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味教学法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3 15:25:1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语文味教学法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语文味教学法论文

篇1

1.1卫生法学实践教学环节安排不合理

卫生法学的教学内容以医学和法学并重为教学特色,但在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上,医学与法学的比重却有着较大差别。一方面,医学院校对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十分重视,一般安排有较长时间的专业实习和临床见习。另一方面,卫生法学的实践教学在医学院校中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与医学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学时设置相比较存在很大偏差,大部分医学院校没有开设专门的卫生法学实践课程,仅采用一些传统的法学实践教学方法,此种做法并不能体现学科特色。

1.2卫生法学的实践教学资源匮乏

目前,在卫生医学实践教学的场所安排方面,一些医学院校缺乏政法类院校所必备的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等场所。加之,医学院校对于医学专业的重视程度较高,而对非临床专业的教学在经费投入方面支持力度较低,这就注定了卫生法学在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上不会轻易获得学校的高投入,使得医学院校建立的法学实习基地也仅仅是与当地公检法机关和律师事务所进行合作。另外,就卫生法学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而言,具有医法交叉知识背景和医法专业实践经验的高层次人才较少,目前卫生法学的大部分教师来自于各政法院校的法学专业,其中也不乏非法学专业背景的教师,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卫生法学的实践教学的开展。

1.3卫生法学的实践教学手段形式化

卫生法学实习原本是学生培养实践技能、提高理论服务于实践的主要教学环节,但基于就业、考研、考公务员的情况,大多数学生对待实习的态度是敷衍了事,只为获取一纸实习证明。加之,学校和实习单位对学生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实习其实已流于形式。另外,在实践教学中,大多数医学院校采用案例教学,而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流程为教师讲授—引出案例—学生回答—教师评析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学生并没有进行讨论前的准备工作,在分析案例时也没有激烈的言辞辩论,只是由教师评析案例后便宣告结束。案例教学法过于注重对法条的解释,缺乏生动性,尤其是缺少对具体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各种非法条解释问题的演练,而模拟法庭教学法是建立在已知案情基础之上,相关的案件事实和证据材料都事先已确定,仅是审判人员、原被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角色事先已拟定,而且学生早已将模拟法庭的全部过程事先演练多遍并形成了剧本,学生在模拟法庭演练时根本不会遇到真实案件中可能出现的突况,这就无法锻炼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模拟法庭教学法逐渐演变成一场表演剧,致使模拟法庭的功能也逐渐在异化。

2诊所法律教育的特点

诊所法律教育的优势在于着重培养法律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以真正实现法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3]。因此,一方面法律诊所可为那些承担不起高额诉讼费的公民提供免费法律帮助。另一方面,诊所法律教育通过为社会弱者提供免费法律咨询服务,将法学教育与法律援助融合,这不仅是一种全新的法学实践教学模式,而且为法律援助提供了一个新的路径。在美国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下,诊所法律教育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亚洲、欧洲和澳洲等很多国家的法学教育中,国外诊所法律教育对我国的法学实践教学同样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目前国内很多法学院校都开展了诊所法律教育。法律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既包括“训练守法精神”,也包括“扶植法治”。诊所法律教育在医学院校卫生法学课程中的尝试,对于那些将来走进医疗机构的学生来说意义重大。诊所法律教育所处置的案件具有真实性和不确定性,尤其是涉及卫生法的现实情境总是伴随着医疗救助的全过程,案件的复杂性、针对性、现实性较强,即便指导教师面对此情形有时也难以应付。因此,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但从另一方面看,学生通过亲自案件、了解案件事实、调查取证和参与庭审,能够快速提高他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能力、独立办案能力和法律逻辑推演能力。另外,诊所法律教育也能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其以法律专业服务人员的视角观察社会和思考社会,以医生的视角重新审视当前的医患关系。卫生法与社会、医患权益与社会公正、卫生法与医药卫生事业等新的课程教学内容都体现了诊所法律教育的价值趋向,这将有利于培养人格健全的、具备丰富法律专业知识的医学人才。

3诊所法律教育在卫生法学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3.1诊所法律教育与卫生法学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

卫生法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着眼于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即培养具有医法交叉知识,擅长处理医疗纠纷案件的法律服务人才。这一培养目标的实现不仅要依靠课堂理论讲授,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法律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一种法律职业技能和法律思维方式。因此,法律教育不是单纯的法律知识传授,而是一种法律职业训练。而传统的法律教育只注重理论层面的讲授,这种纸上谈兵的做法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诊所法律教育的基本要求来看,它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具有极大地帮助,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到真实案例,并以主体的身份去解决问题,全权负责整个案件,学生通过运用所学到的法律知识,对调查收集的证据进行独立的分析判断,使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语言沟通能力、司法文书写作能力等都得到了较大地提高。这既克服了案例教学法易被条文化的缺陷,也解决了模拟法庭虚拟化的难题。

3.2诊所法律教育的教学方式已日渐成熟

我国开始启动诊所法律教育始于2000年,当时在美国福特基金会的支持下,北京大学等7所高校开设了诊所法律教育课程,2002年中山大学、四川大学等4所高校陆续开设了该课程。2002年7月28日,上述11所高校共同成立了“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诊所法律教育专业委员会”,该会目的在于与国内外实施诊所法律教育的院校加强合作交流。截止到2013年7月18日,全国640多所法学院中已有163所加入了该专业委员会。目前,国内著名的法学院几乎都开设了诊所法律教育课程,并在不同院校中开设了各具特色、有所偏重的专业性法律诊所,例如:诉讼法律诊所、弱者权利保护法律诊所、妇女权益保护法律诊所、民事法律诊所、劳动者权益保护法律诊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诊所、公民权利保护法律诊所、刑事法律诊所、环境法律诊所、公益法律诊所、社区法律诊所等。这些富有成效的法律诊所可作为卫生法学课程的实践教学场所。

3.3诊所法律教育能更好地确保实践教学的效果

卫生法学是一门具有鲜明特色的新兴医法交叉学科,目前卫生法学教学工作大多由更易获取医疗卫生资源的医学院校承担。由于医学院校向来注重医学生的见习和专业实习工作,而医学院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和支持又是开展卫生法学课程实践教学的基石。然而,鉴于卫生法学课程在医学院校中的办学地位,现阶段医学院校对卫生法学课程实践教学的支持力度不够,而诊所法律教育实际上是借鉴了医学实践教学的模式,这更易为医学院校所理解和认同。同时,也有利于形成一套独特的卫生法学课程实践教学模式。

4提高诊所法律教育实践教学质量的建议

4.1加强卫生法律诊所基地建设

医院学校,一方面可以积极申请参加“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暨中国卫生法法律诊所专业委员会”,进而以会员的身份接受该专业委员会的指导,以加强与其他医学院校的合作与交流。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医学院校教学医院丰富的资源,加强与教学医院医务科等医患服务机构的合作,建立有特色的卫生法律诊所,这样既保证了医疗纠纷案件的来源,又能发挥卫生法学的学科优势,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卫生法律诊所在实施教学功能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服务功能,因而就其设置模式来看,它可以是附设在校内的内置式,也可以是附设于校外的外置式。内置式可考虑将卫生法律诊所设在模拟法庭,使其起到律师事务所的作用,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模拟法庭会见当事人,提供卫生法律咨询,司法文书等。当学生积累起丰富的办案经验时,还可以代为调查取证和参加庭审,学生承办的案件数量应以1-2件为宜。外置式可考虑加强与一些社会组织的联系与合作,比如当地卫生局、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法院、社区基层组织、检察院等,将卫生法律诊所附设于上述机构中,以便共同构建卫生法律诊所。

4.2开设卫生法律诊所教育课程

鉴于卫生法律诊所教育实施的现状,医学院校应当增设卫生法律诊所教育课程,明确其课程性质、授课学时、课程学分、开课对象等。可考虑将该课程设置为限定选修课,具体学时可参照各医学院校的教学计划而定。在课程时间安排方面,该课程可以考虑在大三年级的学生中开设。这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受师资力量和教学成本所限,不能在所有学生中启用诊所法律教育;二是,该课程只有在学生完成了法律和医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并基本掌握了医疗卫生法的相关知识,才能真正地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另外,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应涵盖卫生法律诊所教育的目的与意义、卫生法律诊所教育的基本方法、会见当事人的基本流程、律师职业的基本技巧与策略、提供卫生法律咨询的技巧、司法文书的写作、案件前的准备工作、谈判的策略、民事案件的策划方案等内容。在考核方式上,应重点对学生的综合办案能力进行考核,不宜采用传统且机械的纸质笔试结业考试,应当探索出一套科学的、富有人性化的、灵活多变的考核方式。

4.3多途径解决经费问题

诊所法律教育的开展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长期以来,卫生法学的教学经费问题是制约诊所法律教育发展的最大障碍。鉴于诊所法律教育需要较高投入和卫生法学课程在医学院校办学规模较小的现实情况,医学院校应为诊所法律教育多途径的筹集经费。一方面可积极寻求同类型院校联合办学,以降低办学成本;另一方面要积极寻求社会组织的支持,如与当地的律师事务所、卫生行政部门、附属医疗机构、妇联、法律援助中心、工会、消费者权益保障协会等建立联系,通过学生的案件工作,既可推动法律援助工作在基层地区的开展,又能在锻炼学生办案能力的同时,获取一定的工作报酬。

4.4加强卫生法学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

目前,在卫生法学课程的师资队伍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只具备了法学背景或医学背景,具有医法交叉知识背景的教师较少,甚至有些专业教师还没有律师执业资格证书,并缺乏处理医疗卫生纠纷案件的经验,这些因素都制约着诊所法律教育在医学院校的开展。对此,一方面要积极鼓励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外出深造,加深对医法交叉知识的学习,激励教师在取得律师执业资格证书的基础上,通过外出兼职,提高其实践能力,使其成为教学和实践的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可以采取外聘的方式,邀请一些资深的卫生法学专家、法官、检察官和律师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掌握法律流程运作技能。

篇2

采用多维教学法教师应做到:

一、善于保护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保护学生显露出来的创造意识,做到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驱使学生认真观察周围世界,注意学生的新鲜直接感受,即灵感爆发式的领悟和理解,积极肯定学生不拘一格的创新见解,让他们燃烧起创造思维的熊熊烈焰。

二、善于生疑激趣,组织争辨。在组织争辨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有分歧问题的争辨,要引而不发。引,是为了打开思路;不发,是不过早地下结论。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有利于思维的深化周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对带有推测性问题的争辨,应引导学生抓住实质。

3、对反常性问题的争辨,要引导求“常”。

4、对疑窦较深的问题,要适当暗示。暗示的目的是启发学生去进行创造性思维。暗示的方法有多种:①“边缘”暗示。即围绕疑难问题,教师提出一些有关的“边缘”问题作设问启发,逐步导入并接近问题的核心。②“原型”触发。即拎出一般人头脑里常有的原始想法,再把它推到眼下新问题、新现象的特定场合下加以审视,就容易发现思原型维的缺漏的荒缪。③设疑暗示。即教师有意识地设疑问难,打开通的真理的闸门。

三、善于抓住时机,点拨指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应善于抓装愤”、“悱”之时,巧妙点拨,使学生思路豁然开朗,顿开茅塞。常见的点拨有:

1、直观性点拨。即教师提供与学生思考的问题在某点上有近似或间接联系的直观演示,促使学生思维畅通。

2、情境性点拨。即教师利用一切条件,为学生创造出一种有新感的境界,让学生张开智慧的双翅,去探求解决问题。

篇3

二、开放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开放思维是一个基点向多方位多角度幅射的过程,人在形成思维习惯和能力的时候,当接触到一个思考基点的时候,马上就会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并进行创新。有了这个习惯和能力,思考就有了多向性,思维就活跃了起来,思想就有了宽度,就有了依托,它是人具有高强能力的基础。

(一)避免学生的“惰性思维”

求异思维是创新的灵魂,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看到的常常是学生的“惰性思维”。究其原因:不是学生不会思维,而是教师掌握着学生的思维路线,规定着思维方向。教师处处为学生铺路、架桥。这种教学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还扼制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他的创造力。

(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思维的发散性是指在研究数学问题时,善于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并进行合理联想,及时发现问题的特征、差异、隐含关系等,从各种角度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全面理解问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体现在一题多解方面,为学生思维的变通性架设桥梁,消除原有定势思维的束缚。在心理学和教学法的诸多专著中,都一致认为“一题多解”是培养和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之一。

三、开放教学内容,创建多样化课堂

篇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7-066-01

语文文本体裁丰富多样。有小说、戏剧、现代诗、古代诗词等等。可是不管教师讲授什么体裁的文本,都离不开语言品味这关键的一环。语言品味是语文课上出语文味的关键。

当前有许多教师在讲解文本时,多注重叙情节,文章主题思想,各种艺术手法等,就是常常忽略语言品味这一环节。即使一部分教师注意到语言品味这一环节,也常常把语言品味套路化,公式化。例如:某教师在讲解朱自清《春》时,品味写春风的一句“‘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品味该句,“抚摸”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春风比作母亲的手,更生动,更具体。许多老师在品味语言时都陷入这样一个套路。某个词因为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更生动,更形象。某个句子,用了某种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感情。于是学生们一遇到语言品味,头脑里惯性思维想到的只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而不是仔细品味,慢慢咀嚼,感悟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许多教师在教学生语言品味时,常常套路化,公式化,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语言品味操作性不强,评价标准也不具体,但是也不意味着完全没有品味语言的教学方法。

一、联系语境品味语言

李镇西说:“揣摩语言,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如联系上下文,中心意思,对语言的深层

含义,感彩等,进行辨析,品味。”比如阅读《荷塘月色》一文,只是看到文章情景交融的一面显然是不够的,还必须要了解作品的创作年代以及作者的性格特点,这样才能体会文中所散发出来的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

例如品味李商隐《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要联系作者当时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处境来感知就能把这句词的凄惨,忧伤品味出来。“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成为品味语言一大原则,事实上,离开语境来品味语言,很容易望文生义。语言品味要置于语境中才能不失真,不偏义。

二、结合朗读品语言

朗读是一种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以朗读为突破点,让学生充分朗读文章,才能让他们体会出文章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领会到语言的无穷魅力。可以让学生或音频先读,先初步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再让学生自由读或者挑读,让学生品味文章字里行间的丰富情感。当然朗读的方法和技巧也需要教师的恰当指导和点拨。

例如:词《沁园春·雪》学生应该带着一种“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的自信和豪迈。语调也应该比较激情。而朱自清《荷塘月色》是一种自言自语,自说自话和慢悠悠,闲适的心情。读的时候语调要低沉,语速要缓慢些。学生在朗读文本时要注意朗读的语调,音色,情感。从而逐渐进入文本,达到和文本作者对话,甚至和文本融为一体。

三、推敲字词品语言

推敲就是关注文本中某一个特别亮眼的词。语言大师朱光潜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朱先生所说的就是“咬”和“嚼”,就是古人那种仔细“推敲”的精神。推敲的方法从古就有,古代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贾岛“僧敲月下门”。两句中对“绿”“敲”二字的推敲已经成为佳话。推敲简而言之就是抓住文本中一些特别的字词来品味,感悟作者情感。

例如:莫怀戚《散步》“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中的“熬”,用这个字就把母亲身体那种虚弱很好的体现出来。鲁迅《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中的“排”字是个很生动的细节描写,既表示分文不少,自己是个规矩人,也活画了孔乙己拮据穷酸的本相。

四、比较替换品语言

比较是语文教学中语言品味比较常用的方法。韩雪屏教授在他的研究中已经将语文课堂上的各种比较法很精辟地概括为:增、删、移、换这四个字。增就是通过对文本留白的部分增补,删就是删除文中字词来和原文比较,移就是改变句子的顺序或者调动句中某个字或者词的位置。换就是把文本的字词替换和原文比较。确实,语言的比较都可以在这四种方式下得以实现。学生通过这样比较替换的方法来品味语言,可以加强学生对语言的辨析度和灵敏度,能更好的品味句子含义和文章内涵。

例如:朱自清《春》“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教师在引导学生品味该句时,可以采用换词的方法。把“钻”改成“冒”或者“长”,让学生来体会原文钻字的生动性。“钻”字把春草那种刚刚萌芽,充满活力又似乎略带害羞的那种动态表现出来。

语文教学中语言品味的方法还有许多,教师应该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有步骤有策略的运用好语言品味的方法。带领学生们感受语言的美,语言的妙,语言的力量。

参考文献:

篇5

高职英语教学的处境一直困扰着一线的英语教师,他们一直在探索高职英语教学的方法、路子,希望能改善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虽然教师们尝试着各种方法,但效果不是很理想。笔者认为,高职英语教学可以从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中得到启示。

(一)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

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注重扎扎实实地打好“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英语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它按语言知识、语言技能、语言能力、语言素养的顺序,循序渐进,把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提高素养”建立在语言知识的坚实基础上。它的基本特征是:以知识为基础(Knowledge-based),以学习为中心((Learning-centered),以质量为导向(Quality-oriented)和以素养为目的(Faculty-aimed)。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是根据中国的国情、教情和学情研创的,无目的语而只有母语的环境下实施的教学法。

(二)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启示

1.启示一:高职英语教学应重视英语知识的教学。

英语教学是一种语言教学,没有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做底座,在没有语言环境的情况下,无论什么方法,在短时间内,都很难达到应用的能力的。高职英语(非英语专业)一般开设一学期或一学年,一周4节,一学期最多能上11周课,44课时,在这样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达到应用的能力是不可能的。学好一们外语,至少要3~4年的工夫。

要改变高职英语教学现状,首先要根据专业的不同确定教学目标,是要培养听说能力的人材还是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好基础?笔者认为如果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应该把教学目标定为“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好基础”。教育是终身的事情。定目标也要看学生的实际水平,高职生的英语基础差,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显然很不现实。

2.启示二:高职英语教学中,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职业教育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它强调应用性和实践性。根据高职生的实际水平,要求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能看懂机器上的名称、简单的说明书等,这才是最重要的,可以让学生在以后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英语作为专业课程服务的基础课程应根据职业岗位上职业能力的需要,以够用为度。《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也明确提出了“应用为主,够用为度”的高职英语教学原则,即高职英语教学要建立在高职院校的特点的基础上,以学生的需要为中心。可是在英语课堂上,学生的普遍反映是:①从中学开始就对英语课产生了抵触情绪;②音标不会,单词不会读,连一句完整的正确的句子都读不下来;③一个小小的对话,单词看不懂,句子根本不理解,连大意都看不懂;④词汇量太少,句子不会读,记不住,今天背了,过两天就忘了;⑤语法一塌糊涂;⑥学习英语无从下手;⑦就凭我们的水平,不可能与别人交流。

从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来看,显然片面重视能力犹如无水之源。乔姆斯基的“知识能力”(KnowledgeAbility或K-ability),他认为:知识是一种能力,而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是一种稳定的能力。它可以产生其他的能力。其他的能力可以增加,可以减少,可以消失,但是知识能力是稳定的。因为有知识才有技能,知识是技能的基础,技能离不开知识。就知识与能力的关系而言,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在某一问题上知识贫乏或知识结构不合理的人必然缺乏解决那一问题的能力。可以肯定地说,无知者必无能。

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强调方法和能力目标重要性的同时,不应该忽视和弱化知识目标,否则就会影响到方法和能力目标的实现。通过知识而获得发展,是一条颠扑不破的教育真理。语言知识不是外语教学的目的,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运用目的语的能力。语言知识可以成为外语教学所要培植的运用语言能力之大树的根,可以成为外语教学的弹跳点。

参考文献:

[1]全国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研究所.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综述[Z].全国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学习手册(内部资料)2005.

篇6

关键词:课堂教学;氛围;风格

0引言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大学课堂改变了以往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开始尝试从多角度入手,创造积极的课堂氛围,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此,结合我校外语系科研项目,我们以全院非英语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自编的《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调查问卷》对公共英语教学情况进行调查。下面笔者结合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结果,主要从教师、学生、教材、课堂活动四方面对英语课堂氛围即教学味道的形成作一些探讨。

一、从教师角度解读味道

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并通过较完美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观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技巧、教学作风等方面稳定地、综合体现出来的独特的教学个性特点与审美风貌。课堂教学风格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集中表现。

调查问卷中对学生喜欢的教师类型和教学风格一项中,有79%的被调查者认为教师应幽默风趣,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这一类型所占比例最高,可见其受欢迎度。维“学生中心”说的可接受性在调查问卷中得到了验证。Henso和Borthwick(1984)将教师的教学方式分为六类,即任务指向型(任务事先计划,并配有适宜的材料)、合作计划型(教学行动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计划)、儿童中心型(学生从教师提供的任务中选择符合兴趣的任务)、参与中心型(根据学生的参与程度组织教学内容)、学习中心型(教师同时考虑学生和学科内容)和情感兴奋型(在教学中尽量调动学生的情绪)。例如:有的教师上课善于引导,巧妙地提出问题,学生答疑;有的教师上课善于点评,教师学生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做出点评;有的教师上课看重情感教学,根据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情感体验,以及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等等。这些课堂教学风格各异,特色鲜明。从课堂教学效果上看,严谨逻辑型优于权威型,风趣幽默型优于严谨逻辑型。但教学风格具有多样性,教师应根据不同情况,培养和运用不同的教学风格创造适合自己学生的课堂氛围,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从学生角度体会味道

自1954年哈伯特.塞伦(Herbert?Thelen)首先提出“学习风格”这一概念以来,至今已有30多种有关学习风格的理论模式相继问世,并直接应用于教学实践。Reid将学习风格定义为学习者所采用的吸收、处理和储存新的信息,掌握新的技能的方式,这种技能是自然的和习惯的,不会因为教学方法或学习内容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我国学者把学习风格划分为生理要素、心理要素和社会性要素。

调查问卷的对象为大学英语四级水平的大一学生,其中47%的人认为课堂参与较少,不到10%的人认为课堂参与很多。课堂参与度与学生自身的学习风格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多数同学认为最要紧的事四六级考试,以考试为中心来主动学习;多数学生长期以来形成了被动的学习习惯,认为只要好好记笔记,就是好好学习了;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与教学活动、课堂效果无关,认为那是老师的事情,所以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和安排的一些教学环节不屑于参加;有少数同学能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为自己有效的学习创造了机会和良好的课堂氛围。

学生的学习风格各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论。它也许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周围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从理论角度来看,感性者喜欢使用记忆作为学习策略,循规蹈矩;直觉者则喜欢变化,厌倦重复,喜欢接受新的概念和非常规事物。据利佛尔(Leaver,1986)的研究,左脑思维者(系列)擅长进行对比分析,语法学得好;而右脑思维者(整体)则对语言的语调和韵律学得更好。系列学习者特别适应强调语法分析的严谨的教学方法,整体者更乐意采用全观策略,如猜测单词的意义,寻求中心思想,喜欢相对组织松散的教学方法。

当学生的学习风格与老师的教学风格相异或相悖时,学生会产成厌烦、低迷的状态,对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的形成构成巨大的屏障。反之,会促进教学活动的展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效力。

三、从教材角度分析味道

教材是知识传授活动中的主要信息媒介,是教师和学生沟通的一座桥梁,是学生了解知识的主要窗口。教材是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与具体化,它在一定程度体现了教育理念和方法。对教师而言,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对学生而言,教材是学生系统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工具。

调查问卷当中,学生分别对所使用英语教材的时代性和实用性程度进行选择,认为时代性、实用性一般的人占了最大比例。在教师力求不断改变教学方法,以全新的视角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的同时,教学的内容也应紧跟时代步伐。此外,大学英语是一门实践课,只有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才能切实掌握。在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中,还应有语言交际文化及实用生活口语。本次调查中,对学生喜欢的英语类型,选择英语交际文化和实用口语的学生比例分列第一和第二位。这一数据完全证明了上述观点。

四、从课堂活动角度品尝味道

多元智能理论(MultipleIntelligence简称MI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1983年首先提出的。MI理论认为智能是多元的,是以组合的形式进行的。加德纳指出,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多元智能观点的核心都在于认真地看待人的个性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有自己擅长的一面和欠缺的一面。在课堂教学中,要明确的意识到这一点,采用多种活动形式让尽量多的人有机会参与到教学的互动当中。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口语能力差,非书面材料理解困难。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课堂活动,例如用英语演讲、辩论、讲故事锻炼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和表达能力;播放录音、原声电影或剪辑等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欲望,使他们适应真实的外语场景,提高语言的实用性。多数英语课堂中,信息来源主要是书面文字,学生对这样单一的信息输入很容易产成厌倦。调查问卷中,学生对于小故事等课堂调节剂非常认可。对于英文电影呼声最高,英语课堂演讲、辩论等活动所占比例较少。总体来说视听活动比较受欢迎;而教师从教学角度考虑,安排的交际性活动较多。因此在教学活动设计时,应将学生喜好与教学需要都考虑进去。在课堂教学中,只有适时进行恰当的课堂活动,才会有助于形成活跃、主动的课堂氛围。

五、结论

要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的教学风格无疑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师应尽量选择时代性、实用性较强的教材;在课程设计上确保活泼生动又不乏知识性,具备很强的吸引力。当然,学生的学习风格也是不能忽视的一点。针对不同学生要尽力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乐于融入课堂。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互作用的,当教师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谐的统一起来时,必会使各种类型的课堂教学活动熠熠生辉,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为大学课堂教学的有效。

参考文献

[1]冯中良,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篇7

1、母语激趣法

新课标明确规定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而这一点往往被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师忽略了。因为他们认为中学生已经属于“大孩子”了,不需要象教小学生一样,对他们进行热爱母语的情感渗透。其实,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看法,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常常为学生在默写和作文中出现的错别字而头痛,而高考中的辨别错字题,往往是得分率很低的题。

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笔者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文字感悟能力的培养。每天笔者都会利用早读、午读或课前的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文字接龙的活动,或进行“咬文嚼字”的纠错能力大比拼,或进行成语故事赛讲,进行几分钟的“美丽演说”。这些活动每天并不会花多少时间,但是,由于坚持不懈,效果是特别显著的。首先,它让学生对令他们头痛的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一种追根究底的激情,因此,最直接的效果便是错字率大幅度的降低,每次测验,笔者班学生在这种题目上总是具有明显的优势。其次,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从他们所了解的字词中,他们明显感觉到我们祖先造字的伟大和神奇,对我国的汉字产生一种崇拜感,这也就间接地帮助了他们对文言的理解。再次,学生的表达欲望与表达能力大大提高了,这是与我们的新课标精神完全一致的。因此,利用母语激趣,能够促使学生更深层次领悟祖国文字的精妙,从而更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灿烂文化,并更有兴趣去学习和运用它。

2、魅力激趣法

新课标中提到“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素养”。教师的人格魅力与学识魅力,在教学中的作用往往被教师所忽视。而学生中普遍存在一种情况:喜欢哪位老师就会自然而然地喜欢他(她)所教的那门课,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给他们留下的印象。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曾这样说过:“我们做事要感到有乐趣,如果不是精神愉快,而是愁眉苦脸地在那儿教,愁眉苦脸地在那儿学,效果决不会好。”确实这样,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一手好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一抹快乐的微笑、一种儒雅的风度都能够深深地吸引已经有自己审美观念的中学生,潜移默化中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崇拜感,既崇拜就会努力去学、去模仿,久而久之,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便产生了。这也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只有时刻注重自己的品格修养才能使一个语文教师具有一种人格魅力,这是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的最直接的动力。

3、情景熏陶法

教师挖掘教材丰富内涵,弄清课文包容的科技、历史、地理、人文等方面的诸多材料,围绕教育教学目的的要求,加以梳理设计,使之与课文内容水融,给学生及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情景。使学生在这种情景中得到教育受到熏陶。

4、设疑刺激法

即对课文内部“资源”进行挖掘整理,采用技术加工,以“新、巧、奇”的形式来刺激兴趣。如在教范仲淹,《岳阳楼记》时,可设计谜面为“丘”,猜课文一句(调头格,谜底:山岳潜形)在讲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时,可设置谜面:“蜜蜂”,打曲中句子(亥豕格,谜底:峰峦如聚)。这样使学生豁然开朗,妙趣横生,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知识性、刺激兴趣,培养了学生思维创新能力。

5、双关类比法

对课文的外部有关“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巧妙地引导学生联想或合理推理,创造性的开掘学生思维的空间,产生神韵无穷的兴趣,运用得好就会产生神奇的教学艺术张力,使课堂教学增强辐射力,开拓了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如教《孔乙己》时,教师用沉痛悲凉声情并茂的声调说:“孔乙己这个封建科举造就的畸形人,不仅灵魂受到了摧残,而且还摧残了他的身体,他是用自己的手走出了咸亨酒店,离开了社会舞台。”一边轻缓地檫去醒目的题目:孔乙己。这样不仅创造性地构成了学生视觉上的“空白”效应,而且重要的是艺术的启发学生对孔乙己悲惨命运的联想和补白。

6、角色意境法

通过演唱、对白、采访等方法,创设意境,模拟情景,使学生进入一定角色,身临其境,受到感染从而增加兴趣。如教《刘胡兰慷慨就义》,可分角色对白,通过对刘胡兰、阎军的对话,从中感染学生,加深刘胡兰“慷慨 就义”的体会,使学生的思想品德方面经受一次洗礼。再如教《白毛女》时,采用演唱的手段,使学生欣赏感受戏剧的艺术形象和表现方法。

篇8

大学语文课程是为全面加强大学生综合文化素养、培养人文精神、注重学生文化能力教育而设置的一门课程。但是,当前很多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存在定位不准,教学方法过于陈旧、单一等问题。在课程定位方面,许多高职院校把语文教育定位为培养发展能力,以夯实就业实力。

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师实际上只是简单套用中小学语文教学法新理念、新教法,缺乏对高职院校和大学生特征的充分认识,一味求“新”,如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借助情景画面、趣味故事、角色游戏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此可见,大学语文从课程定位到教学方法都面临进一步改革的必要,探索系统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的,合乎高职院校和大学生特征的课程建设理论和富有实效的教学方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问题

(一) 高职院校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大学语文课程定位

大学语文课程要为实现高职院校的办学性质、办学目标、办学功能、办学定位服务,为高职院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的思想素质高、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二) 高职院校不同专业中的大学语文课程定位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担负着培养不同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任务,其课程定位应与专业相结合,对高职院校不同专业具有提高学生专业素质,丰富专业知识和培养专业人文精神的作用。因此,大学语文是指提高各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育人文精神的人文教育基础课程。

(三)高职院校所有公共课程中的大学语文课程定位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阐释人文思想的理论知识性课程,既不是单一的哲学、宗教学或文学等,又不是人文科学各个分支学科的简单相加,而是对人文基础理论的系统性阐释,培养大学生系统的关于人文思想的主要概念体系和主要知识框架, 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四)高职院校教育功能上的大学语文课程定位

大学语文既拥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又蕴含雄奇的自然风物、悠久的历史风情和灿烂的文化遗产,不仅陶冶学生的情操,纯化其品质,更重要的是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为此,大学语文在高职院校教育功能上的定位为:通过情感教育、美育教育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在优化学生心理结构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艰苦奋斗精神、职业技术伦理和环境道德等,在潜移默化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使他们在未来的职业活动过程中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审视每一项工作任务,善于发现问题,并着力解决问题,由此及彼,触类旁通。

二、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探索

(一)逐渐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从建立大学生理想人格、养精神和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角度出发,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和现代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多参与课堂教学、展示才能、锻炼表达能力的机会,帮助学生克服羞于当众说话的心理障碍,强化对教学内容的学以致用。

(二)注重学生的个性化

从发掘教材个性、发挥教师个性、发展学生个性等方面入手。尊重学生,给学生充分选择的机会和权力。学生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选择,还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三)突出汉语作为母语教学内容的核心范畴―― “文”的教学

不把大学语文讲成单纯的文学课,从“文”这个角度予以扩展,分析各种经典文体的书面表达形式,揭示它们的典范意义。特别是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下,在商业消费和网络电子媒体带来语文形态碎片化、粗鄙化、畸形化等弊病的今天,经典汉语书面语教育更能凸显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深入感知,进而促进他们人文素养个性化的形成。

综上所述, 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应是一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融语文教育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为一体,培养高职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公共基础课程,应为高职院校各个专业的必修课程。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方法应从大学生理想人格建立、人文精神养成和创新思维开发出发。在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结合各专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不但授学生以“鱼”,更注重授学生以“渔”,也就是既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又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既特别注重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又充分培养学生综合素养,进而促进他们个性化人文素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王克勤,马建峰.关于高师院校“学科教学论”发展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04(2).

[3]马银成.师范院校学科教学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广西教育,2010(1).

[4]王松泉,韩雪屏,王相文.语文教学技能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篇9

2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 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中,长期没有与语文教育中的必要步骤很好地结合起来,没有形成一个科学有效的学习链条模式,不是一系列的综合讲授,而是单一的各个学习。这样,小学生语文学习中必要的字母的学习,生字的学习、阅读理解的学习,以及最后语言组织的学习,学生在学习中无法正确地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不利于小学生对语言能力的学习与掌握。第二,教师在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上有所欠缺。目前大多数小学教师还是采用老旧的“照本宣科”授课方式,而授课内容也基本上全都是书本上固有的案例知识,并没有鼓励学生去自学创新,教学方式和内容呆板,这对于学生逻辑思路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造成很大阻碍。第三,要做好课堂教学的师生沟通。新课标与旧的教学材料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前者特别重视课堂上师生的互动性,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经常地朗诵或者背诵相关课本知识,并在恰当的时机进行提问。但每项提问都要有重点和目的性,使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对本课堂主题的理解和掌握。

3以儿童思维发展新论为指导的小学语文教学应实行的措施

3.1 丰富教学形式,打好拼音教学基础

发展儿童思维新论,教师的引导作用尤为重要,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介调动儿童学习的自主性和热情。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视频、图片或ppt课件,更加直观地展示字母读法的口型和音调,引导学生模仿其读法和音调,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但当遇到比较相似相近或者易混淆的音韵时,老师要主动进行正确地引导,防止学生形成错误的读法和理解习惯。其次,还可以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来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组织学生一起唱诵儿歌,念三字经和绕口令等韵律比较强的东西;也可以通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趣味活动来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简单的成语接龙、看图识字、搭图拼字等方式方法。从小培养学生的多重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对其将来的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也有很大的好处。

3.2 结合儿童思维发展,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识字既是小学教学的基础,又是人类语言沟通的基本条件。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做好识字教学的基础培训和灵活运用。首先,要根据课程的主题,确立教学目的和思想。识字教学的教学目的就是学习和掌握课程的生词生句,会背会写,最后还要通过造词用句等方法达到熟练运用语言的目的,从而培养学生从小正确认字用句和语言陈述的行为习惯。

其次,教学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教师也要摆脱旧的思维教学模式,不能一味地照本宣科,要适当运用一些趣味活动来调动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兴趣。例如,把字形结构形似的放在一起,通过读音的差异来辨别出来;也可以给出学生一个单体字,引导和启发学生添加不同的笔画或者偏旁而写出不同的字。这种活动方式在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记忆能力,有效提升了他们识词辨句的思维能力。

篇10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021-01

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更加成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重要工具和基础知识,新课改中教育素质的实施为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整体的变革,其中,儿童思维发展新论指导新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也逐渐的进入人们的视野,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和重视。虽然小学语文教学不断的进行改革和探索,但是还是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改善也非常重要。

1.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1.1不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更为明显。在这一阶段,教师通常习惯对小学生进行认字、写字等的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训练,这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培养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出现这种情况,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教师对于学生学习能力认识不足,认为儿童只有初步逻辑思维,并不具有命题假设的抽象逻辑思维,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在对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教育时并不进行逻辑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和训练。

1.2忽视了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

有研究指出,儿童思维发展在学龄前母语的口头语言方面已经具备了很坚实、很强大的思维基础,并且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但是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导致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文教学时更加注重拼音、认读、拼读、书写等方面的教学,而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学生思维的训练,单纯的教导学生借助刚学的拼音和注音、朗读和阅读一些诗歌,不仅使学生感到拼音学习枯燥无味,还浪费了很多时间。

1.3在课堂上不能合理把握提问和朗读的技巧

新课改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对学生进行提问,以启发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自身的思考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感,增强学生的语言逻辑能力。很多教师为了实行新课改的理念和要求,经常对学生进行提问,加强对学生朗读训练的要求。问题的设置和朗读训练如具有启发性和引导到位,将会对学生学习语文具有重大意义,但是现实情况中教师对教学目标通常把握不够准确,并不能抓住课文的关键所在,这样进行提问,只会使学生产生畏惧,甚至对语文课程产生反感,产生相反的结果。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提问要有效,防止失去提问应有的作用。

2.儿童思维发展新论指导下实现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应该采取的举措

2.1教师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儿童思维发展新论的理念和要求

教师对儿童思维发展新论要有一个正确的把握和理解,这是能够实践好儿童思维发展新论指导理念的有效措施,所以,教师在进行语文教育时首先要高度重视理念的学习,并真正的认识到儿童学习语言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情感的沟通和思想的交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始终要保持“以语言运用为中心”的原则来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

2.2利用多种语言实践活动和游戏来开展拼音教学

教师在进行拼音教学的过程中,要学会合理的分配和利用课堂时间,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对重点和难点的讲解上,尤其是对一些相对容易混淆的拼音要更加的重视,并加强学习指导,如对于b和p字母的学习,要让学生利用各种方法加强对这两个字母的学习和记忆,可以运用多媒体,让学生进行拼读。除此之外,教师还要进行实践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对学生思维能力在拼音教学中的加强具有重要的作用。

2.3创设多种与汉字有关的活动来开展识字教学

学生的汉字学习不能只依靠反复的书写和背诵来完成,教师还要尽可能的开展各种与汉字相关的活动来对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和积极性进行激发,可以让学生进行猜字谜和编故事的游戏,或加一笔、减一笔、换位置等的方式对学生思维进行加强训练,例如教师在进行训练时可以以“旦”为例,运用加一笔的方式就是“一个日加一横就是?”,可以出一个谜面让学生猜,如“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等,鼓励学生们猜出答案,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和积极性,还对学生的思维扩散具有一定的帮助,达到最佳的记忆效果。

2.4采取有效的阅读策略加强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提高其阅读能力

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采用重点语句示范朗读和评价,并进行语句品析,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来提高教学阅读的质量。同时,还要把课文阅读和实际生活相结合,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在学习《永生的眼睛》这篇课文时,小学生可能会无法理解无私奉献的精神,所以,这种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比较抽象的问题,教师课前要搜集一些相关资料来解释永生的意思。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取得比较好的阅读效果。

3.总结

综上所述,要想在儿童思维发展新论的指导下实现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教师在小学教育期间进行长期而艰苦的努力,要加强对实践的研究和不断探索,为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做出积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