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活与化学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3 15:21:4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现代生活与化学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现代生活与化学论文

篇1

在进行这个探究活动时,常有师生认为教材图1-19所示用哈气的方法来验证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水蒸气有科学性问题。有的来信认为“哈气后玻璃片上有小水珠,更大程度上只因为温差大,而不是呼出的气体中含水多”,“从嘴里出来的气体由于温度比外界高,所以遇到较冷的玻璃后水蒸气发生液化,产生水雾,而空气与玻璃温度相同,其中的水蒸气不会液化,因此没有水雾”,等等。对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理解上存在一些偏差。该现象可以用“露点”,即“饱和温度”的概念进行解释。在恒压下多组分气体混合物冷却到开始冷凝时,出现第一个微小液滴时的温度,称为该气体混合物在该压力下的露点,即饱和温度。[2]由于空气中水的饱和蒸气压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因此对于空气,在气压一定时,露点温度的高低只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有关,水蒸气含量越多,露点越高。[3]反之亦然,因此可以用冷却具有明亮抛光表面的容器,并测量此抛光表面因凝结水蒸气而呈雾状时的温度(即露点)来测定空气的湿度。[4]教材图1-19中的学生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哈气,玻璃片上出现水雾,表明人呼出气体的露点高于室温,而另一片放置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上未出现水雾,表明空气的露点低于室温,更低于人呼出的气体的露点。因此人呼出的气体中水的含量高于人吸入的空气中水的含量。上述解释涉及了过多的概念,初中学生显然难以理解。而以上来信中的一些观点可归结为“人呼出的气体温度比体外空气的高,所以即使二者的水蒸气含量相同,人呼出的气体遇冷也更容易产生冷凝水”。对此我们可以设计以下过程来说明问题:将一定量的常温气体加热至人体体温,这个过程没有水的参与,则气体中水的含量不会发生改变;再将该气体冷却至室温,这是上述加热过程的逆过程,显然也不会有冷凝水产生。因此,如果气体在冷却后产生了冷凝水,那么该高温气体中水的含量,一定要大于常温时相同质量的气体中水的含量。

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实验2-1“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是仿照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实验的原理进行的一个半定量原理性实验。图2-3展示了该实验所使用的仪器装置。由于实际操作中可能难以得到进入瓶中水的体积占总体积1/5的精确结果,因此在一些课堂上常会看到围绕这个1/5展开的误差分析。例如,水的体积小于1/5,可能是:(1)红磷的量不足或没有充分燃烧;(2)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3)装置气密性不好。大于1/5,则可能是:(1)止水夹没有夹紧或者没有用夹子;(2)塞瓶塞的动作过慢。这些分析具有相当的思维深度,对于竞赛备考也许是适用的。但在新课的教学中,学生初学化学,知识储备有限,类似的误差分析容易冲淡教学主题,影响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致。因此除非学生接受程度合适,否则初次讲授时建议不涉及误差分析,可留待复结时适当提高。同时,目前对该实验的很多改进,主要着眼于提高测量精度,保证进入瓶内水的体积是1/5。作为初中阶段的演示实验,应在明确教学目的的基础上突出原理,淡化细节,最好使用标准化通用仪器,使装置简单明了,避免仪器过于复杂,分散学生注意力,偏离教学主题。

三、硫在氧气中的燃烧

教材中的图2-11显示了硫在氧气中燃烧使用的仪器和部分实验现象。一些实验改进为消除产物SO2的污染,将装置设计得较为复杂。我们在操作中,在集气瓶中预先盛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适当减少硫粉用量,并及时熄灭火焰,就能够避免产生明显的空气污染。过于复杂的装置改进违背了演示实验的简明性原则,会增加学生的理解负担,影响教学效率。同时,强调实验安全和环保也不应绝对化,宜转变思路,通过多种方式灵活进行。[5]例如,结合教师的上述操作设计简单习题,让学生讨论这样做的目的,既拓展了化学知识,又向其渗透了绿色化学思想;同时,让学生通过该实验闻到极少量SO2的味道,对健康并不会产生影响,反而有利于提高其环保和自我保护意识。

四、原子结构模型与核外电子运动状态

有读者来信反映,图3-9“原子的体积很小”中地球、乒乓球和原子的大小比例严重失真,需要按比例画准确,否则会给学生甚至教师带来误导。地球直径约为1.3×107m,乒乓球直径为4.0×10-2m,原子直径在10-10m数量级,故地球直径约为乒乓球直径的108倍,乒乓球直径也约为原子直径的108倍。这便是教材中“如果将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相比,就相当于将一个乒乓球跟地球相比”这个说法的由来。图3-9考虑到印刷上清晰度的要求,其中的地球、乒乓球和原子都是卡通图片,仅起示意作用,显然没有严格按照实际的尺寸比例绘制。新课标在“微粒构成物质”的情景素材中,将实验版课标“原子结构的发现”改为“原子结构模型”,降低了课标要求。因为原子结构的发现过程涉及原子的汤姆生模型、卢瑟福模型、玻尔模型等内容。要理解α粒子散射实验,涉及动量守恒定律、库仑定律等内容,对学生的物理基础要求甚高。初中学生在刚接触原子、电子、原子核等概念时很难理解这些内容。向初中学生描述原子结构模型和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对教师和教材都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原实验教科书中的描述是“核外电子的运动有自己的特点,它不像行星绕太阳旋转有固定的轨道,但却有经常出现的区域”,相对比较准确,接近量子力学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然而学生根据常识很难去想象。为了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揭示其与元素性质的关系,教材引入离核远近、能量高低来说明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教材图3-10的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示意图,相当于给出了一个并不十分精确、但比较形象化、直观的原子结构模型,便于学生理解。在本课题的“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标题下,教材不可能继续深入,更不是要与高中内容接

轨,教学中只要求能够让学生初步了解电子分层排布的原因,并认识到最外层电子的数目与金属、非金属和稀有气体元素化学性质之间的大致关系。原实验教科书仅给出6种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不易说明规律,新教材在图3-12给出了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有利于学生自行寻找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引导其分析和认识典型元素核外电子(最外层电子数目)的变化特点。并配合教材的相关叙述,理解最外层电子的数目与元素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这样能使学生意识到认识原子的结构是认识物质性质、结构和变化规律的基础,从而体会到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思想。 五、电解水实验

教材图4-25的“电解水实验”使用了霍夫曼水电解器。在教材培训工作中,有学校反映使用电解器进行实验时效果不很理想:电解过程中溶液会显淡黄色,得到的氧气量相对较少。原因可能在于目前的一些水电解器为降低成本,没有使用Pt电极,而采用不锈钢或锰钢等代替。由于电极中存在Fe、Cr、Mn等活泼元素,电解时易被氧化,导致溶液变色。同时也消耗了电量和新生成的部分氧气,使收集到的氧气量减少,致使实验结果很难达到氢气和氧气2:1的体积比。

六、质量守恒定律的验证实验

图5-2显示的“红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在原实验教科书中使用白磷,实验效果明显。但白磷作为危险品,受公安部门严格管控,目前很多学校难以获得。同时也出于安全和环保方面考虑,新教材改用了红磷。有教师反映实验时红磷难以引燃。由于红热的玻璃管的温度远高于红磷的着火点200℃,不能引发燃烧的主要原因是所用红磷不够干燥。实验室久置的红磷试剂瓶中,常有一层“水”在红磷固体上方。这实际是红磷在存放时产生的氧化物吸水后形成的磷酸、亚磷酸等的混合溶液。湿润的红磷在使用前应先用水洗净,然后过滤或抽滤,经干燥后才能使用。图5-3“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将实验容器由烧杯改为带橡胶塞的锥形瓶,主要是出于操作严谨性而进行的改进。这样也将该探究活动中的两个实验装置都设计成封闭体系,构建出典型、简化的模型,排除了其他因素的干扰。而接下来图5-5、图5-6显示的盐酸与碳酸钠反应及镁条燃烧两个实验,都是在开放体系中进行的化学反应,也是非典型、非模型化的体系,更接近实际情况下发生的大多数化学反应。第一个由于气体逸出造成体系的质量减小,第二个则可能由于镁条氧化而增重或产物在空气中飞散而减重,称量结果并不确定。因此教材在这里新增了两个“想一想”栏目,引导学生在实验前预先思考,带着问题来观察实验,最后再结合“讨论”栏目对实验结果做出解释。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深化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认识。

七、C60、碳纳米管和单层石墨片(石墨烯)的结构

图6-4、图6-5和图6-6分别显示了C60、碳纳米管和单层石墨片(石墨烯)的结构。教材中的文字和插图有可能让学生误认为三者的实际外观就呈足球状、管状和片状。在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区分物质的宏观聚集状态与微观结构之间的区别,指出足球状、管状和片状只是物质分子的微观结构,用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并可结合图片或实物展示,让学生了解到这3种物质在宏观上都是黑色粉末状的固体。

八、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

新教材下册的探究活动“酸的化学性质”在进行酸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时,使用了生锈的铁钉。取材于身边的常见物质,能够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同时也是为了保证有较好的实验效果。因为普通试剂Fe2O3实际上不易溶于冷的稀盐酸,与浓盐酸加热较长时间才有明显反应。而铁锈是含Fe2O3的复杂混合物,质地疏松,较易与稀酸反应。[6]类似的情况还有Al2O3,自然界中的刚玉为α-Al2O3,不溶于酸或碱,而Al(OH)3脱水得到的γ-Al2O3能溶于酸和碱,是典型的两性氧化物。该探究活动除了用生锈的铁钉外,也可使用氧化铜,它较易与稀盐酸反应,实验效果比较明显。但要注意氧化铜的用量要少,而且盐酸要稀一些,否则得到的溶液呈绿色,对初中学生而言不易从形成混合物的角度来进行解释。

九、粗盐中的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篇2

通过紧密结合教材基础知识或重点知识的应用性知识的补充、讨论与交流,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逐步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的社会现象,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社会中的化学问题的意识,另一方面可以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二、进行热点渗透教学

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各种情景素材如化学史料,日常生活中生动的自然现象和化学事实等,能够强化学生对化学与生活有关、对生活有用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现行高中化学教材中“人类保护臭氧层的行动”,这既是一个自然科学问题,也是一个“人文意识”问题,围绕“从电冰箱的普及与换代到臭氧层”开展探究,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访问网站,获得知识。在讲授重金属汞的性质时,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讨论其危害,讲述汞蒸汽对人体的危害可以使学生们认识到用行动防止汞污染的重要性,例如怎样清理破碎的水银温度计、如何处理含汞的废旧电池、废日光灯管等,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使化学教学更贴近于社会实践,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会觉得所学知识富有时代感,具有实用价值,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未来的人文关怀,将自然科学融入整个人类文化的背景中思考和分析。

三、进行生活与化学关系专题教学

高中化学专题教学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具体教学形式可以将生活中的化学与书本中的化学的联系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介绍给学生,介绍化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介绍世界高新技术发展的动态与趋势,介绍化学在高新科技领域中的作用,介绍化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介绍化学与社会的关系,如健康、保健、能源、资源、环境等社会问题。例如可以向学生讲解当前化学合成材料的发展概况,人类已经可以制造出可以替代人体多个部位的化学材料。

四、与生活中化学知识相关的实验探究教学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化学实验的基础上,学生从具体的形象思维转入抽象的逻辑思维,从而提高理性认识。化学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谨慎的科学态度,以贴近生活和发生在身边的化学现象为素材,组织探究实验活动,既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又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在国民经济及生活中的实际运用。例如选取日常生活的素材可进行“鲜果中维生素C的还原性”、“自制肥皂与肥皂的洗涤作用”、“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电池”、“温度对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的影响”等实验。选取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为实验内容可进行“用氧化还原滴定法或电化学分析法测定污水中的化学耗氧量”、“用淀粉自制吸水材料,并进行模拟保水试验”等实验。通过化学实验来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对于拓展化学实验的功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五、进行与生活有关的论文写作教学

布置学生撰写小论文或课题报告,探讨实验中的问题或写出自己的体会。教师向学生介绍撰写小论文的基本要求和方法,从学生实际出发,文字能力不做高要求,只要论据能说明论题,条理清楚,说得明白就达到了要求。例如,将“糖类”设计成主题为“糖类与生活”的拓展课,课前充分发动学生积极参与,提出他们感兴趣的课题,引导他们提炼成“糖在生活中的分布”、“血液中的葡萄糖”、“糖与糖尿病”、“糖与减肥”、“糖与健康”等小课题。然后把全班学生组合成几个组进行专题研究,同学们查找资料、走访调查、统计数据、进行实验,在组内充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形成课题报告。

此外,遵循自愿的原则,鼓励学生将课外新闻记者材料用自己的语言加以组织,写出科技小论文。在将阅读材料整理成文章,并发表自己的见解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研究问题的学风,促进学生独立思考,提高自学能力的组织语言的能力。

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直接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应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化学教学内容可分为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用语、化学计算以及化学实验等,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具有不同的特点。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或者说都能很好地联系社会和生活实际。本文就当前化学教学与学生生活不能紧密联系的现状提出将生活中的化学渗透在化学教学中的相关教学方法,将所学知识运用在社会生活中,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样的教学方式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接受这样一种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并愿意在教学中付诸实现,同时还要加强自身的专业化学习,注意搜集各种新知识,注重引导学生认识各科知识的普遍联系,只有这样才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真正的进入化学学科的殿堂。

参考文献:

[1]张爱玲.化学与生活[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2,(11):58-59.

[2]李琴.将社会生活中的裕学渗透在化学教学中[D].华中师范大学,2008:3-27.

[3]张俊英.现代生活中的化学[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

[4]刘长笑.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与绿色化学[J].中国科技信息,2008.

篇3

通过紧密结合教材基础知识或重点知识的应用性知识的补充、讨论与交流,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逐步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的社会现象,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社会中的化学问题的意识,另一方面可以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二、进行热点渗透教学

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各种情景素材如化学史料,日常生活中生动的自然现象和化学事实等,能够强化学生对化学与生活有关、对生活有用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现行高中化学教材中“人类保护臭氧层的行动”,这既是一个自然科学问题,也是一个“人文意识”问题,围绕“从电冰箱的普及与换代到臭氧层”开展探究,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访问网站,获得知识。在讲授重金属汞的性质时,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讨论其危害,讲述汞蒸汽对人体的危害可以使学生们认识到用行动防止汞污染的重要性,例如怎样清理破碎的水银温度计、如何处理含汞的废旧电池、废日光灯管等,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使化学教学更贴近于社会实践,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会觉得所学知识富有时代感,具有实用价值,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未来的人文关怀,将自然科学融入整个人类文化的背景中思考和分析。

三、进行生活与化学关系专题教学

高中化学专题教学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具体教学形式可以将生活中的化学与书本中的化学的联系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介绍给学生,介绍化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介绍世界高新技术发展的动态与趋势,介绍化学在高新科技领域中的作用,介绍化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介绍化学与社会的关系,如健康、保健、能源、资源、环境等社会问题。例如可以向学生讲解当前化学合成材料的发展概况,人类已经可以制造出可以替代人体多个部位的化学材料。四、与生活中化学知识相关的实验探究教学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化学实验的基础上,学生从具体的形象思维转入抽象的逻辑思维,从而提高理性认识。化学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谨慎的科学态度,以贴近生活和发生在身边的化学现象为素材,组织探究实验活动,既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又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在国民经济及生活中的实际运用。例如选取日常生活的素材可进行“鲜果中维生素C的还原性”、“自制肥皂与肥皂的洗涤作用”、“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电池”、“温度对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的影响”等实验。选取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为实验内容可进行“用氧化还原滴定法或电化学分析法测定污水中的化学耗氧量”、“用淀粉自制吸水材料,并进行模拟保水试验”等实验。通过化学实验来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对于拓展化学实验的功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五、进行与生活有关的论文写作教学

布置学生撰写小论文或课题报告,探讨实验中的问题或写出自己的体会。教师向学生介绍撰写小论文的基本要求和方法,从学生实际出发,文字能力不做高要求,只要论据能说明论题,条理清楚,说得明白就达到了要求。例如,将“糖类”设计成主题为“糖类与生活”的拓展课,课前充分发动学生积极参与,提出他们感兴趣的课题,引导他们提炼成“糖在生活中的分布”、“血液中的葡萄糖”、“糖与糖尿病”、“糖与减肥”、“糖与健康”等小课题。然后把全班学生组合成几个组进行专题研究,同学们查找资料、走访调查、统计数据、进行实验,在组内充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形成课题报告。

此外,遵循自愿的原则,鼓励学生将课外新闻记者材料用自己的语言加以组织,写出科技小论文。在将阅读材料整理成文章,并发表自己的见解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研究问题的学风,促进学生独立思考,提高自学能力的组织语言的能力。

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直接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应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化学教学内容可分为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用语、化学计算以及化学实验等,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具有不同的特点。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或者说都能很好地联系社会和生活实际。本文就当前化学教学与学生生活不能紧密联系的现状提出将生活中的化学渗透在化学教学中的相关教学方法,将所学知识运用在社会生活中,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样的教学方式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接受这样一种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并愿意在教学中付诸实现,同时还要加强自身的专业化学习,注意搜集各种新知识,注重引导学生认识各科知识的普遍联系,只有这样才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真正的进入化学学科的殿堂。

参考文献:

[1]张爱玲.化学与生活[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2,(11):58-59.

[2]李琴.将社会生活中的裕学渗透在化学教学中[D].华中师范大学,2008:3-27.

篇4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4-0044-02

绿色化学,也被称为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或无污染化学,主要是指在化学品的设计、制造和使用过程中,利用一系列的原则来减少、甚至消除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或在过程中的生成的化学。绿色化学的核心是“原子经济性”,基本原理是公认的十二原则。绿色化学是更高层次的环境友好化学,与环境保护不同,绿色化学不是被动地治理环境污染,而是主动地防止化学污染,是从物质产生的源头控制废物的产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所以绿色化学对环境保护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与现代化工工业发展趋势相吻合。

一、绿色化学课程教学的意义

大学生是我国科学技术未来的生力军,在大学课程中开设绿色化学课程,通过相关的教学活动培养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有利于从根本上防止污染,有利于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化学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绿色化学及相关知识引入高等教育知识体系中,并系统传授给学生。

随着对绿色化学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绿色化学的思想和观念逐步为人们接受,并被引入高校教W活动中,很多高校都开设了绿色化学课程。绿色化学作为一门新的课程,具有涉及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的特点。与化学其他课程不同,绿色化学没有完善的知识体系和教学大纲,因此如何结合时代特点和专业知识,为大学生讲授绿色化学课程,是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作者从2009年开始在江苏师范大学为环境工程专业学生讲授绿色化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二、绿色化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

针对绿色化学的课程特点,我们对其教学方法进行了以下探索。

(一)精选教学内容 启发学生的兴趣

绿色化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发展很快,但没有较为成熟的教材,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选取教学内容。这也为教师提供了一定的自由空间,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科研方向和学术思想、提供最新的学术动态。另一方面,绿色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有机化学联系紧密,涉及很多有机合成反应的方法和条件,如果只进行抽象的讲解,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适时地结合实际生活,用生动的实例充实课堂教学,展现绿色化学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进而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例如,介绍“白色污染”及解决措施,这样学生就会对绿色化学有更加充分的了解,也能够加深学生对绿色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和重要性的认识。

绿色化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发展速度很快,而且涉及很多化学相关领域, 因此我们在满足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并经常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将一些相关的具有应用价值的最新研究成果添加到教学内容中。另外,也可以利用学校的网络数据库资源来提供关于绿色化学的最新科研成果的链接,以便学生随时阅览、学习,让学生了解绿色化学的研究动态及最新进展,提高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新问题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

(二)多种教学方法结合使用,启发学生思考

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讲解―接受型”教学模式,教师是教学信息的主动发出者,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学中师生的互动交流少,教学气氛沉闷,也阻碍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相比之下,研究性教学是深受广大师生欢迎的教学方式,可以将课程的内容转变成生活、生产或科学中的实际问题,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的引导下按照科学研究的模式来分析、解决这些问题,最终达到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一种教学过程。

在研究性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指导者,在设定的问题情境中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讲授绿色溶剂技术这个章节时,我们让学生在课前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有关的科学前沿内容。在该章节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可以将这节课的10~15 分钟左右的时间留给学生介绍自己的学习体会,以及对绿色溶剂技术的理解,分组进行讨论,以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强化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这种自主学习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文献查阅和使用网络资源的能力。课堂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机结合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有利于培养创新性人才。

作为一门专业课,绿色化学每节课要传递的信息量非常大,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运用大大提高了绿色化学课程的学习效率。但是,多媒体教学的缺点是容易导致学生一直处于抄笔记的状态,没有时间去消化和思考教师讲授内容,不能和教师互动,只能被动接受课堂内容。所以要改善教学效果,就应该结合本课程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注意不同教学手段间的配合使用。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绿色化学的主要场所,但丰富多彩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是对课堂教学的良好补充,将二者有效结合起来,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绿色化学素质,我们一方面组织学生到学校的实习基地,有合作的化工厂或制药公司参观调查并进行交流。另一方面,通过课外实验教学来配合课堂教学进行绿色化学教育,让学生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进一步强化绿色化学观念,如在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研究设计性实验中分别采用有机溶剂和离子液体为反应介质合成一些有机化合物,让学生对两种合成方法进行比较。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能使他们用理论联系实际,真正感受到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性,增加他们迫切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另外在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中有意识按绿色化学要求进行,开展专题讲座,环保展览宣传等,让绿色化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建立合理的考核机制,注意与学生的互动和反馈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学生上课听讲不认真,主动学习积极性低,部分学生为了获得更高的平时成绩,抄袭别人的作业。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考核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绿色化学课程的最终成绩包括课程论文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在每学期的授课中,我们通常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前给出课程论文的具体要求,要求学生根据绿色化学课程的学习内容,结合课程论文的具体要求,查找和阅读有关的文献,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整理和撰写课程论文。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这个环节通常也会给出一些相关指导,如每个数据库的使用教程和视频等,课程论文的完成很好地培养了学生检索文献、阅读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绿色化学的平时成绩一般由出勤率,作业和课堂表现构成。不同于其他化学类课程的考核方式,在绿色化学课程的考核中,我们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以及课后心得体会也计入平时成绩。如在某些章节的课堂教学前,对学生进行分组,给每组学生布置一些题目,课堂教学中,每组可派出代表对相关问题给出解答,组与组之间可以互相提问。学生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可以更好地了解相关教学内容的背景知识,更深刻地掌握教学知识点。教师根据每组学生的表现进行打分,并将这部分成绩计入平时成绩中。课程结束后,每个参与的学生都要总结该课程的学习心得体会,对课程进行简单的评价并给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部分内容也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以上教学活动的开展,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给出的意见和建议可以督促任课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在这门课程中,部分评价意见如下:1.绿色化学这门课跟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感觉很有用;2.课堂上老师举的例子很生动,学到了很多东西,扩展了知识面;3.通过准备课程论文,感觉自己查阅文献的能力提高了;4.喜欢老师的讲课,内容吸引人,但是有部分反应有机化学里没学过,能否多讲一些。

总的来看,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关注程度高,总体满意程度也比较高。

三、结语

绿色化学是一门面向21 世o的高层次化学,它体现了化学、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联系。在绿色化学教学中,教师采用研究性教学的方式,能帮助学生获得相关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有助于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从而更好地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激发其社会责任感。

[ 参 考 文 献 ]

[1] 胡常伟,李贤均.绿色化学原理和应用[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6.

[2] 张礼和.化学学科进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3] 沈玉龙,王克诚.国外大学的绿色化学教育[J].化学教育, 2006(10):63-64.

篇5

青少年时期,正是学生思想从认识走向形成的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确立的阶段,引导学生感受、观察、体验面具脸谱文化,在案例背景指导下,通过理论指导、教学方式、面具文化,结合教材分析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学实践达到自己预想的效果,通过专家的评课和自己的案例反思总结出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正。

一、案例背景

在案例的背景下,《角色的游戏》这节课将改变传统的技法学习,从理论指导到教学方式以及面具文化进行调整,让学生感受、观察、体验面具脸谱文化。

理论指导: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强调美术学习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美术教学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景,增加文化含量,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培养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文化涵养及人文精神。新的课程标准主要是要打破传统的训练,增加更多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内涵精神。

二、教材分析

本课的设置,改变了以往课程中只侧重于面具的制作技术,而忽视对美术文化的学习,引导学生关注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面具的由来、演变和不断变化的过程,了解不同国家、地域、民族对面具的理解以及出于这种理解的不同的情感、态度和审美习惯。本课与中国传统瑰宝脸谱紧密联系起来。了解脸谱的造型特点、脸谱表现三国时人物形象特征和性格特征的常用手法,通过体验脸谱的色彩和造型,进一步认识、理解脸谱深刻的中国文化内涵。

《角色的游戏》一课,安排了面具的由来、发展、功能等内容,让学生了解面具的文化、历史,同时让学生了解现代生活中面具的主要功能、面具的特点及面具的制作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体现脸谱的功能以及脸谱给学生带来的乐趣。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面具艺术的欣赏,培养学生丰富情感的表达方式和审美习惯,认识面具的演变、发展过程,了解面具与人类、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从文化、民族、宗教等多角度认识面具艺术,从而进一步了解面具的文化内涵。

(2)通过对京剧脸谱面具艺术的欣赏,分析脸谱面具的造型、色彩,了解面具的设计特点和造型方法,了解面具在表现人物外形特征和性格特征上常用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初步学会脸谱面具的设计与制作。选用恰当的材料,运用彩绘等技法,设计制作平面或立体的面具。在与同学合作完成作业中,锻炼协作能力,培养互助精神。

(4)通过京剧自编自演面具表演活动,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使学生体验脸谱面具带给自己的乐趣,培养学生的丰富情感,感受脸谱面具独特的艺术魅力。京剧脸谱作为一种中国独有的艺术,已经成为世界的艺术瑰宝。

(5)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学生爱国思想、自我规划、组织的能力。

三、教法分析

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部分:

1.感受做先导

2.观察为铺垫

3.了解面具

四、反思

这是一节教学展示课,通过认真的反思,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京剧脸谱文化博大精深,如何和学生的表演切入点进行完美的对接是我苦思冥想的问题。在这个思考过程中,我和音乐老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沟通。我认真揣摩人物形象如何用肢体语言更加生动表现出来。其次,学生活动设计过程,也发现一旦想法变成现实时,一切应该想得更加细致,因为我们不知道会有什么情况发生。发生后如何更快、更好地解决,而不会影响我们的本意和想达到的目的。

通过各位专家老师对我的指导评价及自己对教学视频的反思和对教学案例的研究,我觉得自己还有不少不足的地方。我会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多向各位老师、专家请教,多看一些教学上面的论文杂志等资料,大量拓展自己的知识,拓展自己的思维,多实践、多总结,使自己得到更大的锻炼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宋金华.面具的设计与制作.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2]何俊.中学美术体验性教学的探究.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11.

[3]焦艳.京剧进课堂的实践与体会[J].青海教育,2011(2).

篇6

一、什么是现代陶艺

现代陶艺的起源:中国当代陶艺按资料记载起源应为20世纪七十年代末,当时中央工艺美院、景德镇陶瓷学院以及广东地区陶瓷产区等各院校,是当代陶艺的最早推动者和实践者。随后又有湖北美院、浙江美院、景德镇瓷区、宜兴瓷区等也相继参与其中。在这几十年的历程中,前期发展是非常缓慢且艰难的,且仅仅是在一些间隙性的活动和展览中偶尔引起人们的关注。时隔多年以后尤其是近几年中国现代、当代陶艺才得到了真正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影响。

现代生活陶艺的特征:中国现代生活陶艺设计的出现无疑是世界陶瓷史上的一次重要进步,自现代、当代生活陶艺出现以来,在对历史继承和观念创新的基础上不多实践创新已经发展成为独特的陶瓷艺术门类。现代生活陶艺是一种满足人们物质生活与精神需求的手工制品,因此它的造型就一定是审美和功能的结合,艺术形式和科学技术的统一。

二、现代生活陶艺的消费需求层次分析

在人类需求的研究中,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发现——与人类的欲望和奋斗有关的几项基本需求,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自尊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马斯洛认为他发现的这些需求是所有人群的共同需求,这些需求适用于所有的人群。在马斯洛的理论中,人的需求是逐级上升的,人类先满足最低需求,当满足最低需求后人类就会想满足上一级需求,当满足上一级需求后,人类就会想满足更上一级需求,这就是人类需求的递增,图一。现代生活陶艺设计中针对不同消费人群时也存在这种需求关系,体现在现代陶艺设计制作中就是消费人群对陶艺品的安全性需求、功能性需求、审美性需求、身份等外在需求、人性情感需求等,如图二。

在这些需求中安全性需求是第一级需求,所以设计的陶艺首先应该满足安全性。其次功能性需求,一件设计品功能性永远是第一位的。陶艺品的三级需求就是审美性的需求,当人们满足了安全性、功能性需求后就递增到审美需求中来,人们开始寻找陶艺品对人精神审美的一种需求,会开始将注意力从它有多好用,开始转移到它有多好用而且它又有多好看。这就是很好理解的需求递增了。依次递增还会再有对身份等外在象征的需求,就像封建时期中国皇族用的鼎一样,已经超越了它很安全、它很好用也超越了它多么美成为皇族王权的身份象征。日常生活中,我们所用的物品不仅是物品的体现从中能够折射出使用者的背景、身份、审美等,既“折射设计”的理论中心。等到这些需求都逐一满足后,人们就剩下对物品单纯的喜爱和单纯的精神追求了,这就是人们对陶艺品的人性情感需求。

三、消费者的消费观对现代陶艺的影响

(一)面对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现代陶艺设计

面对不同的人群,会产生不同的消费观,消费者的信仰、性别、年龄、生活环境、行为习惯、健康情况、情感缺失情况、审美价值观等一系列的因素都会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观。所以我们再做现代陶艺创作的时候就要充分考虑以上这些因素,以此推测针对人群的消费观。做到我们的设计在他们的需求内。

在陶艺繁荣的中国封建时期,皇权王室在使用的器皿上都更加重视器皿的精致奢华,图三。这一类人在消费观上已经到达对陶艺需求的身份象征性的需求了。为他们打造的陶艺品都应体现出他们的尊贵和至高无上的权力与地位。同一时期的普通百姓他们对陶艺品的消费需求大多数还停留在功能性需求和审美性需求上,更多的偏重功能性需求。

这些陶艺的区别可以在鼎这个经典器皿中分析的出来。鼎在出现之初就是古代用来烹饪的器皿,白话一点就是锅。鼎最初就是黏土烧制的陶器,人们也都是用套图来烧制陶鼎,直到后来青铜业发达才出现了铜鼎,但是铜鼎就不是寻常人家用的器物了,铜鼎盛行的时候,陶鼎依然存在社会中下层的百姓人家中。不同鼎如图四、五、六:

将这些理论运用到现代人中,运用到现代陶艺中,我们也是一样要根据不同消费人群的不同消费观来创作不同的陶艺品。所以现代陶艺中有功能性陶艺:马桶、洗手盆等等;摆设用的陶艺艺术品,在我们学生中尤其明显,是我们的精神表达,针对的是对陶艺品有着审美性需要、身份象征性需要、人性情感需要等有这些消费观的消费者。

(二)以人为本的原则下我们要充分考虑不同消费观人群代表的经济消费实力。

不同的经济基础,能够对人的审美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影响,最明显的就是对购买力的影响。所以我们在进行陶艺创作的时候要充分分析了解所针对人群的经济实力。德国的杜拉维特品牌,是一个专注于做卫浴产品的经典品牌。戴杜拉维特专注“高尚卫浴享受”的理念,但是他们的产品也分低端、中端、高端、珍藏定制等系列,如图七、图八、图九。他们这样的系列划分也是为了满足不同消费者不同的经济实力而设计的。这样可以更利于产品的推广和强大,可以扩大自己品牌的消费人群。

所以根据不同的消费人群中所带来的消费观的差异,进行陶艺创作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所针对的不同人群的经济承受能力,因为经济承受能力决定了他们的购买力,一定程度上也就决定了他们的审美价值观,进而决定了他们的消费观。

(三)陶艺创作对消费观的反作用力

我们陶艺设计者在陶艺创作中要在一定程度上迎合消费者的消费观来进行陶艺创作。

现代设计中提倡的采用绿色可持续的材料来创作循环可持续的设计,达到环境的循环可持续的发展,这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只有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了,地球的生态系统能够进行良性的循环,生态环境健康,人类才能够更加长远更加健康的发展下去。健康绿色设计,循环可持续设计是以人更好更长久更健康的发展为目的的行为,所以这些设计还是以人为本。陶艺在绿色设计、循环可持续设计中有着绝对优势,取材天然无污染、材料循环可持续、可实现零污染百分百降解,这些都是化学材料无法比拟的优势。所以要发扬陶艺的绿色、循环可持续的优势,让陶艺取之大地,归之大地。让这些思想通过设计作品传达给消费者、并且引导消费者进行这些绿色消费。我们更要寻求新的陶土来代替日益减少的稀有陶土,保持住我们陶艺天然无污染、循环可持续发展、实现零污染百分百可降解的优点。

所以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思潮在现今国内外各个领域备受关注,当代生活陶艺设计的初衷和目的也是为了满足以人为本这一目的,人成为了的各种设计中最主要的关键因素,现代消费者对待消费品不仅是功能上的需求,更多的是满足消费者的心理方面的需求。要满足消费的多重心理需求,设计者们就要把用户置于首位,把更多的人性化设计融入到陶艺创作中,同时还要了解消费心理学,在产品中融入人们容易接受的表现语言和手法,采用人们普遍接受并喜爱的表达方式,这样才能与消费者有效合理的沟通,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即具有人性化又富有新意的现代生活陶艺作品。

参考文献:

篇7

当今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职业教育是培养掌握应用技能的“知识劳动者”的主要渠道。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它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上,职教培养的人才活跃在企业生产的第一线,应该具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高等职业教育的鲜明特点就在于培养的人才是属于职业型、岗位型而非科学型,是技能型而非理论型,是应用型而非学术型。职业教育是一种以各产业生产技术为主的教育,因而职业技能的获得,成为其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熟练的操作技能或现场。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是职业教育的重心所在。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具体体现在,培养目标突出“应用性”、“技能性”,教学过程突出“实践性”。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培养技能方法,对于基础学科的化学教学,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观察能力,发展思维能力

观察能力是人类智力的窗口,是人们顺利掌握知识和完成某种活动的基本能力。对于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课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化学中的观察属于科学观察,它主要是指化学实验,其次是标本、模型和图表,可供观察的内容非常广泛,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物理性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颜色改变、沉淀的生成、气体的产生等等。还有教学中使用的投影、录像和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内容,也可以成为观察的对象。

观察是人们感官在大脑的指挥下进行的认识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必须引导他们把观察和积极思维结合起来。事实证明,边观察边思考,边思考边观察,可以加深对事物的理解。观察的越深入,思考的越深刻,越有利于发现物质变化的规律性。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和思考。例如,验证KMnO。在不同介质中的氧化能力,提示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从产物的颜色、状态,分析可能生成的产物是什么,带着问题,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试管内物质的变化,积极思考,用所学知识,做出科学、准确、规范的记录。最后得出KMnO。在不同的介质中氧化能力是酸性介质中最强、强碱性介质中最弱,他们会带着成功的喜悦获取所学的知识。

二、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学会相互合作

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是高素质,能够独立完成岗位要求的技术熟练工,对一些特殊岗位,要求员工相互合作才能完成。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能力属于化学学科的特殊能力,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解决实验问题、记录实验结果、完成实验报告等,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在实验教学中,首先应注重对学生基本操作的训练,让学生能够规范、娴熟地进行化学实验操作。在此基础上,设计安排一些合作性的实验,如化学反应速率常的测定、熔点的测定等实验,让生充分体会到某些工作的完成,必须通过共同努、相互配合才能取很成功。经过这样逐步的训练,学生潜意识里形成了独立工作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为他们进入岗位、顺利完成各种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三、培养环保意识,注重人文教育

在现代生活中,化学是人人都无法回避、无法离开的。化学科学的研究成果和化学知识的应用,创造了无数的新产品并进入每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使我们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受益匪浅,更不用说化学药物对人们防病治病、高质量地享受生活等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是,另一方面,随着化学品的大量生产和广泛应用,给人类原本和谐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各种污染。积极倡导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提倡文明适度的生产、消费和生活方式,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

绿色化学的理念贯穿到整个化学教学中是高职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教师无论在理论教学,还是进行实验操作,都应让学生了解绿色化学,树立起绿色环保意识。例如,在讨论元素与化合物的内容时,涉及到一些有毒气体Cl。、SO。、H。S、N02等,特别强调它们逸失在大气中会造成空气的污染,危害环境。因此,在讲解制备反应及检验物质的性质时,必须让学生设计如何吸收多余气体,而对于一些含毒物质砷、镉、汞等废水,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进行回收,实验结束后按要求进行一定的处理。由此,学生在大脑中逐步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使得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以人为本,为企业的“三废”处理献计献策,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四、培养自学能力,适应社会发展

篇8

一、课堂教学是强化科技意识教育的重要途径

1.结合教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世界观和科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形成良好的科学道德。例如,在学习合成氨工业时,除了向学生介绍工业上合成氨的原理、设备和工业流程外,还可以向学生介绍化肥对于现代农业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合成氨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到现代生活与化学之间的密切联系。再比如:在学习氯气的性质与制备后,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氯气刚发现不久就被用于制备化学武器,严重地危害了人类的健康和安全,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科学仅仅是一种工具,一种改造世界的手段,它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危及人类,具有双重性。在学生的心灵上留下烙印,科学必须为正义的事业服务,必须同邪恶、同封建迷信作彻底的斗争,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道德。

2.结合教学中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和科学态度的培养。教师要把科学方法教育贯穿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例如,讲氧气时可以介绍燃素学说是怎样提出的,这个错误的理论为什么当时能得到许多科学家的承认?普利斯特里发现氧气时应当燃素学说,为什么真理就在面前而普利斯特里却没有发现真理?而拉瓦锡是怎样利用氧气的发现了燃素说,提出了燃烧的氧化学说?这一曲折过程包含着深刻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使学生从前人的失败中得到教训,从胜利中得到启发,这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很有启迪作用。

此外,教师还应结合教材,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选取必要的化学史实等,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增进学生对科技重要性的认识。例如,可以介绍居里夫妇历经45个月的艰辛,终于从数吨沥青铀矿渣中成功地提炼出0.1克氯化镭的光辉业绩,以及介绍我国不少科学家具有创新精神和不怕困难挫折的精神,为改变祖国的科技落后作出努力,为世界化学发展所作出的贡献。这些,无疑会使学生受到尊重事实、独立思考、一丝不苟、百折不挠、大胆创新等科学态度的熏陶和教育,激励学生热爱祖国和献身事业,树立为国争光的远大理想。

3.加强实验教育,提高实验素养,增强动手能力,训练和培养科学方法。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科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它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有利于进行科学方法和科学技能的训练。利用实验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可以增加实验内容,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大力改进实验,鼓励学生自制实验装置及用具等,从而增加学生的训练机会和效果,缩短理论和实际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要通过实验,切实培养学生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和不畏艰难的科学精神,理论指导实践的科学方法以及分析、综合、概括、推理的思维能力。

二、社会实践活动是强化科技意识教育的广阔天地

1.组织科普讲座。法拉第就是从听戴维讲科普课而进入科学殿堂的。可以请专家教授介绍化学知识,介绍科学家生平事迹,介绍我国或世界新科技成就及动向,介绍环境污染状况及防灾减灾知识,从而深化学生对科学技术的认识,进一步激发科学兴趣。

2.组织参观和调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参观科技成果展览、污水处理系统、环境监测站、重大事故现场、现代实验室等,了解化学知识和科学技术在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中的应用情况,还可以让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如本地区水源污染状况调查等,加强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三者之间联系的认识。

3.开展小发明活动。生活之中处处有化学,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书本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自己设计、自找材料、自己动手进行小发明活动,如利用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自制旅行冰袋等,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增进学习兴趣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4.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通过竞赛,增加学生的科技竞争意识,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还可以组织学生写小论文,总结知识,训练他们的科学表达能力等。

三、教师是强化科技意识教育的关键

1.精心设计,悉心指导。教师应该挖掘隐含分散在教材中的科技意识教育内容,去整理提炼,从而成为训练科技意识的好题材。在搞小发明、小制作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制订实验计划,有时还需限制药品用量等,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要引导学生自己分析、总结,找出失败的原因,反复试验,直到成功为止,从而培养学生优良的品质。

2.努力创造条件。教师和学校应积极做到开放实验室、图书馆等,为科技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利的条件,让更多的学生得到训练。

3.改革考核制度。教师在学期年度考核时,应适当考虑参加科技活动的情况以及取得的成绩,使学生有成就感和保障感。

总之,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发展,世界上科技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因此,对学生进行科技意识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职责,也是社会和国家的需要。

篇9

    2.结合教学中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和科学态度的培养。教师要把科学方法教育贯穿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例如,讲氧气时可以介绍燃素学说是怎样提出的,这个错误的理论为什么当时能得到许多科学家的承认?普利斯特里发现氧气时应当推翻燃素学说,为什么真理就在面前而普利斯特里却没有发现真理?而拉瓦锡是怎样利用氧气的发现推翻了燃素说,提出了燃烧的氧化学说?这一曲折过程包含着深刻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使学生从前人的失败中得到教训,从胜利中得到启发,这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很有启迪作用。

    此外,教师还应结合教材,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选取必要的化学史实等,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增进学生对科技重要性的认识。例如,可以介绍居里夫妇历经45个月的艰辛,终于从数吨沥青铀矿渣中成功地提炼出0.1克氯化镭的光辉业绩,以及介绍我国不少科学家具有创新精神和不怕困难挫折的精神,为改变祖国的科技落后作出努力,为世界化学发展所作出的贡献。这些,无疑会使学生受到尊重事实、独立思考、一丝不苟、百折不挠、大胆创新等科学态度的熏陶和教育,激励学生热爱祖国和献身事业,树立为国争光的远大理想。

    3.加强实验教育,提高实验素养,增强动手能力,训练和培养科学方法。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科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它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有利于进行科学方法和科学技能的训练。利用实验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可以增加实验内容,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大力改进实验,鼓励学生自制实验装置及用具等,从而增加学生的训练机会和效果,缩短理论和实际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要通过实验,切实培养学生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和不畏艰难的科学精神,理论指导实践的科学方法以及分析、综合、概括、推理的思维能力。

    二、社会实践活动是强化科技意识教育的广阔天地

    1.组织科普讲座。法拉第就是从听戴维讲科普课而进入科学殿堂的。可以请专家教授介绍化学知识,介绍科学家生平事迹,介绍我国或世界新科技成就及动向,介绍环境污染状况及防灾减灾知识,从而深化学生对科学技术的认识,进一步激发科学兴趣。

    2.组织参观和调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参观科技成果展览、污水处理系统、环境监测站、重大事故现场、现代实验室等,了解化学知识和科学技术在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中的应用情况,还可以让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如本地区水源污染状况调查等,加强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三者之间联系的认识。

    3.开展小发明活动。生活之中处处有化学,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书本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自己设计、自找材料、自己动手进行小发明活动,如利用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自制旅行冰袋等,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增进学习兴趣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4.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通过竞赛,增加学生的科技竞争意识,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还可以组织学生写小论文,总结知识,训练他们的科学表达能力等。

    三、教师是强化科技意识教育的关键

    1.精心设计,悉心指导。教师应该挖掘隐含分散在教材中的科技意识教育内容,去整理提炼,从而成为训练科技意识的好题材。在搞小发明、小制作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制订实验计划,有时还需限制药品用量等,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要引导学生自己分析、总结,找出失败的原因,反复试验,直到成功为止,从而培养学生优良的品质。

篇10

中国现当代文学知识课程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从文学历史理论知识、文学理解分析以及实践感知三个层面进行授课,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的固态性与动态性结合的特点。基于此背景,教师在围绕当代文学课讲述时,可以借助师生互动的方式来实现对学生兴趣和培养目标结合点的有效挖掘,之后可以按照随机原则布置相关小题目,让学生参与到积极发言过程中,提高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程度,一改以往一言堂的传统模式。同时,除了需要注重课上学习外,学生课后的自学活动也需要给予重视。第一,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意记笔记,从而在丰富的积累中带动自身鉴赏能力的提升。第二,对于半期考核论文要严格、认真对待,从而使学生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自身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能得到同步提升。课程教学开展的本质目的就是要围绕学生这一主体来持续提升其技能水平,而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则是其步入技能培养的牢固基础。

当代文学在实践教学中必须要注重对学生现代文化生活的关注,包括学生在生活中参与的语文活动、语文实践联系等;要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现当代文学成果融会到实践生活中去,实现当代文学服务现代生活的最终目标;要深入挖掘当代文学的起源、发展以及现状等,并从中不断探寻学科发展的不足与缺陷;全面研究语文生活的各种要素,实现对各种要素内部与外部情况的有效掌控,包括现行制度、历史形成等;随时关注先进技术、理念等的发展,并将这些理论与工具等运用到语文生活中,满足人们对语文生活的现展需求[1]。

二、多层次教学法的本质

多层次教学法的本质是丰富的,当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紧密相关时,教师便可以利用生活资源丰富的优势,使课堂上多层次活动开展得更加生动、有效。生活化教学可使学生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实现对智能的全面提升,从根本上实现学生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的高效发展。多方面多层次的智能得到更好的培养,能在真正意义上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多层次教学法的课堂活动设计多是依据不同层次需要而形成的。一个话题一经展开,每个学生便会根据自身的能力水平寻找适合自己的角色去完成自己特定的任务。这种生活化教学的课堂不仅使各层次学生知识能力的应用更趋综合化,更使他们潜在的不同智能得以充分发展,进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培养与提高。

因此,利用多层次教学以阅读促教学,是提升学生技能水平的一种有效措施。教师可以将师生阅读活动的开展作为主要侧重点和立足点,以培养学生的思维为导向和主要目标,以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升为根本目的,以师生学习过程积累的文学历史知识为载体实现对当代文学多样化的文学现象予以清晰的认知。脱离阅读的方式是行不通的,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将自身置身于文学文本和教材当中,进而达到提升其审美感悟能力的最终目的。

三、多层次教学法在现当代文学课堂中的运用

(一)提倡多层次教学设计实现课堂教学水平的有效提升

在现代化教学理念下,强化学校综合教学规划,实现教学质量的高效率提升,做好课程前期准备工作,是确保课堂教学顺利开展、全面提升课堂实践性与有效性的关键。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紧抓课程基本技能训练,不断提高教学综合基本能力,是语文教师的核心立足点,尤其是现当代文学课程本就是一项考验教师基本功的课程,包括对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实践教学手段应用能力等,所以教师要在实践教学中不断丰富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基本功,树立正确的现代文学教育理念。同时,学校要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教师培训活动,如普通话培训活动、课程软件制作讲座等,使教师的基本功得到进一步提升,学校在教学中要针对性地提出基本功培训要求与标准,对教师定期进行督促与管理,施行分层次、分项目训练,确保教师能在实践中贯彻执行多层次教学设计理念,不断提高自身基本功与综合教学能力。

(二)利用多层次教学法在课堂进行分析和训练

分析和训练是教学的支撑,能确保学校综合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但当前在实践教学中通常是每节课都进行新文章的讲解,这与巩固基础的初衷有些矛盾。当前我国现当代文学主要包含语言学层面、文学层面以及课程交流等层面,在实践教学中首先要确保教学的灵活性,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课程实际情况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将课程规划设计成阶段讲或章节讲。如果按照传统的课程标准划分成十六个或二十个对应课时进行授课,那么就很难真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用说让学生充分掌握课程内容。因此,在现代社会发展理念下,教师要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实现对授课内容的重点信息标注,实现重点突出、非重点辅教学,尤其是针对现代文学教学的重点即文言文教学,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避免学生为取得高分而疲于应付,无法进行有效的归纳整理。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文言文教学内容,引入典故、音频等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给予学生一定的复习规整时间,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效,但在教学中教师也要注重各项优化措施的可行性,确保各项优化措施立足于实际,实现学生的良性发展。

(三)加快“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的转型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几千年来亘古不变,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课堂教学中教师作用的这种定位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教学的本质,却忽视了学生个体作为人的存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意志、习惯、爱好,也有各种各样的能力或认知或身心方面的差异。很显然过去那种“以教师的教来规定学生的学”的做法严重制约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能力的培养。多层次教学法尝试了对这种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革命,它变重教师、重教学、重知识点训练为重学生、重学法、重能力的发展。

以《现代文学》这门课为例,从师生两个角度来讲都较为困难,脱离了教师的教学和引导,没有以学生需求为立足等都不能使教学活动收获良好的效果,所以要将学生需求和教师教学充分融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多穿插一些网络较为热门的话题、现代文学语本体研究现状等来开展教学活动。又如在学习《诗经》《离骚》等的过程中,可以从其中体会出文章时代背景下的兴衰以及个人悲欢等多种情感;在阅读《赤壁赋》和《荆轲刺秦王》时,可以从中体会到人物鲜明的性格以及人生轨迹;《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和《飞向太空的旅程》等文章,可以直接反映出人类对科学真理的不断追求;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还可以汲取先人优秀的智慧,从而为我们人生道路指明前进的方向。在每次教学活动开展前,笔者都会向学生讲述有关预言家的故事,在讲课的时候也会有意识地给学生做语言间的对比。每节课都依据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情感、需求、心理来确定活动设计和课堂管理的。

从教师层面分析,学生学习成绩便是学校行政对其评定的砝码。从学生层面分析,应试教育的最终成绩是衡量一个学生是否能顺利完成学业的唯一基准,而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已经完全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严重制约了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与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而多层次教学法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运用不同评价模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层次进行针对性的检测,从根本上确保教师对学生学习成绩、生活状况以及心理状态等的全面把控,提高了教师通过一次测评就能较为准确地把握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学习成效的概率,也为教师利用这些检测结果来进行自我教学方式、内容等的优化调整提供了支持[2]。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所制定的教学评价标准是有差异的。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评价手段、教学方法也是多样化的,在实践教学改革优化中要始终遵循必要的原则:只要学生本层次内学有所进,我们对他的评定便是积极的、鼓励性的;只要学生的学习能力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展,我们对他的评价便是动态的、发展的,从根本上实现了学生综合能力素养的有效提升。

[文学博士论文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