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鉴赏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3 15:25:1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艺术鉴赏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艺术鉴赏论文

篇1

当他们从麻木和困顿状态中苏醒,经过一番痛苦的抉择,竭力寻找适合自我个性和思想表达的媒材时,其实也是作品的表现力、想象力和感染力拓展与提炼的过程。为了把探索和创新向更深远方向推进,艺术家在确立、完善和发展材料语言中总会遭遇各种困扰:虽然理论上认为只要有利于艺术观念的个性表达,一切材料都可以使用,无论是尊贵无比的黄金还是遭人遗弃的垃圾。但在实际创作中,一旦面对无限自由又漫无目标的材料海洋,他们往往茫然无措。因此,创作中材料的甄选需要结合本人的经历、个性、观念,选择时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是从材料的感受出发:艺术创作的原始动力本身就是爱好使然,当艺术家的创作思绪尚未明确,恰在此时对某种材料的性能比较偏好和熟悉,莫不如从它入手,虽然纯真本我的创作状态是艺术家的崇高境界,但由个人爱好出发也是作品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条件。

二是从艺术形式出发:让材料回到艺术的基础形式与语言元素中,借此突破、丰富、拓展和超越固有的思维局限和传统绘画技法,提高不同材料特性与画面形式结构及色彩结构相互关系的重新认识和处理控制力。

三是从艺术观念出发:艺术家根据要表达的艺术观念进行特定选材,并赋予它新的形式和内涵,达到与精神实质的融合。也就是说,最理想的效果是媒材语境和观念“合理”融为一体,达到臻于完美,如同“材料自己来说话”一般,由此获得对不同材料特性所具有的某种文化意味及精神性的思考与表达。有时,为了作品的形式表现与艺术思想表达,艺术家还会主动放弃传统技法,根据创作需要独创材料的使用方法。尚扬就是这样一位善于运用材料作画的艺术家。在《大肖像》系列中,被临摹在画布上的蒙娜丽莎与印有“品质保证”、“福”、“恭喜发财”、“北京特产”的透明食品包装袋混在一起。《深呼吸》系列则充分释放不同材料的独特性能,如油彩、报纸、彩色喷罐漆、丙烯、石膏等,使它成为医疗教学挂图式的肺部风景。艺术在当代越发多样化、综合化和个性化,“艺术走向综合”已被大众认同,媒介技法风格更是不拘一格。有时,一些互为矛盾的物件碰撞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材料情感,使艺术精神得到提升。例如艺术家克莱因的“火画”作品,为了把火焰灿烂的燃烧过程固定在画面上,他选择了耐烧材料“石棉”作画底,又在其上喷涂颜色,经火烧后形成蔚为壮观的火画。在我看来,综合材料绘画创作的最大贡献在于它搭建起艺术感受与视觉表现之间的桥梁。

综合绘画在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文化归属

当下,综合材料的运用已不仅仅是绘画技术的问题,它蕴涵的更多意义是“艺术观念”的突破。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中,很多艺术家应用各种材料冲破保守、狭隘和封闭局面,成功穿越传统绘画的樊篱,从侧面推动中国艺术形式与观念不断更新。视觉焦点从“审美”移至“审视”与“反思”,更让我们感受到国内当代艺术创作的多元性和人文价值。国内著名艺术家周长江曾在《解读材料》一书中提到:“材料与表现既是物质材料创造性应用,同时也是人文精神的表现,精神穿透材料,材料才具有生命。”如今社会热点诸如“意识形态”、“生存状况”、“伦理与社会”等充斥着当代艺术家们的视野,如何做到“精神穿透材料”,建立传统与当代文化互动和谐的环境,呼唤心灵的文化阅读,如何反思图像时代的肤浅与失度,重建文化的尊严与深度,这些带有普遍社会意义和文化性质的元素是当前艺术表现中极为重要的精神载体。

艺术家应该对自己生活的时代本质有所领悟,有所感思。只有处于准确的感悟状态,才能从纷繁的世界中寻觅出独特的创作题材及表达方式,用最真诚的图式展现内心世界。在王怀庆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他的文化价值取向:“木结构”与“黑白”这两个基本因素构成了作品母题,如《大音有声》、《余音》、《羽化》,“黑”中渗透着东方文化的韧性,这不仅是绘画的颜色,更代表了一种精神。他将西方现代构成元素引入到东方古典人文风格的话语方式中,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水墨的画面格局,使我们产生强烈的身份认同感。王怀庆把这种符号和认同感转化为独特艺术语言,传达一种深蕴的文化气息,睿智地实现了传统、国际、当下三种文化的综合。

20世纪末至今,我国许多艺术家在探索既符合创作者内心体验又富有原始能量的材料,以扩大具有象征意味的精神性和文化空间,透出对当下某些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艺术家张洹曾在一场新闻会上介绍自己的作品时说:“让艺术家讲自己的作品是没有道理的,作品出来就不用再过多解释了,当代艺术的价值就是要提出问题,无论是生活的问题、社会的问题还是文化的问题,这样艺术才有价值。”综合材料艺术作为当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没有理由忽视它。

张洹利用拆迁后遗留的上海老青砖创作的作品《创世纪》裸地告诫众生,那些承载着文化意味和历史印记的青砖堆是人类在高速建设城市后所付出的代价———对旧事物的摧毁。皈依佛教的他摒弃单纯的东西方当代艺术表现方式,保留了中国传统元素,从各大寺庙收集代表“宗教”、“尘俗”、“人类的虔诚”和“神的虚无”的香灰进行雕塑和香灰画创作,他又将这一创作行为变成影像呈现给观众,使“香灰”这种媒材极致地扩展自身的艺术力量。香灰作品《大运河》和《水库》令我们联想到国家转型为工业经济型社会后,随之带来的问题却是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的破坏。《香灰佛》与《香灰耶稣》直指中西方信仰的异同,意义含蓄且耐人寻味。从国内到纽约,再回到国内,从早年的行为艺术到今日的香灰作品,张洹十多年的艺术经历融会着西方的文化和中国的内涵,体现着具有批判性及中国文化内涵与人文关怀的艺术表达。

篇2

(1)、生理安全型特点:以具象的形式出现,采取借喻、谐音、暗示的方法,获得心理的愉快。如:“福禄寿喜”蝙蝠、鹿、仙鹤、(灵芝、仙桃、松树),喜鹊为象征;“招财进宝”财神赵公明,招财童子;“麒麟送子”麒为雄,麟为雌,麒麟演化为送子的瑞兽,富贵人家的孩子有麒麟子之称;

(2)、文化寓意型特点:在具象和抽象之间,直接用文字表现,还有抽象图形等。文字表现有万字、回字、寿字;卍”字为古代一种符咒,用做护身符或宗教标志,常被认为是太阳或火的象征。“卍”字在梵文中意为“吉祥之所集”,佛教认为它是释迦牟尼胸部所现的瑞相,有吉祥、万福和万寿之意,唐代武则天长寿二年(693年)采用汉字,读作“万”。抽象图形如太极、八卦、云纹、雷纹等;具象的如龙凤、牡丹、如意、琴棋书画、渔樵耕读、喜相逢、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

(3)、精神向往型特点:以诗意化的物品作为表现内心的追求,获得精神的向往。“岁寒三友”松竹梅;“四君子”梅兰竹菊;“荷花”出淤泥而不染;以上三种往往交织在一起,获得视觉意识、社会心理、民族习惯的多重含义。

二、设计创意

艺术鉴赏在雕刻艺术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玛瑙雕刻。玛瑙是宝石中,纹理色彩变化最为丰富的品种,就材料对象而言,玛瑙的优势和特点是纹理色彩的变化产生的画面感,人工做不到。一件好的雕刻艺术作品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判断:

1、材质:搭配和谐的多色玛瑙是制作俏色玉雕的极好玉料。所谓“俏色”。是指作品颜色利用的巧,“俏”的意境达到极至,则称为“绝”。一件精绝的“俏色”雕刻品的价值。远远不是其材料价值所能确定的。

篇3

在进行书法临摹创作时,书法创作究竟是为谁而创作是一个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对于一些人来说,书法临摹创作主要是为自己创作,也可以为他人创作。笔者认为,书法创作主要是为了自己进行创作,但是客观上也达到了为他人创作的效果。主观上为自己进行创作,这一理解非常简单,因为在进行书法临摹创作时,要求创作者身心愉悦,可以陶冶情操,其主要本质还是在为自己进行创作。但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一个现象,如果一件书法作品创作成功,他就成为了一个艺术品,具有自身独特的魅力。由于艺术品可以感染他人,也可以感染书法家本身。从这种角度进行分析,作品已经成為了作者与观众之间交流媒介,通过作品向观众传达自己内心,以便做到两者内心的共鸣。

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我又可以分为大我和小我。效果主要是指个人的初始状态,大我是指个人在经历沧桑之后的精神境界。只有实现了小我才能完成大我,这是人类人性升华的必备阶段。在这一过程中进行书法创作,通过对自我进行历练,使得自我的精神境界可以提升,以达到大我的情怀,与欣赏者形成共鸣。

对于任何一门艺术而言,艺术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尽管艺术在表现形式上存在差异,但在最终的目标上却具有一致性,都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经典作品还是优秀佳作,无论创作者出于何种主观状态,想表达何种情感。一件优秀作品的诞生,客观上产生了陶冶情操的效应,可以供人欣赏。

二、妙在传情达意

一件书法作品是用文字和笔墨组成的,并有文字和笔墨传达情意。在传达的过程中,有两种因素取到了决定性作用。由于书法作品是由中国汉字组成,而汉字是方型字并且汉字是图式的。与此同时,在进行书法写作时常常使用毛笔进行创作,而毛笔的特性是软。正是由于以上两个特征,在进行书法临摹时常常可以达到传情达意的效果。

我们伟大的祖先发明方块字又称象形文字,象形文字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可以把人与人或者人与自然的关系明显表达出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变得越来越复杂,单个的文字无法表达丰富的情感,为了适应人们生活的发展需要,汉字的构字方法也逐渐出现了转变。在书法汉字中出现了六书,他们分别是指事、会意、转注、象形、假借。通过这些转变,使得汉字构字方法产生了丰富和创新,使得内在精神得到升华。

从毛笔上进行分析,由于毛笔性软,所以在进行创作时可以有方有圆、粗细得当、虚实有异,表达出人与人和人与自然之间复杂的情感。

在进行书法创作中,书法创作可与一般的文字书写区分开来,主要是因为两者具有非常大差别。书法创作可以表达人与人之间情感,还可以表达人与自然关系。写作主要是为了传递语言,进行文字记载。我们在对一幅书法作品进行评价时,既需要对书法的力度、章法、墨法等技术因素进行考量,还需要看他是否能够做到传情达意,从而衡量出该部书法作品品格高低。但对于写字而言,写字只需要易于辨认即可。

在进行书法创作时,我们需要表达何种感情呢?一般而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多种,而书法创作可以通过自身点、线、面与章法等因素相结合,形成语言,抒发人与人之间美好情感。在进行临摹时,书法家由于自身修养不断提高,可以通过自身双手将真善美表达出来。例如,通过观察书法家不同书法真迹,我们可以感受到不同内涵。王羲之的书法优雅潇洒、黄庭坚的书法耿直重义、傅山的书法海阔天空、林散之的书法仙风道骨,这些都是书法传神的典范。

三、功在传承有绪

文中所指绪主要是指书法传承。我们在进行书法临摹创作时,我们首先要明白书法字体从何而来,需要对书法渊源进行探讨。在进行书法临摹创作时,我们只有了解了事情来龙去脉,才能够进行有效临摹创作,从而形成自身独具一格书法形式。如果我们在进行书法传承过程中不去追根溯源,而是盲目跟风,则我们只能学到皮毛。

在进行书法学习时,临摹是学习书法最佳途径。在对一个书法家功力进行探讨时,我们可以看他对传统研究深度。对于一个喜欢学习书法人而言,必须需要借鉴传统,否则等于白手起家,很难达到新高度。在进行书法创作时,对于经典书画学习必不可少,这样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用同样时间获取更多知识,并从中悟出真谛,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书法。在进行临摹时,我们需要选择合适临摹标准。首先必须符合自己性格,这样才能够吸收精华,开发出古人没有开发的空间,做到扬长避短。

四、趣在形式对比

在不同时期,书法拥有自身特征,通常可以用一个形容词来进行形容。在晋朝,书法尚韵;在唐朝,书法尚法;在宋朝,书法尚意;在明朝,书法尚态;在清朝,书法尚势。对于当今书法而言,我们并不能用一个词来进行形容,笔者也不会轻易下一个定论,这个定论应当由后人进行评价。在当前人们内心审美需求中,尚趣是非常贴近人们内心世界。虽然每个时代的书风各不相同,但是这些都是由人们的生存状态及内心审美诉求共同决定的。书法艺术发展到今天,在字体上已经相当的完备,各种字体已经达到相当完善的程度。在这个时代,书法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我们可以从生存状态进行分析,做到推旧成新,在字体的技法上进行丰富。对于当今的书法家而言,应当整合当前的书法资源,推古成新,创作出更加具有吸引力的书法作品。对于一个时代而言,时代的疏忽如何并不是由个人决定的,它是一个时代的反映。但是一个时代存在不同的书风,却并不违背客观规律,当今时代存在着尚趣的倾向,但并不排除以往的书法形态。

对于现代生活而言,不仅书法存在着尚趣的现象,其他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样有这样的价值取向。由于当前社会竞争异常激烈,生活节奏非常快,人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希望通过艺术形式放松心声。例如冯小刚导演的1942和徐峥导演的泰囧,本以为1942凭借自身很好的功底,可以取得不俗的票房成绩,哪知在现实生活中却被泰囧一举夺冠,而泰囧的思想虽然没有1942那么深刻,但这部片子本身的幽默情节可以使人哈哈一笑,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

五、贵在个性鲜明

书法创作必须做到个性鲜明,有自己的面貌,做到创新。创新必须有一定的维度,从技法上进行分析,首先要熟练掌握传统的技法,并且拥有深厚的功底进行驾驭。例如在驾驭线条时,使用者在使用毛笔时必须做到稳、准、通。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对自己的生活有所感悟,并通过笔墨的形式表达出来,你使得自己的生活具有藝术气息,表达出真实的生活情感。

在彰显自我个性时,我们必须深入生活,深入传统。在深入传统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做到传承有绪。众所周知,生活是艺术的来源。在进行书法创作时,我们必须有效地结合生活,深入生活进行创作。笔墨虽然随着时代变化会产生一定变动,但所有变动都必须深入到生活之中,这些生活既包含有社会生活又包含有自然生活。当今世界生活变得日益丰富,为书法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源泉。深入生活,洞察人的内心世界,了解人民的诉求,已经成为了书法家必备的一个功课。当前人们的心情都非常浮躁,内心渴望得到一片宁静之地。当今社会中存在的太多尔虞我诈,人们内心也呼唤真诚社会。

在进行临摹创作时,我们需要与社会生活和自然生活相接处。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化的世界,科技空前发达,而古人主要生活在农耕文明时期,使得古人生活节奏比较缓慢,生活相对闲适,但信息也相对闭塞。在王羲之的年代没有高铁,没有飞机,更没有太空飞船。而我们当前的时代既可以去青藏高原进行探险,还可以去海底进行游玩,甚至可以登陆月球进行探索。这些新兴的变化都可以通过笔墨语言进行表达创新,这种创新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

六、高在自然天成

对于书法家来说,在进行书法临摹的过程中,最高的境界在于做到自然天成。自然天成往往排除小我、大我、无我的障碍,做到天人合一,直通宙宇。在思想境界上,我们应当从小我提升到大我,最终做到天人合一。与此同时,在进行书法临摹创作中,由于书法中的诸元素存在的一定量的约定,因此在创作中需要把握一定的度。在自然天成的书法中字法章法墨法等等不同的书法技能都有高低之分,一定必须符合自然天成的标准,这样才可以使人感到舒适协调。反之,如果过分追求某一项内容,会使得整个作品非常不协调,给人不舒适的感觉。

参考文献:

篇4

二、系统平台架构

作为提供电子商务平台的网站,网络的安全、健壮、性能、稳定与可管理性十分重要,任何方面都必须有周全的考虑。一直以来,人们的观念中总认为WindowsNT不够安全,不够稳定,无法支撑一个访问量巨大的Internet站点。但是实际上,无论是Linux,Solaris,还是WindowsNT,没有哪个产品天生就比别的稳定。现实世界的例子证明,建立在WindowsNT上的站点也可以很安全,很稳定。有不少大型的商务站点,比如,eBay,以及Dell,都是建立在WindowsNT和IIS之上的,这些都是些流量很大的站点。基于上述理由,我们选择WindowsNT+IIS4.0架构,并采用Microsoft用于建立动态网页的技术--ActiveServerPages(ASP),前台开发工具使用VisualStudio6.0,FrontPage98,PhotoShop5.0,Flash等,后台数据库拟采用在NT上有良好表现的MSSQLServer7.0大型数据库。

三、系统功能结构及运作流程分析

针对文化艺术品的广义性,艺术品网上商城除了提供BtoB,BtoC,CtoC等目前较流行的电子商务交易模式外,还针对较特殊的文化艺术收藏品提供对小批量发行的纪念物品等进行形式多样的集体竞价。网上商城是一个虚拟的文化艺术品交易场所,为入驻收藏家、拍卖行等艺术品销售商家提供网上文化艺术品展示销售及客户网上在线竞价拍卖等服务。整个系统拟开发成为通用的电子商城,只要拍卖行、藏家等提出在线申请,经过验证后,即可为之开通。之后系统通过提供相应的空间,以及交易的平台,结合客户网页自助生成系统,无需客户了解任何互联网技术,就可方便地进行网上艺术品的交易与交流。针对网上商城商家与用户之间进行的交易,除非有网上商城公司直接介入,可以提供一定条件下的鉴定等服务,除此之外,包含鉴定在内的相关服务由商家自主提供,与此同时,提供相应的信用等级处理系统,以在一定程度上规范收藏家、拍卖行以及客户的交易活动。对于成功的交易,网上商城提供如下结算方式:

1、网上直接划付;

2、银行汇款、银行转帐、邮局汇款等;

3、送货上门、货到付款、EMS代收货款。

网上商城提供如下的实际运作模块:

1、管理机构运作系统其中包含:入驻商家注册及相关信息管理;入驻商家产品登录及管理;客户注册及相关信息管理;在线销售统计系统。

篇5

本报讯 (记者 周睿)记者昨从市科委获悉,重庆市科技文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于近日正式开通,公众可登录网站(cqkjwx.net)注册后,就可免费查阅海量论文和专利数据信息。此外,市民还可到渝北新溉路2号生产力大厦13楼免费领取服务卡成为用户。

据介绍,这个平台是由重庆生产力促进中心(重庆市科技信息中心)组织实施,首期整合了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市标准化研究院等6家单位的数字文献,包括140余个中外文数据库。

目前,平台信息量包括期刊论文9600万篇、学位论文170万篇、中外专利2500万个、中外标准260万项、会议论文600万篇、电子图书370万册、法律法规100万条、科技成果75万个、文献记录2.6亿条。

篇6

1.互动性

新媒体艺术本质上是信息的双向传播和交流,新媒体艺术借助科技手段,改变了传统媒体艺术中受众被动接收传播信息的单向传播方式,让人与物化的传播媒介相互影响和交流。受众可以通过对媒介的触摸、身体移动、发声改变作品的进程、造型甚至意义。这种互动特征使艺术作品与受众之间也产生了一种全新的关系,受众在面对新媒体艺术作品时,主动参与到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才能真正完成对作品的欣赏。

2.非线性

非线性的编辑方法是新媒体艺术在信息编辑形式和创作理念上的一种灵活多变、动态的信息编辑形式。新媒体艺术的叙事打破了传统叙事线性的局限,引入了开放、能动、可变的时空语言。新媒体艺术的叙事特征主要表现为即时性、游戏性的开放结构。在这种叙事结构中,艺术设计者、参与者被允许在一个平等共享的语境下充分发挥想象力,理解甚至是建构艺术作品的叙事关系。

3.虚拟性

新媒体艺术凭借数码技术实现了受众对现实环境的虚拟重构。虚拟性使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发生转变。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营造一种视觉、听觉、触觉类似真实场景的虚拟时空环境,为受众创造一个以人为主宰的,具有沉浸感、交互性和构想性的三维信息空间。

二、新媒体艺术在不同商业空间设计中的运用

1.新媒体艺术在商业舞台空间设计中的运用

在舞台设计中,新媒体艺术的运用革新和突破了传统舞台艺术设计的呈现形式,它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新奇、多元化,为观众营造了现代科技和超凡艺术魅力兼备的视听盛宴。新媒体艺术在商业舞台设计中运用的主要形式有LED技术、3D技术和虚拟实现技术。LED技术主要运用于商业空间的背景屏幕的艺术建构和创作,它的展示方式灵活,使得舞台设计更加方便和华丽。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3D技术越发融入人们的生活。舞台空间的3D技术可以凸显舞台设计的立体感和景深感,可以为观众营造极强的时空沉浸感和场景构想感。基于虚拟互动系统的虚拟现实技术,让舞台空间设计得到更大的拓展。虚拟现实技术在商业舞台空间中的运用,为观众提供了一个虚拟世界与舞台现实环境相得益彰的混合时空,有着极强的视觉冲击性。近年来,舞台空间设计已经开始尝试使用影像与互动媒体技术作为叙事的表现手段。

2.新媒体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公共空间是涉及衣食住行的日常空间。城市公共艺术是公共空间审美的文化表达。新媒体艺术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迅速融入公共空间设计,在丰富人们视觉空间的同时,也增强了大众的参与性,成为城市生活审美化的重要途径。其表现方式主要是装置艺术、多媒体和互动技术。

篇7

本文将系统的对无单放货的问题加以疏理,并重点对当前学术界关于其行为性质及保证函效力等问题的观点尝试性地提出质疑,并以一个全新的角度从逻辑上去认识无单放货责任问题,最终提出解决无单放货问题的途径。

目录

一、凭正本提单交货的法律依据

(一)提单的法律性质决定应依正本提单交货

(二)依正本提单交货是一项国际惯例

二、无单放货行为的界定、原因、典型样态及抗辩

(一)无单放货行为的界定标准

(二)无单放货的原因及主要形式

(三)无单放货的抗辩

三、无单放货行为的责任属性及诉权的行使-对学术界“违约说”、“侵权说”、“竞合说”等的检讨

(一)有关无单放货责任属性的学说及评价

(二)对无单放货责任属性的逻辑推导

四、无单放货下的保函-对当今理论和实务中做法的质疑

(一)无单放货保函的性质

(二)无单放货保函的效力-对“善意、恶意”标准的质疑

(三)无单放货保函的独立性扩张趋势-见索即付保函

五、无单放货的解决途径

(一)目前人们对无单放货问题解决途径的建议

(二)对上述建议的评价及对无单放货解决途径的看法

一、凭正本提单交货的法律依据

(一)提单的法律性质决定承运人应依正本提单交货;

1978年《汉堡规则》对提单的定义做了如下阐述:“提单是指用以证明海上运输契约和由承运人接管或装载货物,以及承运人保证据以交付货物的单证。”

一方面提单是货物的收据和运输合同的证明。承运人和托运人之间确立了运输合同关系,承运人便有义务完整无损地将货物交付给提单上的收货人。只要承运人未将货物交付,正本提单持有人承运人的责任尚未完结,运输合同即未终止。

另一方面,提单是物权凭证。有观点认为提单代表着提单项下货物的所有权,在法律上占有提单与具有货物的所有权有同等的法律效力[3].提单的转让就表明货物所有权的转移,提单持有人就是货物所有人。因此承运人必须凭正本提单交付货物[4].以上观点实际上曲解了“物权凭证”的含义,物权凭证的核心特征是不须任何正式让与或对债务人任何通知即可转让,它只表彰货物占有权与货物所有权并无必然联系,权利渗透于凭证,由此产生了最具有商业重要性的只有向持有人交付才能清偿的原则[5],正如Rix法官所说:“In my judgment ,a true owner cannot in the absence of some special arrangement oblige a

shipowner to deliver his goods to him without presenting his bill of lading.”

即真正货方也必须退回提单才能取货。

(二)依正本提单交货构成了一项国际惯例:

凭正本提单提货已是各国接受和公认的一项法律制度,作为一项国际贸易惯例,在航运实践中普遍得到遵循。83年对外经贸部曾以通知的方式下发了文件,允许以副本提单出具保函提货,但是学界普遍认为它不属于政府的法规性文件,而是具有协调作用的规范性文件,且只能对国内船舶以及有关的专业部门发挥协调作用[7],凭正本提单放货作为一项国际惯例仍应遵守。

二、无单放货行为的界定,典型样态原因及抗辩

(一)无单放货行为的认定标准:

判定承运人无单放货行为是否已完成应以提单下的货物是否完成法律意义上的交付而非物理意义上的交付,即承运人向提货人出具提货单这一行为为标准。而提货人在提货当中的行为对承运人无单放货并无影响。

(二)目前无单放货主要形式及原因:

1、货抵目的港,承运人凭保函将货物交给提单所载收货人以外的第三人。这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有关保函的问题将在后文详述。

2、由于目前航海科技的发展,航速高的航程短,单据流转速度慢,承运人为减少港口费用,开始投入新的航次,而将货物放给无正本提单的持有人。而此时无单提货人可能是由于以下原因未持有正本提单:

(1)在信用证条件下,单证不符,银行拒付,而单证尚未退给卖方,卖方未及时行使中途停运权。

(2)收货人经济困难,无力向银行付款赎单。

(3)收货人与承运人因长期业务往来,形成无需正本提单提货的惯例。

3、承运人与提货人恶意串通欺诈正本提单的持有人。

(三)无单放货的抗辩:

现实中,与无单放货相关的情况颇为复杂,有时尽管有无单放货的事实出现,但因某些特定事由的存在,可阻却其违法性。近年来,船东在诉讼中提出了种种抗辩无单放货责任的事由,理论界与实务界对此看法不一,争论激烈,现择几种典型的抗辩事由加以分析。

1、提单持有人起诉超过诉讼时效:关于无单放货的诉讼时效曾有过争论,较为一致的看法是,无单放货诉讼时效仍为1年。

2、货物交付地法律或港口习惯做法要求货物在无正本提单的情况下也必须交付[8]. 3、提单遗失、被盗、灭失或因金融上原因未能得到提单,提货人如能证明它是提单受让人,且对正本提单去向做出满意解释,承运人有权将货物交给提货人,但是一般应经公示催告程序后凭担保提货[9]. 4、提单持有人明知承运人无单放货仍积极协助无单提货人提货或为无单提货人提货提供其他便利条件或就提单项下的货物已与无单提货人或买方达成付款协议。这即是衡平法上的禁止反言理论。

篇8

当前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现状新课程改革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它给高中美术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它从课本到教学完全打破了传统美术课程的授课模式与授课秩序,使美术学习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美术教育在提高与造就学生素质方面具有独到的作用,这门融合了各种艺术种类如语言、唱歌、舞蹈、律动、器乐、图画、手工、表演为一体的具有鲜明的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和愉悦性的综合课程,它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的改变对有我很深体会,在这场新课标改革中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谈以下几点:

一、教师应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

美术鉴赏包含鉴别与欣赏,是用运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高中美术鉴赏课是让学生在面对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时,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参与下,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体悟美术作品中内在的精神涵义。因此,教师要通过美术鉴赏内容系列的教学,使学生们不仅能欣赏一些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同时也能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作为一名美术教师首先就要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主要有两点:1.要通过阅读美术理论、美术史、美学等方面的理论著作或学术论文,提高对美术学科的认识。2.从多种渠道接受美术信息。

二、教师要改变以往的课堂结构

利用多媒体电教设备提高教学质量,把以往人们常用的直观教具如挂图等准备逼真地通过屏幕反映出来。改变传统的“组织教学——检查知识——讲解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布置作业”课堂结构,针对美术特点,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课堂结构,建立“赏、问、议、讲、练”五个环节这五个环节互相之间并无固定顺序,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优化组合相结合的新课堂结构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问”、 “赏”是美术学科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学生均可提问,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主要方式;“议”指的是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针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讲”指的是教师的针对性讲解;“练”指的是课堂练习,这在美术课堂中是最为重要的环节,通常都穿插在教学过程中。

三、教师上好美术鉴赏课的几条原则

1、一切以学生为出发点和目标

美术鉴赏模块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语言和鉴赏方法,了解美术学科各科的各个门类,通过鉴赏中外优秀美术作品,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作为面向全体学生,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审美能力的培养和人文修养的提高是其问题所在,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提供机会促进他们自己获得对作品的理解。这种对作品的重要性是不能教会的,而只能通过学生在理解一件艺术作品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

2、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的授课方式应该灵活多样,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只有在主动参与了学习活动,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身的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展示鉴赏作品后,教师不要立即讲解,可以让学生读画几分钟,或者以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分别谈论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然后抛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画面。鉴赏与实践相结合,从中领悟作品内涵。再次,情景创设,从中品味艺术魅力。优秀的艺术作品,在形式结构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或思想,或意蕴,或某种意味等等精神内涵,即意蕴美。在审美直觉刺激了鉴赏者的感觉后,将不满足于停留在表面的连锁反应,此时教师要积极传达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激起他们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教师若能充分利用电化教育法、语言描述法、情景设置法等办法,往往事半功倍。创设课堂情景,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上好鉴赏课的前提。

3、要注意平时的搜集整理,精心备课

教好美术鉴赏,教师不仅要备好课,写好教案,还要备好课前的材料,如恰当的实物、图片、音像资料、新闻、典故等等。这些应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增加鉴赏内容的趣味性,充实课堂内容。

4、举办展览为学生提供比较作品的机会

美术鉴赏课研究性学习中,当学生意识到他们对作品的一些假设需要修改时,说明了他们遇到了困难,这时教师可以举办一些经过仔细挑选并且在题材、风格和作用等方面有相似之处的作品。

总之,美术鉴赏教学可以利用的方法很多,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善于启发学生的真实感受,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审美经验去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而且还要善于动脑,善于总结,一定会创造出多种多样的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鉴赏方法来的。

篇9

 

公共艺术选修课主要是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初步了解与我们日常生活具有紧密联系几种主要的艺术表现形态,例如音乐、美术、书法等,对古今中外优秀的艺术作品进行学习和欣赏,把握不同艺术类型的特点和审美要求,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目的。所以教育学论文,目前全国高校普遍都开设了公共艺术选修课,把开展艺术教育作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之一,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正逐步被全社会认可和接受。

但是,我们同时看到,目前高校中开设的选修课还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认真探索。例如,相关教材缺乏,教学难易程度很难把握;教学手段单一,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监控体系不完善,教学效果难以保证等核心期刊。尤其是对于地方性高校来说,除了面临上述问题之外,还存在着教材缺乏针对性、艺术教学中的地域性内容不突出等问题。而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教育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主要阵地。要想解决目前地方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中存在的问题教育学论文,我们认为,可以从课堂教学改革这一角度入手,积极探索提高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有效途径。

我们认为,地方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的课堂教学,应该从以下环节来进行改革:

1.努力改变专业课课堂教学中以传授知识和技巧训练为中心的教学目的,引导学生在轻松自由愉悦的状态下感受艺术的魅力,提高审美修养。

选修课与专业课的教学目的不同,选修课主要是针对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开设的,是通识教育,不注重专业技能的提高和训练,主要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满足部分非专业学生的兴趣爱好,或者发展他们某一方面的才能等。在现阶段,很多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教学,普遍使用的是艺术史论方面的教材教育学论文,这就造成了过于专业化而忽视了非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影响到选修课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认为,公共艺术选修课应当以欣赏具体的中外经典艺术作品为主要内容,在老师的引导下,调动学生学习和了解艺术作品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状态下深入领会艺术作品内在的文化精神和人文思想,获得美的享受和感悟,提高审美修养。

2.广泛运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包括声像资料和影视艺术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教学活动,必须要兼顾不同专业学生的心理特点,要切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核心期刊。在这一过程中,仅凭老师枯燥的讲解显然无法实现上述目的教育学论文,这就需要借助声像资料等多媒体手段的优势,对艺术作品或艺术现象进行全面而精准的展示和解读,加深学生对艺术作品和艺术发展规律的理解。例如,在中国绘画作品鉴赏中,采用幻灯片的形式进行讲解,可以极大拉近学生与美术作品的距离,提高学生对于绘画作品的兴趣。

3.加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的普及和教育活动。目前,国摘要举措。可以采取与本地政府文化部门、博物馆、展览馆、文化艺术院(团)、风景名胜区等机构共建审美(艺术)教育基地,实行多样化的开放式的实地教学,采取实地参观、考察、研究、赏析等方式,加强本地民间文化艺术的普及和教育活动,丰富和扩大学生的视野。

4.通过撰写论文、课堂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保证教学效果,应重视对艺术作品欣赏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学论文,注重对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活力,要尝试借助布置平时作业或者安排课堂讨论等形式,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在论文写作和集体讨论过程中,不追求标准答案,通过学生自己在课后收集相关资料,经过讨论、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

5.注重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加强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文化背景和专业技能等之间的联系核心期刊。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艺术作品,尤其是从自身所学专业的角度来理解艺术和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思维。作为跨专业选修课,上课的学生都分别来自不同的专业,在课堂上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把选修课知识与日常生活经验,尤其是专业技能结合起来教育学论文,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欣赏艺术和艺术作品,锻炼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例如,经济学院专业的同学可以从经济的角度对于清代中期“扬州画派”进行解读,进而进一步明确政治环境和经济条件与艺术市场之间的紧密联系。

所以,公共艺术选修课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地方性高校开设的相关课程还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必须从课堂教学改革这一角度入手,积极探索提高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有效途径,努力提升广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及鉴赏水平,完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原.高校美术教育现状与改革的思考[J].艺术教育,2009,(04):46-47.

[2]吴金铭.美术鉴赏教学之我见[J].教育探索,2007(8):72-73.

[3]韦静涛.论高校美术鉴赏课创新教学[J].中国成人教育,2007(20):132-133.

篇10

《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著。全书共10卷,50篇,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知音》是《文心雕龙》的第48篇, 是刘勰论述文学批评的专篇,重点讨论的是如何正确鉴赏文学作品的问题。

“知音”一词首见于《礼记・乐记》:“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可见“知音”的意思,本指懂得音乐。后来,“知音”被固化成为一个文化内涵并典出《列子・汤问:》这么个深知音律的故事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洋洋兮若江河’。钟子期死,伯牙绝弦,以无知音者。”显然, 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刘勰以“知音”来命篇,藉此喻彼,是以“知音”代指正确的文学鉴赏者,意在探讨鉴赏者如何才能成为深知“文心”的知音。

笔者反复研读《文心雕龙・知音》后,对刘勰的文学批评理论有了一定的理解;对刘勰关于鉴赏文学作品的标准和原则有了一定的认识;对刘勰知音难觅的感叹和怎样做知音的观点有了更深层的感悟。

一、音实难知,知实难逢――知音难觅的原因

文学作品的优劣怎样鉴别?鉴别的标准和原则到底怎样?深知“文心”的知音又在哪里?刘鳃在《文心雕龙・知音》开篇就感叹:“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

千百年来,文学作品层出不穷,堆山叠海,但深知“文心”的鉴赏者(知音)却“千载其一”,这是为什么?知音难觅的原因究竟何在?刘勰认为:

(一)音实难知

客观上,“形器易征”而“文情难鉴”。和实物相比,文学作品本身比较抽象而复杂:“夫麟凤与雉悬绝,珠玉与砾石超殊,白日垂其照,青眸写其形。然鲁臣以麟为,楚人以雉为凤,魏民以夜光为怪石,宋客以燕砾为宝珠。形器易征,谬乃若是;文情难鉴,谁曰易分?”的确,文学鉴赏的对象是抽象而复杂的文学作品,它是通过艺术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的,具有深层的内涵。因此,鉴别抽象性的文学作品,要难于鉴别具体的实物。

主观上,“知多偏好”而“人莫圆该”。刘勰认为,文学鉴赏者往往见识有限并各有偏好,不能客观而公正地评价有“万端之变”的文学作品:“夫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圆该。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各执一偶之解,欲拟万端之变,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刘勰认为,尽管鉴赏者的评价标准不同,但如果鉴赏者见识浅薄、素质低下而且“知多偏好”,那么他们就属于“俗鉴”者。而“俗鉴”者“各执一隅之解”,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文学作品,不能成为深知“文心”的知音。其结果将直接导致“深废浅售”,曲高和寡。古往今来,这样的事实大量存在,因而刘勰感叹:“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

(二)知实难逢

刘勰认为古来知音难觅的另一原因,是鉴赏者往往犯“贱同思古”( 贵古贱今)、 “崇己抑人”、“信伪迷真”的错误,无法成为知音。比如秦皇汉武,虽然鉴照洞明,但也贵古贱今:“‘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也。昔《储说》始出,《子虚》初成,秦皇汉武,恨不同时;既同时矣,则韩囚而马轻,岂不明鉴同时之贱哉!”这与复古派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何其相同 !所以他们不是真正的知音;又比如班固曹植,才实鸿懿,却也崇己抑人:“至于班固、傅毅,文在伯仲,而固嗤毅云‘下笔不能自休’。及陈思论才,亦深排孔璋,敬礼请润色,叹以为美谈;季绪好诋诃,方之于田巴,意亦见矣。” 这与曹丕嗤笑的“文人相轻”何其一致!所以他们也不是真正的知音;再如楼护之流,学不逮文,却信伪迷真:“至如君卿唇舌,而谬欲论文,乃称‘史迁著书,谘东方朔’,于是桓谭之徒,相顾嗤笑。”这与 “以讹传讹”有何区别!所以他们更不是真正的知音。通过列举典型事例,刘勰认为,秦皇汉武、班固曹植、楼护之流,都属于低层次的“俗鉴”者,根本算不上“知音”。

二、操千曲,标“六观”,无私轻重――知音的必备条件

虽然知音难觅,但刘勰认为,只要具备条件,深知“文心”的知音仍然可以培养和造就。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和造就真正的知音呢?刘勰认为:

(一)博见广闻,不偏憎爱

鉴于“音实难知”、“知实难逢”――知音难觅的原因,刘勰认为,要想成为深知“文心”的知音,鉴赏者的学识水平和人格素质非常关键。鉴赏水平的提高是一个渐进、曲折的积累过程。鉴赏者应博见广闻,广泛地阅读各种类型、各种风格的文学作品,努力培养自己广博的艺术趣味和宽厚的审美心胸,排除私见偏爱,以增强其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素质,从而实现对文学作品的正确理解和评价: “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阅乔岳以形培,酌沧波以喻畎浍。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

所谓“圆照”,指客观公正地评价文学作品;所谓“博观”,即要求鉴赏者积累丰富的审美经验,拓宽多维度的审美视野,深化文学鉴赏的理论修养,提升自身的审美鉴赏力。“博观”是“圆照”的基础,是达到文学鉴赏最高境界――“妙鉴”的首要因素。“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鉴赏者只有通过“博观”,大量阅读各种类型、各种风格的文学作品,才能提高自己的知识修养和理解能力。正如苏轼所言:“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晋代葛洪《抱朴子・广譬》:“不睹琼琨之熠烁,则不觉瓦砾之可贱;不觌虎豹之蔚,则不知犬羊之质漫;聆《白雪》之九成,然后悟《巴人》之极鄙。”说明只有“博观”方能细大不捐,网罗无遗。

刘勰还很重视鉴赏者人格素质的培养。他认为鉴赏者的人格素质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起到很关键的引导作用。他反对鉴赏者以主观好恶去评价文学作品。鉴赏者如果只凭主观好恶去鉴赏文学作品,就必然会失掉客观公正的态度,就不可能对文学作品作出正确的评价。因此,刘勰认为鉴赏者在“博观”的基础上,还要增强自身的人格素质,培养自己广博的艺术趣味和宽厚的审美心胸,使自己在鉴赏文学作品时,能够坚定持有“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的态度,努力做到“平理若衡,照辞如镜”。

(二)将阅文情,先标“六观”

刘勰认为,文学作品虽然很抽象且“文情难鉴”,但不是不能鉴。关键在于鉴的标准和原则。鉴赏者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标准和原则,懂得“妙鉴”之术,文情就可鉴。即在“将阅文情”之时,先要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形,则优劣见矣。”

“六观”既是文学评价的标准,也是文学评价的原则。“观位体”,就是看作品的体裁如何;“观置辞”,就是看作品语言句式的特点如何;“观通变”,就是看作品对前人的继承和创新如何;“观奇正”,就是看作品的结构和风格如何;“观事义”,就是看作品描绘的人、事、景、物典型性如何;“观宫商”,就是看作品叙事的节奏和语言表达的韵律如何。刘勰认为,“六观” 是鉴赏文学作品的标准和原则。要正确评价一部文学作品,就要深入作品结构,从体裁的安排、辞句的运用、继承与革新、表达的奇正、典故的运用、音节的处理六个不同的角度去审视作品,去解读和探究作品的思想内容,去还原作者的创作本意。为此,鉴赏者就必须具备六种素养:文本体裁的素养;处理文辞的素养;贯通创新的素养;运用奇正的素养;善用典故的素养;音韵声律的素养。

依据刘勰的上述观点,与“俗鉴”者相对比,“妙鉴”者能够博见广闻,不偏憎爱,懂得“六观”――这是成为知音的基本条件。文学鉴赏者只有具备这一基本条件,才奠定了成为知音的坚实基础。

三、披文入情,沿波讨源,深识鉴奥――成就真正的知音

文学鉴赏的对象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是作者被现实生活所感动,根据对生活的审美体验,通过头脑加工改造,以语言为材料塑造艺术形象,通过艺术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精神产品。如前所述,文学作品虽然很抽象且“文情难鉴”,但不是不能鉴。比如《练字》篇:“心既托声于言,言必寄形于字。”再繁难艰深的语言文字,毕竟也是用来表达作者思想的符号。

文学鉴赏是一种精神活动。一方面鉴赏者通过作品中的特定形象来激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鉴赏者又可能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亲身体验来理解和认识作品中的形象。甚至会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补充和丰富作品里的形象内涵。文学创作者的创作过程和文学鉴赏者的鉴赏过程是相反的。刘勰从文学批评的角度,对文学创作和文学鉴赏相互之间的关系做了一个深刻的阐述:作者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志在山水,琴表其情,况形之笔端,理将焉匿?”鉴赏者 “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前者是由情及文;后者则是由文及情。

什么才是深知“文心”的知音?鉴赏者怎样才能成为知音?刘勰认为:“心之照理,譬目之照形,目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因此,在文学鉴赏过程中“见异唯知音耳”。

所谓“见异”,就是文学鉴赏者在“博观”的基础上,依据“六观”的标准和原则,采用“妙鉴”之术,“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通过文学接受活动,沿着审美的轨道,深入地探求作者的思想与情志,“深识鉴奥”,找出作品的“异”。即通过理解作品的语言而感受意象,通过感受意象而体验情感,通过体验情感而认识意象所蕴含的深刻思想意义,达到“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的审美最高境界。刘勰认为,此时,鉴赏者就会表现出“欢然内怿,譬春台之熙众人,乐饵之止过客。”――真正的知音也就成功了!

参考文献

[1]王学敏 《文心雕龙・知音》辨疑 语文学刊[J]2007,21

[2]何蓉 周玲 《文心雕龙・知音》浅析大众文艺(理论)[J]2009,17

[3]李映山 《文心雕龙・知音》探赜 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2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