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3 15:23:0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体育课程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体育课程论文

篇1

引言

实行学分制能够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根据教学的基本要素,结合公共体育课程的特点,构建高职高专公共体育课程学分制管理模式将是本文讨论的问题。

一、课程学分制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1必要性

1.1.1公共体育课程施行学分制管理,是适应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需要。我国高职高专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重视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和培养模式正在逐步形成。在此背景下,体育课程学分制管理所具有的学习内容的可选择性、学习进程的弹塑性、选择学习时间和教师的灵活性等优点,以及教学计划、教学安排与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等,恰恰适应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客观需要。

1.12公共体育课程施行学分制管理,是适应高职高专教学管理变革的需要。近几年来,我国许多高职高专都对学分制进行了较深人的研究。作为高职高专学生必修课程的公共体育在此背景下施行学分制管理,无疑是主动适应高职高专教学管理变革需要的积极举措。

1.1.3公共体育课程施行学分制管理,是适应高职高专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体育课程施行学分制管理,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目前,高职高专生源不仅在文化成绩上参差不齐,而且在身体条件,身体素质方面差异明显。如果能够通过学分制加以引导,就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地得到发展。在教学实践层面上,学分制具有充分的自主选择功能,更能满足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

1.2可行性

根据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基本情况,施行学年学分制管理是可行的。原因在于:

1.2.1高职高专学分制管理的有益探索,为体育课程实行学分制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部分高等学校开始试行学分制管理。到目前,学分制已在高校中普遍采用,各高校通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和探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为高职高专实施学分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1.2.2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课程开发和建设能力的加强,为高职高专体育课程施行学分制管理提供了人力资源的保障。

1.2.3高职高专加强教学投人,体育场地、器材等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能够开设更多的体育项目,供学生选择,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

二、管理模式的建构

所谓公共体育课程学分制管理模式,就是在明确了公共体育课程管理目标的前提下,运用学分制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将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评价等要素综合而构成的,具有相应管理体育课程功能的系统。公共体育课程学分制管理模式与学年制管理模式的区别在于,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安排学习时间,掌握学习进程,学习评价的结果是以学生获得学分的形式表达出来。

2.1关于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学习内容的可选择性,教学计划、教学安排的灵活性是学分制的实质。高职高专公共体育课程学分制管理内容包括四个模块。

2.2关于教学的组织形式

2.2.1理论教学内容“专题制”:理论教学每学期安排4学时,以专题方式讲授。可组织学生按自然班听课,也可按课程表安排的时间,集中若干班(专业)听课。

2.2.2普修教学内容“必修制”:学生入校后必须按统一计划、统一内容、统一要求、统一考核、统一标准的“五统一”要求,必修一学年的体育普修课。普修教学内容安排分两学期,每学期选择一个模块,每个模块教学犯学时。

2.2.3选修教学内容“选项制”:为满足学生的体育爱好和体育项目学习的不同需求,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选项模块开设的若干个运动项目中,每学期任选其中一个作为学习内容。

2.2.4身体素质和基本运动能力“经常制”。身体素质和基本运动能力的练习,要安排在每节体育课中,其成绩通过《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来反映。

2.3关于学习成绩的评价

2.3.1评价的内容

2.3.2评价的形式

2.3.2.1《大学生体质一与健康标准》测试。按国家要求,新生人学要进行体质健康测试。测试成绩与学分换算见表3.

2.3.2.2体育理论知识考试。以学期为单元,每学期进行4学时的体育理论教学,考试安排在第四学期进行。考试成绩与学分换算见表4a

2.3.2.3身体素质测试。第一学年分两个学期,每学期选择安排两项基本身体素质测试,按百分制,成绩取4项平均值。第二年每学期根据学生的选项内容,安排与之相适应的专项身体素质测试。各单项身体素质测试标准由学校统一制定,测试成绩与学分换算。

2.3.2.4运动技能技评。按百分制,分项目制定标准进行技评。每学年2项,成绩取平均值。运动技能技评成绩与学分换算。:

三、小结

篇2

(2)改革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线的教材、教法体系。现行的大学体育教学大纲,一是竞技运动项目过多,教材的难度较大。二是每项教材的技术要求过高、环节过细且各年级教材的重复现象严重,加之教材中多采用注入“填鸭式”教法,严重影响了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三是竞技运动项目对场地设施要求过高,大部分学校难以保旺,从而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3)转变教学观念。传统体育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旧的体育教学观,不利于21世纪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在体育教学改革中。首先应当转变教师旧的教学指导思想,变被动式教学为主动式教学。主动式教学,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都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由消极被动变为积极主动。

(4)转移教学重点,着重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终身体育观的确立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对高校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除增强学生的体质外,还要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使其学习科学的健身方法,达到体育自立。长期以来,我们的体育教学强调运动技术的精雕细刻,其教学重点实质上是传授和掌握运动技术,加之教材的难度较大,无法发挥其自主性。致使学生的自主活动能力较差。要改变此现状,教学中应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上,首先要求学生要动起来,在活动中激励学生乐学。然后通过乐教与乐学的结合,掌握体育知识、技能,提高学生体育能力。

二、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基本内容

(1)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每个学校体育工作者都应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更新观念。自觉参与学校体育改革,加强理论和实践研究。正确认识学校体育改革中所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2)建立和健全学校体育的组织管理体系。加强对学校体育改革的领导和监督,理顺、协调各环节、各方面的关系:排除各种外来的不利于学校体育改革的干扰因素:制订相应的措施和政策,保证学校体育改革的各项任务的贯彻落实。

(3)建立一套更有效的学校体育评价体系。学校体育的目标管理和评价体系,是学校体育改革的反馈通道,是学校体育的导向。应面向未来,面向全体学生制订一套更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

(4)增加学校体育的投入。目前学校体育设施、师资条件已严重阻碍学校体育改革的深入。必须有具体的措施和政策保证提高师资的素质,增加对学校体育的投入,尽最大可能改善学校体育设施。

(5)实践“俱乐部”制的教学模式,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为了提高和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实现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打破原系别、年级、班级的建制和性别的界限,根据教学课程及体育场馆和教师情况分设多个项目的俱乐部,每年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一个项目上课,课后学生到俱乐部去参加锻炼和接受指导。这种模式将“学生所好”与“教师所长”相结合,课内外相结合,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6)推行“分层次教学”的模式,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健康第一”是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而学生对体育的不同认识、不同水平、惰性等,使学生在体育的知识、技术、技能、体质、体能等方面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对体育课要求和期望值也不相同,为了解决“吃不饱和吃不了”的问题,采用了“分层次教学”,更能激发学生主动、愉悦的学习热情。满足其兴趣要求。在学习中体现自我。同时,“分层次教学”也促使教师教学方法、手段必须多样化,这样方能驾驭教学,获得成功;以分层次教学、特长教学、兴趣教学为主线,注重因材施教,区别对待。注重能力培养,突出教学效果的实用性和终身性是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7)倡导“围绕一个中心、强调两种学习、注重三项结合”,实现终生体育的最终目标。“围绕一个中心”,即以健康为中心:“强调两种学习”,是指强调科学健身方法的学习,强调科学健身理论的学习;“注重三项结合”,是指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的结合,注重短期效应与终生锻炼相结合。这些体育教学思想通过教师在体育课中的贯彻,激发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喜欢体育而又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状况,使体育课真正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

三、结束语

篇3

二、中学体育课程改革建议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中学体育课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针对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目标,笔者对于中学体育课程改革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从指导思想上来看,改变传统的以运动技术技能教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逐渐转向以健全人的身体为目标的强身育人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以教师“教”为中心的应试教育模式,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的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的自主性,注意培养学生中学体育意识,激发学生体育锻炼兴趣,使学生养成身体锻炼的习惯,提升学生自主锻炼能力。

其次,从教学体制上来看,改变传统的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主的旧体制,结合中学生体育运动实际,建立以增强中学生体质,提高中学生体育能力,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的为主线的课程目标体系。注重强调在体育教学中相关文化知识,运动理论及卫生保健知识的讲解,结合学生身体锻炼实践,形成中学体育﹑卫生保健教育相结合的新体系,着重加强学生体育能力,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重视其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使中学体育为培养新型的现代人才服务。

再次,从课程内容的设计上来看,要着重强调体育教材的实效性﹑科学性以及趣味性,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将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文化教育与体育锻炼实践相结合。在体育课程的理论的讲述中要着重强调身体锻炼知识﹑方法等,此外,为了保障学生在体育运动实践中的安全性,对于运动处方原理﹑运动生理效果﹑运动的健康效益等知识也要进行详细讲授,以便更好的将体育课程与健康教育相结合。

最后,从课程整体编制来看,要注意编制丰富多样的选修课,增大中学体育课程的总体弹性,将体育课外活动引入到中学体育课程之中,遵循生理﹑心理﹑社会“三维体育观”的要求。

篇4

二、体育教学概述

体育教学是学校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构成环节,在教学中,主要就是在师生共同参与的基础上,利用一些系统模式与结构体系,形成相应的系统化工作模式与流程。在现阶段的教学中,一般均是利用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有关体育知识、基本技能与卫生健康知识等,进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现阶段体育教学中,主要就是在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与思想道德品质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

三、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之间的关系

(一)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之间互相独立的关系

利用现阶段科学角度进行分析与总结,课程论和教学方式应该是教育教学领域中两种互相独立的学科,由于课程与教学所研究的对象与理论体系是教育教学的两个分支,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尽管形成了两种不同模式的概念与标准,但是其研究本质依然是互相独立、互相依存的关系。课程论是课程研究中各种教学课程与专业概述,而教学方式主要就是教学工作中实现教与学的主要途径。体育课程理论指的就是在教学工作中,利用课程整体规划、课程评价、课程视角标准实现教学目的的核心工作,而体育教学指的就是在教学工作中,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展开,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在现阶段体育教学中,课程概念主要就是突出学生个体与学生学习范围,强调教师行为的一种模式。一直以来,在社会经济体制的影响下,我国体育课程研究中,一直把其当成是一种教学理论的研究,目前,课程理论已经成为了一种独立在教学体系之外的学科模式,得到了教学工作的公认。随着社会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得到了不断的引进,促使教学方法得到了不断改进与完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与此同时,其逐渐成为了教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以往有人提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之间并不排斥,而是相对独立而又互相影响的关系,所以,在体育教学中,一定要不断完善与优化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明确其互相独立关系的同时,实现两者的促进发展,进而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二)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之间互相制约与促进的关系

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之间是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紧密联系的关系。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处在不同的领域当中,也是互相不影响、以互补形式存在的,但是在现阶段的社会发展中,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先进理论的引进,使这两个平行交叉的学科产生了一定的联系,进而互相制约、互相促进。在现阶段的体育教学中,体育课程的设置与体育教学效果以及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通过多年实践经验总结,体育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缺乏对体育课程的兴趣,其主要原因就是课程设置内容枯燥、死板、种类繁多,并且为了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经常采取一些方式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进一步导致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长此以往,学生也就失去了学习体育知识的兴趣,进而打消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了教学效果。有好的教学,才可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在讲解知识内容的时候,不只是由教师传递给学生,而是需要学生自主学习,构建相应的知识体系,转变被动的学习地位,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贯彻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构建良好的教学情境、协作氛围、会话环境,让学生进行自主、轻松、愉快的学习,进而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中,学生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不是在外界刺激情况下的被动接收者;教师是教学中的领导者、指导者与组织者,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不再只是知识的灌输者与传输者;教材不再是教师传递的主要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学习的研究对象;媒体不再是辅助教学的手段,而是用来创设情境、构建协作氛围与会话环境的重要途径,也就是说,媒体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传递知识信息,增进彼此的了解,促进互相感情交流,与此同时,在教师一言一行与人格魅力的影响与感召下,不断感染学生的内心,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经常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主要就是围着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形成被动学习的状态,逐渐丧失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显然,此种以教师讲解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阻碍了学生潜能的开发与身心的健康发展。所以,针对这样的情况,一定要认真分析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关系,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实现教学内容的全面展开,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5

1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本文以双流中和中学为调查对象。按照随机抽样法,从双流中和中学随机抽取285人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现状

通过对部分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调查表明,自觉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学生人数少、规模小,运动水平不高,运动力缺乏,参加体育锻炼呈不平衡状态,没有形成较好的运动习惯,大多数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淡薄。而对这种消极锻炼的原因暂未见相关文献报道。本文对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行为的阻碍进行了研究,分析影响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进而探讨促进其积极参与的对策。

对待课外体育锻炼,中学生中有两极分化的趋向:重视的学生很重视,在操场上经常能看到他们运动的身影;不重视的学生除了上学放学时步行外,基本上都看不到他们有其他的运动方式;除了重视不够外,也有更广泛的社会原因,从小学开始,学生在考高分的指挥棒下一直围着课桌转,读书、读书、再读书,在休息时间忙着从一个学习班赶往另一个学习班,没有时间也没有地方去锻炼。可以说,忽略体质培养的思维模式已经控制了社会的每一根神经。在这种社会普遍忽视学生身体素质的大背景下,中学生们更是难以对自己体质的下降引起足够的重视。

2.2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

从调查中,参加体育锻炼动机百分比最高的是出于兴趣爱好,占29.5%,其次是为了更好的掌握体育专项技术技能,占22.1%,调节紧张学习占15.8%,磨练意志的百分比最底,占13.7%。也就是说他们将体育锻炼作为磨练意志为载体的认可度相当低。同时,按动机内容可分为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

(1)直接动机

直接与体育锻炼本身相关联的外部活动称为体育锻炼的直接动机。为了掌握体育专项技术和技能持肯定的学生占22.1%,这是一个比较高的比例,表明当前大多数中学生对体育锻炼与掌握体育专项技术和技能之间的密切关系有较高的认识,对学习体育专项技术和提高技能的态度是比较主动的。由于这类动机比较具体,且有实际效果,学生掌握了体育专项技术和技能,既能提高运动成绩,又能强身健体,这符合学生的身心要求和自身需要。

(2)间接动机

间接动机是体育运动的结果或间接兴趣所决定的动机。出于兴趣、爱好的学生占29.5%,所占的比例最高,起主导作用的动机比例也最高。锻炼好身体、服务社会持肯定的学生占64.4%,表明多数中学生对锻炼好身体与肩负起服务社会之间的密切关系已有一定的认识。磨练意志占13.7%,这表明当前有近半数的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多元功能和终身为体育服务有了一定的认识。

2.3体育锻炼的兴趣及影响因素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某一事物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取决于对这一事物所具有的价值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同时也取决于对这一事物的浓厚兴趣。调查可以看出,中学生对体育活动非常有兴趣的仅占23%,有兴趣的占35%,而没有兴趣甚至是厌恶体育活动的占到41%。这说明接近一半的中学生对体育活动没有兴趣,甚至厌恶体育活动。影响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不仅包括锻炼者的体能因素,也包括兴趣、动机等情感因素。兴趣是个性倾向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兴趣可以是稳定的、广泛的或专一的。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对于体育锻炼而言,兴趣是学生正确认知体育锻炼动机的重要标志之一。33%的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受到场地与设施不足的影响不能满足需求,有16%的学生受到体育锻炼氛围的影响,13%的学生受到气候条件的影响,35%的学生受到与文化学习任务之间的矛盾影响没有时间参加体育锻炼,反映出重学业轻体育的思想。以上这些因素,客观地影响了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所以,应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主动性,创造良好的环境,促使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实现终身体育。

3提高中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兴趣的具体对策

3.1改善体育硬件设施

近几年来,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逐渐扩大,学生人数日益增多,而学校的场地没有扩大,设施没有增加,直接影响到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创造有利于广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环境和条件,必须扩大体育场地,增加体育设施,改变目前体育场地紧张、体育设施缺乏的局面,以满足广大学生课外参加体育锻炼的需要。

3.2注重学生锻炼习惯培养

提高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对体育的认识,明确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更新体育锻炼的观念,逐步掌握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了解体育锻炼的价值,这样会激发学生锻炼的主动性,自觉地进行锻炼,养成锻炼的习惯。

3.3加强学生课外锻炼辅导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的组织者和实践者。学生体育知识的获得、体育能力的提高、锻炼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教师的培养与教育,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启发调动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发展学生个性,激发和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发挥体育课堂教学的科学指导作用;更重要的是加强课外锻炼的辅导,发挥学生课外锻炼的独特效果,使学生在提高体育素养的同时,掌握现代化体育理论和方法,建立起全面发展的观念,更好的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充分体验锻炼的快乐,成为终身体育运动的实践者。

【参考文献】

[1]孙秀芝,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3):106-107

篇6

2.教师与学生对体育课程内容体现专业性的态度。大多数的体育教师认为职业学校体育课程应该体现专业性。无论是田径,还是球类或是民间体育,都很难找到能体现职业性的,都是基础性项目,职业学校应该体现其职业性,教师应该打破常规的课程内容选择方法,构建出适合本校学生的课程内容。学生与教师的态度一致,认为职业学校的体育课程内容需要体现专业性。所以,学校应该从学校设置专业的角度来设置体育选项课。如计算机专业需长时间坐立在电脑旁,电脑族容易带来下肢静脉曲张、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以及眼部疾患。所以,体育课中就应该多体现一些针对头部、颈部、腰部的有氧健美操。对于烹饪专业要练习腕部力量和上肢力量的练习。对于电工专业应该练习攀爬能力和下肢力量,等等。

篇7

二、结果与分析

(一)对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足球普修课程设计的分析

1.课程设置情况(1)开课时间的选择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足球普修课主要集中在第三、第四学期(民族传统体育系除外)开设。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和锻炼,身体素质和掌握技术的能力有一定的提高,有利于理解和掌握较复杂的足球技术动作,也可以为大三专修的选择奠定了基础。(2)课程时数分配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当前足球普修课时数的分配如下:体育教育系和社会体育系为54学时,其中理论课6学时,实践课44学时,考核4学时。民族传统体育系为48学时,其中理论课6学时,实践课38学时,考核4学时。民族传统体育系比体育教育系、社会体育系的实践课少6学时。2.教学内容分析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足球普修课教学内容主要分为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理论部分主要包括足球技术分析、足球战术分析、足球运动概述以及足球竞赛规则及裁判法。实践部分主要包括足球基本技术、足球基本战术、教学实践能力、自学自练能力以及承担足球裁判能力。足球技术分析包括:足球技术概念与分类、足球基本动作分析、足球基本教法分析、守门员的职能、守门员的基本技术分析。足球战术分析包括:战术的概念、分类、比赛阵型的发展、足球进攻战术、足球防守战术。足球运动概述包括:足球运动的特点和作用、我国足球运动发展概况、世界足球运动发展概况。足球竞赛规则与裁判法包括:足球比赛场地、比赛人数、时间和用球、越位,不正当行为,裁判和助理裁判员的主要职责,裁判员和助理裁判员的跑动与选位,手势、哨音、旗示、配合。(1)足球技术(见表1)做、会教、会写教案。3.考核与评价分析表3考核比例表(1)理论考核分析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足球普修理论课考核统一采用笔试的方法,占总成绩的30%。主要对所学的理论内容进行考核,是足球普修课考核的重要部分。(2)实践考核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足球普修课实践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40%,由踢远和30米运球绕标志物两项组成。踢远:将球从起点处的地面踢起,球在空中运行落地的第一点为测试的远度。30米运球过标志物:从起点处划一条30米的垂线,放置标志物5个,每个标志物间距5米,学生依次运球绕过标志物,运球时漏绕标志物为运球失败。从起点开始,触球即开始计时,当人、球最后通过终点线时即停表。(3)基本技能和能力考核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足球普修课基本技能是对脚内侧传接球和原地前额正面头顶球两项进行考核,学生在其中任选一项进行讲解与示范,陈述动作要领与教学方法占总成绩的25%。此外,基本技能和能力考核还包括自我评价,也就是对学生的平时课堂作业和提问以及对本课程的认知能力的评价。

(二)对中学体育课足球知识需求的分析

1.对教学时间的需求分析表4教学时间的需求分析表从表6可以看到,脚内侧踢球、脚背内侧踢球、脚内侧接球、脚背正面踢球、原地前额正面头顶球以及正面抢球是中学体育课需求量最大的基本技术。4.考核内容的需求分析表7考核内容的需求分析表从表7可以看出,实习过程中经常用到踢远技术的学生只有22%,而从来没有用过的却超过了一半达到了51%。经常用到30米运球绕标志物的更是只有18%,而没有用过的也达到了43%。基本技能与能力考核中的脚内侧传接球和原地正面前额顶球则是在基本技术需求统计中排在前面。

(三)两者之间的差异对比分

1.教学时数的对比分析学时的多少要以课程目标为前提。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系和社会体育系都是54学时,民族传统体育系为48学时。61%的学生认为54学时的普修课达不到实习要求。2.教学内容对比分析(1)理论课内容对比分析教学内容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满足学生的兴趣,适应体育多功能、社会化的发展和培养复合型体育人才的需要。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足球理论课教学内容主要是足球技术分析、足球战术分析、足球运动概述和足球竞赛规则与裁判法。而在对实习生的调查中显示足球中学生教材教法、场地管理、技战术分析排在前列,而传统的教学重点足球竞赛规则与裁判法、竞赛组织和足球概述排在最后。这跟足球运动本身有一定危险性,学校不愿意组织足球赛事有很大关系。还有一点需要重视的是足球中学生教材教法在调查中排在理论课的最前列,而在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教学大纲上却没有明确规定此内容的教学时数。(2)实践课内容对比分析实践课作为足球教学的最主要内容,也占据着最多的课时。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足球实践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基本技术和基本战术,内容比较单一,也是以比赛为主要目的选择的。调查显示足球基本技术、足球游戏创编、控制与支配球和足球基本战术的需求量比较大。特别是足球游戏的创编和足球控制与支配球,排在了足球基本战术的前列,而在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教学大纲上却没有明确规定此内容的教学时数。(3)基本技术对比分析“技术是完成战术配合的基础”,也是足球教学的基础。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足球技术的重点教学内容是脚内侧踢球、脚背内侧踢球、脚内侧接球、原地前额正面头顶球、脚背正面运球、正面抢球,而对足球技术需求统计中脚内侧踢球、脚背内侧踢球、脚内侧接球、脚背正面踢球、原地前额正面头顶球以及正面抢球都很需要。这一项统计与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重点教学内容基本一致。

(四)考核内容对比分析

教学评价是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及锻炼,促进课程目标达成的重要环节。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足球普修课考核技术项目包括踢远、30米运球绕标志物、脚内侧传接球、以及原地正面前额头顶球。作为基本技术的脚内侧传接球和原地正面前额头顶球技术在其需求统计中排在前列。踢远和30米运球过标志物的需求量却非常低,不适合作为考试项目。

篇8

高等师范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识渊博、普于创新、体魄强壮和全面发展的人才是高师教育的发展方向,为此高师教育必须进行素质教育改革。高师公共体育是高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因而高师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也势在必行。而作为公共体育课程不可分割部分的体育理论教学改革则显得更为必要和迫切。

一、离师公体课体,理论教学的现状

1.高师公共体育课程无自己的理论体系、无师范性特点,体育理论教材内容不切合学生实际

根据研究发现,高师体育自建国以来经过50多年的发展.始终没有建立起具有师范特性的理论体系,致使高师公共体育课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与其他院校的体育没有区别,抹杀了高师公共体育课应有的特性。体育学科同其他学科一样都应有深厚的理论荃础,但是至今还没有一本适合高师体育的教材。而现行体育教材大都是体育院系通用教材的翻版,根本体现不出一般大学生体育的特点,更别说高师了。

2.体育理论教学的课时严重不足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文规定体育课程教学时数是每学期18周,每周2学时,理论教学的课时不得少于12%(大约每学期4-5学时),这一比例对于庞大的体育理论体系来说显然太少了,尽管如此,不少高师公共体育理论教学课时还一压再压,有的每学期安排1-2学时,有的把它当成机动课。而特别是在大学扩招后,有的学校硬件设施跟不上,教室排课紧张的情况下干脆取消了理论课教学.体育理论教学课时的不足,无法使学生学到丰,的理论知识,从而无法指导学生的体育实践。

3.体育理论教学的质量低下

高师公共体育理论与实践课的组织形式有所不同,要求教师必须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而据了解,目前很多体育教师理论知识欠缺,再加上思想上不重视体育理论教学,出现了在理论课时照本宣读或圈定重点让学生应付考试的现象.还有的就是大学扩招后.教室安排紧张,往往100-200人甚至400人合班上理论大课。教师不想教,学生不愿学.其教学质量可想而知。

二、高师公共体育理论教学的重要性

体育理论课是指在室内讲授体育的荃本知识、运动卫生保健常识、各主要运动项目、有关专项理论及技战术和裁判法等内容的课。体育理论课对学生掌握体育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对体育课,要性的认识,启迪学生自觉锻炼身体,不是实践课可比的,甚至对学生在一生中坚持进行体育锻炼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重视体育理论课教学是我国高师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体育理论教学在高师素质教育中起粉重要的作用。素质教育是用教育的手段对学生的各种素质进行发展培养,它是一种教育思想和形式。素质教育的内涵可以概括为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等方面。体育是高师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而体育教学是高师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作为高师公共体育之一的理论课教学对高师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1)体育理论教学可以促进高师学生思想品德素质、身体与心理素质的提高。“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对高师教育最好的解释.这就要求我们高师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很高的思想品德素质和良好的身体与心理家质.通过体育理论课教学中对体坛上的一些优秀人物、事迹的介绍,可以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传统奖德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笑观.树立为中华民族争光的远大志向.通过体育理论课教学对体育基本知识、运动卫生保健常识、各主要运动项目有关专项理论及技战术和裁判法的讲解,可以使学生位得如何欣赏比赛,如何组织、指导自己或别人进行锻炼,怎样处理一些常见的运动损伤,从而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和终身体育思想,为我国全民健身、终身体育服务。

(2)体育理论教学可以促进高师学生科学文化家质、劳动技能家质的提高。体育科学也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它也分出许多分支学科,如: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力学、生物化学、体育哲学、体育史、体育经营管理学等等。体育理论课教学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甚至可以成为一些学生的主攻对象。体育也是一种产业,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迅速,而且前景广阔。它必然会吸引大批人才为之服务,当然要进人这一领域就必须了解体育理论知识.因此对高师学生加强体育理论教学可以促进劳动技能素质的提高,同时也加强了我们高师学生的竟争力,拓宽了择业面。

2.加强体育理论教学是高师师范性特点的需要。高师公共体育课是高师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师范学生的一个重要方面。高师学生的未来职业是从事中、小学教育的教师,他们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贵.加强高师学生的体育理论教学,能使学生充分认识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体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弄清体育与智育、德育的关系,这就促使他们工作后能正确对待体育,认真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此外,还可以教会学生怎样组织、指导自己或别人进行锻炼,以及怎样处理一些常见的运动损伤,以便他们工作后能够更好地开展教书育人的工作。

(3)加强体育理论教学,是改变当前体育现状的需要.全民健身提了那么多年,全民素质还不见提高。从小学到大学都设有体育课,学生体质还那么差,原因何在?众所周知,体育在中国历来是不受人重视的,人们的思维已定型,观念难转变。这一切对整个国民家质的提高是十分有害的。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我国现有260余所高等师范院校,在校生超过100万,每年有近30万毕业生加人教师队伍。教师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不是其他职业可比的,他们可以影响一群人,甚至一代人、几代人。加强我们高师学生的体育理论教学,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转变他们的体育观念.他们担任教师后,其行为可以对学生起好的榜样作用。其一,可以指导他们的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其二,可以从小培养他们的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他们的学生会在他们的教育影响下变得人人喜欢体育,人人热爱体育运动.那么若干年后高师培养的老师已遍及每一个学校,他们在那里传播先进的体育思想.如此一来不是全社会都变得重视体育了吗?全民健身不就得以实现了吗?

三、加强高师公共体育理论教学的对策

1.加强理论研究,建设具有师范性特点的高师公共体育课程理论体系,单独编写体育教材.高师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高师公共体育应与其他高校体育有所差别。高师公共体育要发展就必须要进行深人的理论研究,寻求理论上的突破,进行创新性体育理论建设,形成具有师范特点的高师公共体育理论体系.同时加强体育教材建设.编写适合师范教育的体育教科书。有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教材,高师公共体育理论教’学才会有所发展。

2.增加高师公共体育理论教学的课时。体育理论教学内容丰畜、知识面广,包括体育的墓本知识、运动卫生保健常识、各主要运动项目、有关专项理论及技战术和裁判法以及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与方法等内容.即使是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文规定体育理论教学的课时不得少于12%,执行也是远远不够的。高师公共体育与其他高校体育不同,这是它的性质决定的,因此必须增加商师公共体育课的次数,相应的更要增加体育理论课的次数。高师公共体育理论课应该用大部分的课时来开设体育与教育的关系、体育与健康教育、体育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体育与德育、体育与智育以及如何组织、指导自己或别人进行科学锻炼和常见运动损伤的处理等专题。事实上,很多发达的国家(如日本)的师范系统的学校,体育课的学时都比一般高校多。:

3.提高体育教师的体育理论素养,建立商水平的师资队伍。要搞好高师公共体育教学,提高体育理论教学的质量关链在于具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师体育教学的改革以及一些新型的教学棋式的诞生,高师体育教师应该由过去的侧重掌握运动技术转变为理论技术全面发展,由简单的“示范性”转变为具备高素质的“智能性”.由此高师体育教师必须刻苦钻研,不断学习,掌握新的知识,搞好科研,提高自身的体育理论家养和教学方法,才能适应现代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篇9

二、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现状

从上文论述中,我们已经对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及体育人文教育的重要作用及价值有了了解与认识,但是从高校人文教育现状来看,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念认识不足

高校体育人文教育工作的开展,并不单单意味课程减负,降低学生的课程压力,它应该是一种与学生学习需求及学习态度高度契合的教育模式,能够在合理教学范围内,最大限度保证学生学习的体验度与感受度,让学生享受整个教学过程,由衷的喜欢体育课程教学,并且在过程中掌握应有的知识与技能。但是从现阶段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体育教育工作者将课程人文教育的要求仅仅理解为从人文关怀角度减轻学生的负担。但是作为学生来说,心理及学习的“负担”究竟有没有减轻其实是个未知数。从高校学生具体特点来看,现阶段学生在体育课程教学中面临的最大压力和负担就是无兴趣却不得不接受整个教学过程,所以,就人文教育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来说,应从学生的特点入手,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课程教学设计。

(二)手段有效性待提高

除理念认识不足的问题外,现阶段高校体育人文教育工作开展面临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手段有效性亟待提高。高校体育人文教育工作的落实,不仅能极大的推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工作的深化,对于学生参与积极性及综合素质的提高也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和影响。所有工作的开展均需战术及战略的支撑,高校体育人文教育工作的开展也不例外。目前高校体育课程在开展人文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始终走不出传统的框架与套路,要么重学生却轻了课程,要么顾课程又忽略了学生,难以把握二者关系的平衡。鉴于这一现状,高校体育人文教育工作的开展,建议应从宏观进行分析,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各个击破,一步步建立和形教育的氛围,让学生从心底认识体育课程的重要性,进而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走上综合发展与成长的道路。

三、落实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的有效对策

结合时展趋势及现代高校学生具体发展特点来说,要想提高体育人文教育质量,必须从时代潮流与学生学习需求出发,着力从学生的兴趣角度出发,为高校体育人文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具体策略及措施来说,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尊重学生特点

高校学生与过去高校学生的特点相比,多了很多新奇的想法,如果始终按照人文教育的老套路开展教学的话,不会发挥太大作用。比如教师如果想将“减负”这一内容作为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突破口的话,也未尝不可,但是在施行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在认识到高校体育课程重要性的基础上,理解相应“减负”工作的意义。这一环节对高校体育课程教育者的要求其实是很高的。但是如果不严格把好关口,所有的工作都将会是徒劳。鉴于此,就高校体育人文教育教学现状来说,应着力提高体育人文教育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多样化教学内容,结合时展潮流及趋势对体育人文教育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和创新,强化高校体育人文教育教学的课程张力,通过提升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享受整个教学过程并且受益。

(二)与时俱进,充分融入时代性

除了对学生特点进行充分考虑,并且将其融入到具体教学设计中外,还应从时代特点入手,对新元素及要素进行充分利用,多样化教学过程及内容,为高校体育人文教育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及提升加入更多新的元素,激发学生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参与兴趣,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同时,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理念,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及应变能力,将高校体育人文教育教学对身心健康水平的促进作用延伸到更多方面,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实现奠定基础,着力将学生培养成为智慧与体质并重的综合型人才。时代性在高校体育人文教育中的融入,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应与课程教材内容保持高度一致性,不能偏离高校体育课程标准的要求;其次,要从教育的角度对时代内容进行筛选。时代性的东西总是具有正反一,两面的,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高校学生去吸取。在这两点问题上,教师一定要提高警惕。

(三)创新模式,强化情感路线

篇10

2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特征

在新课程的思想指导下,体育课程的基本目标是人的健康和身心协调发展,充分体现了我国现代化学校的体育教学理念: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纵观国内外体育教育课程的发展趋势,按照学校领域划分课程是体育教育课程的主要发展方向。在新课程的标准下,《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把学习领域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方面的学习领域。并且课程目标的改革从传统的“双基”而提出“三维目标”,要将体育运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组合,使长期重视知识的课程目标发生改变,由“知识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改变过去只重视知识而轻学生发展的状况,从而形成“促发展、增健康”的多维目标体系。

2.1选择性教学在新课程标准的体现

2.1.1突出教学内容的选择性与指导性,倡导教学评价的发展性与多元性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上,新课程标准并没有用对教学的内容做统一的要求,这就从根本上摆脱了传统教学大纲的束缚,只是对于每个学习领域给一定的选择方向,这就给予了教师足够的选择权。在新课标的指引下,体育课程中的运动项目将会和学生自身的身心特点充分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在选择学习体育项目和内容上有了充分的灵活性和弹性。这就要求在学校教学的评价中要提倡以发展促进评价,打破终结性评价的传统模式,充分发挥了动态评价和过程评价的效果,实行以多评价为主体的多元化评价相结合的科学模式。

2.1.2选择性教学与主体个性化需求的满足

在设计教学活动时,除了充分考虑教师自身的师资水平、教学能力以及教学环境的影响外,更重要的是要把握“学生主体”需求。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出发,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能力、体能水平、接受能力和兴趣爱好,在教学制度计划过程中设计不同的教学任务选择,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可以选择的内容。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兴趣去观察、思考和选择,学生易接受,满足主体个体化需求。

2.2体育教学有效性与选择性教学策略概述

传统教学有效性主要强调教师的作用,认为只要教师教得好,那么学生就会学得好,最终在于学生是否学得好,即学生有没有发展是衡量有效教学的唯一指标,那么只需要通过学生的学及对学习的掌握来评价教学的有效性。从教学内容而言,不同学科的本身具有不同的抽象性和形象性的特点,同一门学科的不同之处,在于由各方面的内容所构成的完整体系,在这一个体系中,不同的内容又具有不同的内在逻辑和特点。因而,不同教学内容的选编也会相应影响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接受程度。所以,对于教学内容的选编,应该是有科学根据的来选择,以发挥教学的整体功能,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从教学方法的选择而言,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是一个具体概念,都有着特定的职能、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因此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只能是相对的,针对某个特定的学科、教学内容或是教学环境行之有效,可能对于另一种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则没有任何效果;从教学场地及器具的合理分配而言,教学环境为教学提供了物质基础,对教学有着制约的作用,另一方面,好的教学环境则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更好实施,两者相辅相成。因此,教学场地及器具的合理分配与选择就需要从现存的教学环境出发,根据具体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场所,而不宜一直在固定的场所开展教学活动,正确合理地使用器具,使物尽其用。

3如何在课程改革中推进体育课选择性教学实践

选择性教学存在于各个学科和具体学科的不同方面,体育课的教学极具近距离、易操作、多角度和易认知性,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不同的学科具有其自身的特点,课程的设置和课堂教学的进行主要还是来自教师的丰富知识的传授和授课能力以及人格的整体呈现,只有当这些条件与前者有机的结合,才是教学过程的完美体现,也终将有力地推动教学方法探究和教学改革走向深入。

3.1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教师要树立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意识,要认识到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习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选择性,挖掘学生潜在能力。体育教师只有具有了与体育新课程改革相适宜的课程观,且进行了有效的实践转化,才会使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学习组织、教学方法以及评价等课程改革的各个层面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相符合,才会有效的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实施选择性教学对授课教师的综合能力尤其是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在实施选择性教学的课堂中,往往有很多不可预料的教学情境出现,教师就不能仅仅局限于钻研教材、把握教学大纲的方式来完成课堂的教学设计了。新的教学课堂所实施的教学设计将会是粗放型、立体化和动态的。所以就必须要求任课的教师具有跨学科的专业知识来发挥其创造能力,为学生构建一个多元化的知识平台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知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