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概论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3 15:22:5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建筑学概论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建筑学概论论文

篇1

新材料、新技术层出不穷,虽然教材不断更新、补充,但由于编著者的探索总结与出版过程所用时问,加上使用教材的年限,一些内容早已过时,而新内容又难以有效及时地补充。如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美国出现的绿色建筑、当前兴起的符合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筑、节能建筑,在我国建筑院校还没有完备的教学计划与相应的教材等,这些都给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工作带来影响,也不利学生对建筑知识的吸收与建筑创作能力的培养。

1.2学生建筑设计的综合能力不够

除建筑设计本身的专业知识外,还缺乏与其它相关专业的知识及各专业之间的相互配合,尤其是刚刚接触建筑设计课程的低年级学生,在思想意识上沿袭高中的思维方法,难以较快地适应建筑学专业以直观图形和空间思维为主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因此,设计思路不开阔,独立创作与创新能力较差。

1.3电脑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电脑设计的迅速发展与广泛运用,一方面极大地拓宽了建筑设计的空间,使人们摆脱了对纸和笔的依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使不少学生崇尚电脑,认为电脑是“万能”之神,电脑能代替一切,他们没有认识到电脑只是一种辅助设计手段,就像笔和纸一样是一种工具,它无法替代设计者的思维,不能替代手绘设计的审美及对建筑材料、建筑构造方式的掌握与了解。过分依赖电脑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训练,教师应及时纠正学生这种错误思想,加强学生手绘功夫的训练。

2、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2.1增强课程的趣味性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能够达到满意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最好的方法建筑设计课程有别于其他的理论课,更为强调的是学生的参与性和操作性。因此,也更易于采用相关的方法使课堂充满活跃性和趣味性方法有很多,比如:可以通过设置问答的形式或者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方案讨论会,还可以运用此相关的多媒体资料,这样此措施都可以很好的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2.2加强课外指导

交流与评价应该不仅仅限于课堂上,还应该表现在课外的指导上,教师应该针对每个学生小同的特点,在课外主动走到学生中间,方而对个别学生进行分析辅导,另方而对此专业上尚存争议的理念也应该积极与学生讨论交流。同时,教师还应该利用课外时间去了解和掌握最前沿的设计思想和热点信息并及时传达给学生,也可以通过介绍知名建筑师的事迹或者就某此杂志报刊的建筑评论做分析等等,在融洽的气氛中培养学生的交流和创新的能力。

2.3授课方式的改变

当两位以上老师同上一个年级建筑设计课时,采用集体备课,集体听课、一人授课、分班辅导的方式进行,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每位任课教师都有一个主攻方向,有更多的精力把专项题目研究深、研究透。相同年级的学生可得到完全相同的设计理论知识。课堂上教师使用现代化多媒体授课,生动直观、科学准确地传递设计信息,通过多媒体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开阔了创新思维视野。

2.4开展专项讲座

在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有许多设计题目并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项目,其往往免去了许多在实际生产中会遇到的问题与困难,这造成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对实际问题把握不好,设计的产品不符合现实要求。所以如何培养学生对实际空间的尺度感,明白使用者在建筑中的心理感受,知道自己所设计建筑的技术要求,都是我们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难题。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途径是举办专项讲座。

篇2

《房屋建筑学》教学内容包括民用建筑与工业建筑设计和建筑构造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目前所用的教材内容往往滞后于现代建筑工程需要,构造做法也不能跟上时代潮流,教材内容无法跟上时代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速度。随着现代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剧增,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高层建筑大量涌现,高层建筑设计的内容在书本中明显欠缺,加上构造做法变化很快,即使采用最新版本的教材,也存在部分内容滞后的问题。如何解决教材滞后这一问题?教师要避免照本宣科,及时学习新的规范、新的构造做法,做到除旧补新,结合工程实际讲授构造做法,一些落后、过时的内容不讲或可以在教学中简单带过,不做深入讲解。教师授课内容在保证课程内容连续性的情况下,自己适当调整重点和非重点内容,同时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2.教学内容改革具体做法。

教学中优先选用新出版,编写质量好的教材,保持教材内容的时代性,是培养社会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基本所在。针对教材内容滞后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在上课的时候优化教学内容,合理补充新知识,例如添加和介绍国家推广的节能建筑的设计知识和构造做法,学习和更新建筑设计规范的内容,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最近这几年的学生就业情况来看,绝大部分学生是去生产第一线从事结构设计、工程施工、工程造价等工作,从事建筑设计的人几乎没有,所以建筑设计理论要求不太高,学生只要掌握一般房屋的建筑设计,重点放在建筑构造上,一般要求学生能够选择合理的建筑构造方案,并绘制相应的建筑施工图。教学内容还应包括讲授新规范、新标准的要求和控制,教师针对不同类型建筑实例布置学生查阅与运用设计工具书,以此培养学生如何正确使用应用规范、标准的能力,比如在讲解建筑平面组合设计的时候,结合现行的走道式组合设计中走道的设计,查找建筑规范中对走道具体的宽度、长度的要求,安全疏散距离的规定。

二、教学方法改革

1.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灌输式授课方式下,中国学生从小到大都采用填鸭式教学,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在接受知识的时候,不去多加思考,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差,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到了大学,如果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多学生就对上课提不起兴趣,有些学生上课是人到心不到,喜欢睡觉、玩手机,注意力不集中,这样的教学效果自然差,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做法。

①采用启发式、提问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传统的教学常常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启发式教学方法课程安排上,教师起到一个启发的作用,教师上课的时候应尽量深入浅出,知识的讲授由容易到复杂,课堂上注意学生的情绪,调整自己讲课进度,经常对学生提问,让学生回答问题,积极参与到上课教学中来,体会到课堂学习是一种互动,不是单方面的输入和输出。教师还可以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提前布置预习,给学生留几个问题课后思考。如在讲解屋面设计,可先以两坡屋面设计详细介绍,然后让学生思考四坡屋面该如何设计,再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绘制出两种屋面平面图,进行对比性分析,分析出相同部位、不同部位,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提问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举一反三,知识量增加,培养学生勤动手、勤思考的习惯。②讨论式教学。讨论式教学要求教师进行组织,可以将班上的学生分成4~5组,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在上课时布置下一次讨论课的教学内容,针对教学内容布置出需要讨论的问题,让学生课后通过图书馆和网络查阅资料、亲自去观察周围已经建好的建筑物构造做法、尺寸设计等内容,写出相应的调查报告。在讨论课上各组派代表发言,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补充发言,做到各抒己见,充分表达各自的意见,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做出学习内容总结。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授南方隔热做法的种类时候,就布置同学去调查实际生活常用隔热的方法有哪些,具体怎么做法,上课的时候请同学讲解。建筑工程做法很多,教师不可能全部地讲解,由于建筑具有共性,只要弄懂工程做法的原理,总结规律,遇到不同问题就能很快找到解决方法。教师在教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如何解决工程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是大学教育的关键所在,为学生今后在工作中解决难题找到方法和途径。

三、教学手段的改革

1.教学手段存在的问题。

我院《房屋建筑学》课时安排为48课时而课程内容的涉及面广,图片内容特别多时间短,需要传输的信息量大,如何在短的课时内讲授这么多的内容,就需要改革教学手段。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和画需要的时间多,也无法多角度灵活地反映建筑的空间关系。讲授建筑节点详图,建筑平面布置工程案例如果采用在黑板上绘图不仅浪费时间,速度慢,而且学生短时间内很难理解和掌握,黑板一擦黑,就无法再现。由于房屋建筑学课程特点,教师在课堂上如果不添加一些案例分析和讲解,学生会觉得书本知识过于枯燥、乏味,要吸引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兴趣,这就靠教学手段的改革。

2.教学手段改革的具体做法。

多媒体教学已经在我校普及,采用多媒体教学好处显而易见,传递的信息量大,大量的图像让学生一看直观明了,加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与艺术效果,使教学更加生动精彩,教师把图片、文字、图像及动画制作成课件,使课堂教学更生动、灵活。房屋建筑学中的建筑构造有大量节点详图和建筑设计案例可以通过课件准确的表达出来,时间短,效果好。课件不但在课堂上可以使用,学生也可将这些知识拷贝在自己的电脑上,反复学习。房屋建筑学课程知识实践性很强,与工程密切相关,教师在没有条件带学生去工地的条件下还可结合录像、模型、实物照片等多种辅助教学手段,条件允许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现场教学,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已建好的建筑物、在建建筑物,由专业教师和现场技术人员共同指导讲解,直接接触各种构造节点的做法、分析实际工程建筑施工图纸与工程实例的对应关系,巩固学生对建筑构造和建筑设计的理解,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我在讲授楼梯间设计的时候,对已建的工程的楼梯不同部位一一照相,再利用照片对照进行讲授,具体到楼梯净宽设计、平台宽度设计、踏步高度、宽度设计、梯井宽度设计,这样的教学手段就比仅靠嘴来讲授,清楚明了得多,学习效果好。

四、考核方法改革

1.传统考核方法存在的问题。

房屋建筑学课程的考试一般采用完全闭卷考试,重点放在学生对建筑基本理论和构造方法的掌握上而考察学生设计动手能力的试题较少,原因有两点:一是考试时间短,设计题目不易做完,二是设计题目涉及的内容较多,让学生全部熟记是难以做到的。分析得出结论,单纯靠闭卷考试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存在一些问题,开卷考试又会使学生放弃对一些知识机械记忆,忽视本课程的学习。房屋建筑学课程既需要必要的理解性记忆,还需要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需要找到一种理想的考核方法。

2.考核方法改革具体方法。

我们针对房屋建筑学课程特点的考核内容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闭卷考试成绩占期末总分数的60%。第二部分教学过程布置的小设计,例如外墙身剖面设计、楼梯设计、屋面设计等占期末总评20%。第三部分平时出勤情况占期末总评20%。第一部分着重考核学生理论知识记忆和书本知识的掌握情况,第二部分为应用知识部分,重点考核学生的运用所有知识进行设计的能力和绘图水平,第三个部分是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这样的方法可以全面地考核学生。与西方的大学相比,他们部分平时的考核比例可以达到60%,期末的考核只占40%,我们觉得考核方法还可以进一步深化,应针对本课程的特点,将考试方式综合运用,这样才可以扩大考试内容的覆盖面,避免学生的只靠临时记忆知识点应付考试,综合的考核方式可以考核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设计能力。

篇3

二、树立与建构主义相适应的教学观念

“教”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学”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只注重教师的“教”,不重视学生的“学”。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起到导向性作用,并且尊重学生的已有背景知识,当前的学习是在其基础上理解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应树立与建构主义相适应的教学观念:

(一)教学是激发学生建构知识和意义的过程在《促销策划与管理》课程中,学生最终应该掌握促销策划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具有促销策划所需的各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为完成创新促销工具、构思促销创意、设计广告语言、设计制作POP广告、制定年度促销计划、认识促销策划方案、制定节日及店庆的促销策划方案等任务的各种情境,通过学生完成促销调研、促销策划、促销模拟实施及促销评估等一系列环节激发学生去建构知识和意义,让学生在原有对促销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和意义。在整个课程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主动思考并完成草稿,在此基础上,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学习,最终形成可展示的各种形式的“作品”供全体师生共同点评。

(二)教学评价要趋于多元化传统的课程考核以教师的评价、结果性评价为主。建构主义理论要求评价要注重学习过程,评价主体要多元化。在《促销策划与管理》课程中,教师允许学生多元思维的存在,着力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教师对于每一个任务的完成都从学生自评、小组内部自评、小组互评及教师点评等多方面进行掌控,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评价环节中,通过对他人成果的思考与评价,对知识和意义也是建构的一个过程。

(三)学生的学习媒体趋于多元化传统的学习以教科书作为唯一学习资料。在《促销策划与管理》课程改革中,各种相关书籍、各种网络资源、整个社会商业促销策划经典案例以及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与促销相关的各种经历和情境都是学习的素材。学生学习媒体的多元化可以有效拓宽学生思路、紧跟促销策划的热点,这对于培养学生分析总结资料的能力及促销策划职业能力具有积极意义。学生学习媒体的来源渠道主要有:学生自己准备的相关书籍、教师多年教学积累的学生“作品”和成果、学校教学资源库平台里的相关课程网络资源等。

三、重新进行师生角色定位

(一)教师指导、辅导学生建构知识建构主义强调,教师在教学中指导、辅导学生去建构各种知识。例如,在设计制作POP广告这一任务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掌握POP广告的实用性和制作要点,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教师通过下达明确具体的学习型工作任务,创设或虚拟一个商场作为情境,帮助学生建构POP广告知识的意义。为了使学生对POP广告知识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可以将学生五至六人分成一个小组,组内成员开展讨论、交流,形成相互学习的氛围。教师还可以通过亲自观察、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提出恰当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等方式,引导各小组学生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相互取长补短,使之能高质量完成POP广告的设计与制作。由此看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师“教”的部分在逐步减少,学生自我控制的“学”的部分却在逐步增加。建构主义要求教师不再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集中讲授知识,而是明确下达任务,辅导学生动手操作。为了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需要创设一个商场作为学习情境,准备好制作POP广告所需的各种记号笔和铜版纸,为学生的独立学习、协作学习创造条件,保证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和意义的建构者在设计制作POP广告这一任务中,学生是设计者和制作者,面对商场里种类繁多的POP广告,如何选择切入点去完成任务是每个学生需要认真思考的事情。建构主义教学要求学生承担更多的管理自己学习的机会,学生自己选择POP广告中的宣传商品、宣传口号及设计风格等,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辅导和指导。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设计草稿、学生自评、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小组自评、成果展示、小组互评及教师评价等环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导地位。

四、建立与建构主义相适宜的多元学习方法

建构主义强调教师“教”的部分在逐步减少,学生自我控制的“学”的部分却在逐步增加,那么,建立与建构主义相适宜的多元学习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思考的是如何提高自己的“教”法,而在建构主义看来,教师应形成针对不同智力水平、适合多元思维学生的各种学习方法。教师应重视谈话法、思维导图法、关键词法、旋转木马法、贴板法、扩展小组合作学习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法、游戏活动法、竞争PK法、阅读思考法、卡片学习方法等的综合使用。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与建构主义相适宜的学习方法。

(一)学生应用思维导图法、贴板法去建构意义在构思促销创意这一具体任务中,学生首先通过阅读思考法自己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资料,教师在课堂上明确下达构思促销创意这一具体工作任务,通过几例典型的促销创意的讲解为学生开拓思路,并引导每个学生激发自己的潜力,构思精彩的促销创意,并将其结果写在纸上。当学生完成上述任务之后,各小组成员内部之间相互传阅并签名,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经过讨论之后画出以“构思促销创意”为中心词的思维导图,并将其结果贴在黑板上或磁性小白板上,之后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现场进行讲解,教师和学生针对每组的发言可以实时提问,教师进行最终的点评与总结。

(二)学生应用角色扮演法、模拟活动法去完成意义建构在促销实施这一任务环节,学生应用角色扮演法、模拟活动法去完成意义建构。教师首先通过抽签决定小组之间两两互为搭档,一组扮演顾客,一组扮演促销实施者,模拟开展促销活动。首先,促销实施小组要进行活动现场布置,可以将先前制作的POP广告、构思的促销创意、精心设计的促销广告语及促销商品宣传语言等作为素材进行现场布置。等促销现场布置好之后,模拟开展促销活动就正式拉开帷幕,扮演顾客的小组可以针对促销商品进行选择和提问,促销活动的实施者和组织者需要及时回答“顾客”问题,处理“顾客”异议并促成交易。等活动结束之后,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最终的点评与总结。为了支持学生的主动探索和顺利完成模拟促销活动,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学习情境,可将学生带到商场实训室的货架前,“身临其境”地开展活动。

五、创设与建构主义相适宜的学习环境

教学意味着更多的控制与支配,而学习则意味着更多的主动与自由。在建构主义视角下的教学设计应是针对学习环境的设计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该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在促销实施这一任务环节,为了有效开展模拟促销活动,创设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商场实训室的货架前、POP广告、促销现场布置)是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近年来,高职教育在此理论指导下,形成了“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学做合一”的教学改革理念,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法、角色扮演法、情景模拟演练法,“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法等教学方法,对教学活动进行了优化设计,取得了一定成效。

篇4

2改革教学方法

良好的教学方法对于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以往的注入式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教与学策略,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因材施教.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学习目标,把握学习的主动权.

2.1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

将学生融入到有意义的完成任务过程中,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实现“教学做暠合一.比如,在施工图识读训练中,教师提前发放施工图纸,学生提前预习,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讨论,并选择重点进行讲解.在《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中,以建筑物轴线测设实训项目为导向,培养学生掌握建筑物定位测量的技能,学习水平角测设方法、坐标反算、水平距离测设等内容,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与测量知识的工程应用,使学生明确了学习与实训的目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2采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体现能力与知识、实践与理论、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对典型工程案例的讲解,使课堂教学更生动,弥补了理论和工程实际脱节的问题,既向学生们传授了知识,又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如在《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教学中,任课教师在教学课件中向学生们展示了工程照片,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好.同时,充分利用计量计价软件,结合工程实例,练习定额的使用方法,精练多讲,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2.3采用现场教学法

在讲授《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时,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将课堂设置在施工现场.在施工现场环境下讲解模板安拆、搭设脚手架、钢筋下料等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采取现场教学法,使学生们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工程实际融汇贯通,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4开展体验式学习

建筑工程测量在建筑施工中的作用.施工技术实训与毕业实习是依托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将学生分成小组,分配到各个施工工地进行顶岗实习,在真实的施工环境中进行施工组织和施工技术管理.学生通过体验式学习,将理论与实践在工作环境下合二为一,深入理解课程教学内容,加强了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培养,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改革教学手段

3.1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

多媒体教学方式具有直观、信息量大、生动形象等特点,已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要鼓励教师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织和整合,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使学生在轻松、直观的课堂教学中获取专业知识.如在《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中,教师将各施工过程制作成动画,结合工程照片进行直观讲解.如滑模施工工艺、场地平整、集水坑降水等,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对施工技术相关内容的理解.

3.2采用虚拟仿真技术

采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采用工程项目仿真实训方法,对于招投标文件的编制、工程概预算等内容,在模拟实际工程环境中学习,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显著提高教学效果.

4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和实训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对于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的培养非常重要,是提高高职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要加大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要根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完善实训项目和实践教学大纲,按照典型岗位能力要求,以职业岗位规划实训设施建设目标,确定校内外实训场所、设备和实训内容.我院校内现有建筑工程制图室、建筑模型室、CAD实训室、工程造价实训室、测量实训室等.各实训室均能很好满足专业技能培训、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要求.实训项目充分体现了先进性、技术性、仿真性的特点.同时,院系领导重视校外实习和实训基地的建设,拓宽校企合作的途径.按照不同工作岗位顶岗实习要求,与盘锦市建设监理站、盘锦市昆仑房地产开发公司、盘锦市辽河造价所等多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加强校企合作,企业在提供学生顶岗实习岗位的同时,还提供专业教师挂职锻炼,接收毕业生就业,形成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为专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教师具备“双师型暠素质.因此,打造一支具有过硬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又具有较强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暠素质教师队伍是至关重要.从建筑行业聘请既具有专业能力又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成立由企业专家、专职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定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近年来,我院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以高职教育对教师队伍的要求为标准,以学科建设为中心,以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目标,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师学历层次和实践能力.通过采取送出去进修、参加短期培训等多种途径,提高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通过以老带新,走出去、请进来等措施,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鼓励现有教师攻读研究生.重视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并发挥他们在科研、教学中的示范作用.重视“双师型暠教师队伍建设,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实践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引进高学历、学有专长的人才充实教师队伍.聘请相关业务部门及企业的学者、专家为兼职教师,打造一支创新能力强、结构合理、师德高尚、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学团队.

篇5

2.纯理论知识讲授,容易形成单调感。《中外建筑史》主要是以讲授建筑发展的历史过程为主体,教学方式多以课堂讲授为主,如果单一的按照时间发展顺序来讲授所有知识点容易让学生产生单调感。

二、教学改革思路和方法

针对上几个问题,本人在近年来的《中外建筑史》课堂上尝试采用一些解决方法。首先,想要把所有知识点都讲到基本不太可能实现,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有的放矢的选择重难点内容进行较为深入、详细的讲解,把其余内容作为课下辅助阅读理解。这样做的优点是能够解决课时不够的困难,《中国建筑史》、《外国古代建筑史》和《外国近现代建筑史》三部分内容以基本采用5:5:4的分配方式来完成一学期16周的学时安排。其次,在所讲授的重难点知识中,发展时间从公元前3千纪一直贯穿到近现代,其中风格流派、代表人物、典型实例等都极为庞杂,如何能够避免学生产生混淆和错乱是重要任务。我的做法是:在所讲授的每个时期或地区内容中,寻找出一条主线来贯穿整个时间轴,在这条主线上把重要人物或重点实例或事件穿去,使得学生在掌握该部分内容时能够产生联想记忆,由点到线再到面,这样就使得记忆的难点和要点主要是这些重要人物和典型实例。最后,关于纯理论内容的讲授,如何使学生避免产生枯燥和单调的感觉。我的做法是将授课方式多样化、授课内容趣味化。采用讲授、讨论、角色转换等方式来改变单一由教师讲授的做法,使得学生的兴趣大大提高。再来就是增加多种可能使得授课内容更加有趣味性。相关知识点的视频内容、关于某一个知识点的微课教学及互动讨论等都对课程内容的趣味性有所增加。

三、教学改革效果评价

通过在几年的授课实践中,以上这些教学方法的尝试基本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授课内容有选择的删减之后,大大减少了课程任务量,使得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对建筑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难点内容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对于每一个重难点内容,掌握由重要人物和典型实例所串起的主要发展轴线,使得整个历史阶段的内容有了相对容易的记忆点。以古罗马部分为例,这时期重要建筑类型多样,有庙宇、广场、斗兽场、图书馆、浴场等。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建立的主要发展轴线便是古罗马人对于公共建筑的发展有着很高的热忱。在这条主线之上包含有古罗马时期最为重要的几个建筑实例,有万神庙、大角斗场、古罗马广场群等。对于重要势力的记忆和理解对于学生来说容易很多,这样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记忆方式效果较好。再来就是教学方式的多样话和趣味性的提高,由于加入了相关内容的视频作为辅助教学内容,使得学生不只是从教师一人视角来了解历史发展过程,而是有了多方的理解和解读,这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增加趣味性的一个好方法。再加上让学生对于近现代的建筑大师的自我解读,更是能够促进学生的个人兴趣度,促使学生自发的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教学效果很好。

篇6

二、建筑工程专业课教学方法的改革途径

1.分层教学方法的尝试。分层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指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为他们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皮排不同的学习任务,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效率。分层教学法的实施,需要教师从根本上掌握学生的性格特点及学习状况很据学生的基础水平再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通过分层教学法,每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与同等级的学生进行探讨和交流肩利于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焙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思维探索能力。

2一体化教学方法的尝试。建筑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启不仅要求学生要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应该采取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在建筑专业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践完美地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将一体化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完美地结合起来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实践操作的步骤和过程用图片或者视频的形式播放出来赴学生通过观看图片或视频直接地感受到实践操作的全过程。在得到了最直观的感受后,再配以教师的讲解和对教材的阅读赴学生能够感触更深理解更透彻。

3..决乐教学方法的尝试。快乐教学方法就是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掌生在这种快乐的教学氛围之下很容易被感染渐渐地由被动变为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来全面配合教师的教学增强了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充分开放自己的思维。快乐教学法的实施肩一个必要前提那就是师生之间必须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的良好关系掌生只有对教师充分信任才能够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教师才能够敞开心扉,和教师畅谈。因此教师要努力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构建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建筑专业课教学改革手段

1.明确学习目标和教材特点。很多新生刚接触到建筑专业课会感到有些新奇,又有些陌生。在刚开始教学时,我们就应该为学生做一个系统的介绍包括建筑专业的特点、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等等赴学生对建筑这个专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比如说蔗建筑制图》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是识图、绘图,这就要求学生要有比较强的空间想象力再比如蔗建筑构造》的主要内容是房屋的构造组成和做法掌生只有多观察、多留意身边的建筑物才能够学好这门课程再比如蔗建筑力学》主要研究建筑结构的力学计算理论和方法,让学生懂得如何才能在更经济的情况下使房屋结构更安全。在教学之初,我们就要告诉学生具体的学习目标赴学生对所学习的课程有个基本的了解这样对学生的学习是很有好处的。

篇7

教育部2000年组织实施的“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中的一个重要项目“理工科大学生学习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主要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育目标分类为基础进行的,充分表明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能够满足于当今信息时代学习高级知识的理论。“它的理论对我国高校正在深人进行的教学领域的改革,尤其是对创新性人才培养所必需的创新教育极具启发义”。

一、目前医学高校教育的现状

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多为五年制少部分为七年制的长学制。以五年制为例,其教育工作的开展是在各高校制定的教学计划下,安排四年的医学基础知识学习和一年的临床实习,对学生系统地传授医学知识。在前三年的医学基础知识包括了组织胚胎学、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解剖学、病理生理学等专业知识;大四时开设了以前三年学习所学知识为基础,又以临床诊疗工作为教学内容的内科、外科、妇产科、小儿科、传染科等临床医学知识课程。这四年的知识讲授和教学,目前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为教学模式,学生大都在大课讲授的方式下进行知识的学习,在第五年的临床实习阶段的学习,是在临床老师的带教下学生们亲自动手参与临床的诊疗工作。

总而言之,五年的知识学习较少有师生间的讨论互动,同学间的讨论互动也似乎如此,就是实习中的病例讨论和教学查房,也是以老师的讲授为主,突出了学习是复制前人的知识,模仿他人本领的传统学习观。

二、建构主义学习观与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改变

传统的学习观念认为学习就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的任务就是装填知识,学习就是直接对知识的复制。认为教师和学生的这种关系是不可改变的,知识仅是教师传递多少和学生接受多少的差别,而无其他差别。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个体主动建构和重构知识,以个体的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在社会交互作用中,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和新知识意义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们的知识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建构,而且还要考虑到进人医学院校前学生们受教育的层次不同,把学生们的主动性调动起来,尊重学生们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们的个性特点,发挥学生们的自觉性,不断提高学生们的主题意识。作为学校和教师,对于不同学生的素质差异,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不同学生的思维方式等,给予全面的了解和宽容。在这样的学习观念下,学生们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注重了自身在学习中的创造、理解、再创造,从而在创造中去模仿,在这种模仿基础上,完成知识的重构。

建构主义的理论提出几种教育模式,其中的支架式教学和实例式教学比较适合高等医学教育。结合医学高校的课程开设和知识特点,在大一、大二、大三的课程学习上,选用支架式教学模式较为合适。这一模式是教师为学生的知识学习提供一个框架,提供学习的主题,然后学生在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逐一向上攀登,独立地完成知识的探索,在师生或同学间的合作中完成知识的学习。在这样的理念下,学生会因视角的不同,对概念的理解不同,因而所获得的知识也不同,这种获得知识的方式不再是简单的复制,应是学生自己的知识建构。而大四的临床课程的教学模式应以实例式教学为主,教师把要求学生应学的知识,从实际问题中精选出来,让学生有真实的背景,能接触实际问题并围绕实际问题来学习。比如教师要讲授“肺炎”,首先在课程安排上为学生推出精选的“肺炎”原始资料,安排上应强调大概念,强调先总体再部分的原则,从学生已有解剖学、组织学、生物学、免疫学、病理生理和病理解剖学、诊断学、药理学、影像学等知识为基础,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研究探讨方法,提出不同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就此参与讨论和互动,使学生在同信息的交流中完成知识的构建,从而让学生在知识的表达上出现多种形式。德国的柏林洪堡大学等高校提出的疾病教学螺旋模式,即按疾病的症状观察一人体器官的结构和生理一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一临床治疗操作来组织教学。加拿大麦克玛特大学开展的以小组为单位的讨论式教学,让学生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理论内容和可行性方法,最后解决问题。这种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获取信息和交流技能的能力培养等教学方式都反映了建构主义学习论的应用情况。正因为如此,在此模式下的学习评定,只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不能用学习结果去评判学习的质量,而应当注重学习的过程。

三、建构主义学习观与教师的教学行为的改变

医学高校教师的专业技能,应当包括医学学科的专业技能和教育专业技能两个方面。这里谈及教育教学改革,教育专业技能是主要的探讨内容。绝大部分的医学院校任课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师职业培训,他们都是从上一代老教师的传、帮、带中承担起教学工作任务的。所以传统的教育思想、传统的学习观念和教学技能,或多或少地存在于当前教师的身上,以至教育活动中存在着不适应现代教育要求的地方,这势必首先要更新教育者的思想和观念。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教学是一种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创造活动,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力,最终使学生成为能自我教育的社会主体。Glassersfeld称“教师的作用是理解的助产士,而不是传递知识的机器”,这就要我们的医学高校教师应当接受现代教育理论,改变掉陈旧的教育观念,通过教学活动中与学生的对话、讨论和互相交流,启发学生,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引导和帮助他们的知识的建构。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明确大一到大四所要学习的知识是复杂的陈述性知识。依照复杂的陈述性知识学习特性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应当以帮助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保持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这类知识时,能主动地将新知识与已习的知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对新知识进行建构,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进行重新建构,使得所学知识变得条理清楚,排列有序,方便今后的提取应用。由于陈述性知识的特性,教师应当注重学生的复述策略,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讨论和问答,使得学生对所学知识材料,进行阅读时做摘录、划重点、做到边看书边复述且不断反复,达到把重新建构的知识得以保持的目的。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教学安排不能一刀切,在尊重学生不同个性,不同知识水平,不同素质和不同学习能力的基础上,示范性地帮助学生在所学新知识的精加工过程中,去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对所学知识材料写释义、写概要、创造类比、用自己的话写解释以及自问自答等技术来促进医学知识的学习和保持。教师还应当采用列知识教材的结构提纲和画网络图的方法对所学知识进行组织,但这种有别传统方法的材料组织也应以引导为主。例如教师示范的结构提纲要留下细目空位,只展示提纲大标题,部分留下空白小标题,只标出网络图的“树干”,留下树枝部分的空白,让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后去填写这些空位,补充这些标题,使学生清晰地看到知识间的各种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最终达到发现需要记忆的知识内容之间的共同特征和性质,构建出减轻记忆负担的知识体系。

篇8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9-0120-02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教学环境对我国教育教学领域的改革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英美文学课程是高校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对学生英美文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需要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指导,充分结合现代先进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和网络教学资源,创造出寓教于乐的英美文学教学环境,构建新型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

一、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概述

建构主义通常也被称为结构主义,被广泛应用在哲学和心理学研究领域,和行为主义具有很大的区别,建构主义的关键是要对外界的客观现象做出主观方面的分析和解释[1]。

将建构主义运用在学习领域,主要强调的是学习行为,就是学生一直持续不断将其心理表征活动实现内化的过程。所以,其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主动构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把学生看成是加工整理外界客观现象和有关信息的主导者,认为学生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知识体系的积极构建主体,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和构建知识体系的辅助者,不是把客观知识的强制灌输主体。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念认为知识不是通过客观实体的形式在不同个体中存在,同样并非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和表达,其只是人们对现实世界在主观上做出的分析或者解释,结论不是现实世界问题的终极答案,会不断随着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逐步加深而进一步被改变或者是发展[2]。另外,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教学目标,也与传统的教学有很大不同,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有效指导和监督下,进行自主探索,独立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从多个方面和多个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并不是告诉学生标准模式化的方法和答案。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目前我国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有很多共同点。

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信息技术与英美文学教学的契合点

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是现在和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我国要完全适应这种发展方向,就一定要认识到英语教学的重要作用,培养一批有能力、语言功底扎实、知识面宽广、文学素养高的优秀外语人才。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大纲对高校学生的英语专业运用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就要高校教师努力培养高校学生获取英语知识、运用英语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创造性精神和能力。大纲特别重视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的改进和创新,明确指出要把学生的创造性精神很好地应用在英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研究人员对高校英美文学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做出了初步探索,以下是其共同坚持的基本原则。第一,要把教学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发散思维方面。在进行英美文学的教学时,采用机械和固定模仿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重点提高学生实践运用知识的能力[3]。第二,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逐步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第三,需要把英美文学课堂教学和实践运用联系在一起,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广播、电视、投影仪、网络平台和计算机等,锻炼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当前高校教学改革中需要坚持的原则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有着很大的契合点。两者都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交流能力,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三、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信息技术应用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方法

(一)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将教师看成是主要引导者

高校英美文学的教学主要有英美文学史以及英美文学选读两个方面,具有覆盖面广和信息量多的特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环境的丰富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收集英美文学的学习资料,补充课堂上教师涉及到的没有展开论述的知识内容,同时运用网络教学资源,学生还能够和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英美文学研究者做出跨时间和空间的交流,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学生的英美文学知识体系,促进学生英语语言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4]。需要注意的是,网络资源尽管可以带给学生丰富的学习资源,使学生便捷、快速地获取多种信息,可是其也有很多不利的方面,就需要教师正确、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要搜集信息的有关网站和具体的搜索途径。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教师仍然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要素,只是将教师的灌输者角色转换成引导者和帮助者。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教学环境中,对英美文学教学采取主导-主体的方式,重点是要掌握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以便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实现英美文学的有效、快速教学。

(二)在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看成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学生必须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对高校英美文学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的最主要目标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课堂教学有限的时间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掌握系统的英美文学知识,尽量学习和研究英美著名作家的作品,以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英语运用能力和文学素养,构建系统的英美文学知识结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将英美文学有关的信息和文章通过文字、图片、视频、广播、影像等方式表现出来,同时还可以配合音乐诵读、旁白等,以便能够从多个角度和多个方面激发学生的感官,进而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进行自主探究学习。高校学生要获取大量的英美文学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就必须要在教师的指引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意识,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究学习才可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外因,学生自身的主体意识是内因,外因在内因的基础上才会真正起作用。所以,学生要根据教师的指导,合理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搜集自己感兴趣的英美文学文章和有关信息,充分和教师,以及同学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才可以完善自己的英美文学知识结构。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教学的中心,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创新能力,需要教师为学生指出具体的搜集资料的方法,引导学生选取信息,分析和评价资料,积极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5]。所以,在现代网络环境背景下,对英美文学采取主导-主体教学形式的关键是要坚持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热情。

(三)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采取情境式教学方式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构建的基础是创设,也就是在英美文学的教学中,要重视创设具体的情境。同时,建构主义教学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看成最重要的手段,说明创设情境教学的重要意义。在高校英美文学课堂上,多媒体信息网络教学环境可以利用对一些文字和图片等资料的高科技处理,为学生创设一个形象生动、绘声绘影的学习环境,使一些抽象的文学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形象,调动学生的不同感官参与到文学作品的思考和赏析中,从而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品味文学作品的内涵。

(四)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采取个性化教学方式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这个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个性化教学模式。不同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方式不同,只有在相对开放的网络环境中,学生个体的创造性才会被很好地激发出来。在具体的英美文学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环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学生能够按照自身的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通过利用网络资源,将自己以后的学习重点确定下来[6]。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实际,因材施教地进行教学,给每个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见解和想法的机会,保证学生的个性尽可能地发挥出来,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英美文学知识结构体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我国目前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有很大的内在联系和契合点。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教育环境下,要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充分运用在我国高校英美文学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将教师看成是主要引导者,将学生看成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还需要在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采取情境式教学方式,以及采取个性化教学方式,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外因,学生自身的主体意识是内因,使外因在内因的基础上真正发挥作用,从而以最快的速度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英美文学知识结构体系。

参考文献:

[1]肖剑.建构主义理论视野下的英美文学课堂教学[J].教育与职业,2012,11(8).

[2]海燕飞.利用西方文论和建构主义理念改革英美文学教学模式[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3,1(5).

篇9

[作者简介]王英丽(1970- ),女,吉林公主岭人,吉林农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大学语文教学与研究工作。(吉林 四平 13600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2-0147-02

截至目前,教育部并没有将大学语文作为除汉语言文学专业之外的其他专业的公共课和必修课,但是,国内很多高校已经将其当作人文素质基础课程而列入教学计划中。尤其是艺术专业,针对学生文学基本素质较低,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的普遍情况,多数院校将大学语文作为“被动”选修课程甚至是“隐性”公共课程开设。这一做法显然值得商榷,但也实属无奈之举。作为艺术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载体,大学语文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人才培养一个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却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课时偏少、教材选用不恰当、教学理念陈旧等。对此,我们认为只有结合学生的艺术专业背景,认真研究教学方法和课程改革,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促使大学语文课程真正成为艺术专业学生的主动必修课程,既能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其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中,又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这才是教学目标的真正实现。

本文选取了国外正在流行的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来分析艺术专业大学语文教学。建构主义是一种影响很大的心理学理论,在教育教学中被称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是提倡教师作指导、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教学手段,最终使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和积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知识是由学生来主动建构的而非教师灌输,所有与教学相关的因素都作为教学情境而存在,为教学服务。在这一理论的观照下,我国的艺术专业大学语文教学工作还需要从多个方面加以逐步改进。

一、教材文本的选择

进入21世纪以来,大学语文的相关教材更是层出不穷,配合国家教育部门提出的贯穿传统文化教育和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很多教材要么偏重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赏析,以此突出人文教育;要么偏重于应用文书写作以及口头交际能力,以此强调应用性质的人才教育。面对琳琅满目的教材,如何选择应当成为教师首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看,适合教学的教材不是教师在使用中觉得得心应手就是好教材。教材的编写和选择需要从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角度出发。教材如同带领学生入门的一盏探照灯,教材的适用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本门课程的认知和学习。目前,国内多数院校一般都采用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大学语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教材“以古今短小动人的精美文章为实体,力求选文的典范性来达到提高文化素养的主要目的”,一直被视作学界中的通用教材,其中选取的大部分作品具有很强的阅读性,同时也具有相当的审美价值。在编排体例上,教材根据作品内容或特色,更多的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和人文精神。但是对于艺术专业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文化基础知识薄弱、文学素质相对较低,这样的高标准、高起点和高要求的教材不利于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建构大学语文的知识。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这种不分专业和学科背景,笼而统之地将之视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材,则失之偏颇。

围绕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来建构教学体系,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群体特征,把握学生的学习背景和兴趣爱好,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他们的教材。因此《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必须适合不同专业学生的分专业、分门类的需求。就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经受了音乐、舞蹈、绘画的培训,较之其他专业的学生他们思维活跃、反应敏捷。对这类学生的大学语文素质教学从内容到形式都不能等同于普通文理科的学生。“与其分析《春秋》的微言大义,《左传》的详明,不如让他们感受《战国策》的雄辩夸饰之风;与其分析《氓》女主人公的反抗形象,不如让他们体会《关雎》‘君子’‘辗转反侧’‘寤寐求之’的缠绵情怀和美好的心灵之光。”

对于艺术类专业大学生来说,《大学语文》教材应该根据他们的专业背景和学习特点来创设学习情境,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应该兼顾文学和艺术,使大学生在课堂上产生强烈的共鸣和归属感。文学与艺术所要表达的情思内容相通,所运用的艺术手法相通,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和教学应该充分认识这一点。这样更有利于艺术专业的大学生在课堂上和课本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情境并内化为学习的动力。2009年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江苏省高等学校精品教材之一《大学语文》,作为艺术专业学生的针对性教材无疑是一次极其成功的尝试。该教材充分考虑到了文学与艺术兼顾的二元法则,在研究教材结构、遴选课文、分析课文等方面更加注意突出人文性和审美性,努力使教材符合艺术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学习动机。各所院校的艺术专业教师应该根据本院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讨论,积极探究,选取一本适合本专业学生特点的教材。

二、教学理论方法的改革

作为一门素质教育类的公共课,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者广泛。把这门课程当作一门不重要的公共课,采用填鸭式、讲授法来实行“满堂灌”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和高校教学改革对于该课程的要求。教育部高教司在《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中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这一点同艺术类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在本质上殊途同归。这就决定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对于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机制应该慎重选择和对待。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可以贯穿于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并作为教学理论革新的重要尝试。通过这一理论的贯彻,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在课堂上主动地接受审美能力的教育,在老师以“美”为标准来从事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选择具有艺术美感的、符合学生欣赏和品味能力、与所选材料内容情调一致的方式和方法对学生进行身教。利用各种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来创设学习情境、对教学内容进行辅助和补充。各种教学手段都是学生感知语文世界的途径和手段,借此来收到逐渐感染、潜移默化的效果,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人文美、道德美、境界美。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针对艺术专业学生不同特点,结合各自专业背景,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参与式分类教学就是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艺术类学生思维活跃,表现欲强,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这个特点出发,增加学生参与和课堂讨论的分量,采用更为灵活的授课形式。例如对待绘画专业和音乐专业的学生,在教授不同篇目的时候,就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比如在体会《天净沙・秋思》这首词的意境时,不仅仅要通过讲解让学生去感受断肠人艰辛与执著的情感世界,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词中出现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等元素的画面感,通过多媒体直观画面来再现情景,鼓励学生采用绘画、歌唱、诗歌再创作等多种方式来表现自己对原词意境的理解和感悟。这种教学方式既锻炼了学生的专业创作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和想象能力。

除了参与式分类教学方法之外,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采取传统的诵读体验法进行教学。诵读法就是通过对文学作品反复吟诵来达到对作品理解、领会和审美的一种学习活动。这种教学方法在我国古代非常盛行,直到现在都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语文学习法。叶圣陶对此有过中肯的评价:“他们(指前人)有个不二法门,就是熟读名文,读着读着,自己顿悟。他们的想法未免素朴了些,然而他们的取径并没有错。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之中追求语言的完美。诵读的功夫,无论对语体对文言都很重要。仅仅讲究,只是知识方面的事情,诵读却可以养成习惯,使语言不期而然近于完美。”这种诵读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诵读能培养语感,形成良好的语言运用习惯,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吟诵过程中不断地增加对文学作品的深刻印象,从而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感悟作品文字之美与意境之妙。这不是老套教学方法的简单重复,而是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回归。因为诵读是一种精神享受,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诵读体验的是一种感性经验,是一种通过声音来反复品味情味和韵致的经验。这种教学方法,正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指导、学生为主、潜移默化、自我建构”这种学习理念的集中体现。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在诵读的过程中,伴随着从容自如的声音,悦耳动听的语调,生动传神的语气,文学作品所蕴含的高尚感人的情操和深邃含蓄的思想内涵,会激励着每个学生对美的不懈追求。在生动的语言美感愉悦中,学生们对美的感知能力和审视能力进一步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共生出具有深邃博大精神内涵的艺术作品。

三、教学效果的评价

在教学效果的评价机制方面,绝大多数院校一直沿袭着传统的封闭式考试。从本质上来说,考试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也是激励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看来,学习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自我体验的方式不断获得知识的过程,那么对于大学语文这样的课程来说,每一个个体都有不同的审美体验和人生感悟,建构的知识体系也不尽相同。这类课程的考核以实现美育为教学目的,现代的标准化考试并不适合这门课程的考核。艺术专业大学语文课程必然要改进传统的考试方式,探讨科学合理的创新性教学效果评价机制。

因此,对于艺术类大学语文课程的考核,只要是能使考试题目充分体现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感受能力,同时将大学语文教学和艺术专业学习相关联,将文学与艺术融会贯通,实现艺术专业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就达到了学习的目的。考核中不宜出现死记硬背的知识点,而更多的是注重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是否获得了审美的愉悦和提高了观察外部世界的能力。艺术类专业大学语文的教学评价机制有着不同于其他专业的特质,在具体实施细节和方式上还有待开掘。但是任何考试评价方式都不应该脱离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和艺术专业的背景依托。

先生在《文学和一般艺术关系怎样》一中认定“文学有统制其他艺术的能力”,可作“一般艺术的总代表”。艺术专业的大学语文教学应当逐步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更多地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予以关注,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尊重艺术专业特点,针对学生艺术专业特长,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克服传统的教学模式弊端,真正发挥大学语文的美育和文化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饶峻妮.建构主义理论对大学语文教学的启示[J].中国林业教育,2003(5).

篇10

关键词:

环境设计;整体思维;建筑学;课程结构

一、整体思维与环境设计

我们至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解读环境设计专业内涵:一是基于系统论的环境整体意识的强调。映射到专业教育,就是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科教育,以及对学生整体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二是艺术与技术、人文与自然并重的倾向。这意味着在环境设计专业教育中,艺术、人文与自然科学共同构建起学生的知识框架体系。三是划定了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科范围。尽管环境设计专业本身的“灰色”属性赋予了它边界的模糊性,从而使其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展,有向“大建筑学”靠拢的倾向。但其清晰的学科教育内容和研究范围是基本稳定的,即城乡景观、风景园林和建筑室内环境设计三个方向。

二、建筑教育在环境设计本科教育中的位置

在《中国高等学校设计学学科教程》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的叙述中,可看出建筑的主体地位更加凸显。在这里重新审视二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为环境设计本科教育中建筑类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基本依据:第一,建筑是环境设计的载体,是构成环境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本身作为实体承载了环境设计,而建筑设计的意匠、空间、功能等又需要通过环境设计实现。第二,建筑是环境设计方向划分的依据。环境设计根据设计目的划定专业,但不论如何分化与发展,从大的方面分化为以建筑为母体的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两个方向并不会变化。第三,建筑学科为环境设计专业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支持和教育支撑。建筑学集艺术与技术于一体,产生于特定的人文和自然背景,凝聚了各种信息,处于时代的最前沿,本身就是一种跨学科的存在。在《广义建筑学》的前言中,吴良镛提出了一种广义的环境设计范畴,包括从个体建筑到建筑群,从小庭园到大的风景区的规划设计。从这个角度来看,环境设计仍然是建筑学的延伸,而建筑学无疑是环境设计学科的理论基础之一。由于环境设计的“灰色”属性,目前的环境设计专业适应面十分广泛,分散在以建筑为主导的工科院系、以艺术为主导的美术院系和以园林为主导的农林院系中。各院校依据自身情况制订具有各自特色的专业主导思想和培养方案,尽管各有千秋,但是各有优势的同时也意味着存在弱势与不足之处。

三、环境设计本科教育中建筑类课程体系的构建

在《中国高等学校设计学学科教程》中,环境设计专业的知识领域包括四个部分,即设计历史与文化、设计思维与方法、设计工程与技术以及设计经济与管理。建筑学作为环境设计的基础核心课程,其教学内容涉及以上四个方面的全部知识领域,并且贯穿四年本科制教学。因此,环境设计中的建筑学教学整体意识至少应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环境设计中建筑类课程自成体系,表现为课程的全面性、连贯性和有机性。二是环境设计中建筑类课程体系与其他课程的关联性。主要表现为知识体系上的顺利过渡,体现在内容与时间上的自然衔接。三是教学效率的提高。尽管建筑教学在环境设计专业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环境设计整体的课时量是一定的,这意味着不可能无限制地增加建筑教学内容、提高建筑课程的比重。这就需要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保留核心内容、摒除重复教学,提高建筑类课程的教学效率。依照《中国高等学校设计学学科教程》中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知识领域的划分,拟将建筑类课程分为四个基础板块,即建筑理论、建筑设计、建筑技术与建筑管理,分别对应于所提出四个子域。所有课程均为专业基础课,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其中必修课程是核心课程。

1.建筑理论——设计历史与文化

设计的灵魂在于创意,而创意来源于文化和历史文脉的延续。理论基础属于环境设计的通识教育模块的组成部分,对应于设计历史与文化板块,是设计创意的来源之一。理论板块主要设置于低年级,笔者建议比重占据建筑类课程总体的25%左右,由建筑概论、建筑历史、设计原理三部分组成。建筑概论课是学生进入设计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有别于建筑学专业,是专门针对环境设计专业的建筑概论,内容广泛而不深入,由五个必要部分组成,即建筑构成要素、建筑功能、建筑空间、建筑艺术与发展倾向。设计原理课的内容对应于第二板块中的建筑设计,属于建筑设计的先修和预备课程,可从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两个方面讲述。对于建筑历史的讲述,笔者建议将建筑风格、空间秩序、建筑造型、结构体系、装饰与色彩这五个方面的内容作为掌握的重点内容。此外,目前各高校环境艺术专业多数未专门设置建筑美学的课程,而是将有关内容分散到了建筑史、建筑设计和美学的课程中。笔者认为建筑美学更适宜作为一门独立的选修课进行教学。

2.建筑设计——设计思维与方法

环境设计经历了一个从界面到空间再到场所的意识变革。特别是公共建筑,对于空间和场所的解读直接关系到最终设计的成败。第二板块主要由三类课程构成,即设计基础、建筑设计、毕业设计,教学重点在于建筑空间和场所意识的建构,并贯穿于四年本科教学的始终,其课时量的比例最大(笔者建议45%),是环境设计从理论到成果的非常重要的过渡阶段。对于建筑空间的感知和构成训练是空间设计的第一步,在一年级完成。在设计基础环节,严谨的制图与表现训练是内容之一,但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各类空间和场地的感知与构成训练。在这一环节中,行走体验、模型制作与图解训练十分有效。建筑设计课程是第二板块的核心内容。首先需要两类先修课程作为基础,即第一板块内的设计原理和第二板块内的设计基础,并且需要强调建筑与环境一体化的设计理念的指导和贯彻。在教学过程中,综合性训练尤为重要,同时也是一个由小到大、循序渐进的过程。可分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两条线索下的若干类型设计,如住宅建筑、景观建筑、办公建筑、博览建筑、商业建筑等。最重要的是,建筑设计课程下设的各种类型的建筑设计,最终对应于环境设计的室外环境设计、办公环境设计、展示设计、商业环境设计等。这里提倡综合项目的连续设计,即在教育初始就设立若干工程项目(各院校根据自身情况酌情设置),每一工程项目从对原始资料与环境的踏查、创意设计到建筑设计、园林设计、景观设计,再到内环境设计,整个过程有条不紊、相互衔接,以训练学生形成连贯性的设计思维和设计的整体意识。以上这些也同时要求教师的通力配合与协作。

3.第三与第四板块

第三与第四板块均设置在三、四年级。第三板块为建筑技术——设计工程与技术,笔者建议在建筑的总课时量中占据20%的比例。尽管处于艺术学的学科门类之下,但是环境设计专业名称的再次变更重申了在该专业设计中对于技术和科学的强调。第三板块主要包括建筑结构、建筑材料与构造、建筑物理与设备三方面的内容,主要是从建筑角度与设计工程和技术对应。以往的环境设计专业中的建筑技术教育有两种倾向:一种是艺术园林类院校对建筑技术的轻视乃至忽视;一种是工科院校内的环境设计专业直接套用建筑学的建筑技术教育模式。鉴于环境设计专业的特殊性,形成适应该专业的建筑技术教育的专门教材,制定与之适应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当务之急。第四板块为设计经济与管理,建议比例为5%,主要设置建筑经济与建筑管理两门课程。这两门课程的设置与环境设计专业的项目管理对应,建议作为后者的先修课程。

四、结语

系统论下的环境设计需要的是室内与室外、建筑与环境相结合的整体观。不管是环境设计师统筹包括建筑在内的一切设计,还是环境设计师配合建筑来完成环境设计,对于建筑的理解决定了最终设计作品的成功与否。尽管环境设计的内涵已经发生变化,教学体系改革却没有及时跟上步伐。目前,许多学校的专业名称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是仍延续着以往的教育理念和课程体系,并未追随国家对于该专业的定位而作出转变。笔者在这里仅就环境设计专业中建筑类课程的设置提出一些建议,以自下而上的课程体系研究来减少认知上的模糊性,希望能使专业教育思路更加清晰。

作者:贺美芳 单位:太原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吴良镛.广义建筑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