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信息管理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3 15:21:5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应急信息管理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应急信息管理论文

篇1

1数据库设计

我们知道,数据库的形式包括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然而我们在基于GIS构建煤矿事故应急救援信息管理系统时,只有通过一定的空间数据模型,这些数据才能在GIS空间数据库进行存储,同时对地理实体的属性数据进行对应,因此,设计空间关系数据模型对应本文基于GIS构建煤矿事故应急救援信息管理系统至关重要。其步骤有:空间数据库的需求分析,确定地理实体以及实体之间的关系表达,空间实体的逻辑表达,选择合适的数据模型,空间数据集组织。

2数据库的实现

煤矿事故应急救援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分为服务层、数据存储层、信息通信接层、以及业务逻辑层五个层次。数据采集服务层用于采集各个系统的相关数据,针对不同系统采集的设备数据特点,制订数据传输协议,通过标准的协议来获得应急管理所需的数据,如KJF2000N煤矿安全生产监测监控系统采集的环境数据写成文本文件,数据采集程序读取文本文件,按照制订的协议进行解析,提供给应急管理系统。数据存储层采用MicrosoftSQLServer2008来存储集成系统所有数据的物理存储,其中包括管理信息数据、各类设备的采集数据、空间数据、应急预案库、应急事件实例库、案例库和知识库。除了关系型的数据库以外,数据存储还应包括一些常用的文件格式,如XML文件、Word文档、Excel表格、JPG图像等。业务逻辑层是整个煤矿事故应急救援信息管理系统的核心部分。应急管理的功能分为救援信息的基本功能,查询调用功能,统计分析功能,数据采集,报表自动生成功能,应急救援方案的编制、查询、修改功能、应急救援资料库的建立查询功能。包括救援信息的基本功能,查询调用功能,统计分析功能,数据采集,报表自动生成功能,应急救援方案的编制、查询、修改功能、应急救援资料库的建立查询功能,简化用户操作,达到现场及时生成应急救援方案,作为救护队应急救援的参考,提高救援效率。同时将煤矿事故应急求援信息管理系统融入到地理信息系统(GIS)之中,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海量空间数据分析管理功能,实现了对矿井地理基础信息的数据显示、添加、查询、修改等功能,以便于对事故的地位、图像显示、应急预案生成等功能的实现。展现层是对用户界面的展示。煤矿事故应急救援信息管理系统的界面使用了C/S架构以及B/S架构,对于需要迅速响应以及系统安全性要求非常高的如再通报警、应急决策等采用C/S架构;而为了应急指挥的外部执行、历史数据信息查询、应急调度管理、统计资料生产等则采用B/S架构,以便于访问。信息通信接层是对矿井的监控技术、物联网技术、GPS定位技术、3G无线通信技术等,实现统一的信息采集和人员事故定位基于及时报警。

作者:郭晶 单位:广东宏大爆破股份有限公司

篇2

2计算机的应用技术和信息管理整合的作用及意义

2.1能够有效的把信息管理的意识进一步提高

把信息管理的意识提高是使计算机的应用技术和信息管理实现整合的重点要素,主要原因就是现代社会是一个受到网络全面覆盖的社会,信息无所不在,随着市场经济的扩大发展,各行各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一个企业要想在当中站稳脚,在市场中占据有利的地位,信息的收集至关重要,同时对信息管理的艺术与水平的提高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由此可知,各行各业中必须不断的加强本企业的信息管理意识的提升,充分了解信息管理的重要性,积极掌握信息管理的管理要点,强化本企业各阶层人员的信息管理意识,并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与实际需求,循序渐进的加大对信息管理的资金投入,为企业的管理工作顺利的实施打下良好的发展基础。

2.2提升信息收集的质量,保证信息的价值

在目前计算机的应用技术发展中,特别是对应用计算机对信息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信息重复收集的现象,使得信息的质量下降,因此,针对这个现象,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升信息收集的质量,确保信息的有用价值。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想要真正的把信息收集的质量提升,并使所收集的信息具有实际价值,就必须建立完善的信息数据库,并把相关的工作人员的基本信息与组织资料及工作的管理项目、工作的相关信息进行统一的整理,然后输入信息数据库当中,从而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数据系统,便于企业后期工作的实施与开展。此外,还要实现全面的计算机技术化,根据数据标准,制定新的发展要求与发展目标,而相关企业内部工作人员,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掌握基础的计算机知识与技术,并在工作中不断的完善自身的技术水平。

篇3

我国物流市场现状

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物流愈来愈成为其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国国内没有一家能让众企业均信服的第三方物流(简称TPC)企业,使得许多企业都拿出大量资金自己做物流。因此,第三方物流企业应该抓住这个时机,搞好自己的物流管理。

现代物流是以计算机信息管理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产业,但目前的企业物流尚处于传统的传递、送货阶段。因此,第三方物流企业要有严格的、科学的管理系统实现事务处理信息化、信息处理电子化的能力,充分利用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来处理信息,以提高自身竞争力。要达到此目的,其关键就是加紧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第三方企业物流要做大、做强,展示本身企业的形象,从技术而言,开发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就应从大局着眼,全盘考虑。首先就是管理者和技术人员的充分统筹规划,在企业内部开发适合自己信息管理系统,建立自己的供求网站,其次是对现行的规章制度整合优化,并对新内容进行开发。

系统的设计模式

此系统可以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市场地位方面进行考虑并进行开发。第三方物流在市场中模式见图1。

由此可见,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包括两部分:外部的网上信息交流和内部的信息处理。

外部信息交流客户管理子系统:网上接受订单模块;查询模块。财务结算子系统:基本费用结算模块;特别费用结算模块;查询费用结算模块。

内部信息处理仓储管理子系统:仓库管理模块;库存管理模块;查询模块。运输管理子系统:车辆、人员变动管理模块;运输任务调度管理模块;查询模块。财务结算子系统:费用结算模块;查询模块。管理层子系统:权限设置模块;查询模块。

建立本企业的网站

物流企业建立自己的因特网站,在该网站上将企业的运作方式、配送情况每日在网上。通过运用现代化电子商务手段,实现网上配送的信息与收集,方便了客户、节省了物流成本、提高了物流效果,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根据系统分外部和内部两大模块,系统的安全性问题可从两方面进行保障。

外部信息交流中的安全

在与其他企业的信息交流中,接受企业定单、反馈信息等重要信息都在网上进行。针对网络上的不安全因素(例如:网络黑客攻击、网络病毒传播、网络系统本身不安全等)可采取相应的对策,例如:数据加密技术、数字签名技术、报文鉴别技术、访问控制技术、密钥管理技术、身份认证技术等。

内部信息处理中的安全

安全的运行环境是企业物流信息的基本要求,而形成一支高度自觉、遵纪守法的技术职工队伍则是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工作的最重要环节。要抓好这个环节的安全工作,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从技术入手。即开发并应用好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权限设置模块,对接触此信息管理系统的工作人员设置不同的访问权限、设置口令、进行身份确认,对用户的定时、定终端登陆用机的安全实施严格的访问控制技术,严格有效地制约对计算机的非法访问,防范非法用户的入侵。另一方面是由管理入手。任何的企业发展都要以人为本,第三方物流企业也不例外,企业可以在思想品质、职业道德、规章制度等方面做一定的工作。

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三方物流信息管理的设计与开发将会带来企业的外溢效应,实现计算机化全面管理在规划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时会对一些较落后的环节进行优化的同时,可加快物流产业向现代化、信息化、产业化、集团化、专业化发展的进程,从而有利于拓展市场,扩大生存空间,提高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有利于物流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篇4

(2)动态查询功能。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开发设计过程中,用户在开发之前并不确定查询需求,需要在系统运行的过程中对所有的数据项进行组合,以此满足用户的需求,实现动态查询。通过利用PowerBuilder编程方式,能够创建数据窗口,在创建数据窗口的过程中,需要动态地构造SQL语句,为现在的数据窗口控制创建一个新的数据窗口对象,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SQL语句的构造,SQL是计算机关系型数据库处理语言的一种,具有强大的功能,在进行SQL动态语句创造的过程中,应该根据SQL的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创建的SQL语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两个列名,分别为ORDERBY与GROUPBY;条件表达式;基本视图或者表;目标列四个方面的内容;另一方面,数据窗口对象的创建,用户通过选项方式录入查询内容,计算机系统将录入的文字信息转化成相应的代码,并连接查询条件,为了提高查询的准确性,应该在显示产讯结果数据窗口中,提前进行函数模拟,将代码转换成相应的汉字,满足不同用户的查询需求。

2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现状

(1)专业人才较少、素质相对较低。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对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相对较高,并且为了提高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水平,应该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由专业人才神话对计算机领域的研究与钻研,进一步促进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发展,为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但是,目前企业的缺乏专业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人才,并且箱单一部分准也人才的素质相对较低对专业领域知识的探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

(2)应用范围相对较小。计算机技术的普及是全球化的,可以说21世纪是计算机的时代,但是我国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现状不容乐观,其应用范围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非常狭窄,尤其是在落后的农村地区,计算机数量相对较少,影响农民对新技术的应用,并且多数企业对于计算机的使用仅仅局限于信息查询、交流等,并没有充分的发挥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作用。

(3)技术水平有待提高。我国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起步相对较晚,严重的影响了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同时,由于相关人员对于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研究不够深入并且自身素质水平相对较低,导致我国的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水平普遍较低,直接影响了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水平与价值,亟待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提高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水平。

(4)ERP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不高。ERP系统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结合对企业运营管理中产生的数据分析,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也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工具及有力手段。但ERP技术的推广应用仅仅在大企业有一点的覆盖,而一般中小企业仅仅限于在财务做账中使用小型软件,更没有体现出现代财务管理,结合中小企业对管理的要求不高,加之靠人来管理人的的成本低,更没有使用ERP软件系统的动力,ERP软件系统的植入思想很难在中小企业中应用。

3应对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应用现状的有效措施

(1)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人才是第一生产力,更是企业的第一资源,想要提高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水平,首先应该提高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因此,企业应该充分的认识到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一项长期的工程,投入一定的财力、物力、人力等,尽可能的创造条件,增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计算机院校也应该重视对学生专业素质、技术水平以及综合技能的培养,保证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方面的研究力量,同行业之间也应该增进协作与交流,为研究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人才提供一个交流与学习的平台,保证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自身领域中充分的发挥作用。

(2)扩大应用范围。企业应该尽可能的扩大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范围,将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应用在企业的各个管理环节中,通过创建基于因特网、局域网的信息共享平台和网络办公系统,能够提高企业信息管理、信息传递等的网络化水平,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例如,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企业营销管理中的应用,一件产品的销售涉及到众多部门,例如质检处、计控处、财务处等,由销售部签订合同并秤单,客户凭借秤单到仓库提货,质监部门通过计算机开具的出库凭证打印质保书,整个流程过程中涉及到的部门以及数据非常多,为了保证数据信息的实时性、真实性以及完整性,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应该进行跨部门集成,形成一个清楚、自由流通的信息网络,以此提高管理的合理性与高效性。

(3)强化技术研究。企业应该不断的强化对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研究,尽可能的利用国家以及相关机构给予的优惠政策,或者设定一定的奖项,充分的调动相关人员对于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研究水平。同时,企业应该投入专业资金用于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研究工作,为相关技术人员提供便利的条件,各研究人员应该强化与其他研究人员的交流,或者到先进的企业进行参观和学习,能够为自身企业的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研究提供可靠的参考。此外,应该大力推进企业管理信息筛选、决策制定、决策实施三个控制过程相关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

(4)推广使用ERP信息管理系统。通过ERP系统的使用,植入企业自身的管理制度,是企业推行管理制度及提高管理效率的强有力手段。ERP系统的使用也是企业发展壮大后管理当中的不可或缺的工具和不可逾越的一步,更是现代企业发展中管理的方向并且在不断深化,以国外甲骨文、SAP及国内的用友软件和金蝶软件为代表的ERP软件巨头就是典型代表。

篇5

那么,被认为是高质量会计准则的IAS是否提高了在金融业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商业银行的会计信息质量了呢?根据Barth等(2006)和肖泽忠(2008)的文献梳理,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可通过收益的价值相关性、对盈余管理行为的抑制以及及时确认损失等反映。Edmondo(2009)、Stergios(2011)、Gunther(2011)和Mariarosaria(2011)等通过欧洲银行的考察得出股价与收益价值相关性增强、银行盈余管理行为得到抑制结论,但JesusSaurinaSalas(2006)却发现IFRS的债务损失准备条例并没减少西班牙银行的收益变动性,Gunther(2011)认为信息的及时性没有得到提高。国内如梅孙华(2009)、HuSiyang(2011)、郭斌等(2012)通过商业银行证据表明CAS执行后银行的会计信息质量得到提升。的确,公允价值计量和贷款损失准备对商业银行会计信息质量产生重大影响。但由于研究对象资料获取困难、研究窗口较窄,国内有关CAS在银行业执行效果的考察略显不足,且主要围绕公允价值计量展开,涉及贷款损失准备的研究则更多地关注于会计准则与金融资本监管冲突和协调的理论分析,缺乏经验证据。可对于大多数商业银行来说,采用摊余成本而非公允价值计量的贷款依然是其传统且最主要的金融资产。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业已公布的2013年银行信贷收支统计数据,贷款在银行资金运用中仍处于绝对优势。可见,有关贷款损失处理将对银行的报告盈利及对市场释放的信号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本文试图从贷款损失准备入手,考察当前“已发生损失模型”是否抑制银行盈余管理行为,从而反映会计信息质量情况,为CAS在银行业的考察提供证据。贷款损失准备被视为是银行进行盈余管理的工具之一,国外学者如Anandarajan(2007)、Stergios(2011)已证实,当预期盈余水平较高时,银行会通过对贷款损失准备的管理来降低报告盈余的波动性。林川等(2012)通过前景理论解释了我国商业银行存在通过呆账费用进行明显盈余管理现象。据此提出假设:H1: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与盈余水平正相关。

CAS执行后,我国银行对贷款损失准备的提取方式由原有依据监管当局规定的按照贷款分类和固定比例计提转换为根据信贷资产减值迹象的“已发生损失模型”来确认,刘玉廷(2010)认为,新准则能如实反映信贷资产减值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银行业高估资产、虚增利润、信息难以真实公允等问题,具有更高质量。潘秀丽(2012)指出,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直接影响银行的财务业绩,但因其具有较大主观性,会影响银行的盈余管理行为。许友传等(2010)发现,新的贷款减值计提方法会降低报告盈余波动性,抑制银行盈余管理行为。据此提出假设:H2:执行CAS后,银行减少通过贷款损失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Mishkin(2006)指出,如果金融机构能够控制或者直接影响国家的经济建设命脉,其运营失败或倒闭会在金融系统里引发危机。为避免这种系统性风险,政府会试图在这些银行濒临破产前就采取措施,而不是任其倒闭。这种银行业“大而不倒”会引发道德风险问题,即鼓励了银行进行投机和冒险。因此,以金融稳定为目标的金融监管部门尤其关注商业银行可能出现无力偿还到期债务、失去清偿能力以及丧失持续经营能力的破产风险,对银行业资本充足率和贷款损失准备都提出严格要求。而商业银行则有动机通过盈余管理来规避金融管制。高质量准则能够抑制这种利润平滑行为,类似于Gunther(2011)研究,提出假设:H3:CAS执行抑制了无清偿能力风险较大商业银行通过贷款损失准备进行盈余管理。此外,叶青等(2012)做了一个有意思的探讨,考察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首登富豪榜所带来的政治成本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研究发现,为避免政治成本,上榜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显著下降。可见,备受公众关注的公司承担着较高的信息披露成本,因此具有更强的动机来进行盈余管理以减少波动性,达到规避公众关注目的。而采用高质量准则的目的就在于抑制这种行为。根据CAS对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描述,本文将备受公众关注的银行界定为上市银行,并提出假设:H4:CAS执行抑制了备受公众关注的银行(上市银行)通过贷款损失准备进行盈余管理。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本文选择截至2012年底我国16家上市银行以及国家开发、广发、恒丰、浙商、渤海、上海、江苏、徽商、杭州和天津等共26家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选择的2005年—2012年银行数据来自国泰安研究数据库以及对财务报表的手工收集,剔除信息披露不全样本。

(二)研究方法银行业考察的特殊性在于其面临的双重管制,即根据会计准则提供财务报表信息以及满足金融监管部门的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前者主要向股东和债权人提供决策有用信息,后者防范银行业违约风险。正如Scott(1997)指出的,大部分企业都会试图通过降低净利润波动性和违约风险来实现利润平滑。贷款是银行的主要资产,贷款损失直接影响银行净利润。CAS对贷款损失准备更为客观的要求被认为可以抑制银行盈余管理行为。因此,银行盈余管理行为在高质量准则执行前后的变化可以反映会计信息质量情况,从而间接体现准则质量。此外,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也使得银行需要在获利和避险之间进行权衡,这也会对盈余管理产生影响。类似于Ster-gios等(2011)对欧洲市场检验,本文建立以下模型。RLLPt是t期贷款减值损失与贷款余额之比;REBTLt是t期未扣除所得税和贷款减值损失前的利润与资产总额之比;CASt是t期执行准则的类型,执行IAS或与IAS趋同准则取1,否则取0;Rt是银行无清偿能力风险指标,风险大银行取1,否则取0;Listt代表样本在t期是否是上市银行,是取1,否则取0;RCAPt是t期资本充足率与法定资本充足率之比;RNPLt是t期不良贷款率;LnAt是t期银行总资产的自然对数。如果银行试图通过贷款损失来进行利润平滑,则RLLP与REBTL显著正相关,交叉项反映CAS的执行对银行通过贷款损失进行盈余管理的影响。RCAP、RNPL反映银行资本率监管指标和不良贷款率对贷款减值计提影响。Stergios等(2011)认为银行可通过多元化投资以形成高回报低风险的资产管理,因此认为衡量银行资产规模的LnA应与RLLP负相关。由于银行盈余波动会对其无清偿能力风险产生影响,故选取Liang等(1991)提出的银行无清偿风险指标IR2,该指标越大代表风险越高。对各银行IR平均数进行排序,将大于均值的银行视为“无清偿能力风险较大银行”,R参数赋值为“1”,否则为“0”。预期高质量准则可以抑制盈余管理行为,风险较大银行应表现明显。此外,预期上市银行具有较强的盈余管理动机,新准则可以抑制这种行为。

三、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分析表1样本银行基本指标描述性分析根据表1,新准则执行后银行业扩展极为迅速,尤其体现在总资产扩张和贷款发放增速上。银行总资产扩大一倍多,贷款总额增长94.05%,相应提取的贷款减值损失也随之增加,增速达88.07%。同时,为满足金融监管、加强信用风险管理要求,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和不良贷款的控制也得以增强,资本充足率增长19.38%,不良贷款率下降62.74%。值得说明的是,表1中“准则执行前”和“准则执行后”是根据各银行实际执行CAS或IAS的时间来划分。此外,根据研究设计,对样本银行按无清偿能力风险大小(IR指标计算结果)进行了分类,见表2。

(二)相关性分析对样本银行2005-2012年数据进行Pearson和Spearman参数相关性检验,见表3和表4。贷款减值损失与银行利润显著正相关,与预期相符。贷款减值损失与资产总额显著正相关,虽然这与Stergios等(2011)预期有所不同,但贷款余额与资产总额显著正相关则表明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还未形成多元化模式、贷款还是银行的主要获益资产。此外,贷款减值损失与不良贷款率显著正相关,不良贷款率与资本充足率显著负相关,均符合预期。

(三)回归分析通过VIF判断模型主要参数,得出多重共线性影响不大结论。故对参数进行模型检验,见表5。综上检验,RLLP与REBTL显著正相关(除G外所有模型),说明贷款损失准备是商业银行进行盈余管理的工具,H1成立。RLLP与CAS×REBTL显著负相关(模型B、F),且系数较REBTL系数小,说明当前准则确认信贷资产减值规定抑制了商业银行进行利润平滑的行为,H2成立。RLLP与R×REBTL显著正相关(模型C),说明无清偿能力风险较大银行会通过贷款减值活动来进行利润平滑,而REBTL×R×CAS系数变小则意味着CAS执行抑制此类银行的盈余管理行为(模型D、G),H3成立。对于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上市银行的检验也得到了一致结论(模型E、F、G),H4成立。此外,RLLP与RNPL显著正相关(所有模型),与之前相关性检验结论一致,说明不良贷款率高的银行提取的贷款减值损失准备也较多。在样本整理过程中,本文发现相关数据在金融危机时期存在一定波动性。因此,为证实结论的稳健性,同时出于影响滞后性考虑,剔除2009年数据进行重新检验。模型的综合结论与上述相符,但单个模型的检验结果同样未能完全实现预期。

篇6

一、管理会计应用现状

就目前状况看,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效果还不很乐观。其主要问题在于:1、理论研究不够。管理会计是一门新兴科学,我国会计界对它的研究尚未形成一套完整、严密的基本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仍停留在简单方法的介绍方面,忽视理论系统研究,缺乏对实用性、功能性和可操作性的追求;2、实际应用效果不太明显;3、会计人员适应性差。由于基层会计人员素质较低,会计管理仍停留在手工操作的初级阶段,加之企业高层管理者没有深刻理解现代管理会计知识,使得企业开展管理会计活动受到冷漠,甚至他们对管理会计的实用性和效益性还存在疑虑。

二、推行管理会计制度,完善企业管理

管理会计是企业管理的主要组成内容,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工具。可以说,没有管理会计的有效运用,企业管理也将成为一纸空文。

(一)以“目标成本”为起点和核心,深入挖潜增效。管理会计区别于传统会计,在于管理会计既注重对成本的“数量管理”,也注重对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追踪分析,能够从源头上寻找到产生差异的数额及原因,从而达到持续降低成本的目标。

(二)全方位进行成本控制。我们应充分运用量本利分析法、投资决策分析的回收期法等管理会计方法,认真推行责任会计制度,将企业成本控制与责任部门有效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目的。其中,责任会计制度的最大优点,就是将企业日常工作分权管理,使高层管理人员集中精力抓长远,各层管理人员在权限内,放开手脚搞管理,并通过绩效考核,发挥激励作用。责任会计制度建立模式没有固定形式,各有侧重,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l、科学地制定责任目标成本,分解成本指标。产品成本目标的确定,可以根据同行业先进水平确定,也可采取市场法来计算,即“售价—目标利润—税金费用”,并将产品质量、生产费用及数量、结构指标按照一般独立生产经营企业的常用方法逐级分解。

2、建立责任会计账簿,确定责任主体。为了及时、准确反映各责任单位或个别工作效率,在会计账簿及记账凭证上增设责任单位一栏。根据管理会计的要求,企业可以对“原辅材料”按实际采购量的目标成本记账。而对“生产成本”、“产品成本”则按计划(或标准)数量的目标成本进行记账。

篇7

信息技术作为社会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有效推动力。信息技术,是主要应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近年来,信息技术已在社会各界甚至各行各业获得了广泛应用,其中也包括了科教领域。在高校科教信息管理中实施信息管理系统,不仅可有效调控、监管和规划科教管理工作过程,还可极大提升科教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1]。但在实际情况中,信息技术在科教信息管理仍存在诸多问题对其应用效果造成一定影响,故此还需要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并制定出有效的对策进行解决。本文主要从以下几点对此开展相关探讨。

1.高校科教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技术手段问题

目前,虽然我国各高校已逐渐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各个科教管理环节中,逐渐实现了信息化科教管理,但由于信息技术在高校科教领域的应用时间较短,使其技术尚未足够成熟,加之各高校在信息化管理方面投入资金较少,配置的信息化基础设备质量较差等,从而使高校信息化科教管理存在诸多问题[2]。具体问题详细分析如下:

1.1技术安全性较低

在高校信息化科教管理中,常存在技术安全性普遍低下的现象,这不仅增加了更新与维护软件工作人员的压力,在公开、自由的网络环境中,还会使高校信息化管理系统中bs及gs架构模式在运行期间,容易受到病毒、嘿客的入侵和攻击,从而导致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瘫痪,对高校科教管理工作的开展造成严重影响。另外,部分高校还存在信息化教学管理系统软件版本过低的情况,这不仅影响高校科教管理系统的正常工作,还给其维护工作引发各种问题。

1.2系统兼容性较差

目前在部分高校信息化科教管理体系中,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兼容性均较差,这便使得管理体系中各系统之间无法进行良好的兼容,从而导致各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由于格式和内容的限制,无法获得有效的传递和共享,继而对高校信息化科教管理的建设和发展造成严重阻碍,甚至降低了科教管理的效果。

1.3系统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信息化科教管理系统虽然可满足高校管理的基本要求,但由于目前的信息化科教管理技术尚未足够成熟,使得其仍存在各种技术性限制的问题,从而导致其无法满足高校科教管理的各种具体化要求。另外,不同的院校之间,其科教管理体系、管理方式及运行模式等也存在较大差异,而由于操作系统及管理条件的限制,使信息化科教管理系统无法为各高校管理提供不同的具体化服务。

2.高校科教信息化管理解决存在问题的对策

2.1加强技术资源管理

技术资源管理是高校信息化教学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故此需对其进行加强管理,可从以下几点对其进行加强:(1)对信息化科教管理系统进行合理利用,并对其开展二次开发;同时还应积极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来对自身技术进行合理开发和规划,期间需要避免重复引进已有的软件,以减少或规避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另外,还应将企业开发条件与教师技术资源相互结合,使两者能够在本身系统基础上对其进行二次开发,以研制出可达到不同高校具体化需求的管理系统。(2)在建设高校信息化科教管理系统时,需确保各部门之间的紧密合作,使各部门将各自系统规划及流程再造进行整合统一,从而才可开发出能够满足各部门实际工作需求的管理软件系统。其中在规划系统时,需对各部门信息进行全面集成,同时对各部门职能发挥加以高度重视,并建立达到各部门工作要求的基础数据库,将其数据类型进行整合统一,从而实现最终的资源共享。(3)在进行科教管理人员选拨时,需对其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加以严格考核,并以信息技术水平作为人员选用的最终标准,从而选拨出符合现代化高校科教管理工作要求的信息化技术型人才。在信息化建设不断向前迈进的形势下,对于科教管理人员所具备的相关知识水平及技术水平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其充分掌握当下最先进的信息技术知识,才可及时有效地处理各种数据信息,继而才能够推动高校信息化教学管理更快发展[3]。

2.2强化技术组织管理

在技术组织管理方面,需要注意以下两点问题,即技术部门管理与组织管理。由于高校的科教管理工作较繁复、工作量较大等,使其在技术管理及组织管理方面操作起来存在一定困难,因此需要严格加强技术管理和组织管理。在技术管理方面,可设立技术管理部门。目前,由于大部分高校原有的科教管理系统无法获得扩展或升级而需要进行更换,或是拓展和升级后的管理系统无法满足实际工作需求而无法发挥其真正效用和优势,这不仅导致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还对教学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造成不利影响。因此,若各大高校能够组建自己的信息化技术团队,并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同时根据自身管理要求来开发相应的管理系统,或是根据需求来升级系统功能,不断提升自身技术管理水平,则可极大降低不断更换系统而产生的各种资源消耗,提升自身教学管理工作水平。而在组织管理方面,要十分明确各部门之间在数据处理方面的工作责任,同时还应建立能够对数据流转环节实现"扁平化"管理的快捷系统,该管理方式能够有效避免部门重复设置或分层过多而造成的资源共享阻滞、信息传递速度缓慢的现象[4]。

2.3加大技术风险管理

篇8

【正文】

    我于1998年8月至2000年7月参加了某个大型集团的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该大型集团的业务主要涉及到IT类产品的进销存。本人在项目中负责系统分析的工作,该集团企业原先已委托某个电脑公司开发过一套IT类产品管理系统,但是该老系统存在两个主要的问题:(一)系统运行速度非常慢,如商品销售开单时,从确定开单到开单完成有时需要1~2分钟左右的响应时间,让客户无法忍受。(二)系统数据不准确,经常出现实物库存与电脑库存严重不相匹配的情况,使销售数据的统计产生一些混乱,有关财务的数据因此无法有效使用,只能采用人工录入方式补充进行。在这种情况下,该集团的总经理决定参考原有系统重新开发一个系统,以便解决原系统所存在的上述两个难以克服的难题。注;原系统采用PB6.5开发,数据库采用SYBASE,服务器采用Windows2000Server,客户端采用Windows 98,程序架构采用的是传统的C/S结构。

    鉴于该集团业务操作复杂,流程多,涉及人员多等特点,以及项目完成时间短,经费有限,人员有限等限制约束条件,再考虑到必须避免前一系统出现过的结构混乱与难于维护等问题,我们决定要对原系统的需求做一个比较彻底的和切实可行的分析,由于原有系统已经开发了近两年,并且客户也有了一定的使用经验,业务基本流程本身也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因此,我们把需求分析的过程分为三步:()分析原有系统的结构,主要是数据库结构和程序结构,(2)在获得第(1)步结果的基础上写出基本需求,交由客户评审补充,(3)在第(2)步的基础上开发原型,利用此原型与客户交流,从而获得最终可用的需求结果。下面按上述三步分别加以论述。

    第一步是实施逆向工程,获取原有系统的基本需求。

    由于原有系统在功能上大体上能基本满足客户的需求,并且在两年多的开发中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因此,从中可以获得一些有益的参考,也可以避免多走弯路。在这一阶段,我们采用的主要工具是PB自带的Power Designer和PB Documents;前者主要用来分析数据库结构,后者主要用来分析程序结构,便于开发人员与高级用户理解程序。采用这两个工具的原因是:原系统过于庞大,模块多,数据库模式多,表格量很大,仅靠人工的方法很难从中获得一个比较完整的、明确的系统结构以及整体构成,而且原有系统未能提供一套正确完整有效的设计文档,于是我们只能依靠工具辅助来进行。在使用Power Designer分析数据库,并且用PB Documents分析原程序中的PBL以后,我们对原系统的结构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再结合对原系统的使用,基本明确了功能与流程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用人工录入方式,产生了初步需求的自然语言文档。这里指出,使用Power Designer的一个不足之处是:如果一个表中的字段过多,而且又同时依赖多个表时,输出的表格相关图形很复杂,有很多交叉,且难于调整,不方便阅读及打印。

    第二步是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进行的,即写出系统基本需求,交由客户评审和补充。

    通过第一步的逆向工程,我们获得了系统的基本需求。为了充分记录需求的变化及需求之间的依赖关系,我们决定选用Rational公司的Requisite PRO作为我们的需求管理工具,Rational公司有一整套用于需求管理的工具,功能非常强大,包括Requisite Pro、Clear Quest等等,这些需求分析工具可以对需求进行全面的管理,包括记录需求的变化情况,需求之间的依赖关系等等。但是,我们考虑到Rational的一套工具全面实施会非常昂贵与复杂,需要非常强的项目管理能力才能全面实施,因此,我们只采用了其中最简单的一部分功能,那就是记录需求变更,记录需求之间的依赖关系,其他跟RUP有关的功能都给略去了。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考虑到项目的经费、人力以及国内软件开发的实际情况。正如前面所说,我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并写出基本需求后,交由客户做评审井做适当补充,我们将经过补充整理后的需求作为正式需求记录入Requisite Pro所维护的数据库中,并对各个需求进行分类,设定优先级等,这些工作完成后,就可以从数据库中直观地了解客户到现在为止提出了哪些需求,哪些需求是必须优先考虑的,哪些是难度较大的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譬如:用户对我们用自然语言书写的需求文档有许多地方不理解,往往在花了较长时间阅读之后,仍不明白我们所描写的需求过程与他们所完成的业务之间的对应关系;另外是由于首次采用Requisite Pro进行需求管理,在类型划分,属性值的确定上,部分开发人员没有经验,造成了不少反复,对于前者,我们的方法是想办法增加一些示意图,将大的流程分解为小流程,再与客户反复交流与沟通,最终达到双方理解一致的目的。对第二个问题,则参考了一些例子,再结合实际中属性的使用情况,给予取舍或者选择,经过这一阶段的工作,我们建立了基本的需求库,定出了基本需求规格说明。

    第三步则是在第二步的基础上建立起原型,利用原型与客户进行更深入的交流,通过交流修改相应的需求。

篇9

在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财务和管理逐渐成为一对不可或缺的孪生兄弟。医院要在医疗市场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管理中的基础作用,由财务部门负责向管理部门提供准确适用的财务统计信息,而管理部门要及时开发利用这些统计信息,充分发挥信息在指导和预测医院工作中的巨大作用。我院作为一所三级甲等医院,早就开始重视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医院管理层采取健全财务统计信息管理制度、实现医院财务统计信息现代化、重视财务统计信息的基础工作等措施,切实加大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管理中发挥的作用,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一、财务统计信息的开发利用

(一)观念的转变和学习

随着医院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医院管理层已经认识到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也发现到要充分利用已有的财务统计信息资源,并对其深入开发利用,以使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不能停留在传统的服务方式上。为了更好地进行医院管理工作,财务统计信息要从单纯的记账、算账工作转变为核算、监督职能的财务管理机构,力求把那些敷衍了事的“死数据”变成活的有用的信息。通过相关财政政策、法规等理论方面的学习,并借鉴兄弟医院的成功经验,财务人员自身也认识到积极开展财务统计信息服务不仅仅有利于促进医院,而且对于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也很有益处。

(二)健全财务统计信息管理制度

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规则和制度的约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财会工作要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提高财务统计信息的服务质量,也必须建立一种适合的财务统计信息制度,从而完善财务人员的工作职责和管理体系。我院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强化了财务管理的监督职能,要求财务人员除了日常工作,还要逐步建立财务数量信息、定期整理和反馈财务制度、对原始资料进行整理、负责财产清查制度、会计报表分析和资料存储等工作,同时能正确处理好财务、核算和统计工作的关系,做到积极开发和利用财务统计信息,以加强财务信息与核算、统计的联系。

(三)从基础做起,由小看大

医院财务基础工作包括报表制度的建立、原始资料的收集、数据的维护、数据的核算等,要保证基础工作的有效性,责任到人是关键。首先,财务部门有专门人员负责数据的维护和计算机的安全,加强与医院计算机网络管理部门的日常沟通,防止病毒、黑客的袭击,确保财务各项信息的安全;其次,完善财务报表制度,充分做好原始凭证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以保证财务统计信息资料的科学准确性;最后建立有效财务监控系统,从方法、组织等方面对财务统计信息中的数据误差进行预防和控制,以保障统计数据的质量。

(四)实现医院财务统计信息现代化

信息化的到来给会计行业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条件,信息化的到来提高了财务统计信息的准确性和速率,有效减轻了财务人员工作的复杂繁琐,同时也降低了错误率。我院财务部门很早就开展了会计核算电算化工作,并且根据医院HIS系统的完善程度,计划逐步加强数据挖掘方面的工作,使得统计出的财务数据更有针对性,能更好的服务于医院管理。二、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

(一)医院资源有效配置的依据

如何有效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合理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每一位优秀的医院管理者曾经一直考虑过的问题。而医院财务统计信息是医院管理者有效开发利用本单位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依据。在财务统计信息中,我院管理者依据财务统计信息的具体情况,对资金流向进行了合理的安排,从而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医院发展急需的项目上,以确保医院建设的需要,真正做到物有所值;另外,医院领导在购置大型医疗设备前,依据财务统计信息,先进行市场调查和论证,能够真正做到依据地区卫生资源分布情况来配置资源,从而减少资源的浪费;同时,在医院服务管理方面,管理者还依据财务统计信息,根据医院的门诊量、业务收支和床位周转率等具体信息,对病房的床位规模进行合理规划,从而改善了门诊和住院条件,得到上级管理部门的肯定,并且最大限度地满足就诊患者的需求。

(二)科学决策的前提保障

财务统计信息是医院领导科学决策的依据和前提保障。通过财务统计信息表,医院领导不但可以了解业务收入、医疗成本等经济效益,还可以同时了解所服务地区的卫生需求、门诊住院病人的平均费用、药费比重等其他重要的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我们制定出了具体的适宜我院发展的业务发展计划,同时调整各科室设置,做到了人、财、物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在掌握具体数据的基础上,及时确定和调整了我院的发展战略,做大规模,做强重点科室,从而增强了我院竞争力。

(三)衡量医院管理水平的依据

衡量医院管理水平高低的指标主要是各种医疗指标和经济指标,更具体一些是指医院固定时间的门诊人次、住院人数、单病种费用和药品费用所占医疗收入的比重等。近几年来,我院利用这些财务统计信息,不断总结和完善,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对医疗费用实行结构调整,严格控制药品费用的比重,尤其是针对医保病人,保证他们的平均费用能处于合理的水平,从而既赢得了患者和家属的称赞,同时也为医院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品牌效应,医院也因此在近几年的市级考评中一直名列前茅。

三、小结

本文通过我院财务统计信息应用的一些实际措施和效果,强调了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目前,财务统计信息越来越引起医院的重视,它不再仅仅是医院利润盈亏的一种象征,在现代化的今天,它对于医院管理的预测作用甚至超过简单的经济效益评估功效。

参考文献:

[1]王岳君,施娟,庞喜珍.浅谈医院信息系统在财务会计中的运用[J].现代商业,2008,(1):258.

篇10

一、信息技术对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影响

随着这几年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在各行业应用的逐步深入,工程造价领域特别是预(决)算的编制方法和手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年从事造价管理工作的预算员均深有体会,早期在编制工程预(决)算时,完全靠纸笔、定额册,编制一个工程的预(决)算,单单从工程量清单入手套定额、工料分析、调价差、计算费用到出预(决)算书,必须花费好几天的时间,计算过程繁琐枯燥,工作量大,且预(决)算结果较为固定;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计算机应用范围的扩大,国内已有不少的工程造价管理软件,当时计算机价格仍比较昂贵,计算速度慢,操作仍不够方便,有条件使用计算机的企业很少,尚不能得到普及应用,但该技术已显露出其在工程造价管理领域广阔的发展前景。

到90年代末,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硬件价格迅速下降,企业甚至个人拥有一台自己的计算机已不是很困难的事,计算能力也比以前大大提高,操作更方便、直观,而且可供选择的软件种类增多了,功能和人机界面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现在国内大中城市乃至一些边远地区的预算员都能熟练使用计算机编制预(决)算,从录入工程量清单到出预(决)算书这个过程的工作缩短到一两个小时就能完成,大大提高了劳动生成率,而且近几年各大软件市场已经推出图形算量、钢筋算量软件,更是加速了预(决)算工作的发展进程和计算速度。与此同时预(决)算结果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造价的分析和组合,以从不同角度反映该工程预(决)算的结果。信息技术的进步对造价行业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二、建筑工程造价的信息化管理

(1)工程预(决)算软件

信息技术的进步不仅使在保持原有工作效率前提下提高预(决)算编制的精度和使用更丰富、及时、准确的材料价格成为可能,(目前国际工程招标均使用全费用的报价方式),而且已深入地拓展到工程造价管理的全过程,即从一个项目的可行性分析的投资估算,到概算、预算、审核、阶段结算和竣工决算,通过积累已完工程的数据建立造价指标,又反过来指导新工程的投资估算、概算和预算,有利于领导决策和资金使用的有效控制;同时信息技术还广泛用于工程管理、定额编制、工程量计算、指标收集与分析、信息网等方面。

目前,国内在造价管理各阶段的应用水平各不相同,市场上可用的产品种类和功能各有特点。工程预(决)算软件的功能主要用于套算定额,这是造价领域最早投入开发的应用软件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比较成熟,并广泛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效益。该软件早期运行在DOS平台之上,随着视窗系统的普及,逐步过渡到Window、WIN32环境下。该软件包括消耗定额管理子系统、预算价格管理子系统、计价管理子系统、取费定额管理子系统等4个子系统。

(2)定额管理软件

这类软件主要采用数据技术协助造价部门维护定额库,并在编制定额时直接生成所需的排版格式,以减轻编制定额的工作量,缩短排版时间,减少人为错误,属于管理信息系统的范畴。

(3)工程量计算软件

这类软件,用于协助从施工图计算工程量。国内使用较广的软件第一种方法一般采用作图法,要求工作人员在识图的基础上用该软件重新输入图纸中各种构件及其尺寸,然后由系统自动计算工程量,得到工程量清单,这种作法计算出的工程量比较精确,但必须重新输入图纸中各种构件及其尺寸,工作量仍然很大。第二种方法是直接将工程图纸扫描形成光栅文件,由软件处理矢量化后,抽取特征,用模式识别的技术识别构件类型和其几何参数,进而计算工程量;或由设计院生成的施工图的CAD文件在CAD环境下作模式识别。这种方法要求在图纸的特征表示和建模上作大量的研究工作,抽取各种构件的特征参数,采用人工智能技术,最终能代替人完成识图的过程,这是较有前途的方法,但根据汉字识别技术的发展过程,必须对图纸的特征进行深入地分析研究,该软件要能真正代替人识图还有一段路要走。第三种方法是在建筑设计所使用的CAD软件中直接加入构件特征参数的属性,定义各种构件对象,在进行结构和建筑设计时使用这些对象设计建筑物,而不用直接使用线条作图。

(4)指标收集与分析系统

该系统用于收集已完工程的数据,并从多个维度上作分析,其结果将用于投资估算等方面。指标的收集是一个长期动态的积累行为。由于标准不统一等原因,目前国内尚没有比较完善的指标收集和分析体系,即使有指标库,也只是突击对过去某段时间的工程数据作一定整理形成的。笔者认为,为了保证数据的可用性,必须设立比较稳定的指标,建立一套稳定的编码规则。目前各地区的定额在几年内就会重新编制一次,每次编制都有新的特点,要在变动的定额上建立一套较为稳定的指标,针对每套定额编制一个映射表是一种解决方法。另外,由于工程的特征参数非常多,每个工程可抽取的数据量很大,分析的维度广,采用数据仓库、联机分析系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数据仓库在较细粒度地划分元数据的基础上,能自动完成指标数据的抽取,并提供多维度分析这些数据的工具。

三、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它还涉及到思想观念、组织结构、管理模式、企业文化、人员素质等一系列问题,要真正建立和使用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仅仅拥有数字化技术是不够的,还要注意以下问题。

(1)完善造价资料的收集和上报制度。目前造价资料管理还基本上处于无章可循的状态,各部门对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还没有充分重视,导致造价管理部门收集工程造价资料困难。由于缺少基础性数据,导致系统的运行和功能实现方面受到很大影响。急需形成完善的造价资料上报体系,规范上报资料的格式,严格要求上报造价资料的质量。

(2)完善建筑工程造价信息市场体系。建筑工程造价信息市场从理论到实践都还处于摸索和探讨阶段,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从供应者方面来说,信息源不足,不能按用户需求提供相应的造价信息。从信息用户方面来看,大多数人对于信息商品化、信息服务有偿化还处于一种感性认识阶段,不愿意进入信息市场购买信息。

(3)改善造价信息的平台。建设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目前基本采用客户端/服务器结构的网络运行模式,是一种基于局域网技术的系统。但随着造价信息需求层次和范围的扩大,这种小范围处理造价信息的运行模式将不能满足更多用户的需求,也不利于信息的收集和共享。因此,开发基于互联网平台的造价管理信息系统是应该进一步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高平.从管理信息系统谈建筑企业工程项目造价[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