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会计教学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3 15:24:3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中专会计教学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专会计教学论文

篇1

如果会计课程体系与实践环节联系不密切,整体安排不周全、系统性差,难以及时进行实训,这样就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目前,很多中专学校的会计实训教学体系不够完善,只是单单停留在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上。

(2)教师理论知识掌握较好,实践经验不足

“双师型”的教师较少,很多教师缺乏实践实操经验,重理论轻实训,再加上会计教材的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积极性低,必然上课就达不到预期效果。另外,教师以从事会计理论教学工作为主,出外培训机会少,每年的会计继续教育流于形式,实践知识更新慢。特别是一些年轻教师,刚毕业就走上了讲台,更是缺乏实践。

(3)教材内容抽象枯燥,学生学习积极性低

中专会计教学沿用的教材理论多、内容抽象,逻辑性强,学生一般只可以通过字面来揣摩。比如在学习长期投资等会计账务处理内容时,由于账务处理过程牵涉内容过多,总分类账下又细分明细账,学生学习时经常水过鸭背,没有真正弄清知识点的含义,更没有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所以,学生在学习教材内容时,积极性不高。

(4)学生实习机会有限,校内实训环节与实践差距大

由于会计工作岗位的特殊性,学生到单位财务部门实习,只能参加一些辅助工作,如帮助会计人员进行一些明细账登记或账目核对工作,很难了解企业一整套会计核算流程。

二、如何开展实训教学

(1)建设仿真会计模拟实训室

虽然理论可以指导实践,但一味灌输会计理论,不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很难短期内学有所成,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强化学生的实习实训是必须的,这样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的动手操作能力。中专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比较有限,毕业前花部分时间到企业去顶岗实习不太现实。因此,建立多功能、仿真的会计模拟实训室,为学生提供系统、规范实习场所是很有必要的。把企业搬到学校来,把企业的业务活动浓缩到实训中,开展直观教学。让学生接触一些比较真实的会计资料以及会计用品,并运用已学过的知识,通过独立操作,对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水平是很有帮助的。

(2)实训资料要做到真实充分

为了使得学生实训中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应该尽可能在实训过程中模拟实际,这也就要求实训资料要做到真实充分。实训时,内容安排要尽心筹划,准备的模拟实训资料充分、完整。并且根据每学期的课程设置及会计教学内容,提供包括经济业务资料和学生实习用品资料所需要的模拟实习材料。尽可能让学生接近实际,采用真实的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等会计资料贴近生活,使得学生可以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的操作实践。

(3)将会计实践教学纳入整个教学计划

根据会计行业标准,适时调整会计专业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积极开展课程和教学方法改革,会计专业要形成以职业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学校在安排会计专业教学计划的时候,适当加大实践教学的课时,可能的情况下加大到35%-40%的比例。因为很明显的是,实训实践课程,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学生参加工作以后实际操作能力差的问题。

(4)安排有实践经验的老师负责实训工作

由于会计专业的特殊性,学生在实际的实践中要是不接触真正的会计主体,根本无法体会会计技能的特点,传统的校内实践就成了纸上谈兵,没有实际的效果。会计实训教学、要达到预期效果,就要安排有实践经验的老师负责实训工作,手把手地教,这样学生的基础才够扎实,带出来的学生才会更能融入社会,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篇2

1.教学方法和手段

目前,教育的方法还是原来的传统教育方法,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育,把课堂上知识的讲授和学习作为重点来教学,主要是教师讲,学生主动思考的少,教师只是讲解会计处理事项的结果,而并不对经济或者相关的事项作出说明,对会计分录和报表也只是简单生硬地讲述,学生并不能很好地理解,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形成一种沉闷的课堂气氛。

由于学校的教学条件和硬件设施的限制,教学手段仍然是以教师在黑板上板书为主,导致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锻炼和培养,整个的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近年来,会计学教材内容不断地丰富与完善,信息量也在增大,但是传统的教学手段并没有得到改善,所使用的多媒体教学也只是播放视频,不能达到很好地教学效果,使人才的培养也不能达到要求的层次。在信息化的时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对信息的需求,如果使用多媒体来讲授会计这门课,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尤其对于初学者来说,会计是一门很难学的学科,知识的专业性太强,很难理解,如果不用多媒体讲解这种抽象的知识,学生很难产生兴趣。

2.教材内容不合理

我国的会计教材种类多,内容繁杂,没有得到统一。会计学教材应该及时进行改革和更新,课程内容要随着相关法规、制度发生相应的改动。但是,传统的教材由于编写时间长,一些新案例、新方法和新内容很难及时编入教材中,这样的教材并不能适应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的要求。

3.实践教学缺乏

高职专业教育主要注重培养技术性的应用型人才,所以,在教学中要求理论讲授和教学实践相结合。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的重要特征是实践性,实践性教学是经济全球化的要求,而高职院校也逐渐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开设了高职会计的实践课程,包括毕业实习和课程学习中的模拟实习,但是像模拟实习,并没有完全实行,只是把它当成可有可无的,时间多就安排,时间少就弃之不顾,没有得到重视。实践教材不能满足需求,目前的会计学教材内容混乱,种类繁多学校在选择教材上也有一定的随意性,没有统一规定,使用的教材很难满足教学的要求。高职会计学的教学课程设计缺乏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如管理学、信息学以及国际贸易等学科,都没能很好地融合进去。教学中讲解的案例少,使学生的认识肤浅,知识面狭窄。学校安排的校外实习,也只是安排快要毕业的学生,很多的学生认为,实习只是一种找工作前的缓冲,并不是真正的工作,很难引起重视,而且实习单位可能没有安排专业的老师指导学生的实习,使实习变得很盲目。

二、解决会计专业教学存在问题的途径

1.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改变原来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把教、学、做融为一体,形成以老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根据会计教学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首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启发的方式指导学生思考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找到问题的思路,最后解答出来。有时候,教师可以把问题设置为诱发式的,结合课堂上的讲解和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把要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主要让学生掌握解题技巧和思路。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耐心与学生进行讨论,对案例共同分析,引导学生获得正确的认识和答案,实现师生互动。还可以把内容隐藏于问题中,然后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经过思考和老师的点拨,自己解决提出的问题。这种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意识,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会计专业教学的手段需要优化。会计学中涉及的内容如凭证、报表等很繁琐,教学中需要使用多媒体和投影仪等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2.及时更换会计专业教材

学校使用的课程对会计专业教学的影响很大,学校要多与行业合作,开发与实际相联系的教材,学校的相关教研人员应该多关注会计制度及处理的更新,提出新的建议,保证教材的质量和信息的先进性,这样,学生就能了解和掌握到最新的会计知识,减少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3.加强实践能力的锻炼

篇3

财会专业自身已经拥有悠久的历史,财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的日常生活中,任何企业单位都离不开会计岗位,会计岗位在企业中是必不可少的。目前我国很多高等职业院校中普遍设立了财会专业,而且学习财会的学生越来越多,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会计专业的重要性。高等职业院校的会计专业的发展情况,不仅影响财会专业的教学质量,而且还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据调查显示,我国高等院校的财会专业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高职财会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

一、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中财会专业存在的问题

(一)财会教师师资严重不足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各个高等职业院校在不断地扩大办学规模,尤其针对财会相关专业。目前我国财会专业拥有着充足的生源,而其财会专业的办学成本相对较低,这样使得学生数量在逐年的增加。因此,师资力量方面表现的越来越薄弱。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数量差距逐渐拉大,财会专业的教师供不应求,师资引进刻不容缓。

对于高等院校的财会专业而言,其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显然严重缺乏实践能力强的教师。我国已经制定了相关的政策,以此鼓励校企加强合作。但对于企业而言,由于很多方面的原因不愿加强与高等院校的合作,问题主要包括:人员编制问题、涉及商业秘密、双方经济利益等等,其不愿意为教师提供定岗实践的机会。

(二)财会专业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针对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财会专业的实际教学活动进行考察,发现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的财会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很多财会教学还停留在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基础上。传统守旧的财会教学采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的教学模式。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的财会专业教学采用“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呆板的教学模式。

在这样的教学课堂中,具有较少的课堂输出信息量,只注重理论的教学,往往忽视实践,其将不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分析判断能力,不仅抹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其还埋没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填鸭式”、“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

(三)财会教学的实践机会少

针对财会的专业资料本身而言,其具有较强的保密性,这说明财会专业的工作具有较强的技术性。针对每一批应届毕业生来说,会计岗位本身能容纳的人数是有限的,大部分企业并不愿意接受校企合作,这就导致财会教学的实践机会较少。

据调查显示,我国多数高职院校还没有建立完整的形成科技开发、技术创新、社会服务的办学体系,根本无法做到校企合作。另外,由于我国很多高职院校经费在校企合作的资金投入方面严重不足,再加上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最终使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只能流于形式,不能起到相应的作用。

(四)学生素质普遍较低

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生源较为复杂,层次不齐,我国多数人对高职教育的认识比较偏激,这就影响了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的学习态度,越来越多的同学对自己低要求。将其与本科院校学生进行比较,显然高职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很多同学“以我为中心”,对财会专业的学习缺乏主动性。

二、高职财会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对策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师资引进。在高等职业院校中,要不断的加强师资力量,教师要具备高学历和高职称,可以聘用财会专业的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在适当的情况下可以提高兼职教师的比例。在进行师资引进的过程中,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避免“一刀切”,有机结合教师的学历、职称、专业、年龄等条件。坚持财会专业能够持续长远发展的准则,同时注重学校内部人才的发现与培养。

2.人才的选拔。在高等职业院校中,适当的选拔学科骨干,这项策略是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手段。充分发挥学科骨干在财会专业教学方面的作用,带动学生积极学习专业知识的氛围。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其在财会专业方面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改革财会的教学模式

实施多媒体网络化实践教学模式,财会专业教师可以把所有的企业财会实务操作的过程全部录制下来,并将其制作成幻灯片,将其作为共享的教学资源。应用多媒体教学模式,能够将枯燥无味的财会理论(会计报表、会计要素等)表现得生动有趣,可以采用动画、音乐、等手段,能够很好的活跃课堂氛围。这样的课堂氛围可以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合理的互动,能够调动学生对财会知识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财会专业的教学质量。

(三)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

加强校内财会专业的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建立完善的校内财会专业生产型时间基地,使校外财会实训基地处于长期稳定的状态。通常校外会计实训基地主要可以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拥有先进的技术设备。在财会专业实践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提供具有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显然实践基地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对财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四)加强学生职业理想的培养

加强学生职业教育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项工作要从学生刚刚入学时就开始着手,改变其入学时的消极态度,并向介绍财会专业,从开始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对高职教育理论和财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学习,使学生对职业教育有全新的认识,在此基础之上建立职业教育的理念,并逐渐的形成职业理想。

三、结语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严峻,除了一些名流院校以外,剩下的各高校仍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几年前,财会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非常好,导致我国很多高校纷纷开设财会专业,包括很多职业高中、中专、高专等不同的学校都有开设会计专业,不仅文科类院校、综合类院校开设财会专业,而且师范类也开设会计专业。并在此基础上盲目的扩招,从而增加了应届大学财会专业毕业生的数量。由于盲目开设财会专业,其在专业教育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且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必要的对策。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6-0052-04

学校专业内涵建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学校“抓内涵、精管理、提质量、谋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是提高自身适应市场经济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是学校做精、做强、做优的根本途径。2012年6月,江苏省江都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江都中专校”)成为第二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单位。两年来,该项目实际收到各项资金2894.3万元(中央财政资金110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630万元,行业企业资金141.3万元,区财政补助及学校自筹资金1023万元)。专业内涵建设的强化,有效促进了办学实力和内涵的显著提升,进一步提高了学校服务贡献水平和引领示范作用。

一、校企合作求突破,构建专业内涵建设平台

本着“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江都中专校注重练好校企合作的“太极推手”,注重“伸、推、握、拉、立”五种招式:“伸”,就是把手伸长,厂内设室,教研外置;“推”,就是把学生推出去,厂内设校,产学结合;“握”,就是校企握手,厂校合一,“订单”培养;“拉”,就是拉来企业,校内设厂,产教对接;“立”,就是自办企业,创建公司,学练结合。

学校坚持以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为导向,着力促进职业教育由“校企合作”向“校企一体办学”方向发展,实施“校企一体人才培养工程”。区政府出台了《扬州市江都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建立完善了“职教联席会议制度”,每半年召开联席会议,专题研究职业教育事宜,使之成为联络行业、企业和学校的桥梁,形成政府引导、校企互动、行业协调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校企一体人才培养工程”推进了专业建设改革创新的步伐,深化了校企合作内涵,节约了办学成本,实现了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推动了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水平的不断提升,实现了校企之间的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二、建设模式求创新,激发专业内涵建设的动力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校企一体化办学,多岗一体、能力递进

创新型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的教学要从重知识传授向重技能培养转型。学校以质量为核心,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将学做人和学技能有机结合起来,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给企业更多的话语权,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做到专业设置与职业需求、教材内容和职业标准深度对接,构建了“校企一体化办学,多岗一体、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实施“订单式”、企业“冠名班”、工学交替、“多证书”制等人才培养方式,培养适合职业岗位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笔者所在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以满足地方企业对“精操作、能编程、知工艺、会基本维修、懂一定管理的多岗一体”的数控技术应用型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引企入校,领校进企”的校企合作模式为桥梁,构建了“校企一体办学,多岗一体、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先后与江苏亚威机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亚威公司)、江苏一重数控机床有限公司、扬州光辉内燃机配件有限公司、扬州龙川钢管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订单”培养班级达6个,共建校内生产实训基地1个。该专业以英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为参照,结合本校及江苏一重数控机床有限公司的实际情况,在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创新现代学徒制,按照“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资格标准”来设置教学内容,开发教学项目,同时打破了原来的学期体系,学生进入企业定岗定师傅,不再享受寒暑假,放假时间参照企业制度,每周日休息,周一、二上理论课,其他时间跟随师傅进入企业生产实践岗位,授课教师由企业和学校专业人才共同组成,授课内容紧贴企业生产实践,真正做到了“学生”与“学徒”的有机结合。该专业与亚威公司合作,组建“亚威班”,并签订协议。在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研讨的基础上,调整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保留人才培养方案中原有主要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了以亚威公司产品图纸、产品实体及产品加工工艺为项目主体的项目课程,并以亚威公司的生产车间为教学现场,学校的专业教师与亚威公司的师傅互相协作,共同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形成了融“项目、课程、技能”为一体的“企中校”为主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学校为亚威公司2011年的成功上市作出了有力的贡献。

(二)创新教学模式――“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

江都中专校注重突出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按照职业活动过程和职教规律设计教学过程,在职业情境中实施项目教学、案例教学、行动教学,使专业教学对接生产过程,实行“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着力提高实践教学课堂效率。如会计专业,专业建设与行业深度融合,将“基础知识学习、岗位能力培养、从业证书培训”内容融为一体,将会计从业资格考证,会计职业规范与道德,会计岗位职业标准、技术标准、业务流程、操作规范等内容融入课程标准,进行课程内容设计,构建了以会计职业标准为依据、以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为基础、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引导的“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形成“一线二点三领域”的“岗位式”课程体系(“一线”,指以培养学生从事会计职业岗位工作的综合素质为主线。“二点”,第一点是政行企校合作育人,即课程体系的构架、课程标准的制定、核心课程的开发、课程内容的萃选、课程教学的组织和评价等都必须在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础上进行;第二点是工学结合,包括“理实一体化”教学、校内外实训、顶岗实习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核心课程开发。“三领域”,指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构建基础素质学习领域、职业能力学习领域和职业延展学习领域),实现课程与岗位的无缝对接,有力推动了师资队伍建设,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机制创新上取得了一定成效。

(三)创新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校企共建,校中有企、企中有校

创新实训基地建设,以校企合作为主导,借鉴国际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和方法,使“校企一体化办学”最终落实到实训基地建设上来。学校依托重点企业建设了一批围绕重点主干专业的高水平实训实习基地,与江苏诚德钢管股份有限公司、江苏一重数控机床有限公司、江苏江都建设集团、南京维色动漫有限公司、扬州光辉内燃机配件有限公司、江都电信等知名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校企共建紧密型实习基地59个、校外顶岗实习(10人以上)基地69个,让学生专业实习全部在校外实习基地以顶岗工作方式完成,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推动了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的一体化。

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呼唤职业教育发展的率先转型,学校建有“起点”汽车沙龙、凯瑞会计服务公司等多个校内学生自主创业基地。2013年8月,在区政府有关部门的引导下,上海皆悦文化影视传媒有限公司与学校共建江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学校的校企共建内燃机气门金加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3+2学徒制实训基地、江都软件园维色动漫人才培养基地及职业教育服务“三农”项目建设等都已初见成效。

(四)创新师资队伍培养机制――校企互通、专兼一体

学校的发展必须依靠教师,教师的眼光、境界与教育教学水平决定学校的品质。江都中专校秉承校企互通、专兼一体”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理念,以培养“高级工程师、工程师、职业技师、职业技能鉴定师和职业教育拔尖人才为目标,以科研为引领,创新师资队伍建设途径,采用“一遴选二培养三带动四聘请”的方式,即在学校遴选专业带头人、培养骨干教师、带动年轻教师成长和聘请兼职教师(把能工巧匠请进来、把经验丰富的行家请进来、把有专业特长的专家请进来、把适应学生未来岗位拓展的能人请进来),依托大中型企业,完善教师“校企轮岗制”,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支持企业技能型人才到学校兼职任教,建立“项目教学团队”独立核算、目标绩效考核制度,不断提高教师的学习、教学研究、课程开发、教学方法创新、资源利用能力等。2012年制定了《扬州市江都区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出台了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培养培训规划,积极支持教师参加省级、国家级和国际交流与培训,促进教师学历及能力的整体提升。通过开展“管理干部比作风,看谁的工作绩效高”、“教研组长比科研,看谁的研究成果多”、“骨干教师比引领,看谁的示范作用大”、“年轻教师比教学,看谁的专业成长快”、“教辅人员比服务,看谁的吃苦精神强”等“五比五看”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学校有高级职称教师96人,省市特级教师、领军人才、教科研中心组成员、学科带头人62人,聘请54名企业技术骨干或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42名专家级人才指导专业建设;选派教师赴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进修培训;完成国家级课题2项、省级课题6项、市级课题10项、校级课题56项;有400余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公开期刊上发表。学校师资队伍水平得到整体提升,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初步建成。

三、服务能力求提升,凸显专业内涵建设的宗旨

专业内涵建设的目的就是提升服务能力,宗旨就是为企业、“三农”及社会提供更优质的贴心服务。学校进一步明确了服务江都、辐射扬州、影响长三角地区的办学思路,在人才支撑、吻合区域经济发展、主动服务经济社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校企融合,为企业服务

本着“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专业内涵建设为落实到企业服务,实行委托培养、“订单”培养、招工与招生一体化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服务企业,在“领校进企,引企入校”方面,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与江苏一重数控机床有限公司合作,运用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培养新型实用型技能人才,真正实现“企中有校,校中有企”紧密型合作,实现学生当地就业,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服务企业,开展“职业教育服务到园区”主题活动,跟踪江苏亚威机床股份有限公司、扬州嵘泰工业发展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邀请行业企业领导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和指导技能教学,不断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扩大“订单”培养比例,实行“校企人才培训、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双向互动模式与教学产研一体化”的校企合作机制。

服务企业,取得实效。2012年初,《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第三期以《风景这边独好》为题将学校校企合作内容作为典型事例进行专题报道。2012年9月26日,《江苏教育报》刊发了《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现新突破》的专题报道,江都中专校的校企合作被作为典型作重点介绍;同年11月21日,《中国教育报》又以《从“恋爱难”到“喜联姻”》为主标题,报道了江都中专校破解校企合作瓶颈的成功做法。在扬州市2012年度各类教育工作综合考评中,该校的“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获特色项目奖。

(二)根植农村,为“三农”服务

学校按照“政府主导,学校承办,社区联动,项目引领”的总体要求,“以农业技术培训为载体,造就新农村建设致富人;以职业技能培训为龙头,转移新农村建设富余人;以就业创业培训为依托,培养新农村建设接班人;以农民学历教育为抓手,培育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培养“四人”为目的,以江都社区培训学院为龙头,联合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及各成人教育机构,搭建起农民培训教育三级网络,积极开展农业专业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就业创业培训、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等各类面向“三农”的培训教育项目,长短结合,校镇结合。

近年来,江都高效规模农业发展迅速,尤其以花卉苗木、优质蔬果、特种水产为首的高效农业比重上升到45%,产量效益明显提高。为此,学校依托社区培训学院的平台,以13个乡镇为中心,以地方成人学校为阵地,围绕本地特色农业、现代农业,积极开展大棚蔬菜、苗木花卉、水产养殖、特色水果栽培等现代农业技术培训。一方面组织教学小组,进村到户,送教下乡,把科技、教育和农业密切结合起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另一方面,制作方便农村学习者的“教学包”和VCD等农民较易接受的课程载体,使职业教育更开放、更灵活、更平民化。学校每年服务“三农”培训规模达到6000人次以上,年均接受继续教育、学历教育的农民学员1000人以上,覆盖全区13个乡镇,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了一支留得住、用得上、素质高、范围广、数量足、有致富带富能力的农村实用型人才队伍,学校已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和“三农”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2013年2月19日,《中国教育报》第三版“职教周刊・实践探索”栏目以较大篇幅登载了学校邓立新校长撰写的《主动服务让小学校派上大用场》一文,详细宣传了江都中专校服务“三农”的具体做法,在省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