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中医英语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3 15:24:3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中医英语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医英语论文

篇1

中医西传历经300多年,时至今日,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传统的中医学与现代西方医学共存,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西医学都是“研究人体生命过程以及防治疾病的科学体系”。可见,二者至少具有三点共性,即研究对象相同—— “人体生命过程”,目标一致—— “防治疾病”,且都是“科学体系”中的一员。但是,二者的语言文化差异折射出中医学文化所具备的人文特征和西医学文化,尤其是现代西医学文化,所具备的典型的科学特征。

语言是文化的结果,一个民族所说的语言是这个民族总的文化的反映;但也可以说,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部分,⋯ ⋯语言与文化都共同发展了几千年 。

1 象形文字、拼音文字与思维模式

中国文字是3 000多年以来一直保留着象形书写法(与拼音书写法相对)的唯一文字。笔者通过比较、分析《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注:东汉·许慎撰,我国第一部收字齐全、形音义综合考辨、编排科学而系统的字典]与《黄帝内经》所反映的思维模式、哲学观念以及人体解剖、疾病和治疗知识,得出以下结论:《说文》中蕴涵的中医学知识与《内经》一脉相承;《说文》所体现的“天一地一人”宇宙思维模式与贯穿《内经》的“天一地一人”生态医学思维模式同出一辙;作为《内经》理论基础的“气、阴阳、五行”学说可通过《说文》追本溯源;《说文》主要通过分析汉字的造字结构、追溯汉字源流及本义,是研读《内经》以及探索研究中医学起源的重要书籍。以象形字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中国文字及其所代表的意义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和保守性。这对于促进中医学家的类比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以及用《内经》奠定的这种思维特点去影响其后的历代医家,发挥了无形的巨大作用。从阴阳、五行、精、气的象形字到《内经》广泛的取类比象,再到明清医籍对字的形音义的校勘、考辨,都显现出中医学思维之链中象形汉字的深远影响。

英语是拼音文字。英语单词的“形”与发音直接联系,对其语义的理解是以听觉为基础,从而跳出了以事物具体形象为材料的视觉思维框架,为发展以抽象概念为基础的逻辑思维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从而形成抽象推测、概念思维和范畴区分以及对这个世界力求得出客观判断的传统。实际上,医学英语词汇中所含的纯英语词汇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医学英语词汇都是由医学词缀通过构词法拼缀而成的,而医学词缀多来自拉丁文和希腊文词素。由于深刻的结构性差异(包括世界观、思维模式乃至语言),产生了中西文化之间理解和翻译的极大困难。从一种文化角度研究另一文化,往往把一套世界观和思维体系都“走私”进来,而这套世界观和思维体系能否被对方文化传统接受、并相互融合呢?以“气”为例。《说文·气部》:“气,云气也。象形。”“气”在甲骨文中作“气”,象空中流动的气流,蒸发升腾,其象如云,不久消失,又为无形。因此,“气”是无形的,无处不在的,可聚而有形的(如可凝而成水)。此时的“气”可英译为air。随后,包围、充斥在人类空间的“气”,被抽象化为一种哲学意义上具有物质含义的“气”。春秋战国时期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就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医学家抓住时机,适时地将“气”引入医学。这样,“气”就成了先秦自然哲学与医学的中介、桥梁。到了《内经》时代,“气”不仅是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亦是人体的基本物质,且可化而为血、为精、为津液等,它所主持的人体正常生命功能活动为“神”。《内经》的全部理论与技术,几乎无一不与“气”相关,且各种各样的“气”名目繁多,有阴气、阳气;清气、浊气;天气、地气;正气、邪气;营气、卫气;四时之气、藏府之气、经脉之气;等等。此时。“气”早已不是air,也不是energy或vital energy或atmosphere,只能是qi了。现在,对大部分西方人来说,qi已不再陌生。

2 中医学术语、西医学术语与中医英译

现代术语学所观察到“专业术语的产生大部分是由普通语言衍生而来”的情形,在中、西医学中都可以清楚地得到证明。熟悉中医用语的人应该能够察觉,中医书籍中的用字大部分是普通语言用字,且比较广泛地出现在同一成书年代的其他著作中。魏逦杰博士和文树德教授都主张将中医学的基本术语分为两大类:一是代表一般概念的日常用语,如头、脚、胸、腹、心、肝、血等;一是从日常用语所引申出来的中医学专有名词,如窍、穴、卫、邪、命门、三焦、督脉等。由于前一类用语大多具有普遍性,也就是说,大部分文化种群都有这类概念,而且各种群所使用的不同语言也都存在着表达这些概念的词汇,因此翻译时,采用译人语的对应词应该是最准确的方法;后一类代表中医专门知识的词汇则大多源自于隐喻(metaphor)的命名方式,即由普通语言、以类比的方式形成,翻译时,可以通过字对字直译的方式加以译解,也就是将字面上的意思译出来 。如窍译成orifice,穴译成point或hole、卫译成defense、邪译成evil、命门译成life gate、三焦译成triple burner、督脉译成governor vessel。关于西医学术语,魏逦杰博士将其分为三类:第一类由借用自普通语言的用词构成,如fever、chill、cough、cold、influenza等;第二类则是由西医用以描述特定专业概念的词语组成,如conjunctivitis、anemia、hypertension、arteriosclerosis、hyperchlorhydria等;第三类由医学来源词语组成,如enuresis、lochia、pharynx、1arynx、dysphagia等。第一类词语,尽管通常由医师使用,但是一般人都能够明白,而且大部分正常成人都能够分辨这些名词所指的情形为何。第二类词语中虽然有些词(如anemia、

hypertension、conjunctivitis)对一般非专业者可能并不陌生,甚至还被他们所使用,但是非专业者并无法以医学的准确性诊断出这些病情;这些名词所反应出的专业知识与一般的认知有很大的距离。第三类词语则不需要任何专业知识或设备便能加以了解或确定。魏遁杰博士认为,应该绝对避免使用纯然“严谨专业性的”第二类西医学名词术语翻译中医学概念,认为这样“必然会破坏了他(指‘译者’)意欲传达的这个知识体系(指‘中医学’)的完整性”,并相信只有第一类与第三类西医学名词术语才能用于翻译中医学概念H 。笔者颇为赞同。笔者认为,中医学术语基本上也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由借用自普通语言的词汇组成,如心、肝、脾、肺、肾、发热、头痛、咳嗽、心悸等;第二类由中医用以描述特定专业概念的词语组成,如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第三类由中医学来源词语组成,如《说文解字·广部》中的某些形声字—— 疝、疸、痈、疡、痔等。而当初西医中译时所“借用”的中医学词汇也是相应的第一类和第三类,也就是说把heart、liver、spleen、lung、kidney和measles、leprosy、malaria、epilepsy分别译为“心、肝、脾、肺、肾”和“麻疹、麻风、疟疾、癫痫”是基于全人类对人体和病的共同认识。而同时,我们也应从西医中译实践中吸取教训:采用第二类中医学名词术语翻译西医学术语所引起的中西医学概念混淆不清的状况不应在中医英译中重演。如将typhoid,typhoidfever译为“伤寒”,typhoid或typhoid fever指的是“infection ofthe intestine caused by Salmonella typhi in food andw ater”,临床表现为发烧、腹泻,甚至有血便,是肠的感染性疾病(infection of the intestine)。而中医学中的“伤寒”,广义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指外受寒邪,感而即发的病变 。

3 医古文、医学英语与中医英译

让我们先观察比较一下下面两段短文:(1)“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日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素问·宝命全形论》)。(2)“Man is metazoon,triploblastic,chordale,vertebrate,pen—tadactyle,mammalian,eutherian,primate...The out—lines of each of his principal system of organs may be traced back,like those of other mamm als,to the fish—es.’’(L.A.B.一orradaile) 。 (译文是:人属于后生动物,系五趾,三胚层高级动物,属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灵长目⋯⋯象其他哺乳动物一样,他的每一个器官系统的轮廓可以追溯到鱼类)。以上都是从“发生学(genetics)”角度来界定人生命的起源,若仅从语言学角度考察,第一段四、六字成句,文辞简练、优美,具有诗一般的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而第二段含有大量的专业术语,语句平实、严谨,属于科技英语,谈不上文辞、韵律的优美。中医学的核心知识都来源于古典文献,即“文言文”。实际上,自《内经》问世以来,中医语言就基本定格在“文言文”。而“医古文”是文言文的一种,是文学语体。由于中医学术语具有高度多义性、同义性和模糊性,医古文又异常简练、具有丰富的修辞格,因此极易造成中医语言语义模糊,并引发学术之争。因此,中医学中的“咬文嚼字”现象— — 校勘、训诂或注释中医古典著作,更是渊远流长,并延续至今,从而体现出中医学所具有的人文、社会科学特征。而医学英语语义明确清晰,所表达的理论具有可证伪性,属于科技英语,是科学语体。因此,在译介中医时,尤其是中医古典著作时,绝不能像西医中译一样仅注重传达原文所体现的医学知识,同时也应对原文所体现的各种人文、社会科学特征给予必要的关注,因为这些特征本身就是中医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基于上述观点,笔者认为应坚持严谨应用保持中医概念系统性、完整性和独立性的名词术语英译原则,并在现有的基础上推出一个体现中医典籍文化的更完美的翻译体系,使建立在中医典籍文化基础上的中医学顺利、持久地走向世界。

参 考 文 献

1 夏征农.辞海[缩印本(音序)].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2006.

2 何裕民.差异·困惑与选择— — 中西医学比较研究.沈阳:沈阳出版社,1990:149,170.

3 魏遁杰.中医西传与翻译问题.医学与哲学2001;22(7):51— 54.

篇2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以课前指定的教学目标为导向进行课堂教学的。所以教学目标的制定尤为重要,影响整个课堂教学效果。实施差异教学,英语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中就要体现出差异性。英语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结合学生的差异性制定,既要考虑到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又要考虑到学生潜在能力的发挥,潜在能力是指学生待发展的能力。英语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该根据学生差异性,将教学目标分为:基础性教学目标,提高性教学目标,挑战性教学目标。基础性教学目标是每位学生都必须达到的,而提高性教学目标主要是为那些成绩中等的学生制定的,挑战性教学目标是为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制定的。例如:在“比较级”的教学中,教学目标可以制定为:

(1)基础性教学目标。

a.学生能够掌握新学的重要的单词;

b.掌握more,better,—er的基本运用。

(2)提高性教学目标。

c.学生能根据所学知识,灵活说出含比较级的句子。

(3)挑战性教学目标。

(4)学生能够根据比较级推测出最高级的运用规则。在教学目标制定中,相对学生的现有水平,教师应更注重学生潜在能力的发展。要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为每一层次学生制定一个“最近发展区”,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都能得到发展,有所收获。

1.2运用差异性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英语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所采用的方式与方法。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是照顾学生差异的有效途径。在现实教学中,教师讲某一个知识点,由于学生的差异性,会出现有的学生已经完全掌握,有的学生掌握得不透彻的情况,如果重新讲一遍,就会浪费课堂上的宝贵时间,如果不兼顾那些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则会造成后进生越来越差的情况。因此,为了兼顾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英语教师必须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笔者看过一个案例,英语老师使用同伴竞争的方式促进学生成绩的提高。这位老师的班上有一位英语成绩特别差的学生,每次考试,那位学生的英语成绩都排在学校的后几名,严重拉低整个班级的英语成绩,那位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极低,然而这位老师并没有放弃那位成绩差的学生,而是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地提高该生的成绩,激发该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该学生的英语学习信心。该生在班级还有几位要好的朋友,都属于不爱学习且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这位英语老师突发奇想,让那几位要好的学生进行竞争,当老师提出自己的想法后,也许是出于新奇,那几位学生都表示愿意配合。由于英语基础都较差,这位老师从基础抓起,每天放学后让他们办公室背诵英语单词,从初一第一单元开始,谁背得最快、最熟练最先过关,谁就能早点回家,不过关的要继续背直到达到标准为止。有的时候在课堂上,这位教师也会让他们去黑板听写单词,看谁正确率最高。这样一来,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很快提高,英语成绩也提高了,提高之后,就让他们开始背诵句子、情景对话。

篇3

2.激疑设疑解疑有意训练,激发创新意识

有问题,就会激发思考,有思考,就会激发思维拓展,有了思维拓展,自然就有了创新意识。教师在授课当中,应在合适的环节进行设疑,激发学生思维,让其在不断思考中,发现并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在发现中,提升创造自信。教师的引导很重要,需精心备课,那里可以设疑要心中有数,对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有意训练与有效引导。在牛津初中英语7B《Unit4Amazingthings》单元学习中,学生对奇怪而神秘的事物本就充满了疑问和好奇,教师就可以在授课当中时不时进行激疑,让其在趣味中积极解疑,这样会大幅度激发其创新思维的产生?”“Doyouknowifthefishcloseeyeswhenitissleeping?”出乎意料的题目让学生们捧腹,也让学生们在了解课文大致内容之后,进行拓展性的趣味思索,各种答案应运而生,有的标新立异,有的别出心裁,还有的逾越常规,敢于大胆想象猜测,突破思维定式的条条框框,得出一个个令人难以置信,又角度多样的答案,这样的发散思维训练让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与创新能力又高了一个台阶。

篇4

中医西传历经300多年,时至今日,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传统的中医学与现代西方医学共存,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西医学都是“研究人体生命过程以及防治疾病的科学体系”。可见,二者至少具有三点共性,即研究对象相同——“人体生命过程”,目标一致——“防治疾病”,且都是“科学体系”中的一员。但是,二者的语言文化差异折射出中医学文化所具备的人文特征和西医学文化,尤其是现代西医学文化,所具备的典型的科学特征。

语言是文化的结果,一个民族所说的语言是这个民族总的文化的反映;但也可以说,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部分,⋯⋯语言与文化都共同发展了几千年。

1象形文字、拼音文字与思维模式

中国文字是3000多年以来一直保留着象形书写法(与拼音书写法相对)的唯一文字。笔者通过比较、分析《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注:东汉·许慎撰,我国第一部收字齐全、形音义综合考辨、编排科学而系统的字典]与《黄帝内经》所反映的思维模式、哲学观念以及人体解剖、疾病和治疗知识,得出以下结论:《说文》中蕴涵的中医学知识与《内经》一脉相承;《说文》所体现的“天一地一人”宇宙思维模式与贯穿《内经》的“天一地一人”生态医学思维模式同出一辙;作为《内经》理论基础的“气、阴阳、五行”学说可通过《说文》追本溯源;《说文》主要通过分析汉字的造字结构、追溯汉字源流及本义,是研读《内经》以及探索研究中医学起源的重要书籍。以象形字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中国文字及其所代表的意义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和保守性。这对于促进中医学家的类比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以及用《内经》奠定的这种思维特点去影响其后的历代医家,发挥了无形的巨大作用。从阴阳、五行、精、气的象形字到《内经》广泛的取类比象,再到明清医籍对字的形音义的校勘、考辨,都显现出中医学思维之链中象形汉字的深远影响。

英语是拼音文字。英语单词的“形”与发音直接联系,对其语义的理解是以听觉为基础,从而跳出了以事物具体形象为材料的视觉思维框架,为发展以抽象概念为基础的逻辑思维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从而形成抽象推测、概念思维和范畴区分以及对这个世界力求得出客观判断的传统。实际上,医学英语词汇中所含的纯英语词汇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医学英语词汇都是由医学词缀通过构词法拼缀而成的,而医学词缀多来自拉丁文和希腊文词素。由于深刻的结构性差异(包括世界观、思维模式乃至语言),产生了中西文化之间理解和翻译的极大困难。从一种文化角度研究另一文化,往往把一套世界观和思维体系都“走私”进来,而这套世界观和思维体系能否被对方文化传统接受、并相互融合呢?以“气”为例。《说文·气部》:“气,云气也。象形。”“气”在甲骨文中作“气”,象空中流动的气流,蒸发升腾,其象如云,不久消失,又为无形。因此,“气”是无形的,无处不在的,可聚而有形的(如可凝而成水)。此时的“气”可英译为air。随后,包围、充斥在人类空间的“气”,被抽象化为一种哲学意义上具有物质含义的“气”。春秋战国时期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就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医学家抓住时机,适时地将“气”引入医学。这样,“气”就成了先秦自然哲学与医学的中介、桥梁。到了《内经》时代,“气”不仅是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亦是人体的基本物质,且可化而为血、为精、为津液等,它所主持的人体正常生命功能活动为“神”。《内经》的全部理论与技术,几乎无一不与“气”相关,且各种各样的“气”名目繁多,有阴气、阳气;清气、浊气;天气、地气;正气、邪气;营气、卫气;四时之气、藏府之气、经脉之气;等等。此时。“气”早已不是air,也不是energy或vitalenergy或atmosphere,只能是qi了。现在,对大部分西方人来说,qi已不再陌生。

2中医学术语、西医学术语与中医英译

现代术语学所观察到“专业术语的产生大部分是由普通语言衍生而来”的情形,在中、西医学中都可以清楚地得到证明。熟悉中医用语的人应该能够察觉,中医书籍中的用字大部分是普通语言用字,且比较广泛地出现在同一成书年代的其他著作中。魏逦杰博士和文树德教授都主张将中医学的基本术语分为两大类:一是代表一般概念的日常用语,如头、脚、胸、腹、心、肝、血等;一是从日常用语所引申出来的中医学专有名词,如窍、穴、卫、邪、命门、三焦、督脉等。由于前一类用语大多具有普遍性,也就是说,大部分文化种群都有这类概念,而且各种群所使用的不同语言也都存在着表达这些概念的词汇,因此翻译时,采用译人语的对应词应该是最准确的方法;后一类代表中医专门知识的词汇则大多源自于隐喻(metaphor)的命名方式,即由普通语言、以类比的方式形成,翻译时,可以通过字对字直译的方式加以译解,也就是将字面上的意思译出来。如窍译成orifice,穴译成point或hole、卫译成defense、邪译成evil、命门译成lifegate、三焦译成tripleburner、督脉译成governorvessel。关于西医学术语,魏逦杰博士将其分为三类:第一类由借用自普通语言的用词构成,如fever、chill、cough、cold、influenza等;第二类则是由西医用以描述特定专业概念的词语组成,如conjunctivitis、anemia、hypertension、arteriosclerosis、hyperchlorhydria等;第三类由医学来源词语组成,如enuresis、lochia、pharynx、1arynx、dysphagia等。第一类词语,尽管通常由医师使用,但是一般人都能够明白,而且大部分正常成人都能够分辨这些名词所指的情形为何。第二类词语中虽然有些词(如anemia、hypertension、conjunctivitis)对一般非专业者可能并不陌生,甚至还被他们所使用,但是非专业者并无法以医学的准确性诊断出这些病情;这些名词所反应出的专业知识与一般的认知有很大的距离。第三类词语则不需要任何专业知识或设备便能加以了解或确定。魏遁杰博士认为,应该绝对避免使用纯然“严谨专业性的”第二类西医学名词术语翻译中医学概念,认为这样“必然会破坏了他(指‘译者’)意欲传达的这个知识体系(指‘中医学’)的完整性”,并相信只有第一类与第三类西医学名词术语才能用于翻译中医学概念H。笔者颇为赞同。笔者认为,中医学术语基本上也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由借用自普通语言的词汇组成,如心、肝、脾、肺、肾、发热、头痛、咳嗽、心悸等;第二类由中医用以描述特定专业概念的词语组成,如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第三类由中医学来源词语组成,如《说文解字·广部》中的某些形声字——疝、疸、痈、疡、痔等。而当初西医中译时所“借用”的中医学词汇也是相应的第一类和第三类,也就是说把heart、liver、spleen、lung、kidney和measles、leprosy、malaria、epilepsy分别译为“心、肝、脾、肺、肾”和“麻疹、麻风、疟疾、癫痫”是基于全人类对人体和病的共同认识。而同时,我们也应从西医中译实践中吸取教训:采用第二类中医学名词术语翻译西医学术语所引起的中西医学概念混淆不清的状况不应在中医英译中重演。如将typhoid,typhoidfever译为“伤寒”,typhoid或typhoidfever指的是“infectionoftheintestinecausedbySalmonellatyphiinfoodandwater”,临床表现为发烧、腹泻,甚至有血便,是肠的感染性疾病(infectionoftheintestine)。而中医学中的“伤寒”,广义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指外受寒邪,感而即发的病变。

3医古文、医学英语与中医英译

让我们先观察比较一下下面两段短文:(1)“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日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素问·宝命全形论》)。(2)“Manismetazoon,triploblastic,chordale,vertebrate,pen—tadactyle,mammalian,eutherian,primate...Theout—linesofeachofhisprincipalsystemoforgansmaybetracedback,likethoseofothermammals,tothefish—es.’’(L.A.B.一orradaile)。

(译文是:人属于后生动物,系五趾,三胚层高级动物,属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灵长目⋯⋯象其他哺乳动物一样,他的每一个器官系统的轮廓可以追溯到鱼类)。以上都是从“发生学(genetics)”角度来界定人生命的起源,若仅从语言学角度考察,第一段四、六字成句,文辞简练、优美,具有诗一般的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而第二段含有大量的专业术语,语句平实、严谨,属于科技英语,谈不上文辞、韵律的优美。中医学的核心知识都来源于古典文献,即“文言文”。实际上,自《内经》问世以来,中医语言就基本定格在“文言文”。而“医古文”是文言文的一种,是文学语体。由于中医学术语具有高度多义性、同义性和模糊性,医古文又异常简练、具有丰富的修辞格,因此极易造成中医语言语义模糊,并引发学术之争。因此,中医学中的“咬文嚼字”现象——校勘、训诂或注释中医古典著作,更是渊远流长,并延续至今,从而体现出中医学所具有的人文、社会科学特征。而医学英语语义明确清晰,所表达的理论具有可证伪性,属于科技英语,是科学语体。因此,在译介中医时,尤其是中医古典著作时,绝不能像西医中译一样仅注重传达原文所体现的医学知识,同时也应对原文所体现的各种人文、社会科学特征给予必要的关注,因为这些特征本身就是中医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基于上述观点,笔者认为应坚持严谨应用保持中医概念系统性、完整性和独立性的名词术语英译原则,并在现有的基础上推出一个体现中医典籍文化的更完美的翻译体系,使建立在中医典籍文化基础上的中医学顺利、持久地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夏征农.辞海[缩印本(音序)].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2006.

2何裕民.差异·困惑与选择——中西医学比较研究.沈阳:沈阳出版社,1990:149,170.

3魏遁杰.中医西传与翻译问题.医学与哲学2001;22(7):51—54.

篇5

不同国家之间审美情趣和观察点也是不同的,甚至在思维方式上也存在不同点。这都导致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存在差异,因此,在商务英语翻译中就中文的时候就会出现与原文不同的现象。

(二)对颜色的认识存在差异

不同民族之间对颜色的界定标准是不一样的,这种问题在同一个国家不同地区都会存在,例如有些地区的人会把所有的红色都统称为红色,但有一些地方就会进行很细致的划分。不同国家之间,对不同颜色所代表的含义认识也是不一样的。例如,在中国,人们特别喜欢红色,认为红色表示喜庆,通常在新年或者比较喜庆的场合都会大面积的使用红色,中国人结婚会穿红色,过年也会用红色装饰,商人在经商时也有“开门红”的观念,红色是美好的象征。但是,在英国他们把红色理解为暴力、不吉利的,因为他们觉得红色像血的颜色。因此,在与英国人进行商务活动时,就要避免红色,因为颜色使用的不合时宜也会影响商业发展。此外,西方人比较喜欢白色,认为白色代表纯洁、美好,所以西方婚礼上会采用大面积的白色,而且新娘通常穿的都是白色婚纱。但是,在中国白色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在喜庆场合绝对不会有白色出现,白色通常只会出现在葬礼上。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种颜色在不同国家都有不同的含义。因此,在进行国际商务交流活动中一定要注意这些细节,避免颜色问题毁掉整个商业发展计划。在商务英语翻译中就要特别注重这些问题,确保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

(三)对数字的认识存在差异

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偏好的数字,认为这些数字能够带来好运。在中国“6”通常被认为是吉利的数字,在商业活动中有六六大顺的理解,但是西方国家并没有这种认识,而且他们比较忌讳“666”三个数字连在一起,因为它们在圣经里象征着魔鬼。因此,在国际商务活动中就要避免这个问题。在众多数字中,有很多数字在不同国家都有不同的解释,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同的。所以,在商务英语翻译中要正确翻译,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破坏商务交流活动。

二、商务英语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对应策略

(一)提高学生英汉双语理解能力

在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会设计到不同国家之间语言和文化的转化,因此,译者既要根据原语言的文化背景和习惯,又要结合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只有这样才不会造成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深层次语义的丢失,从而减少理解上的误差和理解障碍。所以,对于译者来说,就必须加强不同语言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时要求译者必须更深层次的发现语言在不同背景下的异同,从而提高译者的翻译水平。

(二)重视文化背景

在商务英语翻译中,要尤其重视语言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文化孕育不同的语言,对人的影响也是不同的。不同国家的历史背景和风俗习惯都是不同的,在这些背景下产生的语言所代表的含义也是不同的,这些知识上的差异在商务英语的翻译中也是不可避免的,要保证商务英语的翻译不会出现问题,就要求我们重视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深刻了解不同国家的历史背景和风俗习惯,从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理解语言的深刻含义,在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才不会产生误差。

(三)注意语言环境

语言发生环境在商务英语翻译中是很重要的,在商务活动中对语言进行翻译时一定要注意周围环境在这个词中所起到的作用。这就要求译者有强大的逻辑,在翻译过程中切忌生搬硬套,一定要保证语言是符合语境的。例如对ergonomics进行翻译时就不可以翻译成词典解释的生物工程学,而应该翻译成人类工程学。因此,在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一定要结合语言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翻译的准确性,过分生硬的翻译会破坏国际商务活动中的交流。

(四)寻找不同文化之间的契合点

“本土文化失语”是目前我国文化现状,为了改变这个现状,在商务英语翻译或一般英语翻译过程中都要寻找中西文化的契合点,商务英语对于扭转目前的这个局面有很大的作用,因为它在翻译过程中要吸纳外国文化、结合本土文化。在商务英语翻译中要求译者表达对等语,尽可能让两种文化比较接近,这样既能避免文化失语,又能增添商务英语翻译中的趣味性。

篇6

中医西传历经300多年,时至今日,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传统的中医学与现代西方医学共存,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西医学都是“研究人体生命过程以及防治疾病的科学体系”。可见,二者至少具有三点共性,即研究对象相同—— “人体生命过程”,目标一致—— “防治疾病”,且都是“科学体系”中的一员。但是,二者的语言文化差异折射出中医学文化所具备的人文特征和西医学文化,尤其是现代西医学文化,所具备的典型的科学特征。

语言是文化的结果,一个民族所说的语言是这个民族总的文化的反映;但也可以说,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部分,⋯ ⋯语言与文化都共同发展了几千年 。

1 象形文字、拼音文字与思维模式

中国文字是3 000多年以来一直保留着象形书写法(与拼音书写法相对)的唯一文字。笔者通过比较、分析《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注:东汉·许慎撰,我国第一部收字齐全、形音义综合考辨、编排科学而系统的字典]与《黄帝内经》所反映的思维模式、哲学观念以及人体解剖、疾病和治疗知识,得出以下结论:《说文》中蕴涵的中医学知识与《内经》一脉相承;《说文》所体现的“天一地一人”宇宙思维模式与贯穿《内经》的“天一地一人”生态医学思维模式同出一辙;作为《内经》理论基础的“气、阴阳、五行”学说可通过《说文》追本溯源;《说文》主要通过分析汉字的造字结构、追溯汉字源流及本义,是研读《内经》以及探索研究中医学起源的重要书籍。以象形字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中国文字及其所代表的意义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和保守性。这对于促进中医学家的类比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以及用《内经》奠定的这种思维特点去影响其后的历代医家,发挥了无形的巨大作用。从阴阳、五行、精、气的象形字到《内经》广泛的取类比象,再到明清医籍对字的形音义的校勘、考辨,都显现出中医学思维之链中象形汉字的深远影响。

篇7

教学的本质是“师生之间以交流、对话、合作为基础进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特殊交往活动”[1],这种师生关系是对话交往的关系,是双向和交互作用的,是互惠式的,而不仅仅是单向的和缺乏沟通的关系[2],因而合作学习成为当今世界上颇具影响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Cooperative Learning Center)的约翰逊兄弟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3]合作学习在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自主性和独立性方面有很大的优越性,它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从而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学生学习心理的一种新型的教学理论和策略[4]。合作学习的基本教学形式是小组活动[5],因而这种学习方式特别适用于中学英语课堂,现已被广大英语教师采用。但在实际教学中,小组讨论这种学习方式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一、小组讨论易出现的问题

1.讨论中教师调控过多或过少,或者教师相应的课堂控制能力有限。小组讨论是需要充足的时间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的。如果教师在组织小组讨论活动之前错误地预期了讨论的时间,在学生讨论刚刚进入状态或者刚刚要得出结论之前就过多地横加干涉,学生的讨论就会戛然而止,不能达到讨论预期目标;相反,若教师在讨论时没有任何干预,只是在讲台上等待讨论结果或者只是参与某个小组的讨论活动,则无法发现整体讨论中出现的问题,且相应的做出调整。

2.讨论的效率低下,讨论过程中学生容易散漫,不能关注于要解决的问题。有些情况下,老师给出的讨论题目不明确,或者是给出的题目过难,且教师没有给学生足够的知识背景输入,学生无从下手,不知如何讨论;或者是题目过易,学生没有兴趣讨论,所以在讨论时就会出现说闲话、聊天等现象,讨论本身变成了并没有意义且浪费时间的活动,不仅不利于学生合作探索获取问题的答案,还会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负面的影响。

3.在讨论过程中,小组内的职能分工不明确,有可能会导致中等生或差生的参与性不高,只有极个别的学生讨论,其他学生只是在最后结果展示时随声附和,小组讨论变成了班里几个优生在主导整个讨论过程,很大程度上打击了中等生或差生的积极性,优等生也会感觉这样的讨论浪费时间、没有意义。

4.讨论过程中大部分同学使用汉语,不能达到提高学生口语水平的目标。英语课堂小组讨论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小组讨论。英语课堂小组讨论的目的不单单地是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共同努力探索问题答案,还有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将讨论的问题用英语表达出来的目的。但是在实际的小组讨论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讨论过程用全程汉语或极少英语得出最终结论,再将结论翻译成英语。这种方式的讨论学生并不能将自己暴露于一个英语交流的环境,讨论预期达到的作用也大大削弱。

5.讨论结束后讨论展示中可能出现各种问题。首先,在展示的过程中可能每次都是英语水平高的同学去表达,那些英语水平低的同学即使积极参与了讨论,或者是在讨论中有不同与别人的新奇想法也没有机会向同学们展示。其次,在其他小组展示时,许多学生还沉溺于激烈讨论的氛围中,或者是自己小组展示的最后润色中,并不能仔细聆听、思考其他小组的讨论结果,组与组之间不能做到充分的相互学习。

二、解决问题的相应策略

1.教师应该找到相应的可讨论点,或贴近学生生活,或紧跟时代潮流,使得学生有兴趣讨论、有能力讨论;并且讨论式教学要求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具有收集信息并针对问题进行推理和分析的能力[6],因而在讨论之前教师要给与学生足够的输入,使得小组成员在讨论前能够明确讨论的内容、目的,从而确定讨论及展示的形式以及做出相应的组内分工。

2.小组成员应控制在4-8个,并且分工明确,有组长、记录人、发言人以及计时员,组长应该是小组内相对而言英语水平最高或者是班长、学习委员等组织能力较高的同学[7];记录人应该负责记录并整理小组讨论过程中小组思想的火花,使得小组在最终的展示环节中有相应的参考,不会遗漏重要信息。最终的展示也不拘泥于一个发言人,可以是两个、三个或者是整个小组,对于一些困难的表达可以让英语水平较高的同学展示,一些需要表演性且对英语水平要求并不严格的问题可以邀请英语水平较差的同学展示,这样可以使每位同学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计时员的作用也十分重要,应该及时地提醒组内成员各个活动的展开时间,不会有时间已经到了但是讨论还没完成的结果。这样一来,分工明确,并且每位同学都有存在感。

3.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协调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小组讨论以学生的讨论为主,但是教师的作用已不容小觑,教师要做到“转”、“看”、“听”、“说”。“转”,即教师要不停地在教室内走动,不能只是在讲台上机械地等待小学生讨论而不给与相应的调控;“看”,即教师要观察小组间的协作情况,观察同学们是否明确了讨论的目标,是否每位同学都参与到了讨论中;“听”,即教师要仔细地聆听是否小组讨论过程中同学们尽可能多地使用了英语,是否有学生开小差或趁讨论的时间聊天、偷懒;“说”,即教师随机应变对于小组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作出调整,如适当地提高或者降低讨论的难度,给与恰当的提示,或者是提醒学生时间的掌控等,做好协调者、帮助者的角色,以提高讨论效率。

4.小组讨论必须有相应的讨论规则,制定可行的奖惩政策。若出现极个别学生讨论,其他学生聊天、说闲话;讨论中不能做到尽可能多地使用英语;在其他小组展示时没有做出及时、有效地反馈等现象,都应受到一定的扣分或惩罚。相反,在展示中小组推荐平时沉默寡言、腼腆内向的同学展示或者在其他小组展示时给与及时的赞同或质疑应该有相应的奖励。

5.讨论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必须有团队意识,发挥每位同学的长处,给每位同学均等的展示自己的机会,教师应该更多地鼓励中等生、差生参与讨论,因为参与讨论本身就是一种奖赏,参与的经验给人一种内在的满足感[8],这可以提高中等生、差生对学习的兴趣与自信心。并且在发言结束后老师应该给表现好的小组相应的奖励,且给出自己认为更加合理的答案,在学生的讨论结果与老师的推荐答案之间应该有相应的引导与过度,不能为了讨论而讨论,而是为了引导学生找到问题的答案而讨论,讨论的结果有时不一定能完全解决问题,这时教师应该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合理的答案。

小组讨论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自主探究问题能力以及提高英语表达能力等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教师在开展小组讨论活动中也要认识到小组讨论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规避、解决问题,才能达到小组讨论合理、高效有序的目的。与此同时,在开展小组讨论的活动中,教师也需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教学节奏与方式,因时因地制宜,因而,一线教师在小组讨论这种教学活动的探索中仍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李森.教学交往观的确立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北京:教育研究,2002(9).

[2]靳玉乐.教育概论[M].重庆: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08:177.

[3]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5-7.

[4]徐辉.现代西方教育理论[M].重庆: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09:133.

[5]徐辉.现代西方教育理论[M].重庆: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09:130.

篇8

二、文化语境――影响语词翻译的重要因素

语言界研究语境最早始于伦敦功能学派创始人马林诺夫斯基对语境的定义,他认为语境可分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情景语境是指语言行为发出时周围情况,事情的性质,参与者的关系、地点、方式等。文化语境是指任何一个语言使用所属的某个特定的言语社团,以及每个言语社团长期形成的历史、文化、风俗、事情、习俗、价值标准和思维方式等。由于不同民族所处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和文化环境不同,各民族的人们对外部世界反映产生的印象和概念也会产生差异,所以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使人们对事物会产生不同的认知概念,因而产生了包含不同文化意义的语词。

三、文化语境与语词翻译

翻译学的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人类行为研究的范畴,人类的交际受语言环境的制约,而语言环境又根植于文化习惯,因此翻译必然受到译出文化和译入文化的影响。可见,不同的文化语境决定着语词翻译中词义的提取,也体现着译者对不同文化的判断和理解,而在教学中往往会忽视语境的不同而引起的差异。

1.地理环境差异与语词翻译。地理文化是指所处的地理环境而形成的文化。由于各民族生活空间不同,因而自然环境各方面的差异影响不同民族对同一事物或现象的看法。特定的地理文化赋予了语词特定的意义。例如美国的Massachusetts(马萨诸塞)就是该州境内有蜿蜒起伏的阿巴拉契山而得名,因Massachusetts在印第安语中为在大山岗上之意。

2.社会历史差异与语词翻译。历史文化是特定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各民族的历史发展不同,因而各自都有含有特定的人物和事件的语词来体现本民族鲜明的历史文化色彩。例如,英语中“to meet one’s Waterloo”(遭遇滑铁卢)是源于19世纪拿破仑在比利时小城滑铁卢惨败一事,汉语中“败走麦城”是指古时三国的蜀国名将关羽被打败退兵麦城一事,两个语词分别来源于不同的历史事件,但喻义相同,都是指惨遭失败。因此这类语词的翻译需要了解各民族历史文化才能使译文更具文化个性。

3.习俗人情差异与语词翻译。语言来源于生活,生活习俗与人情世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语言的表达系统。例如:数词“六”在汉语中是现今受人们喜爱的数字――因为其发音与“顺”谐音,迎合人们的心理,而英语中“six”则没有这种意义。

4.差异。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定的产生了语词的特定含义。中西方的不同,也影响着英汉语词的翻译。在西方,以基督教为主的宗教文化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语言表达。如:“No coming to heaven with dry eyes”(眼无泪水,难进天堂),“Crosses are ladders to heaven”(十字架是登上天堂的梯子)。在以佛教为主导的中国传统宗教文化中,“老天爷”成了佛教徒心目中的天神。许多语词来源于佛教、道教。如“三生有幸”中的“三生”源于佛教,指前生、今生、来生,该词语用来形容机遇非常难得,可见宗教文化是构成英汉语言各自特色的重要方面。了解了宗教文化的差异,就能更准确地表达语词的文化意义。

5.神话传说与经典著作的差异。不同民族的神话传说与经典作品中产生了许许多多的习语与典故,反映了民族风味、社会世态,使各民族的语言充满了情趣与活力,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如英语中“Think with the wise,but talk with the vulgar”(与智者同思,与俗子同语)。出自古希腊的格言:“swan song”是根据西方传说swan(天鹅)临死时发出美妙的歌声,用来比喻“诗人、音乐家等的最后的作品”。又如“Sour grapes”(酸葡萄)出自《伊索寓言》,比喻“可要可不及的东西”。以上例子说明在民族各自丰富的文化遗产中产生的语词包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意味,构成了各民族语言表达方式的鲜明独特性,是其他语言文化所不能替代的。在翻译过程中应尊重各民族文化词语的特点与个性,保留语言存在和表现的形式。

篇9

中学英语新课程标准对英语课程的任务里有这样的描述: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事业,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生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可见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于英语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发展交际能力。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已达成共识,即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社会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

但英语教学中,我们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即培养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致使学生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在此,语言的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作为一个重要问题被提了出来。我就初中英语教学中涉及的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了分类,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比较教学。

1.称呼语

人教社jefc教材book3 lesson 14 the man upstairs中,出现过“i’m sorry to trouble you, comrade.”的道歉语。“comrade”是社会主义国家所特有的称呼,在英语国家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常用sir和madam。如果我们和英语国家的人以comrade相称,他们就会感到莫名其妙。

又如学生知道teacher的含义是“老师”,上课时的问候语往往是“good morning, teacher!”也就相应地把“李老师”称为teacher li。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汉语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的简单理解:李老师=teacher li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感觉别扭。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 miss, mrs.等。

2.感谢和答谢

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 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现在这种习惯正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接受。)

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drink?),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 please.” 若不想要,只要说“no, 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和英语国家人的不同风格。

3.赞美及回答

在英语国家,赞美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新买的东西、个人财物、个人在某方面的出色表现等。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如,a:your skirt looks nice. b:thank you. 而我们对于别人的赞美往往谦虚地说:“没有,没有。”,“哪里,哪里。”不敢喜形于色,以防被人说骄傲。

4.隐私

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人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如在jefc book 1 lesson 16中有这样的对话:“how old are you, mrs read?”“ah, it’s a secret!”为什么mrs read不肯说出自己的年龄呢?因为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where are you 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 are you doing?)在英语国家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

5.打招呼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have you had your dinner?)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6.介绍

人教社jefc book 1中“what’s your name?”出现的频率相当高,但对于它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却鲜有解释。实际上,英语国家的人在谈话时一般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如“i am…”对方自然会即刻说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写表格、面谈等场合需要问及姓名时,一般也只说“your name, 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他们就会觉得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

7.节日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 year’s day)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the spring festival, mid-autumn day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节),april fool’s day(愚人节),thanksgiving day(感恩节)和christmas day(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这在人教社jefc教材中有充分地体现,如jefc book 2 unit 3 mid-autumn day和book 3 unit13 merry christmas!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当面不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篇10

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潜在的。作为人师,有责任挖掘和开发学生的这种潜能。怎样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成积极主动地学习是开发这种潜能的关键所在。学习能力依赖于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意图的确立。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一、改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长期受老师的控制而被动地学习;一切围绕老师的思维转。也就是说: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老师甚至包揽了学生的一切。比如老师教单词和短语;详细地讲解翻译课文、语法、语言点。老师滔滔讲,学生默默地听,认真地记笔记,学生的课堂活动毫无发展性和创造性。这样的学生只知道默默地听老师讲,机械的背诵和训练。如今,学生逐渐会使用新教材,而我们的教法仍然是旧的传统的教法。传统的教法桎梏了学生的创造力。所以只有改变传统的教法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学习能力的培养关键是要有学习兴趣。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一)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作好阅读前的思考。

在每次的阅读课上,我给学生五分钟时间去快速阅读,然后就这篇文章进行讨论。再简单地复述课文。也可以让学生讲些有关的幽默故事为阅读做铺垫。这些预备训练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现在我们以初中教材unit13“Albert Einstein”为例,我们可以激励学生讲一些关于爱因斯坦的故事,让学生自由发言,将一些有关爱因斯坦事。很多学生会仰慕爱因斯坦的精神。

也有学生崇拜爱因斯坦的简朴而又有意思的人生。通过对爱因斯坦的讨论,联系到本班,那一位学生具有爱因斯坦的这种精神?我们又能从他身上学到些什么?我们再以Unit17 “Life in the future”为例。我先让学生设想我们的未来生活是个什么样子。一个学生对他的同伴说:“去另一个星球” 我问他为什么,他答到:“因为地球上的能源越来越少,而人口越来越多”另一位学生说:“将来我呆在家里使用电脑去做我想做之事,有机器人为我代劳”其他各组的讨论都很激烈。 学生学习主动性在听力和阅读课上也十分重要。如果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学习,那么口语课上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使用英语练习口语;阅读课上也能积极地快速地进入阅读状态。

(二)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读后的一系列任务。

以Unit13 “Albert Einstein”为例。当学生阅读完这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复述课文。学生会尽力做准备。他们会看课后补充材料,会去改写、背诵、会查阅自己要使用的词或短语。这无疑中训练并培养了学生积极地阅读习惯。

(三)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学,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不可缺少的一 部分。

在初中英语阅读课的教学中,使学生能够读懂简单的文章是教学的主要目的。怎样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学习方法的引导。阅读前要给学生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学生回答有困难的题,可以设计成用“ yes”“no”回答的题型。有时也设计一些能开发学生思维的“why”一类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试着回答。如果学生完成任务时有困难,老师要加以引导。比如,学生第一遍读了“Albert Einstein”我让学生完成一些在句子中填入单词的题。或者缩写课文。当学生完成了这些任务之后,再让学生就有关爱因斯坦的故事进行讨论。不同的是:在阅读 unit17 “Life in the future” 这篇文章时,我要求学生写出每一段的段落大意。如果学生有困难,我给他们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