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21:4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数控技术教学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2《数控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几项措施
2.1合企业需求和职业学校学生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我校作为一所职业学校,学生来源广泛,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有差距,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数控技术》课程目前采用的教材一般先对电气和机械部分讲解,理论知识强调过多,到后面的电器控制回路和机械系统控制分析时,感觉联系不大;同时学生基础较差,对高深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很有限。我校数控专业学生大多数毕业后进入一些从事机械加工和电子产品生产的公司,而目前的《数控技术》教学数控技术理论部分的知识内容和实践知识部分分开在不同的学期进行教学,学生学完理论知识不能及时的付诸实践,等到另外一学期上实训时,理论的内容基本上都遗忘了,两者严重脱节。因此,结合生产实际,应将理论和实训操作部分放在同一学期内建议分前十周后十周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连贯性。
2.2过程中多媒体课件的广泛使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多媒体以其全面生动的声、像、图、文等综合课程信息颠覆传统的干巴巴的文字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同时,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教学中应制作大量易于学生学习和理解的电器和机械控制系统课程动画素材,运用多样的教学载体,从挂图、教具到实物、动画;从板书到多媒体课件;努力营造真实的教学环境以追求最好的教学效果。
2.3强实训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程实训教学的目标是通过加强实训环节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训方法和实训技能,能熟练地运用电器基本回路和机械系统组合满足实际需要的数控加工系统以及编制数控程序和进行加工操作。同时加强实训教学,能加深学生对一些基本理论的理解。在理论讲解过程中穿插实训教学环节,使学生更容易更直观地理解复杂、难懂的结构和原理,同时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引导进行改进设计,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我校现有的机械加工设备和电气实训设备为我们的实训教学提供了有力保证。比如介绍机床的结构及工作原理时,由于内部具有复杂的结构,学生仅仅通过看图和教师的讲授往往不易看懂、弄明白,可以在课堂讲授过程中穿行机床结构拆装实训,变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形象的了解各类零件工作的实质。同时数控技术应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计算机设备及软件进行仿真加工,对复杂零件利用计算机仿真软件进行自动编程,通过相应的数据传送通道将其输入到数控机床内,进行自动加工。
2.4建立试题库,学习评价,考核标准多样化
通常在机械类专业及其它相关学科专业的班级开设《数控技术》课程,工作量由几位老师承担,考试一般是各任课教师各自出题,难免具有片面性,且题目保密性差,因此各班成绩也无可比性,教学效果不明显。考试的目的是通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向互动过程,通过考试学生、教师以及教学管理人员可以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改进课程教学,提高教育质量。通常实行教考分离是比较有效的措施。因此建立试题库并使用试题库进行考试是非常必要的。建立试题库既能为课程教学改革服务,使的考试科学化、规范化,减轻教师的工作强度,又有利于监控教学质量,是加强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考教分离同时还必须注重平时学习成绩考核,利用理论成绩、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实训并重的学习评价考核方式。例如对学生平时课堂参与状况、回答问题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特别是实践教学中的能力表现等情况进行全面考核,记入成绩。
数控技术应用实践教学体系分五个层次贯穿于整个本科教学的全过程:
第一层次:学科教授做学科讲座,观看数控加工录像资料,参观学校教学设施,培养学生学习数控技术的兴趣。
第二层次:校内外结合,开展认识实习和金工实习,进行机械工程认识与训练。
第三层次:实验、实践、设计和创新实践结合,进行数控技术应用实验与实践教学。
第四层次:将数控技能培训和课程设计相结合,培养学生利用数控实践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组织学生参加数控大赛、进行数控技能训练。
第五层次:开展广泛的创新活动,并通过毕业设计,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数控技术及应用实践教学体系结构
2.1认识实习
新生入校的第一学期,组织学生观看数控加工录像资料,请专家教授进行数控加工技术讲座,组织学生参观学校实验室的数控教学设备,在校外工厂参观先进的数控加工设备及数控加工过程,使学生对数控技术有一个感性认识,提升学生学习数控技术的兴趣。
2.2金工实习
学生金工实习的过程中,设置数控机床操作和自动编程等两个数控技术的实习项目。在数控机床操作项目中利用教学型数控机床所含有的简易自动编程软件,让学生自己设计加工图案,然后自动生成加工程序,再在蜡块或有机玻璃上雕刻出所设计的图像,这样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自动编程项目中要求学生在CAXA制造工程师软件中完成三维实体造型,然后根据教师提示完成加工工艺设置,生成数控加工刀具路径,最后生成数控加工程序。完成比较好的程序还可以上传到数控机床上,加工出零件来。
2.3课程实验
通过认识实习和金工实习,学生对数控技术建立了一个初步认识,第三学年开设数控技术及其应用课程,在课程中开设教学实验,实验教学围绕课堂教学内容设置,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课程实验开设数控机床认识实验、数控原理实验、数控编程实验和数控机床操作等四个基本实验。数控机床认识实验通过对工业用数控机床观察,了解数控机床(如SK50数控车床、XK715D数控立式铣床、DK77型数控电火花线切割机、数控电火花成型机等)的基本结构、加工对象及其用途;了解FANUC0i系列数控系统;掌握数控机床(如SK50数控车床、XK715D数控立式铣床等)的坐标系建立、基本运动和回零操作。数控原理实验通过对华中数控生产的HED-21S数控系统综合实验台的拆装调试,要求学生了解数控系统的特点、基本组成和应用;了解数控系统常用部件的原理与作用;熟悉常见数控系统与数控机床的连接与基本调试操作。数控编程实验通过在浙大辰光软件和宇龙数控仿真模拟软件上完成指定零件的数控加工程序编制与调试,使学生掌握数控加工程序的手工编制方法与程序调试技巧。数控机床操作实验,通过对CGM4300B数控铣床的操作,在蜡块上加工零件,使学生了解数控铣床的基本特点和机床坐标系的建立;掌握数控机床常规操作方法,重点学习数控机床回零操作、手动对刀操作、工件坐标系设定、程序输入与编辑、程序调试、自动加工等操作。
2.4数控工艺技能培训
数控高级人才的培养,必须十分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我们在课余时间,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对学有余力且对其感兴趣的学生进行120学时的数控加工工艺培训,培训分为数控工艺分析、自动编程软件(CAXA制造工程师)的应用、数控机床操作等三个方面。数控工艺培训要求学生通过培训具有基本零件的工序划分、刀具卡具的选择、工艺基准的制定、切削用量的选择和切削液的选择等数控加工工艺分析与设计能力。自动编程软件的应用要求学生通过培训,掌握功能齐全的实用型自动编程软件,如MasterCAM,Cimatron,Delcam,CAXA等自动编程软件,利用这些软件编制较为复杂的零件或模具加工程序,同时具有驾驭目前国内市场上流行的集成度高的诸如CATIA、Pro/E、UG(Unigraphics)等CAD/CAM软件的能力。数控机床操作培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数控机床的各种基本操作,掌握加工程序的输入与加工程序调试,掌握自动编程后的程序传输方法,掌握在线加工方法。总之,通过数控培训增强了学生的数控技术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数控技能培训将数控技术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5数控加工工艺分析与数控加工编程课程设计
为加强学生的数控技术实践能力,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在学习了数控技术及其应用与数控加工工艺等课程后,安排数控加工工艺分析与数控编程课程设计,要求学生从零件图的识图开始,通过数控加工工艺分析和设计,选择刀具、卡具(包括专用卡具的设计),然后编写数控加工程序,并对其进行调试,最后操作数控机床,加工出要求的零件来。课程设计两周时间,要求每个学生零件图都不相同。课程设计开设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2.6数控技术创新实验
重视创新实践环节,大力发掘资源,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分层次开展开放性数控创新实践活动,要求学生根据学校现有的设备状况及自身的理论知识与教师一起设计创新实验,并在实验的基础上逐步完善设计内容。数控创新实践活动基本上围绕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围绕产品建模、系统仿真、NC代码生成、网络传输到零件的数控加工进行;二是围绕数控系统构建、普通机床的数控化改造、专用机床控制系统的模拟设计等内容进行,三是围绕数控机床的故障分析与数控机床的维护维修等内容开展。通过创新实验的设计,培养和强化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7生产实习
我们始终将生产实习环节视为强化教学效果、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最有效手段。对高层次数控人才培养来说,生产实习基地一般选择在数控机床制造厂。要十分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对已建成完善的实习教学基地,实现制度化的管理。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搭建一个更好的平台。
学生在实习基地实习内容一般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在数控机床组装车间了解数控机床的装配调试,包括电器部分装配调试和机械部分装配调试。二是在零部件制造车间掌握数控机床主要零部件的制造工艺过程,了解数控制造厂的工艺设计规程,掌握典型零件的数控加工工艺与数控加工程序的编制。三是跟随数控机床维修人员进行售后服务,掌握数控机床维护维修的基本方法。通过生产实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数控机床的结构原理,更加了解数控加工工艺分析的方法和数控加工程序编制。更加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2.8数控竞赛
利用校团委在校内组织数控大赛或与兄弟院校的数控对抗赛,组织学生参加两年一届的六部委举办的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克服了学生理论学习的盲目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2.9毕业设计
通过理论、实践、培训、创新四位一体的教学过程,把数控技术基础理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在毕业设计中将这些知识综合应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毕业设计环节,所有指导教师深入现场获得了第一手资料,结合现场实际,精心遴选题目,提供给学生科学、合理的论文题目。为部分学生选配现场工程技术人员为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要求学生除查阅资料外,用一定的时间到现场去学习、调研。有条件的时候,学生可直接在现场完成毕业设计。通过各种方式将毕业设计与现场实际相结合,收到良好的效果。
1.1讲解法
即在课堂上,将项目难点重点分条理的展开,通过示范操作及操作注意事项内容的学习后,进行小结,然后在引出一些在理论课上的重要概念,原理解释,通过分析,做到由简入繁,这样学生就能按步骤掌握专业知识。
1.2演示法
即在课题上,通过教师进行示范性实验或操作等方法使学生通过自身的观察而获得自身所需的知识。它可以让学生获得清清楚楚、一目了然的知识,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并将抽象理论和实际现象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要求教师课前要做好演示的准备工作,根据课题选择好对应的设备、工具、量具及原材料。
1.3实操法
即学生上完理论课后,紧跟着在实训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机床操作练习,提升自身的操作技能,做到活学活用,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同时实操时一定要掌握正确的方法、步骤,强调操作安全,提高实操的时效,实训老师也必须认真巡回指导,加强实训过程的管理,及时的处理实训中的问题,保证实操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2数控技术应用理实一体化的实训条件
要有与数控专业和规模相适应的硬件设备和实训条件。因此要求作为课堂的实训车间要有足够数量的数控机床,必要的教学场地及黑板,条件好的可以有多媒体投影设备。根据就业前景和用人单位需求,该校结合自身现实情况,主要的培养目标为数控操作人员、编程人员、数控设备维护维修方向。按照培养目标的需要,制定了该校的数控设备选择方案,在设备的选择上,按照有利于培训对象熟练使用、操作、维修数控车、铣床为目标,在确保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既考虑机床的规格和配置,同时考虑人才培养所需的机床数量.同时满足合理性、经济性以及教学和企业的需求。在实训工厂内专门设一定面积的讲解场地,包括黑板,座椅,电脑设备等,从硬件上为理实一体化教学师生双方边教、学、做及理论与实训的交替进行提供保障,在条件允许下尽量按照单人单机要求来配置。
3数控技术应用理实一体化课程设置
要具备与专业和规模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设置。《数控编程与加工》课程,必须建立在学生已具备较为熟练的车工基本操作技能及相关的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开展,考虑学校实训条件,借用比较直观的宇龙仿真软件,采用理论课堂教学和宇龙仿真软件教学相结合以及实习课前集中讲解和操作演示与现场巡回指导相结合的形式。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并解决。注意每个项目中学生成绩的记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课程的任务包括:(1)掌握常用数控系统特别是FANUC(华中)数控系统的数控车床、铣床的编程方法,并熟练地运用手工编程方法编写较复杂零件加工程序;(2)熟悉常用数控系统FANUC(华中)数控车床、铣床,能够操作面板上的各项按钮,手动输入数控加工程序及修改有关加工参数的设置;(3)能够正确对刀,确定工件坐标系,会对数控加工工艺进行分析与处理、会进行测量及计算、正确选用数控加工刀具及相应的角度、准确完成试切工件的任务、精确对刀偏值及刀补值参数的设置、正确对运行报警识别处理等操作,最终能加工出合格的零件,达到数控初级工理论和技能操作要求。
4数控技术应用理实一体化配套教材
要有与课程相适应的教材与之同步进行。教材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将各个知识点分解成实训课题项目,有计划地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针对该校中等职业学生的培养目标,要突出与实训技能相关的必备专业基础知识。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编写适合该校教学实际的校本教材和教案,做到既适合学校教师水平及实训条件的要求,又适合中职学生对知识掌握的能力的要求,同时注意用人单位的具体要求及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着重突出学生潜在能力的培养,以需求为主体,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取舍与组合。
5数控技术应用师资队伍
由于教学内容进行了相应的项目化处理,从而改变了课时和讲课方式,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以往的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还要求教师具有过硬的社会实践技能,而双师型人才是突破点,解决方法应从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层次的学历进修和组织教师利用寒暑假参加省培和国培或进企业顶岗锻炼及技能培训方面入手,提升师资队伍的素质。
教学目标是教学系统的核心要素。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层次(单元),教师都应该有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
1.确定教学目标。教师应明确一堂课传授什么知识,学生应掌握什么内容,达到何种程度。要求过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求太低会阻滞学生智力的发展。所以,要把教学目标控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百以内的加、减法口算”这部分内容,第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可确定为让学生学会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退位)的计算方法,掌握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的算理,并引导学生类推出三位数加、减一位数的方法,培养学生开拓知识的能力。
2.调控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一个完整、有序、发展的体系。每一层次的教学内容都必须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来安排,排斥与目标无关的内容。教学中,教学内容总是经过分解而分散在各课时中进行传授的,教师应在全面统筹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所以,课堂教学必须交给学生一个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让学生掌握规律,得到终生受益的本领。把握了教学内容主要的、本质的东西,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也就能做到集中、具体、确切,把有限的40分钟用到完成核心的教学任务上。
3.调控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间的信息流通过程,是以实现教学目标为目的的教学信息控制过程。它归根结底是学生的认识发展过程,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活动的情况,应注意效果的检测,收集信息反馈,及时处理反馈信息,及时发出控制信息,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措施,务求教学目标的全部实现。教学过程的调控最终要体现在学生学习过程的自我调控上。教师必须对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反应敏锐、判断准确、评价及时。
二、调控教学时间
一节课的内容,应在40分钟内完成。教师要根据课的类型,学生生理、心理特点,适时调整教学过程,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整个学期的教学目标,应在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规定的时间内实现,决不能靠“加班加点”来实现。因此,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40分钟的教学效率。在教学单位时间内,学生能够学习的知识量,各个年级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年级在不同时期或不同班级也不尽相同。例如,一年级新生,认识“10以内的数”时,一般一节课控制在1—2个数为好。第二学期认识“百以内的数”时,能在一、二节课中完成。而到了二年级认识“万以内的数”,学生可利用已有知识来学习,只须揭示读、写数的规律即可。显然,知识量是逐步增加的。教学时间的控制,主要是防止时间过紧或过松。控制的方法是在安排教学时准确估计所用时间,略微留有余地。
三、调控学生的练习作业质量练习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客观存在不仅有助于学生巩固和应用基础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练习作业不能以量取胜,而应以质取胜,所以调控学生的练习作业时,应注意:
1.质的控制:练习作业须有针对性、启迪性,使每一道习题都能练有所得。这就要注意习题的难度,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易,还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练习作业的布置,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作业设计一定要目的性强,要围绕教学目标,有助于巩固基础,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开始时可以做一些低难度的练习,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中间应以基本题为主,最后可以在练习中孕伏渗透后面将要出现的知识内容,以降低后续学习的坡度,使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循序渐进,层层加深,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2.量的控制:应以少胜多,切忌搞题海战术。课外作业应严格控制在教学计划规定的时间内,要真正做到减轻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否则会造成学生怕学、厌学,影响完成作业的质量效果。
一、专业现代化建设背景
随着全球“制造中心”向中国的转移,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需要有文化懂技术的“技术蓝领”。而宁海县是“中国模具生产基地”和“世界文具生产基地”。全县拥有模具企业1700余家,数控机床420余台,加工中心250余台,制模技工3万余人,年产值30多亿元,中国8%的模具产自宁海。全县共有文具生产企业近300家,年销售额达20多亿元。另有五金工具企业300多家,年产值20多亿元;汽车配件企业近100家,年产值达10亿元。随着模具行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数控技术工人,每年需增加数控技术工人3000余人。宁海县职业学校机械大类专业和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招生十分红火。据县科技局统计、预测,至2007年该县企业对数控技术工人的年需求总量超过1万人,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大型的设施设备齐全的数控技术教育实训基地,成为长三角地区数控技术人才的输送基地与储备库。培养急需的现代化数控技术人才,职校义不容辞担当此重任。由此可见专业现代化建设是培养现代化技术人才的核心,也是现代职校核心竞争力的标志之一。
二、专业现代化建设实践
(一)实验实训设备现代化
该校现拥有专业基础实验室4个,专业课实验室11个,实验实训设备总值321万元,其中万元以上仪器24台。基础实验室内配置了Auto CAD2000、精雕雕刻仿真系统和浙大辰光铣削加工仿真系统的软件,分为Auto CAD电脑房、精雕造型室、CAD/CAM编程室和电子阅览室,提供学生CAD制图、精雕编程、造型和cimatron编程、造型和模拟仿真。专业课实验室有3个钳工实习工场,200个工位、钻床20台、砂轮机1台,能提供200名学生同时钳工实习;1个数控(精雕)加工实验室,5台精雕数控机床,学生将编好的程序上机操作,同时对外加工;1个浙大数控模具加工实验室,1台浙大辰光CGM6500机床和5台浙大辰光CGM4300机床,学生将编好的程序上机操作或直接手工编程操作;1个数控加工中心实习工场,台湾高峰加工中心机床,学生编程操作;建有车工、铣工、刨工、磨工、电加工实验室各1个。
(二)师资队伍现代化
职业教育现代化,教育、教学及生活设施的建设是物质基础;教育体制、办学模式的改革是关键,课程与教学改革是核心,而师资队伍建设是根本。宁海职教中心专业师资以本校教师为主,同时聘请高校教授和企业技术骨干为补充。现有专任教师27人,其中高级教师3人,双师型教师24人,已有6人取得高级技术等级证书。3名教师获得美国Auto Desk公司的CAD辅助设计培训师资格证书。外聘教师11人,外聘教师中具有高级技术等级的教师有8人,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精干高效的专业师资队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科研能力
机械专业是该校的龙头专业,专业教师通过课题研究开阔了视野,提高了业务水平。每年承担两个以上校级课题、两个县级课题和一个市、省级课题,同时还进行校本教材开发和参与县重大课题的合作研究。近三年共有48篇专业教学论文在县论文评比中获奖,28篇论文在市教研室论文评比中获奖,8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学术性刊物公开发表,2部科技著作出版,已完成1项省级以上教学科研课题,2项市级课题。《精雕模式实践的研究》获浙江省第二届教学成果二等奖、宁波市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全国第五届职教优秀论文一等奖。《分层教学实践与探索》获宁波市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该校教师编写的机械类专业复习训练——基础理论和基础理论综合测试卷校本教材被上海东方激光教育文化有限公司采纳,由中国大地出版社出版,并向全省乃至全国推广。
2.专业技能
为提高专业技能水平,专业教师利用寒暑假参加浙大数控辰光培训、车工培训、钳工培训、CAD培训和下企业实训。4人取得钳工高级工资格证书,2人取得高级计算机操作员证书,19人取得中级车工资格证书,9人获得中级钳工证书,3人具有AUTOCAD软件认证教师资格证书。在县、市各项技能竞赛中取得好成绩。1名教师在市教师技能竞赛中荣获一等奖,3名教师在市教师技能竞赛中荣获二等奖。30人次教师在县技能竞赛中获奖。
3.教师的培训
该校一贯重视教师培训和教学业务水平的提高,2000年职代会上通过了《师资队伍培训规划》,力争在2005年前专业基础课教师达到本科学历或中级职称,双师型教师达到85%以上,实习指导教师达到高级工或技师水平。目前该校已提前达到该目标。通过校本培训、研究生进修、学历提升、国内外考察学习,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内职教领先技术的教师;通过下企业实训,提高教师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通过课题研究,提升教学水平;派学科带头人到德国接受“双元制”模式培训。经过一系列的培养培训使教师知识得到了优化组合,一批教学能手脱颖而出。
(三)办学模式现代化
1.校企合作(紧密型)
走出校门、开放办学,成立专业委员会等,以打开局面,与企业、行业联合办学,建立起以联合促发展,以科技促教学,把生产转化为利润,用利润增强办学实力的良性循环,是职业学校办学的方向。
(1)“精雕模式”是以校企合作教育为前提,借鉴和吸收德国“双元制”模式和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敏孚”机械系校企合作模式,抓住校企合作教育的关键点——共同育人,北京精雕公司负责提供软件、设备、指导老师和培训专业教师,并与该校教师一起制订教学计划、编写教材,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写进教材,及时传授给学生,按照企业技术人员操作规范进行实验操作,这样培养出的学生具有很强的顶岗能力。该校把优秀的学生输送送到公司,作为公司的技术员为客户服务,同时该校还利用精雕设备为其他学校制作校徽、校牌,并为企业提供加工服务,这样不仅创造一定的利润,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能和顶岗的能力。利用企业的先进设备,根据企业要求开展订单培训,向企业输送技术人员。三年来,该校向北京精雕公司输送了200多名优秀毕业生。
(2)与宁波双林集团的联合办学,借助模具厂的设备与工作实践环境,将课堂搬到企业车间,学生走进车间,为学生提供平时课堂实践的模拟教学与预岗实习的锻炼机会。
(3)该校利用现有设备,为一些模具厂开展对外加工服务,使企业生产走进课堂。校企互相提供信息服务和技术援助,同时为企业与学生就业搭建一个双向选择的平台。
2.与名校合作办学
该校采取“上靠、下挂、横联”的多维合作形式,积极与高等院校、兄弟学校开展“3+X”、“2+Y”模式的教育,实行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在校际合作上不断创新办学形式,积极开展中职与高职衔接的教学实践。如:与浙江大学合作建立浙江大学数控模具宁海培训基地;与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联办“3+2”机电一体化专业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与宁波技师学院联办“2+4”机械工程专业;与陕西省建筑工程中专机械专业联办“2+1”机械专业,为中西部大开发培养紧缺的复合型人才。该校是全国中西部联动教育合作顾问单位,在省内温州、泰顺县, 省外陕西、贵州等地设有教学点。
三、主要成果通过数控专业现代化建设已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机械专业不断提升
目前机械数控专业是该校重点专业,县骨干专业,市现代化专业、省示范性专业、市首批高技能(数控技术)培训基地、浙江大学数控模具宁海培训基地、国家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毕业生就业、学生技能操作、高职考成绩和社会培训等方面初见成效。
(二)课程体系改革和校本教材的开发硕果累累
该校按照培养机械数控技术人才的要求,以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适应用人单位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借鉴“宽基础、活模块”模式,尤其是校企紧密型合作办学模式——精雕模式,对该校机械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实质性的改革,同时采用选修课、分层教学、项目教学等教学模式,使各个阶层的学生得到发展。该校还根据现有教材的现状和职高生的特点以及该县产业的需求,该校开发了四类校本教材——技能操作类:精雕雕刻软件JDPaint简明教程、钳工生产实习习题册、AutoCAD上机指导及练习、数控机床加工及编程;专业基础知识类:数控机床操作入门、计算机基础教程及练习册;健康成才类:心理健康教育读本、心灵故事、成长之路;高职类:机械类专业复习训练基础理论和综合测试卷集。
(三)毕业生供不应求
近三年累计毕业生908人,平均一次就业率100%,许多毕业生已成为当地企业的技术骨干,有的毕业生已走上创业之路,成为当地致富的带头人。殷永生同学已成为宁波贝发集团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兼任集团公司体系管理者代表,主要负责集团公司新产品研究开发、工程技术管理、产品质量管理、模具设计制造管理等。陈有甫同学进入双林公司后,由于技术过硬,工作出色,现任双林公司总部工程技术副部长,分管公司的模具和新产品开发工作。柴振炎同学毕业后自主创业成为宁海电子电线有限公司总经理。娄天鸿现任天鸿文具有限公司总经理,年产值达5千多万元。
(四)学生操作技能成绩突出
初级资格证书合格率100%、中级资格证书合格率95%以上。在各级技能竞赛中成绩名列前茅:省部级二等奖1项;市局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县级一等奖25项,二等奖21项,三等奖15项。经常代表宁海县参加市技能竞赛。
(五)利用专业优势,开展“订单培训”
时至今日,机械、精雕专业师生开展了5次科技下乡活动,共培训学员308名,其中283名顺利走上了工作岗位。根据企业需要共培训中级钳工500名,合格率达100%。CAD制图培训共开展10次,人员达600名。2003年7月,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数控机床操作培训,共培训30人。
四、专业现代化建设的展望
机械数控专业近几年在现代化专业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在同类学校中已处于领先水平。建设好现代化专业,有利于促进机械专业的进一步做精做强,有利于培养更高规格的机械数控人才,有利于促进产业经济的更大发展。因此,该校将以机械专业为龙头,带动各产业的连续、滚动发展。经过几年打造后成为当地拳头专业,在完成宁波市现代化专业、省示范性专业建设的基础上,逐步把它建成国家级示范专业和先进制造业人才培养基地。这就必须在师资队伍、实验实训设备和基地建设上继续努力。
(一)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到2007年,文化公共课教师和专业基础课教师达到本科学历或中级职称,“双师型”教师达到100%,实习教师达到大专以上学历和中级工或高级工资格;继续引进和聘任一批具有多年数控生产实践经验的技师、高工担任实习教学和就业指导辅导员,继续打造一批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名教师,建成一支校企联合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二)实验室和实验工厂建设规划
该校在原有设备的基础上今后三年将继续分期投入800万元,建立机械数控系列实验室和生产型数控加工实验工厂,拟建数控车削实验室,内配10台数控车床;拟建数控铣削实验室,内配10台数控铣床;拟建生产型数控加工实验工厂,内配加工中心各1台;数控深孔钻床1台、电脉冲3台、数控慢走丝线切割1台、线切割2台、中捷摇臂钻床3台、行车(5吨、10吨)各1架、磨床1台。此外,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在原有三大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在宁海范围内再建立3~5个机械实习基地。
1 实施背景
佳木斯市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农机制造业、粮食加工业、煤机制造业十分发达,数控加工人才紧缺,佳木斯地区每年就有2000人的需求缺口。从全国来看,大量的企业正在从传统的机械加工向数控加工方向转变,因此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技术型人才具有很好的就业情景。
2 概念界定
“角色转换”就是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实现学生和员工的无形转换,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转换、教室与车间的转换、实训项目与工作岗位的转换、学生与工人的转换、专业教师与技术人员的转换。
3 实施过程
3.1 通过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转换,实现学生专业知识与企业人才需求无缝接轨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转换就是改革教学模式。近2年陆续和人本集团有限公司、佳木斯电机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签定了订单培养协议。订单班的学生按照企业人才需要的标准进行培养。由学校老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授课,学生通过老师的课堂教学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由企业师傅讲解企业人才在生产过程中所必备的知识,让学生真实了解掌握企业生产中必备的知识,学习更有目的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目的性。这样就实现了学生专业知识和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接轨。
3.2 通过教室与车间的转换,实现学生学习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的统一
我校早在2007年就引进佳木斯市畅通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入校,有深厚的合作基础,为使学生能尽快融入企业,在校企合作企业并在生产车间建立了一体化教室,教室的设计不仅能够满足学生教学需要,还能够让学生看到企业生产的整个流程,成为学生的学习环境,实现了“把教室搬进车间”,实现了学生工学零距离。
3.3 通过专业课程与工作岗位的转换,实现学生技能与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完美融合
为了让学生真正地把自己学习的技能真正的用到企业生产岗位上,通过引入佳木斯市畅通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作为生产性实训基地。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掌握基本技能后,在企业生产车间进行生产性实训,通过技术工人的指导,使自身专业岗位技能得到强化,让学生在真实的工厂和生产车间环境里实现“做中学”。让学生从一开始就直接了解到企业生产岗位的岗位技能,通过生产性实训,明确了自己的短板,学生的学习也就有了目的性,也为以后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好技能基础,使学生“毕业就能上岗”。实现学生技能与企业工作岗位能力要求的完美融合。
3.4 通过学生和工人角色的转换,实现校企双方人才综合素质双重提高
学生和工人角色的转换是双方面的。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狠抓落实,而且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校定期聘请企业经验丰富的技术工人担任评委,通过开展安全生产知识竞赛、职业技能操作比赛等活动,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技能,还增强了学生的安全意识。
随着企业的机器设备更新速度的加快,企业员工的知识层次已经跟不上新的企业生产要求,单靠企业的培训远远不能适应企业的的要求。通过举办企业工人专业知识培训的形式,发挥职业院校社会服务功能,发挥教师丰富的专业知识特长,让企业工人迅速掌握最先进的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了企业工人综合素质。对于企业来说,不仅能够快速提升企业员工的理论知识水平,还能为企业节省高额的培训费用,实现校企双方人才综合素质的双重提高。
3.5 通过专业教师和技术人员角色的转换,实现校企双方合作共赢
现代企业的发展不仅需要经验丰富的企业一线员工,还需要创新发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但是现在加工制造企业大多没有成熟的研发团队,还有就是因为周期长、成本高,导致企业创新能力不够。作为中职学校专业教师,掌握先进的理论知识,同时专业技能也比较强。佳木斯市技工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在通过在佳木斯市畅通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设立产品研发中心,并在研发中心投入4台高配置研发专业电脑,教师做为技术人员在这里配备办公桌,与企业共同研发。
学校与企业签订协议,企业邀请具有丰富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老师作为技术指导,和企业一起合作开发新产品、改进技术,这样不仅缩短了企业研发和改进的时间,更是降低了成本,产生了更大的经济效益,实现校企双方共赢。
4 保障条件
4.1 校企合作是实现角色转换的基础
学校先后先后与佳木斯畅通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佳木斯电机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宝玛数控有限公司等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设了畅通一体化教室、佳电一体化教室、畅通产品研发中心、宝玛产品研发中心。这些企业不仅是佳木斯市技工学校学生企业实践基地,还是教师企业实践基地。企业根据学校情况,提供实习实训机会、研发项目、技术人才、生产产品等资源,确保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紧密贴合,真正做到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
4.2 校企合作三级管理机制是实现角色转换的关键
在学校校企合作委员会、校企合作工作小组以及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三级管理机构的正确指导之下,保障了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能够顺利突破发展瓶颈,实现培养人才根本性的升级。
4.3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是实现角色转换的保障
学校不断加大对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硬件条件建设的投入,新建升级了数控车一体化教室、数控铣一体化教室等六个一体化教室,更新了实训基地的实训设备,成为实现角色转换的物质保障。
5 主要成效与成果
5.1 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经过两年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明显的提升。通过对企业毕业生满意度的调查,企业普遍反映表示对我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十分满意;在2013年佳木斯地区杏花杯职业技能大赛上我专业学生囊括了数控车前三名,普车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好成绩。2014年在黑龙江省第六届数控技能大赛中获得数控车工学生组团体第二名。
5.2 学校影响力增加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先后与佳木斯电机股份有限公司、佳木斯常发佳联农业装备有限公司、哈尔滨哈飞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等20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先后与人本集团有限公司与佳木斯电机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成为教学模式改革的成功典型。
5.3 专业教师队伍成长迅速
专业教师队伍成长迅速,培养出具有专业开发能力的专业带头人2名,具有课程开发和研发能力的骨干教师12名,专业教师队伍中的能够承担理论和实训教学任务的双师教师团队比例已经达90%以上;教师教研教改能力明显提高,申报建设了某级精品课3门,发表省级以上科研教学论文28篇,开发出版教材4本。
5.4 社会服务力提升
两年来,我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为地区的佳木斯畅通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佳木斯电业局、佳木斯四海印刷厂、三江开关厂等提供技术服务6次;为佳木斯畅通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佳木斯电机股份有限公司、佳木斯常发佳联农机装备有限公司开展企业员工专业知识培训,年培训200人次以上,且培训人数规模不断增加,极大地提高了我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知名度。
5.5 产学研成效显著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C-
0006-02
县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无论在我区或是全国的教育战线而言,是一支颇为庞大而问题较多的队伍,如何建设与发展这支队伍,使其能为振兴地方经济培养出更多的技术人才,不仅仅是要政府与教育部门来关注,也是相关企事业及更多有识之士应该关注的。本文试以柳城县为例,对县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作一粗浅探讨,以期抛砖引玉,吸引更多的目光来关注县级职校的建设与发展,为振兴地方经济建设及发展培养出更多的技术人才。
一、柳城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发展概况
柳城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创办于1983年,2006年1月通过了自治区合格学校验收。2008年职教攻坚之前,校园占地面积50亩,校舍建筑面积为0.78万平方米,在校全日制学生最多时有900多人,教职工53人,其中专业课教师19人,双师型教师7人,分别开设有计算机应用、电子技术应用、焊接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制冷和空调设备运行与维修、汽车运用与维修、中华茶艺等8个专业。然而,虽然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有所扩大,但校舍、设备、师资明显不足,造成招得学生进来而留不住。如2006年柳城县职校招得学生368人,到2009年毕业时仅有173人。
三年职教攻坚,学校办学规模和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为了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资源,柳城县于2008年11月成立了县职教中心,将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县农机校、县委党校、县劳动就业培训中心等职业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投入大约3000多万元进行改善办学条件,校园面积由50亩扩大到160多亩,校舍建筑面积由0.78万平方米扩大到2.8309万平方米,建有数控、焊接、钳工、汽车、电子电工、制冷等专业的实训室和设备及配置一流的多媒体教室。
职教攻坚之后,学校得到较大发展,特别是硬件方面,但是大楼易建,生源难求,招生非常困难。据调查了解,目前柳江、鹿寨、三江等县级职校都走入生源不足、招生难的困境。主要原因是:普高去了一部分,上不了普高的初中毕生到市级优质中职校就读占大部分,外出打工又占一部分,还有小部分在家务农不愿读书,每年县级职校要完成上级下达的招生任务都很艰巨。可见,职教攻坚之后,给学校带来变化,也带来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二、县级职校建设与发展的可行性策略
(一)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建设精品专业
职教攻坚期间,各县都投入不少资金,但绝大多数经费都用于基础设施,如教学楼、学生公寓、食堂、道路硬化、绿化美化等方面的建设,用于教学设备方面相对较少,柳州市六县职校只有鹿寨、柳江两县职校有自治区的示范专业,另外四县职校没有一个示范专业,严重制约学校的发展。因此,县级职业学校应有自己的品牌专业,应加大资金投入,选好一两个特色专业,把它们打造成自治区品牌示范专业,带动学校的发展。
(二)加大师资的引进和培训力度,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高质量的学校要有高素质的教师支撑。然而目前柳城县职校的师资力量极为薄弱,远远满足不了职教中心的发展要求。应加大引进人才的力度,面向社会招聘专业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采取降低“门槛”、适当增加编外执教人员等灵活的方式,聘用一批工作在一线的有较强操作技能和施教能力的专业人才加入到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中来;应继续实施教师学历达标工程,进一步落实好校企结合的送培计划和“双师型”教师培养工程,对在职的现任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双师型”教师比例,抓好“名师培养工程”和“专业学科带头人”;通过培养,促教师成长。
(三)加强学校管理,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1.要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对教育教学、招生就业、顶岗实习等要有严格的管理管理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积极探索并确立以“职业教育为中心,以短期培训为辅”的多层次、多证化办学模式。把“教学为主,育人为本”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努力实施素质教育,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2.加大改革和教育教学科研力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县级职校应设立专门的教研机构,加强教学研究的组织与领导,依托“市职业教育科研所”积极开展改革和科研,加强与教学改革实践密切相关的应用性研究开发和成果推广工作,使教育教学改革和科研更具有针对性、实践性和丰富内涵。比如,在教研管理方面实行“四个一”,即各教研组每周组织一次教研活动;每学期各教研组组织一次示范课或公开课活动;每学期举办一次教师和学生技能竞赛活动;每学年组织一次教育教学论文评比活动。制定相应的教学改革实施计划,积极申报各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加强对课程改革、教材改革、课堂教学改革及考试方法改革的探索。通过教学科研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成长,提高教学质量。
3.加大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力度。县级职校要争取与各企业联手建立实训、实习车间,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和技术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实现真正意义的零距离上岗。
4.高度重视师生安全工作。县级职校应始终把确保学校师生生命和财产安全放在工作首位,抓实抓好。(下转第9页)(上接第6页)在建立健全学校安全保卫制度的同时,通过开展校园创安工作专项检查、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开展安全隐患排查等,为师生创造了安全、和谐的环境。此外,应积极开展“安全活动周”和“安全活动月”活动,切实加强对师生进行各种安全教育,加强学生安全技能演练,不断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
(四)加快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县级职校办学质量与效益
职业教育的生命在于质量,提高质量的核心在于办出特色。一是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结构需求为依据,调整专业结构,开发新的综合性课程。教材内容必须密切联系实际,要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同时增强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二是积极探索校企结合、工学结合、校校结合的办学模式。县政府应盘活现有的职业教育资源,通过无偿提供土地等优惠政策,把企业引进县职校,使企业生产车间成为学生勤工俭学的基地,同时可将企业税收作为学校改善办学条件的经费。县职级校要进一步加强与市内及区内外职业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努力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打造“订单”培养方式。三是从双证培养入手,搭建企业需求人才的桥梁,树立以人的能力为本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坚定不移地树立融就业与创业教育于一体的观念。四是城乡联动,发挥城市职业学校优势。针对县职校的实际需要,与国家级重点学校开展连锁办学,从计划制定、招生录取、教育教学管理、学籍管理、经费扶持、教师和管理人员交流、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毕业生就业等方面进行实质性的合作与交流。一所优质的城市职校带动一所农村职校,给县级职校带来更多的发展空间。
(五)建立机制,加强宣传,营造农村职业教育的良好发展环境
1.建立以县政府为主导,各部门积极参与的职业教育宣传工作机制。通过召开会议、印发资料、张贴标语以及报纸、电视、广播和宣传栏的作用,大力宣传国家有关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职业教育对促进就业的突出贡献以及职业教育的先进典型和事例,使社会各界对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同样是培养人才的观念深入人心,深入农村,形成共识。
2.建立招生工作责任制和奖惩制度。将招生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各乡镇、华侨经济管理区、县直有关部门和学校,把完成送生任务情况作为考评乡镇、部门和学校领导工作成效的重要内容,对在招生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3.宣传国家对就读中职校学生进行资助政策和对涉农村专业进行免学费及政府奖学金,以后将进一步实现全免就读中职校。
此外,还可多宣传已毕业的就业之星,用这些活生生的典型事例吸引学生就读中职学校。
(六)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吸引学生就读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县职校要专门成立了招生就业指导办公室,强化学生就业培训指导和创业教育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使学生自主创业,谋职生存。要与多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实行实习就业直通车的模式,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的比率。学校鼓励毕业生参加“双选”会,让每一位毕业生都能根据自身条件进行合理的就业。另外,学校还多开设一些茶艺、美容美发、舞蹈、普通话、礼仪等第二课堂,对在校生进行第二技能培训,以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应采取多渠道、多形式推介毕业生就业的办法,以有效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徐加林等.农村职业教育的调查与思考[J].职教论坛,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