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22:0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本科教育学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够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深受“升本”前院校的影响,抹不去“师专”或“高专”的痕迹,非常注重学生专业学习的理论性、系统性与完整性,而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有些高校可能有提及,但不深入,也没能达到一定的重视程度。有些高校只有“标语式”的内容,没有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实施办法,流于形式。首先,应该是部分高校领导的观念没有转过来,他们没有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其次,是高校的有关部门、二级学院在具体操作层面,主要是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层面,没有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动力,因而不能积极、主动地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进行丰富和拓展。再次,就是学生本人,还是以学好专业基础知识、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为最终目标,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二)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及内容创新不够
虽然,随着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视和学校自身的发展需求,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也顺应形势的发展和现实的需求,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积极的实践,有些高校还取得了“本土化”的经验和富有个性的模式。但从总体看,其教育形式与内容的创新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还远远不能适应学生学习的需求。一方面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主要还是采取课堂讲授、专题讲座等传统的“课堂灌输式”的教学手段与方法进行授课,这种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的教学形式效果较差,不受学生欢迎,而且也不能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另一方面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比较偏向宣讲政府各类政策、讲述创新教育的基本理论或个人案例分享等,缺乏体验式的学习环节设计。综合分析,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创新不够———最典型的就是从案例的角度看,现在很多教学案例都是围绕成功人士或大集团、大公司的运行情况来介绍的,但事实上我们的学生创业起点比较低、形式比较散,和所讲述的案例之间相距较大,不切合实际,也没有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指导意义。
(三)对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视不够
师资队伍建设不能适应新时期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这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方面,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由高专或高职升格而来,其总体的师资就是非常薄弱的,距离本科教学要求还比较远,长期处于“爬坡”阶段。为了应付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等各种检查和考核,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大力引进人才方面可谓不遗余力,竭尽全力。但是,人才引进主要还是考虑学科建设和专业布局,极少会考虑到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目前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主要是由原来的高专教师转型而来,他们相对来说职称、学历偏低,虽然近年引进的高学历优秀辅导员充实到该队伍中去了,但尚缺乏教学经验,总体来说,结构性矛盾问题依然突出;第三个方面,就是教师本身属于传统的以教学为主营业务的师资群体,自身没有创业经历,在实例讲授和实践操作中无法给学生带来真实的创业故事分享,这不但会影响学生对于创业的积极性,同时还影响学生对教师的信任程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也势必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
二、推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处理好几种关系
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单纯的某一种知识或某一方面能力的提升,而是需要系统设计、系统推进的综合素质提升,例如该教育涉及了创新精神培养和工商管理、企业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行政审批及其他相关专业知识,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在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必须要处理好几种关系,这是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高等教育和高校专业教育中去的首要条件。
(一)知识普及教育与实际操作能力提升之间的关系
创新创业教育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普及固然重要,但就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而言,关键还是实际操作能力———即“怎么看”和“怎么办”的问题。所以,只有在教育活动中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科学划定它们的比例,合理掌握这两者之间的相互支撑关系,才能真正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其本科教学体系尚不成熟,仍然在探索中,特别是原来由师范专科学校升格而来的新建本科院校,在教育教学环节设计上,始终走不出“师范教育”的影子,非常注重理论教学,在教学方式上也采取单一的理论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这个问题必须首先解决好,在教育教学活动设计的时候就应该先考虑起来,侧重实践能力的提升,强调实践才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所在。
(二)专业课程学习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关系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学生需求的不断增大,而新增加的一门专业课程。当前,在我国大力提倡创新教育的大环境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更应该尝试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专业课程学习的内容之一,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调动学生创业热情,传授创新技巧,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因此,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应该从低年级学生入手,逐步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专业课程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面向全体学生与培育重点学生之间的关系
首先,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求每个大学生都去尝试创业,而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对于绝大部分大学生来说,接受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为了树立创新意识和学习创新技巧,极少部分学生真正在大学期间尝试创业或是毕业之后自主创业的。因此,这就需要高校处理好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培养重点学生提升创业能力之间的关系。其次,当前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处在探索阶段,课程体系和实践经验都不够完善,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创业指导和实践训练的平台还没有搭建好。所以,我们需要有重点、有选择地开展创业人才的培养,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大众化、重点化和特色化结合起来,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深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又要对具备创业热情和基础的学生开展实际的创业指导和培训。
三、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构建
(一)建设专业、稳定的创新创业教学团队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上还存在较大缺陷,在队伍建设上应当以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指导实践背景、工商管理知识背景的专业教师为主,吸引部分有指导创新创业活动经验的教师和辅导员,担任学校该项教育的核心团队成员,共同探讨和研究创新创业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同时,鼓励教师前往其他高校学习成功经验,再结合本校实际,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此同时,要聘请企业家、企业高级技术人才、投资专家、创业成功人士担任创业导师,用他们的亲身经历来示范、激励、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内还可设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研究所和创业就业指导服务中心,负责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活动训练和项目孵化的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工作,以及就业教育的教学研究工作。
(二)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大学生职业发展总体课程中,融合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内容,将“创业基础”纳入公共必修课,启动校级重点教材开发项目;开设SIYB、KAB等课程,在通识课程中逐步增加创新创业课程的数量;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鼓励开设若干门如管理学、人力资源、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创业教育选修课,针对特殊专业(如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应该将创新创业课程增设为必修课程。
(三)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办创新创业实验班
在学生通过为期一个学期的创新创业基础教育课程后,由学生自主申报,从中选拔出创业热情高、创业资源丰富、创业基础较好的少部分学生组成创新创业实验班。这部分学生仍然归属于原二级学院,再通过一个学期左右的课余时间接受更为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教育,如开设“大学生KAB创业基础”“创业管理”“商业计划书”等创新创业类课程,经过一年的专业训练,最终确定以创业为方向的学生,以创新创业实践代替专业实践和毕业论文。经过试点,取得成功后,可以逐步开设单独的创新创业实验班,单独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从学生入校到毕业、从学习到生活、从专业教育到素质教育、从理论学习到实践训练、从课堂内到课堂外———开展一系列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四)开展丰富多彩、实践性强的创新创业活动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一方面要注重课程的基础性教育,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和创业实践的经验积累。课程教育要与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和竞赛,夯实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在总学分中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必修学分,条件成熟后逐步增多学分,修订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学分认定管理规定,将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整体纳入创新创业教育学分体系,推行学分替代制度,试行将学生创新创业标志性成果替代毕业论文和课程修读制度。
本研究为了调查研究的需要,将以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本文在采用文献资料法的过程中,主要是利用黑龙江省图书馆电子期刊文献对关键字“教育实习”第二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习”进行检索,并查找湘桂资料的书籍为此论更好的理论基础。
(2)调查法
本文通过实地走访调查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大学生实习地点、以及实习时间了解学生在实习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
(3)专家访谈法
访谈本科学生实习管理方面专家,了解他们本科生实习工作中存在问题的认识及建议。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实习的意义和作用
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本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在校期间必须经历的环节之一,也是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好与不好将是学生以后是否能够安身立命的根本。加强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实习能力,是学校通过学生了解社会需求的一个重要手段,这样学校就能够及时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生培养方案,培养一批更加适应社会需要的综合型高素质高水平人才,避免学生毕业之后没有用武之地。加强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就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保证。
2.2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本科学生的实践不够重视,大多数学校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存在重理论而轻技能的弊端。导致学生在毕业之后找工作面试中存在理论与实践不能相结合,出现学生只会讲解不会做示范,有的学生只会做示范不会讲解,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正确快速的学习新内容。
(2)课堂实践教学对体育教育专业
本科学生专实践能力培养不够。课堂教学中讲解起到理论灌输的作用,以学生基本掌握所学内容为目标,忽视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的结合,不追求精益求精,容易造成学生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影响学生实践的质量,有大部分学生实践与理论不能融会贯通。
(3)体育教育专业
本科学生专业见习、专业实习、专业实践较为薄弱。部分学校存实习基地不足、实习时间较短、实习管理较松懈、实习考核评分不严等问题,造成多数学生实习效果不佳,实习积极性带动不起来,不能达到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培养的目标。
2.3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教育实习培养措施及方法
(1)体育教育的规模
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在壮大,而今天,体育教育专业也为社会体育培育了一批批体育专业人才,所以体育教育在社会上的位置也越累越重,然而由于他们在中学阶段偏重于运动训练成绩的获得,大部分时间在不同级别的运动队训练,使他们有着诸如文化理论知识欠缺、思想品格较为单纯、理解性不足、脾性耿直、喜欢竞争、可塑性大等有别于其他专业的自身特点和其他区别。由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本身就个性张扬、不拘小节,所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状况直接关系到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将成为高等院校中的一个特殊性的群体。教师应根据学生自身的个性以及身体素质的高低安排体育活动,将学生的特长以及个性掌握好便于学生更好地发展,促使学生更喜欢体育活动。
(2)从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来看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实习对于学生的学习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体育活动是一项身体心理相结合的运动,大多数活动不仅仅讲究的是体力,更需要结合智力的配合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理论技术指导,可以使学生对该学科有更深刻的理性认识。积极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增强学生自信心,督促学生们不断努力,是大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源泉;消极被动的思想状况却会使大学生迷茫、彷徨、消沉,最后导致学生没有自信心,一事无成。
二、成人高等教育本科“大学英语”分层教学的实施
(一)学生分层
学生分层是进行分层教学的第一步。新生入校后,马上进行摸底考试。根据成人高考英语成绩、摸底成绩以及他们对英语学习的信心、毅力、兴趣等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其中A层次的学生为优等生,他们英语基本功较扎实,对英语很感兴趣,接受能力强,潜力较大,有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B层次的学生为中等生,在英语学习上有积极性,但基础不够扎实。C层次的学生为基础差,对英语学习没有兴趣,接受能力弱的学生。从测试学角度看,采用任何形式的分级考试都难以把来自不同发展区的学生准确区分开来。因此,在分层时实行师生双向选择应是一个很好的补救措施。学生可以试听一段时间,如果师生任何一方感觉学生不适合该层次,即可向老师提出转层次的请求。既可以从高层往低层转,也可以从低层往高层转。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分层
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使学生产生一种期望值,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形成实现目标的动力。分层教学计划必须富有弹性,这种弹性要保证各层次学生有充足的学习机会和内容。A层次的学生一般有较好的基础和较高的兴趣,有且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在教学中可适当注重英语国家社会、文化、风俗的输入,加入中英文化的比较学习,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课堂教学应采取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交互式教学,采取多样形式,例如角色扮演、口头陈述等,来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基础上,加强口语和篇章写作教学,培养较高的听说读写的能力。B层次学生课堂上教师仍需做较多的讲解和示范,采用精读、泛读相结合的方式,加大语言听和读的信息输入量。教学中可设计适当的交际情景,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注重听说能力的培养,但难度和比例小于A层次。对C层次班级学生可从基本的语法和词汇入手,配合简单的音像资料作为学习材料,制定课后学习计划,加强学生课外学习实践,做到课外练习,课堂检查。考虑到听说能力的显著提高比较困难,可在教学中侧重阅读能力的提高,鼓励学生搜集与工作相关的专业英语材料,通过查阅字典等方法帮助他们一起进行阅读翻译。
(三)教学方法分层
教无定法,学有规律。教师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分层教学的基本方式在于把传统的、现行的各种教学方法加以灵活运用。教师不仅要创新,而且要熟练使用它们。一切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内容的有效方法都是好方法。这样的好方法多种多样,极为丰富。重要的是教师要明智地选择和灵活地运用,从而能为每一层次学生提供不同的“菜单”,并为不同层次学生根据不同内容提供切实有效的具体方法,使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完成教学目标。
三、成人本科“大学英语”分层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一)学生和教师的“层次反应”问题
目前,在成人英语教育中实施分层教学的依据主要是学生的英语成绩,这样就形成了快慢班机制,而“不幸”被编入慢班的学生会产生一种被“标签”了的感觉,再加上本身英语学习的困难,即使对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强的成年人或多或少也会在心里产生紧张、焦虑、失望等负面情绪。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分层是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及时疏导、消化学生的负面情绪,想尽一切方法改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热情。
(二)教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学生普遍希望外语课堂内容丰富、气氛活跃。教师除了要多想办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之外,还要强调再学习的过程,深入到学生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要进行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交流与评价,对教师的继续教育更要明确目的性、计划性和针对性。
二、“基础英语”词汇教学的类推原则
所谓词汇教学的类推原则,是指讲授英语单词时,根据单词的形态相似、词序相似、词义相似等特征,类推出一批与此相似的词语。这种教学原则的优势在于在类比中强化单词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单词。
(一)词形相似性教学
由词根相似性教学和词缀相似性教学两部分组成。(1)词根相似性教学。教师在讲解单个词语时,根据英语词形特点,辗转演绎出词根相同的许多家族相似性的词语,构建出相似词的词汇系统。有两个层面:一个是教师教学层面。譬如:教学单词imagination,就可以列出与此单词相似的单词imagine(v.想象)、imaginable(adj.可想象的)、imaginative(adj.有想象力的)、imaginary(adj.想象的,虚构的)。再设定交际语境,示范该词的用法,最后让学生在情景中运用教师示范的语言规则,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来使用单词,体会用法,获得在适当语境中正确输出语言的能力,掌握相似性词汇。另一个是学生模仿类推层面。譬如:教学单词receptive,教师可以先列出与此相似的词语reception(n.接受,接待)、receptible(adj.能接受的、receptionist(n.接待员),最后启发学生推测出其动词形式——receive。运用词形相似性教学,不仅可以系统地传授英语单词,便于学生系统地掌握。同样,学生也可以使用这种方法,举一反三,进行类推。(2)词缀相似性教学。英语绝大部分词语都可通过词素分析获得词义,一些词缀固有的意义为我们获知新词。词素(morpheme)是语言中语音和语义的最小结合体,是构词成分,词素可分为自由词素(freemorpheme)和粘着词素(boundmorpheme)。英语词汇绝大部分是由词根加词缀联合组成的,如词缀inter-表示“在……之间,相互”可加上词根形成一系列的派生词。譬如:international(国际的)—inter+national(国家的),interpersonal(人与人之间)—inter+personal(个人的),interpose(置于、介入)—inter+pose(放→放在二者之间),interaction(相互影响)—inter+action(行动→相互行动→影响),interchangeable(可互换的)—inter+changeable(可改变的),interrelate(相互关连)—inter+relate(关连)。这些词的意义是可以分析的,即词素意义之和就是整个单词的意义。因此词素相似性是指词素与词义之间有一种可观察到的直接联系,是一种显性(transparent)相似。因此,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强调词素的作用,介绍词素知识,掌握常用词素,熟习构词法,对扩大词汇量,理解词义,提高词汇能力,增强学习自信心有极其重要意义。在讲解复杂难记忆单词extracurriculum(课外的),这个单词是由两部分组成的,extra+curriculum课程表,前缀extra表示“以外的,超过的”,它可加上词根形成一系列派生词,extraordinary(格外的)—extra+ordinary(变通的→超出普通),extrasolar(太阳系以外的)—extra+solar(太阳的),extravagant(奢侈的)—extra+vag(走+ant→走得过分→奢侈的),extrovert(性格外向的)—extra+vert(转→〔性格〕向外转→外向),extrapolat(e推断)—extra+polate(放→放到〔事实〕外→推断),extraviolet(紫外线的)—extra+violet(紫色的),学生掌握了这个词缀,就更容易推断出与此相似单词的意义来,从而扩大词汇量,在英语阅读中也就更轻松些了。
(二)词序的相似性教学
语法结构决定着词序的排列结构,相同的语法结构必然产生出不同语义的词序排列结构,从词序排列结构的角度去观测的话,就发现在语言中存在着词序排列结构的相似性。明白了这个词序排列规则,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教导和启发学生,创造出很多类似的词序来。如:fromhousetohouse(挨家挨户地),这是一个“from…to…”的词序结构,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到fromdaytoday(日复一日)、fromeasytodifficult(从易到难)等等。又如:hereandthere,这是一个“…and…”词序结构,启发学生联想到eastandwest、rightandleft、fireandwater、husbandandwife、backandforth(来回地)等等。
(三)词义相似性教学
将各个词义相似的单词放在一块儿对比教学,在教学某一单词时,启发学生产生语义相似性联想,达到复习旧单词巩固新单词的目的。包含以下内容:(1)近义词相似性教学。譬如:讲解income(收入)一词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想,类推出下列单词:salary(月工资),wage(周薪水),pay(报酬),fee(给医生、律师的酬金),pension(退休金),bonus(奖金)等。(2)反义词相似性教学。英语中,除了前缀in,im,un,dis,ir,il等和后缀less表示否定外,也有非词缀性否定,即反义词否定。如:optimistic(乐观的)—pessimistic(悲观的),introversive(内向的)—extroversive(外向的),beautiful—ugly,clever—foolish(stupid),danger—safety,inside—outside,construction(建设)—destruction(破坏)。(3)语义场相似性教学。语义场又叫词汇场,它是一个系统,把相互关联的词汇和短语组织起来,显示其间的相互关系,意义相关的多个词在一起构成一个集合,称为词汇场。多个词汇场的集合构成某一语言的词汇总和V(vocabulary)。语义场是一组有关联的,具有一定共同语义特征的词汇聚合体。譬如,在讲到graduate(毕业生)一词的时候,教师不妨把其语义相似的的词汇例出:primarystudent(小学生),juniorschoolstudent(初中生),seniorschoolstudents(高中生),undergraduate(大学肄业生),postgraduate(研究生),abroadstudents(留学生),Doctor(Ph.D)(博士),postdoctorate(博士后)。(4)标记相似性教学。语言形式上的标记性是以相似性为基础的,标记和非标记是指概念或结构上相似、相邻或相对的一组对立体。一对语言特征被看作是两个对立体,被赋予不同的值:正值(positive)和负值(negative)或中性(neutral)。正值(positive)即有标记的(marked);负值(negative)或中性(neutral),即无标记的(unmarked)。标记相似性被王寅定义为“标记象似于额外意义,处理话语所需的时间和努力较大;非标记象似于可预测意义、常规意义,只需最小的推理”。有标记项是指一对成分中带有区别性特征的成分,具有非常规性,有标记现象与特殊的意义相联系;而无标记项具有一般的意义,显为中性。如:publicity和propaganda,这两个单词的意思都是“宣传,传播”,前者指一般的宣传活动,是无标记的,后者有“煽动、蛊惑”之意,是正值有标记;又如famous和notorious,二者都是“有名的”,只是前者指“闻名遐迩的”,后者指“臭名昭著的”,很容易推断famous是无标记的,notorious是正值有标记。这两组词就是概念上相似、相邻、相对的一组对立体。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这方面的联想,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按这一思路掌握英语单词。
2003年 ,我国正式确立了五年一轮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制度 (以下简称评估制度)。截至2008年6月,第一个五年评估工作已经结束,其间有 500多所高校先后接受了评估。然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日益凸显,评估制度也暴露了一些不足之处,如由于委托关系而产生的评估主体的道德风险问题,由于行政性评价而导致的评价指标体系单一问题等。其实,现有评估中的一些弊端,并不完全是由于评估指标设计不够科学、评估技术不够完善所导致的,而是由于更为深刻、更为根本的原因,如评估制度安排不尽合理等。本文认为,充分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评估制度安排及其赖以建立的理论基础是较研究评估技术更为迫切的一项工作,因为它是评估制度不断走向完善,在实践中走的更远,更能发挥实效的基础。
一、 对高等教育质量观的看法
高等教育质量观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概念,它会因为研究者所站的立场、层面的不同而不同。例如,站在学校的立场,从微观的、具体的、操作的层面思考的研究者可能会着眼于学校的专业布局、课程结构等;站在社会的、政府的、公共福利的角度,从抽象的、宏观的、指导性的层面思考的研究者可能会着眼于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如学术性与职业性的消长问题等。本文所说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是站在社会的、政府的、公共福利的角度,从抽象的、宏观的、指导性的层面而言的。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已经对大众化条件下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作了很多的探讨与论述,例如戚业国提出了高等教育多元化质量观,认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甚至不同定位的院校应当有自身的质量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 “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高等教育质量,这实际上也是坚持了高等教育多元化质量观。
本文坚持高等教育多元化质量观,其特殊内涵简述于下。一所高等学校可以有不同于其他高等学校的质量追求。例如,同样是办土木工程专业的两所高校 (甲与乙),甲校以培养土木工程基础理论或技术研究人员胜任力为价值追求,如果其预期目标达到,那么它的办学可以称之为有质量,应该被社会承认;乙校以培养建筑工地工程技术人员胜任力为价值追求,如果其预期 目标达到,那么它的办学同样可以称之为有质量,同样应该被社会承认;类似上述甲乙两校关于土木工程专业的办学质量不应该进行排队、比较,否则会误导高校的发展。
推而广之,同质的事物才可以进行排队、比较,不同质的事物不可以直接进行排队、比较。也就是说只有同质的高校、专业等才可以进行质量达成度方面的排队、比较。一所学校将来的发展不应该过早地被非科学外力所决定,而应该建立一套发现其“内力”的机制,发挥其内力的平台,在科学外力的激励下,不断获得成长条件,逐步发展壮大,或者及时淘汰,有效提高社会的整体福利水平。当然,多元化的质量观并不排斥不同高校质量追求达成度之间的排队、比较,只是说,多元化质量观是一个更基础的观念,只有在此基础之上,只有在坚持不同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学校定位、专业发展目标、课程设置标准等多元化发展的基础之上,我们才能进一步审慎地探索对同质高校、同质专业等进行质量达成度方面的排队、比较,或者根据特定的技术处理将不同质的高校、专业等进行同质转换后再进行排队、比较,进而根据排队、比较的结果以及相应的技术措施赋予相应的社会资源。同质转换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 ,不是本文探讨的重点。下面我们可以用图示的方法揭示本文所秉持 的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内在要求,这也是我们探讨高等学校评估制度安排的一个基础。
二 、不同评估制度安排的效益存在差异
高等学校的客户是多个群体的混合体,这个混合体里有家庭、企业、还有代表社会公共利益的政府等。不同的客户对于高等学校的期待是不一样的,这取决于客户的结构状态、理智水平等,例如家庭可能期待学校能够提供富有竞争力的文凭,丰富学生的学识,提高学生的能力 ;企业可能期待学校能够提供使受教育者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扎实专业知识、良好综合素质的教育服务或者具有市场价值的研究成果 ;政府可能期待学校能够加强基础学科的研究,生产具有重大理论或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 ,塑造学生的精神品质。一所高等学校要想存在发展乃至辉煌卓越 ,必须考虑其是否能够满足客户的需求 ,如果能够很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那么它可以被称之为是有质量的,否则是无质量的。从理论上讲 ,一所高等学校最终的客户即直接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满足程度应该作为评价其办学质量的基础。评估制度安排的设计应该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否则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评估制度安排中评估主体的设计应该紧紧围绕直接利益相关群体开展,建立利益诉求信息通道,使利益诉求信息得到充分表达,从而为科学评价高等学校的办学质量建立一套有力的动态标准、监督体制。我们应该建立一个多样化发展的高等学校集合与其主要客户群体互动 的良性平台,这个 良性平台类似我们建立秩序良好的市场环境以供买卖双方互利互赢增加社会总剩余一样。假设高等学校有三个主要的客户群 A、B、c和误差客户集合(0,理论上讲,高等学校的评估制度安排(记作 cuES)应该考虑到这三个要素和误差客户集合的利益诉求,应该是 A、B、C和利益诉求的一个函数,即 F(A、B、c、‘o),当缺少一个及以上主要客户群或者显著但没有考虑时,高等学校的评估制度安排就是不完全的,不良性的,不平衡的。
当前我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制度是政府主导的行政性评估,评估制度安排忽视了部分直接利益相关群体,如企业和家庭,造成了部分直接利益相关人利益诉求渠道缺失或利益诉求链条过长而导致利益诉求信息扭曲的结果,从而难以发挥企业和家庭在评估中的作用,难以形成合理的制约监督机制。当然,企业和家庭在评估制度中的体现并不一定是实实在在的所有家庭和企业 的参与,而是一种更加可行、合理的制度安排,如可以是企业的人或者家庭的人,这两个人能够受到家庭和企业充分的监督与信任,能够充分代表家庭和企业的利益等。
三 、 政府在高等学校评价中的角色扮演
政府是购买高校 “产品”的一个重要客户,例如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民族精神等。由于某些高校 “产品”的特殊性 ,如果没有政府或者某些特殊机构 (例如企业、慈善机构等 )的支持或采购,这些 “产品”可能难以被高校生产出来。从评估角度来讲 ,当前评估制度安排的一个基础无疑是 “政府评价政府”,也就是说,政府办学 ,同时政府评价自己的办学,尽管政府办学的主体与政府评价的主体不同且有着不同的职责,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人并不一定会严格履行职责,他们很有可能背着被人谋取私利,很可能使评价大打折扣。这里我们有两个根本的问题需要思考:一是政府充当了评价的主体,忽视了高校 “产品”的其他直接利益群体的监督参与,政府是否可以很充分地代表其他直接利益群体的利益;二是当前本科教学评估中政府的评价者是否可以政府对政府的办学者进行很好的评价。通过当前社会对高校教学质量的一片唏嘘声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到,社会直接利益群体的利益没有被很好地通过政府内化为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更新、教学模式、管理行为等。另外,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制度运行过程中的一些弊端也充分说明了“政府评价政府”,委托之问进行评价的制度设计问题。所以说,政府在高等学校评价中到底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是关系评估制度设计的又一个基础理论问题。通过上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评估制度和现代高等学校制度的建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就是说,政府首先需要确定自己在高校 “产品”生产中扮演生么样的角色以及如何扮演这个角色。其次,“政府评价政府”是一种非良性评价制度。评价制度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高校 “产品”其他直接利益群体的参与,使其利益得到表达转化为高校 “产品”的特性 ,同时通过评价主体多元化制度安排,也有利于形成评价主体之问相互监督、相互制衡的格局,从而为高校 “产品”质量的提高打下一个坚实的导向环节。
四 对于不同高校的社会态度
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很多高等学校从产生之日起就存在着差别,或是由于办学 目的不同而引起的办学资源的差异 ,或是由于某种难以改变的外力的原因而导致的办学资源的差异等等 ,总而言之学校存在差别是一种常态现象 ,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如何看待这种差别。本文认为,任何一所高校都应该有平等发展的权利。所谓平等发展的权力是指,社会应该为高校的产生,发展,消亡提供一个公平、科学的制度平台,依托于该平台,高校可以平等地产生 ,与此同时,其内部力量也将获得公平发展的条件,如果高校的内部力量能够有效发挥那么它将得到直接利益相关群体的认可,获得相应的社会资源,否则就应该予以淘汰或者并人其他效率更高经营更好的管理者手中,否则就是对社会财富的一种侵蚀。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在高等教育领域建立一种 “优胜劣汰”的制度机制,从而更加有效地利用高等教育资源。这种对不同高校的社会态度直接关系着评估制度的设计。依据这样的对不同高校的社会态度,评估制度的设计应该着眼于每一所高校的发展 ,关注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通过实施评估,一方面通过给予适当资源量的正向激励手段激励经营得当的高校发挥优势,继续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减少或者剥夺资源的负向激励手段对经营不当的高校予以相应的惩罚。
参考文献
[1]潘懋元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2]袁庆明.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2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大的调整,在保留了传统学科课程的同时,加强了旨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实用技能方面的课程,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小学课程设置以综合课程为主,教学内容呈综合化的趋势,而目前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仍然是以学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实践课程明显不足。由于课程结构单一,尤其是实践性课程不足,教学实习时间短,导致师范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欠缺,难以胜任小学教学工作;学科教学内容陈旧,脱离小学实际,尤其是教育理论的有关课程在如何指导学生开展多样化学习方面的建构亟待完善。
2.教学技能培养观念落后,形式封闭
目前的教学技能培养观念落后,强制性的要求(有的学校明确规定,不达标则不发毕业证等)、一刀切、整齐划一的做法,与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及个性化的培养要求相冲突,难以真正调动师范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技能培养难以收到实际的效果。教学技能培养以课堂教学、单一技能培养为主,情景性、实践性、综合性不足,是导致师范生教学能力不高的主要原因。
3.教学技能培养目标及内容定位低,体系不完善
目前国家对本科水平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目标及相应的培养内容没有一个基本设定。我国职前本科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培养应达到怎样的专业水准,在实施中缺少可依据的文本参照。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目前的教学技能目标的不足也日渐显露出来。培养目标定位水准偏低(目前的教学技能训练仍然以教学基本功为主),教学技能培养内容单一,专业教学技能训练不足,这些已明显不适应学生及小学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提出科学有效的培养目标是目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4.学生素质不高,学习动力不足
目前小学教育专业的生源基本上是由各中学学习成绩居于中等的高中生构成,而且进入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有些对专业选择并不是发自内心,而是出于无奈。近十几年来,随着社会发展,教师的社会地位有所改善,但相比之下,教师的实际收入还是较低,尤其是小学教师的工作繁重而又复杂,教师的付出和他们的实际待遇很不相称。笔者近几年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作了未来职业选择调查,结果发现,只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真正愿做小学教师。因此,大部分学生进人大学后,学习动力不足,对专业技能培养不感兴趣;虽然是高中毕业生源,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文化素质及能力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由于受就业选择市场化、选择多元化等(一些学生有考研打算或考公务员等其他想法)的影响,学生一入学,就为就业做准备,忙于各种过级考试,对教学技能训练热情不高,对教学技能训练时间投入不足,这些不利因素对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带来一定的困难。
5.高师教学重学术、轻培养,教学质量受到影响
目前在高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式单一,主要还是讲授式。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缺少质疑、自主探究、合作与交流学习,不利于学生形成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由于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因此教师的教学一方面难以为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起到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缺少有效的方法和对策。高校教师缺乏对基础教育的感性认识及经历,课堂教学脱离基础教育实际,脱离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二、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学生教学技能的建议
1.改革课程结构,加强教育实习
第一,建议进行课程调整,实施3+1模式。一年级,开设通识课程,在设置学科课程的基础上设置和小学相对应的综合课程,为师范生拥有广博的而深厚的知识打下基础。二年级开设教育理论基础课程和教育类选修课程。具体做法是:在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设置教育选修课程。例如设“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及教材研究”、“小学课程改革理论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校本课程研究”等。三年级,开设技能训练类课程。例如设“小学基本教学技能训练”、“课堂教学模拟训练”等。四年级,进行一个学年的实习。实习期间同时完成毕业论文的工作。
第二,加强教育实习。新近的研究显示:教师的专业化是凭借“实践性知识”加以保障的,而教学实习是培养学生教学技能的关键要素。为解决实习时间短、实习效果差的问题,目前一些学校实习时间增加到16-18周,但时间的安排有所不同。有的采用分散见习(每学期一周的见习)和集中实习(八周的实习)相结合的模式;有的学校采用两次实习,称之为小实习(集中见习)和大实习(集中实习)相结合的模式等。见习是近年来小学教育专业比较重视的一个实践环节,有逐渐增加见习时间的趋势。但从目前实际效果来看,由于见习本身的特点及受其他因素影响,见习的收效不大。易导致走马观花;由于见习时间多,必然占用了有效的实习时间,而实习时间短,学生教学能力的提高必然受到影响。因此,建议取消见习,集中时间实习一个学年。为解决见习问题,建议实施“拜师制”,即有目的地选择小学和小学指导教师,从学生一入学,即安排他们到小学和指导教师见面,确立“师徒关系”。师徒关系明确以后,学生要和指导教师保持一定的联系,随时可以在课余时间定期到小学观摩、助教。
2.采取多元、开放的培养理念,优化培养途径
第一,教学技能的形成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渐完善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应该多元、开放。遵循的原则应是,统一要求和自主选择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本技能培养与专业方向技能培养相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自练相结合、单项技能训练与综合技能训练相结合。应建立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技能主题活动相结合、校内训练和校外实际教学相结合等多元的评价方式,将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将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结合起来。还应使实践与反思相结合、训练与环境陶冶相结合,通过多种方法与多条途径,构建全方位、全员、全程的培养体系。
第二,制订系统有效的教学技能培训计划,建立培训组织机构。为保证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应制订系统有效的培养计划,并将其纳入课程计划中统一安排实施。在计划中应规定培训的时间、学时、培训内容及达标要求,使教学技能培训落到实处;应加强对教学技能培训的领导和管理,成立由相关负责人、任课教师、学生参加的领导小组;应制订《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技能培训规程》,保证技能培训工作有序地进行。
3.明确教学技能培养目标,完善教学技能培养内容
第一,应依据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师范生的发展需要及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采取长远目标与具体目标协调统一的办法确定培养目标。长远目标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具有一定教学能力的适应小学教学需要的合格小学教师。具体目标分三个层次:首先,培养学生具备作为现代人所必备的基本技能;其次,培养具有基本教学技能的小学教师;再次,培养具有综合教学能力的小学教师。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证目标的落实,建议采用和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教学技能等级证书”制度。
第二,完善教学技能培养的内容体系。依据教学技能培养目标,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发展顺序构建教学技能内容体系。教学技能培养包括一般技能、教学专业技能、综合教学技能三个层次。基本技能指一个人必备的基本生存技能,是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基本的素质要求。一般技能包括言语技能(包括口语表达、体语表达)、书写技能、运算技能和艺体技能等;教学专业技能主要是指作为适应小学教学要求必备的基本技能,包括教学设计技能(掌握运用小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的技能、了解学生的技能、编写教案的技能、选择课程资源的技能)、上课技能(导入技能、设计教学过程技能、选择教学方法技能、板书设计技能、结课技能、多媒体使用技能、作业布置与批改技能、课外辅导技能、教学评价技能);综合教学技能主要是指在学生掌握基本教学技能的基础上形成的综合实施教学活动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强调训练的情景性和实践性,具体包括说课技能、选择运用教学模式技能、组织教学技能(沟通与交往技能、调控教学技能)、教学应变技能、教学反思技能、评课技能等。
4.创造有刺条件,提高师范生素质
第一,从根本上解决师范生的生源问题。“两会”刚刚结束,免收“六所”部属师范院校学生学费的提案令人振奋,这将是提高师范生生源素质和切实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有效措施。建议国家也能够选择一所市属师范院校实施免费教育,尤其是对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实施免费,这将是提高基础教育师资质量的根本保证。同时,还应该切实提高小学教师的经济收入,提高小学教师的地位,从根本上解决小学教育的人才质量问题。
第二,制订系统有效的教学技能培训计划,建立培训组织机构。
第三,加强职业理想教育。具体措施是:(1)利用新生入学的最佳时机开展专业思想教育。通过请优秀小学教师讲座、观摩基本功表演、参观展览、毕业生汇报等形式对学生渗透专业理想教育,逐步明确教师的素质要求。(2)学习有关教学技能的文件,使学生明确各阶段教学技能的培训目标要求及措施,在知晓的前提下,导之以行。
2掌握课堂节奏,让学生们在兴奋和紧张思考中完成学习任务
授课教师要掌握课堂节奏,有张有弛,既有轻松愉快的案例讨论,学生投入参与,又有教师较为严肃的理论讲解。课堂教学需要师生共同参与,这样才能让学生们一直对该次的课堂教学保持较高的精神投入和较高的兴奋度,而不是抱着无所谓、可有可无的态度。一节课有45分钟,学生们很难一直保持精神的集中,那么这个时候,授课教师就需要考虑调整课堂的节奏,帮助学生们集中精神。提问是一个很好的促进思考的方式。每当教师说要提问的时候,学生们总会不由自主地绷紧神经,凝神地听教师提出问题。这个时候的学生也是专注度很高的。结合课堂正在讲授的内容,结合学生们的实际学习生活,说一些好玩有趣的内容,就能够提起学生们的兴趣,重新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师的授课内容上来。在课堂上,有时是因为兴趣,有时是因为紧张,学生们可以很好地集中精神。因此,授课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课堂上学生们的反应,如果学生们的精神不是很集中,有点松懈的话,那么适时提出问题,提问学生,造成适度的紧张,或是结合课堂内容,说一些轻松好玩的事情把学生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这样上课的效果会更好。
3以兴趣为导向,抓住学生们感兴趣的热点展开参与式教学
《品牌管理》是一门与实际联系紧密的,实操性非常强的课程,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运用生动有趣的案例引出问题,让学生们围绕案例,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学生们相互交流,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能够充分有效地激发起学生们强烈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学习,主动探索,而不是一味接受信息的信息接收器,更不是课堂教学的旁观者。在参与式教学中,教师在学生们提出问题进行讨论之前,可以先提出理论框架,进行相关问题的限定,让学生们能够较好地在理论课程学习的范围内展开讨论,让问题的提出和讨论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率。同时,教师应掌握问题讨论的深入性和广泛性,对学生们加强引导,避免问题过分集中在某一方面,或是过度延伸,这样才能让学生们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学科的关键点和精髓。参与式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因而能够取得较好的授课效果。
当前,高师院校本科教学方式在信息传递和知识生成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单向性,缺乏互动性,不利于大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第一,课堂讲授的单向性。目前,本科课堂教学方式主要采用讲授式,该教学方式由于发挥了语言讲授的直接性、可控性、系统性、高效性等优点,历来被认为是课堂授课中不可或缺的基本方式。但是不可否认,讲授式教学具有语言传递单向性的不足,因此往往被理解成“注入式”“灌输式”,进而引起了人们对其越来越多的思考。对于习惯了中学期间师生互动学习、快乐学习的本科生来说,讲授式教学不利于提高他们课堂教学的参与性,影响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第二,实验指导的单向性。高校的实验课程在教学设置上占有一定的比例和分量。这类课程的特点是时间紧、任务重,其教学方式基本上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这种方式主要是由教师介绍实验原理、器材、步骤、注意事项和验证的原理等,学生则按图索骥地完成操作,实验方法和实验知识的传授亦是单向的。这种被动机械式的操作对大学生来说意义不大,与中学时期的各类兴趣实验相比,大学生对这类实验方式的兴趣显然不大。
2.时空局限性影响有效学习
现代基础教育关注有效教学,即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注重培养中学生从大量信息中获取知识的能力。而当前的高师院校本科教学方式在时间和空间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缺乏课堂内外的有机结合,影响师范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理论课程教学过分依赖课堂讲解。本科课程理论内容比较系统、深奥,教师通常将有限的时间消耗在系统讲解中,希望给予学生完整的知识体系。这种教学方式由于缺乏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讨论,学生也缺乏课前自主查阅和收集学习资料的意识,导致学生获取的信息量和知识量不丰富,学习效率不高。其次,辅导课教学注重集中讲解,缺乏课外交流。对于一些抽象性和逻辑性比较强的专业课来说,教师采取了适当增加辅导课教学的方式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以物理学专业为例,通常须在普通物理学、理论物理学系列专业课程中开设辅导课程,用于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目前,常规的辅导方式仍采取集中讲解式。由于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并且缺乏其他课外交流方式的补充,这种辅导方式常常难以达到全面解惑的目的,影响辅导效果。
3.技能培养单一化束缚创新能力的培养
当代基础教育越来越重视对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参与创新活动,这对本科师范生的技能训练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本科生技能培养方式仍缺乏多样化,束缚了师范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其一,实验技能培养方式单一化。理工类专业比较注重实验教学,并开设了专门的实验系列课程。以物理学师范专业为例,本科生开设的实验课程有普通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中学物理实验研究以及与电子电工课程有关的实验等。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来说,实验教学能够更好地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但是,当前高校实验教学中验证性实验还比较普遍,学生缺乏自主设计和自主创新的机会;探究性实验、课外设计、创新开发等实验活动方式较少,束缚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其二,教学技能训练指导方式单一化。随着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教学技能要求的提高,师范生技能训练的指导方式也应该多样化。目前,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训练途径仍以观摩教学、模拟教学和实习教学为主。在这些技能模拟训练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方式主要是点评、分析和纠正。在这种指导方式下,学生对基础教育的观察了解不深入,缺少调研与反思,对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解不够深刻,对教学理念缺乏实际感知,因此难以提高教学创新能力。
二、高师院校本科教学方式转变的思路
1.运用参与式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转变教学方式的思路之一是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与学生互动以及学生与学生互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对话教学
师生对话是促进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进行思考、分析和表达的直接方式。对话教学近几年在基础教育领域是一个比较热门的研究课题,在高校,该教学方式只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开始尝试。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在因材施教理念指导下运用谈话技巧和心理探查技术,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和沟通,创造和谐的课堂环境。对话教学体现了教师对大学生成长的尊重和关注,能够避免单向讲授式教学容易导致的教师对学生思维和心理的无视现象的发生;同时,学会对话和沟通本身就是师范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教学技能,况且当前的师范教育专业课程尚缺乏该技能的专项训练。对话教学应把握两种双向的互动方式:一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包括一对一和一对多两种形式。教师通过对话了解学生的学习经历、知识基础、思维方法等,便于进行因材施教。二是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包括一对一和多对一两种形式。学生通过对话获得解决疑惑的思路与技巧。总之,对话式教学既有助于学生以主动参与的方式获取知识和方法,又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教学相长。对话教学的重要形式是展开师生讨论,即教师在课堂中引领全体学生讨论某个课题。在高校课堂中运用这种教学方式具有一定的基础,是与本科生自学能力提高相适应的。讨论式教学是由教师组织教学材料转变为学生自主生成教学材料的教学。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由听众转变为主讲者,能够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打破教学常规。这些转变一方面能够避免讲授式教学可能导致的互动性差、学生依赖性强的问题,促进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促使学生学会收集与组织材料、汇报讨论过程和结果。对师范专业学生来说,这种方式有助于训练其开发基础教育课程资源、授课表达和教学研究的能力。就物理学专业来说,教师可就诸如物理思想、物理方法、物理科技与人类文明等思辨性的课题与学生展开讨论。这种方式打破了教师作为知识“垄断者”的中心地位,利用学生已掌握的多样化学习方式,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改善学生学习状况的目的。
(2)MOOCs式交流
网络信息化学习已经席卷教育界,并将继续深入地影响教育方式的变革,微视频、可汗学院等教学资源将在基础教育中产生重要影响。作为师范生,他们必须掌握通过网络获取学习资源的技能。近两年,在高等教育中,不断涌现出国际化网络远程教育案例,美国的Coursera、Udacity、edX等公司大规模开发的在线课程——慕课(MOOCs)便是典型代表。这些远程网络课程具有在线学习、线上提问、论坛交流等优势。在专业课程的学习指导与辅导过程中,为了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地参与学习、增强互动性,采用MOOCs式交流将成为必然趋势。辅导教师可以借鉴远程教育经验,改变交流方式,尝试运用网络在线方式进行交流辅导,将线上交流与线下答疑相结合。采用MOOCs交流方式,必须充分发挥两个资源优势。其一是微视频优势,教师将辅导的重要内容录制成简短的视频,每个视频只集中解决一个难点问题,方便学生选择观看。学生选择跟自己疑难问题密切相关的视频进行观看和学习,这样学习的针对性和主动性就增强了。其二是交流平台优势,教师将大量微视频到平台上,供学生随时下载保存与播放,并在平台上在线讨论和补充讲解微视频内容以外的问题。学生通过交流平台获得大量教师解答的信息,学习效率相应得到提高。
2.运用反思式指导方式深化学生对教育的理解
教师指导师范专业本科生在教育见习观摩、技能训练、教学实习、实践调研等方面进行反思,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符合“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认知规律。这种指导方式有助于师范生将所学的教育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并在实践中深化对基础教育的理解,达到热爱教育、提高和创新教育技能的目的。
(1)实践反思
随着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师范专业加大了见习实践课程的开设规模,学生通常要完成若干个学分的见习任务。见习教学方式一般以观摩中小学课堂教学为主。为了提高观摩效果,教师应促使学生思考基础教育理论如何与中学教学实际相结合,思考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层次问题,并指导学生撰写观摩反思报告。教师根据观摩课中的某些细节,比如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学生的反应、教学的有效性等提出思考问题,要求见习生围绕这些问题思考分析,撰写反思报告,发表个人见解并反复讨论交流。通过反思式指导,师范生反思所学的基础教育理论问题,寻找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突破口,增强参与基础教育改革的信心。在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方面,采用反思式指导,教师不需要直接指出学生在试讲中存在的问题,更不必直接告诉他们解决的途径。教师根据学生试讲的某些细节提出反思问题,如教学行为引起的效果、教学设计意图与课程目标要求的一致性、演示实验效果不明显的原因、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把握以及处理依据等,要求学生自己思考并在试讲教案里填写相应的教学反思。这种指导方式有利于促进师范生反思教学技能与基础教育改革要求之间的差距,从而达到提高和创新教学技能的效果。实习教学将师范生带到了真实的课堂情境,在这种情境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及其解决是对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极大挑战。教师对实习的常规指导方式主要是根据师范生的实习教学表现进行指点。但是,直接指出实习生在教学中的不足,会挫伤其积极性,直接给出解决建议,也极易导致其对解决问题的依赖性。改变指导方式,运用反思式指导,就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细节,启发实习生去思考改进,则会提高他们的教学信心。依据基础教育改革理念,教师让实习生进行教学反思的内容应包括教学环节设计、了解学情、师生互动方式、探究教学、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学创新点等问题。通过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的思考,实习生达到对教学过程的自我反省和自我建构,创造性地提高实施新课程教学的执行力。
(2)调研反思
在师范生教育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不应只停留于指导实习生的备课与上课层面,否则学生实习几周以后热情就会逐渐消退,除了继续按部就班地训练教学技能之外,他们难以找到进一步提升的突破口。教师将常规指导方式改变为调研反思,会给实习带来新鲜内容,注入深层次的思考,有助于实习生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调研反思即教师指导实习生利用实习期间与中学生广泛接触的机会,就教育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调研,撰写调研报告,反思教育中的现实问题与解决思路。教师应对实习生如何观察教育现象、选定调研问题、确定调研方法、分析调研材料和数据、归纳调研结果、思考解决措施等方面进行指导。这种指导方式具有三个比较显著的优势。一是,有针对性地提升师范生的教学能力。通过调研反思,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训练,提升了实习生的教学能力。二是,实习生能够获得第一手教育实践资料,丰富其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感知。基础教育改革遇到很多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往往超出了师范生在理论课堂中的学习范围和深度。调研反思则能够使实习生进一步理解基础教育改革的必要性、艰巨性和创新性。三是,生成师范生教育研究能力。基础教育改革要求未来教师应该成为研究型教师,具备教育研究能力,而教育实习期间经过教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反思,这种研究能力才会逐步生成。
3.运用活动式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虽然在大学生中开展的科技创新活动项目较多,但是有些活动项目不是以专业学习为目的的,与专业教学联系不密切。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师范生更乐于将专业学习与科学活动相结合。以科学活动的形式开展专业教学,组织师范生参与创新活动,减少课堂讲授与灌输,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想象力与创造力,是提高其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方式。
(1)探究活动
探究教学是近几年在中学课堂上比较热门的教学方式,在大学实验课程教学中也应充分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实验方案、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反思与评估、交流与合作等过程。这种探究活动,就是要学生经历科学发现的基本过程,体验科学发现的实质和魅力,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例如,“扭摆法测定刚体的转动惯量”在大学物理实验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实验,常规教学主要是要求学生按照实验教材完成不同形状刚体转动惯量的测量以及验证转动惯量的平行轴定理。按照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只是被动地完成操作、测量和处理数据、验证已经学习过的物理量和物理规律而已。将该实验教学方式转变为探究实验教学,首先提出问题“影响刚体转动惯量的因素有哪些?”接着列举学生对刚体的形状、转动轴的位置的猜想;再由学生参考相关资料进行实验设计、测量数据、分析论证;最后计算出各种形状刚体的转动惯量并总结出平行轴定理。这种探究实验活动有助于提高师范生对实验的参与性,增强其对科学研究过程的体验性,提升其实验创新能力。
(2)设计活动
提高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是大学实验教学的重要任务,而实验设计能力无疑是实验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提高实验设计能力的重要方式是采用设计型实验活动,活动步骤包括提前布置实验选题、学生个人或小组查阅文献、设计并提交实验方案、现场实验操作、完成实验报告等。此类设计活动不受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式比较灵活,是学生在中学阶段和大学阶段都比较喜欢的实验方式。设计型实验活动能充分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其从事科学实验的设计能力,使其在选择实验方法、实验仪器、测量方法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通过此类活动,一方面,学生学会根据实验条件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例如,对于“测量重力加速度”的设计课题,学生可以选择单摆法、复摆法、自由落体法和气垫导轨法等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优点和缺点,学生应学会综合比较与分析选择。另一方面,学生参与实验设计活动能够训练其对实验仪器各项性能、误差影响、精度要求和性价比等方面的分析能力,还能够提高其对选择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动态测量与静态测量、绝对测量与相对测量、补偿测量与转换测量等方法的判断能力。
1.教师队伍年轻化,教学经验相对不足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83名英语专任教师中,20岁至25岁1名,26岁至35岁有38名,36岁至45岁25人,46-60岁有20人。即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总教师人数的46%。这些青年教师大多数都已具备硕士学位,从专业知识的角度看还是具有较高水平的。但是40%的年轻教师是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由此可见,教师队伍相对年轻,教学经验显得有些不足。西安文理学院属于二本院校,受到学生自身英语水平的制约,课堂上经常出现“沉默”。调查了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行为关注,发现9.2%的非常关注,37.8%的教师比较关注,40.1%的教师不太关注,12.9%的教师不关注。青年教师往往不由自主还会以灌输法进行授课,仅按照自己预先设计的教学思路进行,缺乏师生互动。部分教师课堂教学环节中对教材的处理不够灵活,照本宣科。重点难点的讲解不到位,或者扩展信息量不足。
2.教师队伍教学热情不高
在高校中,英语课教师往往课时量较高,平均周课时都在10节左右,疲于备课、上课,经过几年的重复教学后,往往热情较之以前有回落。从学生的学习现状看,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就是应对考试、准备出国、就业竞争。真正对英语有兴趣的学生只有15%,所以,英语课上学生玩手机、打瞌睡、复习专业课的比比皆是。学生缺乏兴趣,也是导致教师上课热情不高的原因之一。学校对教师的科研水平有量化的标准,但教师的教学水平欠缺衡量的合理化标准。50%的教师认为完成了教学工作量就可以,不愿在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有效性上浪费精力。教师职称晋升时,科研论文质量和数量是重要指标,教学质量往往不被重视。职称评审的导向性也是造成教师对教学热情不高。
3.职后培训形式化
在岗的西安文理学院的英语教师中,学士23人,占27%。硕士和在读硕士57人,占69%。博士和在读博士3人,占4%。调查表明,78%的教师是愿意接受继续教育,期待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升素质,开阔视野,提高学历或职称。入职前,教师都是经过了严格的专业训练,具备一定的水平的专业素质,职前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的,可是入职后的继续教育往往缺乏系统性,流于形式。79%的教师对培训的满意度为一般,13%的教师对培训的满意度为比较满意,只有8%的教师对培训的满意度为满意。关键是培训内容不能真正满足教师的需求,内容上没有更新,培训形式比较枯燥,不能吸引教师的注意力。另外英语教师参加通识培训也只是为了继续教育的学分,它是职称评审时的必备条件,学习动机不单纯,造成培训效果不理想。培训时间一般都是大规模的暑期或周末,受训教师深感疲惫,无法收到培训预期效果。
4.课堂教学创新性不高
在课堂设计方面,88%的教师表示能够对课堂教学有整体计划,69%的教师认为自己教材分析和处理得当,65%的教师认为自己能够熟练运用教学媒体,79%的教师认为自己教学方案设计能力过硬。但是,存在的问题是年轻教师依赖教学参考书比较多,年老教师对多媒体使用不太熟练。在调动学生兴趣方面,教师的自我评价高与学生的评价,教师认为70%的教师认为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45%学生认为教师课堂无趣。这个反差,表明教师在课堂创新方面不高,仍然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完全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注意力。
5.英语教师缺乏ESP方向研究背景
西安文理学院的英语教师有83人,都是从师范大学、外国语大学等高校本科毕业的。另一方面,学校加大在职攻读学位的力度,并且高校引进人才对学历的要求也学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硕士研究生加入到我校英语教学队伍中,但据调查数据分析,90%的教师都自己承认只会上基础英语,无法胜任ESP教学。究其原因,就是所有的英语教师在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所学的课程有二语习得、应用语言学、教学法、心理学,跨文化交际等,但没有开始过一门关于ESP研究的课程。
二、转型期适合地方本科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建议
1.构建平台培养青年教师,建立教学激励机制
要搭建一个培养青年教师的平台,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能力。邀请一些专家和资深教师开设讲座,多举办一些教学公开课评比,通过专家的点评,使青年教师对有效课堂更容易有客观的认识。通过学生反馈、同行反馈、专家反馈,英语教师更准确地了解课堂教学各环节的教学效果评价,及时弥补不足,发挥优势。定期通过教学指导委员会听课,同行互评,学生评教等综合评价,鼓励教师更多地投入教学,并对于优胜者给予奖励,促进英语教师互相学习,你追我赶,创新教学。
二、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应用性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以满足职业需求为目标改革教学内容
大部分应用性本科院校的英语教学内容都是对高中知识的延续,即多以英语语言知识教学为主,缺乏与专业知识相关的语言技能训练。英语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所需能力不适应,这也是我国当前应用性本科院校的英语教学的一大问题,在应用性本科教育的英语教学工作中,应当围绕专业技术需求进行教学才是根本。教学内容体系必须以工作项目为导向进行设计,以提高学生职业英语能力为基础,建立起全面化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针对不同专业选用不同的英语教材来满足学生的职业需求。课程内容体系大致可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强调学生英语基础交际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则是加强对社会人才需求的把握,从而满足学生的职业需求为出发点,针对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开设不同的英语课程,如计算机英语、汽修英语、旅游英语和酒店英语等等。从而全面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与专业技能水平。
(二)以提高职业能力为目标改革教学方法
现今的大学英语教学依旧处于应付考试的为目的的阶段,英语教师所用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一般是使用的词汇、语法、翻译教学方法。此外,教师和教学设施短缺、合班授课等导致英语教师难以全方面的兼顾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而个人或小组讨论式课堂教学以目前形势来看很难实现。这是不利于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以及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改革教学方法迫在眉睫。改革英语教学首先可从教学形式的改革入手,强化英语与网络多媒体教学形式相结合,注重课堂内容的拓展,支持学科间的交流和资源共享,以推进英语教学更全面的实施。此外,高校还可利用网络将教师、企业、学生联系在一起,全方位实现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应用性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其次,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教学理念,围绕一个特定的语言交流在教学项目,设计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与学生专业有关的学习任务,学生在完成英语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应多于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这种学习方式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来,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中产生成绩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引导学生在课后积极、主动的寻找英语资料,共同完成小型项目,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加强学生独立思考、与人交往、应变能力等,最终提高学生的英语专业能力。最后,组织丰富的课外英语学习活动,如:模拟商务合同建立合作关系、产品目录、口头自我介绍等等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