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24:2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分层次教学法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仍然按照同一标准、同一模式组织教学,必然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吃不了,长此以往,教学效果难以保证。不但阻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还严重影响了他们继续升学深造和毕业后就业的竞争能力。因此,采用分层次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二、分层次教学的实施方法
(一)分层次教学法实施的前提
分层次教学法实施的前提,是合理地对学生进行分层。所谓的“分层”并不是简单的按照学习成绩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结合不同的学科特点,按照学生的自身条件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组别,在授课中结合教学要求对不同的组别设置各具特色的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是工科学生的必修课,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并具有一定的动手分析能力。根据这一特点,可以在第一次课,精心准备几种常见电路的教学模型,先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讲一讲对这些模型的看法;然后讲授课程中的五个基本概念;在此之后利用习题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这一课时,对学生们的学习能力有一定的掌握,然后将学生分为:A组,理论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都较强的学生;B组,理论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C组,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D组,排斥学习的学生。
(二)分层次教学法的具体实施过程
为了确保分层次教学后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前面合理分层的基础上,应吃透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根据教材的要求来分解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的起点,制定出每组学生需要达到的目标。
1、课前预习。为了保证教学效果,需将课前预习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每一次下课前五分钟进行布置。例如:在讲解“R-L-C的串联电路”的前一次课,将预习内容分成四层。第一层,纯R电路、纯L电路、纯C电路三种单一参数的交流电路中,i与u的波形图的确定;第二层,三种单一参数的交流电路中,i与u的相位图的确定;第三层,三种单一参数的交流电路中,i与u的相量图的绘制;第四层,综合进行比较,得出结论:(1)纯R电路中,i和u是同相的;(2)纯L电路中,i比u落后90°;(3)纯C电路中,i比u超前90°。这样,学生能够象爬楼梯一样,一层层准备,按照自己的实际能力努力向上走。
2、课堂教学。在9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取走小步的方法,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在难度提高的知识点处以不同标记作为引导,提出不同层次学生需掌握的重点;并利用课堂上最后的几分钟时间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针对性辅导。辅导重点在于A、D两组学生。对A组学生提出实践性、综合性问题,引导他们课下进行思考,使他们能够触类旁通,为将来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对D组学生进行督促,通过检查笔记,重点提问,使他们掌握最基本的知识点。例如:在讲解“R-L-C”时,将课程内容分为五层来讲解:(一)是R-L-C的串联电路的基本概念,从介绍R-L的串联电路和R-C的串联电路,逐渐过渡到R-L-C的串联电路,明确各电路的组成。(二)是端u和i的相位关系,采用对相量图的分析,由浅入深地对电路呈电感性、电容性及电阻性三种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总结。在相量图分析上有一定难度,在授课中就要重点掌握B、C组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是C组学生,要鼓励他们克服畏难情绪,以相量为突破口使他们冲破难关。(三)是端u和i的大小关系,借助于数学知识,以勾股定理为工具,最终推出R-L-C的串联电路欧姆定律表达式,进一步引出电压三角形和阻抗三角形,指出二者的相似关系。(四)是R-L-C的串联电路的实际应用,通过讲解例题引出电抗器和移相电路,可借助于多媒体展示这两种电路中u与i的相位关系。这一层内容只要求A组学生掌握,对其他组学生加以鼓励,只要做对一点都要给予表扬,激发其学习兴趣。(五)是设置悬念,在R-L-C的串联电路中,当电路端u和i同相时,电路呈电阻性,电路的这种状态叫做串联谐振。那么,串联谐振电路的定义、特点及应用有哪些呢?告诉学生这是我们下次课即将介绍的内容。由此不仅给学生留下悬念,而且为学生预习提供提纲。
关键词 分层教学法 排球 高中 《体质健康标准》
贵州省册亨县这个偏远的小县城,体育发展一直以来都相对比较落后。作为全县唯一的一所高中,其中的排球选项课一直采用学内容的传统教学方式。由于学生身体素质、技能、接受能力等各方面的差异,在教学中出现学生有兴趣但部分学生对排球技术掌握能力较弱,部分技术动作熟练的学生又感觉教学内容太过枯燥,从而逐渐失去兴趣等情况。本文运用“分层教学法”对册亨民族中学排球选项课进行教学,从技术水平上对学生进行分组、分层,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研究分析。从而解决排球教学中的存在的问题,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一、采用“分层教学法”进行教学前的身体素质测试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前对照组和实验组在各项指标上没有明显差异。说明对照组与实验组两个班同学的基本条件是一致的,可进行“分层教学法”的实验。
二、实验班和对照班教学内容
实验班的同学在整个实验的过程中实行弹性机制,分层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学习情况及时进行调整,从而消除学生由于分层造成的心里阴影。对照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相对全班学生都是一致的。
三、在排球选项课中采用“分层教学法”的实验效果
通过两个月的分层教学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班基本技术成绩均高于对照班,实验班学生掌握和运用排球基本技术明显优于对照班。实验前两个班学生的四项基本身w素质条件一致,经过实验以后两个班的学生排球技术水平有了一定的差距,这说明采用分层教学法的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法。
四、结论
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在册亨高中排球选项课采用分层教学法明显提高了教学质量与效果,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了偏远民族地区教学水平的提高。
五、建议
“分层教学法”在教学方法中是有效而复杂的教学方法,在运用建议应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并根据学生的个人技术技能水平对其进行合理的分层。在各层次的教学方法中,教学目标、任务和要求要符合各个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8.043
1 引言
“走班制”分层教学基于“因材施教”原则而产生,它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体现了个体化教学。它的来源是分层教学法的理论依据,但它又是分层教学法的创新和扩展。关于分层教学的研究,国内外尚有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文献的贡献。在此教学模式试验和研究之前,对已有文献进行分析和探索,以期为“走班制”教学模式的实施和研究奠定基础。
2 “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的研究意义
2.1 理论意义
美国学者卡罗尔提出“如果提供足够的时间(或是学习机会),再具备合适的学习材料和教学环境,那么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可能达到既定的目标”。“走班制”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进行分层,体现了“学生学习为主体”、“因材施教”等理论。分层教学研究过程中已有大量的文献,从理论角度、实际运用等方面进行研究,对其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修改理论当中不完善的地方。这使“走班制”分层教学在理论上更加完善,更好的体现个性化教学。
2.2 现实意义
分层教学法已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各大中小学校,并积累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国外也有不少中小学、职业院校进行“走班制”分层教学的实践。在实施过程中,对“走班制”分层教学所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出并研究分析,寻找各种对策与解决办法,用实证经验证明“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的优势和弊端。从国内外实证文献中了解并获取前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从产生的矛盾与问题中来研究这一理论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更具有现实意义。
3 “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国内外研究
3.1 国内研究
“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在我国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阶段较晚,并且名称也不统一。分层教学法的起步和研究则较早,始于二十世纪初。最初是以“快慢班”形式出现。分层教学法的探索与实验研究,给“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的形成提供了大量的理论基础。从1916年开始,分层教学法研究开始,并大量展开。虽然分层教学法在教育理论研究上是一个颇受争议的话题, 但大量的学者和教育家都一直致力于其研究,以期待找出适应我国国情和教育改革的有效方法。
分层次递进教学,是“走班制”分层教学的前身,它由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初中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的研究”课题组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提出并进行了研究。河南省鹤壁市淇滨中学2003年开始推行“走班制”教学,在全年级占一半数量的6个班级的语、数、外等部分学科实行了“走班制”的尝试。此教学模式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众多中等职业学校纷纷开展分层教学的实践和探索。十几年来,“走班制”分层教学的试验多数在中职院校内进行改革与研究,中小学也引进。在中小学和中职院校的实践中经过不断地经验总结和改进,为分层教学的可行性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通过图书馆、知网、万方数据以及Internet网查询,研究分层教学法的相关著作、文献共计1550多篇。专门研究“分级教学”或“走班制”分层教学法的论文有1000多篇。通过文献调查发现分层教学研究多应用于中小学校以及中等职业学校,而且以“走班制”分层教学的形式居多。这些研究方案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一定的弊端,并遇到难度,可操作性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以高职院校为背景进行“走班制”分层教学的研究与探讨相对较少,但也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国外文献资料中,提及分层教学法的著作有20余本,论文文献有100余篇。
3.2 国外研究
分层教学法的研究最早始于西方欧美发达国家。它最先出现于美国。到20世纪50年代,英国实行了分层教学法,在中小学校中将学生根据能力分出不同的层次,并且学生始终待在这个层次的班级里学习所有的课程。但因这种方法对不同能力的学生采取了区别对待,受到来自各界的批评,认为它加强了种族间的不平等,会造成了对“低能儿童”的歧视,使他们的身心受害。由此,分层教学陷入了低谷。到了90年代,美国政府开始重视对精英人才的培养,大部分学校又重新开始了对分层教学的实践和研究当中。
根据现有的研究,美国教育界提出的“分层教学”实际上结合了“小班化”教学方式,与“主体教育”、“赏识教育”结合起来,更加重视学生的个体化差异,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国外,分层教学的形式多样化,有基础班,提高班等,并逐渐形成走班的选修制。就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国外分层教学法的最初形式是按智力、能力和学习成绩进行分组分班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其研究也多是基于中小学校各班中进行分小组的实践研究,并且主要针对教学教法的研究改进。
4 总结
从对国内外文献研究综合来看,国内外关于“走班制”分层教学法的直接研究较少,但间接研究和相关研究――即教学教法研究较为丰富。由于国情和学生数量的不同,国内虽然对分层教学法的研究也较多,但起步阶段多引用了国外的研究。许多学校在学科教学中采用 “班内分组、分类教学”的方式。但近几年面对学生人数逐年增加,班级人数逐渐增多的情况,班内分组分层教学不能适用于人数较多的班级进行优化教学。因此出现对分层教学的新探索,即“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的出现。
期待更多大量的文献,给各类学校、高等院校在“走班制”分层教学研究提供更多有价值、可借鉴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经验。
参考文献:
[1](英)班克.中等学校的成败[M].人民教育出版社,1977:7.
[2]Gordon Dryden. Jeannette Vos Ed D. The Learning Revolution [M]. Jalmar Press, 1994.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2-0058-03
1 前言
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法已经是较普遍的现象,在篮球选修课中运用分层教学法的研究也不在少数,纵观前人的研究,其研究普遍认为分层教学法在排球技术教学的运用优势,并重点验证了分层教学法在篮球选修课教学中是起积极促进作用的,值得注意的是,前人的研究对分层教学法在篮球选修课中运用细节、注意事项、教师的要求等方面,对分层教学法在篮球选修课中的作用方面的研究不够重视,存在研究重点失衡的现象,本文综合前人的研究,结合分层教学法及篮球技术教学相关知识,分析分层教学法在大学篮球选修课中的分层实施,并阐述分层教学法在大学篮球教学中的作用,旨在为教师在篮球课中更好的实施采用分层教学法提供理论依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以分层教学法在大学篮球选修课中分层实施及其作用及运用相关内容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文需要,通过图书馆、资料室以及计算机网络进行文献检索和资料收集,整理收集的材料用于撰写论文。
2.2.2 逻辑分析法
对与本文有关的文献资料进行逻辑分析,并得出一般性的结论和普遍性的规律,从而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帮助。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分层教学法的概念
“分层教学法”是指根据学生智力、心理能力、生理机能的不同情况,采用具有针对性的不同方式、不同的内容、不同的难易程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保证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分层教学法普遍运用于各学科的教学,在体育领域也是较常见、有效的教学方法。
3.2 大学篮球教学中分层教学法的运用实施
在任何课堂中,教师都应该是课堂的主导,学生则是课堂主体,教师应该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课堂主导作用,而在分层教学法中,这一点得到了充分体现,在大学篮球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法,教师的课堂安排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下面主要针对教师在篮球教学中对分层教学法的运用进行阐述。
3.2.1 大学篮球教学课中的“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要在课堂进行分层教学,对学生进行分层的就是教师,教师课堂分层是否合理决定教学的成败。可见教师对课堂分层的重要性。根据排球运动的特点,综合分层教学法的要求,一般来说,在篮球教学中课堂分层类型有:学生分层、教学分层、目标分层、考核分层四种类型。
3.2.1.1 分层的划分方式
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是分层教学法能否奏效的关键环节,不管是男女之间或者同性个体之间,在各方面都存在差异,一般来说,对学生分层可以以性别、身体素质、技术水平划分。
3.2.1.1.1 以性别分层
以性别划分层次是篮球课中最常见的分组形式,其原因在于:“男女生在生理特征、性格、身体素质、篮球技术特点要求等方面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异”,因此,在课堂中常采用男、女生分班或男、女生分组的分层教学方式,这样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男女生其各自的基本特征分别进行教学,从而达到区别对待的教学目的。
3.2.1.1.2 以身体素质状况分层
篮球课教学中,授课班级同学在身高、体型、力量、柔韧等身体素质存在优良之分,由于学生身体素质上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会往往出现有的学生能快速领悟技术要点,轻松完成教学任务,而有的学生因为自身条件不佳,通过努力后仍然无法达到教学要求。因此,教师必须直视学生在身体素质上的差异,并根据教学的进度和任务划分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层次进行教学。
3.2.1.1.3 以篮球技术水平掌握程度分层
在进行篮球课时,教师通过一段时间观察或者经过考核后,根据对学生掌握排球技术动作的水平及其学习能力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教师能准确认识学生技术能力之后,对学生进行技术层次上的分组,划分出不同技术层次的教学群体,并根据各分层学生的技术水平有针对、有目的地开展教学活动,这样可以保证所有学生潜能得到开发,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篮球技术水平分层要进行多次分层,因为篮球技术包含多项技术(运球、传球、投篮、篮板球、战术),这样既能不混淆分层层次,又有助于学生的技术学习,一举两得。
3.2.1.2 教学目标分层
要使分层教学能够顺利进行,学生达到预定教学目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从教学目标上应该和各个层次的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符合。强调针对性,实事求是的制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练习要求低了,优秀生索然无味;要求高了,合格生消化不良,差生吃不了。因此,要求教师在备课中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各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各层次的教学目标和练习要求。
3.2.1.3 课堂上教学分层
分层教学的目的就是在不同层次中求发展,让篮球优等生得到优化,让中等生学得更好,激发合格生的学习兴趣,使合格生也达到篮球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及格”的标准。这样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而达到最佳的效果。在篮球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强化目标意识,做到课前揭示各个层次的学习目标,课堂检验是否达标。另一方面,要把握课堂中各类学生的具体情况,帮助他们达到目标,让每个层次的学生切身体会到经过自己的努力所取得的进步的成功喜悦,更好地促进发展,真正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的目的。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应该与各层次的学生的水平、能力相适应并要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3.2.1.4 考核分层
为了使全体学生都能够达到相应的目标,教师在教学中要考核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值得注意的是,要把考核的重点放在层次学生的进步和提高幅度上,着重认可学生努力的结果,做到有针对性地、合理地评价各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和进步。通过考核,对各个学生进行多次综合分析,并进行必要的组别调整。对进步明显的提高一个层次,这样做,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调整适应自身发展的教学起点,而且有利于学生看到自身的进步和努力的方向。
总体来说,分层工作是教师开展分层教学的地基,教师是分层教学的主导。另外,以上提到的四种类型分层类型在个体上是不能相互独立存在的,在一次分层教学课中,对学生分层、教学分层、目标分层、考核分层是同时存在的,也就是说它们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3.2.2 教师实施分层次教学法应注意的事项
分层次教学就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的,使各层次学生在经过努力后能够登上不同级差高度的台阶为目标的,但是在分层教学中,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一定要遵守一定的教学原则。
3.2.2.1 教学中应遵守实事求是原则
实事求是原则是分层教学法应遵循的最基本原则,也就是说在篮球教学中,教师采用分层教学要根据学生真实情况结合篮球教学大纲的要求,从学生分层、教学目标的制定以及如何考核等各方面,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地观察和制定,只有最真实的,才是最适合学生的。
3.2.2.2 教师应把握学生分层不超过三层次
层次分配原则应以三个层次为好,层次过多,教师应付不过来,将不利于教师开展教学及学生练习效果,层次过少体现不出分层教学法的优势,少于三个层次学生将难以达不到所需的运动强度,将会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分层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层,在一般情况下,一个教学班分成高中低三个梯次是较为合适的选择,这样既有利与教学的开展,也利于能在分层一个阶段后,在对进行筛选分层,利于不断提高学生的篮球技术水平的提升。
3.2.2.3 教师对学生进行分层应注意“隐蔽”原则
在篮球教学中,无论教师以何种标准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应该注意分层的隐蔽性,最好的分层效果要让学生对分层“不知不觉”,切忌将分层形式公开和明显化。因为分层在学生中毕竟会产生相互比较好坏的想象,而事实上对学生进行分层只是根据教师个人所了解的情况确定的,会有所偏差。这样就有可能使未被列入理想层次的学生,产生被歧视感,觉得教师看不起自己,造成学生的自卑感,甚至出现不满教师,对抗教师的不良情绪,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2.2.4 学生分层要遵循“随机应变”原则,忌“一尘不变”
在经过初次分层定位后,同一层次的学生因为各方面的差异,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学生之间的篮球技术水平也会出现高低之分,因此,教师必须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篮球技术水平进行重新分层,只有根据变化的情况适时调整学生分层,才能不断保持学生学习的热情。如果分层保持长期不变,学生体会不到成功和进步所带来的喜悦与激动,这就会导致学生的学习篮球的兴趣下降。
【中图分类号】G640
注:此文章为2011-2013年山东省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分层教学法"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的应用(项目编号EB201107)论文。
一、 高职高专英语分层教学法实施的必要性
高职高专的教学有其特殊性,学生入学成绩参差不齐。高职高专实施英语分层教学法既符合学生现实的英语水平又符合英语教学现状改革的要求。
1.1符合高职高专学生英语水平的现实情况。
高职生源可划分为普高生和三校生,从而导致学生水平参差不齐。通过对山东外事翻译职业学院2011级学生入学成绩进行统计,来自普通中学的学生其高考英语成绩一般为60-89分,不及格人数明显超过及格人数(90分及格);来自职业中学的学生其英语成绩一般在80-90分(注:职业中学报考高职,其英语试卷不同于普通高校招生英语的英语试卷,难度只相当于高中入学考试);同时新生中还有一部分中学学的其它语种的学生。虽然分数只是学生各方面差异在考核成绩上的体现,但学生群体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兴趣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是必须面对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如仍按传统的教学方法"一锅热",力图让学生"齐步走",不但组织课堂教学十分困难,而且也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2符合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现状改革的要求。
伴随着社会对高职高专院校的日益的关注,越来越多的考生对高职高专院校的青睐,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变得更加突出。目前而言,绝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进行自然分班,使用同一套教材,相同的课时分配,同一种试卷,忽视学生英语水平差异,导致费时低效,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策略未能得到充分的栽培和挖掘,英语应用能力较弱,教学效果不明显。因此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的形势,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3分层教学法的实施还符合教育理念和相关教育理论。
1.3.1分层教学法的内涵
分层教学法是在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教师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从而达到不同层次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我校"分层教学法"的主要特色就是针对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尊重语言学习规律,打破传统的不同水平一个课堂学习的情况,分开层次,分开授课,分开考试,最大限度保证每个学生英语成绩有所提高和收获。
1.3.2符合中国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前551~前479)率先提出并实践因材施教,主张教学要因人而异。(1868~1940)主张教学"尚自然"、"展个性",在教学方法上反对"守成法、求划一"。中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1891~1946)也认为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我校实施的分层教学法恰恰就是因材施教的一个表现,重视学生英语基础的差异,分层授课。
1.3.3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苏俄早期杰出的心理学家、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始人维果斯基(1896-1934)提出的。其基本观点是:在确定发展与教学的可能关系时,要使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和促进作用,就必须确立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一是其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智力水平;二是他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但要借成人的帮助,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摹仿,才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维果斯基将学生在指导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之为"最近发展区",正是教学者创造最近发展区。
实践证明,只有课堂上所讲的内容里既包含一定程度的已知,又包含一定程度的未知,才能促使学生建立稳定的学习兴趣,揭示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内部联系。而分层教学正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可能性将学生区分为若干层次,并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共同特点和英语基础开展教学活动,使教学目标、教材、教学速度以及考试更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符合学生实际学习的可能性,从而确保了教学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并不断地把最近发展区变为现有发展水平,使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教学活动不断向前推进。
二、我校英语教学分层教学法的具体实践
我校根据各专业课程设置和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针对11级和12级学生,通过班级分层-教学目标分层-教材分层-授课课程和课时分配分层-期末考试分层五个步骤在英语教学中具体实施分层教学法。
1.班级分层。
Abstract:In order to avoid the traditional basic computer application course teaching, take a hierarchical classification, teaching methods, and through practical test, the results show that college basic computer application hierarchical classification three-dimensional teaching method can avoid the traditional basic computer application course teaching method of " make it rigidly uniform " malpractice.
Key words:Basic computer teaching;Three-dimensional teaching method;Hierarchical;Sub category
[中图分类号] F224-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高低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强弱已经成为衡量高校毕业生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为此全国各类高等学校已经把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放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加以研究和改革。
1.现状分析
1.1生源情况不同
地域问题、经济问题、学校问题、环境问题导致了大学生入学前的计算机水平差距较大。从入学时的基础来看,城市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比农村学生好,东部地区的学生比西部学生基础好,沿海地区比内陆学生好。同时经过观察可以发现,有基础的学生,大约只有10%左右的人比较熟悉计算机基本操作,多数人学过一些计算机入门知识和基本操作,然而掌握程度却参差不齐。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农村学生、西部学生、内陆学生中存在大量学习刻苦而且自学能力强的同学,这些同学的计算机水平和能力往往可以后来居上。
1.2理论与上机学时不够且比例不合理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而言,绝大多数高校往往只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两门课程,文化基础课往往讲授计算机理论常识、Word、Excel、PowerPoint,周学时分配往往为理论2 + 上机2,应用基础课通常为了方便学生通过计算机二级而讲授一门计算机语言,周学时分配往往为理论3 + 上机2。笔者认为其中存在很多弊端:
①计算机知识拥有整个一个理论体系,如果单纯地按照目前的周学时分配显然是不够的,虽然可以使学生获得部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然而却只能浮于表面,和现实世界的计算机应用却有很大的差距。
②计算机作为非计算机专业人士学习和工作的工具,统一的授课会使得学生很难个性化发展,学生难以寻找和提高符合其专业的计算机知识,进而对就业和工作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
③对于已经有了一定计算机基础、学习刻苦或者自学能力强的学生来说,这些同学需要的计算机知识与其他同学明显不同,传统的授课也会阻碍其发展。
1.3考核方式不科学
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多数学校采用笔试和机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来评定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其中笔试占60%,机试占40%。这种考核方式导致了学生只注重理论知识,而忽视上机实践能力。很多同学甚至到计算机所有课程都结课的时候依然不懂得如何安装计算机程序,不懂得如何使用网络资源来自学,不懂得如何使用不同格式的文件。更有甚者,到了大学毕业的时候连论文排版都处理不了。传说中的“高分低能”出现了,试问这些学生如何参与到未来的工作中呢!?
由目前教学现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传统的统一任务、统一进度、统一要求的“一刀切”式教学方法在很多情况下已经不再符合实际的需要,必须采用新的教学方法予以改进。笔者认为采取分层次、分类别的三维教学法势在必行。目前分层次、分类别的教学法和三维教学法还没有在所有高校全面展开,但正在被众多高校接受并试运行着,发展前景良好。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相关的论文和文献,比如湖北大学赵婷的硕士学位论文《语文差异发展论及其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将差异发展教学论的理论研究成果,引进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中;熊金成发表于《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年08(14)卷的《卫生类高职高专学校英语教学改革探讨》提出了英语教学"目标+专业+发展"及分层次、分类别培养模式;采用"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模式、"3S中心"英语教学模式、"交际型"英语教学法开展教学。郑丽娟发表于《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11月的《三维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分别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这三个重要的方面;梁国就在《教育导刊》中2008年7期中发表的《新课改中开展“三维”教学的思考》,避免应试教育、提高基础知识和技能。
2.高校计算机基础应用分层次分类别的三维教学法
笔者认为新的教学方法需要根据教育的现状而制定,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同,各个学校的教学情况不同,每个学生所处的实际环境也不尽相同,这一切都导致了每个学生的基础和学习能力不同,因而首先需要考虑教学过程中的分层次和分类别。
由于计算机文化基础往往是大学新生入学以后第一学期开始的必修课,因此在大学新生入学以前即需要对其所在的专业进行调研,调查其今后学习和工作中所可能会需要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然后按照其对该知识和技能需要的可能性和重要性分门别类地进行不同的编排,将非常需要的知识作为讲授的重点,将非常需要学习起来又比较困难的知识点作为讲授的难点,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参考学生个人的意愿;这样一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不同的专业所需要讲授的内容是由学生学习和工作中所需要的内容决定的,进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实用型,也就是说缩小了所学知识和技能与学生实际应用之间的差距;同时在学生入学的时候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测试,然后按照成绩对不同起点的学生进行合理分班,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学生个体对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进行合理和适当的调整。不同的分班采用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方案、教学方法、考核标准等分级培养。这样一来,不同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有所不同,基础差学习能力也差的同学由于只掌握重要的知识和技能,因而容易实现;基础差学习能力强的同学由于分班的调整可以在提高以后加深自己的学习;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同学会一直学习比较深的内容,知识面也比较广;基础好学习能力差的同学会由学习难的知识点转为普及型,依然可以适应。进而我们可以看到基础好、学习刻苦或者自学能力强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获取与之对应的知识;同时学生个体的学习有了极大的进展。
在分层次和分类别的教学之中需要贯彻的是,分别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这三个很关键的方面,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即所谓的“三维教学法”。笔者认为在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方面需要同时采用模仿式教学方法、形象思维教学方法和抽象思维教学方法。即根据学生的专业和意愿,设计比较综合而且贴近实际的例题,通过讲解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并对每个程序画出相对应的流程图,结合简单问题来介绍知识点进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强化实践动手动脚能力而言,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在满足基础教学要求的前提下,设置不同内容风格、综合程度、难易程度的实验内容模块,并在实验之前允许学生充分预习,实验之后提出各自的想法和观点,并对不足之处作出改进,并努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在强化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笔者认为需要教师与学生相互结合,利用网络提供比较完善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指导文件、课程介绍、教学大纲、实验大纲、教学日历、电子课件、电子教案、教学案例、各种素材、常用软件、习题解答与自测题、考核方法与标准等;同时充分利用电子邮箱和网络论坛作为网络答疑的方式,以学习较好学生带动和指导学习较差的学生,教师定期指导,达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作用。
3.实验
1 前言
新世纪高校体育教学必须加快改革的步伐,体现“创造为本”、“以人为本”的思想,尽快适应社会的需求。一些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上也进行创新与改革,如开设了体育选项课程教学模式,但是许多高校在体育课程教学中仍存在着教学形式单调枯燥、过于严谨,教学内容陈旧,课的结构过于单一,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等现象,学生学练的积极性不高,教学结构并没有质的变化,阻碍了新型人才的培养。1987年7月至今,武汉师范学院的黎世法在发展异步教学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异步教育学。黎教授将人类社会教学实践发展分三个阶段:1、以个别教学方式为主的古代社会的教学实践阶段;2、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近代社会的教学实践阶段;3、以个性化教学方式为主的现代社会的教学实践阶段。而最优化教学方式和教学理论属于现代社会的一种个性化教学方式和教学理论,黎世法将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认为是“同步教学”,为了区别于同步教学,并突出最优化教学方式和教学理论的特点,黎世法提出了“异步教学方式”和“异步教学理论” [1]。现在异步教育学得到了许多专家和学者们的认可,在我国已经被运用到中学、小学的其它文化课学科中,但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还没有被推广和运用。本文从异步教学法的教学特点和高校球类选项课的特征分析入手,就在高校球类选项课教学中尝试运用异步教学法的可行性进行深入分析。
2 异步教学法的特点
2.1 异步教学法学。异步教育学是一种以“学情理论”为基础,以“异步教学论”为核心内容的,能有效指导现代教育实践的现代教育学,异步教学法是异步教育学的主要教学方法。
2.2 异步教学法的特点分析。
2.2.1 学情理论调查是基础。学情理论指通过分析研究数以万计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从中发现学生的学习规律,进而建立起来的学习理论。异步教学的源头是学情理论,而最优教学方式就是以学情为条件的最优化教学方式,教学过程越符合学生的学情,教学效率就越高。因此教学前学情理论的调查为以后制定教学计划的提供依据,教学前没有了学情理论基础,也就没有了异步教学法。
2.2.2 教学过程的强调异步化。异步教学法区别班级统一授课制,强调以个性化教学方式为主,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场所。1、异步教学强调学生的六步学习(自学启发复习作业改错小结)紧密的结合,达到“举三归一、以一反三”的目的。学生通过“自学”和“启发”,解决不同的学习问题(举三),然后通过“复习”,将“自学”“启发”解决的问题和学到的知识系统化、概括化(归一);然后用这一系统化概括化的知识作指导(以一),通过“作业”和“改错”去解决它所覆盖的一类问题(反三)。2、异步教学强调教师的五步指导(提出问题指示方法明了学情研讨学习强化小结),首先老师就所教学的内容提出问题,给学生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让学生按其法进行思考,在学生明了学情之后,就学习中存在困难与学生进行研讨学习,指导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老师最后进行强化总结。3、异步教学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为学生学习的主导者,将教师的指导形式与学生的学习有机统一起来,以学生的独学为基础,运用一切教学条件,根据学情,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自主教育能力和自主健身能力(它们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达到高效率、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教学效果能及时反馈的个性化现代教学方式。
2.2.3 教学中注重区别对待。根据学生学情调查结果,将其分成不同的组别实施教学。异步教学法首先强调学生的独学,即学生一人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以及可利用的各种学习条件,遵循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进行自主学习。其次注重分层教学,根据班级里学生不同的水平,将他们分成不同的组别,对不同的组别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和要求,区别对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指导者,将教师的三种指导形式(个别指导、分类指导和全体指导)与学生的五种学习形式(独学、对学、群学、请教教师和全体学)有机地统一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自学为基础,充分运用一切教学条件,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组织课内外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达到高效率、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2.2.4 课堂上注重互动教学。异步教学注重合作学习:主要有生生互动(同学之间的研讨学习)和师生互动(教师与学生互动学习)。生生互动包括两个学生间的“对学”、多个同学间的“群学”和 全班一起的“全体学”。师生互动是在教老师参与指导下,就学习中存在困难与学生进行研讨学习。通过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同时通过组与组和组内之间学生的互帮互学,满足了各层次学生的个体需要,解决了教学中学生个体差异的问题。
3 高校球类选项课的特征
3.1 普及性和趣味性。高校开设的球类选项课不论是大球篮球、足球和排球还是小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都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在我国中小学体育课中都属于普及性较强的科目。大部分高校球类选项课的大学生都有一定的基础,抱着对项目很大的兴趣来到各个选项课中。而且这些球类选项课在中学中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开设过,学生都比较喜欢球类项目,课堂上教师教授也比较轻松。学生有球在手,不练习基本功还可以相互打比赛,课堂上气氛较好。
3.2 层次性和专业性。由于高校开设的球类选项课首先在中学、小学的体育课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开展,属于比较普及的项目,其次选项课大部分是凭着爱好选进各个项目中来的,因此许多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基础,技术水平在学生间存着较大的差别,层次感比较明显。同时大学生在身体素质方面差别也较大,故学生在项目的掌握程度上体现了明显的差别,有部分学生不需要学练就可以直接参加教学考核,有些身体素质较差、有不喜爱运动的学生需要努力学习后还不一定能达到考试标准。
公共体育课教学虽然不像专业队训练那样系统、全面,但是选项课教学内容就明显体现了项目专业的特征。由于选项课教学时间至少一学期,相对较长,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体现出了一定的专业特点。从项目基本的技术动作传授开始,到基本的战术讲解,最后实践比赛,这一系列安排都体现了明显的项目专业特点。从教学的教师安排上也体现了项目的专业性:各校在体育选项课的教师安排上,都是本着从事或擅长某专业的教师教授某专业的项目。
3.3 竞技性和实用性。球类选项课在教学中,经常会安排许多时间进行教学比赛。如篮球、足球课教学中,教师经常会组织学生进行半场或全场的教学比赛。即使教师不组织,学生也经常会自觉的进行分组比赛,所以球类选项课教学中竞技性很强。
实用性主要体现在球类选项课教学内容上,在我国目前高校体育球类选项课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几乎都是教授那些最基础、最实用的基本技术。比如篮球选项课主要教授投篮(原地投篮、跳投)、行进间上蓝、简单的战术配合(二过一配合、一人掩护另一人投篮等)这些都是篮球比赛中最基本、最常用的动作。所以球类选项课在教学内容上均体现了较强的实用性。
4 异步教学法在高校球类选项课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4.1 高校球类选项课教学为异步教学法提供了必要的学情理论条件。由于高校球类选项课的学生在某个项目的起点和身体素质条件上均不一样,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而异步教学法首先要求对学生进行学情调查,掌握整体学生的基本情况,根据学情的不同再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如果学生间不存在着差别起点都一样,那学情调查也就失去了意义。没有了学情调查,自然也不会采用异步教学法。
4.2 球类项目具有层次性满足了异步教学法分层教学。在高校球类选项课中由于存在着层次性特点,这也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时不能搞一刀切,用同一个标准来要求每一位学生,因此在高校球类选项课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是目前最合适的教法。而异步教学法在家学中强调采用分层教学,根据学生水平的不等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几个组别,分别进行教学,考核时同样采用不同的标准进行教学考核。因此在高校球类选项课中应该采用分层教学法较为合适。
4.3 球类项目的系统性给异步教学法提供了时间保证。异步教学法的实施,从开始的学情调查,到异步教学过程,最后到教学考核一整套环节需要一定的时间保证才能完成。高校球类选项课的开设在我国各高校现在最少也要一学期时间,一学期十几周的教学时间可以为异步教学法完整的实施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保证。
4.4 异步教学法能体现 “以人为本”的教学改革思想。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应该围绕着“以人为本”指导思想,怎样才能在体育教学改革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是目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异步教学法强调学情调查和异步教学(分层教学、互动教学、异步化教学等)都是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针对学生的不同而采用灵活不同的教学方法,这些处处都体现了“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思想。
参考文献:
[1] 黎世法.《异步教育学》[M].新华出版社.2005年10月第一版
1分层教学法概念
分层教学法是指根据学生的不同知识掌握程度、性格、爱好、家庭经历等方面而实施不用的教学手段,最终实现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并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形式。我国教育最早提出“因材施教”的孔圣人———孔子,他非常重视“知人”在教育中的运用,中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就叫“因材施教”。
2计算机教育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教育现实教学中,存在课程教学内容设置是统一的,不考虑学生实际的知识水平,基本上是取平均值,忽视班级中的优等生和学困生,最终导致优等生感觉教师所授内容简单,节奏慢,而学困生对所学知识理解不够,丧失学习兴趣。另外,计算机教育缺少专业区分性,全校统一开始计算机基础课程,而教学大纲的设置却没有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区分计算机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性,导致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所学知识的模糊性,影响教学效果,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基本教学理念,很难实现应用型的人才培养。
3计算机教育实施分层教学法的必要性和意义
(1)计算机教育分层教学法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保障。而事实上,不少高校录取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分数线偏低,学生基础差,教学目标难以实现,而分层教学方法则正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有效地实现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完成。(2)计算机教育分层教学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教师可以在课前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心理状况、智力水平等方面的差异,进而,进行分层教学,有效保障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效理解和消化教学知识,并转化成能力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3)计算机教育分层教学法可以督促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和不断进步。分层教学法对教师进行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彻底的否定,需要教师真正改变教学立场,从主讲转变为主导,不断创新,以关爱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能力的不断提高,最终提高了计算机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
4计算机教育应用分层教学法的实施建议
4.1教学目标分层
计算机教育的目标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大致分成:掌握系统理论、提高应用技能和培养专业特长这三种。对于擅长接受理论知识的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他们进行计算机教育理论的研究,进行专题资料组织,深入挖掘并发现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比如进行计算机编程的原理分析,这样可以提高这部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喜欢操作的学生,因为其动手能力极强,可以鼓励引导他们进行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培养,多进行计算机实验,组织他们进行各种技能大赛,软件设计,与企业合作,提高他们的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对于在计算机知识某个方面表现非常突出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在计算机某个专长领域进行训练,突出特长,进行不断创新,申请技术专利等,毕业后可能成为某领域中的专才。
4.2教学对象分层
中国现当代文学知识课程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从文学历史理论知识、文学理解分析以及实践感知三个层面进行授课,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的固态性与动态性结合的特点。基于此背景,教师在围绕当代文学课讲述时,可以借助师生互动的方式来实现对学生兴趣和培养目标结合点的有效挖掘,之后可以按照随机原则布置相关小题目,让学生参与到积极发言过程中,提高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程度,一改以往一言堂的传统模式。同时,除了需要注重课上学习外,学生课后的自学活动也需要给予重视。第一,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意记笔记,从而在丰富的积累中带动自身鉴赏能力的提升。第二,对于半期考核论文要严格、认真对待,从而使学生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自身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能得到同步提升。课程教学开展的本质目的就是要围绕学生这一主体来持续提升其技能水平,而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则是其步入技能培养的牢固基础。
当代文学在实践教学中必须要注重对学生现代文化生活的关注,包括学生在生活中参与的语文活动、语文实践联系等;要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现当代文学成果融会到实践生活中去,实现当代文学服务现代生活的最终目标;要深入挖掘当代文学的起源、发展以及现状等,并从中不断探寻学科发展的不足与缺陷;全面研究语文生活的各种要素,实现对各种要素内部与外部情况的有效掌控,包括现行制度、历史形成等;随时关注先进技术、理念等的发展,并将这些理论与工具等运用到语文生活中,满足人们对语文生活的现展需求[1]。
二、多层次教学法的本质
多层次教学法的本质是丰富的,当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紧密相关时,教师便可以利用生活资源丰富的优势,使课堂上多层次活动开展得更加生动、有效。生活化教学可使学生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实现对智能的全面提升,从根本上实现学生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的高效发展。多方面多层次的智能得到更好的培养,能在真正意义上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多层次教学法的课堂活动设计多是依据不同层次需要而形成的。一个话题一经展开,每个学生便会根据自身的能力水平寻找适合自己的角色去完成自己特定的任务。这种生活化教学的课堂不仅使各层次学生知识能力的应用更趋综合化,更使他们潜在的不同智能得以充分发展,进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培养与提高。
因此,利用多层次教学以阅读促教学,是提升学生技能水平的一种有效措施。教师可以将师生阅读活动的开展作为主要侧重点和立足点,以培养学生的思维为导向和主要目标,以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升为根本目的,以师生学习过程积累的文学历史知识为载体实现对当代文学多样化的文学现象予以清晰的认知。脱离阅读的方式是行不通的,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将自身置身于文学文本和教材当中,进而达到提升其审美感悟能力的最终目的。
三、多层次教学法在现当代文学课堂中的运用
(一)提倡多层次教学设计实现课堂教学水平的有效提升
在现代化教学理念下,强化学校综合教学规划,实现教学质量的高效率提升,做好课程前期准备工作,是确保课堂教学顺利开展、全面提升课堂实践性与有效性的关键。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紧抓课程基本技能训练,不断提高教学综合基本能力,是语文教师的核心立足点,尤其是现当代文学课程本就是一项考验教师基本功的课程,包括对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实践教学手段应用能力等,所以教师要在实践教学中不断丰富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基本功,树立正确的现代文学教育理念。同时,学校要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教师培训活动,如普通话培训活动、课程软件制作讲座等,使教师的基本功得到进一步提升,学校在教学中要针对性地提出基本功培训要求与标准,对教师定期进行督促与管理,施行分层次、分项目训练,确保教师能在实践中贯彻执行多层次教学设计理念,不断提高自身基本功与综合教学能力。
(二)利用多层次教学法在课堂进行分析和训练
分析和训练是教学的支撑,能确保学校综合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但当前在实践教学中通常是每节课都进行新文章的讲解,这与巩固基础的初衷有些矛盾。当前我国现当代文学主要包含语言学层面、文学层面以及课程交流等层面,在实践教学中首先要确保教学的灵活性,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课程实际情况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将课程规划设计成阶段讲或章节讲。如果按照传统的课程标准划分成十六个或二十个对应课时进行授课,那么就很难真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用说让学生充分掌握课程内容。因此,在现代社会发展理念下,教师要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实现对授课内容的重点信息标注,实现重点突出、非重点辅教学,尤其是针对现代文学教学的重点即文言文教学,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避免学生为取得高分而疲于应付,无法进行有效的归纳整理。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文言文教学内容,引入典故、音频等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给予学生一定的复习规整时间,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效,但在教学中教师也要注重各项优化措施的可行性,确保各项优化措施立足于实际,实现学生的良性发展。
(三)加快“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的转型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几千年来亘古不变,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课堂教学中教师作用的这种定位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教学的本质,却忽视了学生个体作为人的存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意志、习惯、爱好,也有各种各样的能力或认知或身心方面的差异。很显然过去那种“以教师的教来规定学生的学”的做法严重制约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能力的培养。多层次教学法尝试了对这种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革命,它变重教师、重教学、重知识点训练为重学生、重学法、重能力的发展。
以《现代文学》这门课为例,从师生两个角度来讲都较为困难,脱离了教师的教学和引导,没有以学生需求为立足等都不能使教学活动收获良好的效果,所以要将学生需求和教师教学充分融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多穿插一些网络较为热门的话题、现代文学语本体研究现状等来开展教学活动。又如在学习《诗经》《离骚》等的过程中,可以从其中体会出文章时代背景下的兴衰以及个人悲欢等多种情感;在阅读《赤壁赋》和《荆轲刺秦王》时,可以从中体会到人物鲜明的性格以及人生轨迹;《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和《飞向太空的旅程》等文章,可以直接反映出人类对科学真理的不断追求;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还可以汲取先人优秀的智慧,从而为我们人生道路指明前进的方向。在每次教学活动开展前,笔者都会向学生讲述有关预言家的故事,在讲课的时候也会有意识地给学生做语言间的对比。每节课都依据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情感、需求、心理来确定活动设计和课堂管理的。
从教师层面分析,学生学习成绩便是学校行政对其评定的砝码。从学生层面分析,应试教育的最终成绩是衡量一个学生是否能顺利完成学业的唯一基准,而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已经完全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严重制约了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与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而多层次教学法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运用不同评价模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层次进行针对性的检测,从根本上确保教师对学生学习成绩、生活状况以及心理状态等的全面把控,提高了教师通过一次测评就能较为准确地把握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学习成效的概率,也为教师利用这些检测结果来进行自我教学方式、内容等的优化调整提供了支持[2]。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所制定的教学评价标准是有差异的。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评价手段、教学方法也是多样化的,在实践教学改革优化中要始终遵循必要的原则:只要学生本层次内学有所进,我们对他的评定便是积极的、鼓励性的;只要学生的学习能力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展,我们对他的评价便是动态的、发展的,从根本上实现了学生综合能力素养的有效提升。
[文学博士论文参考文献]
CAD即计算机辅助设计,是Autodesk公司开发的一种微机辅助设计和绘图软件包,是当前最流行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之一,以计算机图形学为基础,主要研究的是如何利用各种指令绘制各种图样,涉及工程分析、数据管理与数据交换、文档处理以及软件设计等方面的综合性新技术,成为人们对产品或工程设计进行显示、修改、输出的一种新的设计方法。
传统的CAD实习的模式也让学生感觉到枯燥乏味。单调的机械训练、缺乏新意的课题,内容枯燥,使学生在基本技能的练习中极易疲劳,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没有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因此在CAD教学中,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将AutoCAD 融入课堂教学,激发学习机械CAD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从而掌握扎实的制图理论和熟练的计算机绘图技巧。
我们将Auto CAD可以看作是一种绘图工具:显示器可以看作是图板和图纸;鼠标和键盘可看作是铅笔,直尺和圆规。CAD里的工具还要比手工工具丰富的多,它极大地提高了绘图效率和绘图质量,是手工绘图效率的10-20倍,是机械设计及制图的一场革命。在教授机械CAD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把握好以下方面:
1 唤起学生兴趣,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
唤起兴趣是课堂效率的优化提升的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获取成功的源泉,是提高课堂实效的重要保证。CAD实训课要上得扎实、上得活,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关键是要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CAD的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以CAD课堂成为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和愉快合作的舞台。计算机清晰的绘图界面,轻松的输入、输出方法,迅捷的绘图速度,很多同学瞪大了好奇的眼睛感到十分地不可思议。两张图纸一比较就有了明显的差异,CAD出的图纸标题栏、字体、线宽、线型、标注等规范统一,纸面干净,整体给人感觉很舒服。这样一来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求知的渴望带领学生进入了钻研CAD的殿堂,学习态度也由以往的被动变为主动。
2 采用分层项目教学法,激发学习兴趣
分层项目教学法由根据学生实际划分层次,提出不同层度的要求,教学上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经验为中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老师是教学的引导者、服务者。
2.1 分层次
职业院校的学生来源于初、高中、中职及社会青年中,他们的知识层次参差不齐,对学生进行动态分层。对不同认知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度的要求,设计出与其相适应的教学目标,使认知水平较差的学生也能取得一定的成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能力与水平也逐步提高。
在CAD教学教程中,分层次尤为重要,以中等生为基准,兼优等生和差生,采用设计具有梯度的问题让学生解答的质疑法。既安排统一授课的内容,又安排不同层次的作业训练,这是关键,学生共同练习,教师个别辅导,从而在多样化的、开放性的作业训练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培养想象力,发展创新能力。
2.2 项目设计
一般的教学流程都是从基础的命令讲解到实例的应用,而学生在学习基础操作之后,面对多而庞杂的实例却不知道如何下手。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一堂课下来学生只会做老师演示的命令,不会举一反三,不知道在面对具体工程图纸时应采用什么方式来绘制。根据《AutoCAD》课程的特点和教学实践,我们可以将课程设计为很多个项目阶段,每个零件都是一个项目,实训内容以多套产品的结构设计过程和加工过程为导向。各个项目之间在难度方面逐渐增加,从而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逐步掌握零件的设计与加工技术,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2.3 教学实施
项目式教学法的特点是“以做促学”。教师在布置项目任务时,通过相应的讲解及演示,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求知欲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有明确的任务目标,教师担当项目实施中的引导者和教学服务者的角色,一切学习探索过程围绕项目的实施进行,学生完成了项目制作,也基本达到了教学和训练的目标。教师在每次上课过程中通过对作业的点评,把相关的知识点进行一些梳理,同时指出学生项目作业完成的不足之处,这样的学习既学到技能又掌握了知识。
2.4 成果激励
成果激励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加强实训教学的考核对增强学生实训的自觉性,提高学生操作技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实训中,每天规定学生完成一定的工作,然后根据完成的结果进行考核评分并进行评比展示,形成了同学们为了做出成果而努力形成学习风气。
2.5 教学效果
我们通过旨在把学生融入有意义的任务完成过程中,让学生培养了学习兴趣,积极自主地学习,进行知识的构建,拓展了思维,掌握了学习其他技能软件的自学方法,更重要的是能把教材上的知识跟实际应用联系起来,综合就业能力得到提高。以提高学生技能和素质为中心的项目教学法实施CAD类课程项目教学,每个项目由由若干个明确的任务组成,每个任务又有“跟我一起学(知识点)”、“跟我一起做”和“你来做一做”等教学内容和师生互动、学生实践等环节,由浅入深、层层相关递进。这样,将知识点穿插于各实践活动项目中,学生能够学有所用,达到立即消化知识的效果。
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在《AutoCAD》课程中利用项目式教学法,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更加明确,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大提高,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但与此同时,利用项目式教学方法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了,它要求教师有良好的专业设计和操作经验,良好的教学组织能力,善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3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努力在课堂中营造教师愉快地教和学生愉快地学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变“厌学”为“好学”,把愉快性原则贯穿到整个教学的全过程,真正使课堂教学在愉快中完成,达到预期的教学成果。比如,故意“犯错误”让学生吸取教训。在104601班点评学生修剪命令时,我故意把图纸显示缩小以后做快速修剪,做完以后把图纸放大,很多没有剪干净的“小尾巴“露了出来,有的同学在偷笑。我相信这样一次“犯错”会让很多学生对修剪命令的理解更深刻的。而在给学生讲解如何在图纸中输写文字和标注尺寸时,故意不设文字样式,导致输写的文字变成了“?”,直径标注Φ也变成了“?”。这是很多初学CAD的学生经常碰到的问题,我就故意先把这个“错误”犯一遍,然后告诉他们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这样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掌握的更扎实了。实践证明,把层次目标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引入到CAD课程教学,教学效果比以往提高了很多。总之,学生参与是动力,分层教学是关键,项目实施是过程,师生协作是保障。只有教师会导,学生会学,CAD制图的教学质量才会得以切实提高。教学要从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选择、设计、组织各个教学项目,这样既能体现教学规律,又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学习特征,同时达到教学目的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