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基层管理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3 15:22:4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企业基层管理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企业基层管理论文

篇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巨大改善,人们对生活舒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一方面企业的用电需求成几何倍数增长,另一方面家用电器的功率越来越多,用户对电量的需求越来越大。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用电大国,然而我国电力资源十分匮乏,所以电力供应与电力需求的矛盾从来没有减轻过。近年来我国政府为了缓解用电压力,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西电东送、三峡工程等,并且在未来还会出现许多大型输电工程和项目,届时我国的电力供需矛盾将会显著弱化。针对不同的项目要有不同的管理方法,保证以最低成本获得最大的工程效益是电力企业追求的目标,为此,电力企业项目管理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

二、基层电力企业项目管理的优越性

(一)企业层面

一是节约企业成本。项目管理的高效性决定了企业生产成本的高低,在给企业带来客观的盈利的基础上,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资金管理、采购管理以及其他方面的管理得到优化,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这也是一个企业的立足之本。二是提高企业建设效率。企业如果能够对于整个项目的前期案头工作做到位,进行一个有效的项目计划,对项目管理的全过程做好事前的合理分析以及对人力的合理分配、对物资合理采购,并在工程展开时进行监督与协调。通过合理的计划管理,能够提高项目建设效率,从而保证项目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保证较高的工程质量。三是提高员工的管理水平。项目管理是一个系统的管理方法,涉及企业管理的诸多方面,如人力资源、采购方式、员工互动等,通过项目管理,会帮助员工不断提高专业技能与水平,提高中高层管理者的素质,可谓一举多得。项目管理不应停留在某个项目的管理上,而将管理落实到人,只有人才素质提高了,才能使各个管理落实到位,才能为企业赢得丰厚的利润,才能使企业持续发展下去。

(二)社会层面

科技进步改变了企业的生产规模和作业效率,但同时也增加了用电需求,现代企业对电力的稳定性要求越来越迫切。可以说,电力供应的稳定与否关系到现代企业的成败,是企业的生命线。设想一下,当我们走进一家餐厅,各类灯光绚丽夺目,这需要巨大的电力支持;走进百货商场或商务楼,合适的温度让人感觉非常舒服,但其背后的中央空调却耗费着很多电能;再试想一下走进工厂,动辄就是数十千瓦的电机24小时不间断作业,每日就要耗费巨大的电能。不论是餐厅,还是商场、工厂,一旦离开了电,将蒙受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电力企业若能进一步提高项目管理的效率以及施工成本,那么就能提供更多的电力供应,就能解决更多的电力问题。

三、基层电力企业项目管理的策略

(一)贯彻先进的项目管理理念

要想搞好电力企业项目管理,首先要彻底改变传统的观念,在观念上进行创新,在思想上进行转变,认真在电力企业内部贯彻先进的项目管理理念。就目前来讲,很多电力企业领导者缺乏先进的思想观念,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不强。因此在电力企业内实行观念性的理念创新对电力企业来说是基础的项目管理创新,其他一切创新都应该以此为源泉。理念的创新对原来的、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形成了有力冲击,有利于以全新的视角、管理思维看待电力企业项目管理,进而不断提升自我,不断改革与强化管理,使电力企业的经营之路走得更远。

(二)加强项目预算管理预算

管理对电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非常重要,强化预算管理可以促进电力企业的资源配置,更好地实现收支平衡。预算管理的系统性很强,需要各个部门的全力配合,财务部门要灵活编制预算方法,确保预算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首先,财务科室要与各个科室加强沟通,调查、分析、规划以及量化数字编制电力企业财务预算,确保预算的执行效果。其次,电力企业全体员工要不断增强预算管理意识,积极主动参与预算编制之中。最后,预算方案一旦生成就要严格执行,杜绝随意更改预算的情况发生。

篇2

管理是一门科学或至少是一门不受文化价值观与个人信念支配的学科,是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样是我们基层台站参与行业内部与不同行业之间竞争的有力保障。因此说管理的落后比技术的落后更可怕。说到技术落后,我们大多表现得非常坦率,甚至能够具体说出相对落后多少年,但论起管理的落后,人们就比较爱给自己留面子了,喜欢用“跟不上”这样一个词。落后的管理水平带来的危害是不可低估的。管理的落后能使先进的技术设备变为摆设;管理的落后会使先进的技术管理手段无用武之地;管理的落后会造成优秀的技术人才的流失。

其实,我市大多数气象台站的管理水平依然相当落后,管理的落后对气象事业的生存及可持续发展的危害性远远甚于技术的落后。

那么,具体到基层台站的业务管理落后又落后在哪里?这也是困扰气象业务管理人员的一个长期性问题。我们不妨给自己提出以下的疑问:与全市范围内其它基层台站相比,我们有没有某一方面的优势?对于现有的现代化观测、预报设备,我们究竟能否应用得得心应手?以业务科为单位,我们获得过哪些集体性荣誉?以前在本局业务科工作的优秀业务技术人员如今都去了哪里?上级部门组织的各类活动我们能否主动积极参与?问题的答案恐怕要让我们自己失望了。

那么什么样的管理才是先进的?什么样的管理才能使我们的业务技术位居行业的榜首?什么样的管理模式才能够适应新业务技术的发展需求呢?什么样的管理模式才能尽快实现“一流台站,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的最终目标?那就是要建立“以人为本”的业务管理模式。

“以人为本”的业务管理模式,就是在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展开的,以实现人与行业共同发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动。以人为本的业务管理模式应该具有下列几个特点:

一、以人为本的业务管理模式是指在业务管理过程中遵循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的指导思想

业务管理的主体是人,客体同样是从事业务的人,管理者的出发点应该是一切从业务人员的实际需求出发。

1.1首先要设计制定适用于气象业务特点的规章制度。

改变以往无章可循或虽有规章却不适合业务科,完全或部分执行局内的统一规章,体现不出业务的专业性特点,在执行中很难对照其开展工作,而且有很多流程停留于书面,真正被用于实际业务工作中的很少,形同虚设。

业务规章制度的设计首先应从业务实际出发,密切结合气象业务的特点,形成切实可行的业务规范制度,以提高基层业务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力,追求高标准,为全面促进气象业务的发展服务。

其次,业务规章制度的制定要充分讲求民主,要让制度的执行者也参与到管理中来,让参与者对设计者的方案消化并认同,让规章制度与员工的切身利益相互统一。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人应该熟悉规章制度的内容,经过充分探讨后达成共识,这样就避免了制度与实际执行中的脱节。员工会认为制度是自己制定的,自己在执行过程中就会有所顾及,违反制度就是对自己的否定,员工们既是制度的执行者,也是监督者。另外,业务规章制度应该与业务发展同步,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要根据业务发展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消除墨守成规的落后思想,管理者也不能因已制定好的制度在执行中遇到阻碍而对员工失望,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检验制度的可行性,找出问题的关键加以纠正就是了。

1.2要有明确的业务工作流程

要想提高业务质量,建立明确的业务工作流程是十分必要的。业务工作流程要适用性强,框架合理,全面细致,完整无疏漏。之前业务科有过这样或那样的工作流程,但大多数都是业务值班员自己把平日的工作进行笼统的归纳,在心里形成一个大概的串接模式,提示自己别忘记班内应该做的工作。但随着业务工作的不断扩展,每天增减的工作会随时改变。因此管理者应该做这样的工作:区分日常工作和临时性工作。一般来讲,日常工作可能常年不变,甚至多年不变,临时性工作应该随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令而随时变更。因此,日常工作应该单独列出,临时性工作要紧跟业务工作的变化制定和修改,提早制定流程,并向科室人员通报,使大家在工作之前心里有数,避免盲目的工作。

值得注意的一点,大多数业务工作流程中往往不包括完成工作的登记这一项,往往是做完的事自己都不确定是不是做了,加入随手登记这一条后就可以大大避免因遗忘或粗心对工作造成的损失,也便于接班员对前一班工作的检查校对。

1.3因人而异,建立业务分散管理模式。

目前大多数台站的业务科都有两种以上的业务工作,主要业务是地面测报业务和天气预报服务任务,多项业务都交由业务科长统一管理难免有顾此失彼的缺陷。作为地面测报业务的主要手段——自动气象站的建立与完善对地面测报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综合性的业务技术人员已经成为现今业务的主流。但由于新旧体制尚未完成全面的转换,有一部分老的业务人员仍然适应不了目前的新型业务体制,在计算机、自动气象站的应用上还存在相当大的困难。新业务人员的加入,虽然解决了老业务人员不能胜任新工作的问题,但地面测报的一些规范却远不及老业务人员熟悉,气象业务仍然要在新老体制中徘徊很长一段期间。因此,新老业务人员要有所区别,优势互补,尽可能在业务工作中发挥其最大的作用。所以业务分管应按不同人的特长分为自动气象站、报表制作、天气预报服务、计算机和网络管理。这样一来,业务管理才不会盲目无序,哪方面出现问题,直接找分管的人就可以了。

二、以人为本的管理活动围绕着激发和调动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展开

管理者要尽可能地发挥想象力,抓住工作生活中的细节,根据个人特点,挖掘其最大潜能,使其把全部积极性用于业务的发展中来。

2.1创造业务工作的吸引力

业务工作枯燥乏味,这是业务工作缺少吸引力的最主要原因。气象业务体制改革之后,许多原从事业务的专业技术人员都调整到本局其它岗位中,有的甚至转了行,其中不乏一些优秀的业务技术人员,优秀业务人才的流失是无法避免的。如何提升业务工作的吸引力值得每个管理者认真思考。业务的综合性不妨这样理解:专业性+趣味性,专业性是显而易见的,但趣味性却极难以实现。我们要把二者综合到一起的目的就是要提升业务工作的吸引力,吸引大批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补充到基层业务人员队伍中来,让他们热爱自己的小团体,愉悦地留下来工作,为基层台站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技术保障。

其实业务的吸引力来自于开发业务工作者的兴趣,这就要求业务管理者开动脑筋。我们不妨在工作之余可以组织业务人员开展一些趣味性活动,当然是以小的经济成本为原则。例如,简单易行的文体活动,知识竞赛活动,以科室为单位参与有利于社会的公益活动,读书活动等等,创造和谐愉快的工作环境,职工才不会在一成不变的工作中压抑情绪,工作效率会大大提高。提升了业务工作的吸引力,这对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十分有益。

2.2充分发挥业务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业务管理者大多是本单位经过多年培养出来的业务精湛,工作积极主动一丝不苟的专业技术人员,但大多数管理人员会担心自己的下属会超过自己,显现不出自己突出的专业水平,往往不愿把自己得心应手的工作交给新人去做,新人则认为既然不是自己的份内之事,不做也罢,这样一来,业务水平只能停滞不前,新员工也不能在工作中发挥其想象力,创造性地完成业务工作。其实,一个好的管理者应该能够带动员工共同发展,要给员工充分的信任,挖掘员工的潜力,不妨把一些棘手的工作交给员工去完成,对于完成较好的员工要及时表扬,对暂不能解决的问题应该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帮助,这样才能提高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业务工作更快发展。

三、重视人才引入和培育,全面提高业务人员素质

3.1严格控制业务人员的使用

由于现代化气象业务的多样性,和基层气象台站为地方政府部门所承担的服务责任越来越多越重大,对从事气象基本业务的人员的标准也越来越高。仅仅具有单一技能的业务人员已经无法胜任新业务的要求,业务要发展,必须使用知识技术全面、成绩优秀的新人。多年来的经验表明,业务科室如果招聘经过简单培训就可以上岗的新人,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稳定业务质量,并可以促进业务的发展。而使用达不到要求的新人,放在业务科要投入相当大的精力再培养,这样对业务的发展是不利的。因此,业务管理者应该有一套严格的考核标准,严格控制新业务人员的流入。:

3.2注重现有业务人员的全面培养

老业务人员的知识水平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业务体制的需求。随着新业务体制的深入,他们从事业务工作的困难越来越严重,因此要帮助他们不断提高业务技能,提供在岗培训的机会,多组织业务学习实践活动。新业务人员大多具备了大专以上学历,知识面广,在业务工作中,要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展现自我能力的平台,充分发挥他们在工作中的作用,又要积极培育他们在工作当中的创造性,寻求业务向纵深方向发展。

篇3

【关键词】滚动预算;成本费用预算;实施

现今经济背景下,由于企业自身发展与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步,企业隐藏的脆弱性逐渐暴露出来,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资金匮乏、后劲不足。为了缩减成本费用开支、规避投资风险、合理配置企业资源,部分企业采用了以丧失一定企业活力为代价,采取先急后缓、量入为出为原则的成本费用预算管理制度。

然而,现行成本费用预算管理所提供的财务信息拘泥于传统,流于形式,成本费用预算游离于会计现实,未能“安家落户”于实务之中,难以真正担负起“财务参谋”的角色。

一、企业成本费用预算管理失效的表现和成因

(一)理论先天不足

关于高度集中的成本费用预算管理对企业发展的不利影响,会计界已作了很多较为深入的分析。在笔者看来,有一个关键所在应该引起关注,这就是:目标与预算很少是线性的,即并非当一个目标实现后接着就去实现另一个目标,目标和预算形成了一个互相联系的网络。换言之,制定成本费用预算时必须与许多约束因素相协调。不仅执行成本费用各项预算时要相互协调,而且完成成本费用各项预算的时间也要协调。然而,这种协调往往被预算制定部门所忽视。如此以往,不但窒息了企业,压抑了会计,歪曲了预算,而且使目标(预算制定)和预算(实际执行)混同为一项工作,这是一种不容忽视的不足。

(二)操作困难重重

由于对成本费用预算管理的认识发生了偏差,预算执行者实际操作起来必然问题不断。通常成本费用预算任务落在会计身上,一方面会计受厂长、经理、董事长的领导;另一方面又要在成本费用方面严格地监督他们的会计行为,这种监督权实际成了一种虚设。究其原因:1.无法监督。由于会计人员的素质、责任和集团化财务运作的要求存在差异,会计根本无法守住自己的这片净土。2.无力监督。由于会计个人利益与企业个体过分密切相关,会计职能的独立性受到影响,在处理经济事项时,经常处在两难的选择之中,致使会计主体的成本费用预算约束机制得不到有效发挥。3.无心监督。成本费用预算工作辛苦繁杂,待遇不高,行使职能缺乏基本保障。于是,“顶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顶不住”成了预算管理生动、形象的描述。

(三)效果不尽人意

一方面,定性的成本费用预算往往在可比性、可控性和考核方面比较困难;另一方面,定量的成本费用预算与实际执行存在差距,应变性较差,执行力较为生硬,缺失执行弹性。具体表现在:1.感性制定,苦乐不均。很多成本费用预算往往凭经验制定、靠感觉进行决策,缺乏精确性、科学性,也缺少公平合理的基础性。历史原因形成的成本费用项目管理主体的多元化、标准的自由化、预算执行区域的差异化以及各项成本责任不完全明确,造成承担成本费用压力不均衡,苦乐不均,使得下达预算的公平、合理性受到怀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预算执行单位的积极性。2.顾此失彼,治标不治本。由于内部管理没有与能力进行有效的整合,成本费用控制的管理点没有细化定位,只停留在粗放管理的模式下,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每年收入增长的贡献没有被管理者有效利用,而是在粗乱中花掉。企业的有效发展效益没有被用于促进企业良性发展上,老的问题没有解决,新的问题又冒出来,影响了企业的良性发展。

二、滚动预算:解决企业成本费用预算管理失效的对策

要解决以上的问题,增强预算执行效力,可尝试推行成本费用预算管理“滚动预算法”的管理模式,按其业务收入流入量形成的内在规模与成本费用流出量的预算计划进行分析、滚动调整,指导资金的合理筹措和调度运用,恢复成本费用预算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滚动预算法”是根据预算的执行情况和环境变化情况定期修订未来的成本费用预算,并逐期向前推移,使短期、中期和长期计划有机结合。具体做法是:使用近细远粗的办法制定预算计划。在预算的第一阶段结束时,要根据该阶段计划的实际执行情况和内外部的环境因素,对原预算进行修订。之后,根据同样的原则逐期滚动,每次修订都使整个计划向前滚动一个阶段。

(一)“滚动预算法”的优势

1.该方法虽然使得成本费用预算的编制和实施的工作量加大,但基于Internet、Web的全面应用,实现财务集中式管理,动态核算,实时监控,网上信息(凭证)传递等报账处理等所需条件已大体成熟,“滚动预算法”的优点十分明显。

2.“滚动预算法”的优点是成本费用预算更切合实际。由于预算制定者难以对未来的环境变化做出准确的估计与判断,所以预算涵盖期越长,失真性越大,预算实施难度自然也越大。滚动预算相对来讲缩短了预算时期,可有效预测达到预算目标的可能性,指出了预算实施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局部困难点及其对整个预算的影响,使得预算制定部门做好应急措施,保证了预算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

3.“滚动预算法”大大加强了预算的弹性。一方面,通过预算的动态滚动,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可调配非关键面上的财力从事关键作业,进行综合平衡,既节约资源又加快了工程进度;另一方面,预算执行部门可以统筹安排,全面考虑,又不失重点。

4.该法便于组织与控制。预算执行部门可将大型工程或业务,特别是复杂的大项目分成许多支持系统来分别组织与控制,这种既化整为零又化零为整的预算管理方法,可以促使预算单位局部与整体的协调一致。

5.该法使长期预算、中期预算与短期预算相互衔接;短期预算内部各分预算相互衔接。如此一来,即使环境变化出现预算与执行不平衡时,也能及时对预算进行调整,从而使各期预算基本保持一致。

(二)“滚动预算法”的具体实施

1.建立以能力为标准的成本费用预算体系,即预算执行单位自身的经济能力是成本费用开支的核心标准。

(1)成本费用预算的组成

成本费用预算由固定预算、浮动预算和补充审批预算三部分组成。

固定预算以能力为条件,以精细化管理为手段,以标准为控制依据。预算项目为成本中的工资、职工福利费、折旧费、日常维护修理费、低值易耗品和劳动保护费、水电取暖费、安全保卫费、物业管理费以及管理费用明细项目。

浮动预算以收定支,建立支持生产发展与增量创收的导向机制,促进企业经营发展,主要是指对支持业务发展、为企业增量创收的成本。浮动预算按照以收定支的方法实行动态预算管理,企业收入增加则预算成本增加,收入减少则预算成本减少,重点是对成本中的业务费和管理费用中的业务接待费用实行管理。

补充审批预算是对固定预算和浮动预算的必要补充和完善,把不经常性发生的成本费用开支,通过省局集中控制,严格把关,确保成本费用的使用效益和效率。如固定资产大修理费用、根据生产经营发展需要临时安排的新业务发展费用以及应急救灾等发生的费用。

(2)成本费用预算管理的基本原则

固定预算的原则:各项固定预算的确定,是把现有的经济条件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结合,使各项固定开支与我们经济能力相适应,与效益相结合,合理控制与能力不相适应的支出。在固定预算项目内,对固定支出以企业成本历史数据和政策性规定为基础,与现实情况和能力相结合,制定出各项固定成本计划预算项目。固定预算项目的分配是在保证企业经营的同时,按政策、按规定、按收入规模和担负任务进行适度调节,制定企业的各项定额成本开支。

浮动预算的原则:以收定支,建立一个科学合理、能够积极促进企业增收创收的成本导向机制。

补充审批预算的原则:在成本费用预算控制总额内,在满足定额预算和浮动预算的基础上,对不经常性发生的支出、应急支出及新型业务、市场开发拓展、固定资产大修等进行统一集中控制。补充预算审批由计财部门与相关部门共同把关,以确保成本费用的使用效益和效率。

(3)各项成本费用预算编制依据

1)国家相关的财政政策、法规、制度;相关的财务政策、制度、规定以及经济能力。

2)年度综合计划安排。

3)确定的总体发展目标。

4)与所处行业相关的宏观经济形势、市场环境、用户需求等指标,如:GDP、财政收入、人口、市场占有率等。

5)年度业务收入计划、利润计划及年度工资计划安排。

6)成本费用历史数据。

(4)制定预算定额,健全预算基础工作

预算编制是成本费用预算管理的基础环节,预算定额的制定又是预算编制的关健环节,直接影响预算编制的质量。预算定额可按政策性预算、市场性预算、作业消耗性预算、能力支撑性预算和补充审批性预算进行分类细化控制。另外,可进一步优化定额标准,促进成本费用控制管理的科学化。

预算定额分为政策性定额、作业消耗性定额、能力支撑性定额和市场性定额。各类预算定额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条件,以收支差额为目标,以新增成本费用必须由新效益来支撑为原则,以经营预算为基础来确定,严格控制经营管理中的无效、低效消耗,避免浪费。政策性定额以政策、能力为条件进行编制;作业消耗性定额以保证生产作业需求为原则细分成本费用明细项,按量或收测算单位消耗量,确定消耗标准,力求按照某个作业环节最低的消耗额来编制,如对业务材料用品、车辆油耗,具体到作业的每一环节、具体到每一辆车算其消耗量;对于设备消耗,在保证设备正常运转,满足正常生产所需的同时,严格控制作业环节中的无效消耗,杜绝浪费现象;市场性定额以保证稳步提升竞争能力,支撑市场发展为目标编制,如:业务费的安排充分体现了支持业务发展的理念,设备设施等固定资产的投入从服务手段、服务环境等方面体现市场竞争力。

由于预算执行单位所处的区域不同,面临不同的市场竞争环境,长期形成的成本费用布局具有个性,因此,在具体确定预算定额时要既确定促进全省企业发展的统一标准,又兼顾预算执行单位个性化特点及区域性特殊政策,确定个性化标准。统一定额和个性化标准均可基于全省的经济能力而确定。各预算定额既独立存在,又相辅相成,密切联系,前后衔接,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定额体系,共同实现内部控制和管理目标。

2.加大财务集中控制管理力度,强化资金管理,为实施成本费用预算管理创造良好的财务环境。

(1)在推行预算管理的同时,强化财务一体化管理。通过财务一体化管理和扁平化管理,可强化财务收支管理和资金管理,有效地控制费用支出,减少核算环节,清理压缩企业的银行账户,减少货币资金沉淀,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强化资金的集中管理,避免集团内部资金的条块分割。通过贷款权、投资计划权、对外投资权和建设资金的集中管理,引导资金的投资方向,择优扶持重点项目投资,优化企业的产品结构、产业结构。

(3)固定资产购置,工程建设项目实施全部集中按招投标要求集中采购和招标实施。通过集中采购和招投标,降低设备采购成本、固定资产建设成本和相关成本。

3.制定与能力相适应的成本费用开支管理办法是成本费用预算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

为保证成本费用预算顺利实施,可制定出台与能力相适应的成本费用开支管理办法,如行政用车、差旅费、会议费、通信费、办公用品等,使整个成本费用预算的执行有章可循。

4.建立成本费用预算实践中的反馈机制,加强预算执行的应变能力与弹性。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对实践中反馈回的信息及时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发现差异,分析原因,定期以标准格式反馈预算制定部门,将分析结果作为不断完善预算管理的参考意见,使管理办法与实践经验紧密结合、互相促进。

5.做好税企协调以及其他主管部门的协调。主要指企业与当地工商、税务部门以及银行的配合协调,比如预算执行中对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的选择、时间性差异的调整等等会计事项。可通过各地区及总部与行政单位、社会中介机构等监管部门相协调解决,以减轻涉税风险,确保预算管理的顺畅执行。

当然,采用滚动预算方法时,预算编制的工作量大、财务成本较高。所以,根据“重要性”原则,对于成本费用可以采用按一定期间如季度滚动来编制预算,而在执行预算的那个季度里,再按月份分旬具体地编制预算,以适当简化预算的编制工作。总之,预算编制的滚动期间应视企业的实际需要而定。

【主要参考文献】

[1]周三多.管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篇4

一、员工培训对中小企业的重要意义

1.可以增强企业竞争力。通过培训,员工能够掌握正确的工作方式和方法,使他们的工作质量大幅度提高,企业的成本也会因此得到进一步的降低。通过培训,可以加强企业员工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减少部门间的摩擦和冲突,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大大提高整个企业的工作效率。因此,员工培训会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2.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绩效。通过培训,使员工获得或改进了与工作有关的知识、技能、态度,员工的个人绩效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企业的绩效是员工个人绩效的集合,员工个人绩效的提高势必会带动企业整体绩效的提高。

3.有利于满足员工个人的需求。很多员工,尤其是优秀的员工,如果在很长时间内能力得不到提高,将会产生茫然感和失落感,在这种情绪的影响下,可能会促使他们离开企业另谋他就,企业将失去大批优秀的人才,因此企业管理论文,企业应及时对员工进行相应培训,以满足员工的培训需求。

二、中小企业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

1.管理者对培训缺乏正确的认识。很多中小企业的管理者由于自身素质不高,缺乏对培训的正确认识。第一,有的管理者担心,员工经过培训后,技能提高的同时会不断要求企业加薪,而增加企业的成本;第二,有的管理者担心,员工培训后离开企业,企业将白白浪费培训成本;第三,有的管理者担心,员工培训会耽误企业的工作。而企业的人才非常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如果在很长时间内没有学习机会的话,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茫然感和失落感,在这种情况的驱动下,他们可能就会寻找其他的就业机会而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

2.对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中小企业认为,培训对于企业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因此,对培训缺乏足够的重视。很多中小企业不仅没有专门的培训机构,甚至将人力资源部门也归入后勤或其他部门。一些中小企业由于资金紧张,只对员工进行入职培训,缺乏对员工的中远期培训,一些效益不好的中小企业甚至取消了对员工的培训投入。培训投入的严重不足势必会影响培训工作的正常运行。

3.轻视对中高层管理者的培训。很多中小企业的管理者认为,培训只是针对基层管理人员和员工进行的工作,中高层管理者是企业的人才,自身能力和素质较高,没有必要进行培训,因此,很多中小企业的培训主要是针对基层员工,对于管理者的培训少之又少。中高层管理人员是企业的中坚力量,决定着企业未来发展的战略和方向,他们决策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不断地提高管理者的能力和素质对企业尤为重要,企业应将中高层管理者的培训作为企业培训工作的重要内容。

4.缺乏培训需求分析。培训需求分析是指了解企业员工需要参加何种培训的过程。培训需求分析在整个培训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有进行培训需求分析,企业的培训才能有的放矢,才能使培训的结果与企业的需求不相背离,才能真正解决企业存在的问题。大多数中小企业在对员工进行培训前没有进行培训需求分析企业管理论文,哪里出现问题就培训哪里,培训工作既没有计划,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制度和规范,使得员工认为培训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导致企业的培训效果十分不理想。

三、完善中小企业员工培训的对策

1.树立对培训的正确认识。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应转变观念,形成对培训的正确认识。第一,管理者不应认为,员工参加培训就是为了涨工资,其实,很多员工希望通过培训提高自身的技能,使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得到不断地提高,因此,适时地对员工进行培训会满足员工的培训需求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第二,管理者不应因担心员工存在跳槽的可能性,而减少对员工的培训。可能有的员工正是因为企业缺乏对他们的培训,而导致他们的流失。因此,企业应及时满足员工的培训需求,避免人才流失。第三,管理者不应因担心对员工的培训会耽误工作而减少对员工的培训,从另外的角度来看,员工经过培训后,个人绩效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将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2.加强对培训的重视程度。中小企业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应加强对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第一,中小企业应建立与培训相适应的组织结构,以保证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中小企业应建立独立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将培训工作视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企业可以建立独立的培训部门,以增强对培训工作的重视。第二,中小企业应建立与培训相适应的组织制度。建立良好的培训制度是促使培训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麦当劳非常注重对员工的培训,为了调动员工对培训的热情,将员工的培训与员工个人的职业生涯有效结合起来。麦当劳在对新员工进行培训时,主要是学校麦当劳工作手册和现场观摩;如果想升为店长,必须在地区的培训中小学习;如果想升为区域经理,必须到全国的培训中心去学习;如果想升为大区经理,必须到美国的汉堡包大学去学习。

3.加强对中高层管理者的培训力度。中高层管理者是企业的核心员工,担负着发展企业的重大责任企业管理论文,他们素质的好坏对企业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只有中高层管理者具备丰富的知识,开阔的视野、超前的眼光和创新的思维,才能形成正确的决策和思路,才能推动各部门工作顺利展开,因此,管理者的学习与培训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如果依照重要程度将企业各类人员的培训进行排序,决策层的培训应优先于一般管理层的培训,一般管理层的培训应优先于一般员工的培训。对中高层管理者的培训不应只能留在学历的提高,更重要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以及战略规划等各方面的能力,使他们了解现代的企业制度和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同时,还要提高他们的外语和计算机水平,使他们真正具备现代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

4.做好企业的培训需求分析。培训需求分析是整个培训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进行科学的分析,才能使企业做出正确的培训决策。中小企业可以从组织层面、任务层面和员工个人层面来进行培训需求分析。(1)组织分析。中小企业可以依据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以及企业整体绩效存在的问题来决定培训的重点。例如:企业确定未来的发展战略是开发新产品,企业就应重点对研发人员、技术人员和销售人员进行培训,以保证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2)任务分析。任务分析主要是针对具体工作而言的,是指为完成特定工作需要而对员工进行技能、知识和能力的培训。中小企业可以依据企业每项工作的工作标准,有针对性地对员工进行岗位胜任能力的培训。(3)人员分析。中小企业可以根据企业员工现在绩效存在的问题,来确定员工需要何种培训。

参考文献

篇5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创新与实践相结合,贯彻执行中油集团公司和油田公司工作会议关于管理创新的工作部署,以我厂“281”发展目标和实现今年天然气3.5亿方和原油10.3万吨的生产任务为中心,紧密结合我厂2008年各项经营业绩目标,针对管理难点和薄弱环节,围绕内控管理体系建设,以“降本增效”为主线,以提高管理效率和效益为目标,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大力推进全员创新实践活动,加强创新项目的全过程管理,促进增长方式的转变,真正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创新,有力推动我厂科学、安全、清洁、节约、和谐发展。

二、开展管理创新活动的目的

通过开展管理创新活动,充分发挥厂机关各部室、基层各站队在管理工作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转变管理思想,更新管理形式,完善管理制度,改进管理方式、方法,促进我厂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各项工作的开展。

三、管理创新的范围及内容

2008年,管理创新工作要紧密围绕我厂在2008年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坚定“一个目标”、做好“两篇文章”、采取“三项措施”、开展“四项工作”、实施“五个推进”的总体战略部署,结合自身实际,在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管理论文及发展研究课题三个方面加强创新工作。

(一)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要紧紧抓住事关我厂发展的重大性、疑难性、紧迫性问题,创新管理方法、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必须兼具创新性、实践性和效益性。成果选题可参照以下内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机构设置、转换经营机制等方面内容;在创新或改进安全环保、降本增效、开发管理、工程技术、工程建设、相关产业、投资项目、资金管理、装备管理、物资管理、成本控制、人力资源、质量管理、法律事务管理、企业信息化管理、全面绩效管理等方面内容;借鉴和应用国内外先进的管理创新成果,取得明显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其它企业管理方面内容。

(二)管理论文。要密切结合公司和我厂管理或改革的实际,有鲜明的石油行业特色,有创新的理论思维和独到的见解,对企业的改革与管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管理论文要求论点鲜明正确、论据充分真实、结论明确,要结合实际情况,突出理论研究性和实效性。论文选题可参照以下内容:企业经营决策、战略管理、安全管理、hse体系、资金管理、装备管理、物资管理、成本控制、质量管理、市场营销、劳动用工、法律事务、清洁发展、和谐发展、节约发展、信息管理、企业文化建设及全面建设科技安全和谐大油田方面的思路、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等方面。

(三)发展研究课题。从企业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的高度出发,对企业的内外部经营环境、发展战略及实施途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发展焦点问题等进行研究,具体研究可围绕四个方面展开:一是对国家、中油集团公司及中油股份公司政策、法规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研究。主要是研究国家和上级有关财政税收、产业发展、劳动工资、环境保护以及深化改革等方面的政策、法律和法规及其变化情况,客观分析由此产生的现实和潜在影响,以利于企业正确解读、合理运用相关政策,完善内部配套措施;二是对我厂发展战略实施途径的研究。根据公司和我厂总体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对我厂各项业务的发展方式,以及财务、投资、人力资源管理等各项职能战略进行研究。三是对我厂优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研究。根据公司重组整合后的管理需要,对我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的重点问题开展研究,大力推进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的创新。四是对进一步深化改革的焦点、难点问题的研究。以构建和谐企业为核心,围绕“三项制度”改革、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瓶颈、企业稳定形势维护等展开研究,对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针对我厂的经营现状和开发前景,主要围绕安全环保、节能降耗、开发管理、投资项目、资产管理、成本控制、人力资源、基础工作信息化、企业文化等方面,开展以管理机制、体制、制度、理念、方法、手段等为内容,通过建议、论文、论著、经验总结、成果报告等形式体现的创新活动。

厂机关各部门、基层单位要根据工作职能、主要业务及重点工作开展有针对性的、突出本专业特点的管理创新活动。各部门主要侧重于专业管理机制、体制、制度等方面的创新;各基层站队主要侧重于生产经营管理方法、手段等方面的创新;基层班组和岗位员工主要侧重于小改小革和管理建议等方面的创新。为此,全厂上下要全面动员,积极组织,扎实开展全员全过程的创新实践活动。

1、安全环保管理重点在如何落实安全环保责任制,推进安全环保管理运行体系建设,风险排查与隐患识别,提高安全环保意识、能力、实效性等方面进行创新。

2、节能降耗管理重点围绕打造资源节约型企业,在建立节能责任体系,开展节约挖潜创效活动,提高集油、注水、机采、供热等系统运行效率,建立各种耗能设备消耗定额,降低能耗指标等方面进行创新。

3、投资项目管理重点在完善投资体系建设,优化投资结构和运行管理流程,加强项目的前期论证和实施过程跟踪管理,强化项目后期评估评价,严格项目考核等方面开展创新。

4、成本控制管理重点在成本的全面预算管理、单元核算、成本结构的优化组合、成本控制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

5、人力资源管理重点围绕优化劳动组织形式和生产管理方式,完善考核激励机制,防范劳动用工法律风险;改进培训方法,严格培训考核,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员工素质等方面实施创新。

6、资产装备管理重点在资产的信息管理、资产的盘活利用和使用效率、资产分析评价、设备技术管理、设备现场管理尤其抽油设备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

7、物资管理重点在物资消耗定额的完善、物资计划、集中采购、仓储及使用跟踪管理、物耗分析评价等方面寻求创新。

8、开发管理重点在取全取准第一手资料,建设标准化油水井等方面进行创新。

9、基础管理重点在各类信息的采集与应用,提升基础工作信息化程度,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基层负担等方面开展创新。

10、法律风险防控管理重点围绕法律风险识别,完善风险防范预案,健全法律防控体系,积极探索法律工作与各项专业管理工作相结合的运行办法,依法维护企业权益等方面开展创新。

11、企业文化建设重点在探索文化与管理工作有效融合的途径,增强企业凝聚力,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等方面进行创新。

四、厂管理创新活动组织机构

为了卓有成效的开展好我厂2008年管理创新活动,让管理创新活动站在高处、落到实处,使其更加贴近经营管理工作实际,厂成立管理创新项目领导组:

组长:

组员:

厂管理创新领导组下设管理创新办公室,设在企管法规科。

主任:

组员:

五、厂管理创新项目管理小组责任

针对管理创新工作的范围及内容,厂各部门及基层站队要承担起相应的管理责任,分层级、分专业,综合协调,抓住重点,明确任务,严格按要求认真组织实施。

1、实行层级管理。按照管理创新项目的内容涉及的范围、难易程度、可预期效益的大小和可推广应用的领域等因素,按厂管理创新办公室、专业科室和基层站队三级管理体制进行管理并使每个项目都要落实责任部门、责任人。

对于涉及层面广,跨部门或专业,制约我厂又好又快发展的薄弱环节等项目将列为重要项目,由厂管理创新办公室统一管理。

重要项目涉及的相关部门要按项目实施的要求成立课题组,确定项目长及相关人员,落实责任和工作任务,排出运行进度,明确要达到的目标及要求,进行全过程的跟踪管理。

一般项目由专业科室和基层站队结合管理工作实际确定创新课题,并实施项目管理,责任落实到人。

各基层站队要发挥技能专家、高级技师、技师、技术能手、班组长等技术业务骨干人员作用,围绕岗位生产管理实际开展小管理、小改小革和管理创新建议等活动,落实责任,大力推进全员管理创新实践活动。

2、专业管理与综合管理相结合。按照管理创新项目的专业属性和特点,各专业科室要承担起相应项目的实施管理主体责任,针对本专业管理的重点工作和薄弱环节开展管理创新立项审查、过程跟踪、验收评价等活动,认真组织项目实施。

厂企管部门是管理创新的综合协调部门和牵头组织部门,负责健全管理创新组织,建立创新成果评审委员会及专家数据库,制定和督促落实管理创新方案,组织立项审查,监督检查实施过程,开展宣传培训工作。

六、管理创新项目组的工作内容和步骤

管理创新工作的开展要本着注重创新性、实效性、可推广性的原则,抓好立项审查、实施控制、验收评价、申报评审等关键环节,对管理创新项目实施全过程跟踪管理,真正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创新。

1、立项审查

采取逐级申报审查的办法确定立项课题。厂管理创新办公室负责组织专业科室和基层站队确定管理创新课题,要求每个专业科室和基层站队向厂创新项目管理领导小组至少申报2项课题;每个班组申报不少于1项课题或建议。

厂创新项目管理领导小组对申报课题进行立项审查,确定向公司申报的管理创新项目和厂自行负责的管理创新项目,并将确定的公司级管理创新项目(2项以上)向公司管理创新办公室申报立项。

2、项目监控

(1)组织实施。各部门、各基层单位要按立项审批确定的课题,结合具体管理工作运行,精心组织实施,每个项目的项目长或责任人要认真负责,半年对该课题进行一次阶段性总结,总结要有工作写实与分析评价。

(2)检查指导。为督促各基层单位、各部门更好开展管理创新活动,提高创新工作的质量,厂创新项目管理领导小组对创新计划项目采取不定期过程监督和检查指导;同时,调研各项创新课题的实施进展情况,协调解决有关问题,调整创新方向和工作运行节奏,并总结阶段性的创新成果。厂管理创新办公室定期下发检查考核通报,及时公布每个管理创新项目的开展情况及运行状况。

3、项目验收

对实施完成的项目,厂各项目组要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和提炼,形成管理建议、论文、论著、经验总结、成果报告等。厂管理创新办公室要组织对创新项目实施过程及效果进行验收,验收内容主要包括创新项目关键节点的过程控制,创新项目在生产管理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创新成果的新颖性、先进性和实用价值,必要的实施现场和相关的基础资料等,验收要形成完整的评价报告;要通过现场考核、听取汇报等方式进行验收,还要在验收的基础上,组织召开管理创新成果会,对验收合格的项目进行,并交流优秀创新成果。

对未完成的项目,相关项目组要写出阶段性的总结上报;失败的项目要全面深入分析原因,并上报。

4、成果评审。

(1)成果申报:

①凡属公司统一管理的计划创新项目,由厂管理创新办公室向公司管理创新办公室进行申报;

②凡属厂管理的一般创新项目,由各创新项目组负责向厂管理创新办公室进行申报,经验收合格并后评出的优秀项目成果,再由厂管理创新办公室负责向公司管理创新办公室进行申报。

(2)成果评审:厂管理创新办公室负责组织并严格按规定程序进行评审。评审程序:

①管理创新办公室对申报成果统一分专业提交相关部门进行初评;

②对初评结果提交管理创新成果评审委员会综合评审;

③对评审出的优秀成果,提交管理创新领导小组审批。

(3)成果:厂组织召开管理创新成果会,对管理创新领导小组审核通过的优秀成果统一进行和评价,对有推广应用价值的成果进行会议交流、学习、应用于生产管理实践。通过评审,对效益突出的成果给予表彰奖励。

七、建立管理创新奖励机制。

设立管理创新专项奖励基金,对于管理创新工作有突出贡献的员工给予专项奖励。从而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创新积极性,让在创新上有贡献的员工得到荣誉,得到实惠,受到激励,进一步调动全员参与创新工程的积极性。获得部级管理优秀成果一等奖的奖励10000元、二等奖的奖励8000元、三等奖的奖励6000元;获得公司管理优秀成果一等奖的奖励8000元、二等奖的奖励6000元、三等奖的奖励4000元;获得厂管理优秀成果一等奖的奖励6000元、二等奖的奖励4000元、三等奖的奖励2000元;获得部级管理优秀论文一等奖的奖励9000元、二等奖的奖励7000元、三等奖的奖励5000元;获得公司管理优秀论文一等奖的奖励7000元、二等奖的奖励5000元、三等奖的奖励3000元;获得厂管理优秀论文一等奖的奖励5000元、二等奖的奖励3000元、三等奖的奖励2000元。

八、几点要求:

(一)加强对管理创新的宣传和培训。各科室和基层单位上下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开展管理创新工作决不是喊口号,搞形式,而是要落实在行动上;开展管理创新活动不是一项额外负担,而是研究解决本单位、本专业管理工作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的有效途径。为此,厂各基层单位、相关科室主管领导要亲自抓,积极组织宣传和动员,使每名员工清楚管理创新工作的目的和意义,知道创新的内容和方法、途径。通过宣传,使厂每个岗位、每名员工都肩负起创新的责任,使创新工作真正融入到各项管理工作实践中,形成创新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开阔视野,拓展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和水平。

(二)强化创新实施过程的管理,真正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创新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督控制是目前管理创新工作最薄弱之处,必须要加以改进。在创新立项后要对创新项目实施过程组织进行必要的检查指导,对创新项目不能放任自流,坚决克服年初立项,年底总结,不管中间过程的现象。同时,要善于总结提炼创新成果,推广应用创新成果,真正使创新成果来源于实践,又作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通过创新实践,真正使管理创新工作既规范有序又扎扎实实的开展。

(三)各基层单位、各部门要成立组织,开展好管理创新工作。要求于3月26日前研究确定立项课题,完成申报工作,并排出运行时间,组建项目组。要及时制定创新项目实施方案,组织全过程实施管理,真正使管理创新工作做到有方案、有计划、有组织、有过程、有结果。12月22日前申报创新成果,要求创新成果、论文材料要求用a4纸打印、3号字体、楷体,创新成果控制在5000字以内,管理论文不超过3500字。

附录:1、《管理创新课题立项申请表》

2、《管理创新优秀成果推荐报告书》

3、《申报管理创新成果经济效益测算表》

附1

立项申报表

成果名称

完成单位

(含协作单位)

项目负责人

主要参加者

本单位曾获奖级别、等级、授奖单位及时间

预计效益

创新内容摘要(200字以内)

项目实施

起止时间

推荐单位

签署意见

(盖章)年月日

附2

管理创新优秀成果推荐报告书

成果名称:

申报单位:

推荐单位:

报送时间:年月日

管理创新领导小组

成果名称

申报单位

主要领导

成果主要

完成人

成果创造于何年何月,在本企业已实际应用多长时间、多长范围

成果已经取得的经济效益

(财务部门核实印章)

本项成果是否已在本单位推广应用,推荐单位对推广应用有何建议、打算

成果简介

申报单位印章:厂长(经理)签字:

注:本表只对成果的来源、性质、理论依据、结构内容、使用情况和取得的效果作1000字以内的简要说明,另附专门材料(最多不超过5000字)

附3

申报管理创新成果经济效益测算表

成果名称

申报单位全称

成果实施时间

年月至年月

成果实施范围

成果计算方法及公式

成果效益指标测算结果

序号

指标名称

计量单位

1

申报前一年效益额

万元

2

实施各年累计效益额

万元

3

平均年度效益额

万元

4

申报前一年效益贡献率

%

5

申报前一年投入产出率

%

本单位财务部门审核印章

年月日

篇6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创新与实践相结合,贯彻执行中油集团公司和油田公司工作会议关于管理创新的工作部署,以我厂“281”发展目标和实现今年天然气3.5亿方和原油10.3万吨的生产任务为中心,紧密结合我厂20*年各项经营业绩目标,针对管理难点和薄弱环节,围绕内控管理体系建设,以“降本增效”为主线,以提高管理效率和效益为目标,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大力推进全员创新实践活动,加强创新项目的全过程管理,促进增长方式的转变,真正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创新,有力推动我厂科学、安全、清洁、节约、和谐发展。

二、开展管理创新活动的目的

通过开展管理创新活动,充分发挥厂机关各部室、基层各站队在管理工作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转变管理思想,更新管理形式,完善管理制度,改进管理方式、方法,促进我厂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各项工作的开展。

三、管理创新的范围及内容

20*年,管理创新工作要紧密围绕我厂在20*年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坚定“一个目标”、做好“两篇文章”、采取“三项措施”、开展“四项工作”、实施“五个推进”的总体战略部署,结合自身实际,在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管理论文及发展研究课题三个方面加强创新工作。

(一)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要紧紧抓住事关我厂发展的重大性、疑难性、紧迫性问题,创新管理方法、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必须兼具创新性、实践性和效益性。成果选题可参照以下内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机构设置、转换经营机制等方面内容;在创新或改进安全环保、降本增效、开发管理、工程技术、工程建设、相关产业、投资项目、资金管理、装备管理、物资管理、成本控制、人力资源、质量管理、法律事务管理、企业信息化管理、全面绩效管理等方面内容;借鉴和应用国内外先进的管理创新成果,取得明显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其它企业管理方面内容。

(二)管理论文。要密切结合公司和我厂管理或改革的实际,有鲜明的石油行业特色,有创新的理论思维和独到的见解,对企业的改革与管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管理论文要求论点鲜明正确、论据充分真实、结论明确,要结合实际情况,突出理论研究性和实效性。论文选题可参照以下内容:企业经营决策、战略管理、安全管理、hse体系、资金管理、装备管理、物资管理、成本控制、质量管理、市场营销、劳动用工、法律事务、清洁发展、和谐发展、节约发展、信息管理、企业文化建设及全面建设科技安全和谐大油田方面的思路、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等方面。

(三)发展研究课题。从企业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的高度出发,对企业的内外部经营环境、发展战略及实施途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发展焦点问题等进行研究,具体研究可围绕四个方面展开:一是对国家、中油集团公司及中油股份公司政策、法规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研究。主要是研究国家和上级有关财政税收、产业发展、劳动工资、环境保护以及深化改革等方面的政策、法律和法规及其变化情况,客观分析由此产生的现实和潜在影响,以利于企业正确解读、合理运用相关政策,完善内部配套措施;二是对我厂发展战略实施途径的研究。根据公司和我厂总体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对我厂各项业务的发展方式,以及财务、投资、人力资源管理等各项职能战略进行研究。三是对我厂优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研究。根据公司重组整合后的管理需要,对我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的重点问题开展研究,大力推进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的创新。四是对进一步深化改革的焦点、难点问题的研究。以构建和谐企业为核心,围绕“三项制度”改革、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瓶颈、企业稳定形势维护等展开研究,对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针对我厂的经营现状和开发前景,主要围绕安全环保、节能降耗、开发管理、投资项目、资产管理、成本控制、人力资源、基础工作信息化、企业文化等方面,开展以管理机制、体制、制度、理念、方法、手段等为内容,通过建议、论文、论著、经验总结、成果报告等形式体现的创新活动。

厂机关各部门、基层单位要根据工作职能、主要业务及重点工作开展有针对性的、突出本专业特点的管理创新活动。各部门主要侧重于专业管理机制、体制、制度等方面的创新;各基层站队主要侧重于生产经营管理方法、手段等方面的创新;基层班组和岗位员工主要侧重于小改小革和管理建议等方面的创新。为此,全厂上下要全面动员,积极组织,扎实开展全员全过程的创新实践活动。

1、安全环保管理重点在如何落实安全环保责任制,推进安全环保管理运行体系建设,风险排查与隐患识别,提高安全环保意识、能力、实效性等方面进行创新。

2、节能降耗管理重点围绕打造资源节约型企业,在建立节能责任体系,开展节约挖潜创效活动,提高集油、注水、机采、供热等系统运行效率,建立各种耗能设备消耗定额,降低能耗指标等方面进行创新。

3、投资项目管理重点在完善投资体系建设,优化投资结构和运行管理流程,加强项目的前期论证和实施过程跟踪管理,强化项目后期评估评价,严格项目考核等方面开展创新。

4、成本控制管理重点在成本的全面预算管理、单元核算、成本结构的优化组合、成本控制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

5、人力资源管理重点围绕优化劳动组织形式和生产管理方式,完善考核激励机制,防范劳动用工法律风险;改进培训方法,严格培训考核,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员工素质等方面实施创新。

6、资产装备管理重点在资产的信息管理、资产的盘活利用和使用效率、资产分析评价、设备技术管理、设备现场管理尤其抽油设备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

7、物资管理重点在物资消耗定额的完善、物资计划、集中采购、仓储及使用跟踪管理、物耗分析评价等方面寻求创新。

8、开发管理重点在取全取准第一手资料,建设标准化油水井等方面进行创新。

9、基础管理重点在各类信息的采集与应用,提升基础工作信息化程度,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基层负担等方面开展创新。

10、法律风险防控管理重点围绕法律风险识别,完善风险防范预案,健全法律防控体系,积极探索法律工作与各项专业管理工作相结合的运行办法,依法维护企业权益等方面开展创新。

11、企业文化建设重点在探索文化与管理工作有效融合的途径,增强企业凝聚力,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等方面进行创新。

四、厂管理创新活动组织机构

为了卓有成效的开展好我厂20*年管理创新活动,让管理创新活动站在高处、落到实处,使其更加贴近经营管理工作实际,厂成立管理创新项目领导组:

组长:

组员:

厂管理创新领导组下设管理创新办公室,设在企管法规科。

主任:

组员:

五、厂管理创新项目管理小组责任

针对管理创新工作的范围及内容,厂各部门及基层站队要承担起相应的管理责任,分层级、分专业,综合协调,抓住重点,明确任务,严格按要求认真组织实施。

1、实行层级管理。按照管理创新项目的内容涉及的范围、难易程度、可预期效益的大小和可推广应用的领域等因素,按厂管理创新办公室、专业科室和基层站队三级管理体制进行管理并使每个项目都要落实责任部门、责任人。

对于涉及层面广,跨部门或专业,制约我厂又好又快发展的薄弱环节等项目将列为重要项目,由厂管理创新办公室统一管理。

重要项目涉及的相关部门要按项目实施的要求成立课题组,确定项目长及相关人员,落实责任和工作任务,排出运行进度,明确要达到的目标及要求,进行全过程的跟踪管理。

一般项目由专业科室和基层站队结合管理工作实际确定创新课题,并实施项目管理,责任落实到人。

各基层站队要发挥技能专家、高级技师、技师、技术能手、班组长等技术业务骨干人员作用,围绕岗位生产管理实际开展小管理、小改小革和管理创新建议等活动,落实责任,大力推进全员管理创新实践活动。

2、专业管理与综合管理相结合。按照管理创新项目的专业属性和特点,各专业科室要承担起相应项目的实施管理主体责任,针对本专业管理的重点工作和薄弱环节开展管理创新立项审查、过程跟踪、验收评价等活动,认真组织项目实施。

厂企管部门是管理创新的综合协调部门和牵头组织部门,负责健全管理创新组织,建立创新成果评审委员会及专家数据库,制定和督促落实管理创新方案,组织立项审查,监督检查实施过程,开展宣传培训工作。

六、管理创新项目组的工作内容和步骤

管理创新工作的开展要本着注重创新性、实效性、可推广性的原则,抓好立项审查、实施控制、验收评价、申报评审等关键环节,对管理创新项目实施全过程跟踪管理,真正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创新。

1、立项审查

采取逐级申报审查的办法确定立项课题。厂管理创新办公室负责组织专业科室和基层站队确定管理创新课题,要求每个专业科室和基层站队向厂创新项目管理领导小组至少申报2项课题;每个班组申报不少于1项课题或建议。

厂创新项目管理领导小组对申报课题进行立项审查,确定向公司申报的管理创新项目和厂自行负责的管理创新项目,并将确定的公司级管理创新项目(2项以上)向公司管理创新办公室申报立项。

2、项目监控

(1)组织实施。各部门、各基层单位要按立项审批确定的课题,结合具体管理工作运行,精心组织实施,每个项目的项目长或责任人要认真负责,半年对该课题进行一次阶段性总结,总结要有工作写实与分析评价。

(2)检查指导。为督促各基层单位、各部门更好开展管理创新活动,提高创新工作的质量,厂创新项目管理领导小组对创新计划项目采取不定期过程监督和检查指导;同时,调研各项创新课题的实施进展情况,协调解决有关问题,调整创新方向和工作运行节奏,并总结阶段性的创新成果。厂管理创新办公室定期下发检查考核通报,及时公布每个管理创新项目的开展情况及运行状况。

3、项目验收

对实施完成的项目,厂各项目组要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和提炼,形成管理建议、论文、论著、经验总结、成果报告等。厂管理创新办公室要组织对创新项目实施过程及效果进行验收,验收内容主要包括创新项目关键节点的过程控制,创新项目在生产管理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创新成果的新颖性、先进性和实用价值,必要的实施现场和相关的基础资料等,验收要形成完整的评价报告;要通过现场考核、听取汇报等方式进行验收,还要在验收的基础上,组织召开管理创新成果会,对验收合格的项目进行,并交流优秀创新成果。

对未完成的项目,相关项目组要写出阶段性的总结上报;失败的项目要全面深入分析原因,并上报。

4、成果评审。

(1)成果申报:

①凡属公司统一管理的计划创新项目,由厂管理创新办公室向公司管理创新办公室进行申报;

②凡属厂管理的一般创新项目,由各创新项目组负责向厂管理创新办公室进行申报,经验收合格并后评出的优秀项目成果,再由厂管理创新办公室负责向公司管理创新办公室进行申报。

(2)成果评审:厂管理创新办公室负责组织并严格按规定程序进行评审。评审程序:

①管理创新办公室对申报成果统一分专业提交相关部门进行初评;

②对初评结果提交管理创新成果评审委员会综合评审;

③对评审出的优秀成果,提交管理创新领导小组审批。

(3)成果:厂组织召开管理创新成果会,对管理创新领导小组审核通过的优秀成果统一进行和评价,对有推广应用价值的成果进行会议交流、学习、应用于生产管理实践。通过评审,对效益突出的成果给予表彰奖励。

七、建立管理创新奖励机制。

设立管理创新专项奖励基金,对于管理创新工作有突出贡献的员工给予专项奖励。从而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创新积极性,让在创新上有贡献的员工得到荣誉,得到实惠,受到激励,进一步调动全员参与创新工程的积极性。获得部级管理优秀成果一等奖的奖励10000元、二等奖的奖励8000元、三等奖的奖励6000元;获得公司管理优秀成果一等奖的奖励8000元、二等奖的奖励6000元、三等奖的奖励4000元;获得厂管理优秀成果一等奖的奖励6000元、二等奖的奖励4000元、三等奖的奖励2000元;获得部级管理优秀论文一等奖的奖励9000元、二等奖的奖励7000元、三等奖的奖励5000元;获得公司管理优秀论文一等奖的奖励7000元、二等奖的奖励5000元、三等奖的奖励3000元;获得厂管理优秀论文一等奖的奖励5000元、二等奖的奖励3000元、三等奖的奖励2000元。

八、几点要求:

(一)加强对管理创新的宣传和培训。各科室和基层单位上下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开展管理创新工作决不是喊口号,搞形式,而是要落实在行动上;开展管理创新活动不是一项额外负担,而是研究解决本单位、本专业管理工作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的有效途径。为此,厂各基层单位、相关科室主管领导要亲自抓,积极组织宣传和动员,使每名员工清楚管理创新工作的目的和意义,知道创新的内容和方法、途径。通过宣传,使厂每个岗位、每名员工都肩负起创新的责任,使创新工作真正融入到各项管理工作实践中,形成创新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开阔视野,拓展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和水平。

(二)强化创新实施过程的管理,真正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创新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督控制是目前管理创新工作最薄弱之处,必须要加以改进。在创新立项后要对创新项目实施过程组织进行必要的检查指导,对创新项目不能放任自流,坚决克服年初立项,年底总结,不管中间过程的现象。同时,要善于总结提炼创新成果,推广应用创新成果,真正使创新成果来源于实践,又作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通过创新实践,真正使管理创新工作既规范有序又扎扎实实的开展。

(三)各基层单位、各部门要成立组织,开展好管理创新工作。要求于3月26日前研究确定立项课题,完成申报工作,并排出运行时间,组建项目组。要及时制定创新项目实施方案,组织全过程实施管理,真正使管理创新工作做到有方案、有计划、有组织、有过程、有结果。12月22日前申报创新成果,要求创新成果、论文材料要求用a4纸打印、3号字体、楷体,创新成果控制在5000字以内,管理论文不超过3500字。

附录:1、《管理创新课题立项申请表》

2、《管理创新优秀成果推荐报告书》

3、《申报管理创新成果经济效益测算表》

附1

立项申报表

成果名称

完成单位

(含协作单位)

项目负责人

主要参加者

本单位曾获奖级别、等级、授奖单位及时间

预计效益

创新内容摘要(200字以内)

项目实施

起止时间

推荐单位

签署意见

(盖章)年月日

附2

管理创新优秀成果推荐报告书

成果名称:

申报单位:

推荐单位:

报送时间:年月日

管理创新领导小组

成果名称

申报单位

主要领导

成果主要

完成人

成果创造于何年何月,在本企业已实际应用多长时间、多长范围

成果已经取得的经济效益

(财务部门核实印章)

本项成果是否已在本单位推广应用,推荐单位对推广应用有何建议、打算

成果简介

申报单位印章:厂长(经理)签字:

注:本表只对成果的来源、性质、理论依据、结构内容、使用情况和取得的效果作1000字以内的简要说明,另附专门材料(最多不超过5000字)

附3

申报管理创新成果经济效益测算表

成果名称

申报单位全称

成果实施时间

年月至年月

成果实施范围

成果计算方法及公式

成果效益指标测算结果

序号

指标名称

计量单位

1

申报前一年效益额

万元

2

实施各年累计效益额

万元

3

平均年度效益额

万元

4

申报前一年效益贡献率

%

5

申报前一年投入产出率

%

本单位财务部门审核印章

年月日

篇7

 

在开放教育中,工商管理专业具有涉及行业广泛、理论联系实际紧密、注重综合技能培养等特点,因而一直对以成人在职学员为主体的广大学习者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对于相关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是学员掌握理论知识和提升实践能力的重要路径。上海电视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立足于培养既能掌握工商企业管理基础理论,又具有处理实际管理问题技能的基层管理人员和知识型员工。目前的生源以未接受过普通高等教育的工商企业在职员工为主,这些学员一方面具有来自企业一线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构架。对于这一类学员,在教学中通过讲授企业实践案例引起他们的共鸣,并进而促使他们探索蕴含其中的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规律,无疑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在教学过程中,学员对案例的学习意愿无疑对其学习成效有着重要的影响。有研究认为“强烈的学习意愿是促使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教育管理论文,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因素。”(李向红,2009)。学员的案例学习意愿的高低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为提升教学效果,有必要调查和分析学员案例学习意愿的现状,找出其影响层面及各层面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增强学员案例学习意愿的途径。

本文以上海电视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开放教育学员为研究对象总体,运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实施问卷调查,了解和掌握现阶段学员案例学习意愿方面的情况,期望以此为依据指导开放教育教学实践,改进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方法,引导学员更好地进行案例学习。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采用态度量表中普遍适用的李克特式量表法(Likert-type Scale),量表填答方式选用5点量表法中国学术期刊网。根据问卷内容,对部分题项设计了反问题,在项目分析时对这些题项进行了重新编码,以确保题项计分方式的一致性。对问卷数据的分析使用的是SPSS统计软件。

本研究的样本为上海电视大学系统的开放教育学院、徐汇财贸分校、普陀工作站、杨浦工作站、虹口分校等学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开放教育学员,涉及到的课程分别为专科层次的《中小企业管理》、《工商企业经营管理》和本科层次的《公司概论》、《小企业管理》。共回收有效问卷159份。问卷发放和回收的详细情况如表1所示。

表一 上海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学员工商管理案例学习情况问卷的样本分布

 

问卷涉及的课程

教学层次

发放问卷(份)

回收问卷(份)

有效问卷

中小企业管理

开放教育专科

50

45

41

工商企业经营管理

开放教育专科

50

48

41

公司概论

开放教育本科

50

43

37

小企业管理

开放教育本科

篇8

在21世纪这个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是基于核心竞争力的竞争。企业是否拥有别人所无法模仿的、具有独创性的核心竞争力,决定了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胜出,并持续不断地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而作为知识和技能“承载者”的人力资源则代表了企业所拥有的专门知识、技术和能力的总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和核心。建筑企业间的竞争也离不开人力资源的竞争,因此,作为建筑业的人力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建筑业人力资源开发相关概念

人力资源开发是指一个国家或组织通过各种手段获取、控制、激励、调整人的能力并将其整合到组织中融为一体,充分发挥其潜能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可以说人力资源开发包含2层含义:一方面是指对人力资源充分发掘与合理利用;另一方面是指对人力资源的培养与发展。建筑业人力资源可以定义为从事建筑业生产活动的所有人员所蕴含的劳动能力的总和。具体包括3个部分:处在劳动年龄的依法从事建筑业活动的人员所具有的劳动能力;超过劳动年龄没有退休或已经退休但仍在从事建筑业活动的人员所具有的劳动能力;将来拟从事建筑业生产活动的人员所具有的劳动能力。

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可以把建筑业人力资源划分为2大类:(1)现实人力资源。处在劳动年龄的依法从事建筑业活动的人员,即现在在职的从业人员。(2)潜在人力资源。将来拟从事建筑业生产活动的人员,主要包括正在各级各类建筑业学校学习的学生和想报考建筑类学校,将来有志并能从事建筑业工作的人员,以及将来想进入建筑业工作的其他人员,主要指从事建筑业工作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下岗职工。

2. 建筑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1 建筑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

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肩负着城市建设、村镇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种住宅、生产性建筑、公共建筑、道路、铁路、桥梁、水利、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建筑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增大,从1978年的3.8%逐渐增长到2004年的7.0%(见表1)。

表1 建筑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年 份

1978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比重/%

3.8

4.3

4.6

4.6

6.5

6.6

6.6

6.7

7.0

7.0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摘要》(2003)和《中国统计年鉴》(2005)。

但是,在建筑业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工程质量低劣、市场缺乏规范、生产方式粗放、技术水平不高等诸多问题。除了有体制方面和管理方面的因素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从业人员素质太低。大量的农民拥入城市从事建筑工程中最基层的技术工作,缺乏必要的培训和指导,使得建筑工程质量不高,甚至建筑安全和工程质量事故频繁发生,“豆腐渣工程”屡见不鲜论文开题报告。因此,迅速提高建筑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已成燃眉之急,而研究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的办法和对策也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2 建筑业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2.2.1 缺乏对人力资源开发重要性的战略认识

对建筑业高中级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骨干青黄不接、后继乏人,施工队伍技术工人大量流失,大量使用农民工,建筑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偏低的问题,长期缺乏有力的对策和根本性措施,对教育培训的“重视”只停留在口头上。这种“见物不见人”的“行业现象”,是一种行业发展的误区,不从提高人的素质的视角来研究整个建筑业的发展,建筑业将很难以现代化的姿态去肩负21世纪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任。

2.2.2 人力资源开发的机制远未建立

依法治教、依规兴教的观念在行业主管部门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缺乏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制度和规范,在行业发展的许多法规、条例中,没有从业人员的资格要求,没有培训和教育标准的要求。因此,建设队伍素质的提高和建设教育的发展,缺乏法规的推动,建筑业人力资源开发就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难以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

2.2.3 适应行业发展需要和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尚待建立

教育培训尚未形成体系,不能适应行业发展需要,更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展要求。针对潜在人力资源开发的学历教育体系和针对现实人力资源开发的培训体系不相匹配,重视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忽视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发展。普通建筑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与毕业生规模呈倒金字塔型结构,不适应建筑业用人结构要求。在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培训和农民工培训等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缺乏必要与合理的衔接沟通,满足不了社会发展需要和不同类型从业者对教育的多种需求。现行的学制系统尚未形成面向社会自动调节的机制,各级各类教育的比例结构还未能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职业岗位的变化以及职业岗位上劳动者受教育水平的变化自动调整。

2.2.4 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不够

经营者对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人力资源开发的投资不够。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费用远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工资总额的百分之一点五,而培训开发经费的来源只能由培训开发机构自行解决。造成了培训开发的成本部分转嫁于受培训的员工或其企业,形成一定的负面效应。致使培训开发的范围、内容、深度受到制约,培训开发效果不能达到期望的高度。

2.2.5 缺乏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

在人才选拔和使用中,打破了传统的用人方式,初步做到了打破级别界限,建立岗位管理新模式;打破身份界限。建立企业员工新概念;打破分配界限,建立易岗易薪新方式。尽快形成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机制。但部分企业在此方面的工作有些滞后,还不同程度存在着重学历资历、轻能力水平的现象。合理的人才选拔体系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尚未形成,这些都不同程度地阻碍着人才的脱颖而出,影响了高素质人才聪明才智的有效发挥。

3. 建筑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

建筑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旨在提升人力资源的素质,不论是已知或未知的人力资源,其主要通过培训、职业生涯开发及组织开发来提升人力资源素质。建筑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手段主要有培训、教育、就业与使用、学习、规划、配置等。

3.1 建筑企业员工培训

员工培训是指在将组织发展目标和员工个人发展目标相结合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系统地组织员工从事学习和训练,增长员工的知识水平,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改善员工的工作态度,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最大限度地使员工的个人素质与工作需求相匹配,使员工能胜任目前所承担的或将要承担的工作与任务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

建筑业人力结构应是以知识密集型为主导的管理层和以技艺密集型为基础的操作层双层主体结构。因此,建筑企业职工培训的内容分为管理人员培训、工人培训和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

建筑企业领导及主管教育培训的职能部门要按照“加强领导,统一管理,分工负责,通力协作”的原则,长期坚持、认真做好培训工作,做到思想、计划、组织、措施全部落实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使企业的职工培训制度化、正规化。

通过培训,使员工具备三大素质四大能力,三大素质包括以下素质: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协作能力是建筑业人力资源的第一素质,是核心素质;专业知识、技术、业务能力和创新精神是第二素质;文化素养、人文知识和环境意识构成第三素质。四大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专业能力是指由于从业人员是从事建筑业专业(或职业)工作的,因此必须具备从事本专业工作的能力。方法能力是指21世纪是“学习型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从业人员应具备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社会能力包括协作能力、交际能力以及能够采纳不同意见的宽容能力等。信息处理能力是指每一个员工(包括工人)都必须有计算机应用和信息处理能力。这四个方面的能力构成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只有具备这四个方面的能力,才能算作一个符合21世纪需要的合格的建筑业人才。

3.2 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的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是结构的优化,即配置的各种资源必须必须根据施工生产的需要有一个合理的结构;二是总量投入的优化,即在结构合理的情况下,总量按需投入。因此,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应从结构和总量两个方面进行论文开题报告。具体包括项目经理部人员的优化配置和劳务人员的优化配置。

项目经理部人员在项目施工现场的人力资源中处于核心地位,可以分为项目经理和其他管理人员。项目经理是完成施工任务的最高责任者、组织者和管理者,是项目施工过程中责、权、利的主体,在整个工程项目施工活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项目经理必须由公司总经理来聘任,以使其成为公司法人代表在工程项目上的全权委托人。

劳动力的配置应根据承包项目的施工进度计划和工种需要数量进行。项目经理部根据计划与劳务合同,接收到劳务分包企业派遣的施工人员后,应根据工程的需要,或保持原建制不变,或重新进行组合,组合的形式有3种,即专业班组、混合班组或大包队。

另外,还要建设项目管理高效团队,加强对项目管理高效团队的激励。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的核心目标就是将项目成员有效地组织起来,创造出一种开放、自信、团结、协作的气氛,使项目成员有统一感,强烈希望为实现项目目标做出贡献。作为项目管理的主体,项目团队工作积极性的高低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项目的最终实施效果。在工程项目管理中,项目团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项目团队进行有效的激励意义重大。为了提高工程项目管理水平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考虑到工程项目自身的特殊性,有必要将满足激励和目标激励引入工程项目的团队管理中。

3.3 建筑企业员工学习教育

持续学习是时展的必然要求。构造学习型社会,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特征,也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学习能力,构建终身化学习体系将是适应学习型社会的唯一办法。

终身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就业过程中的继续教育。把终身教育放在建筑业里来考虑,就是建筑职业生涯教育。建筑继续教育是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筑业专业技术人员为了继续其职业发展所进行的业务培训活动,旨在使其本身的知识和技能持续得到更新、补充、拓展和加深,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创造能力和专业技术、管理水平。

为了实施好继续教育,应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充分利用现有的办学条件,就地、就近、就便办学。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以及各级各类培训机构经过资质认定后都可成为建设继续教育的基地,使建筑业从业人员都能随时随地接受继续教育。

篇9

为进一步加强行业培训工作,切实抓好我市物业管理行业从业人员岗位技能与素质,树立诚信、专业、优质的行业形像,协会将强化培训中心的职能作用,建立系统化和综合性的培训机制,搭建合理化的教学服务平台,采用"教学与实操"相结合的模式,加大从业人员培训力度:一是注重物业管理政策法规、道德礼仪等素质教育培训;二是定期举办物业管理专业技能培训班,根据不同岗位的技能要求,细化培训内容;三是根据国家人事部、建设部颁发的《物业管理师制度暂行规定》、《物业管理师资格考试实施办法》的相关要求,开展物业管理师的考前辅导培训工作;四是根据工作实际,通过外聘专家、合作培训、送教上门等多种方式,开展"物业管理部门经理培训"、"物业管理员岗位培训"、"物业管理案例探讨"等主题培训,进一步扩展培训内容,深化培训层次,为行业、企业、从业人员提供更好的培训服务。

二、举办"第三届南宁市物业管理行业人才专场招聘会

3月初,将联合劳动部门及"八桂物业管理行业联盟"成员城市协会举办"第三届南宁市物业管理行业人才专场招聘会",为会员单位和求职者提供规范、有效的交流平台,帮助政府解决"4050"人员的就业及再就业问题。

三、继续协助主管部门草拟相关法律文件及开展评先创优活动

根据主管部门委托,认真完成交办事项。一方面,继续协助主管部门草拟、修改相关法律法规;另一方面,根据自治区建设厅和南宁市房产管理局的工作部署和委托,继续协助组织开展"2009年度南宁市城市物业管理优秀住宅小区(大厦、工业区)评选活动和2009年度"全区城市物业管理优秀住宅小区(大厦、工业区)"评选活动,树立物业服务企业的品牌意识和规模经营意识,提高物业服务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知名度。

四、重视舆论宣传工作,扩大行业正面宣传

(一)充分发挥《南宁物业管理》期刊和"南宁市物业管理行业协会网"及"南宁市物业管理沙龙"QQ群的行业宣传作用,关注行业政策和舆论导向,关注影响行业发展的重大事件,加大行业宣传、报道的力度与深度。

(二)深化与媒体宣传,特别是电视台、电台的合作。有计划、有目的地举办专栏或专题节目,客观报道行业发展对改善人们居住生活环境乃至经济、社会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引导人们正确看待物业管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努力为规范、有序发展物业管理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加强与城区指导部门及社区的联系,开展各种宣传活动。为行业协会与相关指导部门、物业服务企业与业主搭建良好的交流平台。

五、组织举办各类行业活动,促进企业交流,增强凝聚力

(一)做好东道主,办好"2010年第三届中国西部物业管理论坛暨2010年西南地区物业管理联谊会"

根据"2009年第二届中国西部物业管理论坛"和"2009年西南地区物业管理联谊会"会议决定,8月底9月初"2010年第三届中国西部物业管理论坛暨2010年西南地区物业管理联谊会"在南宁举行。承办西部物业管理论坛和西南地区物业管理联谊会,既给南宁市物业行业管理人带来了一次向外省兄弟城市学习机遇,同时也给我们广西物业管理人的精神风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做好东道主,办好"2010年第三届中国西部物业管理论坛暨2010年西南地区物业管理联谊会"将是明年的一项重要工作。这不仅仅要求我们把服务工作做好,论坛主题的确定及论文收集将是办好这次活动的关键。

(二)举办南宁物业管理行业红歌比赛

12月初,举办南宁物业管理行业红歌比赛。通过举办红歌比赛,激发物业服务企业从业人员的爱国热情,增强广大员工的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同时在行业间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行业氛围,促进行业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组织会员单位赴外地学习考察交流

1、结合培训中心工作,定期组织会员单位外出培训考察学习,学习其他省市先进的物业管理经验与做法。

2、组织会员参加八桂物业管理行业联盟的各种活动,加强广西区内各城市协会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进相互间的友谊和合作,积极推动我区物业管理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六、进一步搞好协会自身建设,增强协会服务功能

1、扩大深入开展"企业走访调研活动"

完善"企业走访调研活动"制度。开展定期走访调研活动,建立长期有效的调研机制,进一步加强企业与协会的联系和协调,促进调研内容和程序的规范化。通过对物业服务企业开展书面征询调查及深入基层走访等方式,广泛听取会员单位对协会工作、服务等的意见和要求,调整思路,开拓务实,为物业服务企业做一些具体的服务工作。

2、进一步提高《南宁物业管理》编制水平,以增加会员信息、贴近企业需要,展示企业形像,彰显行业风采为主攻方向,加强与会员的沟通互动。

3、加强协会网站及物业管理QQ群的建设和使用。及时为会员单位提供各地最新的物业管理动态,为会员单位提供人才资源、经验交流、业务培训及企业宣传等信息。

4、继续做好"法律顾问咨询服务",通过热线电话及律师定期坐班的方式,为会员单位提供法律咨询。

5、进一步规范前期物业管理招投标工作,指导企业实行相关等级服务标准。

篇10

一.加强钢铁企业绩效考核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钢铁企业已经进入了发展的关键时期,在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同时,资源和环境对企业所造成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钢铁企业面临着转变发展模式、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期。其中钢铁企业作为我国钢铁市场的重要主体,只有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和姿态去迎接和应对新形势下市场要求,才能在世界钢铁行业的新一轮竞争发展中占据更为有利和主动的位置。另一方面,从当前钢铁企业具体运作中不难看出,仍存在着许多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和问题,影响着钢铁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究其原因,有多方面,但其中的关键都离不开企业人力资源这一核心资源。作为钢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性关键资源,人力资源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关注,加强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意义也日益凸显。如何管理企业的各类人才,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成为当前我国钢铁企业管理者必须面临的问题。绩效考核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最为有效的一种企业管理手段,在评价激励员工、增强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代化和高效化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1]。钢铁企业通过绩效考核环节工作的改善与提高,实现对员工绩效的客观公平公正的考查与评价,并将绩效考核的结果运用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环节中,真正地推动员工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和贡献,从而培育和强化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钢铁企业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绩效考核作为一个先进的管理系统,我国钢铁企业绩效考核工作在具体的开展和实践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如何将当前世界管理领域先进的绩效管理经验进行引进、吸收、借鉴与创新,提高钢铁企业绩效考核的质量和水平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的重要课题,具有重要意义。

二.钢铁企业员工绩效考核现状及问题分析

随着钢铁行业的深入发展和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完善,我国钢铁企业为了更好地适应企业发展和市场发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都不同程度地得到重视并进行改进与完善。但从整体上来看,我国钢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仍处于由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的转型时期,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建设及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发挥仍受到一定的限制,在绩效考核环节表现得尤为明显。当前许多钢铁企业绩效考核在实行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一是,由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战略性地位尚未得到真正的明确,绩效考核工作落实便有了一定的难度,直接表现为员工与管理人员的低参与度,甚至也较多地存在着对于绩效考核工作不配合、影响绩效工作开展的例子,影响绩效考核的真实性与有效性。

二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化水平的欠缺直接影响到了我国钢铁企业绩效考核工作的开展。绩效考核作为一个先进的管理系统,不论是考核指标的设计、考核方法的选择还是最后考核结果的分析运用,都对考核人员有着较高的专业化水平的要求。但另一方面我国钢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中真正具备相应专业化知识和水平的人员并不多,从而导致钢铁企业绩效考核存在着的一系列问题。

三是,对于绩效考核在认识上存在着偏差和误区。从本质上来讲,绩效考核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手段和重要环节之一,其进行考核的最终目标都在于通过绩效的改进与提高提升企业绩效,促进企业的进一步长远发展。而在具体实践不论是中高层管理人员还是基层员工,都对于绩效考核在理解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如简单地将绩效考核等同于对个人绩效奖优罚劣的层面上,单纯地把“把薪酬与绩效结合”,加上绩效考核中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缺陷,尤其是考核过程缺乏透明性及公开性,使得被考核人员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对考核工作应付了事;也存在着部分员工认为企业绩效考核只是走走过场,无太大的实际作用,难以从思想上重视绩效考核,导致绩效考核流于形式[2]。

四是,绩效考核体系建设不完善,缺乏具体量化、操作性强的绩效评价指标,“德、能、勤、绩”四个指标仍是考核的关键,主观性强,易受个人主观因素影响,尤其是主管人员个人的好恶及领导风格,难以真实反映出员工的绩效水平;同时在绩效考核指标的设计也存在着不科学的问题,直接表现为考核指标内容不全面、考核标准不严谨、考核标准一致化、脱离岗位与工作任务的具体要求,不同岗位关键绩效指标不突出等;或者直接照抄照搬别人的绩效考核体系,难以形成较为全面、客观的评价结果,加上考核方式手段过于单一化甚至方式滞后,缺乏规范化、程序化的操作,考核方法没有统一的尺度,达不到考核的预期目的,影响考核激励作用的发挥。

五是,对于绩效考核缺乏明确定位,考核目标不明确,只是为了考核而考核,考核结束后将考核结果放置一边,未能真正地起到约束激励的作用,更谈不上对于员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与帮助并督促其进行改进,既造成了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同时,也导致钢铁企业绩效考核体系形同虚设,影响绩效考核真正作用的发挥,更使得对绩效管理形成认识上的误区[3]。另外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在绩效考核过程中,缺乏沟通、考核周期设置不合理等也是影响绩效考核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站。

三.建立健全绩效考核体系,完善激励机制

新形势下,钢铁企业间的竞争将更加的白热化,每个企业只有不断地强化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通过健全和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和智力保障是保障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和重要途径。

首先,要树立人才竞争意识,认识到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高度重视钢铁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放到关系到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位置,真正地提升钢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钢铁企业组织架构中的地位,实现人力资源的战略化管理。只有从思想上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才能更好地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各个模块的作用,包括绩效管理。

二是,在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各项基础性工作的前提下,着重把握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绩效考核环节,提高绩效管理水平,通过对员工的正确客观评价实现有效的激励,提高员工绩效从而改善企业绩效。具体来讲,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正确认识考核的作用和意义。要切实提高企业领导者和管理层对于绩效考核重要性的认识,更新观念,树立科学的绩效观,强化绩效意识和效益观念,重视考核工作在改进员工绩效、激励员工中的积极作用,摒弃走走过场的考核形式,积极推动企业绩效考核由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由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的转变,提高绩效管理水平。企业领导与管理者在给予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最大支持的前提下,要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其中,为员工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引导员工行为;要积极推动以绩效为导向的钢铁企业文化的建设,为绩效考核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有序进行营造良好的企业氛围和大力支持[4]。另外,绩效考核从本质上来讲不同于我国传统意义上的人事考核,要利用各种渠道和途径加大对于绩效考核制定的宣传力度,提高员工对于绩效考核的认同度和支持度,为绩效考核的开展奠定良好的人员支持。

2.明确企业绩效考核目的,杜绝“为了考核而考核”,把绩效考核与企业的长远发展实现有机联系和结合,实现绩效考核的战略导向,使其更好地服务于钢铁企业的战略发展要求,即“员工个人绩效提升与激励”和“组织绩效提升”的紧密结合。具体来讲,绩效考核的目标在于使员工在做正确的事的基础上,能够不断改善,把正确的事做得更好,真正地提高工作质量,从而促进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同时也能够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工作,如员工培训、薪酬管理、职位调整等提供更为公正、透明、客观的依据。只有准确定位,正确认识绩效考核的目标所在,明白绩效考核所针对的内容和所要问题,才能保障钢铁企业绩效考核工作的有序开展。

3.合理设计考核指标体系。行之有效的考核指标体系是绩效考核成功与否的关键,以“岗位分析评价”为基础,根据专业化分工及岗位差别化的原则,全面综合地考虑各个岗位的工作摘要考核内容的指标体系,使绩效考核工作能真正地服务于企业的经营发展需求。同时人力资源管理论文,鼓励员工积极地参与绩效考核指标的设定,真正地体现出公平与公正的原则,也有利于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员工对于绩效考核的认同度,有利于绩效考核工作的推进。

4.提高绩效考核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保障考核过程公开化及透明化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提高钢铁企业员工绩效考核方法的准确性及客观性,积极引进和借鉴国际先进钢铁企业的科学考核方法,如平衡计分卡BSC等,保障绩效考核结果。合理设置绩效考核周期,实现考核周期系统化,将平常考核、月度考核与年度总考评进行相结合,并进行综合分析以提高考核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科学性。重视民主测评在企业绩效考核中的重要性。

5.重视绩效沟通,改进过往绩效考核单方向运作的缺陷,将绩效考核的重点与被考核者进行直接的沟通与反馈,将考核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解与交流,使员工有机会澄清误解、消除误解,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取得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从而达到通过绩效沟通,帮助员工及时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并积极主动地协助员工进行绩效的改进计划的确立,明确下一阶段努力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5]。同时对正确的行为要给予积极的肯定进行正强化,提高员工的满足感和自我成长的需要。另外,通过绩效沟通,使员工有机会能够进行自我表达,畅所欲言,有利于民主宽松的企业氛围的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员工的消极抵触情绪,

6.提高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深度和广度。为将绩效考核工作真正地落到实处,恰当地运用考核的结果是关键。要发挥绩效考核结果的多元化作用,不仅仅是员工薪酬福利水平制定与调整的依据,也是企业员工晋升、培训与开发的依据,将绩效考核结果真正地运用到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各个环节。

参考文献

1.张建军.国有钢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分析与对策[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9,01.

2.董秀娟,宋亚静.国有钢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探研[J].生产力研究,20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