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利与弊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3 15:22:0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互联网利与弊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互联网利与弊论文

篇1

一、概论

(一)相关概念。

传统营销是指不同的商家通过一些实体店铺将各种商品信息尽可能充分地展示给顾客,主要是通过实际体验,给顾客以真实可感的体验,从而促成交易的一种活动模式。

网络营销是指不同的客户通过INTERNET这一工具在网络上根据自己的需求检索相应的商家及商品信息,然后通过不同的手段跟有意向的商家取得联系,从而由潜在客户转变为有效客户的过程。

营销渠道是指为了保证营销活动的顺利进行所采用的一种营销媒介,也可以说是经营渠道,以网络营销为例,其营销渠道主要是通过互联网达到营销目的,营销渠道的选择对于营销活动至关重要。

(二)网络营销图解。

通过上图我们可以更加形象的对网络营销加以理解,这是一种“互动”的过程,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网站产品信息供消费者阅览和购买,另一方面消费者可以借助网络收缩到企业网站上商品信息,进而进行相关活动。简而言之,网络营销主要是借助于一种重要的通信工具-网络来发挥其营销效果的。

(三)研究意义。

一方面,研究该课题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那么对于一些互联网还未普及的地区,对于网络营销接触的很少,面对这样一个新鲜事物,刚开始接触的话肯定会有恻隐之心,那么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指导读者对于网络营销产生更加理性的认识,以及当面对网购产生的问题如何回应就有了参照,从而使得消费者更加安全安心的进行网购,能够比较理性的进行扬长避短。

另一方面,其理论意义也不可忽视。网络营销现在发展还不成熟,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新兴事物,这方面的文献资料还很欠缺。那么这不利于以后相关学术资料的进一步完善,笔者通过对于网络营销一些方面的感想,能够在学术资料方面作为一定补充,可以供以后学者的参考和借鉴。

(四)研究创新。

尽管目前研究网络营销的专家和学者也有很多,但他们大多从纯理论上进行分析,或者是仅是以某个行业的具体案例进行剖析而没有上升到理论,笔者认为理论联系实际更重要,因为我们研究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得到某种理论,而且更重要的是如何使用这种理论来指导实践活动。笔者通过图示形象的向读者展示何为网络营销,并且以生活中一些可见可感的事例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即从实际上升到理论,然后提出相应的建议,进而指导实践,这才是我们研究的目的所在,但是笔者所谈还是局限于表面,有待于深入。

二、网络营销的利与弊分析

(一)参照物的选择。

为了突出网络营销模式的利弊,我们不妨找出一个参照物——传统营销。自从交易活动开始之际,其实我们认同的就是传统营销,它主要强调的是实物体验,即在一个固定的交易场所进行产品买卖活动,因此,选取传统营销作为参照物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二)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的营销渠道的对比分析。

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相比,主要差异在于营销渠道不同,我们不妨抓住这一个落脚点进行分析。为了更加形象的突出两种营销渠道的差异,笔者认为图示不失为一个很好地分析方法。正如下图所示:

首先相同点可以看出:两种营销模式都有两种营销渠道,即:直接营销渠道和间接营销渠道。但是与传统营销模式相比无论哪个营销渠道,网络营销都比较简单,没有那么复杂的中间环节,作为一名消费者来说,从消费者心理学来说,对于同样的产品肯定更加倾向于购买活动的简单化,即尽量减少中间环节。

(三)网络营销的利与弊。

一方面,与传统营销模式相比,网络营销的有利之处主要表现在:

第一,对于企业来说降低了成本。网络营销不需要和传统营销那样装修很好的实体店,有时只需要一些简单装修的场所即可,就房租这方面来说就少了好多,所以就目前的趋势来说,网络营销越来越受到一些小企业的青睐。

第二,对于企业来说所接触到的顾客来源更加广泛。由于互联网的普及,通过网络营销,即使一些偏远地区的消费者也能够购买自己的产品,这和传统营销相比往往是达不到的,消费者的覆盖面越广,那么营销者的买卖机会就增加,这对于营销者来说是一个绝好的营销模式。

第三,对于消费者来说商品的可供选择类型更加丰富。由于现实出行限制,当消费者在一些实体店进行消费时,往往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商品,只能退而求其次。而通过网络营销,消费者各异购买各种类型商品,可以通过条件检索,找到自己所喜欢的商品,从而增加消费活动的幸福指数。

第四,对于消费者来说不会购买到漫天要价的商品,因为网络上可以查到即时信息,通过一些店铺商品信息价格对比,消费者可以据此判断出某个商品的市场价格,从而能够避免传统营销活动中被老板胡乱要价的现象。

第五,对于消费者来说,购买效率更高。从事过网购活动的人都知道,对于自己喜欢的商品,通过和商家联系确定购买后,只需通过一些简便的支付方式就可以享受到送货上门的服务,这样一来,对于那些工作比较忙的人来说,就能够达到购物和工作两不耽误的现象,充分利用时间。

第六,网络营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例如,在收到的商品与网络上的商品不符,消费者可以申请替换或者退款等服务,这样一来就可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另一方面,网络营销存在一些弊端值得我们注意,特别是一些非法的营销方式,主要表现在:

第一,非法网络营销。有一些不法分子,借助网络营销这一工具在网络上出售一些荼毒精神的商品,那么对于一些认知度不强的消费者来说一旦购买商品之后就会产生一些不良影响。而且,有些人在网络上售出的商品与消费者实际购买到的商品根本不是一种商品,而且现在互联网法律还不健全,有些消费者即使吃了哑巴亏也无处申诉,这样只能致使这种不法风气愈演愈烈。

第二,网络营销模式的信任度问题。由于买卖双方不能面对面的交易,可能对于一些已经习惯于传统营销模式的消费者来说,不敢轻易接触这种营销模式,特别是如果刚刚接触就碰到一些非法营销的话,会导致消费这对于网络营销信任度降低,甚至于排斥这种营销模式,不利于消费市场的发展。

第三,网络营销风险。现在互联网的普及程度还有待加强,消费者在进行网购时,需要通过一些支付手段,如支付宝,网银等,万一操作不当就有可能会被人盗用,导致财产损失。所以消费者在线进行网络购物时一定要按照提示在进行交易完成后及时退出账号,以防止有人盗用。

第四,产权界定不明显。笔者在此进行例证,比如网络上有些要进行论文写作等,一旦交易完成,商品出售者就直接在网络上抄袭他人作品,这种行为就会使得原作者的权利受到损失,而且很难查询始作俑者。还有,有一些商家在出售商品时商品图片直接从别的商家那边复制,导致商品失实。

第五,价格导致的商品质量问题。在网络上无法通过竞价产生太多利润,于是一些商家出于利益最大化考虑,就只有在商品质量上动手脚,那么就会导致商品质量问题,虽然商品价格比较低廉,但如果购买到的商品质量不好,对于消费者来说,就无法达到效用最大化,那么这种交易活动就是失败的。

三、对策和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网络营销虽然能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但是同时也有可能会给我们带来各种问题。那么如何正确的规避这些问题则显得至关重要,笔者根据自己的分析和思考,得出以下几个建议供大家参考:

首先,我们应该在进行网络营销活动时先做好相关知识学习。我们要懂得一些互联网的基本常识,要在掌握互联网基本法律的基础上从事互联网交易,理性的辨别非法营销活动,在遇到非法营销时及时与工作人员联系,从而能够减少非法营销活动。

其次,理性看待网络营销,不要片面的认为网络上的信息不可信,否定网络营销这种高效的营销模式。我们在对一件事物做出判断的同时要有理有据,只有我们不断深入接触互联网购物才能够对它更加理性的看待,一种交易活动的进行是在买卖双方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进行的,只有彼此信任才能够完成交易。因为,我们要增强信任感,只有这样网络营销才能够更加迅速的发展,消费市场才能更加繁荣。

再次,提防网络营销风险。在此笔者主要是以网购支付问题方面的问题展开讨论,就这方面而言,正如上面论述的那般,要尽量避免在公共场合使用支付工具,即使不可避免要使用的时候,也必须保证账号的及时退出,以避免有人冒用账号,从而造成不必要的财产损失,要注意各种安全措施的使用。

另外,互联网相关的法律规章必须及时完善。只有通过法律的强制力,才能够给那些通过非法营销的人员一定程度的惩罚。法律的强制力必不可少,同时如果能够界定产权归属,那么一些商品信息就不会被另外一些人非法乱用,造成商品信息混乱。一旦出现那种非法活动,一经发现有关部门就有法可依,及时处理相关人员,这样一来有助于良好的网购环境的形成。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针对目前市场上存在一些商家为了提高利润销售给消费者质量不过关的现象,网络营销模式中应该加强对于这种现象的监管,一旦有消费者投诉,就应该立即有相关人员进行调查取证,一经查实,就将商家的信息在网络上公布,只有这种通过社会监管的方式才能够产生更大的威慑力。因为在网上从事营销活动的话,信誉最重要,一旦被消费者评价的信誉度很低的话,那么该商家的市场份额会越来越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杀鸡儆猴的效果。

四、结语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知,网络营销模式正在快速成长,在某些方面还不成熟,正是由于发展不成熟,所以会有一些弊端,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这种模式的好处,随着微博,微信以及相关网络手段的发展,相信网络营销在不久的将来会更加深入人心。笔者在此建议读者切忌因噎废食,以后网络营销一定能够独当一面,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扬长避短,我们应该享受高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李冲,郭沛明,张文杰.浅析网络营销[J].经济师,2005,(10).

[2]罗时万,范树青.企业网络营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经济,2005,(07).

[3]芮廷先编著.网上商店与营销策略[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4]刘满凤,黎志成.网络营销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08).

[5]郜翔.网络营销理论基础的探析[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2).

篇2

1 丰富了教育教学途径

我们教室的每台超大彩电既是电脑的另一个显示屏,又相互联通校园网和互联网。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我们想方设法挖掘这些设备的潜在功能,服务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

1.1 丰富学生文化生活,利用中午的休息时间,播放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卡通英语教学VCD,一方面丰富了学生单调的学习生活,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一些简单的英语会话,培养了学生英语口语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对英语的兴趣。也可播放儿童喜闻乐见的音乐节目或动画节目,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特别是当在教学活动中,碰到疑难问题时,师生共同利用网络工具寻求解决,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2 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有了多媒体,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有选择地播放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影视片。

2 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手段

2.1 改变了教师的备课方式。“班班通”的实施,促使教师“换笔”,从原来的手写走向键盘输入,从纯本文方式实现超文本方式。更重要的是实现了教师备课资源的共享。教师可以通过学校的电子备课系统进行备课,进行课件的设计和制作,当然也可以在自己的家中进行备课和制作课件,在局域网内通过网上邻居上传下载信息。在家中,将自己的教案、课件等直接上传到学校网站的交流论坛栏目,一方面供自己调用,还可供互联网上的其他同仁共享。更直接更快捷的方式是通过搜索引擎,直接从互联网上检索自己教育教学上所需要的教案、课件或论文等各种有用资源,再进一步加工整理,为我所用。

2.2 改变了教师的上课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应用于课堂教学,可以使教学活动集文字、图像、动画等信息功能于一体,图像清晰,动态感强,信息量大,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通过这一手段有效地突破重点、难点,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利用配套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进行教学,可以全方位地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内在潜力,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同时优化教学过程,帮助拓宽加厚学生的认知基础,并形成迁移、创造和实践能力。对于教学中出现重点难点时,更可利用课件形象、直观的效果,展示教学重点难点;通过画面展示达到以往教学难以达到的效果,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如学生答题后,教师点击按钮,大屏幕会出现各种鼓励性的语言或动作,若学生答错了,电脑还会出现“你准行,请再试一试”,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倍增。

篇3

相对于英语等其他学科的慕课来说,中文慕课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然而,中文慕课发展的意义却更为深远。“如何利用慕课这种新兴教学形式传播中华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1]在这样的背景下,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势必要朝这种可以促进教学发展、提升教学质量的崭新模式迈进。目前,在高校共建的中文慕课平台“好大学在线”上,国内一些知名院校已经上线了包括唐宋诗词人文解读、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等几十门课程。这些精致而生动的课程对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的传播与影响无疑起到了推动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中文慕课承担着提升国家软实力的使命外,还肩负着教书育人的本色职责。传统学科与互联网的结合,开启了学生全新的学习模式。黑龙江大学在此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该校自主开发了《论语》人生课堂、《菜根谭》与职场智慧两门国学慕课。通过优课联盟平台上线推广,面向全国89所高校开放,可供万人在线观看学习。在充分利用网络优势的基础上,将慕课融入教学体系当中,探索全新的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势必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教与学产生各种影响。1、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1)课程具有吸引力。在课程设置上既注重经典性,又注重新颖性。慕课选取的课程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如被视为圣人之学、载道之学《论语》,而且课程环节更为生动,如“孔子是个威猛的男人”、“老夫少妻惹争议”。将光芒万丈的孔子还原为生活中的面目,出现在学生眼前的孔子,不再是严肃如定义般的陈述——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而是生动可感的具体形象——他的身高、他的样貌、他的出身,依据史实娓娓道来。这样的国学慕课自然而然地吸引了学生关注的目光,拉近了学生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距离。(2)课程具有现实性。课程设置更加注重现实性、针对性。中国古代典籍对习惯于“读屏”的当代大学生来说,既艰涩难懂,又与现实生活关系疏离。为打破学生这种敬畏有余、兴趣不足的学习状态,中文慕课课程的设置更加注重现实性。如国学慕课《论语》人生课堂,将《论语》的真知灼见融入现实人生,以古今相关文献加以印证,结合经典与经验,还原一个真实又丰富的孔子,使孔子的智慧成为人生路上的最佳指引。而《菜根谭》与职场智慧,则将中国传统文学与职场行为理论相结合,用古典文学来讲解职场行为,以此指引职场人士成功发展。中文慕课在教学内容上不仅融入了当前学术研究的前沿理论,还能兼顾现实的需要。这样具有吸引力和现实针对性的课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国学的兴趣和热情,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才能真正掌握古代文学中丰富的知识,才能领略到古代文学中蕴含的思想。而这些正是学生写出合格中国古代文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前提条件。2、增强了师生互动的有效性“慕课,则是一种‘理想课堂’的重现,观看视频的人,都能够有真正参与到课堂当中的感觉,感受到的是大师正在给他个人上课。”[2]慕课将传统的教学与互联网结合起来。通过互联网,教师和学生可以更好地进行互动。如国学慕课课程按知识点划分节次,单节慕课时间在10-20分钟内,设置了后台互动系统,师生可在线上实时交流,打破时间、空间限制。这种不受时空限制的互动,便于师生沟通,有效性更强。学生可就某个知识点与老师和“线上同学”不断探讨交流、加深理解,更为全面深入地理解所学内容。而这种更深层次地学习与交流,有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会提问、不会思考的学生,写不出有创新性的论文。这种能力无疑是学生写出合格中国古代文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必要条件。

(二)中文慕课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

中文慕课依托互联网的优势,打破了院系间和校际间的阻隔。不仅不同院系、不同高校的学生可以自主学习,不同院系、不同高校的教师也可以互相学习借鉴。不但学生与教师有了交流的平台,而且教师间也有了不断提升自我的平台。同一院系的教师之间经常性地进行学术交流,共享科研心得,以促进本校教师科研水平上的整体提高。更高水平的教师才能指导出更高水平的毕业论文,这是毋庸置疑的。同时,教师还应自觉地利用学校日渐丰富的慕课资源,进一步开拓自身的学术视野。中文慕课的勃兴,为新建本科院校和偏远地区本科院校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师提供可参照学习的范本。不仅可以学习到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而且接触到科研领域的新动态、新观点。在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古代文学教师不仅应该具有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应该具有科研能力和科研理念。如同学生知识的积累离不开教师的传授一样,学生科研意识的培养也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自身必须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一方面,只有教师关注学术发展动态,才能为提供有价值的选题;另一方面,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正如梅贻琦先生所言:“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3]教师只有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开拓学生的学术视野,才不至于使学生在最后的毕业论文创作中束手无策。教师只有打破固有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真正做到教研合一,才能为学生创作出合格的毕业论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中文慕课对提高中国古代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消极影响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这种学习模式或将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常态模式。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教师的共同进步。那么,中文慕课会反客为主地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主体、成为影响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吗?正确认识中文慕课的利与弊,才能真正实现中文慕课在教育、教学中的价值。

(一)弱化一线中文教师的存在感

慕课,是科技发展的产物。中文慕课,是科技与人文融合的产物。这种融合中,尽管科技是强势的一方,毕竟中文慕课需要互联网、视频技术的支持来实现,但是我们却无法否认人文的核心地位。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说:文学和科学相比,的确没什么用处,但文学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教育也如此,所谓的分数、学历、甚至知识都不是教育本质,教育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们推广中文慕课的意义亦是如此,以科技为手段用中文的深邃唤醒灵魂的共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最终在教师的引导下领略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并成为这一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要注意的是,承担着唤醒另一个灵魂之责任的灵魂,不是中文慕课中的主讲人,而是现实课堂上的中文教师。慕课是互联网上既定的精彩,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课堂是日复一日却不可重复的激情宣讲,这才是积淀学生文学素养的主场。陈平原先生说:“我特别担心慕课风行的结果,使得第一线的语文教师偷懒或丧失信心,自觉地降格为某名校名师的助教。别的课我不懂,但深知语文课不能对着空气讲,“现场感”很重要,必须盯着学生们的眼睛,时刻与之交流与对话,这课才能讲好。”[4]在我们推广中文慕课的同时,必须充分肯定古代文学教师在教学中主导地位,而不能有意无意地弱化其存在感。一个失去了存在价值的教师,如何能完成教学任务、如何能有效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

篇4

随着电脑多媒体技术的普及与发展,网络成为社会构成、交流、联络的重要渠道,在日趋激烈的商业竞争环境中,实体店相继开拓出了新的市场渠道,即网络营销市场,网络营销市场的出现和发展完全更新了传统市场营销理论和货物交换的概念与方式,企业营销模式和管理策略也发生了相应的调整,在服装销售渠道的建设中,有得力运用网络资源而业绩辉煌的成功成就者,也有未把握好网络销售要领而功亏一篑的商家,所以作为服装行业要想运用好网络市场营销,必须对服装网络营销市场做深入的研究、对服装网络营销策略做详尽的分析、对服装网络营销市场的发展方向及动态做明确的了解,方是做好服装网络营销的基础,才可真正提高企业行业的竞争优势,使其真正成为商业市场中的一大战略利器。

一、服装网络营销的发展现状

网络营销,即买卖双方利用简单、快捷、低成本的电子通讯方式,买卖双方通过不见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身处网络时代、高科技发展的今天,网络营销已经形成对传统营销模式强有力的冲击。

随着国际间的大融合,各国联系越来越紧密,中国商家也抓住了巨大的网络市场。网络营销相关岗位的需求与日俱增。近几年,由于网络在中国普及率的提高,中国物流业的蓬勃发展,中国服装网络营销市场逐步发展壮大,从企业来谈:大、中、小企业都在网络市场上占有相应份额;从个人来谈:网络市场的发展也创造了个体服装业主的商业渠道,同时演变了一种新的网络销售形势,即代购。

然而,从长远角度来看,网络销售市场必定能走得更高,因为,互联网,超越了国界和地区的限制,使得整个世界的经济商业活动都紧紧联系在一起。信息、货币、商品和服务的快速流动,大大的促进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所以利用好网络能为服装的销售带来更大的商机和市场前景。

二、服装网络营销市场的构架与基本特征

(一)网络营销市场的基本特征。

信用性:网络营销不比传统营销,进行的是面对面的交换方式,所以对其信用性上就有相当的要求,在此基础上除了买卖双方的诚信度意外,更需要一个第三方作为保障支撑,由此就演变出淘宝的一套支付手段和方式。

公平性:在网络营销中,所有的企业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公平性只是意味给不同的公司、个人提供平等的竞争机会,并不意味着财富分配上的平等。

模糊性:由于互联网使许多人们习以为常的边界变得模糊。其中,最显著的是企业边界的模糊、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模糊、产品和服务的模糊。

复杂性:由于网络营销的模糊性,使经济活动变得扑朔迷离,难以分辨。

多重性:在网络营销中,一项交易往往涉及到多重买卖关系。

(二)服装市场的特征。

多样性: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对服装的品位、款式、风格等需求也各不相同。

层次性:消费者的购买力和购买欲望受经济条件、生活环境等条件的制约,服装消费者的现实需求在产品层次上有明显的差别,服装企业要 根据服装产品的品牌、质量和流行态势、市场寿命等制定出多个段位的价格,以此满足不同的消费人群。

易变性:服装消费者的需求具有周期性和可变性特点,随着消费者收入的提高、地位的改变都会促使消费者调整需求结构,消费层次会随之而发生变化,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的变化也使服装市场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

三、服装网络市场的利弊分析

(一)服装网络市场的优势

服装网络营销由于依靠互联网为中间依托,无需店面支持,免除了店面租金等各方面成本,实现了产品直销功能,帮助企业减轻库存压力,降低其经营成本。

国际互联网由于其覆盖全球的特性,企业和商家可进入任一国市场,在服装业的发展上,商家也能更好的掌握国际服装市场及国际总体大的流行趋势,为中国服装行业注入了新生力量,更有力的推动了中国的服装外贸业的发展,网络营销为中国的服装企业铺定了一条通向国际市场和绿色通道的路。

服装网络营销相对传统市场营销模式来看,在服装商品的信息传播上速度快、范围广、无时间地域限制、无时间版面约束、内容详尽、多媒体传送、形象生动、双向交流等诸多特点,降低了企业营销信息的传播成本。

(二)网络服装市场的劣势。

信誉问题。由于网络市场是在虚拟世界作为销售依托,所以在网络购物中最重要的就是信誉问题,购买者所担忧的问题包括商家所提供的商品信息、商品质量保障、商品售后服务甚至是钱货交换问题等。

安全问题。在网络购物过程中,消费者担心信用卡被盗,转账过程中资金的安全问题等,这些顾虑都为网络营销蒙上了一层阴影。

顾客辨别商品的实物性较难,在网络市场中由于顾客都是隔着屏幕进行的服装选择,所以对服装的质感、大小、面料构成、色彩等都无法最直观的辨认,所以这就对网络商品的商品描述性要求极高。

篇5

然而物理是一门“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与生活实际联系很密切的课程.家庭、学校、社区都有大量学生感兴趣的物理问题,物理课程资源的开发若能紧密结合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物理现象,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待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现象,使学生真切地感到物理在生活及社会的各个领域里的广泛应用.教师上课时若能巧妙地将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素材用于教学,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生活.这既能增加学生对物理课的亲切感,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物理教师应有强烈的开发和有效利用物理社会化课程资源的意识,进一步提高物理教育质量和学生的科学素养.本文就如何将物理社会化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略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1 “就地取材”善用社会化课程资源,优化物理教学内容

“就地取材”可使物理的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重视与实际生活、生产科技和社会的联系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选取的教学事例时应尽可能广泛地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STS的思想,把家庭、旅途、游乐场、运动场等场所中的学生熟知的物理现象、现代科技、人文科学融合在物理概念、规律的学习和实验的设计中.这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HJ1.35mm]

但在选择事例时,并不是所有事例都会有预期的效果,在事例的挖掘、收集、和选择上不仅要选择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践性事例,还应注意选国外的,不如选国内的;选外地的,不如选本地的;选历史的,不如选现在的.如

在上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时可以用日常生活中实例.如:课前直接演示如图1在钉完衣服的扣子后要在扣子与衣服之间绕几圈线,将线集成一束,这样做比较牢固,为什么?上课时可用几根细线绑着学生用的大字典演示分力、合力及两者关系.

上日光灯的原理时可以直接利用教室里的日光灯进行讲解,而不用示教板.学生既好奇又亲切更有兴趣.

用玩具汽车在教室里演示离心现象分析生活和生产中的雨天或雪天时,有一些车速较快的自行车或摩托车为什么在转弯的地方会莫名其妙地摔到?

上完动能定理后可拿把如图2的伞让学生解释:图2是一种雨伞的骨架示意图,A、B为两个滑动轴套,它们之间有一个弹簧P.细钢杆AC与CD在C点连接在一起,A、B、C三处可看到铰链连接,这种伞一旦关闭,一按开关便能自动张开,为什么?

2 “亲身体验”社会化课程资源,优化物理教学方式

“亲身体验”社会化的课程资源使物理的教学方式更贴近学生社会生活,更切实际.学生通过物理知识的学习,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思想,认识物理学对技术、经济、社会的影响.因此物理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教学和书本知识的教学,而应通过多种形式与课内外、校内外的活动紧密结合,让学生更广泛接触生活和社会.若能巧妙地利用社会化的课程资源,它将促进学生逐步形成自主参与、开放、灵活的学习方式.笔者通过五方面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化课程资源在物理教学中的妙用.

2.1 感受: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感性的体验.

挂图、幻灯片、投影片、录像带、视听光盘、多媒体软件等都是常用的社会化课程资源,这些资源有利于创设形象生动的物理情景,丰富物理教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用一些学生耳闻目睹的娱乐游戏、运动、生活等的图片引入到概念、规律的讲解中.如:上“能量”时用荡秋千、玩弹弓、踢足球、点生日蜡烛等许多图片引入能量的概念,使学生觉得亲切生动、在轻松的气氛中领会其中的物理概念和规律.

运用多媒体与互联网实现资源共享.如:上“天体运动”,先让学生观看有关人造地球卫星、航天飞机、空间站的录像片,再结合电视中有关火箭发射、航天等有关的新闻资料和“王亚平”的太空授课实录,播放与教材知识相关的有关片段,然后播放卫星发射和回地球的全程模拟动画.这既降低知识点的难度,又使学生更直接的、感性的理解卫星的发射、运行完全失重等较难掌握的知识点.

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体验物理现象.如:上“失重和超重”时可以让学生乘坐电梯、站在体重计上做下蹲和起立的动作、到游乐场乘坐过山车等了解和体验失重和超重.

2.2 解释: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并对其进行解释,能增进学生对物理学与生活联系的理解.

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并讨论新科技和物理学对人类进步的意义.如:航天技术对科学发展和人类进步上的重大意义及我国在航天技术上的成就.太阳能发电、低碳生活的意义等.

通过查找资料和研究物理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收集和研究盥洗室、厨房、游乐场等场所中的物理知识;日常用品中的如:热水瓶与热学、自行车等的物理知识并撰写小论文.

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你身边的物理现象.当教室里的吊扇(或空调)打开时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并体会吊扇(或空调)工作时的情况.说出并解释吊扇(或空调)在工作时遵循哪些物理规律?

2.3 调查:使学生真切地看到物理学在生活、生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调查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利用静摩擦的事例.如:如图3,尼龙搭口整体不容易拉开,若从边缘逐渐分离就能拉开为什么?车站、飞机场中运送行李的传送带如何利用摩擦力输送物品.

调查传感器在家用电器中的应用.

上传感器时可让学生收集家用电器如电视机、电冰箱、空调等说明书或上网查阅传感器在这些用电器中的运用.小区楼道中节能开关的传感器的应用.

2.4 设计:增强学生把物理学知识创造性地应用于生活、生产和社会实践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设计实验: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廉价的器具和废弃的材料制作简易的实验仪器,这些仪器既简便、直观,又能解决仪器的短缺弥补实验经费的不足,丰富实验教学资源;又有利于学生动手,发展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节约和环保意识.如可用废弃的拉杆天线、可乐瓶、易拉罐、饮料瓶、吸管、电视机、玩具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来做物理实验.如:(1)废品再利用如:①废弃的拉杆天线可以做: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的实验;压缩气体做功的实验;运动物体受到法向的力作用而作曲线运动;“速度分解模型”的实验.②可乐瓶、易拉罐、矿泉水瓶等可以做很多有趣的实验: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中的完全失重现象;反冲运动;水流星;静电除尘;音叉共鸣等.(2)利用玩具如:牛顿“秋千”、碰碰球等可以做碰撞实验.(3)利用家用电器如:电视机可以做许多有趣的实验:电荷之间的作用;电子的扫描和视觉暂留;电子的扫描的周期等.(4)利用新颖材料如:激光笔做奇妙的反射、衍射、干涉等.

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如:如图4骑自行车时,如果停止用力蹬踏板,由于地面阻力,自行车在水平路面上前进一段路程后就会停止运动,你能设计出几个测量自行车在一段路程中所受到的平均阻力大小的实验方案?

创造发明的设计.如: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和惯性原理制作的小发电机.

2.5 论述:使学生能从理论上认清物理学与社会的互动作用.

论述物理定律对人类的作用.如:通过万有引力发现未知天体的事实,说明科学定律对人类认识世界的作用.

运用哲学的观点正确认清新科技带给人类的利和弊.如:评价电磁波为人类带来的好处和电磁波的污染问题;核能源的利用的利与弊.

3 “多渠道、多手段”运用社会化课程资源,优化物理教学的组织形式

“多渠道、多手段”运用社会化课程资源使物理教学在组织形式多样化,更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到物理的存在.

3.1 运用媒体,拓宽学生的视野

公共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科学期刊中的新闻版、体育版、娱乐版的科技信息是直观和重要的社会化课程资源,教师指导学生学会收集并运用公共媒体把它们中的某些与物理有关的事例收纳进来与物理知识融为一体.促使学生主动地通过这些渠道丰富自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开阔视野,成为社会化课[HJ]程资源的建设者.如:中央电视台中的科技频道有许多与物理有关的节目:我爱发明、科技之光等;军事频道中有许多飞机、武器等介绍;新闻频道中有许多国内外科技的新成果、新成就的报道及一些生活中与物理相关的许多事情的报道如交通事故、火灾等.教师应指导学生将相关节目录制下来,后根据不同的知识类型和水平层次在学校、年级或班级进行播放,丰富学生的科技视野.

互联网既是现代生活不可缺少的信息传播媒体,也是一种重要的传递教育信息和认知的工具.互联网上的科学教学网站既可用于支持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又使课堂教学更具个性、交互性、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和时空不限性.教师和学生若能熟练运用互联网这种社会化的资源,将促使物理教学向更优化的方向发展.因此教师应及时地从这些地方收集有关的社会化课程资源信息,丰富物理教学的内容.如:航天发射、核电站、纳米技术、环境保护等;同时教师应向学生介绍与科学教育相关的网站,教会学生从网上获取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和信息,提高学生运用社会化课程资源的能力.

3.2 广泛发动、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种运用物理知识和物理原理的活动

学生既是物理教学的主体,又是一种能动的社会化的课程资源,他能对物理社会化课程资源加以理解和体验.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他既是社会化课程资源利用者又是开发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创设物理情景,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有所发展,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充分发挥学生在社会化课程资源开发中的能动作用.这既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验探究能力,又能开发和积累更多的新的社会化课程资源.[BP)]

3.2.1 组织学生“实地考察”

科技馆、博物馆等场馆和工厂等集中了许多有用的大、中型科学教育的器材,充分挖掘与高中物理知识相关的社会化课程资源,利用这些科技教育资源,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观学习,这种感受和体验是课堂教学所不能替代的.如:上“交流电”前笔者带学生去参观了本地的桐柏电站和城东发电厂,使学生对交流电的产生和远距离输电有一个感性的、直观的认识.

3.2.2 举办物理讲座和学术报告会

不定期开展物理讲座,如《科学家的故事》、《电子技术的发展》、《创新发明》等伟大科学家的故事、物理学发展史,阐述物理的重要作用及物理教育与人文素养的关系等,这既提高了学生科学素养,又培养了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与使命感,更有助于他们树立高尚的科学道德.

3.2.3 开展趣味性、实用性、多样性的物理小活动

不定期将一些趣味性、实用性强的物理小活动,如:物理游戏、物理模型制作、物理调查研究、物理板报、物理竞赛、物理辩论等有机的穿插到平时的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熏陶、磨练.

篇6

听力小提示:文章为现场采访,被访者语句停顿较多,为方便阅读,内文已将多余停顿省略;并且被访者的部分语句表述不完整,建议用作听力练习,不建议精读。

“Right this way, son,” says a P.T. Barnum-esque注1 man, who greets you at the door. “Right here in this corner I am 1)débuting the librarian of the future, Marion 2000. Go ahead and ask her

anything. Any book, any document, any article, she’ll get it for ya注2.”

So now, back to the present.

Host: So now, here’s the question. Do you mean to tell me that Marion 2000 is a bad thing? Well, Nicholas Carr seems to be saying just that, because the super-librarian does exist, only she’s not called Marion, she’s

called Google, and in the latest issue of The Atlantic magazine, Nicholas Carr asks this question: is Google making us stupid?

Hello, Nicholas. I’m glad you’re here rather than just having me 2)reference you and then not be here to defend yourself. So what do you mean? What do you mean “is Google making us stupid”? How could it be making us stupid?

Carr: Well, on the one hand, as you pointed out, Google and the Internet allow us to get all sorts of information very, very quickly. At the same time, I sense that they’re 3)imposing on us and I…and I sense this from my own experience a new way of thinking that’s very much 4)molded to the way we gather information online, which is to jump around very, very quickly, scan a lot of things, and not spend, really, any time concentrating in-depth on one subject or 5)contemplating one subject the way we used to do when we would, for instance, read books. So it’s…I sense imposing on us a kind of new way of thinking, and we gain a lot, but we may be losing something as well.

Host: Right, but, I guess, to grab us with a headline, it’s not “is Google imposing a new line of thinking,” It’s “making us stupid.” So it seems to be emphasizing the negatives there. Now, do you mean Google or the whole internet? Are you really do talk about Google.

Carr: Well, I mean the whole Internet, but Google plays such an important role today, and really is, when it comes to the way we find information and 6)traverse the Net, is really the 7)dominant player out there. And so I use Google as an example and as kind of a symbol of this new, what I call “intellectual 8)ethic” that is emerging and kind of governing the Net as a[n] information resource.

Host: How’s it different from the really well talked-about 9)notion of just shorter…shortening 10)attention spans?

Carr: I think that’s part of it, but, really, the way we gather information itself is by jumping around. And that is something that’s promoted not only by the tools, the technological tools of the Net, but by the economic and commercial interests of Google and other companies, who want us to jump around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see as many pages and see as many advertisements. And what happens is and I think this is true of new media or new intellectual technologies throughout history is it begins to shape the way we think and it makes it harder when we’re offline even to, for instance, concentrate on long pieces of 11)prose. It was my own experience in having difficulty with reading books, something that used to come very natural to me, that really was the 12)spur to write the article.

Host: But someone 30 years ago, if they were doing a research paper on Genghis Kahn and the Golden

Horde注3, wouldn’t they 13)skim the information that was returned? There‘d probably have be[en] a more 14)primitive search engine. It might be the Reader’s Guide to Periodical Literature or card catalogues. But you’re telling me back then they’d be reading the whole book? They’d just be reading long, long articles at a time? They’d be using it and trying to use the functionality,

like, it’s just that Google’s gotten more functional, no?

Carr: It’s as our brains adapt to this method of gathering information, and as a method of gathering information, I admit it’s extremely useful, and that’s why I use it so much but as our brains adapt to this, and again, this is something that happens when there are new media that we become 15)reliant on, our brains begin to work along the terms of that medium. You know, skimming begins to take over and displace any other mode of taking in information.

Reading, for instance, is not a genetic 16)trait built into the human brain. It’s something we have to learn. We have to literally kind of program the 17)neural circuits in our minds when we’re children and throughout our lives to do that…to accomplish that task. And any kind of information medium, any media that we use to gather information to read or whatever, our brains are very adaptable and very 18)malleable and the circuits will adapt to that new medium. And, for instance, you know, one thing I talk about in the article is that 19)neurological studies show that people who use 20)ideograms for reading, like the Chinese, have very different neural patterns inside their brain than people who use the alphabet to read. And in a similar way we can assume that reading information, taking in information online is gonna reshape literally those neural circuits from the way they were laid out when we take in information from the printed page, for instance. So, yeah, I mean, at a biological level, I think it will change and is changing our brains.

“这边请,孩子,”一位个马戏团老板似的人在大门欢迎你。“就在这个角落,我为大家隆重介绍未来的图书管理员――玛丽安2000。尽管问她任何问题――任何书籍、文件或者文章,她都会为你找到。”

现在,让我们回到现实。

主持:现在,问题是这样的――你想跟我说玛丽安2000不好吗?尼古拉斯・卡尔似乎就是这么认为的。因为这样一个超级图书管理员确实存在,只是她不叫玛丽安,她的名字叫“谷歌”。而就在最新一期的《大西洋月刊》上,尼古拉斯・卡尔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谷歌使我们变笨了吗?

尼古拉斯,你好。真高兴你能来到这儿,而不只是让我提及一下,不让你为自己辩护。那么,你是什么意思呢?你为什么说“谷歌使我们变笨了”?它怎么会让我们变笨呢?

卡尔:一方面,就像你所说的,谷歌和互联网让我们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与此同时,我也从个人经验中体会到,它们会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强加给我们――这种思维方式形成自我们在线收集信息的方式,那就是快速地到处乱撞,在一大堆东西中寻找需要的信息,而不再花时间专注于某一课题的深度研究上,也不再像过去――例如看书的时候那样思考问题。因此它是……我认为它给我们强加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虽然收获良多,但是我们也许同样失去了一些

东西。

主持:是的,但是,我猜能抓住我们眼球的标题不是“谷歌给我们强加了新思维吗”,而是“愚化了我们”。所以它似乎强调了其消极影响。你指的是谷歌还是整个互联网呢?你真的只是在讲谷歌吗?

卡尔:我指的是整个互联网,然而如今谷歌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事实也的确是这样。当我们提到搜索信息的方式和在网上冲浪时,它确实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我以谷歌为例,作为我所说的“智力准则”的代表,这种准则正从互联网上崛起,或多或少以信息源的身份统治着整个网络。

主持:这与我们常常谈到的“缩短了我们的注意广度”的说法有什么

不同?

卡尔:我认为那是其中一部分影响,但是,说实话,我们收集信息的方式本来就是靠到处碰碰运气。而这一方式不仅由这种工具……互联网的这种技术工具所倡导,也受到了谷歌和其他公司的经济和商业利益推动。这些公司希望我们尽可能多地到处点击、浏览网页,从而看到尽可能多的广告。而结果是――我想,历史上所有新媒介或新智能技术的出现也是如此――那就是它会逐渐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使我们一旦离开网络,即便想专心阅读一些长篇文章之类的,也会觉得吃力多了。我自己便有这种阅读困难的经历,而阅读对于我来说曾经是一件非常自然而然的事情,这正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

主持:然而在30年前,如果人们要写一份关于“成吉思汗和金帐汗军”的研究论文,他们就不会快速浏览一下前人反馈回来的信息吗?也许以前就有一种更为原始的搜索引擎。它可能是《期刊文学读者索引》或是一些卡片目录。但你是说,那个时候他们会把整本书都读完?他们每次都会看很长很长的文章吗?他们读它也就是为了找到其有用的地方,只是,谷歌的功能更强大,不是吗?

篇7

数学分析作为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基础课,课程已逐步显示出在培养计算机人才目标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其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改革势在必行。应通过课程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手段的改革,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合作精神。因此,如何对《数学分析》这门课程的学习方法进行适当改革必将引起各位同学深切关注。强调“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体现“联系实际,深化概念,注重应用,重视创新,提高素质”的特色。数学分析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由于它的抽象性,学生接受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如何对《数学分析》这门课程的学习方法进行适当改革必将引起各位同学深切关注。

1 数学分析教学中传统教学方法的利与弊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方式,通过做笔记,然后做题,来汲取知识。因此,学习方法的改革应在尊重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体现以计算机为指导,学习为中心的自我改善学习方法理念,充分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数学分析课程的内容本身具有应用的广泛性,可以运用于解决社会生产、生活以及其他学科中的大量实际问题。因此,应该精选现代社会生产、生活以及其他学科中典型的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子,把“数学模型”作为数学分析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之一。而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并求解数学模型以寻找实际问题的答案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利用计算机来处理,即通过编制程序由计算机完成复杂的计算解答任务。

2 数学分析教学中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重要性

在数学分析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学习,利用其图形、文字、声音、图像并茂的特点,创设可视形象的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使抽象的学习内容具体化、清晰化,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增强思维灵活性,还可以有效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且联网的计算机,可以利用实事和数学联系起来,讲猜不透,弄不明白的数学题,简单化,形象化。

2.1多媒体技术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突破了笔记本不能空间画图的局限性,把多媒体引人到学习数学分析的日常生活之中,能充分凋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以校园网为平台,建立的网络教学课件,以及和老师在线答疑,和同学们一起在线交流,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实现最大程度的资源共享,结合数学分析的理论知识,运用.. Maple、Matlab、Mathematica等软件来求解实际问题,为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和计算机科学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打好基础。例如借助于Ma tlb软件模拟现实中较难细致观察的几何图形,在学习中用动画来模拟复杂函数的图形、曲线曲面的形成、空间图形的位置变化。例如绘制三维函数的图形,只需在讲授二重积分部分求曲顶柱体的体积时,可以借助于课件或数学软件将对曲顶柱体从“分割到求和 ”的过程一步步地细腻、直观、形象地展现出来,使学生得以更好地理解“微元法”的思想,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2突出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

课堂上,借助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中的重点与难点以突出的方式展现做成PPt等课件格式。这样同学们可以借助电脑随时掌握学习的重点点以及难点。如将定理、重点的概念或关键词、学生初学时难以理解的内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等,或配以不同字型、或配以醒目的颜色来突出显现,由此可达到突出重点、吸引学生注意力、强化学生记忆、增进同学们学习的目的。

2.3有利于开展实验,培养实践能力

开展数学实验是一种推动数学教学进步的重要方式,它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机会,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去“做数学”。因此,改革数学课程设置、开设数学实验课是非常必要的。而多媒体技术恰好可以为学生提供这种做数学实验的机会。通过多媒体,学生上机自主学习,变单纯由教师讲授演示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利用各种软件亲手输入数据或图形,对探究性问题进行主动试验、猜想、推断,探索和发现新知识,推广和发展相应结论。在这种做数学实验的过程中,既能增强学生数学活动的经验与体验,使其达到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又能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其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3 计算机的特点对学生学习的帮助

3.1首先计算机最现代化最先进的高科技产品;

这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信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膨胀和爆炸,未来的世界是网

络的世界,要让我国在这个信息世界中跟上时代的步伐,作为21世纪主力军的我们,必然要能更快地适应这个高科技的社会,要具有从外界迅速、及时获取有效科学信息的能力,具有传播科学

篇8

一、引言

交往,是指两个以上的人为了交流有关认识性与情绪评价性的信息而相互作用的过程。简言之,人际交往就是在社会生活活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意见沟通,信息情报交流与相互作用的过程。大学生一般年龄在17-23岁之间,正处于青年期的初、中期,这正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与稳定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大学生渴望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

现在网络正在日益深入大学生的生活,这个由鼠标、键盘和导线连成的网络世界成为大学生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与他人交流的重要渠道,它使大学生丰富了生活、开阔了视野,为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片土壤。网络人际关系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正确认识与使用互联网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分析互联网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二、网络影响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对象

大学生上网已经相当普遍,网上交流就是大学生上网的一个重要目的。大学生于网络上的人际交往,由于网络的超时空特性,便形成了跨时间越地域的交流。这样的交流,没有地域和时间的限制,甚至没有国界,因此网络大大丰富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对象。另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能使用网络交流的人大致是这么一些群体:一是中小学生,这些刚刚接触电脑的青少年对网络世界充满了好奇与幻想,没有太多的电脑或者网络知识和人生阅历,大学生们会觉得中小学生在网络上瞎胡闹是那么幼稚可笑,所以很少与中小学生在网络上交流。二是大学生本身,他们具备一定的电脑与网络知识,对网络的各种功能好处有充分的体会。一项调查表明,当遇到有趣的事或烦闷、苦恼的事首先告诉的人是同伴的大学生高达76.6%,据有关调查,大学生本身就是其网络交流的最主要对象。三是在岗的中青年,他们在工作余暇也会经常在网络上逗留消遣。这类人有着丰富的工作和生活经验深深吸引着大学生的注意力。可惜的是,工作之后的人通常会觉得在校大学生也是那么天真幼稚,故不把大学生放在交流的主要人群中。四是待业的青年,这些人部分已经有一定的电脑知识,能领会网络的一些功能,且其生活经历也会让大学生觉得好奇,而待业青年在网络交流中或消磨时光,或另有各种目的,倒不是很介意对方是幼稚还是成熟,或者还可以感动一下大学生的纯洁。因此这类人也会是大学生网络交往的重要对象。

网络交流的这些群体,决定了大学生人际交往偏向于这么一些类型:必须是经常使用网络的青少年和中青年,有一定的电脑和网络知识,有一定的社会经历和共同语言。大学生太注重与同学等同龄青年之间的横向交往,就很容易忽视与教师、家长之间的纵向交往,他们与长辈之间的交流很少,从而形成一道无形的“代沟”。网络交往在进一步缩小大学生横向交往的同时,也进一步深化了这种代沟。因为从大学生的交往范围上看,他们在网上的交往大多只限于一个小范围的同辈之间的交往,而与成人之间的社会互动相对很少,代际之间的学习、互动明显不足。所以网络人际交往不仅减少了大学生与同龄人之间的横向交往,也削弱了大学生与教师、家长之间的纵向交往,使得原本微弱的纵向交往更加陷入一种困境,久而久之,将不利于我们这个社会的进步。

三、网络改变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方式

大学生相互交往的方式,随着他们社会交往内容的扩展、范围的拓宽,从单一向多样化发展。交往形式多样,除了书面语言,口头语言形式,还注重非语言交往形式,例如运用眼神、面部表情、手势、姿态、声调、礼物、衣饰等来交流思想情感。但当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中间环节多了网络成分,这一切就开始发生了变化。网络给的只能是在显示器上显示的书面语言,没有非言语的参与,这使得大学生通过网络来排解心情和进行交往成为“隔靴搔痒”,并不能治本。大学生只是在这样一种虚拟的环境中,体验着一种虚拟的情感,使自己沉醉于一种虚拟的满足中,以屏幕为界来回避直接面对矛盾。然而网络毕竟是网络,它是虚拟的现实,就像人不可能像枪战电影里面那样幸运,在现实中有时候没有选择的余地。网络可以给你许多选择,而且不用付出大的代价,然而到处充满人个性的释放,也许和现实中的他们一点都不一样,所以很少有真正的感情交流,只不过是过眼烟云,顷刻即逝。

四、网络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并非七拼八凑的,而是依据一定的指导思想,并在一定原则支配下进行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是:一是平等尊重原则,二是互利互惠原则,三是信用原则等。但是在以计算机为终端的网络中,由于匿名性而隐去了身份,许多现实社会中的规范、规则、道德在虚拟的世界中冻结,这样就给自我控制能力尚且不足的大学生提供了恣意表现自我、放纵自我情感的平台。据相关调查,42%的大学生并不认为网上撒谎是不道德的,53%的大学生基本同意偶尔在网上说粗话没有什么大不了,26%的大学生基本同意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无所顾忌。大学生使用网络进行人际交往,这些交往的原则就往往容易被淡忘掉。

1.网上交流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显得平等而欠尊重

大学生在网络上的交流,平等是存在的,而且非常重要,因为大学生在网上公开、坦白地发表观点意见,当然会要求平等对话。至于尊重与否就难说了,你不知道我是谁,我喜欢尊重你,或者我高兴我心情好的时候尊重一下你,有什么所谓?而我想冒犯你,我不想尊重你,或者我怎么知道你是谁,你值得不值得我的尊重都难说,因为在网络上交流的双方,谁也不知道对方是谁,你有你说话的权利,同样的,我爱说什么爱怎么说,谁也管不着。我们经常可以在聊天室里看到互相漫骂的现象,而且是越骂越起劲,好像这样能使彼此越高兴,这样谈何尊重?

2.网络对交往中的互利互惠原则的影响

大学生网上交流大多都是抱着一定的目的的,或简单的倾诉,或有问题求助,或就只是为了消磨无聊的时光。网上交流多半可以让他们获得一定的满足感。只要你说,就会有人听,倾诉终于不愁是唱独角戏了,让人心理得到慰藉;有问题求助的,也会有网友提供建议的,当然到底这些建议合理否,那有待你用实践去证明,也是可以拭目以待的;消磨时光就更好办了,因为有许多大学生和你一样,也想找个人来随便说说,找点有趣的话题,共同度过这个百无聊赖的时刻。就这么看来,大学生网上交流还真是互利互惠原则的,只不过到底这利有多少,这惠有多少,是要好好思量的。比如有人听你倾诉,你会想到这个人到底有没有用心在听我说话,或者听半天一点反应都没有,这样你会领悟到唱独角戏的悲凉;有许多人给你建议,那得自己首先判断筛选一番,这无疑使面对难题的人再加一道难题;消磨时光是最容易不过了,互相顺便说说,时间一下子就过去了,原来可能觉得这两个小时难熬,结果聊聊,一天也就这样过了,多简单,不知不觉又过了一天,生命中又少了一天!

3.网络大大降低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信用度

据有关调查,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居然有42%的大学生并不认为网上撒谎是不道德的,这说明差不多半数的大学在网上交流都觉得撒谎很正常。许多大学生认为在网络上交流不必要那么认真,因为你也不知道对方是谁,并认为对方也经常是造假的。网络上的“美眉”就常常是现实中的“恐龙”。甚至有人利用网络交流欺骗大学生的感情和财产,比如上面说到的待业青年,这部分人当中就有经常在网络上伺机行骗大学生的,这些不法青年利用大学生的纯真和同情心,欺骗他们的钱财。据报道有一个女大学生上网聊上了一些社会上的网友,她觉得这些人可以和她推心置腹,后来当这些人中有人出现了“困难”,急需钱的时候,这女孩毫不犹豫就把她家里帮她准备的学费借给了人家,结果钱借了出去,她那群“好友”就相继失踪了,销声匿迹了!她一年的学费就这样烟消云散了!可怜的她家境也贫寒,一下子更困顿了,这对她来说是多么大的打击和灾难啊!诸如此类事情,在网络上已经是屡见不鲜了,在网络上的人际交流信用度是十分令人遗憾的。

可见,网络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平等不够尊重,互利互惠要打折,信用度更是令人寒心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在网络面前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以至于让人怀疑其存在的必要了。

五、结语

网络以其高速性、自由性、时尚性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科研带来利益的同时,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也给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大学生要正确认识网络的虚拟性,保持良好的、健康的心态,认真考虑日常的人际交往与网络之间的关系,不要过分依赖网络,而忽视身边存在的现实,否则网络就会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变得越来越狭窄,越来越不可靠,久而久之,就将会是我们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一道新难题。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9

(一)网络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

在我国,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进一步加深大学生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认识,培养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成才观。“互联网的全球性和无政府性特征,使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可以轻易渗透进来,一些大学生被不同程度的“西化”,这在无形中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海量的信息资源五花八门很难加以管理和控制,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互联网所宣传的资本主义精神和价值观是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矛盾、相冲突的,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运用国际互联网大肆宣传他们的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及生活方式,然而大学生正是处于人生成长以及思想形成的重要阶段,西方意识形态的参透非常容易使大学生产生一些混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网络对大学生的学校生活的影响

网络的迅速发展以及在人们生活中的普及,给传统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变化。随着网络游戏在中国市场的大肆展开,沉溺于网络游戏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中非常普遍的现象了,有一部分学生已经把玩游戏当作是学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了,不仅严重影响了其学习生活,也危害了其身心健康。倘若一个宿舍内有一个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不仅影响到其他室友的休息学习时间,而且还有可能把这种玩游戏的心理传染给其他学生,使其也沉迷于网络游戏。学习是一个独立思考前人的研究成果并且努力创新的过程,然而现在大多数同学都是去网上下载一些现成的论文,稍作修改就去应付老师布置的论文作业。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广泛性、快捷性,虽然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也给我们的学习氛围以及学术道德带来了破坏。

(三)网络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产生的影响

“从数字媒介对人的交往、生活的影响来看,人际情感的疏远,是由于‘人―机’频繁交往,导致人际现实接触减少,从而使人们之间的感情联系淡薄。” 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自由化的特征导致大学生很容易在网络世界中找到满足感以及成就感。在互联网的世界里大学生想要和他人交往非常的容易,只要有共同的爱好和语言,不论对方的职业、年龄、性别、长相和居住地都可以成为朋友,然而在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却没有那么简单,有时甚至很容易遇到挫折,这就使部分大学生选择逃避现实的社会交流,更愿意待在这个虚拟的封闭式的环境里,隐藏自己的身份尽情的向他人宣泄自己内心的想法,长期如此,必定会减少现实中和周围的亲人和朋友的交往,导致身边的朋友圈越来越小。同时其现实人际交往的语言表达能力将下降,更不懂得基本的礼仪礼貌,极易导致现实人际交往障碍。由于网络的隐蔽性可以使人肆无忌惮的发泄自己内心的情绪,这就使很多大学生在虚拟世界中放下自己现实中的思想包袱,冲破自己的道德底线,于是网络中就出现了相互漫骂、相互攻击的情形,这给我们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极大的阻碍和影响。

(四)手机网络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

“调查显示,大学生的课堂使用手机率为 97.4%,其中上课经常使用手机的大学生占 42.1%,偶尔使用手机的占 55.3%,只有 2.6%的学生上课从不使用手机。”大学生的课堂上面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课是需要师生互动的,然而多数学生都是埋头玩手机,不但影响了听课效率,同时也严重影响了老师的讲课效率,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积极性都有所下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时效性自然而然就下降了。手机网络的便捷性和隐蔽性为现在很多大学生考试作弊提供了便利,久而久之,很多学生养成了平时不认真学习,等到期末考试通过作弊蒙混过关的习惯,这种恶性循环滋生了学生的不诚信心理。因此,手机媒体的出现不仅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心态,也是不良学习风气的导火线,这必然会对大学生的学习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带来的挑战

(一)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的考验

“网上信息涉及面极广,它包括了人类所创造的巨额知识财富,堪称信息海洋,这些网上信息每天都还在以很快的速度更新,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知识准备欠缺,就不可能充分利用网上的信息资源,网络的优势就难以充分发挥出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将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育者一直处于知识信息的优势地位,在这种情况下,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就具有一定的威信,受到学生的尊重,这样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很大的帮助,然而随着网络的发展,网上的知识信息非常丰富,并且能够以极快的速度传递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时甚至处于略势。由此可见,倘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熟练的运用电脑,具备网络信息素质的话,将不能及时的把教育内容和学生感兴趣的网络潮流信息相结合,这样只会让学生感到课堂内容枯燥无味,没有兴趣听下去。

(二)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模式的冲击

“教育途径及信息来源的多向化促使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灌输式的领导优势削弱,自媒体的传播和教育功能被强化,教育主体之间传统的关系面临解构的危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教育者处于绝对的优势,学什么,怎么学,在那学几乎都是由教育者决定的,但是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以及共享性能够让上网者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自主的学习文化知识,甚至还可以和其他的教育者进行沟通和请教,传统的教育模式被彻底打破了,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可以随心所欲选择教育内容去学习,而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学生则只听感兴趣的部分。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是把道德学习强机械的灌输给学生,这是一种静止、抽象化的教学模式,容易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迫在眉睫。

三、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出路

(一)强化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意识

“在网络的影响下,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觉得需要获取信息,交流信息,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当大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也是主要借助于网络排解自己的压力,解决自己的困难,而不再是依赖老师和辅导员。”通过简单的调查了解到现在很多大学生认为在大学里没必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了,他们觉得网上的关于这方面的资料很齐全,在网上都可以学习了,不需要再上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这说明很多大学生对于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意识很薄弱。网络能够让大学生了解到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知识,大家可以在同一个平台上面随时随地的交流、学习,但是这并不代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不重要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肩负着引导大学生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神圣使命,因此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意识是很有必要的。

(二)把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成才,怎么样引导学生避免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解决网络给生活带来的实际问题才是关键,把网络相关方面问题及解决途径编成系统化的教学内容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作为一个新事物出现在了我们这个时代,虽然给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但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希望。网络给思想政治教育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可以把网络给我们带来的利与弊通过教育的形式传达给学生,让学生能都更加客观的认识到网络的作用。同时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让学生真正受益于网络带来的优势。

(三)积极推进手机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成为引领大学生思想成长的有效途径

手机已经成为现在大学生必不可少的工具,随着手机3G网络的普及,手机4G网络已经逐渐在发展,沟通已经突破了电脑的固定区域限制,随时随地可以进行交流,广大学生已经离不开对手机QQ、微信、微博等通讯工具的使用,有的学生每天对手机使用的时间甚至超过了学习的时间,因此要充分利用这些手机通讯工具的力量,建立一个班级或者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沟通的Q群或者微社区,教育者可以不但每天可以和学生进行无障碍的沟通,而且还可以把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这些工具传达给学生,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速度快有效率,而且也容易让学生产生兴趣和随时随地的接受教育。

(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

在网络时代下的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良好的道德素质、高尚的思想素质、过硬的知识素质,同时也要具有充分利用网络和课程相结合的综合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针对人的思想的一门课程,课程中最关键的部分就是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现在的学生更多的是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中去吐露自己的心声,老师想要去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需要学会掌握在网络上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学会利用网络的优越性去提升自身的专业性,因此只有不断的加强自身对于网络技术和计算机运用的素质才能适应这个时代的教育的发展。

篇10

一、网络环境下的英语任务型阅读教学概述

随着时代的发展,英语阅读课也理所当然成了英语任务型教学的坚实基地。而与此同时,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信息时代的网络技术又普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网络环境下的英语任务型阅读日益成为民心所向,大势所趋。把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程进行全面整合,整合后的外语课程将打破课堂+课本的局限,利用计算机技术创设理想的外语教学环境,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教学结构(陈坚林,2006)。

运用网络环境下的通讯以及多媒体技术来实施英语任务型阅读教学,可以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对英语教学的指导作用,使得教学方法日益完善,从而实现网络环境下的英语任务型阅读教学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网络环境下的英语任务型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1)网络环境下的英语任务型阅读教学适应不同的学习群体

网络环境下的英语任务型阅读教学方式多样化,具有灵活的选择性,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来进行英语任务型教学,如我们可以通过浏览网页,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英语阅读资料,从而极大地提高英语任务型阅读教学的效率;同时我们可以通过分享网络日志的方式,来扩大英语任务型阅读的教育群体,吸引大家主动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英语任务型阅读教学,同时又可以各种讨论信息,供更多的师生查阅,进一步推广网络环境下的英语任务型阅读教学,可谓是一举两得。高凡与张媛媛(2010)认为网络教学环境这种虚拟的教学环境以学生生命发展为主旨,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尊重学生的内心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树立积极探索的学习态度,激发英语学习持久的内在动机,培育良好的英语学习兴趣,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能力和效力,是一种生态化的英语教学环境。

(2)网络环境下的英语任务型阅读教学极大地提高了英语任务型阅读的积极主动性

网络资源丰富多彩,网络沟通形式也是变化万千,我们可以通过论坛、朋友圈、微博等各种平台或者浏览信息,网络平台上的各种互动极大的提高了英语任务型阅读教育的积极主动性(杜默君,纪蓉琴. 2013)。不管是为了宣泄情绪,还是为了结交朋友或者是为了闲暇时的消遣,事实上我们已经在这个网络共享平台上自主的去实现英语任务型阅读教学了。郭乃照(2011)将任务型教学应用于英语教学,构建“任务型英语教学模式”,认为该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个体发展的课堂空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探索初了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新路径。

(3)网络环境下的英语任务型阅读教学可以提高英语任务型阅读的效率

从英语任务型阅读教学角度来看,在网络环境下能实现的最根本的利益其实就是它的信息质量。网络资源的多样化,使得它包含了大量涉及各个学科间课题真实的英语语言文本。当然,除了英语语言文本,还有网络视频和音频,毫无疑问,网络资源涵盖了所有高中课本上所涉及的话题和学生所关心的问题。从这方面来看,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引发学生对英语任务型阅读的兴趣。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引导下,可以大大提高英语任务型阅读的效率。

三、 网络环境下的英语任务型阅读教学存在问题

(1)网络环境下的英语任务型阅读教学缺少面对面的交流

网络环境下的英语任务型阅读教学,缺少面对面交流,可能会人为地拉大教师和学生的距离,在传统的英语任务型阅读教学中,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也就是语言和生态以及动作等可以促进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用情感感化学生,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网络环境下的英语任务型阅读教学,可能会缺乏这些情感交流和互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英语任务型阅读教学的效果。

(2)网络环境下的英语任务型阅读教学信息资源缺乏系统性

网络环境下的英语任务型阅读教学信息资源往往良莠不齐,缺乏系统性,一般情况下信息真伪难辨,缺乏教师的引导,学生容易丧失判断力,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过大,也会使得英语任务型教学的目标偏离。

四、 网络环境下的英语任务型阅读教学整合措施

针对网络环境下的英语任务型阅读缺乏面对面交流的情况,在网络阅读学习中,我们应该努力建立民主、融洽的师生交流渠道,重视英语任务型阅读教学中的情感交流,通过网络也可以利用音频、视频等各种途径来实现情感的交流互动,从而达到情感共鸣,进而提高网络环境下英语任务型阅读教学的效率。

通过笔者一年的教学实践研究,对英语任务型阅读教学的利弊进行了积极探索,教师能较成功转型为教学任务的设计者、问题的协调者、学习质量的监督者。借助网络多媒体的灵活运用,将英语教学构建成一个移动互动生态圈,证明网络多媒体教学对目前英语自主学习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贾卫章, 张淑芳. 2014),网络多媒体视域下的任务型阅读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英语学习自主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