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23:2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大学生新生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1引言
纵横汉字输入编码(简称“纵横码”)是由香港著名爱国实业家周忠继先生自1984年开始研究发明的。1992年,他与苏州大学纵横汉字信息技术研究所合作开发第一代纵横输人法系统软件,其后不断更新,发展成为“纵横汉字输入法”。该输入法经由国家“211工程”7所大学计算机专业博士生导师联合鉴定为“国内外领先水平”项目,并两次获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发明专利证书。
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中发现,汉字的左边、右边韵特征很重要,即信息量很大;汉字的上边、下边的特征也很重要,即信息量也很大。纵横汉字输入法遵循了汉字认知规律,它把笔形分为l0类,分别用“0—9”这l0个数字表示,仅用数字小键盘即可输入,促进了对汉字的认知和输入速度。有关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大量实验研究表明,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纵横码符合青少年的认知心理特点,能够充分调动青少年的感知觉活动;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注意力、观察力和思维活动的积极性,有利于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兴趣,拓展思维广度,开发和挖掘创造潜能。另一方面,发展青少年的认知水平有利于提高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适应能力。因此,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开展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促进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水平和适应能力提高的实验研究,对于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潜能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方法
2.1被试
以新乡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07级大一新生为研究对象,运用UPI量表对他们进行心理测试,挑选UPI总分是第一类的39名被试,随机选取20名被试作为实验组,其中男生l0人,女生l0人;对照组19人,其中男生7人,女生12人。对照组学生未参加纵横码实验。实验组坚持每周进行定时的纵横码学习交流活动,采用课堂教学辅导与课后自学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学习结束后,在实验组随机选取8人进行个案访谈,每人进行30分钟并详细记录。
2.2研究工具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卜90)、大学生人格健康问卷(UPI)和社会适应性自评问卷3个量表进行评估,在实验前一周和实验结束后一周采用这些量表进行前后测。
2.2.1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10个因子,共90个条目。根据该量表的因子得分和总分了解被试的身心状况。
2.2.2大学生人格健康问卷(UPI)
分类标准:第一类筛选标准:满足条件之一者应归为第一类:(1)UPI总分在25分(包括25分)以上者;(2)第25题做肯定选择者;(3)辅助题中同时至少有两题做肯定选择者;(4)明确提出咨询要求者。第二类筛选标准≈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者应归为第二类:UPI总分在20分至25分(包括20分,不包括25分)之间者;第8,16,26题中有一题做肯定选择者;辅助题中只有一题作肯定选择者;第三类筛选标准:不属于第一类和第二类者应归为第三类。
2.2.3社会适应性自评问卷
适用于测验青少年、青年的社会适应性。能帮助被测试者了解自己的心理成熟程度,即社会适应性处于怎样的发展水平。社会适应性自评问卷适用于l4—28岁范围内,具有基本阅读能力的被测试者使用。
2.3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用SPSS13.0f0rwind0ws软件处理。
3结果与分析
3.1实验组与对照组前测结果比较,从表1可以看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测量结果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可认为两组被试样本同质。
3.2实验组t检验结果分析
如表2显示:SCL一90总分有显著差异(p<0.05),UPI和社会适应性测试总分无显著差异(p>0.05)。
实验组在SCL一90总分及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精神病性、敌对因子分上,实验后比实验前有显著下降,差异达到显著程度(p<0.05);而躯体化、焦虑、恐怖、偏执、其他因子分上,实验后比实验前虽然有所下降,但没有达到显著程度(p>0.05)。
3.3对照组t检验结果分析
如表3显示:对照组SCL一90、UPI前后测得分,后测得分虽然比前测略低,但没有显著差异(p>0.05)。社会适应性测试,后测比前测得分略高,也无显著差异(p>0.05)。
3.4个案访谈结果分析
通过对实验组随机选取的8人进行个案访谈,8人表示实验过程均认真参与。就实验前后个人情况对访谈问题进行回答,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其中在适应性问题方面50%的被试表示能较好适应目前生活;在人际关系问题方面大部分人都能与家人、同学、老师相处融洽,即使出现摩擦,也能理性看待并很好解决;88.8%的被试表示有兴趣参与纵横码的学习,并能集中精力投入学习;大部分人认为学习纵横码有较强的实用性并取得一定的成效。由此可见,通过这次纵横码的学习改善了一些大学生的心理消极状况,对其心理健康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
4讨论
4.1纵横码的比较优势
一般认为,纵横编码方案具有数字编码、规则简单、易学易记、词组丰富等特点。干红华从平均击键次数和编码效率、输入速度、重码率等方面进行定量分析表明,与目前流行的拼音码和五笔字型输入法比较,纵横码的特点突出,综合优势明显]。拼音码重码率很高,击键次数较多。纵横码也比拼音码和五笔字型优秀。梁宁建等通过实验发现采用纵横输人法的被试输人句子材料时成绩显著优于采用拼音输入法的被试,并且在输人低频字时,象纵横码这样的形码数码结合的优势就明显显现出来阐。除了易学好用以外,纵横输入法还具有许多强大的功能,只要这个字有形,使用纵横输入法马上就可以把它输出来,这是其它的输入法无法比拟的。中国的文字非常丰富,许多的生僻字用其它的中文输入法是无法输入的,用全拼输入法则必须要知道它的读音,如果不知道它的读音就无法下手。
4.2纵横输入法对心理健康水平的认知因素影响
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过程,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影响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很多,认知因素对心理健康状况有着重要影响。汉字输入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认知加工过程,有些学者曾研究了汉字输入法与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关系,结果表明汉字输人法对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有一定的影响。纵横汉字输入法符合我们中国人汉语言文字学习的认知规律。它是对信息的加工。可以提高人的智能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是一个很好的载体。纵横汉字输入法的认知特点包含着觉察、辨别和确认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含两种认知活动,其中已掌握知识经验的间接认知符合成人学习的认知活动规律。所以学习纵横编码能够充分调动感知觉活动、提高注意力、观察力和思维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拓展思维广度、开发和挖掘创造潜能,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潜能的全面发展。
4.3纵横输入法对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的量化分析
通过SCL一90前后测试发现,纵横码数字化学习在促进大学新生心理健康,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是有效的。SCL一90量表用于反映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问题类型,从表2中可以看出,后测SCL-90各因子均分均低于前测各因子分,这表明实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了全面改善,其中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精神病性因子前后差异非常显著;敌对因子差异显著,这说明通过一段时间的纵横码数字化学习,学生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精神病性等症状得到减轻,这项学习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有促进作用。从组间比较看,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前测总分上没有显著差异;从两组前后测结果比较看,对照组前总分及各子与后测的结果之间都没有显著差异,而实验组的前后测总分具有显著差异性,说明本实验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被试自我成长因素对健康水平的影响或干扰。
4.4研究的不足之处
从高中到大学,不仅面临学习环境、学习任务和内容的变化,还面临人际关系的重新建构和新的文化环境的适应。不论你是激动,还是紧张,每个新来的大学生都将有一段调整自己原有认知和行为的适应过程。
一、心理适应的内涵
适应是有机体对环境变化做出的反应。它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状态。它可以概括为两种相辅相成的作用:同化和顺应。适应状态则是这两种作用之间取得平衡的结果,某一个水平的平衡会成为另一个水平的平衡运动的开始。这种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动态过程就是适应。
心理适应是主体对环境变化所做出的一种反应,人们生活的环境处于不断的变化中,因此每个人都存在适应问题,都会产生不断适应新环境的需求,适应能力是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必备能力。心理适应是一个重建平衡的动态变化过程。适应的主要任务就是使主客体之间的不平衡状态重新恢复平衡,因此适应的直接目标是建立平衡,其根本目标是主体自身的发展。
心理适应的内部机制是同化与顺应的平衡。同化是指将客体纳入主体已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的过程,顺应则是指调整原有的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二者都是对环境做出反应和对自身进行调节的过程。因此,心理适应实际上是一个自我调节的过程。
二、大学生活的特点与心理适应问题
(一)大学生活特点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活环境的改变。高中时期大部分学生就近上学,在家吃住,生活方面的许多事情由家长料理。上大学后,过上了集体生活,生活独立性大大增强了,校园及周边的文化环境和各种信息对大学新生必然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冲击,如何相互沟通和重新建构一个新的人际关系是需要一个学习和成长过程的。
2.管理方式的改变。在中学,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和学习指导都比较具体,校规严格,学生自由支配的项目和时间不多。相比而言,大学的管理制度较为宽松,大学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大学生在学习科目、时间支配、生活安排等方面的自由空间相对较多。
3.教学方式的改变。大学教育是专业教育和通才教育的结合,一方面,课程门类多,内容深和新,教学节奏快,自学时间增加,课程自选机会增加;另一方面,在一个班级授课的教师多,因而与学生在课后的沟通较少,学习效果及其知识的巩固全靠学生自己的自觉性了,从中学到大学,是从被动的“要你学”向主动的“我要学”学习模式的转变。
4.比较群体的不同。大学生在中学时代,可能都是班上的佼佼者,优越感和自尊感较强,而到了人才聚集的大学,大部分同学以前的学习优势逐渐淡化或消失,这种落差往往使不少人产生失落感和自卑感。同时,大学校园的各种学生活动更加丰富,文艺体育才艺的比试更加突出,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水平显出更加明显的差异。
(二)大学生面临的心理适应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
1.独立生活困扰。主要指离开父母和家庭后,在集体生活、饮食习惯、钱财管理以及如何处理各种生活事务方面的困惑。如何克服孤独感和思家情绪是新生适应阶段的主要问题。
2.资源利用困扰。主要指不知如何利用大学各种生活资源、学习资源,或担心有关信息无处获得的焦虑。
3.人际关系困扰。主要是指在新的环境中如何结交新的朋友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与异性沟通,如何融入新的班集体,如何摆脱对中学人际关系的依赖感等。
4.学习能力困扰。主要指对学习方法、内容和形式的不适应状况。大学教育内容多,进度快,没有人直接督促学生的学习,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多。对习惯于被动学习、自学能力不强的学生来说,就有可能产生学习上的压力与困难。
5.职业目标困扰。这是指对就读专业的了解、满意度以及对未来职业前途的茫然感。不少大学新生是听从父母的意愿报考专业的,自己对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市场并不熟悉。职业目标困扰感强烈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专业,容易产生失落感。
三、大学生适应障碍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适应障碍的产生是环境与个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原因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
(一)理想与现实的落差,造成心理冲突
每个年轻的大学生都有自己的远大理想,对未来充满期待与希望。大学生常常按照理想来规划自己的生活、学习、婚恋和择业。然而现实的复杂性,常常使得理想不能实现,造成心理冲突。
1.对大学的不满意。对于刚刚进入校园的新生来说,现实的大学生活并非想象中的那样诗情画意,学习也不是预料中的那样妙趣横生,面对的是“一个书包两只碗,寝室——教室——图书馆”新的“三点一线”式的生活,一种失落的心理油然而生。产生这种失落的主要原因:一是中学老师为了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鼓吹大学“天堂论”,过分渲染大学美好的后果;二是新生对大学回报期望值偏高所致。
2.对专业的不满意。有的新生由于没有考上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或“热门专业”,或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没有前途便开始埋怨自己的专业。对专业的不满意主要还是源于学生自身的原因:其一,不能处理好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的关系。其二,缺乏对专业的全面认识,容易对专业产生偏见。其三,学习内在动机不强,学习兴趣骤然下降。
3.目标的真空状态。考上大学后,不少学生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让紧张的神经和疲惫的身心得以调整和放松,没有主动确定新的目标。学生往往被动按照学校的安排简单而重复地生活,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能做什么,所以,大学虽然比高中自由,但许多新生会感叹大学没有高中充实。
(二)自我优势的丧失,产生角色定位偏差
1.社会角色的理想化。考上大学意味着进入享受精英教育的行列,社会地位一夜之间发生了明显的改变,社会角色也随着发生变化。在人们的期望中大学生各方面应该都是比较优秀的,是全面发展的“理想角色”。大学生自然感到社会对自己期望的变化,自我期望也无形中随之提高了。但往往对未来生活和学习过于理想化,缺乏充分适应大学生活的心理准备。
2.“优秀生”的多元化。大学生都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欲望,然而要想保持高中时期的“光环”和理想角色并不容易。高校追求优秀的价值多元化,不仅看重知识,而且也注重能力。这种评价体系的改变,一方面为大学生自我展现提供了宽阔的舞台,另一方面也淡化了学习成绩在评价中的权重。不少新生由于没有适应这种多元化的优秀生的价值观念,容易出现心理失衡。
3.自我认知失调。大学作为一个人才精英聚集的群体,不少在中学时代的佼佼者到大学后只能处于中间状态,甚至变得相对落后,一些同学难以接受自己不再是优秀人物的现实,情绪上产生明显的波动。这种反差和心理不平衡状态导致自我认知失调。
四、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的培养
心理适应能力是指一个人根据客观环境要求,主动采取对策,在一定程度上适应环境的能力,即一个人与现实生活和谐相处的一种能力。它与大学生人格发展密切相关,也是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必然任务。
(一)树立“四个学会”的发展观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大学生心理适应实质是个体内部人格发展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
1.学会做人。大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适应与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人格成熟,不断增强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的责任感;使人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拥有明确的伦理道德观念和是非观念,能够遵守社会公德,使自己的各项行为符合新时期大学生的行为规范。
2.学会做事。大学生要有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要有独立的生活管理能力,独立选择、独立决断、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应付各种情况和各种环境的工作能力,能够不断积累相关的做事经验,工作富有成效。
3.学会与人共处。在现代社会中,与人和谐共处,既是一种人际交往技能,也是人生成功的一种人际资源。大学生应对他人有尊重真诚的态度,能够接纳他人的长处与不足,能够与他人进行良好的沟通,在沟通中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在相互交流与分享中促进自我和他人的成长与发展。4.学会学习。学习是一个终身的任务。大学生应该热爱学习,不断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不但学会本专业知识,而且学习与之相适应的各种人文和自然科学知识,拥有跨学科的交融能力,拥有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在复杂信息环境下检索和判断的能力,拥有不断创新的能力。
(二)全面发展自我能力
1.发展能力。在大学期间,大学生应增进和发展多方面的能力,包括智力、体力、社交能力等,有能力是树立自信心的基础。
2.管理情绪。大学生们每天面对许多挑战,有些来自学习方面,还有些来自人际关系、家庭、生活等方面,从而产生种种积极的和消极的情绪,大学生要充分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情绪,并以恰当的方式来处理自己的情绪。
3.通过自主迈向相互帮助。作为大学生,学习独立生活和自己独立承担责任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也要学习如何相互帮助、相互包容,因为每个行为都会影响自己和他人,在有些情况下个人需要做出牺牲和让步以达成共识。
4.发展成熟的人际关系。建立成熟的人际关系十分重要:一是要容忍和欣赏别人与自己的不同;二是要有能力与别人发展融洽的关系。维持这样一种亲切融洽的关系需要自我认识、自信心及沟通技巧等。
5.确立自己的角色地位。确立自己的角色地位对于大学生来说十分重要,它既影响自我评价、自尊心、自信心的建立,同时也影响他人对自己的满意及接纳程度。
6.发展目的。发展目的包括做出计划,定出方向,明确目标,根据目标在以下三个方面定出次序:一是职业上的计划及期望;二是个人兴趣;三是对人际关系及家庭的责任。
7.发展整合。大学生的价值信念是引导他们行为的方向,也是他们为人处世的原则。整合的意思是指将自己行为与价值保持一致,同时顾及别人的利益、尊重别人的意见。
(三)加强新生的心理适应教育,加快角色的转变
学校要采取有力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科学有效的新生心理适应教育,使大学生尽快适应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模式。
1.提升学习意识。利用新生充满好奇心、可塑性强的特点,加强对学校自然环境和学校文化的教育,建立新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对新生进行有关学校的资源状况和管理制度以及学校的悠久历史和发展前景的教育,激发学生的爱校热情。
2.加强自我认识。对自我的重新认识和评价需要勇气和智慧,学校要加强对个体的情感关怀和情感激励。与特殊学生加强交流,了解学生遇到的心理困惑,鼓励学生积极面对各种适应问题,从心理上、思想上以及实际生活上帮助学生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寻找问题的解决途径。贫困地区、离异家庭以及外地的学生群体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而以往学习优秀以及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群体容易产生失落心理,往往出现自我认知偏差和目标迷失问题。
3.重建个人目标。学校要注重加强学生的目标激励,帮助新生树立目标体系。要引导学生在自我全面认识的基础上,做出科学的自我评价;加强学生对优秀大学生多元化的认识,正确处理学习与人格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全面发展和重点发展的矛盾,在全面提高的基础上有步骤、有重点地发展;引导新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现有的资源,主动培养自己的兴趣和兴奋点,激发自身潜力;引导新生克服样样争先进和急功近利的心态,“长计划,短安排”,并保持目标体系的灵活性。
(四)正确处理生活应激事件
针对大学生所面临的各种压力来源要有一个清楚客观的认识和充分的心理准备,打破大学的理想化和神圣化,克服“大学是享受天堂”的错误思想,树立迎接挑战,正视挫折,不断磨练和发展的理念。只有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才能做到有备无患,才能降低心理的挫败感,采取更为积极主动的行动,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
(五)培养积极的应对挫折的方式
1.要正确认识和对待挫折失败所带来的苦恼。对失败要有精神准备和正确认识,挫折和失败是在所难免的,失败常常给人带来烦恼和痛苦;受挫时不要把注意力放在体验自己的痛苦上,把注意力转移开来,使挫折的消极影响大大缩小;要积极摆脱痛苦和消极情绪的干扰,待情绪稳定后,集中精力去认识挫折本身。
2.面对挫折,认清问题,冷静分析。要敢于面对挫折,当你正视困难挫折时,它就变得不那么有力了,认清了挫折的局部性和暂时性,就会大大激励我们的信心和斗志;需要对挫折全面分析,找出失败的主客观原因,从而提高个人的认识,利用积极因素,克服不利因素,抓住主要矛盾,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3.积极行动,寻求转机,走自己的成功之路。面对困难和挫折,不仅需要有正确的态度,更重要的是积极行动,寻求解决方法。找到问题的原因之后,要积极地创造条件加以改善;需要将毅力和正确方法结合起来,既要具有坚持不懈的毅力,又要具有创造能力和正确的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我们经过努力还不能成功时,就不妨换个方向,改变目标,再作尝试,可能会获得新的发展机遇,从现有的条件中找到更适应自己的发展和努力方向,与环境更好地协调起来。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大学生心理素质教程.北京出版社,2002.
[2]姚根发.“过度期”大学新生思想透视分析.长江水利教育,1994.
[3]王才康.大学生生活困扰的初步研究.应用心理学,2002.
[4]范国平,钟向阳.大学新生常见心理困扰的类型、原因以及对策,2002.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从总体上看是比较好的,存在的问题也不可忽视。综观大量的大学生心理调查的统计资料,在当前的大学中,存在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等心理卫生问题的,大约占大学生总数的20% .
一、大学生主要心理障碍的成因
据调查:现阶段,大学生心理疾病有增加的趋势,其原因主要来自三方面;大学生自身、学校和社会。不少大学生由于自身的性格缺陷,很容易诱发心理疾病。同时,大学生还面临学校方面的原因,比如刚进校的新生面临独立生活和新的人际关系等问题,即将毕业的学生面临毕业和找工作的压力,这些都容易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
(一)目标缺失造成的心理障碍。和国外相比,中国的高等教育与高中教育的紧张度是严重倒挂的。在高中阶段,有老师和家长的监督和教育,每个学生都有明确的奋斗目标—那就是考上理想学校,接受大学教育。加上高中学校追求升学率,每个班级都配备班主任,狠抓学习纪律,督促学生学习。每门课的老师都有固定的辅导学生时间,课堂讲授过程中如果学生没有理解消化,还可以利用规定的辅导时间来弄懂,直到学会掌握为止。因此,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是紧张而有序的。而到了大学阶段,特别是刚刚步人大学校门的新生,对大学的一切都感到很新鲜、刺激,同时对未来充满迷茫。因为大学的学生管理和高中阶段截然不同。大学基本是导员负责制,一般一个导员要负责若干班级几百学生的管理工作,所以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顾及每个同学的表现,对学习的要求完全和高中不同,需要靠学生自己分配时间和精力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教学上也是松散式管理。很多基础课程都是一二百人大合班上课,老师课堂讲授,很少顾及学生的听课效果,对课堂纪律也不过多要求。很难保证学生的听课效果。课下基本没有辅导,完全凭学生自己理解巩固。很多学生受惯了高中的严格要求,适应不了大学这种松散的管理方式,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失去了学习的目标和动力。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学习以外的事情上面。结果期末一考试,成绩非常不理想,因而产生心理障碍。
(二)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造成的心理障碍。从与父母、家庭的、老师联系紧密的中学时代,到初步脱离父母、家庭和老师的依赖而进入大学校园,大学生在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强烈的独立意识。虽然他们在经济上还需要父母的资助,但在心理上却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竭力摆脱家长的羁绊,要求独立自主。这种心理往往造成他们过分自以为是,听不进不同意见。然而,由于社会经验的缺乏,加之他们的思想还很不成熟,在应对复杂的问题和面对社会现状时,往往又表现的手足无措,潜意识中渴望得到成人的指导和帮助。这种矛盾是他们对大学生活感到很不适应,甚至产生心理障碍。
(三)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导致的心理障碍。大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上进心,他们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幻想,但这种幻想往往不切实际。由于我国的国策,所以现在的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的地位至高无上,从小基本没吃过苦、受过累,少有挫折,生活在称赞和表扬当中。这就导致他们对自我评价过高,过分自信甚至自负,而当理想与现实发生错位时,由于受认知能力和调控能力的局限,很容易表现出消沉、颓丧甚至自暴自弃,产生严重的心理失衡。
(四)改革开放对大学生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一方面各种新思想、新事物不断涌现。活跃了大学生思想、开阔了他们的眼界,另一方面,在理想、信念与追求与选择过程中,受不良环境影响和不正社会风气的侵蚀使得一些大学生出现了“信仰”危机,部分大学生只看重“自我”忽视他人,怀疑一切。失落、消沉、空虚、迷茫的情绪充斥自身。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不是通过苦练内功,充实自己的知识提高能力,去实现自我价值。而是采取一些非正常手段,去获得就业时优势,一旦竞争受挫,则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产生心理障碍。
(五)强烈性意识与正确的异性关系矛盾造成的心理障碍。现代大学生较之他们的父辈,思想意识比较超前。在他们这个年龄生理上发展已经达到成熟水平,性意识强烈,但其性心理、性知识及社会条件还不具备,加之很多院校即不鼓励大学生在校谈恋爱,也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致使一些大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不懂如何正确处理与异性的关系,盲目恋爱,不计后果,一旦恋爱受挫则陷人痛苦不能自拔,产生性困惑、性罪错、性困扰,甚至于发生性心理变态。
二、开展心理咨询,调适大学生的健康心态
针对大学生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能否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及时的心理调适,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关系到我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心理健康有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近年来,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亚健康问题日趋显著,每年因此而退学、休学学生不断增多,甚至出现了自杀、伤害他人等极端行为。与极端案例相比,一般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心理亚健康问题更值得社会的关注。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让学生能够主动适应学习环境、生活环境,成为适应性良好、心理健康的人。
一、心理健康标准
心理健康标准是心理健康的具体化,国外心理学家曾提出许多心理健康标准,主要有奥尔波特的“成熟者”模式、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模式和罗杰斯的“功能充分发挥者”模式等。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心理健康七项基本标准:智力正常;善于协调和控制情绪,心境良好;具有较强的意志品质;人际关系和谐;能主动地适应和改善现实环境;保持人格的完善和健康;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结合我国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可将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界定为:第一,心理健康应表现为有正确的自我意识,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够客观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第二,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豁达的心胸,充分展示自己,不断完善自己。第三,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善于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保持独立,宽以待人,尊重、信任他人,有合作精神。第四,良好的社会适应力,思想、信念和行动都能与社会保持同步。第五,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并付诸行动,有坚强的意志和独立自主精神。
二、大学生亚健康心理状态的一般表现
世界卫生组织将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是有一些功能改变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我国称之为“亚健康状态”。亚健康在临床上可表现为躯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情感亚健康、思想亚健康和行为亚健康等,对心理亚健康的界定多为描述性的,例如“一种介于心理健康与精神疾病之间的中介状态,这种状态未达到ccmd-ⅲ等精神病学诊断标准,但同样会给人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甚至还可诱发躯体疾病、精神疾病和心理危机”。
心理亚健康状态多表现为频繁出现的情绪躁动、兴致低落、注意力不易集中、过分敏感或行为能力下降等特征。心理亚健康状态使人们在家庭生活、人际沟通等方面产生困惑、压抑、郁闷等心理感受,从而导致家庭生活失调、工作效率低下、人际交往困难等不良现象。大学生心理亚健康主要有以下表现:
1.人际交往弱势心理状态。表现为在人际交往中退缩、消极、敏感,常常难于与人沟通。由于不善于与人交往,这部分学生的性格孤僻,在人际交往时担心不被别人理解,怀疑别人对自己有意见,产生危机感。此类学生自我封闭,不愿找人倾诉,表面上看起来很正常,但往往会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事。他们在对人处事时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易接受他人意见,不理解其他同学的需要,经常责备别人,缺乏合作精神。人际关系交往弱势心理状态严重影响着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活健康。
2.学习焦虑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精神紧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感到学习困难,担心自己成绩下滑。还表现为放大自己的心理问题,把问题看的很严重。此类学生对外界的反应有极端化倾向:一种是亢奋型,另一种是压抑型。此类学生往往过去取得过较好的学习成绩,对自己的期望值很高。
3.灰色心理状态。表现为情绪低落、苦闷、懈怠、冷漠,对事物缺乏兴趣,自卑感强烈,对事物有畏难情绪等。部分学生表现出周期性的情绪波动,情绪高涨时充满活力,低落时则异常消极。这与大学生涉世不深,缺乏明确的目标有很大的关系。
4.情爱挫折心理状态。这类问题在大学生中比较普遍。主要是因爱情不顺而产生过分强烈的情绪并走向消极状态,但又不能自我调节的心理反应。在不同的情况下,情爱挫折心理的心理反应也不尽相同。在情爱问题上最突出的表现是消极情绪,丧失自信,失去对人生价值的正确追求。
三、导致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原因
1.教育方法不适当。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校和家庭往往采用功利主义的教育方法,只重视学生的成绩,忽略了学生健康人格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在教育方式上,部分家长因为自身文化程度不高,常采用简单、粗暴的手段,这种教育方式导致孩子形成抑郁焦虑、敏感多疑、偏执敌对、自卑易怒等不健康的品质。还有一部分家长在子女进入大学后只重视对其提供经济支持,而忽略了子女的心理成长,导致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出现。
2.社会不良现象扭曲了大学生的价值观。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和功利主义的影响,诸如未通过公平竞争而赢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不良现象亦使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诸多矛盾。部分意志薄弱的学生面对遇到挫折时,就会产生消极的心理状态,甚至形成扭曲的大学生价值观。激烈的社会竞争、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学习压力使人身心疲惫,也容易导致心理疾患。
3.网络带来的心理压力。据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2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28.96%,高于25.6%的全球平均水平,我国网民数达到3.84 亿,其中学生占31%,是最大的网民群体。网络生活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调查显示,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浏览网站信息,其次是消闲娱乐、与人沟通及阅读新闻。网络上信息泛滥,心理活动规律表明,当外界输入的信息超过人的正常负荷后,容易造成压力和混乱,妨碍深层思考,而且上网减少了学生与现实世界的交往,造成其人际情感匮乏,进而产生各种情感冲突。而学生一旦沉迷于网络,就容易丧失自制力,形成对网络的依赖,从而影响大学生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
4.社会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大学新生在角色转换与适应的过程中,导致其心理失衡的原因首先是现实的大学与他们理想中的大学不一致,由此产生心理落差;其次是新生对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教学模式不适应,产生困惑而造成心理失调。另外,很多大学生在高中时都是精英,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然而进入大学后,他们头顶上的光环消失了,巨大的失落感和心理落差使得这些学生或自暴自弃,或自我封闭。大学生的社会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整,便会产生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会导致恶性事件的发生。
5.家庭贫困。部分学生由于家庭贫困而产生了沉重的心理负担,社会的援助也可能会造成贫困大学生心理失衡。此外,现行的就业制度也加剧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他们既不能依靠父母,也没有金钱做后盾,因而面临的就业压力更大,更容易产生焦虑、紧张等心理问题。
四、应对大学生心理亚健康问题的措施
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不仅要求大学生要掌握丰富的知识,而且更要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要及时发现大学生的心理亚健康状态,尽早进行有效干预,具体可采用以下措施: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对心理亚健康最有效的办法是调动个体自身的积极性,提高其心理免疫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在于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常识,把握自己的心理状态,激发其自我调控的潜能,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基本方法。
(二)研究结果1.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处于被动状态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开端,对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意义重大。但在实际工作中,相对于其他教育教学活动,一些高校教育工作者对新生入学教育的目的、入学教育要达到的效果等问题认识不到位。在入学教育实践中凭借自己的经验行事,并未充分考虑新生的发展要求、心理特征以及个体差异,不能有的放矢,以致偏离目标。这样极大阻碍了新生接受入学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从图1可以看出,在教育计划、内容、形式的选择上,教育者与学生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入学教育与当前大学生的发展特点和需求结合不紧密。在与大学新生的访谈中我们发现,新生接受入学教育时,并没有感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往往处于被动接受教育的状态。2.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内容脱离个性特征目前,高校入学教育的内容基本局限在校史发展、专业了解、行为规范教育、安全教育、军训等项目中,对于学生今后将要面临的生活、学习等实际问题却很少涉及。而当前高校新生已经由“90”后群体组成,“90”后大学生与“80”后大学生有着显著的区别,个性特点十分鲜明:自我意识强烈,主体意识突出;勇于接受新鲜事物,但缺乏坚持能力;心理素质弱,抵御挫折能力差。从表1可以看出,“90”后大学新生与“80后”大学新生在“自我认知”、“自尊自信”、“自控能力”、“抗挫折力”因素上呈现年龄主效应,在“坚持能力”、“抗挫折力”因素上呈现性别主效应,同时在“抗挫折力”因素上出现显著的年龄和性别的交互作用。3.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模式枯燥乏味现在,许多高校沿袭过去固有的入学教育模式,主要通过开学典礼、报告会、讲座等集体活动进行,教育形式枯燥乏味,不少学校在入学教育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以单一灌输为主,缺乏与新生的互动、沟通和交流。4.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时间把握存在误区在长效机制的构建上,大学生入学教育缺少统筹规划,缺少短期教育和长期教育的系统计划和设计,忽视前延、后续教育,入学教育停留在“讲一讲”,“看一看”,“训一训”,“等一等”的局面,无法根本解决新生切实关心的学会生活、适应生活、热爱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等问题,难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调查中,发现仅有15%的学生认为入学教育对他们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有较大帮助。
二、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策略
(一)以人为本,入学教育需理念先行古希腊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4]“以人为本”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开展新生入学教育的育人理念。这既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也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从学生收到院校通知书开始,就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走近学生,了解学生。首先,了解全班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学生人数、性别构成、学生生源地、家庭成员相关情况等基本信息,并且建立班级数据库,便于日后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准确评价。其次,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形成师生间积极良好的双向互动。大学新生上大学前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在班主任的监督下学习,独立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并且对自己的认识缺乏全面性和客观性。进入大学后,新生需要在辅导员的帮助下,重新认识、评价自己,进而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扬优点,改进不足。第三,关心扶持弱势群体,树立自信,走出阴霾。教师要特别注重对班级中弱势群体,如对来自贫困家庭、单亲家庭、隔代抚养家庭、有服刑人员家庭、吸毒家庭的学生的关注,倾注满腔爱心,创造和谐氛围,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班集体,形成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
(二)优化内容,入学教育需丰富多彩“教育的目的一旦隐藏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生就会通过活动产生各种情感体验,从而在不知不觉中走进教育者预先设计的境地。”[5]面对“90后”大学生的个性特点,主动加强学生对学校丰富生活的了解,鼓励学生参加适合自己的社团,乐于参与学校和学院组织的各项活动,发挥自己的优势,增强自我效能感。同时,高校可以将一些传统教育中没有涉及,但是与大学生活相关的内容纳入入学教育体系。在新生入学教育时,高校教育工作者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增强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明确自身在大学四年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引导学生认清恋爱与学习、生活的关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及时了解、疏导、解决新生遇到的困惑和难题,开展必要的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引导学生追求科学、文明、进步的生活方式;注重将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内容融入新生入学教育,引导学生早准备、早规划,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二、经济数学课程重要性介绍
1.介绍科学家对该门课程的重要性评价。
恩格斯说“:在一切理论成就中,未必再有像17世纪微积分学的发明那样被看作人类精神的最高胜利了。”马克思说“:一门科学,只有当它成功地运用数学,才能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美国著名数学家柯郎说“:微积分是人类思维的伟大成果之一,它处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地位,使它成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特别有效的工具,这门学科乃是一种憾人心灵的智力奋斗的结晶。”数百年来,在大学的所有理工类、经济类专业中,微积分被列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
2.从经济数学课在培养方案中所占的比重、在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和专业案例等方面介绍数学的重要性,给学生直观的感觉。
由于专业类型的不同,学校类型和培养目标的不同,以及地域的差异,使人才对大学数学的要求呈现多样化趋势。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数学的教学应根据不同需要,精选内容,把握基本要求,通过知识载体传授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与自主学习和应用数学的能力。近年来,我们在数学基础课中尝试案例式教学,针对不同专业,在数学概念的导入、数学知识的应用方面采取了选取专业案例的教学,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学生在学习数学课的同时,了解了数学对今后专业课学习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1)从培养方案中数学课所占的学时、学分比重,让学生了解数学课对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性。
(2)选取专业案例,介绍经济数学知识在专业课中的应用。经济数学是高等院校经济类、管理类开设的数学基础课,在当前专业认证背景下,其重要性程度主要体现在:一是数学在经济、管理中的使用充满了活力,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提供必备的工具;二是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水平;三是提高学生对数学美的审美能力。通过对经济数学重要性认识的讲解,在结合生活实际中的一些生动的案例,用数学的工具巧妙地加以解决,让学生有直观的重要性认识。
三、经济数学课程的特点介绍
1.经济数学与初等数学研究对象的区别。
初等数学研究的是
规则、平直的几何对象和均匀有限过程的常量,也成为常量数学,经济数学是研究不规则、弯曲的几何对象和非均匀无限变化的变量。
2.经济数学与初等数学研究方法的区别。
初等数学研究方法是孤立、静止、片面地考虑问题,经济数学研究方法是变化运动中考虑问题,也就是极限的思想。
3.两者的结合点。
经济数学与初等数学因其所处历史时期不同,因此研究对象不同,研究方法不同。教师在新生一入学,就要向学生介绍经济数学特点,同学们思考问题的角度、方法都要改变,把初等数学的片面、孤立、静止的思想方法转变成在变化运动中考虑问题的极限方法,这样就能很快适应数学的学习,迅速入门,顺利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
四、经济数学的学习方法介绍
经济数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与初等数学的差别,要求学生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法国数学家笛卡尔指出:“没有正确的方法,即使有眼睛的博学者也会像瞎子一样盲目摸索。”著名教育家钱令希院士说“学习如同在硬木头上钻螺丝钉,开头要先搞正方向,锤它几下,然后拧起来就顺利了。否则钉子站的不稳不正,拧起来必然歪歪扭扭,连劲也使不上。求学之路慎起步呀。”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大学新生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学习准备:
1.坚持预习,每次课前做好充分准备。
大学课堂与中学不同,学时长,课堂信息量大,只有提前预习,掌握老师当堂课要讲的内容,知道重点和难点,带着问题去听课,学习效率才会大大提高。
2.认真听讲,积极思考。
要充满对新知识的渴望,认真思考老师是如何引入新概念,如何抽象为数学问题,如何进行分析,如何建立数学模型,如何进行求解的,要紧跟老师的思路,心、脑、手、耳并用,重点是积极思考。
3.有选择做好课堂笔记,及时复习。
上课要学会有选择的记好笔记,要记录老师强调的重点、难点和补充的知识点,特别是老师总结和提炼的好的方法和记忆规律。教材上的内容一般不要记录,否则时间上就很难掌握,容易错失老师讲课的内容。
1.普遍性大学生的核心能力是每个大学毕业生都应该普遍具备的,所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必须形成的品德、知识、技能和身心健康的综合素质。大学阶段的教育,应该使每个学生都具备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能力。但是,当前的高等教育,还存在一些核心能力培养方面的缺失,导致了大学培养的人才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和企业的要求。《天下》杂志进行的《大学生准备度调查》显示,94%的大学生认为大学所培养的能力,不足以让他们应对职场的挑战,86.7%的大学生认为大学所学和职场需求有相当大的落差。
2.异质性大学生所拥有的核心能力,应该是其他社会群体所不具备的,至少是暂时不具备的。大学生在工作或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核心能力,应当区别或领先于其它群体,它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这种异质性,决定着大学生和其他社会群体在竞争和发展中所处的不同地位。
3.稳定性大学生的核心能力,是经过相对较长的时间历练和培养的,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例如,优秀的道德品质、坚强的意志品格、良好的心理素质等。正是由于核心能力的稳定性,使得其最不容易被别人在短时间内赶超,同时也保证了大学生在一定的时期内,具有了竞争优势。
二、大学生核心能力的模型
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认为大学生核心能力是不尽相同的。鉴于此,将大学生核心能力全部罗列是不现实的。即使能够简单的将其一一罗列,也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本研究采用“自下而上”的分析构架,在整理分析现有的核心能力的基础上,按照其不同种类及功用进行归纳总结,最终得出核心能力的模型。按照此思路,笔者将大学生的核心能力划分为道德能力、学习能力、社会能力和生存能力四个维度。每个维度又包括若干具体的核心能力。
1.道德能力道德能力主要是指一个人的道德和品格修养,它主要反映了个体的伦理学特征,在核心能力中居于首要地位。大学生的道德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强调了“坚持德育为先”,要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但是,道德能力目前还没有引起大学生的足够重视。《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仅有6.5%的学生认为“道德品质”是最重要的人才标准。实际上,许多知名企业都把“道德品质”列在人才标准的首位。所以,必须将道德能力的培养,摆在尤其突出的位置。21世纪的大学生,道德能力维度的核心能力主要包括:热爱祖国,坚持民主和法制的能力,坚持专业道德的能力,领导和提倡人类环境进步的能力等。
2.学习能力学习能力主要是指大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去独立地获取信息,加工和利用信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主要反映了个体的生物学特征。大学阶段,除了学习专业知识以外,还必须通过多种途径,不断拓宽知识面,这对于改善知识结构、开发自身潜能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思潮的多样化和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21世纪的大学生,学习能力维度的核心能力主要包括:持有批评眼光的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处理新情况和难以定论问题的能力、主动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自练自检能力、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逆向思维能力等。
3.社会能力社会能力是指个体良好地应对社会事务,适应他人、适应社会的能力,它主要反映了个体的社会学特征。社会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在社会中的地位及其在社会上的发展势头和发展潜力。按照人际关系大师戴尔•卡耐基的观点,一个人成功,15%靠专业知识,85%靠人际关系。而人际关系,正是社会能力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大学生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能力素质,以应对社会的不断变化,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21世纪的大学生,社会能力维度的核心能力主要包括:交流沟通和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协调合作能力、时间管理能力、职场沟通能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成为国际社会公民的能力等。
4.生存能力生存能力是指以文化和社会的知识为基础,能够自己发现问题、自主思考,并且主动地做出判断和行动,较好地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它主要反映了个体的心理学特征。生存能力是一个人面对未来、面对社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现代社会的竞争,已经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态的比拼,而这些正是个体生存能力的具体表现。现代的大学生,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只有拥有足够的生存能力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21世纪的大学生,生存能力维度的核心能力主要包括:自主判断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承受失败和挫折的能力、在逆境中生存的能力、抗压能力、抉择决策能力、适应能力、换位思考能力等。道德能力决定做人的方向,学习能力决定进步的快慢,社会能力决定发展的潜力,生存能力决定处事的心态。他们分别从“德、智、情、意”反映了大学生的核心能力,四者从表面看来相互独立,但实际上是互为促进的。一个人的成功必须建立在这四个维度的核心能力基础上。大学生核心能力的模型如图1所示。
三、大学生应重点发展的核心能力
为了增强大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针对性,在分析了大学生的核心能力特征及其模型的基础上,本部分重点探讨大学生应该重点发展的几种核心能力。
1.尖锐的反思、理解和坚持个人及专业道德的能力这是大学生道德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来源渠道日趋广泛,人们所能接触到的信息量也日益增大,并逐渐走入“信息爆炸”的时代。在信息和技术更新频率加快的背景下,要求大学生对新事物的灵敏度及其理解和反思能力大大提高。大学生必须能够在纷繁复杂的各类信息中,准确地做出判断,并能够对各种社会现象积极进行反思,从而获得不断地成长。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民众的浮躁情绪日益显现,违反职业道德和专业道德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一些高等学校的部分教师和研究者,也出现了学术造假和编造实验数据等专业道德沦落的情况。所以,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强化其恪守专业道德和职业道德的教育。
2.持有批评眼光的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这是大学生在学习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呈现在大学生眼前的是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具有批评的眼光,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事物,而不是一味的接受和模仿。未来的社会,必将是终身学习的社会。这就要求大学生不但要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而且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就必须注重学习方法的掌握。所以,在大学阶段,除了注重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还必须加强自我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只有具备了终身学习的能力,个人才能在今后得到可持续发展。
根据有关资料研究表明: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中约有10%―30%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精神疾病和其他心理障碍已成为大学生退学、休学等中断学业的重要原因。甚至直接导致自杀倾向。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现阶段心理学界乃至整个教育界的问题之一。因此,探索适合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是改善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所在。有氧健身操是增强体质、提高人体健康水平最常用、最有效方法,但同样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也能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有氧健身操是女大学生健身运动中较常见和喜爱的一项体育运动项目。本研究以有氧健身操作为干预手段,制定干预方案, 试图通过增强实验者的体育活动来影响认知、情绪和行为,改善大学生的心肺功能,从而减轻实验对象的心理问题。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和医学院、生物工程学院的大专一年级1476名学生进行整体心理健康状况普查,用SCL―90进行调查问卷。将SCL―90中强迫症状因子≥2.2分(共有240名)中,按照自愿报名的原则, 将一年级女大学生90人(表1) 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 ,作为本研究的正式研究对象。制定1学期有氧健身运动干预方案。实验组每周训练2次,每次时间为60 min。对照组除其他项目的体育课外,不进行有组织的体育锻炼活动,自行调适。
1.2 研究工具
90项症状清单(Symptom Checklist90,SCL---90),又名症状自评量表(Self―reporting Inventory)。计分方法采用李克特式总加量表法(Likert-type rating scale)的五点分量表方式编制而成,评分受试者根据题目所叙述内容,1.持续2.经常3.有时4.偶尔5.无体育论文,依序记4分、3分、2分、1分、0分。
1.3 研究方法
1.3.1 运动干预方案 运动干预方案按照趣味性、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的原则制定期刊网。具体内容有基本健美操,基本步伐操、排舞、拉丁操以及形体练习等。运动时间:每周2 次,每次60 min ,共计12周。运动强度: 基本控制在中等水平,也就是相当于最高心率的60%--75%,练习中心率一般控制在120~135次/min。
1.3.2 用SCL―90调查主要结果
1426名女大学生SCL-90测验总均分即总症状指数(GSI),以常模总均分的+1.96S为根本标准,将被测评为心理健康者(GSI<X+1.96S)心理问题者(GSI≥+1.96S)。
表1 1426女生大学生 SCL-90总均分评定结果(发生率%)
心理健康者心理问题者
GSI<+1.96S+1.96S≤GSI
人数1186240
百分比83.1316.87
表2 试验前两组间研究对象心理状况比较(±S)
组别人数 人际敏感(In)强迫症状(Ob) 忧郁(De) 恐怖(Ph) 焦虑(An)偏执(Pa)
实验组 452.17±0.49 2.22±0.47 2.07±0.51 1.62±0.29 2.07±0.51 1.94±0.48
对照组 452.15±0.492.24±0.51 2.05±0.48 1.63±0.28 2.08±0.53 1.92±0.45
1.3.3 数据处理
数据采用SPSS11.0 统计软件,对SCL-90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数据用平均值和标准差( X ±S) 表示,组间差异用t 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情况
通过对1426名女大学生SCL-90的心理测验,结果(表1)有16.87%的学生存在心理健康的问题,主要症状表现为人际敏感(In) 、强迫症状(Ob) 、忧郁(De) 、恐怖(Ph) 、焦虑(An)、偏执(Pa) 等方面。原因是:女生天性比较敏感,考虑问题比较细腻,一些小的事情也容易引起消极的情绪反应,同时,更在乎别人的评价,因此,体验和感受到上述的心理症状。
2.2 有氧健身操干预前各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从表2可知,试验前,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在人际敏感、强迫症状、忧郁、恐怖、焦虑、偏执的得分没有明显区别,说明试验前2个组心理健康状况一致。2.3有氧健身操干预后各组心理状况变化比较
从表3可知,干预后与干预前相比体育论文,试验组在人际敏感、强迫因子得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抑郁因子得分差异有显著性,其中恐怖、焦虑、偏执因子得分虽然也减轻了一些,但无显著的差异;而对照组干预前后基本上没有变化。
表3 试验前后两组内研究对象心理状况变化
指 标 对照组(n=45)实验组(n=45)
干预前 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
人际敏感(In) 2.15±0.49 2.11±0.43 2.17±0.491.77±0.44**
强迫症状(Ob) 2.24±0.51 2.18±0.47 2.22±0.471.81±0.41**
忧郁(De) 2.05±0.48 2.0±0.412.07±0.511.70±0.46*
恐怖(Ph) 1.63±0.28 1.61±0.23 1.62±0.29 1.49±0.29
焦虑(An) 2.08±0.53 2.05±0.49 2.07±0.51 1.91±0.48
偏执(Pa) 1.92±0.45 1.88±0.41 1.94±0.481.82±0.42
*表示干预后比较P < 0. 05 , **表示干预后比较P < 0. 01
3. 讨论与建议
实验组经12周,每周2次,每次时间为60 min的有氧健身操锻炼,研究对象SCL-90量表得分有了显著性下降,心理健康状态得到明显改善,可能由以下原因共同作用
3.1 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忧郁、恐怖、偏执等症状,与国内外有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3.2 有氧健身操展现的是人体美、动作美、音乐美及艺术美,能有效提高练习者对实际生活的审美情趣,重新找回对实际生活的美好憧憬,有利于转移她们的注意力,树立自信心。
3.3 有氧健身操练习强调锻炼气氛,练习间相互交流与互动,体现乐观、友爱、偷快、同情等多样的感,逐渐发现实际交往与沟通的美好与乐趣,从而有效缓解人际、强迫、忧郁症状,
3.4 有氧健身操能改善实验组学生心肺功能,使安静心跳率降低,每博输出量增大体育论文,使动、静脉含氧量差距加大。运动能加强新陈代谢,疏泄负性心理能量,产生积极的心理感受,预防和减轻强迫症的一系列症状。
3.5 有氧健身操能有效增强心理问题者的身体素质,增强食欲,改善睡眠,提高学习效率与生活质量,能使心理问题者心情舒畅,从而改善心理健康。
3.6 有氧健身操对减轻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忧郁等症状有显著的效果;建议以后的研究中,扩大样本,用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进行对比研究,寻找最好的方法和项目,进一步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王极盛.中学生SCL-90信度、效度检验与常摸的建立[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1):8-10。
[2]杨洪辉.试论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J].山东体育科技,1998,20(4):65-69
[3]李斌,张孝民.分组群体评价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上海体育科研,2003,24(6):60-61
[4]樊新生.体育教学如何增进和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J].体育学刊,2000,(2):99-101
[5]梁德清.高校学生的应激水平及其与体育锻炼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4,(1):5-6.
二、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
笔者经过两年的教学经历,积累相关学生评价数据,主要分为四大块:教务系统中学生对任课教师的评价,布置作业《自我心理成长报告》收集学生课程学习后的感悟,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积累的学生评价,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对课程的评价。经过对采集数据的梳理分析,发现教务系统中90%教师的学生评价分数在90分以上(满分95分),近70%教师在各下属学院教师学生评价排名中位居前列。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心理课程总体是满意的。
(一)对课程内容的评价
关于课程内容,学生有这样的评价:“总体很好,感觉很放松,不必拘谨”;“在快乐中获取知识,课堂氛围轻松、愉快”;“在生活中会想起课堂上老师教过的知识,能帮助自己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困惑”。有关建议,学生提到“增加课程的趣味性,更多地分析与大学生相关的案例来吸引学生”;“降低课程内容的重复度,能突出重点,传授在现实问题中运用心理学知识的方法”;“建议在大三时候再增设心理课”。综上所述,学生对心理课程是比较欢迎的,普遍认为课程内容有趣、丰富,与现实生活有联系,但希望在课程内容安排的时间、层次、与生活的紧密性方面能有所改进。
(二)对教学模式的评价
在对教学模式的评价中,学生提到最喜欢上活动课,理论课对心理测试、互动游戏和心理电影等更感兴趣,有学生提到教师在课堂上分享自己个人成长经历,对自己启发很深;有学生评价教师单纯教授心理学知识时,学生容易走神、玩手机等,对复杂深奥的理论知识不感兴趣,更不喜欢教师道德说教式地教导学生。学生对心理课程的期望不同于一般课程,更希望在活动式、体验式的教学方式中,掌握更多自我认知、情绪控制、心理调适等方面的技能。
(三)对师资队伍的评价
在分析学生评价中发现,学生对课程的评价谈及对教师的印象比较多。有提到“遇到最好的心理课老师,我对这门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老师有人格魅力,上课很有趣”;“老师幽默、自信、大度、温柔,我们喜欢”;“老师上课认真负责,对我们有耐心”。在学生的评语中,基本都是对教师的积极评价,授课教师的人格特点、教学态度,影响着学生对课程的评价。
三、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策略
基于以上学生评价的梳理与分析,发现心理课程是受到学生欢迎的,学生们期望经过课程学习,了解自我,塑造健康积极的人格。哈佛大学“幸福课”是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教育教学的成功案例。笔者借鉴现有文献成果,结合自身研究,对课程优化提出一些建议。
(一)课程目标注重发展性
心理课程初衷是普及心理知识、预防心理问题及疾病,课程目标围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设置。实际绝大部分学生心理是正常的,但会出现心理不健康的现象,比如自我认知偏差、情绪失控、人际冲突等。心理课程目标应从传统的预防性模式转向发展性模式,重点在于从正面引导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意义,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促进个人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课程教学目的应使学生达到知识、技能和自我认知三个层面统一:在知识层面,学生要了解心理健康的理论和基本知识,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了解大学阶段心理发展的特征及异常表现,掌握自我调适的基本知识;在技能层面,学生要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调适技能及心理发展技能,如自我认知技能、压力管理技能、人际交往技能、情绪管理技能等;在自我认知层面,学生要树立心理健康发展的自主意识,能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进行自我调适或寻求帮助,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并适应社会的生活状态。
(二)课程内容注重针对性
根据课程目标的设定,课程内容安排应减少对问题人格和人格形成消极因素的关注,加强如何培养学生积极人格和人生态度的研究。借鉴积极心理学的观点,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一个人把所有的力量都运用到极限而问心无愧的人生态度,它促使一个人热爱自己、热爱他人、热爱世界,拥有快乐和幸福。在积极心理学的视野下构建心理课程的内容,总原则是以多元学科背景为基础,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素材,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做一个懂得幸福、创造幸福和传递幸福的人。在具体内容安排时,要让学生了解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研究成果,如主观幸福感的形成、积极人格的培养、积极社会组织系统的构建等;要和学生分享形成积极人生态度的方法和技能,如养成读书习惯、坚持运动锻炼、旅行增长见识等;要结合学校实际生活展现典型人物故事,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人真事启发学生。课程内容要有理论的指引,更要有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的鲜活实例来将理论具体化,提高内容的针对性和感染力。
(三)课程模式注重主体性
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体验的过程。心理课程不同于一般课程,更加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体验性,所以课程教学活动设计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我们可以从积极心理学提出的积极情绪体验受到启示,具体是指个体满意地回忆过去、幸福和从容不迫地感受现在,并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一种心理状态。积极情绪体验应用于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积极的视角解读日常生活,用积极的态度面对日常生活,最终实现积极改变。在知识的教学中要采用双向的、互动的、开放的教学模式,尝试把课堂模拟成团体咨询的场景,鼓励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沟通,学生在师生互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多种学习方式中积极改变认知;丰富课程内容展现形式,通过案例、视频、心理测试、时事新闻等传递信息,将微信、微博等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兴媒体带进课堂;增加活动课的比例,活动课的场地可以安排在专门的团体辅导室,也可以设在室外,在自然环境下,学生通过肢体、表情等非语言形式传递信息,增进感情,特别有助于人际交往、团队建设、恋爱等教学专题的教学效果。
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以及所受到的良好教育,使得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迅速发展,自我意识水平明显提高。大学生不仅对外界事物感兴趣,而且更加关注自身的变化。对外面的世界,大学生充满了新鲜和好奇,洋溢着激情和期盼,他们渴望认识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急切地体现出自己对社会现象的表现欲和参与欲。
(二)自主性强,亟须确立自主生活意识
与中学时代,凡事总要问父母,习惯于征求长者意见的做法迥然不同的是:进了大学,他们认为自己终于成为大人了,渴望自我做主,能够独立处理属于自己的事情,更好地完善自我,更好地求得自身的发展。
(三)交往意识强,亟须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由于大学生缺乏交往经验,特别是大学新生初涉人际交往,除了尊重他人的人格和平等交往外,了解和掌握人际交往中的一些知识和道理,当为必要。在人与人的相处中,要不断扩大自己的人际圈,要以宽容心来悦纳对方,要善于学会换位思考,尽量减少和有效化解彼此间的矛盾和误会,建立起广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性意识增强,亟须正确处理好与异性的关系
两性关系的相处,是大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通过与异性的交往来认识异性,有利于消除对异性抱有的神秘感,获得异性的信赖和友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健全和完善自我。但是,异性友谊不同于爱情,与异往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大学生的自信和人际交往能力等因素,影响着大学生今后的婚恋生活。因此,大学生不仅要学会如何与异性相处,也要学会解决在两性相处中遇到的问题,正确地处理好与异性的关系。
二、大学生生命观的现状
(一)生命价值感不强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也不断的加强,自我意识的发展,伴随着客体我与主体我的分化,学生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就会更加突出。一旦大学生面对情感、学业以及就业问题时,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感更加明显,极易产生人生无意义感,感到人生没有动力,空虚、无聊等。进而在现实生活中就会表现出不思进取、思想颓废等现象,将自己的思想注意力转移到网络游戏、恋爱以及逃课等方面。这充分反应出了大学生生命意义缺失的现状。
(二)生命意识淡薄
当前,不少大学生对待生命以及死亡的态度出现了扭曲,认为死亡是摆脱生活痛苦的根源。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大学校园的暴力、自杀事件逐年增加,宿舍投毒等事件屡见不鲜。每一个事件的背后,都是一个花样年华生命的消失。这些事件充分显示了当前大学生对待生命的态度、生命意识的淡薄。其不但给自己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而且给家人、学校乃至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不良影响。
(三)生存技能不足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生活、工作节奏,大学生要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努力学习、掌握生存、生活技能。但是,现在大学生的施救、自救以及规避风险的能力薄弱,在日常生活过程中,对于疾病防护、防电防火、保障个人财产以及危机情况下的自我保护能力明显不足,充分显示了当前大学生生存技能低下的现状。三、积极心理学视角积极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理念,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具备积极的、潜在的、建设性的力量。积极心理学侧重于对人积极性格的培养和发掘。确保当人处于困境时,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有效挖掘自身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最终促使人形成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
四、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生命教育探索
(一)培养积极的生命观
培养大学生积极的生命观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目的。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积极的生命观培养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1.生命存在观。马克思认为,有生命的个体的存在是人类历史的前提。所以,大学生应首要树立生命存在观,对生命存在的重要性有清晰的认识,除了要对自己的生命有意识有效的保存外,对他人的生命也要学会爱好很珍惜。2.生命独特观。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生命的精神。因此,大学生对于生命的独特性需要充分理解,对于生命要学会敬畏和尊重。3.生命质量观。一方面,需要不断努力的学习,掌握所学的知识结构,进而提升自己的内涵。另一方面,大学生要学会走向社会,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去实现生命的真正价值。只有融入社会,生命才能得到社会和他人的支持,进而便得更加强大。4.生命超越观。大学生要积极挖掘自身的潜能、积极力量,而后,不断完善自己,最终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完成自我的超越,提升生命存在的价值。
(二)提升积极应对挫折的能力
当面对困难、挫折时,大学生要积极寻找有利要素,努力奋起,在努力过程中意识到自身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最终激发自身的积极力量去改变困境,从而要更加敬畏、尊重生命。大学挫折教育最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面对挫折的积极心态。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情绪体验有利于激发体内积极的因素,进而激发人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