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23:1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林区建设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二、工会组织与林区企业文化存在联系的简析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林区企业文化的内涵。简要地说,它是经由人们丰富的实践活动且有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的前提下,所达成的关于价值观、道德理念、行为意识等共识的叠加。以本文所阐述的林区企业为例,它服务的内容和方向主要是相关企业的竞争生存之道。毋庸置疑,这一点与工会组织的关系甚为密切,在企业建设规划目标、相关准则规范、措施理念等内容上,工会组织同林区企业文化建设是有内容上的交汇和重叠的。可以说,在林区企业当中,工会与其关系较为密切,且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
三、工会在林区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剖析
1.充分调动企业工人阶级的建设积极性
首先,由于工会组织的特性,其需要依照企业的文化建设规划,摆正自己的位置,处理好自己与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具体事宜,从而能够为企业文化建设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它本身有着非常特殊的性质。众所周知,工会组织即为无产阶级发起成立的群众组织,最为本质的特点就是坚实的群众性基础。所以,林区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相关工作应当着重考虑群众的普遍想法、思想内容、行为方式等的培养,尽可能使企业员工形成一个企业文化建设的共识,并且将人民群众的主力军作用完全地发挥出来,更好地调动起每一个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从而为保障林区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吃一颗“定心丸”。
2.工会组织的“置换效应”
我们反复强调,工会对于企业文化建设影响的重要性。基于它自身良好的群众性可以更迅速、更有效地组织起林区工作人员投身到文化建设中,能够起到行政领导与党委书记角色互换互通的“置换效应”。同时,工会组织内部的某些相关活动和任务已经可以达到促进企业文化向着“更加美好、更加完善”的方向迈进的目标了。
3.多种形式管理的独特优势
林区企业文化是一个十分具体化的内容,它不仅仅包含了思想领域的内容,还囊括了林区企业的日常管理,这一点从企业文化建设人员的言谈举止的反映尤为突出。如果在进行林区文化建设过程中只是一味地依赖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而无法结合更多形式多变、丰富多彩的大众活动的话,那么可能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而本身就在这一方面独具优势的工会组织便显得格外重要,其不仅能通过多种形式组织企业员工进行企业思想文化的提升,还能及时了解员工的思想意识及动态,并给予正确的思想引导工作。
4.对团结共进等精神面貌地体现
工会的特殊性质决定它需要依靠企业内在的生产活动进行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从而充分体现出坚实的群众基础,也集中反映了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的行为规范及精神面貌。在林区企业文化建设中,有了工会组织的积极配合,可以使原本的群众基础更加的坚实牢靠,也能够使企业内的员工变得更加团结、更有集体意识。
四、工会在林区企业文化建设中需要作出的改进
1.更加注重宣传作用及主体力量的加强
就目前林区企业文化建设的情况来看,更有力度的宣传工作和实现企业员工价值观的转变是文化建设中的关键任务。为此,林区企业必须要做到努力培养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最大程度地统一认识并凝聚力量。更为重要的是,要让企业人员感觉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被重视感,从而转变原有的“重大事项的决定权在领导层手中,与自身无关”的错误理念,使群众的主体力量和主人翁精神真正得到体现,这是相关企业亟待解决的内容。
2.企业整体素质及企业形象的提升方面
教育培训是工会组织发挥作用的根本渠道。企业工会要结合自身的特点,使企业人员经过多样的培训和宣传,不断地令员工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专业技能和职业修养得到加强,塑造林区企业员工良好的精神品格,使企业内部形成一种更具凝聚力、更加民主团结的文化建设氛围。关于这一点,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制定出具体的规章制度,那么推动作用将会更大。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同时具有美学功能和使用功能两个功能,具体的体现在美学功能、使用功能、生态功能和空间的组织功能四个方面。园林建筑本身的造型和设计发挥其美学功能,其居住、休息、宴会等作用是园林建筑使用功能的发挥。此外,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还可以起到对园林的空间进行分割、组合的作用,如墙在园林建筑中的作用,增加了中国园林的空间感。西方古典园林的园林建筑,除亭、桥等具有使用功能外,其他的园林建筑一般不具有使用功能,仅仅是作为人工景观对园林起到点缀作用,美学意义大于实用功能。在空间上,西方建筑不具有分割、组合空间的作用,在园林景观中独立的存在。
东西方园林建筑之间存在差异性的首要原因,就是东西方历史文化氛围的不同,即文化观念的不同直接导致的对园林艺术审美要求的不同。中国文化追求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状态。在园林设计中较多采用曲线设计来反应自然景观的不规则性变化,以曲线为美,园林建筑的设计包含了中国人对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最高追求。在西方,西方文化追求人改变自然的观念,在园林的设计中多采用直线的设计,以直线代表着人的意志,对自然景观进行征服,在园林建筑的设计中以对称、直线和几何图形为美。
【编者按】:论文频道为您提供各类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选题依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出台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解决》,在完善社会经济体制上有了重大突破。尤其是在公有制实现形式上,提出股份制为主要形式,在发展非公有制上突破了过去的局限。这对现有林区经济体制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现有林区经济体制存在很大的问题,极其不适应现有的市场环境,造成现有的林区经济落后。而且,发展没有后劲处于两难境地。一直以来,森工企业都是在计划体制和短缺经济并存的环境下生存。体制、机制、科技诸方面还跟不上社会整体的上升步伐。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xx年国家出台了《关于加快林区发展的决定》为林业的发展改革指明了方向。目前国家正在实行老工业基地改造政策,对政府体制、企业经营机制、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提出了急迫要求,改革社会经济体制以成为改造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首要任务。从当前林区经济运行体制来看,必须改革经济体制。否则林区经济将无法摆脱困境。当前影响我国林区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矛盾有(1)政企不分。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政企合一、企业事业交叉的经济运行体制。而由此导致三方面的矛盾,一是存在一定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如林区、县政府机关、教师同工不同酬,工资差距较大,造成大量人才流失。二是林区建设包括林区基本建设、公益事业、社会事业等,造成重复建设浪费严重。三是国有森工企业承担着庞大的政府经费和社会负担,难以进入市场经济体制进行正常的市场竞争。(2)市场环境有效性不高。森工企业难以作为市场主体进入市场竞争。一方面束缚了国有企业的发展,一方面降低了投资者对这一市场环境的信任程度,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生产布局结构不合理。(3)原有的生产布局结构不能适应现在的林区经济发展。(4)国有资产的管理不严。没有对国有资产进行合理的利用,没有人真正关心国家所有者的利益。可行性论述:目前林区经济发展体制改革面临难得的机遇。如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为林区生产布局调整、职工分流提供了有利的政策资金支持;生态保护区建设为林区改善自然资源环境提供了条件;西部大开发为林区基础设施的改造提供了有利条件,改善了职工生活条件,为吸引投资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老工业基地改造政策,可以为发展林区经济,振兴林区企业提供全面的经济支持。同时近年的国有企业改革实践工作,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经验。
本论文拟采用以下手段和方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对比论证;列事实、摆依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用分析等方法。主要通过图书查询;网上浏览;去中小企业实地调研等方法来收集资料。拟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相关知识来撰写论文。
本论文拟分以下几个部分撰写: 第一部分:现阶段林区经济发展的现状。通过对现有的林区经济发展体制存在的问题阐述进行林区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及可行性。第二部分:现阶段林区经济发展体制存在的问题。对林区经济发展体制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阐述,分析问题形成原因过程以及问题的影响面。第三部分:针对现有林区经济发展体制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通过对现阶段林区经济发展体制存在的问题剖析,寻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并从根本上提出解决方法。
xx年09月20日—xx年1月15日收集资料,拟订论文题目,撰写论文提纲。xx年3月1日—3月30日毕业实习调研。xx年4月1日—4月30日撰写论文初稿。xx年5月7日—5月20日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二稿。xx年5月21日—6月8日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三稿。xx年6月8日—6月18日修改论文,完善论文格式以及答辩前准备。xx年6月19日—6月20日左右进行答辩。
中国吉林森工集团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区,降水量丰富,土壤肥沃,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总经营面积134.8万hm2,有林地面积120.4万hm2,活立木总蓄积1.69亿m3,年生产木材89.3万m3,作为国家重要商品材生产基地,以培育、经营森林资源、木材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和林特资源综合开发为主。随着天保工程和森林分类经营的深入实施,在木材和林产品需求与生态需求之间矛盾日益僵化的形势下,在商品林区大力营造工业原料林、提高林地生产力,林业产业化经营成为缓解森林采伐压力,保护生态公益林的必要手段,同时也促进了森林可持续经营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林区。
一、绪言
吉林森工集团是中国国有林区开展森林集约经营试点最早的企业农业论文,相对于中国南方集体林区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建设起步较晚。1995年-2000年实施了用材林集约经营试点建设阶段,工业原料林建设是其中的一部分,分为皆伐迹地营造工业原料林和杨树中幼龄人工林改培为工业原料林两种方式;2003年-2006年集团实施了工业原料林试点建设阶段,该阶段阶段全部为皆伐迹地营造工业原料林1(柏广新,2009)。集团现有杨树工业原料林面积9114.5hm2(商品林区),蓄积53.5万m3,平均hm2蓄积58.7m3。其中:幼龄林面积428.5hm2,蓄积3.5万m3;中龄林面积796.8hm2,蓄积5.7万m3;近熟林面积1707.3hm2,蓄积17.0万m3;成熟林面积1979.2hm2,蓄积22.6万m3;过熟林面积266.1hm2,蓄积4.7万m3。应该特别指出,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建设位于各林业局商品林区内植被是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各种环境因子适合树木生长和营建短周期杨树工业原料林,工业原料林建设在高产出木材的同时也改善了生态环境2(杨树速生丰产林考察组,2001)。
随着天然林的锐减与人工林建设的发展,对人工林经济效益的研究不断发。国外多用一般均衡模型与不同种类人工林生产经营活动效率来计量其经济效益;国内主要集中于南方集体林区人工林经济效益分析,国有林区由于思想观念、配套机制滞后,工业原料林建设地区规模有限,进而导致工业原料林建设经济效益计量处于初级阶段。王炳南3等(2008)对南方集体林区案树不同无性系树种进行了经济效益评价,此文以案树不同性系树种分类通过计算成本、年利润等指标分析讨论人工林经济效益。柏广新4(2009)年运用林木市场成熟理论结合其基层工作经验和当前市场经济发展形势,在经济学的基础上,通过区分不同森林成熟龄提出森林市场成熟理论,实证部分通过工业原料林生长仿真数据求轮伐期用四种方案对工业原料林分析经济效益;本文拟结合集团工业原料林建设现状,在细化单位公顷工业原料林单位轮伐期内经营活动与深入林区调研获得试点数据的基础上设计符合吉林森工集团国有林商品林区工业原料林建设的效益模型,从多角度考虑其经济效益。
二、经济效益模型
本文拟运用投入-产出经济效益模型构建适合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经济效益核算的经济模型。投入产出法是用来研究国民经济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数量经济方法,由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惕夫创立,他先后发表了《美国经济制度中投入产出的数量关系》、《美国经济结构研究》阐述“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发展,1973年Leontief由于从事“投入产出分析”获得第5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论文下载。下文将结合投入-产出法总利润等于总产出扣除总投入的基本思想和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试点及发展现状对经济效益模型进行设定。
(一)模型假设及符号说明
本文假设工业原料林过程中最求利润最大化原则,遵循高投入高产出的经济目标。为研究方便,假设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轮伐期为15年,且在第7年进行抚育伐农业论文,第15年主伐;工业原料林建设不考虑林地地租,即地租为零。
(1)设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建设投入为Iij,表示第j年第i项科目木材建设投入,其中A表示期初投入,A1为整地费用,A2为苗木费用,A3为植苗费用;C表示期中投入,期中C1为补植费用,C2抚育费用,C3掰芽修枝费用,工业原料林在造林后第2年掰牙;C4包括预防病虫害、火灾、偷伐、盗伐在内发生的年例行管理费用且每年只进行一次病虫鼠防治,主伐前1年结束,C5施肥费用(包含肥料与施肥工费),Iij=Aij+Cij;
(2)设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木材产出为Gij(G为目标林地蓄积X与相应出材率z乘积),表示第j年第i项科目木材产量,且包括期初现有林采伐、抚育间伐、主伐、采伐剩余物四部分,其中G1表示现有林采伐木材产量,G2表示抚育间伐木材产量,G3表示主伐木材产量,G4表示采伐剩余物木材产量,G= X·z ;
(3)设Kij为采伐生产成本,表示第j年第i项科目木材采伐成本,S1为现有林采伐单位成本,S2为抚育间伐单位成本,S3为主伐单位成本,S4为剩余物采伐单位成本,此处主要是指木材从活立木到伐倒木过程中发生的采伐人工费用与从伐倒木到可销售的原木过程中发生的一切费用,如伐后运输费、加工费、销售运输费、营销费用等项目Kij= Sij·Gij(i=1,2,3,4;j=1,2,3,…15);
(4)设木材销售收入为Rij,表示第j年第i项科目木材销售收入,P1表示现有林采伐木材价格,P2表示抚育间伐木材价格,P3表示主伐木材价格农业论文,P4表示采伐剩余物木材价格,为简化模型,我们假设所有木材价格均为含税价,在计算过程中不再考虑木材税收问题,Rij=Pij·Gij(i=1,2,3,4;j=1,2,3,…15);
(5)根据吉林森工集团森林经营方案与1995-2005年集团工业原料林试点,国家林业局2009年出台新的育林基金征收标准为从原15%降为10%,若假设育林基金为Tj,Tj=0.1R
(6)设吉林森工集团总利润为V,总利润为总收入扣除生产销售成本、建设投入、育林基金;Vj为集团在第j年利润收益;
(7)设r为银行同期利率,资本增长以利率为r的速度增长,则n年后的资本价值为Vn与现值V0的关系为复利关系,Vn =V0(1+r)n ;
(8)设NPV为资本净现值,NPV为资本毛收入现值扣除支出现值5(KlempererW D,2003),表示投资者在一定收入、支出及贴现率r时对现阶段投资的一种衡量方式。
[中图分类号] S7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7)02-0115-01
所谓多样地貌是指在同一区域内分布有不同面积的各种地形,也就是由平原到丘陵再由浅山到深山的过渡带。由于国家对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林业发展进入快车道,随之而来地形的多样化,林下植被的多层性,导致森林火险级别不断攀升,高火险天气逐年增多,严重威胁到林区生态系统安全,现就多样地貌森林防火工作提出对策。
1 问题分析
1.1 火情处置不力。主要原因:
1.1.1 从不同地貌来看:高海拔深山区是森林资源主要集中区,地形复杂,随着林区生态游不断升温,林区游人倍增,管控难度大,加上林下枯枝落叶较厚,上有杂灌覆盖,一旦发生森林火情,不易发现。丘陵浅山区则是树木稀疏,杂草丛生 ,新增造林面积逐年增加,到了冬季天干风大,遇火就燃,火势蔓延迅速,难以控制。平原到丘陵再到浅山的过渡带则是小道众多,生产活动频繁,极易发生火情。
1.1.2 从巡护人员来看:一是林区管护人员有限,主要以公益林护林员为主,参加的管护人员普遍老龄化,森林面积大,管护人员少,往往存在顾此失彼的现象。 二是招聘的护林员大多为就近农民,农忙、节日时段防火巡护出现脱节现象。
1.1.3 从巡护责任来看:公益林护林员报酬低,工作条件艰苦,缺乏工作积极性;其他管护人员,大部分由政府人员兼职,到了防火期临时拼凑,责任心不强,防火意识淡薄。
1.2 扑火能力有限。 一是缺乏扑火经验。基层护林员缺少专门系统的扑火训练,遇到火情,不知所措,很容易酿成事故。二是扑火人员行动迟缓。林区居住人员分散,发生火情扑火不及时。三是基层扑火力量薄弱。发生火情主要靠基层力量,其他防火力量远水不解近渴,贻误战机,往往小火酿成大灾。
1.3 防火基础设施差。其主要原因:一是林区消防通道建设不到位,不能很好利用交通工具及时到达火情现场。二是通讯设备设施不健全,无法准确掌握火场动态,判断不清,形不成合力。三是缺少开挖必要的防火隔离带,特别是在农田与林地交接处的防火隔离带,因农作物秸秆堆积,最容易引发山火。
2 产生的原因
2.1 客观原因
2.1.1 森林火灾预见难。森林火灾是一种突发性强、地域广、蔓延快、处置难的自然灾害,森林火灾的发生预见性差,无法提前有效预防。
2.1.2 气候异常。近年来,全球气温升高,降雨量减少,高温干旱天气成常态,由此造成了森林火灾的多发频发。
2.1.3 火源管控难。林区群众农时用火、节日祭祖等传统行为没变,增加了野外火源管理难度。
2.1.4 森林火灾案件查办难。一是林区吸烟乱丢烟头引起的火灾。因烟头着火得需一段时间,就连行为人自己也不知道是咋引起的,再加上没有监控设施,很难判定肇事者。二是故意纵火。肇事者有预谋的放火,案件侦破难度大。三是森林火灾案件立案标准高,受害有林面积2公顷方可立案,稀疏林地或新造幼林地一旦过火,但受害森林面积小,达不到立案要求就无法立案,打击不力。四是惩处对象的特殊性。放火对象十分贫穷或者是痴、呆、傻人员造成的森林火灾,不好依法处理。
2.2 主观原因
2.2.1 防范不力。一是防火宣传教育不力。防火宣传图形式,不全面,不深入,不能做到全覆盖。二是领导不力。领导重视不够,职能和责任不明确。三是督办不力。督办人员不能依法依规办事,发现问题不能及时处置。
2.2.2 扑火不到位。一是专业扑火队伍不健全,缺乏高素质专业扑火队伍,扑火力量跟不上。二是扑火队员缺乏专业知识培训。不能熟练掌握扑火技能,扑起火来没计划、没步骤。三是扑火队员缺少体能训练。扑火时队员体能跟不上,上山扑火动作迟缓,不能一战到底。
2.2.3 责任追究不严。一是不能完全按照防火目标责任书去认真落实。二是领导干部追究责任制执行不严格。三是对着火单位处罚不严厉。
3 防火工作对策
抓好多样地貌森林防火工作,领导重视是关键,应加大资金投入,在基础建设、宣传教育、队伍培训、引进现代装备和信息技术上下功夫,重点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3.1 建立联防体系。县与县之间、乡镇与乡镇之间、村与村之间等,应建立联防工作机制,实行不定期情况通报,并实行“肇事者赔偿”“所有者支付”原则。
3.2 强化专职队伍建设。针对特殊的地形地貌,应做到村村建立专职巡护队伍,各个乡镇建立专业扑火队伍,人员根据管护面积确定。
3.3 落实宣传教育台账。要制定年度宣传教育方案,分时段、分批次、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宣传教育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活动。
3.4 建立完善责任制度。不断完善森林防火预案、应急预案,森林防火目标责任书要签订到村、组、护林人员,实行防火责任与报酬挂钩制。
3.5 森林防火运行机制。建立各项防火运行机制,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森林防火运行机制。
3.6 履行奖惩机制。对森林防火扑火工作中的有功人员,一定要从物质或精神上给以奖励,对在防火工作中失职渎人员要严惩不贷,绝不姑息。
上五庄省级森林公园位于湟中县西北部,其优越的小气候形成特殊的环境条件,特别是内地夏季酷热难当的时节,那里却气温宜人,是发展避暑、观光、职工疗养、开展野饮森林浴的好地方。
1旅游开发的优势及有利条件
1.1地理位置优越
1.1.1优越的旅游区位条件。湟中县距西宁25㎞,已开通西宁—塔尔寺旅游高速专线。湟中县为古代南“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的重镇,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文化蕴涵深厚。在青海省旅游总体规划中,上五庄森林公园位于5条黄金旅游线路“宗教朝圣旅游线路”的点上;在西宁市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把湟中县作为西宁市周边三大旅游区之一,列为“湟中藏传佛教文化旅游区”,上五庄林区又被列为“森林生态旅游景区”中的重点风景旅游区。
1.1.2依托西部旅游大市场,客源市场前景开阔。近几年来,上五庄森林公园凭借优越的区位条件和塔尔寺的知名度,扩大了森林公园的影响,吸引省内外以及国际旅客进入本区旅游。随着青藏高原旅游业的兴起,每年数万人从西宁、县城等各地驾车前往享受大自然快乐,消除工作的疲劳,观光森林的美景。
1.2自然景观资源丰富
1.2.1植物景观丰富多彩,野生动物种类繁多。上五庄林区植物种类繁多,植被垂直分布明显,风景资源丰富。森林覆盖达86%。森林分布错落有致,交相辉映,凝彩滴翠,姿态万千,或娇艳妩媚、或婀娜多姿,令人心旷神怡,四季景色各异,适于游人观赏。阳春,万木复苏,争吐翠绿,林中空地上的草坪像地毯一样,镶嵌在万木丛中;盛夏,绿荫浓郁、苍翠欲滴、百花盛开、姹紫嫣红、蝶舞蜂狂、鸟语花香,别有一番情趣;金秋,红叶似火,色彩斑斓,秋高气爽金色旖旎。另外,林区内还蕴藏着丰富的名贵中药材,如冬虫夏草、狼毒、赤芍、菌陈、黄芪等。野生动物主要有岩羊、麝、梅花鹿、狼、旱獭、豺、狐狸、鸟类等12目78科200多种。密林中,时见蓝马鸡、雪鸡的踪迹;不时闪过鹿群和香獐的影子。
1.2.2地文景观独特奇异。林区内主要的娘娘山绵延百里,海拔2 534~4 360m,山势雄伟、山景丰富,整个山体多悬崖绝壁和奇峰怪石,形态各异,有的似仙人下凡,有的似群狼啸天,还有的似龟、似驼、似出浴的,惟妙惟肖。山间云雾缭绕,原始林海莽莽苍苍,青翠的千年云杉,亭亭玉立的山杨,婀娜多姿的桦树布满山坡;涧谷泉水汩汩,碧水清波,飞珠溅玉;山下水草丰美,山花烂漫,绿草如茵;草地溪流纵横,婉蜒迂回。主要景区水峡内,峡谷两岸奇山异峰,突兀险峻,呈现出险峻幽深的峡谷景观特征。随着峡谷的宽窄变化,河流呈现出滩谷相连,狭阔相间。峡谷深处,群山重峦叠嶂,森林遮天蔽日,水流缓急相间。悬崖峭壁之下有一天然石洞,洞内滴水形成冰柱,长年不化,洞外鲜花盛开,春意融融,咫尺天地,包揽春、夏、秋、冬景色。
2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2.1旅游资源开发资金投入不足
上五庄森林公园于1996年被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公园成立以来,政府虽然投入了一定的资金,也给了许多优惠政策,但由于资金短缺,许多旅游景点尚缺乏高品位、特色鲜明的旅游精品,尤其是在保护生态环境、开发生态旅游资源的建设中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2.2景观结构单一
由于上五庄森林公园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速度缓慢,未形成有规模、有组织的接待体系,森林资源虽然丰富,但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园内游人基本上处于自发游玩的分散状态,难以满足不同消费层次游客的需求。
3发展构想
3.1森林公园的定位
根据上五庄森林公园景观资源和人文资源特征及地理区位条件,公园属于高原生态型森林公园,是以特色森林景观为主体,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炉,集保护利用于一身的综合型生态旅游基地。主要功能是开发森林观光游憩、森林休闲度假和弘扬地方民族文化等,让人们更多地接触自然、体味自然、融入自然。
3.2重视民族文化的挖掘,提高开发层次
1河北山区生态林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随着近几十年我国生态林业的发展,河北省的生态林业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建设中仍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制约了河北省生态林业发展的质量和速度。
1.1资金不足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林业生态的需求越来越强。由于受传统经济思想的束缚,许多山区的发展资金被用来兴办工业,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此外,将财政资金投入到林业建设中来,短期内难以获得收益,严重影响地方财政收入。使得许多社会资本不愿参与到林业建设中来,投入的不足严重制约着生态林业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1.2 缺乏统筹和管理
生态林业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合理的规划与科学的管理。尤其是生态防护林建设与当地产业划分缺乏科学指导,使得林业在当地生态系统中难以发挥功效。同时生态的建设,缺乏因地制宜的统筹规划。
1.3 缺乏技术支撑
由于在目前的生态林业发展建设过程中,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在短期内无法获取,使得本行业对高素质人才缺乏吸引力。由于缺乏林业研究人员,相关的生态林业建设也缺乏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此外,经费的不足也使得许多科技成果无法推广,也是制约生态林业建设的重要因素。
2解决生态林业发展的措施
做好河北省山区生态林业建设工作是一项庞杂而又系统的工程。做好资金保障、技术支持以及科学合理的规划是重要前提。此外,加强对林区的生态林业宣传,让村民真正参与到“造福子孙”的生态建设中来。
2.1 加大财政扶持、积极吸引社会资本
在现阶段的生态林业发展中,财政扶持和社会融资必须双管齐下。在财政扶持下引入民间社会资本,能够使得财政资金落到实处,可防止地方政府套用国家林业扶持资金。加强政策倾斜,在信贷方面,延长贷款年限,减轻林业建设的还贷压力。引入社会资本还能使先进的资金管理、经营管理水平带入到生态林业发展中来。
2.2加强统筹规划
在河北省山区生态林业发展中,不能盲目引进外来的生态建设思路,防止“一刀切”的发展思路。在生态林业建设中,要做好统筹和科学的规划,并且要依据当地实际情况作出因地制宜的发展规划方案,做好符合当地气候、土壤、地势以及动植物系统林木选种和树种结构配置工作。
2.3加强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做好科技体系建设,是提高林业生产力的重要保障。加强对林业生态建设的科技投入,是实现河北省山区生态林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培养一批林业科技队伍,是加强科技体系的核心,有了核心科技人才队伍,还需建以配套的推广体系,让科学技术真正的推广到林业生产发展中来。加强对生态林业发展中的技术攻关,不仅加快生态林业的推进速度,还能有效提高生态林业所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
2.4加大生态林业建设的宣传力度
实现河北山区林业的生态化方向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积极通过电视、广播等林农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来提高林区人民群众对生态林业建设的认识。由于生态林业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过程,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宣传来转变群众传统的发展观念,通过定期的知识普及来转变林农的生产经营理念。
通过宣传可使人民群众更加深刻全面了解生态林业的建设意义,同时通过利益驱动和示范效益,调动林农积极性,积极吸引广大林区人民群众参与到生态林业的建设中来。
证 明
随着“退耕还林”、“天保”、“三北”等林业重点建设的实施以及经济林基地的建设,营林建设的种类逐渐增多,据统计,我国的营林面积以每年年均面积10000 hm2左右上升,占总森林资源面积的3.1%,且有害生物的种类和发生面积每年均呈上升趋势,对造林绿化、生态建设发展造成较大影响。为此,强化林业建设迫在眉睫。
一、林业建设现状
(一)基础建设薄弱
在林业建设中,缺乏全面的和可操作性的林业建设规范,一些基层领导和干部存在统计不严肃甚至弄虚作假,严重挫伤了林业建设的积极性。另外,林业建设中忽视了以基础建设为主的林业建设的指导思想,缺乏对地质环境的了解,基础设施薄弱、林业科技支撑能力不足、消防资金不到位,制约着林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加之林业建设起步较晚,各部门往往不从整体出发,基础建设缺少全局性和科学性。在春季防火中,表现为基础设施不足,缺乏仪器设备和交通通讯工具等。各林业管理部门之间缺乏协调缺乏统一的预防机制,使得安全工作难以开展。大家都在疲于奔命于防范却疏于管理。在法律条文上没有可操作性的条款和技术规范,致使造成树势衰弱和生物多样性差等问题的出现。
(二)工作管理不到位,力量投入较小
资金投入是整体提高林区建设的重要基础。但很多地方存在缺乏必要的测报、检疫、防治仪器设备和交通工具等问题,加上防治新技术的技含量不高。又由于偏远地区的水源缺乏,造成林区建设处于束手无策的被动局面。
(三)没有统一的防护机构
目前我国对林区防护实行的是自上而下的行业垂直管理。 这种管理体制在现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显示出较多的弊端和缺陷。长期处于分散运作下的各种防护,需要多方合作和各种资源协同应对灾害的复杂局面。如:分散的指挥中心和救援力量的维持费用较高,灾害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灾害管理的要求。诸多因素导致不能形成有效配置并发挥有限的社会资源,特别是对一些发生概率较低的灾种更是如此。
(四)缺少规范的规划信息披露制度
长期以来在公布安全隐患的问题上采取了传统的思维方式,总是将规划信息控制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这种情况下林区建设的传播就往往有失真性、放大性和快速性。不能适应现代政府信息公开和公民最起码的知情权,也失去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
二、加强林业建设的有效对策
(一)更新理念,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营林工作已经进入关键期,林改工作要推动农村工作的头等大事。因此,要 “建好工作班子”、“开好动员大会”、“搞好培训”。要根据建设现状,成立“安全”工作指导小组,做好营林技术指导以及检查验收工作;各有关部门确保各项工作如期完成。同时,要切实立足丰富资源这一核心,加讲查研究,加大基础设施组织建设,全面推进林改政策。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林业规划体系
林去规划必须遵从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因地因时按照生态健康原理来恢复受灾森林的健康。从社会角度来看,林业系统是自然系统、人造系统、概念系统、动态系统的组合,具有林业系统的所有特征,同时也必须运用系统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技术进行科学管理,从而实现林业安全管理的可持续控制。
首先是政府部门应正确引导和基于社会发展的、长远的投资规划以及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和制度作支撑。其次是严格执行《林业建设保护法》等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和相关标准规范的规定,构建科学合理的林业规划体系,依法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加快提高林业建设水平的步伐。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依据地域性特点,使开发、防护、产业并驾齐驱,促进林业资源总量的持续增长。
(三)完善防护组织
林业发展不仅需要森林资源作保障基础,更需要人力资源作支撑。林业建设工作是一项面向基层的工作,只要把队伍建设好才能把工作做好。因此,要进一步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树立良好的林业形象。林业主管部门要按照“理顺林场体制,促进林场发展”的目标,建立集森林消防、公益林管护为一体的森林资源保护队伍,使林业建设在我们的精心管护下,更加安全。同时要深化林业改革,针对当前林业管理人员老化和技术力量薄弱现状,实行“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管理模式,根据需要选派年轻有为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基层第一线,切实加强管理力量,为搞好林业建设工作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四)加大规划信息的披露制度
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采取各种有效方式宣传《林区建设整体规划条例》,局属各单位统一行动,出板报、贴标语等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同时在入山不易控制的地方进行重点宣传教育,积极营造有利于农改林的舆论氛围,使林业建设在思想认识上取得统一,得到保证。同时还要参照国外经验,林业安全管理工作基本上都是由所在森林经营管理站负责调查私有林和集体林,通过专家座谈与咨询的方式向私有林场主或森林经营者建设方案。
总之,林业建设工作是扩大我国物质资源的基础,林业主管部门要转变思想,统筹兼顾,加强监测检疫工作,完善建设系统,优化基础设施建O,重点发挥营林工作的实效性,促进林业建设稳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冯沛.林业建设战略 [J].北京农业,2011.
[2]张雄.浅谈林业规划及其可持续发展[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9.
在政治上全局干警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把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贯彻落实到工作的始终,"全局干警在开展学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教育活动中,每个阶段都认真学,仔细地记,段段有学习笔记、学习心得。人平均记政治学习笔记2万余字。写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心得体会文章3篇。
(二)业务学习
全局干警组织学习了刑法、刑诉法、民法、民诉法、赔偿法、检察院组织法、检察官法等法律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除此之外,还参加了分院统一举办的学习培训。大家以学习促工作,以工作检查学习,人均记业务学习笔记在2万字左右,同时写“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学习心得2篇。
二、查办贪污贿赂案文秘站网件的基本信况和存在的问题
新年伊始,院里召开了全院干警大会,确定了院里的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因我院被省院评为C类检察院,为此要求反贪污贿赂检察局工作要有新发展,特别是在办理案件上要有新突破,反贪立案数定为3,其中大案一件。我局按照上级院和院党组的要求,制定了二0__年反贪污贿赂检察局和个人工作规划,确定了工作目标。重点查办在木材流通领域、基本建设领域、土地管理领域的职务犯罪案件,深入查办在国有企业发生的贪污、挪用公款和私分国有资产犯罪案件。
在查办案件中,全体干警节假口不休总,起早贪晚,废寝忘食,有的同志带病坚持工作。截止至今,立案1件3人,已移送部门。
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开辟案源依赖群众举报,在涉案信息上视野过窄。二是干警的业务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
今后要认真总结经验,认清形势,明确任务,增强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加大办案力度,牢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努力开创林区反贪污贿赂工作新局面,为林区反腐败斗争做出贡献。
三、开展了"学优"活动
按照院的要求,制定了如何创建"学习优、业务优、能力优型"科室、个人工作规划,并在工作中实施。
1、积极参加了院里组织的政治业务学刀和各项会议,并坚持自学。听取了林区分院检察会议精神和总局政法会议精神,学习了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检察业务知识,按照检察官的要求去学习、去工作。
2、开展了调研工作,撰写论文5篇,上网论文3篇。
3、按照林区分院反贪污贿赂工作综合考评办法的要求,认真完成了报表、材料的呈报等各项工作。因在管辖区内没有发现大案,没能完成大案指标,考评分数减5分;其他各项考评内容都按要求完成。我局去年被集体授予分院的先进集体称号,加2分,故综合考评成绩为97分。
4、开展了学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学习活动;写心得体会6篇。
5、全局干警参加了由总局政法委和林区局政法委组织的公、检、法、司四机关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考试,取得了好成绩。、
四、下一步工作目标。
1、加大办案力度,扩大线索收集面。争取多发现线索,加大打击贪污贿赂犯罪的力度。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2-0229-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2.149
桦甸市临江小学地处群峰竞秀的红石林区,是一所不断奋进中的企并学校。近几年来,新一任校领导班子,深虑远思,放眼学校的发展,转变观念,创新思维,积极寻求一条挖掘内涵,凸显优势,特色育人,和谐发展之路。
一、理念决定特色
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有着必然的联系,从某种程度上说,办学理念决定办学特色。
临江小学办学理念是:“为和谐社会育人,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
有了这样宏观的明确的办学理念,临江小学从实际出发,度量了自身的优势,以强化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切入点,打造农林文化校园,提升特色办学品位,确定了我校的特色主题是“构建特色校园,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
二、特色选择与定位
特色是文化,特色学校的主旨是文化育人。临江小学的特色主题确定为“构建特色校园,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主要是出于以下方面的考虑:
(一)理论依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特色办学,给学生适合的教育,是今后发展教育的一个新的指导思想。
(二)现实依据
1.环境优势
临江小学地处林区,春华秋实,夏采冬藏,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广大师生提供了认识自然,走入自然,体验农林生活的平台。
2.人文优势
临江小学的学生大多生活在周边的农村或林区,教师也有着一定的农林方面的知识,红石林业局的林产加工企业也是我们参观实践的基地。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把特色定位于创建农林文化校园。
三、特色的构建
(一)指导思想
以人为本,文化育人。关注学生发展,创建农林文化校园,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推进学生在农林文化中,在综合实践中,对“森林与人类生存的关系,森林与环境发展的关系,森林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森林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实现学生价值观层面的和谐与发展。
(二)总体目标
1.回归学校教育功能,使临江小学走向“特色学校――品牌学校”的发展轨道。
2.强化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实现五个发展。即: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的发展;交流方法与技巧的发展;信息收集处理的方法与技巧的发展;学习与自我管理的方法与技巧的发展;合作的方法与技巧的发展。
3.打造优秀特色教师队伍,实现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突破性提升。
四、特色的实施
(一)走进课堂
课堂教学是特色文化建设的主阵地。
1.以综合实践课程与科学生活课程为龙头,以点带面,拉动农林文化特色建设,强化学生实践能力。我们开足开齐综合实践课,科学课,生活课,语言艺术课,让能力强,技术好,水平高的教师担任此教程。比如,在劳动课上,腌酸菜,腌鸡蛋,凉拌拼盘等,从食材的准备,到操刀主厨,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全程实践,在师生的欢声笑语中,把林区相关的生活常识及山野菜的食用、药用价值,寓教于“吃”中。
2.学科整合,深化特色内涵。各学科教师立足特色教学的高度,充分挖掘本学科农林文化素材,调整教学思路,不失时机引导学生感受农林文化,实践文化特色。例如,四年级下册安排的综合学习活动“感受家乡”,可以组织学生去收集林业工人的故事,像感动中国绿色人物赵希海老人的事迹等都是感受家乡人文情怀的良好素材,从而使学生更进一步地了解林区,增强学生的自豪感,树立建设林区,发展林区的思想。
3.校本研发,丰满特色内容。为了充实我校的特色内容,我们加大了校本课程的研发。近几年来,我们组织有经验的教师,编写了三套校本教材,一套是《可爱的家乡》,一套是《语言艺术》,第三套是《森艺表现》。
《可爱的家乡》是社会与科学学科教师主持编制的,从地理环境、自然资源、森林植被、矿产储量、人文情怀等方面,介绍了红石林区的整体风貌,为学校特色发展明确了方向,找准了切入点。
《语言艺术》是语文教师主持编制的,分低中高三册,内容上力求语言艺术与经典国学有机结合,旨在训练学生掌握优雅,精致的祖国语言,积累博大精深的国学文化,训练学生的语言技巧。
《森艺表现》是美术及综合实践教师主编的,分低中高三册,编写遵循“三化”原则:教材格式应标准化;教材内容应规范化;内容的密度要科学化。低年段编写内容以“粘、拼”为基本创作技能。如:用树叶、树皮、种子、木块等为原料,粘贴、拼接出简单的主题森艺作品。中年段编写内容以“剪、编”为基本创作技能。如:反映森区文化的剪纸、简单的柳编及秸秆编、简单的动植物标本制作等。高年段编写内容以“雕、刻、烙”为基本创作技能。如:根雕、主题烙画、拓画等。
(二)走进校园
1.静态景观,润物无声。走廊墙壁展示的刺绣,剪纸,照片都无声地散发着农林主题文化的气息。
2.参与活动,表达情感。每学期举行的少儿书画大赛,摄影大赛,双写大赛等,学生用他们的笔,书写可爱的家乡,用他们的画,彩绘美丽的自然,用他们纯净的眼睛与镜头定格感动的人或事。
3.亲自躬耕,收获体验。在教学楼东侧,创建了学生综合活动实践活动园区,种植了高梁、玉米、丝瓜等几十种农作物,从春耕到秋收,在实验教师指导下都是学生全程亲自劳作,把实践中看到的,做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形成自己的实践报告。
(三)走进家庭
家庭的实践也是建设农林文化特色拓展与延深。
1.鼓励学生观察鸡、鸭、鹅孵化过程和生长习性,记录有趣的故事写成作文。
2.在特殊的节日,比如母亲节、父亲节等,鼓励学生为父母亲手做一道小菜并讲解这道菜的合理配料及食用价值,把农林文化融入感恩教育。
(四)走进社会
1.参观鹿场。鹿场是林区农民发展第三产业的途径之一,学校组织学生参观鹿场,不仅让学生认识了梅花鹿,了解了梅花鹿的生长周期,而且通过与养鹿人的谈话,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新思路。
2.小记者团在行动。我校2007年成立了小记者团,孩子们赤足弯腰在稻田里体验农耕,在杨靖宇密营探访先烈的足迹,小记者们用文字书写了林区的自然情怀和人文情怀。
(五)走进森林
1.春游英雄密营。在杨靖宇密营处,学生除了采集一些简单的动植物标本外,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家乡的人文资源丰富,了解了家乡的历史沿革,体会了代代家乡人为森林的繁茂,家乡的繁荣留下的血汗。
2.秋采松江红叶。白山湖,红石湖是红石国家森林公园的自然景观重要组成部分,秋天层林尽染,学生采集五彩斑斓的树叶做成各式标本,创作各种主题的树叶画,认识各种植物种子,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
五、特色反思与畅想
(一)初期成果
1.学校编写两本校本课程《可爱的家乡》《语言艺术》分获吉林市校本科研成果一、二等奖。《森艺表现》课程正在试运行中。
2.通过各方努力,构建农林文化特色学校的大框架已初现雏形。从教师的配备到课程研发到农林文化的氛围的营造都取得了良好的开端。
3.语言特色的阶段成果――大课间快板说唱已普及校园。有两位教师的科研主题研究课获得优质奖。
4.三年来学生书法竞赛,摄影大赛,双写竞赛获奖人数达200多人次。
5.两年来教师发表关于培养学生综合实践方面论文获奖人数达20多人次。
(二)完善与提高
1.还需加强特色教师专业化的培训以更规范更科学指导学生进行特色主题活动。
2.夯实并拓展学生活动基地建设。比如与东兴苗圃联谊成为学生新的实践基地。
3.实验室、标本室建设与管理,还应规范化、科学化、独特化。
4.努力创建学生木刻、根雕实践活动室,把特长的方法、技术层面升化为特色的文化、价值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