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德育工作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3 15:24:0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中学德育工作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学德育工作论文

篇1

近年来,学校德育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而且加强学生道德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然而德育工作的现状不容乐观,特别是在偏远贫困的农村地区尚存在很多须引起关注和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德育工作的现状

1.家庭教育的“缺位”和“越位”造成学生思想的扭曲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有深远的影响。孩子的性格、道德品质、思想情操的形成等都与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而现今,农村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却存在很多问题,大体上可以概括为“缺位”和“越位”两个方面。所谓的“缺位”就是对孩子的放任自流、疏于管理。这种现象的形成,一是由于很多家长在外打工,无力对子女进行管理和教育,形成教育上的“空档”。一些孩子由于缺乏家长教育,跟着社会上一些不良青年学会了抽烟、喝酒、赌博,养成了一些不良的行为。二是部分家长素质低下,不明事理,对孩子过分溺爱。所谓“越位”,一是家长专制蛮横,当孩子出了问题,不问情由,不管对错,一味打骂体罚。二是家长觉着自己生在农村,苦了累了半辈子,不能再让孩子苦着累着,因而过分疼爱孩子,大小事情一概包办代替。这造成子女心理脆弱,经不起挫折和打击。

2.农村不良社会风气对学生思想观念形成误导

当前农村由于环境闭塞,文化娱乐生活贫乏,聚众赌博、抽烟喝酒之风盛行,看风水等迷信活动层出不穷,村民为区区小事打群架、污言秽语骂街等现象屡见不鲜。这些恶习对尚处在成长期,思想认识不够成熟的青少年造成了恶劣影响。部分学生不以此为耻,反以此为“有本事”“有意思”,从而主动模仿、学习。

3.应试教育的导向致使学生认识发生偏差

当前,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已失去了选拔人才的本意,反而对整个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面影响。而影响最为严重的莫过于在校的学生,尤其是背负着改变家庭命运,期望跻身上层社会的农村学生。不少学生并不重视自己道德成长,而是“读死书”“抓考分”,认为只要成绩好,就能考上好的学校,就会有一个好的前途。于是学校出现了一批“两耳不闻他人事,一心只读理化书”的自私自利的学生。4.教师工作方式的不当和德育形式的单一导致德育工作流于形式,甚至造成学生逆反心理目前农村中学中,虽然也有德育工作的专职管理人员,如班主任、政教员等,但他们大多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他们眼中只盯着考分,心里只装着智育,从而造成德育工作流于形式。而部分教师虽很重视德育,但工作无方法,教育无技巧,“管、卡、压”是他们的拿手戏,“打、骂、逼”是他们的看家宝,造成学生情绪对立,甚至酿成严重后果。

二、当前农村中学德育工作应开辟新思路,实现新突破

1.建立学校、家庭联动机制

针对目前家庭、学校教育各自为政,甚至相互矛盾的现状,我们应当建立学校、家庭联动机制,实现学校、家庭教育资源的整合。这种整合机制的建立,可以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定期举行家长会、教师家访等形式来进行。这种做法,其一,可以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信息之间的沟通,从而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其二,教师可以对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进行正确引导,并可及时督促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促使“缺位”的家庭教育“归位”。

2.重视学校、社会教育资源的整合,抵制歪风邪气对学生的影响

学校可以加强与乡镇、村委会、派出所等相关单位的联系。将学校教育资源密集、教育活动易于开展等优势,与乡镇、村委会、派出所等单位社会威信高、道德教育可信度强的优势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学校可以通过定期或不定期邀请上述单位的工作人员到学校通过举办道德讲座、法制教育报告会等形式开展教育活动。同时,学校还应大力挖掘民间教育资源。目前,农村不良风气较为严重,导致参与者遭受损失。如相信迷信,被骗取钱财;痴迷赌博,闹得妻离子散;热衷斗殴,结果锒铛入狱等。学校可邀请受害人“现身说法”,使学生受到教育。此外,农村中部分老人一身正气、品质高尚,在周边威信很高,受到学生和家长的尊崇。学校也可邀请他们对有不良思想倾向的学生进行教育。

3.教师应转变德育观念,提高对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教师应当认识到,如果不能培养数百万农村在校中学生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今后中国农村的发展和繁荣将不可能实现。即使发展,即使繁荣,也只能是畸形的发展和繁荣。我们这些只重教书不重育人的教书匠也是失职的。因而抓紧德育、抓好德育,是摆在我们眼前的重要任务。广大教师应强化德育意识,抓好学生道德教育。

4.创造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寓教于乐”

正如前面所说,农村中学教师德育工作的僵化、空洞、不切实际,已严重影响到了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因而有必要大力倡导形式多样、切合学生实际、具有创造性的德育工作方式。根据农村实际,笔者以为在德育工作中,教师眼光既要盯着校内,也应投向校外的广阔天地。校内活动可以通过开展主题班会、“我为集体做奉献”实践、“文明中学生”的评选、演讲比赛、道德问题校内辩论会、观看爱国主义影片等形式来进行。校外活动可采用以下形式:组织学生访问特困群众;帮劳力不足家庭义务劳动;搜集有教育意义的民间故事、民歌、民谚来教育学生。

篇2

马卡连柯说过:“集体不仅是教育的客体,而且也是教育的主体。”所以,构建民主的班集体和各类学生组织也就成为了“德育”工作的首要环节。学校和班主任应对这一工作进行科学指导。班集体和各类学生组织只有按民主程序建构和运作,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班级和学校的主人。学生要学生集体中学会过民主生活,珍惜自己的民主权利,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从而形成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相互监督的机制。学生干部要实现从“班主任的助手”向“同学的代表”的角色转变,接受同学的委托、支持和监督。班级活动应以自我教育活动、自娱性活动、探究性活动和社会服务性活动为主,实现真正自主、自律的“德育”。学生个人的荣誉感、羞耻感是在集体舆论这个大背景下形成的,是个人对集体舆论的感受,有时学生之间的批评或表扬,往往比教师对学生的批评或表扬更有效。所以,对学生的惩罚或奖励应该由学生自己选举产生的机构来执行,而不是由教师决定。在有了民主的学生集体之后,还要在学生集体中执行有道德价值的纪律。哈代?诺克斯认为,道德主要是和形成对利己冲动的自我克制有关,它和能够并且愿意怀着并非冷淡的心情或竞争的敌意而关注他人的利益有关。他认为,孩子们的自我控制越多,就会越有益于他人,并且有益于社会的美好。所以,遵守合理的规则必不可少,学生要把行为合乎规范作为自己的义务。有道德价值的纪律,能使学生产生对规范本身权威的尊重,但这种纪律不能是从上而下的规定,而需通过学生集体的约定形成。这二者虽然都属外在的纪律,而其教育的价值却大不相同。由学生集体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约定的行为规范,不仅使学生成为规范的制定者、履行者,而且使学生承担了规范执行监督者的责任。从而把对学生行为的管理与教育变成学生的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如果在学校中形成了强有力的学生集体组织和有道德价值的纪律,那么它们将使学生从他律向自律过渡。所以教师在德育工作中的角色要从决定者、执行者向指导者转变。

二、教师合理评价,以身作则

篇3

素质教育的推行,已成为包括教育界在内的社会各界的共识。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有人说,“对于社会来说,学校就像工厂,学生就像产品:学习成绩不好是次品,身体素质不好是废品,道德品质不好是危险品。”此话不无道理。普通高中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必须使学生具有较好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因而,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学校要形成全员育德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系列实践活动中升华道德情感,在体验中形成道德品质。在思考高中德育工作出现的问题的应对策略时,笔者有几点体会。

一、摆正德育位置,置德育于重中之重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与发展的主题,加强与改进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则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笔者认为,针对学生的实际,普通高中学校学应自始至终把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作为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和基本落脚点,转变观念,摆正位置。

首先,在德育实施过程中,应将教学式德育与活动式德育结合起来,在认真务实地开展德育课的同时,还要辅之以行为性的活动,将德育贯彻到学生的切实行为中去。只有这样,学生在思想教育中形成的共同理想和信念,才能转化为学生积极向上、自主自觉地学好文化和技能的内在动力,才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其次,德育是一种灵魂的塑造,教育者的教育行为转变为学生的道德认知,影响学生的道德心态,浸染为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进而使学生付诸实践,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认识质变的完成,需要以无数次道德的量的积累为基础。

因此,高中德育者应首先树立起一种长期作战的准备,培养自身的一种德育耐心,在德育过程中不断修整和调节自己,但要自始至终摆正德育的位置,争取在这一长期的教育过程中,不断取得优质的德育成果。

二、重视主体需求,寓德育于精神引导

高中德育工作的主体是人,是当代的高中学生。忽视这一根本主体,就会使高中德育工作陷入简单的教条主义之中。高中学生这一青少年群体有着鲜明的生动性、丰富性、多样性,这些个体对生命有着独特的体验,对精神有着独特的追求。这就对教师这一引导者提出了独特的要求。

首先,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即是要引导中学生主动参与德育活动,在活动中自我体验、自我探索,并进行自我教育,学会自我约束、自我反省、自我提高,进而增强学生的道德认识和判断能力。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真正的教育是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只有学会自我教育的人才可能成为真正的人”。道德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其更注重于一种深度的内在修养和强度的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将社会要求内化为个人品德,使学生获得一种道德认知和道德自觉。

其次,增强对学生的综合关注、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综合辅导成为教师德育工作中的一个细节性要求,这对于化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培养健康向上的态度、价值观、情感、意志、品质、个性等十分重要。同时,还要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铸就自尊、自信的品质,坚忍不拔的意志,刻苦奋斗的精神,承受压力、适应社会的能力,拥有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爱憎分明的人生态度。只有明确了学生在德育中的这一主体性地位,将教育活动看作是对学生和发展的引导和规范,让他们及时调节主体自我与非我的影响因素,才能逐步实现学生道德的进一步完善。

三、建设校园文化,寓德育于潜移默化

学生正确人生观的树立,高尚道德人格的养成,健康审美趣味的提升,无疑受到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熏陶影响。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优化育人育德环境,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首先,要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做好人。学校教育不仅是知识技能,更应是一种受用终生的科学人文精神,中学阶段是中学生“三观”开始形成的阶段,夯实正确的思想道德基础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培养个人的良好行为习惯亦极其重要,它可以转为一个人的内在性格情操,影响其一生的发展。而这不仅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德育工作开展和落实的本来意义。这就要求德育工作着力于学生细节的习惯养成,综合多种教育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最终使之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的来说,即注重一种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再次,注重校容、校貌的美化,通过多种形式,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营造一种积极、健康、活泼、有序的校园文化氛围,这也是于德育建设切实而有利的一种环境创设。

因此,切实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形成一种具有健康舆论导向和凝聚力的校园精神,在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一种势在必行的选择。

四、重视家庭作用,寓德育于家校联系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自身的道德修养与文化水准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家长、家庭环境在德育这一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高中学校应该积极引导所有家长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明确家庭德育的重要作用,改变“重智轻德”的旧观念,树立“做人”和“求学”并举的家庭德育观念。在家庭中,积极实行养成教育,培养子女良好的道德习惯,为子女创设良好的道德环境并身体力行。这样,才会使得高中学生的德育,在学校和家庭之间,真正地连贯起来,将德育之路贯彻到底。

同时,在中学生的道德教育过程中,学校可与家长建立联系,定期开展家长会,指导家长明确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一方面,使家长了解子女在校的状况,明确学校道德教育的要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子女进行教育或施加影响;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掌握学生在家庭的现实表现,从而改进学校道德教育。

五、联合社会各界,寓德育于多管齐下

社会德育环境之于个体道德环境,正如“海洋”之于“鱼儿”,这种大环境对个体道德成长具有不易觉察的渗透作用,具有一种“润物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化特点。树立正确的德育观,“要全面认识德育的价值。它不仅要按照社会的要求培养人,使之社会化,而且注重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社会化与自我完善必须以人的社会化为前提,人只有在社会的大舞台中得到自我价值的肯定,才能不断得到自我的完善。”

将德育融入社会中,并在其中得到实践性的检验,是实施道德教育的一种终极目标。因此,社会各界的有效的、辅的引导,是中学德育得以真正贯彻落实地一个良好载体。一者,社会可为其提供一个大方面、全范围的德育实施平台,为其创造各种德育资源和德育活动,使中学生参与到社会德育平台中来。二者,社会为德育的成效提供了一个检验的大舞台。德育是否深入学生之心,是否落实到学生的社会行动之中,都可以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彰显。

参考文献:

篇4

二“、就业为导向”的理念管理学生

1.转变教育管理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己任,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引导、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在实施制度管理的同时,切实开展人性化管理,促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通过转变管理观念和管理手段,根据学生的多元化需求来进行教学管理,进一步规范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对于教师而言,他们要将自己最慈爱的一面充分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从中汲取动力和勇气,母爱给学生以成长的生命,师爱给学生以发展的生命。实施人性化管理,就是要在学校的管理活动中,给学生以关爱,始终贯彻“平等、尊重、合作、发展”为基本内涵的人本思想,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中所面临的问题,同时还要鼓励他们积极勇敢、自强不息,强化自己的责任感,通过无微不至的关怀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家的温暖。

2.形成职业导师制度。职业导师制度在中职学校的开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中职学生大部分在毕业后要直接进入企业,在这个年龄阶段又是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职业导师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对自己的职业有一个很好的规划,帮助学生分析自我、剖析自我来设计自己的职业规划;让学生在内心深处建立一种努力发展自己的价值取向。只有这个方向明确了,学生在学习或者工作的过程中才会更有目的性,这个职业生涯规划能够指导他们在今后的路上更好地前行,实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篇5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7-0234-01

一、高师《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基本概况

曲式即音乐的结构,它与和声、复调、配器这三门课程共同构成作曲技术理论的“四大件”。作为一门学科,它在音乐理论知识与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曲式课以具体、完整的音乐作品为分析对象,阐述作品整体与部分结构的区别与联系,并以旋律为主干,进而联系旋律与和声发展的关系、调性布局等有层次地展开分析,以便最终客观地诠释音乐内容与形式相互关联、完美统一的艺术整体与艺术境况。

(一)《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特点。本课程以完整、具体的音乐作品为分析对象,阐述其作品的整体结构及其下属各部分的结构样式,总结出音乐内容与音乐形式之间的关系。其教学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的教学目的。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分析能力,让学生能够从作曲技法的角度较为深入地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与表现特征。

(三)授课对象及其要求。对于遵义师范学院音舞学院而言,本课程的教学对象为音乐学、音乐表演本科三年级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乐理、和声学知识。

(四)高师《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设置情况与重要性。本课程是遵义师范学院音舞学院音乐专业学生的必修科目,在大学三年级开设,时间为一年,每周两课时。同时,这门课程又是音乐考研初试的必考科目。因此,音乐学院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将该课程从内容的难度、广度进行分层,具体分为两类教学,一类是基础班,即曲式公共课。另一类是音乐理论班,主要针对有意向深入学习作曲技法的学生,以及有意向考研的学生。

二、《曲式与作品分析》基础班教学中的问题与解决

《曲式与作品分析》基础班为曲式公共课,其教学目的是让音乐艺术各专业的学生掌握基本的分析方法,独立分析一些共性化写作方式的音乐作品。为紧扣这一主旨,教师在授课方式、授课内容上要与教学目标相一致。下面以遵义师范学院音舞学院一堂具体的公共课教学为例,进行分析。

(一)教学准备

1.教材的选用。《音乐作品曲式分析》(李虻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是本课程的教科书,《音乐作品分析教程》(钱仁康、钱亦平著,上海音乐出版社)、《曲式与作品分析实用教程》(李贞华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曲式分析基础教程》(高为杰、陈丹布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为辅助教材。

2.作品分析谱例来源。《钢琴基础教程》1-2册(李晓平修订,上海音乐出版社)、《谱例汇编集》,以及以上罗列的4本教材中的谱例。

3.分析曲目的音响资料。一是教师或学生弹奏;二是CD、网上收集。

(二)教学方法

本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分析法、归纳法,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这样的教学手段存在弊端:一是理论性过强,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二是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不浓。三是死记硬背、过目即忘。因而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在运用上述两种方法教学的同时,结合音乐专业的学科特征采用简洁、形象、直观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曲式学中抽象又十分重要的概念。

篇6

中小学校档案是中小学校工作的真实写照,它反映了中小学校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工作和活动情况。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做好中小学校档案工作的重要作用,研究当前中小学校档案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制定做好中小学校档案工作的对策。

一、充分认识做好中小学校档案工作的重要作用

中小学校档案是中小学校在各项管理工作及教学、教研等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查考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它涉及面广,包括综合管理、校园文化建设、招生、学籍管理、课堂教学与教学实践、毕业生工作、教学研究、校园环境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文字材料和声像载体。 中小学校档案真实客观地记录了中小学校发展的历程,是中小学校重要的信息资源。它既是一个中小学校长期教学活动中各个方面的实践经验总结,又是促进中小学校在今后工作中扬长补短不断继续前进的重要条件。分析中小学校档案,可以全面掌握中小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等方面的延革和演变情况,更好地总结学校自身形象和价值观建设的得失、成败,为新的时期学校建设提供借鉴和依据。同时,中小学校档案汇集了中小学校现有的知识成果,记录了中小学校优秀的传统和历年来先进教职员工的事迹,形成特色的教育教学总结,是中小学校成长和奋斗的沉淀和记录,能有效的推动中小学校自身形象和价值观的发展。

二、当前中小学校档案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

1.档案意识淡薄。长期以来,由于人们档案意识不强,在中小学校教学过程中,上至学校领导下至一线教师,他们“重教学、轻档案”的意识还在相当程度上存在,认为档案工作可有可无,认识不到档案工作在中小学校建设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由于对档案重视程度不够,档案归案意识不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不足,造成档案利用率不高。

2.档案材料残缺不全。中小学校档案应为中小学校的发展留下真实生动的轨迹,应该客观完整记录下中小学校各方面的工作。但目前在很多中小学校普通存在两种现象:一是没有综合档案室,学校各科室按照传统惯有的做法,只负责把自己科室自认为有用的材料加以收集整理汇总,档案保管各自为政;二是学校各部门与档案室协调工作严重脱节,档案工作人员没有深入各科室全面收集,各科室教职工贪图一时之便,也没有主动移交手中的档案资源。加之没有健全的档案管理制度,又缺少必要的监督机制,档案的错归错放、随意归档、缺失散失现象相当严重。

3.档案管理手段落后。中小学校档案不仅是一种历史资料,更是一种信息资源。因此,如何更为有效地利用这种资源成为中小学校工作发展的关键。目前的学校档案管理多是进行基本的材料收集、整理与保管,没有形成主动对档案资料进行分析、编研,以便有效地提供利用服务的意识,操作上也都是传统的、低效率的手工方式,极少运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进行管理,工作上也只是“你查我调”,还处于一种被动的、消极的状态,这些都不能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及利用价值。

三、做好中小学校档案工作的对策

1.增强档案意识,健全各项制度。增强全员档案意识是搞好档案工作的重要保证。首先,中小学校领导要经常向全体教职工宣传《档案法》,通过举办档案法讲座、开展档案知识竞赛来提高教职工的档案意识。其次,制定明确的岗位目标责任制,从而使各部门重视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第三,建立档案的收集、保管、立卷归档和借阅制度,使档案资料进、出(室)及时,真正实现资源共享。第四,各部门要积极参与和配合,及时收集有关资料,使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得到保证。

2.认真开展档案业务工作。档案工作是一项积累性工作,这首先需要档案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注重中小学校各类材料的收集和整理。档案工作者要加强宣传,密切保持与学校各科室、部门的联系,全方位收集中小学校本身产生的档案,同时,努力拓宽档案收集范围,挖掘档案资源,比如收集分散的知名校友档案等,使室藏档案内容丰富充实起来。二是制定符合中小学校档案特点的管理规范,包括归档范围、立卷程序、保管期限及密级规定;三是将档案信息及时提供给中小学校领导、各教研组和社会有关部门,使他们亲身体验到档案信息的价值,促使他们更积极主动地配合档案部门做好建档工作。

3.合理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档案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已是新时期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现代化管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利用现代化高科技手段提高档案工作效率,克服以往档案工作的人工操作的落后性,不断地添置现代化的设备。另一方面是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推进文档一体化的管理,克服中小学校各部门之间归档材料衔接不紧、重复劳动等问题,使中小学校档案室不仅是管理部门,更是一个信息供应中心。

4.努力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中小学校档案是展示中小学校自身形象和价值观建设成果的重要载体,因此中小学校档案工作要站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努力体现多姿多彩的生命魅力和独具个性的文化氛围,最大范围反映中小学校的文化风貌。为更好的满足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使档案室的档案信息资源能够通过多种渠道与方式开发和传递给利用者,从而实现档案信息的活化和共享,档案工作者要争取校领导的支持,进一步完善学校档案室的功能建设,努力与德育教育各类活动相结合,把档案室建设成集宣传、教育、信息服务和学术交流于一体的文化机构,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

篇7

高校的德育工作一直以来是国内外教育学家和相关学者研究的重要对象,尤其是高校师范生的德育工作,由于其特殊性和重要性,更是学者们关注和探究的重点。国内外研究成果一致认为,师范生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他们的思想、政治与品德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全民精神文明素养的高低。国内学者特别指出: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约有2000万,其中师范生约140万。这些未来人民教师的素质关系到教育改革发展成败的关键,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不同的时代对于各个职业有着不同的要求,师范生是教师的前身,在社会主义社会,时代赋予了他新的含义,而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高校师范生的德育工作也应有不同要求和重点。国内外这方面研究的学者并未对高校师范生德育工作的时代性给予应有的认识和深入的探讨。

有的学者认为内容和形式方面存在的问题是高校师范生德育工作的内在矛盾,已经成为其德育实践的瓶颈,成为影响和制约德育实践发展的根本性难题;有的认为高校师范类院校德育教育方式的误区是造成高校师范生德育实践困境的原因;还有学者认为家庭教育过于放纵及部分社会道德观念的扭曲以及对“师德”的不重视是重要原因;也有人认为师范生自身对德育实践的不重视才是问题的根源。

有学者呼吁通过加强职前师德教育和重视职后师德教育来促进高校师范生德育工作;有学者认为改善高师的德育实践环境是完善改善高校师范生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有的认为帮助高校师范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尚的职业精神,提高人文素养方为解决问题的根本;还有人认为构建良好的师德教育环境,对高校师范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是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经过长期的观察、研究和思考,笔者对新时期高校师范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有了以下认识:

一、高校的德育工作有着不可比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的重要建设者和主力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其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关乎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乎国家前途、民族未来命运。因此,加强高校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自不待言。换句话说,切实加强改进高校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任务紧迫,意义重大。

然而,国内外德育工作的现状表明,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已成为阻碍学校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由于学生的思想教育滞后,道德素质滑坡,引起了社会道德危机,在人民大众中产生了“道德恐慌”,如2004年我国轰动一时的“马加爵事件”、“5.12”地震中出现的“范跑跑”,为此有学者甚至提出了“让道德教育解决问题”的口号。尽管各国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但将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已成为共识。

二、高校师范生的德育工作更有着其特殊的重要性

“师者,教人以道者之称也”,“智如泉源,行可以为仪表者,人之师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些都是广为流传的关于教师这个职业的评价与界定。教师用自己的劳动,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印道。那么,作为师范院校的学生,也就是未来的人民教师,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和高尚的品德,因此,加强师范生的德育教育是重中之重。高等师范院校肩负着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培养合格师资的重要任务。高师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且还要由他们再去不断培养和塑造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新人。

三、认识高校师范生德育工作对在新时期的目标与重点有着重大的意义

正如上文所述,不同的时代对于各个职业有着不同的要求,与之相应,高校师范生的德育工作也应有不同要求和重点。

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成分、社会生活方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日趋明显,人们的活动、交往、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其他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思想观念、道德风尚日益成为人们精神世界的主流,人们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法制意识等不断增强,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被唤醒。另一方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思想还在社会上一部分人中有所发展、封建主义残余也在一定范围内沉渣泛起,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道德问题,出现了不少“道德失范”现象。因而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抵御各种错误思潮侵蚀的能力,既是大力加强社会新型道德建设的需要,更是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需要。特别是在我国中西部建设的浪潮中,更加需要愿意默默付出、肯于牺牲的教育工作者。

篇8

一、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保证让制度落实到位

(1)完善学校安全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定期检查和日常防范相结合的安全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安全保卫工作奖惩细则、防火、防盗、饮食卫生管理等规章制度。对学校安全工作要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可依、违章必究,不留盲点、不留死角,堵塞漏洞,确保安全。

(2)建立安全工作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由学校校长负责,将安全工作列入各相关人员的目标考核内容,并进行严格考核;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对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要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及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3)建立健全学校各类安全应急预案

为了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学校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学校各类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明确一旦发生安全事故时,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应按各自的工作岗位和工作职责,迅速而有效地开展应对工作,将突发安全事件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4)实行分级管理、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

学校与年级主任、班主任、一线教师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各自的职责。将安全教育工作作为对教职员工考核的重要内容。贯彻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

二、增强安全意识,制定班级安全措施

作为一名老师,要做好学生的安全工作,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的观念,要时时抓安全,事事抓安全。辅导员应根据学生特点制定一套严密的安全管理办法和管理制度,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常抓不懈。每天要进行多次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消灭事故隐患,确保学生在校安全。老师必须在学生心目中要树立起良好的形象,使学生充分信任,充分认可。

三、安全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之中

首先,科任老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遇到一些和地震,安全事故有关的内容应该详细的讲解清楚。我想只要老师多讲,真的从心底关心学生,他们会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能做。

其次,一定要让学生彻底的明白一些事故的后果,结合这些身边的事故带领学生分析发生的原因,这些行为将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只有让学生从心理了解他们的危害,他们才不会犯错。而对于其他的事故,为了防范于未然,经常提上课堂,让他们时刻保持一颗警惕的心。

再者,教会学生临危不变的处事态度,从小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习惯。习惯的力量是无穷的,多花点时间对学生有计划,有目标的进行理论上的教育,习惯上的培养,万一遇上紧急状况,也不用担心。

最后,要利用每周一节的安全教育课课,专门给学生讲安全知识,开展防震安全演练火灾逃生安全演练等安全演练活动。

四、积极营造校园安全文化氛围

我们学校要充分利用全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日安全教育月以及每个新学期开学、每周晨会、例会等时机,大张旗鼓地开展安全宣传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安全教育氛围。要通过张贴安全标语、设置安全橱窗、安全科普画廊等方式,使学生从多方面了解掌握安全知识,在处处重视安全的浓郁氛围感染下培养学生重视安全的意识。要充分利用主題班会、国旗下讲话、知识竞赛等形式,对学生加强安全知识教育。要把安全教育与校风建设、和谐校园建设、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等工作结合起来,并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层面。要把安全、法制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列入教学计划,让学生有一定的课时学习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法制意识,提高安全防范技能。

五、严格校园安全防范检查

我们要认真落实安全工作各项制度,加大投入,完善安全设施,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相应的领导体系和组织机构,健全工作机制,完善规章制度,把平安校园创建活动与教学工作一同规划、一同部署、一同检查。构建人防、物防、技防一体的安全防范体系。要加强对校舍和教学设施的安全检查,及时排除危房、消除安全隐患,严防倒屋伤人事件的发生,要严防校园安全事故发生,确保师生生命财产安全。

篇9

    (一)研究生英语教学的目标

    我国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教学大纲》(2000)规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在大学英语教学培养目标之一。研究生英语课程旨在全面发展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语言能力之外,还包括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具体说来,研究生英语的教学目标包括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内容广泛、体裁多样、涉及文化历史、社会伦理道德、科学研究等方面具有时代特征的优秀代表作、以及本专业学术文章和学术文献的能力;准确把握语言材料中所蕴涵的思想观点,对目标语言进行篇章结构与信息的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的能力;同时提高书面语、口语的输出能力,达到在日常和专业学术交流中能够流畅、准确、得体地与对方进行思想沟通的能力。

    (二)任何一门外语都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仅仅靠单纯的语言形式教学不可能达到让学生具有“流畅、准确、得体”地进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目的

    让学生了解目标语国家的文化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观,能够帮助学生准确理解目标语语料,更能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目标语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历史的变迁和发展概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达到研究生英语教学语言文化教学目标和人文教学目标的结合。而优秀的文学作品则是帮助英语教学达到这一重要目标的重要手段。

    二、文学作品引进课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语用能力的概念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Hymes提出的以交际能力为核心的语用思想。广义的语用能力(Pragmatic Competence)指“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狭义的语用能力指“在人际交往中得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Bachman(1990)认为,语用能力是语言能力的一部分,包括以言行事的能力(有关言语行为的知识和如何实施交际行为的能力)和社会语言学能力(根据语境条件恰当使用语言的能力)。外语界长期有着语言教学等于语音+词汇+语法教学的错误认识,多年语言教学实践证明单纯语言知识的教学并不能导致学生正确使用语言的能力。因为某些词汇和语法完全正确的句子,其表达方式和思维模式却不一定符合“文化语用习惯”,在跨文化交际中导致理解的差异甚至文化冲突。

    语言输入的质量对语言思维水平和语言能力的提高将产生直接的影响。文学作品作为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反映着语言的精粹,对于提高研究生语言思维、英语语言文化素养、语言文化交流的层次有着重要作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差异,并不仅仅表现在文字、词汇、语法等语言系统差异,更反映在思维、心理和意识领域。缺乏对目标语言民族精神世界的了解,就谈不上理解对方,更谈不上深入的交流与沟通。要掌握一门外语,除了掌握语言基本要素之外,还需要深入了解所用语言的民族、社会和历史。提高英语语言素养、英语思维能力和英语文化修养,仅仅靠语言教学难以奏效,必须依靠目标与文化的理解才能实现。硕士研究生在掌握了基本英语语言之后,需要接受目标语社会科学、文学、历史、艺术和哲学等方面的文化教育,开拓视野,才能提高文化素养和文化内涵,实现英语语言学习到文化教育的转变。语言的交流就是文化的交流,没有文化的理解,就没有语言的理解。文学作品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引领者人们对目标语言和文化的理解,有助于学生语用能力的提高。

    (一)文学作品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Byram等人认为,在外语教学中“应使学生接触到外国文化中潜意识的知识及有意识学来的知识,以便他们能够适应常规行为和具有隐含意义的交际行为”。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仅仅了解语言知识体系是完全不够的,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制约着在交际过程中的语言使用并决定了交际的成功与失败。文化因素是一种深层次的语言制约模式,它以一种隐性的、不易察觉的文化观念左右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而语言是一种公开的逻辑思维格式和言说格式,这种格式的布局反映了特定民族的思维习惯和社会心理。只掌握语言系统知识无法使学生进行有效的交际,而掌握隐蔽的深层文化才能促进学生掌握外语的文化思维,才能使学生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否则就会导致学生外语的无效输出。鉴于中国学生学习外语缺乏目标语语言环境,那我们通过英语语言经典文学作品的学习来达到使学生了解、熟悉和理解目的语语言文化就很重要了。文学作品不仅表达了作者的思维习惯也通过人物的对话和心理描写等来刻画本民族的深层思维习惯和价值观、世界观等。所以文学经典作品的阅读一直被看作是培养学生对异国文化的理解,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手段。

    (二) 文学作品引入课堂符合语言习得规律

    如果说显性教学形式帮助解决学生的知识结构问题,那么隐形教学形式则帮助解决学生语言技能的提高问题。在英语教学教学中,显性的语法知识并不能转化为隐性的语言知识(Paradis, 1994),传统的课堂讲解知识模式只适用于显性公开文化,而对于反映目标语言民族深层思维模式的隐性文化,则需要大量接触语言刺激材料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大量的内在规律,形成内在指导语言理解和生成的缄默知识,这些知识会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正确地使用语言。同时,显性的教学并不一定导致显性知识的习得(Berry , 1994)。如果规则过于复杂或教学过于混沌, 学生可能并不能从显性教学中得益, 而必需依赖自身的隐性学习机制。目标语经典文学作品的应用可以提供给学生良好的内隐学习条件,研究生已经具备相当的对语言外在形式的显性认识,经典文学作品作为语言的精华,有助于学生对语言形式和文化潜在规则的习得,提高学生的语感,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使用技能。

    (三) 文学作品引入课堂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经典文学作品引入课堂,可以培养学生对目标语言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多方位的视角,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助于他们的人生历练。同时,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趣味性很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减轻学生英语学习的焦虑,从而达到刺激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目的。

篇10

软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立,是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经逐渐发展壮大成为我国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的专业硕士学位之一。随着数量的不断扩大, 软件工程硕士生的培养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如导师难以对每一个硕士生进行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 而且招生生源有着不同的理论及实践基础。在这种情况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难以提高,因此, 确保软件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对培养质量进行审视,并采取切实措施,保障培养质量。

2. 预审制度的必要性

硕士学位论文是综合衡量软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它体现了研究生综合运用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科学方法、解决行业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反映具有新思想,新方法或新进展的创新能力。在数量不断扩大、培养质量面临严峻挑战的背景下,科学公正地评价软件工程硕士学位申请者的学位论文, 是保证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

2.1目前软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主要存在如下的问题:

论文缺乏自己的实际创新点和具体工作。部分论文停留在对以往研究内容的重组或综述的水平,缺乏对自己实际工作的阐述和验本文由收集整理证,技术难度和工作量不够。论文写作缺乏整体性思路,很多学生论文撰写结构欠合理,对本领域内的工程和学术动态了解不全面,缺乏实用价值和社会效益。论文格式不够规范。主要表现在各级标题字号、错别字、参考文献引用格式不够规范、图标排版不符合要求等方面。

2.2目前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制度存在以下问题:

2.2.1校内外评阅制度难以切实起到监控作用:以往硕士学位论文评审实行的是校内外专家的实名评阅制度,校内、校外两位专家评审意见中有一人没有通过的,就不能直接进入答辩阶段;如果两位专家评审意见都是可以通过的,就可以直接进入答辩阶段。评阅制度是对论文质量的一种监控方式,是对硕士生是否达到培养要求及质量的检验,但目前现实情况是对评审专家没有一套严格、完整的遴选机制,往往评审专家都是圈内熟人, 甚至是硕士生指导老师的好友、课题合作人等,他们事先知道论文作者和导师是谁, 碍于情面,论文一般均可顺利通过评审。即使觉得论文不符合评审要求的,也不会直接给出不同意进行答辩的意见结论。

2.2.2“双盲”抽检制度不能全覆盖所有硕士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双盲”抽检制度(即评审专家不知道被评人、被评人也不知道评审专家),在多年实践中的确是提高学位论文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实现并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但由于实行的是抽检机制,并不全部覆盖所有的学生,抽中参加双盲审的学生比例有限,大部分学生和导师在得知未抽中参加“双盲”后,往往对论文的重视程度不足。

2.2.3硕士学位论文答辩流于形式:学位论文答辩成员组成尽管回避了导师,聘请了一些校外企业专家,但由于答辩专家通常是由导师聘请,会导致答辩专家们答辩时往往留面子,缺乏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 即使有些专家坚持原则认真负责的, 但在投票时少数比率起不了作用, 结果常常是评审结论与实际水准不符, 答辩流于形式。目前硕士学位论文一旦进入答辩程序,就很少有不通过的,使得论文答辩本应该具有的权威性大有所失。

2.2.4无法确保论文修改质量:答辩专家即使指出论文中有些较大的缺陷和问题,需要进行修改,但是由于答辩已经完毕,并且决议通过答辩,在申请学位之前,学生就没有动力也不会去花时间对要求修改的论文内容去做充分的修改和完善。答辩专家组也很难在答辩之后继续跟踪确保对原答辩论文进行修改质量的监控。

目前学位论文评审方式与答辩方式不足以及时发现和有力遏制以上所述的问题,而学位论文作为全面衡量软件工程硕士生培养质量的主要指标,因在各环节上予以严格要求,并在制度上给予切实的保证。因此,有必要在正式答辩之前建立一套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以确保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

转贴于

3. 我们的预审制度和执行效果

预审,就是在硕士学位论文成型之后论文正式评阅之前进行的一项审查过程,采用匿名方式请专家对论文进行评审、以决定是否可否进入答辩阶段的一项论文评审制度。对于达不到要求的,就要求其继续修改或者下一次再申请。设立预审制度的目的是想通过匿名评审专家组对硕士学位论文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审查,发现问题,查找缺陷,提出改进意见,并决定可否提交正式评阅并进入答辩流程,以保证论文写作和论文答辩的较高质量。这是对以往论文答辩制度的一种修正、补充。它把对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监控重心提前到评阅前,使得学生拥有充足的时间修改论文,并采用匿名审核,力争做到公平公正。对保证论文质量有较大的作用。

3.1预审制度的主要内容

预审由硕士学位候选人提出书面申请, 经导师同意并签署书面意见后,于每学期开学后第3周之前(大致在每年3月31日前、9 月30 日前)向学院软件工程硕士教学管理中心(以下简称管理中心)提交完备的申请材料。申请材料包括学位论文一式2份以及已发表的符合学校有关规定要求的论文复印件, 并由管理中心形式审查相关培养环节是否全部完成。符合条件者进人预审程序。管理中心根据论文研究内容,选择2名以上相关领域的教授或副教授组成预审小组进行匿名预审。导师不得作为本论文预审组成员。论文预审的主要内容是审查论文选题、分析框架结构、研究方法、工作量、引用资料文献数据和写作规范、基本结论,并进行原创性审查,看是否存在抄袭、剽窃等问题。预审组在规定时间内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严格把关论文质量,对预审中提出的问题要求进行书面记录并填写《软件学院--工程硕士学位论文预审意见表》反馈至管理中心,由管理中心及时反馈预审结论至相关导师告知答辩申请人。硕士生根据预审小组提出的问题和建议认真修改论文。

预审结论分为以下几种:

(1)可以参加答辩:认为论文达到了硕士学位论文水平,且不需要修改,可以直接参加答辩;

(2)修改后再审:认为论文及课题工作接近硕士学位水平。但论文需要修改,并给出具体修改意见。学生需根据预审意见认真进行修改,修改后的论文经导师审查确认后,再提交管理中心提请原预审专家组审核。符合要求的,可正常参加答辩,否则就不能参加本次答辩,需整改后下一学期再重新申请。逾期未提交修改论文的,视为自动放弃本次答辩申请;

(3)不通过:认为未达到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要求,不能参加本次答辩。导师应指导答辩申请人完善课题工作,修改论文,下一学期再申请参加论文预审和答辩。

(4)涉嫌抄袭:发现论文涉嫌抄袭、并经查实的,则一律退回,并至少一年内不得再申请答辩。如果以后再次发现抄袭,则直接取消答辩资格和申请学位的资格。

3.2预审制度实施效果

预审制度实施以来,迄今已经完成了对1367位硕士学位论文申请者的审查, 其中通过预审的629人、推迟答辩的167人、需要修改的544人、抄袭27人,共授予学位1143人。从总体上看,预审制度真正起到了对论文质量的监控、提高作用。由于论文预审不是最终性的,且匿名进行评审,排除了论文本身之外的因素,预审专家组本着对学生负责任、帮助提高论文质量的态度对硕士学位论文提出问题和修改建议,有助于硕士生多方位思考并对论文进行有效改进,起到了协助其导师把住质量关的作用。论文预审不仅对当事人有很大的帮助, 并且对其他准备提交论文的学生也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导师们也更加重视论文的质量和指导。

4. 预审制度实施的总结和思考

预审制度最主要的优势是对硕士学位申请人的论文质量进行事前监控,在正式答辩前,学位申请人能够在导师指导下根据预审专家提出的修改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和完善。预审未通过的论文不许提交答辩,这在制度上将那些质量差的论文隔离在外,有效地把好了硕士生出口的质量。

在看到预审制度效果的同时,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要最大限度地发挥预审的功能, 必须同时严格硕士生的开题工作,只有抓牢抓实开题工作,才能在论文工作的源头保障论文的质量;同时引起导师及其论文作者对论文质量的重视,导师是保障论文质量的关键因素,只有导师和论文作者共同重视,才能保障培养的质量。为了更好的完善论文预审制度,我们觉得今后还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改进:

(1)落实论文预审的后续检查机制,预审结束后, 学位申请人应该严格按照专家提出的修改意见认真仔细地修改论文。在评阅和正式答辩阶段, 评阅专家及答辩专家除了对论文的主要工作给予评价外, 也要评判硕士生的学位论文是否按预审意见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如果后续的检查机制落实不彻底, 预审专家所提的修改意见得不到严格贯彻, 预审也难免会流于形式。

(2)预审过程中,为了避免论文预审的偏颇,尽量做到同一位导师所指导的学生论文分送到不同的预审组,以尽量提高论文预审的公正性和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