相吻合。在没有外在因素的时候,这种专业化分工将持续不变,相对的生产率分别按照工业的高速和农业的相对低速不断地深化发展下去。

并且,由于农产品收入需求弹性低,工业品收入需求背景性大,农业国对工业国的产品需求增加,而工业国对农业国的产品需求不变或变化相对要小,则贸易条件恶化,农业国不得不用更多的农产品换取同样多的工业品。虽然随着两国的生产率和收入的提高,农业国在国际交换中还是能够得益,但是,第一,它的得益的增加小于工业国得益的增加,长期看来,差距会扩大,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第二,农业国因片面出口农产品可能导致对外贸易引起的有效需求增加大部分都流向工业国了;第三,农业国的得益是静态的(与本国既生产工业品又生产农业品相比),但若动态来看,如果放弃暂时的静态得益,发展本国的工业品,努力降低成本,从长远来看可提升本国的贸易条件。

(二)自由的挑战

按一般分类,我们可将产业由低位到高位划分为资源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其划分依据主要在于各类产业产品的生产率的增长率和收入弹性分别由低到高,进而决定了各类产品的竞争能力由低到高。产业高度化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有竞争优势的国家)的贸易条件越来越优,其维持固有贸易格局的意愿就越来越强。如果现实按照主流贸易理论的假设运行,那么产业低位化国家的福利日相对缩短小是“自由”的必然结果。可是,由于主流贸易理论的诸多基本假设与现实严重不符,它就更不能解释世界贸易中的如下现象:一是里昂惕夫之谜展现的美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实证分析与该理论不符;二是国际贸易伙伴结构揭示出的国际贸易主要在发达国家之间而非在要素禀赋不同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进行;三是国际贸易内容主要是资本品与资本品之间的贸易而非资本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或资源密集型产品之间的贸易。

于是,经济学家们日益重视世界经济中普遍存在的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他们以此为出发点,结合产业组织理论和搏弈论探讨对国际贸易格局的解释。他们的研究是从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贸易各方的政策及行为对国际市场竞争、贸易获益、贸易量的影响入手,结合对国内种种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相互关系以及旨在提高市场绩效的各种管制政策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首先是,一国采取在称之为“战略性贸易政策”框架内的多种贸易干预措施可以防止或限制外国企业进入国内市场,增加本国企业成本竞争性:第二是,出口补贴可降低本国企业的成本,增加其市场份额和利益;最后是,通过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的紧密结合可以支持具有高度技术机会和外在性产业的发展。这意味着,如果国内厂商行为及其后果不能令人满意,则要求设法纠正即产生了政策干预的可能性,一些产业和压力集团要求保护的特殊利益与国家的贸易利益有时是一致的,与别国是冲突的。总之,这类经济学家认为,相对于完全竞争这一最优境界而言,不完全竞争的次优境界并不能保证潜在的收益一定能实现,理论上政府干预能够改善市场运行的结果,一种贸易政策新思路似乎产生了。

至此,我们看到发达国家对于发展中国家(两者的产业结构级别通常不同)的竞争优势是由产业级别决定的,两者间的贸易越自由对发达国越有利,而同产业结构的发达国家或者是发展中国家之间则由于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存在并不会使某国自然具有竞争优势,所以政策主张倾向于干预。因此,我们看到的是一方面多边贸易体制致力于减少管制,促进自由贸易,一方面似乎是一种所谓“战略贸易理论”的形成正掀起为保护正言的逆流。

作为发展中国家可以从这两种看似对立的理论得到启示:接受现有国际贸易格局的产业发展政策会使发展中国家陷入一种低水平增长,并且在国际贸易利益这块日益膨胀的“馅饼”中分得的份额越来越小。干预的贸易理论与产业政策的结合是发展中国家实现产业高度化的手段。发展中国家或者发展中国家的联合体要么通过资源转换在高位产业中拥有与发达国家同享贸易利益的竞争优势(“四小龙”的发展轨迹是一个例子),要么形成对低位产业的垄断优势(欧佩克组织因为输出石油而获得贸易顺差,但国家竞争力并不强),才不致于使贸易条件恶化。

(三)再定义自由

因此笔者认为,所谓自由贸易的目标应该是全球各利益集团(以国家或国家联合体为单位)致力于尽量“公平”地分享国际贸易得益而达成的使贸易自由度最大化的激励与约束相交织的贸易制度的形成。这里提到的自由隐含“公平”的前提,已非主流贸易理论中的绝对“自由”。在这种“自由”目标下的国际贸易制度存在一个使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可能实施其产业政策和发展战略的边际区域。所谓“战略贸易理论”等保护性理论应服务于这一边际区域。各国只能在这一区域内实施贸易干预,并且通过干预尽快改善市场运行的结果,否则就要落后于自由化的趋势而陷入被动,自由化的进程是主流。在这样一个多边体制下,发达国(工业国与新兴工业国)有必要协助发展中国家改善其加入自由化进程的条件。另外,实现这种“自由”的结果也与主流贸易理论的“最小的政府是最好的”的论断矛盾,因为即使这种贸易制度的激励和约束使得“自由”的程度越来越大,那也是各国政府作为“谨慎的干预者”(克鲁格曼)合力的结果,是努力创造“自由”条件、减少“不自由”的产物。

二、新贸易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

在确定我国的对外发展战略时,需要明确我国发展开放经济的目标定位。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对国家贸易依存度与发展中小国不可同日而语。发展中小国的国内市场狭小,其经济的发展要依赖出口的扩大。我国的国内市场容量和资源条件为其发展专业化和规模经济提供了必要条件,因此,我国的对外贸易目标不是片面追求外向度,而是在扩大开放和扩大对外贸易中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提升国内的产业结构。那么,为了创造我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国家要在市场选择的基础上,通过在国际市场上以低位资源换取高位资源,引进技术和资金或使两者结合的机制,有重点地培植一批高位产业,如目前比较切合我国市场需求的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建筑业等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某些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关键性产业如计算机、电信、生物技术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同时,对国外资源及国外产业建立一定进入壁垒,鼓励高位资源和高位产业进入我国。确定目标后,我们可根据我国的市场结构、发展水平的实际并运用战略贸易理论的基本内容、实施条件、政策效应得到一些启示。

(一)我国的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贸易干预

篇8

一、计算机网络信息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提高,医疗事业也随之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在这种快速发展的过程当中,要确保医院的管理质量以及管理效率,必须依靠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才得以实现,另外,计算机信息系统在确保医院工作效率的同时还能够有效降低医院管理成本。

首先,计算机信息系统可以提升医院工作效率与管理效率。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应用有效优化了医院业务流程,使信息传递效率得到了提升,实现了信息在医院内部的高度共享。

其次,计算机信息系统可以降低医院的运行成本。医院在应用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可以对医院建设、运行及管理等各项成本进行精确地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从而帮助医院降低成本。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对医院成本进行核算,再通过其中的数据分析软件分别对各部门的成本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出科学的成本预算。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通过成本核算可以快速识别各部门存在的问题,并提供解决对策。所以说,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同时实现医院工作效率提升及运行成本降低的目的。

二、如何通过计算机网络信息进行医院管理

(一)确定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搭建目标

医院应强化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管理。首先,应确定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搭建目标,按照医院实际情况与需求划分医院网络,对医院网络流量展开密切监测,针对每个网络区域设置相应的访问及操作权限,通过上述手段来预防计算机信息系统受到网络不安全因素的威胁,为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提供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

(二)实现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可靠性

在进行医院信息系统管理的过程中,必须确保信息系统的标准化管理,这也是保障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可靠性的前提要求。要想使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在可靠的环境中运行,就必须确保所有信息管理设备的稳定性及医院网络环境的安全性,提升医院网络对于各种系统的兼容性,当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一旦出现问题时,可以实现快速修复的功能。另外,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可靠性还需要得到充分的系统支持,因此必须针对网络系统建立相应的保护措施,全面监控医院系统运行的所有环节及过程,定期对系统中的关键数据进行备份,避免因突发性数据丢失或盗取等现象为医院带来的风险。

(三)确保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标准化

医院应确保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标准化管理,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中建立面向外部的信息平台,通过信息平台各类医疗讯息,实现医疗信息及医疗资源的共享。另外,还应不断加强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与其他操作系统的兼容性,使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执行能力得到提升。

(四)强化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力度

医院信息化管理系统是医院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首要工作,同时也是最关键的一部分内容。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繁琐的工程,必须得到医院的高度重视。医院应建立专门的信息化管理部门来负责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并加强资金投入力度,为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提供充分的资金保障。另外,医院应尽快重视医院信息技术人才匮乏这一问题,采取相应举措进行改善,例如组建医院内部信息化管理队伍,从外部引进一部分信息化管理人才,并在医院内部选拔一批工作人员往信息化技术人才方向培养,围绕以上几个方面来开展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工作。

(五)强化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完整性

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完整性也是其建设过程中一项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实现医院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前提条件。在目前的网络环境之下,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建设工作可以充分实现医院办公自动化及智能化的要求,但是信息系统中的数据一旦缺乏完整性,则会对医院自动化办公造成严重的影响,使工作无法正常进行。因此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必须具备高度的完整性,确保数据整合与运用的有效性。另外,医院网络信息的集成性建设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在设计初期,就必须充分考虑后期使用要求,将现代化医疗技术以及设备中的相关内容整合进系统中,帮助医院工作效率的提升。

三、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技术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中,它有效推动了医院信息建设工作的步伐,同时也促进了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但是受到网络复杂性及不安全性等特点的影响,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工作还存在很多难点需要不断去探索和突破。因此,在网络环境下运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来实现医院管理工作虽然是非常有效的,但是医院也必须根据医院实况出发,制定适合自己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方案,在对其可行性进行评估后全面推行。

参考文献:

[1]王凤红,蒋艳红,侯慧卿.医院药械采购管理部门绩效考核方法分析[J].河北医药,2010

篇9

会计师事务所各利益主体需求、期望的定位

需求和期望的研究属于组织激励的范畴,需求理论着眼于“内在缺乏”,期望理论侧重于“外在目标”,前者以个体所感觉到的某种缺乏的需要为动力来激励其从事组织所要求的行为,后者从个体本身对目标的期望来推动其前进。虽然期望理论和需求理论所研究的两种激励模式本质上是互相关联和一致的[3],但一般而言,任何理性的个体都会首先意识到自己的某种需求之后,才确定努力的目标,为实现目标而采取战略措施。在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尚未实现的目标就成了期望,各项策略的实施就是为了在满足内在需要的同时实现外在目标,组织利益的增大需要各利益主体的力量得以激发。

会计师事务所的利益主体从内到外,主要包括:合伙人或投资主体、以注册会计师(以下简称CPA)为代表的内部员工、审计业务委托人(企业财产所有者)、被审计客户(企业财产经营者)以及信息使用者和政府机构,任何情况下,他们都是理性的经济人。因此,本文首先从利益主体各自利益出发来定位其需求,其次定位其期望(见表2)。比如,合伙人或投资主体最根本的需求是鉴证业务继续扩大,同时延伸业务链条,最终的目标是将事务所做大做强、扩大效应;以CPA为代表的员工希望工作压力能减小、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最终期望提高投入产出比、实现自我价值;审计业务委托人本质上是被审计客户的所有者,渴望客观、公正地评价经营者的经济责任履行状况,这可通过独立、信誉度高的事务所实施审计业务来实现;被审计客户最希望收到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主要通过与注册会计师沟通来实现;信息使用者除最为重要的事务所所有者之外,还有债权人、供应商以及社会公众,他们最大的需求是获取准确的信息资料以做出恰当的决策,期望注册会计师能将“经济警察”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政府机构要维护整个审计市场环境的纯净,也需要依靠审计师的独立、客观和公正。

ISO9004战略下会计师事务所需求、期望的收益转化

由于ISO9004更多地注重企业全方位利益主体,且以做大企业整体利益为目标。因此,如果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得到适当的运行,并合理遵循八项质量管理原则,那么利益各方都会分享到需求、期望的收益所转化的成果(见表3)。在表4会计师事务所收益分析中可见,作为事务所的投资主体事务所所有者,净资产收益率、市场占有率以及营业收入均会增长,收益质量也会上升。内部员工的业务处理可以在程序化管理中有序进行,还可以享受到闲暇时间增加、外出进修等福利性待遇,包括:计算机处理技术广泛应用促进工作效率的提升和劳动强度的减少,增加员工工作满意度,注重CPA后续教育培训和助理会计师业务水平提升等。广大的信息使用者可以获得高质量的审计报告并用以决策,从而增强社会公众对事务所的信心,包括:坚持了独立、客观、公正,合法、公允审计目标实现,实施必要审计程序,获取可靠、适当性证据,审计工作底稿得以复核等。作为审计客体的被审计客户来说,可以加强与事务所之间的业务沟通,保持良好的客户关系,关键是可以利用外部审计的智慧来提升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在前面各利益主体收益转化作用下,政府管理部门会得到行业检查工作顺利开展,整个经济市场环境得以净化的无形收益。

ISO9004战略下事务所各利益主体收益的均衡分析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企业追求的是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某些主体的利益。表4反映的是事务所实施了ISO9004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后,各利益主体可能获取的最大收益,也是事务所整体经营达到的最佳状态,但前提条件是利益主体各方十分努力并十分协调,达到均衡状态。利益的均衡就是各利益相关群体在相互的博弈之中都愿意维持现状,相互之间相对平衡与和谐,实现零和状态。因此,事务所需要有合理的组织构架以均衡各利益主体的收益诉求,通过展开一系列活动来引导、约束和解决现实中由于制度设计、运行不合理可能出现的冲突。

针对事务所实施ISO9004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这一管理活动,各方利益者的反应明显很不一致,有些是直接利益既得者,有些是间接利益既得者,有些是显性利益既得者,有些是隐形利益既得者。各方利益者按照反应的强弱依次为以CPA为代表的内部员工、被审计客户、信息使用者、委托人和政府部门,而反应强弱的产生原因则在于上述主体直接获取收益的多寡不同。因此,会计师事务所的持续发展需要管理者在明确各利益主体态度、行为去向的基础上(见表4、表5、表6),结合其利益诉求开展一系列利益协调和均衡活动。

(一)以CPA为主的内部员工。以CPA为主的内部员工是审计业务的执行者,是事务所的核心员工,他们的独立、客观和公正直接决定了事务所的声誉、收入和业绩,对事务所十分重要。ISO9004标准质量管理战略的实施,主要是控制CPA的审计过程,CPA对推行该战略持反对态度,且拥有较高的权力,但CPA的行为可预测性较低,因此事务所首先应考虑CPA的利益。从收益和风险、压力的均衡角度看注册会计师职业,已表6 权力/行为可预测性矩阵权力 行为可预测性高低低高A地位低却死心塌地(委托人、信息使用者)B地位较低却不稳定(被审计客户)C位高权重立场坚定(政府及相关部门)D位高权重却不稳定(以CPA为主的内部员工)由原来的阳光型职业逐渐成了高风险、高压力型职业,主要体现在该工作劳动强度大、加班加点频繁、长期出差在外,尤其是规模越大、业绩越好的事务所,CPA的劳动强度更高。再加上职业准则要求CPA知识储备的广而深,以及信息使用者要求的逐渐提高和政府信息披露要求的提高等,促使事务所一是要在保证审计效果的基础上多注重审计效率的提升,重点推行标准化、程序化管理;二是事务所要专门组织所内或行内CPA业务知识培训,尤其是对助理审计师而言,为表7 权力/利益矩阵权力 利益水平高低低高A保持信息灵通(委托人、信息使用者)B最小的努力(被审计客户)C主要参与者(政府及相关部门)D保持满意(以CPA为主的内部员工)他们向CPA方向的努力提供条件;三是事务所要按照需求层次理论对审计人员的需求进行评估,建立合理的利益保障及分配机制,从注意、重视和行为刺激三方面加强对需求①的评估和实施。

(二)被审计客户。被审计客户是审计业务客体,获取直接利益最低,审计业务中被动性最强,对ISO9004标准质量管理战略实施均持反对态度,同时其行为最不可预测。因此对事务所而言最重要的是如何处理好与被审计客户之间“审计与被审计”的特殊客户关系。首先,事务所要缓和与被审计客户之间“审计与被审计”的敌对关系,逐渐转变为“服务与被服务”的友好关系,在客户内部控制、内部管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等方面开拓更具价值的服务业务,从而构建“双赢”模式;其次事务所要和客户加强沟通,包括提高沟通的频率,扩大沟通的层次和范围,在不违背审计独立性的前提下耐心听取被审计客户的意见,做好与被审计客户各方面的协调工作。

(三)委托人、信息使用者。委托人、信息使用者是最终财务信息、审计信息的使用者,虽然不是直接的ISO9004战略推行人,但是作为事务所最忠实的客户,委托人、信息使用者在态度上、行为上都会十分支持事务所实施质量控制战略,因为委托人、信息使用者是利益的直接获得者。这就要求事务所一是要建立质量控制体系,保证审计师在思想上能够保持高度的独立、客观和公正,业务上严格遵守审计准则的规定实施指导、监督和复核等控制程序;二是要求事务所树立本所良好的声誉,提高信息使用者的信心指数和信息的使用频率、效率;三是要求事务所与委托人、信息使用者保持高度的信息沟通,提高客户管理水平。

(四)政府及相关部门。政府及相关部门是ISO9004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这一战略实施中的最大利益获取者。一方面政府及相关部门以上级主管部门的身份来帮助事务所加强内部结构治理和质量控制,另一方面政府及相关部门以监管部门的身份来净化会计、审计市场环境。基于政府的权威性,即权力高、支持态度坚定,政府必将成为事务所质量管理战略的主要参与者和推动者。因此事务所应在严格执行政府出台的各项管理政策、制度的基础上积极寻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同时帮助政府各部门杜绝行业检查中可能出现的漏洞,以及减少被审计客户可能出现的各种负面曝光,以此来净化投资环境,增加社会公众对政府、审计机构和审计师的信心。

事务所各利益主体收益持续均衡的监视、测量

事务所各利益主体的需求和期望在经过界定和采取一定的管理措施后,还需要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地搜集和提供评估收益持续均衡的信息,持续监视各利益主体的行为情况并运用适当的关键业绩指标进行测量(见表8)。

(一)事务所合伙人(投资者)。合伙人(投资者)是事务所一切战略管理活动的策划者和推动者,合伙人当前的需求是事务所规模扩大和竞争优势增强,期望通过ISO9004的实施,使得事务所收益率和业务分别得到提升、扩展。因此,事务所合伙人需要持续不断地监视事务所将期望转成目标的能力、识别出ISO9004战略所带来的新增价值、评价外部因素的影响。在资源占有优势,生产成本和生产效率优势,市场占有优势,自主创新能力,技术优势,企业综合治理与运营管理五大竞争优势中,事务所优势主要集中于市场占有优势和生产效率优势,按照主要业绩指标可量化和可测量的要求,本文选择市场占有率和生产效率两个指标进行测量事务所竞争优势。市场占有率指标的计算可以分为鉴证业务市场占有率和非鉴证业务市场占有率,如果事务所有必要对新型开拓业务进行检测,就可以计算新型业务市场占有率,随着以上三个市场占有率的逐步提高,事务所的业务规模也在逐步扩大,竞争实力会不断增强。生产效率指标①的计算,需要改变我国事务所实行的现有政府定价模式和收费制度,向国外会计师事务所的计时制收费制度转变,建立标准劳务工时制度。这样,就可以清晰地反映出审计这项智力劳务的基本成本、审计师所承担的各项风险以及事务所的利润,也可以减少当前我国事务所之间在价格上的恶性竞争,澄清目前混乱的审计市场。

(二)以CPA为代表的内部员工。以CPA为代表的内部员工更多是期望能够增加闲暇时间、减轻压力从而提高投入产出率。审计产品的完成全部依靠注册会计师和助理审计师的智力劳动,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注册会计师和助理审计师对业务、对客户的忠诚度。因此,事务所对员工持续监视的重点应该是员工的满意度及其个人在工作中的贡献。哈拉斯娱乐公司(Harrah?sEntertainment)对员工进行数据挖掘并用量化分析工具对员工进行深入的了解,然后将相关员工安置在适合其能力发挥的工作岗位上,这样员工的能力才能得到最大发挥。该公司通过数据挖掘还发现,心情愉快、身心健康的员工会让客户更加满意[5]。所以,事务所在加强内部管理时应该注重构建合理的薪酬分配制度和人才分析制度,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事务所对内部员工需求、期望的满意度考核选择投入产出比率②,产出指标可以用事务所所承接项目的年度业务收入来代替,投入指标的核定主要包括工资、奖金、补贴、津贴、加班补助、休闲补助、培训补助等显性成本投入和CPA个人因审计业务的特殊性、风险性而产生的隐性成本投入,如高劳动强度带来的对身体健康方面的威胁、高压力带来的精神上高度紧张等。在衡量隐性成本投入部分时,事务所首先将内部员工按照一定标准,如工龄、技术熟练程度、所持有证件的多少以及年龄等分成不同的群体、不同的工作岗位等级。其次将收集到的CPA关键成果领域的个人成绩数据,与成本、时间等人力资源流程衡量标准,敬业度与留用率等成果衡量标准,以及劳动强度、风险大小相结合进行量化分析。

(三)审计委托人等信息使用者。信息使用者属于事务所的顾客,是事务所审计报告的最终使用者,他们需求、期望的实现对事务所的发展壮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期望事务所实施完整、合理的审计程序,运用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客观、公正地评价被审计客户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相应做出及时、准确的决策。就审计委托人、社会公众等信息使用者对事务所的监视内容而言,事务所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信息使用者报告、各种媒体报告、行业研究结果来了解,也可以直接与信息使用者进行沟通。除此之外,当前审计业务中由于审计产品的定性化特征以及使用信息反馈的滞后性,审计产品的使用者对审计质量的监控都在事后,且十分滞后,一般性的假设是如果被审计客户没有被媒体曝光或相关方起诉,那么我们就默认该审计质量是高的,审计过程是可行的。但事实上,由于法规体系的不健全以及信息使用者的法律保护意识淡薄,尤其是起诉成本的高昂,造成事务所即使是滞后的监督都是十分薄弱的。所以,在实施ISO9000系列时,委托人、社会公众等信息使用者应该加强对事务所的审计业务过程的监督,监控时点要提前。

关于需求、期望的考核可以选择审计师与被审计客户间的利益关联度,审计证据的充分率、准确率和审计工作底稿的完整率、程序化率。审计师是否客观、公正主要取决于审计师是否独立,重点是审计师与被审计客户之间有无直接、间接利益关系,这可以通过委托人以及信息使用者的事前调查和事中监视并借助利益关联度指标来进行评价。利益关联度越低说明事务所及其审计师的独立性越强,反之,说明独立性差。除此之外,审计的客观、公正还取决于审计业务实施过程中审计师是否坚守审计准则和与被审计客户间是否合谋,如果没有坚守准则或合谋,被审计客户一定不会得到充分、适当、准确的审计证据并形成客观、公正的审计工作底稿。所以,此时的业绩评价主要依靠审计证据的充分率、准确率和审计工作底稿的完整率、程序化率,这些指标的定性化表述需要使用对偶三角法、模糊数学法等方法进行量化。具体分析流程见图1。

(四)被审计客户。被审计客户在审计业务中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在账项审计、制度审计以及风险审计体系下,被审计客户首先要达到的目标是业务活动的合法性,在此基础上才是真实性以及最高级的效益性目标。审计报告是对被审计客户管理层受托经济责任履行状况的鉴证,当然不管是业绩好还是业绩不好的企业都希望自身管理水平得到高度评价、对自身最有利的审计意见。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被审计客户在审计业务执行过程中,一方面做好与审计师之间的配合,另一方面还要做好与审计师之间的沟通。但是,现实中的沟通会因被审计客户财务报表是否有太多问题而出现差异,没有太多问题的被审计客户的沟通应当更加集中于如何利用审计师的外部人眼光来改善自己的管理水平,拓展新的合作业务等方面;而财务报表存在一些问题的被审计客户的沟通更多地会集中在如何通过审计师来降低企业风险的外溢或隐藏潜在风险,这些属于不正当沟通,在一定程度上会形成合谋。因此,事务所应该调查被审计客户对审计过程的意见,监视被审计客户会计信息资料质量、业绩及其与事务所审计策略的符合性。事务所可以用沟通频率(次数)、有效沟通率(指双方达成协议的)、正当沟通率、业务拓展率来评价双方合作的效益以及被审计客户的贡献。沟通率、沟通次数等可以通过相应的工作底稿记录的次数、内容来分析、统计计算得出,业务拓展率则可以通过事务所业务收入以及事务所受托业务约定书的签订来统计确认。

(五)政府及相关部门。作为主管部门的政府及相关部门主要是期望事务所能够公平、公正地反映出被审计客户的实际财务情况,以此来维护我国信息披露平台的公平和透明,尤其是在维护国家公共资源安全方面做到同股同权。主管审计业务的政府部门主要包括行业协会、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行业协会的主要职责是督促各级协会对事务所质量控制的程序性检查以及各类政策、文书的出台;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主要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及时性、规范性、交易的合规性、异常波动性加以监督、检查。因此,事务所应追踪监视与ISO9004战略实施相关的财务造假、监控失败、审计失败等情形,分不同部门选择不同的评价指标进行测量。注册会计师行业协会考核的关键业绩指标是行业检查合格(不合格)与事务所审计无保留(非无保留)之间的吻合率①。吻合率高说明行业协会和事务所的工作基本一致,相关证据得到了印证,证明了被审计客户业务的合法性、公允性以及行业检查的准确性;相反,吻合率低,说明行业协会与事务所在被审计客户业务的监督和审计方面有一定的出入,那么审计报告意见的准确性和行业检查结论的准确性还需要再次复核。在实践操作中,为了提高测量的效率,行业协会应以检查活动为测量的出发点对出现问题的被审计客户追查相应时间段事务所发表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活动的合法性、真实性,由于抽查比例较低,行业协会可以采取逐一检查核对的方法来计算吻合率,不相吻合的部分需要再次复核查明原因。首先,复核行业检查不合格与CPA无保留意见的不吻合部分(见下页图2第二步复核)。其次,复核行业检查合格与CPA非保留意见的不吻合部分(见下页图2第三步复核)。因为行业协会一般采取抽查方式,有问题的部分或许没有被抽到,并且没被抽到的部分事务所的审计也不一定是无保留意见的。所以,对于这部分不稳合行业协会需要按照数量较小的非无保留意见为起点与行业检查合格之间进行逐一检查,再次证明其业务活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

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考核的关键业绩指标主要是被审计客户业务活动的负面曝光率①,包括高层管理人员贪污、腐败案件的曝光率以及相应的社会负面影响因子。该指标可以借助网络和股市来进行的测算。比如一年出现的上市公司负面曝光率的事件比较多,证监会和交易所应该在指定网站定期公开,信息使用者一定会浏览或阅读该类信息,根据对该批曝光事件总的点击次数和单独某公司的点击次数就可以算出该公司的曝光率了。如果计算出的曝光率高,说明该事件的社会影响因子大,信息使用者获得的决策信息质量高,政府的震慑力也会提高。在资本市场逐渐完善的过程中,负面曝光率也会出现从高到低的变化趋势。该指标的考核最好是将行业协会的监督结果、审计师的审计结果和证监会、证券交易所以及社会大众的监督结果结合起来,效果会更加明显,我们的信息披露环境也会随之变得更加洁净。

篇10

二、文化自觉—历史人文纪录片的艺术意象构成及特征

笔者认为,历史人文纪录片的艺术意象由两个层次构成。第一个层次是艺术表达层面,即将较为抽象的理念以影像化的方式呈现。这不是简单地被理解为“形象化政论”,或者“解说词+画面+访谈”的技术拼凑,而是通过艺术表现形式(表现结构),叙事话语和叙事修辞(表层结构),将深层结构所蕴含的历史唯物主义、审美意境、社会核心价值观乃至哲学体系进行影像化的转述和彰显。历史人文纪录片艺术意象的第二个层次是理念诉求层面,即历史唯物主义、审美意境和社会价值观的追求。历史人文纪录片与以日常生活为主要题材的影视作品最深刻的区别即在于,它们不止于让受众浅层次、娱乐化地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而是将影像视听感受升华为生命体验和审美意境的自觉追求。从《舌尖》系列等作品中,我们看到这些作品正试图脱离消费性的视听感官刺激与单纯的趣味迎合,而深入到更为丰富的意境审美阶段,主创者以高度主体性的审美思维主动把握驾驭作品的审美格调和思想品位,力图将个人化的自我情感体验与富有理性思辨的历史反观相勾连,由此,受众不再是媒介的“俘虏”,而开始有了自觉意识。概括起来,这些优秀的历史人文纪录片的艺术意象具有以下特征:

1.建构性特征。后现代语境下的广播影视艺术体现出碎片化、消费性的意象特征,在大众化叙事的影响下,深沉的历史精神被猎奇式的图解所消融,庄严的英雄主义被嬉笑怒骂、插科打诨所颠覆,充满韵味的艺术内涵被视听奇观所淹没,后现代文化思潮在“解构”的同时,也留下了一片精神和文化的荒原。但幸运的是,一批具有文化自觉意识的专业创作者,依然通过自己的作品坚守着精神家园,整和起民族精神、历史意识和人类理想。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这种建构所追求的正是“诸如东方文化中的现实情怀,西方文化中的神圣情怀,在人类文化的古典时期通过无数的艺术的经典所展现出来的,某种体现着人类思想、文化、精神的终极灵魂与本质的品格与境界。”④我们在这些作品中似乎能看到传统文化在当下的价值所在,能预见到民族优秀传统在未来的发展希望,在对传统味道的品味咀嚼、对传统技艺的追寻和反思、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慨叹中,能让观众带着一份感悟和理性的反思,思考自己在当下的坐标和人生价值,这对于许多年轻观众而言尤其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