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23:4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小学教育发展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1.第一点是老师的综合素质偏低。农村特别是偏远农村小学的教学主力仍然是转正民办教师。这些人为农村教育奉献了一生,劳苦功高,但是也不能回避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些人原始学历大多是初中,高中很少,甚至于还有部分是小学毕业。最近几年,各个学校也补充了部分年轻教师,可扔摆脱不了“分不来、留不住、更新慢”的现状。
2.第二点是老师的年龄偏大,平均年龄都在五十左右。爷爷奶奶辈是小学教育的主力军,这些人教育理念思想观念跟上社会的进步更难适应儿童的发展。年龄的上涨不代表阅历的丰富,反而缺少年轻人的新意与活力。农村教育缺少新的力量的推动。
3.第三点专业学科教师严重匮乏。开全课程开足课时是一项最基本的要求,可农村学校根本就没有音乐、体育、美术、科学、信息技术这些专业教师。因此这些学科在农村学校要么不开要么由语文数学老师兼任流于形式,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只是一种理想境界了。
(二).教学设施落后由于这些年我们国家对农村的投入太少欠账太多,致使农村和城市的教育差别越来越大。教育的均衡发展也成为水中月镜中花。目前偏远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仍然停留在九十年代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水平上。教育设施设备“普九”后基本没有补充充实更新过。由于经济落后,教育缺少经费的支持,农村的教育设施极其落后。一些教育必需的设施比如基本的体育设施、多媒体、实验器材很少甚至没有。由于基础设施的严重匮乏,导致许多教育内容以及教学管理不能正常的开展并完成.
(三).学生个人问题———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在农村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长时间的缺乏父爱母爱导致任性、偏执等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问题学生越来越多。也就造成了正常的教学工作无法很好的在他们身上开展并得到相应的效果,使得教学工作的困难日益加剧。并且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与教导,许多儿童的思想顽固不化,身上带有不良的风气,这就给教学工作增加了困难,老师很难的去管理与教育。
二.做好农村小学教育管理的方法
(一).加大资金投资力度,切实做好对教育事业的支持。为了使农村教育更好更快的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中央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投资力度,政策向农村教育倾斜。当地政府应切实把教育工作放在首位,不仅加大资金的投资力度,同时也要积极协调人力、物力、财力,努力发展农村的教育事业。
(二).加强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基础设施是农村小学教育管理中一个重要因素,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健全会对小学教育管理起到莫大的作用。因此,面对当前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加强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与关键,当地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基础设施的修建与维护,力图保证孩子们在一个较好的硬件环境中生活与学习。
(三).师资力量的扩充。首先国家应加大对大学生与农村教书的鼓励与支持,并相应的给予物质上的支持与精神上的支持。大学生是一个国家的中坚力量,是教育事业的最新成果。他们带着无尽的新鲜活力和与时代靠近的知识,让他们去农村教课最合适不过。其次,也要加大对农村小学教育的宣传,使这些大学生知道农村小学教育对于他每年的迫切需要与渴求,使他们懂得自己的社会作用。同时,也要提高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使他们的思想境界以及人生观,价值观。
(四).完善老师的管理运行机制老师作为农村小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可控对象,如何管理老师,留住老师成为农村小学教育管理中的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工资作为一种调控老师的手段,要与老师的工作和相结合。充分尊重有能力,能者多劳的老师,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局势,让老师真正体会到工作的切实必要性与紧迫性。留守儿童作为一种群体,缺少父母以及周围人的关心,从小心理就会产生变化与阴影。因而心理辅导就极为重要。一个好的心理教育不仅会改变孩子心里的整个世界,同时还会对他以后的健康成长有莫大的帮助。
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在经济、社会的稳步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可持续发展观发展到教育领域当中应运而生的理念。
一、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概念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名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并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牺牲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由挪威的首位女首相GroHarlemBrundtland首次系统的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涵义。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全国工作委员会秘书处的观点认为,根据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推行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为解决可持续发展一系列实际问题而实施的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为了帮助学生形成符合可持续发展需要的行为习惯、价值观念、科学知识与生活方式,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①
二、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经济功能
(一)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
可持续发展教育可以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正确的的发展价值指向。小学属于基础教育,是每个人生存和生活必须要接受的教育,教会小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能力,从幼年开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例如,小学数学可以渗透给学生不乱花钱意识,小学品德培养小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环境忧患意识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从普通小学生转到有基本能力的潜在劳动者。
(二)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可以把观念深入到学生内心,产生节约责任意识,在后续的教育上继续强化,加上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在以后工作岗位上就会自觉为提高生产效率而钻研。
(三)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可以让经济发展更环保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要借助人的力量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理念是辩证的,是科学的,是经济发展必须遵守的条例。坚持可持续发展科学可以提高生产环节的废物处理水平,不能以伤害环境谋求经济发展,得不偿失。
三、从经济角度实施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策略
(一)教育部门加大对小学教育的投资力度
利用“大扶贫”战略等一系列资金,引进国家教育经费的投入,提高税收的利用率,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发展同经济的发展联系起来,实施精准扶贫工作,完善学生奖学金发放机制,加强对学校教学的监督工作。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和国外优秀小学进行合作,开展我们同发达国家专家的双边合作。增加民间教育和经济往来的频率。
(二)促进不同地区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公平
在西方经济理论中,公平和效率是市场的代言人。然而随着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小学教育归属于基础教育,要求教育公平和公正。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均衡,发展水平和发展深度都有很大差距,如果完全按照市场的调节作用则必定导致教育不均衡不公平。教育部门应当将市场当作服务于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发展的手段和方法,既要对于教育方向的市场配置资源适当放权,相关教育部门也要适时引导教育发展的方向,促进教育公平,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适当放开社会资本对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投入
小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教育不仅需要教育部门的重视和投入,学校自身也要想方设法为本学校的教育提供更好的条件。发展可持续发展教育需要有经济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教师,需要活动经费,需要开展课程的合适场合,而这都离不开教育投资。可以公开融资和利用众酬等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并设立相关监管部门,及时公布资金和资源的使用情况,资源使用透明,相信社会各界对教育投资的热情只会只增不减。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让它在经济学角度发展很有裨益,应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合理调整教育成本,既要注重社会成本,也要注重经济成本。从社会发展考虑办学理念,尊重教育规律,从学校和学生的利益出发考虑一切。
作者:丁秀莲 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ESD)项目./_d1479.htm.
2、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奇可以产生兴趣,在无形中有种极强的吸引力,推动学生去探求问题,揭开事物的奥秘。首先抓住小学生好奇这一特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引导他们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对于农村一年级小学生来说,由于没有参加幼儿园教育,学前班的时间短,学前教育基础差,课外读物少,有的甚至根本没有读过课外书。为了培养他们广泛阅读书籍的能力,拓宽他们文学知识的视野,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们按教学改革的要求,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实践证明:(1)启发式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课堂导入要风趣精炼。用故事、儿歌或谜语把学生带入课堂学习状态,如:《把信寄给爸爸》一课的导入是用一个信封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出一个小朋友给爸爸寄信,而进入课文的。要讲解精炼,重点突出,要做好课堂的主导,如:学习《青蛙给星星打电话》一课的课堂提问,他还会说什么?如果是你,你又会对星星说什么?立刻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一时间禁锢的思维活跃起来,认真思考想象,发言踊跃,形成全体同学互动。同时,教师要注重班级“弱势群体”的活跃、参与程度,做好引导工作,达到不留下死角,保证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2)在课堂教学中安排适当的讨论式教学,给学生充分的发言,阐明自己观点的时间。学生的讨论发言显示出了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反映出了他们接受知识的差异性,为教师提供了可靠的教学反馈信息。这不仅有助于消化理解课堂知识,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是有突出效果的,也为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提供了真实的依据;(3)在每单元结束安排一次读书汇报会或作文讲演会,让学生自己组织,做到学生间互评,力争扩大学生发言范围,尤其要注重内向性格学生的发言。教师要宏观管理好课堂,并做好恰当点评总结,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激起学生的好胜心。对语文课产生探究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写作,语言表达,组织能力。
3、语文课堂要走向社会
要让学生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利用社会的大舞台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可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校外活动纠正学生的错别字;节假日带学生到集镇活动,多注意收集广告、招牌、店名、农贸市场的错别字。也可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错别字纠正比赛,成语解释比赛,诗歌创作朗诵比赛。这样会对学生的语文知识的巩固、提高、扩展起到很大的作用,也给他们创造了施展才华的机会,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开拓教师教学视野,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利于教学思路的创新。灵活的教学方法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展学生个性的关键。
一、确立教研室地位
学校教研室接受校长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属学校的中层机构。中学设置教研室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是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的需要;是解决中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是中学技教育规律办学的需要;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我们应该在学校工作中努力去确立其地位。
1.争取领导支持,明确地位。“科研兴校”已成为学校的发展战略、我们应该把教师的教育科研情况作为评模选优、职评考核、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之一。争取让学校在重视教学这个中心的同时又不忽视科研这个重点。争取让学校行政定期研究教育科研工作,确定研究重点,并列入学校工作计划、安排、实施、总结等各个环节。恭请校长亲自参加教育科研,并监督和指导科研与教研工作的正常开展,对教育科研进行明确的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通过领导强调学校各个环节的科研工作,达到明确教研室地位的目的。
2.力争实现“五子”,落实地位。学校教研室应有“牌子”(单独立室)、有“庙子”(配备办公桌、文件柜、资料箱、专用微机等)、有“位子”(配备专职或兼职主任、科员、资料员)、有“票子”(有一定科研经费)、初步走出“路子”(以区级以上课题为依托,以校级课题为基础.以教研促教改,以教改为契机,推进学校工作的全面发展模式)。实现“五子”,就搭好了教研室工作的“戏台子”,落实了教研室的地位。
3.通过自身建设,赢得地位。教研室成员应具有主人翁精神,树立科研意识.突出一个“爱”字,落实一个“勤”字,发扬“敬业、奉献、团结、务实、创造”的校园精神,群策群力,走出一条教育科研的新路子。
(1)明确科研的指导思想:树立科研为教育服务。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合格人才服务的意识。
(2)具有良好的科研作风:本着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宗旨,解决教育、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3)具有正确的科研态度:尊重教师,听从他们的意见,尊重教师的劳动,维护他们的利益,民主制定和实施科研课题的申报、立项、指导、鉴定、推广措施。
(4)遵循基本的科研原则: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传播教改信息,探索教学规律,提高教育质量方面,积极倡导,大胆实践,在求实的基础上,以开拓精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5)追求既定的科研目标:在科研工作中踏踏实实、真抓实干、兢兢业业、锐意进取、勤勤恳恳、无私奉献、讲求实效、多出成果。
同时,加强教研室的组织建设和教研室人员的修养。通过自身建设,和教师一道参与教改实验的全过程,让教研室成为教师们心目中的教研室,从而赢得教研室在学校中的地位。
4.主动参与管理,体现地位。教研室负责人应该参与学校行政会,研究学校的全面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教研室负责人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科研设计和课题研究的主要成员;教研室负责人应该参与行政值周,全面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教研室人员应该积极指导教师们的科研实验,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就能很好地体现教科室的地位。
5.壮大科研队伍、巩固地位。教研室要让教师树立科研意识,激发科研积极性,重视发展和培养教育科研队伍,努力为优秀科研人员的迅速成长创造条件。教研室要组织全体教师参加教育科研基础培训,派科研人员参加学术研讨会和各种课题论证会、阶段评价会、鉴定会。通过讲座、示范、编发资料,宣传教育科研理论,让教师们懂得教育科研的基本理论,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提高教育科研素质。要求全体青年教师人人选题立项,投人教育科研实践。由此逐渐壮大自己的队伍,巩固自己的地位。
6.体现科研特色,提高地位。教研室的工作只有通过大胆创新,注重实效,争创特色。才能提高其地位。
7.接受监督检查,牢固地位。教研室的地位只有通过实践检验,经受起领导的检查和教师们的监督,得到大家的认可才算是真正的稳固了。
二、发挥教研室职能
学校教研室是研究机构,主要研究本校存在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以提高教育质量;承担评选、鉴定和推广本校科研成果,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的决策提供依据、起好咨询作用,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参谋部”和“智襄团”。具体可以发挥以下几个方面的职能:
1.发挥导向职能,体现中介性。既然教研室是学校的“参谋部”和“智襄团”,对学校的决策提供咨询。那么,对学校的工作就有着导向的功能;教研室既要对学校教育科研提供理论指导.又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理论、促进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从而起到了中介作用。
(l)管理导向。教研室应配合学校行政坚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方位育人”的办学方向,端正办学思想。我们结合本校实际。提出了“以德育为先导,以教学为中心,以教研教改为契机,以艺体科技促发展,以务实为根本”,完善学校管理,强化校风建设,优化育人环境,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使学校真正成为‘实践性、示范性、花园、乐园’学校、力争一流质量。
教研室应配合学校狠抓“两全”(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让“三让一树”深入人心,把“爱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成功”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还应要求教师不放弃每一个落后学生,每个教师必须和两个落后学生交朋友。开展“同学,让老师与你同行”的个案教育研究活动。在素质教育中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学生观、教学观,从而增强素质教育意识,提高素质教育的有效性,让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2)德育导向。学校办学应以德育为先导,健全德育工作机构,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紧密联系的工作网络。德育工作要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要明确,做到全方位实施、多渠道拓展。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整体构思,分层要求,分段实施,分类推进”,德育工作要做到学期有计划,学月有主题,每周有安排,检查评比落实。积极开展符合学生,实际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进行“五爱”、“五自”、“三会”教育。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锻炼意志和品格,增长智慧、体力,立看今天,着眼未来。”
(3)评价导向。对教师的评价要做到:变单一的分数评价目标体系为全面的素质教育评价目标体系、变结果评价为以过程评价为主;变“揉差”学生为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不断研究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努力铸造师魂,培养师德,提高师能。对学生的评价应逐步取消百分制。采用等级+特长+评语的评价方式。注重知识、突出能力、加强平时、取消期中、淡化期末。坚持每年评选学校优秀论文,编辑优秀论文集,鼓励教师不断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并向有关刊物推荐发表。
(4)科研导向。教研室要发挥科研主力军作用,捕捉信息、紧踉形势、抓好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系列研究活动。
2.发挥构建学校教育科研网络的职能,体现研究性。研究工作是教研室的基本任务。教研室既要研究现状、找出问题、进行理论与方法的指导,又要不断地发现新的问题、探索其规律,逐步向深层次发展。学校的科研既要分工、又要合作,共同围绕素质教育这个中心展开研究,形成校长室一政教处、教务处——教研室——教研组、年段——教师一条龙的教育科研格局。
(1)突出“龙头”课题。学校应把区级以上课题作为龙头课题,加强管理,大力宣传。加大科研力度和经费投入,从而带动其它课题的研究。
(2)落实校级课题。对本校有重要价值意义,研究方案合理并具有相应的研究条件的课题应审定为校级课题,它包括各办公室、教研组、年段和个人研究课题。
(3)扎根个体实验。科研要通过实验来完成,实验要由个体来实施,个体实验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到科研的效度。因此,应着力于实验的跟踪研究。
教研室要指导教师选题立项,先由各教研组确定研究总课题,
再由教研组成员根据学生的实际性情况和自己的特长选定研究的子课题。
3.发挥教育科研的管理职能,体现领导性。教研室除了自身的研究业务外,还要组织领导全校职工进行教育科研,推动学校的教育改革。为了推动学校教育科研的有效开展,提高教育科研质量,教研室应制定本校教育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内容包括项目的申报及审批办法、成果的鉴定与评价方法、项目的经费管理与奖励办法等、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领导重视是教育科研得以实施的保证,目标明确是教育科研富有实效的前提,内容丰富是教育科研具有活力的关键,体现特色是教育科研适应发展的核心。所以,对课题研究应坚持计划落实(每期教研室都要对课题研究拟出具体计划,提出明确要求)、目标落实(教研室分别确定出课题研究的工作目标、育人目标、家长学校目标、成果目标)、组织落实(把课题研究落实到年级、班级,责任到人,精心组织,精心辅导,认真开展活动,为目标的实施创造条件。课题组成员要定期讨论研究情况,确保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项目落实(根据研究课题,拟定出具体的内容及其操作的系列和序列,让活动丰富,注重实效,以利于研究的深化和细化)、时间落实(包括学科教学和各类活动)、资料落实(耍求教师认真做好活动记载,并收集好学生、家长、教师的作品、图片、表格、总结等资料。教研室要按期收集整理资料,为提炼成果提供事实依据,学校图书室要定期向教师开放,并提出学习进修的要求,发挥好各类资料的作用)、总结落实(每学期结束后,都要求课题研究人员写出该期的课题研究总结,教研室要写出课题研究的工作总结和阶段报告)、评价落实(根据教师的研究情况和总结,评价教师的研究工作,以激励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从而保证教育科研有序、有效、生动活泼地发展下去。
4.发挥推动和改进工作的职能,体现服务性。教研室是学校教育科学的研究机构,通过教育科研能推进教育实验的进一步开展,促进教师改进自己的工作,提高自己的素质。
(1)教育科研能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研究本身就是用理论指导实践,再从实践中形成科研成果的过程。
(2)教育科研是传播先进的教育思想、正确的教育观念的有效载体。教育实验研究与成果推广的过程,是普及先进教育思想的一个有效途径。
(3)教育科研是办好学校的动力之一。“实验”两字在人们心目中成了改革、创新、进取的代名词。对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又是一种压力,压力转化为动力,推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4)教育科研还是许多学校为适应市场经济需要,
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增强竞争能力的方法之一。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形态下,一所学校在本区域的声誉和影响力,直接关系到它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将学校办出质量、办出特色几乎成了所有学校追求的目标。
(5)教育科研还是师资培养的有效途径。通过实验研究,对提高师资质量具有特定的魅力。
①教育科研能促进教学改革。学校根据实际需要组织教师有针对性地研究问题,把科研同教育教学和管理密切结合,是学校摆脱困境,求生存、求发展、上台阶、上水平的关键之举。
②教育科研可促进教师水平的提高。规定科研任务,可以促使教师读书学习,研究理论,留心教学中的种种问题,主动进行探索。研究成果又可直接用来指导实践。所以,科研过程也是教师自我提高的过程。
③科研可以促进教师提高工作效率。有的教师的工作是超负荷的,但只要稍加分析就会发现:造成超负荷劳动的原因主要是教师水平低,不能有效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只有采用加时间这种笨办法。如果向四十分钟要质量、要效益、不仅让学生学习轻松愉快,教师也会有时间和精力从事研究,提高工作效率。
总之,在教育科研中,通过教师大胆创造探索、总结提高,有力地促进教师教育理论水平和思想水平素质的提高,促进教师由“教书匠”向“研究者”转变,形成科研促发展的氛围,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研室组织好了全校的教育科研,也就等于为学校的发展服务。
跟随这世界发展的脚步,当下中国的发展已渐入国际轨道,而培养与其发展相接轨的人才则成为当前教育的目的--培养面向世界的人才,面向世界的人才就是要了解各国的语言和文化,面向世界的人才,就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然培养面向世界,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英语要过关,英语--一种国际语言,一枚让学生走向世界的通行证。从娃娃抓起,则是培养面向世界人才的关键,根据儿童智能特点和语言学习规律,抓住幼儿,小学低龄时听说能力发展的黄金时期,让孩子在幼儿时就开始学习英语,在一年级时正式开设英语课,大力推广“兴趣,情景,活动”等多元化教学模式则成为小学英语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小学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与保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成功的英语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持久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之中,使他们对英语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因此,课堂教学手段必须不断更新,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语言实践活动,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实践的热情,加强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变兴趣为参与实践的动力,并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这种兴趣,为语言实践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在阅读大量教育著作后,我对提高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有以下几点看法。
1.1把握良机,渲染英语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小学生有着爱说爱闹的孩子气,他们无所顾忌、敢想敢说、好动,求新求异的愿望强烈。因此,我们必须因势利导,不要为了盲目追求课堂纪律打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满诱因或悬念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抑扬顿挫,风趣幽默的语音语调,必定能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们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敢于用英语大胆发言,积极思维,不断产生学习英语和施展能力的兴趣。因此,我们应适当地把教室变成他们的活动场所,让他们自由地施展个性,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学习内驱力自然逐步增强。
1.2充分研究教材,认真备课,在各教学环节中增加趣味性。
学习材料和内容一般是由易到难,逐步深入,教师在对学习材料和内容的处理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刺激程度,使学生的思想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使他们的兴趣逐步升级。其次增加教学环节中的趣味性,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也有助于使学生的兴趣得以保持。在使用教材前,教师要想办法使教材中的情景新颖可信,由此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合理地运用实物、图片、多媒体课件等,让所要呈现的情景更加直观而富有情趣。
1.3教材内容尽量与时代同步,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教学方式以交流互动为主
教材只是人类浩如烟海的知识的一种“样本”并不是学习的唯一素材,迎着21世纪的曙光,我们进入了数字化信息时代。受到网络等多种资源的冲击后,教材的局限性就更加凸显出来了,经过筛选的网上语言资源就成了教师经常使用的素材,并被广泛应用于学习英语的课堂中,比如:在进行课文教授时,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听说读写的英文材料,采用自制课件来授课,通过声光电的完美结合,用生动的形象,真实的画面,优美动人的语言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刺激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求知欲,例如:我们在教"doyouwanttohaveapet?"这一内容时,我们就可以运用实物图展示,课件辅助的教学法把方法,引导学上讲出身边的animal,并提出哪些动物可以作为”pet“被他们拥有,这样的教学方法,充分让学生参加其中,使得课堂气氛接近并融入日常生活,而课堂中营造的真实的语言环境和文化氛围则很好的激发了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从的工具到文化:开创外语学习的新境界
真正的外语学习,应该是从工具到文化的互动过程,语言只有在相对应的文化氛围中才能真正被激活,而文化也只有在积极的语言应变和交流中才能充满魅力尊重语言学习的规律,挖掘学生的潜能,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多元化的,要给学生提供多种平台。
2.1使学生积极参与,口脑并用。
过去的教学常常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把学生单纯地视为教育对象,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头脑看作是可以填充知识的容器,无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教师应把小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外语教学的重点不再是“老师该教什么”而应该是“老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造口脑并用的条件”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
2.2为学生创造思维空间,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恰如布鲁纳所说的:“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因此我们应多为学生创造思考的空间。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并提出问题。而不是限制学生的思维,被动地跟着老师走。例如,我们在教授“Asktheway”的内容时,应避开传统的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讲解式,而采用多媒体呈现迷路、问路的几个现场情景,然后让学生设想自己便是情景中的迷路者,将如何进行问路、指路,学生分小组自行讨论“如何向他人问路”和“如何给他人指路”接着每组向全班汇报,汇集各组方式后再有老师点评,在学会“Asktheway”的技能后,可以让学生联系本校、本地区的具体地理情况,自编自演问路的情景。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非常积极,有的“Asktheclassroom”,有的“Askthebookshop”,还有的“Askthebathroom。”,气氛特别活跃。这样一来,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并通过创造情境为其提供自主的思维空间,帮助他们跳出了被动灌输的境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2.3开展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英语课外活动。
设计和组织多种难易适度的课外活动。通过活动可以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使学生认识了解自我,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就感,增强其应用英语的自信心,也可以经常性地编辑英语学习园地或办英语壁报,解决疑难问题、分析常见错误,开展学习课外材料、如举行英文书写竞赛、朗诵比赛、单词听写竞赛、等智力比赛。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互相帮助,互相感染,进而共同提高水平。
2.4从工具到文化的互动过程
掌握源自于运用,作为一种交际语言,英语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交际工具,其工具的作用只是为让彼此进行交流,然而只有单纯机械的语言学习而不涉及其文化过程的学习终将是不完善的。例如:“luckdog"如单单只是给学生讲“luck"“是幸运,运气,好运”的话,想必大部分的中国小学生都会将“luckdog"翻译成“幸运的狗”“好运气的狗”吧!而导致这样后果的直接因素就是学生们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不了解,很显然,犯这样错误的直接原因就是“汉语言,汉文化”的负迁移,同一个事物,在不同的文化里具有不同的内涵,并会引起不同的联想,在当下的中国社会里,“狗”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和狗有关的习语大多都含有贬义,如“狐朋狗友”“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但在西方国家,“狗”则被认为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如"happydog""luckdog"等学习英语的过程,绝不仅仅是对单词,语法,句型的简单学习,而是从工具(语言)到文化(具体)的学习过程,因此,教师在给学生讲授时,可适当的举行一些英美文化,英美风情,以及中英文化差别的知识讲座来使学生了解所学语言的文化背景。
三、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外语教学的主要目标
学习英语的终极目标--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外语教学的主要目标,这是共识,如何培养,可以有不同的做法,不过从近年来国内对第二外语的交际意愿与与日俱增的研究不难看出,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要真正提高学习者的外语交际能力,首先要培养他们用外语进行交际的愿望,换句话说,除了交际能力外,外语教学的么表还应该包括对交际意愿的培养。
3.1标准的。国际化的发音
英语作为我们的“第二母语”来说,发音难免会有汉语的负迁移现象,而标准的国际化的发音则是我们开口说英语的第一步,那么就必须要求老师要有标准的发音,同时还应让学生多听看英语的原版影片。如:采用动画电影,因为动画电影画面丰富,场景感人,人物形象逼真,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深受孩子们的欢迎,让他们在观看英文原版电影的基础上,练习并模仿片中的标准发音,尝试根据片中的场景与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行配音,这样不但满足了孩子们爱看动画片的要求,还为孩子们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标准地道的发音,是他们英语发音标准,口语的以提高。
3.2英语口语学习中的三心。六忌。九坚持
三心:
三心即树信心,下决心,立恒心。语言是人类特有的能力,要给孩子足够的信心,使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只要能学会母语,外语就没什么可怕的。横下一条心:"inforapennyinforafound"“不干则已干则到底”,坚信"it''''sdoggedasdoesit"“坚持就是胜利”
六忌:
1.忌难为情,别怕出错,别怕被人笑话,“丑”尽甘来。
2.忌自卑心,相信你能说,你能行,相信你可以把英语说得像汉语一样棒。"practicemakesperfect"。
3.忌完美症,不要追求无误,更不能追求完美,这些都是羞于开口,练习口语的最大敌人。
4.忌默译法,不要时时借助汉语,不要时刻在自己的心里把想说的话想成汉语然后再用英语翻译,有母语的干扰,英语是说不流利的。
5.忌挫败感,不要因看不到进步而灰心,不要因一时的挫败而放弃,语言的学习是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要相信进步与投入成正比。
6.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语言的学习,重在练习,只有天天说英语,才能说好英语。
九坚持:
1.坚持仔细听辩,这是口语语言信息的输入过程对语音的连读。强读。弱读。吞音等都要听清楚,这样才能首先做到发音清楚并可以听懂他人说话。
2.坚持认真模仿,要坚持模仿英美人的地道口音,只有模仿到位,口语才有保证。
3.坚持大声朗读,大声朗读有助于发音器官,改善语音语调,提高口语质量。
4.坚持丰富词汇,只有掌握了足够常见的口语词汇,口语表达才能游刃有余。
5.坚持段篇背诵,背诵有助于丰富大脑中的“资料库”有助于英语口语表达的布局谋篇。
6.坚持知识的积累,只有拥有丰富的背景知识和交际知识,才能做到言之有物。
7.坚持使用英语思维,只有坚持使用英语思维方式考虑问题,才能做到在口语交际中反应灵敏。
8.坚持积极参与,要积极参与各种口语练习,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9.坚持大胆实践,要大胆用英语交流,特别是若有机会和外国人交流,增加感受,获得信心。
3.3以英语教育为核心,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程度和交际能力。
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互作用的过程,师生互动的性质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活动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因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总是由一定的观念或核心内容支配其教学行为,对学生施加影响。而学生也会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和需要理解、接受教师的影响,并在行动上做出反应。因此,教师在面对当代小学英语教育问题上,要摆脱其应试性和哑巴式英语,不要跟学生施加“负压力”。比如说“今天上课老师讲的那些单词我应该会默写吗?今天老师讲的那些是重点,今天老师讲的那些在考试中可能会考到?”等等。而应该给学生一种愉悦的心态去接受和理解,学习英语的目的绝不是仅仅会写几个英语单词,会做几道语法题,英语是一种语言,而语言的作用就在于交流和沟通感情,所以学习一种语言,重在其运用的灵活性,因而在小学英语教育的课堂上,教师应当以英语基础知识为教育核心,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只有学生有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听说能力,他们才有想要展示自己英语水平的欲望,这种欲望的强烈程度取决于起学生的英语基础,影响与学生的交际意愿,成长与学生的持续练习。相信有了这些内因和外在动机的支配,其交际能力则会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3.4将学生推到风口浪尖,真用,实战,英语口语才会真正提高
语言学习是完全不同于其他科目的,语言学习是需要环境和氛围的,想想我们学习自己的母语时,并没有人去教我们怎样问路,怎样告诉别人自己的想法,怎样。。。。。。。但慢慢的,我们不是都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吗?不都可以随心所欲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吗?仔细回想一下我们学习汉语是的种种经历与过程,不难得出结论:“学习一种语言,环境和氛围是十分重要的”。小学生都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和好奇心,试想:“从他们一开始学习英语,我们便做到在英语课堂上绝不出现汉语”也许这样的做法起初会让老师觉得授课很难进行,因为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纯英文的授课会让他们觉得难以接受和理解,但是不用担心,想想我们对汉语没有“概念”时,我们不也无法理解它吗?但不过是短短三四年的耳濡目染,我们便可以对其得心应手,因此,在小学生初学英语时,我们便采用纯英授课,甚至可以将校园的标语全都换成英语的,相信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下,学生将不再会有那种“汉转英”的转换思维,相信用这种方法将学生推到风口浪尖,学生的英语将会脱口而出,交际能力就会得以真正的提高。
四、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重视师生感情交流
师生关系是以基本的人性观为前提的。如果教育者认为,人的天性是懒惰的,不思进取的,需要严格教诲才能启迪良知,那么权威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最为有效的。传统的师道尊严,便是权威型的师生关系的体现。现代教育观则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的、向上的,具有生长与进取的潜力,教育的目的是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全发展,而权威型的师生关系无疑会扼杀初学者的创造力与禀赋。因此,我们必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4.1合作的师生关系
合作要求教师不以教育者自居,不以强制的手段——训斥、羞辱、向家长告状等来强迫学生服从教师的意志。强制性的教育,很容易伤害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反感甚至恐惧,也容易扼杀学生学习的兴趣。合作就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过去的观念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强制你学习。”现在的观念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吸引”,就是“使学生乐于学习,使他们乐意参加到教师和儿童共同进行的教学活动中来。”
4.2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是指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爱是其中的核心要素。爱需要教师对学生倾注相当的热情,对其各方面给予关注,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尤为如此。爱是将教学中存在的师生的“我”与“你”的关系,变成了“我们”的关系。爱使教师与学生相互依存中取得心灵的沟通,共同分享成功的欢乐,分担挫折的烦恼。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强劲动力。
4.3融洽的师生关系
朱小蔓曾说:“离开感情层面,不能铸造人的精神世界"教育是充满情感和爱的事业,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甚至与学生建立起母女般、父子般或姐妹兄弟般的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觉得老师是最值得信任的人,跟老师无话不说、无事不谈,达到师生关系的最佳状态。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基因学生喜爱这门课业得有利因素。
4.4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思想和感情的交流过程。
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影响学生的认知活动。一般说来,学生对某位教师喜欢,其课堂气氛就会显得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因此,教师要重视感情的投入,以自己真诚的爱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行、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使得学生不怕出错误,敢于开口说英语。重视学生情感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想方设法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保护学生的自信心。
4.5让英语对学生有持久的吸引力
学生初学英语时都兴趣盎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容量的增多、学习难度的加大,兴趣的保持程度则会因人而异,出现差异,有的学生甚至会完全丧失兴趣。针对这一自然现象,我们应该多关心鼓励、多给予实际行动上的帮助。具体措施如下::
1、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非智力因素的差异,进行目标激励,分层互促。知识层次低的学生,做问答练习、转换练习,对于他们的提问更要保护其积极性,简单的问题要尽量留给他们,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逐渐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为他们能回答更难的问题作好心理和知识上的准备。对于知识层次高的学生,,也不能轻视,否则会使他们盲目自大,进而丧失积极的思维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待这部分学生,教师在授课时可以扩大难度和浓度,也可以在练习或检测中增加信息量,让他们不断受到新的信息刺激。总之,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事可做,遇事能做,做则有所获。
2、关心鼓励。
对学生关心,会激起学生学习的动力。对学生鼓励,会引发学生学习的信心。老师要不吝表扬和鼓励,尤其对于一些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要多肯定他们做得好的地方,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增强他们的信心。比如,我在班上实行平时成绩计分制,鼓励学困生平时多表现,多加分,增进了他们学习的动力。
总结:随着“地球村”的来临,作为一种国际语言的学习,兴趣为先。学生语言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英语学习兴趣的程度。很难想象失去了兴趣还能怎样培养交际能力。所以,就英语教师而言,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并使他们掌握技能,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培养和保持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把外语教学的内涵发挥到极致,真正的做到从工具到文化的新境界,注重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使其将英语的听说能力发展到“第二母语”的水平,同时,教师在培养方式上应摒弃传统的师生观念,建立新型的教育模式,重视师生的感情交流,给学生提供多种发展平台,在教学工作中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表现,欣赏学生的想法,重视学生的问题,接纳学生的意见,宽容学生的错误,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根平人民教育2008年20期中国教育报刊社2008年10月18日
本文作者:朱君工作单位:燕山大学体育学院
目前我国高校根据社会实际需求,强化体育教学改革,注重建立体育俱乐部,改进体育教学方法,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以充分发挥体育教学对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明确高校体育教学责任,形成新型体育观念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高校应认识到体育教学承担的任务越来越重大,并主动担负起责任,树立正确的体育观。首先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体育教学是现阶段培养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努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坚持培养全面素质学生,才能真正实现育人的总体目标。其次,高校应立足长远发展,着眼未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念与全民健身意识,注重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再次,高校应面向社会、面向未来,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应注重与社会实际相结合,采用科学合理方式手段加强学生的正确体育意识,激发其学习兴趣与激情,促进其身心健康的同时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与坚强意志等,以促进其全面进步。强化体育理论基础教学目前不少高校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实践决定理论知识,而理论知识指导实践,体育理论知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对此,高校应在加强实践的同时注重强化理论知识,通过形成一套理论体系,逐步完善自身知识、自身变化发展的知识以及促进自身实现完美的知识,加强其针对性、指导性、突出性以及实效性,并注重跟随时展而变化,使学生真正掌握体育知识的同时促进自身身心素质的提高。
注重因材施教,丰富教学方式体育实践教学应以学生需求为基础,注重考虑健身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的价值。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与实效性教学,避免传统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在全面考虑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以及自身兴趣后进行正确指导,从而实现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结合。教学方法应改变过去灌输式教学,而是应采用科学讲解、启发学生思维、引发其独立思考并带动其学习热情与兴趣,形成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和相互进步的局面,并注重加强学生自信心与意志力等方面的培养,从而有利于满足学生对体育的需求以及社会对学生的需要。加大投入力度,巩固基础条件良好的硬件条件是高校体育教学的前提基础,高校在体育教学上物质条件的投入对体育教学的整体水平的提升起着重要的作用。对此,我国高校应加强对作为体育教学物质基础的体育场馆设施和师资队伍的投入,在促进体育课程多样化的基础上,尽可能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增加对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费投入,巩固体育场馆的基础设施,保持设施的建设与社会体育项目相联系。对师资质量引起重视,应定期对其培训,提高其教学水平与能力,并鼓励其参加科研活动,以提升整体体育教师队伍水平。
总而言之,我国高校必须注重对学生加强体育教学,充分发挥体育教学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针对学生生理与心理的特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培养出既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又能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以发挥高校体育教学在社会中的重大作用,推动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1.155
教师的专业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师的提升能够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机会,这对教师的职业发展有帮助,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自身专业的发展。
一、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结构
1.教育教学信念。小学教师的教学信念是师生观、儿童观、儿童发展观和学科价值等方面的教育观念的综合。就小学阶段的教育来说,学生的发展应该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因为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的基础部分,在任何时代都不会改变,这是为了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是学生的成长成才,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的前提。传统的教学,教师忽略了学生的潜力和可能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而想要不断的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建立科学的教育信念,教师要坚信小学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并且发挥它应该有的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使他们能够熟练的掌握运用。同时,重视语文学科的熏染作用,培养学生的兴趣。最终要关注学生的成长,培养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潜力。用正确的教育教学信念指导教学工作。
2.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结构中的基础,也是重要的内容。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语文学科知识和一般性知识。教师应该有作为一名教育者应该具有的知识,并且要具有广博的人文素养。在这些的基础上还需要拥有学科教学方法等知识,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的运用教材和知识,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组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3.专业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在具备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应该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主要是指教师的组织、沟通、交流、引导和研究能力,总结起来就是教师的教学能力、教研能力和反思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具备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并且能够熟练的组织教学,灵活的运用教学方法,良好的完成教学工作。教学能力需要与学生的特点相结合,最大化地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将课堂教学的效果最大化。教师的教研能力是指教师探讨教学规律,并且能够用规律不断革新教学的能力,这也是教师教育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体现,在教学中不断总结教学规律和经验,用这些规律不断的改进教学工作。最后是教师的反思能力,这是提升教学工作质量的重要方式,教师应该重视教学反思,在不断反思中提高教学质量。
4.教师自我发展意识。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是教师主体性的表现,也是教师重视、热爱教学工作的体现。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表现在对自我专业发展规划,对自己的工作的规划上,从而指导自身职业的发展和教学工作的进步。其次,教师应该不断的反思专业能力成长过程,不断的发展自我,要对自身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不断的与时俱进,发展自我。
二、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途径
(一)校本发展
教师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前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能够用一定的理论知识指导教学实践。但是教学工作知识只有理论知识是不够的,教师需要与教学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够使教学工作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才能够很好地完成小学语文教学。因此,学校应该立足教师的专业发展,督促教师的成长。
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地完善教学工作。首先教师要掌握小学教学科研的方法,知道该如何开展小学教学科研。其次教师要对语文课程和教学有充分的认识,知道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知道怎样能够使教学工作符合时代的需要、符合学生的需要。并且能够不断的创新,根据教学实际不断的改进,创造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最大限度的实现教学的目标。最后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不断的思考、反思、学习,在发现问题时能够及时的纠正,采用更加有效的方式进行教学。
教师要在实践中反思,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的反思,反思教学工作是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目标的设置是否合理,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最好,教学中又存在着怎样的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又该怎样的改进等等方面。但是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这些问题,采用一成不变的方式教育学生,导致教学效果不好。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反思工作的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反思包括两方面,一是理念方面,二是实践操作方面。理念是说一个教师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观、价值观的反思。
教师要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是否正确,能否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素养,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在实践操作方面,教师要通过学生对教学的反馈,通过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检查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的改进。另外,教师要反思课堂内行为的选择,方法选择和各种策略的应用效果。将这两种反思相结合是教师的教学更加符合时代的精神,符合学生的需要。同时,在反思时教师要采用有效的反思策略。首先教师要做好教学实践工作,并且勤思考,经常写反思日记,记录课堂中的关键事件。其次教师应该在参与行动研究过程中,对相关课题的研究进行多方面的反思,形成良好的习惯。最后,教师应该形成自己的反思模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二)非校本发展
为了提高大学生参与社会的竞争能力,开展创业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它能够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大学生能够独立地、有主见地处理好自己的事情,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有效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其次,随着市场经济的日渐发展成熟,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地转型升级,社会上迫切需要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因此,高校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必须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积极推动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另外,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促进民族进步的灵魂。在21世纪中,一个缺少科学储备和创新能力的国家将失去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因此培养高素质人才是提高国家经济竞争实力的关键所在。高校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如何引导大学生应对未来社会的发展和挑战,是高校建立创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关键性环节。
2.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境况分析。
首先,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大学生自主创业也获得了很多机会和条件,但是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在创业的过程中,由于大学生缺乏对风险的防范意识,没有充足的心理准备,必然会遇到一些无法预见的困难。因此,大学生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知识优势和所学专长,保持顽强的拼搏精神和永不服输的意志品质,方能展现创业教育的专业化。其次,一些领域中的创业项目需要大量资金,而对于刚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说,创业资金不足是一个重要问题。一般情况下,创业者都是通过自筹、借贷以及风险投资等渠道获得创业资金。但是刚出校门的大学生资信不足,因此借贷不是很容易,同时由于期限的限制,不能满足一些长期投资的需要。另外,大学生自筹能力往往受客观条件的限制而受到局限。因而最适合大学生创业者筹集资金的形式是风险投资。但是目前,在我国风险投资市场中,管理还不够规范,资金储备也非常有限,同时不少投资者尚未成熟,所以投资的风险系数很大,本金不能及时抽出。受到上述诸多因素影响,致使风险投资渠道无法与大学生的创业投资需求相适应。再次,现在的大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从小娇生惯养,容易形成好逸恶劳的心态。创业初期遇到挫折与失败时,顿时会感觉前途茫然,陷入束手无策的局面,最终导致创业之路还没有走出多远,即以失败告终。因此,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创业过程中遇到的种种不顺,加强对错误原因的分析与总结,积极探索方针对策,建立健全退出机制,做到对来自各方面的反面因素有备无患。最后,在瞬息万变的创业环境中,需要大学生具备丰富的管理经验、精准的运营决策以及娴熟的营销手段,这些都是缺乏创业历练的大学生迫切需要的。高校创业教育要将重点放在风险防控、人际交往以及财务管理、人事安排等方面,端正大学生对于创业的认知,提高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和成功率。
二、科学发展观视角下高校创业教育教学模式需要遵循的原则
1.科学发展观基础下,以学生为主体,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为了顺利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高校必须转变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以一种制度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并且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正确引导大学生创业的思想认知,实现学生对自身成才路径的正确把握。要从学生的人性化需求角度出发,确保硬件设施的配套完善,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便利的条件。
2.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提高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积极性。
高校要加强对第二课堂教育的重视,积极改善第二课堂的实践环境,深化对课程教育和课外实践的综合改革。通过对第二课堂相关制度的建立健全,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促进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有效开展。
3.政府、企业以及高校要形成合力,提高创业教育的内在契合性。
首先,在科学发展观下,创业并不是狭义上的创办企业,或者是开公司。创业的本质是不拘泥于当前资源条件的限制而对创业机会的追寻,是将不同的资源组合并创造价值的过程。不管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公共企业还是私营企业、营利还是非营利、地方企业还是跨国公司,具有创业精神与技能都至关重要。在社会生产中,高校是生产知识和创造知识的社会机构,而知识结果的转化及创业活动也是社会生产的一部分。以前高校的创业活动处于社会的边缘地带中,而在科学发展观下,高校创新创业活动则需要逐渐从封闭状态中走向开放时代、走入中心地带。在这种开放的环境中,高校和社会其他机构开展的合作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其次,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更新、理论知识的传授,关键在于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通过相关的实践活动,促使大学生提高创新创业能力,是培养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中心环节。并且,大学生创业要具备公关、组织以及管理能力,因此,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高校要锻炼大学生独立思考、生存以及自我学习的能力,才能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在一般情况下,高校可以自行解决一些传统的教育要素,如实验材料和场所等,但是创业教育不同于传统教育,需要结合实际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同时,高校通过聘请社会上创业成功的实业家、风险投资家以及高级管理人员等,全面优化自身的创业师资力量。创业还需要新技术高科技的孵化支持,运作充足的风险投资资金等条件的支撑。鉴于此,高校探索新形势下的创业教育模式,就一定要走出“象牙塔式”的封闭教育模式,打开大门,多方合作,创办开放式的大学。如依靠“民、官、学”等多方力量,借鉴美国大学的创业教育经验,建立起适应社会发展的,由社会团体、高校以及政府组织等多层次联合办学的创业教育体系。
三、科学发展观视角下高校创业教育教学模式运行方案
1.加强对大学生创业中心的建设力度。
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能够为企业培养高新技术人才,有效地将大学生知识储备转化为科技成果。同时,在技术执导、政策咨询以及财税管理等方面,能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综合服务。因此,通过创立一个创业基地,加之建立相应的创业辅导体系,实现从创新理念走向创业实践。创业孵化基地是学校为鼓励和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积累相关经验而提供的一个实践平台,是学生创业的试验场,是梦想的舞台。它可以让大学生拥有创业经历,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不少社会经验,在沟通、销售等各方面得到有效锻炼。
2.以“挑战”为主导,建立科技技能和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体系。
为了促使大学生全方面、多角度地创新创业作品,为大学生提供优质的创业交流平台,高校要以“挑战”为主导,在科学发展观下,建立大学生科技技能竞赛体系,形成多方位的创业教育体系,循序渐进对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同时在专业技能竞赛的基础上,加以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等学科的竞赛,形成规范化的学科竞赛体系,一级级提升竞赛层次,健全大学生的创业计划。这两个学科科技竞赛体系能够调动学生创业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创业教育中。并且这两个体系的涉及面也广,涉及各个专业中,使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知识应用到自己的创业设想,改进创新作品,实现“作品上层次,参赛有收获”的目标。
3.依托政府、社会,全面推进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
高校要依托政府、社会各个机构,积极推进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实现创业教育的目标。企业也是学生创业实践的重要阵地,并且企业要想在经济市场上获得更大的发展,在人才储备和技术创新等方面也离不开高校的支持。因此,高校要依托校企合作,加强企业参与的功能。另外,为了提升学生创业的自觉意识,要开设创业教育的核心课程,聘请一些企业家和管理精英以及技术家,担任创业教育的指导教师,增强高校的创业师资队伍。
4.开展各种志愿者服务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的职业教育和心理教育。
传统的创业教育是“学校主导,学生参加”的模式,而在科学发展观下,要把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新方法,融入新的创业教育模式中,实施学生自由组队申报立项的措施。同时,通过暑期社会的实践创新活动,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科技创新的灵感,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科技创新创业成果。高校要积极为学生提供参加青年志愿者服务的活动渠道,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促使青年志愿者走向社会,定向不定期地开展志愿者服务。在社会服务、扶弱济贫和公益宣传等过程中,不断磨炼大学生的创业意志。另外,通过“学校中心服务,系部专人指导”的方式,加强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对其开展职业素质上的测评。从大学生刚入校开始,就对其进行择业、就业和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素质。为了加强新生入学教育和毕业生离校的教育,高校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增设班级心理健康委员,做好大学生角色转变的工作,实施各年级心理干预机制,引导学生正确地面对就业和创业。
素质教育,作为新世纪的教育指向,其理论内涵是极其广阔渊深的,适应其推行的途径的、系统的方法亦是广大专家学者孜孜以求的东西。素质教育,是一种理想,一种境界,它是在人的先天禀赋的基础上,促进人身心结构的健全,智慧才能的开发,人格的完善的一种教育。在广大少数民族边贫地区的农村学校里,应确立一种什么办学方向?推行什么教育方法?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才能最大限度地接近这一种境界,达到这一种理想呢?
1.推行素质教育的主观前提——转变教育观念
何谓教育观念?目前尚无权威的既定概念,但就一般而言,可以这样理解,即指“按一定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反映一定社会群体的意愿,对教育功能、教育对象、人才培养模式、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教育过程及方法等根本问题的认识和看法。”
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目前急需转变的观念主要是学生观、人才观和教师观。
1.1学生观。在新型的素质教育观念里,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地装填知识的“容器”。教师应该“目中有生”,把学生当作一个“人”,当作一个不断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教师在意识上应强调学生的某种“平等”关系,不能以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要把他们看成是一个主体。应当辨证地、发展地看待每一个学生,正确对待学生身心发展不足之处和思想行为上一时的缺点和错误,运用自己的人格力量、文化知识去感化、影响学生,让他们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1.2人才观。既推行素质教育,必然要应试教育过去的应试教育从某种程度上可说是一种选拔教育(淘汰教育),只能照顾到一部分人甚至很少一部分人的发展,在很多情况下,多数人成了陪衬者。千军万马中,能挤过独木桥的毕竟是少之又少。要想真正的为多数的“落桥者”着想,教育者就必须树立全新的人才观。这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国目前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未来社会里,我国既要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更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必然需要数以千万计的各类专门人才,更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深圳的一家企业只有高中学历的高几千工所拿的月薪是博士学历一般职员的两倍多。并非只有上了大学,才能成为人才。二是相信人人能成才。“天生我才必有用,”古话早已给我们指出。在一个班的学生中,都存在着差异,有各自不同的个性。只要教师倾心给以教育指导,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立志报效祖国,就一定会成长为有用之才。
1.3教师观。自古以来,教师一直自封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圈子,把自己看成是知识的拥有者和对学生的支配者,往往“师道尊严”,随时随地都是一脸的严肃相。在素质教育理念里,需要彻底改变这种观念,在伦理道德、法律角度上强调师生的平等关系。教师须认清自己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客体”身份,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引寻学生自我学习,终身学习。
2.发展之路
2.1与实际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学校,要从一个历史、全局,发展的高层角度去审视自身,找准自己的位置,立足于实际,锐意改革创新,走出一条适合本校蓬勃发展的道路。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学校领导班子应把眼光放出校门,投向五彩缤纷的校外世界。分析社会经济水平层次,社会产业格局的构成,逐步进行教育产业化,力争使本校生产出来的“教育产品”多出精品,少出毛坯和半成品,让毕业出去的学生在社会中都能具有一技之长,拥有施展自己才华、技能的一片舞台。
一言以蔽之,就是要站在历史前进潮头,根据周围社会各种发展状况,确定本校要走什么样的道路,培养哪些能为社会所急需的人才,在社会上具有立足之地的人才,拥有什么技能为主的人才。找到教育与当地经济发展的结合点,使教育直接作用与当地的经济建设。
2.2创办特色学校。特色学校,意即具有办学特色的学校。办学特色,就是一所学校的整体办学思路或在各项工作中所表现出的积极的与众不同的方面。在这个方面,广大农村学校,尤其是少数民族边贫地区的农村中小学,应从校园经济这个问题上打开缺口。根据分析地区经济状况特点产业结构方式等选准一两个发展项目,然后加以推行实施。项目定好后,在资金的筹措问题上,可采取多种形式解决。如向银行借一点,由学校费用中倒一点,教师投资入股集一点,向上级求援讨一点等等。此外,还要与社会上的多种职能部门多加联系,寻求各单位的扶持与帮助,如要取得上级党委、政府的认可,要取得农经部门的技术指导等。这些工作处理好后,最关键的一步是抓好在校生的技术培训工作。加强职教工作力度,在课堂上对其授以理论知识。课余,教师带领学生走向学校创办的职教基地或实验场所,让学生亲自参加实践活动,亲身参与种植、养殖工作,力争学会一整套管理技术,为其毕业后自立创业打下坚实基础,提供有力的技术技能保证。超级秘书网
在项目的选择上,存在多种形式。可发展经济林木种植,或特种种植业。如板栗、茶叶、梨、苹果……,发展养殖业,如鸡、鸭、鹅、野鸡等,还有特种养殖,如饲养蝎子、甲鱼等。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还可进行刺绣、剪纸、民族乐器加工等等,不一而足,举不胜举。关键在于适应地方发展,最好经过一番论证,切忌盲目上马。
2.3让学校教育走向社会。创办特色学校,发展校园经济,使大多数升学无望的学生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来。通过在学校的学习与实践,他们获得了一技之长,提高了他们创业的能力,拓宽了他们的就业渠道。这对学生讲,是终身受益的好事。另一方面,学校利用科学技术获得了收益,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就会跟着学,学着干。学校则利用连接千家万户的优势,推动广大农民科学观念的形成,真正使科技之水通过学校之渠道流进农民的心田。不仅解决教育与经济相脱节的问题,使教育与农民致富相贯通,而且赢得农民、家长对学校的拥护,无论是学校将来的发展还是农村经济地推动,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进一步瞻望,农村学校走了这一步,对于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总书记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将起到不可低估的推导作用,从小康校到小康家庭,再到小康社会,是我们共同的目标。
2.现状略析。以上所述的“有术无美”的功利主义教育与“有美无术”的自然主义教育其本质都是一种与全面发展相背的、残缺偏窄的、停滞孤立的审美误导,在实践中产生了诸多矛盾。
(1)与教的矛盾首先,普通中小学的美术教育区别于专业学校的美术教育就是其具有普及性、基础性、综合性并有一定建立于兴趣之上的应用性,皆着眼于螺旋上升的发展。而对技能的片面强化与对拙美的静态依重均割裂了知识技能与情意美感内容的有机联系,形成小学与中学间的智能断层和中学毕业生审美素质的严重匮乏,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其次,美术教学必须遵循以审美教育为主线、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循序渐进等原则,遵循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情感体验与道德判断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自觉性相结合的美育原则,在教学中也需要采用直观、形象、情感与动作相结合的方法,而前述两种顾此失彼的误导都与此相去甚远。
(2)与学的矛盾美术学习是一种促进主体美术知识、审美情感和表现技能逐渐准确和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一种比其它学科学习还要复杂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技能教育忽视了动机与兴趣、情感与审美的心理基础,忽视了学生身心发展的平衡性;小学夸张稚美的教育则忽视了学生在右脑神经系能控制与其它神经系统密切配合下的操作性,忽视了发展的生理基矗两者都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另外,美术学习又是学生眼、脑、手和材料密切配合的智能、情感与操作活动,美术教学任务实现的具体表现也是促使学生的眼、脑、手协调并用,因而学习呈现着“观察思维(感受)表现(创作)观察……”的循环渐进过程。而前述两种教育均切断了这个螺旋型过程,不能实现视有所惑、脑有所思、手有所政、料有所用的最佳结合,也违背了学习规律。
(3)与个体完善和社会需要的矛盾美术教育作为学校美育的主要课程之一,除了对受教育者的审美结构的美育功能之外,还具有伦理结构的德育功能、智力结构的智育功能以及身心结构的健康功能。只有这些功能的全面发挥,方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健康发展的完善个体。而且,随着文化科技的进步,艺术与生产、生活日趋融合,社会要求劳动者具有高层次的综合素质,其中包括丰沛的艺术情趣与创造意识。而前途美育的欠缺与片面都是美术教育功能的畸型发挥,都将造成个体心灵、精神和行动能力的巨大失衡,使人格和个性平面化,使再生产劳动力的感官运动与审美创造相分离,从而影响民族综合素质的提高,影响社会的顺利发展。
二、中小学美术教育与发展的审美定位
1.美术的教育目的与发展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可简单概括为审美教育、智力开发与美术知识技能培养三项。目的总是依赖于过程。如果说美术表现与创造活动是一种行为艺术的话,那么这种行为本身就是智能、情绪、道德、知觉、美感、社会感与创造性等不断成长提高的过程,而中小学美术教材也正从形式与内容上整体地表现出了这种发展性,并要求通过绘画、欣赏、图案、手工等课题予以实施。
2.美术的学科特点与发展作为视觉化的造型艺术学科,美术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即教学的直观性、形象的审美性、美术的创造性及制作的技能性。教学必须以直观性前提,以技能性为条件,运用审美性方法,追求创造性目的。故而要求不断为学生创设感受环境、提供审美对象、教授表现与创作方法,提高其美术的创造能力(美化生活的能力、美化环境的能力及艺术的综合创造力),这就体现了美术审美教育功能的特殊性--通过形体、色彩、材质、空间等方面直接感性的视觉审美能力的提高,发展学生对视觉对象的欣赏、表现与创造能力。
3.美术教育的现代化与发展随着国家素质教育体制的完善与对艺术教育的不断重视,现代美术教育已突破了学校教育的范畴,成为一种以美术智能和审美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社会活动,旨在培养人高度的创造性,这就要求中小学美术教育首先要强化美术教育意识,转变以往囿于学科内的美育思想,放眼整个社会生活空间,发掘并利用艺术、自然和社会中的一切审美因素进行全面的审美教育。
其次要加强美术教育的改革与研究,以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适应二十 一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再次,在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的今天,传统的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已不能适应时代要求,故而引进新的教学内容、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也是美术教育的基本要求。
4.美术的素质教育与发展作为普及型立体型的美术素质教育,围绕发展的核心表现出以下特征:①科学性--基础性与系统性的统一,即向学生实施具有辅德、益智、健体(心)的美术“双基”,具有全面整体的、优化结构的、层次递进的、有序发展过程的教育,②实效性--因材施教与以点带面的统一,即以因材施教为根本,通过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达到以点带面的全局性教育效应;③创造性--主体性与适应性的统一,即充分发挥教学双方的主体能动性,做好相互间的合作与配合、促进教学活动从不适应向适应方面发展;④规范性--有一 定的教育评量体系与活动,即对学校美术教育实施综合评估并纳入教育、管理常规,根据甘一世纪学生美术素质的综合要求与表现,建立健全一整套过程与结果并重的美术活动的评量规则,并使之在实践中应用化;⑤发展性--以人为全面发展和“教育是基础生产力”的统一为宗旨,即确立了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向,使未来的劳动者具有审美方面的生产能力和美化生活的能力的教育任务,以及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审美能力并能运用美术语言手段去感受、理解和创造美的教育目的。
三、发展的审美教育的实施
1.树立“大美术”观念,将审美教育融注于一切美术教育活动之中。采用开放式的素质教育,以广义的美育思想指导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美育活动,发挥多种美术教育要素、形态和范围的综合作用,形成美育的总体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