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23:1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医学本科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1.2资料分析:访谈结束后6h内将访谈过程逐字、逐句地进行回忆记录,并记录受访者的非语言行为。在资料的分析中采取Colaizzi7步分析法,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和主题进行重构,使最终形成的主题间具有一定的内在关联性。
1.3质量控制:本研究通过以下途径提高研究的可信度:(1)有目的地选样以提高研究对象的代表性;(2)研究者深入研究现场长达3个月以减少霍桑效应;(3)在收集资料时采用会谈结合观察的方法,分析资料时连续、反复并将结果与原资料不断比照以提高资料的效度;(4)将整理后的资料返回研究对象处核对资料的真实性。
2结果与分析
2.1科研训练的收获及感受
2.1.1明确了科研要求,掌握了科研方法,培养了科学素养,提高了科研能力:明晰了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即科研项目的提出、课题报告的书写、项目的论证、工作计划的安排、科学研究的进行、研究报告及论文的撰写等。“了解了科研课题的立题、申报、结题等一系列流程,起到了科研扫盲的作用。”“从一无所知到入门,再到提高。”培养了科研素养,提高了科研能力,表现为提高了获取信息并对信息加工处理的能力,“学会了文献检索”;提高了归纳总结的能力,“有利于将自己发现的新、奇、特,效果好的想法和做法科学地、准确地表达出来”;培养了批判性思维,“拒绝被洗脑,学会独立思考,拥有怀疑精神”;提高了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对科研论文的书写有初步认识”;提高的选题的能力,“做这个课题前,觉得一切都是兴趣使然,真正着手项目后,才明白不是这样。选定一个研究方向,首先要对它进行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只有对它深度了解,发现它的科研价值,才有利于项目的开展。”
2.1.2增强了对专业的理解,巩固了专业思想:5名受访者表示通过科研训练,深入了解了自己专业的相关知识,巩固了专业思想。“指导老师的人格魅力、知识水平、工作方法、人际关系、带教行为等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们对专业的认识和态度”;“有了这次参加科研活动的经历后,有了将临床与科研结合的意识,我将在日后累积临床工作经验的同时,勤思考,勤发现,勤总结,勤创造。”
2.1.3陶冶了情感和人格,培养了合作精神和技巧:7名受访者认为科研过程陶冶了情感和人格,“经过科研工作和学习,培养了我的自律性、思维的严谨性和对待工作的责任心”;3名访谈者提到了合作的重要性,“作为科研团队的组长,首先要明确团队成员所擅长的方面,才能更好的分配工作”;“感觉仅凭一个人的能力要完成科研项目是不可能的。”
2.1.4导师在科研训练中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大部分受访者都提及了导师在科研训练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学院和临床教师对待科学研究的态度比较严谨,收集后的数据不完整或不符合纳入标准一律筛除,耐心细致地给我们反复指导和修改文章”;“教师为我们的选题指导做了充分的准备,对我们选择的题目逐个进行了分析和引导”;“在科研实践中遇到问题时求助教师,导师都能让我们受益良多。”
2.2科研训练中遇到的问题及建议
2.2.1科研基础差,建议加强早期科研培养:大部分受访者认为在科研训练前自己对科研的认识很模糊,9名受访者建议提前开展科研能力培养,“建议把开设在大三、大四的文献检索和科研方法导论提前,把课程性质由原来的选修改为必修”;“大一大二培养科研意识,大三主动参与科研项目,即使不参与项目也有科研意识”;“临床型科研难,但调研型简单,可以作为早期入门”;“可通过讲座等形式普及科研常识,少部分感兴趣的同学参与科研,其他同学不参与也不至于对科研知识一片空白”;“建议在项目开始前作一个统一培训,为大家提供一些经验。”
2.2.2缺乏获得信息的途径,建议搭建大学生科研项目平台:8名受访者提到了的缺乏获得信息途径的问题,受访者均提到了搭建专门的信息平台,如网络平台,“建立科研兴趣QQ群”;“在校园网弹出窗口将重要信息通知大家”;“建议开办讲座、交流会,既宣传又讲授”;“成立社团,在学生中找带头人”。
2.2.3科研资源、经费不足,建议加大投入:5名受访者认为科研项目经费不足,“自然科学项目需要买试剂,很多时候都是老师自己出钱在买”;“试验小鼠很贵,又容易死亡,需要更多的经费完成试验”;“希望学校将提供的专门的实验场地和设备公布出来,合理使用。”
3讨论
3.1科研实践有利于提高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科研训练是对个人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最有效的途径[1]。同时,通过科研实践,学生加深了对专业的理解,专业思想得以巩固;陶冶了情感和人格,培养了合作精神和技巧。科研实践对提高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
3.2提高医学本科生科研实践质量的措施
3.2.1完善激励机制,调动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一方面,设置创新教育学分,鼓励学生积极开展科研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另一方面,在职称评定中给予指导教师一定工作量的奖励,也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3.2.2结合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鼓励教师通过教学方式、方法及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革,将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纳入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之中[2]。课堂上教师不能只限于讲授现成的真理,要把自己的科研引入课堂,实现课堂教学内容与领域内最新科研成果的有机融合,让学生了解科学发展新动向,接触最新科研成果,引导学生主动发展、探索真理、发现真理、创新知识,调动学生科研创新的积极性,激励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2.3建立大学生科研实践网站:借用学校网站平台,随时公布有关学生科研的各类信息,让学生通过网络提交申请报名,网上评审,网上公布验收和评优结果等,提高开展大学生科研立项的工作效率,发挥网络的信息优势。
2改进教学方法,进行多模式教学
过去由于教学内容多,理论课时数少的矛盾,教师们更多进行了“填鸭式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进行教学,忽略了与学生的互动、提问、讨论等环节,使学生疲于接受教学内容,而难以及时消化吸收,导致学习兴趣低、学习效率低。随着多媒体技术在医学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核医学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多媒体技术将图像、动画、视频及文字资料生动逼真的融于教学过程中,将抽象的无法用语言描述清楚的教学内容予以模拟,给学生们更为直观、深刻的影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的平台。教师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来辅助教学,将大量的图片制作成多媒体幻灯,将核素示踪过程完全以图片或动画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结合实际病例进行提问并展开讨论,最大限度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高度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教学互动,突出了教学中的重点,增加了教学信息量,同时增强了教学效果。
3将核医学影像与其它影像学进行比较,体现出核医学功能显像独特优势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们以放射学得理念学习核医学,特别强调解剖学的概念,例如在描述影像时,常用放射学概念,如“密度”、“信号”等,因此,授课时,我们特别将放射影像学与核医学进行对比,在总论的教学过程中,强调放射影像学与核医学成像原理的不同;在各论教学时再进行比较教学;例如心肌灌注显像是核医学的一个重点内容,主要目的是评估冠心病心肌缺血的部位、范围及程度;而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简称冠脉CTA)也是目前诊断冠心病的主要影像学诊断手段之一;我们将二者进行比较教学;冠脉CTA检查的是冠状动脉的解剖学改变,即冠脉有无狭窄、钙化及肌桥,并对病变进行精确定位。理论上冠状动脉狭窄可致心肌的血流灌注减少,但由于机体有着强大的代偿机制,并不是所有冠脉狭窄、斑块及肌桥都会出现心肌缺血或梗死,因此,冠脉CTA并不能显示冠脉疾病引发的心肌缺血的范围、程度;然而这恰好是心肌灌注显像的特长。心肌灌注显像观察的是心肌的血流灌注情况,通过心肌放射性分布的多与少反映心肌血流灌注的多与少,而心肌细胞聚集放射性的多少取决于该部位冠状动脉灌注血流灌注量,即心肌灌注显像反映的是冠状动脉狭窄这个病因所导致的结果-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的范围及程度,从而判断预后,并可评价冠脉支架的疗效。这好比是水渠与稻田,冠状动脉好比是水渠,心肌好比是稻田,水渠有问题不能代表稻田的灌溉不好,而我们更为关注的是稻田里的麦苗是否长的好,即心肌是否缺血。由此可见冠脉CTA所提供的是解剖学信息,心肌灌注显像提供的是功能学信息[2],二者分别反映了一个疾病的两个不同的侧面,从不同的角度对疾病进行评估,各有所长,不可相互替代或混淆。
4紧随现代医学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增加核医学最新研究进展,培养学生及时跟进医学科技发展的新动态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现代医学的发展,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现代医学影像学已从单纯的形态学诊断发展为形态与功能成像并重,并着眼于分子影像学的研究,分子影像学代表了21世纪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方向。随着现代核医学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分子核医学取得了显著进展,带动了肿瘤核医学、核心脏病学及神经核医学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图像融合技术的应用,解决了核医学图像模糊、解剖结构欠清晰的难题;PET/CT、SPECT/CT图像融合一体机的使用,使核医学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另外,随着现代临床医学及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有些传统的核医学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逐渐减少,甚至被淘汰了;同时,随着核医学仪器及放射性药物的发展,核医学中新的内容层出不穷,我们需要及时跟进核医学的发展,将核医学的新技术、新进展及时补充到教学中,突出核医学先进性及实用性,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并重点讲解这些内容,例如:随着PEC/CT的广泛使用,正电子显像成为了核医学研究热点,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因此,正电子显像的显像原理、临床应用价值就成为了新的重点内容;这样更贴近临床的教学,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得学生们及时跟进学科发展新动态,在将来的临床实践中能更合理自如的运用核医学知识为临床服务。
质量的高低和综合素质的变化。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现行的学生成绩评定体系,大都建立在“以期末成绩为主、平时成绩为辅”的传统评定思维方式上。大家往往将最终的理论考试成绩作为评定一个学生学习质量和综合素质高低唯一标尺,只要学习好,一切都好。这容易误导学生产生考前突击、临时抱佛脚错误思想,造成学生平时学习不认真,只求考试过关的心态,一方面影响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和专业思维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又助长他们养成投机取巧、浮躁的学习习惯,进而对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产生不良影响。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学生缺乏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最根本原因。而这两个方面,恰恰就是医学毕业生应该必备的最基本的能力。如果我们依然沿用这种成绩评定体系去考量人才培养质量,势必会对医学生的成长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所以,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重新构建新的学生成绩评定体系,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1.2学生成绩评定观念落后,反馈功能缺失,难以促进学生
学习质量的提高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改进。任何一种评价都应该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评价理念为出发点,以提供真是、可信、科学、有效的反馈指导意见作为落脚点。换句话说,学生成绩评定体系在反映和测量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应该为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改进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但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受到“以教师为中心”教育理念的统治,教师单纯的把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作为考核学生的重要方式,是教师权威性的体现,而没有真正对成绩进行有目的统计、分析和反馈,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应该如何选择考试的内容、形式、方法等。这样既不利于教师对学生真实学习情况的了解,更不利于教师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让考核的意义仅仅停留在对学生进行片面的、以成绩为依据的判断上,使评价丧失了最根本的功能,让评价体系无法形成环路,进而失去应有的功能和意义。
2、《标准》与学生成绩评定体系
《标准》是在我国高等教育走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背景下,对中医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学校办学标准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和目标。一方面,从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知识目标、临床能力目标三个方面,对中医学本科毕业生具备的各基本(核心)要素进行详细阐释;另一方面,对学校实现学生个人素养、知识、能力协调发展的最终目标应达到的办学标准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学生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学生的培养质量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具体体现,而学生的培养质量又是通过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结果来主要说明的。因此,建立一套能够较为科学有效的学生学习成绩评定体系至关重要。
2.1重新定义评价内容,注重对思想道德和职业素养、医学基础知识、临床实践能力的考核评定。
《标准》明确提出中医学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与职业素养,具有较为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较为系统的中医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较强的中医思维与临床实践能力,较强的传承能力与创新精神等。这既是对中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做出详细说明,也是对中医学专业学生成绩评定的内容的明确规定。要培养学生具备这样的能力,就要积极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要对教学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价,就要有与之相呼应的成绩评定体系。通过成绩评定体系,来保障和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目标的完成度。因此,在对考核内容的选择上,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医学生培养过程的特殊性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性,将学生学习成绩评定的范围适当扩大,各部分之间的比例设置合理,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考核评定,尽可能的反映出各部分内容的特定和特殊意义。
2.2注重运用形成性和终结性相结合的评定方式。
《标准》在学生成绩评定体系的构建中,明确指出要注意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相互结合。形成性评价又称为过程评价,是一种与终结性评价相互补充的一种评价方式,他主要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情感、态度、策略、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的间接评定,是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持续观察、记录、分析和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励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一般而言,形成性评定方法包括学习质量自评报告、课后作业、课程论文、实验报告、实习报告、学习过程的总结与反思等。终结性评价是一定时期内,对学生学习达成的结果的评定,其目的是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的质量做出结论性评价,终结性评定方法包括课程结课考试及毕业综合考试等。二者各有千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结合医学生的培养特点,我们在学生成绩评定方法的选择上,我们必须创造性的将二者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都得以体现。新构建的学成成绩评定体系势必要能够反映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既要考虑结果,更要注重过程,又过程说明结果,用结果来总结过程。
2.3注意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评定目标。
《标准》在学生成绩评定体系的构建中,明确要求我们在学生成绩评定体系中必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目标的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在本质上反映的是人的发展在德、智、体、美等基本面上的相对完整性和和谐性。而个性化发展是个体在需求、生活习惯、性格、能力、爱好、兴趣等方面形成的不同于他人的稳定的特殊性。全面发展是个性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个性化发展是全面发展的延伸。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相结合是实现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唯一途径。因此,在学生成绩评定指标体系的设定中,不仅要包含体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指标,一般包括道德、职业素养、知识和技能培养,还要突出在以上能力培养中学生可能体现出的身体、心理、情感、喜好、不足等之间的差异,并对考核标准进行分类说明。
2.4注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理念。
《标准》在很多方面都反复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本质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包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差异性,注重对学生潜能的挖掘和保护,把学生的发展作为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成绩评定是学生培养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其构建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及时更新观念,积极改进和调整相应的指标体系,不论是在对考试形式、考核方式、评定方式的选择上,都应该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保障学生的发展,突出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的可发展区域,积极与学生沟通,重视学生的意见,积极修订和更正评定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只有时时事事将学生放在第一位,才能更好的达到评价的效果。
3、对高等中医院校学生成绩评定体系构建的思考
学生成绩评定体系是对学生综合能力测评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当前世界高等教育高速发展,知识经济占据世界发展主导地位的社会中,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显得格外重要。我们培养的医学生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理论素养和学术基础,更要有过硬的临床实践能力、较强的处事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只有学生具备上述各种综合素质,才能更快地适应社会,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学生成绩评定的目的和意义就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高等中医院校应顺应学生学习成绩评定的发展趋势,结合学习成绩评定的核心要素,并考虑学生的发展需求和个人成长“愿景”,开展以过程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并重的成绩评定活动。
3.1加强对临床实践课程及职业道德素养的考核,注重医德医风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医学生是未来人类健康的守护者,是国家医药卫生事业的建设者。医学生的培养过程,应该至少氛围两个阶段:理论知识的学习和道德素质的养成阶段;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处理医院事物能力的培养阶段。因此,相应的学生成绩评定模式也应该根据二个阶段的不同特征有所区别。加大对临床实践课程学习质量的考核以及实习阶段学生在医院的期间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
3.2调整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果的权重系数,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综合素质的培养。
学生是教育活动最不稳定的因素,同时也是挖掘教育活动发展潜能最具可能性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评价活动中,紧抓学生中地位不动摇,调整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之间的权重系数,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和评定,使之与终结性评价结果相结合,有助于帮助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兴趣的激发、对学生学习质量自我评估的能力,给学生以正面的鼓励和支持。
2教学为基础
学生必须在学好本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进行实践和创新。教学过程是对知识的再现过程,而科学研究则是新知识的产生过程。也就是说,科研以教学为其基础,教学以应用和科研为其目标。在培养创新能力过程中,不应忽视教学,应结合教学实际,积极主动地开展教学研究或实践操作。医学检验专业目的在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要求更高,因此,在我校课程设置中实验课时占了总课时的一半以上。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中,验证性实验是主要内容,学生在实验老师的指导下,按照实验教材,教条式的按部就班的完成操作,对于试验中会碰到的问题老师都会在试验前或是实验进行中加以提醒,并说明解决方案及解决要点,实验所用的材料和仪器也是由老师提前准备。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压抑,同时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创新思维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为满足教学需要,注重教学的基础地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学校加强教学设备建设,不断更新教学条件和设施,实验室建设也加大投入。结合现代教育技术,遵循“以学生为中心”,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例如:据不同教学内容需要,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交互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们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验室开设设计性实验、探究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等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实践,从而提升专业能力和水平。
3重视创新能力培养
在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确立明确的目标,制定详细的指标和培养计划。通过一系列选题来完成培养的目标,早期注重基本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课题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学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争出创新成果。具体过程包括选题、面试、开题、立项、中期检查、分配导师、开展实验、结题等几部分。遵循以学生为中心、教师适当引导的原则,从文献的查找,实验方案的设计,到问题的处理,结论的分析,要求学生自己大量查阅文献,复习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在这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积极思考是基础,注重细节是关键,从而增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能力。
二、我国临床医学本科生以“早临床”为核心的教学改革
(一)高等医学院校“早临床”制度的推行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高等医学院校都认识到当今时代迫切需要高素质,综合能力强的医务人员。而我国传统以“学科为中心”的医学教育模式造成的基础与临床严重脱节,不利于培养高素质、综合能力强的医务人员。近年来,许多高等医学院校推行的临床本科生“早临床”教育,仍停留在学生自愿进行临床见习的阶段,学生不够重视,其成效不显著。因此,推行临床本科生“早临床”制度,将在学习基础课的低年级学生推向临床是必不可少的举措。
(二)医学院校与附属医院实践平台的打造
医学高等院校应与附属医院达成共识为医学生提供最直接的实践基地。附属医院也借助医学高等院校的医学人才资源和科研优势更好地开展医疗服务与科研工作,双方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三)临床实践基地教师队伍的建设
高等院校附属医院作为实践教学基地,则附属医院的教师队伍建设是教学改革中最重要的一环。临床实践基地教师队伍带教质量直接影响学生“早临床”的培养质量。学校和实践教学基地要让临床教师明确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对临床教学职称的聘任制度要严格把关,建立临床教师评价体系,评价教师的理念,临床操作标准化,临床能力,讲解能力。有些教师在带教过程中,由于学生处于低年级的学习,未学习专业课,不熟悉临床工作,教师更愿意将机会给高年级的学生或选择自己完成工作。因此,临床教师的理念和责任义务的明确,决定带教质量和学生临床学习效果。另外,教师带教时对于教学内容的讲解方式决定学生对临床知识的接受程度。在此问题上,可采取临床教学实践基地师资培训制,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选派学校经验丰富的教授或讲师到附属医院进行示范教学,与附属医院的临床教师队伍互动交流,让临床教师充分了解低年级医学生与高年级医学生对知识接受方式的不同,便于教师带教时调整自己的讲解方式。
2建立适应新医学检验的实习课程
对检验专业的实习课程减少了验证性试验,增加了一些由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3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方法
由原来的满堂灌转变为多互动、由教师主导转化为多引导,努力促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模式”转变。课程讲授更强调启发式教学,并提倡判断思维。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注重发挥学生特长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原则。减少课内总学时,增加课外学习时间,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扩大选修课范围,系统设置选修课和自学课,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选择2011年9月-2012年4月在4所二级甲等以上医院实习的本科生52人作为调查对象。纳入标准:(1)在医学院校学习医学知识3年或者4年,最后一年在临床实习中需撰写毕业论文的本科生;(2)被调查时正在从事医学院校临床实习;(3)愿意参与本项调查。其中男2人,女50人;年龄22-25(23.2±0.8)岁。专业:护理专业33人,占63.5%,其他专业19人,占36.5%。实习医院等级:三级医院42人,占80.1%,二级医院10人,占19.2%。
1.2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
1.2.1通过参考有关文献及与本科生座谈资料自行设计问卷。问卷包括四个部分:①本科生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专业及实习医院。②学生所属院校在毕业论文撰写方面所做工作、实际效果与学生对学校的期盼。③实习医院对毕业生论文撰写的影响以及实习生对医院的期盼。④学生对撰写论文的认识以及实际撰写论文的能力。问题以单项选择题为主,多选题2题,有专门标注。
1.2.2由调查者向被调查者说明调查的目的,并逐条讲解调查内容,让他们在充分理解后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行填写,填写完毕后调查者逐项检查,确认没有遗漏后回收。共发放调查问卷52份,回收52份,有效问卷52份,有效回收率100%。
1.2.3统计学方法
调查所得资料用Microsoft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描述。
2结果与讨论
通过本次调查得知,影响医学院校临床实习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的因素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
2.1学校方面本次调查显示:①82.7%的医学院校虽然开设了论文撰写方面的课程,但有63.5%的学生认为院校开设的此类课程少。②在实用性方面,有65.4%的学生认为这些课程对实际论文撰写的帮助不大,只是知道了论文的撰写格式。③只有7.7%的学生掌握了数据资料收集、统计分析方面的知识。因此,学生希望学校做如下改进工作:①学校在优化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建议提高教师授课技巧。如在学习统计学课程时,老师应侧重实际应用方面的讲解,教会学生不同的数据资料该用哪种相对应的统计方法?具体意义是什么?②在撰写论文实际需要的能力方面,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论文选题的指导,以纠正在以往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选题过大、查新不准、设计不够科学等问题[2]。③笔者建议学校安排学生参加论文撰写讲座和模拟演练。
2.2实习医院方面
2.2.1指导老师本次调查表2显示:①86.6%认为医院非常有必要为实习生提供论文指导老师。②80.8%表示需在老师的指导下才能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这说明了医院提供论文指导老师对实习生毕业论文撰写的重要性,这与某些文章的见解相一致[3]。
2.2.2实习科室的合理安排调查显示:①73.1%的学生认为进入临床实习初期即要求学生确定论文题目感到迷茫。②82.7%认为医院实习科室的安排对论文定题有影响。笔者认为这可能是学校纯理论性教育与临床实践有一定的差距所致,实习医院可以在统一安排科室轮转的基础上增加一点学生的自主性。比如在接近论文选题那段时间,通过让实习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科室进行2-4周的专科实习,配合临床论文指导老师的指导,进一步熟悉该专科,了解本专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增加学生毕业论文撰写的兴趣,以明确毕业论文撰写的方向。另外,还可以安排学生参加实习医院举办的论文撰写相关讲座、论文汇报会和科研课题开题报告会等,甚至可以安排学生参加实习医院部分科研工作。
2.3学生个人方面调查显示:①只有26.9%对撰写论文感兴趣。②53.8%觉得撰写论文非常难,30.8%不知道论文的选题,觉得无从下手。③有40.4%的本科生不知道如何进行数据资料的收集与统计分析。笔者建议:学生在大学三年级起可以梳理并确定自己感兴趣的专科,着重了解和掌握该专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以便为最后一年临床实习毕业论文定题做好充分的准备。最后,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早期就应勤观察、勤思考,理论联系实际,以便早日选好、选对论文题目;并充分利用实习医院现有的资源,例如临床指导老师、医院的图书馆等,要积极主动与论文指导老师沟通、交流,得到老师的指导,使大家不再感到撰写论文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3小结
通过对52例医学院校临床实习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影响因素的调查,发现医学院校临床实习本科生在毕业论文撰写上,学校、实习医院、学生个人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改进,实习医院、学校应该为临床实习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提供更多的帮助,如实习医院可以允许学生自选专科实习2-4周来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学生个人应该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努力提高与撰写论文有关的各种能力,如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等。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4-0061-02
本科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同时也是总结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1]。但在我国现在的教育模式下,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出现整体下滑趋势。为此教育部曾于2004年专门发出通知,要求各高校加强本科毕业论文工作,加大改革力度,提高毕业论文质量[2]。近十年来,高等院校为提升毕业生的整体素质和毕业论文的质量,在论文选题、论文格式、论文内容、论文答辩的模式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规范,使得毕业论文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毕业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和实践技能也得以强化[3]。但目前仍有很大一部分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是通过抄录、拼凑、剪贴等手段对现有的文档资料进行简单编辑而成,没有学术价值,根本不具备参考意义,因此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依旧是高校教育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通过对潍坊医学院药学与生物科学学院药学专业近几年的本科毕业论文的调查分析,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一、药学专业毕业本科论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指导教师科研水平参差不齐。以我学院为例,随着国家招生政策的变化,学生人数扩招,近年来每年招生的人数均较多。药学专业2014届和2015届本科毕业生人数分别为180人和250人,而我学院教师人数仅仅大约为60人,平均每位教师需要指导4~5人,精力上无法保证,且我学院教师50%以上为近几年毕业的青年教师,自身指导论文的知识匮乏,没有指导学生完成论文设计的科研能力。此外,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大都是骨干任课教师,除了每天日常的教学授课工作之外,还要进行科研课题的申请和开展实施、科研文章撰写、课题结题等工作,在毕业论文每生一题的形势下,与学生接触很少,仅仅通过Email或电话指导,指导教师和学生根本没有在一起共同解决论文中相关问题的时间,造成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不高。
2.毕业论文时间安排不合理。我学院毕业论文工作的安排是大四上学期进行开题,这时学生仍有大量的专业课程未完成,学习时间紧张,且学生面临研究生考试的压力,很多学生重心放在理论课程学习和研究生考试上,准备毕业论文的时间少之又少,查阅文献、收集相关资料、总结资料的工作不能高效地完成,使毕业论文的开题不能到达预期目的。次年1月至5月是学生毕业实习以及研究生面试的时间,也是学生求职就业的黄金时间,很多学生会积极参与招聘单位的考试,从而没有心情顾及毕业论文的设计和实验;而我学院学生真正的毕业论文实验时间只有三周左右,在短暂的时间内,学生根本无法保质保量地阅读大量文献、完成实验操作以及撰写出高水平的论文,严重降低了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
3.教学资源不能满足需求。目前,高等院校大多面临资金的压力,在实验设备资金投入上以能基本满足教学需要为原则,教学资源相对滞后。而毕业论文数据和结论都要通过实验来获得和验证,因此实验室是毕业论文完成的前提保障。实际很多高等院校没有专门的实验室可以提供给本科毕业生进行论文设计。以我学院为例,在保证在校本科学生实验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根本没有固定的进行毕业论文的实验室。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论文时只能挑选没有课程安排的时间,造成实验仓促,师生普遍感觉不合理。此外,我学院在论文方面没有经费的投入,这样在论文过程中所需要的材料、药品等均需指导教师和学生自己解决。以上原因从根本上又大大降低了论文的质量,使论文的科学性、真实性无法保证。
4.学生素质有待提高。扩招政策的出现,使得一方面高校的录取门槛降低,造成部分大学学生质量的下降,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师资力量不足,部分教师专业知识水平不高,教学经验欠缺,造成教学质量的下降,这两方面因素均造成现在大学生的质量不高,对本科毕业论文的完成存在极大影响。表现在毕业论文设计中就是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从科研的角度对论文的设计、材料组织等进行构思,写出的论文内容不规范、论据不充分、表达不清晰。更有部分学生对毕业论文态度不认真,认为只要能找到工作或者考上研究生,论文只要过关就可以了,所以对本专业的毕业论文缺乏兴趣和足够的重视程度,不愿意花时间去查阅资料,更不愿意在实验室做实验,造成撰写论文时粗制滥造现象的出现。
二、提高药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1.设置合理的毕业论文工作时间。首先从课程设置上解决时间不足的问题。课程尽量安排在前六个学期,第七个学期专门设置为毕业论文时间,也可安排一些与毕业论文工作有关的查阅文献课程以及科研论文撰写课程,这样可以为学生前期查找资料以及开展文献调研活动提供帮助。
2.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毕业论文的完成过程是对学生素质的综合检验,需要学生不仅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更要具有一定的科研素养。我学院现在推行的本科生“助研”活动有显著效果,学生在“助研”中接触到本专业的科研前沿,了解了自身专业知识的匮乏,激发了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的强大动力。但此项活动目前参与人数不到学生总数的五分之一,亟需将“助研”活动推广,让更多学生参与,得到科研锻炼,提高科研能力。此外,改革本科实验教学中的实验内容,多进行一些设计性实验,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表达的机会。从大二开始,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学年论文的撰写,可以从对某一专题写综述开始,可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包括阅读文献,收集资料、鉴别和归纳资料的能力。
3.推行毕业论文“导师负责制”。本科生的科研能力不强,科研思维还未培养起来,这是众所周知的,因此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从开题、实验操作到论文撰写均需指导老师全程参与。如果这个关把不好,论文质量层次是上不去的。首先,论文的选题要确保质量,可主要以教师的科研课题为主体,在操作时可将课题分解为小的子项目,降低本科生难以胜任的问题。对于无课题的老师,要明确论文选题不能盲目,不能缺乏创新性,更不能脱离学校现有的仪器设备,无法操作。其次,在实验具体操作过程中,指导教师需要跟踪实验,对学生的数据、结果进行监督,不允许造假现象存在,并且可固定教师与学生联系时间,例如隔一天汇报一次结果。在最重要的论文撰写阶段,指导教师可首先安排一名研究生对四五名本科生进行论文撰写指导,学生论文上交之后,要按照精益求精的原则,把论文多通读几遍,大到论文整体小到标点符号都要认真修改和校对,对论文质量不合格的同学坚决不予通过,从根本上杜绝学生不论论文好坏都能毕业的侥幸心理。
4.规范毕业论文撰写进程。学院及指导教师所在教研室实行两级管理,对学生毕业论文工作的进度和质量进行定期检查,该项工作可以主要分三个阶段进行:初期检查、中期检查以及后期检查。初期检查工作主要是在指导教师报送完毕业论文选题之后,学院及教研室应就教师申报的论文选题的实验工作量以及实验可操作性进行检查,并最终给出科学合理的毕业论文选题。中期检查主要是检查学生实验操作,学院及教研室抽调有经验的教师检查学生实验方法的可行性、实验操作的准确性、数据收集的合理性等,对学生毕业论文的工作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后期检查主要是论文撰写阶段,指导教师按照本科毕业论文标准,对论文的结构框架、文献资料使用、论述的正确性、基础理论知识、文字表达等逐项检查,发现不合格的当即指出,要求学生改正,并明确不合格不予论文答辩的政策。
5.完善毕业论文评定体系和表彰制度。毕业论文成绩可由指导老师评分、院系评阅人评分、答辩小组评分三部分综合组成,从而确保成绩的客观性。除了评选本科学生的优秀毕业论文,学校更要对优秀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予以表彰,可作为教学评优及职称晋升的首推对象,为毕业论文的教学改革创造更加良好的制度环境。
通过对潍坊医学院药学专业本科论文的调查研究,分析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四个主要原因,提出了解决对策,相信药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会得到有效保证和提高。做好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工作是提高学生专业知识以及培养其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需要教育工作者对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认真进行研究,不断总结,探索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优秀的毕业生人才。
参考文献: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高等医学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培养目标、全面提高人才素质的重要过程。目前医学院校预防医学、药学、生物技术、公共事业管理、应用心理学等多个专业进行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基本的科学研究素养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毕业论文也是本科生毕业、申请学士学位的前提和依据。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我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等相关的法规也对毕业论出了原则性规定,指出完成并通过毕业论文答辩是本科学生取得毕业资格和学位资格的必备条件。但是,在高等教育规模快速扩大的背景下,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出现整体质量下滑现象,如何提高毕业论文的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成为当前高等医学院校面临的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因此,加强本科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整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分析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改进和提高地方医学院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和建议。
一、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原因
1.学生对毕业论文缺乏足够的重视,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安排不合理。
2.论文的选题不科学,存在选题过大过小、论文题目与研究内容不符、理论价值或实际价值偏低等问题。学生查阅搜集相关文献资料能力比较差,逻辑思维能力薄弱,观点、见解缺乏创新性,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写作能力整体偏低。论文基本格式、图表不规范,分析方法欠科学,抄袭现象存在。
3.指导教师带教学生多,投入精力有限,不能对毕业论文进行详细和深入的指导,教师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扩张的招生要求,教师教学科研任务重,难以保证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质量。
4.教学资源经费投入不足,现有的实验教学仪器、设备等教学资源环境不能满足学生收集、查找资料和获取实验研究数据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5.毕业论文质量监控体制机制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和监控欠规范,毕业论文答辩要求不严格,对毕业论文工作过程管理和监控力度不够[2]。
二、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探析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五年制学生大四上学期即进行毕业论文选题、搜集查阅文献、开题等工作,并定期开设论文写作专题辅导讲座。
2.建立研究生、本科生互助机制,提倡团队合作完成有意义和有难度的论题,强化大学生科学研究创新基金制度,加大扶持力度和数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全面实施导师制,实行校内外联合指导毕业论文。指导学生尽早明确学习、研究方向,及时发现自己的学术研究兴趣,选择相关课题进行研究。强化指导教师科研能力和责任心的培养力度,强调指导教师应加强对毕业论文选题开题、实验调研、撰写答辩的全过程指导。
4.加大对教学资源基础设施的投入,重视校内实验室建设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尽量满足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必备的物质条件,为学生提供一个理论联系实践的平台。
5.树立全方位、全过程、全员性的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观,完善毕业论文质量监控督导体系,建立健全质量监控长效评价机制[3]。①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和质量标准。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条例,完善毕业论文管理规范和实施细则,制定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工作质量评价表、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评价表,严格毕业论文质量标准,将质量标准作为毕业论文写作、指导和评定的依据,注重论文的创新性、专业性、规范性和学术性。②实行毕业论文(设计)前期、中期、后期“三期”检查指导,实施学校、教学院系、教研室“三级”监控督导,抓好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和毕业答辩三个环节,规范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程序,强化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三期”检查指导:(1)毕业论文(设计)前期。优化选题设计,做到选题新颖、难易适中,密切结合学生的专业和兴趣,且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重视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从宏观上判断选题的研究价值和可行性,及时调整难度和工作量。(2)毕业论文(设计)中期。加强中期检查与指导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修正。抽查指导教师工作记录、定期研讨情况及学生论文进展情况,进一步拓展学生研究思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3)毕业论文(设计)后期。做好预答辩及正式答辩。预答辩是督促学生保质保量完成毕业论文的基础,正式答辩是对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状况的全面检查和检验。实行答辩资格审查制和全员答辩制度,统一答辩要求,严格评分标准、规范论文答辩程序。建立健全评优制度,做好成绩评定工作,对不合格者督促帮助其整改,促进毕业论文质量整体提高。“三级”监控督导:教研室通过把好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开题报告、实验(调研)、写作和答辩等环节,注重对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基础监控督导,扎实做好毕业论文的具体工作。教学院系通过精心组织和安排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及毕业论文(设计)的答辩及成绩评定工作,加强对毕业论文质量的过程监控督导,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
学校定期组织教学经验丰富、工作认真负责的专家开展毕业论文(设计)专项检查工作,主要是针对毕业论文质量和毕业论文管理工作质量:包括毕业论文的选题、撰写及完成情况、学术水平,毕业论文格式的规范状况,以及各院(系)毕业论文工作的组织管理情况及管理措施。学校组织专家组以随机抽取、集中检查评价的形式,对各院(系)、各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进行督查评估,并以现场督导调研的形式参与毕业论文答辩环节,发放指导教师、学生调查问卷,对毕业论文工作进行专项调研。重点是检查毕业论文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以及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中期检查及答辩环节,依照定量与定性的方法对毕业论文的质量进行全面评估,综合评估结论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并及时提出和反馈整改建议。学校通过建立抽审机制、现场调研、问卷调查和反馈制度,形成“检查—反馈—改进—检查”的闭合循环监控系统和长效督导评价运行机制,实施对毕业论文质量的全程监控督导,从而强化管理与监控力度,推动毕业论文管理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确保毕业论文质量[4,5]。对于本科的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管理人员、指导教师及学生都应给予高度重视。学校应该着力加强毕业论文各环节的科学管理,提高全员意识,不断完善、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增加指导教师的责任感,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各个环节的任务,不断优化、逐步完善毕业论文全过程监控评价保障体系,从而全面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庄波.加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的探索[J].科技信息,2008,(14):536.
[2]廖元秀,周生明.本科生毕业论文改革探索[J].高教论坛,2010,(11):69-71.
[3]乔瑜.本科毕业论文现状及对高校教学的启示[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4):7-9.
[4]王蜀磊.试论大学生毕业论文教学的改革[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5,(1):20-23.
1.1全学教育课程体系
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的优势,开设以教养教育为根本的普通课程及实习课程。全学教育课程由理科基础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基础研讨会(小组为单位的文献资料检索及讨论)、文科教养课程和理科教养课程、语言文化课程构成。与全学教育并进医学部在每周三下午开设了医学入门课程。该课程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以英文版《人体医学生物学》(SylviaSMader,2002)为教材,学习医学生物学基础知识(23学时);(2)以临终医疗及心理关怀、医学伦理学等为内容,开设特别讲座,目的是让学生为将来作为医生做思想准备(16学时);(3)为了使学生早接触医学、体验医疗,利用残障者设施、老人公寓及附属医院,开设有临床看护实习课和体验医生一天工作的影子体验课(shadowing,10学时)。全学教育课程安排于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的上半年,医学入门课程由医学部施教外,其他课程由大学的教养部施教。
1.2专业教学课程体系
名古屋大学医学部按学科组织了专业课程,分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社会医学等。专业课程主要开始于第二学年,大多课程在第四学年结束。具体课程安排如下,第二学年下半年和第三年上半年开设基础医学课程;第三学年下半年开设基础医学科研培养计划(也称基础医学研讨会);第四学年开设社会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第五学年主要是临床实习和临床病理学实习课;第六学年则为选择性临床实习和毕业考试。
其中,基础医学将课程改革前的解剖学、生理学、微生物学等基础科目统编成人体器官的构造、生物体功能、人体与药物、免疫与机体防御等科目,加强了基础科目之间相关知识点的结合。为培养本科生医学科研能力,开设了为期半年的基础医学科研培养计划,学生离开课堂实践实验为主的科研活动。社会医学课程包括环境劳动卫生学、预防医学、法医学、国际保健医疗学、医疗行政学及医学英语。医学英语主要目的是为本科生国外临床研修奠定语言基础、提供相关信息。临床医学课程包括脑外科学、老年科学、小儿科等19门临床科目。临床医学的教学多采用传授型教学模式结合以问题为主的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除以上的必修课课程以外,学生需要完成2~3单位的选修科目课程。选修课程以特别讲座的方式开设,以当下医学前沿、学生高度关心的问题为主要内容开设34次特别讲座,分成A-I为标记的9类话题小组,话题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如2013年开设的特别讲座题目有:心血管外科中人工脏器的应用;救命救急医疗的最新前沿;死亡教育;多种职业协同作用的地区医疗等)。学生需要在9个不同的话题分组中任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6次讲座,满出勤获2单位学分;选9次讲座并满出勤,获得3单位学分。
2特点与启示
2.1重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融合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名古屋大学医学教育注重通识教育,非常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在医学教育中的渗透,着力培养学生的多种综合能力。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入人文社科教养课程和理工科教养等通识课程,增强了医学本科生人文社会基本素养,培养沟通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基础研讨会课前指定讨论题目,通过训练学生利用图书馆查找、获取信息,学习处理和总结信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利用能力。特别是医学入门课程,让医学专业的学生感受病人、感受医生、感受医院、感受社区医疗现状,促使学生树立将来作一个好医生的追求目标,加强了职业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的教育。
医学是以“人”为对象的专业性极强的行业,对从业人员职业素质和综合素质要求高。目前,我国医学教育体制从应试教育正向素质教育转变,教育部制定了以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较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较坚实的医学基础理论、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解决一定临床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医学教育目标[2],力求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而名古屋大学在医学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过程中,开设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融合的全学教育课程的做法值得借鉴。
2.2实施多样化教育模式
日本医学教育方式多样,努力充分带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无论是基础课程还是临床课程,教学授课方式多样化,内容灵活,并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专题讨论会或与讲授相结合的PBL教学法注重培养临床思维,强调实用性知识的传授,激发学生主动摄取知识,同时锻炼学生检索文献、逻辑推理、总结陈述、分析交流等多方面的能力。名古屋大学医学部开设多角度的特别讲座,以获取学分吸引和鼓励学生聆听讲座,促使学生了解当今医疗现状及最新发展,理解社会医疗中医生的作用和职责,触及临床工作中可能涉及的医学伦理问题。这些专题讲座扩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利于开拓视野,激发学生多角度的思考。
而与日本学生相比,国内医学本科生学习主动性不强,不善于思考和提出问题。课程安排和授课方式的单一,使我们的医学本科生在考进医学院校后容易孤立地看待各门课程。往往是备考阶段死记硬背,强行记忆理论知识,而考试结束就忘记多半,导致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相脱钩。我们应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学习方式,促使其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大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3重视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提倡学生独立思考
日本医学院校十分重视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以必修课形式开设基础医学科研培养计划,给本科生提供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如名古屋大学医学部第三学年下半年停止所有其他课程,仅开设基础医学科研培养计划一门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选择导师及研究室,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实验计划、进行实验、总结实验结果,并进行发表与答辩。该课程学生为主体,教师看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发现问题及积极解决问题的思考能力,并不注重最终实验结果。另外,让笔者深有感触的是,教师在实验指导过程别注重培养学生的严谨并细致的科研习惯,如实验操作的规范化、严格要求实验记录等。
近年来,我国也在重视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但因多种原因,开展医学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学校并不多,提供给学生参与科研的机会很少[3]。多年的“探索性机能实验教学”中笔者体会到,多数本科生动手能力强,对科研活动表现出很强的主动性。建议我国就教学内容进行适当改革,将本科生的科研训练和教学紧密结合,给学生提供参与科研活动的条件,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利用和巩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利于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人才。
2.4不断完善课程建设,建立开放性管理平台
名古屋大学医学部独立设置专门的教育教学委员会,该委员会由普通授课教师和学生组成,是在医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听取学生意见的重要场所。委员会鼓励学生经常思考医学课程如何能学得更好,根据提出意见,委员会做到不断发现问题,完善课程体系。另外,名古屋大学医学部面向学生制定了详细的课程导读和课程安排介绍,并公开在学校网页,六学年中的课程安排及要求一目了然。其中,课程导读概括介绍了学生六年间每学年的课程、学分及升学年的必备条件。而课程安排介绍则更为详细,条目清晰地介绍每学年所要学习的课程和安排的特别讲座。课程安排介绍明确提出了课程学习内容、学生应达到的目标、成绩评定方法、教科书及参考书籍或材料、负责教师、教学日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