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25:0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综合音乐欣赏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长期以来,音乐鉴赏作为普及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深受广大美育工作者及在校生的普遍青睐,多年来在学生的美育方面一直起着积极而有效的推动作用。那么如何针对普通学生特点,更有效地渗透音乐鉴赏教育理念,使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和能够更有效地提高呢?根据大学生的音乐欣赏层次和阶段性的主要特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教会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受、体会来进行音乐欣赏
就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所创作的钢琴独奏曲《献给爱丽斯》而言,其创作源泉来自于贝多芬自身的一段恋情,音乐家贝多芬将他与自己的学生——美丽少女马尔法之间纯洁、美好的爱情。以及其间所发生的矛盾、冲突和最终和好的爱情历程,写在了五线谱上,并通过音乐这种特有的形式表现了出来,但恰恰是这种生活当中最真实、最普遍、最美好的感情,却被音乐家变成了不朽的乐章:这就足以证明艺术来源于生活,一切艺术创作的源头都是都来自于生活。每一部音乐作品的诞生往往是生活和情感的一种体现、高度升华和凝结。
对于普通的学生,他们当中绝大多数人处于青年时期,这一时期决定了他们具有思想敏锐、情感丰富等显著特点,如果在教授音乐鉴赏课的过程中,能教会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受、情感体会来欣赏音乐作品,将会使学生更容易领略和掌握音乐鉴赏的方法,并且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教会学生运用“通感”的方法进行音乐欣赏
“通感”是指性质和形式完全不同的两种事物所给人的相同的感受。在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中曾有过这样的一段话:“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影子,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里的“月光”与“影”同“梵婀玲”上奏着“名曲”看似毫无相似之处,可细细体味它们之间那种美妙、宁静、轻灵、飘渺、谐和的感觉是相同的。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教会学生运用这种“通感”。结合音乐主题,再结合自身的一种感受,进行音乐鉴赏将更有益于音乐欣赏课的授课效果。这就是音乐鉴赏当中的“通感”。即视觉与听觉之间的一种通感,如果将这种“通感”运用到音乐鉴赏的讲解过程当中,会使学生很容易从作品当中体会一种来自于身边的切身的感受,对于音乐欣赏课的讲解是非常有帮助的。
对于普通学生而言,他们的理解能力强、知觉丰富,如果在音乐鉴赏课当中适当地将“通感”的方法运用到其中,将会提高音乐赏析课的授课效果。
另外,我们还应当告诉学生音乐语言不同于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所接触的说话的语言,音乐语言所表达的喜怒哀乐,完全是利用音乐所特有的音的特征来表达的,当音乐所带给人的感受和人类内心对某件事物的切身的感受产生共鸣时,我们认为我们所说的“通感”产生了,有了这样的通感,我们就很容易与作曲家跨越时空产生共鸣,更好地理解到作曲家的创作意图,音乐鉴赏课也自然会达到一定好的效果。
三、在音乐欣赏讲授过程中应当运用的三个“过渡”
对于普通的学生,由于音乐基础相对薄弱,但理解能力强所以在对他们讲解音乐鉴赏课时,应力求做到深入浅出,由浅到深、逐步过渡,根据这一原则,笔者总结归纳出了三个过渡。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最易于欣赏和接受的莫过于声乐作品了。因为声乐作品结构简单,有歌词,并且歌词的内容,与旋律所要表达的情绪,基本上是相一致的,所以在教授音乐欣赏课时,应当首先由讲解声乐作品入手。不仅是因为声乐作品易于欣赏,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通过对有歌词的音乐的欣赏,了解音乐的表现、发展、和欣赏的规律,更准确地理解音乐所要表达的含义,从而逐步过渡到器乐作品的欣赏。在讲解声乐作品时,首先应让学生了解作品词、曲作者的生平,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歌词的含义。通过举例和讲解。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音乐旋律发展的特征,并锻炼学生在脱离掉歌词的基础上,依然能够欣赏歌曲的旋律,通过旋律进一步理解音乐。这样的过渡会使学生在进入到器乐作品欣赏部分时不致感到不知所云或无所适从。
2、由民间音乐欣赏过渡到西方音乐欣赏
每一个民族都有本民族自己的语言。虽然人们常说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但每一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审美习性,音乐作为一种民族特有文化。有时会像血液一样融入到人的身体里,它甚至是根深蒂固,与生俱来的。比如说每每播放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民族器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对于很多学生而言,都是耳熟能详的民族乐曲,如果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我们能首先将这些作品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介绍给学生,会使学生感觉亲切、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音乐作品欣赏,尤其是在讲解作品结构时。学生较之就更容易理解,在此基础上再逐步过渡到西方音乐,比如说《命运交响曲》、《蓝色多瑙河》、《仲夏月之梦》等等,这样会使学生对于音乐语言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从而能够进一步吸引学生的鉴赏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 (C)-0000-00
乐感指的是一个人对于音乐的感知能力。乐感可以帮助人们对音乐有更好的理解,并更好地辨别音乐元素。初中音乐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乐感,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乐感及鉴赏能力,需要学校与教师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学校要加强音乐课的重视程度,教师要努力探究科学的教学方法与创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综合音乐水平得到提高。
1培养中学生乐感的策略
1.1强化基础训练,多进行视唱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内容形式。良好的音乐理论基础是培养乐感的基本保障。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加强学生音乐基础的训练,然后再进一步深入地学习音乐知识。要鼓励学生平时多进行听觉训练以及视唱。良好的听觉能力是培养乐感的基础,有了良好的听觉才能更好地对音乐进行感知。在听觉训练的同时要引导学生进行视唱,先进行旋律的视唱,在对旋律有了良好的理解后再唱歌词。要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将学生的音乐基础提高。
1.2利用丰富的音乐形式,培养学生乐感
音乐是高低、长短、强弱不同以及音色有的差异的声音有序排列组织而形成的艺术,有着多种多样的形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地选择音乐形式,挑选不同风格形式的音乐来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充分的刺激,诱导学生形成自己的审美标准,来辨别音乐的表现形式以及表现手法。学生在欣赏音乐时要全身心投入,建立起心中的听觉。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对学生的兴趣进行激励。例如在听完《怒放的生命》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音乐中表达的意境做出感想,体会到音乐中对旺盛生命力的表现。再通过不同风格的作品来突出这一特征,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1.3鼓励学生自主演唱,以巩固乐感
培养乐感是提高学生综合音乐素养的手段,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要多鼓励学生进行歌曲的演唱,并从中了解到歌曲的情感以及歌词中所表达的意思。这对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
2初中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培养
音乐鉴赏能力是对音乐作品进行综合分析领悟的能力。目前初中音乐教学对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视,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呢?
2.1建立良好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课堂环境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学习兴趣有着直接影响。教师在上课时要对座位、音乐家画像以及背景音乐等多方面下功夫,努力为学生打造一个气氛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以便充分地提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可以在课余时间以校园广播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音乐的熏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提升音乐鉴赏能力。
2.2提高学生主体地位,丰富音乐教学方式
在新课改的影响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音乐课堂也应不失时机地改变传统的教师讲解为主的课堂形式,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现状,反客为主,在课堂上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对音乐进行欣赏与理解。在课堂上要注意师生的角色转换,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在一旁以向导的形式进行引导。例如在鉴赏《梁祝》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音乐进行欣赏,让学生在课堂上对音乐中包含的主题进行分析讨论,教师在一旁进行引导,让学生自己感受到乐曲中描绘的唯美爱情故事,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自主进行音乐鉴赏的能力。
2.3运用对比教学方式,培养学生鉴赏能力
在音乐教学中,常常引入对比教学法。对比教学法可以引导学生在分析音乐时在各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学生可以在对比分析的过程中对不同的音乐中的创作、演奏技巧等多方面的不同有更深刻的理解,并充分地理解音乐中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针对同一作品进行不同演绎形式的对比,引导学生对不同演绎形式的优点与不同进行分析总结,并从不同角度来对作品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出最终的结论。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不同作品之间的对比。由于作品的不同,在演绎方式、表现形式等方面都有着一些不同之处,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这些不同点进行认真的对比分析与总结。例如在对《春江花月夜》与《野蜂飞舞》两个作品进行对比时,可以从主体形式、演奏方式等多个角度来进行分析,再引导学生找出两者共同点,即都是对作者心情的表现。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不断地思考,可以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分析总结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2.4有效地利用多媒体,在感官上刺激学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校中多媒体教学已经基本普及。音乐教学要充分地利用多媒体设备,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相比传统的黑板教学,多媒体课件有着更加直观的视觉冲击力以及更好的影音体验,可以更好地使学生融入到音乐当中,学生可以在完整的音乐情境之下获得丰富的感官刺激,从而对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有更全面的提升效果。充分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教学,对音乐教学有着非常大的助力作用。
3结语
总之,培养学生的乐感和鉴赏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应该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并尊重学生的需求,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更好地欣赏与享受音乐,在欣赏音乐魅力的同时提高乐感以及音乐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利锋.初中音乐教学中乐感及鉴赏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杂志, 2012(12):122-122.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9-0-02
音乐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并通过它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而具体到音乐欣赏教学中来,教师的责任是引导学生用审美的态度来欣赏音乐,并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形成,对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音乐欣赏教学中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就成了音乐欣赏课的重要任务。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学生的认知特点就是从兴趣出发,以直观的形象思维为主,因此音乐欣赏课要以学生的这种思维特点为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形成学生对音乐欣赏课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保证。而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强大的直观性、趣味性,符合学生从兴趣出发的认知特点,如果恰当地应用于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动觉等多种感官综合感知音乐,定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开发。在这种理论思想指导下,音乐欣赏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怎样整合,我做了如下探索:
一、通过视觉信号为音乐欣赏教学服务
在音乐欣赏课中使用表现音乐内容的投影、录像、录音、电脑课件等丰富的视觉信号,来弥补学生表象储备的不足,便于学生利用形象思维分析音乐信号的含义,捕捉音乐形象。
1、课前使用:学新课前用“视觉信号”引导学生进入音乐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给低年级学生上音乐欣赏课,一般采用课前先观看描写该音乐情节的“视觉信号”材料,学生会立刻被视觉信号吸引,从中了解了音乐要表达的事物,引起对新课的兴趣。这是因为在形象信息材料中,视觉信号是第一直观的,也是第一易引起学生兴趣的学习材料,学生通过视觉信号了解了音乐要表达的事物后,才易感受音乐听觉信号的含义。
例:在《玩具兵进行曲》的欣赏教学中,我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了首位,以激发每个孩子的学习兴趣为最高宗旨,并将其贯穿全课。在听赏前,我借助媒体为音乐配上动画,根据音乐的不同内容制作出玩具兵行进的各种动作和各种玩具的跳舞画面来辅助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还在课堂现场引导学生自己创设了符合音乐场景的“神秘的梦境”的氛围。乐曲讲述的是作者小时候的一个梦,梦中一群玩具兵偷偷溜出来玩耍、游戏。当我提问:“玩具兵不能被打扰怎么办?”时,孩子们便纷纷自动以各种姿势“躲”了起来,安静专注地听音乐与赏动画。这样使孩子们犹如身临其境,真正融入了音乐情景之中,这对于理解音乐起到了很大帮助。
2、课中使用:学习中对音乐形象把握不准时,用“视觉信号”帮助学生捕捉准确的音乐形象。
如:欣赏曲《扬鞭催马运粮忙》教学中,学生在初听中判断出这首乐曲是ABA式的三段体,但这首乐曲表现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且每一部分又在讲述着什么,学生心里是模糊的,因为音乐所表现的形象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差距,他们无法真正体会乐曲所反映的内容及感受。于是我请同学观看了自制音乐片《扬鞭催马运粮忙》,学生立刻在“视觉信号”中了解了第一乐段描绘丰收后的农民粮满车、歌一路,喜气扬扬地向国家交售公粮的情景;第二乐段舒展喜悦的音乐描写了农民们送公粮的心情;第三部分的音乐更加热烈欢腾,一下子把运粮车队来回奔忙、农民吆喝着赶马的热闹红火场面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很容易地让学生捕捉到了准确的音乐形象。
3、受阻使用:当学生在想象力训练或在自创动作表演音乐等环节思路受阻时,用“视觉信号”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又如在欣赏《单簧管波尔卡》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环节中,我要求学生想象并表演舞蹈波尔卡,学生表演得很单调,说明由于受表象储备的限制,想象力与创作动作的思路受到了阻碍。此刻我请学生观看了外国民间渠道艺术家表演的《波尔卡》舞蹈录像,学习其中简单的动作,观后再让学生根据现有的动作进行简单编创。由于学生在“视觉信号”中受到了启示,思路畅通了,设计出了比原先更丰富的队形与动作来表演音乐形象。
4、突破重难点使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保护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能力,经常激发他体验学习快乐的愿望。”在引出了学生的情感共鸣之后,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艺术创新,引起感情的升华。艺术创新是学生主动参与音乐、体验音乐的最佳方式。如:聆听完《在钟表店》时,多媒体表现各种钟表摆动的情景与声响,启发学生来探寻不同的钟表所发出的不同声响来表现不同的节奏,为孩子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表演力、创造力。轻松地突破了重点,解决了难点,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通过听觉信号为音乐欣赏教学服务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欣赏课就是要引导学生反复地、多角度地、在积极思考的状态下倾听音乐,最终完成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任务。因此,怎样科学合理地使用听觉信号来引导学生鉴赏音乐需要精心安排。
如:《寻找生活中的声音》一课中,我安排了欣赏曲《在钟表店里》、《野蜂飞舞》、《赛马》的片段欣赏。在这课中我并没有让同学们孤立地聆听日常生活中的声音,而是将日常生活中的声音与音乐中模拟的声音相结合着聆听,如钟表声与《在钟表店里》结合、动物的声音与《野蜂飞舞》结合、脚步声与《赛马》结合等,充分体现出音乐性。在教学时,由课件中具体的场景出发,一步步引领学生聆听、模仿、辨别日常中自然界动物界的声音,直至过渡到音乐的聆听。如果没有色彩鲜艳、形象各异的小闹钟图片和清脆悦耳的多种闹钟声来吸引学生,就难以让学生细细聆听《在钟表店里》,充分感受音乐;如果没有游戏“猜一猜”,结合着各种森林小动物的叫声与画面,就无法紧紧抓住学生好动的心,认真聆听音乐《野蜂飞舞》;如果没有媒体的帮助,播放各种生活中的声音素材,也就无法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创编各种小故事,在实践活动中检验和评价了教学效果,把音乐课推向了。整堂音乐课,信息技术的充分运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平时教学中,我认为听觉信号基本可以贯穿在这样几个环节中:
1、边想边听:让学生带着问题听音乐,调动思维的积极性。
如低年级阶段欣赏音乐时,可先用“视觉信号”及讲故事等手段使学生了解音乐要表现什么,然后提问:“音乐到底用什么样的速度、力度等手段表现这个故事呢?请你听音乐,从中得到答案。”学生会边听边积极地思考问题,寻找答案。带着问题去鉴赏音乐才能够引起学生对音乐的相当兴趣。
2、边动边听:
边做律动边听音乐,它可以配合“边想边听”来使用,这种活动可达到用动觉辅助听觉感知音乐的目的,能使学生在动作的韵律中很快体验到音乐的速度、力度等特点,边动边听为学生开辟出了一条鉴赏音乐的途径。
3、边视边听:
把音乐制成电脑课件,使较费解的听觉信号化为形象的视觉信号,既可以表现音乐情景,也可以表现音乐结构,如(乐段、乐句),还可以表现力度、速度、配器等,这种做法可使较抽象的听觉信号迅速转化为形象的视觉信号,使学生迅速、准确地理解所欣赏的曲目,达到化难为易的目的。
三、视、听、动结合创造音乐氛围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音乐欣赏教学,不仅可以使抽象的东西化为具体,使难理解的东西变为容易理解的东西,而且还可以把空间放大或缩小,把时间的间隔缩短或延长。例如:在欣赏《四季歌》时,通过多媒体课件我可以让学生在春天中欣赏冬天白雪飘飞的景色,不仅可以欣赏南方的冬天景色,也可以欣赏北国的冬天景色,更可以看一看外国的冬天景象。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视野变得更广阔,学习不再是单一的知识点,而是从综合的知识面上学习,既发展了形象思维,也发展了抽象思维,学习变得更轻松,更有兴趣。学生在这三位一体的活动中受到视觉美、听觉美、韵律美的多重熏陶,形成高超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
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于音乐欣赏教学中,达到了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的学习目的,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开发。由此可知,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于音乐欣赏教学,对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音乐史欣赏音乐审美非音乐专业
Key words:Music history appreciate music esthetic non-music specialized
《中国音乐简史与欣赏》是综合大学非音乐专业的一门选修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不仅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与近代音乐文化的基本知识,正确认识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和音乐的发展规律。同时,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热爱中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传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自觉地成为中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热爱者、和继承者。一个在艺术上落后的国家,一个在音乐上蒙昧的民族,很可能造成在科学技术发展上停滞不前,从而导致整个民族的萎靡衰弱。可以说,音乐教育无论对人类进步还是对个人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道出了音乐对塑造国民性的重要作用。笔者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三个方面对该课程做出了相应的改革与思考。
一、教学内容
1.音乐历史文化与音乐作品欣赏并举互重
音乐历史绵延数千年,音乐作品浩如烟海,其间所涉音乐理论何其深也!但综合大学学生大多缺乏基本的音乐背景,若直接讲解音乐理论,或单纯讲解音乐知识,不仅内容显得枯燥,而且也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不同程度的抑制。以历史、文化的结合来给学生讲解音乐,不仅会使学生了解旋律、节奏等音乐的形态要素,也会使学生通过文化去感受音乐,去理解艺术,使学生真正理解音乐艺术的构成方式。况且,随着听感能力的提高,学生的审美诉求也会相应增长,他们并不想仅仅停留在感性的音乐欣赏的层面上。结合音乐讲授音乐史和音乐理论知识,或者说更多地讲授一些学术化的内容,会使很多同学都对音乐更感兴趣,也会使他们在较高和较深的层次上欣赏音乐。
2、教学内容的安排做到理性和感性相结合
音乐史属理论课程,相对比较枯燥,因此,在教学中既要注意语言的条理性,还要注意语言的生动活泼性,并穿插一些历史名家的成才佳话和趣闻,使同学们在学习中受到激励,让枯燥乏味的理论课变得生动活泼。正所谓,严肃中不乏乐趣,活泼中渗透思考。还需注意的是,要经常将当前最新学术信息尽快传达给学生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多进行独立思考。
3、汉族音乐与少数民族音乐并重
目前在各高校进行的音乐史课上多注重传统音乐的讲述所用教材也多围绕汉族传统音乐展开,这对学生全面了解中华民族音乐是极不利的。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我们辽阔富饶的国土上,居住着56个民族。各族人民以辛勤的劳动,开拓疆土,发展经济,创造了祖国的历史和文化,共同缔造了我们伟大的祖国。我国光辉灿烂的音乐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是各民族音乐文化互相交融、互相吸收、互相促进的结果。如果在教学时忽略了少数民族音乐,对于我们灿烂的文化将是一个多么大的损失同时也不利学生在中华大家庭中的认同感。因此要各种音乐文化并重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音乐史。
二、教学方法
1、充分运用情景教学互内互外相结合
有条件的可以去一些名胜古迹进行实地考察,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可以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深刻理解“以实物为主,典籍次之,推理再次之”的研究方法为今后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这种方式有很多局限性,具体实施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2、加强与大学生艺术团的横向联合
中音史与声乐和器乐的结合。只要学校有大学生艺术团或音乐专业的都可以开展。我主要是通过开演唱会和演奏会来实施的。由于中国古代音乐史音响资料比较缺乏,同时,由于欣赏作品时间有限,学生对有些作品印象不深,理解不够。针对这种状况,我就选择一些有代表胜的古代音乐作品(包括声乐和器乐)布置给艺术团学生演奏或演唱,并取得各专业老师的支持与配合,由他们帮助作技术上的指导,先举办一些小型的音乐会。这样,既补充了音响不足的困难;又使学生近距离的参与,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加强了对作品的理解和风格的把握;而且,这种方法对普及中国传统音乐也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还可以让音乐专业的学生担任音乐会的伴奏任务,通过自己亲自配器、排练和演出,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这无论是对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还是音乐专业的学生都是一个很好的锻炼的机会。对于教学的效果是双赢的。
3、老师应该是位优秀的“导游”启迪学生自己去发现欣赏对象的美之所在
课程的讲授应该是双向和多向性的,加强师生间以及欣赏者之间的沟通。实际上,学生们在听了众多感人的音乐后,是非常渴望和别人及老师交流的。因为对于同一部作品来说,每个人的感受都是不同的,相互间的交流有助于让欣赏者更全面地理解音乐作品。“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多义性和欣赏者的再创造。对此,可以留一些开放型的思考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思考。
音乐是感性而抽象的艺术,人在不同的时间、场合以及不同的心境时,对音乐的感受是有差异的,不能用一种评价来下定论。对作品的讲解,最好在学生听后进行,否则可能会缩减学生们的想象空间和对作品的新鲜感。可将几个不同音乐家的风格、作品做一比较,使学生们明白各自的特点所在,既增强了印象,也有利于记忆。如果条件允许,可尽量挑选由作曲家本土的乐团和指挥演奏的作品,以保证作曲家本土文化的原汁原味,有助于学生更加
深刻地了解作品的内涵。
为增强师生的课堂互动,听乐后,可在课堂上或网络课堂上展开一些讨论,鼓励同学参与,激发对音乐的热情。在课堂上,可增加一些情景式的想象时间,比如说,在放乐曲时让学生们按照所听的音乐的感觉想象一些场景,然后大家讨论听过乐曲后的感觉并描绘一下想象的内容。
在音乐欣赏的审美过程中,老师应该是位优秀的“导游”,不是给学生灌输一些自古以来似乎已成规定的评价,而是启迪学生依靠他们自己去发现欣赏对象的美之所在。本课应该以音乐史为线索,结合文化发展与音乐发展规律相互间的联系,通过伟大作曲家们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所作的不朽名曲,来引导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然而,实现这一过程并非易事。讲解少了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作品,但讲解多了却又限制了学生的思路,在真正听音乐的时候容易被那些已经成型的评价所束缚,难以真正去体会、去寻找自己的感受。对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而言,音乐教育的核心就是音乐欣赏,“音乐欣赏是一切音乐教育活动的中心动力和真正目的”。这种音乐教育的过程,就是为了使学生们建立起欣赏音乐的爱好,在欣赏音乐时充分享受艺术审美的愉悦和。对于音乐,没有必要赋予它太多沉重的内容,更不必以雅俗来定是非。
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一种新型的授课方式―多媒体课件教学孕育而生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多媒体课件教学能够实现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信息并立体同步地全面输导,在各类层次的课堂教学中产生良好的效果和作用。对于高校开设的音乐史理论课程,多媒体同样存在着最大限度发挥其优势的可能性。
多媒体教学不仅突破了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而且大大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使学习内容变枯燥为形象,图文、音像、动画栩栩如生,犹如身临其境,能够大大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丰富教学内容,拓宽教学视野,激发学生思维。因此,构建多媒体教学模式至关重要。
1、创作相关内容的动漫作品
根据古代音乐典故和传说创作相关内容的动漫作品。例如根据伯牙和钟子期典故创作的动漫作品《高山流水》。画面简洁,音效结合,情景交融,篇幅短小,适合课堂播放和使用。在课堂上真实演绎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方鼓琴,志在泰山,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如泰山;志在流水,子期曰:洋洋乎若流水,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千百年来流传的“知音”故事。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现代考古资料,都可以作为课程资源在课堂上充分利用。例如1978年对位于湖北随县城郊雷鼓墩曾侯乙墓发掘的影像资料。在课程教学讲授过程中,运用多媒体切换到该影像资料,让学生在课堂上欣赏灿烂夺目的众多乐器构成的一座巨大的地下乐宫,同时,也认识到它也是一次轰动世界的音乐考古大发现。
2、制作课件时要考虑到整体版面的视觉效果
中国音乐史课件设计应根据中国视觉艺术的风格特点,版面宜典雅古朴,强调色彩柔和度。在整体设计风格统一的前提下,根据文字、乐谱、声音等对象的特点和需要强调特定内容,设计各具特色的版式。例如课件中版而的背景色调要根据教学内容做出相应的调整。在展示乐器图片时背景色宜浅淡,而为了突出中国画作品的写意和古典建筑作品的静谧,背景色宜厚重。课件中介绍的每一位音乐家都应有各自的生平介绍,以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和记忆。乐谱在版面所占的比例宜适中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教室不同方位的视觉清晰度。总之,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不能因版面的复杂而分散学牛的注意力,也不能因一成不变而令学生产生视觉和审关的疲劳,把握好设计的尺度才能使课件发挥其最大的优势。
四、结语
教师应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勇于奉献的精神。因为,在教学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工作量会大大增加,尤其会占用许多业余时间,如平时作业和论文的批改、音乐会的指导与排练,课件制作以及和学生之间的各种形式的交流等,这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调整和摸索。对此,我们应做好充分准备。
参考文献: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新的课程价值,倡导新的课程理念,对音乐课程评价提出了建设性的实施建议。意在创设科学的音乐课堂评价方式,有效地促进学生在自信心、音乐潜能、音乐感知、表现力和创造力等方面的发展,从而推动音乐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一、民主性评价构建丰富的舞台
新《课标》中指出的“班级音乐会”能充分体现评价的民主性,营造和谐、团结的评价气氛。定期定量地举行形式多样的音乐会,在班级里提供一个个展示不同艺术风格的舞台,让学生的音乐技能、感受、表现、创作及特长等有充分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从中学习自评与互评的方法。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综合音乐能力的了解与评析,更好地促进教与学双边活动的深人开展与提高;也有利于学校与家长对教师教学能力及效果的客观评定,不断完善对音乐课程的管理。
1、宽松愉悦的“演唱会”
唱歌是小学音乐教育的基础性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与乐于参与的课堂形式。从歌曲演唱的考核中,可以了解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的参与态度、兴趣程度、合作情况及协调能力;可以测评出学生的音准、音色、节奏感、气息运用、表现力等技能表现。举行单元性的班级演唱会能及时评价学段的教学情况,促进下一步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避免学生对“考试”的恐惧心理,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体现真实的教学水平。“演唱会”的表现形式是自由、宽松、合作的,也是丰富多彩的。师生都是演唱的合作者、表现者,也都是现场的评委。首先老师拟定一个评定方案让学生自评,然后互评,最后老师作指导性的点评或总结。例如给一定的分值,尝试去掉最高分与最低分的做法,让学生体验到公平的原则;参与的方式可以从本单元里自选一首歌曲,进行独唱、二重唱、小组唱、表演唱;或师生进行问答式对唱、或一组演唱另一组歌表演;一组唱歌另一组打击乐;还可以请同学为你钢琴伴奏……无论学生选择哪种形式,完成得较好的学生教师都予以肯定。如果第一次不太好,但能在多次表现中逐渐进步,更应得到鼓励与支持,并选择最好的成绩作为最后的评定结果。在这种宽松、愉悦的体验与表现中,更能激发学生声情并茂演唱歌曲,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地发挥,不断树立表现音乐的自信心。
2、诗情画意的“听赏创作会”
音乐欣赏在小学音乐教材中占重要的比重。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音乐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评价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和能力,应该考虑和利用音乐与美术、文学的综合和联系,拓展思路,使之更加广阔。由于学生阅历和文学素养的差异,每个人对乐曲的感受和理解就不同,应该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最擅长的表达方式来参与测试。例如:当学生听赏完一首或一段音乐后,他可以选择语言文字来描述,把自己的感受与理解说出来;也可以用线条、图案、绘画将联想到的与音乐有关的画面画出来;中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尝试配乐诗朗诵或拟题作文;编舞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创编一段律动或舞蹈来表现音乐的主题。参与评价的方式可以个人展现或小组合作,各小组的听赏内容可以自选,避免雷同。师生根据参与者不同特色的展示结果给予客观评议,各抒己见。评委及时在个人的评价表上作公正的评价记录。评价在民主、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自己,挖掘潜能,增强自信心。
3、富有创意的“课前十分钟”
创造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而创设“课前十分钟”的舞台,能为学生提供发掘潜能的即兴创造活动,运用音乐素材再创音乐作品的空间,鼓励探索和实践,相互激励和促进,增强合作与交往,关注全体与个体的全面发展;能深化教师对学生的个性评价与整体评价,有利于教学工作的不断反思与大胆探索。富有创新的课前十分钟就是在每次课程活动的前十分钟,让学生自选内容和形式到台前来展现自我的综合音乐能力。如为学过的歌曲配上表演、配上打击乐,给听赏过的乐曲编读新的故事或配乐表演。也可以利用校本教材或生活中的素材来创作:如模仿一段潮剧中的“青衣袖水”动作,演示一首喜欢的流行歌曲,学唱一小段快板,模拟赵本山学老太太等。在“十分钟”里,我们经常收获惊人的喜悦,体验学生发自肺腑的笑声,感受孩子丰富的表现魅力。
二、建立及时多样的评价记录
我们强调评价的全程化,也一定要做好评价记录的有心人。随时拿起笔记录每位学生的学习成长情况,才能使我们的评价更具科学性。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新的课程价值,倡导新的课程理念,对音乐课程评价提出了建设性的实施建议。意在创设科学的音乐课堂评价方式,有效地促进学生在自信心、音乐潜能、音乐感知、表现力和创造力等方面的发展,从而推动音乐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一、民主性评价构建丰富的舞台
新《课标》中指出的“班级音乐会”能充分体现评价的民主性,营造和谐、团结的评价气氛。定期定量地举行形式多样的音乐会,在班级里提供一个个展示不同艺术风格的舞台,让学生的音乐技能、感受、表现、创作及特长等有充分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从中学习自评与互评的方法。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综合音乐能力的了解与评析,更好地促进教与学双边活动的深人开展与提高;也有利于学校与家长对教师教学能力及效果的客观评定,不断完善对音乐课程的管理。
1、宽松愉悦的“演唱会”
唱歌是小学音乐教育的基础性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与乐于参与的课堂形式。从歌曲演唱的考核中,可以了解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的参与态度、兴趣程度、合作情况及协调能力;可以测评出学生的音准、音色、节奏感、气息运用、表现力等技能表现。举行单元性的班级演唱会能及时评价学段的教学情况,促进下一步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避免学生对“考试”的恐惧心理,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体现真实的教学水平。“演唱会”的表现形式是自由、宽松、合作的,也是丰富多彩的。师生都是演唱的合作者、表现者,也都是现场的评委。首先老师拟定一个评定方案让学生自评,然后互评,最后老师作指导性的点评或总结。例如给一定的分值,尝试去掉最高分与最低分的做法,让学生体验到公平的原则;参与的方式可以从本单元里自选一首歌曲,进行独唱、二重唱、小组唱、表演唱;或师生进行问答式对唱、或一组演唱另一组歌表演;一组唱歌另一组打击乐;还可以请同学为你钢琴伴奏……无论学生选择哪种形式,完成得较好的学生教师都予以肯定。如果第一次不太好,但能在多次表现中逐渐进步,更应得到鼓励与支持,并选择最好的成绩作为最后的评定结果。在这种宽松、愉悦的体验与表现中,更能激发学生声情并茂演唱歌曲,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地发挥,不断树立表现音乐的自信心。
2、诗情画意的“听赏创作会”
音乐欣赏在小学音乐教材中占重要的比重。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音乐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评价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和能力,应该考虑和利用音乐与美术、文学的综合和联系,拓展思路,使之更加广阔。由于学生阅历和文学素养的差异,每个人对乐曲的感受和理解就不同,应该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最擅长的表达方式来参与测试。例如:当学生听赏完一首或一段音乐后,他可以选择语言文字来描述,把自己的感受与理解说出来;也可以用线条、图案、绘画将联想到的与音乐有关的画面画出来;中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尝试配乐诗朗诵或拟题作文;编舞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创编一段律动或舞蹈来表现音乐的主题。参与评价的方式可以个人展现或小组合作,各小组的听赏内容可以自选,避免雷同。师生根据参与者不同特色的展示结果给予客观评议,各抒己见。评委及时在个人的评价表上作公正的评价记录。评价在民主、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自己,挖掘潜能,增强自信心。
3、富有创意的“课前十分钟”
创造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而创设“课前十分钟”的舞台,能为学生提供发掘潜能的即兴创造活动,运用音乐素材再创音乐作品的空间,鼓励探索和实践,相互激励和促进,增强合作与交往,关注全体与个体的全面发展;能深化教师对学生的个性评价与整体评价,有利于教学工作的不断反思与大胆探索。富有创新的课前十分钟就是在每次课程活动的前十分钟,让学生自选内容和形式到台前来展现自我的综合音乐能力。如为学过的歌曲配上表演、配上打击乐,给听赏过的乐曲编读新的故事或配乐表演。也可以利用校本教材或生活中的素材来创作:如模仿一段潮剧中的“青衣袖水”动作,演示一首喜欢的流行歌曲,学唱一小段快板,模拟赵本山学老太太等。在“十分钟”里,我们经常收获惊人的喜悦,体验学生发自肺腑的笑声,感受孩子丰富的表现魅力。
二、建立及时多样的评价记录
我们强调评价的全程化,也一定要做好评价记录的有心人。随时拿起笔记录每位学生的学习成长情况,才能使我们的评价更具科学性。
关键词:音乐教育价值观教学模式基础知识
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部出台了新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中,观念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更是搞好课程改革实验的前提。但要真正实现观念根本转变,又是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深入学习和贯彻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的同时,有必要对我国传统音乐教育进行深刻的再反思,这样有助于我们转变观念,以积极的态度来推进课程改革。
一、中外音乐教育价值观的差异。
长期以来,我国和一些音乐教育发展迅速并对国际社会产生重要影响的国家,如德国、匈牙利、前苏联、日本等国家在音乐教育价值观上存在着一些差异。
德国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首先关注的是音乐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巨大作用。卡尔·奥尔夫曾说过:“音乐教育是人的教育,对于一切,我最终关注的不是音乐的,而是精神的探讨。”他认为音乐是人类思想感情最自然的表达,每个人都具有潜在的音乐本能,因此音乐教育应该面向所有的人。
匈牙利著名的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所创建的音乐教育体系,其教育理念突出的一点就是“让音乐属于每个人”“音乐将伴随每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他多次指出:“音乐是人的教育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不具备这方面的修养,教育就不完整,离开了音乐就谈不上是个全面发展的人。”他认为音乐和人的生命本体有着密切关系,是人精神生活的需要,是每天生活的有机部分,没有音乐就没有完美的人生。
在对音乐教育本质的认识上,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论述:“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这种表述不仅反映了一个教育家特有的洞察力和使命感,更是揭示了普通音乐教育的本质,阐明了普通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
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的音乐教育思想最具人本主义的色彩。他表达这样的理念:“教音乐不是我的主要目的,我想造就良好的公民。”“如果让一个儿童从出生之日起就听美好的音乐,并自己学着演奏,就可以培养他的敏感、遵守纪律和忍耐等性格,使他获得一颗美丽的心。”
上述这些国家,虽然各自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都不尽相同,但对音乐教育价值观的认识上却比较一致,都明确提出音乐教育的价值在于“人的发展”“音乐应该属于每个人”。然而,长期以来,学科中心主义的指导思想影响着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造成了普通音乐教育的专业化倾向。即过于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的发展与需要。音乐教育的重点放在以识谱为中心的技术操练上,音乐对于一些学生来讲成了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造成了一些学生喜爱音乐,但害怕上音乐课的不正常现象。在对我国基础教育现状进行深刻反思的同时,对国际课程改革趋势进行深入比较,对未来人才需求进行认真分析后,国家教育部启动了新一轮课程改革,本次课程改革在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首先确立了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
二、认识与思考。
笔者有幸参加国家级音乐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习,在转变观念,吸收本学科最前沿的信息、学习新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接受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同时,再来重新审视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体会更深,对传统音乐教育的弊端也有了以下新的认识。
1.教学模式。
多年来,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过于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一些音乐课只能与极少数音乐尖子产生共鸣,大部分学生对音乐课越来越感到恐惧。唱歌教学几乎是一个模式:练声——节奏训练——视唱(识谱)——唱歌。这样安排,没有给学生持久的审美体验,没有给他们带来愉悦感,音乐教育的目的也就不可能达到。音乐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这些目标要通过精心设计,把孩子们对音乐的一种理解,把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性发展起来。音乐教育的重点不能再放在技术操作上,而要放在艺术表现上,要特别强调音乐教育中的音乐性。
奥尔夫讲过:“每个孩子心里都有一颗音乐的种子。”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让每一颗种子发芽。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大众教育,不是为学生提供未来从事某门专业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和技能,而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我们的培养目标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具有音乐审美能力的普通公民,因此,中小学音乐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美国与中国在音乐教育的价值取向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美国“要求孩子能当众自信地歌唱”,着眼人的发展,其音乐的作用远远大于音乐知识传授的本身。通过音乐教育培养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培养人的健康心理。在这里笔者要特别强调:
要经常给学生表演和表现的机会,唱得好、唱得不好是一回事,敢不敢唱是另外一回事,培养孩子敢于当众歌唱,是培养他的一种自信心,一种做人的勇气,一种对生活的乐观态度。通过音乐教育的手段,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人格教育,这样的音乐教育可达到的效果要远远大于单纯掌握咬字、吐字等歌唱技巧。
2.音乐基础知识教学。
一些传统的音乐教学法违背了音乐的本质。比如,学音程,教师让学生把要领背得滚瓜烂熟,但在琴上却并不能听出和声、旋律音程,这说明学生形成的音程概念只是数学概念不是音乐概念,这也说明只记概念是不行的,是没有价值的。再如,学习3/4拍的含义,学生从概念上会回答,但仅是简单记忆,与音乐没有关系,这在认知过程中属最低的简单记忆。按新课程的理念,如果换一种教学方法:即通过听音响来判断曲子中哪一首是三拍子(通过强弱来判断),同样,还可以放几段音乐,让学生来思考哪一首曲子不能作为队列行进的音乐,学生一定会通过身体感觉来正确地指出哪些是三拍子乐曲。这样把音响与概念结合起来,既发展了学生的听辨能力,又使学生真正理解了其中的含义,这样的教学符合音乐的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同时,又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贯穿于音乐教育的全部活动中。”因此,必须强调,概念必须与音响结合,离开了音响就没有意义了。
3.识谱教学。
长期以来,中小学音乐教育一直以识谱作为重点,但大部分学生的识谱问题仍没有解决。笔者从事中学音乐教学10年,在识谱教学中可说用尽了脑筋。记得1980年,无锡市首次五线谱教学试点就是在笔者所任教的班级进行的。在一段时间内,学生的识谱能力也有所体现,但实际真正的价值却不大。在笔者执教的锡师“弘毅”
艺校手风琴班,一些小学员的家长曾是笔者当时的得意学生,后来他们又进入了大学,具备了较高的学历层次。多年过去了,他们中的一些人连最简单的乐谱也认不得了。据他们讲,平时他们喜欢唱歌,但没有一首是通过识谱(认谱)学会的,而是听会的。笔者所在师范学校每年都举行音乐面试,这些考生都是来自无锡地区较优秀的初中毕业生,但真正识谱的廖廖无几,有的学生连《国歌》都唱不完整。这说明九年的识谱教学非但没有解决学生的识谱问题,而是让大多数学生离音乐越来越远了。笔者曾对刚入学的新生进行如下提问和测试:①问:除了初中教材上的歌曲,你是否还能唱出另外10首歌曲?在这10首歌曲中,有多少是你通过识谱来学会的?回答:全是通过听而学会的,不是通过识谱学会的。②在两个平行班中,选择同一首歌曲,甲班通过识谱来学习、熟悉,乙班是反复播放音响,通过听来熟悉,30分钟后两个班学生全学会了。但两周后,奇怪的现象出现了,通过识谱学会的甲班已基本全忘,而通过听唱学会的乙班却还能唱出而且较熟悉。上述两点说明:音响的记忆比识谱的记忆效果要好些。
那么,识谱教学还需不需要呢?回答是肯定的,问题在于:第一,必须给识谱教学重新定位。长期以来,大家都以识谱能力来衡量音乐教育的质量,这是错误的。
识谱不是中小学学生学习音乐的唯一标准,只是技能领域中的一种能力(如乐器学习中掌握乐谱是必须的)。第二,如何进行识谱教学。国外先进的音乐教育理论认为:识谱是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不知不觉中学会的,就如刚出生的小孩先会喊“妈妈”,到后来再来认识“妈妈”二字一样。先说后认,先唱后认,道理是一样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在阐述识谱教学时明确指出:“在音乐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表现活动中运用乐谱。”识谱教学可分五个过程:①唱名模唱;②唱名背唱(条件反射);③认识唱名;④按节奏因素读谱;⑤识谱视唱。在识谱教学中强调趣味性,要激发学生兴趣,切忌走入技术操练的误区。
4.音乐欣赏教学。
音乐欣赏教学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了解、欣赏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对音乐的感悟力是十分必要的。但传统的欣赏教学法脱离了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整堂课都是教师讲,教师放音乐,学生只是听众而已。
欣赏课的一言堂,一定程度上抹煞了学生创造力和探究音乐的兴趣。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引发想象和联想。”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抒发感情的艺术。音乐的欣赏过程就是感情的投入与体验的过程,它既包括欣赏者对于音乐内涵的感情进行体验的过程,也包括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
“奥尔夫教学法”把学生亲身实践,主动学习音乐作为一个教学基本原则,奥尔夫认为“元素性”音乐教育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教学,学生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表演者、演奏者去参与“元素性”
音乐教育。从视听演奏入手,让学生聆听音乐、引导学生通过身体运动及演奏简单易学的乐器去接触音乐的各个要素。由于身体的表现使音乐要素成为可以看得见的身体活动,这些音乐要素的作用就先后或轮流地显现出来了。这样人体就变成一个能理解音乐的要求、解释音乐的部分和整体的一种乐器。通过“人体乐器”展示音乐要素,又通过学习者的内心听觉和动觉的反馈表现出音乐的艺术性质。“元素性”
音乐教育,即把动作、舞蹈、演奏、语言融合在一起,使学习产生各种体验,这种体验接近生活,十分自然,能被每个学习者体会与理解。在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采用“元素性”音乐教学法,能使所有的学生(包括那些嗓音条件差,音乐基础差或对音乐没有兴趣的学生)都可以亲身实践音乐,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并在活动中体验音乐的美,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音乐素质,达到健全和发展全体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目的。
5.学科综合。
传统的音乐教育强调“学科本位”,与横向学科联系甚少。新的课程标准把“提倡学科综合”作为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
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新的音乐教材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十分强调这一点,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如听乐、吟诗、赏画等)。
在音乐教育中提倡学科综合,能有效地让学生处于多元、综合的思维中,更直观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及其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价值。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3B-0092-01
音乐课本是国家审定通过的教材,编者在编排时更多考虑到通用性和适用性,对于地方和学校实际考虑得比较少。校本课程抓住国家审定教材的局限之处,以学生的认知和兴趣为基础,紧扣学生日常生活接触的音乐元素和学习渠道,从而实现课程生本化。
一、整合学科资源,让校本课程绽放精彩
我们在研究初中各科教材时,发现不少学科都有与音乐相关的内容,体现了学科之间的交叉与相互融合的特性。在开发校本课程时,教师要考虑到学科资源之间的互补性,以音乐为基础,以互相促进为原则,在整合中挖掘出音乐素材,从而利用其他学科的导向作用,为音乐学习找到共性的方法,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
音乐欣赏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主题,教师可以整合学科资源,借助其他学科的作品表达方式领略音乐作品的意蕴。如语文教材中收录一些音乐的创作过程及听众反应的作品,作者以不一样的视角再现了音乐作品创作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是快乐的,也可能是痛苦的,但音乐教材由于篇幅的限制无法再现这些过程,校本课程就可以从这方面入手,促使学生用不同的视角欣赏作品,体会作品的创作背景及欣赏方法。开发校本课程的目的也是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而学科之间的整合是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重要资源,学生会在体会过程中理解表现方式。
二、整合校园文化,让校本课程焕发活力
音乐教育是校园艺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持续推进的今天,校园文化艺术节成为学生喜爱的特色活动,丰富多彩的校园艺术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表现平台,音乐作为校园文化艺术节不可或缺的内容有着重要的地位。但纵观苏少版音乐教材,涉及的校园文化艺术节的内容很少,在开发校本课程时,教师要考虑到校园文化对学生成长的影响,理解校园文化对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将校园文化中的音乐活动设计成教材,通过系统的教材为学生的音乐学习开辟平台。
如学校艺术社团,在苏少版音乐教材上仅提供一些合唱、声乐、乐器等方面的内容,编排时相对比较简单,而且对社团概念也没有过多涉及,学生想利用教材自发组织兴趣社团可操作性不强。在开发校本课程时,教师可以结合学校校园文化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设计几种操作性强又容易推广的社团活动方式,并巧妙融入音乐元素,使学生对校本课程产生兴趣,因为他们发现教材可操作性强,又实用。如合唱社团,教师可以将学生比较喜爱的合唱曲目收录,并将合唱的完整词曲编排进去,并对合唱的细节进行注明,学生社团看到校本课程时,就能自发组织活动。又如,乐器社团,教师可以精心搜集学生喜欢的乐器演奏知识,收集学生喜欢的曲目,设计一些乐曲合作演奏的方法,学生在课后就可以利用校本课程自发组织社团,从而让社团活动成为学生提升音乐素养的重要平台。
三、整合开发渠道,让校本课程释放魅力
音乐的表现具有多样性和抽象性,不同的音乐风格不一样,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不一样,因为他们的生活阅历和音乐基础是不一样的,在开发校本课程时,教师要考虑到音乐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结合本地学生的实际,多元化的开发方式能将音乐教育的美感挖掘出来,学生会在校本课程中体会音乐的情感,感受到音乐对生活的影响。
传统的校本音乐开发形式比较单一,难以突破纸质媒体的影响,但在当前背景下,学生接触音乐的途径很多,教材只是学生接受音乐基础知识的一个渠道,学生在课余时间接触到的音乐元素不再是静态的教材资源,他们喜欢动态的、可视化的音乐素材。因此,在开发校本资源时,教师要开拓开发渠道,既立足静态的文字素材,又结合当前学生喜欢的音乐元素,从互联网、电子作品中挖掘出校本课程资源,让学生喜欢的音乐走入校本课程。如,不少中学生对周杰伦的音乐非常喜欢,他的音乐、舞蹈成为学生课后争相模仿的对象,教师必须正视学生现实,主动将周杰伦不一样的成功经历和经典作品收入校本课程。教师可以将周杰伦成功背后付出的不为人知的艰辛呈现,并将他的经典作品收录,学生在校本课程中接触到周杰伦的音乐作品,又能了解周杰伦的成功并不是偶然,而是付出巨大的努力,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想学好音乐是需要付出努力的。
总之,校本课程是音乐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音乐课堂拓展的重要载体。教师在开发音乐校本课程时,要考虑到教材和学生之间的联系,结合音乐教材与学科之间的关系,挖掘校园文化的音乐元素,拓展校本课程的开发渠道,从而让校本课程生本化,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通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初中地方音乐课程资源校本开发与运用研究”课题研究论文。
音乐科目教学工作计划1一、班级情况分析:
二年级的小朋友活泼好动,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对音乐也不例外。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对于学校的规章制度,小学生守则都有了大概的了解。因此,在上课的时候他们都比刚来时做的更好了。二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地掌握了一些最基本的音乐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编创能力,但还需要进一步系统地学习,来获得更多的音乐知识,加深对音乐的了解。
二、教材分析:
教材从教育理念上,强调了“以学生发展为本”,音乐教育面对全体学生,也应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教材编写以审美为中心,以音乐文化为主线,以(音乐)学科为基点,加强实践与创造,加强综合与渗透,把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贯穿于始终。
三、教学目的要求:
1、会用优美、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能准确地表现歌曲中的情绪。
感受速度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听辨音的高低并会模唱。
2、初步了解民族歌(乐)曲的特点,能通过欣赏,演唱,发挥想象力表演。
3、通过演唱体现好伙伴之间的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4、了解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音调,激发对祖国民族音乐的热爱。
5、了解女声、童声的演唱形式。
学习休止符,并学会区别。
6、感受并体验不同歌(乐)曲的不同表现风格,尝试自己用自制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7、通过演唱,增强环保意识,增进自然常识,提高审美情趣,发展联想。
四、改进教学的措施
1、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在此基础上按课时,上好音乐课。
2、认真执行课时计划,严格把握35-40分钟的课堂时间,向35-40分钟要效率。
3、充分作好课前准备。
4、认真按照教案上课,在课上多给学生自我表现和发问的机会。
5、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打好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6、根据本校条件设备,充分利用投影仪、录象、录音机等教具,努力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7、方法:示范: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鼓励、表扬法:通过鼓励表扬大体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材施教法: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扬长避短,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
音乐科目教学工作计划21.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年级共有学生68人,这些学生都很喜欢上音乐课,但是不喜欢学习乐理知识,误认为音乐课就是唱歌课,而且这些歌曲可以是书本上的,也可以是现在流行的。还有的同学讨厌教师教谱,一唱谱就想睡觉的感觉。再加上五年级时期的学习阶段有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学期,学生将巩固并自己应用曾经学过的知识,而且,学期学习的知识又为今后几年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分八个单元,教材内容的安排上强调了音乐与大自然、音乐与生活、音乐与人、音乐与动物的联系等等,内容丰富多彩,既有民族的、又有外国的,把音乐置身于大文化背景中,以文化主题组织教材。本册教材中,增加了许多学生唱的歌曲以及欣赏内容,更不同的是,大大增加了学生创作、表演、动手等活动,为学生的音乐学习创造了一个丰富的资源环境。
3.教学目标
3.1唱歌部分
3.1.1、紧抠教材、大纲,教唱书本上的歌曲
3.1.2、遵循每节课前先教10分钟乐理知识,再教唱歌曲
3.1.3、教唱歌曲遵循先听录音范唱,再由教师教谱,教1—2遍词,然后教师弹琴生听音高自学,直到正确为止。
3.1.4、每学一支歌曲,下一节课应该进行检查,让个别学生起来演唱,若有不正确的地方师及时进行教正。
3.1.5、有学习有记载,有学习有考试。
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音乐课的意义。
3.2欣赏部分:
结合音乐作品的欣赏,了解一些旋律的初步知识(如旋律进行的方式、特点和一般的表现意义),以进一步加强情感体验的能力,加深对音乐形象的感受,进入比较深入的欣赏。
4.教学重点、难点
4.1、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音乐欣赏水平
4.2、进一步加强基础乐理知识的学习
4.3、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歌唱水平
4.4、能参与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创编活动
5.教学设想
5.1、认真备课,做好前备、复备工作,为能使学生上好课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备课时注意与新课标结合,并注意备学生。
5.2、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要注意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法,使学生能够充分发展。
5.3、设计好每堂课的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4、课堂形式设计多样,充满知识性、趣味性、探索性、挑战性以及表演性。
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他们限度地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并注意在课堂上采取一定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5.5、积极和其他学科沟通,积极研究学科整合。
响应新课标要求。
5.6、多看多听其他学校的课程,在本校多实施,使学生开阔眼界,从中总结经验。
音乐科目教学工作计划3一、教材分析
作为全新的教材,在编写中体现以下基本理念:
1、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2、以审美为中心;
3、以文化为主线(单元主题);
4、加强实践与创造。
共编10个主题单元,基本内容包括:聆听、表演、编创与活动(重点内容)。新教材的曲目选择,考虑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注重歌曲的可唱性与欣赏曲的可听性。降低过难的识语要求和过高的技能技巧,一律师改用图谱为主。在创造与活动中,开展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评估多方位,多角度,形式丰富多彩了。
二、学段目标:
1、激发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2、开发音乐的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
3、能自然地、有表情地歌唱,乐于参与其他音乐表现和即兴创造活动;
4、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
三、具体目标
(一)感受与鉴赏
1、感受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用声音或打击乐器模仿。
2、听长短音;
3、体验不同情绪的音乐;
4、聆听进行曲、舞曲、儿歌不同风格并作出相应;
5、聆听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儿歌、童谣及小型乐器片段,初步感受风格。
(二)表现
1、歌唱的正确姿势;
2、每学年背唱4、6首歌曲;
3、学习常见的打击乐器,歌曲伴奏;
4、能作简单的律动、歌表演;
5、认识简单的节奏符号。
(三)创造
1、用人声、乐器声模仿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
2、歌词的创作活动。
3、线条、色块、图形记录声音或音乐;
(四)音乐与相关文化
1、乐于与他人参与音乐活动;
2、用简单的形体动作配合音乐节奏;
3、声音与生活的探索。
四、教学措施
1、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2、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3、遵循听觉规律,突出学科特点;
4、音乐教学各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
5、改革评价机制。
音乐科目教学工作计划4一、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小朋友活泼好动,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对音乐也不例外,因此,每周音乐课都被他们期待着。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对于学校的规章制度,小学生守则都有了大概的了解。因此,在上课的时候他们都比刚来时做的更好了。在歌唱,舞蹈方面也许是以前经常锻炼,表现非常好。三个班的小朋友情况大同小异,有一小部分虽对乐理知识掌握的不够,但是模仿能力比较强,而且也能熟练掌握。大约占整体学生的30%35%左右。50%的小朋友还可以,20%的小朋友唱歌时,五音不全,模仿能力又比较差。其中主要原因是没有接受过长期的训练,还不能很好的表现自己,性格内向也是原因之一。因此,利用音乐课及课外活动,培养他们良好的兴趣,打好基础是当前首要任务之一。
二、教材分析
二年级上册总共10课,分别是《问声好》、《时间的歌》、《童话故事》、《跳起舞》、《愉快的劳动》、《小动物的歌》、《音乐会》、《生活多快乐》、《美丽的动物》、《新年好》,其中歌曲有《早上好》、《小麻雀》、《时间像小马车》、《这是什么》、《小红帽》、《有一个人在林中》、《多么快乐、多么幸福》、《我的家在日喀则》、《不再麻烦好妈妈》、《种玉米》、《我的小绵羊》、《小袋鼠》、《快乐的音乐会》、《唢呐配喇叭》、《同坐小竹排》、《西伦达》、《金孔雀轻轻跳》、《大鹿》、《小拜年》、《过新年》让学生了解几首中国优秀的儿童歌曲和几首优秀的外国歌曲,并配以群体的音乐活动,如:齐唱、独唱等,这是一种以音乐为纽进行的人际交流,它有助与学生养成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欣赏有《森林水车》、《在钟表店里》、《调皮的小闹钟》、《小天鹅舞曲》、《糖果仙人舞曲》、《在北京的金山上》、《雪莲献北京》、《劳动歌》、《海娃的歌》《袋鼠》、《鸟店》、《百鸟朝凤》、《小乐队》、《阿细跳月》、《歌声与微笑》、《龟兔赛跑》、《窗花舞》、《晚会》等,以审美为核心,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音乐必要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感受与鉴赏
1、音乐表现要素
(1)感受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能够用自己的声音或打击乐器进行模仿。
(2)感受乐器的声音。能听辨打击乐器的音色,能用打击乐器奏出强弱、长短不同的音。(木鱼、碰钟)
(3)能够感受并描述音乐中力度、速度的变化。
2、音乐情绪与情感
(1)体验不同情绪的音乐,能够自然流露出相应表情或作出体态反应。
(2)体验音乐情绪的相同与不同
3、音乐体裁与形式
聆听儿歌、童谣、进行曲和舞曲,能够通过模唱、打击乐对所听音乐作出反应,能够随着进行曲、舞曲音乐走步、跳舞。
4、音乐风格与流派
聆听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儿歌、童谣及小型器乐曲或乐曲片段,初步感受其不同的风格。
(二)表现
1、演唱
(1)参与各种演唱活动。
(2)知道演唱的正确姿势。能够对指挥动作及前奏作出反应。
(3)能够用自然的声音,按节奏和曲调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
(4)能用不同的力度、速度表现歌曲的情绪。
(5)每学年能够背唱歌曲五首。
2、演奏
(1)学习木鱼、碰钟、镲、大锣、鼓的演奏。
(2)能够用打击乐器或或其他音源合奏或为歌曲伴奏。
3、综合性艺术表演
(1)能够参与综合性艺术表演活动。
(2)能够配合歌曲、乐曲用身体做动作。
(3)能够在律动、集体舞、音乐游戏、歌表演等活动中与他人合作。
4、识读乐谱
(1)认识简单的节奏符号。
(2)能够用声音、语言、身体动作表现简单的`节奏。
(3)能够用唱名模唱简单乐谱。
(三)创造
1、探索音响与音乐
(1)能够运用人声、乐器声模仿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
(2)能够用打击乐器或自寻音源探索声音的强弱、音色、长短和高低。
2、即兴创造
(1)能够将词语、短句、诗歌或歌词用不同的节奏、速度、力度等加以表现。
(2)能够在唱歌或聆听音乐时即兴地做动作。
(3)能够用课堂乐器或其他音源即兴配合音乐故事和音乐游戏。
3、创作实践
(1)能够用线条、色块、图形,记录声音与音乐。
(2)能够用人声、乐器或其他音源,创作12小节节奏或旋律。
四、教学重点
1、音乐与社会生活
(1)感受生活中的音乐,乐于与他人共同参与音乐活动。
(2)能够通过广播、电视、磁带、CD等传媒听赏音乐。
(3)能够参加社区或乡村的音乐活动。
2、音乐与姊妹艺术
(1)能够用简单的形体动作配合音乐节奏。
(2)能够用简明表演动作表现音乐情绪。
(3)能够用色彩或线条表现音乐的相同与不同。
3、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
(1)能够了解声音与日常生活现象及自然现象的联系。
(2)能够用简单的韵律操动作配合不同节奏、接派情绪的音乐。
五、教学措施
1、抓好并巩固课堂常规,有明确的目标给他们。
2、扎实的训练和巩固学生的音乐知识。
(乐理知识等)
3、充分运用音乐课自身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4、充分落实每课的重点,教师要注意引导,尽量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不能知识走过场。
5、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并按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节。
音乐科目教学工作计划5一、指导思想
切实贯彻重要思想,以落实学校工作为核心,积极投入二期课改,认真学习研究课改新教材,促进教师由观念向时间转化;以学科教学展示为契机,深化课堂教学研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科组,形成学科特色。
二、教材分析
本期学科教材以高中音乐欣赏教材为主,开发校本教材,结合实际,以审美为核心,重在培养人的素质,改善教材的多样化、选择性和探索性,紧密围绕高中音乐教学模块,体现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三、学生现状分析
1、学生音乐艺术活动参与面不广,自主学习收集资料,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经验不够。
2、合作意识不强,学生个性发展不突出,艺术潜能没有得到全面开发,对音乐活动缺乏关注和参与。
四、任务和目的
(一)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树立四种意识。
1、要树立学习意识,认真学习教材,新课程标准和教育理论,深化学习本学科相关专业知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2、要树立责任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关注学校,关心学生,敬业爱岗。
3、要树立质量意识,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本期工作的重点,把握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研究教材、学生、教法、学法等。
4、要树立发展意识,注重实际,明确职责,更新观念,不断构建新的课程观。
(二)注重细节,重视过程,抓好常规工作。
1、规范备课、听课、评课制度,每周搞好一次教研活动,集中学习新课程、新理念,加强教师业务学习和合作交流。
2、以年级组为单位组建专业训练队,并分层进行训练与管理。
3、积极参与和配合学校完成新学期的各项活动,组织好校园周周乐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艺术氛围。
4、组织好5月份的全县初三年级音乐特长生选拔工作以及县中小学师生艺术节文艺会演。
5、抓好高三音乐专业生的文化学习及后段高考录取志愿填报。
6、加强音乐学科的教学交流与课题研究,鼓励全组教师积极撰写音乐教学论文与课例,组织本组老师参加“云阳杯”教学比武,培养青年教师,夯实学科组中坚力量。
五、教学工作措施
1、做到教研活动定时、定点、有计划地开展活动,要逐周探讨教学实际问题,要有中心议题,共同交流,相互引领。
2、要认真研究教材,从课堂教学的组织入手,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优化教学过程。
3、采用有效的学习型教研方式,开展专题研究,重点研究教学活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不断更新教师观念,不断改善教学行为,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六、新教材培训,促进新课程的实施
1、筛选一些有代表性的、有价值的内容,有计划地、系统地进行教研教改。
2、认真组织学习教育部__年新课标高考大纲,关注音乐教育的发展,关注高中音乐新课标的要求,切实整合教学资源,研究教育动态。
七、教研教改
1、以听课、评课与观课、议课相结合的教研方式,开展以说课—上课—反思—评课形式进行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2、完善评价机制,采用“基础+专业”的考试方式,促使学生在高中阶段自觉提高音乐审美欣赏能力,促使学科教育教学尽快接近教育部__年新课程高考大纲要求。
八、课外活动
在过去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音乐活动,建立管乐、民乐、合唱、舞蹈团队,推进课外音乐活动的普及与提高。
随着高等教育逐渐大众化,普通高校音乐鉴赏教学作为对大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成为高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大学音乐鉴赏课是面向非音乐专业大学生的一门素质课程,对提高大学生音乐欣赏能力、音乐素养和音乐技能,提升审美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音乐鉴赏是指鉴赏者通过对音乐作品的聆听和感受,获得精神的愉悦、理性的满足以及音乐美的享受活动。正像一位作曲家说的“许多人都在听,却没有听见音乐”。音乐鉴赏课程是一门大容量的综合性课程,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学习该课程需要鉴赏者根据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对作品进行品评、鉴赏。对于非艺术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其音乐基础知识相对缺乏,课程的讲授具有一定的难度。如何全面地提升非音乐专业大学生的音乐基础素养,并科学有效地指导其进行音乐鉴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面对非音乐专业学生开设音乐鉴赏课程,不能沿用针对音乐专业学生的授课方式及内容,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审美发展规律以及音乐素养水平,分析教学形式、方法及内容。通过对学生现状的调查,合理制定教学计划,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让学生从被动地“听”音乐,到主动地学习,积极地联想,深入地理解和感受音乐,体验音乐艺术深邃的内涵和充溢的美感,让学生成为音乐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从而养成优雅的品性,高尚的气质,获得至善至真的音乐美的教育。开好音乐鉴赏课程,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授课前对学生音乐素质现状进行调查
大学生进入高校,通常以文化课作为录取的标准,而学生的音乐素质,跟中小学音乐教育水平和学生自身对音乐艺术的兴趣爱好有极大的关系。因此,大学生的音乐水平差异性较大,有些学生具有识谱视唱、甚至演唱、演奏水平,但还有一些甚至是乐盲。面对音乐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音乐鉴赏课授课前必须对学生的音乐艺术水平进行调查摸底,搞清楚有多少学生具有识谱能力,有多少学生具有演唱能力,有多少学生有音乐兴趣爱好,有多少学生不懂乐谱、不会唱歌、甚至不喜爱唱歌,有多少学生喜欢乐器,喜欢什么乐器,演奏水平有多高,学生喜欢什么样的音乐,等等。根据对学生调查的基本情况,对其进行综合分析,提出问题,并制定对应措施。
二、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根据对学生音乐素质现状的调查,科学地制定教学计划和实践内容。将教学与实践合理地结合在一起。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音乐作品的高低、雅俗、难易、中外、古今、类别等,在教学中是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中到外的原则,让学生听懂理解,初步培养学生鉴赏音乐的兴趣,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教学中还可以利用视频、音响和史料等,进行各种形式的比较,如中、外音乐比较,同一作品不同演奏乐队、不同指挥的比较,同一体裁不同地区或不同音乐风格的比较,等等。通过比较,培养学生具备从多侧面、多视角欣赏音乐作品的能力,并以此进一步扩大他们的音乐视野。此外,还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某一音乐作品,通过想象、创造,并结合音响、歌唱、舞蹈、排练、表演等各种艺术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既保持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从多侧面、多角度地进行了音乐审美感受和音乐审美体验,以适应和满足不同类型的大学生的音乐鉴赏需要。
其次,要遵循少而精的原则。古今中外的音乐作品浩瀚如海,水平再高的演唱家和演奏家,也不可能演唱、演奏完所有的音乐作品。音乐作品鉴赏教学不可能对所有的音乐作品都进行逐一鉴赏。只能根据教学课时的多少及学生的鉴赏能力,本着少而精的原则,选择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进行鉴赏教学。但是,对选准的作品就不能泛泛而谈,应当精雕细刻,讲透讲深,让学生真正能够理解作品的内容、特点及风格。对鉴赏过的每一个作品,都有不同的收获体会,真正听出作品的滋味,得到艺术的享受及美的熏陶。音乐鉴赏课程重点是教会学生鉴赏的基本方法,起到典型示范、举一反三的作用,贪多求全是教学中的大忌。
另外,教师的个人素养和研究方向各有不同,教学内容往往按照教师个人研究的深浅而准备,研究深的多讲,研究少的少讲,甚至不讲,忽略了学生自身的需求。教师应该按照学科规律的要求、学生的需要,不断学习拓展自己的知识面,通过自身的学习钻研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对自己不懂的相关领域,还可以采用集体备课的形式,请几个教师一起研究和探讨课程的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学生学习更加积极、主动。同时,教学计划必须明确教学的指导原则、基本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效果的考核办法,贯彻计划的措施等。这样就可以增强教学工作计划性,减少盲目性。
三、采用科学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音乐鉴赏课是一门艺术课,不能采用灌输式、填鸭式、说教式等死板的教学方法,这些单一的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常常是教师单纯地讲,学生被动地听,既缺乏教学形式上的灵活性和教学风格上的多样性,更缺乏教学互动及情感交流,这样的教学方法,无形中使许多学生丧失了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需求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个人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形成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实践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采用预发式方法
欣赏前,不管音乐作品是声乐曲或器乐曲,也不论作品的规模有多大,授课教师一定要把所要介绍作品中的主要旋律(哪怕仅仅是片断)写出来,弹或唱给学生听,当然如果可能也可组织学生唱一唱。当他们熟悉了作品中的主题或旋律之后,再介绍这些优秀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作曲家的个性及风络、作品的形式、内容等。通过学生反复聆听,教师的引导、提问以及细致的讲解,指导学生进想和感情体验。例如,在介绍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时,首先把《梁祝》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让他们了解故事情节。要把贯穿作品始终的爱情主题弹或唱给学生听,还可以让学生一起唱,当他们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后,开始介绍作曲家的生平、创作背景及作品的结构,以及协奏曲的形成及特点,这部协奏曲与其它协奏曲的区别等,然后再把每一乐章的结构、手法、标题及内容作一个简要的说明,之后才是逐乐章的欣赏。当学生了解了作曲家的创作意图,明确了作品的主题及各种乐器和作曲手法在作品中的应用后,再聆听作品,那音响仿佛把他们带到鸟语花香、春光明媚的乡村,感受到梁山伯与祝英台真挚感人的爱情,以及双双化成一对彩蝶,在花丛中翩翩飞舞、形影不离的动人画面。
2.采用座谈讨论式教学方法
教师根据在课堂上讲授的音乐内容,与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分析,尽量活跃课堂气氛,使枯燥的内容充满丰富的感彩,构成一种平等的相互交流的关系。例如在欣赏相对简单的音乐作品时,教师可以先将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风格以及作品的曲式结构简单地讲解,并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再把学生分成小组,把音乐分成几个乐章,每组学生讨论分析一个乐章,最后再由各组选派的代表将分析的内容阐述出来。讨论式教学方法能够创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在课堂上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使他们的思想活跃起来,思维积极起来,学得主动起来。
3.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常与座谈讨论式教学方法一起使用。即教师要提出具有一定难度的或者学生质疑的关键性问题,引导学生拓宽思路,对音乐作品各抒己见。如学生聆听教师指定音乐作品,对作品的重点或难点的乐章,教师引导性地提出问题,让学生集体讨论,教师最后做总结发言。
4.采用情境式教学方法
这是音乐鉴赏课程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也是教学效果最好、学生比较喜欢的教学方法之一。即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学辅助工具,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如实物演示情境、音乐渲染情境、图画再现情境、语言描绘情境、扮演体会情境,等等,将言、行、情融为一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引发想像和联想,以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逐步养成聆听音乐、感受音乐的良好习惯,从而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例如欣赏作品《伏尔加河船夫曲》,在播放音乐的同时,用多媒体播放俄罗斯风情的图片以及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们拉纤的过程。一群衣服褴褛、骨瘦嶙峋的纤夫,胸前套着纤索拖着沉重的货船前行,空旷辽阔的沙滩上留下了一串串脚印……这一场景的播放,当时会使鉴赏者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更能深切地体会到歌曲所表达的感情。
5.采用快乐教学方法
所谓快乐教学方法,是因乐施教的教育方法,课堂上始终充满欢乐愉快、轻松舒畅、和谐融洽、幽默喜悦的气氛,让学生感到音乐鉴赏过程是美的享受过程,以利于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乐器的特性时,可以带一些乐器让学生参与演奏,还可以让学生用身边的用品,自制一些打击乐器,像沙锤、锣、碰铃、木鱼等乐器,让学生用自制的乐器演奏,在演奏和制作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音乐的快乐。
6.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音乐理论是音乐审美的基础,掌握一定的音乐理论是学生提高审美层次的重要环节。因此,加强对非专业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具备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感受音乐,才能走入音乐世界,进入音乐艺术的殿堂。应在音乐鉴赏课中适当增加音乐理论知识的讲解,如音乐的基本特征、音乐的表现手段、音乐的音响要素、音乐作品的结构、音乐作品的内容形式、人声的分类与组合、中西乐器的种类组合、聆听音乐的方法,等等,让学生通过欣赏和演奏音乐的实践,深入地理解音乐理论,从而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7.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随着人们音乐知识的丰富和音乐鉴赏水平的提高,音乐的推广工作也在不断出新,音乐书籍、音像制品、大大小小的音乐会、经典音乐系列片、电视台的戏曲频道、音乐频道、网络等资源,这些现代化的手段都为上好音乐鉴赏课提供了有利条件。大学开设公共音乐鉴赏课程,应充分利用这些有利资源,在大学校园网络中建立多媒体音乐教学平台,以幻灯、VCD、DVD、电脑、校园网络、宽带网、视频等现代化视听工具为媒体,制作音乐鉴赏多媒体网络课件,弥补传统教学手段单一的缺陷。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根据自身的需要及音乐水平,选择自己学习的内容。即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学习效率,还克服了音乐鉴赏课程课时少的困难,可以说是一举三得。
以上介绍的教学方法不是单一存在和使用的,应根据作品和课堂教学的需要,因地制宜,灵活使用,往往在一堂课中需要使用几种教学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和钻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以满足学生学习音乐的需要。
音乐欣赏能力的养成,关键是要多听、多接触与多欣赏,并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还要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只有具备这些条件,才能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才能充分体会音乐作品的艺术魅力以及音乐作品中所蕴藏的深刻内涵。因此,音乐鉴赏课还需要不断丰富音乐鉴赏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学会鉴赏音乐,分析音乐,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促进大学生和谐、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管建华.音乐的跨文化交流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2003,(1).
[2]胡君英.关于音乐鉴赏教学的一点美学思考[J].中国音乐教育,2010,(1).
[3]庞琳琳.初探我省普通高校音乐鉴赏课的教学模式[J].黄河之声,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