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科技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3 15:21:5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初中生科技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初中生科技论文

篇1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学生数量多,因此我国长期以来在进行选拔人才的过程中习惯于以分数为重,将一切都采用单一的成绩评价方式,将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这就导致我国初中生物教育偏重于通过考试,大部分学校都采用应试教育这一教育模式以应对激烈的教育竞争.然而应试教育对于教育的本质解读过于狭隘,过于注重智育,过分强调传授知识与技能,无形之中给学生增加的较大的学习负担,不但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还严重的影响到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不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综合性发展.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在进行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改变这一教学观理念,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替代教师讲学生记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提高学生初中生物学习成绩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初中教材中”生物圈“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进行这一章节的讲解之前,可以给学生布置一定的自主学习任务,”生物圈是什么的总称?生物圈为生物提供了哪些基本条件?生物圈Ⅱ号由哪些部分构成?实验了1年多,生物圈Ⅱ号中发生了哪些变化?生物圈Ⅱ号“实验的失败给了你什么启迪?”

二、加强课堂科学提问,活跃学生课堂学习思维

由于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时间较为紧张,再加上初中生物知识点繁多,教师与学生对初中生物学科的重视力度不够,这就导致现阶段教师在进行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往往采用教师教,学生记,甚至是“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生物学习思维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这种单向的知识灌输型教学方式,不但不能够较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反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不利于对学生生物学习效率的提高,不利于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针对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这一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在进行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时应当加强课堂提问,加强课堂讨论,通过课堂提问以及开展课堂讨论的方式活跃学生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教师在进行初中生物教材中“人体的神经调节”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进行课堂提问,“人体对外界信息会做出相应的反应,而这些反应都离不开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那么,神经系统是如何发挥调节作用的呢?神经元的概念是什么?神经元的结构?什么叫做神经纤维以及神经?”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构建生物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生物学习兴趣

许多教师在进行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教学过程过于单调,教学氛围较为枯燥乏味.而处于这一年龄阶段的初中生正处于一个青春期,对于一成不变的传统教学模式容易形成厌倦心理,造成学生对初中生物学习缺乏兴趣,不利于学生初中生物学习的积极性的调动,不利于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在进行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情境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生活实际,创建具体的生物教学情境,将生物知识的教学融入教学情境中,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更为直观,更为形象地理解生物知识,激发学生对初中生物知识学习的兴趣.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学的多媒体技术、丰富的网络资源等,结合具体的生活实际,加强教学的感官性,紧紧围绕教材中的教学重难点合理构建生物教学情境,在情境中教学,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教师在进行“食物链”的教学时,可以展示课件,观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动画,以及视频:一群小朋友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向学生提问“第一画面描述了怎样一个成语故事?通过观看两个画面,说说在自然界中生物之间普遍存在着怎样的关系?”通过课件的展示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尤其是通过展示“老鹰捉小鸡”,让学生回想起孩提时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习兴趣,悟出生物之间存在着捕食关系.

篇2

例如,川教版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第一次工业革命》这一课,有这样一个学习与探究活动:让学生参观现代化工厂,感受工业文明。我想,对于我们这些地处县城的学校尚且无法实施,对广大农村中学来讲,更无从谈起。因此,也就无法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问题情境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导致学生无法解读情境信息

创设情境是历史教学的常用手段之一。因为历史现象的不可逆性,使学生觉得它是如此的遥不可及。因此,教师要设计问题,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理解和解决问题。但有些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没有充分考虑所设计的问题情境是否符合学生的已有经验,导致情境缺乏真实感或过于生硬,造成情境无法为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提供服务。

例如,有位教师在讲人教版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第15课《血腥的资本积累》时,试图让学生体会到“三角贸易”的罪恶,于是让一位同学扮演奴隶,对奴隶贩子(另一位同学扮演)进行控诉。由于学生缺乏对当时历史背景的了解,课前也没有条件去图书馆或上网查资料,再加上平时缺乏这方面的活动训练,结果一场控诉以哄堂大笑而结束,失去了创设情境应有的效果。

三、刻意追求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导致学生认知发展空间狭隘

生活材料能为书本知识的学习提供认知背景,可促进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但是,学生在理鳃历史现象时,不管教师是否愿意,他们往往习惯于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思考。如果教师对生活材料选择不当,学生就容易陷入生活经验的思考而影响到历史课程目标的达成。

例如,有位教师在讲人教版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国际工人运动与的诞生》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较准确地观察到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中所存在的罪恶,理解“诞生的背景”,教师举了种种事例。但有学生提出异议,因为他们所了解到的资本主义社会不是这样的。在相当一部分同学的心目中,欧美这些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全面,文明程度高……。如果这时教师不及时地把学生引圆”历史现场”,不强调创立的时间是19世纪上半期,那么学生依靠自己的生活经验。只会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与19世纪上半期的资本主义社会这两种历史现象混为一谈,那么他们也就无法正确理解诞生的背景到底怎么样。

四、将“历史课程情感教育”模式化。导致学生陷入误区

任何一节历史课都不应忽略历史思维的培养,但如果以单一的情感目标为主。就失去了历史课程的特色。

例如,有位教师在讲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这一课时,让学生总结:从林则徐身上我们可以学习他的什么精神?经过讨论,有的同学得出了教师意料之外的结论。有同学认为,林则徐是地主阶级的一分子,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维护清王朝,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正是这种思想,阻碍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而教师的本意是要学生回答“为了民族利益敢于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如果不顾学生意见,非把教师的意愿强加给学生,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对学生的发散思维也是一个打击。

篇3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SK2012B201)

当前,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选择学习汉语,来华外国留学生的数量也逐年增加。这些来华的留学生学习目的不尽相同,学习时间也有长有短,从几周的体验式学习到几年的专业学习都有。对外汉语教学除语言的教学外,文化教学也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自20世纪八十年代起,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逐步引起了一些专家学者的重视并展开了研究讨论,到现在已经涌现出大量的研究成果。

我们现在所说的文化教学,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指语言教学中文化因素的教学,如中国的风俗习惯、民族心理以及一些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二是指中国历史文化常识的教学。本文所谈论的对象是后者。

根据当前的对外汉语课程设置,中国历史文化常识课一般开设在中高级阶段,学生水平一般较高。以笔者所在的学院为例,这门课作为必修课开设在本科三年级。但是,有一个现实的问题是,有相当一部分初级阶段的留学生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很感兴趣,他们也有学习这门课的愿望,而他们的汉语水平又处于较低的层级。那么,我们能不能为这部分学生开设这门课呢?如果可以开设,该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呢?

我们认为,可以为初级阶段的留学生开设这门课,只要教学方法运用得当,也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经验和心得,提出以下几点教学方法和策略。

一、教师用语的运用

合理运用教师用语,这是教师讲课时要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教师的课堂用语必须符合学生的汉语水平,否则,教学目的就很难达到。我们在面对初级阶段留学生教授中国历史文化常识课时,如何运用教师用语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方面需要注意:

(一)尽可能地采用初级阶段学习过的句式、词汇

这首先要求授课教师了解初级阶段语言课程的教学内容,熟悉初级阶段的教学方法。这样,在历史文化课的教学中就能很好地把握学生的特点,使用学生能够理解的教师用语。

比如我们在向学生介绍故宫的太和殿,可以在展示图片的同时,告诉学生在故宫中“太和殿最大”,再告诉学生“皇帝最大”,然后再告诉学生只有那些重要的日子如“皇帝登基(可用“新皇帝第一天”来表述)”“皇帝结婚”“元旦”(用“中国的新年”表述)等,皇帝才会在太和殿举行仪式。这样,学生便能够明白太和殿的重要地位和它所象征的意义。再比如,我们向学生介绍秦始皇兵马俑,可以结合图片,告诉学生这些兵马俑的身高,兵马俑的数量以及这些兵马俑相貌、神态的差异。这样,我们只需要用简单的几个句子和词语,便能让学生感受到秦始皇兵马俑的气势以及古代中国工匠高超的技巧和智慧。

(二)尽量使用简单易懂的词汇和句式

上面我们谈到在教学中,要尽量采用初级阶段学习过的句式、词汇。但初级阶段分初级上班和初级下班,这部分学生水平也是有较为明显的高低之分的。因此,我们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尽可能使用简单的词语、句式。

比如我们在上面介绍太和殿时,涉及的关键词主要有“最、大、重要”;在介绍秦始皇兵马俑时,使用的关键词主要有“多少、多、高、一样”,这些词语都是初级阶段学生学过的,易于理解。

以上两点,看似简单,却并不容易做到,需要授课老师熟悉初级阶段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并能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适时调整。

二、身势语的使用

在语言教学中,身势语是重要的辅助手段之一,有些内容用语言不易解释清楚,但有时通过一个表情、一个动作或一个简单的表演就能解决问题。在对留学生的历史文化课教学中,适当地使用身势语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我们在介绍京剧旦角的分类时,老旦、武旦容易讲明白。但青衣和花旦则不易说明白,这两种角色除了扮相的不同外,还有性格的不同,一个文静,一个活泼。可“文静”“活泼”都是比较抽象的词语,我们很难跟学生解释。这时候,如果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表演,用表情和动作将动、静两种性格展示出来,学生便不难发现这两种角色的差别了。

在初级阶段的历史文化课教学中,合理地使用身势语除了能起到好的教学效果以外,还能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

三、问题的设置

对外汉语教学特别强调师生互动,它几乎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的。而问题的设置,教师问,学生答,是师生互动的一种常用的形式之一。在对外国留学生的历史文化课的教学中,我们也要设置问题,穿插在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 以我们教学过程中的实例来做简单说明:

(1)龙门石窟有很多佛像,有的大,有的小,一共有多少个佛像?

A.90多个 B.900多个 C.9000多个 D.90000多个

(2)徽州的传统建筑修建“马头墙”的目的是什么?

A.为了好看 B.为了防水 C.为了防火 D.为了防小偷

(3)兵马俑有多高?他们一样吗?你觉得有多少个?

问题的类型可以是选择题,如上面(1)(2),也可以是问答题,如上(3),也可以是其他题型。问题提出后,给学生自由讨论的时间,再分别请学生给出答案。最后,教师公布答案,说明原因。如第(1)题,公布答案:D。然后简要说明。很多学生可能想不到数字会这么大,也必然会惊叹于中国历史之悠久,积淀之深厚。再如第(2)题,公布答案:C。然后我们再做说明。马头墙除了它的功用之外,现在已经成为了徽派建筑的重要标志之一。

通过设置问题,实现课堂中的师生互动,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积极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完成学习,更有利于学生有效地掌握相关的文化知识。

四、教学内容的选取

中国历史悠久,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值得留学生去学习了解的方面很多。而学习了解中国历史文化有一个过程,不可能通过一门课在规定的时间内讲得全面透彻。在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初级阶段的学生时,我们更要顾及到学生的汉语水平和接受能力,必须合理地选取教学内容,把握好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切不可不分详略、主次而面面俱到。

例如,我们给学生讲“中国古代的神话”,只应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中国人比较熟悉的神话作为教学内容,讲清楚神话的内容以及它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即可。比如反映人类产生的女娲造人、反映天地产生的开天地、反映对自然现象认知的后羿射日、反映不屈精神的精卫填海、反映人类始祖奉献精神的神农尝百草等等。这些神话基本都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它们反映了中国人在远古时期对宇宙、自然以及日常生活的体验与感知,对待生活的态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五、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

众所周知,多媒体在现代课堂教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对外国留学生的历史文化课教学中,多媒体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它的使用常常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对初级阶段学生的教学更是如此。图片、视频、一些文字内容的展示都需要使用多媒体。

例如,我们要告诉学生秦始皇兵马俑里的兵佣和马俑各不相同时,只需要通过播放图片即可达到目的。再如,我们想告诉学生长城有多长,只需要展示一张标有长城的中国地图,告诉学生长城的起点和终点,便能让学生感受到长城工程的伟大。再比如,如果我们向学生介绍中国的少数民族,可以用图片展示少数民族传统的服装、民居、美食以及少数民族聚居地的美丽自然风光,还可以通过视频展示少数民族的舞蹈、传统习俗、传统节日等等。

多媒体手段的运用,有利于学生直观生动地了解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要注意时机的把握和时间的控制,应以适时、适度作为基本原则。

以上我们谈了几点对初级阶段留学生的历史文化常识课教学的几个方法,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学生个体不尽相同,即便是在初级阶段,学生的水平也有高有低,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郭宪春.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的文化渗透方法[J].长春:教学探索2008(6)

[2] 马叔骏,潘先军.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层次[J].延吉:汉语学习,1996(1).

[3] 莫赛.对外汉语初级阶段文化因素导入研究[J]. 南宁: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9(6).

[4] 田桂民.对外汉语教学应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播[J].天津:南开学报,1997(6).

[5] 张英.对外汉语文化因素与文化知识教学研究[J].延吉:汉语学习,2006(6).

[6] 张占一,毕继万.如何理解和揭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J].北京: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4).

[7] 邓时忠.论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导入[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6).

[8] 王钟华.建立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关于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关系问的思考[J].北京:世界汉语教学,1991,(1).

[9] 王魁京.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与第二语言的教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3(6).

篇4

 

初中阶段是人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生理上的发育引起心理上的巨变,开始从幼稚走向成熟。既渴望独立,又摆脱不了对大人的依赖;既对外界充满好奇,又没有足够明辨是非的能力;再加上学习任务紧张繁重,使得初中阶段的学生敏感善变。情感容易冲动且肤浅、强烈但不协调,两极性明显,而且很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成为学生问题行为的多发阶段,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型学生,让教师感到棘手和不安。如果教育得好,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就能较为健康顺利,为将来进一步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教育不好,任由初中阶段的问题行为持续发展下去,就会给学生以后的良性发展造成一定的困难,可能会导致成人期适应社会的能力不强,甚至违法犯罪。

以上分析可以说明,对初中生的教育,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懂得,用理智解决问题要比用情感来的可靠,成功的可能性才更大。理智教育应该是初中生德育教育工作更要关注的内容。

一、目前学生德育方面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现今,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为人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但物质至上和激烈竞争也容易使人迷失,将欲望凌驾于理智之上,以致失控。有调查显示,现代的中学生有16·79%存在着心理问题,有24%存在着学习问题,有11·2%存在着思想品德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也影响中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品德。

因此,正视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思想品德素质教育论文,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增强其明辨是非能力,增强其抗挫能力和自控力,已成为二十一世纪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

二、为什么把理智教育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新教育行为

理智是人的心理活动,与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方面面都息息相关。假如没有理智,人们就会忘乎所以,或失去信心,迷失方向,有了理智,才能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示自我;是激发人智力活动和科学研究取得成功的必要的心理条件,推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种动力。理智既是人的智力活动,又是情绪的认知和实践,也是对客观真理的探求,并加以评价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它支配人的整个身心,影响人的思想、行为的基本方向,使人坚持不懈地完成艰巨的任务。

理智是一种手段,是明智的行动,它应该被审慎地应用来引导变化、判断、联系。理智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另一个名词,反应方式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思考”或者“延宕的行动”。它是在经验或生活的过程中产生的,它并非囿于原始经验,而是经验性的,是就着事情本身来进行,把那些观察到的粗糙而又概略的事实,分解成若干不能被感官直接知觉到的更精细的过程,来代替那些不断把零碎分散的事实加以联系和重合的方法。因此,理智是一个分析和综合相联结的过程。

理智可以从更深层次反映学校德育教育的本质, 提升学生的精神需求免费论文。引导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科学和真理带来的愉悦和快乐,体会思考和探究的魅力以及成功解决问题之后的成就感。引导学生认识理智是一个人用认知、理解、思考和决断的能力,辨别是非利害关系;用冷静、探索、自信和充满勇气的心态控制情感,分析事件的开始、发生和结果。理智意味着对经验的“解放和拓展”,人在尝试错误和获得成功的过程中,会使自己适应周围环境,从以往的经验中获得对因果关系的认识,并且把这种知识用于应付他所处的环境,提醒自己各种保证取得预期的结果和避开预期结果的方法。知识由此得到增长,经验由此得到发展,于是,他们的行动亦变成了有方向的活动,这种交互作用就会朝着预期的结果走,这便是理智的性质。

所以对初中生应注重理智教育,把理智教育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新教育行为。

三、进行理智教育的新教育行为探寻

初中生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情绪和情感特点,可以针对这些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探讨,用恰当的方式展开工作。

七年级阶段,学生的为人处事,多是小孩子气,掩饰不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这里面有兴奋和不安、自信和担忧、跃跃欲试和害怕等不同性质的情绪。可以看出其变化丰富多彩,并且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根据这一特点,就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运用理智方式对原始经验的内容作更好的整理,估计情境的可能性,然后根据这种估计来采取适当行动,增加深刻性和延续性,使学生对事物的控制能力得到训练,从而增强对情绪的有效平衡。

八年级阶段,学生对初中生活逐渐熟悉,慢慢发展到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情感,但还较肤浅,特别是由于他们知识经验的局限,自我调节和控制的能力不够强,当预先决定的活动作临时的调整时,尤其是需要服从社会的要求素质教育论文,放进自己所喜爱的活动时,情感上一时不能接受,情绪波动较大。因此,指导学生根据自己情绪变化的特点,学会运用理智解决问题,懂得调控自己的情绪对于个人行为及生活的影响和作用,合理宣泄不良情绪,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状态。尊重他人,关注他人的感受,适时适当地表达个人的情感。逐步掌握一些运用理智调节自己情绪的有效方法,形成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才能把没有方向的变化转换成一个朝向预期结论的变化。

九年级阶段,学生情绪表现较为全面,在即将面临的人生第一次选择,心里充满对未知的恐惧和对未来的困惑,承受能力相对薄弱。情感处于不稳定的、不安全的和不断变化的层面。这时,引导学生了解理智是一种经验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用理智检验事实和思想,判断数据以及控制观念和推理,使其所推论的或是经过思考的结论有可能表现出来,就可以让学生能较有效地控制变化,实现把不安定的和充满问题的世界,变成安全而又稳定的世界的步骤。这正是理智行为的表现。理智的这一层面包含深思熟虑,目的是要确定困难的性质,想出应付的办法,以便用预期的解决方案来指导行为。

篇5

初三学生观察孕妇三年?

评委不信

论文造假,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评委们的担心并非空穴来风。

“曾有学生在论文中写到,用某种仪器做了某个实验。那可是相当专业的实验啊?结果一问,学生连仪器长什么样子都不晓得。”“有学生就高速公路的环保问题发表看法。啥子高速公路的绿化要达到多少,噪音要控制在多少分贝———后来发现,这都是国家制订的标准,他是把国家对高速公路的修建要求搬上来了!”“还有学生把重庆那边的材料借过来,连重庆两个字都忘了改成‘成都’。”评委们说起了论文造假史。

为何刮起造假风?专家们认为,都是中考加分政策惹的祸。原来,在英特尔成都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得一等奖的初中学生,中考时可以享受加15分的优惠。为了能拿奖,请人捉刀的现象也就自然无法避免了。

尽管市教育局现已宣布,取消该赛事一等奖中考加分,但本届参赛作品早在教育局宣布之前就已经提交。为了“防伪”,昨日,评委们还是打起精神,仔细甄别。

读完一位学生对温江发展优势的分析,评委摇头:“基本上是抄的政府文件。”

其中,最让评委生疑的当数《子痫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及意义》这篇论文了。其中一些内容让评委难以相信会是初中学生能做到的。比如,从2007年~2009年,对几十位孕妇进行临床观察。“初中生也可以进行临床观察?”看到这里,一名评委的语气变得有些冷,“一会儿要好好问一问,她到底在里面做了好多实际的工作?”

学生:

爸爸做实验和观察,自己做的记录

文章的作者小李(化名)走进了教室。她遇到了比其他参赛者都要多得多的问题。

有的问题小李都不知道该不该回答。比如,提取血清的离心仪器是什么颜色?“他们问的问题有点刁。”小姑娘显得有些委屈。评委们没有掩饰对她的怀疑。“他们问了我,实验是不是自己做的。我说实验是我看爸爸做的。他们就问这个实验论文,我自己写了好多。我说4/5都是我写的。”

小李告诉记者,实验确实不是自己做的,但数据是自己在父亲的指导下记录的。临床观察结果也是父亲告诉她的:“我又不是医生,没得资格观察病人。”

小李的父亲是一所大医院研究生殖系统的专家,他证实了女儿的说法。“她有兴趣,我就带着她做,教她看数据。”他告诉记者,论文的确是孩子自己写的,自己只是修改了一下,“毕竟有些医学专用术语,娃娃还不太清楚”。

父母“代劳”多少

论文才算是娃娃自己写的?

“初中生写这种科学论文,是肯定需要帮助和指导的。这是很正常的,也是必须的。如果每篇论文都是一个新发明,那就不得了了。关键是,论文的创意是不是本人的?本人对论文又有好大贡献?这才是我们在答辩中所关注的。”一位评委事后告诉记者。

篇6

关键词 100米 专项力量训练 初中生 理论 方法

运动实践反复证明:正确的专项理论和技术理论是训练取得成功并登上顶峰的前提和保证。短跑运动是应用合理技术,借助肌肉系统工作的原理,推动人体快速向前移动的高强度运动。短跑运动员的成绩主要取决于身体的力量素质,因此,如何提高和改进力量训练方法是当前教练们努力研究的课题。专项力量训练是短跑运动员的基础力量,对短跑速度和水平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传统的短跑理论强调后蹬和大负荷杠铃练习,破坏了用力的连续性,会使身体重心轨迹波动较大,降低了整体运动的效果,影响运动成绩。此次研究,在充分认识专项力量训练在短跑训练的价值和初中生的基本特点,认清初中阶段短跑成绩提高的专项力量训练的基本特征、训练原则以及主要方法,为短跑训练的教学提高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某市某初中初二男子短跑运动员20名,最小年龄15岁,最大年龄17岁,平均年龄15.50±1.41岁,身高170.56±2.35cm,体重55.94±6.18kg,测试时运动员无任何伤病情况。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主要查阅对短跑专项力量训练的科研成果和相关论文资料,并进行资料整理与分析.

2.观察法

记录实验过程的相关数据和训练方法,将实际训练的操作转化成相关理论。

3.实验法

将所研究的对象20名运动员分成两组,即对照组10名,实验组10名.

二、结果与分析

(一)实验结果分析

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训练四个月试验前和试验后分别进行测试,记录结果。由表2所显示,在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短跑成绩没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的实验前和实验后的短跑成绩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短跑成绩有显著性差异(P

(二)目前初中生短跑专项力量训练存在的普遍问题

1.对专项力量训练的概念掌握不清

在基层老师训练过程中,学生们都将杠铃负重练习视为唯一的“合理”手段和方法。所以,杠铃的联系时间和强度都加大甚至过量,最后导致学生们的身体生理机能发生改变,具体表现有:肌肉粗壮,肌纤维变短,肌肉弹性和柔韧度减退,尤其在跑的练习中更表现为动作僵硬。基于以上认识,应该清晰的认清专项力量的基本概念,针对于初中生来说,更要辨清传统短跑后蹬技术与当代屈蹬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盲目片面地追求“大”负荷量

学生往往把负荷量看成是评定力量训练效果的重要指标。也就是说,只要提高了最大负荷的能力,也就提高了运动员的力量水平。其实不然。通过研究表明,虽然最大力量与快速力量有着很高的相关系数,快速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最大力量,但最大力量的训练如果仅依靠负荷重量的增加,其本身并不能充分地发展快速力量,不仅不能提高快速力量,相反会影响发力速度,造成慢发力的动作定型,并且容易使运动员肌肉僵化,柔韧性和协调性下降,还会造成技术动作变形,引起肌肉拉伤。

3.力量训练缺少定量的评判标准

在专项训练后又可用多种监测训练负荷的生理和生化指标,对运动员的机能状态进行分析和评定。而在力量训练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基础力量和专门性力量训练过程中,则缺乏综合评定影响负荷因素的客观标准,如杠铃的运行速度与轨迹、橡皮筋的弹力与拉力等,对于这些因素教练员往往只能是依靠主观的感觉和经验来要求动作,控制训练。而在力量训练课中或课后很大程度上是依靠“酸、胀、硬、痛”的自我感觉来评估本次力量训练课的刺激深度,由此再来确定下次力量训练课的时间内容和运动负荷,力量训练的意义和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三)提高初中生100米短跑专项力量训练方法与手段

1.计时单足和计时跨步跳:练习的距离应逐渐加长,以保持尽可能快的动作速度为目的,如果动作速度明显下降,应缩短练习距离和延长休息间隔时间,该类练习可采用负轻重量进行,以提高练习效果。

2.沙滩赤脚加速跑和跳跃练习:在沙滩和松软的地面上赤脚进行跑跳练习,有利于提高掌趾和踝关节肌肉的退让与超等长收缩能力。

3.手持壶铃半蹲前跳:尽量用前脚掌着地。

4.两换台阶跳:可采用单足、双足或负重完成。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短跑专项力量训练对于初中生百米得训练成绩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

2.掌握先进的短跑技术理论,深刻理解短跑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的本质,优化专项力量训练的手段与方法。

3.目前初中生短跑专项力量训练存在的普遍问题应加以注意。

(二)建议

1.切实建立完整的短跑专项力量训练理论,科学指导训练实践。

2.把握专项力量训练的主要特征,科学合理的安排专项力量训练。

3.切实处理好发展大力量和速度力量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陈起倪.中学生短跑运动员专项力量及其训练[J].福建体育科技.1997.4:31.

篇7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1-0145-02

初中语文号称初中三大主课之一,无论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是班主任的教学成绩,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整体初中语文的考试中,作文在其中所占分值最大,120分的试卷中作文高达50分,几乎占据初中语文的半壁江山。因此,提高初中生的语文成绩的关键就是提高初中生的作文成绩。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初中作文教学迎来好帮手――多媒体技术,它让学生通过聆听声情并茂的声音以及观看栩栩如生的画面,多角度品味鉴赏字句,帮助学生理解字句并运用,最终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

1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作文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笔者在日常教学中经常会听到学生的抱怨:作文真难写;我肚子里有一大堆话要说,就是不知道如何下笔;作文学习堪比蜀道之难,比上青天还难;等等。通过学生的抱怨,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就是初中作文教学问题良多,作文学习是初中生语文学习的“伤心太平洋”。作文的写作考查了学生全面的语文能力,不仅包括遣词造句,还囊括修辞叙事等能力。

在初中阶段,作文写作比小学阶段的事物描写有了进一步的升华,议论文、说明文、散文等文章成为学生作文练习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发展尚未成熟,对于抽象难理解的作文知识很难吸收和消化。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抽象的知识变为具象的展现。如在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时,教师除了利用电子白板技术展现说明文相关的知识,还可以在大屏幕上展现具体的指定的事物,让学生对其进行描述叙写。将多媒体技术运用于教学活动中,能给初中语文课堂的作文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2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作文教学中运用的重要性

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初中作文教学中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库存 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激发仍主要依靠其视觉和听觉,这两种感觉是学生知识获得的主要来源。在当前随着网络电脑、手机等高科技产品的不断发展,中小学生沉溺于网络中的人越来越多,读书似乎成为距离他们生活很遥远的事情。读书少、懒读书则使得中学生知识容量少,在写作文的时候感到言之无物。教师利用多媒体工具开展初中作文教学,可以将一些优美的、精彩的词句打在电子白板幻灯片上,让学生阅读咀嚼。在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时,教师可以以黄山为例,通过对黄山进行由远到近、由石头到云彩的解析,让学生按照某一顺序对黄山进行口述,并为之匹配相应的图片等,不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丰富学生的脑海知识,增加知识容量。

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初中作文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爱上写作文的重要助推力之一。在教师评判学生的作文时,一项重要的标准就是学生写的作文是否有真情实感。能够展现作者真情实感的作文是优秀的作文、成功的作文,反之,假如作文不能给批阅者以感情的共鸣,则会被评价为生搬硬套、内容空洞,得分也就比较低。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学生,他们善于使用大量的优美的辞藻来堆砌其作文,但是文章里面的意思和情感则十分空洞。究其原因则是由于学生本身对作文写作不感兴趣,不能把自己的感情投入到自己所写的作文中。

将多媒体技术运用于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师讲解作文写作方法时可以将这些内容以图文结合的样式展示到大屏幕上,一边讲解学生一片观看,加深学生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冲击,便于学生明白和理解。学生理解了作文的写作思路,那么在以后的作文写作中就会手到擒来,写作的兴趣也就越来越高。

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作文写作教学中可以有效改善作文教学随意化的问题 在初中作文教学中,随意化的作文教学现象比比皆是,原因跟中考有很大关系。中考时对学生所写的作文不限题材,造成某些教师对中考作文规定的片面理解,因此在日常上课时很少针对教材设置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而是经常挑选一些跟中考题目很类似的记叙文让学生练习。虽然这样的练习能够增强学生的应试能力,但是学生对说明文、议论文的练习十分不到位。此外,教师疏于让学生对议论文和说明文练习的另一个原因是由于很难找到跟初中生作文相关的材料。

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初中作文教学,教师可以在课前搜集大量的各种素材的作文材料,选择贴合当前所讲课文的作文类型,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有效减少教师作文教学的随意性。如在学习《羚羊木雕》后,教师寻找一些记叙文材料,让学生进行作文练习;学习《中国石拱桥》后,让学生进行说明文的练习;等等。

3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作文教学中运用的不足之处

教师将多媒体技术运用于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原意是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抽象的作文知识,增加作文学习的兴趣,从而提升写作水平。但是在实际中,多媒体技术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运用产生一些问题,反而对教学产生不利影响。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可能对多媒体产生依赖之心 多媒体技术是沟通教师和学生的桥梁,是教师将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媒介,是初中作文课堂的辅助工具。但是在当前的中学教学中,某些教师分不清自己和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身份,将多媒体技术捧上“神坛”,过分夸大多媒体技术的功能。有些教师在作文课上课之前,从网上随意下载一些资料,自己也不进行任何的梳理,就带到课堂对学生进行讲解,最后造成学生对教师的讲解根本听不懂,谈何根据教师的要求开展作文写作呢?

学生仅仅重视多媒体形式而时常忽视上课的内容 多媒体技术虽然以其图文并茂的画面、生动悦耳的声音给学生带来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但是过于多的图片、过于逗乐古怪的动画、过于带有动感的音乐,都会使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在教师讲课的内容上,而是享受于多媒体带来的视觉和听觉享受,这样最终反而会对学生的作文学习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幻灯片的制作,内容不应过于花哨,而要切中教学实际,抓住教学重点。

随着当前教育行业的发展,新的教学工具在初中课堂中的运用已经是一种趋势。教师要准确把握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将多媒体技术的正能量发挥出来,为初中作文教学打造一条光明之路。

参考文献

[1]黄荣华.关注作文教学的“过程化结果”[J].语文学习,

2011(9).

[2]胡家曙.走出作文越教越笨的迷局[J].中学语文教学,

2011(8).

[3]金军华,崔平,戴建国,等.呼唤有效的语文课堂[J].中学语文教学,2011(7).

篇8

乐学即教师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艺术策略,并从学生乐于学习的角度,研究教与学及其相关关系的教学思想体系,乐学艺术包括乐教与乐学两个方面。结合当前一些初中生写作文时提不起兴致,笔重如千斤,只字难书,写出来的文章淡而寡味的这一窘境,本文从点燃写作热情、激发写作兴趣以及保持写作兴趣三方面探析了如何运用乐学教学艺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以乐激兴:点燃写作热情

针对中学生作品立意稚嫩、条理不清,缺乏生活的厚重与质感等这些问题,教师应抓住他们情感发展的关键期,结合乐学艺术,有利于点燃他们的写作热情。

(一)引领学生观察生活,丰富精神世界

刘国正先生认为学生作文的“源头”或“米仓”有三个:一是生活;二是资料;三是幻想。而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初中生的课程目标中也提到应“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故擦亮学生的双眼,使学生热爱生活,在作文的“源头活水”生活中尽情欣赏感受,这是点燃初中生写作热情的奠基石。

教师可借助他们心理发展中“渴望一个人独立自强,但又忍不住依赖他人”的这一特点鼓励初中生之间多沟通,了解彼此对生活中的景、人、事的看法与情感,而自己也应与他们多接触,尊重他们,并做到平等对话,交流思想,因为一个思想与另一个思想的交换,学生能得到两个思想,如苏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的写作主题就是“有感而发”。试想,在对生活真、善、美的探寻中,教师、学生思想发生碰撞,学生无意识积累的写作素材日益增多,对生活观察的热情也日益渐涨,而教育正如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那般悄无声息地进行着。

(二)着眼精深新三维度,优化教学内容

在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以“民俗风情”为主题第三单元中,沈从文写了热热闹闹的端午日,刘绍棠回想了年味十足的本命年,而中秋咏月诗词中因远在他乡而不能回家团圆的伤感也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在这层层叠叠的教学铺垫中,我们看到该单元的“写作”要求“从生活中找‘米’”,由此,教师在教学时应瞻前顾后、考虑周全且安排得当。

首先,教学内容的选择注重价值度,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谈谈自己对这些民俗风情的了解,这样不仅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教材的兴趣,也调动了他们思考作文素材的积极性。其次,教师应注重结构度与困难度,即教师应根据初中生认知发展的特点及局限,优化教学结构,可鼓励他们借助资料以及上网等做好预习工作,了解各地不同的民俗风情,为写作素材积累厚度,而新颖度这一点,教师可在写作指导课上,为每组分配主题,如第一组谈端午节,这组同学需按座位顺序谈自己印象中的端午节,且内容不得与前面同学重复,这紧张的课堂氛围,不仅调动了初中生跃跃欲试的积极性,也为想写端午节的同学解决了素材不够、下不了笔的烦恼。

将课文、作文与生活链接,使学生在不断挖掘生活的过程中激发他们写作的热情,为培养写作兴趣埋下了伏笔,这也做到了如叶老所说的“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

(三)满足学生心理需要,激发积极创作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人的动机理论》中提到了需要层次理论,其中,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对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有重要意义。学生渴望得到认可和关爱,这对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至关重要,教师如能关心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实现自我的最大价值,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而作为初中生,以初一至初二这一阶段的学生为例,他们乐于表达且喜欢将写的文章给老师看并注重老师的评价。故调动他们的创作热情时应满足学生的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这对点燃写作热情、形成写作兴趣有很大的帮助。

二、乐教乐学:激发写作兴趣

在点燃学生写作热情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会变得较为容易。寓教于乐,扎根写作的难易,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从实际出发,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一)寓教于乐

写作兴趣的扼杀源于教师的“限题”“限体”“限时”,甚至“限旨”,故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应从倡导开放写作过程入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懂得乐教。

1.不限制题目,提倡自由表达

初二至初三这个时期的学生,由于生理、心理上的日趋成熟,他们希望摆脱大人的束缚,常喜欢独自写日记、书信等。而此时,他们乐意写一些立意深刻的东西。因此,教师在布置写作练习时应注重将教学内容、学生特点以及自己特长统一化,如鼓励他们进行深度表达,推荐他们看一些富有哲理的文章,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

教师除了注重统一化外,还需有多样化意识,因为写作的实践,学生心灵的自由度决定了他们写作的张力,我们应提倡自然为文,即给学生作文“松绑”,尊重他们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如同季羡林高中的国文老师董秋芳一样,大胆在黑板上写下“随便写来”四个字,从而调动他们写作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打开他们写作的源泉,消除写作即是高大上的恐惧。

2.不强求一气呵成,提倡多思

作文构思中也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窘,因时间限制使渴望表达的初中生慌忙写下去,不仅有硬凑字数之嫌,也大大扼杀了他们写作的兴趣。故教师以形象化的语言指导学生,以情感化的教学方法促进师生交流,如将作文课堂延伸到课外,给他们开辟一个冷处理、酝酿思考的时间,这样使敏感的初中生心理上感到安全,不仅有利于他们自由地表达,还有利于创作思维的发展,益处远远超过激发写作兴趣。

当然,放宽时限与大胆写作不免与中考的要求相矛盾,可写作教学关键就在于教师不仅能真正着眼于训练学生的文章写作,还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而乐教无疑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乐于善学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兴趣是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而激发初中生的写作兴趣不能仅仅着眼于教师,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更应乐学。

首先,树立效率意识。初中生此阶段自控能力不强,常出现前后自相矛盾的行为,故应尽力克制改正,解决写作过程中拖沓的坏习惯;其次,有元认知倾向。教师对作文的批改有利于学生对先前作文的反思,而初中的作文布置一般以本单元的学习为基础,如苏教版七单元下册第一单元以“人物风采”为主题,写作要求即观察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所以,初中生作为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且已出现反省思维的学习主体,应有元认知倾向,平时注重总结反思课堂所学内容以及教师评语,提高写作能力;最后,不断激励自己。在写作前或写作过程中,学生应不断鼓励自己,对写出的佳句佳段不断进行心理暗示,以激发自身积极向上的情绪体验,从而引导自己不断创新。

由此,学生形成了效率意识,有了元认知倾向的乐学过程中,不断激励自己,以此精神得到满足,自我实现需要得到满足,对激发写作兴趣有很大的帮助。

三、乐于评价:保持写作兴趣

写作评价是对学生作文及其创作过程的评判,是人文性很强的一种教育评价,而开放写作评价,不局限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评议,让学生进行“互动”批改,让学生从“被评者”变为“评论者”,这对维持学生的写作兴趣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生学习知识的意义建构,是凭借自身经验,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在合作与对话中实现。而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以及学生互相间的评价即是对话的体现。

(一)师生对话

初中生的独立意识已逐渐加强,故教师要实现对学生的鼓励性、发展性评价,应注意角色的转化――从传授者、管理者变成引导者、促进者,在肯定性评价的基础上发挥教育性评价的功能,及时指导,调整纠偏,并表达自己对其的期望。相信教师以这民主的精神、平等的作风、真挚的指导以及悦纳学生的情怀对保持学生的写作兴趣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二)生生对话

因中学生独立意识很强,他们希冀自己被注意、被认同,而学生作文的互相批改,使他们交流彼此对最熟悉的事、人的不同观点与情感,而不同的题材、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文风,不仅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文章的优点,增强他们的写作信心,同时也使他们改正自己创作的不足,学生们将自己对同学作文的惊喜、敬佩、遗憾、鼓励等情感化作美丽的文字传达给对方,比单纯的作文评析更能打动学生,更能保持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乐学中点燃初中生的写作热情,使他们有渴望表达自我的愿望,在乐学乐教中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使他们不畏惧写作,而乐于评价又维持了他们的写作兴趣,增强了他们写作的信心。从而,在作文这一情动于心而发之于文的过程中,教师结合乐学艺术,认识到写作更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写作的训练,而内心深处的写作兴趣已被激发的学生,也清楚地明白在今后的写作中应做到我写、写我。

参考文献:

[1]孙楠.充分利用材料培养高中生写作兴趣的教学策略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刘丽英.谈写作教学中的创作情感培养[J].凯里:凯里学院学报,2007,(2).

[3]于为苍.论中学写作训练的激活机制[J].徐州:徐州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

[4]林本叶.如何激发中学生的写作兴趣[J].上海: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2).

[5]颜新华.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J].福州: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2).

篇9

一、在初中历史中培养爱国精神的意义

素质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在初中教育中实施爱国精神教育是其中最关键的一环。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无论身体还是大脑在快速的发育和开发中,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会有叛逆,对世界的认识和对环境的态度开始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有着自己独立的思想,在不是可以任由他人安排自己的生活的年纪。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学生正是热血沸腾的年纪,在这时对他们开展爱国教育是最好不过的了。作为我国未来的接班人,他们的素质就是我国未来的国民素质,他们爱国还何愁我国未来的前途。一个具备爱国精神的未来接班人,他们会自觉自愿一主人翁的态度自处,这种态度会促使他们好好学习,将来为自己的祖国做出最大的贡献。我国向来是文明之邦,现在的初中生应该逐渐具备爱国精神,将我国文明发扬光大。在初中历史中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不仅有利于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更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民素质,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

二、在初中历史中培养学生爱国精神的有效途径

在初中历史中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是最为合适,也是必不可少的。由于初中生都面临着中考的压力,对历史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可能没有语数外那些科目深,而且学校安排的课时也比较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又要做好初中的爱国精神教育,提高课程有效性是唯一的出路。下面,笔者根据自身经验,提在初中历史课上培养学生爱国精神的有效途径。

(一)提高初中历史教材的实践性。

所谓历史教材的实践性,当然不是指再去经历一次相同的历史事件,这是不切实际的,因为历史是无法重现的。但是历史却留下了痕迹,这些痕迹就是我们追寻历史足迹的现实路标。在历史课上,我们学生会接受到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这其中有很多都与爱国精神有关。通过这样一些历史纪念日,带领学生缅怀逝去的英雄,通过一些开展相关的主题活动,如看展览或是与之相关的影片,一方面加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同时也能更加直观的被爱国英雄们的事迹所感动。学生可以从这些爱国的历史事件中受到鼓舞和启发,他们会向这些英雄们致敬并向他们学习,潜移默化中,学生的爱国情感得到激发。爱国精神更多的是一种历史的责任感和负重感,只有在历史课中,学生了解到为了历史的进步个今天的幸福生活,多少先辈付出了令人无法想象的代价,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同时为我们伟大的民主有那样一群伟大的爱国英雄而自豪,从而自觉自愿的向他们学习,向他们靠拢,以英雄为榜样,担负起今日祖国的未来,这样的青少年才是无愧于我们伟大的祖国,无愧于这个时代的。

(二)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所谓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是指将前人的风骨的行为准则继承下来,一代又一代的沿袭下去。历史可以成为过去,也可以成为当下。历史中有太多感人的爱国英雄的事迹,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英雄情怀是与他们自身行事准则分不开的,所以中学生在历史中还应该学到爱国英雄们行为准则。在今天有一个现成的准则可以完全总结爱国英雄们的行为指南,那就是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因为将社会主义荣辱观时刻放心中,并实实在在的践行,就是爱国的表现。在荣辱观中,有一条是“以热爱祖国为荣,以背叛祖国为耻”。做到了“八荣八耻”,热爱祖国就会渗到骨子里,学生会牢爱国,直至变成一种习惯。

(三)增强学生自信心。

在历史课中,学生了解的都是一些历史名人,这些人是经过历史的洗礼留存下来的。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出了多少人,经过历史的沉淀,只有这些人永不褪色,一方面说明爱国英雄们的精神永垂不巧,同时也说明他们是世人中的佼佼者。我们大多数惹都是普通人,初中生可能会觉得英雄太遥远,没有自信自己也能成为英雄。教师这时应该将学生的这种观念纠正过来,爱国精神并不是成为英雄,而是从我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这样的行为和英雄们在本质是并无差别。学生应该增强自信心,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学习文化知识,为未来的祖国建设做贡献。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环境中,我国能迅速崛起,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靠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中学生应该有责任也有信心将祖国的未来建设的更加美好。

三、总结

爱国主义教育在现代教育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担负着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的重任。在当代社会中爱国精神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道德的导向作用,有助于学生陶冶良好健康的情操,规范学生的行为规范。在学生的成长过程当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现代化教育进程中是不可或缺的核心环节,同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和谐校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加强初中生的爱国精神显得刻不容缓,教育者纷纷加入其中,为提高初中历史中的爱国精神教育出谋划策。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3-0124-01

一、有效课堂的概念

让学生有效的学习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追求,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人才的培养。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生物课堂上教师只有做到了有效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继而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和目的。

二、初中生物课堂的现状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生物教学也当如此。初中生物课程被很多学生看作是“副科”,从思想上对生物的学习不够重视。但生物课程是初中新开始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堂,学好初中生物课堂将为更高阶段的生物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现今的生物课堂致力于大力开展互动式教学。另外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兴起,为现代教学提供了一种非常有效的辅助手段,它被广泛地应用于初中课程的教学当中。这些功能对生物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将一个不易被人理解的生物知识非常直观地展示出来,让乏味的生物课变得非常有趣,让学生们乐在其中,学在其中。

三、当今初中生物课堂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初中生物课堂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了一系列的生物课堂中的问题:

1.学生缺少真正的合作、探究式学习。

现在的教学过程中有部分的学生合作、探究活动,但这些活动均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并没有体现出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的过程,因而学生在该过程中并没有体会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快乐。长此以往,合作式学习也会同“问题课堂”一样只有流于形式的表达。

2.学习仅限于课堂,缺少课下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学习过程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并不是单靠某一时间段就能够完成的任务。科学来源于生活,因此在生活中也可以学习生物。学生的生物学素养缺少潜移默化的养成,因此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养成在生活中学习生物的习惯,成为每位教师都应当首先考虑的问题。

3.教师要正确把握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我们可能会发现有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时,从发现和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得出结论,都是教师按照自己的思路展开,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环节很少,只是机械地按照教师设计的方案操作。学生的自主建构缺乏,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有了问题。

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构建有效生物课堂的策略

首先,作为一名要教师,要充分展示魅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整个教学活动中使学生有效学习的剂。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能否有效学习也与教师本身有关,学生会将教师对他的期望值内化为自己的期望,进而影响到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努力程度。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弥漫人性的温馨,焕发生命的活力,我们的教才是有效的,学生的学也将更有效。

教与学相辅相成,学生能否有效学习在于教师对学习任务的设计是否能让学生的学习达到最优,在课堂中能否及时抓住学生学习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发现教学设计存在问题时能否及时做出调整。追求有效,是中学教学的永恒主题,它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需要老师去实践、思辨、提升,使它成为现实,让我们一起去追寻!

其次,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时代在不停地发展,初中生物教师也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做到与时俱进。在新课改中,教师要不断地接受新事物。如陶行知所说:“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教师不仅在于教学生各种学问,更在于培养其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研究学问的方法,这才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真本领。

参考文献:

[1]贺伟民.中学阶段的生物教学与素质教育[D].河南大学,2007.

[2]金文威.中学生物学中的哲学[J].中华素质教育,2004,9:27-28.

[3]徐萍.让生物教学回归学生生活[J].素质教育

[4]卢勤泉.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科教文汇: 下旬刊.2010,(09):.

[5]王丽霞.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J].科技资讯.2010,(27):211-212.

[6]宋兴江.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J].成功: 教育.2010,(07):174.

[7]李李光.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商业文化: 学术版.2010,(10):230.

[8]马梅英.在生物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科学大众: 科学教育.2010,(11):36.

[9]孙振华.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J].学周刊.2011,(05):110.

[10]张爱枝.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方法的探索[J].青海师专学报.2007,(S1):40.

[11]李温杰.浅谈初中生物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与方法[J].中华少年,2011,04: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