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2 07:57:0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外贸经济,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二、对外贸制的基本认识及研究思路
1.为了便于讨论,我们首先将已在国内外实践中出现的外贸形式归纳为三种:形式Ⅰ:直接(又称佣金);形式Ⅱ:中国现行的出口形式(我们称其为中国式风险);形式Ⅲ:间接(又称行纪)。
论文百事通其中形式Ⅰ(即直接)系指人(外贸企业)在权限内,以本人(生产企业)的名义同第三人(国外进口商)签订合同,办理进出口业务,并收取一定佣金,人对第三人不承担责任,也不享受权利;而形式Ⅲ(间接)也是国际通行的外贸的一种形式,它指间接人(行纪人)为本人(委托人)的利益和计算,但以自己名义与第三人(国外进口商)签订合同,并收取一定佣金,同时对第三人承担合同中的义务,享受合同中的介入权;最后,形式Ⅱ(中国式风险)是中国现存外贸体制的产物,它的产生系以我国外贸经营权的审批制为基础,并在非完全出于双方当事人(本人及人)自愿的背景下,由人(有外贸经营权的企业)以自己的名义对外订立进出口合同,以帮助生产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显而易见,这三种外贸形式在佣金分配、风险划分及约束法规等方面存在着一定差异,为便于后文分析,现将其作一比较并列于下表中:
三种外贸制形式的比较
比较项目风险收益
比较内容(人)(人)
形式
直接(Ⅰ)风险=0佣金>0(中等)
中国式风险(Ⅱ)风险>0相对较小
间接(Ⅲ)风险>>0佣金较高
比较项目约束法规人与本
比较内容人间关系(是
形式否自愿)
直接(Ⅰ)各国民法(或商法)一般自愿
中国式风险(Ⅱ)1991年《暂行规定》及并非完全自愿
《对外贸易法》第13条
间接(Ⅲ)各国民法(或商法)一般自愿
2.进而,我们对当前外贸制的改革与现状谈两个基本认识:(1)我国外贸体制改革必须以大力推行外贸制作为主要方向之一。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外贸经营的计划体制,大部分外贸业务由垄断的外贸专业公司经营,经营方式以收购制为主,但这种做法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以及与国际经济的接轨,其缺陷也越来越突出。对于这点,已有众多文章加以论述,这里不予展开。另一方面,经过试点企业的实践表明,外贸制适合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外贸垄断制解体后的形势,它有利于生产企业扩大对外贸易,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正是基于这些原因,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外贸制已被提上外贸体制改革的日程,尤其是1991年,对外经济贸易部门专门制定了《关于对外贸易制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1994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第13条对外贸制也做了原则性规定。这都为外贸制在国内的真正实施奠定了一定的法律基础。(2)近几年的实践也表明,外贸制的推广目前遇到了一系列困难。外贸是实现跨国交易的一种较为复杂的方式,它涉及到委托人、人、第三者三方的利益、权利及义务分配问题。因此它的顺利推行必须具备一定的内外部条件。而当前我国经济体制在许多方面不同程序的欠缺恰恰使外贸制这一新事物与旧的外贸经营方式之间的矛盾显现出来,从而导致了外贸制难以有效推广。据资料显示,近些年来,外贸企业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之比重一般在0~5%,很少超过10%,甚至普遍呈下降趋势。
3.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学者针对外贸制推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原因与可能改革方向进行了大量理论探讨,其中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到外贸制的形式选择问题。这些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于两点:其一,在目前条件下,是否应立即从现行制形式(形式Ⅱ)向直接(形式Ⅰ)或向间接(形式Ⅲ)转换;其二,假定转换条件不具备,则对于现有的形式Ⅱ,我们又应从哪些方面对其进行规范及改善。具体说来,目前对上述问题的探讨主要顺着以下两种研究思路展开:
思路Ⅰ:法律不规范论。这种思路主要从我国现行外贸制的外部法律环境出发,认为当前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在于法律的不规范性及相应造成的行为的不可操作性。首先,这一思路强调有关外贸制的立法相互不协调。根据《暂行规定》,我们当前应选择的形式为形式Ⅱ,而这种选择又缺乏民法基础,因为按照《民法》所给出的形式应为形式Ⅰ。这样就造成实际操作部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形式选择的矛盾性。其次,这一思路认为现存的外贸法规条例对行为涉及的三方(生产企业、外贸企业及外国客户)的责、权、利界定不尽合理。这种不足尤其体现于人的权、责比例不协调。外贸企业在现行外贸制下既不具备间接(形式Ⅲ)中的行纪人所享有的多种权利(如介入权等),又必须承担形式Ⅰ下所不需承担的较高风险。因此,持此类观点者建议可从以下两条道路择一而行:或由《暂行规定》所规定的外贸制向国际通行的间接(形式Ⅲ)过渡,或直接采用民法规定的,依据民法规定的直接(形式Ⅰ)来规范现行制,这样可使行政规范与法律基础相一致。此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在中国现有的国情下,鉴于目前制形式的冲突,可考虑在修改的统一合同法中规定间接(行纪)合同,使民法规定的直接(形式Ⅰ)和合同法中规定的间接(形式Ⅲ)并行。同时为了避免冲突,对民法通则的制定细则,使外贸的各种形式均有法可依,防止与经济合同修改不一致。
思路Ⅱ:外部条件不具备论。这种思路认为,目前无论采用什么形式的制,其对外部条件都是有一定要求的。而具体到某一给定的外贸制形式,又必须在相应的外部条件下才能得到顺利推行。例如,对应于《民法》所规定的形式Ⅰ,我国目前的外部环境至少在以下两个方面不具备:一是外贸经营权审批制尚未取消,这形成了推行直接(形式Ⅰ)的主要障碍,因此加快放开生产企业进出口经营权是推行外贸制的必要条件;二是市场条件及国有企业内部机制不具备。就市场条件而言,国内市场不成熟这一外部条件不利于人与委托人按国际规范的委托方式承担责任与义务;而作为委托主体的国有生产企业与外贸企业,由于现代企业制度未能得到充分实施,也会对制的推广造成相当困难。
以上两种思路分别从法律与外部环境的角度讨论了推行外贸制的现状、问题及改革方向,尤其是在外贸制的形式选择方面作出了具体分析,这无疑是正确的。然而,我们认为,外贸制的顺利推行及具体形式的正确选择,除应具备必要的法律规范与外部环境外,还应具备高效率的内在激励机制,而后者涉及到委托制自身在信息拥有、风险安排等一系列因素上的内在结构。因此,关于外贸制形式选择的问题,我们建议还必须从信息经济学角度去探讨,以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具体形式。
三、委托理论与外贸制
(一)不对称信息与委托一般理论。
不对称信息指的是交易的一方参与人拥有但另一方参与人不拥有的信息。近些年来,对交易中不对称信息存在的关注已越来越成为现代经济学的重要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如同“非完全竞争”的市场基本事实一样,不对称信息也是一种市场的常态。因此研究非对称信息条件下交易的最佳契约安排具有相当实际的意义。
分析不对称信息是通过委托模型来实现的。信息经济学上的委托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有别于法律上的委托,它是泛指任何一种涉及非对称信息的市场。其中:委托人——非知情者(uninformedplayer),处于信息劣势;人——知情者(informedplayer),处于信息优势。非知情者将不得不因为知情者的信息优势付出更大的交易代价。在这里,拟主要利用两种模型,来为我们分析中国现行外贸制提供一个理论框架。
模型Ⅰ:隐藏行动的道德风险模型(moralbazardwithhiddenaction):签约后人所选择的行动以及人所面临的自然状态(为不受人控制的外生变量,如市场状况、交易背景等)是委托人所观察不到的,委托人只能观测到由人行动和自然状态所共同决定的交易结果。而委托人的目标是设计激励合同使人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对委托人有利的行动。
模型Ⅱ:逆向选择模型(adverseselectionmodel):逆向选择发生于签约前,委托人不知道人的状况、类型及人的私人信息。因此逆向选择模型要解决的问题是通过一种契约设计来获取人的私人信息。
论文百事通
(二)中国现行外贸制(形式Ⅱ)实践中的契约机制缺陷。
运用委托一般理论,我们首先来探讨一下现行外贸制形式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纳起来,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看,这些问题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信息不对称的放大。在一般的条件下,外贸人拥有国际市场信息,以及自己业务能力、交易磋商的信息,而委托人则不完全拥有这些信息。而现行的外贸体制和制形式扩大了这种信息不对称倾向:(1)外贸制中存在着“一顶帽子大家戴”的情况,即由于外贸经营权没有放开,无外贸权的企业挂靠有外贸经营权的企业,使合同产生法律纠纷的隐患,同时使委托人认定外贸人的资格和真实业务能力存在障碍。同时使一些信誉良好的人退出市场,不愿做业务,因此这个市场上存在逆向选择问题,这也是外贸制推而不广的原因之一。(2)信息的拥有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几十年来的收购制使生产企业处于与国际市场隔离的状态,在推行制后,生产企业依然处于信息劣势,与国际市场仍处于半隔离状态。(3)现行外贸制中由于委托合同不规范,常以订单代替委托合同,关于人如实报告交易信息的人基本义务,没有在法律上确立下来。同时现行制缺乏补偿条款,使人唯恐交易成功后,委托人甩开人直接同外商签约,因此产生“互不信任”,从而产生机制缺陷下的信息封锁与保密,即会出现前述的道德风险问题。
2.风险分担缺陷。现行外贸制做法使外贸公司垫付资金,且产生所谓“拿1%的手续费,承担100%风险”的状况,而生产企业承担的风险接近于零。由于一些生产企业无外贸经营权,从而成为被动的风险中立者。但人承担全部风险,应意味着委托人只能得到固定收入,其余利润应由人所有。现行做法对费用的计算标准是采用硬性的收费标准,即合同标的0.5%—1%,且一般只能收取费。这种做法实际上使外贸人通过合同所获得的利益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必然导致合同产出与利益的不均衡分配。
3.激励机制的缺陷。根据生产博奕模型来分析,在不对称信息下,外贸制的合同应是一种奖惩合同,根据外贸人的业务水平、积极工作水平进行奖惩。现行外贸制下,由于委托合同不能使人选择委托人所希望的行动,同时由于佣金不合理,使外贸人在出现合同纠纷时消极应诉、索赔,从而产生外部效应。从这个角度说,现行外贸制契约设计中,委托人并没有把自己的效用最大化建立在外贸人的激励相容约束条件之上。而激励机制应是一个动态系统:一方面人的激励来自于委托人的利益让与,另一方面,外贸人的积极行动增大了合同产出增加的可能性,从而促进生产企业增加对外贸企业的激励。
(三)从委托理论看我国外贸制的形式选择。
如前所述,目前中国外贸制的发展有三种选择:一是改变现行外贸制形式,由形式Ⅱ向直接(形式Ⅰ)发展;二是从形式Ⅱ直接向间接(形式Ⅲ)发展;三是在现行制形式Ⅱ的框架下,完善法规,健全机制,疏通信息渠道,减少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效率损失。从信息经济学角度看,以上三种选择在具体实施中都各有利弊,因此,任何关于外贸制改革的举措都必须充分考虑到在信息拥有因素及其对应的风险分布权衡利弊,据中国具体国情作出正确选择。以下将就其作出具体分析:
其一,三种制形式优劣比较。
对于直接(形式Ⅰ)来说,由于委托人可观测到人的选择同时也可观察到外生变量(即人所选择的自然状态),且委托人可参与交易磋商的全过程,因此委托合同可建立在人的工作努力程度之上,从而激励相容约束是多余的。委托人可设计强制合同,根据进出口合同及人的工作努力程度确定佣金的支付,因此人没有选择消极工作的余地。这种方式下,委托人是风险中性的,最优合同要求人的收入应是相对固定的,不享受合同的其它利润,但同时也不承担风险。
行纪(形式Ⅲ)与中国现行外贸做法都是以人的名义对外签约,因此人履行委托义务的行动在某种程度上都存在着对委托人的道德风险。然而行纪由于规定了人的直接履约权和介入权及规范了指定价格交易及其余利润归人所有的权利,使人权利和风险都相应增大。由于行纪使人真正成为风险中立者,承担全部风险,且取得更大利益,因此行纪相应地克服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交易效率降低的缺陷,对人激励来自于人对自己潜在利益与风险的关注,出于这种内在动力的驱使,人如同为自己工作一样,不会选择消极工作。
以上分析表明形式Ⅰ与形式Ⅲ在克服信息不对称方面较形式Ⅱ而言有相对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照搬国际通行的形式Ⅰ、Ⅲ即可成为解决我国外贸制所遇到困难的一条坦途。这是因为,一方面信息不对称问题作为形式的固有内在缺陷,无论在形式Ⅰ、Ⅱ、Ⅲ中都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我们在形式转换过程中必须对这一问题引起充分重视。例如:现行制下,人常常抱怨他们必须承担100%的风险,而要求尽快推行直接(形式Ⅰ)。事实上,按照米尔利斯阐述的原理,人所承担的风险大小应与其所占有的信息优劣程度成比例。因此可以认为外贸企业目前承担100%风险与其在过程中占有信息绝对优势是相协调的。这样,如果转向直接(形式Ⅰ),如何在降低人风险的同时也降低方在信息上的绝对优势则成为我们必须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另一方面,以上分析的形式Ⅰ与形式Ⅲ均是在理想市场状态下才能较好地解决了保险与激励问题,而在现有中国市场条件下,由于非市场行为而导致的信息不对称必然会成为交易中不可回避的风险。因此推行国际规范只是努力方向,施行起来还须假以时日。
其二,完善中国现行外贸制:对信息不对称的克服。
如果目前从形式Ⅱ向形式Ⅰ、Ⅲ转换时机尚不成熟,我们应做的就是在现有形式Ⅱ的条件下,努力克服包括信息不对称在内的各种弊端与问题,在这里我们拟提出五个对策。
对策Ⅰ:外贸人资格的认定。对于现行外贸制的人来说,如果其通过某些渠道将自己的类型信息和能力信息传递给处于信息劣势的委托人,则可以实现事前交易的改进。实现信息传递的渠道是:(1)外贸企业传递其无形资产价值,如信誉、政府认证等。(2)委托合同中强调人的法人资格权,以及无法人资格权的违约内容。这样,无法人资格权的人则不会轻易从事此项业务,这也从间接传递了外贸人的真实背景。
对策Ⅱ:应该有效地实现对人的奖惩。按照米尔利斯—霍姆斯拉姆条件,信息不对称下,人的收入应有更大的波动性,因为人的行动不可完全观测,为了实现有效奖惩,可将另一些除人行动之外的其它可观测信息写入合同,如商品的国际市场可比成交价格,以及竞争对手签约价格等,这样委托人对人的激励不仅依赖于产出,还可依赖于此可观测变量。而且当此可观测变量包含有关人行动的信息时,即使在信息不对称状态下,也可达到交易的最优实现。
对策Ⅲ:力图使委托合同标准化,制定共同的合同条件。比如人如实的交易报告义务,就应是合同的一项基本条款,也是人的基本义务。另外,可以制定补偿条款以解决人对委托人不信任而产生的信息封锁问题。从国际实践上看,对制定统一法规及合同标准是一种趋势。
对策Ⅳ:佣金设计应合理化,而不宜采取硬性规定,以实现对人的激励。以德国的贸易业务为例:德国所有行业的平均佣金率为5%,但技术含量高的产品佣金率一般为18%,而大宗消费品则为2%。因此借鉴国外做法,我国对机电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尤其不应采取固定佣金形式。同时在中国目前现实下,佣金不仅包括费用,还应包括合同的一部分利益让与,这和人相应承担部分风险是相对应的,同时应以外销合同为基础签定委托合同,以实现对人的有效奖惩。
对策Ⅴ:政府不应局限在仅仅以行政手段强行推动制的实施。因为委托交易方式是通过市场内在要求来推动的。西方的现代商业制之所以盛行不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市场和时间的共同作用,逐渐克服机制缺陷而成熟起来的。因此中国外贸制在目前过渡阶段,需要的是政府不断地创造和完善外部条件以向更有效的交易形式发展。具体说来,政府在推行制所起的主要作用应包括疏通信息渠道,进一步下放外贸经营权,建立外贸业务公司的审评机制,界定外贸人的法人资格权,以克服逆向选择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不妨借鉴韩国做法。《韩国对外贸易法》中明文规定了只有具有一定业务渠道的人才有从事进出口业的资格。
四、结论
本文从信息经济学角度对我国外贸制的现状及改革思路作了具体分析。通过以上论述,我们认为,在现实国情制约下,如果立即在全国推行出口直接(形式Ⅰ)或间接(形式Ⅲ),则政府部门必须对这一过程必然出现的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延伸引起充分重视,采取相应克服措施。目前较为可行的是,在现行外贸制(形式Ⅱ)框架下,通过完善激励机制及风险分担机制,大力发挥政府部门在疏通信息等方面的作用,使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责权利不平衡及相应的效率损失降到最小,从而推动我国外贸制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一、模型的提出
对外贸易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河南省对外贸易的发展既能够带来正社会福利(增加社会经济福利),也能够带来负的社会福利(减少社会经济福利)。因此笔者通过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把河南省对外贸易所产生的社会正负福利加以计算(福利均指经济福利),当正福利大于负福利时,即使污染环境而继续发展对外贸易也是正确的,因为它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当对外贸易产生的负福利大于正福利时,就应该限制对外贸易的发展,因为它会使人民的生活水平下降。
二、模型的构建
(一)计量对外贸易所产生的正福利模型
1•模型的假定
基于新古典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即:y=F(k,l,x),其中y代表国内生产总值;k代表资本存量;l代表劳动力总量;x代表贸易额,揭示国内生产总值与对外贸易额存在正相关关系。笔者应用这一结论对国内生产总值和河南省对外贸易额进行回归分析。
2•研究框架和方法河南省经济的增长与对外贸的发展是高度相关的,可以进行它们之间的回归分析。同时,河南省经济总量与社会福利指标有一定的相关性,通过河南省经济总量这一个中介变量可建立起对外贸易与社会福利指标的相关关系。在这里笔者运用的福利指标有:(1)贫困率。即收入低于预先设定贫困线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应该指出这一指标忽略了贫困程度的不同,学术界一致认为贫困率能基本反映社会的福利状况,但并不是最理想的指标。随着贫困指数的提出,人们对贫困的理解更为深入,由于贫困指数的计量还在探讨阶段以及数据的收集等工作的困难,在这里并未采用。(2)人均收入。笔者应用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将获得者阿马蒂亚•森提出的福利指标即福利指数y(1-G),这里y是人均收入,G是基尼系数。森认为产生福利的不是一个人得到物质财产,而是其所得到的机会或能力。联合国的人类发展指标,就是按照这种思想设立的。
3•模型的建立 根据以上数据,运用spss软件计算可得:(公式略)上述三个式子都通过了假设检验,这说明它们的线性关系是成立的①。
(二)计量对外贸易所产生的负福利模型
1•模型的假设
在本模型中,对负福利的计量仅限于环境因素。河南省对外贸易的负福利决不仅限于环境困素,如低水平贸易对河南省产业升级的影响等,但这一部分的计量工作牵扯的变量很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故不再考虑。
2•研究框架和方法
计量这一部分负福利的关键是,要得到由于对外贸易增加环境资源破坏的数据。这一部分数据由于没有专门的统计来源,同时也很难把本地区的污染量区分为:国内贸易部分和对外贸易部分,所以直接数据很难得到。据有关资料分析,对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来自工业部门中使用矿物燃料的部门以及制革、纺织、造纸等部门[3]。这些部门既为国内贸易提品也为对外贸易提供服务,直接获得对外贸易的污染量是困难的。但是这些部门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都是有贡献的,而对外贸易又是和国内生产总值高度相关的。可以看出随着河南省经济总量的增长,无论是环境污染的排放量还是治理成本和造成的经济损失都是上升的。因此河南省经济总量与这些环境污染指标是正相关的。
3•生态环境污染价值的计算
价值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生态环境的功能效用所体现的是生态环境资源满足人类某种需求的属性,即使用价值。而经济补偿费用是对人类生产、生活活动造成的环境资源进行恢复、弥补或替换。费用体现补偿价值,效用体现使用价值,对这一部分的计算可参考有关文献[5]。笔者将生态环境污染价值记为t,并把它作为已知变量。
4•负福利指标的计量
负福利指标U为:水污染、空气污染、心理污染、噪声污染四个负福利指标。笔者采用ABC分析方法,来确定指标重要性。这些指标受众多因素影响,内涵与外延都不十分明确,其概念具有模糊性,因而用模糊数学建立模糊评价模型,使模糊因素数量化。此指标可通过专家评分,赋予权重计算其值②。
5•负福利模型的建立
低碳经济倡导以较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从技术经济特征看,低碳经济实质上是提高能源效率和改善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这一技术经济特性与武汉建设“两型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降低污染排放等做法是一致的。因此,武汉外贸的发展应以建设“两型社会”为契机,发展低碳经济,加快进出口产业的升级和产品、产业结构调整,改善不合理的能源结构,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武汉获批成为城市圈试验区的主题是“两型”,核心任务是“两新”,即新型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两新”又集中体现在“两低”上,即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武汉对外贸易应在实施这一宏伟目标中,要把“两低”的要求体现在对外贸易产业和产品建设的方方面面。气候变暖也可能会对中国带来一个巨大的机会,它将强有力地促进中国从黑色发展模式向绿色发展模式转变,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碳交易市场、最大的环保节能市场、最大的低碳商品生产基地和最大的低碳制品出口国[2]。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能源白皮书》(UKGovern-ment2003),首次提出“低碳经济”(LowCarbonEconomy)概念,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当前,虽然有关低碳经济内涵的表述有所差别,但都表达了一个相同的本质:低碳经济是指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的经济,实质上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的经济。低碳经济是以能效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为核心,以市场机制、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为先导,以减少化石燃料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为标志,以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相互和谐为目标的新型发展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显然,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的全球性革命,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2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
1.2.1生态足迹理论
“生态足迹(ecologicalfootprint)”这一概念最早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雷斯在1992年提出并在1996年由M•魏克内格完善的一种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程度以及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的生命支持服务功能的方法。生态足迹的意义在于可以判断某个国家或区域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范围内,是否具有大生态安全性[3]。
1.2.2脱钩发展理论
早在1966年,国外学者就提出了关于经济发展与环境压力的“脱钩”问题,首次将“脱钩”概念引入社会经济领域。脱钩理论主要用来分析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之间的相应关系。从脱钩理论来看,“两型社会”的本质是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消耗的脱钩。因此,“两型社会”既不是单一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也不是单一地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判断“两型社会”是否成功的标志,可以借鉴欧洲国家制定脱钩发展战略中提出的资源生产率等概念和指标,通过大幅度提高资源生产率和环境生产率,做到用较少的水、地、能、材消耗和较少的污染排放,换来较好的经济社会发展。
1.2.3库兹涅茨曲线
美国经济学家G.格鲁斯曼和A.克鲁格经过研究发现,大多数污染物的变动趋势与人均国民收入的变动趋势之间呈倒U型关系,因此提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他们认为经济发展和环境压力有如下关系: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水平有着很强的影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会随着经济的增长、人均收入的增加而不可避免地持续恶化,只有人均GDP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环境污染才会随着人均GDP的进一步提高而下降。
2武汉外贸发展低碳模式的必要性
2.1武汉外贸情况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经济形势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情况下,武汉对外贸易克服重重困难,在困境中求生存、谋发展,进出口贸易在承接去年的回暖基础上呈现出大幅同比上涨的走势。2009年是我市外贸出口最困难的一年,而2010年是外贸出口井喷的一年。1-11月武汉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132.97亿美元,同比增长50.1%,其中出口56.92亿美元,同比增长58.8%,进口76.05亿美元,同比增长48.4%。出口增幅比进口增幅高10.4个百分点。分月看,1-7月进出口总额呈现平稳较快增长,除1、2月份节气因素影响总额不到10亿美元外其他5个月份进出口总额均超过10亿美元,8-11月进出口总额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在国家一系列扶持政策作用下,武汉进出口总额连续11个月重新实现同比正增长,增长额均超过50%。从季度增幅变化看,3季度比2季度降增加9.8个百分点,有所扩宽,武汉外贸进出口走势趋于稳定,表现出强劲的生命力,但正在困境中前行从进口情况看,进口额跌宕起伏,同比月度之间最高与最低增幅落差达22个百分点;出口额规模2到7月逐步扩大,6月比5月份增加0.1亿美元,7月比6月份出口增加1.34亿美元。7月份全市进、出口额规模最大,分别达到8.33亿美元和5.8亿美元;进、出口额规模水平最小分别为2月份(3.86亿美元和4.07亿美元)。
2.2武汉外贸发展的环境压力
在工业行业中传统的钢铁加工业是高耗能产业同时也是高碳排放产业。我市出口商品中与钢材有关的机械设备、船舶、钢材等商品占到了出口商品的半壁江山。1-11月,武汉市机电产品出口70.8亿美元,增长57.3%,占同期出口总值的54.5%;高新技术产品(与机电产品分类有交叉)出口34.9亿美元,增长83.3%。同期,传统大宗商品出口快速增长。其中,机械设备出口22.6亿美元,增长2倍;船舶出口18.6亿美元,增长48.8%;电器及电子产品出口18.4亿美元,增长23.6%;出口钢材8.2亿美元,增长1.2倍;显示器出口5.3亿美元,增长28.5%;出口汽车及底盘2.7亿美元,增长33.3%。?1-11月,出口纺织纱线及制品4亿美元,下降10.4%;鞋类出口6032万美元,下降13.2%;家具及其零件出口6107万美元,小幅下降1.3%。环境压力是巨大的,武钢、武船、长航等出口大户均是高耗能高碳排放企业。未来欧盟一旦出台更严格碳排放要求,对武汉的外贸出口将是致命打击。所以武汉这一老工业基地如何改变产业结构,挑战出口商品科技含量,降低高碳产品比例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3低碳外贸模式
重视低碳经济和“碳关税”,改变粗放型和高排放的出口状况。低碳生活是未来经济的热点和关键词,重视环境和排放是发展的趋势,在发达国家已经酝酿征收“碳关税”的情形下,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必须进行调整和转变,应重视出口产品的环保和降低污染排放水平,一方面是为人类环境改善作贡献,同时也是应对低碳时代的出口发展需要,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免受“碳关税”等贸易摩擦的影响。提升出口产业结构,外贸发展由高碳数量扩张向低碳质量提升转变。高碳数量扩张型的出口模式在全球经济面临再平衡的“低碳经济”时代已经无法持续,必须走低碳商品的路径。这里的低碳商品一方面是提高出口的利润率和获利空间;另一方面则需要提升出口的碳排放结构,单纯依靠劳动力、高耗能、高碳排放优势的产品出口和加工贸易必须尽快调整,当然,这样的转型需要逐步实现,不可能一步到位。
3构建武汉低碳外贸发展模式的对策
3.1加大对低碳外贸出口企业资金扶持力度
市区两级财政安排外经贸发展促进资金,重点支持企业扩大出口规模、技术改造与新产品研发、国际市场开拓与出口品牌培育。对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轻纺产品、农产品出口企业,以2008年出口额为基数,增量部分每出口1美元奖励0.01元人民币。对一般贸易项下的高新技术产品、农产品出口企业,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按实际缴纳保费的15%给予补助。帮助出口企业提高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免费为企业培训保税通关人员、外贸业务人员等。
3.2创新建立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体制
经济增长仍依赖于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发展对整个区域经济仍旧起着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作为低能耗的第三产业比重尚发展不够。在工业结构方面,轻、重工业比例失调,重工业比重过高。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发展低碳外贸模式的重要途径。因此,要走新型低碳外贸出口道路,工业结构升级调整任务迫切。作为武汉市首批清洁生产试点,百威啤酒、武昌造船厂、青江化工化肥厂等8企业做出了榜样,也尝到了甜头。武汉百威投入34万元改进废酵母处理设施,一年可省污水处理费100万元;武船投入10.5万元用于水、电、蒸汽等节能设备的改进,每年减少支出205万元。据统计,8家企业共实施237项清洁生产方案,投入资金922万元,实现年新增经济效益2100万元,年节煤4300余t,节电175万kWh,节水4万t,减排二氧化硫66t、化学需氧量1517t。这样产品的单位含碳量也就降下来了。
3.3健全高新技术企业对口联系服务制度
市场是义乌经济的最大特色和优势。义乌业已形成以中国小商品城为核心,10多个专业市场、30多条专业街相支撑,运输、产权、劳动力等要素市场相配套的市场体系。自1982年在全国率先创办小商品市场以来,经过五易其址、九次扩建,目前市场经营面积达260万平方米,经营商位5万余个,地产品接近40%,直接从业人员18余万。
一、 义乌市场基本情况
(一)市场发展国际化
一是商品输出趋向全球化。义乌市场商品已经出口到206个国家和地区,市场外向度达55%以上。二是外贸出口主体持续扩大。随着市场国际化程度的日益增强,对外贸易形式得到不断创新和丰富,出现了一些有义乌特色的外贸形态。如:一头在义乌采货,一头在国外市场销货、供货、结算一条龙的跨国外销方式。三是出口商品多元化。2007年,工艺品、饰品、花类、玩具、化妆品、文体用品、小五金等市场优势行业继续保持外贸出口主力军的地位。四是出口国家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移。出口市场不断优化,欧美市场出口快速增长,美国仍为我市第一出口大国。2006年列于本市出口前十位的国家和地区分别是美国、阿联酋、俄罗斯、乌克兰、西班牙、德国、韩国、日本、巴西、巴拿马。
(二)流通方式新型化
义乌市场组织形态已从传统意义上的集贸市场发展成为现代化、商场化、国际化的新型专业市场;市场功能由单一的商品交易向商品展示、信息汇集、价格形成、产品创新等方向拓展;市场交易方式由传统的现金、现货、现场交易为主转向洽谈订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交易方式。义乌电子商务体系已经初具规模,建立了中国小商品数字城等10多家网站,拥有门户网站550余个。中国小商品数字城成为全球规模较大的小商品门户网站之一。
(三)行业发展特色化
新兴行业层出不穷,成为未来潜在开发行业。随着市场商品消费的多样化,商品不断分类细化,滋生新特色行业的能力加强,我市市场内饰品配件、围巾、无缝内衣、线带、皮带、汽车用品等商品行业规模开始扩张,发展前景较好。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商品脱颖而出,袜子、无缝内衣、饰品、塑料制品、塑胶地毯、笔类等商品占全国市场份额达到了30%以上。
(四)市场管理规范化
市场开发和服务通过了ISO9001标准体系论证。工商、税务、商检、金融等职能部门提供全面的服务和政策管理,把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作为改善经济环境、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增强经济竞争力的一项重大举措来抓。通过健全机制,完善监管网络,致力打造“信用市场”,使市场在规范运行中更具生命力和竞争力。中国小商品城被国家质监总局授予全国唯一的“重质量、守信用”市场、浙江省唯一的五星级市场。
(五)外贸促进体系进一步完善
建立外经贸、国税、海关、检验检疫、银行等涉外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沟通协调,较好地解决了外贸出口中出现的出口退税、外贸企业融资等诸多问题。
二、义乌市场发展的原因
回顾总结义乌市场发展的历程,应该说其成功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市场发展的主旋律,保持低成本竞争是市场发展的核心优势,强化划行归市、规范市场经营秩序是市场发展的根本保证,外贸出口是市场发展的新增长点,数字智能化是提升市场档次的重要手段。
(一)机制优势和文化优势相结合形成先发优势,同时坚持走有义乌特色的市场发展道路,是义乌市场成功的关键。
在制度变迁的大背景下,考察义乌市场萌芽、起步、发展、壮大的历史轨迹后,可以说义乌市场的成功首先是现代浙商文化的成功。穷山恶水逼出的绵延数百年的“敲糖换鸡毛”传统,使义乌积淀了浓厚的商业文化底蕴,形成的“义利并举、工商皆本”的观念更是对传统儒家文化的创新。这种独特的文化基因,使得义乌能在计划经济年代的体制夹缝中,率先突围而出,形成先发优势,也是“义乌模式”难以被真正“克隆”的文化原因。
(二)遵循市场发展的基本规律,市场配置与政策引导相结合,不断提升市场内涵和档次,是义乌市场成功的基础。
市场经济的法则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政府不应过多干预。多年来,在义乌市场起主导的,是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政府只进行宏观调控,负责制定游戏规则,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缺陷。每到义乌市场发展到关键的阶段时,政府都适时对市场发展战略进行了调整,引导市场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三)建立和完善一整套的市场管理和服务体系,保持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是义乌市场长期快速发展的保证。
(一)数据与变量
本文选取1993-2012年的年度数据为样本,数据来源于《重庆统计年鉴》。生产总值GDP表示经济总量,CONS表示消费,INV表示投资,EX表示出口额,IM表示出口。用消费者物价指数对各变量进行折算,再进行对数变化,其对数形式分别表示lnGDP、lnCONS、lnINV、lnEX、lnIM。通过趋势图可以看出:各变量都呈上升趋势,这说明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而它们的一阶差分序列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为平稳序列。
(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为避免出现伪回归,首先要进行单位根检验。通过对各变量的自然对数进行平稳性检验,各变量检验值分别大于其显著性水平为5%的临界值,表明序列存在单位根,是非平稳的,而其一阶差分是平稳的,即这五个变量都是I(1)的,它们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三)协整检验
虽然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一阶单整序列,但它们可能存协整关系。本文采用Johansen检验法对各个变量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使用AIC、SC信息准则作为选择最优滞后阶数的检验标准。根据以上准则,可以确定出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2阶,由于协整检验实际上是对无约束VAR模型进行协整约束以后得到的VAR模型,因此该VAR模型的滞后期应该等于无约束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减1,即协整检验的最优滞后期确定1。
二、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分析,对外贸易对重庆市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然而,重庆的出口“发动机”的作用还没有的到充分体现。因此,我们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我们要大力发展对外贸易,重视民营企业的作用
2012年民营企业净出口总额达1.15万亿美元,占全国总进出口额的29.8%,民营经济在发展国民经济与扩大对外开放中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重庆与东部发达省份的经济差距主要是由于中小民营企业的落后。因此,要扩大对外贸易就要大力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
(二)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优化对外贸易结构
高新技术产品能够有效的降低外部需求减少所带来的冲击,并且附加值较高。重庆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中,虽然绝大部分是工业制成品,但是出口产品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没有掌握核心技术,产品附加值较低。因此,有必要实行“走出口”和“引进来”战略,一方面要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合作,注重研发和应用新技术;另一方面优先进口国外能够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先进技术和成果。
1.1经济贸易自由化成为主导
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一直有经济贸易的自由发展和经济贸易的保护手段的矛盾存在。总体来讲,各国经济贸易的发展已呈现自由化的态势,并且经济贸易的自由化已成为各国经济贸易政策的主导。但经济贸易的保护手段并没有得到根除,这是因为各国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已经深深地浸没在经济贸易的残酷竞争之中,为了保护自己的优势赢得利润便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贸易保护主义。这几年,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产品在国际舞台上屡次遭遇贸易壁垒,主要原因在于一些国家对其产品采取的贸易保护主义。
1.2经济贸易结构的变化升级
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全球化促使各国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以此导致了对外经济贸易结构也相应做出了调整,一方面货物贸易中加入了高新技术提高了技术含量,使得初级产品经济贸易在总体经济贸易中的比重不断下降而工业制成品经济贸易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影响,全球范围内的服务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这促使了服务贸易在对外经济贸易中所占比重持续上升。
2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现状分析
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努力GDP平均年增长率保持在9%左右,而作为对GDP贡献较大的对外经济贸易也始终保持高速运转。自加入WTO以来,我国深受经济全球化影响,对外经济贸易顺差和贸易总量保持高速增长。据统计2009年我国对外经济贸易顺差是1961亿美元,进出口总值达到22073亿美元,2010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为2.9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0%。很显然,对外经济贸易的迅猛增长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然而,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增长主要还是数量的扩张,缺乏产品附加值。同时,这种缺乏技术含量的粗放型增长态势引发了环境和能源的各种问题,导致了对外经济贸易的不可持续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所获得的发展机遇
在经济全球化席卷而来之时,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正迈入前所未有的机遇期。在此重要时期,我国对外服务加工贸易正逐渐提升自己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研发水平等重要的服务环节在国际市场上的转移水平正在逐渐提高,这也给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自加入WTO以来,我国积极倡导对外经济贸易的自由化,遏制一切贸易保护主义,促使双边乃至多边贸易体系的更加完备。鉴于此,这必将使我国在对外服务经济贸易领域得到长足发展,同时也会促进我国商品的大幅出口,为我国赢得经济贸易发展的巨大空间。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实行的“走出去”进行跨国投资,有利于我国积极参加国际分工,拓展国际发展空间和市场份额。同时我国还将积极地采取“引进来”的措施,从国际市场上吸收利用稀缺资源和核心技术,提高吸引外资的水平和能力。这都将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提供条件。另外,技术、金融等各个领域的创新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金融的改革和开放促使我国与国际接轨,及时汲取优秀经验,完善金融体系,促进我国经济贸易的良好发展。
2.2我国对外贸易面对的挑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我国的诸多领域都获得了较快的发展,这就使得与各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如此便产生了诸多贸易摩擦。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的需要,另一方面在于我国自身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体制和政策不完善,从而诱发了一些贸易摩擦。在全球经济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前提下,我国发展对外经济贸易既要考虑国外因素的影响,又要积极采取措施应对自身所存在的问题。
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增长方式主要是粗放型增长方式,这种增长方式与能源、环境都产生了一定的矛盾,影响了对外经济贸易的可持续增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我国对外货物贸易水平较低,缺乏自主研究和具有自主品牌的商品。(2)对外服务贸易发展水平不高。在我国对外服务贸易出口额占对外经济贸易出口额的10%左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且我国对外服务贸易持续出现贸易逆差,给国民经济带来了不好的影响。(3)由于技术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欠缺,我国企业只是单纯的对技术的引进和模仿,对技术消化、吸收能力不强,最终导致了我国是数量上的生产大国而不是核心技术拥有大国,如此一来我国付出了能源的高消耗和环境的高污染的沉重代价,但却没有从世界市场上分得足够多的利润,深深地影响到了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长远发展。
3加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现实意义
自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经济贸易政策以来,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得到了迅速发展,也推动了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且还使单位GDP环境损失逐步降低,促使了中国经济的和谐发展。所以,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巨大,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我国实行自由的贸易发展政策,可以将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有效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可以生产出大量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产品。如果我国实行自由的对外经济贸易政策,那么我国生产出来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就可以借助国际市场销售出去,如此一来既可以避免国内剩余产品的产生,又可以增加中国居民的经济收入,最终也提高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2)我国实行开放的对外经济贸易政策,借助国际贸易市场引进国内缺乏的原材料和技术设备。如果缺乏这些,那么国家的相关产业就得不到持续发展,或者国家只是利用国内的有限资源进行生产,不仅有使资源枯竭的危险,而且还无法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终会影响社会的稳定。
4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对策研究
4.1关于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4.1.1可持续发展的概述
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国家要将发展与可持续性相结合,将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相结合,同时兼顾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使得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资源、环境等全面和谐发展。从中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意义在于两方面即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是基础,可持续是关键。发展是指人类社会有形物质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可持续是指由于自然资源是不可再生的、环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这些要求当代人必须采取措施不仅要满足当代人日益增长的社会物质财富的需求,同时又要兼顾后代对资源的需求,要为后代的发展留有空间。
4.1.2政策建议
(1)积极发展并完善多边经济贸易关系
我们要对周边地区和国家深入开放市场,建立经济共同体和自由贸易区,进一步扩大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加强对其市场的经济研究,积极拓展我国在中东地区、非洲地区和拉美各个国家的进出口市场份额,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步伐。同时,我国应抓住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参与多边经济贸易谈判,在谈判中发挥自己的建设性作用,维护自身的利益。
(2)调整出口产品结构
我国要建立并完善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出口产品结构,努力加快进出口产品结构的调整、升级和完善。发展附加值高和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出口,并且要把开发的重点放在绿色产品等无污染的产品上,充分运用世界贸易组织所允许的手段进行对外经济贸易的有效发展。
(3)降低环境成本,使资源得到可持续发展
我国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开发绿色产品,降低环境成本。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应该建立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上。在对外经济贸易领域,要将粗放型的贸易增长方式向效益质量型发展方式转变,以此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4.2提升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竞争力的对策研究
4.2.1实施以竞争优势导向为主的平衡型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战略
我国现行的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战略基本上属于出口导向战略,这样的战略易导致粗放型经济贸易增长方式,对外贸易所带来的利益并没有与对外贸易数量同种程度增长。如此,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竞争力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国,但其经济结构还是低水平的接近于中级结构的大国经济。这就要求我国要实行平衡型的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战略。我国的自然资源、资本、技术等资源稀缺,必须要充分利用国外的优秀资源。同时,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趋势正在加强,我国对世界各国的依赖性和竞争性也在逐渐加强。所以,我国还要将竞争优势作为自己的导向,通过增加对外经济贸易,增大就业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2.2加快产业集聚,促进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规模经济和产业集聚是影响一个国家对外经济贸易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它们不仅可以将产业内的相关企业聚集在一起,传递信息、相互沟通,同时还可以促使产业群内的企业之间加强竞争,改进经营方式,提高经营效率。我国的产业化集聚程度低,规模经济效益还没有形成,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增高,致使企业缺乏市场竞争力和应变能力。所以,我国要利用目前所面临的机遇期,加强经济开发区的规划建设,采取租赁、联合、改组等方式整合和集聚各类产业,打破地区和产业的相互分割,以此来组建地域性的产业集群,形成区域整体优势,从而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同时企业要利用集聚优势,积极深化技术改革和自主创新,实现自身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最终达到增强自己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的目的。
关键词: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评价指标;重商主义;修正
1重商主义基本思想
(1)在社会财富观上重视货币。重商主义坚持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金银。认为金银即为财富的惟一表现形态,把货币即金银的多寡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富裕程度的标准。(2)认识到商业的重要性,重视对外贸易、谋求贸易顺差。重商主义认为财富的源泉只能是流通领域,只有靠流通才能增加社会的财富。还意识到商业的重要性。认为国家应保护商人的地位,发展商品经济。随着认识的深化,他们进一步明确:纯粹的国内商业虽属必要,但不能增加国家的财富(货币量),对外贸易才是国家富裕的根本保证。同时,贸易顺差,才能保证金银源源不断的流人国内。托马斯·孟在他的《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一书中明确提出了贸易差额论的原则。他极力主张发展对外贸易,并提出和论证了为保证贸易顺差应采取的途径和手段。(3)强调国家的作用。重视发展本国的制造业。重商主义者要求建立统一的民主国家,认为中央集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是国家致富的重要保证。同时颁布保护商业、工业的法令,实行货币输入和产品出口,限制或禁止货币输出和商品进口的政策。
可见从以上三个方面来看,重商主义是一个思想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不仅仪是斯密所描述的那样“重商”,而是一个将商业、贸易、工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的理论及政策体系。历史证明,重商主义学说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历程。
2现有评价指标体系的重商主义分析
受重商主义思想的影响,在借鉴了“亚洲四小龙”经济发展的经验后,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确立一条以“出口创汇”为导向的对外经济战略。在这一战略的指导下一切对外经济活动以及对我国贸易发展的评价指标都带上了一股浓厚的重商主义色彩。这一评价指标主要有以下不足之处:
2.1过分强调贸易总量和贸易顺差
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开始实行的是“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型”并列的经济政策。1994年进行外汇改革后,人民币太幅贬值,这标志着我国全面转入了“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这与资本主义发展早期,西欧各国奉行的重商主义政策有着极其相似之处。改革开放30年来,对外贸易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重商主义思想影响下的“出口导向型”战略导致了我国在对外贸易发展中对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特别强调贸易额顺差、出口增长速度等指标。为了发展对外贸易,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辅助和直接推动对外贸易总量的增加和贸易顺差的实现。
(1)廉价货币、出口补贴。
中国在实行这种经济战略时借助了两种手段。第一个是廉价货币;第二个是出口补贴。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后,我国开始实行单一的、有管理的市场汇率制度。通过汇率并轨,人民币深度贬值,由以前的1美元比5.7元人民币贬值到8.7元人民币,实则远远低于自身的购买力价值。再加上出口补贴的政策,使出口货物的价格远远低于成本价。有了这两手,从而使中国产品在美国市场上价格偏低,竞争力大增,成就了中国对美国大量出口。
(2)招商引资。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有效的促进经济发展,政府不遗余力的招商引资。中国各级政府制定了各种优惠的政策比如说:税收优惠、设立外商开发区,降低贷款利率等。这一政策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使中国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增强了经济活力,扩大了出口。另外对出口还特别实行了退税优惠等政策。
(3)大力发展加工工业。
在沿海沿江经济带上大力发展以“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通过发展这种劳动密集型工业,扩大出口,目前中国在纺织品、服装和制鞋等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均已居全球第一。2005年,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占外贸出口总值的55%,2007年,我国对美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1454.1亿美元,占当年我国对美出口总值的62.5%,加工贸易项下对美贸易顺差1272.5亿美元,相当于2007年我国对美贸易顺差的77.9%。由此可见,加工贸易在我国外贸中的地位。
(4)“外资”主导中国的出口。
众所周知,许多发达国家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土地成本纷纷来华投资设厂,将中国变成其生产、组装基地,然后出口到世界各地。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外商出口占我国出口额的比重由1980年的0.04%大幅上升到2005年的58.3%。据中国海关统计,2005年出口企业200强中,外商投资的企业就有148家。出口额达1675.5亿美元。占前200家企业的出口额的75.5%。而现有的对外贸易评价体系在对于我国出口中的外资控制现象缺乏有效的细分,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针对我国的知识产权问题就值得我们深思。在我们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绝大多数产品是要依赖国外的专利技术的,这对于我们在评价我国的对外贸易效益时需要有清楚的认识,并积极鼓励国内企业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增强核心竞争力。2.2忽视了对资源、生态环境效益的评价
这一评价体系忽视了发展对外贸易尤其是在重商主义思想影响下的“出口导向型”战略对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的不利方面。“出口导向型”战略下长期的对外贸易和招商引资整体上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然而,问题也同时彰显出来了——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中的“四多”“四少”。(“四多”,“四少”是指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强度大的产品出口多,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强度小的产品出口少}产业链低端产品出口多,产业链高端产品出口少;传统产业出口多,高新产品出口少;货物贸易出口多,服务贸易出口少。)它带给我们的另一个“财富”就是资源的不断枯竭,生态遭到破坏,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比方说长期的低价值产品出口,造成国内原材料和能源的大量消耗。由于消耗的资源大都具有不可再生性,因此,我们面临的资源枯竭危险不断增大,尤其是能源危机。伴随着国际原油市场价格的不断飙升,中国不得不花更多的外汇去购买日益稀少的石油。
随着遍地开花的工厂拔地而起,尤其是国外把那些环境污染严重的产品大量转移到中国生产,然后再从中国进口。长期的招商引资使得利益实现了国内外共享,然而污染却留在了国内。温怀德,刘渝等通过对中国30个省(市、区)2000年~2005年的面板数据进行了FDI与环境污染效应的实证分析,得出了出口贸易与FDI加剧了中国环境污染的结论。虽然外汇有了,但我们付出的代价却是难以计量的——严重威胁子孙后代的利益。
然而解决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还将在未来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究其原因就在于我国现阶段的出口结构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出口产品还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在这样一个阶段,保护环境会引起企业成本的增加,从而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失去了价格优势的中国产品,再出口就是一个问题了。长期的“扩大出口,赚取外汇”思想使得一些企业对一些污染产品不断扩大生产,增加出口,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地威胁与破坏。
2.3社会公平缺失
加入WTO后,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7年我国的进出口总额达到21738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德国。其中出口额达到12180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伴随着贸易量的增加,长期的贸易顺差和资本流入,使我国的外汇储备增加得非常快,截止到2008年3月末,我国的外汇储备已达到16822亿美元,同比增长39.94%,是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
然而,在我们的身边却有着这样一种现象:东部沿海经济发展了,从事外贸业务相关的老板富有了,而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农民工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报酬。他们的工资水平长达数年的徘徊,收入低,没有任何的保障且还被人歧视。社会公平缺失,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的对外贸易评价体系的不足。
3改进措施建议
3.1能准确全面地反映对外贸易的综合经济效益
随着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越来越大,同时结合着国际贸易体系中的新格局,尤其是我国在世界贸易中地位的上升,我们有必要修正当前的一些评价指标,以期更加完善的反映我国对外贸易的真实情况。同时还应该体现对外经济效应变动的连续性。
3.2经济效益评价与资源、生态环境效益评价相结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时期,经济发展带来了我国GDP增加,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有了一定提高。但也应该看到,目前我国所产生的经济问题,是一味追求GDP高速增长的结果,以及由此产生的资产泡沫化,经济发展停滞化和通货膨胀。经济危机带来来的国内投资环境恶化,产能过剩致使经济发展再次陷入困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物价水平的上升
自国家对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行大额投资以来,我国物价开始上升,人民深切的感受到日常蔬菜,食品价格上升。国务院公布十六条后的数天内,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相关稳定物价的政策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到今年11月份,物价控制在了同期的4.1%,物价控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2投资环境的恶化
随着国内物价的不断上升,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的不断上调,国内投资热潮不断降温,投资环境也逐渐恶化,股市也随着4万亿投资热潮的逐渐退出而进入下降调整阶段,房地产随着政府的调控,资金链也面临严峻考验,中国经济发展在国内环境上困难重重。
1.3对外贸易的严重萎缩
11月以来我国对外出口贸易额创新低,主要表现在外贸出口需求不足,出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比2010年明显回落,我国对外企业面临成本上升,税费较重,盈利空间缩小和融资困难的局面。这种情况直接导致外贸企业对经营状况的预期更为谨慎。再加上更为困难的投资环境,这对外贸企业的发展带来严峻的考验。
2经济危机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影响
2.1我国企业出口贸易摩擦不断,并有越演越烈之势
经济危机下,全球资本市场逐渐萎缩,经济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也不断显现。在以金融危机始发的美国,金融业市值蒸发已经接近20世纪初的经济危机时代,在这种情况下,以欧美为主的发达国家均采取较为严厉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具体包括通过政府的采购国内货物产品,与此同时限制其他国家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以达到维护国内经济稳定,保护国内企业正常发展的目的;与我国贸易较为密切的发展中国印度也处于保护本国经济的目的,对我国出口产品进行了分类的管理,比如限制医药相关的产品以及儿童玩具等,从而有利于本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较好稳定的发展;而国际贸易的直接参与者大型跨国公司在面对金融危机时也提高了市场准入门槛,对产品,以及服务的规格制定了一系列相对苛刻的规定。这些都这次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我国从事外贸的企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2我国对外贸易企业发展速度降低
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对外贸易企业起着主要的作用。据有关数据统计,上世纪90年代以来,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维持在20%以上,同时应该看到,外贸企业的发展对我国劳动力就业有着积极的带动作用。我国加入WTO以后,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出口增速较为明显,一般保持在20%左右。但随着美国经济危机的爆发和相关贸易政策的出台,我国出口贸易摩擦不段,贸易壁垒重重,贸易出口大幅度萎缩,特别是对美国的出口额度急剧下滑,我国外贸企业对美贸易面临严峻的挑战,甚至出现生存危机。资料显示,2008年我国对外贸易出口额较上年放缓7.9%。各个行业均出现明显下滑趋势。
2.3我国外贸企业融资缺口扩大,出口收款困难
根据银监会的数据统计显示,2008年,各大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规模远低于2007年的同期水平,贷款规模的缩小,对这些中小企业的带来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融资困难,很多中小企业因此而倒闭。同时,从外因来看,外贸企业出口商品还面临着货款收回的困难,包括货款收回的额度和收回的时间上都比预定的大打折扣,根据进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估算,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出口贸易企业收款等待时间增加,索赔额度也明显增长。由于银行收紧银根,中小外贸企业融资困难,很多企业资金链面临断裂的风险。
2.4国内大量中小外贸企业倒闭
国内出口中小企业在面对这次金融危机时候准备不足,而且中小企业自身的资金实力,成本控制以及价格制定上都丧失了竞争力,这导致以出口为主的贸易企业利润急剧下滑,两方面导致外贸企业难以生存下去,沿海地区中小企业倒闭潮更为明显,相伴随的国内劳动力失业、投资资金面临收回的风险等诸多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通过以上几点的分析,这次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我国外贸企业产生了较为直接的影响。这次金融危机,开始于美国,美国为我国第一大贸易出口国,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美国具有高度的相关性。本文以下将探讨我国外贸与这次金融危机的关联效应。
3目前我国外贸企业现状的原因分析
2007~2009年之间,虽然受到美国国内经济的影响,两国贸易始终处于重要地位,相关性保持在0.174以上,美国始终作为我国主要的贸易出口国之一,美国的国内经济发展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外贸出口的情况,和我国国内经济发展的情况,并通过以下渠道加速传播:其一,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的双重压力。随着美国信贷危机的爆发,国内经济资金链吃紧,部分房地产资金出现断裂,政府处于免于经济崩溃的考虑,出台了一系列的救市计划,并向国内市场注入了大量的流动资金,8000亿美元的救济资金出台,启动了各国政府向市场注入资金的大幕。而这些资金并没有像投放时政府所想的那样,流入资金紧缺的房地产等部门,而大部分流入到了其他行业和市场,这就意味着引起局部的通货膨胀,向市场注资的各国同时也面临着物价上涨的压力,流动性紧缩和过剩,经济产生剧烈的波动,这对我国出口贸易带来了成本难以控制等挑战。其二,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以及引发的问题。危机爆发初期,美国为转嫁国内经济颓势,提出人民币币值低估言论,再加上国内物价上涨,人民币升值压力空前增大。由于对人民币升值预期增强,各国游资涌入我国市场,成为我国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产生结构性通胀的动力。我国政府为了抑制通货膨胀,提高了存款准备金和贷款利率,这很大程度上切断了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或者提高了中小企业融资的门槛。内外环境的日益恶化,使中小企业的发展困难重重。
4我国外贸企业面对经济危机所采取的措施
面对这次突如其来且波及面较广的金融危机,各国政府及时采取措施,力争使金融危机对本国经济影响降低到最小;世界各国也认识到经济的全球化发展需要共同努力解决所面临的金融危机。世界经济虽然在短期内难以复苏起来,但就我国外贸行业来说,在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落实并实行了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
4.1宏观方面的政策
其一,制定拉动内需措施,发展外贸所需的基础保障。全球经济市场的不景气,对外贸易发展困难重重。为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政府制定了扩大内需以拉动经济的措施,并以此促进外贸企业的发展,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国内环境。为扩大内需,要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减少国内经济对外部市场的高度依赖性,拓宽外贸企业在国内市场生存空间,同时保证政府出台的4万亿基础建设投资落实在实处。国内市场的开拓和政府的扶持是外贸企业发展的保障。其二,切实加强对外经贸政策的落实。考虑到我国外贸企业面临的实际困难和资金承受能力,政府运用灵活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注重局部的调控优势,而货币政策负责协调全局。央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在面对全局的形势上进行间接和全面的调控,并在稳定物价,防治危机传导和引导流动性等方面发挥了卓有成效的作用。在区域协调上,做好国内外经济政策的协调合作,同时在产业转移上,把东部发达地区和西部欠发达地区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东部地区的人力物力财力,带动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其三,加强和国际间的合作和沟通,发挥互利共赢的机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间经济政治密不可分,各国只有本着互利共赢的目的,目标达成一致,通力协作,共同构建应对这次金融危机的合作框架。具体上,做好对美国经济形势分析的基础上,密切和欧洲、亚洲等国家合作,共同面对,以防美国经济问题对其他地区扩散;作为我国政府来说,稳定我国货币的币值,防止国内经济产生大的波动,严防美国转嫁危机的传导机制,以达到我国经济的软着陆。并且使我国对外贸易有着相对宽松的国内经济环境。同时加强国际间的沟通和协调,为解决贸易摩擦建立磋商机制,有效规避不平等贸易规则。
4.2面对危机,我国外贸企业微观举措
基于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下我国外贸发展情况,可以看出,今后五到十年我国外贸总量仍将随着全球经济的增长而保持快速增长。不过,由于国内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所带来的政策调整,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大我国外贸出口成本,使对外贸易顺差向缩减方向发展。目前的国际环境,对我国外贸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外部需求保持快速增长,外贸经济增长速度虽有所放缓,但仍然超过全球经济增长。到2015年,全球贸易增速将超过8%,未来全球经济快速增长将扩大我国的外部需求;另一方面,国际产业转移趋势将继续,国际分工将更加精细,制造环节大规模的向有市场和有成本优势的国家和地区转移过程将持续一段时间;区域性的双边和多边一体化将继续,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世贸组织各成员国之间的关税将进一步降低,贸易壁垒进一步减少。随着中国参加区域性经济组织的增多,发挥比较优势,增加了中国与其他经济体的紧密度,但各国内部金融市场波动同样可能扩散到全球市场。同时,全球经济增长又面临不确定性,使得国际环境更加复杂。一方面,国际政治变化,地区冲突影响全球经济稳定。另一方面,全球经济失衡问题有待解决。受2009年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和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进入衰退,尤其是对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经济区域的出口急剧下降,我国外贸出口出现负增长。第三方面,国际石油价格频繁波动,对全球经济造成巨大影响。贸易保护主义总体来说有所削弱,但针对个别国家的贸易保护在一定时期内将有所增强,美国、欧盟等与我国逆差较大的经济体与我国之间的贸易摩擦继续出现。以绿色贸易壁垒为例,我国出口前十位国家和地区均为世贸组织中“贸易与环境委员会”的重要成员,如果绿色保护主义在上述国家运用到贸易中的范围越来越广的话,我国出口市场就会面临越来越困难的局面。
2、基于外贸结构:加工贸易和服务贸易发展势头强劲
OEM的英文是OriginalEquipmentManufacturer的缩写,指一家厂商按照另一家厂商的要求,为其生产产品和配件,现已发展成为定牌生产或贴牌生产。国内习惯称为加工贸易。近几年来,加工贸易在中国发展迅猛,贸易份额占55%以上,而且,我国的加工贸易也主要以OEM贴牌生产为主。一方面,OEM可以使我国企业更多的参与国际竞争,进入国际市场。近年来,国内一些家电制造企业为了开拓国际市场,扩大企业规模,为国外品牌做加工。这样做不仅增强了企业的竞争意识,更重要的是为中国企业提供了一个参与全球产业链的机会,有利于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另一方面,OEM帮助中国企业学习外国产品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提供OEM的企业在产品供应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可以在质量控制、效率控制等在管理上按照购买方要求组织生产,从而提高管理水平,降低生产成本,达到规模经济,这对加强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加快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货物贸易中OEM作为主流生产方式,但是,在整个贸易结构中,近年来服务贸易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
3、基于资金:进入工业制成品贸易和服务贸易的不同影响
作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角色,FDI在外贸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FDI一直以平均9.8%的速度增长,是发展中国家中吸收FDI最多的国家,外贸依存度总体上来说处于总体上升的过程。规模庞大的FDI存量,与我国近年来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引进外资鼓励外贸发展密不可分。我国所吸收的FDI中,工业制成品贸易中的制造业所占比重较大,提高了外贸依存度,而服务贸易吸收的FDI比重较小。制造业所吸收的FDI,无论是在实际利用外资存量方面,还是在每年进入我国的FDI总量中,所占比重都达到70%以上。这些都促进了制造业的产业规模、产业水平的扩张,产量的快速膨胀。由于国内市场有限,产量的提高必然导致出口的快速增长,我国制造业的出口每年都保持在平均30%的高速增长,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总额的比例达到90%。因此FDI促进了我国制造业的产量和出口量,使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增强。但是我国服务贸易吸收FDI较少。与美国比较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吸收了比中国更多的FDI,但中国的外贸依存度是美国的3倍。这是因为,进入美国的FDI中有70%进入了服务贸易,而中国却有70%以上进入了工业制成品贸易,服务贸易FDI所占比重不到30%。现在各国的FDI都越来越多的被其国内的服务贸易所吸收,是因为服务贸易的FDI在促进GDP增加的同时,也大幅度的降低外贸依存度,而且服务贸易已成为各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国服务贸易FDI所占比重较低,也是我国外贸依存度较高的主要原因。
4、基于货币:人民币不断升值导致我国贸易成本提高
中图分类号:F239.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5-0093-01
1 全球经济失衡背景下的中国经济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失衡现象是指一国拥有巨额贸易赤字,而与该国贸易赤字相对应的贸易盈余则集中在其他少数国家。当前阶段全球经济失衡的基本表现是,美国的贸易赤字庞大、债务增长迅速,而中国、印度等亚洲其他主要新兴市场国家等对美国持有大量贸易盈余,而这些国家的汇率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包括汇率制度在内的金融体系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异。造成了美国与亚洲国家之间在消除外部经济失衡时的制度障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全球经济失衡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集中表现为我国与美国、欧洲发达国家,主要是与美国的贸易顺差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对进出口的影响。根据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一个国家总是出口其资源禀赋相对丰裕的要素密集型产品,进口其资源察赋相对稀缺的要素密集型产品。我国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即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而欧美发达国家,资本和技术相对丰裕,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在70%以上,而制造业只占15%左右,因此需要进口大量的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出口资本密集型的产品。显然。中美、中欧贸易的商品结构符合国际分工及资源禀赋理论,各自在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形成顺差。
(2)由于国际产业结构调整所导致的国际分工的变化。贸易顺差与由美国主导的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有密切的关系,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发达国家产业升级,使制造业加速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世界经济出现“美欧消费,亚洲加工”的格局。基于我国稳定的政治环境、较为健全的公共基础设施、优惠的贸易政策安排和高效廉价的劳动力等优势,自上世纪末以来,海外跨国公司开始走上跨国外包、制造业产业转移之路,在我国投资建厂,开展来料加工业务并将制成品出口到国外,中国作为世界加工厂的角色日益明显。国际产业转移是中国对美国顺差的主要原因。
2 持续大幅贸易顺差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对外贸易顺差的出现和扩大,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的结果和重要标志。但作为一把“双刃剑”,它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潜伏着巨大的风险。
2.1 外贸顺差对国民经济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推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由于我国出口导向型的国家政策、内需不足的国内经济环境,决定了中国每年快速的经济增长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由出口带动的。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低收入国家,工资水平、管理成本和原材料成本与其他国家相比有较大的优势。因此,很多出口企业凭借劳动力和成本优势所创造的低价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出口增长为国内提供了大量的新增就业岗位,缓解了人口增长导致的就业压力。
(2)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制度创新,提高我国综合实力。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在其规模经济理论中。全面论述了在规模报酬递减的条件下,通过出口扩大增加产量、降低成本,推动经济增长的机制。我国可以通过大力促进产品出口,获得贸易顺差来拓展国际市场形成国内产业规模经济。此外,扩大出口还可以加快本国的知识积累,促进技术进步。通过开展国际贸易可以促进知识与专业化人力资本的迅速积累;通过出口参与国际竞争可以迫使企业加大研究与开发部门的投入,增强其竞争力,从而使一国的经济加速增长。
2.2 外贸顺差对国民经济的消极影响
(1)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由于我国早先实行强制性结售汇制度,货币当局通过外汇管制的措施,将本应该由各个经济主体(私人、企业)自行持有的外汇资产掌握到货币当局一家手中。因此实体经济的增长,对外贸易余额的增量集中体现为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规模不断增大。巨额的外汇储备成为困扰我国宏观经济的一个极不稳定因素:首先外汇占款渠道的大量基础货币投放,增加了国内流动性过剩的压力,从而引起金融资产、固定资产价格大幅上升,通货膨胀压力增大等一系列后果;此外,人民币的升值预期诱使国际短期资金大量涌入,进行投机活动。进一步加快了资产泡沫的形成,使整体宏观经济呈现过热的局势,不利于我国的经济保持稳定增长。
(2)对外贸易依存度的风险加大,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一直呈现出高速增长的势头,年年贸易顺差,其增长速度超过了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对外贸易增长持续高于国民经济增长的结果是对外依赖程度不断攀升。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由于近几年,我国国内需求严重不足,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一直偏低,为保证经济正常稳定的发展,众多的企业都依靠国际市场的需求生存,经济呈现出明显的外需拉动型特征。这一方面显示我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不断加深;另一方面,过高的外贸依存度意味着我国经济的增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依赖于外部需求。这将使我国经济发展的面临更大的风险,一旦国际市场发生波动,必然会极大地影响国内市场,从而造成我国宏观经济的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