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生实习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2-11-23 21:03:2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临床医学生实习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临床医学生实习总结

篇1

医学类专业中合格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临床实践操作学习是很关键的。临床实践是为了通过临床思维和技能的学习、提升达到向高水平高层次的临床医师的跨越。增强医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提升医学教师的培训、矫正医学生对实际操作过程的轻视、合理安排考研、实习与就业的矛盾、使用进步的临床教学方法,进而满足人类医学需求和推进国家医学教育、事业的全面进步。

1.临床医学生预防医学的实践教学问题

1.1缺乏对临床实践重要性的认识

作为医学专业的学生不注重对医生职业道德、医生职责、临床实践工作关心,这是很多医学院学生的问题。这些医学生往往更专注于医学书本的学习和对资格考试的准备,思想中并没有以病人、救治工作为主要关注点。在医学生学习过程中会认为等到未来进入医院参加工作接触患者再学习、总结经验,学习过程中的目标仅仅是拿到资格证书和毕业证。这种对医学实践过程的消极看法容易让学生产生散漫自由的心态。

1.2医学生实践阶段压力较大

我国是在过去医学界工作者在研究和实践中总结规律安排预防医学生在毕业前进行实习锻炼,在这个阶段医学生往往还面对考研或者就业的选择。准备考入更高等学府的医学生在考研过程中把大量的实践花费在专业知识的复习上而准备就业的医学生在联系医院等工作单位。这样,学生对学校安排的医学生的实习丧失了积极性[1]。

1.3医学生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常,医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更多地是在教师的安排下对医学理论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对病人体质、症状的分析和解决往往不知所措。在实践过程中脱离了老师的指点后缺乏思考或者在老师的指点下有盲目听从、过分依赖,不能独立地在遇到棘手问题时候自主地思考、解决问题。

2.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生培养实践能力的必要性

2.1是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

2001年中国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指出临床医学生要多见识各种普通病种,对其原因和影响熟悉,而且应该熟练掌握医疗技能和熟记医学教育疾病等知识,把预防、治疗疾病做为最终的目的。爱丁堡宜认为“病人理当指望把医生培养成为一个专心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生,而不再满足仅仅治疗某些疾病”[2]。

2.2符合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需求

随着医疗教育和卫生事业的进步,我们国家医学事业的方向就是提升社区医疗条件和服务水平。预防医学生未来的方向是从事医疗服务事业,是集疾病的预防、诊疗为一体,同时肩负着传播医疗教育保健知识的传播重任。预防医学生是医疗教育事业实施的关键执行者也代表着国家的医疗事业水平,可以推动国家医疗卫生进步的速度。预防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将来的医疗工作态度、工作质量有很紧密的联系。

2.3拉近预防医学教育与临床医学教育

曾经非典病的传染证实了我们国家的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脱离。大批的预防医学生没有前期预防和后期诊疗的水平,在治疗过程中显现出很多不足。而且,预防医学教育和临床医学教育多年来是脱离的,预防医学生通常在需要临床实践时表现出很多不足。对预防医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育可与拉近这两者之间的鸿沟,也有助于培育可靠地预防医学生。预防医学生只有在了预防医学中加强临床实习,才能够在未来的医疗工作者为社区医疗、为人类医疗事业做贡献。

3.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对策

3.1端正预防医学生的学习观念

医学教育过程需要预防医学生积累、学习和实践医学基础知识。预防医学生参加工作之后的工作态度、职责和水平的质量与医学生的实践过程有紧密联系。要从基础培养、端正预防医学生的观念和态度,让其对自己的专业和职业有清晰明确的认识和强烈的职业使命感。

3.2要树立崇高的医德

作为医疗工作者自身有对人类生命要有高尚的的救死扶伤的道德意识,要对病人、病情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医德水准是每一位预防医学生应有的基本职业准则。在预防医学生实践开始到走入工作岗位,崇高的原则性医德应该在其思想中树立。预防医学生从接触医疗专业的第一天起就应该意识到这是一种艰巨的任务,其本质就是要拯救生命于危难之间。

3.3合理安排考研、就业和实践

预防医学生毕业之际的考研、就业和实践都需要丰富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医疗水平,从本质上来讲是不充裕的。医学生可以在实践过程中利用相关的专业知识运用所学的实际操作技能,这样既满足了考研需要复习的医学专业知识也为未来的就业做充分的准备。实践出真知,实践过程可以帮助医学生复习医学理论知识,并且促进医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使用,可以发现自身技能水平的不足。

3.4培养预防医学生的临床思维

预防医学生的临床思维直接关系着医学生的临床实践水平和表现。预防医学生的临床思维是指学生通过自身的理论知识,根据对病人病情的了解、诊断,对病人进行分析下定论的思维方法,其需要多种临床思维因素的综合。医疗工作者的诊疗水准可以通过对病房病人的接触、对特殊病例的研究、对医疗书籍的阅读、向高级的有经验医师的学习等方式提升[3]。

3.5注重临床操作技能经验

一位预防医学生能将课本专业理论和临床实际操作联系起来,并且成功地解决病人问题,相信其在日后医疗工作中是一位优秀的专业医师。预防医学的学科专业特点要求医学生把医学理论知识带入医疗工作中,让临床实践发挥诊疗和教育的作用。预防医学生要善于发现自身的操作弱点,多参加临床实践总结经验提升自身的医疗水平和技能。在实践性很强的医学教育中培育综合实力较高的合格的医师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艰难的一个环节。当前的医学教育过程中对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还存在很多问题,伴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职业医师制度的全面推进,预防医学生在临床教学中的临床实践教育亟待完善、改革。

参考文献

[1]张晓方.临床医学生预防医学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考[J].时代教育,2014,9(1):77-79.

篇2

[摘要] 目的 了解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对临床技能操作的掌握情况,为以后的临床教学方法改革提供指导。方法 以实习医院为单位分组,采用excel 2003对各级学生成绩标化处理,运用SPSS 18.0进行学生成绩进行统计描述和均数分析。结果 三组教学医院在总成绩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03,P<0.05),SNK法作两两比较得到,第三组总评成绩>第二组总评成绩>第一组总评成绩。K-W H检验分别对不同科目的考核成绩进行分析得到,三组教学医院在儿科的考核成绩有统计学意义(χ2=5.155,P<0.05),在内科(χ2=2.914,P>0.05)、外科(χ2=0.841,P>0.05)、妇产科(χ2=2.7,P>0.05)、传染科(χ2=0.071,P>0.05)的考核上均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学生在各学科诊疗计划和提问环节得分率普遍低于其他考核项目,各教学医院应以本次中期考核技能评估为契机,总结临床教学工作中的不足,予以解决处理。

[

关键词 ] 临床医学;技能考核;考试成绩

[中图分类号] R44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7(b)-0052-03

临床技能是指学生通过临床实践而形成能够解决患者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1],我校连续20多年坚持对学生实习一阶段后在临床实践中系统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临床基本技能操作是否规范等情况进行考核,本文仅通过对09级五年制临床专业学生中期技能考核结果的分析研究,以发现学生在具体考核项目上的不足同时通过座谈会的反馈评估各教学医院对实习学生的指导情况,从而为今后的临床实习教学和各教学医院的建设提供参考和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3年11月—12月对我院在湘雅医院、湘雅二医院、湘雅三医院等11所承担临床实习任务的教学医院实习的09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实习的学生(共计348人),分科目分别进行了实习操作技能的考核和实习情况问卷调查。问卷为自行设计,内容包括实习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的实习安排、带教方法等。资料主要来源于本次临床中期考核各科目的考核成绩和实习情况调查问卷。

1.2考核内容与方法

为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由各教学医院抽派专家组成专家组在各实习基地巡回考核,每位学生由抽签的方式考核一个项目。考核工作还包括:学生填写“临床实习质量调查表”,组织带教老师与实习学生的座谈会,了解具体教学情况,并听取各教学医院的临床教学工作的汇报以及检查临床实习教学活动记录本。具体学科考核内容主要有: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入院记录书写和提问环节,各科目分数以百分数计,各考核项目所占分数见表1。

1.3统计学方法

以实习医院为单位分组,采用excel 2003对各级学生成绩标化处理,运用SPSS 18.0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描述和均数分析,均数之间比较先进行正态性和方差齐性检验,如满足正态且方差齐性,则运用t检验(2个均数)或方差分析(多个均数),如不满足,先进行数据转换,数据转换也不符合,则使用Kruskal-Wallis H检验,俩俩比较用SNK法(满足方差齐性)或Games-Howell法(不满足方差齐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考核成绩总体描述,参加实习中期考核的学生应考348人,实考344人,其中含外籍参考学生5名,因人数较少故未纳入评估。考核总平均成绩为82.71,各教学医院各科目具体得分见表2。

2.2

运用方差分析分别对考核成绩进行分析得出,三组教学医院在总成绩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03,P<0.05),SNK法作两两比较得到,第三组总评成绩>第二组总评成绩>第一组总评成绩。同时运用K-W H检验分别对不同科目的考核成绩进行分析得到,三组教学医院在儿科的考核成绩有统计学意义(χ2=5.155,P<0.05),在内科(χ2=2.914,P>0.05)、外科(χ2=0.841,P>0.05)、妇产科(χ2=2.7,P>0.05)、传染科(χ2=0.071,P>0.05)的考核上均没有统计学意义。各学科分项得分情况见表3。

3讨论

临床教学工作对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扎实临床技能、良好职业素质至关重要,中期技能考核作为检查学生实习期间学习情况的一种方式[2],不仅可以发现教学医院在教学方法中的偏差,同时也为在校期间临床课程的教学提供指导。

3.1考核结果分析

在表3中可以清楚的看出诊疗计划和提问环节得分明显低于其他项目,表2 显示了在本次临床中期技能考核中儿科各教学医院之间的差异较大(P<0.05),而传染科的考核成绩各教学医院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它的成绩明显低于其他的科目。综合2011—2013三年间的临床中期技能考核成绩可以看出儿科及传染科的得分一直低于其他的考核项目,而这两科主要在诊疗计划及提问环节得分很低。各科的专家都提到实习学生的理论知识不扎实,在病史采集方面不规范,对疾病诊断有关的阴性病史经常忽略,系统性不强,对伴随症状及有鉴别意义的症状不能准确获取;在病史询问时临床思维缺乏,语言表达不精准,与患者沟通能力有待提高。体格检查中主要问题表现为检查手法不规范,定位不准确,如心脏叩诊的力度掌握,淋巴结的触诊、神经反射的检查方法,操作不熟练[3]。在问卷调查中,有些学生认为带教老师管理病种单一,不利于全面的学习;在实习过程中具体管床制度不规范,科室内关于疑难病例、典型病例开展的病例讨论不多;实习安排与毕业生考研复习时间重叠,使得学生对临床实习的重视程度降低,临床实习的积极性不高[4]。但在发展中的医疗环境中,提高实习生的技能水平尤为重要,高等医学教育以培养基础扎实、操作娴熟的医学人才为目标,临床中期考核是实现我校完成临床教学任务的重要环节。在考核中发现实习生的不足有利于在后续的临床教学和低年级的理论教学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3.2 实施临床中期技能考核的必要性

随着国内医学院校对临床医学生培养方式的不断发展和临床医学专业自身实践性的要求一直推动着我国各医学院校的教学活动。各医学院校始终将模拟临床技能考核作为培养临床专业学生临床技能的手段,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临床技能考核,我校将临床中期技能考核与OSCE考核结合起来实现对临床专业医学生的培养。从长远来看,类似的技能考核有助于学生对规范化的技能的学习和各科室常规诊疗方法的掌握,同时也可以为各教学医院的教学目标的制定提供导向作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医学院校及国内外的医学教育专家对医学生教学方法、考核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思考,如翻转课堂、PBL教学方法、病例讨论式教学等,更多的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刚进入临床阶段医学生对一些基本的操作十分的陌生,中期技能考核是在医学生对临床常规操作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基础上予以规范,能及时的发现医学生的技能操作误区,对医学生的职业素养至关重要,需要在不断的总结自身的经验并积极探索建立多层次的临床教学质量控制体系。

3.3加强临床技能教学的措施

完善临床实习基地评估指标的建立,教学医院应强化教学意识,从中期技能考核反馈中发现学生临床实践学习中的误区,改进教学方法,定期举行教学查房、专题讲座及术前讨论、典型病例讨论等教学活动。带教老师应指导学生书写病历、常规诊疗计划的完成以及掌握常规用药的剂量、用法。训练实习医生有顺序、系统、完整的开展体格检查等基本临床技能操作[5]。

对于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的监管,中期的考核是为了及时的发现实习教学中存在的难点,以规范后期的临床教学工作[6]。在校医学生的临床教学和技能考核仅仅靠这一种考核方式是极为单薄的,应以实习医院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为平台,结合多站式考核和临床教学中的PBL教学方法的推广,以健全我校校外基地的建设和规范各教学医院临床教学行为,提高临床专业医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

4 总结

临床教学是医学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临床实践教学质量的情况对培养优秀医学人才有深刻的影响,临床技能考核作为一种评估方式所反映出的临床实践活动学习中的问题需要各教学医院、学校、实习学生的共同努力,不断总结经验不足,同时也应该不断的完善临床技能考核的形式和指标,为以后的临床技能教学提供指导[7]。

[

参考文献]

[1]刘成玉,王岩青,叶志宏.临床医学专业临床技能考核结果与分析[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1,45(1):73-75.

[2]孙梯业,朱锡光,陈自强,颜伟.我院医学生临床技能考核结果分析[J].西南国防医药,2012,15(1):37-39.

[3]谢肇,赵永亮,孙梯业,朱锡光,陈自强,颜伟.临床医学专业临床技能考核结果与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2005,13(2):35-37.

[4]宋文延,黄涛,杨金玲,等.实习学生出科模拟临床技能考核成绩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2:11-12.

[5]付婷辉,张璐,张宝珍等.妇产科住院医师第一阶段临床技能考核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2,28(2),111-114.

篇3

YE Yumei XU Rong WANG Lei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50, China

[Abstract] Clinical teaching is a crucial stage during medical student training. How to improve clinical medicine of seven-years-program students' clinical skills while enhancing their psychological and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skills, develop comprehensive medical personnel, is a major problem in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in recent years to explore. This paper mainly talks about the management of clinical teaching experience in improving students' clinical practice, strengthening their anti-pressure ability and enhancing the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skill.

[Key words] Seven-years program; Medical student; Clinical teaching

首都医科大学从成立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以来,一直实行“七年一贯、本硕融通、加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面向临床”的培养模式。七年制医学生在校期间实行两阶段教育,即前三年于校本部完成基础教育,后四年于临床医学院完成的临床教育。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以下简称“我院”)从2005年开始承担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临床教育工作,每年招收近40名学生,目前已培养出很多高素质的医学人才。临床教育是医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保障医学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和必要手段。作为一名教育管理者,笔者一直以提高七年制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加强其抗压能力、增强其医患沟通能力为临床教学工作宗旨。现将多年来临床教学体会做以下总结与分析:

1 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七年制医学生因其特有的培养模式,以及课程多、时间短的结构特点,教学计划安排十分紧凑,大致分为四部分:临床专业课程学习及见习;临床内、外、妇、儿通科轮转实习;二级学科定向实习;科研能力培养及硕士毕业论文完成。其中,前三部分主要在于提高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如何使医学生高效利用见习及实习机会,最大限度提高其临床实践能力是近年来的工作重点之一。

1.1 扎实医学生理论基础

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是医学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得心应手的前提。七年制医学生进入临床学习后需要完成1年余的医学专业理论课程学习。在此阶段,学习环境由学校变为医院,学习内容由基础变为临床,需要学生们尽快适应这种转变[1]。多年来,我院采用往届优秀学生经验交流的方式,学生们普遍反映收获较大,非常有助于尽快掌握临床学习方法。此外,大量的专业知识在短时间内输入大脑,学生们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及掌握的牢固程度均不足,需要在后期临床实践中不断巩固[2]。可采用定期组织学习讨论会的方式,学生间将各自临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典型病例相互分享,并对相应疾病的理论知识予以回顾总结,让其真正做到做自己的老师,相互学习。

1.2 激励医学生积极参加临床见习

临床见习是理论向实践过渡的关键阶段。见习的目的是通过观察标准化患者的典型症状、体征,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方法,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为进一步临床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何激励医学生积极参加临床见习是我院近年来一直努力探索的问题之一,笔者有三方面的体会,即介绍、监督、协调。首先,在医学生第一次由课堂走向临床前,作为班主任,需要对带教老师、临床环境、可能出现的问题、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全面介绍,以尽可能消除学生对未知的恐惧,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临床见习[3]。第二,监督是见习过程中督促学生必不可少的方法。平时成绩及表现成绩的双线评分制度是实现监督的基础。由带教老师根据出勤情况记录平时成绩,同时每次见习选择一名学生主要负责问诊、查体、完善辅助检查,并做简要病例汇报,带教老师根据表现评分,每名同学最终见习成绩由平时成绩及表现成绩构成。如此不仅可以督促学生积极参与临床见习,而且可以让每名同学都有机会独立思考疾病的诊断依据与治疗原则,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培养临床思维方法,熟悉临床诊疗常规。第三,做好学生、带教老师、患者三者之间的协调工作对见习的顺利进行十分重要。根据学生的专长合理分组,以促进相互学习;做好与带教老师的沟通,是实现监督及严格评分制度的保障;争取患者及家属的配合,对见习更是不可或缺[4]。通过上述三方面有效激励学生积极参加临床见习,完成由课堂到临床,由理论到实践的顺利过渡。

1.3 充分发挥医学生临床实习的能动性

临床实习是在见习基础上对临床实践能力的进一步培养。临床实习的目的是应用医学理论解决实际疾病问题,使学生在获取临床各专业学科(二级学科)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进行临床基本技能训练。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和处理疾病信息的能力,病历书写和诊疗操作能力以及接触社会,与患者、护理人员交流的表达能力[5]。七年制医学生临床实习分为内、外、妇、儿通科实习及专科定向实习。而学生们实习能动性不足主要发生在通科实习阶段,专科定向实习阶段学生们一般在带教老师指导下独立管理患者,而且伴有科研任务,所以能动性较高。

七年制医学生在临床通科实习过程中的能动性不足是带教老师反映出的普遍问题。所以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通科实习中的能动性是我院近年来一直努力探索的另一问题。首先,狠抓医学生的理论基础。如前文所述,扎实的理论基础是临床实习过程中得心应手的前提。第二,注重实习前临床技能的强化培训及实习中临床操作量化管理[6-8]。近年来,我院采取实习前强化、集中式技能培训,利用业余时间,应用专业模型,集中对各项基本技能进行培训,并反复强化训练,使学生熟悉并掌握四大穿刺、心肺复苏、消毒换药等基本操作技能。在实习过程中对临床操作项目及数量制订标准,并由教学干事定期检查学生操作的完成情况及规范程度。通过组织院级、校级技能大赛,督促、鼓励医学生积极参与临床技能操作,并相互学习。临床带教老师对学生的技能评价越来越高,一方面老师放心让学生参与临床操作,另一方面学生也更愿意参与临床实习。第三,提倡提问讨论式教学查房。教学查房分为讲解式、提问式及提问讨论式[9]。讲解式对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不利,提问式容易导致查房气氛紧张,而提问讨论式既可调动学生主动查阅相关资料的积极性,又可以在讨论及上级医师的总结中学习分析疾病的临床思维方法。此种教学查房模式在临床实习中得到了学生的一致肯定。

1.4 鼓励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我院教育处联合相关科室定期组织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医学生积极参与。例如:组织医学生到社区卫生服务站参与义诊,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对社区病患进行问诊、查体、基本辅助检查、初步诊断等一系列诊疗工作,不仅有助于医学生诊疗思维的建立、了解社区常见病种,而且通过耐心细致的服务,进一步体会身为医生的责任与奉献精神。

2 提高医学生心理素质,加强抗压能力

医学生一个常见的心理问题是考试焦虑。我国约55.2%的大学生存在考试焦虑,而医学生由于学制长、课程多、内容抽象、专业技能要求高,考试焦虑情况尤为突出[10],过度的考试焦虑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抑郁是我国医学生的另一个常见心理问题。有研究显示,我国医学生抑郁发生率约为10%,并且随着年级的升高,抑郁发生率也随之升高,医学研究生的抑郁发生率约为15%[11]。医学生学习竞争大,工作环境特殊,人际关系复杂,社会适应能力不足是导致高抑郁发生率的原因。其中,社会适应能力不足是根本原因[12]。据不完全统计,63.8%的医学生存在社会适应能力不足的情况[13],这导致医学生在学习、工作过程中,抗挫折、抗压力能力差,因此培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医学人才,才能适应医学发展的需要,才能更好地利用所学医学知识服务社会。

2.1 重视心理素质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结合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医学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医学教育不仅要重视医学科学文化教育,也要重视心理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14]。在此主要探讨笔者对医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一些摸索与总结。

当下医学教育的主要问题不是没有充分重视心理素质教育,而是在于没有意识到将心理素质教育融入专业知识教育的重要性。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在基础教育阶段都开设有心理学相关课程,但是由于此类课程多从心理学专业角度进行授课,不少学生反映理解困难,收获不大。医学生进入临床医学院后,临床教学本应是促进心理素质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相结合的一个良好平台,但是大部分临床医学院没能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导致一部分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或日后的职业生涯中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通过与学生面对面进行心理疏导,发现医学生抑郁主要源于抗挫、抗压、自我定位等能力不足。一方面,七年制医学生大多是高中时的佼佼者,但是步入大学后,高中时的优越感变为大学的挫败感,大幅度心理落差以及抗挫能力不足,导致抑郁发生。另一方面,医学生进入临床后面对不同的患者,会遇到各种困难,加之当下医疗环境紧张,临床工作体力及精神压力均较大,此时需要临床带教老师或临床辅导员识别学生心理变化,积极给予引导,使其努力克服工作中的困难并学会适当释放压力的方法,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以适应未来的工作生活。

2.2 提高临床教师自身素质

临床教师是临床教学的主体,其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结果[15]。目前,临床教师工作普遍由临床医师承担,临床医师在医学专业知识教学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其在心理素质教育方面并不具有优势。在紧张医疗环境下,一部分医师自身消极情绪较重,会对医学生造成负面影响,还有部分医师自身心理素质较好,但是不具备系统的心理教学方法。所以遴选高素质的临床医师教师团队,进行规范化心理专业知识及心理辅导方法培训,对提高临床心理素质教学的整体质量至关重要。临床带教老师及辅导员与医学生接触较密切,有助于早期识别学生心理、情绪变化,早期通过正确的心理疏导方法给予干预,可以有效改善学生不良情绪。同时,为人师表,自身素质高低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培养高素质的医学生。

2.3 加强医学生心理干预

当医学生面临心理健康问题,会同时对生理、认知、行为产生严重影响,表现为失眠、免疫力低下、记忆力减退、迟到早退等。及时、正确地予以心理引导及干预,可以帮助学生尽早从心理危机中解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陆凤艳等[16]尝试构建“多元化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包括朋辈支持体系、师长支持体系、学校支持体系、医院支持体系四部分。其中,辅导员在医学生生活生扮演者亦师亦友的角色,与学生接触较密切。接受过心理危机干预理论与技术培训的辅导员可以为学生提供系统心理辅导及咨询,有助于早期识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尽早予以疏导。心理干预亦可通过指导学生自我定位实现。医学生作为高学历人才,具备自我定位的能力。教师作为教育者应做的是在适当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引导,在其自卑或是自大时引导他们做一合理的自我定位。教会他们确立合适的奋斗目标,不狂妄自大,亦不妄自菲薄,保持自信,维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3 增强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

伴随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患纠纷发生率不断升高,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由于医患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引起。加强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可以使学生适应新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实习医生诊疗水平的有效手段[17]。一个合格的医生应具备较强的医患沟通能力,以便充分获知患者疾病相关信息,简单明了的向其交待病情,了解其所需所想,自如开展和终止谈话[18]。而目前七年制医学生临床教学中对医患沟通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学生缺乏与患者沟通的心理准备及应对技巧,因此其医患沟通能力普遍偏低。所以在临床教学中应注重以下三方面,以增强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

3.1 医患沟通课程

在临床专业课教学的同时加入医患沟通课程,采用书面教学、专题讲座、经验交流等形式强化医患沟通技能教育[19]。通过医患沟通课程教育,使学生们掌握语言、心理、行为沟通技巧[20],同时认识医患沟通的重要性,即高效的医患沟通可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增加诊断的正确性、治疗的有效性及患者的满意度。伴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开展,医师的临床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培训更加规范化,所以有研究者建议将医患沟通培训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完善考核系统,将医患沟通能力考核纳入规范化培训考核内容[21],增强住院医师综合素质。

3.2 模拟训练

针对临床中常见的医患问题或典型的医疗纠纷案例,通过模拟训练提高学生的沟通技巧[22-23]。标准化患者是临床教学中常用的提高医学生沟通技能的模拟训练方法[24]。所谓标准化患者即经过专业训练,可以为医学生提供标准化病史采集及沟通交流训练的正常人。通过与标准化患者反复演练,既不干扰临床工作,又可以使学生切身感受临床场景,因此对临床专业技能及沟通技能的掌握更加深入。我院目前采用角色扮演教学方法进行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模拟训练,即学生分别扮演某种疾病的“患者”或“医生”进行问诊及交待病情等沟通交流,并予以录像。一方面,通过模拟训练增强学生医患沟通的心理素质及应变能力;另一方面,参考录像带对照,使学生有机会观察他人和自己的行为,如此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以利于改进交流方式和提高沟通能力。

3.3 实战训练

篇4

[ABSTRACT]ObjectiveTo establish and apply an appraisal system for clinical teaching quality.MethodsThrough the augmentation of daily teaching administration, indexes of clinical teaching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were formulated. This system was used by students, teachers and specialists to assess the teaching practice.ResultsClinical teaching quality was promoted by this system. Scores of most teachers in clinical departments were above 90, and all above 85.ConclusionThis teaching quality appraisal system further promotes the clinical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teaching methods; evaluation system; organiz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医学教育是综合性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培养高起点、高水平、综合素质高、发展潜力大的高级研究型医学人才和高级临床医学人才[1]。临床医学教学是医学教育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临床医学教学质量的好坏与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2]。在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日益增强、医学教育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优化课程体系,建立和完善适应新形势的临床医学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可加强临床医学教学的跟踪与评价,强化日常临床医学教学管理,进一步提高临床医学教学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通过调研,了解综合性大学中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教学模式。查阅文献资料,对国内外的医学教育模式进行深入研究[3~5]。结合我校的临床医学教育现状,对目前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加强日常临床医学教学管理,制定出适应新形势下医学教育的临床医学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将初步制定的临床医学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应用于临床医学教学实践。主要应用于2001年级临床实习学生、2002年级临床见习学生,以及课堂教学、临床见习和临床实习的临床各科室带教教师及部分同行、专家。

2 结

2.1 临床医学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各项指标的建立

初步建立了青岛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各项指标,主要包括《青岛大学医学院课堂教学质量评估表(学生用)》,《青岛大学医学院课堂教学质量评估表(领导、专家、同行用)》,《青岛大学医学院实验(见习)课教学质量评估表(学生用)》,《青岛大学医学院实验(见习)课教学质量评估表(领导、专家、同行用)》,《青岛大学医学院毕业实习指导质量评估表(学生用)》,《青岛大学医学院毕业实习指导质量评估表(领导、专家、同行用)》等。在此基础上制订了青岛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教学管理规范》和《临床技能》考核标准。

2.2 对各教学医院临床带教教师的评估结果

内科、外科和口腔科的临床课堂教学、见习和实习带教得分均在90分以上;妇产科、儿科的临床课堂教学、实习带教均在90分以上,见习带教分别为86.23分和89.52分;放射科的课堂教学、见习带教得分在90分以上,实习带教得分85.36分。

3 讨

3.1 建立临床医学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必要性

随着国内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招生规模的扩大,临床医学教学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在当前的经济社会形势下,传统的带教方式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临床教师身负医疗、教学、科研三重任务,重医疗和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比较普遍。而扩招后带来的就业竞争,使医学生在临床实习期间同时面临找工作和考研的双重压力,学生实习投入减少;法制社会不断健全,病人以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患病隐私,医学生的临床见习和动手机会减少;医患矛盾的加剧,增强了临床医师治病救人的责任心,同时也使医学生动手的机会减少。以上的因素影响医学生临床实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临床技能操作能力的培养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临床医学教学质量出现一定程度的滑坡。虽然我院临床医学教学有优良的传统,临床医学教学经验丰富,但还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因此,为进一步提高和稳定临床医学教学质量,按照教育部、卫生部要求规范临床医学教学,同时更好地配合大学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有必要建立和完善临床医学教学质量评估体系[6]。

3.2 临床医学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应用及完善

初步建立青岛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各项指标,使教学质量评估深入到临床医学教学的各个环节,包括临床课程的课堂理论教学效果评估,课间见习、实习质量评估,临床教师见习、实习带教质量评估,学生临床技能考核评估指标,临床实习教学效果评估等。临床医学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分别对医学生和临床教师双方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制订了青岛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教学管理规范》和《临床技能》考核标准。

转贴于

利用制定好的临床医学教学评估指标体系,组织2001、2002年级学生分别对各教学医院的任课教师及临床带教教师打分,初次对各教学医院、附属医院的临床带教教师进行了临床见习、实习带教质量的评估。同时组织部分资深专家、同行对任课(带教)教师进行评分,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本次临床医学教学评估,提高了临床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促进了临床医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各临床科室带教教师评估平均得分都在85分以上,大部分在90分以上。对学生的评估则通过教育科发给各临床带教老师,作为学生平日成绩、出科考试或临床技能考核的成绩备案。

在临床医学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仅对临床教师进行粗略的课堂、见习、实习的教学质量评估远远不够,因为在临床医学教学实践中涉及到许多具体的教学活动,如查房、病例讨论、各种临床技能操作等实际临床医学教学活动,因此我们进一步制订了更细致、更具体的评估体系,如临床医学教学病例讨论考核,临床医学教学查房质量评估,各项具体的临床操作的技能考核评分等质量评估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了临床医学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3.3 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3.3.1 存在的问题 由于时间紧迫,没有进一步将所有评估指标用于临床医学教学实践。在评估体系实施过程中,由于个别学生在应用评估体系指标打分时不认真,敷衍了事,有可能出现结果分析的误差。

3.3.2 改进措施 ①进一步将各项评估指标体系应用于临床医学教学实践中,进行临床调研,对临床医学教学基地(实习医院、附属医院)的资深医学专家、年轻带教老师、临床医学生,发放关于临床医学教学质量、教学效果评价、临床技能考核及其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召开各级各类座谈会,进一步提出修订意见。②在实践过程中及时总结并分析结果,观察评估体系在临床医学教学质量评估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对实施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力求客观公正地反映问题,达到评估体系对临床医学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和监控的预期目的。③按照《临床医学教学管理规范》和《临床技能》考核指标,加强对临床医学生的临床技能培训与考核,进一步提高临床医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来茂德. 关于浙江大学面向21世纪医学教育发展的初步研究[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1999(1):911. [2]赵金秀,叶旭军. 综合性大学附属医院提高临床医学教学质量的思考[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3(9):555558.

[3]来茂德. 综合大学医学教育的新模式初探[J]. 中国高等教育, 2003,18:2224.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6-0119-02

循证医学是20世纪9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型交叉科学,是指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获得的最好研究证据科学指导临床实践。具体包括五个步骤:(1)提出明确的临床问题;(2)全面、准确地收集证据;(3)找出当前最佳证据;(4)应用最佳证据,指导临床实践;(5)后效评价循证实践及其结果。

一、在临床医学教学过程中实行循证医学理念教育的重要性

站在医学教育的角度来看,循证医学与我们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有许多不同之处,循证医学是为了解决临床发现的重要问题、去寻求已有的最佳证据,并通过评价分析这些证据,最后利用评价结果来指导临床对各种疾病进行诊断、治疗的理论及方法,在医学生中开展循证医学教育可以帮助医学生建立科学的、正确的医学观念,并为其今后所从事的临床工作夯实基础。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进入临床工作首先接受的就是临床实践时期,包括临床见习和临床实习。临床实践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对临床专业医学生临床思维模式的形成有着先入为主的作用,更有着重要的引导意义。循证医学的教育理念及思想提倡进行独立思考,并尽量调动个体的求新和创新意识,具有挑战性、主动性及终生性的特点。因此,很多国内外的教育专家提倡应尽快将循证医学理念引入临床医学教育体系,让它成为提高临床医学教育教学质量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从临床实践即见习及实习阶段开始渗透循证医学的基本原理、思想和方法非常有必要。

很多医学教育者们因此也注意到此种契机的重要性,在临床医学课程学习中积极贯以循证医学观念。发达国家的临床医生、护士已基本形成根据临床研究依据来处理临床问题的观念。澳大利亚等国已将循证医学纳入医学生的必修课程。国内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已率先在国内尝试将循证医学引入医学本科生的教育中,但国内医学教育尚未引入循证医学课程,仅在医学临床课程中有一些循证教学方法探讨。如杨新玲等将循证医学引入神经病学进行教学改革初探,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昆明医学院游晶等人将循证医学引入新形势下的传染病学教学,帮助医学生掌握自我更新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方法和技巧,大大提高传染病学教学的效果和医学生的能力。重庆第三军医大景涛在见习教学中培养医学生循证医学思维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典型病例疾病的发生、发展情况,引导医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设想一下,如果在医学生刚刚接触临床医学课程时就贯穿循证医学理念,在循证医学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效仿循证医学具体实施步骤,那么当学生进入临床工作时,不就有更加良好的基础去应用循证医学模式解决临床问题吗?

二、将循证医学理念引入到《神经病学》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脑血管疾病、老年性痴呆等神经内科疾病日益增加,《神经病学》这门临床医学专业主干课程凸显重要。但是大部分医学生在学习《神经病学》时比较困难,原因如下:一是神经系统的解剖比较复杂,通过单纯的文字学习不容易理解。二是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并且比较抽象,形象化不足。三是教学形式主要是为挂图和板书,形式比较单一,课堂气氛不活跃,授课的效率低下,严重降低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并且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神经内科实践教学方法亟待改进。

将循证医学理念有机地贯穿于临床专业医学生神经内科临床实践全过程,利用循证教学模式将既往脱节严重的临床见习和实习连贯结合起来,帮助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较好地掌握临床理论与技能,重在培养医学生循证医学理念,有利于医学生创造性思维与评判性思维,独立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计算机与网络资源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对于培养医疗卫生事业优质服务人才意义重大。

三、《神经病学》实践教学中引入循证医学理念的实施方法

在《神经病学》实践教学中开展循证医学教育具体步骤如下:

1.首先开设《循证医学》课程,对医学生进行循证医学理念的启蒙教育,包括循证医学的概念、原则及具体实施步骤,比较传统的经验医学与循证医学之间的优缺点,逐步培养医学生对循证医学和自主学习的兴趣。

2.成立《神经病学》循证医学小组,所有成员由具有循证医学的基本理念和知识,具备流行病学知识,计算机、英语水平较强的临床和基础医学师资组成,经常主动查询阅读文献,能够指导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上网查找文献并进行评价。

3.做好实践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准备,师生均应具备改革传统临床实践教学模式的意识,主动去学习并熟练掌握实施循证医学的基本技能。循证医学实施的基本技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怎样准确地提出核心问题,怎样正确使用数据库查找资料,怎样正确快速查找、阅读并利用相关中英文医学文献,怎样寻找评价的最佳证据等。

4.在医学生《神经病学》临床见习过程中,带教老师将学生分成为不同的循证小组,步骤如下:(1)提出具体临床问题: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结果提出需要解决的临床关键问题;(2)以小组为单位查阅文献资料,收集证据;(3)评价文献资料并咨询临床专家,找出最佳证据;(4)利用证据指导问题解答: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和医学知识,找到现有的最好的应用于病人诊治过程中的研究证据进行总结分析。(5)后效评价,每个小组推选学生代表汇报,最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5.在医学生《神经病学》临床实习过程中,带教老师进一步引导医学生适应并熟练掌握循证医学模式:(1)准确并恰当地提出临床关键问题: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结果准确提出需要解决的临床关键问题;(2)根据问题查询现在的最好临床研究证据;(3)鉴别所寻找证据是否真实、对临床是否重要;(4)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及所学的临床知识,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使用循证医学的原理和基本方法,寻找到最好的诊疗方案,并通过整理资料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成为全球共享的学术资源。

6.每月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的调查与反馈,不断加强和改进,形成更适合医学生的循证教学模式,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根据临床现象多提问题,查阅相关书籍和文献,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7.终末评价方法:(1)学期结束时进行考试或实习结束进行出科考试,包括理论考试和操作考核。(2)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改善情况问卷调查。(3)学生毕业后与就业单位及学生本人联系,对其在临床工作中继续运用循证医学模式进行调查及信息反馈。

综上所述,从临床实践开始渗透循证医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非常必要。因此,在《神经病学》临床见习和实习教学中继续推行教学改革,引入循证医学理念和模式,促使教师教育观点的转变,确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主体实践为主的教学氛围,对于培养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医学教学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Sackett DL,Rosenberg WMC,Gray JAM,et al.Evidence Based Medicine:What it is and what it isn't.BMJ,1996,(312).

[2]欧阳新平,田绍文,胡弼,等.生理学教学引入循证医学的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4).

[3]王吉耀.循证医学与临床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4]刘文第.谈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若干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2,(19).

[5]郭煜,刘杰,金碉,等.论临床医学八年制教学中如何开展循证医学教育[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3).

[6]李静,李幼平.循证医学与医学教育[J].辽宁医学杂志,2001,15(5).

[7]刘建平.澳大利亚循证医学访问纪要[J].华西医学,2000,15(1).

[8]王家良,刘鸣.循证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9]杨新玲,李雅丽,姚亚妮,等.将循证医学引入神经病学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循证医志,2009,9(8).

[10]游晶,韦嘉,杨微波,等.将循证医学引入新形势下的传染病学教学[J].医学综述,2010,16(8).

[11]景涛.在见习教学中培养医学生循证医学思维方式[J].医学教育探索,2010,9(3).

[12]何平平,吴艳平,欧阳新平,等.交互式培养本科护生循证认知与信息素质的探索[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22).

篇6

我围绕临床见习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教学模式的改革,结合近几年神经内科临床见习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思考和体会。临床见习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是综合培养医学生临床实践技能与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阶段。

传统的临床技能培养模式以带教老师为中心,在查房时带教老师针对患者进行讲解,一般多无精心准备,讲解不系统;学生一味接受,不懂得融会贯通,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使其学习热情削弱。

1.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学生经过课堂学习,可能对神经病学理论知识了解清晰,但面对具体病人时,由于缺乏临床经验,不能全面系统地收集病史材料,遇到病情复杂的病人更无所适从。

因此,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应当注意引导学生实现从课堂思维方法向临床思维方法的转变,完成一个科学的临床思维过程。

我主要采取以下方法:(1)注重教学查房。

在教学中,以患者主诉作为临床思维的切入点,教会他们如何分析,如何鉴别。不能只停留在检查患者和更改医嘱的层面上,而应针对具体病人,从主诉、现病史讲起,结合专科检查结果综合分析,最后给出合理的诊断及治疗意见;(2)积极参与病例讨论。鼓励学生参与病例讨论,引导学生运用神经病学理论知识解释并解决临床问题,这样有助于训练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3]。

2.改革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手段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脱离医院、脱离病人,则很难掌握诊断、治疗与预防的知识和技能。神经内科临床见习与其他课程相比,最大特点是直观性与复杂性并存。

现代临床实践教学需要运用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手段来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先复习该堂临床见习课中要求的理论知识,带着理论知识观察相关疾病的临床表现,做到有放矢。围绕常见病的典型病例,从问诊开始,由教师指导书写病例,组织讨论,启发学生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提出教学意见[2]。

在实习教学中采用以提问题为主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增强了对疾病的感性认识,在感性认识中加强了对该疾病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还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直观教具、电化教学和模拟临床实践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培养和发展了自我学习的意识及能力,使学生的知识横向、纵向地联系起来[4]。

3.突出临床基本功训练

3.1神经系统查体。

神经系统查体是神经内科临床见习的较重要内容之一,内容较为复杂繁多。实习生需要严格训练,使医学生熟练掌握临床各项基本技能神经系统疾病总是先定位后定性,而定位的第一步就是规范正确的神经系统查体,这有时甚至能直接帮助医生确定诊断。教师手把手纠正误,使实习生完全掌握后再独立操作,使学生树立信心,防止因过于紧张而造成操作失误。

3.2增强病历书写能力。

病历书写是临床医师必须掌握的基本功,病例书写过程是以往所学疾病理论知识的回放,也是临床搜集资料的归纳。每个患者都有特殊性,病例分析就是一份病例的精华,是病历书写的重中之重,是一个优秀医师的基本功,在对医学生临床思维培养中应加以重视。

篇7

医学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应坚决杜绝“高分低能”现象在医学院校历史重演。医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培养对于社会的卫生需求和临床医生的个人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随着医学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教育要不断适应现代化医学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需求,培养具有一定临床实践能力的实用型人才。

1.临床实习前强化训练的重要性

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实习质量不仅直接关系到医学生的培养质量,而且关系到医学院校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随着医学教育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影响,特别是卫生部、教育部联合出台《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为临床实习医生和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如何在短时间内进入角色,快速适应医院的各种环境;如何加强临床思维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快速胜任实习医生的工作,这是所有医学教育者都普遍关注的问题。目前多数医学院校医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之前,通过实习思想教育、医院工作制度学习和临床技能的强化训练,以期尽快熟悉医院的实习工作环境,实现从医学生到临床实习医生的角色转换。

2.实习前强化训练的基本内容

以往实习前强化训练主要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临床基本操作等,而忽略了临床沟通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训练。然而,合格的临床实习医生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临床基本穿刺检查发现患者病情,更应该具有一定的临床思维能力,利用所学的知识,科学判断,正确施治。医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对人体各系统常见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有了一种纵向的认识。其在进入临床实习后,需要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纵向与横向交叉,融会贯通,综合应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就是临床思维能力[1]。而临床技能操作、诊断能力、治疗能力、临床辅助检查等各方面能力就是医学生临床技能水平的具体体现。

3.我院开展实习前强化训练的现状

湖北医药学院第一临床学院多年开展实习前强化训练工作,但以往以理论讲授与基本技能培训为主,主要进行完整大病历书写、外科无菌技术和外科基本操作的训练[2]。学生通过理论知识的再强化,技能操作的重复训练,基本能够达到一名准实习医生的要求。但是,由于学生在此段期间内存在心理松懈的态度,往往对强化训练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参与性不强,导致效果欠佳。近年来,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实习计划的调整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导致强化训练时间不断被压缩,效果逐渐削弱。进入临床实习后,从实习医院反馈的信息看许多学生难以熟练掌握实习操作,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因此,亟待对目前的实习前强化训练做出相应的改革。

4.实习前强化训练方式和内容的改革

针对这种普遍存在的情况,我们从2009年4月开始对医学生实习前强化训练进行改革,着重突出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医患沟通能力的训练。通过在实习前强化训练中引入标准病人,着重加强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详细地询问病史,进行标准系统的体格检查,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一名医生从接诊病人到处置病人的全过程。标准化病人的考核,学生能够在考核的过程中,通过询问病史,系统体检,以及简单的诊断分析,对医患沟通能力、临床思维能力进行系统的训练,完全模拟医院接诊的就诊流程,也能够让学生提前熟悉医院就诊的环节,缩短由单纯理论学习到临床实习的不适应期。最后强化训练结束我们会组织老师对每一名学生进行一对一考核,经考核合格的学生方能顺利进入临床实习。同时,我们还在学生进入实习前,对其进行临床思维能力的强化训练,运用编写好的PBL/CBL教案,使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时候能够打破理论授课时的学科界限,分系统地结合模拟教学进行。这样学生能在进入临床实习前就体会到做一名合格医生的基本要求。当然我们仍然重视实习前强化训练中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临床基本操作等现行的临床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基本操作能力。通过若干次系统的授课,学生能够熟练应用自己已学过的理论知识采集病史,进行系统的体格检查,对常规实验室检查结果、心电图及X线片做出基本的研判,从而对疾病做出初步的诊断分析。

5.今后需完善的工作

通过初步的遴选,我们选择具有丰富实习带教经验的老师,强化训练,充实培训教师的队伍,整合基本的培训内容,对带教老师进行统一要求,体格检查手法必须标准,外科基本操作必须严谨。只有高水平的老师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

我们将改进以往仅仅重理论知识培训的方式,通过组织教师修订实习前强化训练大纲,使实习前强化训练正式纳入常规教学计划,避免出现临时抱佛脚的情况。同时,我们将按照分系统授课的模式,编写PBL/CBL教案4―5个,并建立系统、规范的考核体系,确立实习前强化的培训标准,抓住关键环节,着重突出临床思维能力和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医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时要面对从一个医学生向一个准医务工作者的转变。通过实习前临床医学基本技能与诊疗技术的强化训练,医学生步入临床开始就已拥有较熟练的技能而充满自信,多数学生能以乐观的心态进入临床实习,从而较快进入实习角色[3]。避免出现进入临床实习后,学生“张不了口,动不了手”的尴尬局面。这样显著缩短了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后的适应期,帮助他们克服进入临床实习后产生的恐惧感、茫然感,避免了许多不良的心理反应,树立了良好的自信心。因此强化训练是促进医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尽快适应医疗环境,保证实习教学质量,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就业优势的一个有效教学手段[4]。

参考文献:

[1]张栩,李玉芳等.临床教学中医学生实习前的临床思维强化训练.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09,31(1):140-141.

篇8

医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对人体各系统常见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有了一种纵向的认识。其在进入临床实习后,需要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纵向与横向交叉,融会贯通,综合应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就是临床思维能力[1]。如何快速提高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有必要探索一种实用性强的思维程序。2006年我们采用多媒体技术支持的病案讨论方式,对我院临床医学系2002级80名医学生进行了实习前的“临床思维基础流程路线”强化训练,收到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多媒体案例讨论的特点与方法

1.1 多媒体案例讨论是通过基本病例素材、体查结果、病案图片以及电影综合运用的临床病例讨论方法。它可以生动地向学生展示患者的原始资料,是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学生前期的专业理论学习是系统的,其知识为纵向联系,而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所接触的病人是一个包含人体所有系统的个体,它首先告诉我们的就是症状,例如:“发热、头痛、咳嗽、恶心”等,这些症状可以同时涉及人体几个系统,甚至有几十种疾病都会产生类似的症状。这就要求学生们在复杂的症状群中,利用分析、推理、归纳、判断等思维方法,最后确诊为某一种疾病,使患者得到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多媒体案例讨论就是指导学生从案例的症状入手,对所收集的病史资料、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整理、归纳,总结出病例的特点。通过多媒体,以揭迷的形式向学生们逐层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们进行深入讨论,横向、纵向拓展学生们的视野,使学生们从病案中找到病情发展的规律性特点,确定诊断,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教师为学生们展示临床思维流程规律,让学生们在病案讨论中通过对比更容易找出自己在诊断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强化训练,使学生们脑海里对临床思维基本流程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正确的思维方法,使学生们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在将来的工作中避免误诊、漏诊,减少弯路。

1.2 方法

首先,在教学前选择有代表性、有特点、从简单到复杂、从复杂到疑难的示教病案,作为临床强化训练中的讨论病案。以多媒体的形式将病案的病史资料、体查结果、简单实验室检查结果,逐层向学生们展示。教师将所要提出的问题及问题的答案预先进行整理,同时准备病案的相关图片,为教学之用。

其次,在训练开始,由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向学生们展示案例背景,并以案例背景为基础,引导学生们针对案例的内容,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总结该案例的临床特点及实验检查结果的特点。教师对学生们的总结予以补充肯定后,公布答案,并提出第一层临床讨论题:“假如你是一名医生,急诊收治该病人。结合现有病史、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你首先考虑哪些疾病?其次还要考虑哪些疾病?为什么?还需要做哪些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来明确和鉴别该疾病?”针对这些问题,由教师引导,在学生中间以头脑风暴的方式进行充分讨论,并请多名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其后,教师公布答案、针对学生们在讨论中提出的相关疾病,一一进行鉴别,并对学生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行解答,随后,提出第二层的临床讨论题:“该病例的确诊诊断是什么?诊断依据是什么?”请各小组讨论,提出小组意见。由教师进行补充后,提出第三层课堂讨论题:“该病例的治疗原则是什么?如何制定治疗方案?”再请多名学生发言,最后教师对整个案例进行小结,并向学生们展示临床思维基础流程路线[2]:①从症状入手,收集病例资料:即针对患者发病后出现的临床表现,对病人的病史资料进行详细地收集。②整理病例资料:即针对所获得的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出其具有的临床特点。③扩展思维:即针对所总结出的临床特点,要考虑哪些疾病?这些疾病中的哪些症状与该病案的临床特点相符合?要求学生们充分利用所学过的医学知识去思考,即“头脑风暴”。同时,要求学生们课后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去了解和发现那些少见的、罕见的或未知的疾病。④分析、鉴别:针对上述所涉及的疾病,再进一步分析每种疾病的特点,并与病案的临床特点进行对比,找出每种疾病与病案资料的相同点和不同点。⑤确定初步诊断:通过上述分析,筛选出与病案资料特点最吻合的疾病为初步诊断,并寻找诊断依据。找出病案中还需要完善的内容,进行补充。还需做什么实验室及辅助检查来进一步确定或排除所诊断的疾病。⑥针对所确定的诊断,制定完善的治疗方案,通过治疗并对患者治疗结果进行随访。

通过教师对临床思维基础流程路线的详细讲解,在学生们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然后按照流程路线的指引,由学生们自己进行分析不同类型的案例。通过强化训练,使学生们体会到临床思维方法中最基本和规律的技能。

2 结果

2.1 我们对2002级临床医学系80名医学生在进入实习前进行了集中强化训练,训练结束后进行了无记名评估:对通过本次强化训练,你是否增强了对临床思维基本方法的认识?你是否对这种强化形式感到满意?你认为在进入临床实习前开展临床思维强化训练是否有必要?等问题进行了问答。结果临床医学系80名学生均认为对临床思维方法的认识有所增强,78名学生对这种强化训练形式感到满意,2名学生感到较满意,80名学生均认为临床实习前有必要进行一次临床思维强化训练。

2.2 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工作6个月后,我们于2007年3月对2002级临床医学系80名学生又进行了无记名评估:就你在6个月的临床实习中是否用过临床思维基本流程路线?效果如何?通过6个月的临床实习,你认为在临床实习前有无必要进行临床思维的强化训练?等问题进行了评估。结果,80名学生均在临床实习中使用过这套方法,有68名学生认为收效好,有12名学生认为较好。80名学生通过6个月的临床实习,均认为实习前有必要开展临床思维强化训练,有部分学生还建议在临床实习中应当定期开展临床思维的强化训练,使临床技能不断得到增强。

3 讨论

医学生通过前期的医学教育后,虽然对人体各系统的疾病及发病机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这种了解是一种被动的死记硬背。一旦遇到现实病人,要做出快速、准确的诊断,就存在很多困难,主要表现在:知识面窄,不知道如何去扩展,先入为主,对常见疾病,思维简单,考虑问题不全面等等[3]。我们通过实习前临床思维强化训练,通过多媒体技术案例讨论,配合整套临床思考问题,逐层进行讨论,使学生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按照临床思维流程路线,通过学生们充分讨论和教师的详细解答,使学生们在进入临床工作前脑海中就有一个清晰的思维路线和一个可依据的基础模式。告诉学生们在诸多临床表现中,如何通过收集病案资料、归纳分析,综合做出初步诊断,怎样进一步检查寻找证据,达到正确的诊断病情,并在实习工作中进行不断的强化,最后达到熟能生巧的灵活应用,不断创新的目的,使学生们在工作中少走弯路,减少误诊及漏诊的发生。我们通过对2002级临床医学生们的强化训练,并在实习后6个月对经过强化训练的同学进行随访调查,80名学生均在这次强化训练中收益,提示这套方法值得在学生实习前和毕业生参加临床工作前推广。

培养人才是高校的基本职能,教学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对临床医学生来说,正确的思维方法至关重要。临床强化思维路线,不仅对简单的常见病适用,对疑难杂症同样的适用,通过正确运用还可以分析判断和发现未知的疾病。因此,临床思维流程路线具有启发性、调动性、针对性、实用性、知识性、灵活性等特点,为学生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立体吸收知识的空间。在学生们进入临床实习前进行临床思维的强化训练,有利于学生们在实际工作中已不断巩固、补充、创新和升华自己的临床技能。

参考文献

篇9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临床医学的价值愈来愈突出。医学生作为临床医学的继承者与开拓者,如何对其进行有效教育的问题受到了医学界的热议。我国临床医学教学依然存在着许多缺陷,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医疗事业的发展。因此,必须开展大刀阔斧的临床医学教学改革工作。

一、临床医学概述

广义上看,医学中对疾病的预防、诊断与治疗等专业学科的总称即为临床医学。研究疾病诱因并开展诊断工作,进而促进人体健康的学科则是临床医学的狭义定义。临床医学的主要目标是依据病人的临床表现以分析疾病诱因、确定病灶位置以及制定针对性的诊疗方案,从而最大程度地减轻患者的痛苦。现代社会中疾病种类繁多,许多疾病的发病机理复杂、诊断工作具有颇高的难度。所以,医学院校必须加大临床医学的教学改革力度,从而保障优秀医学人才的质量与数量。

二、临床医学教学改革原则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值得注意的是,临床医学不仅对从业人员的实践能力要求极高,同时也需要相关人员具备充足的临床医学理论知识,理论是指导实践工作的基础因素,而实践又是理论知识的反馈。为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以采用案列教学法,如此能够使得学生在吸收临床医学理论知识的同时激发自身对于临床实践的兴趣,有利于促进学生理论知识储备量与临床实践能力双重提升。

2.学科交叉原则。为了实现培养复合型临床医学人才的目的,临床医学教学改革工作必须遵循学科交叉原则。其他医学学科与临床医学的有效融合,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学习各学科的精髓内容,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临床医学教学现状

1.学生学习能力不强。临床医学囊括多类技术内容、具有较高难度,如果学生综合素质较低、学习能力不强,则很难精通临床医学的知识原理。由于我国多年来实行具有应试教育特征的教育模式,导致许多学生缺乏学习兴趣,造成了我国高中毕业生整体学习能力较差的局面。对于临床医学教学工作而言,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在课堂上很难理解教师的授课内容,该种状况持续下去极有可能使得学生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如此将严重影响学生的后续学习。

2.教学课程中理论知识过多。就目前状况而言,国内临床医学理论知识偏多、实践内容过少的现象非常严重,极大地制约了临床医学的发展。实践能力是一名合格医生应当具备的最重要的基本能力之一,而临床医学教材中理论知识过于丰富、实践内容有所欠缺的现状不仅无法增强学生对实践工作的重视程度,同时也难以提高学生理论知识学习效率,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工作造成了负面影响。

3.实践内容与理论知识结合工作不到位。除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比例失调外,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也未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有效地融合。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或出于教学成本的考虑、或担心学生在实验中发生意外而限制了学生的实践时间,甚至造成部分学生从未进行临床医学实践的现象。此外,有些教师虽然给予学生较多的实践机会,然而由于其在教学中只一味地让学生动手操作、未要求其及时地总结实验成果,此类教学模式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四、如何改革临床医学教学工作

1.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部分教师难以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有效融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内容,从而造成医学生的综合能力较难提高的现状。为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以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医学院可以通过组织专业知识培训活动与举办行业专家讲座等形式来切实加强教师的各方面能力,从而使其更加适应新时期临床医学教学工作的各类要求。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案例分析教学法在临床医学教学活动中的应用,能够促成活跃课堂探讨氛围的形成。学生们参与到案例的分析与讨论之中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助于其学习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学生通过总结各类临床案例,也能够意识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这就为教师后续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健全临床医学评价与考核体系。目前,专业课分数是医学院校评价学生综合能力主要也是唯一的参考标准,而这种评价体系本质讲缺乏合理性,容易导致学生因一时成绩下降而否定自己、从而产生厌学心理。所以,应当完善健全医学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学校应当拓宽考核内容,用多种考核内容按比例换算成绩的方式取代原有的唯学习分数论评价考核体系。医学院校每年都有大量的实习生前往医院实习,对这部分学生的考核工作应当充分考虑医院对学生实习情况的评价。同时,新式学生评价考核体系应当兼顾理论与实践考核内容,二者的分值需要大致相同。教师在期末考评或者阶段性评价工作中将学生理论学习与医学实践表现换算为具体的分值,汇总得出学生的总分数。在某些情况下,评价体系还可以加入计算机能力、责任意识等考核内容,以求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3.改进临床医学课程体系。以往的临床医学教学课程理论内容过多、实践知识偏少,导致学生在花费大量时间来背诵课本内容后却无法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因此,临床医学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便是改进教学课程体系,使得学科中的实践内容与理论知识有效地融合,力求让学生在在吸收临床医学理论知识的同时能有效地将其应用于实践活动当中。此外,需要保障学生进行医学实践的时间,学校应当投入足够的资金用以购进试验原材料以及各类医疗设备,从而提高学生实践环境的真实性。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与医院展开合作,制定专项人才培养计划。学校与医院签订合作计划,保证学生在毕业后能进入合作医院实习。医院应当安排经验丰富的医生指导毕业生的实习工作,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融合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与沟通能力。现阶段国内医患关系较为紧张,患者报复医生的暴力犯罪事件频繁见诸报端,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为此,在临床医学教学改革工作中必须加入学生与患者沟通能力的培养内容。教师需要教导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重视与患者沟通、及时排解患者的烦恼与苦闷,在发现患者情绪波动较大并可能对自身人身安全产生威胁时,应当保持冷静、平和地与患者交流,避免事态进一步升级;在发现患者失去理智而具有一定危险性、容易误伤其他患者或者同事的情况下,应当及时通知医院保安或者报警,尽量避免与患者发生正面肢体冲突。

综上所述,临床医学教学改革工作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其将对医疗行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为此,有关教师应当积极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善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学校方面需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环境,如此方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篇10

0引言

为了培养能胜任医疗岗位的合格医生,使医学毕业生上岗后能快速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必须对学生加强职业素养、非技术技能、临床实践技能和临床诊断思维能力的培养,并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其中,岗位胜任力[1]的培养是重中之重。本文结合文献资料分析以及相关专家论证等,提出“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设想

1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医学人才需求分析

1.1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自2014年湖北理工学院成为湖北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院校以来,学校积极探索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医学院也成为了改革试点学院。医学院根据国际高等医学教育的经验、现状及发展趋势,参照国内医学院校课程体系,结合本校医学院实际情况,对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先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线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2]、临床医学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两加强一优化的课程体系、系统整合模块教学模式等。在教学中,有机结合和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PLB教学、联组教学、实践性模拟教学、小班课床边教学法、理论课与见习课一体化、推行“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等。无疑,这些教学改革手段对培养应用型医学人才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在非技术技能培养及职业素养教育方面存在欠缺。因此,加强非技术性技能培养和职业素养教育是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必须强调的指导思想。

1.2医学生非技术技能教育现状

非技术技能是一种重要的和工作有关的技能,主要包括合作、领导管理、情境意识和决策制定等技能。沟通贯穿于非技术技能培养的始终,是必要手段[3]。目前,医学教育中非技术技能教育现状如下。1)医学生非技术技能培养有待进一步加强:①对非技术性技能重视程度不够,日常教学中给学生们灌输非技术性技能的知识甚少;②在开展非技术技能类课程教学时,以理论课讲授为主,实际操作训练的机会少,忽视了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2)由于人文教师数量相对较少,人文课程主要根据学校现有人文教师的能力或聘请校外专家来开设,没有经过论证和调查,造课程片面化、零散化,不成体系。3)人文课程教学内容与医学教育脱节。人文社科类的教师大多没有医学知识背景,对医学人文教育的规律、目标及考核等相关问题无法准确把握,很难与医学生产生共鸣。4)对人文精神缺乏正确认识和足够的重视。由于人文素质教育不完善,对人文医师概念的理解不够充分,导致医学生毕业后在医疗岗位上暴露出人文素质教育的短板,造成医患关系紧张,如出现医疗纠纷,殴打、威胁、辱骂医务人员的现象。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技术性技能与非技术性技能同等重要。“医乃仁术,无德不成医”,在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中,非技术性技能教育举足轻重,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1.3医学生临床技能学习的现状

为了保证临床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学校加强了医教协同育人模式。但现阶段医学生临床技能学习仍存在如下问题。1)医学生动手机会相对不多。因教学对设备的需求量增大,教学仪器设备的改善不配套,原有的临床技能操作模型较少,且台套数相对不足,没有足够的教学模型对学生进行训练。2)由于各种原因,医学模拟教学和虚拟仿真教学还未得到全面开展。3)医学生临床技能学习时间分配不足。①医学生对临床实践技能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临床实践技能训练所花时间甚少;②医学生迫于就业压力,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去找工作或考研,无暇顾及临床技能的学习或提高。4)临床教师对临床技能培训重视程度不够。目前一些医院的临床带教老师自身的临床技能操作欠规范,加上少数教师仍然存在“重医疗,轻教学”的观念,造成对临床教学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教学不严谨。

2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我校临床医学(5年制)本科专业自开办以来,多次开展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教育理念和观念不断更新。我校医学院一手抓规范,一手抓创新,将“以特色求发展”作为办学思路,努力探索以将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2.1医学人才岗位胜任力培养目标

医学人才岗位胜任力的培养目标为:①具有扎实的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②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③善于合作与沟通;④精于循证医学法;⑤拥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协调管理能力、学术研究与创新能力。其中以临床实践能力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为核心要素[4]。

2.2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整合课程体系

以市场需求和岗位胜任力为导向,查阅相关文献,组织广大教师讨论,经过医学教育专家论证,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重组优化,构建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新型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即1236课程体系:①1个核心,即以医德教育为核心;②2个体系,即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体系;③3个渗透,即人格培养与医德教育渗透、技术性技能与非技术性技能渗透、基础知识与临床技能渗透;④6个模块,即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学科基础课程模块、预防医学与科研方法模块、临床基本技能模块、临床专业课与见习模块、非技术性技能及人文素质课程模块。

2.3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构建临床教学标准体系

1)临床主干课程教学的同质化标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过程、考试、教学监督和质量评价的统一性和同质化。2)临床实践教学过程的规范化标准:如临床见习、实习教学质量标准,临床见习、实习教学规范,教学查房规范,病案讨论规范,临床技能仿真实训教学规范,临床实习出科考试规范等。

2.4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构建综合性实践教学平台

2.4.1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构建基础实验教学平台为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又不增加教学成本,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重新按功能设置实验教学模块[5-6],构建基础实验教学平台。2.4.2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构建多元化临床技能训练体系为了使医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医疗岗位要求,结合培养目标构建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临床技能训练体系。1)临床教学基地互补体系。进一步加强医教协同,规范临床教学基地建设,巩固现有临床教学基地规模,强化社区卫生、公共卫生实践教学基地规范化建设,适度新增大城市临床教学基地点,形成直属和非直属附属医院临床教学基地与社区卫生和公共卫生实践教学基地互补。2)临床技能培养体系,即基本技能训练体系[6]+岗位技能训练体系[6]。3)非技术技能培训体系[3]。结合医学特点,制定符合医疗岗位胜任力的非技术技能培训体系,包括制定培训目标、确定培训方法、采用评估工具进行评估。4)骨干教师培训选拔体系。首先,教师自愿报名,且乐意接受临床技能规范化培训;其次,教师须具备强烈的责任感,且要经过严格考核合格后才能成为临床技能培训中心教师。5)网络课程中心。2014年,湖北理工学院建成了网络课程中心,主干课程相关资源全部网上共享。临床学院计划将临床诊断思维教学软件进一步优化并实现在线学习和培训,真正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以信息技术支撑教育创新和教学模式的改革。6)“一对一”导师制。建立本科生实习期间“一对一”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学术训练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将非技术性技能训练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学业导师制。

2.5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医学发展日新月异,新的诊疗技术不断问世,许多“临床疾病指南”每3~5年就会更新。这就要求医学生要不断“充电”,更新知识和技术。因此,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改革显得尤其重要,如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病例引导式”教学法,让学生查阅资料,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将“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将被动灌输转变为主动思考;采用“虚拟仿真训练”“床边教学”“标准化病人(SP)教学”“临床思维训练”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胜任医疗岗位。

2.6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构建综合教学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