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经营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3 15:24:0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跨国公司经营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跨国公司经营论文

篇1

1.市场需求原因。为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诉求,提高市场占有率是企业生产活动的终极目标。跨国企业会在全球寻找新兴市场,出于高效率的要求和经营利益驱动,多数企业的受众群体有着独特需求,必须有本土化改造。

2.成本因素。寻求成本最小化,降低综合性生产成本。成本最低化是所有企业永远的追求。理性的经济实体在目的国开展生产经营业务时,最先考虑的就是成本。最初跨国公司的原始产生驱动就是降低成本。但是发展到现代,成本最低化并不是牺牲质量的代名词,一体化发展已经成为现代跨国企业的首选。

3.赢得当地政府的支持。使得经营更为顺利,取得当地政府的支持必须为当地经济做出贡献,这就要具有正面的企业形象和良好的企业知名度。就业、地方生产总值、外资利用率等都是政府绩效的考核目标。

4.更好的融入目的国的民族文化。许多跨国公司经营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更好的融入目的国的民族文化。尽管当今世界一体化趋势明显,但是民族文化的唯一性和抵触性也是不可估量的。

二、跨国公司企业文化构建原则及途径分析

堪称企业灵魂的企业文化,对员工的影响深刻而潜移默化。一旦形成,员工所共有的价值观的传播继承能量是十分惊人的。即使因为各种原因离开了原来的企业,原来企业文化的烙印都会伴随很久甚至一直存在于员工的职业生涯中。换一份工作,最先要适应的便是企业文化。跨国公司的企业文化多强调以人为本和创新为先。构建科学的企业管理体制基本入手点就是搭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跨国公司本土化经营中最根本的员工的本土化与企业文化息息相关。作为企业文化的支撑载体和实施者,员工的价值观,职业生涯规划,个人发展追求都是企业文化构建的重要内容。综合考虑跨国公司的生产经营特点、母公司的管理体系、目的国的文化历史背景,以实现员工个人价值观和公司价值观互相结合为目的,我们在构建跨国公司企业文化可以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达到企业员工文化的融合,即企业浅层文化。为了企业的发展,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首先意识并认可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员工在个人价值观、生活习惯、风俗、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客观的差异,加强彼此之间的了解,学习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和地区发展历史都有助于互相的认可。

2.重点是企业管理体系方面的本土化融合,即企业中层文化,这是最重要的方面。企业管理必须强调以人为本。体制健全,规章合理,方法科学,注重方法的创新性,充分利用各种现代科学技术,尤其互联网技术。

3.高级阶段是公司经营战略的本土化融合,即企业深层文化,这是最终的目的。

4.形成全新的本土企业文化。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企业文化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全新的跨国公司企业文化要求这三个层次的内容都实现本土化。物质文化层是最基本的要求。即使不同区域或者国家的生活水平和消费层次有所差别,一个成功的跨国企业应当建立相应的转化机制,实现相对平衡。精神文化层是跨国企业本土化融合的终极任务和目标。具体来说,建造跨国公司企业文化体系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直接沟通,善于沟通,可以使组织内部的凝聚力增强。同传统企业、事业单位、国企不同,跨国公司没有严格的内部等级制度,而是以经理总负责,团队协同合作为主,彼此之间的沟通更为顺畅和全面。从企业管理方面考虑是以内部的沟通为主。跨国企业必须有专门负责内部信息传达的部门。在自上而下的信息传达中,从专业角度出发,结合每个部门和岗位的特点,选择适当有效的传递方式和反馈形式。信息传递过程中的疏漏和误解是需要克服的重要问题,确保信息传达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是关键。第三方培训和咨询机构的引入也是完善企业沟通流程的重要手段。

(2)营造信任氛围。以创造力和实际工作能力为重,并非看中工作年限。跨国企业的经理层普遍年轻化,良好的工作激励机制和完全授权授信是实现项目成功的关键。增加员工的认同感,提升企业员工的凝聚力。管理层和团队成员的理念必须同一化,工作目标的一致,价值观的和谐,是企业进步的有利基础。

(3)鼓励员工在工作场所的个性化。这种个性化不是肆无忌惮,而是通过营造舒适的工作环境,用来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跨国企业员工的创造力和进取精神是企业文化的特色之一。

(4)完善的培训机制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在跨国企业里,员工的培训机会是多样化的,不仅体现在次数多,更重要的是会根据员工个人工作岗位、表现和未来提升的可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培训学习。

(5)团队精神。协同奋战,强调个性,重视彼此之间的互补,已达到整体的最大化机能发挥,这是最有效的企业工作方式。

三、结论和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本土化战略下的跨国公司企业文化构建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员工的本土化。所以企业文化的构建也最应该重视员工。在企业文化保持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时刻保持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主导方向必须科学,符合本土化经营的各项原则和要求。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根本。产品定位,管理体制,员工观念,与企业的核心价值观都要保持本质的统一。在沟通方面,横向沟通和纵向信息传递相结合,面临经营问题和其他社会事件时,跨国企业往往都可以快速有效地做出反应。通过企业内部媒介的传达,例如,路演,内部论坛,企业内刊等,建立起上下统一,横向协调的企业内部沟通机制。

篇2

研究意义:1.知道跨国公司的形成于发展 2.明白跨国公司的经营战略 3.明晰跨国公司与世界经济发展的关系 4.了解以及掌握跨国公司在华的经营战略 5.知道跨国公司本土化经营的原因以及战略特点 6.清楚跨国公司本土化的 7.洞悉跨国公司本土化经营战略对我国经济的促进作用以及弊端 8.文化需求以及转移问题始终是根本。

选题的研究现状(应该是主要参考文献中的观点综述,即文献综述)

1.近10年来,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具魅力的新兴市场之一,吸引诸多跨国公司纷至沓来。据统计,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300多家落户中国。

2.中国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协议使用外资高达4700亿美元,实际引进外资1700亿美元;批准外商投资企业累计超过28 万家,实际已运行14万家,从业人数达1700万。世界名列前茅的500家跨国公司中,已有近200家来华投资。

3. 二十一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跨国经营将成为各国企业常用的经营方式。企业跨国经营必然要面对和处理交叉文化(cross-culture)问题。

4. 近一二十年间,虽然各国在跨国经营的人事战略上各有特点,但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在跨国公司可供选择的诸如人才母国化、人才国际化等人事战略中,人才本土化战略的影响越来越大。外国学者的调查表明,44家美国跨国公司中有43家都雇用了当地人员作为高级管理者。

5.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本土化经营的决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对本国的经济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拟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思路

主要内容如下:

一、 跨国公司的产生与发展(略写)

1.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跨国公司雏形

2.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跨国公司的发展

3. 冷战时期跨国公司的推进

4. 20世纪6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跨国公司的大发展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的最新进展

二、 跨国公司本土化的重要性

(一)跨国公司的概念

(二)本土化的概念

(三)跨国公司本土化原因

1.本土化有利于合理充分的利用生产要素。

2.有利于绕过贸易壁垒。

3.可能得到东道国政策支持。

4.克服文化的差异。

三、跨国公司本土化经营战略的主要内容

(一)营销本土化

(二)品牌本土化

(三)人员本土化

1.人员选聘本土化

2.本土员工的培训

3.本土员工的管理

(四)采购和生产本土化

(五)技术研发本土化

(六)利益本土化

五、跨国公司本土化经营战略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重点)

(一)积极影响

1.促进世界经济一体化与全球化的进程

2.引进现代企业生产经营的理念和方式

3.促进了不同文化的融合与管理变革

4.使得各国资源共享

5.促进中国人力紫云水平的提高

(二)消极影响

1.跨国公司相互间建立了策略性技术联盟,形成技术垄断以在东道国获取更大的利润。

2.有可能导致跨国公司的垄断

3.学校国外先进技术受阻碍

4.有可能产生跨国公司投资风险的转移

(三)对消极影响企业以及政府应该采取的政策

研究思路如下:主要是根据跨国公司本土化经营的现状,本土化经营的主要措施,本土化对经济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等等方面,针对这些研究成果和自己对本土化经营这一话题独到的见解相结合,对我国目前跨国公司本土化经营某些某些方面有所启示。

研究的创新点及重、难点

创新点:跨国公司本土化的实质研究以及跨国公司本土化经营战略的弊端。

重点:跨国公司本土化的具体战略方式以及特点,跨国公司本土化的原因及跨国公司本土化对我国经济甚至世界经济的影响。

难点:世界经济形势变化稍快,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也随着经济的变化而相应的做出调整,弊端也会慢慢出现,资料相对欠缺,对某些措施不能尽快的了解。

研究进程安排(按学校统一安排来写)

第一阶段:2019年1月12日—2019年2月10日 搜集相关资料

第二阶段:2019年2月11日—2019年3月25日 论文第一稿

第三阶段:2019年3月26日—2019年4月8日 论文第二稿

第四阶段:2019年4月9日—2019年4月13日 论文第三稿

第五阶段:2019年4月14日—2019年4月20日 论文定稿

主要参考文献(格式不对)

【1】扬大楷,刘庆生,蒋萍 国际投资学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王彦.浅析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在华经营本土化战略 吉林: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篇3

中国工商银行信用卡中心(国际) 香港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际一体化趋势的发展,各类跨国企业越来越多,,跨国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核心因素就是人力资源,企业要实现生产技术、文化理念的提升,只有依靠员工才能够完成,人力资源本地化也成为跨国公司发展的潮流趋势之一,本文主要分析人力资源本地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具体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 跨国公司 人力资源本地化 策略

近年来,随着国际一体化趋势的发展,各类跨国企业越来越多,这类公司的经营成本与运营方法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公司与员工之间文化的差异导致跨国公司人力资源面临着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在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之下,人力资源本地化也成为未来发展的潮流趋势之一,下面就对人力资源本地化的策略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1、人力资源本地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跨国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核心因素就是人力资源,企业要实现生产技术、文化理念的提升,只有依靠员工才能够完成,尤其在现阶段时代的变更之下,人力资源的重要程度已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跨工公司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人才的吸收与培养,因此,人才本地化雇佣已经收到各类跨国公司的重视。截止到目前,很多跨国公司已经在我国设置也研发中心,也制定了完善的员工培训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成就。人力资源化本地化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以下的影响:

1.1 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

经过多年的经济改革,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是由于各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也出现了结构性过剩的问题,我国市场面临着产业的整合,跨国公司经营战略的调整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世界经济体系的融合。实际上,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在跨国公司投资规模的升级下,我国某些地区已经融入全球经济发展体系中,成为世界工程的一部分。

1.2 促进人才机制的完善与人才素质的提升

跨国公司人力资源本地化能够促进本土人才的成长,提升我国人才国际经营的综合能力,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我国经济发展与国际经济发展的接轨。此外,很多规模较大的跨国公司都有完善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对于人力资源的投入也远高于国内其他同类型的企业,这就可以很好的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从人才培育机制上看,跨国公司人力资源本土化可以促进我国教育制度与人事制度的完善,同时完善我国的人才激励机制,促进人才市场的高效运作。

1.3 加速新技术在我国的传播,促进我国技术进步

跨国公司的本地化经营令跨国企业在华投资日益增加,这很好的推动了我国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目前,很多跨国公司已经在我国成立了科研中心,这对于我国科研能力的提升与科技水平高的提高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这就弥补了我国科研经费的不足,带动了国内的良性竞争,缩短我国技术水平与国际技术之间存在的差距。

2、 加快人力资源本土化进程的策略

2.1 促进文化的融合,减少文化的冲突

跨国公司大多数高层管理人员都来自于本国,这类管理人员在来华任职前均会接受相关文化的培训与洗礼,但是由于文化上存在的差异,文化上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冲突。为了缓解文化上的冲突,很多跨国公司纷纷选择聘用我国人才来担任要职,这就可以很好的促进跨国企业与我国文化的融合。

2.2 制定完善的人才培育与激励体制

在就业形势的影响下,毕业生的起薪也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为了吸引人才,很多跨国公司都制定了完善的薪酬体系,提供的薪酬与待遇远远高于我国同行业的平均水平,该种方式就吸引了大量的优秀人才。有关的调查资料显示,某些跨国公司在招聘高峰期,聘请的名牌大学毕业生的数量超过了招聘人数的50%以上,为了获得更优秀的人力资源,很多跨国公司与清华、北大等名牌高校建立了完善的合作关系,这类人才素质高、可塑性强,很愿意融入公司的理念与文化之中,能够很好的促进跨国公司的成长。

2.3 解决人才流动频繁的问题

在跨国公司中,人才流动频繁的主要因素就是文化的冲突,为此,需要在公司内部实施一种跨文化的培训策略,减轻管理人员受到的文化冲突,促进本地人才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加强沟通办事的效率,加强企业的凝聚力。此外,为了促进企业的发展,还需要帮助员工规划其职业生涯,根据员工的个人能力以及对企业的期望帮助其实现自身与企业的共同发展,这种策略不仅可以很好的提供人才凝聚力,也是跨国公司人力资源本地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2.4 解决高层管理人才的本地化

高层管理人才与一般人才相比而言,有着一定的特殊性,这些人才是跨国企业发展的核心,一般情况下,成功的跨国公司都有一种成功的经验体系,越是成功的跨国公司,这种倾向就更加的严重,在其他的国家成立分公司时,其考虑的首要任务就是成功体系的复制,只有在这套体系失败时,才会制定其他的发展体系。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必须要解决高层管理人才的本地化问题,这样才能够促进人力资源的本土化发展。

2.5 解决公司文化的衍生

跨国公司在经营的过程中会保留自己特有的企业文化,在聘用员工时,不仅会考虑到其综合能力,还要看其信仰、行为方式、价值观与公司的发展需求是否一致,这也是保证跨工公司发展活力的主要内容。以宝洁公司为例,在长期以来,实施的都是一种内部提升制,宝洁公司很少从外部招聘人才,宁愿增加培训成本,也会在公司的内部选择人才来提拔。这种企业文化不仅能够保证员工有着很好的主人翁意识,也能够促进跨国企业的良性发展。

3、结语

随着全球政治、经济与科技水平的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也成为现阶段发展的重要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下,人力资源管理也呈现出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很多跨工公司已经逐渐由本土化朝向全球化发展,在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走人力资源本地化策略也是一种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王新安.刍议跨国公司人力资源本地化中的策略选择[期刊论文].商场现代化,2010,03(10)

[2]王勇,黄新建,刘艳.跨国公司人力资源本地化研究[期刊论文].商场现代化,2009,01(20)

篇4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各大跨国公司进行海外投资的必选之地,众多外资企业在中国进行投资充分说明了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外资企业在进入中国市场最开始的时期,由于不了解中国市场的特殊性而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之后,外资企业便开始纷纷将“本土化”视为应对中国市场特殊性的法宝或者说是对策。

不同的外企对本土化的理解也不同,因此选择的本土化策略也不同。总的来说,跨国公司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本土化策略:

一、生产本土化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生产本土化实质上包括了整个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可分为采购本土化和生产制造本土化。

(1)采购本土化

采购本土化是指跨国公司的海外子公司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时,在当地国采购原材料和零部件的活动。该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在东道国的采购比例越高,说明其采购方面的当地化比率越高。提高在东道国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当地采购比例,可以大幅降低跨国公司的生产成本,增强经营效率。

(2)生产制造本土化

跨国公司早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就已经开始了生产本土化进程,中国加入WTO以后,引发了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的又一轮热潮。这些跨国公司的到来,雇佣中国的员工,使用中国生产的装备,基本上完成了生产本土化的过程。

二、产品本土化

中国的消费者需要什么样的产品?这个问题是值得每个外企深思的问题。为此外企需要了解他们在中国的目标消费者的特点、偏好、需求等。

跨国公司在充分理解本土文化特征、消费心理和情感需求的基础上,以保持强势国际品牌形象的原有特色为前提,把洋品牌做“土”,采取亲情营销,以克服消费文化的隔阂,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赢得消费者的认可。

三、人力资源本土化

经济学中把创造社会财富的一切要素统称资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等),而人力资源是所有资源中的第一资源。它具有流动性、时效性、再生性和社会性的特点。

企业的跨国经营,实质上是一种跨文化经营,它体现在企业必须能够引导、协调和组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念的多元员工,使多元的人在企业内部能够聚合成一种创造价值的力量。这种跨国企业内聚力的实现不仅需要有共同的企业文化平台,而且依赖于企业在共同文化平台基础上全面整合内部员工关系。

人才本土化战略的实施首先有助于减少因文化差异所造成的经营管理上的矛盾和低效率;其次,利用当地相对低廉的人力资源,有利于降低人工成本;再次,人才本土化增强了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信任感,不仅提高了企业的国际化形象,而且有助于保持经营管理人员的相对稳定。

四、营销本土化

营销本土化其目的和宗旨是满足本地顾客需求,培养顾客忠诚度。跨国公司跨国经营的过程也是一个满足跨国文化顾客需求的过程,文化始终是跨国公司进入一个新市场时最难以捉摸的问题。尤其是在市场、销售、人力资源等领域,传统文化与习惯的影响根深蒂固。因此,充分调查和研究本地消费者的特点,并根据这种需求推出对应的产品,制定符合当地购买力的价格,同时根据当地文化风格和消费者偏好进行促销和宣传,是对跨国经营销的最基本要求。

五、研发本土化

随着技术密集型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的不断升温,跨国公司在中国建立研究开发中心已成为引人注目的新亮点。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竞争的加剧,引发了研发本土化的竞争,为了巩固其市场领导者的地位,跨国公司把研发活动定位于满足中国市场的特定需求,从而实现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研发中心是企业的核心部分,将企业核心本土化,有针对性地开发技术产品,无疑是在为它们大规模地进军本地市场研制强有力的进攻武器。

六、企业文化本土化

企业文化本土化的过程是公司原有文化与东道国当地文化相互融合,将文化差异最小化的过程。

首先要进行文化差别识别,通过各种workshop活动,使来自不同文化的员工加强沟通,增加认同感,从而增强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员工之间的凝聚力。其次,就是组织一系列的跨文化培训活动,旨在有效地打破每个人心中的文化障碍和角色束缚,更好地找出不同文化的共同之处。最后,在此基础上,根据环境要求和战略需要,建立起共同的企业文化,最终实现文化的融合。同时,我认为在企业文化本土化实施的过程中,要保留原公司的核心价值体系与观念,在此基础上结合公司所在地的文化环境,创造新的企业文化。

小结:跨国公司通过资本运作的方式进入中国,首先实施的是生产本土化和人力资源本土化,然后是营销和研发的本土化,企业文化的本土化是本土化诸多要素中最顶级的活动,它需要整合前面所有的要素。当然,它们之间没有明显的时间界限,存在交叉进行、相会推动的情况。其中,人力资源的本土化是本土化战略的核心,所有本土化管理思想的贯彻都离不了人。另外跨国公司所处的行业不同,本土化战略有不同的方法和着重点。成功实施本土化战略的跨国公司总是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行业发展步伐一致,当宏观经济形式、国家政策、行业发展出现重大变革时,它们也会及时的对本土化战略做出调整。

参考文献:

[1]郭毅.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

篇5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迅速,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不同类型的企业纷纷涌现。随着各国之间经济贸易的日渐频繁和世界市场的逐渐开放,跨国公司这种新的企业类型得以出现,其主要功能是对外销售产品,是本国产品对外营销的主要手段之一[1]。最近,金融危机频频出现,世界经济市场之中的竞争日渐激烈,跨国公司因此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与挑战。如今跨国公司的营销主要采用国际贸易与直接投资两种手段。世界的经济市场早已整合成为了一体,但是其中的区域、人员之间的差异依然存在,任何一点细微的差异都有可能对跨国公司的决策产生影响。因此,各跨国公司一定要对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之间的关系提起重视,并对其进行协调,确保公司的稳定发展。

一、跨国公司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相互关系

跨国公司指的就是在两个及两个以上国家拥有控制和管理部分,并能产生经济资产的企业。跨国公司主要投身于国际生产,也就是对外直接投资、集资从而进行跨国生产。因此,跨国公司从根本上说是由多个存在密切联系的经营企业构成的,这些企业共同制定发展计划,开展营销活动,以达到制定的战略目标,即跨国公司本质上是一个经营一体化的企业体系。

跨国公司的经营与发展是离不开国际投资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过程实质上就是跨国公司的成长过程。一家公司在国外建立的分企业,本身就是母公司整体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承担着母公司的部分金融业务。跨国公司形成的主要形式就是国际直接投资,也就是说,国际直接投资这种形式的主体主要部分也是跨国公司。从理论上讲,对外直接投资也就是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是跨国公司有效配置资源的合理解释。站在跨国公司的立场来看,公司内部个人或者企业整体的愿望是国际直接投资的动因;而处于国际生产的一般理论来看,国际直接投资就是公司参与国际市场活动的形式之一,与国际贸易并无不同。实际上,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之间互相补充,它们共同促进了跨国公司的发展。

二、跨国公司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是解释跨国投资发生的原因、机制和结果的理论。19世纪60年代,国际直接投资在英国产生,20世纪初,在英、法、德、美等国的推动下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国际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并对国际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可以说,如果战前国际直接投资还是从属于国际贸易的话,战后到今天它已经成为联系世界经济的主要纽带。西方经济学中最早涉足研究国际直接投资现象的是纳克斯(R.Nurkse)发表于1933年的论文,题为《资本流动的原因和效应》,书中提出了利率元理论。早期国际资本流动理论较有影响的还有新古典利率理论、债务周期理论、国际收支平衡理论及外汇汇率理论等。其共同特点一是以市场完全竞争为前提;二是对间接投资进行专门研究,涉及到直接投资;三是以宏观经济为主。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作为独立的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学者海默(S.Hymer)在其1960年博士论文《厂商的国际化经营:直接投资的一项研究》中提出的厂商垄断优势理论为标志。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研究重点逐渐转向建立一个统一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或跨国公司的一般理论,努力在跨国公司国际一体化生产中将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有机的联系起业,以寻求一种基于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协调和选择的解释[2]。

三、跨国公司在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中具有的优势

(一)技术优势

跨国公司能够在本国意外投资,其最关键的优势之一就是具有某些先进技术。这些技术包括公司生产过程中实际运用到的具体技术,也包含知识、信息、技巧等无形资源,例如跨国公司经过开发与研究所掌握的新生产工艺和新兴产品、产品的异化能力以及与产品相关的市场销售技能以及跨国公司相对于其他竞争对手的优秀组织与管理技能。这些技能以及相关的专业知识等是企业内的公共产品,这也常常会成为人们解释跨国公司为何选择国际生产而不是出口或许可证的理由。

(二)产业组织形式的寡占性

篇6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日益深刻,直接表现在带动了全球对外经济贸易的快速增长,同时将其进入的东道国纳入了经济一体化体系当中,加强了各国的经济往来。世界各国在一个共同的体系中求发展,已是不可逆转的潮流。跨国公司进入中国20年,形成了只有实行本土化战略才能在中国长远发展下去的共识。对跨国公司的本土化战略的研究,有助于中国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更好的规范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行为,同时对中国的跨国公司走出国门,到国外进行投资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 、生产经营本土化

1、生产运营本土化

生产运营本土化是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最直接的表现。跨国企业实行本土化,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降低成本。在世界贸易中,关税壁垒日益减少,而非关税壁垒日益增加,生产的本土化作为规避各种壁垒的最佳办法,被跨国公司广泛应用着。而且跨国公司为了贴近市场,也会最先考虑在目标市场进行生产。

摩托罗拉公司是在中国进行生产本土化程度较高的跨国公司。摩托罗拉公司于1987年进入中国,首先在北京设立办事处,于1992年在天津注册成立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目前主要产品有手机、对讲机、无线通信设备、汽车电子等。截至目前,摩托罗拉公司在中国已有26家分公司,投资总额约为35亿美元,是中国最大的跨国公司之一。摩托罗拉公司于2004年8月在天津签约,投资160亿人民币建立起中国最先进的半导体集成生产中心。摩托罗拉公司在中国进行本土化生产运营带来的规模经济已经成为跨国经营的重大优势,并有利于推进全球一体化战略。

2、生产采购本土化

采购本土化是跨国公司全球化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跨国公司根据全球战略要求,权衡境外采购和当地采购利弊后的一种策略选择。跨国公司由国外采购国内生产向国内采购国内生产的转变,是为了更好的实现生产的规模经济和提高生产的应变能力。

在中国进行采购的跨国公司主要集中在零售业和制造业,如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欧尚、百安居等。这些跨国零售集团在中国的采购,主要以快速消费品和劳动密集型的各种产品,如服装、鞋帽、食品等为主。还有一类是如通用电器、福特汽车、西门子、联合利华等,这些制造业跨国公司在中国的采购,主要是为了支持在中国及全球生产。跨国公司在中国采购的速度增长相当快,年采购额已突破千亿美元,并逐年递增。2000年摩托罗拉从中国采购了将近14亿美元的产品;2002年则高达38亿美元;2004年,摩托罗拉的本土采购金额累计达156亿美元。

3、生产配套本土化

在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初期,主要将中国作为一个低成本的加工组装基地,零部件主要靠进口,在中国制造和增值的比重较低,表明跨国公司与中国国内产业的关联度较低。近年来,跨国公司生产配套国产化的比例越来越高,与中国国内产业的关联度明显提高。

例如,为了给上海大众汽车公司配套,德国大众在全球的配套企业中已经有100多家来中国投资,投资总额高达22.3亿美元;重庆与五十铃公司合资建立了庆铃汽车公司后,吸引了其原有的国外配套企业来重庆投资,配套投资的数量和比例都很可观。目前,全球最大的50家汽车零部件厂商超过一半在中国建立了合资企业,给在中国生产整车的合资企业配套。

二 、研究开发本土化

研究与开发是跨国公司的核心职能之一,是跨国公司在中国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近年来,随着中国市场需求迅速增长,使跨国公司的研究与开发本土化成为必要,跨国公司正在不断加强对中国进行研究开发活动的投资,在中国建立了一批独立的研究开发机构。

1、研究开发机构本土化

技术优势是跨国公司重要的垄断优势之一,在跨国公司有效利用中国的科技资源的同时,会小心避免技术的外部扩散。因此跨国公司会通过与国内科研机构就某项课题进行联合研究开发,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实现互补。如为了建立和增强与高等院校及其知名学者或研究人员的联系和合作,每年IBM公司都会成立由高级主管和资深技术人员组成专门的执行委员会,从著名高校中挑选和确定出具有研究意义的科研项目,与高校共同进行研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的十余个项目采用的就是这种合作形式。

2、研究开发人才本土化

研究开发人才本土化主要是通过与中国国内的科研院所和大量网罗中国本土化的高科技人才等形式进行。科技论文。如通用电气研究开发中心通过签约项目和人员培训与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进行清洁能源和电动汽车的开发和推广运用;罗克韦尔自动化研究中心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10所院校有签约项目或建立合作实验室;惠普中国软件研究开发中心与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进行合作,寻求设备支持和技术指导,都是有效利用中国的科技人才资源。绝大多数跨国公司研究开发机构的人才本土化指数都超过了60%。

三、 人力资源本土化

跨国公司进行全球化经营获得的经营优势,只有通过人力资源才能真正转移到中国,而人力资源本土化是保证转移来的优势能持续下去的保证。科技论文。

1、外籍人员的本土化措施

语言障碍是外籍人员进行跨国管理的关键所在,所以使外籍人员本土化,首先是使外籍人员掌握中国语言,然后逐步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深入了解中国的处世方式,这将有利于外籍人员对中国工作人员的管理。

三星公司为外籍人员本土化所做的努力最显著,每年都从总部将高级管理人员派往中国进行学习,内容主要是学习汉语,并了解中国的相关法规、政策以及风土人情。在学习期满后,参加学习的管理人员要以报告的形式提交在中国收集整理到的有关中国的信息,并在公司进行宣传学习。

2、有效利用本土人力资源

跨国公司在中国人力资源本土化的重点是吸纳中国本土的有用人才。中国本土人员相对外籍人员较为稳定,可以增强跨国公司在中国战略的连续性,能够充分发挥其低成本和市场知识、关系资源未来的优势,有利于跨国公司在中国与顾客、员工、政府和行政部门建立良好的关系,使跨国公司树立良好的形象。如诺基亚在中国已经拥有员工近4000人,其中本地员工占90%以上;联合利华中国区工作的外籍员工人数也已减少了80%,目前90%的高级管理职务已由中国人担任。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在中国已基本实现了员工的本土化,其中国公司16000多员工中有99%来自当地。爱立信(中国)有限公司12名总经理/总裁级管理人员中有9名是中方员工,25名部门总监中有21名是本土人才。科技论文。

四、营销本土化

1、渠道本土化

渠道的作用是完成产品由生产者向消费者的转移,是弥合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空间和信息差距。一个良好的渠道不但可以降低环境的不确定性,从而节省交易费用,而且可以通过有效的资源配制,提高绩效。由于渠道建设的复杂性和长期性,跨国公司选择国内的商利用自己已有的渠道销售产品,可以在低成本条件下,运用商的优势,达到迅速占领市场的目的。

2、品牌本土化

跨国公司从品牌名称的设计到品牌的宣传推广等方面,都致力于与中国的文化、社会习俗及消费者的价值观念等相适应,努力创造本土化品牌。其中最典型的是“Coco Cola”品牌的中文翻译“可口可乐”,即朗朗上口,又能形象地向人们传达关于产品特性的信息。Coco Cola公司在宣传推广方面,在深入了解中国过年贴春联的传统后,通过向顾客发送春联提升自己本土化形象。春联上联为“新春新意新鲜新趣”,下联“可喜可贺可口可乐”,既宣传了产品的品牌,又适合中国人的习惯,具有浓郁的本土气息。

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贯穿在中国的生产、研究开发、人力资源、营销等方面,只有从方方面面切实落实本土化战略,才能立足中国。面对跨国公司的本土化战略及其对中国企业的影响,中国企业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在本土和国际市场上开辟属于自己的市场,具有与跨国公司相竞争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刘研.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国际化论[M].上海:中信出版社,1992(21)

[2] 王志乐主编.跨国公司在中国报告(2004)[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篇7

二、跨国公司的定义

跨国公司是指依赖雄厚的资本、先进的技术及完善的管理体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其他国家和地区设立子公司,从事国际化生产、销售活动的大型企业。

三、全球战略概念

全球战略本身是一个历史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可以有多种战略模式。按企业经营国际化程度划分有本国中心战略、多中心战略、地区中心战略和全球中心战略4种类型;按国际经营一体化程度区分:为独立子公司战略、简单一体化战略和综合一体化战略3种类型。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从本质意义上来理解,是以全球的长期目标为基础,在全球范围内,协调统一企业的内外资源,合理安排企业的投资、生产、销售、服务等一系列的技术开发活动,让有限的资源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能有效地运用。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否定了原有的大而全、小而全的国际性生产模式,通过对各项资源的跨国界配置、管理与协调来实现采购一体化、生产一体化、研发一体化、营销一体化、财务一体化,生产专业化,并将资源的协同效应充分发挥,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发挥到最强,最大化。

四、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现状分析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是指跨国公司在华进行的以R&D为目的的投资行为。经分析发现,目前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发展速度快,但规模较小。从1994北邮-北电R&D中心开始,跨国公司在华设立R&D机构逐年增多,增加速度明显加快。但由于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尚处于初级阶段,R&D机构的规模普遍较小。

2、行业分布分散,其中以信息行业为主目前,跨国公司在华R&D机构涉及计算机、软件、通讯、化工、汽车、生物制药等领域,其中,计算机、软件、通讯等信息行业是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最多的行业,占总比例的一半以上。

3、投资方式多样,但主要以独资方式为主一般说来,跨国公司在华设立R&D机构的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在华独资设立R&D机构;二是在合资企业内设立R&D机构;三是与我国的大学或者科研机构合作设立R&D机构。从目前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的情况来看,跨国公司更趋向于以独资的方式设立R&D机构,其原因主要是基于价值取向和技术控制两个方面的考虑。新晨

五、跨国公司在华经营投资的主因

笔者认为跨国公司海外R&D投资的原因主要源于以下六点因素的综合考虑:

篇8

关键词 外资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变革 人力资源管理本土化

各国企业间互相学习和借鉴是增强企业活力,创新企业管理的有效手段,其中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差异,是现在的跨国公司和有跨国经营雄心的中小企业必须关注的课题。对中国而言,如何规范和引导外资企业,合理利用我国的人才,保护我国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研究世界跨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为我国企业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外资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特点及模式

要研究外企人力资源管理,首先要了解其模式和特点。外资企业作为跨国经营的重要形式,在上世纪蓬勃发展并成为世界范围内优秀企业的代表,其模式和特点是值得研究的。

(一)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跨国企业的生产经营除了将生产系统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进行生产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将执行生产系统的人力资源系统在不同的国家和文化间进行转移和整合。但是企业人力资源的制度和管理实务,在一个国家执行成功,却未必适应于另一个国家。因为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是国籍不同的员工,它们在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社会关系,政治观点,劳资关系,文化程度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就决定了企业在不同的文化特征下要采取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办法。

(二)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

第一种是地区中心原则。子公司按照地区进行分类,各个地区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尽可能的协调,子公司的管理人员有本地区任何国家的员工担任。

第二种是全球中心原则。公司总部与各个子公司构成一个全球性的网络,该网络被看成是一个经济实体而不是母公司与各子公司的简单集合。

二、外资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特征

外资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在近年来有着明显的变化,从最初的人事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从人力资源管理到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再到现在所流行的战略性国际人力资源管理。

(一)管理理念的变革

从人力资源管理到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再到战略性国际人力资源管理――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不断发生变革。与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相适应,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演变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重点关注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实践体系与公司产出的关系。

(二)管理体系的变革

如何保持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以及寻求全球一体化与本土化均衡一直是跨国公司经营管理的重点。加之国际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和剧烈变化使国际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建立更有必要,也更促进了跨国公司建立和实施包括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在内的公司战略体系的步伐。

三、外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中国的本土化

(一)中国的人力资源特点

跨国公司要做好人力资源管理,首先应该学习所在国文化,了解所在国的人文特点,把来自异国的企业真正融入到所在国的文化之中,即本土化问题。

中国的劳动力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有着以下一些特点:

首先,中国的低端劳动力过剩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象。

其次,中高端劳动者由缺乏转为严重过剩。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高等教育的扩招,社会能够提供的岗位严重不足造成。

第三,中国的劳动者大多有着追求稳定工作的思想,相对不愿意接受高回报但风险较大的工作,这是由历史原因造成的,这一观念将影响随后的几代中国人。

由于上述原因的存在,跨国公司在中国本土化的过程中,要真正融入到中国的人文传统和现实国情之中才能取得成功。

(二)外企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做法

在与中国文化整合方面,外资企业应该做到:以情感为纽带,以道德为约束,规避人力资源投资风险;发挥整体意识优势,促进团队快速结成;以礼制观念为基础,实现制度化管理。实践证明,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和适当的全球战略相结合,可以大大增强跨文化企业的竞争力。

四、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应该借鉴外企的地方

中国企业要走向世界,就应该多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跟上管理发展的步伐。我们应该积极学习和借鉴跨国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提高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

(一)始终不渝奉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人是管理工作的核心和动力。在成功的企业里,每个员工都被寄予厚望,具备各种不同知识与技能的人才被安排到适当的岗位上,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

(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地位

由于跨国公司把人力资源管理纳入到企业经营总战略和总决策之中,因此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公司中的地位相当高。人力资源管理经理已更多地进入企业最高层的决策,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从而使他们与业务经理的伙伴关系成为可能。人力资源部门必须参与业务部门的运作,而不是听从业务部门的调遣。

(三)实施持续性的个人发展计划和储备计划

个人发展计划是协助员工实现个人专长的契机,它使员工的素质能符合公司的要求。每位员工需要设立自己的目标并与自己的主管或经理研讨一套切实可行的计划方案,以发展自己可以多方运用的技能。

参考文献:

[1]马诺.在华经营的跨国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天津大学学位论文.2006.

篇9

【关键词】

中资银行;跨国公司;金融服务;对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跨国公司正加速在华投资扩张规模,其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性以及新的特点,如中心化、全球化、个性化、高端性、时效性和低成本。目前,外资银行发挥国际关系网络优势,利用与母公司长期的合作关系进行业务渗透,国内银行业也纷纷将跨国公司作为营销重点。但如何改进对跨国公司的金融服务是目前困扰国内金融服务业的难点。我国银行业需要针对在华跨国公司的金融服务需求,提高金融创新能力,应对跨国公司金融服务需求。

1 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金融业务现状

现在,全世界共有跨国公司6万多家。并且其分支机构遍布全球,已达50多万家。全世界最到的前500家跨国公司,已经有400多家进入中国市场。到2010年,全年共有非金融领域的新批外商直接投资的企业有27406家,实际使用外商的直接投资金额已达1057亿美元,这比2009年已同期增长16.9%和17.4%。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国内市场已经逐步开放,外国投资处于持续增长的趋势。从这里不难看出,跨国公司的金融投资已成为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一股重要力量,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同时,作为我们中资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争夺的一个重要金融业务就是跨国公司银行业务。由于外资银行可以凭借其母公司的优势,依靠与跨国公司多年业务合作形成的战略关系以及其在产品服务、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向客户提供优质的、具备世界标准的金融业务服务,同时中资银行先天所具有的人际关系优势、政策方面优势、网点优势等也受到外资银行的强烈冲击。在这种情况下,遭到一些客户的抛弃,失去一些客户资源已经在所难免。

2 跨国公司的金融服务需求

跨国公司其具有的特定是:规模庞大、有良好的资信、完备的经营网络、很强的行业竞争力。因此商业银行需针对这些跨国公司特点,认真研究、分析跨国公司在我国金融业务需求的多样性,抓住跨国公司金融需求的“七寸”,为其提供超高契合度的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注重金融业务与产品相结合,增加产品附加值。从跨国公司的运作与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往,可以看出跨国公司的金融业务服务需求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 迫切希望主办行制度推出

由于跨国公司在中国业务扩张迅速,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迫切需要有实力的国内主办银行,希望通过众多本地实力派主办银行,获取全面的本外币金融业务服务。

2.2 一体化的全面金融服务需求

跨国公司为了满足企业经营需要,需要与国内银行建立密切的全面业务合作途径,并需要国内银行为其提供全面优质的本、外币金融业务服务,业务范围广泛,既包含公司业务、个人业务,又包含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到结算、理财等中介业务,并需要国内银行无论是总行还是分支行,都要将跨国公司遍布全国的的投资企业视为一个整体,按照统一的业务标准提供金融服务。

2.3 资金资产管理要求

在我国境内运营的众多跨国公司需要通过建立统一的内部资金结算网络,不受地域的限制,用以实现总部对其各地方子公司现金流的统一调配,提高其资金周转速度,降低公司运作的财务成本,并需要使用中资银行电子银行服务来实现资金调拨、实时查询、银行会计系统与客户会计系统实现对接和个性化报表等,来帮助其实现企业经营高效。上门收款和零钞兑换等现金管理服务是许多零售跨国企业迫切需要的,并且在国际结算方面,需要资金清算系统畅通、快捷和银行的汇路通畅。跨国公司对银行提供的各项服务的价格异常敏感,在防范汇率、利率风险方向,跨国公司通过双重货币存款、外汇通知存款,以及远期外汇买卖、货币互换等来规避风险,这必然所致其对外汇资金收益的金融工具有需求迫切。

2.4 个人银行业务需求

跨国公司在华企业实施人才战略,以引进高素质人才,则需要通过制定和实施福利补贴政策,尤其在解决雇员的住房政策方面,而这些福利政策的实施往往离不开银行,这就形成了对银行个人业务的需求。同时,由于跨国公司有众多外进高级管理人员,其对个人外汇服务方面的需求比较高。

同时,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跨国公司对金融服务逐渐有新的需求。服务标准也有所变化,其坚持拿欧美一流银行作为标杆,借鉴其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模式,以“高效、高质”的标准来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在服务内容也精益求精,从“融资”到“融智”,需要为跨国公司提供一揽子优质的金融解决方案,以帮助其提升产品内在价值。在服务范围上,从“双赢”到“多赢”,跨国公司需要银行服务渗透到其产品的服务链、供应链,通过向其下游的消费者、上游的供应提供综合、超高治理金融业务服务,增强它们对跨国公司的贡献度和依存度。

3 中资银行应对跨国公司金融服务需求的对策建议

目前国内的许多银行为了迎合跨国公司的需求,在金融创新上采取了许多措施,加大了服务力度,提供了很多金融创新服务产品,但仍然与于跨国公司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与欧美发达银行相比在许多方面仍然存在着先天不足。为尽快满足跨国公司的在金融业务上的需求,也为了提高国内银行的金融服务水平,使其向国际一流金融服务靠拢,国内商业银行还有比较长的路要走,在许多方面仍需要完善。

3.1 建立系统化、高标准的服务体系,以产品确立竞争优势

为了提高拓展跨国公司客户的成效。应该在细分客户的基础上实施差异化服务战略,根据客户需求和特点,实行公司金融VIP服务,建立服务“绿色通道”,同时提供包括存贷款利率、结算费用等优惠政策并优先为跨国公司提供增值服务。同时,整合传统产品,提升优势产品,开发新型产品,提供包括各种业务的全方位、多层次金融产品及服务,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确立领先地位。

3.2 加强与国际一流银行的合作,优势互补

在我国的外资商业银行尽管很多先天优势,如管理经验比较成熟、技术比较先进,但仍然在经营地域和政策方面,有许多局限,难以达到竞标条件。这种情况下,我国商业银行就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如网点资源众多和人民币资源充足的优势与外资银行合作,以谋求实现“双赢”。另外,针对某些跨国公司的现金管理需求,我国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与外资银行的合作,利用外资银行的优秀管理经验、业务创新等,来满足跨国公司的某些国内商业银行暂时不具备的金融需求,从而稳定客户,实现共赢。

3.3 建立新的经营管理体制:决策迅速、应变灵活

为了加强与跨国公司合作,有效地拓展金融业务,我国的商业银行首先要参照欧美商业银行的先进经验,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综合外资银行的优点和本土商业银行先天优势,加强内部沟通协调,以“最大限度适应客户”为原则改造国内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量身定制跨国公司客户需要的金融产品和业务,有区别的适配跨国公司的业务需求;同时建立反应灵活、快速决策的客户管理体系。为了提高对重要客户的管理力度,同时需要配备高素质客户经理等手段。在中国逐渐市场开发,特别是加人世界贸易组织以后,许多跨国公司对中国商业银行存在许多顾虑,但是,中国的商业银行国内网点众多、实力雄厚的丰富人民币储备优势,国内银行可以通过资源整合,改革提高经营管理,加快金融业务的创新突破,对业务流程进行重组,普及电子化网络办公等。这样,可以使内资商业银行在争取跨国公司的金融业务竞争中,获取更高的市场地位。

3.4 提高金融创新能力,应对跨国公司金融服务需求

为应对跨国公司金融服务需求,银行应从三个层面来提高其金融创新能力。宏观层面,主要通过金融技术的创新,金融市场的创新,金融服务,产品的创新,金融企业纽织和管理方式的创新,金融服务业结构等方面的创新来提高其创新能力;中观层面,主要体现在银行中介功能的变化,可以分为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以及制度创新,以更好地实现银行的“三性”目标;微观层面,则是通过信用、风险转移、增加流动性和股权创造等金融工具的创新。

3.5 开辟多种营销渠道,加大市场营销力度

银行应开辟多种营销渠道,全方位、高层次、多角度地加大市场营销的力度,使更多的跨国公司了解银行的金融服务。一方面,利用内资银行的政府支持和行业优势,通过政府和银行行业主管部门进行推销,当然内资银行要首先巩固与政府部门和银行业主管部门的天然合作关系,快速将跨国公司在我国的经验运作搞清,把握好国家的政策信息等,快速、准确的寻找客户源;另外,通过区域间的推荐进行营销也是一种有效方法,此方法的实现主要是靠共享客户信息和资源。巩固好已有客户,通过现有客户的推荐,内资银行可以更好的获取更多跨国公司业务,要重点完善和巩固现有跨国商业用户的合作关系,将他们作为内资银行拓展业务的一个重要途径。另一方面,通过各种宣传活动,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进行有针对性的营销宣传,扩大银行的国际影响,强化营销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跃生.跨国公司金融:原理与案例.[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张琪、缪征.浅析跨国公司客户金融需求与风险[J].中国外资,2011(5):33

[2]杨怡东.在华跨国公司的金融服务需求分析[J].上海金融,2010(3):23-25

[3]王媛.中外资银行跨国公司金融服务比较研究[D],厦门大学金融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5

[4]吴晋.跨国公司金融需求与银行服务对策[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7):25-26

[5]郭江、刘路.中外资银行对跨国公司的服务现状比较[J].财经科学,2008(1):42-48

[6]姚元东.国有商业银行跨国公司金融服务研究[D],厦门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论文,2007.5

[7]李桂琴.加强对跨国公司的金融服务[J].中国城市金融,2005(12):60

篇10

关键词:在华跨国公司;社会责任;弱化;原因;治理

1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

所谓社会责任,就是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主动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环境和社区的责任。

从企业发展的历史来看,社会责任不是企业与生俱来的使命,企业的存在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这也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坚持认为在自由公平的竞争条件下实现利润最大化就是企业最主要社会责任的原因。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公司作为一个组织,不再是只对股东负责的独立实体,其存在是在整个社会系统之中的,它还应对建立和维持它们的更大的社会负责。企业如果拒绝承担社会责任,则同样会被社会所拒绝,所以说作为一个企业,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是不可避免的。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可从一下两个方面来认识:

(1)从宏观上看,跨国公司是负责任的经济全球化的责无旁贷者。跨国公司作为能够有效整合全球资源的组织形式,在世界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不断增强,跨国公司在世界总产值、国际贸易总额和国际直接投资等全球重要经济指标中所占的比重持续增加。

(2)从微观上看,跨国公司利益实现机制改变。跨国公司为保证其现实效益,不能仅仅考虑自身的因素,而必须考虑利益相关方的诉求。跨国公司率先重视企业社会责任正是适应这种利益实现机制的改变。

2在华跨国公司弱化社会责任的原因

2.1从跨国公司本身来看

(1)跨国公司全球化经营的特点和作为企业为了获取经济利益,实现利润的最大化的本质,促使跨国公司甘冒牺牲社会责任的风险。

在全球化经营过程中,跨国公司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在短期内通常由于其滞后效应又很难看到付出社会责任成本后所带来的直接收益。因此,虽然一些跨国公司明明知道忽视社会责任可能会带来的信誉影响,但是面对实际成本压力或者说企业追逐利润的本质,使得企业仍然可能会做出违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营行为。另外,跨国公司为了实现其规模经营效益,需要不断扩张,以至于有些跨国公司可能拥有成千上万的分支机构和子公司,这样一个庞大的系统同时也可能出现监控失败,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跨国公司的子公司可能会出于自身经营目标的完成而采取违背企业社会责任的做法。

(2)跨国公司的管理者也存在认识水平和道德水平的差异。

一些管理者缺乏长远的眼光,不能看到承担社会责任给企业带来的长远利益。还有部分跨国公司的管理者对包括中国在内的经济发展和人民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存在歧视心理,这些跨国公司在原材料选取,产品使用及服务等问题上往往采取双重标准,即优质产品销往欧美等发达国家,较低劣的产品销往中国等发展中国家。

2.2从我国来看

(1)中国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与国际标准存在差异,市场监管体系不成熟,执法不严,违法处罚力度不够。

中国对于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法律法规零散,法律条款具有政策性和指导性,缺乏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新《公司法》第5条明确了公司必须承担社会责任,但这只是个原则性条款。这些分散性的法律法规在规范和监督跨国公司认真履行社会责任方而仍存在缺陷,不能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此外,相应的法律执行和监督不力,违法而没有得到严惩,犯法得到的收益远大于违法成本,对于跨国公司没有约束作用。

(2)跨国公司在华缺乏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制衡也是导致一些跨国公司弱化社会责任的重要原因。

在西方国家,除了健全的法治环境以外,还有许多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经营行为发挥着制约作用,如众多的机构投资者、行业协会、劳工组织、环保组织。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人权组织等。而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机制尚未成熟,民问团体、行业协会的力量很小,作用很有限}而消费者对跨国公司触犯道德和法律的行为也往往是以单打独斗的方式加以抵制,而根本淡不上对跨国公司的利益制衡与责任监督。

(3)中国社会大环境与跨国公司在中国屡禁不止的弱化社会责任有密切的联系。

中国政府为吸引外资发展经济,对在华跨国公司实行的超国民待遇,跨国公司在屡屡出现违法问题,和个别地方政府对跨国公司的认识和优待有关。其次,中国经营环境造就了跨国公司本土化的经营策略,某些跨国公司效仿国内企业对政府采取特殊沟通的方式,有些跨国公司甚至已经形成一整套成熟的适应中国市场的本土化经营策略。再者,中国消费者盲目崇拜名牌和国外品牌情况突出。

3完善在华跨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建议

在华跨国公司弱化社会责任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各方面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强化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促使跨国公司积极履行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从政府到民间努力营造一种公平守法、重视企业社会责任的环境至关重要,以下是针对在华跨国公司社会责任的治理提出的几点建议:

(1)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加强执法力度,约束在华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行为。

加强监督、环保、劳动等方面的立法,法律规定应尽量详细,可操作,并逐步与国际接轨,从而尽可能地将社会责任范畴的内容纳入到法律之中。要完善《劳动法》、《工会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健全和完善各专业技术领域的相关法规,这是加强对包括跨国公司在内的各类企业的行为监管,督促他们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基础。

另外加大对损害社会利益行为的处罚力度,将成为实现跨国企业社会责任的最后逆屏障和最有效的防线。因此,可以在立法上设计较重的法律责任,通过提高跨国公司因违背应尽社会责任而应承担的违法成本,来预防或减少违法行为的发生。

(2)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跨国企业社会责任标准。

目前跨国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绝大部分是基于发达国家的法律框架和社会期望建立起来的,与中国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法律等制度因索存在着较大的冲突,因此从制度层而来看,首先要在建立认同的正式制度,由国家权威机构出面,与跨国公司及利益相关者团体协商,在遵循中国现有各项法规、标准基础上,参考主要国际社会责任内容,制定跨国公司在华社会责任标准和行为准则。

(3)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国家社会责任激励机制。

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虽多属自愿,但政府的积极引导对于促进跨国公司履行社会责任行为发挥重要作用,世界各国政府对于公司的社会责任行为都不是旁观者,政府在强化社会责任实施机制方面可开展许多工作,对于违背社会责任标准行为进行道德劝导,及时纠错和惩罚不道德行为。完整的法律机制,应该包括约束与激励两方面。建议由政府推出系列优惠措施,包括荣誉激励、政策激励、政府采购优先等,鼓励跨国公司在华采取积极措施承担社会责任。当然,这些激励措施不应超出法定的范围和标准。

(4)加强宣传,建立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和披露机制,鼓励民间组织和社会公众对在华跨国公司社会责任行为进行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