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22:2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营销系统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实现电力资源智能化的营销管理,需要实现电力资源智能化服务和智能化市场管理两方面的内容。而电力资源智能化营销管理需要实现的这两方面内容,相互依靠,共同促进电力资源的智能化营销管理水平。如果缺少了其中一方面的内容,不仅会影响另一方面的落实效果,还会深刻影响电力资源智能化营销管理的整体发展水平。对于智能化电力营销的内涵,需要把控好对电力资源智能化营销的理解,所谓电力资源智能化营销,一方面要对电力资源的掌控使用实现智能化,另一方面要根据电力资源的社会具体使用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最大化满足社会发展对电力资源的发展要求。其中,电力资源智能化服务是智能化市场管理的基础,而智能化市场管理中所解决的问题,又能给智能化服务提供相应的参考。
1.2智能化电力营销的相关手段描述
电力资源智能化营销,是电力企业发展必须要重视起来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智能化营销,建立起沟通电力企业和电力用户的桥梁,在发现电力供应问题的同时,充分了解电力用户的需求,帮助电力企业构建更符合客观实际要求的电力输送方案,保证电力质量的同时,做好电力安全稳定的输送。电力智能化营销所包含两方面的内涵,智能化服务与智能化市场管理相互协作,共同促进智能化电力营销的质量,为电力企业的发展打好基础。电力资源的智能化服务,是指电力企业根据用户的现实生产状况和实际需求,制定具有针对性强、科学合理的电力资源输送方案,为用电企业提供不同的电力资源服务。这种服务方式不仅可以实现电力资源服务的定制化,减少电力资源的浪费,同时也能大大提高用电企业的满意度。因为电力资源的配送与用电单位实际用电进行了匹配,减少了电力资源的浪费,为社会资源的节约贡献了力量。电力资源的智能化服务,在减少资源浪费的基础上,还可以充分满足企业的实际要求,加强电力资源提供商与使用者之间的沟通联系,对于电力资源的充分使用起到重要作用。电力资源智能化服务能够提高服务质量,增加用电企业的市场黏度,电力企业还可以充分根据服务反馈进行自我调整,实现电力企业的良性发展。电力资源的智能化市场管理,需要依靠现代化的数据收集技术和数据分析技术,以计算机为基础平台,根据收集的市场数据,经过科学、严谨的分析,取得市场需求,为电力企业向市场方向更好的改进,打好数据基础。电力企业要想在竞争日益加大的情况下占据市场,实现企业的建设发展,必须对电力使用企业充分重视,对电力市场的发展规律和趋势进行了解,只有这样,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才能从市场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符合市场要求的发展规划,从而实现电力企业的发展。在电力资源的智能化市场管理中,首先要确定好电力管理地区的电力运行方式、用户数量分布等信息,然后根据相关信息,利用现代科技,制定相应的数据采集手段和方式,完成市场数据采集工作。完成数据采集工作之后,依靠电子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全面分析,得出市场的最终需求,并以市场需求为最终导向,对电力企业的未来发展进行调整。
2智能化配电管理系统的描述
2.1智能化配电管理系统重要性描述
智能化配电管理系统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电网运行故障,提高了电网运行的质量和效率,对于电力电网的正常稳定运行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配电网络的正常运行中,如果没有安装配备相关的智能化管理系统,在配电网络出现突发问题时,有可能造成巨大损失。虽然配电网络在建设过程中,对建设质量进行了严格控制,但并不能保证配电网络在运行过程中不会出现任何问题,当出现突发状况造成配电网络运行故障时,通过智能化配电管理系统及时发现,并在故障发生第一时间进行解决,把配电网络因故障出现的损失降至最低。目前,智能化配电网的管理包括了配电网的计量管理和可靠管理。智能化配电管理系统中的计量管理是对电力电网的实时监控和数据收集整理,而配电网络的可靠管理则是对配电网络故障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排除故障,保证电力电网安全稳定的正常运行。
2.2智能化配电网络的计量控制管理
配电网络的计量管理,是根据电力网络的实际运行效果,采用科技含量高、故障率低的现代化设备,完成电力网络运行过程中的所有数据采集工作,包括了配电网络运行数据、用户数据等。根据配电网络运行情况采集回来的数据,经过科学整理分析之后,根据数据所反映的实时情况,对电力电网的运行进行调整,以实现电力电网的智能配电管理。电力信息的计量管理采集,包括了电力电网信息的采集、电网设备的远程控制等内容。电力电网的信息采集,是指电力企业使用相关智能化设备,对电力电网的运行数据和用户电力使用情况数据进行全面采集整合,这些数据包含了电力电网故障记录、用户用电量等重要信息,通过进一步的整理和分析,根据数据分析所得出的结果,对电力电网实行适当干预,保证电力电网安全稳定的运行。电力电网的智能化计量管理,还包括对用户用电量的准确查询和记录,对电力用户电力使用情况的实时数据,同样可以进行显示。电网的智能化计量管理,不仅提高了用户电力使用情况的准确度,也减少了电力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降低了电力企业的用工成本,提高了企业工作质量。对实时电力电网资源的显示,便于统计某个时间段电力用户的电力使用情况,为电力使用者提供正确决策参考。电力电网的计量信息管理,还包含对电力电网的远程控制内容,通过远程控制,能大大降低电力电网的运行成本,同时,降低电力电网发生故障的概率,对电力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在电力电网的实际运行情况中,如果发现了电力电网某一偏远地区出现故障,但是因为地理位置的局限等问题,相关技术人员难以第一时间到达事故现场,第一时间完成电力电网故障排除工作的重任,需要电力电网进行远程控制解决故障。
2.3智能化配电管理系统的可靠性描述
电力电网的可靠性管理,是指对配电网络的安全稳定运行通过相关手段进行实现,在配电网络的规划管理中,充分依靠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对电力电网的稳定运行进行实时监控,如果电力电网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突发的自然状况、设备问题导致的配电网络不能正常工作,那么监控设备就要及时进行报警,通知相关技术人员尽快对配电网络的问题进行解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配电网络对需要输送的电力资源质量必然有所提高,配电网络的压力也会随着增大,这就对配电网络的监控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配电网络的运行发展情况,提供新的监控设备,并研究新的监控方法和管理手段,以促进配电网络智能化管理系统的发展。
二、网络化营销系统的发展和进化
传统上,营销系统把客户的需要、竞争者的产品和战略等各种外部信息传递给组织中的各个其它子系统,这些不同的子系统再针对客户所提出的问题采取行动,提供能满足客户需求的、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在这种营销理念下,营销系统只是充当中间人的角色,它假定公司很难与客户取得联系,并且客户也不能与其他职能部门发生直接关系。但是,在一些新型的企业里,很多职能部门可以与客户取得联系,一些跨职能团队从事着以前只有营销人员才从事的工作。营销部门不再是唯一的一个与客户发生关系的部门,它的职责变更整合所有针对客户的工作使其成为一个整体,这样当客户与公司发生关系时,他们所见到的是类似的面孔,所听到的是同一种声音。急剧变化的营销系统及其内外部环境,改变了企业的营销系统、其它子系统与市场三者的交易成本的对比,使营销系统的形状和内外部边界也总是处在变动之中。信息、知识作为新的生产要素在三者之间的低成本、快速传播,为营销系统边界的发展和进化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三、营销系统网络化的必然性
传统组织中人们沟通的方式也由一系列的规则所约束。沟通方式由他们在单位中的位置决定。最高层的管理者可以与任何人沟通,而层级底部的操作人员却受到严格控制。这些死板、僵硬的规章制度,使组织难以适应环境的快速变化。
营销系统网络化是系统进化的必然结果。根据系统理论,系统内部的发展总体上来说是一个有序化的过程,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有序化的过程中有两种基本趋势,一种是向着一个起核心作用子系统集中的中心化趋势,另一种是向着多个子系统共同起作用的机制化趋势。当系统最初发生时,总是有某种特殊的子系统形成了对其它子系统的控制约束作用。而当这种约束作用在系统中显现出一定的优势时,这种控制作用就会扩大,以至整个系统成为一个中心化的系统,这个过程的内部联系呈单向作用的“树”形结构。上述的第一类营销组织形式,就是这种中心化组织。伴随着中心化的过程,系统还有一个向着各个子系统共同起作用的机制化的过程。这时系统中的各子系统之间的联系越来越丰富,有些形成了相互作用,有些形成了横向联系,有些形成了循环的相互作用,系统中核心子系统的控制作用相对降低,向着由多个部分共同起作用的方向发展,系统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形成特定结构的相互作用来调整自身和适应环境,系统内部的表现为多种形式的相互交叉的网络,系统由内部多个子系统间的互动联系形成的机制来推动系统的发展。在系统的发展过程中,往往中心化在前,机制化在后。没有中心化,系统的各部分就不能实现最初的和最基本的联系,但仅仅完成了中心化的系统是简单的、线性的、保守的,很难适应环境的变化,所以系统必须进一步向着机制化,即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正如《兵经百篇•速》中所讲:“视而不见,人将先发。发而不敏,人将行发。难得者时,易失者机。迅尔行之,速哉”。知识经济时代,先机即商机,兵贵神速,速度超过成本或品质,成为企业间竞争的主流,成为企业经营首要目标和核心竞争力主要内容。在这种形势下,企业应调整自身结构,采取适宜对策,构建提速机制,建立速度营销系统。从企业经营系统出发,构建企业速度营销系统应包括灵敏的营销信息系统、高效产品开发系统,柔性生产制造系统以及快速产品分销系统等诸多子系统。只有将这诸多子系统统筹起来考虑才能明显、有效地提高系统响应市场需求的速度,最大限度地缩短从观念到现实的时间。虽然与企业经营有关的部分因素的改进,也能局部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但均不可能达到未来速度营销的要求,无法确保当前的改进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依然获得有利的回报。
高速营销信息系统
市场瞬息万变,有速度还要有正确的决策,而正确的决策的基础是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快速反应的营销信息系统作为联结企业与环境的纽带,对企业的内外部信息沟通和决策等经济活动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大多数企业原有营销信息系统是完全按照以前营销策略和运作流程设计的,基本上是一个日常业务处理系统,缺乏决策支持功能,缺乏外部数据采集功能,系统封闭性较强,营销信息与企业整体信息系统无法对接,与ERP制造信息脱节,导致现有营销信息系统无法大幅度地提高营销管理水平,成为实现速度营销的瓶颈。因此,必须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采用先进的、集成的营销信息管理系统。
应大力投资建立企业新型的数字式基础设施,建立公司的营销数字神经系统。营销数字神经系统会使事实和思想更容易从公司的基层涌现出来,从掌握这些信息的雇员处涌现出来——而且,可能还会使许多新答案被提出,并且它使公司能快速地完成这一切。
营销数字神经系统能帮助企业快速地获取销售、合作伙伴、顾客等重要信息,快速地为公司内部需要它的人提供有价值信息,提供完美集成的信息流,在正确的时间到达系统的正确地方,使能够对问题和机遇做出更快速的反应,从而使公司在高速商业世界中具备与对手竞争需要的反应速度;通过营销数字神经系统将营销实体过程转变为虚拟过程,从而构建企业虚拟价值链,通过镜相的世界,增强企业有效地“看”物质运作的能力并使企业能在市场空间控制协调这些市场场所的活动,进一步用虚拟活动代替实质活动,并在市场空间上利用信息建立“新的顾客关系”,为顾客创造新的价值;建立营销数字神经系统合理结构,通讯部分、数据库部分和应用程序部分都应有合适的体系结构,并且相互之间要协调运作,密切配合;大力开展网络营销。网络营销是目前进行商贸活动的一种最先进手段,它是用户将自己的各类供求意愿按照一定的格式输入网络,网络便会根据用户的要求提供给用户各种选择。一旦用户确认,网络便会自动完成买卖合同签订、分类、传递和款项收付等全套业务,实现营销活动的快速开展;进行面向过程的企业再造。基于传统的功能层次组织结构下开发的营销信息系统,其内部结构也是一种功能层次结构,每一个功能单元几乎是一个个近乎封闭的任务团块,它们之间很难进行有效的交互和协调工作,这严重制约了营销信息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
快速反应的营销信息系统必须要考虑所有功能及其相互之间的协作,为适应这一要求,就需要采用面向对象技术开发营销信息系统,使系统中的异构部件在企业组织结构再造的基础上有机的集成起来,形成面向业务流程过程的营销信息体系结构,这是快速反应营销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
总之,在新营销环境下,大多数业务都将变成自我服务的数字化业务,客户服务将成为每一家企业增加价值的主要职能,变革的速度以及针对客户个人情况的关注的需要将迫使公司在内部采纳数字化程序。理解这种变化及变化的性质,构建基于全新理念的速度营销信息系统,对于构建企业未来的竞争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高效产品开发系统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企业产品生命周期越发短暂,加快产品创新,缩短产品开发时间已成为企业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领先开发新产品往往能获得技术专有性,给后进入者设置较高的进入壁垒,同时,还可以为产品技术或其它活动确定标准,迫使后来者采纳这些标准,而这些标准又反过来使企业的领先地位更持久。创新领先企业可以优先获得稀缺资源,优先选择劳动力、原材料供应商、设备及有经验的管理人员,选择开发具有较大需求潜力的产品,开拓有吸引力的市场,迫使竞争对手处于不太理想的竞争地位。
要使产品创新处在领先地位必须建立高效产品开发系统,这须首先从转变产品开发指导思想入手。树立正确产品开发思想必须对环境和产品本身有正确认识。产品开发环境正在从产品和服务的标准化、寿命期长、信息含量少、一次易的环境向产品和服务个性化,寿命期短,信息含量大,并且顾客基础不断变化的环境转变。市场现实状况重新驱动了对产品的定义,产品被定义成顾客问题解决方案,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案是由顾客和生产者联合确定的,并且是开放式的,它的最终用户可以对方案进行改进、升级或重新配置,在此基础上形成连续的方案产品替代,并且方案的替展与顾客所遇问题的发展步调一致。这就需要同顾客建立一种战略性的关系:稳定的、长期的、能经受不断的市场变化考验的关系。当生产者与顾客能相互理解,共同创造解决方案时,这种不可避免的互相依赖互相影响便成了这种长久关系的基础,另外,以个别顾客的信息为依据的日益富有弹性的生产能力也使企业真正能够提供方案。
在新的速度竞争环境中,传统的分步式产品开发技术已经不适宜于速度竞争环境下的产品开发,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应引入并行工程和虚拟技术。并行工程即“集成地、并行地设计产品及其相关过程(包括制造过程和支持过程)的系统方法。这种方法要求产品开发人员在一开始就考虑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从概念形成到产品报废的所有因素,包括质量、成本、进度计划和用户要求。”并行工程是在CAD、CAM、CAPP等技术支持下,将原来分别进行的工作在时间和空间上交叉、重迭,充分利用了原有技术,并吸收了当前迅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的优秀成果,使其成为先进制造技术中的基础。在并行工程中为了达到并行的目的,必须建立高度集成的主模型,通过它来实现不同部门人员的协同工作;为了达到产品的一次设计成功,减少反复,它在许多部分应用了仿真技术并引入了工作流管理概念,以满足同步、异构、分布式团队等复杂管理的要求。并行工程的运用不仅可以缩短开发时间而且可以减少误差,如由于在产品开发中有顾客参与,减少了顾客信息误差,由于有生产人员参与减少了产品从设计转换到生产过程的误差,而且由于标准化、信息化满足了可重组、可重用及范围的可变性等要求。并行工程的进一步发展就是虚拟制造。所谓虚拟制造又叫拟实制造,它利用信息技术、仿真技术、计算机技术对现实制造活动中的人、物、信息及制造过程进行全面的仿真,以发现制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产品实际生产前就采取预防措施,从而达到产品一次性制造成功,来达到降低成本、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增强产品竞争力的目的。虚拟制造的重大作用主要表现为:运用软件对制造系统中的五大要素(人、组织管理、物流、信息流、能量流)进行全面仿真,使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集成,为先进制造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广大的空间,同时也推动了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可加深人们对生产过程和制造系统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对其进行理论升华,更好地指导实际生产,即对生产过程、制造系统整体进行优化配置,推动生产力的巨大跃升。
柔性生产系统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生产转向围绕市场需求的生产,多品种、少批量生产方式成为企业主要生产方式,适应这一特点,企业生产系统逐步柔性化。
柔性生产系统是以生产为中心,将各个与之相关的部门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灵活、效率高的生产系统。柔性生产系统的基础是处理与生产相关的各种管理数据的能力。只有采用计算机管理,才能充分保证企业生产过程中对各种信息的准确、实时处理。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生产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是实现柔性生产的前提。柔性生产系统应对生产过程实现单元化重组。它类似标准件的组合,将生产过程尽量划分为一系列标准的或半标准的、独立的或协作的智能模块,各单元之间具有暂时的递阶层次关系,当某一特定的项目产品完成后,这一关系自动解散,并随时准备生成适应新项目的产品递阶关系,这样生产规模有伸缩性,能够迅速自行组织以适应市场对产品、产量和交货期限的要求。柔性生产系统也要求管理上的变化,在传统的工业企业中,是以生产线流水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来组织生产的,有着明确的分工。而计算机集成技术却将生产产品的设计、制造、工艺流程等环节全部集成起来由计算机来共同完成,实现生产一体化作业,生产作业的一体化也要求实行一体化的管理体系,传统的部门之间职责分明的管理体系被打破,同时由于许多工作由计算机完成,从而导致管理层次减少和管理幅度增加。对生产作业工人和管理人员要求具有复合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能够迅速适应新的工作要求。
柔性生产管理中还引入准时化生产和精益生产的概念。准时生产方式的基本思想是在恰当的时间生产出恰当的零部件、产成品,把生产中出现的存储、装备和等待时间、残次品等视为一种浪费。准时生产所依据的基本原则是“准时”,即在零件刚好被需要时,才将它生产出来并送到需要地点,其追求的理想目标是“零库存”。为了达到“零库存”,生产过程必须严格控制,生产按定单进行,前道工序由后道工序触发,当后道工序在控制库存以下时,前道工序才为补充后道工序的控制库存而生产。也就是说,对整个定单而出现产品库存减少到控制库存以下时,才会再装配产品补充库存并进而触发前面工序的生产。由于生产过程并非按计划而是从后向前由定单触发,因而相应的生产管理系统被称作为拉动式系统。准时生产的柔性主要表现在它具有动态的自我完善机制,从根本上消除隐患,以防再度发生,具有良好的生产过程控制能力。精益生产要求企业的各项活动都必须运用“精益思维”。精益思维的核心就是以最小的资源投入,包括人力、资金、材料、时间和空间,创造出尽可能多的价值,为顾客提供新产品和及时的服务。精益生产的特点在于:强调人的作用和以人为中心,各部门间人员密切合作,并与协作户、销售商友好合作,减掉一切不产生价值的工作,它是需求驱动的简化生产,简化了产品的开发过程,简化了信息的传递,简化了组织机构和非生产的费用,消除了生产过程中一切错误、积压、多余、过度加工、等候等浪费现象。精益是实现生产柔性的前提条件,整个生产组织系统的精益制造是生产系统柔性的重要保证。
现代企业柔性生产还突破了组织内柔软性发展到组织间柔性。面对市场环境的瞬息万变,要求企业有灵敏的反映,而产品越来越复杂、个性要求越来越高,任何一个企业已不可能快速、经济地制造产品的全部,这就需要建立动态联盟式虚拟企业,非常快速地合成新的生产能力。这些能力可由企业内部和企业间分散于不同部门及众多岗位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经常、快速地通过电子网络这种理想方式进行合成。它是对市场机会的动态响应,市场机会消失,虚拟企业就解体。它使资源运筹的外延从企业内部延伸到企业外部,极大地拓展了资源优化配置的范畴,使各种优势资源互相集成,催生出更加强大的综合优势,以整体的优势应付多变的市场,快速提高企业竞争能力。虚拟企业形成了一个具有时间上的“快速性”和空间上的“全球性”的动态合作经济实体,超出了单个企业的边界,涵盖了“外组织”,它也成了组织结构的一部分。虚拟企业之间的合作可以通过业务外包、合资经营、战略联盟等形式实现。业务外包首先是由一个核心成员企业发现客户对某一个产品或服务的需求时,在确定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后,集中自己的资源放在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活动上,将其余的活动外包给其他专业公司。如果企业没有某方面的核心能力,又出于对技术或成本的保密而不愿外包时,可以由几家企业共同出资建立一个专门化合作中心、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因此有人将这种合资经营形式叫企业共生。当几个企业的拥有的资源和技术相互补充而各自的市场不互相矛盾时可采取战略联盟来进行的长期合作,共同开拓一项长期的事业。虚拟企业是基于新经营机遇而组建,可以实现对市场或顾客的跟踪,使产品的产量、品种、个性真正适应市场的需求,满足顾客定制的要求。
柔性生产还包括其支撑的基础结构即敏捷供应链系统,这需要对供应链进行简化、整合。制造企业就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社会化大系统中的一个成员,并作为动态的制造环境中一个可使用的制造个体资源,以企业集成的形式,通过合作与竞争,加入敏捷供应链。因此,企业集成的范围应扩大,向供应商和客户扩展,或者说向企业的上游和下游扩展,组建面向柔性生产的敏捷供应链系统,对企业从客户到供应商的全程供应链各个环节业务模式进行全面重组,以期能显著缩短企业对客户订单的响应周期,并同时有效控制产品在全程供应链上的全程成本。
快速产品分销系统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个产品制造企业要想提高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求得生存和发展,其中的一个关键就是要解决产品上市快的问题,即以尽可能少的费用和尽可能短的时间,将产品推向市场,在满足消费者需要的同时,实现企业自身的经营战略目标。本质上讲,产品分销决策是企业营销活动(4P)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产品分销决策过程研究的是产品从生产者向消费者转移过程的系列决策,包括依次进行地区市场需求潜力预测、地区分销点决策、分销渠道选择与评估、中间商选择与评价、仓储点及运输决策以及分销资源分配决策等。分销渠道决策是公司营销管理中最为重要的决策之一,一个分销系统也是公司一项关键性的外部资源,它的建立通常需要若干年细致的选择与组织,并且不是轻易可以改变的。快速的分销系统首先要求有合理的分销体系结构,包括分销渠道长度、广度及经销商的选择。缩短渠道长度正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选择,愈来愈多的企业越过中间环节采用直复营销的方式。一体化的渠道结构,相比于传统的分销渠道更有助于提高渠道系统响应市场需求的速度。在零售环节上实施涡轮营销对于食品、饮料等行业的公司尤为重要,因为能否更快地或在其他竞争对手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将产品送到顾客手中,成为衡量他们竞争力、能否赢得长期顾客的极其重要的因素。美国多米诺比萨饼店在零售环节上实施涡轮营销,它向顾客保证半小时内送货到家,否则将免费赠送或低价出售比萨饼。为此,公司在货车上安装了烤箱和电话,在通往顾客家的路上就可以将比萨饼烤好,成功地实施涡轮营销使其在美国比萨饼市场上占有相当份额。
快速的产品分销系统需要有敏捷的物流作支撑。长期以来,人们都习惯把关注的焦点放在生产领域,但随着现代化大生产的发展,这个焦点已经逐步转移到流通领域。据统计,在美国,全部生产过程中只有5%的时间用于加工制造,95%的时间则用于搬运、储存等物流过程;在日本,物流费用约占产品总成本的10%~12%;在我国,物流费用大约占商品进销差价的70%,仅在账面上反映的物流费用就占商品总成本的40%。由此可见,物流在企业速度营销信息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物流系统快速,实际上包含着多种含义。首先对于需方来说,快速是指在正确的时间将货品送达目的地,也就是及时性;对于物流系统而言,快速是指高效完成系统中的物流,这可以减少资产负担并提高相关的周转速度,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高效利用库存;另外应该注意到的是,快速还指物流系统对于业务变迁的适应能力。敏捷物流系统的实现得益于信息技术发展,主要是自动识别技术和无线网络技术。自动识别技术最实际的例子就是超市中一维条码的广泛应用。条码技术的意义在于物流与信息流的结合。在没有应用条码的时代,操作中出现差错的几率非常大,这实际上就是由于物流与信息流脱节,条码则紧密地将物流与信息结合在一起,大大减少了出错的可能性。无线网络技术从有线到无线并非只是简单的媒体变化,这种媒体变化带来了新的可能性。GPS与GSM/CDPD/GPRS的组合,可以提供实时或接近实时的车辆位置信息,这些信息对于运力调配有着重要意义。
总之,在生活快节奏的21世纪,面临当前市场竞争的白热化,企业就需要开发速度营销系统,而高速度需要将各个环节高度集成进行全面提速和加速。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二、内部审计的系统管理模式分析
系统管理理论,把管理对象看成是特定的系统,以系统思想为指导,以系统功能最佳为目标,运用系统管理方法,把握住系统的组成要素及要素之间的联系,对各要素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及时调整和控制系统的运行,以实现系统全过程的动态优化管理,最终实现系统目标。根据系统管理理论,设计系统管理模式的一般方法是先进行系统的总体设计,然后进行各子系统或具体问题的研究。内部审计系统主要包括目标、组织、行为和管理等要素,各要素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内在联系,且各要素本身又是由若干子要素组成的子系统,构成一个完整的内部审计系统。
1.内部审计目标系统。
目标系统是内部审计所要达到的最终状态的描述系统。由于内部审计是隶属于企业内部的一项职能,企业的每一项职能都要围绕企业的核心目标而用力,国际及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对内部审计目标进行了恰当定位,即为了组织增加价值并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可见,内部审计根植于企业目标而存在,为最终实现企业目标保驾护航。内部审计目标系统包含系统目标、子目标和可执行目标三个层次,其中系统目标即企业目标;子目标即开展的每一项审计项目的总括性目标,向上与系统目标衔接一致;可执行目标用于确定审计项目的详细构成,向上与项目目标衔接一致,应具有可操作性,便于审计人员具体执行,通过“自上而下”及“自下而上”双向控制,最终达到实现整个内部审计目标的目的。
2.内部审计组织系统。
内部审计组织系统是由参与完成审计工作、实现内部审计目标的个人和机构组成。内部审计组织系统具有开放性,在进行内部审计组织系统设计时,应考虑以下几点:一是把握突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原则;二是内部审计机构与董事会或者最高管理层的关系,根据第2302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规定,内部审计机构与董事会或者最高管理层存在组织隶属关系,应当接受董事会或者最高管理层的领导并向其报告,保持良好的关系,积极寻求其对审计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增强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及审计工作开展的便利性;三是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相对于同层级管理机构及人员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便于审计工作开展。
3.内部审计行为系统。
内部审计行为系统是由完成内部审计项目或任务、实现内部审计目标所有必需的内部审计活动构成的,包括审计目标、审计制度、审计计划、审计工作方案制定、审计项目实施以及审计建议落实等。这些活动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逻辑联系,构成一个有序的动态系统,设计内部审计的行为系统,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应包括实现内部审计目标系统必需的所有工作,并将它们纳入计划和控制过程中;二是按照内部审计准则及制度实施审计项目,保证审计项目实施程序化、规范化;三是保证内部审计行为系统与企业内其他机构、部门及个人行为之间良好的协调。
4.内部审计管理系统。
内部审计管理系统是指为使内部审计达到应有的效果,对内部审计的目标、组织及行为系统所采取的控制措施总和。为最终确保内部审计目标的实现,内部审计管理系统从总体上应完成如下工作:一是对内部审计的目标系统进行策划、论证和控制,使之与企业目标相统一;二是对内部审计的行为系统进行计划和控制,使之符合内部审计准则及制度的规定,保障审计质量;三是对内部审计的组织系统进行设置、协调和指挥,使之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利于审计工作开展及审计目标实现。
以火灾自动报警技术为核心的建筑消防系统,是预防和遏制建筑火灾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国火灾自动报警工程应用技术实现了较快发展,但由于在实际应用中,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通讯协议不一致,火灾自动报警工程技术水平还相对落后,还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①适用范围过小。我国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技术比美、英等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安装范围主要是《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的场所和部位,而在易造成群死群伤的中小型公众聚集场所和社区居民家庭甚至部分高层住宅都没有规定安装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适用范围过小,防范措施不到位。②智能化程度低。我国使用的火灾探测器虽然都进行了智能化设计,但由于传感器件探测的参数较少、支持系统的软件开发不成熟、各种算法的准确性缺乏足够验证、火灾现场参数数据库不健全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难以准确判定粒子(烟气)的浓度、现场温度、光波的强度以及可燃气体的浓度、电磁辐射等指标,造成迟报、误报、漏报情况较多。③网络化程度低。我国应用的火灾119动报警系统形式基本上以区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集中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控制中心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为主,安装形式主要是集散控制方式,自成体系,自我封闭,尚未形成区域性网络化火灾自动报警系统。④组件连接方式有待改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以多线制和总线制连接方式为主,探测器和报警器及控制器之间是采用两条或多条的铜芯绝缘导线或铜芯电缆穿管相接,存在耗材多、成本高、抗干扰能力差的缺点。同时,铜导线耐高温性能差、易磨损,系统施工维修复杂,影响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可靠性和更广泛的应用。⑤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误报、漏报问题较多。由于火灾探测器的安装环境极其复杂,加之各种传感器在探测火灾方面存在着某些先天不足,无法准确地感应各种物质在燃烧过程中所特有的声波、光谱、辐射、气味等诸多方面发生的微妙变化,对火灾发生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同粒径和颜色的烟存在探测“盲区”,误报、漏报现象时有发生。⑥超早期火灾探测报警技术应用还几乎处于空白。国外已开发出适合洁净空间高灵敏度感烟火灾探测报警系统,如激光式高灵敏度感烟火灾探测器,吸气式高灵敏度感烟火灾探测报警系统和气体火灾探测报警系统,与普通火灾探测报警系统相比,其探测灵敏度提高了两个数量级,甚至更多,这些系统采用了激光粒子计数、激光散射等原理监视被保护空间,以单位体积内粒子增加的多少来判断是否发生火灾,系统可在火灾发生前几小时或几天内识别潜在的火灾危险性,实现超早期火灾报警。而该技术我国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待进一步研究开发应用。
针对上述问题,火灾自动报警应用技术应进一步着眼于当前国际发展的新形势,加快更新改造进程,加强对数字技术和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改进系统能力,使火灾自动报警应用技术向着高可靠、低误报和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当前,国外火灾自动报警应用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七个方面。
1网络化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网络化是用计算机技术将控制器之间、探测器之间、系统内部、各个系统之间以及城市“ll9”报警中心等通过一定的网络协议进行相互连接,实现远程数据的调用,对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实行网络监控管理,使各个独立的系统组成一个大的网络,实现网络内部各系统之间的资源和信息共享,使城市“ll9”报警中心的人员能及时、准确掌握各单位的有关信息,对各系统进行宏观管理,对各系统出现的问题能及时发现并及时责成有关单位进行处理,从而弥补现在部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擅自停用,值班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业务素质低、对出现的问题处置不及时、不果断等方面的不足。
2智能化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智能化是使探测系统能模仿人的思维,主动采集环境温度、湿度、灰尘、光波等数据模拟量并充分采用模糊逻辑和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等进行计算处理,对各项环境数据进行对比判断,从而准确地预报和探测火灾,避免误报和漏报现象。发生火灾时,能依据探测到的各种信息对火场的范围、火势的大小、烟的浓度以及火的蔓延方向等给出详细的描述,甚至可配合电子地图进行形象提示、对出动力量和扑救方法等给出合理化建议,以实现各方面快速准确反应联动,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且火灾中探测到的各种数据可作为准确判定起火原因、调查火灾事故责任的科学依据。此外,规模庞大的建筑使用全智能型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即探测器和控制器均为智能型,分别承担不同的职能,可提高系统巡检速度、稳定性和可靠性。
3多样化
(1)火灾探探测技术的多样化。我国目前应用的火灾探测器按其响应和工作原理基本可分为感烟、感温、火焰、可燃气体探测器以及两种或几种探测器的组合等,其中,感烟探测器一枝独秀,但光纤线性感温探测技术、火焰自动探测技术、气体探测技术、静电探测技术、燃烧声波探测技术、复合式探测技术代表了火灾探测技术发展和开发应用研究的方向。此外,利用纳米粒子化学活性强、化学反应选择性好的特性,将纳米材料制成气体探测器或离子感烟探测器,用来探测有毒气体、易燃易爆气体、蒸气及烟雾的浓度并进行预警,具有反应快、准确性高的特点,目前已列为我国消防科研工作者的重点研究开发课题。
(2)设备连接方式的多样化。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成熟、完善和新型有线通信材料的研制,设备间、系统间可根据具体的环境、场所的不同而选择方便可靠的通信方式和技术,设备间可以用无线技术进行连接,形成有线、无线互补,同时新型通信材料的研制开发可弥补铜线连接存在的缺陷。而且各探测器之间也可进行数据信息传递和交流,使探测器的设置从枝状变成网状,探测器不再是各自独立的,使系统间、设备间的信息传递更方便、更可靠。
4小型化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小型化是指探测部分或者说网络中的“子系统”小型化。如果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实现网络化,那么系统中的中心控制器等设备就会变得很小,甚至对较小的报警设备安装单位就可以不再独立设置,而依靠网络中的设备、服务资源进行判断、控制、报警,这样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安装、使用、管理就变得简洁、省钱、方便。
5社区化
目前我国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只被安装在重要建筑上,而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包括许多居民家庭都安装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安全意识的增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进一步完善以及智能化程度的提高,在社区家庭特圳是高级住宅积极推广应用防盗、防火联动报警装置或独立式感烟探测器,对干预防居民家庭火灾是非常必要和行之有效的措施。
6蓝牙技术无线化
与有线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相比,蓝牙技术无线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具有施工简单、安装容易、组网方便、调试省时省力等特点,而且对建筑结构损坏小,便于与原有系统集成且容易扩展,系统设计简单且可完全寻址,便于网络化设计,可广泛应用于医院、文物古建筑机场、综合建筑和不便联网、建筑物分散、规模较大,干扰较小的建筑。对正在施工或正在进行重新装修的场所,在未安装有线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前,这种临时系统可以充分保障建筑物的防火安全,一旦施工结束,蓝牙技术无线系统可以很容易转移到别的场所。
7高灵敏化
以早期火灾智能预警系统为代表。该系统除采用先进的激光探测技术和独特的主动式空气采样技术以外,还采用了“人工神经网络”算法,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容错能力和并行处理能力,近乎于人类的神经思维。此外,该系统的子机与主机可以进行双向智能信息交流。使整个系统的响应速度及运行能力空前提高,误报率几乎接近零,灵敏度比传统探测器高l000倍以上,能探测到物质高热分解出的微粒子,并在火灾发生前的30min到20min预警,确保了系统的高灵敏性和高可靠性,实现早期报警。
针对当前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存在的通讯协议不一致,系统误报、漏报频繁,智能化程度低,网络化程度低、特殊恶劣环境的火灾探测报警抗干扰等问题较为突出的现象,提出在符合国家消防规范的基础下采用统一、标准、开放的通讯协议,通过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的应用研究,对系统方案、设备选型的优化组合,改进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工作性能、减少维护费用和维护要求,向着高可靠性、高灵敏性、低误报率、系统网络化、技术智能化方向发展,为更好的预防和遏制建筑火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从而更好的保护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这是火灾自动报警应用技术的研究发展趋势。
1.交换功能。它是指从供给者手中购入资源、信息、消费品及服务,然后再销售到需求者手中,以实现所有权或使用权的转移。
2.传递功能。针对有形商品而言,这就是实体分配功能,在实现有形商品所有权的转移时,还要通过实体分配实现商品的空间转移,才能将商品传递到需求者的手中,这一功能主要由交通运输部门及仓储部门来执行。对于货币,由金融机构执行这一功能,对于信息这一无形商品,执行传递功能的是电信企业、大众传播媒体等机构。
3.便利交换功能。这是宏观营销机构的其他辅助,主要有标准化和分级、风险承担、收集和分析市场信息职能。标准化和分级的职能是由批发商与零售商来承担,它涉及按规格和质量对商品进行分类,这使得购买和销售变得更为简便。风险承担职能是指在营销过程中必须承担的由于不确定因素造成的风险。如:商品可能会被损坏、偷窃或过时,这一职能的承担者往往是中间商与保险公司。在营销活动的计划、执行和控制过程中,收集和分析营销信息也是一项重要的职能,执行这一职能的可以是营销调研公司、广告公司等辅助营销机构,可以是批发商、零售商等中间商。在宏观营销的整个流程中,首先是由消费者向资源市场提供劳动力及一部分资金,以便制造者能够利用。这一过程在大多数情况下需要通过劳务中介或金融机构等宏观营销机构来执行,也可以由消费者直接执行某些一般营销职能(如个人直接投资办厂,直接到企业中去应聘)。制造者除了向资源市场获取所需要的资源之外,也可以同时向资源市场提供原材料、资金、技术等资源,这一过程同样也需要由资源市场的宏观营销机构来执行大部分的宏观营销职能。然后由制造者向消费品市场提供他们的产品及服务,消费者则从中选择他们的所需。这一过程宏观营销职能的执行者多为以批发商及零售商为代表的各级中间商,当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制造者会直接参与营销功能的执行。政府在宏观营销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对系统中的其他参与者进行监督及提供服务,同样也是资源市场和消费品市场的需求者。系统中的所有参与者向政府交纳税金以维持政府的运行。
一个国家的宏观营销系统是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的重要基础,它具有一般系统所应具备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整体性。宏观营销与微观营销的根本差别在于,它关注的不是单个组织的营销行为,而是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考虑营销问题,这就决定了宏观营销系统有着与生俱来的整体性特征。宏观营销系统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的整体功能就是引导社会资源的有效匹配,这一功能显然不是系统中各要素所能单独完成的,而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
2.相关性。宏观营销系统的相关性表现为,系统是在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协作下运行的。例如,制造者和消费者相互渗透,而且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消费品市场上,传统的生产企业是商品的制造者,而个人是商品的消费者,但是在劳动力市场上,个人成为了劳动力的制造者,而企业则成为了劳动力的消费者。此外,无论是在哪个市场上,制造者都是在消费者需求的引导下来营销自己的提供物,而宏观营销机构则是制造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政府在宏观营销系统中扮演着多个角色,它自身既是商品的消费者,同时又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整个营销系统正常运行的监管者。
3.层次性。一个现代的宏观营销系统应该由多个子系统构成。它不仅包括传统的具有实物形态的商品市场营销系统,而且还包括资金市场营销系统、劳动力市场营销系统、技术市场营销系统等等。在每一个子系统中,都有一定数量的营销中介机构在执行着一般营销功能,例如在传统的商品市场中有商品的批发商和零售商;在资金市场中有银行及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在劳动力市场中有职业介绍所、猎头公司;在技术市场中也有专门从事技术交易活动的中介公司。再进一步看,每一个宏观营销子系统又都是由大量的微观营销系统(即企业营销系统)构成,宏观营销系统的成功运作必须取决于各子系统的效率以及微观营销系统的效率。
4.开放性。一个有效的宏观营销系统还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首先是整个社会经济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与社会中的其它系统进行着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并受到来自各方面的社会力量的约束,包括法律的、文化的、道德的约束及政治的影响。此外,一个国家的宏观营销系统还应该积极地和别国的系统进行交流。在当今世界中,经济全球化趋势已是不可逆转的潮流,缺乏与别国营销系统的交流必然会使本国的营销系统陷入无效、无序、僵化的状态。
5.动态性。宏观营销系统还具有动态性的特征,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必须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革新。例如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宏观营销系统是在指令计划的作用下运行的,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宏观营销系统则必须在消费者需求的引导下运行。
二、宏观营销系统中政府所扮演的角色政府是宏观营销系统中的重要参与者之一,尽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营销系统应该在价格机制的作用下,在消费者需求的引导下运行,但是政府仍在系统的构建及运行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宏观营销系统的监管。作为宏观营销系统中的监管者,政府首先应当建立保证系统正常运行的法律体系,这是保证一个宏观营销系统有序发展的重要前提。这一法律体系不仅包括制定必要的法律条文,还包括建立一个公正有效的市场执法机构。其次,政府还应制定一些优化宏观营销系统结构、提高营销系统效率的政策,以尽可能地减少系统中的交易成本。
2.为宏观营销系统的建设及运行提供服务。在宏观营销系统中,政府的另一个重要的职能是提供服务,并通过税收来获得对所提供服务的补偿。政府为宏观营销系统提供的服务主要体现在对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及维护上,例如运输和通讯设施的建设等方面。
3.促进本国的宏观营销系统与外国宏观营销系统的交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资源已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而作为资源配置重要基础的宏观营销系统必须是开放的。一国的营销系统必须积极地参与到与别国营销系统的交流中去。在这一过程中,政府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它对这一交流应该持积极支持的态度,而不是进行全面的管制;其次它应当制定一系列的促进交流的政策,尽可能地消除交流过程中的障碍;最后,它必须在本国的营销系统与国际交流过程中担当一个保护者的角色,以免本国的利益受到损害。
4.政府自身也是系统中最大的消费者。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的政府都是本国宏观营销系统中最大的消费者。政府对商品、劳动力、资金等资源的需求变化对宏观营销系统中各个市场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当一国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时,显然会促进该国宏观营销系统中的交易量,反之,系统中的交易量则会相对萎缩。5.政府自身也执行一些营销职能。很多国家的政府自身也会使用一些营销方法来进行政府管理。表面上看,这一行为对宏观营销系统似乎并没有什么影响,但仔细分析后我们可以发现,政府对营销方法的使用正是表明了政府对营销理念的支持立场,即在管理过程中遵循以“需求”为导向的立场。而一个宏观营销系统只有在“需求导向”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才能有效率地运行,政府作为宏观营销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正确的营销观念,显然有利于营销系统效率的提高。
三、我国政府在宏观营销系统中应发挥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宏观营销系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系统体系不断完善,效率也有了较大的提高,这一成果与我国政府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但是也应当看到,目前我国的宏观营销系统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首先,在商品市场上,虽然产品与服务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实现了以需求为导向的自由流动,但是在一些产业中,地方保护主义现象依然盛行,严重阻碍了宏观营销系统效率的提高;此外,相对较高的过桥过路费对商品的自由流通也是一个较严重的阻碍。其次,在资金市场中,资金并不完全是在一个以需求为导向的竞争环境中流动。居民的投资方式仍然十分单一,还是以储蓄为主。而大量的储蓄经过国有银行体系流向低效率的国有企业,转化为低效率的投资,不仅银行体系已经积累了大量的不良资产,而且这一恶性循环还在不断地继续,构成对资金市场稳定发展的严重威胁。此外,劳动力市场中也存在着较大的流动障碍。城镇劳动力的50%左右仍然集中在国有单位,在档案制度的约束下,流动性严重缺乏。虽然在非国有单位之间的劳动力流动比较自由,但在户籍制度的约束下,劳动力要实现在更大地域范围内(如跨省、跨城乡)的自由流动仍然较为困难,建立一个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尚需时日。此外,各个营销子系统的发展互不平衡、整个宏观营销系统中信用缺失等等,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宏观营销系统的整体发展。
所以,我国政府在扮演营销系统中的角色时,与成熟市场经济的国家相比,政府作用的领域还应该要大一些,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提供更多的服务。近年来,我国政府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宏观营销系统的良好运行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但是,就中国的实际情况而言,政府除了提供建设及维护基础设施的服务之外,还应当强化信息服务的功能。特别是在农产品市场上,作为商品提供者的农民,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无法独立地进行有效的营销活动。因此,我国政府特别是地方各级政府,应该在农产品市场的建设、产品需求信息的搜集等方面为农民提供帮助,尽量降低农民的交易成本,合理引导农产品的生产销售。超级秘书网
世界著名的美籍华人企业家说:“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不上网,即失败。”对于传统营销与网络营销而言,两者的差异可以说是革命性的、翻天覆地的差异。只有深刻理解了这种差异,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网络营销,更好地开展网络营销。网易总裁丁磊说:在一个互联网业者看来,任何一个领域,都可以分为两个世界,一个是有互联网的世界,另一个是没有互联网的世界。两个世界的差异,充分地体现了差异的革命性。具体而言,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的革命性差异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传统营销以市场导向为主,网络营销以顾客导向为主
市场导向,强调的是以整体、宏观的角度来开展营销;而网络营销,强调以具体的、生动的每个个体的消费者为对象来开展网络营销。以市场为导向,对于把握顾客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对顾客的需求的满足度一般较低;而网络营销可以通过技术的手段,来尽量分析出每个具体的顾客的需求的特点并满足之。这在人类商品经济的发展历史上,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商业人士,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可以了解到芸芸众生中每个具体个体的需求的特点,并根据对每个具体的需求的把握,来组织生产,供应商品和服务。让顾客满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没有比让顾客满意更重要。利用互联网企业可以将企业中的产品介绍、技术支持和订货情况等信息放到网上,顾客可以随时随地根据自己需求有选择性地了解有关信息。这样克服了在为顾客提供服务时的时间和空间限制。网络营销能满足消费者对购物方便性的需求,省去了去商场购物的距离和时间的消耗,提高消费者的购物效率;在网络营销渠道中,企业把速度放在竞争首位。公共网络的建立将迫使企业对市场机会做出快速反映,而强大的信息沟通能力将大大提高企业的反应速度,同时也改善了传统的营销渠道的产销关系。
二、传统营销具有同质化、大规模的特点,而网络营销具有个性化、一对一方式的特点
在传统营销的视角下,商业人士总是试图从大众市场中,细分出一部分目标市场,找到特定目标市场的同质化特点,然后来组织生产。而网络营销,就是要将个体的需求同机寻找出来,不是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目标市场,而是去关注是否有特定的个体具有特定的需求,如果发现了一种个体的一种需求,还未有满足的,就可以通过网络营销的方式,来组织生产或供应。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网络营销是一种以消费者为导向,强调个性化的营销方式;网络营销正在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关系发生着变革。在传统的运行方式下,企业欲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欲望及发现潜在消费者方面有一些不可逾越的鸿沟,而在网络营销下,在互动沟通过程中可以实现信息对称(不受任何外界因素干扰),从而使得产销之间实现一对一的深层次双向沟通。
网络营销的特点,使得具有相似需求特点的个体,会在网络营销者并不主动地背景下,会聚到提供个性化服务或产品的网络平台上来。
三、传统营销是异动单向的,而网络营销是同步互动的市场营销
营销,强调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者、提供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沟通的深度越深入,沟通的频次越高,则往往更使双方更容易解决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差异。传统营销环境下,供给者显得更加主动,需求者是相对被动的;而在网络营销环境下,需求者取得了更大的主动的权利,需求者和供给者可以及时高效地互动沟通,这也是传统营销下不可能实现的。网络营销具有企业和消费者的极强的互动性,从根本上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
网络营销的互动性,则利用互联网络互动性强的特点,将营销由营销者单方面的努力转变为营销者和消费者的互动。Yoyodyne公司是H&RBlok公司、Reader’sDigest以及MCI等众多公司的商,该公司吸引了100万用户参加游戏和有奖竞赛,该公司只要玩游戏的人自愿提供一个电子邮件地址,在它提供的网址中随意访问什么网址或阅读什么广告,通过这种方式Yoyodyne公司帮助广告商同用户建立联系,以便掌握更多的消费需求信息。这种传播方式大大加快了传播的速度,同时也使得广大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了该公司的产品,可以说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传播方式,它很好地利用了互联网的互动特性,使互联网成为传播概念的有力工具。另外,网络强大的通信能力和电子商务系统便利的商品交易环境,缩短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实际距离,同时也促使营销者和消费者的沟通方式进一步发生变化,消费者希望可以亲自参与到产品的设计、生产、评测环节中去,并且成为企业经营全过程中重要的、积极的参与者。在网络环境下,通过电子商务手段,企业将信息以多媒体方式在网上传播,并以智能搜索和查询的方式,方便消费者主动在网络上搜索信息,这样企业可以直接面对消费者,和消费者进行沟通、交流,从而共同创造新的市场需求。
网络营销的互动性,通过互联网的传播和互动,向消费者和目标顾客传递大量的信息,推动顾客主动购买并传播企业的产品概念,通过制造并传播,帮助企业实现快速扩展的目标。网络营销要应该很好地把握消费者的需求,提升消费者服务意识和水平。将消费者放在首位才是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
四、网络营销可以更容易地将业务范围扩展到全国、全球,而传统营销则显得步履艰难
传统营销面对的工作环境是要将分布在全国、甚至全球的各种销售分支机构、销售商协调起来,组织资源来满足需求。网络营销通过利用一个统一的网络平台,可以以一个形象、一个准则来满足客户需求;并及时沟通,处理各种特殊情况。
企业扩张,最根本的是要实现市场的扩张,客户数量的增加。做好产品的功能和质量,然后将产品卖给尽可能多的顾客,卖到尽可能广阔的市场,这是很多商业人士的梦想。在传统营销下,因为成本的原因,因为时间、空间的原因,因为管理的难度,使得很多小的企业虽然有很好的产品,但市场却几十年内,都无法扩展到全国、全球。
而网络营销环境下,企业可以通过近似免费的信息的传递,将产品的信息拓展到全国、全球,可以节省大量的市场推广成本和客户管理、服务成本,并能节省商品生产、管理的成本。在网络营销时代,我们将会看到越来越多的小而精的强大的企业,它们在一个行业或产品领域内,同过去的产品上的竞争优势,而占据了该产品或行业的全国性、甚至全球性的市场的领导地位。
传统营销领域,虽然也提出了整合营销的学说,但实际上,能够真正做到整合营销的企业少之又少,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传统营销本身就是一个分散、独立的过程;网络营销在统一协调营销工作方面,具有天生的巨大优势。这解决了无数营销管理人员在营销管理、控制中感到困惑的一个突出难点。
五、网络营销实现零级渠道销售模式,传统渠道则必须依靠中间商发力
由于网络营销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从而使企业可以不必借助批发商和零售商的营销努力即可实现产品销售,只要网上的客户有需求,企业就可依其需求供货;不仅如此,对网络营销来说,还可以实现“少环节”销售,甚至可以不必设置大规模的产品展示空间和中转仓库,这样可以降低渠道运行费用和交易费用。
由于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存在巨大的差异,而网络营销又可以进一步满足客户的需求,因此,在很多方面,网络营销有取代传统营销的趋势。网络营销对传统营销提出了长远而深刻的革命性挑战。
目前电力企业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企业为了更好的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则建立了电力营销管理系统,通过对企业实际情况的结合,从而设计出科学的信息体系结构和严密的业务流程,有效的提高其在电能终端能源中的占有率,确保电力营销管理水平的提升。所以目前各电力企业都需要在电力营销管理系统的建立上下足功夫,确保所建立的营销管理系统与自己的企业发展相适应。
1.2确保原始数据的完整性
电力营销系统在建成后,需要将大量的原始数据录入到系统当中来,这项工作不仅具有复杂性,工作量较大,而且对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还具有较高的要求,所以数据需要经过多部门的审核后才能进行录入,而且在录入过程中还要做好监督工作。在电力营销管理系统中的这些数据,直接关系到企业效益的实现,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1.3实现数据共享
电力营销管理系统的建立,是需要在实现对管理数据信息进行分析的基础从而实行数据的共享。所以电力营销工作在充分的确保数据和准确性和完整性,而且电力营销管理系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个个体,需要将其综合成一个整体,从通过对其进行不断的扩展和外延,从而使其与电力企业内各个管理系统实现有效的结合,在实现数据共享的基础上确保为电力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
1.4技术上规范化
通过电力营销管理系统实现为客户提供技术上的服务,这就有效的确保了电力营销业务各个环节的规范性和统一性,避免了流程中的冗余环节,使流程得以简化,而且数据在共享的基础上有效的减少了业务流转的时间,实现了各环节间的制约和监督,使数据能够及时进行上报和汇总,确保了业务的透明性和公开性,为电力企业外部形象的树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电力营销信息系统风险的可能表现形式
2.1技术风险
在电力营销信息系统设计时由于技术上的限制和影响,不可避免的会存在设计上的缺陷,这就使电力营销信息系统的稳定性受到较大的影响,导致系统存在较在的漏洞,危及到系统中重要数据的安全,使数据存在着安全上的风险,特别是在当前黑客技术不断提高的情况下,黑客入侵及攻击、对电费统计的重复和遗漏等都会导致电力营销信息系统存在技术上的风险。
2.2误操作风险
系统的维护和操作人员在无意识状态下,在操作上发生错误,从而给系统带来较大的风险。
2.3违规操作风险
电力营销信息管理系统的部分维护和操作人员为了谋取私利,利用工作之便,采取隐蔽性的技术手段来对系统中重要数据进行更改或是破坏,从而给系统带来较大的风险,给企业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
2.4备份管理的风险
主要指数据库备份工作可能由于种种原因与原数据库不符,或者在用于恢复数据库之前被人为改动可能带来的风险。
2.5非法入侵风险
黑客或是电力营销信息管理系统的维护和操作人员,进入到系统中对系统进行全局性或是部分性的修改和破坏,从而使系统瘫痪或是不能正常进行工作,使电力企业和用户带来较大的损失。
三、电力营销业务应用系统安全风险的防范策略
3.1在软件功能上施加必要的控制措施来保护营销数据的安全
(1)增加必要的保护功能在突然断电、程序运行中用户的突然干扰等偶发事故。(2)对输入系统的数据、代码等都要进行检验,对于不符合要求的数据系统不予通过。(3)增加必要的限制功能。
3.2建立必要的管理制度
(1)实行用户权限分级授权管理,建立起网络环境下营销业务应用系统的岗位责任制。按照业务的需求设定上机操作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和权限,并通过为每个用户进行系统功能的授权落实其责任和权限。(2)建立严格的内部牵制制度对系统的所有岗位要职责范围清楚、同时做到不相容职务的分离,各岗位之间要有一定的内部牵制保障。(3)建立必要的上机操作控制和系统运行记录控制:a.建立严格的硬件操作规程。b.制定操作员访问系统的标准操作规程、明确规定各个操作员进人系统后执行程序的顺序、各硬件设备的使用要求、数据文件和程序文件的使用要求以及处理系统偶发事故的操作要求,如设备突然断电的处理、设备的重新启动要求等、同时要制定数据文件的处置标准,对数据文件的名称、保留时间、存放地点、文件重建等事项做出规定,以便统一管理。c.通过设置软件功能、利用系统提供的功能或人工控制记录等措施对各用户操作系统的所有活动予以记录,并定期由系统主管进行监察和检验及时了解非法用户和有权用户越权使用系统的情况。(4)建立严格的硬件管理制度和损害补救措施,比如主服务器突然出错时,由备用的服务器接替继续工作。建立健全设备管理制度,确保硬件设备的运行环境、电源、温度、湿度、静电、尘土、电磁干扰、辐射等。(5)建立严格的档案管理制度,面对电力营销信息系统的风险性,则需要在系统投入使用后,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即将原系统的程序文件、软件和硬件技术资料要及时进行归档并设置专人进行保管。而且对于这些档案资料在无系统主管和程序主管共同批准下,则不允许任何用户对其进行接触。对于经批准可以对资料进行调用的人员,则需要对使用过程中的各种情况进行详细的登记,以便于日后核对,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6)建立预防病毒的安全措施。(7)建立对黑客的防护措施。a.设置防火墙,使用入侵检测软件。入侵检测软件可以检测非法入侵的黑客,并将它拒之内部网络之外。b.抓好网内主机的管理。对系统安全性进行管理的重要一个环节即是对用户名和密码的管理,这是保证系统安全的基础,因为即使是非法用户,也需要在获得合法用户名和密码后才能对系统进行操作。但在当前系统管理工作中,对特权用户的管理较为重视,而对于普通用户的管理则存在着忽视的情况,这主要表面在对用户权限、组别和文件权限的设置时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往往为了方便进行胡乱设置,这就给系统的安全留下了隐患。c.设置好的网络环境。网上访问的常用工具有网络操作命令,对它们的使用必须加以限制,对系统的各种插件、组件、服务等资源通过一定的分析。
(1)系统运行的可靠性要求。要确保对业务开展提供可靠支撑,尤其是面向客户的窗口业务,必须保证系统100%稳定运行。
(2)系统故障响应的及时性要求。营销信息化系统涉及的业务内容多,技术结构复杂,服务对象广,需确保故障迅速定位,顺畅沟通,快速响应。
(3)系统维护的稳定性要求。需要构建稳定的业务及技术支撑团队,梳理顺畅的运维流程,确保各项工作的闭环管理。
2系统旧有运维模式分析。
系统旧有运维模式是由省公司营销部直接管理,用户通过电话、办公系统、传真等方式的进行咨询、提出需求,由系统运维厂商人员进行解答。通过几年的运行,此种模式已经暴露出以下弊端:一是问题来源分散,市公司任何人员可通过任何方式可进行问题提报,多数问题线下处理,缺少有效汇总和监管;二是基本上处于“现事现办”的状态,解决问题停留表面,未能形成有效的统计分析;三是缺少问题记录,不能形成闭环管理,已解决问题未对全省进行广播,易出现问题重复解决现象;四是缺乏科学的管理流程,无法做到响应迅速、准确高效;五是缺少有效的监管及考核管理,不能保证运维工作的规范性、完整性。
3建立高效运维管理体系,提升系统支撑水平。
针对旧有运维模式的种种不足,我们需要建立一套组织架构统一、规章制度规范和工作流程高效的运维体系,将运维管理延伸至市、县公司,形成省客服中心集中管理,市县协同配合,运维单位技术及开发支撑的运维模式。
(1)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随着“大营销”适应性调整和省客户服务中心的成立,原有各部门在营销系统运维管理中承担的责任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通过梳理及分析,结合本身体制及管理模式的特殊性,将具体分工明确如下:省公司营销部作为业务运维管理单位,负责制定公司营销自动化系统运维管理标准;审批省客服中心上报汇总的需求、问题等。省客服中心作为业务运维实施单位负责营销自动化系统业务运维工作的具体实施;管理运维支撑平台,监控营销自动化系统运行情况;设立统一业务热线,为市、县公司提供咨询、问题处理、需求分析等服务;定期对系统运行进行评价,负责需求汇总、问题统计、制定运维方案等工作。市、县公司作为系统问题发起单位,负责问题汇总提报、初步审核等工作。
(2)细化运维工作分类。对营销自动化系统业务的运维管理工作进行细化分类,具体分为:业务需求管理、系统缺陷管理、数据管理、配置管理、应用软件管理、应用安全管理、运维质量管理等。①业务需求管理,对因政策、业务变化及管理创新而需要新增或变更的,在营销标准化设计成果最新版本现有范围之外的新业务和新功能需求,是系统持续深化应用并快速响应新型业务的保障。②系统缺陷管理,包括功能缺陷和性能缺陷,是确保营销业务正常开展所必须提供的基础性保障和支撑工作。③数据管理,包括数据迁移和数据变更等,是营销自动化系统应用的基础核心。④配置管理,包括流程配置和权限配置等,是保证系统业务流程连续、稳定运行的关键。⑤应用软件管理,包括系统升级、流程调整、功能更新等,可通过广播形式及时告知应用人员程序调整内容。⑥应用安全管理,包括密码设置、密码变更等,是系统的稳定可靠运行,避免人为问题出现的保障。⑦运维质量管理,包括问题工单处理时限管控、质量管控等,进一步明确责任及考核,加强监管力度,提升工作效率,提高满意度。
(3)梳理高效运维流程。高效的运维体系需要针对不同的管理内容制定不同工作流程,通过标准、科学的流程,使得各部门在需求处理、报修处理等日常工作中做到有据可依,高效流转。
4建立运维支撑平台,实现工单线上流转。
营销渠道是企业实现产品转移的重要环节。斯特恩认为营销渠道是促使产品或服务顺利地被使用或消费的一整套相互依赖的组织,邓胜梁认为营销渠道是一种完成产品分配活动的相互作用的有机系统。营销渠道的参与者是生产商、中间商及消费者,在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会产生产品流、信息流、所有权流、促销流等,各主体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彼此之间存在着冲突与矛盾,必将产生道德性问题。渠道道德是规范各参与主体行为的标准,在产品分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倡导营销渠道中的道德,不仅使生产商、中间商、消费者认清在渠道中的责任、义务及道德规范,提高各参与主体的道德觉悟,而且能协调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促进分销活动的顺利进行,还能降低社会的交易成本,促进社会和谐进步。本文从营销渠道的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入手,研究营销渠道的道德内容系统,并构建营销渠道道德控制系统,为认识渠道道德关系和渠道道德构建提供参考。
1营销渠道道德系统
1.1营销渠道道德系统构成
现代企业的营销渠道参与者一般为生产商、中间商及消费者(直销除外),这三者在营销渠道中相互影响、相互联系。这些参与主体两两之间的道德关系,构成了整个营销渠道道德内容系统,如图1所示。
营销渠道道德系统由两两之间的九种关系组成,构成了以下六种道德关系:①生产商之间的道德关系——供应道德关系(Ⅰ),指生产商在建立渠道时,在渠道的选择、渠道设计(长度、宽度)、渠道目标等方面与其他同类产品或互补品生产商之间产生的道德性问题。②生产商与中间商的道德关系——上游道德关系(Ⅱ和Ⅱ’),指生产商与中间商在谈判及合作全过程中产生的道德性问题。上游道德性关系是双向的,既有生产商对中间商的道德问题(Ⅱ),又有中间商对生产商的道德问题(Ⅱ′)。③生产商与消费者之间的道德关系——营销道德关系(Ⅲ和Ⅲ′)。企业建立营销渠道,是为了实现其营销目的,将产品转移给消费者。生产商在产品销售过程中的道德问题及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的道德问题构成了营销道德关系。④中间商之间的道德关系——中间道德关系(Ⅳ)。与供应道德关系类似,指中间商之间在、销售竞争过程中为了自身利益而产生道德问题。⑤中间商与消费者之间的道德关系——推销道德关系(Ⅴ和Ⅴ′)。中间商不是产品生产者,它只是产品的推销者。在产品推销过程中双方行为的道德问题构成了推销道德关系。⑥消费者之间的道德关系——消费道德关系(Ⅵ)。不同消费者之间在购买产品时产生的道德问题,构成了消费道德关系。
另外,社会是营销渠道道德系统的组成部分。首先,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对渠道道德有重要影响;其次,渠道中的不道德行为会损害整个社会的利益;最后,社会环境对于渠道道德建设有重要作用。
1.2营销渠道道德问题的主要表现
1.2.1生产商道德问题的主要表现
生产商与其他生产商、中间商及消费者存在道德关系。其他生产商主要是指与之有渠道竞争的中间商,如同类产品、互补品生产商以及对共用渠道有控制或影响的生产者。其道德问题主要表现为渠道的选择、渠道目标冲突、渠道设计(长度、宽度)等;与中间商的道德问题表现为生产商在产品定价、质量、库存、供货合同、促销、交货时间、账款支付、技术支持等相关的道德问题,损害中间商的利益;与消费者的道德问题表现为生产商在产品选择、价格(价格虚高和歧视价格)、质量、分销目标、渠道设计等方面的道德性问题,损害消费者利益。如产品质量低劣、不方便顾客购买、不及时分销、售后服务跟不上等。
1.2.2中间商道德问题的主要表现
中间商与生产商、其他中间商及消费者有道德关系。与生产商的道德问题表现为中间商的恶性窜货、库存、分销不力、信息反馈、售后服务等方面的道德问题,损害生产商的利益;与其他中间商的道德问题表现为争夺经销权、窜货等道德性问题;与消费者的道德问题表现为中间商在产品推销过程中的虚假广告、服务态度恶劣、隐瞒产品缺陷、价格虚高等道德问题,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1.2.3消费者道德问题的主要表现
消费者与生产商、中间商及其他消费者存在道德关系。与生产商和中间商的道德问题是消费者恶意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表现为恶意索赔、漫天杀价、虚假宣传而损害企业声誉等;与其他消费者的道德性问题主要表现为抢购、商业投机、内部购买等行为,损害其他消费者的利益。
2营销渠道道德建设模式
2.1营销渠道道德建设模式构成
营销渠道中的矛盾和冲突,不能仅靠法制来解决,即使有健全的法律体系,现代企业的营销渠道仍然需要道德来维系。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与营销的扩展,需要大力加强营销渠道道德建设。构建完善的营销道德体系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如图2所示。
营销渠道道德建设系统主要由四部分构成:渠道道德认知、渠道道德标准、渠道道德评价以及渠道道德控制。
(1)渠道道德认知。根据营销渠道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深入的研究,对问题的成因、规律进行研究,实现对营销渠道中的道德问题的准确认知。
(2)渠道道德标准。根据对渠道道德的认识以及社会中普遍的道德观念,制订渠道道德的评价标准和渠道道德规范,便于在实际工作中操作。
(3)渠道道德评价。对渠道主体进行道德性评价。渠道道德评价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对整个渠道的道德性进行评价;二是对渠道的某一主体的道德性进行评价。道德评价的关键是建立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再采用适当的方法。
⑷渠道道德控制。对渠道道德的研究,目的是减少或消除渠道中的不道德行为,因此,渠道道德控制是最终的目的。渠道的道德控制主要从文化引导、赏罚机制、教育培训和监督管理四个方面进行。
2.2社会、政府、企业在渠道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在营销渠道道德构建过程中,社会、政府、企业都应该发挥重要作用,全方位推进营销渠道道德建设。
(1)社会的作用。社会环境是营销渠道的重要环境,在渠道道德建设中理应发挥作用。社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道德认识、道德标准、道德控制上。首先,道德问题出现在社会中,需要社会中的人、组织、机构对道德问题进行认识和研究;其次,社会的价值观、善恶观是制定渠道道德标准的重要依据;最后,社会的价值、文化引导是道德水平提升的重要环境。
(2)政府的作用。政府的作用体现在道德标准规范的制定、道德评价、道德控制上。政府首先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道德规范标准及后赏罚机制,并建立专门的机构对各渠道主体进行道德性评价。政府在道德控制中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建立相应的道德培训机构,广泛教育和宣传,并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使企业不道德行为的后惩罚成本高于其收益。
(3)企业的作用。企业是渠道的重要主体,在渠道道德建设中首先要加强自律,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坚持等价交换原则,互相理解,共享利润,做到义利统一,寻求长期合作关系;其次要对企业员工进行正确的道德教育,提高员工的道德性水平。
3结论
本文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①供应道德关系、上游道德关系、营销道德关系、中间道德关系、推销道德关系和消费道德关系构成了渠道道德系统,并分析了各主体道德问题的主要表现;②渠道道德建设是一个系统过程,包括渠道道德认知、渠道道德标准、渠道道德评价和渠道道德控制。社会、政府、企业都应发挥自身的作用来提高渠道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