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25:0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儿科医生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选取2013年6月—2013年11月在宁波市某三级专科医院儿内科3个病区实习的某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的60名全日制护理专业高职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每个儿科病房每轮实习学生4人,实习4周,共5轮完成儿科实习。病房的选择根据病房总带教老师对以学生为主体的床旁教学的把握程度确定。其中2名学生因身体原因延迟实习。实习生全部为女生;独生子25人(43.1%),非独生子33人(56.9%);省内生源52人(89.7%),省外生源6人(10.3%),年龄(20.21±0.70)岁,在校成绩(80.29±6.59)分。
1.2方法
1.2.1形成性评价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查房中的实施
每个科室的4名学生组成两个小组,每组2人,分别在实习的第2周和第4周各举行1次查房,第2次查房时两组学生的角色互换。整个护理查房由学生准备和主持,以其中一组学生所分管的患儿作为床边查房对象,过程涵盖采集患儿病史、护理体检、健康教育、现场专科操作等环节;另外一组学生以PPT形式汇报患儿主要病情,提出护理问题,制订护理计划和措施,然后采用学生自己、同伴和科室总带教老师分别现场反馈的方式,反馈内容为本次查房的组织管理,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对患儿的人文关怀,参与和合作程度,体检和操作的规范性,病例分析准确性,PPT汇报材料的制作质量等查房中表现好的方面和存在的不足。最后由科室总带教老师组织学生填写教学查房质量评价表评价本次学习质量。
1.2.2评价方法
由研究者自行设计教学查房质量评价表,共25个条目8个维度:教学准备(3个条目)、病史汇报(2个条目)、护理评估(4个条目)、护理问题(3个条目)、护理计划(4个条目)、护理效果评价(2个条目)、综合能力(2个条目)、教学效果(5个条目)。问卷辅以相应的指导用语,运用Likert5级计分法,4分为很好,3分为较好,2分为一般,1分为较差,0分为差。问卷总分100分,分值越高表明查房质量越高。经检验,问卷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7,内容效度由5名副高及以上职称的护理教育专家(1名学院老师,4名医院主管护理教学老师)2轮评定,CVI为0.98。每次查房完成后请学生填写,两次共发放评价表116份,回收有效表格116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
1.2.3统计学方法
数据输入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因收集的教学查房质量评价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M±Q)表示,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讨论
2.1形成性评价能促进学生形成结合病例深入分析的临床思维
Rolfe等强调,形成性评价目的是为了帮助或促进学习,注重的是学习过程而不是结果。以学生为主体的床边教学查房是针对临床真实病例展开的教学活动,需将实践、讲解、讨论紧密地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全面护理患儿的学习机会,这是学生在院校学习期间所无法学到的,学生刚接触临床,查房既是对学生能力的锻炼,又难免会存在各种问题。为及时指出和纠正本次查房过程的不足,弥补学生知识的不全面,在查房结束后安排学生、同伴和老师进行现场反馈,以确保学生查房的质量,达到最优化的学习效果。现场反馈紧紧围绕所查病例展开,让学生对自己刚才的表现做出积极主动的反思和回顾,清楚自己当前的表现与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之间的差距,同时从其他同学身上学习和借鉴一些好经验,同伴评价能帮助对方发现错误,老师则凭借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对学生没有发现的问题或未提及的内容进行补充指导。表1显示,前后2次查房质量中护理评估、护理问题、护理效果评价、教学效果和总得分差异经Z检验,有统计学意义。现场反馈为学生提供及时的、明确的反馈,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病例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从而不断提高学生深入分析的临床思维能力。
2.2形成性评价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2.2.1护理评估技能不熟练
面对一个不是十分合作的小患儿和关切的家属,学生在床边容易出现紧张、不自信,表现为体检时手法的不熟练,如囟门大小的定位不清楚,听诊时痰鸣音和湿啰音难以区别等。解决措施:引导学生在4周儿科实习中跟着老师学做体检,譬如在吸痰前后听诊呼吸音的变化,判断腹泻患儿的脱水程度等。另外,在医生收治新患儿时尽量让学生跟随查房,倾听医生如何向家属了解病史,观察医生如何做全面体检等。护理评估技能也作为学生出科操作考试项目,督促学生平时就要有意识的多看多问多做,不断提高护理评估能力。
2.2.2寻找护理问题准确性不够
某肺炎病例查房时体温已稳定3d,“体温过高”仍作为护理问题提出来显得不合适;某患儿咳嗽有痰但无气急症状,提出护理问题“气体交换受损”不妥,存在过分依赖教科书,未与实际病例紧密结合现象等。解决措施:护理问题是针对具体病例目前的健康问题提出的,告诉学生并不是每个患儿都按书上所写的症状、体征而发病的,应根据该病例的临床表现提出相应的护理诊断及措施,当患儿部分症状或体征经过治疗已经稳定或消失,要及时予以效果评价,不能继续作为当前的护理问题。
2.2.3健康宣教内容太笼统
如学生指导家属给10个月龄腹泻患儿的饮食要清谈,家属日常照料中会难以具体执行。解决措施:健康宣教活动可以增加患儿及家属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自觉地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促进康复。反馈时提醒学生,今后对腹泻患儿家属宣教清淡饮食时一定要具体说出来可以喂养的食物,如白粥、烂面条、馄饨皮等,便于家属选择和喂养,而且平时要多关注患儿的实际进食是否与医嘱相符。
2.2.4获取新知识能力不足
查房需要补充临床新进展,但学生的知识局限于学过的专科教材,偶然会搜索公众网站,对哪些专业网站或数据库可查找医学文献基本不知晓。如雾化吸入是肺炎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学生不能解读各类雾化药物作用机制。学生在本次查房中利用和获取信息资源严重不足,与王丽娟的调查一致。解决措施:对每批新来实习生介绍本市图书馆开放的医学信息检索免费网络资源,并提前3d确定查房病例,便于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检索文献,要求教学查房中有反映医学文献中最新的相关护理研究成果与动向的内容。高质量的形成性评价能够及时发现学生查房中的各种问题,反馈的内容做到清晰、专业、相关,并针对问题采用措施进行纠正,便于接受者理解和改进将来的学习和工作。Cotter等指出,学生的自我评价技巧和高质量的教师反馈可使整个评价更加完整。同时,带教老师在现场反馈时要做好引导,既要发现问题,又要鼓励学生多捕捉其他同学的每一点进步,避免互相评价氛围太紧张,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不减。
地方志人才队伍对完成志书,发挥志书的存史、资政和育人功能起到关键作用。从80年代开始,首轮《贵州省志・科学技术志》编修工作启动,上溯至事物发端,下限1987年,历时5年左右完成,全书共120万字左右,主体共设10篇(68章),在科技行业组织了上百人的编纂人员队伍,涉及范围广、科学性和专业性强,集思想性、系统性和可读性于一体,是贵州省行业志中一部重要方志。随着二轮志书工作启动,专业分工更细,学科又有交叉,二轮志书在继承和发扬一轮志书的基础上,对编纂工作者提出更高要求。根据地方志工作规律及特点,重视和尊重修志人才,创新地方志工作体制、方式,发挥修志工作生机和活力。从首轮修志工作来看,要建立一支优势互补、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的史志队伍,是完成志书编纂任务和不断提高志书质量的关键。全国修志人才队伍正处于一种青黄不接的短缺,留不住人。因每两届修志之间一般要相隔20年之久,首轮修志工作者因年龄老化而自然淘汰,使专业人才方面出现断层现象。70年代的业务人员由于缺少锻炼机会和人数偏少,导致缺少业务尖子和管理人才;60年代的业务人员少,年龄高度集中的50年代的业务骨干陆续退休或退居二线。因此,贵州开展第二轮《科学技术志》编纂工作中人才问题亟待迫切解决。主要表现在:一是没有营造一个尊重爱护人才的环境,满足人才需要的政策,不能够全身心地发挥才能,投入到工作中去,使他们愿意为修志工作效力。二是首轮贵州科技志工作机制老化,缺乏科学的人员考核机制,激励体系、晋升制度和竞争机会。在修志工作中难以避免产生“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的尴尬问题,懂行的、能干的、专业的修志人才的流失和短缺非常严重。三是没有切实引进和发挥专家的能力和作用,同时也没有重视发挥地方志战线工作多年的老同志的作用,更未充分利用社会力量,不少人才纷纷退出。
一、重视修志工作,积极支持、锻炼和培养修志人员
高度重视修志工作,要充分第二轮志书中《科学技术志》工作任务量估计,要把志书编纂当成政治任务来抓,纳入工作日程,同时对开展修志工作布置组织实施,组织落实得力。对内配备相关专家和编辑人员,经费和人员估算,正确对待修志工作人员的智力劳动付出;对外要组织和协调,部门修志任务责任落实明晰,激励机制修志人员,充分调动和发挥修志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要避免修志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对修志工作存在既要投入人力、耗费资金,又花精力,又得不到经济利益的偏差,对志书编纂工作以会议形式代替编纂工作,只求交差了事,会前发发通知,会后不督促,不过问,也不解决编纂人员的编纂难处,对修志人才只使用、不锻炼,只工作、不培养,只追求为我所用,甚至想编辑人员最好连天带夜,短时间内就把科技志修好。
二、科技史志、年鉴类地情书的编纂,保证志鉴工作延续性和稳定性
首轮贵州科技志编纂工作于1992年完成,直至2012年才启动第二轮贵州科技志编纂,期间间隔了整整20年,机构撤销,人员解散,工作戛然而止。这种临时性的部门编纂工作与机构,在人、财、物方面也没有长期性的保障,导致对修志工作的部署随意性大,机构、人员没有相对的稳定性。一旦修志工作基本完成,临时搭建的部门及人员会一下子陷入无事可做和不知做什么、如何做的茫然和无措中。临时性组建又撤销的情况甚至严重到关乎基层地方志工作部门的存亡,后因启动了年鉴工作等相关地情书的编纂,才使得地方志工作部门逃离了临时性机构的厄运,成为政府的一个常设机构。第二轮志书中《科学技术志》编纂工作是一项阶段性工作任务,科技史志、科技年鉴的日常科技资料的整理、编辑、出书等横向工作,在老中青的队伍中梯度培养编纂人员,为跨度20~30年配备专职人员续修《科学技术志》纵向工作奠定了基础,保证志鉴工作延续性和稳定性,从而保障修志工作开展。
三、第二轮贵州《科学技术志》续修难度大,对编纂人员提出更高要求
随着二轮志书工作启动,专业分工更细,学科又有交叉,二轮志书在继承和发扬首轮志书的基础上,续修贵州第二轮《科学技术志》难度加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跨度长达33年,包罗万象,既要追溯贵州科技事业从1978年到2010年的历史,又要最大限度地包容科技事业发展的方方面面,历史跨度之大,范围涉及之广,当属首次。不少资料或损毁或遗失造成历史资料的断档和空白,给收集工作增加了难度。资料收集渠道狭窄,资料的完整性、针对性、可用性、存史性不强,一些纸质资料散失、错漏、断档、缺项严重。同时需要跨部门、跨单位搜集资料,资料收集难度很大。二是贵州第二轮《科学技术志》编纂不同于首轮贵州科技志,在组织形式、编修理论、志书体例、涵盖内容上都比首轮科技志有很大突破,而科技行业专家和其他行业专家及编修人员的协同一致,达到对志书的共识,双方要有磨合、协调的过程。三是贵州第二轮《科学技术志》编辑人员大多是单位的新兵外行,都是从其他岗位临时调整组成的,业务素质不高,工作情况不熟悉,欠缺修志专业知识,难以准确把握志书体例。一部分从原来的工作岗位突然进入一个新的领域,因为工作性质问题难以进入。返聘的老同志也是凭经验行事,又不懂计算机操作,难以适应修志新形势。四是贵州省科技厅历经几次机构改革和调整,丢失、损坏了不少有价值的资料,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修志工作的难度,对编纂工作者提出更高要求。
四、人才匮乏严重影响二轮贵州《科学技术志》编纂质量
回顾首轮贵州《科学技术志》编纂工作,修志人员的素质对整个修志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搞好续志人才培养工作至关重要。以贵州首轮科技志修志为例,当时成立编纂委员会挑选了许多精兵强将,聚集了一大批有着丰富阅历和能力的领导干部、专家学者,由副省长徐采栋担任主任委员,省科委顾问达昭任总顾问,设副主任委员3名,委员27名,主编1名,副主编3名,分篇主编18名,撰稿150人,办公室成员5人。参评专家达491人次,篇审专家130人次,总审6人次。为了编纂高质量、高水准的上乘佳作,老一辈科技修志者既工作,又当学问研究,有28人次参加全国性和地区性的科技志学术研讨会,在本省和全国性科技史志刊物上、评述40余篇。1987年至1989年,科技志正、副主编及编委办公室成员在北京社会函授大学中国方志学专业攻读并完成全部学业,接受了方志理论学习的训练,很好地解决了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正是通过这种自身的理论学习、同行之间交流和参加编纂实践,对完成志书的编纂任务起了决定性作用。
志书是“独特的历史文化学术价值”“有特殊体例的著述”的特殊史书,它对编修者在学识水平、专业知识、著述能力上都有很高的要求,既要懂业务也要懂方志,需要有一支政治上、业务上都过得硬的修志队伍。由于贵州科技志兼有广泛性和专业性特点,涉及面非常广,既需要各个行业、学科的人员参与志书编纂,又要多部门的管理人员参与工作协调,站在科学技术事业发展角度上,实现众手成志。但是贵州方志学理论比较滞后,方志专家少之又少,而具体到科技行业,满足修志要求的复合型专家学者,更是像大海捞针一样难寻。
五、思考及建议
笔者认为:修志工作是个千秋大事业,离不开专业人员的参与。贵州第二轮《科学技术志》零打碎敲的培训形式、边干边学的应试手段已远远适应不了时代要求,满足不了修志事业的发展需要。首先,修志人员大多是专业技术人员,修志工作在职称评定方面没有明确的方向,导致修志人员动力不足,不思进取。很多行业部门根本就没有完整的长远规划,更没有做到根据工作实际和形势的需要及时营造留住人才的环境。这些导致了在工作中激励不足、竞争不足,人才的工作热情不高,其才干和潜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也就达不到当初引进人才的初衷。人才难得更难留。其次,缺乏对编修人员的有计划,有规范的培训,再有对修志新人的培养工作提不上议事日程,造成修志人才断档。目前二轮科技志工作,自身的人才在流失,招聘的人才也在流失。需要认真地总结原因并及时调整策略,尤其是把行业专家发动起来,组织他们参与二轮贵州科技志续修工作,专家修志,众手成志,二轮科技志还是可以留住大有作为的人才。三是修志工作数字化、网络化及信息资源的开发、管理、服务等方向的技术培训缺乏,跟不上时代要求。二轮科技志人力资源的开发建设,事关修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要针对存在问题,通过建立健全保障机制、育人机制和创新机制等,加快修志工作队伍的建设,努力培养出一支学习型、复合型的人才队伍,而这项工作需要方志专家对科技志的总体把握,宏观指导和具体培训,科技行业专家在对方志理论学习掌握的基础上,对科技志的具体指挥和操作,修志人员在了解方志的前提下,具体实施,使之不断适应贵州第二轮《科学技术志》修志工作的需要,开创我省修志事业的新局面。
基金项目:贵州省科技厅资助项目“贵州省第二轮科技志编纂理论和方法研究”,项目编号:黔科合R字[2014]17号
【参考文献】
[1]闫尧晟.主编主导作用在志书总纂阶段的具体体现[J].黑龙江史志,2011(4):12-15.
[2]高浦国.试论解决修志人才匮乏问题的对策[J].方志论坛,2014(2):8-9.
[3]张丹.谈谈方志工作者的基本素质[J].黑龙江史志,2011(6):11-14.
[4]赖少波.关于第二轮地方志编纂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尝试[J].广西地方志,2008(1):17-18.
[5]李春华.培养方志专业人才势在必行[J].方志论坛,2004(6):16-17.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2-0341-01
基金项目:2012年池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资助课题
“看病难”问题已成为社会的焦点,并且带来严重的后果,如医患关系的紧张、群众的抱怨、政府的焦虑等,而以儿童“看病难”尤为突出[1-2]。近年来,关于看病难的报道较多,而关于儿童看病难特别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儿童看病难的报道较少。本研究旨在
通过对安徽省某市儿科医疗资源状况和140名儿童家长进行调查,了解该市儿科医疗资资源现状和需求,为制定儿童医疗保健政策和措施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安徽省某市辖区内所有市、县区、乡镇医疗保健机构及私立医院和140名儿童家长。
1.2 调查内容与方法:医疗机构儿科资源调查采用自编的医疗机构儿科资源调查表,内容包括儿科医护人员人数、年儿科门诊和住院人数、床位数等,对该市所有的医疗机构进行调查。
儿童看病现状及需求调查使用自行设计的儿童就医情况调查问卷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140名儿童家长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家长年龄、最近一年儿童患病就医频率、选择就医医院的首要标准、就医场所、儿童有无参加医疗保险、药品价格和儿童医疗费用有无降低、有无感到儿童看病难、造成儿童看病难主要原因等。采用一对一进行匿名问卷调查,调查结束后调查员逐一核对答卷的每个项目,发现有填写遗漏或存在逻辑错误,即时补充和纠正。
1.3 统计分析:调查资料采用EpiData 3.0建立数据库并录入数据,用SPSS 13.0(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软件包进行描述性分析。
2结 果
2.1 儿科医疗资源现状:2012年全市拥有卫生机构994家。其中县级及以上医院9家,社区中心(站)40个,乡镇卫生院59家,民营医院18家。各类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6400人。其中,专职儿科医生45人,占2.00%;其中高级职称10人,占22.22%;该市各类卫生机构床位数5052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数4818张,而儿科住院病床数290张,占6.01%。儿科医生床位配置比为:0.16:1。
2.2 儿童就医状况及需求调查:
2.2.1 儿童就医状况:140名儿童在近一年生病3次以上的占35.7%。有44.3%的调查对象选择去县级及以上医院就医,20%的自己买药吃。去基层医疗单位、私人诊所的分别占17.1%和18.6%。72.9%的调查对象将医生水平作为择院的首要标准。
2.2.2 调查对象儿童看病难看病贵状况及其对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的主观感受:
140名接受调查的儿童家长中,一半以上的家长(61.4%)认为儿童看病既难又贵,仅有8.6%的儿童家长认为儿童看病不难也不贵;造成儿童看病难的主要原因中,排名前3位的
是医疗水平低,儿科医生、专家少,没有大型儿童医院或妇婴保健院和挂号难、候诊时间长、流程复杂;认为药品贵是造成看病贵的主要原因的占27.1%,认为检查费高是造成儿童看病贵的主要原因的占21.4%;本次研究发现,仅有4.3%的调查对象认为医改后儿童药品价格降低,仅有10%的儿童家长认为医改后儿童看病费用降低。
3 讨 论
全国目前共有儿科医生6.17万人,但0至14岁的儿童却有2.3亿,比例约为0.2598个儿科医生/千儿童,该市比例仅为0.2个儿科医师/千儿童。各类医疗机构床位数4818张,而儿科住院病床数290张,占6.02%,低于安徽省平均水平(6.9%)。全市2012年度活产新生儿15208人,出生率9.72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35.7%的儿童近一年来生病在3次及以上,42.9%的儿童近一年生病1~2次,其就诊量远超过目前该市儿科医护人员的服务能力。提示该市儿科医疗资源严重匮乏,亟须加强儿科人才队伍建设和增加儿科门诊、床位及相关检查设备等硬件的配备。本次研究结果显示,91.4%的调查对象认为儿童看病难或贵,明显高于宗健阳等[3]人对苏州200名就诊儿童家长看病难看病贵研究的率(71.0%),可能因为该市与苏州相比,经济落后,部分患儿处于山区交通不便,儿科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等,儿童看病难和看病贵显得更为突出。
在儿童看病难的主要原因中,分别有32.9%的调查对象认为医疗水平低,儿科医生、专家少和没有大型儿童医院或妇婴保健院两者为儿童看病难的主要原因,说明存在着儿童家长对儿童医疗服务需求与现有的儿科医疗资源匮乏的矛盾,同时表明加强该市儿科医疗资源建设是解决儿童看病难主要措施之一。全国范围内儿科人才稀缺且难以引进现象较普遍 [4]。该市作为欠发达地区更为严重,2012~2013年全市儿科医护人员离职或转至其他岗位7人,其中医师5人,占儿科医师总数占8.88%,从某一方面揭示了儿科医疗环境形势的严峻。
在儿童看病贵的主要原因中,选择药品贵的占首位(27.1%),进一步调查发现,95.7%的调查对象认为医改后药品价格没有降低或降幅不大,90.0%的调查对象认为医改后儿童看病费用没有降低或降幅不大,提示医改后药品价格虚高现象虽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儿童医保服务尚不完善[5],在医保报销方面患儿享受的报销比例不大,特别是新生儿患者很多情况下未列入报销范围,一部分药物如固尔苏(猪肺磷脂),无论国产还是进口药品价格均居高不下。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医院存在着“逐利性”以及由于医疗环境形势的严峻所致医生保护性的过度医疗、医疗场所流程的不合理等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看病难”。以上情况表明,有效控制药品价格及防止过度医疗是解决儿童看病贵的重要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 张艳萍. “儿童看病难”跻身“看病难”、“看名医难”社会民生问题行列 儿科发展令人堪忧 完善基层医院儿科呼声最劲[J]. 中国社区医师,2011,16:4-5.
[2] 吕诺, 朱旭, 贾钊. 医院“逐客令”折射儿童看病难[N]. 新华每日电讯,2012-06-02004.
中图分类号: R7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2-0072-01
医学是一门不断地将医学知识的创新及创造性应用于各领域的医学服务学科。面向新世纪,培养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高质量医学人才是高等医学教育的核心和目标。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作为医学教育的走向,终身学习作为合格医生的基本素质已经为教育界和广大的医务工作者所认同。而临床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医学生多角度规范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儿科作为临床学科之一,医学生在学习儿科学时普遍感到难学、难记。因而影响了儿科临床教学质量的提高,故近年来我们对影响儿科教学质量的原因进行了认真分析,找出对策,加大对儿科学习的管理,增强儿科临床教学意识,提高了儿科教学质量。
1 影响儿科教学质量的若干因素
1.1对儿科特殊性的了解未达成共识
综合医院的儿科是一个小科室,许多人都觉得儿科只是成人的缩影,很简单,加上儿科又是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独生子女家长要求高,而患儿病情瞬息万变,解释工作稍做不到位,就会产生医疗纠纷,故从事儿科工作风险大,加上收入低于成人科室,实习生也常不重视儿科实习,同时儿科医生所面对的主体,绝大多数是不能表达或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不适或难以顺利进行体格检查的患儿,因而要求儿科医生应具有更扎实的临床基本功、敏锐的洞察力、高超的采集病史技巧与语言沟通技巧,这些在传统的儿科学教材中并未涉及。
其实,小儿从生命开始直到长大成人,整个阶段都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与成人有许多不同之处,而不同年龄患儿之间也是不尽相同,往往同一种疾病的诊断标准在患儿不同年龄,甚至不同天数都是不相同的,危重患儿的液体疗法更是复杂多变,每天一个样,天天不一样,用药量与中毒量的接近等,这些都是成人科室无法相比的。只有了解儿科的特殊性,才会重视儿科。带教老师应注意强调儿科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调动医学生对儿科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唤起求知之乐。
1.2医院对儿科临床教学重视不够
医院领导、医护人员对儿科临床教学工作认识和重视不足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近年来,医院为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自然而然地出现重医疗、轻教学的做法;在人才引进方面也注重经济效益好的或手术科室,日常工作中医院领导往往忙于医疗卫生开发和重点学科的建设,未能把临床教学工作纳入医院中心工作的位置;在设备引进方面,要收回成本,医院对儿科倾斜不够,造成儿科设备陈旧,年轻医生和学生学不到新东西、新知识,故大多学生对儿科实习不感兴趣。从而影响了儿科临床教学计划的顺利完成。
1.3儿科教师带教意识淡薄
儿科临床带教老师同样肩负着医疗与育人的双重职能。由于儿科工作繁杂,治疗一个患儿常需付出几倍于成人的时间,但收入在综合医院儿科永远是居后,他们的付出与报酬不成正比,导致带教老师在教学工作中积极性不高。近年来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出现了医教矛盾的困扰,医疗与教学相比,医疗带来的经济效益更直观,社会作用更突出,加上目前职称评定强调外语水平、科研、论文量化指标,对临床教学量的多少及教学效果并不注重,从而导致临床教学意识淡薄,甚至认为参加教学是一种负担。
1.4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
随着我国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毕业生供大于求,毕业生自主择业及考研对临床教学存在一定的冲击。医学生毕业实习期间不得不忙于应聘,参加省、市人才交流会,忙于写自荐书,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实习精力,有的明知择业无望,也还是到处奔波,严重影响了临床实习。用人单位对应聘学历的高移,本科生就业越来越难,导致应届毕业生报考研究生数大增,他们不得不把大量精力用在考研的复习准备上。据统计,考生多数榜上无名,他们忙于各种考研辅导班,大部分临床实习时间付诸东流,加上多数学生毕业后不打算搞经济效益较差的儿科,从而使儿科临床教学质量严重下降。
2 提高儿科临床教学质量的措施
2.1坚持重教强医、科学办院的方针
针对上述诸多不利因素,应当切实采取相应措施,明确教学医院不同于其他医院,除了具有救死扶伤的共性任务外,更重要的是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的办院思想。使领导及教师都明白,教学工作不能脱离医疗单独发展,必须以医疗为依托,以科研为先导,做到教、医、研三个方面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坚持重教强医、科技兴院的办院方针。
2.2 加强临床教师的带教意识,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本人xxxx,xxx年7月毕业于xx医学专科学院临床医学专业,于20xx年1月至今在朱阳镇医院内儿科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在院领导、科主任、多位上级医师的指导下,我努力工作、学习,将书本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努力钻研内儿科专业知识体系,在实践过程中我逐渐熟悉到临床工作的复杂性、多样性,了解到了一些内儿科疾病的诊疗过程。现将本人近一年来的思想、工作、学习情况总结如下:
一、端正工作态度,热情为患者服务。
在实习过程中,本人严格遵守医院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实习医生职责,严格要求自己,尊敬师长,关心病人,不迟到,不早退,踏实工作,努力做到工作规范化,技能服务优质化,基础灵活化,爱心活动经常化,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做到理论学习有计划,有重点,工作有措施,有记录,实习期间,始终以爱心,细心,耐心为基本,努力做到眼勤,手勤,脚勤,嘴勤,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全心全意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树立了良好的医德医风。
二、认真负责地做好工作,做好个人工作计划,进步专业技术水平。
参加工作后我仍然坚持天天学习,天天把握一种疾病;同时不忘学习本专业研究的新成果,不断汲取新的营养,锻炼科研思维;坚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原则,工作过程中严格按照事故及差错的发生;在工作中不断丰富自己的临床经验,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碰到不懂的题目勇于向上级医师请教,努力进步自己综合分析题目和解决题目能力;严密观察病情,及时正确记录病情,对患者的处理得当;在内儿科的实习工作中,本人严格遵守科室制度,按时参加查房,熟悉病人病情,能正确回答带教老师提问,规范熟练进行各项基础操纵,能规范书写各类文书,并能做好内儿科常见病的诊疗。在工作中,发现题目能认真分析,及时解决,同时,本人积极参加各类专业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业务知识,通过学习,对整体技术与病房治理知识有了更全面的熟悉和了解。
三、严格要求自己。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积极为科室的发展出谋划策,希看明年的工作量能够再上新高。在医院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下,我的各项工作完成地较为圆满,但是我不能有丝毫的松懈,由于以后的工作还会面临更大的挑战和机遇。同时与其它先进同事相比还有差距,在今后工作中,我要继续努力,克服不足,创造更加优异的工作成绩。
以上是我的工作总结,在过往的近一年里,要再次感谢院领导、护士长。带教老师周医生的教育、指导、批评和帮助,感谢同事们给予的关心和支持。过往的一年,是不断学习、不断充实的一年,是积极探索、逐步成长的一年。我也深知,在业务知识上,与自己本职工作要求还存在有一定的差距。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自己要更进一步严格要求自己,加强业务知识方面的学习,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克服不足,在各级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通过不懈地努力,加强我的自身能力。更好的为病人服务。
儿科医生工作个人总结2
20xx年恰逢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建院130年周年,麻醉科乘着院庆的春风,秉承一贯的以病人为中心的态度,严谨认真积极进取的作风,在这一年里继续大力发展,人员规模进一步扩大,日常业务麻醉工作稳步增长,新技术开展、科研立项、论文成果及继续教育方面更上了一个台阶。
一、规模与人员
麻醉科规模扩大,新增美容科手术间1间,现拥有各类手术间共28间。除手术室、疼痛诊疗中心、内镜中心、麻醉后恢复室外,手术室新增了麻醉准备间,内镜中心新增了麻醉后恢复间,大大缩短了手术接台时间,加快手术流转,提高手术室使用率。新购置麻醉机4台;监护仪6台;用于深静脉穿刺和神经阻滞的B超1台;用于困难气管插管的可视喉镜1台。这些仪器的购入使麻醉科日常麻醉工作更安全、更便利、效率更高。
经过多年的努力,麻醉科初步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技术团队,结构日趋完善。20xx年新增硕士毕业麻醉医师和本科毕业麻醉护士各一名,内镜护士2人,手术室护士1人。现有麻醉医师44名,麻醉护士xx名,内镜护士12名,手术室护士79人,技师1人,共计技术人员xx1人。现我科获医学博士学位3人,在读博士4人,医学硕士12人,医学学士23人。取得正高职称6人、副高职称人员7人,占29.5%;中级职称人员14人,占31.8%;初级职称人员xx人,占38.6%。与20xx年对比,中级职称医生数量和比例有所上升。护理队伍中,取得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员为xx3人,占97.2%,与20xx年对比,高学历人员数量有较大提升。取得护理高级职称人员5人,占5%;中级职称人员26人,占25.2%;初级职称人员75人,占70.8%,与20xx年的比例基本持平。
二、业务开展
从20xx年12月到20xx年xx月xx个月里,麻醉科共完成手术32360例,比20xx年同期增加xx67例,增长5%;手术室外各种舒适医疗麻醉28876例,达20xx年全年12个月麻醉量的98.5%;疼痛治疗xx408例,疼痛会诊146例,均比20xx年同期有较大增长。手术量突破6万大关,无一例麻醉相关死亡或并发症发生。
麻醉科出色的工作使我科在继获得“佛山市医学重点专科”、“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点专科”、“中华医学会静脉靶控输注培训中心”、“中华医学会术后镇痛培训中心”, “佛山市青年文明号”等称号后,20xx年又获得了“广东省青年文明号”的光荣称号。
三、科研、立项、论文及成果
我科在高质量完成临床麻醉工作同时,重视并积极开展科研、教学工作,努力推进科室人才阶梯队伍的建设,加快促进了科室临床、科研、教学整体水平的稳步提高。20xx年全科科研立项7项,包括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项目1项、佛山市科技局医学类科技攻关项目4项、佛山市卫生局科研立项2项;20xx年46篇,包括“中华”期刊论文8篇;核心期刊论文26篇。出版专著2本,分别为杨承祥为副主编的《麻醉护理学》及杨承祥为主编的《麻醉与舒适医疗》。
四、人材培养与继续教育
麻醉科一向重视科室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年轻医生的训练培养。20xx年我科再有两位医生顺利获得医学博士学位,闫哲医生9月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院院进修一年学成归来,xx月王汉兵博士赴美国进修半年。
接收培养实习医生28人,其中广东医学院14人,泰山医学院6人,徐州医学院4人,包头医学院4人;接收培养徐州医学院硕士研究生4人;接收培养进修医生4人。与20xx年相比基本持平。
除了积极培养人材外,麻醉科也很重视与学界同行的相互学习交流。20xx年主办了围术期液体治疗新进展学习班、门诊诊疗麻醉新进展学习班及佛山市医学会疼痛学分会20xx年学术年会,协办了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九次年会。得到同行的广泛参与和一致好评。
在20xx年的基础上,麻醉科不断完善、发展,在各个方面超越20xx年的工作成绩。麻醉科在正要来临的'20xx年将会按照十二五规划的方向和目标,切实执行20xx年年度计划,继续努力前进,争取超额完成既定目标任务,取得更大的成绩,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儿科医生工作个人总结3
内儿科是一支充满活力、爱心、刻苦钻研的年轻队伍,随着新院搬迁我们兢兢业业地走过了半年。全科始终不忘“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宗旨,用自己的爱心、诚心满足每一位住院病人的需求,把“救死扶伤”的工作作风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全过程。在医院和护理部的领导下,根据半年前制定的工作目标,全科护理人员认真实施不懈努力基本完成了各项任务,赢得了大部分住院病人的满意。
一、科室基本情况
1、全科护理人员共9人,其中聘用护士5人,主管护师1人,护师4人,护士4人,大专2人,在读本科2人,中专5人。共有40张床位,全年收住院病人1313人,上半年总数489人,下半年总数824人,下半年比上半年病人总数增加了25.5%,下半年抢救危重病人126人,死亡9人,抢救成功率92.9%。静脉采血468人,其中颈静脉12人,股静脉2人,皮试472人,肌注148人,输血人,导尿126人,洗胃抢救18人,死亡3人,洗胃抢救成功率83%。气管插管3人,成功插管2人并使用呼吸机正压呼吸。严格护理操作常规,严格消毒、灭菌、隔离措施的落实,对于内、儿传染综合科室无院内交叉感染,无差错事故发生。
二、科室设备、物资运行及相关制度情况
1、科室拥有抢救设备:洗胃机2台,婴儿温箱1台,除颤仪1台,成人吸痰器1台,幼儿吸痰器1台,运行正常并随时处于备用状态。所有抢救设备由责任班xxx专人管理,每周定期检查运行情况、保养、作记录;抢救柜、药柜由责任班xxx专人管理,定期检查,如出现缺药、漏药现象,予即时补上备用并记录;各种消毒液及用物每周定时更换,专人治疗班负责,主班每天检查1次,出现问题应立即报告并即时解决。
2、科室执行严格的查时制度,班班查每周五大查,环环相扣。半年来堵科室药品漏洞10次,查出漏处理医嘱5例,已及时填补,未造成不良后果,各班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协调合作,未出现明显拖班造成人员的过度疲劳现象。
三、科室护理工作完成情况
半年来我科护理工作完成情况:基础护理平均93分,危重一级护理95分,护理表格书写94分,急救物品平均89分,病区消毒合格率95分,满意度调查87,5分科室管理86分。严格了一次性医疗用品(一次性无菌注射器、输血器、输液器等)得管理,用后全部做到分装、消毒、毁形、焚烧并记录。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注射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带,无一例输液、输血反应。
四、科室业务学习及引进新技术开展情况
1、在x院长、xx主任的指导下,经过多次学习,我们科每位医生都能使用心电图机,每位护士都能看懂临床常见异常的心电图。科室对每例死亡病例、疑难病例都进行讨论,从中总结不足,制定出完整的治疗方案并上墙,备工作参考。现已上墙的治疗方案有:脑出血血压调控方案,上消化道出血抢救流程图,小儿呼衰、心衰急救流程图,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治疗方案及快速性心律失常抢救治疗方案(有一位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病人在我科得到了及时的抢救并治愈出院)。大部分脑出血的病人在我科得到了全面、科学的治疗与护理,赢得了老百姓的信赖,留住了很多病人。今年还在我科开展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例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呼吸的先例,在病人身上进行了眼部、口腔、气管、导尿、褥疮、生活、心理等一系列护理,并整理装订成册。护理人员还学习了从省医引进的新技术:留置针的运用与护理,硫酸镁湿敷运用,褥疮患者使用氧疗,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现已在我科运用。同时我们还学习了各种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护理,能够即时、准确的为医生提供诊疗依据。
五、内部管理
一年来,科室每月定期召开二次会议,将这段时间出现的问题及患者、患者家属提出的意见、建议在会上相互沟通,进行疏理,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
1)、向患者家属发满意度调查问卷,收集意见、建议,使我们及时掌握和了解部分病人对我们医生、护士、病房管理的满意程度。
2)为了提高医护人员尊重和维护患者权益意识,通过学习,大家基本了解和掌握了与病人沟通的技巧,促进了医患、医护之间的关系xxx,增进了感情,让病人相信我们,愿意留在我们科。
3)为了给病人一个温馨的就医环境,我们围绕了“树行业新风,创一流服务”的活动主题,从细小环节入手,要求医护人员做到“四轻”、“七声”服务,对一些无法解决最基本的生活及住院费的患者,我们全科人员慷慨解囊,伸出援助之手,切实让病人感受到温馨、耐心、细心爱心的四心服务,感受到家的温暖。
4)经过今年“医疗质量管理”大检查后,使我们认识到了我们的管理不够完善,主要问题出现在对医疗安全入手不足:病历书写不及时、不规范,对各种疾病的治疗疗原则不规范,滥用抗生素,收费不透明,对各种记录不完整。
而在那个时代,她的遭遇绝非个例。成千上万的“非雅利安”学生和教授被赶出大学校园,更有许多人在集中营里失去了生命。
1938年,拉波波特移民美国,她申请了多所医学院,后被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女子医学院录取,并在两年之后取得医学博士学位。1969年她获得了教授的头衔。她与同是医生的丈夫塞缪尔・拉波波特一生救人无数,曾多次受到国家级的表彰。2005年,以二人为蓝本的电影《拉波波特一家――我们的三生》还获得了德国格林奖。在一次采访中,她感慨地说:“一路走来,我已是出乎意料的幸运,但也许还是因为我有些固执。”
而这份固执,正来自于她曾被拒绝的博士学位――也许在很多人看来,拉波波特作为一个功成名就的医生、教授,已无须在乎这样一个头衔。但她说:“这不是为了我自己,而是为了那些牺牲者。这是原则问题!”
现任汉堡大学医学院院长乌维博士知道了拉波波特夫人的事后,决定帮她讨回学位。但汉堡大学法务部给出了三大拒绝理由:找不到拉波波特女士的原始论文;拉波波特女士从来没有完成论文答辩;她已经在美国得到了一个医学博士学位。所以结论是,给她一个荣誉学位就行了。但无论是乌维博士还是拉波波特夫人都不满于仅用名誉博士学位就掩盖了曾经不公的事实。在两人的争取之下,按照程序,拉波波特夫人将进行答辩,以拿到博士学位,答辩内容仍跟其白喉研究有关。但拉波波特夫人已是年过百岁的老人,她视力衰退,无法阅读也不能使用电脑,记忆力也大不如前。因此,她不得不依靠他人上网搜寻过去七十年来针对白喉的研究进展,然后通过电话向她说明。
5月13日,乌维博士和两位教授来到拉波波特家中,在45分钟的答辩之后,拉波波特迟到77年的博士学位终于被批准了。乌维博士说:“考虑到她的高龄,这非常难能可贵。”拉波波特夫人则感叹:“如果我能早一点答辩,我会表现得更好……”
6月9日,汉堡大学举办了学位授予仪式,以表彰这位“最年长”的博士学位获得者。
热议锐评:我无法用“终生学习”给拉波波特夫人做注脚。因为更让人动容的,是她的坚持,对于真理,对于原则。所以请不要抱怨自己的努力总是白费。坚持,不轻言放弃,即使过了100岁,你依然有机会做人生赢家。(好酷网)
素材运用:幸运与坚持;永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8(c)-127-02
医学是一门不断地将医学知识的创新及创造性应用于各领域的医学服务学科。面向新世纪,培养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高质量医学人才是高等医学教育的核心和目标[1]。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作为医学教育的走向,终身学习作为合格医生的基本素质已经为教育界和广大的医务工作者所认同[2]。而临床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医学生多角度规范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儿科作为临床学科之一,医学生在学习儿科学时普遍感到难学、难记。因而影响了儿科临床教学质量的提高,故近年来我们对影响儿科教学质量的原因进行了认真分析,找出对策,加大对儿科学习的管理,增强儿科临床教学意识,提高了儿科教学质量。
1影响儿科教学质量的若干因素
1.1对儿科特殊性的了解未达成共识
综合医院的儿科是一个小科室,许多人都觉得儿科只是成人的缩影,很简单,加上儿科又是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独生子女家长要求高,而患儿病情瞬息万变,解释工作稍做不到位,就会产生医疗纠纷,故从事儿科工作风险大[3],加上收入低于成人科室,实习生也常不重视儿科实习,同时儿科医生所面对的主体绝大多数是不能表达或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不适,难以顺利进行体格检查的患儿,因而要求儿科医生应具有更扎实的临床基本功、敏锐的洞察力、高超的采集病史技巧与语言沟通技巧,这些在传统的儿科学教材中并未涉及。其实,小儿从生命开始直到长大成人,整个阶段都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与成人有许多不同之处,而不同年龄患儿之间也是不尽相同,往往同一种疾病的诊断标准在患儿不同年龄都是不相同的,危重患儿的液体疗法更是复杂多变,每天一个样,用药量与中毒量的接近等,这些都是成人科室无法相比的。只有了解儿科的特殊性,才会重视儿科。带教老师应注意强调儿科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调动医学生对儿科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唤起求知之乐。
1.2 医院对儿科临床教学重视不够
医院领导、医护人员对儿科临床教学工作认识和重视不足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近年来,医院为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自然而然地出现重医疗、轻教学的做法;在人才引进方面也注重经济效益好的科室或手术科室,日常工作中医院领导往往忙于医疗卫生开发和重点学科的建设,未能把临床教学工作纳入医院中心工作的位置;在设备引进方面,要收回成本,医院对儿科政策倾斜不够,造成儿科设备陈旧,年轻医生和学生学不到新知识,故大多学生对儿科实习不感兴趣。从而影响了儿科临床教学计划的顺利完成。
1.3儿科教师带教意识淡薄
儿科临床带教老师同样肩负着医疗与育人的双重职能。由于儿科工作繁杂,治疗一个患儿常需付出几倍于成人的时间,但收入在综合医院儿科永远是居后,他们的付出与报酬不成正比,导致带教老师在教学工作中积极性不高。近年来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出现了医教矛盾的困扰,医疗与教学相比,医疗带来的经济效益更直观,社会作用更突出,加上目前职称评定强调外语水平、科研、论文量化指标,对临床教学量的多少及教学效果并不注重,从而导致临床教学意识淡薄,甚至认为参加教学是一种负担。
1.4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毕业生供大于求,毕业生自主择业及考研对临床教学存在一定的冲击。医学生毕业实习期间不得不忙于应聘,参加省、市人才交流会,忙于写自荐书,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实习精力,有的明知择业无望,也还是到处奔波,严重影响了临床实习。用人单位对应聘学历的高移,本科生就业越来越难,导致应届毕业生报考研究生数量大增,他们不得不把大量精力用在考研的复习准备上。据我校近年统计,考研人数逐年增加,而达到研究生入学考试分数的仅占报考人数的10%左右,真正录取的只占5%,多数榜上无名,他们忙于各种考研辅导班,大部分临床实习时间付诸东流,加上多数学生毕业后不打算搞经济效益较差的儿科,从而使儿科临床教学质量严重下降。
2提高儿科临床教学质量的措施
2.1坚持重教强医、科学办科的方针
针对上述诸多不利因素,我科室采取了相应措施。首先明确教学医院不同于其他医院,除了具有救死扶伤的共性任务外,更重要的是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的思想[3]。使领导及教师都明白,教学工作也不能脱离医疗单独发展,必须以医疗为依托,以科研为先导,做到教、医、研3个方面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坚持重教强医、科技兴院的办事方针。
2.2加强临床教师的带教意识,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近年来,我校每年定期召开教学会议,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了临床教学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等一系列相应对策,使临床教师认识到,带教老师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也是合格人才的塑造者,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学医院必须提高临床教师的带教意识,认真肩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同时制定了《临床教师考核条件》、《教学事故的认定及处理决定》、《临床教学质量评估标准》,鼓励教师多写教学论文,把教学质量作为年度考核及晋升晋级的重要标准,儿科每年90%以上的课程由主治医师职称以上有经验的教师担任。还加强教学查房,坚持一病一课制度,引导学生进行病例讨论[4],强化儿科特点与学生实践技能训练,严格学生出科考试-考核制度,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5]。
2.3教育学生摆正实习、考研、就业的关系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要正确理解《执业医师法》的法规,既不能因为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而不遵循法规,也不能因为医学生没有行医执照而忽视临床操作能力的培养,尤其儿科,患儿家长大多要求高,学生动手机会少,带教老师应做到放手不放眼,唤起学生求知之乐。针对毕业生求职、择业形势严峻,带教时向学生宣传有关就业政策与规定,分析就业形势,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社会对医学人才需求的趋势,适时调整学生的择业目标和就业心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按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思路,改变过去用人单位和学生双向选择的无序状态,有计划地举办毕业生供需洽谈会,保证正常临床教学秩序。为教育学生摆正临床实习与考研、择业的关系,我们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讨论,使他们明确全面系统的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只有在实习时规范地掌握好综合医学技能,如儿科与妇产科、内科、耳鼻喉科等边缘学科的关联,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向全科医学发展的需求。从而调动了医学生对儿科临床实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儿科临床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尹晓娟,何念海,薛媛.儿科临床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探讨[J].现代医学卫生,2005,21(4):497.
[2]易著文,王秀英.儿科学临床教学方法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74.
[3]向国艳,李小静.改进高职高专儿科教学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1):124-125.
当然,一切都还在路上,从首都到地方、从北京儿童医院PICU的患儿到地方儿童医院危重病房里的小患者们,钱素云对孩子们的牵挂和爱与日俱增。
2014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钱素云在办公室里接受记者的采访。低调谦和、如沐春风,她与儿科医生结缘的段段往事,在PICU工作的种种经历,作为集团专家对儿科医学发展的关切展望,无不折射出她对专业的热爱、探寻、思索和希冀。
不能说“不”
与北京儿童医院PICU病房一道电子门之隔的,是一方狭小的楼梯间,每天上午9点到10点,是PICU病房医护人员向患儿家长讲述病情的时间,因此,每到此时这里便挤满了家长。其实他们很多人都是彻夜在这里守候,一块海绵垫、一方小板凳,就是栖身之地,焦虑与希望交织,清晰地写在他们的脸上,他们有的低头沉默不语,有的相互低声询问,也有的彼此安慰鼓励,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息。
这让每个初来乍到的人强烈地感受到压力,而这是钱素云看惯的场面。20年了,她太理解患儿家长内心的焦虑,渴望孩子康复的急迫,她把这种感觉视为一种责任,对生命守护的职责。钱素云亲和地微笑着,平静地谈道:“在PICU工作,我们不能说‘不’。”
不能说“不”,这是一句郑重承诺,对于钱素云和医护人员而言,则意味着重担在肩。北京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PICU)成立于1983年,是国内最早成立的PICU之一,主要收治出生30天至18岁之间的小患者。经多年发展,今天的北京儿童医院PICU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急救医疗体系,综合医疗、科研、教学水平在国内一直居领先地位,有些项目已接近或达到国际水平。这里担负着抢救最危重患儿的任务,生命线上最后一丝曙光,往往在此升起。
在救治的患儿中,有一名女孩儿令钱素云印象深刻。那是几年前,一名12岁的唐山女孩儿被救护车紧急送进北京儿童医院PICU病房,几种病菌同时感染,让这个原本就有肺结核病的孩子生命垂危,其他医院都拒绝再诊治,认为已经没有希望,北京儿童医院PICU是最后一根“稻草”。钱素云将女孩儿收入病房,从肺部严重感染到并发急性胃扩张、胃出血,再到突发肝衰竭,钱素云和医护人员争分夺秒,与死神赛跑,终于在经历98天不间断的抢救之后,成功挽回了女孩儿的生命。
几年时间过去了,女孩儿上了初中,当了班长,健康聪慧、可爱懂事。2014年春节前夕,女孩儿妈妈专程来到北京,找到钱素云,感恩不尽,女孩儿还让妈妈带来自己精心制作的手工作品送给钱素云。这件小巧的布艺饰品,被钱素云珍藏在办公室的书柜里,采访时谈到这里,她欣慰地拿出来展示。
多年来,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然而,成功的背后,则是PICU病房医护人员鲜为人知的辛苦。钱素云还记得自己从做主治医生主管病房开始,夜间经常被病房打来的电话叫醒,这一定是科里又接到特殊危重患者或遇到难处理的情况,她总是用最快的速度赶到,抓起白大褂冲进病房,进入“一级战斗”状态。
“在PICU工作,第一要有好身体,因为体力消耗太大,如果遇到一宿夜班接两三个病人,还要处理病房里病情不平稳的危重病人,那么一夜下来比上白班要累得多,根本不敢合眼;第二要求既能合作又要独当一面;第三则要能吃苦,因为实在太累了。”按照国际上对PICU病床与护士比为1:2.5-3,现在,北京儿童医院PICU实在难以达到,因此每位医护人员都是超负荷运转,不敢停歇。
这里集中了全国PICU最好的医疗资源,也承受了更大的救治压力。对于自己的团队,钱素云既骄傲又心疼,“重症监护室对护士业务能力要求特别高,每隔一个小时,护士就要记录每个患儿的血压、心率、尿量、肌张力、皮肤情况等30几项指标。一个小小的变化都要及时观察到,马上反馈给医生。但大家都很能吃苦。”
因为纯粹,所以选择
钱素云的办公室并不大,不过10平方米的房间里,一张书桌、一架书柜、一组双人沙发再加一个小茶几,便占据了几乎所有空间,但在钱素云的精心布置下,却格外温馨,办公桌上摆着京剧脸谱小相框、牧童骑牛的雕塑,茶几上一捧红玫瑰盎然盛开,香气扑鼻。的确,钱素云是一个热爱生活、喜欢孩子的人,正是这样的性格,让她在入行之初就主动选择了儿科医学。
1979年,钱素云考入泰山医学院医疗系。当一名医生,似乎是她无需考虑的抉择。“我母亲是护士长,我从小在医院大院里长大,好像天然地就应该当一名医生。”作为家里的独生女,钱素云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菏泽,被分配到地区医院,出人意料地,她主动要求进入儿科。在钱素云看来,孩子天真的笑脸、内心的纯净是那么让人喜爱,“当一名儿科医生,又有什么不好呢?”
1993年,钱素云考入首都医科大学,师从著名儿科专家、曾任北京儿童医院院长樊寻梅教授,继续深造。导师的不倦教诲、医德师风,让钱素云铭记在心。2010年樊寻梅教授去世,至今忆起恩师,钱素云仍旧止不住悲伤怀念的泪水。正是樊寻梅教授,引导钱素云开始进行危重患儿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脑血流监测的研究,并在专业领域开启一片新天地。
回想20年前选择这一课题的动因,钱素云由衷讲道:“首先,TCD是当时惟一可无创动态监测脑血流速度的方法,在国内外已广泛用于成人脑血管病的诊断。但由于小儿有许多不同于成人的解剖和生理特点,国内TCD在小儿危重病监测中的应用几乎空白;其次,我国器官移植技术不断进步和发展,但供体严重不足是阻碍这项技术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使许多患者因此丧失了生存机会。”
在做硕士研究生课题时,钱素云选择的是住进北京儿童医院PICU 所有深度昏迷的病人,在每天观察记录患儿临床生命体征变化的同时,进行一到两次TCD 动态监测,对有脑死亡征象的患儿每2至4小时监测一次。为此,钱素云的作息时间要根据患者的病情来安排,她夜里常住在病房,甚至整夜守候在病床前,观察脑血流和脑电图变化,以了解不同预后的昏迷患儿脑血流变化的特点和规律。不仅如此,为获得患者完整的早期资料,她还要求同事们夜间无论多晚,只要新收入相关病人,都要马上通知她来病房。
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课题组完成了100多例昏迷患儿脑血流变化的系统动态监测。在国内首次使用TCD 对较大数量深度昏迷患儿脑血流变化进行动态观察,重点分析了舒张期反流和周期血流频谱在预后判断中的作用,证实TCD监测有助于正确估计昏迷患儿预后、指导治疗。首次提出了适用于我国儿童的小儿脑死亡TCD诊断标准,特别是将血流方向指数纳入诊断标准后,提高了诊断准确性,并发现TCD 诊断小儿脑死亡的敏感性稍高于脑电图。
目前,TCD已经成为北京儿童医院PICU昏迷患者的常规检查和诊断脑死亡的主要依据之一,同时在全国学习班推广,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交流。该课题曾获北京市卫生局科技进步一等奖。言谈间,钱素云从书柜中抽出自己的硕士、博士论文,时间流逝,20年光阴将纸页浸黄变脆,小心翼翼地翻开“前言”,清晰地写着当时采集的病例数据和具体信息,这些看似简单的数据,却将中国儿童脑血流变化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新渠道,大使命
2013年5月31日,北京儿童医院集团成立。作为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委员儿科学组组长、中华儿科学会急救学组组长、北京急诊学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危重病学会和北京肠内外营养学会常委、首都医科大学儿科系和危重病医学系委员,钱素云入选第一批集团专家。一年来,她多次到集团各医院进行会诊、授课,将自己的宝贵经验无私分享给各地的同行们。
“因为年龄原因,儿童患者病情变化快,要求医生综合素质更高,对病情发展的预判更为准确。现在,北京儿童医院集团成立,使得各医院之间沟通更顺畅,可以远程和电话会诊,各医院PICU之间也建立起绿色通道,让患儿转院救治更及时。”对于点滴变化,钱素云都了然于心、喜于言表,因为每一处微小的改善都可能关系到抢救成功率的提升,也能让PICU的医护人员体会到更强的职业成就感和心灵归属感。
办公室空间不大,摆放着各种书籍,资料,也有不用的仪器放在墙角――这是她工作的主战场――这么说也不准确,因为她所领导的科室的特殊性,临床检验中心担负着医院所有样本的检测,几乎每个科室都要与其紧密联系。因而,临床检验中心的办公地点从1楼到6楼每层楼都有,从而保持采集的样本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抵达机器旁,进行检测,然后再以最快的速度送达患者手中。因而,宋文琪所负责的工作范围,从1楼到6楼都有。
“工作忙,节奏快,这是我们医生的工作特征。”宋文琪微笑着说,干净利落的短发透着职业女性的干练,温婉的笑容里写着女性的柔和。她温言细语,语速不快,但条理清晰,逻辑性强,是做事胸有成竹的稳重个性。
坚守・改变
话题先从北京儿童医院集团成立一年来展开,“这一年,我们感觉变化很大,不仅仅是工作形式,工作内容,还有工作状态,可以说,自上而下,全院都有了很大的改观,当然,我们临床检验中心也体会到了北京儿童医院集团的力度。”宋文琪向来访者介绍着北京儿童医院自组建集团以来,临床检验中心的工作突破的重点。
宋文琪自1981年从北京卫生学校毕业后,就来到北京儿童医院临床检验中心工作,在这里工作了30余年,是临床检验中心岗位上的老兵。从普通工作人员做起,至科室副主任,再至科室主任,宋文琪在北京儿童医院这一平台上也从一个小姑娘成长为中国检验学科的一名专家。对于北京儿童医院自组建集团以来的变化,她感触颇深:“现在,不只是临床检验中心,包括我们医院其他的科室,都像战场上的战士一样,往前冲,医院成立了集团之后,与同行业的交流也紧密了,彼此之间的互动也多了,学术研究的劲头也足了,视野也更宽阔了,总会觉得,还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做,还有那么多研究成果要钻研,真的挺忙的,但是也真是充实,现在我们对自己的状态也挺满意的。”或许,这多少代表了北京儿童医院集团内部医生的感受。
北京儿童医院临床检验中心是从事儿科临床检验的医学实验室,是北京儿童医院下属的质量管理委员会、输血管理委员会、生物安全委员会及试剂采购委员会的主要成员。临床检验中心的检验项目有临床常规检验(血、尿、便常规检查、血液学检查、寄生虫学检查)、免疫学检验、微生物检验、生物化学检验、染色体核型分析、串联质谱法筛查氨基酸及有机酸代谢病等检验。涵盖范围之广,检验项目之多,它所提供的数据成为各个科室医生诊疗疾病的重要依据,检验中心的作用与重要性可想而知。而作为临床检验中心主任的宋文琪,也深知,自己肩头的担子有多重。
“我是2012年被提升为主任的,倪鑫院长2012年到我院任职院长,在倪院长的带领下和医院的大力支持下,检验科也在飞速进步,在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整,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宋文琪说。
北京儿童医院诊疗人群基数大,检测样本繁多,如何提高检验效率?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临床检验中心于2012年年底开启了“智能叫号条形码自动粘贴系统”,从手工粘贴条形码,改为采集静脉血前的条形码自动粘贴和叫号的前处理过程,使采血前的工作效率提高了4倍。
“因各临床实验室比较分散,家长为送标本经常在医院往返穿梭于门诊楼3层(生化室)、7层(内分泌室)及病房楼2层(细菌室)和病房楼1层(临检室尿特检项目)等。给家长造成极大的不便。”宋文琪说,“因此,检验中心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门诊楼1层南侧建立门诊化验综合服务区。这样就方便了患者,节约了时间,我们的工作效率也提高不少。”宋文琪很爱笑,说起临床检验中心可喜的变化,她的眉眼之间都是自豪的表情,眼睛弯成了月牙儿。
此外,临床检验中心还充分应用信息系统优化流程、提高效率、完善服务,实现样本的全程信息化追踪:实现了实验室双向通讯以及危急值信息化管理和试剂信息化管理等,同时安装试剂信息化管理软件,正在建立试剂信息库,逐步实现从电子申请、采购后的入库、领用、出库、终端消耗使用、清点盘库、结账等信息化管理过程。“尽管在检验中心工作了几十年,但是现在还是觉得每一天都有新的知识需要学习,每一天都有新的事物要认识,这种时时保持学习的感觉真的很好。”宋文琪原本就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并且一直不曾停止过学习,在工作的30余年里,利用业余时间不断充电,先后获得了医学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并主持和参与了省部级、国家级的科研项目,参编专业书籍并在医学核心刊物上发表多篇关于检验学科方面的学术论文。
宋文琪并没有满足于此,在她2012年7月上任临床检验中心主任以后,她提出,检验中心要通过ISO15189实验室认可。“医学实验室从认可立项到获得认可拿到证书大约需要1-3年时间。”
她接着说,“通过医学实验室的认可,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可以提高医学实验室的质量管理水平,减少可能出现的质量风险和实验室的责任,平衡实验室与患者之间的利益,提高社会对认可实验室的信任度;可以不断提高医学实验室的信誉,增强患者及医务人员对实验室的信任。医疗单位通过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这仅是证明医疗过程得到了保证,而并不证明最终检验结果的合格。而经过ISO15189认可的医学实验室通过其完善的管理,能够向患者以及医护人员提供准确的检验结果。通过医学实验室认可,可以消除国际交流中的技术壁垒,互认检测结果。我国认可实验室出具的检验/校准数据能够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表明实验室具备了按国际认可准则开展检测的技术能力,在认可范围内使用‘CNAS’标志,并列入《国家认可实验室目录》,提高知名度。促进国内医学实验室与国际接轨,促进国际间的交流。医院也大力支持我们做此项工作。”
经过了实验室调查研究阶段、管理体系建立阶段、填写申请书阶段等前期准备,目前临床检验中心在通往ISO15189实验室认可的阶段已经步入提交评审材料的阶段,“对于通过ISO15189实验室认可,我们医院和我们科室都充满信心。”宋文琪说话时轻声慢语,做起事情来却雷厉风行。临床检验中心在她一年多的带领下,呈现出了全新的风貌。
成长・突破
宋文琪很喜欢“股神”巴菲特的一句话:做你没做过的事情叫成长,做你不愿意做的事情叫改变,做你不敢做的事情叫突破。
“成长,改变,突破,这是人生道路上每个人都会遇到的时刻,现在,我觉得我们整个医院在倪院长的带领下,都在进行着突破。”宋文琪颇有感慨,“现在我们科室所做的很多事情,从我个人来说,放在以前,想都没想过,更别说敢不敢了,就是说,以前不敢想不敢做的事情,现在也开始想,开始做了,这个时候,就会意识到自己在成长,在突破。”沉吟半晌,她又补充道:“每个人都有无限潜能,在做着之前不敢想不敢做得事情时,觉得自己的潜力也被挖掘了,这个时候,感觉很好,哦,我还可以做这样的事情,我还可以做得更好。”在学习,在进步的时候,人都会显得年轻,宋文琪同样如是。
“北京儿童医院集团组建以来,自上而下,每个人都感受到了集团的力量。”宋文琪说。作为临床检验中心的主任,以及检验学科的权威专家,她也曾先后几次去外地,与集团医院一起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自从成立了北京儿童医院集团之后,平行学科之间的学术交流更频繁了,“大家取长补短,互相交流经验,这是一个特别好的学习过程。”宋文琪说。2013年11月1日,她应安徽省儿童医院检验科程主任邀请及北京儿童医院集团委派,参加安徽省儿童医疗协会检验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医学检验学术研讨会,并在会上做了主题发言。
今年春天,在网络上广受关注的“病毒灵”事件中,宋文琪也感受到了做一名“救火队员”的紧急和急迫。“2014年3月16日,我记得那是个周日,那天下午接倪院长电话指示并由集团办公室安排前往北京儿童医院集团西安市儿童医院协助处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指3月10日发生的两所幼儿园为幼儿服病毒灵事件)。当时放下电话,带着简单的衣物匆匆奔赴西安,与西安市儿童医院的医生们一起讨论,协助制定实验室检查的复检标准。”现在想起来,那个过程像是打仗。
4月14日,宋文琪受集团委托,再次到西安参加西安市卫生局组织的专家研讨会,对该事件进行总结。“如果没有成立北京儿童医院集团,我们会觉得这事情距离我们很远,但是由于同在一个集团,这样的事情就变成我们大家的事情,我们要一起去面对。”
显性德育途径主要是被纳入学校(院)教学体系的课程。这种教育途径需要将医学与人文、智育与德育相融合,注重医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业务技能和人文素养的提升,推进素质教育,体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具有“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道德水准。显性德育可以归纳为“两结合”、“两转化”:“两结合”即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学校(院)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两转化”即德育客体向主体转化,单一价值向多元价值转化。
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进入临床阶段,医学生感到时间紧、任务重,呈现出不集中、需求高的特点。有调查显示,他们认为较好的教学方式中,居于前三位的是看教学录像(占27.2%)、自由讨论(占21.4%)、演讲(占14.6%),其后为组织听报告(占11.7%),集中学专题(占9.8%)、写小论文(占7.6%)、一般讲授方式(占3.7%)等[2]。可见,教学手段需要丰富、适时、适度。针对医学生特点,学校(院)以观看录像、名人讲谈、收听报告、撰写论文、自由辩论等方式,将自己学与集中学相结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做人与做事相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医学生“扶伤济世、敬德修业”的精神,正确处理新形势下国家、社会、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
学校(院)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学校(院)教育是一个全方位的工程,社会实践是一种富有成效的德育活动。对医学生在临床实践阶段开展的德育,既要贴近临床实际,又要保持形式新颖,还要融入学生生活。学校(院)在组织学习、培训的基础上,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健康宣传咨询、文艺汇演、自由辩论赛和对抗赛、贴近大自然等活动,使医学生开阔视野、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有效地将理性思维和感性认识相结合、课内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德育客体向主体转换传统德育强调的是对医学生进行说教,医学生处于接受者的客体地位。然而,面对社会和时代不断发展变化的趋势,要使医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实现德育的主体转换。这种转化,体现了真正意义的公开、公平。1956年,Bloom等人提出PBL教学法的概念,此后在世界医学教育领域中被广泛采用并得到较高评价,其优势在于临床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假如针对临床实践阶段医学生德育采用PBL教学法,不仅能打破传统说教式和灌输式的教育局面,变被动为主动,还有利于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提高与临床实践能力的提升,变依赖为独立。
单一价值向多元价值转化面对价值多元化的冲击,传统单一主流价值观逐渐被边缘化,正逐步向多元价值观转化。适应时展需要,拓宽德育途径,实现“六化”。一是实现德育“网络化”,网络可以丰富德育手段和方法,为学生构建数字化、全球化的教育空间。二是实现德育“生活化”,将德育内容和方法运用到生活中,从课堂延伸至学生宿舍,加强人文教育,深化管理。三是实现德育“心理化”,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心理教育,培养医学生健康的身心和健全的人格。四是实现德育“人文化”,加强医学生人文建设,营造健康和谐的学校(院)德育氛围。五是实现德育“专业化”,强化师资队伍培训,建立稳定高效的德育教师队伍。六是实现德育“评价化”,建立德育系统评价体系,培养临床医学生递进式临床思维。
隐性德育途径
隐性德育途径主要以较为隐蔽或间接的方式对医学生进行映射与渗透,进而达到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