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1 10:53:2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林农业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通过对600人进行调查,总结其几大优势包括:一是农业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海林农场农业生态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由于地处北方,季节变化大,气候类型多种多样,观光景观类型各异,加之地处双峰林场,原始森林广泛分布。海林农场还拥有独特的现代化大型农业机械、高科技农产品栽培等先进的农业生产设备,农业生产规模较大,农业生态旅游开发市场极其广阔。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备。海林农场在扩大农业生态旅游规模的同时,不断完善农业生态旅游相关配套设施。已建成多栋别墅及别墅级旅馆、15栋农家住宅楼和10户家庭式宾馆。同时,山上还在修建宾馆以及多条通向各景区的公路。这些基础设施为海林农场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三是优先发展低碳产业,循环经济突出。海林农场在经济发展上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循环经济的发展处于同行业的领先地位。农场率先打响了开发寒地沼气的第一枪,勇于尝试将牛场的牛粪尿和工厂污水用于生产沼气和有机肥,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央视新闻曾对海林农场在低碳经济和循环发展中取得的良好的生态效益和效果进行报道,为其他农场或企业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四是创建自有品牌,明确景区分类,提升接待能力。海林农场自2007年起就将旅游产业作为其今后的主导产业来发展,并且把“北大荒北欧度假村”作为主打品牌。作为黑龙江省单体最大的进口奶牛生产繁育基地的圣澳合作牛场,仅奶牛存栏的数量就有3500余头,不仅生产能力有余,其作为旅游观光的潜在能力也是圣澳一笔不小的资产。因此,农场的景区发展划分应该在注重规模的基础上设立以“观赏奶牛”为主题的现代畜牧业观光区、在有机作物多种化的基础上设立以“感受有机农业”为主题的有机作物采摘区、在保存自然景物适当人工雕琢的基础上设立以“领略自然风光”为主题的双峰山庄休闲和会议区、在倡导绿色循环经济的目的下设立以“鉴赏绿色环保”为主题的循环经济展示区、在体验风俗风情发展旅游的基础上设立以“体验北欧风情”为主题的欧式新农村度假区、利用电影电视的呼应效应设立以“参观《闯关东(2)》主场景”为主题的影视观赏区六大景区。
二、海林农场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所面临的问题
相对于世界发达国家对农场资源的开况而言,海林农场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仍然起步较晚,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并没有充分得到开发。农场农业生态旅游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季节差异变化大,旅游开发难度增加
海林农场地处北纬44°15′~44°25′之间,为中高纬度,季节差异变化较为明显,旅游开发的难度增加。冬春季节冷而干燥,夏秋季节暖而湿润。多数游客都喜爱在气候相对怡人的夏秋季节旅游,冬春季节游客较少,这就使得许多旅游资源会闲置,得不到很好地开发利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二)知名度不高,宣传力度有待加强
海林农场农业生态旅游的知名度主要局限在牡丹江及其周围地区,是由于没有做好相关的宣传,导致旅游资源的开发规模与游客数量不成比例。
(三)对外交通不便,不利于游客前来旅游参观
铁路是目前我国游客外出旅游大众化的交通方式,而黑龙江省的铁路主要以哈大齐工业走廊为中心向四周扩散的,其他城市以哈尔滨为中心向周围辐射,其车程根据距离的远近从1小时到10几个小时不等。对于黑龙江省众多的农场而言,前往还需进行转车,而海林农场即是如此。虽然海林农场内部经过快速发展,交通运输已经有所改善,但只是局限在内部的公路上,铁路的运输状况还是不容乐观,依然远远难以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需求。
三、海林农场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对策
面对海林农场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问题,主要的对策和建议包括以下几点:
(一)多元开发,发展四季旅游
由于四季分明,季节变化明显,海林农场应根据季节变化适时开发。如利用春季温和的特点增加对林木自然景观和人为景观等观赏项目的开发;根据夏季高温炎热的特点,大力开发冲凉、河流漂流、浴场洗浴、休闲垂钓等项目;利用秋季温凉收获的特点,主营有机采摘、农家收割体验、古树名木等项目;利用冬季严寒、气温低等特点,大力开发滑雪、树挂、冰雕等具有北国风光的项目,最大限度合理配置现有资源,建设“四季农业生态旅游示范基地”。
(二)重视宣传,提高海林农场知名度
海林农场应重视广告和新闻媒体的传播作用,尤其是海林农场的网站及其宣传画册来加大宣传,大力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培育新的旅游看点,更好地吸引游客。同时,增加与周边其他旅游城镇交流合作,整体规划并整合旅游资源,增加旅游线路的开通,不断提高海林知名度,向东三省甚至全国推介和展示海林农业生态旅游的整体形象。
(三)加大品牌的开发建设
海林农场应该在大力发展“北大荒北欧度假村”作为主打品牌的基础上,打破品牌单一化的不足,加大品牌多元化建设,而且还有避免旅游产品的雷同和重复建设。因此,要充分利用当地城镇风情,如铜管乐队、老年民族乐队、秧歌队、门球队和每逢七一、十一、元旦等重大节日而举办的专场文艺演出以及每年冬季举行的冰雪文化展、冰上运动会、大型焰火晚会和秧歌表演等来提升文化品牌建设。通过开发现代化机械农业观光景观等来加大特色农业品牌建设,将现代农牧业与特色加工业和休闲娱乐业等有机结合,增加品牌项目的开发建设。
土壤中的全磷量是指土壤中各种形态磷素的总和。由于受成土作用、土壤母质和耕作施肥的影响很大(HuangMetal,2003),土壤全磷含量会有很大变化,我国土壤全磷的含量(以g/kg表示),一般最高的可达到1.8g/kg,范围在0.44~0.85g/kg之间。南方土壤多为酸性的,全磷含量低于0.56g/kg;由于北方土壤多为石灰性,全磷含量相对来说比较高,一般在0.57~0.70g/kg之间。另外,土壤含磷量也会受到有机质的含量影响。如果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丰富,那么含磷量也相对较高。土壤的质地也会影响磷含量。砂性土的磷含量低于粘土。除此之外,经过大量数据统计表明,由于土壤中磷资源容易形成难溶性化合物,即便在全磷含量比较高的土壤,作物能够直接被吸收利用的磷含量很低。比如,我国黄土性母质的土壤是是石灰性的土壤。由于大量的游离碳酸钙存在,大部分的磷与游离的碳酸钙形成难溶性的磷酸钙盐,所以即使全磷含量达到0.79g/kg,土壤可用的磷资源也十分有限。全国范围的土壤缺磷现状也十分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Lynchetal.,1998;Runge-Metzger,1995)。在我国有效磷含量低的土壤占到全国耕地面积的75%,其中有40%达到了严重缺磷的状况。我国黄淮海地区成为最大的缺磷区,面积达到94%,其中耕地面积的67%的土壤达到严重缺磷。(章明奎等,2010)
1.2土壤磷的形态
土壤中的磷元素有不同的类型,大体分为两种,有机态和无机态,我国土壤有机磷的含量逐年有上升的趋势,一般占到总磷的25%~45%,土壤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全世界土壤中有机磷含量也是很高,最高能够占到全磷含量的80%,土壤有机磷研究还面临很多困难,其原因是它复杂的成分以及结构。虽然土壤中的有机磷含量很高,但是它的有效性很低,因为大部分的有机磷都是以难分解利用的高分子状态存在。
1.2.1有机磷的成分
土壤中的有机磷主要是以磷酸酯(Rheinheimer,2003)形式存在的,可分为5类:磷脂和核酸,肌醇磷酸酯,磷酸酯类和核苷酸。其中肌醇磷酸酯,磷脂和核酸前三种是主要形式。磷酸酯的主要组成是六磷酸肌醇,肌醇六磷酸酯在酸性条件下与铁、铝,碱性条件下与钙形成大量的极难溶的盐类也会与一些蛋白质和其他的一些金属形成鏊合物,这种鏊合物十分难分解,是一种很稳定的化合物,因此,肌醇磷酸盐含量较高。磷脂由于在土壤中很容易分解利用,所以它的含量很低,核酸也类似于磷脂含量也很低。
1.2.2无机磷的成分
无机磷在土壤中主要以钙、铁、铝等的磷酸盐的形式为主,由于吸附在如铝、钙、铁、氟等化合物中无机磷的溶解度也相差很大,有的很容易溶解,有些很难溶。无机磷的存在形式也受到PH值的影响,比如磷酸铝和磷酸铁在偏酸性的土壤中存在,在中性土壤中以磷酸钙为主。
1.3土壤有效磷的检测方法
速效磷也称为有效磷,是土壤中能被植物利用的磷营养组分,它由全部水溶性磷、部分吸附态磷及有机态磷组成(王芹等,2009)。有效磷定义为:能与32P进行同位素交换的或者容易被某些化学试剂提取的磷及土壤溶液中的磷酸盐。检测土壤有效磷的测定方法很多,Olsen法、BrayⅠ法、MehlichⅢ法4、AL—abbas法、HAC—NaAC法、Troug法,H2SO4—(NH4)2SO4—EDTA法(Bowma,1989)等,其中Olsen法即用0.5mol/LNaHCO3是测定土壤有效磷测定比较常用的方法,特点是较多用于石灰性、中性或酸性土壤的有效磷的测定,在测量酸性土壤时,因为NaHCO3利用其OH-进行的浸提Fe—P、Al—P的能力不高,降低了代换吸附在Fe、Al胶体上磷酸根负离子的能力,所以不利于提取磷。因此这个方法不适合用于酸性土壤有效磷的测定,BrayⅠ法适于酸性土壤有效磷测定但是与Troug法比较,Troug法测得的有效磷量数值大而且与磷吸收量达到极显著水平,适于测定酸性土壤有效磷的。
2材料与方法
2.1材料
北京回龙观地区试验田土样
2.2方法
2.2.1活性有机磷的测定方法
有效磷的含量包括活性有机磷与中等活性的有机磷。活性有机磷测定方法:在250毫升三角瓶中加入0.5mol/LNaHCO350mL与无磷活性0.5g炭粉,在加入已经经过风干的土壤样品250mg,在20℃下振荡半小时,同时需要做空白试验,试液用漏斗和滤纸过滤于三角瓶里。
1.测定总磷的含量
(1)取滤液20毫升,在沸水浴上蒸,蒸干后加浓硫酸3毫升摇晃均匀,将溶液倒入定容至50毫升。(2)在上面已经蒸煮过的溶液中取出5毫升,再加10毫升水及1滴2,6-二硝基酚指示剂,用稀酸调节至淡黄色,再加入钼锑抗显色剂,摇匀后会有二氧化碳气体放出,等放完后再进行比色。
2.测定无机磷的含量
测定无机磷也是同样要取5毫升滤液于容量瓶,加入1滴2,6-二硝基酚指示剂,用稀酸调节至淡黄色,加入钼锑抗显色剂,摇匀后有二氧化碳气体放出,蒸馏水定容,半小时后开始比色。
3.活性有机磷的含量
活性有机磷W(P)=总磷量-无机磷,W(P)-土壤活性有机磷质量分数,mg/kg
4.绘制标准曲线吸取标准溶液0,l,2,3,4,5,6毫升于容量瓶中,稀释后加入钼锑抗显色剂,定容至50毫升,就得到了标准曲线:0,0.1,0.2,0.3,0.4,0.5,0.6(mg/l)。
2.2.2中等活性有机磷的测定方法
称取1g风干土壤通过2mm筛孔,加入1.0mol/LH2SO450mL,振荡3小时,过滤于三角瓶中。(1)总磷量的测定吸取5mL,置于沸水浴蒸干,消煮,调酸度,加显色剂,进行比色。(2)无机磷的测定吸取10mL放于烧杯中并加入0.3g活性炭,振荡半小时(150-180rpm)过滤,调酸度,加显色剂,进行比色。(3)中等活性有机磷W(P)=总磷量-无机磷,
3土壤中全磷及有效磷测定结果
我县有林业用地面积171.11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45.4%,森林覆盖率47.3%,为湖南省重点林区县之一,森林资源丰富,农民依靠林业增收潜力巨大。近年来,在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林业发展迅速,积极地促进了农民增收,这主要体现在:
(一)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使农民直接受益。近年来,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生态公益林等重点林业工程项目相继在我县实施,2002年至今,我县累计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投入1.2亿元,其中包括退耕还林8000万元、长江防护林资金500万元、生态公益林资金2600万元。林业工程项目的实施,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为全县广大林农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
(二)林业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民增收。目前,我县有四大林业产业发展亮点。一是楠竹产业发展迅速。全县共有楠竹面积15万亩,年产楠竹200万根,楠竹工业发展迅速,全县共有楠竹加工企业6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的5家,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10000余人,仙女竹业、茶恩寺竹木加工工业园生产的产品供不应求,2008年全县实现楠竹产业产值3.1亿元。二是油茶产业发展强劲。我县现有油茶林19万亩,占有林地面积14%,发展油茶产业有良好的基础,为此,我县已把发展油茶产业作为林业发展的重点,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组织乡镇负责人、林业站长及相关人员到外地考察学习,目前,各地发展油茶产业的积极性高涨,已经有射埠、谭家山等乡镇正在规划建设万亩连片成块的油茶丰产林基地,特别是油茶深加工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市第一条精品茶油生产线已在我县落户并顺利投产。三是水果基地初具规模。目前,我县已初步形成以云湖桥美国脐橙基地、谭家山杨梅基地等相关示范项目为主的水果产业体系,且规模不断扩大,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四是森林旅游业潜力巨大。我县森林资源丰富,发展森林旅游条件优越。目前,晓霞山、金霞山等森林公园正在进一步的开发建设之中。2008年,全县实现森林旅游业产值3000万元,增长率达到15%,森林旅游业的发展有效地解决了农民就业等问题,带动了农民增收。
二、林业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县林业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但总体来说,发挥的作用的还不显著,林业促农增收的潜力还远没有得到挖掘,林业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发展认识不足。由于林业生产周期长,且不能立竿见影,导致基层组织抓林业生产力度不大,部分农民积极性不高。
(二)林地产出水平不高。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县耕地亩均产出的水平为700元,而林地资源亩均产出水平只有20元,我县林地面积是耕地的两倍,与耕地生产产出相比,差距很大。
(三)产权不够明晰。我县从2003年开始进行林地林权换发证工作,由于1982年定权时界限不清,导致遗留问题较多,确权工作难度较大,到目前为止,只完成换发证工作任务的85%,特别是我县集体林权所占比例大,集体只砍不造现象较为普遍,由于产权不够明晰,导致林业生产发展较慢。
(四)投入机制不够健全。从1983年开始,伴随着耕地的家庭联产承包和林业“三定”政策的实行,在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下,虽然个体投资造林、经营林业的明显增多,但由于林业投资较高,加之政府投入机制不够健全,导致农民自发投资林业生产的积极性仍然不高,规模不大,效益也不明显。
三、发展高效林业的主要对策和设想
林业生产的发展与管理,既要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更应注重经济效益,这样才能有效调动林农和全社会投资发展林业的积极性。
(一)科学调整发展思路。在全面推进各项林业生产的同时,结合我县基础条件,应坚持科学发展观,调整发展思路,着重突出发展油茶、楠竹等经济效益好、见效快的林业产业。油茶、楠竹在生态、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比较效益高,是多种效益的完美结合,因此,在今后的营林生产上,应科学规划,积极引导,加大投入,逐步扩大油茶、楠竹产业基地规模,走产业化的发展路子。林业一旦形成产业链,附加值相应增高,行业增收的效益则更明显。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规划课题
一、吉林省城镇化进程中农业人口转移的结构分析
(一)文化素质结构
在劳动力转移中,受教育程度较高者更容易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获得转移的机会,使他们成为转移的主体。2006年末,吉林省农村外出劳动力中文盲占0.6%,小学文化占22.7%,初中文化占68.7,高中文化占6.5%,大专及以上占1.5%,初中文化以上者合计占比为76.7%,由此可见,吉林省转移的劳动力为其文化素质较高的主体,说明转移的劳动力多为素质相对较高的劳动力。
(二)性别及年龄结构
从年龄结构上来看,转移劳动力多为中青年劳动力。2006年吉林省农村外出的劳动力中20岁以下占17.6%,21-30岁占36%,31-40岁占24.9,41-50岁占14.5,51岁以上占7%,青壮年占全部外出劳动力的78.5%。
总之,吉林省外出的农村劳动力主要是文化素质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是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中坚力量。
二、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吉林省农业现代化的制约分析
目前,全国各地的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没有统一标准,繁简不一。因为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内涵特别丰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具体情况和发展阶段也不尽相同,各个评价者的知识水平、研究背景和认识角度也不同,所以,用指标来衡量和体现如此丰富的内涵就不可避免的涉及到人为的主观因素,但随着整个世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各国和各地区采用统一的标准尺度来描述和衡量农业发展的状况是大势所趋。
从表中评价吉林省农业现代化的综合指标体系的实现值和目标值之间的差距可以看出吉林省农业现代化的水平不高,除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财政支农金额占财政总支出比重、农用化肥施用量、灌溉水质合格率和森林覆盖率五个指标达标外,其余指标均未达到目标值的要求,有的指标的目标值甚至没有达到标准的一半,如劳动产出率、土地产出率、有效灌溉面积比重和农业机械化综合指数四个指标。
三、城镇化进程中农业劳动力转移背景下吉林省农业现代化的对策及建议
(一)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 强化农民培训, 提高农民素质
如前所述,农业现代化需要大量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人才、需要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管理手段, 这又必然要求农民的文化水平、劳动和管理技能明显提高。因此, 加大对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 提高农民素质, 对于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加大在校大学生下乡支农的力度
在校大学生是一笔宝贵的资源,是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群体,其对新事物普遍接受较快,可以充分利用该群体的这一特点为吉林省农业现代化做出应有的贡献。我省可以出台一些政策如,现金鼓励、就业优先安排等加大力度鼓励在校大学生下乡支农,利用知识的外溢效应不断提高留守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对新事物的掌握能力。这不仅能够解决城镇化进程中较高文化素质的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而导致的农业现代化所需人才相对短缺的矛盾,而且可以增加在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经验,提高其毕业后融入社会的能力。
(三)引导农民之间的合作促进农业现代化
针对城镇化进程中大量高素质青壮劳力向城市转移,留守农民大多为文化素质较低的老弱病妇幼的特点,引导留守农民的互助合作,可以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有效解决单个留守农民文化素质低,对新技能掌握慢的不足。此外,引导留守农民的互助合作还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农业科技投入、农业机械化融资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孙秀茹.广西现代农业的测评与对策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05.5.1
[2]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 中国现代化报告 2002[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刘建铭. 关于农区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互动发展的思考[ J] .经济经纬, 2004, ( 02) : 64-66.
[4]朱农.《中国劳动力流动与三农问题》[M].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
[5]《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8》
[6]《吉林省统计年鉴2010》
[7]强百发. 韩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研究[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8]X.Zhnag: submitted to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es(2004).
[9]XU Wei-guo, ZHANG Qing-yu,GUO Hui: submitted to Journal of Biomathematics(2007).
二、新疆农林高校创业教育调查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学生接受创业教育的需求,及时调整现有创业教育体系,促进创业教育的发展。项目组设计了《新疆农业大学大学生创业教育调查问卷》学生和老师两套问卷。其中,学生问卷面向新疆农业大学参加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学生发放,共有题目30道,分别有单项选择、不定项选择和问答题,问卷匿名提交,共收到问卷反馈214份;老师问卷面向新疆农业大学从事大学生创业教育相关课程的老师,共有题目15道,分别有单项选择、不定项选择和问答题,问卷匿名提交,共收到问卷反馈8份。
(一)调查问卷学生反馈分析
1.基本情况分析。在参与答题的同学中,由于课程设置原因主要是大三和大四同学较多,占到约84%,具体年级分布为大一9.35%、大二6.54%、大三31.78%、大四52.34%;其中27.1%的同学是学生干部;生源地是城镇或乡村的同学分别为46.73%和53.27%,比较平均;学生学科专业分布主要是理学约占38%、工学约占21%、农学约占17%、语言学约10%,其他约10%;按民族和性别划分,少数民族女学生占12.62%,少数民族男学生占10.28%,汉族女学生占44.39%,汉族男学生占32.71%。
2.关于大学生创业问题的反馈分析。通过问卷发现,99%的同学认可大学生创业。在回答“您对大学生创业的看法是”问题时,约62%的同学选择“认同,是实现理想的一个途径”,约37%的同学选择“应该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约74%的同学对大学生创业感兴趣,其中“很有兴趣”的约占32%;约90%的同学认为,如果就业压力过大时会选择自主创业。约73%的同学认为大学专业与打算创业的项目之间的关联不大,只有约18%的同学认为关系紧密;在回答“如果打算创业,您会选择在何时开始?”时,约60%的同学选择“毕业后等待时机合适,不限时间长短”,各约15%的同学选择“在校期间”或“毕业后立即创业”。在回答“如果您在校期间的创业项目和学业冲突,您将如何处理?”时,约69%的同学选择“边学习边创业”。根据调查问卷数据,少数民族男生有22.73%选择休学创业,而其他分组最高只有2%。说明,首先约70%的同学考虑兼顾学业和创业;其次,约1/5的少数民族男生的弃学创业选择,在反映了创业决心大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对目前学业价值的判断。在回答“如果创业,您会选择哪个领域?”时,约62%的同学选择“启动资金少,容易开业且风险较低的行业”,约33%的同学 选择“自己大学所学专业科技涉及的领域”。说明学生对自主创业的风险的控制意识较强。在回答“您会优先选择在哪里创业?”时,约45%的同学选择中小城市,选择大城市或不限地域的同学都是约17%,选择城市郊区、乡村的同学分别是5.6%和4.2%。根据调查问卷数据,不同生源地学生的选择结构基本相同,只有在选择大城市时,城镇生源比乡村生源高15%,分别为25%和10%。在回答“如果创业,您会选择哪种形式作为创业的起点?”,约61%的学生选择朋友合伙创业,选择个体独自创业和家庭合作创业分别约为20%和17%。根据调查问卷数据,汉族同学更愿意朋友合伙创业,具体数据按少数民族女生、少数民族男生、汉族女生、汉族男生,分别为48.1%、45.5%、63.2%、67.1%;少数民族同学更愿意以家庭合作创业为起点,具体是少数民族女生、男生选择家庭合作创业的比例分别为29.6%和31.8%,而汉族女生、男生该选择为18.9%和7.1%。在回答“您在我校参加的何种活动有助于您的创业?”问题时,根据调查问卷数据,各性别、民族分组回答结构相似,例如各分组都认为“社会实践”有助于创业。但部分数据差异较大,分别涉及对“模拟创业活动”、“社会兼职”和“创业项目比赛”。其中认为“模拟创业活动”、“社会兼职”有助于创业的少数民族男、女学生均比汉族男、女生低约20%;认为“创业项目比赛”有助于创业的少数民族女学生比其他分组都低约30%。
3.关于大学生创业教育问题反馈的分析。约95%的同学认为有必要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其中认为非常必要的约36%;80%的同学认为我校存在良好的创业氛围;71.5%的同学表示知道一些各级政府出台的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相关优惠政策,只有约10%的同学认为自己很清楚或比较清楚;约91%的同学希望多举办一些与创业有关的培训、讲座活动。约70%的同学认为我校目前创业教育培训对自己有帮助,其中约18%的学生认为帮助很大。约94%的学生认为我校目前应该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外,单独开设“创业教育”类课程;62%的学生认为这类课程应该是公共选修课。在征求学生对我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意见和建议时,有同学提出:“我们已经大四了,还刚听说学校有这么一个创业培训,希望学校能及时通知我们学校已有的一些条件,培训,让我们抓紧这些机会。”、“希望我校能多开展一些与创业活动相关的活动。”等想法,表达了大学生对实践性创业培训的需求旺盛。
(二)调查问卷教师反馈分析
1.基本情况分析。根据问卷,参加答卷的老师全部为中级和初级职称教师,比例为各50%,符合目前从事大学生创业教育相关课程教学工作的主要是青年教师的基本情况;学历为本科和研究生各50%;基本都取得了创业教育师资培训相关资质证书,主要有SYB师资培训合格证、高校创业培训师资证、全国高校就业指导人员专业水平证书(中级)等。
2.大学生创业教育有关问题反馈分析。根据问卷,100%的老师对我校就业指导中心组织的创业教育师资培训工作表示满意。其中非常满意为62.5%;87.5%的老师对创业教育感兴趣,其中50%的老师表示非常感兴趣;对目前就业指导课程中创业教育部分,75%的老师认为有收获的学生占听课比例在50%及以上,25%的老师认为在30%以下。100%的老师愿意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指导。其中,愿意指导的项目类型前三位分别是市场服务类、文化创意类和社会公益类项目;在选择不愿意指导的原因时,前三位分别是“个人工作忙,无时间兼顾”、“大学生创业缺乏各种资源,条件不成熟”、“目前自己不具备指导大学生创业教育所需的能力”。在回答“您会参与支持在以下哪些创业教育工作?”时,100%的老师选择讲授创业教育相关课程,50%的老师选择为各级各类大学生创业比赛项目提供指导咨询,不到40%的老师选择为大学生实际创业项目提供相关指导咨询。75%的老师认为我校目前应该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外,单独开设“创业教育”类课程。但是在开设类型环节,认为应该开设为必修课、限制选修课或公共选修课的老师各约占三分之一。在征求对目前开设的创业类课程(含就业指导课程和SYB等课程)的建议或意见时,老师分别提出:“学生认知度较低,本校教师上课率较低”、“提高课时费”和“给学生指导的足够,但缺乏孵化基地、透明实用的支持政策”。在征求对我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意见建议时,老师分别提出:“对参加各类比赛带队获奖的老师予以重奖”、“应在全校学生普及创业基础教育课程,提高教师创业教育的师资水平”、“学校可以设立基金或有专门的负责人、部门来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或资金途径的后备支持”、“专门场地,小班授课”、“尽快成立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和“邀请专家解读创业流程和法律问题”。
三、促进西部民族地区农林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措施建议
1.突出特色,建立高校创业实训基地。抓住国家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推动西部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契机,突出地域行业特色,建设高校创业实训基地,将创业实训基地建成推动人才创业、发展高端产业的重要载体,通过学校、企业、政府和投资机构等多方资源共同携手,形成创新创业“过程辅导+引资推动+基础支持+管理咨询”四位一体服务,建设高质量的产学研实训基地。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我国发展高等教育进程中较早设置的专业,作为农业经济和农业企业管理相结合的本科专业,为国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专门人才。从外部条件来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其培养的人才是否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从专业内部来讲,培养目标决定了专业的特色与定位,而培养目标的实现又以专业课程体系为依托。所以,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为专业人才的培养而服务,其合理性最终取决于是否满足对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基于此,试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需求的变化来探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以及国家就业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总体形势日趋严峻,以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例,毕业生就业单位、毕业生就业率发生了如下变化:
(一)毕业生就业单位的变化
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来看,本专业培养的人才能在各类农(林)企业、教育科研单位和各级政府部门从事经营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财会、政策分析等方面工作。基于此,把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分为四大类型即企业、教育科研单位、行政事业单位,其他(包括考取研究生、自主创业等)。其近20年就业方向变化情况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企业就业的人数呈上升趋势,而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在教育科研单位就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就业的人数呈明显下降趋势。这一方面原因在于进入行政事业单位愈加规范,竞争也日趋激烈,行政单位必须参加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也实行统一招考;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毕业生学历层次日益提高,导致进入教育科研单位的门槛提高,很多用人单位要求必须具有硕士学位甚至是博士学位。而各类企业尤其是规模较小的企业对毕业生学历、学位的要求不高,所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目前更多就业于各类企业。
(二)毕业生就业率的变化
从1996年开始,国家取消了大学毕业生统一分配制度,实行完全市场化的双向选择。由于就业政策和就业领域的变化,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表2为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与经管学院近5年就业数据。
从表2可以看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呈一个明显下降趋势,尤其是近2年就业率下降明显。虽然与学校的总体就业率对比处于中游水平,但是对比经管学院平均就业率而言明显较低。
二、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专业方向及选学课程意愿的调查
学生由于就业压力的增大,在学习过程中,大多选择能快速提高就业竞争力、实现毕业就能就业或对就业帮助较大的专业方向和课程。
为了给学生学习和就业更多的自主选择,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从2003级开始,让学生在大三实行明确的专业方向选择,具体方向为农村发展和企业管理,两个专业方向分别设置了相应的方向课。近4届学生专业方向选择情况如表3。
从学生专业方向选择的情况来看,除04级学生在两个专业方向选择基本持平外,其余几届学生大部分选择了企业管理方向。经过调查了解,学生的选择专业方向更多考虑的是市场就业需要。
(二)专业课程的选择意愿
为了了解学生对专业课程的选择意愿,农林经济管理教研室对三、四年级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的结果来看:
“学生最喜欢的专业课程”这一选项中,排前五位的分别是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包含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农产品国际贸易。其中,管理类课程占到60%,而经济类课程只占20%。
“在对就业最有用的专业课程”这一项中,排前五位的分别是市场营销学、管理学原理、会计类课程、农产品国际贸易、经济法。管理类课程具有明显的优势。虽然学生只是一些感性的认识,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目前课程设置上的一些漏洞和问题。
三、当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类课程与管理类课程的平衡问题
农林经济管理是涵盖农业、经济、管理三大学科的宽口径专业,授予学生的学位从早期的农学学士到中期的经济学学士以及现在的管理学学士,体现了教育界对这一专业认识的不断变化过程。最初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以农业经济学为主线,强调对经济理论的研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际上成为农业经济专业。在大学生就业体制改革前,国家更多需要具备较强经济学知识的农林经济管理毕业生,各级政府的农业经济部门成为农林经济管理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单位。但随着大学生就业体制的变革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企业逐渐成为接纳农林经济管理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领域。对于企业而言,需要的是具备较强微观管理能力的学生。针对这一市场需求变化,近年来,专业在教学计划中作了一些调整,增加了管理系列的课程,但与一般的管理专业相比,从课程体系来看,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有较大差距。
(二)“重理论,轻实务”的问题
随着大学扩招,高等教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在人才培养的层面上,也由原来的宏观型、理论研究型逐步转变为通用型、复合型和应用型。培养目标的转变,必然要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在当前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重理论,轻实务”的现象仍然较为严重(这也是全国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个通病),具体体现在:(1)在教学方式中,专业课程的讲授大多依然采用的是“教听式”,而强调实务操作、学生参与的教学方式较少;(2)在教学计划中,原有的专业课程实习较少,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原理三门课程;(3)考核方式中也存在一定问题,考核的方式较为传统,很难从锻炼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出发来进行。
(三)课程体系的“专”和“宽”的问题
由于农林济管理学科自身的宏观性和宽泛性,以及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包含了较多其它学科或专业的课程:如会计学基础、财务管理学、审计学等会计类课程;证券投资学、保险学、农业保险学等金融类课程、农产品国际贸易等贸易类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领域,增加了知识面,拓展了知识结构,但受到学时限制,使得这些“宽”与“专”相互竞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始终是现行农林经济管理课程体系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虽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一直在不断微调,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现有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要使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适应市场就业的需要,在课程设置、体系构成等方面必须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
四、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
(一)课程体系应以学生就业需求为导向
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提高民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二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学生的目的除上述外还包含着提高自身社会生存能力,社会生存能力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就业竞争力。如果大学是“工厂”,培养的学生就是“产品”,评价这个“工厂”好坏的重要指标就是“产品”是否受社会欢迎。社会欢迎就意味着学生就业竞争力强,高校培养学生的目的才算完成。因此,在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和调整过程中,应时时把握学生就业需求目标,在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更好的为学生实现就业而服务。
(二)把握好专业的“共性”和“个性”
从“共性”的角度来讲,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涵盖经济和管理两大学科,目前授予的是管理学学士学位。因此,在课程设置中,经济、管理通用型课程应是其主体,这是“共性”问题。但同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又有自己的“个性”问题,需要有一部分专业课程来体现这种“个性”,这也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特色所在。
(三)细化专业方向的划分
龙头企业应该牢固树立科技兴企的理念,积极利用自身的信息、资金、人才等优势,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合作,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校企结合,产研结合,加快农林科技创新研究步伐,使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载体[1]。龙头企业应该成为农林科技推广应用的“带头人”,高举科技“龙头”,转化科技成果,并在联结基地的农户中广泛开展科技培训和技术指导活动,建立技术推广的网络,培养技术推广的人才队伍,推广应用科技创新成果,将企业掌握的科技成果与广大农户共享。
2农林龙头企业要充分发挥开拓产品销售渠道的作用
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下,龙头企业具有掌握大量市场信息的优势,能够运用市场信息,研究市场趋势,分析消费者需求变化,处于市场竞争的主导地位。龙头企业要根据自身优势,利用现代市场营销手段,树立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建立市场销售网络,确保产品流通畅通。龙头企业要成为农林产品销售的核心力量,巩固和发展联结基地,在不断扩大产业基地的同时,不断提高基地农户的经济效益[2]。
3农林龙头企业要增强深加工能力,充分发挥“蓄水池”作用
农林产品具有特殊性,往往会出现周期性的供求失衡现象。农林龙头企业在雄厚的技术和资金的支撑下,依靠科研,投资加工设备,利用产品资源,开展农产品深加工。这样既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多元化消费需求,丰富市场商品供应,增加产品附加价值,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又能调节农林产品供求平衡关系,防止出现农林产品“卖难”现象。因此,开发农林产品深加工,能够发挥龙头企业的“蓄水池”作用,保障基地农户的生产利益,达到农民增产、增收的效果[3-4]。
4农林龙头企业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发挥“帮扶”作用
目前已知草莓病毒多达数十种,其中我国草莓病毒病主要有四种,即草莓斑驳病毒、草莓镶脉病毒、草莓轻型黄边病毒、草莓皱缩病毒。现介绍如下:
一、草莓斑驳病毒病
草莓斑驳病毒病该病毒主要危害叶片。
1、症状
此病单独侵染时在栽培品种上不表现任何症状。与其他病毒复合侵染后,则出现退绿、黄边、植株矮化、浆果小而少等综合症状。
2、发病规律
主要发生在育苗期间,由蚜虫进行传播。据世界报道有十多种传播蚜虫,主要有草莓钉毛蚜、托马斯毛管蚜和小管蚜。
3、防治方法
⑴清理园地。及时摘除病虫叶和老叶,烧掉挖坑埋上。
⑵生产上最好栽植无病毒苗。防治对策喷药防蚜,用1000倍除虫菊酯防治,此病传染率可减少到15.4%。在发病期间用代森锌400~600倍,代森锰400~600倍,70%甲基托布律1000倍,50%多菌灵1000倍喷洒。
二、草莓镶脉病毒病
该病毒侵染后导致植株生长衰弱,抽生匍匐茎少,品质和产量下降。与草莓皱缩病毒混合侵染后为害更为严重。
1、症状
此病单独侵染没有症状出现,但对草莓生长结果有影响。卷叶。小叶向背面反卷,植株矮化。镶脉。在发病初期,病叶沿主脉及次脉产生褪绿条斑之后,形成黄色条纹和条斑。坏死。在成熟叶片上网脉变黑或坏死,叶脉组织退绿或坏死。
2、发病规律
该病毒主要由蚜虫传播,兔丝子也传播,不是汁液传染。有10多种蚜虫进行传播。其中有草莓钉毛蚜,托马斯毛管蚜等。
3、防治方法
⑴及时拔除病株。
⑵及时防治蚜虫,增加病毒的再侵染。
⑶活期更新草莓种类,采用抗病种类cssci期刊目录。
⑷可用太阳能消毒土壤。
⑸防止与易感病毒病的茄科作物轮作和间作。
三、草莓皱叶病毒病
该病毒为害植株和叶片。在草莓生产上为害最严重的病毒,植株受害后,严重降低生长势和产量。
1、症状
品种感病后,叶片畸形,叶退绿斑,叶脉出现小的不规则状褪绿斑及坏死斑。叶脉褪绿及透明。幼叶生长不对称,扭曲及皱缩,小叶黄化农业论文,叶柄缩短,叶变小。与其他病毒混合侵染时,草莓产量大幅度下降。
2、发病规律。该病主要由蚜虫传播,蚜虫终生带病毒,并在体内繁殖。
3、防治方法
⑴拔除病株。
⑵及时防治蚜虫,增加病毒的再侵染。
⑶活期更新草莓种类,采用抗病种类。
⑷可用太阳能消毒土壤。
⑸防止与易感病毒病的茄科作物轮作和间作。
四、草莓轻型黄边病毒病
该病由蚜虫传播,主要为害植株和叶片。
1、症状
幼叶褪绿斑驳,叶片边缘失绿或卷曲呈杯状,成熟产生坏死条斑或叶脉坏死,扭曲,整个叶枯死。
2、防治方法
利用无病毒苗;防治传播媒介蚜虫;土壤消毒;及时拔出病株和侵染源;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抗病能力。
一、当前农村面临的主要问题
历史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要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农村社会的安定就必须对农村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有着清醒的认识。那当前农村面f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农业发展后劲问题
农民要减负增收,农村要繁荣稳定,就必须首先发展农业。因此,发展农业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和切入点。农业的这种发展,不仅仅是量上的增长,更应当是质上的提高,是科技与农业相互溶合的过程。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政府为了鼓励人民群众生产的积极性,在农村地区积极推广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作为农村集体所有的经营形式,这种经营方式是建立在公有和公平的基础之上,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制度的优越性,每个家庭都按其人口数承包到一定数量的土地,于是农村土地就被零星分割。农村土地的零星化,根本无法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效应,农村家庭的这种“各自为政”的局面,严重阻碍了先进科技的推广。农民在农村劳动工具系统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只能把手工大量地投入到农业,进行精耕细作的传统生产,这无疑大大地提高了生产的个别劳动时间,增加了农产品的成本,在国际竞争之中处于不利地位。WWW.133229.COm据测算,1998年,我国玉米价格要比国际市场的价格高出一倍,而且随着我国加入wto,外国的粮食商品将以更凶猛的势头,以更低的价格涌入我国市场,这对中国传统农业来说是致命的。可见,要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就要推广农技,而要推广农技就要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
第二,农村人口老龄化及养老保障问题
中央实施了二十几年的“计划生育”,有效地控制了人口膨胀,为中国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开始腾飞,人民生活有了质的提高,医疗状况明显改善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然而另一个棘手的问题却在引发之中:人口老龄化。
至2000年,我国老年人口约1.3亿,据人口学者估计,再过3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达到人口总数的22、23%,其中农村老年人口约占全国老年总人口的75%,显而易见,农村将成为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灾之地。今后我国居民家庭大都将显“四二一”或“四二二”结构,即上面有四个老人,下面有一至二个孩子,中间的俩夫妇成了家庭的全部支柱,不仅要为社会创造财富,推动社会的发展,还要承担赡养老人,抚养子女的义务。在人们逐步关注知识的今天,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投入将日益增大,这势必严重挤占对老年人赡养的费用。但我国目前享受退休金待遇的老年人只有3000多万,剩下的只能靠家庭养老,这部分没有享受退休金待遇的老年人大部分居住于农村地区。而农村所谓的家庭养老,基本上是老人自我养老,甚至有占82.2%左右的农村老人还要照顾子女和孙辈。孝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美德,但这种美德正日益受到商品经济意识的冲击,越来越多的老人认识到子女是靠不住的,可见建立、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乃当务之急。
然而,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正进入小康水平,家庭财政盈余不多,暂无能力缴纳数目巨大的养老和医疗保险金。由于农村老年人人口众多,国家、社会即使有巨额的福利款项,分发下来,对老年人的生活来说也只是杯水车薪。因此,国家、社会无法承担这个问题解决的主要责任。那如何建立一套有效的养老体系呢?解决农村问题,必须立足国情,立足点只能在农村,依靠农村自身的资源和力量来解决本身存在的问题,这才是治本良方。
第三,农村的工业化、城市化问题
目前,发达国家只拥有世界农业人口的l7%和耕地面积的25%,却生产了世界粮食的2/3,而发展中国家拥有世界农业人口的80%以上,却只生产世界粮食的l/3。可见对于现代农业,人力太多也是负担,只有紧紧依靠科技才是强农之策。而且农民生活“自给自足”成分较高,如果农业人口比重过大,很难拉动国内消费,进而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要发展农村经济,要发展农业,就必须减少农业人口,消除农村人口“农转非”在人为和体制上的障碍,转移农民,增快城市化进程。
我国的工业总产值已经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这还不能表明我国已实现或接近工业化。作为我国现阶段社会和生产力发展的目标,工业化要求实现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实现以机器劳动为主的生产方式。但目前我国农村手工劳动依然普遍,农业人口仍占多数,农业科技含量不高,因此不能不说这种形势将阻碍我国现代化工业化的进程。
二、对探索农业产业化实现模式几种设想的分析和探讨
农业要产业化,大家已达成共识。但对于如何实现农业的产业化这个问题,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社会上已经出现许多种模式,主要有:使农业土地私有化,发展“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模式。应当说这些模式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笔者认为它们也都有一些不妥之处。
其一,使农业土地私有化的模式。这种模式要求实现农村土地私有,土地所有者与投资者通过土地的买卖关系,实现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毫无疑问,投资者在获得土地所有权之后,将加大科技和资金的投入,根据市场的变化,迅速地调节生产。这样有利于农村经济的繁荣,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但我们应当看到这种设想并不符合我国的国情,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把农业土地私有,就动摇了我国的经济基础,这将改变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方向。人民是绝不会允许的。
其二,发展“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的产业化经营的模式。即公司与农户按照他们签定的合同,相互合作,联合生产。企业以一定的价格向农户购买农产品,企业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原料,农户也没有了产销不对路的后顾之忧。从表面看,这既方便了企业,也富了农民,好像是一个双赢的方式。但笔者认为这种设想只能在短期内呈现其优势,却不符合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1.在这种产业化模式当中,公司确实是进行了规模生产,但对农户、农业来说仍然是分割经营,农民只能对自己的土地精耕细作,继续进行他的小农生产,这不符合时代潮流。2.与强大的企业相比,农民显然处于弱势群体,有可能引起“坑农”事件,伤害农民利益情况的发生。因为企业经营决策的目标是获得利润的最大化,其决策绝不会把农户的利益放在重要的地位。3.由于农业有了赚头,会造成“民工返乡”潮,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将被束缚在土地上,这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不利于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实现。
其三,农业股份经营模式。即农户以土地一定年限的经营权当作股份,入股于某企业。作为股东,农民靠股份的分红、股息获得生活来源;而企业有了土地,便可以利用其自身的优势进行独立的生产和经营。这看似一条成功之道,但我们应当清楚,农民一旦入股于某企业,他就必须与企业共同承担风险,如果企业出现亏损,甚至破产,农民将血本无归。这对农民来说是致命的,可以说农民根本没有条件去承担这种风险。
三、农业土地集体租赁是解决当前农村面临的主要问题的有效途径
基于上述三种模式的不足之处和当前农村面临的主要问题,我们看到比较能够适合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经营模式必须是:1.改变农业土地被零星分割的局面,以利于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科技化、产业化,增加农业发展的后劲,又不致于改变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方向。2.充分保证农民的利益,保障农民特别是农村老年人口的生活。3.解放束缚在农村土地上面的农村劳动力。笔者觉得农村农业土地集体租赁模式能够弃上述几个模式的弊端、扬它们的长处。这里所谓农业土地集体租赁模式,就是要求农民放弃一定年限的土地经营权,交由集体统一管理,在确保土地集体所有权的前提下,集体作为出租人,以收取定额租金为条件,通过一定期限的契约合同,将土地出租给投资人独立经营方式。当然这里的租金应当大部分作为养老保障的专项资金,这是由农村老龄化严重和养老保障体系的现实状况决定的。
农村农业土地集体租赁模式是解决当前农村面临的三大问题的有效途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制定营销战略的重要意义
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工业正向着规模化、结构多元化、加工程度精深化趋势发展,这就必然使农产品加工业将由中断向前后两端拓展,原料生产一加工一销售一体化的产业模式将逐渐形成。在“原料生产一加工一销售一体化”链条系统中要求各个环节密切配合才能使整个产业链条价值最大化,在原料生产节点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原料供应波动性较大;原料基地建设管理不完善;原料品质低,专用品种少等。生产加工节点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加工技术、设备落后;人员素质较低;融资困难、融资渠道狭窄;深加工产品少、产品附加值低等。而属于以上两个节点间配合的问题主要为: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协调机制没有理顷等。上述问题目前已经受到了重视并一定程度得到了缓解。在销售节点(即营销问题)及销售和原料生产、加工环节的配合上,无论是理论工作者还是实践工作者都没有太多的去研究和实践。而销售节点对原料生产节点及加工节点的逆向拉动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走访调研中发现,目前销售节点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是:农产品加工产品供给与需求的扭曲,即消费者对农产品加工产品的需求不能通过现有企业供应的产品得到满足。这个突出矛盾与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未建立起周密的市场营销战略相关。而通过营销战略的制定解决销售节点的问题后,亦可把节点间过渡不畅的问题消化掉,进而促使农业与工业协调发展。从这个角度说市场营销战略的制定是解决当前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有效方法之一。
二、吉林省农产品深加工业营销战略现状及问题分析
1大部分企业缺乏市场营销战略
走访调查中发现,吉林省除了大成、皓月、德大、天景等少数龙头企业在经营发展中制定了营销战略之外,其他占90%的中小加工企业未曾有过营销战略规划,甚至有的企业负责人明确表示:自己企业规模小,没有必要搞些“中看不中用”的营销战略,企业营销中随意性和盲目性较大,加大了企业经营中的风险性及不确定性。吉林省农产品加工行业目前处在“行业没有布局,企业没有战略”的状态。形成此种问题的原因较为复杂,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因素的影响:(I)农产品加工业起步较晚,是在粮食生产过剩、农民卖粮难背景下逐步发展起来的,当时企业发展受到政府政策倾斜保护,且当时市场竞争并不是太激烈,因此产品供给、需求是均衡的,有时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这从某种程度上弱化了加工企业的开拓市场功能。(2)轻视了营销战略的重要作用吉林省加工企业从构成看,大部分是民营中小企业,企业负责人多半来自于农民或下岗工人,管理素质较低,缺乏具有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的企业家,因此在管理中常常忽视了营销战略的指导作用。(3)资金的制约。市场营销战略的制定是需要进行周密细致的市场调研,掌握市场信息,结合企业发展内外环境和可控资源,并在专家和丰富营销实践者的指导下逐步建立起来的市场指导性纲领。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一般的中小企业是很难承受较大市场体系建立成本的。
2.市场需求分析不够细化
吉林省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产品宽度较大,产品线也较长,产品的关联度不强,这就决定了市场细分的必要性。市场细分有利于发掘新的市场机会、提高企业竞争力。市场细分的基础工作是消费需求差异的研究,据此确定市场分类的标准,为目标市场选择做好基础工作。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多半以地域作为细分的标准,没有细化研究同一地域消费需求的差异。尤其是食品类产品这方面工作很不到位,例如天景公司的鲜玉米在全国各大超市有一定的知名度,而玉米饮料也选择在同样市场同样渠道去销售却鲜为人知。产生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1>假定不同产品具有同样的需求特点。任何一个企业的产品都不可能是具有完全同质性,即便是同类产品需求也是有差异的。如果具备了细分的条件,就应该采用不同的标准进行细分,否则难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2)市场调查不够细致,市场预测、分析能力不强。目前,吉林省包括龙头企业在内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市场调查投人资源少,获取市场信息手段单一、方法简单,主要是依靠销售人员对市场信息进行反馈,同时,对信息的处理缺乏科学的方法。
3.目标市场模糊,盲目跟风
吉林省龙头农产品加工企业,确定目标市场的基本原则为“立足国内,放眼国外”,非食品类以东南沿海城市为主要市场,食品类产品主要采用无差异化市场营销战略。龙头企业的此种选择月标市场策略对维持现有市场是有效的,但是,随着外国企业和产品的进人及长三角、珠三角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快速发展,维持现有市场的同时如何拓展新的市场领域是吉林省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当务之急。这就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的生产能力、产品特点及市场需求特点等因素来选择目标市场,不能育目跟随大型加工企业走市场。吉林省的中小加工企业成立时很多是仓促上马,重复建设严重,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及营销资金匮乏的状况,开拓新市场的能力很弱,只能在大企业的市场上“拾遗补漏”这种“拾遗补漏”并不是“海尔式”填补市场空白点的差异化市场营销战略,而是用同类产品在统一市场上与大企业进行硬拼,以寻找大企业“疏忽”点为主,或采用不正当的营销手段。中小加工企业的目标市场模糊,盲目跟从大企业的结果只能被驱逐出市场。
4.产品市场定位不准确、不鲜明
市场定位是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根据目标市场的同类产品竞争状况,针对顾客对该类产品某些特征或属性的重视程度,为本企业产品塑造消费者认同的产品特色过程。这里有两点不容忽视:第一,定位的日的是为了增强竞争力,有利于制定营销组合策略。着眼点一定是市场,并不是为了特色而定特色的。吉林省的龙头企业常常犯的错误是:产品生产出来了,然后苦思冥想附加特色,不是为了市场、消费者而定特色,最后还是脱离了市场。第二,特色的形成二企业、产品的本身特点+消费者的认同即鲜明特色的形成同时受到产品或者企业的特点及消费者的认同两种决定性因素的影响,缺一不可,片面强调企业、产品特性有可能得不到市场的认同。如以玉米为原料的方便面,长自山的人参加工品产品特色非常明显,但是由于没有结合目标市场消费者的需求特点来定位导致产品叫好不叫卖;另一方面,如果忽略了产品特色而刻意迎合消费者,最后只能是短视营销的行为。
5.营销策略单一,以人员推销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