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国家科技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3 15:22:1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国家科技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国家科技论文

篇1

1.1健全的法律或规章制度是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

在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方面,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通过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运用行政法律手段推动农业科技推广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美国出台了《史密斯—利弗法》等法律法规帮助美国建立了“教学、科研、推广”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也造就了一批批高素质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日本的《农业协同组合法》和《农业改良助长法》等法律的颁布开始了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制度,也使得日本更加重视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工作。印度农业大学《规划法》确立了其农业教育体系。中国台湾也出台了《台湾省农业推广实施办法》、《实施要点》等规章制度指导农业科技推广和教育工作的开展实施。

1.2科学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的重要前提

农业推广服务体系关乎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开展与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研究中发现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具有科学稳定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美国政府在联邦农业部、各州、各县都设有农业推广服务中心,各部门之间联系紧密,负责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同时,美国建立了以“教学、科研、推广”一体化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日本、印度和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都形成了政府或当局领导、各级部门组织相互协调的农业科技推广系统,各级推广单位在农业科技推广人才教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一个国家或地区只有形成科学、完整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才能系统地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人才的培养。

1.3与时俱进的高校教育体制是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

高校是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高校的教育体制直接影响农业科技推广人才的培养质量。美国赠地学院的运行机制在当时极大地推动了美国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美国高校开设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项目,为培养美国农业科技推广人才提供了渠道,极大地促进了美国农业现代化。日本众多与农业相关的高校,农业教育与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由单一型向多元化与综合型发展,日本农业高校在如何构建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培养体系,加快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值得推广借鉴。因此,中国始终要把农业高校作为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不断改革并完善农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在招生标准、培养方案上围绕农村改革的重点与难点做出适时调整。

1.4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

在农业科技推广人培养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参加农业生产与社会实践活动,只有在农业生产与社会实践过程中才能提升推广人员掌握农业科技并进行全面推广的能力。日本在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上更加看重个人的实践能力,要求推广人员或学生先进行一定时期的社会实践活动,然后再学习有关知识。印度在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上更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中国目前培养模式还是过多地通过理论知识学习培养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广大高校与教育培训部门应当结合实践教学,将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带到田间地头,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通过实际农业生产让学生掌握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用最直接的方法将先进的农业科技推广到农村,真正实现先进的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需求的无缝对接。

1.5多元化培养路径是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

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和地区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通过长时期的实践与应用,不仅已趋于多元化,而且已取得很好的效果。美国高校在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提供了多种选择项目,同时考虑不同地区学生,灵活安排开学时间。日本、印度和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在教学方式不仅是集中在学校进行学习培训,而且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远程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培养质量得到极大提高。此外,这些国家和地区高校或科研机构通过短期培训、定期培训的教学方式对在职技术推广人员、基层农民进行农业科技推广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农业科技推广水平。

2.加快中国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的政策建议

2.1探索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新体制,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

面对中国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人才队伍增长缓慢的现象,必须要创新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体制。国家层面构建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与长远规划,明确各部委,各省、市、县,以及农业高校、农业科研机构在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责任。地方各级政府应结合当地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与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的现状,依托高校与培训机构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体系,因地制宜地探索多层次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机制。农业高校、农业科研机构要从自身的学科优势和科研优势出发,瞄准今后一段时期中国农村改革的热点、重点与难点问题,紧密结合农业发展与农业生产所需的新技术、新品种、新方法与新手段,因校、因地制宜地完善并创新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体系,优化不同层次推广人才培养模式,尽快培养一批懂理论、有技术、会推广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人才。目前,部分高校中的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正是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体制创新的典范。

2.2创新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农业高校人才培养主体地位

长期以来,中国高校为培养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和服务农村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太行山道路”、“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科技大篷车”等多种形式的科技推广和服务模式,加快了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要在高校农业科技扎根农村的基础上,加快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将高校院所、地方政府、农业企业与广大农民通过这一全新平台紧密地结合起来。安徽农业大学利用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建设平台,打造了“一站一盟一中心”的合作新模式,改变了依据农业科技项目提供服务的传统方式,由合作双方共同设立固定岗位、固定编制、固定人员服务“三农”。创新了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模式,为新时期新阶段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健全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积累了经验。

2.3构建多层次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体系,壮大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队伍

将农业科技成果应用推广到农业中,不仅要依赖科技专家,更要重视不同层次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农业科技推广人才素质培养上要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发展方向人员提供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对具有一定科研水平,特别是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具有一定推广经验的在职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基层熟练从事农业工作人员等不同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应区别培养,通过农业推广硕士、应用型本科教育、专业学历教育、农广校和短期进修培训构建多层次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体系,分别为其提供不同的培养方案和发展路径,有层次提升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专业素质和工作水平,有效发挥不同层次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能力。

2.4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法律体系,充分保障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权益

当前中国与农业科技推广有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收入得不到保障,也造成了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人员不断减少。因此,中国应该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法律体系建设,建立一个多层次的、多渠道法律保障体系和规章制度。紧密结合中国目前的实际,在培养上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机制、在考核上制定合理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业绩激励机制、在工作上为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搭建施展才能的应用平台,在生活上为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充分保障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权益。让更多的农业科技推广人才走进田间地头,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为广大农民服务。

篇2

关键词科技成果产业化信息沟通转化模式

和平崛起的中国,正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巩固,取决于国家竞争力快速而稳定的进步。科技竞争力则是国家竞争力最重要的组成之一。整体上讲,科技竞争力由两个环节组成,一是科技创新能力,一是技术传播与转化能力。

1现状分析

我国每年都取得数以万计的科技成果,其中高校科技成果每年就达3万多项,但转化率却不到20%、专利实施率不到15%,而发达国家高达70%、80%。同时,在为国民经济发展做贡献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也存在相当大差距。据有关资料报道,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后,能为企业产生经济效益的只占被转化成果的30%,而真正形成产业的还不到5%。国家知识产权局2003年对高校和科研机构知识产权工作的调查资料显示,高校为独占市场而申请专利的动机比重不足1/3。目前,在高校明显存在着专利申请量年年上涨,但成果转化情况令人担忧的现状,这样势必影响到技术进步。面对国际经济、科技竞争的严峻挑战和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相对短缺的国情,加快实现科技成果的快速而有效的转化和产业化,是促进科技进步的重要环节,也是有效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国家对科技成果产业化耗资巨大并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但收效与期望相差甚远。问题的症结在于“基础理论研究、工程研究、产业化运作实施”三者严重脱节,造成国家投入的巨额研究资金回报甚低,科研成果束之高阁。随着时间的推移,科研成果走入“先进落后淘汰重新研究”的命运怪圈。

2科技成果转化难的原因

科技成果转化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高校科技链和产业链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科技成果与产业化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一方面高校对企业的科技成果需求不甚了解,而企业对高校的研究能力和水平又知之甚少;另一方面高校担心成果转让给企业得不到应有回报,而企业则担心高校的科技成果能否带来经济效益。

作为理论研究一方的高校,是产学研的源泉,它承受科技创新风险,而不承担经济生存风险,否则它无法全身心地进行创造性研究。创造性是形成产学研源泉的第一动力,它与高校科研技术源源不断地创新与重组、人才源源不断地吸收与重组的氛围密不可分。失去了它,人才源、技术源、实验源、国际一流信息源将不复存在,后劲将断送。

作为企业投资方,是产学研的主体。它需要不断获得新的适应市场需求的成熟产品,利用其资金雄厚、拥有各类生产、管理、经济、法律等人才资源,在承担市场风险、效益风险、人员组织风险和产业化投资风险的同时,将技术导向风险与产品定位风险转加给了产品研制者。

作为产品研制者,是产学研的纽带与桥梁。他们承受着经济与生存风险,以生存需求确定技术向产品转化的内容。在这样的生存压力下,他们必须使创造性服从于实用性,因此不能要求他承受科研风险,因而他只能把科研风险转向高校,否则他们无法长久持续地进行技术向产品的转化,从而中断了产学研的纽带。

由于科研开发规律与产业经济规律间的矛盾,科研工作者只能不问经济效益,在国家经费的支持下致力于创新活动,科研成果大多只能走到鉴定就宣告结题,然后再度进入“申请经费科研鉴定”的循环。企业只能在原有产品中发展,难以推出满足市场的新产品,期盼高新技术产品却寻路无门。而在科研成果与产业化实施之间起着桥梁作用的工程技术人员,他们承担市场风险、生存压力,或因信息渠道不畅或因成果不适应市场需求等原因,很难找到适合的产品进行开发,最后导致科技人才的流失,使科技成果与实施产业化间的沟通更加不畅。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方面:一是目标不一致。研究人员追求先进性,开发人员考虑如何获得开发经费,并不真正关心产品。企业关心产品,但却难以得到适合市场的产品;二是信息不通畅。有的企业希望投资,却找不到投资方向;有的科研人员有好的成果,却找不到资金进行产品转换,即使最终实现结合,也不一定是最佳搭配,或者由于时间的浪费而失去市场商机;三是没有利益驱动机制。产学研三者的利益脱节,没有构成闭合回路,形成不了良性循环的长效机制。因此,加强信息沟通,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共同利益为驱动的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长效运行体制和机制,使产学研一体化,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所在。

3信息沟通在科技成果产业化不同阶段的作用方式

第一阶段:完成原理性开发——形成科研成果。一般情况下,研发工作在高校中独立进行,企业很少参与,其结果是产生实验室成果。加强此环节的信息沟通,可以增强知识生产的创新活力,为科技成果转化增强针对性。信息沟通的先导性作用方式表现在对研究领域的深刻了解和对企业市场迫切需求的掌握,需要研发者和技术潜在用户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互动。

篇3

一,企业创新能力激励指标的选择、样本与数据来源

1,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为对象,采用数据分析的方法,将研究时间界定为2002—2008年之间,以样本的历史数据为基础,研究其历年来的技术创新能力,研究过程中收集了评价期内相关的数据资料。

2,指标确定和说明

(1)企业内部激励因子

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激励体现在创新资源的投入上。创新资源投入包括两个部分:资金的投入和人力资源的投入。资金的投入主要是投入到R&D活动中的资金。而人力资源的投入主要可以用企业科技人员及全体员工的平均工资指数来计量。因此,本文选取企业R&D投入、企业R&D人员、平均工资指数这三项指标代表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激励程度。见表1。

(2)企业创新程度指标

评价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指标一般可分为四大类:创新投入指标、创新环境指标、创新资源指标和创新程度指标。其中企业创新程度指标最能直观评价大中型企业投入资源的成果,因此选取企业高技术产品工业产值、主营业务收入、新产品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和年末从业人员数等五个指标,包含了技术创新的深度和创新的广度。其历年数据见表2。

二,数据分析

采用Pearson简单相关系数分析方法。使用SPSS14.0forWindows统计软件中的Pearson简单相关系数计算功能,对表1的企业内部激励因子和表2的企业创新程度指标的数据进行相关系数分析,结果如下:

从表3中的相关系数数值可以看出,在检验年度内企业R&D投入与评价创新程度五个指标均呈正相关,并且相关系数均达到0.900以上,相关程度很高,具有统计学意义。可以体现出企业投入的R&D经费直接影响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到其自身的经营成果,为企业带来良好的业绩。

企业连续五年的R&D从业人员数成增加趋势,并与评价创新程度五个指标有很高的相关程度,其相关系数均超过0.900。从这一程度上说明大中型企业R&D从业人员的递增会直接引起产品工业总产值的增加,导致新产品销售收入比重加大,使得企业总体销售收入呈现良好增长趋势。

在检验年度内的企业平均工资指数和创新程度五个指标的仍呈正相关,但相关程度明显小于企业R&D经费的投入和R&D从业人员与创新的相关程度,pearson值均低于0.900,该检验仍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提高企业员工的平均工资指数,使其与企业的科技资源和人力的投入成正比,应该得到企业的重视。

三,结论与建议

1.企业在R&D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

企业R&D资金来源以政府资助和企业投资为主。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企业R&D资金中来自政府资金813.5亿元,企业资金545.3亿元,分别比2006年增长17.3%、9.0%,同时国外资金和其他来源的资金261.7亿元,增长10.9%。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企业R&D活动绝大部分依赖于国家财政的资助。近年来,企业R&D经费的来源结构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政府对R&D的资助保持在50%—60%,企业的投资超过三分之一。从R&D强度来看,2008年,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1.13%,也高于上年的1.09%,说明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已对自主创新给予了很大关注,创新投入强度不断增加。体现了在国家大力提倡自主创新过程中,企业已经逐渐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的趋势。

2.企业更加重视自主创新

2007年我国的R&D经费总额实现高速增长,跃升至世界第五位。2008年,我国科技投入和人力资源总量继续增长,全社会投入科技活动和R&D活动的人力数量达到历史新高。2008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到4200万人,比2007年增加500万人,增长10.5%,与全国对科技资金的投入成同比例增长。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约为1800万人,比2006年增长12.5%。根据美国《科学与工程指标2008》,我国本科级以上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经赶上美国。仅2007年我国R&D人员占科技人员的38.20%,而在为企业服务的R&D人员就占全国R&D从业人员的49.42%。直观的数据显示出,目前国家对培养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视,以及企业无论从资金和人力的投入上都认识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是当务之急。

3.主要经济产出指标保持良好增长势头

根据2008年的数据统计,全国大中型企业全年营业总收入突破了5万亿元大关,达到5.93亿万元,工业增加值达到10715.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了26.8%和25.8%。其中新产品的销售收入1.25万亿元,占总收入的22.78%,比2007年增长2.06%。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9736亿元,实现净利润3159.3亿元,上缴税额2614.1亿元,进出口总额达到2495.2亿美元,其中进口总额964.2亿美元,出口创汇1728.1亿美元。与2007年相比,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新产品销售收入和工业增加值分别增加14.42%、10.48%、4%、16.04%。均实现了企业经济实力的稳定增长。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新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4.企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有待提高

以2002年为基准的连续六年职工工资平均指数虽然有所提升,但增长速度缓慢,只有2008年有显著提升,但排除通货膨胀的因素外仍旧增长较慢。可见企业在科技经费投入中对研究人员的薪酬激励没有与科技人员增长达到同步,这样会导致科研人员甚至普通员工不能实现个人满足,从而降低创新效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低,取决于该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的高低,取决于人力资源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因此针对员工的激励对于企业经营业绩至关重要。激励机制的根本作用是正确地诱导员工的工作动机,使他们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的需要,增加其满意度,从而使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继续保持和发扬下去。激励机制运用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乃至决定企业自主创新的成败,对有创新精神的高管层、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及员工进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是企业创新成功的关键。因此,企业应加强对员工实行薪酬、绩效、福利以及自我发展的激励措施,以保证创新的有效进行,进而全方面提高企业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也是企业制定和执行激励机制的目标。激励机制将企业远景目标转化为具体行为,结合国家为企业提供的直接人力财力支持和间接的政策扶持,以及企业内部的动力,朝着组织所期待的目标做出持久努力。反之,自主创新能力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收益和竞争地位的提升,企业拥有了收益权、支配权,才能为企业自主创新活动注入资金,承担风险,为激励机制能够在企业内部顺利进行提供了物质上的保障。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共同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直接动力,同时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才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参考文献:

[1]沈文京.自主创新战略实施的保证.中国科技投资.2006.(4):12-13

篇4

“有的谎我自己都不信”

重庆市沙坪坝公安分局警官郭跃强说,初步查明,2011年初,王某通过境外网站免费提供的服务器注册“英文国际”。

为了让“客户”上钩,王某撒谎说:“网站可以请国内外知名专家;网站协助很多客户评上了副高、正高职称;网站跟多个学术期刊合作密切,即使被编辑发现抄袭,也能发表……”王某坦言,有的谎言连自己都不相信,那些高学历者却深信不疑。

王某还和“客户”签订了合同。合同内容是:支付定金1000元,网站提供论文摘要;支付30%费用,着手;完成后,支付40%费用;后,受害人支付剩余30%费用。

案件破获后,警方根据线索核查到受害人的真实身份了解情况。但一些人不愿承认,声称“怕影响到工作前途和学术声誉”。

竟然“没法管”

篇5

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简称SCI,是美国科学情报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简称ISI)于20世纪60年代出版发行的一种面向全部科学技术领域的综合性引文索引, 创刊于1961年。SCI是目前世界上涉及学科最全、覆盖国家地区最广,能够查找引用情况的唯一大型文献数据库。因此,许多专家和学者用它来进行不同层次的科研绩效评价。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 )、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 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其中以SCI最为重要。

SCI收录期刊,主要运用科学的引文数据分析和同行评估相结合方法,综合评估期刊的学术价值,截至目前其收录了 10000余种期刊,覆盖了国际上大多有重要影响的刊物,其收录的80万条论文,集合了各学科的重要研究成果,SCI已逐渐成为国际公认的反映基础学科研究水准的代表性工具,因此,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学术界将其收录的科技论文数量的多寡,看作是一个国家的基础科学研究水平及其科技实力指标之一。就SCI本身来说,其索引功能帮助了世界各地的科技人员获取最需要的文献信息,这也是创始人加菲尔德创办SCI的目的所在,即通过文献搜索的办法,方便各地的科技工作者掌握本领域或即将探索领域的研究数据,从而减轻了不必要的劳动,更好地结合现存的数据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 通过其引文功能,能很快地看到某篇论文是否被他人引用过,引文次数有多少,可以了解某一学科的发展过程。另外,使用SCI还可以了解到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信息,如:有没有关于某一课题的评论,某一理论有没有被证实,某方面的工作有没有被扩展,某一方法有没有被改善,某一提法是否成立,某一概念是否具有创新性等等。因此SCI也具有反映科技论文质量和学术水平的功能。

2.国外利用SCI进行科技评估的情况

美国:美国科学情报所除了生产SCI等几个索引数据库外,还于2001年推出了“I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ISI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Database),它对基础研究的评估和分析非常有帮助。设有三大栏目,一是引用量排序,可按个人、机构、国家和期刊来排序;二是高被引论文;三是引文分析,其中包括两部分,各学科论文被引量的世界平均水平和引用热点所反映出的研究前沿。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每两年一次发表的《科学与工程指标》报告中,都引用基于SCI的数据,例如世界各国历年在主要科学领域发表的论文数。

英国:英国是开展定量科研绩效评价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苏赛克大学科学政策研究所的本·马丁等科学计量学家就开展了一系列评价研究。产出指标中的论文被引情况,用的都是SCI数据。由于英国一直在这方面走在世界的前端,美国众议院科技委员会于1985年以“英国的科学评价方法”为主题召开听证会,邀请马丁先生去作证。直到现在,苏赛克大学科学政策研究所依然是科学计量学研究的另一重镇。近年来,他们以SCI为基础建立了自己的面向评价的数据库。英国政府出面,为全国的153个大学和研究所购买了ISI的《Web of Science》的使用权。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英国人对SCI的重视。

荷兰:荷兰莱顿大学的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是科学计量学研究的重镇,其在SCI的基础上,专门建立了为科学计量学分析服务的科技指标数据库,将世界上所有科研单位的名称、地址都规范化了,并将它们分出了,以便于开展世界科研概况的分析比较。

欧洲其他国家:芬兰赫尔辛基大学1999年对其心理学系的评估很倚重SCI和SSCI的数据。评估专家请自瑞典、法国和波兰。比利时一些大学用类似的方法进行科研绩效评估。以林堡大学为例,他们用SCI数据评估自然科学系科,用SSCI评估社会科学系科。所用指标有两大类:一定时期的论文数,每个人当年产出的论文数;被引用次数。有些指标要与世界平均水平进行比较。计量分析的结果交给科研人员进行讨论。他们认为,应将科学计量学的分析结果与科研人员自身对其所在学院和研究组的印象进行相互验证。丹麦技术知识中心还用SCI数据评估各国科技进步情况,对世界各国主要城市的知识创新进行比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在匈牙利召开的世界科学会议期间,中欧国家的一个题为“为发展服务的基础科学”研讨会,作为世界科学会议的一个卫星会。与会代表讨论了基础研究产出的测度,一致认为基础研究产出中目前唯一可量化的就是发表刊物指标。

3.中国利用SCI进行科技评估的情况

近年来,中国科技论文在发表数量和国际影响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步和发展。SCI收录的中国论文中,从1991年的6630篇,到2010年的121530篇,同时中国SCI论文的被引用量也在同步提高。中国论文的数量和影响力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SCI标准不能准确反映我国的科研水平。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近几年所使用的SCI数据中采用的中国期刊一直很少,这直接导致了SCI对中国学者的报道偏少。因此,以SCI为参照,鼓励部分科技人员向世界最高水平冲刺和用SCI为标准评价科技工作者的日常科研成果,是两件相互联系又不尽相同的工作。如果混淆二者的区别,就可能导致将SCI的标准滥用,非但不能充分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反而可能导致群体科研信心的失散。

其次,在用SCI进行科研绩效评估的具体实施中,一些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为了追求SCI收录论文的高数量,不是在培养和引进人才、更新管理机制、创造研究条件方面下工夫,而是急功近利,简单应付,制定一些所谓快出成果的行政措施和硬性条例,造成不好的结果。如果一味地强调在有限的时间内在SCI涵盖的源刊上发表数量可观的论文数,只会鼓励华而不实的短期行为、助长学风上的浮躁和急功近利思想,甚至诱导弄虚作假行为。过分强调SCI标准容易使我们走入科研绩效评价的误区。科学研究是一个充满艰辛的探索过程,创造性成果的取得绝非一朝一日之功,而是需要极大的毅力和耐心。

再次,SCI标准不适合于评价应用技术类研究成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分为三个层次: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其中只有基础研究成果形成的论文最适于利用SCI进行评价;而应用研究成果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应用前景上,开发研究成果的价值则体现在商业价值的实现。虽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工作成果都会以论文形成表现出来,但技术类研究成果的论文,被引用率要比基础研究方面论文的被引用率低得多。

4.中国应当如何正确对待SCI

SCI的评价作用近几年在中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然而在评价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引发了激烈的争论。一般来说,我国物理界、化学界、生物界的科学家和材料界部分科学家比较看重SCI,而偏于应用领域的科学家则不太赞成以评价论文论英雄。科技界甚至有少数人对各类评价系统持全盘否定的态度,他们认为SCI代表性不够,尤其不能反映中文论文的情况;同行评议不能保护创新思想和不同观点;评审会又常常出现外行评内行、二流评一流等不合理现象。其实SCI作为一种评价标准,只是从论文数量和影响力等方面提供一些相对客观的数字,自身本就存在局限性,因此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把SCI应用于科学评价的实践中,注意评价对象和评价方法的选择,做到既不轻视SCI,也不滥用SCI。

SCI正在不断完善自己的各项功能,一些国家还利用SCI制定了自己的科技评估体系。我们应该正确对待SCI,肯定它的历史功绩、评价功能及其严谨全面的科学收录体系,克服浮躁心态,认真地参考SCI来提高我国科技论文、科技期刊的水平,最终推动我国整体科研水平的提高。同时,我们也要参照国际标准,尽快发展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科技评估体系。

在对SCI的争议中,有人认为,由于SCI指标的导向作用,致使中国大多数科研管理者注重论文数量轻视质量,使SCI庸俗化。其实,这些现象是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无法避免的。事实上,我国被SCI收录的论文在以较快速度增长的同时,论文的质量也在逐步地提高。数据显示,我国科技论文的被引频次和被引率都在逐渐增长,表明我国科技论文在国际上形成规模的同时,影响力也在加大。同时还有资料显示,由于受环境的政策的影响,我国科技人员在科研活动中往往重视研究的结果(论文或其他成果)而相对忽视研究过程(主要指对研究过程中辩证的研究方法和认识不太看重)。而研究过程实际上更是对预测结果的检验,涉及到检验所采用的理论依据是否可靠,检验的过程及操作是否规范,要考虑的因素是否齐全、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是否遗漏和客观,这需要极大的毅力和耐心,因此在论文创作时,重视SCI论文产出的研究过程显得至关重要。

总之,SCI并非尽善尽美,但在现阶段却又是不可替代的科技评估手段和工具。我们应当扬长避短,充分挖掘SCI内在的资源,发挥其在科技评价中应有的作用和功能。随着我国对科研工作的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以及科研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科技评价工作一定会开创出更加科学、理性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任胜利.对SCI的认识与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2,13(1):170-172

[2]红.对SCI在科学评价体系中作用的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1,12(4):292-294

[3]张九庆.期刊影响因子的意义及其影响因素和应用原则[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17(2):189-191

[4]宋伟.如何客观评价SCI[J].科技管理研究,2002(2):46-48

[5]光明日报.一些国家和地区对SCI的态度[N].光明日报,2002,1/18,第B01版

[6]邱均平,嵇丽.美国《科学引文索引》与科学评价研究[J].科研管理,2003,24(4):22-28

[7]王晓莉,叶良均,徐飞等.SCI作为科研成果评价标准的局限性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11(2):41-46

[8]武夷山,梁立明.采用文献计量指标进行科研绩效量化评价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1,12(2):110-111

篇6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6-0255-04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即《科学引文索引》,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简称ISI)出版的一部自然科学领域基础理论学科方面的重要的期刊文献检索工具。SCI收录全世界出版的数、理、化、农、林、医、生命科学、天文、地理、环境、材料、工程技术等自然科学各学科的核心期刊约3 500种。ISI通过它严格的选刊标准和评估程序挑选刊源,而且每年略有增减,从而做到SCI收录的文献能全面覆盖全世界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SCI是国际通行的一种对自然科学基础研究成果进行评价的比较客观、定量和易操作的指标,它在衡量国家、科研机构或大学的科研实力,评价科研人员学术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数据来源

本文以检索北京交通大学2007―2009年被SCIE收录的论文为例,采用Web 0f Science的“分析检索结果(Analyze Results)”对2007―2009年北京交通大学发表的1 215篇论文(其中:2007年358篇,2008年405篇,2009年452篇)进行多种类型的统计分析,讨论北京交通大学的学科研究发展现状与趋势。

二、统计分析

1.论文被SCIE收录作者分析。北京交通大学2007―2009发表的论文被SCIE收录数量在20篇以上的作者一共有24位,具体收录篇数及所占比例(见表1和图1)。

由图1及表1可以看出,其中只有四位作者的论文收录量逐年增加,四位作者分别是JIAN,SS、NING,TG、WANG,YS、LiJ。三年论文收录量持续下滑的作者七位,而北京交通大学近三年被SCIE收录的论文是逐年递增的。这说明,虽然前二十四位作者的论文收录量中有29.2%作者的论文量呈下滑走势,但是被SCIE收录的论文作者范围在扩大,也就是说更多的老师积极投稿,并且被SCIE收录。这表明北京交通大学近三年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学校提倡的科技创新、激励教师发表高质量学术成果的举措已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2.论文被SCIE收录合作国家/地区。分析北京交通大学近三年论文被SCIE 收录合作国家/地区分析(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在北京交通大学近三年所发表的被SCIE收录的文章中,与国外作者合作的文章所占比例较少,但趋势是上升的,与国外合作者的国别逐年增加,合作文章数目逐年增加。从2007年的358篇文章作者反映出,与美国、新加坡、德国、日本、韩国、新西兰、加拿大、英国等15个国家/地区的作者合作发表67篇文章;2008年的405篇文章,其中与美国、新加坡、台湾、德国、日本、意大利、荷兰、加拿大、英国、北爱尔兰等22个国家/地区的作者合作发表文章88篇;2009年在被SCIE收录的452篇论文中,分别与美国、加拿大、日本、德国、英国、台湾、新加坡、葡萄牙、苏格兰、西班牙、比利时、喀麦隆、斯洛文尼亚等24个国家/地区的作者合作发表文章119篇。根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每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简报》的统计,近些年中国发表的SCI论文中,国际合作产生的论文一直占中国SCI总数的20%左右。表2表明北京交通大学的论文参与国际合作的机会逐年增多,但并未达到平均水平,有进一步开发、提高的可能性,应进一步加强学校整体科研能力、提高科研人员国际合作意识。

3.论文被SCIE收录语种分析。北京交通大学近三年被SCIE收录论文语种分析(见表3)。

由表3可以看出,北京交通大学近三年被SCIE收录的论文语种平均90%以上为英语,这是因为SCIE检索工具是美国研制的,编辑语言为英语,收录文献时,英文文献被首先考虑。

4.论文被SCIE收录主题内容分析。北京交通大学近三年被SCIE收录论文的主题内容分析见表4。由表4可以看出,北京交通大学近三年每年超过20篇的学科主题有6个,分别是光学、多学科物理学、多学科材料科学、电力与电子工程学、应用物理学、应用数学,其中属于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学科有5个。可以看出SCIE侧重收录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成果,工程技术领域收录的数量不多。北京交通大学被收录的论文大多数由本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重点学科产出,说明学校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学科的建设正稳步、健康地向前推进。

三、提高北京交通大学论文被SCIE收录的措施

从以上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北京交通大学近三年被SCIE收录的论文数逐年递增,但增长幅度与排名靠前大学收录论文的增长率相比有较大差距,为了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研究水平,必须采取更为有力的措施,力争在SCIE收录论文的数量与质量上有较大突破。

1.学科带头人的传、帮、带。北京交通大学近三年发表的论文被SCIE收录数量在20篇以上的作者一共有24位,这些作者都是学科带头人,因此在鼓励中青年教师和学生向这些知名度高的专家和教授请教的同时,学科带头人应以自身的经验和学识带动一些教师和学生,提高撰写科研论文的水平,进一步提升北京交通大学的科研水平和知名度。通过分析,虽然近三年来收录论文达到20篇的作者有下滑趋势,但因为在学校鼓励、学科带头人示范作用下,其他老师也在不断提高质量,增加论文被收录机会,因此,论文收录数不降反增。

2.制定一系列国际科技合作和交流的政策。北京交通大学近三年被SCIE收录的论文参与国际合作的机会较少,因此,学校的相关部门应该制定一系列国际科技合作和交流的政策,鼓励优秀人才去著名学术机构学习进修,参加国际著名学术机构的科研活动和学术团队,扩大科研人员的学术视野和跟踪国际科技前沿动态的能力,增强国际合作意识。

3.投稿时尽量用英文。SCI本身的期刊源多数来自于英美,占总数的60%以上。而我国科技人员撰写的被SCI收录论文中英语语种达90%以上。从北京交通大学2007―2009年的统计结果看,1 215篇论文中只有115篇发表在中文期刊上,其余1 100篇是国内的英文期刊或外刊,占总数的90.6%。由此可见,用英文撰写是进入SCIE的一个重要优势。

4.确切了解SCIE的收录范围。SCIE侧重收录自然科学基础研究成果,工程技术领域的内容收录较少。所以,准备发表文章的作者应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从而使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科学评价体系中获得认可,以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李珏,方国辉.基于Web of Science的中南大学科研论文定量分析[J].图书馆,2008,(2).

[2]韩洁.SCI功能及局限性探讨[J].图书情报论坛,2008,(1).

篇7

■ issn:国际发行刊号

■ isbn:图书刊号

■ hk/NR:香港刊号

■正刊:编辑部正规发行的杂志,与市场同步

■ 增刊:在发行正刊之余发行的刊物

■ 论文集:由某些出版社出版的论文集合,图书

刊物认定

认定省级学术刊物的原则为:

1.在由省(部)级业务主管单位的、有正式出版刊号的刊物上发表的论文。

2.全省大行业学会和省直厅局主办、经省级以上出版部门批准登记的学术期刊。

3.省部级大报理论版。

4.一般大学学报。

5.在国家二级学会、省级主管单位主办的学术会议上宣读,并被有正式出版刊号的论文集收录的论文。

认定国家级学术刊物的原则为:

1.在国家级(由国家级部门主办或主管)期刊上发表的论文。

2.在中国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并被有正式出版刊号的论文集收录的论文。

3.在国家一级学会召开的学术研讨会上宣读,并被有正式出版刊号的论文集收录的论文。

4.正常是标记为核心刊物的杂志(科技核心北大核心等),也被列入国家级刊物。

核心期刊认定:

对中国内地出版的期刊中核心期刊的认定,国内比较权威的有以下版本:

第一种是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简称中信所)每年出一次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限理工科期刊,以下简称《引证报告》)。中信所每年第四季度面向全国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上一年的科研论文排名。排名包括sci、ei、istp分别收录的论文量和中国期刊量等项指标。《引证报告》以1300多种中、外文科技类期刊作为统计源,报告的内容是对这些期刊进行多项指标的统计与分析,其中最重要的是按类进行“影响因子”排名。

第二种是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编辑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下简称《要目总览》)。《要目总览》不定期出版,1996年出版了第一版,2000年出了第二版。《要目总览》收编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各种学科类别的中文期刊。其中对核心期刊的认定通过五项指标综合评估。《引证报告》统计源期刊的选取原则和《要目总览》核心期刊的认定各依据了不同的方法体系,所以二者界定的核心期刊(指科技类)不完全一致。现在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已经是2004版。

第三种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限于理工科期刊。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建立的,分为核心库和扩展库。

查询地址一(159.226.100.178/html/lyqkb_y.htm)

查询地址二(.cn/lunwentougao/cscd2000.htm)

第四种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它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和社科文献计量评价中心共同建立的核心期刊库。

期刊和论文查询地址:

篇8

中图分类号:G250.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23-5548-02

Analysis on Papers Published in “Hubei Agricultural Sciences” from 1998 to 2011

WANG Gui-chun,WANG Xiao-fang,TIAN Yu-xi,CHENG Bi-jun,TU Jing,PAN Feng

(Scientific Technical Periodical,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Wuhan 430064,China)

Abstract: Papers published in “Hubei Agricultural Sciences” from 1998 to 2011 were analyzed, including the indexes of artide quantity, number of funded papers and so on. The changeng dynamics of these indexes were analyzed. Suggestions on ruming the periodical in the future were pointed out according to the evaluation indexes.

Key words: article quantity; funded paper; evaluation index

《湖北农业科学》杂志创刊于1955年,是全国创刊最早的4个省级农业技术刊物之一,办刊时间长,在全国有较大的影响。特别是2000-2011年连续四次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自从该刊确立走学术期刊的办刊路线以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作者积极供稿,稿件质量也逐步提高,期刊的各项评价指标进一步提升。该刊1994年以前为月刊,1994-2007年为双月刊,2008年又改为月刊,2011年改为半月刊。为比较分析刊期变化对载文质量的影响,特对1998-2011年14年的载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1993-1997年载文情况见文献[1])。

1 载文数量情况

1998-2011年《湖北农业科学》载文数量见表1。从表1可知,1998-2011年载文数量呈上升趋势,特别是2007年以来,呈直线上升趋势(图1),这与刊社进行的一系列扩大刊物容量的措施有关。

2007年刊物虽是双月刊,但每期页码由2006年的128页扩充到160页,2008年改为月刊,每期128页,2009年改为每期256页,2011年改为半月刊,每期216页,刊物容量不断扩增。容量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文章的发表周期,解决了大量优质稿件长期积压的问题,满足了作者的需求。

2 载文质量情况

基金论文数量是指所刊载论文中各类基金资助的论文数量,是衡量刊物载文学术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湖北农业科学》1998-2011年发表的基金论文数量也呈上升趋势(图1),从2000年的不到40篇上升到2011年的1 273篇,增长32.5倍;基金论文比也相应地从21%上升到80%以上并保持稳定。1 946种科技核心期刊的平均基金论文比为49%,而在80%以上的期刊只有383种[2]。在各类基金论文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级基金项目产生的文章应该是刊物学术质量的重要体现,本刊这些年加强了对这类稿件的组织力度,加快其发表速度,这类高质量的稿件数量也在不断上升(图1、图2)。基金论文数量的上升一方面与刊物缩短了出版周期,从而吸引了一些优质稿件有关,另一方面原因可能与国家对科技、教育的经费投入加大有关。“十五”以来,国家对农业科研投入力度明显加大,科技立项相对更容易一些。2010年,我国共投入R&D经费7 062.6亿元,比2009年增加1 260.5亿元,增长21.7%[3],而与2003年的1 539.6亿元相比增加5 523.0亿元,增长358.7%[4]。从我刊的基金论文和国家级基金论文数量来看,都是在2003年有一个飞跃式的增长,到2010年左右达到一个高峰。

3 小结与建议

载文量与影响因子的关系是呈反比例的,在目前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下,影响因子所占的权重较大,而载文量所占比重较小(有些评价系统已不将载文量作为评价指标,而以更能反映期刊学术水平的被引频次代替),一味地提高载文量势必造成影响因子下降,这是得不偿失的。因此,今后我刊应将载文量稳定在1 500~1 600篇,要提高优质论文所占比重,提高被引频次,从而提高影响因子。基金论文比应进一步提高,达到90%以上,但不必要求达到100%,因为对于一些水平较高,而前期又没有得到基金资助的课题产生的文章我们有责任扶持和鼓励,如果非基金论文不发则失之公允,也不利于刊物作者队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王贵春.《湖北农业科学》1993-1997年载文与引文统计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1999(增刊):33-36.

篇9

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是由所办负责科技学术论文、著作的收集、管理、归档工作,主要是通过每年举办1~2次国内空间环境工程等专业学术会议,出版会议论文集。科技论文年均两百篇左右;每年本所参加国际声和振动、空间环境材料、空间碎片等相关专业国际会议十项;在国际会议上发表的论文年均20余篇,均围绕该领域及相关专业的研究和发展。由于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交流活动逐年增多,为技术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支持,提高了所的整体学术地位和技术水平;同时由于学术水平显著提高,导致对空间环境及相关科技信息需求也不断增加,但在科技论文齐全归档和有效利用的管理工作方面,笔者认为还存在一些问题。

1.档案管理不到位。虽然目前对科技论文的归档范围已有明确要求,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并未及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疏于严格管理。使科技论文归档的管理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档案人员不能主动收集科技论文,致使部分科技论文作者将论文存在自己手中。

2.审查不严格。航天科技有严格的保密审查和技术审查规定,但有部分作者为了图方便和省事,未经审查就直接将科技论文投在国内外的刊物上发表,造成科技论文归档不受控。

3.档案意识不强。部分科技人员不能自觉地将所发表的论文主动归档,特别是被EI、SCI等国际主要检查收集的优秀论文,甚至将论文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未能意识到科技论文是航天科技的宝贵财富,是促进科技快速发展的重要资源和技术支持。

解决科技论文归档与利用的途径

1.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档案意识。在各项紧张繁忙的科研型号任务管理工作中往往对档案工作的不够重视,导致科技学术论文的归档和利用价值被忽视。

为了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增强科技人员的档案意识:一是在所网页“学术交流”专栏,增设“论文归档”栏目,大力宣传科技论文归档的要求及其重要性;二是利用每年举办的学术交流会活动,在征文通知中明确提出论文归档的要求;三是采用职务晋升方式,将是否归档作为一项硬指标,作为晋升的加减分项,把归档工作纳入科技人员的职责范围;四是通过各种载体的有效宣传,树立科技论文归档意识,将档案意识融入到相关的工作中,将科技论文归档工作纳入所的档案工作计划中。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共享科研成果。我国《档案法》第三章第十条明确规定:“对国家规定的应当立卷归档的材料,必须按照规定,定期向本单位档案机构或者档案工作者移交,集中管理,任何个人不得据为己有。”科研单位的科技人员是国家的工作人员,任何个人或团队在科研工作过程中形成的科技成果都是属于国家的,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不能据为已有,要做到学术科研成果资源共享。

3.健全完善规章,做到有法可依。在已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根据科技人员的需求,不断完善相应的管理规定,从制度上进行管控、不留死角,使科技学术论文归档工作制度化、程序化。保证科技学术论文归档工作规范有序地开展。

4.严格审查手续,保证受控。为了彻底堵塞未经审查就发表科技论文的漏洞,确保发表的科技论文归档。应在严格执行所有关保密管理办法及学术交流管理办法的基础上,由所办负责学术交流的管理工作和科技论文的归档工作,做好一出一归的闭环管理。

首先,要逐级审查待发表的科技学术论文。通过《国内会议及刊物的审批表》进行审查管控,采用处室、专家两级审查制度,经单位保密部门审核后出具《保密审查证明》后,方可对外提供和发表。从根本上杜绝了未经审查就的问题。

其次,所办将全部发表的论文及论文审查表均按照归档要求进行存档,分类整理立卷,并编制检索目录供大家查询利用。

5.实行奖励政策,鼓励。本所自2008年起开始实施科技奖励制度,鼓励科技人员积极撰写,极大地提高了学术交流水平,数量逐年上升,论文归档数量也逐年增加。为了更加有效地开展学术交流工作,2011年对论文奖励制度又进行了修订和完善,明确规定被国际六大著名检索系统——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美国《工程索引》(Elsevier EI)、英国《科学文摘》(SA)、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JST)收录的论文及在国内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给与物质奖励,对于及时归档的论文作者,于每年年终特别发放现金奖励。调动了科技人员撰写论文的积极性,同时极大地推动科技学术论文归档工作,收效显著。

6.与晋升考核挂钩,刺激归档热情。为了促进科技学术论文的归档工作,保护知识产权,要求申报者和科技学术论文归档主管部门分别递交清单,将主管部门提供的发表清单作为依据,每年参照论文归档情况进行评比。评比数据与员工的职称评定、晋升考核挂钩。将科技学术论文的归档工作与员工的切身利益密切相连。此方法能够更加有效地刺激论文作者主动归档的积极性,由被动归档变为主动归档,更加有利地确保科技学术论文归档工作的顺利开展,实现了科技论文归档的齐全完整。

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实现科技成果共享

篇10

科学引文索引(SCI)是目前中国科技界时髦的词语之一,以SCI论文数量等量化指标为要素的考核评价体系纷纷被大学、科研机构用作衡量学术水平的重要尺度,广泛应用于论文奖励、职称评聘、科研成果评价、项目申报、人才评价等方面,这些制度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引导着中国大量优秀科研成果和论文外流,从而导致本土科技学术期刊缺乏优质稿源,影响了国产科技期刊质量提升和国际化的进程。

主办单位的重视程度

以省级农业类科技学术期刊为例,主办单位大多是农业大学和省级农业科研院所,是农业科研创新的龙头和主导,也是高质量优秀论文生产的主力军。主办单位的重视和支持与省级农业类学术期刊的质量提升密不可分。在单位制定的一些内部政策上,如成果人才评价、论文统计认定期刊、论文奖励、职称评聘等,往往重视国家级学报以上论文,不重视或低等看待在自家省级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引导着本单位科研人员生产的大量优秀科研论文投到学报或国外期刊,导致自己单位主办的科技学术期刊缺乏优质稿源,学术质量得不到提升,不能很好地发挥科技期刊的学术交流窗口的重要作用。

核心期刊的引导因素

学术期刊具有学术评价的功能,同时又是被评价的对象。目前,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等国内一些科技期刊评价机构利用掌握的数据资源,相继推出了各具特色的科技期刊评价体系,并在一定周期内应用这些评价体系遴选的核心期刊或者精品期刊等,但由于其掌握资料的多寡及评价侧重点的不同,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存在一定差异,评价结果也相应有一定差别[1]。然而,这些核心期刊结果却成为了大家评价期刊学术质量的重要指标,一些大学甚至规定研究生只有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才能得到认可,这导致了核心期刊与非核心期刊在优质稿源上的两重天。目前大多数省级学术期刊,在学术质量上尚无法与国家级学报期刊相比,进入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的行列遥遥无期,也就得不到优质稿源,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使得期刊的学术质量提升难上加难。

服务质量是指期刊编辑部与作者、读者之间交流与反馈活动的质量,影响着期刊的信誉度。编辑部若没有健全的规章制度,不注重自身的软硬件建设,在与作者的问题解答与沟通中态度冷漠,不能给作者提供方便的投稿渠道和满意的服务质量,就会使得作者对期刊的满意度下降,作者群就会慢慢缩小,进一步导致一些高质量的稿件流走,最终期刊面对的只能是学术质量的不断下降。

2改进措施

编审队伍建设方面

(1)组建一流的编委审稿队伍。编委一般都是各研究领域的专家、学科带头人,充分发挥期刊编委在学术界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作用,既要当期刊的作者,把自己或学生的最新研究成果或论文推荐到期刊上发表,又要当好期刊的审稿专家,把好期刊的学术质量关。(2)加强编辑团队建设。打造期刊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于人才,有了一流的人力资源,才能办出一流的学术期刊[2]。特别是当今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对编辑出版人员的业务和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构建一个专业和年龄结构合理、协同有效、目标明确的编辑队伍是科技期刊繁荣发展的关键所在。通过参加编辑业务培训、专业学术会议和自我积累等方式提高编辑人员的学术和编辑水平,让编辑人员熟知论文写作常见错误和不足,掌握标准性修改意见蓝本,做到能够迅速发现稿件存在问题,为作者提供正确的修改意见。(3)加强制度管理。学术带头人是所在学科(领域)内学术造诣较深的专家学者,大多都是重大课题项目的主持人,其研究课题和方向总是受到极大关注。期刊编辑要积极地与各学科团队带头人及骨干青年博士建立定期联系和约稿制度,以追踪其研究进展,并为其研究成果的及时发表提供更好的服务。编辑部要明确专业编辑、责任编辑、编务人员的岗位责任,及时修订和完善编辑工作制度,形成野团结协作、各负其责、人人争先、运作高效冶的良好工作机制。

扩大学术影响力方面

(1)主办单位支持与政策引导。主办单位要充分认识办好学术期刊的重要性,积极参加编辑部组织的一些期刊学术质量提升专家座谈会并参与交流,听取办刊建议曰同时在办刊经费和政策导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制定一系列的奖励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自己单位科研人员将更多高水平研究在自家期刊上,从而为期刊的发展和质量提升提供保障。(2)纸质出版与网络出版、优先出版并举。期刊的科研传播功能重在时效性,只有快速刊发研究者的新成果,才能为同行提供高价值的信息参考,才能力避科研活动中的重复性劳动[3]。随着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快速发展,纸质期刊作为传统传播载体,在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上受到了很大挑战,而网络传播的快速性得到了受众的广泛认可。近年来,叶山东农业科学曳纸质出版的同时,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期刊网上同时进行网络传播。对时效性较强的创新性研究论文,经作者同意后组织专人进行优先审稿、排版,实行网络优先数字出版,先于纸质印刷出版,缩短了论文出版时滞,至目前已在中国知网平台优先出版论文150多篇。通过改进期刊出版发行传播方式,叶山东农业科学曳的总被引频次和引用刊数两指标有了明显提升,2011年要2015年叶山东农业科学曳总被引频次分别为1553、1820、2231、2365、2682,引用刊数分别为337、386、439、487、494。(3)组织优秀论文评选。举办优秀论文评选活动是众多编辑部采用的发现和培养优秀作者群、吸引高水平论文的有效办法[4]。叶山东农业科学曳每期出版后组织2名知名专家对当期论文按学术性标准进行评选,每期按10%比例评选出优秀论文4~5篇,颁发优秀论文证书并给予物质奖励,吸引青年科研骨干和博士作者投稿,起到了很好的以点带面的辐射效果。

提升期刊学术质量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