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生物化学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3 15:22:4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中医生物化学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医生物化学论文

篇1

一、整体考虑课堂电化教学的总目标

教学设计就是应用系统的方法研究教学问题和要求,确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过程与操作程序。课堂电化教学设计从属于教学设计,但与教学设计又有所不同,主要是课堂教学中介入了电教媒体,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着眼于从整体上考虑课堂电化教学最优化这个总目标。

课堂电化教学即借助于现代教学媒体并结合传统教学媒体、应用系统的方法研究课堂教学最优化的一种教学形式。最优化教学其实是教师所期望的一个理想目标,生物教学实践表明,教师进行课堂电化教学并不一定都能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这也是相对而言的。要实现课堂电化教学最优化的目标,是有一定条件的。首先,教师要具有较好的教学基本素质、教学能力等。因为课堂电化教学效果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否则就难以实现教学最优化的目标。

其次,课堂电化教学也不是每堂课都能进行的,因为中学生物学科配套的音像教材,并不是每个章节的内容都配有的。因此是否进行电化教学,这就要进行具体的分析与研究,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而定。教师在进行课堂电化教学的设计时,无论选择哪些教学媒体、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应从整体上考虑教学最优化这个总目标。如果不从整体上去考虑,而是从局部去考虑,那么就较难取得最优教学的效果。

二、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定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对学生达到的学习成果或最终行为的明确阐述。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和展开的。就其本身而言,它具备支配教学实践活动的内在规定性,起着支配和指导教学过程的作用,也是教师进行课堂电化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定是教学设计的起点,它首先确定教学对学生学习内容所达水平程度的期望,使教学有明确的方向;其次它给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提供测量和评价的标准。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B.S.Bloom)等人把人类学习分为三个主要的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我国中学生物教学的教学目标的分类,主要是根据布鲁姆等人的分类方法来分类的。生物学科也同样包括这三个领域,由于《生物学科课程标准》里只规定了认知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因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意认知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比较忽视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那么在课堂电化教学设计时,教师如何来分析与确定教学目标呢?应从哪些方面去考虑呢?首先,教师应处理好《生物学科课程标准》里规定的学科教学目标与章节教学目标的关系。学科教学目标是宏观的教学目标,它“统帅”章节教学目标;而章节教学目标是微观的教学目标,它受宏观教学目标的制约。生物教师在分析与确定教学目标(章节教学目标)时,既要考虑《生物学科课程标准》里规定的教学目标,又要考虑教学内容的深浅及学生原来的学习基矗其次,教师应处理好全体与个别的关系。教师确定教学目标的等级时,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考虑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生物学科课程标准》里规定的章节教学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所以教师在确定实际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认真加以分析,不能机械地照搬。教师在分析与确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如果能根据《生物学科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日标、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无疑为实现生物教学最优化的目标创造了可能的条件。

三、教学策略的制定与媒体的选择

篇2

治疗性血管新生被形象地称之为“药物促进的心脏自身搭桥”,目前已成为治疗冠心病的新选择之一。血管新生及其治疗性应用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国外已开始早期的临床研究。鸡胚绒毛尿囊膜模型(CAM)简单、方便、观察指标明确,是目前较常用的促血管生成药物的体内模型。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冯玲教授等人在《速效救心丸对鸡胚尿囊膜血管生成的影响》中采用了鸡胚绒毛尿囊膜模型(CAM),研究了速效救心丸对CAM血管新生作用的影响。结果显示,速效救心丸大、小剂量组对CAM一级、二级与总血管数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与生理盐水和正常大鼠血清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冯玲教授等人在《速效救心丸对大鼠心梗模型血管新生作用的影响》中指出:“速效救心丸能显著减少心肌梗死面积,显著增加梗死边缘区CD34细胞的数量,能显著增加梗死边缘区的血管面密度(MVD),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

抗动脉粥样硬化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郭传勇等所撰写的《速效救心丸抗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和心肌损伤保护作用的系列研究》中运用生物化学、组织化学、电镜、放免、细胞生物和分子生物学技术,较为系统地观察并证实了速效救心丸对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和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理,结果显示:①速效救心丸(JXW)对中毒性心肌细胞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具有增加PGI2水平,改善PGI2/ TXA2比值,以及氧自由基清除作用,是其具有心肌细胞保护作用的主要机制。②JXW具有明显的抑制大鼠主动脉AS斑块的形成作用,与其降低血清TC、TG,升高HDL及其亚型HDL2C,从而显著降低ASI,升高抗ASI有关。③JXW具有抑制VSMC的增殖作用,并且主要作用于细胞周期中S期和分裂活性期,从而阻断了AS时的血管壁重建现象,为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和AS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2008年在由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曲竹秋教授指导的《速效救心丸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及机制的研究》一文中指出,不同剂量速效救心丸预防性给药后,对大鼠主动脉形态学、血清中各项指标的影响,结果如下:①速效救心丸可以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并呈剂量依赖性,当给药剂量为1 800 mg/(kg・日)时作用强度最大。可以明显减轻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程度,抑制血管平滑肌增生。②速效救心丸可以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清TC、TG和LDL水平,升高HDL,具有良好的调脂作用。③速效救心丸可以上调主动脉壁ABCA1的表达。④速效救心丸有明显的抗脂质过氧化作用,能升高血清SOD水平,降低血清中MDAox-LDL水平。上调主动脉壁HO-1的表达。实验结果见图2。

篇3

应用化学专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C&T China杂志专家技术委员会委员,现任上海蔻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经理兼技术总监

。其学术论文多次发表在IFSCC报告、PCIA会议、北京日化协会学术论文研讨会、中国化妆品杂志等行业出版物和展会活动上。

部分论文 :

GuoSheng Hu “ Research on the natural sunscreen from Chinese herb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0, 175-181 (1998),reported by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IFSCC and The 4th Hungarian Congress on Cosmetics and Household Chemicals, Budapest, 14-16 April, 1997,

在1999年和2002年的PCIA 上分别作了“天然植物成分对头发防晒的保护作用”,“艾叶精油的空气消毒作用”的报告。

资生堂在北京子公司的研究开发中心,采用了中医学原理,利用多种中草药配方开发新型化妆品,每年都有大量的研究;高丝公司也在上海设立研发基地,研究中草药化妆品的应用;韩国LG在上海的研发中心早就开始了中草药化妆品的研究;世界最大的化妆品企业法国的欧莱雅公司也在上海设立研发中心,宣布,中草药化妆品的开发已被其定为重点。另一日化界巨头联合利华,也已经宣布“中草药系列产品是上海研发中心的重点目标”。国际大公司在这方面的大量投入说明大家都非常看好这个领域,其前景广阔不容置疑,但是竞争的激烈程度也会加剧。

中国化妆品企业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与国际跨国公司抗衡,成为关注的焦点。就目前的状态来看,中国的企业虽然具有熟悉国内本土法规和消费者的主场之利和劳动力成本低的成本优势,但是在品牌影响力、产品研发创新能力、市场运作经验、生产工艺技术、企业经营管理和资金实力等方面均不占优势。

在化妆品领域中,目前本土企业还具有一定优势的可能就是中草药化妆品了。但是,随着跨国公司在这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大,中国企业的领先优势也正在不断消失,被反超的危险性日益显见。

一、 中草药化妆品的概念

中草药是我国古代医家留给后人的一个重要宝库,中国是传统中医中药的发源地,对中草药在保健美容方面的应用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历代医学经典著作,如战国时期的《山海经》、秦汉三国时期的《神农本草经》、唐代孙思邈的《千金翼方》、宋代陈昭遇、王怀隐等编著的《太平圣惠方》、明代著名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清朝张璐的《千金方衍义》、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等都设有美容专篇,从理论到实践都有深刻的阐述,并集录了大量中药美容养颜的实例和配方。古代医书中中药美容内容浩瀚广博,是祖先遗留给现代人的宝贵财富。

作为中草药化妆品需要具有以下特性:

来源于天然成分,以植物为主;

既可复方,也可单方;

借鉴中医理论:如整体观念(内服外调)、平衡理论(皮肤水分平衡、皮脂分泌量的平衡、角质层代谢速率的平衡)、人体与自然界的协调(不同地域、不同季节选用不同的产品);

联系中草药的文化背景:中药的治疗作用与西方天然植物概念具有文化理解方面的差异;

具有作为化妆品成分的必要质量标准:安全性、外观和气味、稳定性与化妆品相符合的功效(美白、抗衰老、祛痘、保湿等)。

中草药化妆品与国外流行的天然植物化妆品的区别

天然植物――安全(天然不含化学品) 、绿色环保(无化学污染)、回归自然、动物保护、不传染动物疾病、作用温和;

中草药――除了上述特点外,还具有明确的功效性(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补血养颜、排毒养颜)

中草药化妆品与药品的区别

药品:病人,治疗疾病,医生指导下使用(使用受到控制),可以有一定的不良反应,不考虑口味、气味、外观;

化妆品:正常人(消费者),改善人的外表为主,渠道销售(使用不受控制),没有不良反应,必须要考虑口味、气味,外观等因素。

古美容方中涉及的美容功能包括以下内容:

护肤:祛痘、美白、祛斑、嫩肤、去皱、润肤、抗裂、冻疮治疗;

护发:乌发、润发、祛屑、止痒、生发;

身体:除臭、香体、去毛、减肥(轻身);

其它:除口臭、坚固牙齿、洁白牙齿、美甲、除脚臭、治疗酒糟鼻等。

常用中草药美容养颜方的剂型如下:

口服:汤剂、丸药、冲剂、粉剂、酊剂(药酒)、糖浆;

外用:水剂、散剂、霜剂、糊剂、凝胶、帖敷剂、油剂、洗剂;

熏蒸剂:雾化吸入、熏蒸透皮。

古代美容方剂中存在的问题

加工简单,水煎煮为主:有效成分少,杂质多,非水溶性成分(萜类、黄酮类、挥发油)含量较低。

配方合理性差:多种成分配伍过杂。

缺乏科学的验证:多以临床经验为主。

外观色泽和气味难以接受:提取工艺落后。

有的处方含有目前已被禁用的成分:重金属等以及属于濒危植物种类的。

二、目前我国中草药化妆品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优势:

天然植物概念:在目前国际流行的天然植物大背景下,对中草药化妆品的认同感明显增强;

长期的临床经验积累:我国古代众多的古方和新的经验方为产品研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文化认同感:消费者长期以来对中草药特有功效的认同所形成的思维定式为中草药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潜力;

资源、人才和产业优势:我国大量的中草药产地、高校和研究机关以及中草药生产企业为中草药化妆品提供了很大的支持。

问题:

生产工艺落后:大多数还是采用水煎煮的方法;

研究方法粗糙:很少借鉴先进的现代科学方法;

宣传夸大:古代文献中一些带有文学性的描述未经科学证实被直接引用;

法规滞后:缺乏及时、有效的监管措施;

检测手段不配套:由于中草药成分复杂,缺乏相应的检测方法;

产业链不完善:缺乏专业性生产和研发中草药化妆品原料的企业

知识产权保护缺位。

三、中草药化妆品研发思路

挖掘传统古方:我国古代医家留下了大量有价值的美容养颜古方,是我们开发产品的线索和捷径,很多化妆品企业通过从传统中药和古方中“寻宝” 而获得了丰厚的收益;

采用现代科学的手段合理筛选中草药:

用先进的科学手段提取、分离有效成分

(1)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去除影响产品安全性、稳定性、色泽、气味、使用性能的杂质;

(2)确定有效成分:对有效成分进行分离和功效性检测;

(3)多种有效成分的合理配伍:达到最大的效果(1+1>2);

(4)确定最适合的产品中用量:通过浓度/效果曲线选择最合理的用量;

(5)最合理的有效成分纯度:从经济性和质量两个方面考虑产品的纯度。

用现代生物科学的方法进行功能检测

常用功能性产品试验方法有以下几种:

(1)体外实验:

①生物化学反应(酪氨酸酶抑制试验、透明质酸酶抑制试验、乳酸脱氢酶释放试验、自由基清除试验、5α-还原酶抑制试验、炎症因子);

②细胞培养(黑色素细胞、表皮细胞、成纤维细胞、抗微生物试验),抑菌试验(痤疮丙酸杆菌、糠蚍孢子菌、金葡菌);

③人工皮肤模型。

(2)动物实验:炎症、创伤、胶原蛋白含量、黑色素生成、过氧化脂质、痤疮、角质层代谢。

(3)人体实验:临床试验、自我评价、仪器检测。

选择适当的剂型

剂型适用性研究要求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的

(1)有利于中草药成分功效的发挥;

(2)有利于产品的稳定;

(3)有利于产品的安全性;

(4)方便消费者使用;

(5)较好的外观。

配方成分相容性

中草药化妆品配方相容性和稳定性考察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1)中草药成分对配方稳定性的影响因素:色素、金属离子、微生物营养剂、酸碱度(有机酸、生物碱)、挥发性成分对泡沫和乳化体系的影响、对防腐体系的影响;

(2)基质成分对中草药成分稳定性的影响:光、空气(氧化)、温度、酸碱度、防腐剂、生产过程(均质、金属器具);

(3)容器对产品的影响:密封性能、遮光性能、与内容物的相容性、使用方便性。

制定科学的产品质量标准

中草药化妆品添加剂需要具备以下标准:

(1)天然中草药中有效成分的标准:可采用光谱法(紫外-可见光)、色谱法(HPLC、GC、TLC)、定性标准、定量标准、半定量标准;

(2)与化妆品产品配方有关的标准:物理、化学标准(外观、色泽、粘度、折光率、PH值等);

(3)卫生标准:微生物、重金属。

切实可行的生产工艺

中草药添加剂的生产工艺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1)药材的选择和鉴定:产地、质量、有效成分含量;

(2)提取方法:提高提取得率;

(3)纯化技术:适当的纯度;

(4)干扰性成分的控制:严格控制影响效果和影响配方稳定性的干扰性成分;

(5)添加剂的配制:要求添加成分适合于化妆品中应用(溶解性、透明度、分散性);

(6)储存和运输条件:光、空气、温度、金属器具。

市场与研发的密切合作

作为商品化的中草药化妆品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1)切实的功效性(一定程度的效果);

(2)体现中草药的特色;

(3)理论依据和功效的证明(采用现代的科学方法,数据化,具有直观性),能够让消费者理解和接受;

(4)消费者心理分析和消费者教育(发掘被掩盖的消费者需求);

(5)避免中草药的负面影响(外观、品质、法规);

(6)与中草药相关的配套服务(与中医、中药相关的使用指导);

(7)合理的生产成本和定价(商品化的重要因素)。

四、影响我国中草药化妆品发展的基本因素

1. 中草药加工生产技术的完善和产业链的形成:由于技术的进步导致产品质量提高和成本下降,使中草药化妆品市场扩大;市场的发展促进企业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开发作更多的投入,使技术进一步提高和产业链完善,两者之间形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篇4

矢志不移潜心科研

徐建兴教授数十年如一日,在他热爱的学科领域,进行了长期不懈的辛勤探索,他淡泊名利,甘于寂寞,用坚韧和执着坚守着属于他自己的科研阵地,用超常的付出缔造着中国科学界的奇迹。

徐教授1958年考入中国科大生物物理系,1963年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开始从事酶分子生物学研究。1964-1965年在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进修,在邹承鲁院士指导下研究细胞色素C氧化酶CO抑制光解动力学。1979年作为改革开放首批出国学者先后两次赴美留学,回国后相继开展了琥珀酸细胞色素C还原酶中细胞色素b的三项还原动力学、泛醌反应抑制剂的合成与筛选、呼吸链酶系的啦曼光谱研究、细胞色素C抗氧毒研究,呼吸链酶的纯化与晶体培养等课题?

1987年徐建兴再度赴美国留学期间,他针对当时争论了多年的关于Mllche化学渗透学说(1978获得诺贝尔奖)与实验检验之间存在偏差的问题分析了呼吸链研究的历史资料,他发现学术界似乎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从生物物理学的角度判断线粒体作为分子热机也应该做“无用功”。Mitche理论只阐述了线粒体如何制造ATP(相当于热机做“有用功”)的问题,而忽略了线粒体会不会和怎样丧失制造ATP能力(相当于热机做“无用功”)的问题。反复思考之后徐建兴脑海里产生了论证这一尚无人过问的理论问题的思路,于是他决定拒绝绿卡的诱惑回国自行开展这一课题研究。

徐建兴教授回国后,将自己的想法向邹承鲁院士做了汇报。邹院士给予了很大的支持,鼓励他自己设计实验自己做研究,自己申请资金,自己开展工作,并为他使用实验仪器大开绿灯,成为徐建兴教授能坚持下来并完成此项研究的坚强后盾。

徐建兴教授的研究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申请科研资金难,因为选择了超前思维的课题很难被评审专家理解。所以很长时问他是通过与临床医生合作使用别人的基金为别人带学生的方式进行的。在科研基金赤字的情况下,他依然坚持不懈。他经过了十几年的坚持和努力,设计了多种实验论证手段,最终以极具说服力的实验数据完成了其独创理论的论证,撰写并发表了多篇具有原创性思维的科学论文。

苦心孤诣硕果累累

功夫不负有心人。徐建兴教授用心血和智慧培育出三项重大成果。

第一项是呼吸链酶的结构研究成果:他与清华大学饶子和教授合作完成了猪心呼吸链复合物lI晶体结构2.4埃的解析,在2005年CeIl上该成果是继日本科学家完成牛心呼吸链复合物1V结构解析和美国科学家完成牛心呼吸链复合物…结构解析之后呼吸链酶系晶体结构研究的又一重大成果,标致了我国在国际生物能力学和膜蛋白晶体学领域占有席之地。

第二项是呼吸链功能的研究成果:在国际生物能学力家普遍关注呼吸链如何传递电子制造能量分子ATP的功能时,徐建兴思考了呼吸链如何受损伤失去制造ATP能力的问题并提出了呼吸链电子漏旁路假说。在论证假说的研究中证明了细胞色素c具有清除线粒体中O2和H2O2的抗氧毒性新功能,发现了细胞色素C通过两条呼吸链电子漏旁路对线粒体中O2,一和H2O2,的水平进行调控的原理,提出了线粒体自由基代谢的概念和自由基代谢失调导致病理状态的理论。该理论不仅把Mitc helI理论与实验检验之间存在偏差的来源解释清除了,更重要的是它揭示出呼吸链电子漏生成的氧毒性分子O2和H2O2,是损伤呼吸链和线粒体的元凶,这为探讨衰老、神经退行性疾病、运动疲劳、缺血再灌流损伤等与氧毒性有关的重大医学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最近他以呼吸链传递电子制造造ATP为“阳”,以呼吸链漏电产生氧自由基为“阴”,对中医阴阳五行理论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提出了科学的解释,为中西医的互相理解和认同提出了依据。从维护保养呼吸链功能的角度他申报了克服辅酶Q副作用这一瓶颈问题的发明专利。

他的第三项研究成果与呼吸链无关。徐建兴教授针对国际创伤医学领域使用生长因子治疗顽固难愈合溃疡临床研究所面右的种种困境,提出了“天然愈伤分子组合”的概念,并在这一概念指导下挖掘中药发明了治疗糖尿病烂脚、褥疮、口腔溃疡等顽症的特效治疗手段,从中医特色医疗的角度促进了了国际愈伤医学界面临难题的解决。

徐教授的线粒体自由基代谢和自由基代谢失调导致病理状态的理论得到了国际科学家同行很高的评价。

意大利著名线粒体学者GiorgloLanaz说:徐教授和他同事的工作是在国际高水平上对线粒体中氧自由基的产生和清除问题以及对细胞凋亡和相应的病理因果关系做出了重要贡献。

篇5

目前,我国中药研发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是存在着很大差距的:首先是资金投入的差距。根据国际水准测算,目前一个新药的研发投入需要8亿美元左右。在美国,医药企业的研发投入远远高于其他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其平均比例收入要超过企业销售收入的15%,而我国仅为5%,有的还不足1%;第二是成果转化方面的差距。我国新药研发投资成本一般由国家投资的科研院所承担,企业拥有或投资的研发机构既少且小,以致新药研发环节与生产工艺环节严重脱节,研究工作一味的立足于实验室,不考虑企业的生产工艺与实验室之间的差异,脱离实际的结果是一些纯粹局限于试管和烧瓶的研究成果最终只能束之高阁,国际上重要的新药研发机构一般是由跨国药企设立或由其赞助的,研究始终紧扣生产与临床,成果转化率高;第三是制药设备的差距。比如说日本,虽然只有60多家汉方制剂生产企业,但其机械化、自动化以及工艺技术和管理的水平都非常高,特别是在中药有效成分提纯方面的科研创新和技术水平很高,药品疗效稳定,质量可控。而我国的中药制药设备目前仅相当于发达国家上世纪70年代的水平。许多丹、丸、散、片都存在标准不一,质量不稳等问题;第四是中药研发后劲不足。中药新药研发品种没有真正的创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大多数企业研发投入不足。企业实施GMP认证后,生产能力提高了,甚至可以说是过剩。在这种情况下它们迫切需要新品种,但因 GMP改造耗资巨大。中药生产企业普遍实力偏弱,资金缺乏。销售力量薄弱,面对现实,企业只好选择了资金投入少的品种,以解决生存问题。

中药研发存在的三大误区

目前,人们对中药研发的认知上还存在着不少误区:一是对接轨的曲解。有些人片面地理解为只有按照西药研制的方法达到国际标准才叫与世界接轨,却忽视了不管什么样的标准都是由人来制定的。国际上至今还没有中药标准,作为中医药发源地的中国,理应承担起制定中药标准的重任。那时人们才会真正体会到,原来与世界接轨并不是一边倒,而是双向对接;第二个误区是只看到西药研制方法――模式生物研究美好的一面,却忽视了研制经费昂贵、有很大的局限性的另一面。以癌症为例,模式生物研究是把人类癌细胞放进培养皿中培养,然后移植到实验小鼠身上使肿瘤生长,进而试用各种药物,从而找出能够治疗人类癌症的药物。但能治小鼠身上异种移植癌的药物,大多治不了实际癌症患者的肿瘤;三是过分地看重国际贸易额,常把份额太低看成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化”得不够的衡量标准。但现实是国际贸易中的中药并未挤入世界医药的主流队伍,尽管一味地去迎合人家的口味,人家还是把它打入了治病的“另类”行列中,也就是说,不管中药国际贸易额有多高,它在西方人的眼里,还只是一个次等“公民”。相信大家都不会承认这就是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所要追求的真正目标。

呼唤真正的创新中药

专家指出:在整个医药行业景气指数逐渐下降的情况下,企业与科研机构必须以风险投资的眼光来从事真正的中药创新,脚踏实地地研究开发药效成分和作用机理明确、质量可控、临床疗效稳定和毒副作用小的现代创新中药产品,培育大企业,进而开拓大市场。

具体来说,中药新药的研发应力求做到药味简单、配伍合理;主要药效成分明确、作用机理明确;质控最好以若干个主要药效成分为指标,工艺要相对简单、具有可控性和可重复性,特别是批与批之间的稳定性;剂型要有治疗学优势或特色,疗效要确切有优势,使用要安全科学合理。针对中药复方的处方大、适应证宽、针对性不强的情况,可通过拆方研究,找到药效物质,进而优选、拆分并研制出机理和适应证明确、质量可控的小复方、有效部位或单体成分新药。

中药的创新可从以下两个途径着手。一方面,从传统中药宝库入手。中国古今文献记载的药方汗牛充栋,有很多久经考验的安全有效良方,是新药开发的宝库,研究者完全可以从经典著作中寻找疗效明显的简单方,从医院制剂中寻找针对性强的复方进行再优化,从民间秘方、验方和民族药物中寻找疗效确切的单味药或复方药等。另一方面,从现代科技成果入手。现代技术已经可以完成高通量筛选技术,新靶标不断被发现,因此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在继承和发扬中医药实践经验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中医临床信息挖掘系统,开展单味药、药对的有效部位研发、中药单体成分研发、中药药效成分衍生物开发等研发。

专家对中药研发的几点建议

降低院内中药制剂准入门槛

放宽审批限制,简化审批手续,对不具备制药条件的中小型医院或卫生院、诊所,允许其通过制药厂承包生产院内制剂,从而让每一张疗效好、真正有价值的中药处方都有变成成药的机会。这将给临床医生带来新的希望,激励大家去创新,在创新中提高认识:想让自己的药方变成成药,变成知识产权,不在临床上狠下苦工夫是绝对不行的。如此,无疑还将为准字药的诞生扩大了后备军。

按传统方法研制中药

取消部分“三致”试验

取消分离、提取活性成分等药理试验,不搞生物利用度和动力学测定……总之,在药理上摒弃所有西药研制方法的试验,只讲中药的五味四气、君臣佐使,只按中药药理和组方原则对其进行严格评审,但不完全排斥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那就是保留现代的毒理试验以严把终末关。

再者,对“三致”试验需要重新考虑。只有长期服用的药才作慢性毒理试验。慢性病妇女原则上不宜生育,也就是说,怀孕的慢性病人自然不多,只要注明“孕妇忌服”就可省去“致畸”试验。西药研制方法是通过打乱物体的整体结构而提取其单体成分,这种方法容易导致基因突变,但这是可以理解的。而中药作为一种生物体,由于构成生命本身必有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机制,因此很难导致基因突变。何况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尽管“说不清道理”,却能有效地趋利避害,“致突变”试验也可省去,只保留“致癌”一项试验就可以。毒理试验是西药的研制方法之一,用它把最后一关,只能提高新药安全性,不会改变中药传统方法的研制程序。

如此,不仅可以大大地缩短研发周期,几倍甚至几十倍地降低研发经费,还可把人力、财力集中在疗效上,从而大大地提高新药申请成功的几率,企业都有自己知识产权的新品种,进而为改型提供了更多更好的选择。只要专利保护把改型的权益也包括在内,知识产权就不会落到他人手里。

剂型改造与产品升级

基础研究要跟进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就像国外专家搞西药研发一样。它需要寻找药物筛选的靶点,但寻找药物靶点不是容易的事,像研究基因图谱、基因组学,就是希望找到致病过程的关键基因是什么,最后表达到哪个“点”上。同样中药研发也应该找一些有中药特异性表现的东西,也应该从中药中挖掘一些特效的靶点,这需要基础研究等各方面来共同完成。

叶祖光教授强调应加强符合中药特点的基础研究。在理论上、在基础研究上如果没有突破,那中药研发只能停留在现在的水准上。如果问近年来中药现代化最大的进展是什么?中药现代化在基础研究中取得的最大成绩是药学方面的进步。目前,国家对中医现代化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只有了解病因、病机有什么特点,并做到基础研究到位。在新药研发方面才会有突破。如果基础研究不突破。新药研发就不会超前。医学研究不到位,药学研究就跟不上。

叶教授表示他们准备围绕这方面来做,现正在研究血管内皮损伤与糖尿病、高血压的关系。因为很多疾病都有血管损伤的表现。他们想看看中药在这方面到底起多大的作用,并试图探索中药治疗学特点。只有加强基础研究,尽快寻栈出具有中医中药特点的特性东西。这样才能促进中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根据自身设备、资金潜力与市场前景,像牛黄清心丸那样进行剂型改造与产品升级,并严格按照它所需要的各种技术与试验条件进行研发。此类研发立项如在第二条建议中所获得的上市品种中挑选,不仅成功的把握更大,还可大大降低原来因申请成功率太低而带来的投资风险,并有权以新剂型或新技术申请专利,其前身传统成药的剩余专利保获期限也未丧失。

提取有效单体

像青蒿素那样完全按照西药的研制方法纯化出单体有效成分,应一律按照西药研发的条件与标准进行。这只能说是大量中药材、中药方剂以及前人经验为我国的西药研发者拓宽了药源,提供了方便,却不能说以西药的研制方法研发出新型中药。

建议设立“特需特办”制

即对申请治疗特殊病种而疗效特殊的新药以特殊的程序办理。特殊病种是指癌症、艾滋病、精神病或像SARS等突发的新型传染病。特殊疗效是指:①治愈现代医学还无法治愈的疾病。②疗效与某些西药相当甚至超过西药,如癌症晚期替代止痛。③能治疗西医暂时还没有药物治疗的疾病。特办是指:①减少某些试验环节,如癌症晚期替代麻醉止痛药免作毒理试验。②降低临床试验例数,简化评审程序,如治疗突发恶性传染病的药。③降低试验动物的等级。特办必备前提是全方无一味剧毒、大毒之品,并且基本无配伍禁忌,符合中药组方、制作原则。

建立中药新标准

如果把某项标准比作射击的靶子,与之接轨就是冲着靶子射击,打错靶子的射击只能得“0”环。世界至今还没有中药标准,在它制出之前,为中药与世界接轨的一切努力都是冲着“0”目标进行的。中国是中医药的发源地,中国人有责任、有资格、有能力承担起制定中药标准的重任,这个重任对中国人来说,不仅是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还是刻不容缓的。

新药研发应突出中医特色

前不久,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表示,现代中药新药研发一定要在突出中医特色上下工夫,现代中药新药研发中心应该规格高、规模小、特色浓。他指出,尽管现代中药研发进行了十几年,国家科技部也一直在大力扶持,但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能够进入国际市场的中药产品。王永炎认为,我国目前现代中药研发的技术含量不高,针对性不强,未能突出中医特色。

王永炎指出,在以往中药研发中,特别是日本学者,都着力于研究汉代《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经典方剂,而对宋代《和剂局方》研究较少。因此,应该加强对《和剂局方》中的经典方剂的研究。此外,组分配伍研究是近年来现代中药研究的重点,其特点就是组分明确、质量可控,既能体现中医药特色,又易为国际社会所接受。因此,中药新药研究过程中,加强组分配伍的研究必不可少。王永炎还建议,在构建中药新药研发平台并严格遵循GAP、GLP、GCP、GMP、GSP等规范的同时,也应重点考虑环境生态监测(EPA),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效保护中药资源,提升现代中药技术品质的效果。

无论是中医药科研单位还是中药生产企业,目前在新药研发过程中都遇到了瓶颈问题。中医药科研单位欠缺市场运作能力、缺乏建设资金、运营机制亟待创新;而中药生产企业的现代中药研发能力有待加强,且缺乏国际认证的产品。王永炎建议,依托中医药科研院所的“一库四平台”(药物信息数据库、化学提取分离与分析平台、制剂技术平台、药效筛选与评价平台、安全性评价平台),与企业形成相互联系、相互配套、优化集成的整体性布局,以提升新药自主创新和研究开发能力。

中药新药研发资源尚需整合

合理利用现代技术

自20世纪中叶以来,自然科学中诞生了许多新概念、新方法,如波谱技术、立体化学、量子论及电子计算机等,它们不断向中药研究领域渗透,加上生理学、生物化学,特别是分子生物学取得的进展,为中药基础性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概念、技术和方法。中药基础性研究学科不断分化,正衍生出中药资源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中药毒理学、中药制剂学等多个新兴学科。许多专家指出,目前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滞后,理论与实践脱节。目前中医药学高等院校重理论轻临床倾向较普遍,中医药院校学生毕业后取得学位就留校任教,就连学位论文也往往是在动物身上完成而没有临床经验总结和数据,师承传授的中医传统教学方法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充分重视。

篇6

现代生物学研究表明:人类的自然寿命应达120-130岁左右。论文百事通人们估计到2050年,65岁以上人口至少达25亿。人口老龄化,提高生存质量,延年益寿,逆转衰老是21世纪医学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之一[1]。

刺五加在我国古代《神龙本草经》里被列为上品,具有“添精补髓、强壮筋骨、进饮食、健气力、不忘事、久服可轻身耐”之记载。文摘记载春秋时鲁定公服五加酒以致死不死;张子声,杨建始等服此酒不绝,得寿三百年。“宁得一把五加,不用五金满车”之说便是刺五加的高度评价和认可。从历史经验来,刺五加延缓衰老的作用不可否认;从现代研究的角度和层面上对刺五加进行深入的研究。将对21世纪人类抗衰老,逆转衰老产生不可估量的价值[2]。

五加主要来源为五加科植物刺五加Acanthopanax.Senticosas(Rupr.etMaxin)Harms的干燥根皮及茎皮。《名医别录》记载“五加……久服轻身耐劳”。性味:辛、温。归经:入肝、肾经。功效:五加一般指南五加,南五加皮有两种,一种叫无梗五加,功效偏差于除风胜湿,抗炎镇痛、补益作用较差。另一种叫刺五加,具有补中气、益肾精、壮筋骨、强意志、进饮食、健气力、不忘事、安神益智。调补五脏和延缓衰老的功效。

刺五加在传统医学中的临床应用颇有研究,最实用于中气不足、五脏虚赢、食少乏力、自汗喘促、腰痛脚弱,老人小便余汤,阳痿者。然而对老人疲乏困倦、惊悸健忘、头晕失眠、哮喘多痰、发脱齿落、视物不清者,其疗效更胜一筹。

经典选方一:五加酒(晋《太清静》取五加削之,令长一寸(2.5cm)一升(晋代一升约200g)锉,取一斗(200ml)美酒渍之,十日成,渴服,勿令多也,久服令人耳目聪明,齿落更生,发白更黑,自身体轻强,颜色悦泽,并治阳痿,妇人生产余疾。

经典选方二:五加参精,刺五加和人参各300g,研末口服,每次3.6g,每日3次。对老年患者失眠多梦,精神疲乏,食欲不振者有明显疗效。

现代医学对刺五加的研究较为深入,从刺五加根茎中分离出多种刺五加苷,目前已分析出刺五加苷A(β-谷甾醇葡萄苷)、B(柴丁香苷)、C(异秦皮苷)、D(已基丰乳糖苷)及E(构型不同的二种丁香脂素二元葡萄糖苷),其含量比例为8:30:10:12:4:20。刺五加苷具有与人参根中苷类相似的生理活性,根中还发现有芝麻素和多糖,刺五加叶中分离出刺五加皂苷I、K、L、M和刺五加苷A、B、C、D、E、F,它们的苷元皆为齐墩果酸,叶中还有槲皮素。根中含有木栓酮及芳香性不饱和有机酸;微量元素Na、Ca、Mg、P、Pb、S、Fe、B、Sr、Mn、Cu、Ni、Mo、V、Cr、Sn、Bi、Ag、Ti等[3][4]。

现代药理和临床医学对刺五加的研究成果令世人瞩目。

1刺五加可较大幅度提高老年人的适应能力

研究资料表明:刺五加能增加机体的非特异性抵抗力,减轻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各种有害刺激因素(例寒冷、灼热、失重、过度运动创伤、强迫不动、离心等)对机体的伤害。动物实验表明:刺五加提取物有较强的抗冻死作用,使大鼠因低温冷冻引起的死亡率明显降低,较大幅度提高大鼠对低压缺氧的应激能力,并明显抑制大鼠血清蛋白性关节炎的形成,从而调节由于物理、化学、或生物有害刺激因素所引起的红细胞、白细胞增加或减少,刺五加可使其恢复正常。临床资料证明,刺五加提取物能降低人体由冷冻和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含量下降而引起的发病率;能增加毛细胞血管在低氧、低气压下的防御能力;能增强机体的抗放射能力(如长期照总剂量1600-1700γ时)可使血象改善,若与抗生素合用,被照射60d,总量3000r的大白鼠的寿命可较对照组延长三倍,可使被放射物质侵害的红细胞膜受到保护,刺五加作为放射损害的预防药和治疗药是公认的[3][4]。

2刺五加较强的抗疲劳作用十分突出

研究发现:刺五加根的提取物或苷类均有较强的抗劳作用。小鼠爬绳实验表明,刺五加苷的抗疲劳作用强于根的提取物,刺五加总苷的兴奋作用较人参皂苷为强,大鼠腹腔注射刺五加总苷15mg/kg后,游泳作用延长1/4.游泳后休息1h即可消除低氧状态,死亡时间可较对照组延迟52min。临床上运动员服刺五加提取物,可大幅度提高机体的耐久力,如手球运动员比赛前45min服刺五加流浸膏4ml,运动中活动能力增强,共济失调改善,运动速度提高16%,止后,心率焦对照组慢20%[6]。

3刺五加双向调节免疫技能给肿瘤治疗和化疗、放疗后机体的修复带来希望

研究资料表明:刺五加对免疫器官和组织起促进和保护作用并双向调节免疫机能。刺五加提取物可促进小鼠脾和胸腺增生,从而为T细胞和B细胞的成熟和分化及其功能的发挥提供了合适的场;它可显著增强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抗体的形成和补体的产生,并能提高骨髓的造血机能。临床资料表明:肺心病患者注射刺五加提取物后,E玫瑰花形成率显著增高,IgM抗体和补体也明显增多。

我院640例由X线,化疗或苯中毒所指的白细胞减低患者,应用刺五加后白细胞总数在2-3个月后恢复正常,较对照组提前20-30d恢复正常。

近年来研究发现刺五加提取物多糖类有诱生和促诱生干扰素(INF-α、NF-β、INF-ν)的能力,而干扰素能激活巨噬细胞,促进Iα抗原的表达和活化巨噬细胞,介导局部炎症反应,使多种炎症细胞因子(IL-1、IL-2、IL-6、IL-8产生)释放,以利巨噬细胞产生免疫应答,刺五加是干扰素发生药理效应的重要介质,促进干扰素维护细胞的自身稳定性,发挥免疫监视功能,发到抗病、防病及防止突变细胞的增生和转移。动物实验表明:刺五加多糖及刺五加苷B、D、E,对S801和S7811白血病细胞系能明显提高细胞诱生干扰素的产量,可防止病毒,抗肿瘤和双向调节免疫机能,促进T细胞,NK细胞及巨噬细胞发挥杀灭肿瘤细胞效应,提高机能抗肿瘤细胞能力,因此临床上用于配合肿瘤手术、化疗、放疗期间的辅助治疗,可取得良好效应,是临床医生明、高智举措值得推广[5]。

4刺五加双向调节中枢神经系统,从而使兴奋和抑制过程达到平衡,维持生命指征正常

刺五加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双重作用,即可增加大脑皮层兴奋过程,提高思维能力,又可加强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过程,使抑制趋于集中,使分化更加完善,从而使兴奋和抑制过程达到平衡,以提高人的智力和体力劳动的效率。动物实验表明:①刺五加提取物可消弱水合氯醛、巴比妥及氯丙嗪对兔脑的作用。②可显著地延长戍巴比妥钠对小鼠的睡眠时间,且入睡所需时间也短于对照组。③能明显减少注射苯甲酸钠咖啡因的小鼠的活动能力。临床资料显示刺五加对神经官能症的有效率达90%,刺五加提取物对惊厥的治疗中,于抗惊厥药合用单用抗惊厥药(硫酸镁、地西泮、??巴比妥)的控制症状,痉挛的持续时间都有显著差异。

5刺五加对循环系统的作用广泛,双向调节血压,改善心肌血状态独树一帜

刺五加对心脏血管运动中枢有双向作用,使患者高血压、低血压均恢复正常。在麻醉猫的试验中,它可使降低的血压上升至正常。刺五加苷对肠鼠离体的外周血管、冠状血管有扩张作用,从而降外周阻力降压并增加冠状动脉流量;保护由于脑垂体后页所致的肠鼠急性心肌缺血;增加小鼠心肌血液灌注量;扩张麻醉猫脑血血,改善大脑供血量。临床研究资料表明:刺五加对Ⅰ级、Ⅱ级高血压患者具有显著地降压效果,使血压平稳。我院20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临床用药观察:1~3月治疗总有效率达80%,EKG改善53.4%,对心绞痛、心悸、胸闷、气短等症状有较好的缓解效果。可以认为:刺五加益气、安神、活血三方面的功能并存,并互相协同作用调节循环系统机能。

6刺五加调节内分泌及代谢系统功能,在保护下丘脑一垂体-肾上腺轴,增加,调节血糖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动物实验表明:①刺五加可阻止大鼠因非特异性刺激(如低压缺氧、长时游泳等引起的肾上腺皮质细胞内维生素C含量降低和外周血的嗜酸性细胞降低现象)而引起的糖皮质激素分泌减少。连续给药,使大鼠尿中17酮类固醇排出量明显增加;②刺五加E可阻止应激反应“警戒期”所持有的解剖及生物化学改变,如肾上腺增生、胆固醇含量减少,胸腺缩小和胃出血。同时阻止应激反应“衰竭期”中所出现的肾上腺、胸腺、脾、肝、肾的重量减轻。③刺五加可减轻长期使用氢化可的松引起的肾上腺皮质萎缩。④刺五加可促进雄性小鼠精囊、前列腺重量及RNA含量增加,促进早熟和体重增加,对雌性小鼠有明显的促进卵巢的发育并促进雌激素的合成与释放。临床上哈尔滨市第一医院报道:输精管结扎术后,性机能障碍1~8年不等的患者,应用复方刺五加制剂口服5~8w,有较好疗效,增加、频度增加,持续时间延长,阳痿不举改善。⑤刺五加可促进DNA、RNA及蛋白质合成,对正常及肝损害小鼠肝脏DNA,肝及血清中蛋白质合成油促进作用。

刺五加对老年性慢支炎有较好的扶正固本作用:其根的醇提取液有止咳祛痰作用,病人服用后食欲增进,睡眠改善,复发次数减少,对各种原因引起的体质虚弱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刺五加流渍膏治疗青光眼有一定疗效,可使患者视敏度提高,视野扩大,精神和视觉疲劳减轻。

刺五加临床用药参考剂量:

1、抗衰老健身:3-6g/日

2、治疗老年病:4.5-9g/日

3、调节机体免疫机能:6-12g/日

4、调节内分泌功能:8-12g/日

刺五加临床应用禁忌:

刺五加性偏燥,对于阴虚火旺者慎服。《本草经疏》云:下部有风寒邪而有火者不宜用,肝肾虚而有火者亦忌之。《得配本草》云:肺气虚,水不足者禁用。新晨

综上所述:刺五加从历史的经验来看,有延缓衰老,强壮筋骨之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资料表明:刺五加有增强适应能力、抗疲劳、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双向调节免疫功能、心血管系统功能及内分泌系统功能、促进骨髓造血机能,抗辐射,防肿瘤等增进健康诸多功能。临床上对老年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低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性机能减退等均有较好疗效。刺五加对全身各重要器官功能的双向调节、促进阴阳平衡,气血的调节,十分有利于延缓衰老的进程。刺五加安全范围大,几乎无毒性,各种剂型的应用使治疗简单化、合理化、科学化,刺五加为人类健康事业将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何正显.对21世纪抗衰老、逆转衰老方法的探究.中华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1,1-3.

[2]陈可翼.抗衰老中医学.中医古籍出版社,1989.7.

[3]Dr.RonaldKlatz,etal.“GrOwYengwithHGH”,NewYork,Harper.Pererlnial.1998.

[4]Brody,J.“RestoringEbbingHormonesMaySlowAging”TheNewYorkTimes,July18,1999.

篇7

1977年9月Gruntzig在瑞士成功进行了世界上第1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1],开创了介入性心脏病学的新纪元,至今,全世界接受这种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已有600 000余人[2]。然而,PTCA术后的再狭窄(RS)发生率却达到了30%~50%[3],其再狭窄的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另一方面,对于冠心病患者,冠脉介入干预与单纯优化药物治疗相比是否具有更好的疗效,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热点。

一项由美国Buffalo总医院Willam.E.Boden医生领衔的名为COURAGE(血管重建和强化药物治疗的临床转归)的临床实验研究[4-9] ,历时7年,纳入了美国及加拿大50家医院2 287例患者,其中95%的患者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2/3经冠脉造影证实存在冠脉狭窄。纳入患者分为单独优化药物治疗组和优化药物治疗加冠脉介入干预(PCI)组,平均追踪4.6年。试验发现,其终点事件(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死亡)的发生率分别为18.5%和19%(P=0.62);2组5年内无心绞痛生存率分别为72%和74%(P=0.35),仅事件发生早期时,优化药物加PCI组心绞痛缓解率较高,而对于合并有心肌梗死病史和糖尿病病史等基础疾病患者的亚组分析显示,两组的终点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该临床研究结果在美国心脏学会2007年年会上报道,并全文发表在2007年4月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

COURAGE临床研究在现代医学心血管领域,尤其是在心脏介入领域产生了极大的震动,对于当前似乎有滥用趋势的冠脉介入技术提出了一些质疑。在经过许多讨论以后,心血管专家、学者们达成了一些共识:对于发生冠心病急性事件的患者,PCI治疗是有益的,而对于错过了急性期或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并不推荐首选PCI治疗。那么,COURAGE临床研究对于中医药领域是否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呢?答案是肯定的。COURAGE临床研究对于中医药的冠心病研究工作,也有许多有益的启示,现简要叙述如下。

1 PCI并没有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

COURAGE临床研究表明,优化药物治疗加PCI并没有表现出相对于单纯优化药物治疗的优越性。其中的原因之一便是,虽然PCI能迅速改善血运,但它并没有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因此,PCI治疗后仍存在发生再狭窄及血栓形成的可能。也就是说,冠脉粥样硬化的病理改变仍在继续,所以其终点事件发生率与单纯优化药物治疗的终点事件发生率无差异。这也使得许多心血管专家、学者对于单纯优化药物治疗冠心病的效果有了信心。然而,中医药治疗是否也可以由此为突破口呢?完全有理由相信的是:将经过设计合理、操作严谨的临床研究检验的中药制剂(无论是单味药物,还是中药复方),应用于冠心病的药物优化治疗当中,可以显示出中医药的优势所在。以冠心病治疗药物通冠胶囊为例,大量的实验及临床研究表明,通冠胶囊具有改善冠心病介入术后左心室收缩功能[10] 、心功能指标[11] 、血脂含量和凝血功能[12]、血浆纤维素(FIB)[13]、凝血纤溶系统[14]等作用,能预防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再狭窄[15],临床应用多年,显示出对胸痹心痛的病人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有关急性毒理实验也从实验角度证明了通冠胶囊的安全性[16] 。另有研究显示,通冠胶囊对于冠心病介入术后气虚证和血瘀证有更为良好的效果[17] ,相关研究仍在进行之中[18]。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PCI的治疗中,对药物洗脱支架的推崇日益明显,尽管其存在术后再狭窄和血栓形成的可能,但许多研究仍显示了药物洗脱支架(尤其是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的良好前景[19-26] ,中药对于PCI术后再狭窄有着较好的作用,但仍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2 并非大规模的临床研究才是循证医学

COURAGE临床研究是一项设计合理、循证医学强度高的临床研究,得到医学领域普遍的公认。然而,它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纳入病例有限,病例全部来源于美国及加拿大,其人群代表性尚有待进一步证实等。尽管如此,其临床意义仍受到世界范围内学者的推崇。这也间接告诉我们,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固然更具说服力,但并非大规模的临床研究才是循证医学,只要设计合理、严谨、真实,规模不大的临床研究仍具有重要意义。这也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启示:面对这样一个事实,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以目前中国医学界的经济现状,暂时还不可能动辄组织起像国外那样的大规模、资金投入巨大的临床试验研究。而这一点,在我国的中医药领域更显得突出,中国目前的西医从业人数为100万左右,而中医只有20万左右的现状就可以反映出这种状况。那么,在科研经费并不充裕的前提下,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研究工作应该如何开展起来呢?那就是完善科研思路,使试验设计严谨、合理、真实,这样的临床研究即使规模不大,也是能够具有较高循证医学强度的。

3 没有症状并不一定没有危险

在COURAGE临床研究中发现,冠心病患者中有一半左右的冠心病发病事件为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死亡,这反映出一种状况,即部分冠心病患者可以是没有或者只有轻微症状的,一旦疾病事件发作,便有可能是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或者死亡,其事件结果较为严重,这可能与患者存在不稳定粥样硬化斑块有关。因此,根据COURAGE临床研究的结果,许多专家提出了注重预防冠心病的观点,强调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和早期预防来降低冠心病事件。我国心血管领域专家胡大一教授对于冠心病的预防,提出要从少年到老年,终生进行。少年时开始预防,中年时加强调控,老年时相应调整。还有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相同或相近的观点,不一而足。而在这里,我们发现,当中医和西医两种医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可以达到一些问题上的共识: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没有症状,并不一定没有危险,而早期的预防,生活方式的改变便显得尤为重要,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与其有异曲同工之意。中医是哲学与医学的统一,其中有许多养生的观点,在许多治疗方法中可以体现。因此,我们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冠心病的中西医治疗需要注意优势互补,中医药治疗中许多治则、治法的先进性甚至超过了西医,所以,在冠心病的中西医研究中,既应明确两种医学体系的不同,又要注意充分发挥中医的优势,如中医的“治未病”、“心脾相关”等理论在中医药治疗冠心病中是有用武之地的,我国中西医结合领域专家陈可冀院士关于“活血化瘀中药干预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再狭窄”[27]的研究成果便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

4 中药治疗冠心病的多层面、多靶点性,PCI可视作一种活血化瘀的手段

PCI治疗的作用点在于心脏局部,而中药治疗冠心病的作用点在“证”的整体上,因此,PCI可以视作一种活血化瘀的手段,应用于冠心病的治疗中。COURAGE临床研究提示,冠心病PCI治疗与优化药物治疗相比,并无显著的终点事件发生率差异。而优化药物治疗与PCI的作用靶点都是较为准确而局限的,这也显示了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优势所在:中药治疗冠心病的多层面、多靶点性。研究发现,中药可以通过改善内皮功能[28-29],易损斑块[30]、血小板活化、缺血再灌注[31]、缺血预适应[32-35]、左室重构[36]、血管重构[37]、血管新生[38]以及微循环[39]等多层面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过程,达到治疗冠心病的效果。在中药治疗冠心病领域,关于根据“血瘀”理论对冠心病治疗的文章已有200余篇(其中有50余篇被SCI收录),根据络病理论研制的代表方剂通心络的相关研究论文已有300余篇。中药治疗冠心病的多层面、多靶点的优势已逐渐得到公认,但其作用的靶点所在,以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仍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研究已取得了世人公认的成绩。COURAGE临床研究同时给现代医学心血管研究领域和中医药心血管研究领域带来了巨大的震动。今后对冠心病的中医药治疗我们应该有这样一种认识:由于中医学对继承的强调,使得中医药领域对于冠心病的治则、治法在这些年来并没有大的改变,但是,对中医药的治则、治法所赋予的内容与以前将有所不同。以新的观点和药效来评价冠心病的中医药治疗,审视近年来冠心病的中医药研究之路,这本身就将是一种进步。

【参考文献】

[1] Gruentzig A R,Myler R K,Hanna E H,et a1.Coronary transluminalangioplasty[J].Circulation,1977,84(suppl II):II.

[2] Woll M G, Moliterno D J,Lincof A M,et a1.Restenosis,an open file[J].Clin Cardiol,1996,19:347.

[3] Castervla P J,Teimtein P S.Prevention of Coronal restenosis[J].Cardiol Rev,1999,7:219.

[4] 陈可冀.Courage临床研究对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的启示[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7(8):677.

[5] William E Boden,Robert A O’Rourke,Koon K Teo,et al.Optimal medical therapy wit or without PCI for stable coronary disease[J].N Engl J Med,2007,356:1503-1516.

[6] William E Boden, Robert A O Rourke, Koon K Teo, et al.The evolving pattern of symptomatic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 Baselin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linical outcomes utilizing revascularization and aggressive drug evaluation (COURAGE) trial[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ardiology, 2007,99(2): 208.

[7] Leslee J Shaw, Gary V Heller, Paul Casperson, et al. Gated myocardial perfusion 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in the clinical outcomes utilizing revascularization and aggressive drug evaluation (COURAGE) trial, Veterans administration cooperative study No. 424[J].Journal of Nuclear Cardiology, 2006,13(5): 685.

[8] William E Boden, Robert A O’Rourke, Koon K Teo, et al. Design and rationale of the clinical outcomes utilizing revascularization and aggressive drug evaluation (COURAGE) trial: Veterans affairs cooperative studies program No. 424[J].American Heart Journal, 2006, 151(6): 1173.

[9] William S Weintraub, Paul Barnett, Shuo Chen, et al.Economics methods in the clinical outcomes utiliz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revascularization and aggressive guideline-driven drug evaluation (COURAGE) trial[J].American Heart Journal,2006, 151(6): 1180.

[10] 王磊,张敏州,程康林,等.通冠胶囊对冠心病PCI术后左心室收缩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药材,2007,30(2):247.

[11] 乔志强,张敏州,刘慧,等.通冠胶囊改善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心功能指标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研究[J].2006,24(9):1667.

[12] 张敏州,李松,邹旭,等. 通冠胶囊对冠心病介入术后血脂含量和凝血功能的影响[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1(2):93.

[13] 李松,张敏州,邹旭,等. 辨证分型治疗对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血浆FIB及血脂的影响[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1(2):89.

[14] 张翔炜,张敏州. 通冠胶囊对冠心病经皮冠脉介人术后患者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12):1065.

[15] 祁建勇,张敏州,李健,等. 通冠胶囊对冠脉再狭窄疗效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 中医药学刊,2003,21(6):882.

[16] 张敏州,杨广,韩凌. 通冠胶囊的急性毒理实验[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6,4(9):787.

[17] 李健,张翔炜,张敏州,等. 通冠胶囊治疗冠心病介入术后气虚证血瘀证26例疗效观察[J]. 新中医,2005,37(10):33.

[18] 张军,张敏州. 通冠胶囊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5(2):147.

[19] Ochsner F, Lobrinus J, Jeanrenaud X,et al.Right ventricular arrhythmic cardiomyopathy with an autosomal dominant R355P DES gene mutation[J].Neuromuscular Disorders, 2007, 17(9):879.

[20] Masamichi Takano, Daisuke Murakami, Kyoichi Mizuno, et al. Overlapping hybrid stenting with a sirolimus-eluting stent and a bare metal st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 2007,118(1):8.

[21] Maarten J Suttorp , Gerrit J Laarman . A randomized comparison of sirolimus-eluting stent implantation with zotarolimus-eluting stent implant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total coronary occlusions: Rationale and design of the primary stenting of occluded native coronary arteries III (PRISON III) study[J].American Heart Journal, 2007,154(3):432.

[22] Edward L Hannan, Michael Racz, David R Holmes, et al. A comparison of mortality,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repeated revascularization for sirolimus-eluting and paclitaxel-eluting coronary stents[J]. American Heart Journal, 2007,154(3):545.

[23] Pierfrancesco Agostoni, Paul Vermeersch, Oscar Semeraro, et al.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comparison of sirolimus-eluting stent versus bare metal stent implantation in diseased saphenous vein grafts[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ardiology, 2007, 100(1):52.

[24] John Cosgrave, Gloria Melzi, Simon Corbett, et al. Comparable clinical outcomes with paclitaxel-and sirolimus-eluting stents in unrestricted contemporary practic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2007, 49(24):2320.

[25] Ryota Sakurai, Junya Ako, Ali H M Hassan,et al. Neointimal progression and luminal narrowing in sirolimus-eluting stent treatment for bare metal in-stent restenosis: A quantitative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analysis[J]. American Heart Journal,2007,154(2):361.

[26] Imad Sheiban, Emanuele Meliga, Claudio Moretti, et al. Long-term clinical and angiographic outcomes of treatment of unprotected left main coronary artery stenosis with sirolimus-eluting stents[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ardiology,2007, 100(3):431.

[27] 陈可冀,史大卓,徐浩,等.2005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项目摘要:活血化瘀中药干预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多中心临床及机理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6(1):93.

[28] 雷燕,陈可冀,柯元南,等.愈心痛胶囊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16(10):580.

[29] 刘红旭,邓新荣,金玫,等.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浆内皮素、一氧化氮水平及中药治疗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16(10):585.

[30] 张文高,郑广娟,朱庆均,等.中西医结合防治易损斑块、易损血液的研究与思路[C].第七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05:93-107.

[31] 李格,史载祥,贾海忠,等.大蒜素防治犬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生物化学机制的实验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2,18(2):11.

[32] 张卫军,史载祥,王蓓蓓,等.大蒜素模拟心肌缺血预处理作用的研究[J].中国循环杂志,2000,15(3):140.

[33] 梁日欣,廖福龙,韩东.川芎嗪预处理对麻醉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0,16(2):11.

[34] 李春杰,曹洪欣,陈治水,等.中药预处理对家兔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2(1): 38.

[35] 高秀梅,张伯礼,商洪才,等.复方丹参滴丸对缺血预适应大鼠心肌蛋白激酶C表达的影响[J].中草药,2003,34(10):933.

[36] 王硕仁.心室重构及其中西医结合治疗[C].第七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2005:15-39.

篇8

1.1基础医学教师定义及来源

相对于临床医学而言,基础医学主要包括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生理学、药理学、病理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等内容,是研究人体和疾病现象的本质及其生理病理规律的科学体系,是医学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整个医学发展的基础。基础医学教师是指在医学院校从事这些基础医学分支学科课程教学的教师。基础医学教师来源主要有3种:

(1)医学院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工作,占90%;

(2)临床医生向教师转岗,如外科医生转为人体解剖学教师,占4%;

(3)从科研院所进入高职院校任职,占6%。1.2基础医学教师教学现状与两难局面由于基础医学教师多是医学院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类院校进行教学工作的,没有接受过正规施教教育,缺乏完整、系统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技能的训练;另一方面又缺乏临床工作经验,因此,在教学中无法引入鲜活的临床案例,导致基础医学教育偏向于过多的理论化,“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普遍存在,而高职院校学生基础多较差,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因此,导致了基础医学教育与临床医学知识的脱节。

2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的意义及必要性

2.1基础医学教师与“双师型”教师标准的差距

目前,我国还没有“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条例,各院校基本上是根据下列标准评定“双师型”人才素质的,即在具有讲师及讲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前提下,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具有本专业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2)近5年中有2年以上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

(3)近5年曾经主持或主要参与2项(或以上)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

(4)近5年曾经主持或主要参与2项(或以上)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良好,在市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

(5)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批准的高职高专教育师资培训中心经过培训并取得结业证书。大多数高职院校基础医学教师即使有执业医师资格证书,但由于仅只是考证,没有充分的临床实践经验,因此,与真正意义上的双师素质教师还存在很大差距,想缩小这一差距就需切实走向临床参与实践。

2.2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的必然性与意义

教师专业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形成的世界性潮流,其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各国教师教育新理念和新制度的建立,成为促进教师教育发展和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的成功策略。基础医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今后教师发展的趋势,与专业化贴近的首要关键就是要与临床进一步接轨。根据这一发展需要为基础医学教师制订适合自身特点的走向临床锻炼的计划,并给予适时的协助和教育,最终将最大化实现教师潜能。

3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的实践方式及手段

影响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的因素:

(1)制度层面把控是否到位;

(2)走向临床的方式是否合理;

(3)走向临床的考核标准是否量化。

3.1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的制度化建设

为促进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可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的内在驱动力,使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自修和反思。教师的自我发展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不可低估的潜在动力,关键在于引导。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首先需在学校层面形成一定制度,使该项工作成为一项常态化工作。根据作者对周边10所医药类高职院校的调研结果显示,只有2所学校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一般以鼓励和自愿原则开展走向临床工作。对其中121名基础医学教师、102名专业教师及90名行政人员进行的进一步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教师对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的制度化建设工作给予了肯定。

3.2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的实践方式

依托行业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积极鼓励并组织教师到医院参加工作实践。本校走向临床顶岗的方式多样化,

(1)以时间段划分为:①长期顶岗,利用半年、1年甚至更长时间完全在顶岗单位进行实践(如西南医院);②短期顶岗,利用寒暑假到医院顶岗(如附属医院);③间隔顶岗,利用平时排课间隔到医院顶岗(如每周只排3d课,2d到顶岗单位实践)。

(2)以学科对口划分为:①完全对口型,如生物化学(生化)教研室教师到医院生化检验科室进行顶岗实践,病理教研室教师到病理科顶岗实践;②不完全对口型,如病原生物学教研室教师到皮肤科进行顶岗实践,对皮肤科感染病知识进行学习,为部分对口型。

(3)以教师授课面向专业划分,如该教师的药理学课程面向的是护理专业则可选择在医院护理岗位进行顶岗实践;正常人体功能面向的是康复专业则可选择在医院康复科进行顶岗实践。以本校基础医学部为例,从2012年7月开始已有38人次到医院进行了顶岗实践,另已有医院专家、学者及高级技术人员6人次到本校进行讲座培训与教学活动。通过顶岗实践教师本人反馈自身教学有很大提升,特别是边实践、边顶岗的教师对教学效果的促进度较高,该种方式的优点在于从临床中刚接触到的知识可及时、有效地应用到课堂中去,学生反映效果好,教学手段灵活,与临床结合紧密,学生受用度高。

3.3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的考核模式

走向临床的考核模式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规范:

(1)临床实践的考勤管理通过医院与学校共同承担,并进行双向管理;

(2)实践能力和效果主要由医院方给出相应的评判标准,在实践完毕后作出相应的考核结论;

(3)学校结合医院给出的考核结论、综合表现及反哺理论教学的效果进行评分,评定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3个等次,根据学校相应制度给予一定奖惩。

3.4基础医学教师专业化与走向临床的联系

教师专业化理论认为,教师教育的本质不是简单地“重复”,而在于需要一定的“专业精神”、“专业理论”和“专业技巧”,并不断地进行改进、完善和创造。对基础医学教师而言,应着眼于进一步培养适应医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相关潜能。医学教师的服务对象是人,在教学中既要求医学教师传授广博的医学基础专业知识,更要求他们遵循教育规律,讲求教学方法,形成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走向临床这一举措可极大丰富基础医学教师的临床医学知识素材,弥补了原先基础医学教师过于理论化的教学方式,教师专业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强化,真正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的另一个积极作用是能激发教师的科研思维火花,能推动更多、更好的科研项目的申报。只有基础与临床结合后才能使课题更具有经济与社会价值,进一步提升学校软实力,促进学校长远发展。

4走向临床后反哺理论教学的研究与探索

4.1反哺理论教学的手段与方式多样化

走向临床后基础医学教师接触的临床案例较多,可充分应用到教学中,如项目导向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类似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和双语教学法等。以本校病理学教师为例,有2名教师参加了西南医院学年顶岗实践及6名教师参与了附属医院的边教学、边顶岗的实践活动。走向临床后教师收集了大量病例资料,初步具备了临床病理检查能力,能分析和诊断常见病理切片并报告结果。鉴于本校现阶段班级编制及学时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病理学教师在教学中引入了类似PBL教学法,即应用教学思维,在课堂中引入了以问题讨论为中心的教学法,通过“分组思考、推荐汇报、总结归纳”等方式在学生中全面实施。根据实施后的效果反馈,学生普遍反映与传统教学法比较,新的教学法学习代入感更深,知识掌握得也更牢固。不同教学法实施要求比较。

4.2反哺理论教学采用“私人订制”形式

反哺理论教学体现了独特的“私人订制”形式,如本校中医康复专业《正常人体功能》的任课教师被安排在附属医院康复科进行了顶岗实践,实践后教师与中医康复理疗医生进行了亲密接触,了解了工作性质及常见病例和操作手法,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更能贴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岗位需求为导向,项目为引领,编写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设计与教学组织等。这样形成了一整套为学生量身定制的教学资源系统,学生受益无穷,为《正常人体功能》的教学建立了可持续发展的优秀资源。今后,教师的教学将会事半功倍,学生在职业生涯中也能熟练掌握机体各部位结构与功能,能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增强了学生诊治疾病的信心。

4.3促进反哺理论教学的激励机制

为保障教师进入临床实践后反哺理论教学的积极性,应有相应的激励措施及完善的政策支撑。可将实践后的效果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如转化为教学改革论文的数量及质量,应用于教学改革的方式方法及教学效果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考核结论为优秀者可在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外出进修、学年考核、评优评先等方面优先考虑。

篇9

近年来,医疗知识及技术正快速更新,特别是对于重症医学专业来说,几乎每一两年都有颠覆性的理论出现,这对于从事重症医学专业的医师来说有着更高的要求,需要及时更新理论知识以跟进当今医学进步步伐。然而针对于广大基层医院的临床医师普遍情况,由于各种资源的短缺,往往不能及时获取最新的医学理论知识,而通过前往医学相对发达、综合水平较高的三级甲等教学医院进修学习,是获取新知识、新技术最直接有效的途径。而对于提供进修途径的三级教学医院来说,如何更好地对进修医师进行教学培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永恒主题。本科是国家临床重点学科科室,每年带教、培养来自区内各地的大批进修医师,在带教培养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就此谈一些心得体会。

1 加强医德医风教育

众所周知,当今医患关系非常紧张,大多数的医疗纠纷往往都是由于医患之间沟通不畅造成的[1-3]。大量事实证明,具有良好医德的医务人员,治疗效果好,漏诊、误诊少,医疗纠纷少,反之,医德不良的医务人员往往责任心不强,服务态度差,即使技术水平较高,也常常出现责任性差错和事故,不仅给患者增加额外的痛苦,甚至造成伤残、死亡。特别是对于重症监护病房的(intensive care unit,ICU)患者而言,由于入住ICU的患者生命危在旦夕,家属往往处于精神极度紧张甚至崩溃的边缘,但凡一些小的医疗失误或者言语过失便会造成矛盾的放大,为此,要积极搞好医德医风建设,促使每一位从事ICU的医护人员充分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是光荣的、重要的,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与患者安危有关,对患者承担着道德上的责任和义务。如能把这种道德责任转化成信念,医务人员就会自觉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时时处处以患者利益为中心,积极主动地做好本职工作。而带教老师作为进修医师接触最多的人,老师的言行对其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每一位带教老师要有高尚的情操,既要关爱患者,也要关爱进修医师,以身作则[4-5]。

2 因人施教,个体化原则

中国地大物博,各地域的科学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多数进修医师以来自基层医院居多,他们的医学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带教老师要善于洞悉进修医师的知识水平,采用因人施教,个体化原则进行教学指导:(1)对于年龄偏大的,接受能力不强的进修医师,可以采取少排夜班,多跟班,多课时的理论授课方式,甚至在平时授课时,尽可能采用举例的方式传递知识,便于理解和掌握,平素多说些鼓励的话,可以提升他们的信心。(2)对于年纪轻,富有活力的进修医师,可以采取鼓励多动手,多提问,甚至发现问题当场提出当场解决,鼓励出现激烈讨论问题的情况,避免打击这类进修医师的积极性。(3)对于理论知识薄弱的进修医师,鼓励其在空余时间多阅读,并且适当推荐通俗易懂的医学书籍供其阅读。(4)对于动手能力较弱的进修医师,可以通过多带教,增强其信心、勇气,不厌其烦的多讲解操作细节,提高其技能水平。

3 加强理论培训,培养正确严谨的临床思维

正确严谨的临床思维是建立在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的,要培养正确的临床思维,必须先掌握准确的医学理论知识。对于从基层医院前来学习的进修医师来说,薄弱的医学理论基础是其最大短板,受制于基层医院的条件,很多进修医师毕业后往往缺乏足够的条件提升基础理论知识,而当今医学信息的更新却是如此之快,特别是重症医学专业的知识,相关诊疗规范、指南不断更新,如不注重对进修医师的理论培训,则会造成诊疗的不规范,降低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增加发生医疗纠纷的风险。

3.1 直接理论知识培训 可以通过举办小讲课、教学查房的方式。由于ICU涉及的专业知识十分广泛,对临床医师的要求较其他专业偏高,所以授课或查房所涉及的知识面应当广而深,既涉及到基础理论知识如病理生理、生物化学、解剖等等也应涉及到内外妇儿等临床学科,必要时授课可以邀请相关专业的教授进行理论培训[6]。

3.2 运用相关工具 借助医学书籍以及检索文献资料是学习基础理论最传统也是最有效的途径[7]。另外通过使用现代化软件如ppt、Excel、word等做病例总结性分析,往往对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3 实行启发性教学,培养整体性思维 要实行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带教老师要对本专业的知识掌握全面、深入,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进修医师敢于提问,敢于思考,敢于刨根问底,回答正确者能说清病理机制,错误者能找到原因,做到知其然亦知所以然[8]。对于散在的疾病线索,带教老师要善于学会总结性归纳,启发进修医师的整体性思维,能够做到将各种散在的线索归于一个病因,尽可能用整体思维分析疾病的发生发展,用一个病因解释所有相关的病情变化[9]。

4 重视临床技能培养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是,在医学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临床技能培养长期以来较临床知识而言,往往被临床医师忽略,然而临床技能水平的高低往往是患者抢救成功率高低的关键因素,特别对于重症医学科这个专业而言,更突显其重要性。ICU是一门很注重临床技能的学科,在临床工作中,往往需要紧急的插管、穿刺、先进仪器的操作等,这些情况常为突发,一线医师往往等不及上级医师前来指导抢救必须原地紧急实行抢救措施,此时,抢救医师的技能水平高低就成为决定着患者的生命是否延续的关键因素,所以必须注重每一位临床医师的技能培养。

在进修医师进入临床时,要了解每位进修医师的技能操作水平情况,尽可能为他们提供不同等级的操作机会,特别是针对那些在基层医院鲜有机会的技能操作,但是如果过度放手往往因容易发生并发症而损害患者的利益,所以应“放手而不放眼”,保证医疗安全。

设立全面的临床技能教学平台,包括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和科学研究等平台;要配备有完善的教学资源,如电视教材、多媒体课件等;加强临床技能教学与相关科室的合作关系,如可以与呼吸内科合作学习纤维支气管镜操作,与耳鼻咽喉科合作学习气管切开术,麻醉科学习气管插管术等[10]。

5 增强科研兴趣,培养科研能力

医学是一门知识更新速度很快的学科,只有从事医疗行业的医务工作者具备有较高的科研能力,方能够时刻把握最新医学信息的进展,及时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将这些最新理论知识及早应用于临床实践工作中,不断累积经验教训,书写并发表相关医学论文,这样才能达到同行业内的先进水平。而笔者发现,前来进修的医务工作者的科研能力普遍较欠缺,他们往往缺乏明确的目标及对如何开展临床科研工作毫无头绪,认为在基层医院受制于体制、医疗资源、医疗水平等相关因素的制约,根本就不适合开展临床科研工作,即便有好的思路,也往往因为各种原因难产。这就造成我国基层医院的医学理论、科研水平普遍较弱的现状难以改变的尴尬局面。而国外,如美国的医学信息学教育就比较成熟,其发展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与成熟的学科培养体制,能够对各层次从事医学工作者进行针对培训,达到满意的效果[11]。为了提高进修医师们的科研水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5.1 提高英语阅读水平 掌握现代医学进展的主要工具就是能够熟练使用医学英语,方能及时准确地把握国际上最新医疗进展情况。医学专业英语的熟练掌握和自如运用对于个人知识面的拓展以及今后专业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往往最新的医学进展来自于国外的英文文献,只有掌握较高水平的英语阅读能力,才能利用空余时间“随心所欲”的汲取医学信息。而我国的医学生普遍英语水平较低,往往是学而不能致用,特别是对于基层医院的进修医师这一群体,英语阅读能力普遍较弱[12]。为提高其英语能力,首先要做到提高其对医学英语的兴趣,这就要求带教老师在平素教学工作中让其感受浓郁的英语氛围,如在交班、教学查房、病例讨论、小讲课等相关场合适时的用英语表达,让其自然地融入此氛围中,主动接受相关的英语教学,反复听到常用的英文单词语句,自然会掌握本专业的相关英文单词。其次,可以采取利用小讲课的方式,对最新的外文文献由带教老师进行逐句翻译,并适当讲解语法,培养进修医师的阅读思维,后期还可以通过指导进修医师如何检索英文文献,培养其查阅相关知识的能力[13]。

5.2 提高搜索文献的能力 通过医学文献检索可以提升医术水平,既是科学研究选题的需要,也是科研成果的主论依据,更是具有较强教学能力的需要[14]。当前传统医学文献检索课程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如普遍采用大班教学、学生对知识理解不深、教学安排不合理、考核方式不合理等。要提高文献能力,应适当改革教学方式方法:以教师为主体变为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学会通过思考、讨论、查资料、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改革课程内容:可以在教学内容中加入文献分析、课题查新和课题申报、论文撰写等内容;优化教学效果:可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如利用微博、QQ、微信等社交平台,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任课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工具与学生交流,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实时指导学生学习[15]。

6 采用双向考评制度

在进修结束时除了应该对进修医师的理论知识及临床技能水平进行考核之外,同时亦应该进行对进修老师带教模式的反馈意见进行调查,及时发现带教过程中的不足之处,纠正改进,这样可以促进今后的带教水平进步。

通过多年的进修医师培养,总结了上述的带教经验。通过在本科的进修学习,绝大多数进修医师圆满完成了进修任务,回到自己所在医院后将所学知识技能运用在临床实践中,提高了所在医院的重症医学专业的诊治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又宁.医患矛盾如此尖锐的根源到底何在[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2,35(6):401-403.

[2]刘雅莉,景涛,田金徽,等.新西兰医疗风险防范及监管机制现状的循证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6,6(9):673-680.

[3]刘霁堂,殷猛.浅析医疗纠纷的根源及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142-143.

[4]王晶,庞莉,张捷,等.浅析低年资临床住院医师医患矛盾发生的原因及解决办法[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1):150-152.

[5]范顺阳,张德银.临床教学中医患沟通技能培训方法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1,8(33):147-148.

[6]潘彭飞,于湘友.重症医学教学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0,30(2):195-196.

[7]苏晓英.住院医师医学文献检索培训的实践与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9(5):488-489.

[8]王涛,熊建琼,张雷.提高重症医学教学质量的探索[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2):234-235.

[9]陈宏.危重症医学教学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07,16(5):1016-1018.

[10]盂卫东,杜娟花,陈东,等.医学临床技能教学改革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10):968-970.

[11]吕少妮,任淑敏,王倩飞.美国医学信息学教育的发展及其启示[J].中国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3,22(11):13-17.

[12]刘彤,陶英,李培,等.医学英语教学方法的探讨[J].中国病案,2012,13(4):78-79.

[13]刘震雄,闻勤生,黄裕新,等.浅谈如何做好进修医师的临床教学工作[J].西北医学教育,2012,18(3):632-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