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25:1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教师素养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是教师对自己专业的认同感。专业认同感反映出一个人对专业的参与热情,试想一个整天想着脱离教师岗位的人,怎么可能对这一神圣的职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呢。所以要形成教师完善的职业人格,就需要不断地对自我进行反思。教育界流行一种观点:经验+反思=成长。自我反思不仅是专业成长的必要条件,也是人文素养的内在要素和发展起点。教育工作最大的特点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实践活动,教师工作既体现在课堂中,也体现在课堂之外的各项活动中,比如作业的批改、私下的沟通、集体的活动等。因此教师的人文素养无时无刻不体现于教师所做的事务之中。教师作为主流价值的传承者,在其教育教学活动中必然会对用其掌握的知识来对学生造成影响。教师完善的人格也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师德是教师人格塑造的重要基础和途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教师要在平凡的教书育人活动中不断地规范自己的思想、语言和行为,才能感染学生从而实现自身的发展。
1.2素养有利于教师的幸福生活
对幸福的追求和幸福感的提升本身是在一定人文态度之下做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事实上,教师具备必要的人文素养无论对其理解教育事业、看待学生、处理教育事件还是诸如此类的学习、生活都将充满着人文气息,都将尊重人与发展人作为事业的立足点,从而给学生带来清新之气,并最终影响至社会风气的改善。培养教师的人文素养有利于助推学生的发展。帕斯卡说过:“人是思想的苇草”。这就决定了人与其他生物不同之处在于人有思想,而人的思想唯有蕴含人文精神的教育才能给予。没有人文精神作为支撑的教育,就像没有灵魂的教育,学生要形成独特的有个性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非常难。其知识、技能和情感也会因此而走偏,正如人们早已警觉到的那样:没有正确价值观引导的知识会变成恶行的帮凶。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教师往往更有爱心,懂得信任、宽容学生,并给予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具备较高人文素养的教师不仅立足于学生现实的发展,更关注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他们的教育也更关注学生的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构筑坚实的基础。
1.3教师的人文素养还有利于学校管理工作
教师的人文素养对教师的自我管理、课堂管理和校园文化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一般学校往往通过必要的分配机制、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等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事实上处于一线教育岗位的人们非常清楚这些不过是影响教师自我管理和发展的外部因素,真正要激发教师参与热情,增强自我认同感的方法还应该从内因上想办法。从这个意义来说,教师的人文素养较之前者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这也是促进教师永葆热情的发动机。教师在人文素养的指引下,才会“迁善惧其不及,改过恶其有余”,才会任劳任怨地自我修炼、承担教书育人的责任,将人文的内在意蕴感染给所有的学生和其他同事。人文素养同样在课堂管理中起着积极的作用,研究发现:民主的课堂比专制的课堂具有更高的学习效率。具备较高人文素养的教师在课堂中会表现出很多的关怀,更大的诚意,从而激起学生更多的参与,更积极的努力。他们不仅在对待自己的学生时怀着莫大的爱,在对待自己的同事时也会怀有更多的体谅,从而营造起学校的民主氛围、和谐气象。
二、教育部对小学英语教师的要求
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秋季开始,全国城市和县城小学逐步设英语课程;2002年秋季,乡镇所在地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程。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起始年级一般为三年级。《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中明确规定: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发展需求,小学阶段英语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使他们形成初步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由此可见,小学英语教师除了应具有一般教师的素质即个性品质、教学能力、事业心和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能力外,还应具有较高水准的语言能力,既有深厚扎实的语音、语调、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还必须熟练掌握听、说、读、写、译的教学技能,特别是口语能力。
三、小学英语教师要具备的语音素养
(一)语音理论素养
《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中规定:防止和纠正以教授语音和语法等语言知识为主的做法,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和兴趣上。②所以小学英语教师是不能够在课堂上直接讲授语音理论的,但是如果教师本身对这门学科没有很透彻地理解和掌握的话,又怎么能够进行教学实践?怎么能够教学生念好每一个词、读好每一句话呢?所以,对于教学中出现的每一个语言现象,教师应该做到了然于胸。比如:对于有些难发的元音,长音要足够长,圆唇音要足够圆,扁唇音要足够扁,还要注意双元音中间的滑流音,等等。教师要利用自己掌握的正确的英语语音理论,给学生做出正确的示范,让学生看清楚口型、听清楚发音,从这两个方面来模仿,以便学生形成良好的英语语音基础。再如发双元音时,会有唇形变化,像发[au]音时,嘴唇是先张大然后缩圆唇且唇稍向前突出。还有辅音,英语中的辅音很容易受到送气的强弱和用力的大小的影响,这尤其需要教师能够很准确地给学生做出示范,帮助他们辨别其中容易混淆的或者出问题的音。比如[w]和[v],发这两个音的时候都要用力,但是前者是圆唇,后者则是上齿轻触下唇,略微露出门牙。再比如,由于受到地方音的影响,我国南方地区的学生易将[l]和[n]搞混,所以就会将life[laif]读成knife[naif]。另外,很多学习者都知道当定冠词the置于元音字母开头的单词前时,其发音由[?奁?藜]变音为[?奁i],但是深入学习后就知道,实际上在两个词之间还要添加一个[j]音,像是theearth的音就是[?奁ij?謖?藜?蘼θ],intheevening的音就是[in?奁ij?謖i?蘼vni?耷]。这些现象虽然对词义和使用没有十分的影响,但是对于学好英语却是至关重要的。
(二)教学中注意学生节奏感的培养
我们在说话或朗读一个句子时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每一句话里所出现的一系列音节都有轻重、长短、高低、快慢所自然形成的一种有规律的交替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节奏(rhythm)。③
例如:He?謖plays?謖basketball?謖every?謖morning.
123456789
这句话汇总有九个音节,其中第2、3、6、8是重读音节,其它的是非重读音节。朗读中,重读音节要念得长些、重些、慢些,非重读音节要念得相对短些、轻些、快些,因此声音就有响亮清楚的差别,这样自然形成的奏中轻重、高低、快慢的交替就构成了英语的基本节奏。
英语是一种节奏感很强的语言,英美人在说英语的过程中很讲究节奏和韵律。小学英语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就是培养学生说的能力。④这种绝对不是只把单个的音或词准确地念出来,而是要将单个的词连成句,再顺畅流利地表达出来,并进而讲求节奏。
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模仿能力强的特点,从小培养他们的节奏感。英语的语句,总是由节奏群(rhythmgroup)组成的。节奏群是指人们在说话或朗诵时把音节合成一组一组地念出来。这样一组一组的音节群就被称为节奏群。例如上面的例句就是由四个节奏群所组成,每个节奏群里都有一个中读音节作为主体。例如,第一个节奏群he?謖plays中的[pleiz],第二个节奏群basketball中的[?謖b?藁s],第三个节奏群every中的[?謖ev],第四个节奏群morning中的[?謖m?蘅?蘼]。重读音节是构成节奏群的主体和基础,它跟非重读音节是交替出现的,而且重读音节之间的时距大致是相等的。英语句子由一个或者几个节奏群构成,每个节奏群的时值相当于音乐中的一个节拍,教师可以用击掌或者用尺子敲打桌子等一些体现节拍的手段,让学生有节奏地进行练习。以下是常见的英语句子节奏类型:
1.?謖dadi-di?謖da(da=重读音节,di=非重读音节)
例如:?謖Whatdoyou?謖want?
2.di-?謖dadi-?謖dadi-?謖da
例如:I?謖don?謖tbe?謖lieveyou?謖can.
3.?謖da-di?謖dadi
例如:?謖Canyou?謖doit?
4.di-?謖dadidi
例如:I?謖knowyouwill.
5.di?謖dadi?謖da
例如:I?謖d?謖liketo?謖know.
6.di?謖da?謖dadi
例如:I?謖m?謖so?謖sorry.
7.didi?謖da
例如:Yes,I?謖can.
(三)把握英语语调的变化
人们说任何语言时音高(pitch)都有高、低、升、降的变化,英语也不例外,这种变化,我们称之为语调(intonation)。虽然语调是由语句的每一个音节的音高及其变化组合起来表示的,但语调却是句子的成素,是句子的语音特征。而且语调不是随心所欲的,人们通常能够通过语调来判断说话人的句子是陈述句、疑问句还是感叹句。教师教学中一定要使用正确的语调,教学生用不同的语调读字母、读单词,这样才能为读好句子打下基础。英语只最常见的语调有三种,分别是降调、升调和降升调。
1.降调指在句子末尾所使用的下降语调,和汉语普通话的第四声相似。常用在表示意思肯定、语气果断的陈述句、特殊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中。其代表符号是“”。例如:
We?謖re?謖late.
?謖What?謖sthe?謖time?
They’ll?謖meetyouatthe?謖station.
2.升调指在句子末尾所使用的上升语调,和汉语普通话的第二声相似。常用在表示婉转、礼貌或表示莫中含义:如怀疑、犹豫、不肯定等的句子中;如一般疑问句、祈使句、告别用语、表示友好的特殊疑问句等。其代表符号是“↗”。例如:
?謖MayI?謖comein↗?
I?謖begyour?謖pardon↗?
?謖How?謖oldareyou↗?
3.降升调指在句子末尾所使用的先降后升的合成调,和汉语普通话的第三声相似。在英语中,说话时如用降调,表示对所叙述的内容比较肯定,但是若说话者突然改变了注意,因而显得不那么肯定或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给人言犹未尽的感觉时就可以用降升调。其代表符号是“∨”。看下面这三种不同的语调表达出不同的含义。例如:
1)You?謖llbelate.(只是告诉对方你的想法)
2)You?謖llbelate↗.(表示怀疑)
3)You?謖llbelate∨.(必须快走否则来不及)
综上可以看出,缺少语调的点缀,话语虽然能听懂,可是却让人觉得“食之无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忽视语调的辨义功能,教会学生正确而自然地运用各种语调。尤其是对于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而言,就一定要达到发音、节奏、语调自然流畅地结合,才是具备了较高的英语语音素养。
论文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师语音素养
论文摘要:小学英语教师的素养直接关系到英语基础教育的成效。本文针对如何提高小学英语教师的语音素养,从语音理论、节奏感和语调三方面进行了论述。
注释:
①《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142,2009,2.
②《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142,2009,2.
③张冠林,孙静渊.《英语语音语调》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2003:97.
④《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142,2009,2.
参考文献:
[1]JackC.Richards,JohnPlatt,HeidiPlatt.LongmanDictionaryofLanguageTeaching&AppliedLingustics[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本文作者:万晓燕工作单位:鄂州职业大学医学院
(一)新异性新异性对于研究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当过去成为新的过去(当前的未来)时,我们就可以察觉到到新异性的存在”iii,也就是说当未来成为过去时的时候,这个过去的未来对于已经过去的过去来说是新的事物。高职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升后相对于之前的高职教师的专业技能来说是新异性的存在,是教师个体新异性的存在。所有先异性的产生都是以先前的经验为基础的,是对过去的符号性存在的发展。高职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也必须遵循这样的规律,以先前的专业技能为基础,不能盲目的学习实践新的技能,提高技能。(二)文化传递模型文化传递模型有两种,即单向文化传递模型与双向文化传递模型。单向文化传递模型认为,发展中的个体,即接受文化的个体,是消极地接受符号建构的意义的。值得注意的是,单向文化传递模式强调,传递的符号信息是固定的、不能发展的,接受者只是单纯的接受,而不能进行主观意义的建构。处于这种模式的高职教师单纯的接受别人给与的提升教师专业技能的培训,只是单纯的接受传递。双向文化传递模型与单向传递模式相比,最主要的区别就是符号意义的接受者积极主动的进行文化的建构,而不是单纯的接受符号信息。在双向文化传递模型中,接受者在新异性的建构过程中,不断把编码者与解码者的符号信息进行不断的交流,实现意义的重新建构。处于这种模型中的高职教师专业素养提升过程中,不断对新异性进行反思与思考,进行自身意义的建构,不是单纯的接受,而是在把编码信息进行分析之后,进行重新的建构,从而内化成自己的。这种传播模型在高职教育中是比较理想的文化传递模式。(三)个体文化与集体文化个体文化是将个体的心理活动内化的结果,即个体的主观现象的外化。人的服饰、身体的装饰等都是个体文化的表现形式。而集体文化一定群体的个体意义系统的外化组成的。因此,个体文化相当于主观文化;集体文化相当于客观文化。集体文化是个体与个体、个体与集体进行符号的交流中形成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文化。
教师的专业素养“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面出来的、决定其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iv教师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扎实的专业知识高职教师的专业知识应该包括教育理论知识、学科知识和技能训练。只有有教育理论的指导,熟知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相关教育的理论知识,才能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进行有效的教学;学科背景知识是一个教师胜任教学认为的前提,高职教师只有掌握了学科知识才能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学;技能方面的能力,是由高职教师教育的教育对象决定的,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高级技能人才,只有将自己的实践经验与理论结合起来才能使书本知识活灵活现的展现的学生的面前,才能对学生的实习实训给予指导。扎实的专业知识,是教师的进行新异性的构建,以及进行信息传递的基础,是不能被忽视的。高职教师面对现代社会的告诉发展,不能只局限于自己所学的知识,还应该结合当今世界的发展,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二)精深的专业能力专业能力主要指的是教学能力、组织能力等。教师只有通过制定教学计划,通过语言的表达和亲身示范,通过有效教学才能将知识传递给学生;组织能力是教师进行集体教学必须掌握的能力,把学生组织起来,参与到集体教学活动中,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精湛的专业能力是把教师的专业知识传递给学生的桥梁。如果教师的专业能力差,学生就会表现出单向传递模型的状态,甚至是达不到,可能上课不会听讲;相反,学生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进行信息的交流,实现符号信息的内化。(三)良好的道德修养高职教师归根结底的教师,教师就要做到为人师表。高职教师同样要热爱自己的岗位、爱护自己的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只有热爱自己的职业,才能有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在岗位上发光发热;只有热爱自己的学生,才能真正关系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只有具有优秀的个人品质,才能言传身教,才能起到典范和教育作用。单个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是个体文化的表现之一,作为教师群体中的一员,应力求为这一群体文化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一)教育观念落后教育观对教师行为起指导作用。有些高职教师教育观念落后,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室成了一言堂,没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作用,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不积极,或者根本就没有表现的机会,失去了参与的积极性与乐趣。这容易造成符号的单向传递,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很少参与也就很少思考。(二)教师专业技能不够教师的专业技能于专业知识一样,是教师专业素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现在高职院校普遍存重高学历教师的招聘,把文凭看做老师进门的敲门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普遍存在理论知识精湛,但是与实际联系较少,学生知识的学习停留在课本。学生在新异性的接受中,没有先前经验的基础,在教师传授知识过程中呈现单向传递模式,很难对老师讲授的知识感兴趣,或者被动的记忆,与实际不能联系起来。(三)教学方法单一在高职教育中,甚至是中国的教育中,存在教师教,学生学,教只是老师的事情,教师把课本上的知识和拓展的知识抛给学生,学生能捡多少就多少。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容易对课程失去兴趣,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对于新异性的接受会受影响,影响教学效果。反之,教学方法的单一也容易导致教师的职业倦怠。(四)科研能力差,科研积极性不高科研能力差,我们不能归咎于高职教师自身的原因,但也不能忽视高职院校的责任。一方面,高职教师一般把上课看成是唯一的,而忽视了科研能力的培养,很少老师进行教学研究,老师把这一问题归结于工作压力大,工作量大,没时间进行教学科研。教师的个体文化在科研方面呈现消极的态势,直接影响了教师科研能力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高职教师在高职院校这样的集体文化中,个体文化会受到集体文化的影响。高职院校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就业上,想法设法为学生的就业铺路,忽视了教师总体水平的提高,忽视了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
(一)营造教师竞相提高专业素养的文化氛围集体文化对个人文化的形成有重要影响,高职教师的专业素养在集体文化的涵化中得到提升。高职院校可以设立激励机制,鼓励高职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只有这样才能提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教师也是高职院校长足发展的动力。就拿教师科研能力来说,高职院校可以针对这一问题,利用奖励制度,鼓励老师个人或群体的以院校的名义多从事科研,提升教师科研能力的同时,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二)端正教育观念,调试教育方式教育观念是个体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教师要端正自己的教育观念,可以多途径了解最新的教育观念,调试自己的教育观;高职院校也要发挥集体文化的作用,在全院校组织学习最新的教育观念,也可以做专题的讲座。在集体的文化氛围中,教师的个人文化能得到有效提升,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在争取的教育观的指导下,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班级的情况,采用多种形式,比如说参与式,来提升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形成双向的文化传递模式,使学生能够在收到符号信息的时候,能够做到及时的整合,对符号进行重构,反馈给老师。提升课堂的效率,实施有效教学。面对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高职院校可以组织老师互相学习,或者组织高职教师一起研讨,或者高职教师可以自发组织讨论,互相学习,发挥集体的作用。(三)丰富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前沿发展动向高职教师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随时都会有新异性的产生,固步自封只能总这个时代落伍。高职教师应该随时通过网络或者最新的专业讲座了解最新的专业动向;高职院校应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专业相关的书籍和杂志,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丰富的专业共享资源;老师也可以成立专业素养提升的交流会或者组织,不定时的召集大家一起讨论自己的心得体会,有了这样的集体氛围,教师能够受到集体文化的感染,使大家共同进步。经过以上从文化学的视野分析高职教师专业素养方面的相关问题,我们可以看到,文化对于人的影响是深远的,高职院校应该努力营造积极的文化氛围,高职教师应该通过多种途径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一切可以提升高职教师专业素养的方法都可以拿来用,只要能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自身修养,担当起社会赋予高职教师的责任与义务。
二、提升生物教师人文素养
北京师范大学刘恩山教授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指出,中学生物教师不仅仅要具有生物科学知识,还应该具有生物史知识,也就需要中学生物教师具有人文素养。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不仅仅含有生物学科教学资源,而且含有大量的包括生物史资料和其他学科的相关资料。例如,关于DNA的发现过程,就有《双螺旋———发现DNA结构的故事》、《命运的螺旋———克里克和沃森》等大量的资料,这样可供生物教师不断地学习。通过这种方式生物教师可以丰富生物史相关的知识,从而提升生物教师的人文素养。
三、利用资源网促进生物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笔者利用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中的学科资源,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利用网站中相关的学科资源,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实施“小步调、大整合”的教学策略。具体而言,就是将一节课的知识分为几个知识点,逐个采取“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课堂评价”,对知识点进行逐一突破,最后实现本节知识的“大整合”。师生共同利用“思维导图”或者“概念图”,将知识图示化从而完成对本章知识进行总结。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改变传统“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课堂具有生命活力。教师也不再是单纯传授知识,而是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在生物课堂中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建构知识,在协作交流的互动氛围中学习知识(具体教学流程如图1)。在新课程背景下,生物教学利用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的学科资源主要是进行创设情境、激发动机,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合作学习、突破难点的教学,具体而言: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将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切分为不同的知识点,每节课乃至每个知识点首先利用Flash交互式动画或者音视频内容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由于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中有自主开发的或者转载的音视频素材,在创设情境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合理利用。例如,在学习必修2第3章第2节《DNA分子的结构》,我将此节知识分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DNA分子的结构两个知识点。通过资源网中介绍沃森和克里克的获得诺贝尔奖时的如图2的资源引入本节课。学生很快就被吸引到课堂中来,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要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4],它具有主动性、独立性和自控型的特征[5]。例如在学习必修2第3章第2节《DNA分子的结构》第二个知识点DNA分子结构时,可以利用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自主开发的如图3的《DNA分子的结构》flash交互式动画,让学生在观看动画的同时自主学习DNA分子的结构特征,获取相关的知识。
(二)合作学习,突破难点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6]。具有互动性和交互性的特征[5]。例如在学习《感知信息》这节内容时,可以利用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中自主开发的如图4《眼球的结构》Flash交互式动画,学生可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帮助学生突破“眼球的结构”这个难点。
(一)语音方面
发音准确,吐字清晰幼儿教师职业语言是标准的普通话,为了提高胜任力,幼儿教师应做到语音准确、吐字清晰。首先,我国普通话还未全面普及,部分地区普通话推广程度较低;其次,幼儿自身发音器官还不成熟,吐字不清,发音不准的状况时有发生;再次,幼儿有意注意较弱,倾听他人说话时注意力不够集中。因此,教师的表达不能出现口齿不清、语音含混等现象,而要语音标准,语言规范。教师既要用正确的发音给幼儿作出示范,还要引导幼儿注意区别发音相似的读音和容易混淆的发音,如平舌音z、c、s和翘舌音Rh、ch、sh,f和h,n和l,韵母中的前、后鼻韵母等。这些如果不引导幼儿加以区分,幼儿一旦形成错误的习惯,将会对其终身语言产生影响。
(二)词汇方面
生动浅显,简练易懂幼儿生活经验有限,词汇比较贫乏,具体交谈过程中,词不达意现象、用错词语现象时有发生,教师应用正确的语言给孩子做示范。但是如果幼儿教师对自身语言素养和语言表述习惯不加以重视,语言表述方面存在漏洞,其负面的影响就会非常明显。因此,作为一名幼儿园的教师一定要重视语言修炼,努力克服语言缺点,为幼儿的语言学习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另外,由于幼儿处在特殊的学习阶段,她们掌握的词汇较少,不同年龄、不同个性幼儿的个体化差异较为明显,因此对幼儿说话要尽量简单、具体,交流时,要多用单句、短句,要高度重视儿童的个体差异,同幼儿的交际口语尽量儿童化、浅显化、形象化、生活化。
(三)语法方面
语句完整,语言规范语法是构词成句的规则。由于交际阅历少,幼儿本身对语句的把握很多时候不够准确,类似单词句、电报句及其他缺少成分的不完整句出现的频率较高,老师要注意倾听幼儿谈话,要用规范的语句做出示范,说话时语音要标准,语句要通顺,组词或造句要符合语法规范和要求。还要从交际效果入手,让幼儿意识到完整、规范化语言的重要作用,引导孩子说完整的话,表达正确的意思,提高语言的交际功能。
(四)语用方面
文明有礼,和蔼自然对于幼儿教师而言,耐心、爱心、恒心是衡量其胜任力高低程度的重要指标。胜任力高的教师,她们在语言交流时表现出较好的耐心、爱心、恒心。她们在语言中融入了浓浓的关爱,她们对幼儿体贴、关爱有加,每句话都给人以春风拂面的感觉,她们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真诚地对待每个儿童,把幼儿当作自己的朋友,甚或是自己的孩子,说话的内容能够吸引儿童的兴趣,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均能适应儿童的接受范围,说话时态度和蔼可亲,上述表现使教师的教育更具吸引力。
二、幼儿教师语言素养提升路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可见,优秀教师的魅力在语言方面的表现是能够化抽象为具体,化腐朽为神奇,能够春风化雨、滋润心灵。但在现实中,幼儿教师间语言素养差距较大,公立学校经过招聘选拔的教师总体语言素养尚好,但部分临时雇佣的教师语言问题较为严重,比如发音不够标准、语言不够规范;师生交流、家校互动时语言平淡,语病频出,不能做到感情丰富、内容充实。幼儿教师应如何提高语言素养,充分发挥语言的沟通交际、感人育人作用,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呢?
(一)加强学习,夯实理论
根基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由此可见,作为幼儿教师除应具备良好的语言基本功和文化修养等基本素质外,还必须对自身的定位尤其是自身的语言可能对孩子产生的影响有准确的把握。为了提高胜任力,教师除了要不断学习日常生活所需要的语言表达能力外,还应学习语言学理论的基础知识,如《教师言语表达》《语言学概论》等理论书籍。只有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在语言表达上才能驾轻就熟,游刃有余。
(二)扩大阅读,丰富文化
底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诗词歌赋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经过历史淘汰与积淀的经典篇章集思想美、语言美、艺术美于一体。教师要博览群书,因为它们可以帮助教师感受丰富优美的语言,还可以提高教师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对于优秀篇章,幼儿教师可以示范朗诵,朗诵前邀请其他老师对语言表达技巧进行剖析,共同探讨,把握要点。朗诵时可选择合适曲目配乐,在优美的氛围中,老师的诵读不知不觉地训练了自己的发音技巧,丰富了词汇,也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审美感受与语言熏陶。
(三)注重情感,美化生活
语言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由许多环节组成,老师可从日常生活语言表达效果的提升方面来提高自己的胜任力。在园生活的各个环节均有不同的要求,教师可用准确、生动、充满生活乐趣的话语,对日常生活中不同生活场合提出明确的要求。如早操之前,教师要对幼儿队伍进行整理,老师可以说:“小朋友,横的一条线,竖的一条线,我们都在线上站。”午睡时,教师可以说:“小肚皮,吃饱饱,小脚丫,跑累了,小眼睛,要睡觉。”盖被子时,教师可以说:“小眼睛,闭起来,小被子,拉过来,小手小脚藏起来。”这些语言简单明了、便于理解,不仅能让幼儿明白该做什么、怎么做,而且能让幼儿乐意去做,这样基本上可以让孩子很容易理解该如何做事,也能实现老师的教育目的,对于促进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四)优化策略,锤炼沟通
语言有效的沟通是对孩子进行有效教育的必要条件。我国著名的学前教育奠基人陈鹤琴先生告诉我们:“小孩子是喜欢称赞的,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听好话。”教师的鼓励对幼儿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力量,能够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极为有利。因此,对幼儿实施教育时应当以激励为主。但现代教育实践表明,成功的孩子应该是鼓励+批评的模式。由此可见,幼儿教师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正面引导与激励的原则,但也要客观指出孩子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帮助孩子自信、健康、正确地成长。胜任力强的教师,无疑是能够艺术性运用语言对幼儿展开评价和引导的老师。
(五)加强内省,创新教学
语言语言是知识的载体,是文化的传承。教师语言能力的高低对于教学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反思和创新,在提高语言能力方面下工夫,才能提高教学能力。首先,注重内省。学而不思则罔,教若不思同样也罔。现在的幼儿同以往相比,差别十分明显,教师不能仅凭过去的经验,想当然地与幼儿进行交往沟通,必须牢记“经验+反思=成功”模式,通过不断反思生成新的理念、新的认识进而构建新的教法,为高效教学夯实基础。其次,注重创新。幼儿教师的工作重复性较强,但老师不能仅是简单的重复,要更具创造性的开展工作,要努力“从同中找出不同”,“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应注重积累语言材料,建设语言仓库,贮藏丰富的资料,使语言素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二、教师媒介素养
按照20世纪90年初美国在媒介教育实践中宽泛的用法,媒介素养可以概括为:接近、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RenéeHobbs,2007)Hobbs认为,这个概念在界定和使用上都很宽泛,导致多种的取向、不同学科背景的媒介教育者和研究者都可以从自己所熟悉的角度理解什么是接近、分析、评价和传播的能力,并且在讨论中维护自己的立场。德国媒介素养研究鼻祖DieterBaacke也认为,在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媒体和信息使用机会的情况下,素养有了新的定义,包含了更广泛的内容。早在1998年,他提出研究媒介素养需要关注的四个因素:媒介评论(Medienkritik)、媒介研究(Medienkunde)、媒介应用(Mediennutzung)和媒介设计(Mediengestaltung)。这四个因素为后来学者研究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了依据,随后许多学者以他的分类为根据对媒介素养进行补充,具有代表性的是学者Tulodzieki,他将媒介素养划分为:有效地选择和使用媒介产品;独立指着和处理媒介文章;理解和评价媒体设计;认识和评价媒体带来的影响以及分析掌握媒介产品制作和传播的条件几个方面。美国媒介著名媒介素养教育专家ElizabethThoma从一个全新的视角阐释和剖析了媒介素养的概念和媒介素养教育的方法,即“五个核心概念”和“五个关键问题”。她认为教师在教授学生媒介素养时可通过问题设置逐步导出解读媒介的入口和路径,青少年在寻找问题答案的时候,也就是解剖媒介信息的过程。教师应彻底地理解这五个核心概念,以便更好地制定课堂计划和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解决关于生活和学习中与媒体有关的问题和学习的机会。教师兼具受众和传播者的双重角色。
作为受众,教师应能够正确理解分析媒介信息,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作为传者,教师要自觉接受传媒素养教育,强化自身的传媒职业精神。教师是学校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主导因素,要想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教师的媒介素养的高低是关键。学者肖良生认为,对于教师而言,其媒介素养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个体媒介素养所指的内容,应从教师作为一般个体和教育者两个方面考虑。教师作为社会个体,应具备基本的媒介知识与能力,以在媒介化社会中合理思辨和有效传播信息,即教师作为受众应具有一般人应当具备的媒介素养;教师这一职业,还应包括教师职业本身所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还应具备较高的媒介传播以及多样的媒介呈现方式和展示方法的能力,即在教学过程中有效使用媒介以及帮助学生提升媒介素养的能力,以更有效地开展和推动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换言之即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的媒介素养包括个体素养和职业素养两个部分,其中个体素养由对媒介信息的识别、获取、分析、评估与传播等能力构成;职业素养包括在教学中有效利用媒介资源的能力及帮助学生提升媒介素养的能力等构成。作为教师这一职业,教师个人只具备媒介素养,远远不能够满足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提出的要求。相比教师自身的媒介素养而言,为了适应变革的教学环境和教育模式并利用现有的硬件和软件设施来促进教学,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能力更为重要。在此基础上德国学者Tolodziecki提出了教师媒介素养的培养目标:
(1)基本的媒介认识和使用技能。主要包括教师应当能够掌握使用、安装、调试媒体和信息技术等技能;了解媒体和信息技术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能够批判性地认识和看待媒体信息和信息技术,并有效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等。
(2)教学中使用媒介的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应当能够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信息技术来促进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3)媒介素养教育的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应该具备传授媒介素养的能力。教师应当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有清楚的认识,并能够充分掌握和有效使用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能力。
(4)媒介的社会化认知。教师应当能够认知媒介环境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掌握学生的媒体世界如学生的媒体使用状况等并了解媒介和信息技术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以及在此影响下学生所表现出的行为。
(5)参与学校媒介教育的发展。主要是指积极参与学校媒介素养的研究与实施,能够认知媒介素养对教师个人专业的发展和学校媒介教育实施的影响。在这些媒介素养当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应当属于“教师的媒介使用能力和媒介素养教育能力”两个方面,另外三个方面可以被看作为教师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前提条件”。这几个方面不仅概括了教师媒介素养培训的目标,也描述了教师应当具备的媒介素养。
三、如何促进和提高教师的媒介素养
根据我国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师应当具备的媒介素养能力,本人认为提高教师的媒介素养能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国家应当在宏观方面担当促进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领导者。
一方面,媒介素养教育应秉承一种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教育模式,国家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调控机能,制定和出台促进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政策,激励和促进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推行。另一方面,媒介素养教育媒介先行。政府应当给予充分的硬件支持和投入,从而提升媒介产品的开发力度。
其次,社会方面应积极促进媒介素养教育的专家队伍建设。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和支持,这就需要高质量的专家队伍以及有能力为教师提供媒介素养教育的人员。专家队伍的存在有利于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开发以及课程实施策略的研究,以此为实施媒介素养教育提供可靠的指导。
第三,社会及个人应当改变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认识。一方面,应当认清提高学生媒介素养能力并不仅是教师单方面的任务,就如前文所提,影响学生媒介素养能力高低的因素除了教师之外,家长和社会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应当认识到在教师传授学生媒介素养能力的同时,家长和社会也应承担一部分责任,为学生创造有力的条件和氛围。另一方面,教师个人应当改变观念,提高学生媒介素养能力的责任并不能完全依赖于计算机专业的教育者,而应成为每个教师的责任。从根源上改变认识,能够激发教师提高自身媒介素养的积极性,促进教师参与学校媒介素养教育的动力。
二、特殊教育专业知识
(一)特殊教育专业理论知识
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所具备的特殊教育知识,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特殊教育领域的知识,而是跨学科的综合性的通识知识体系。即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目前已经开设的传统关于特殊教育的通识课程主要有特殊教育概论、特殊教育研究方法、特殊教育课程改革、特殊教育基本理论等,这些是作为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的通识课程。但由于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培养的教师是面对有特殊需要的群体,所以作为一线特教教师培养人的高校教师除了具备上述基本知识外,必须建构一个完整的跨学科的特殊教育专业知识结构体系,一方面要了解不同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相关理论;另一方面还要对相关学科知识进行整合,打破原有的学科知识结构,不断吸收新的知识。这样才能既考虑特殊教育学科自身的逻辑化知识,又能与多学科建立横向的综合化知识结构,丰富和完善已有的通识知识体系。这种有机联系的立体化交叉建构的特殊教育通识知识体系才是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必备的知识,也是适应新时代对特殊教育要求的基本保证。
(二)特殊儿童知识
特殊儿童是特殊教育的对象,作为特殊教育的一线工作者,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而作为一线教师的培养者,高校教师就应该具备更广泛的关于特殊儿童的知识。除了一些基本的特殊儿童知识,特殊儿童的环境与适应知识,特殊儿童相关的法律知识,特殊儿童一般心理特点等知识外,还应该具备不同类型特殊儿童的基本知识,如传统的盲、聋、哑儿童的基本知识,现在社会新型的智力障碍、自闭症等孩子方面知识。具体来说,盲童的盲文;聋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手语知识;自闭症、智力障碍、脑瘫孩子的康复知识等。只有充分地掌握特殊儿童的相关知识,才能有效地培养职前特殊教育教师,使这些教师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能快速地进入角色。
(三)特殊教育方法论知识
高校特殊教育方法论一直以来主要借鉴的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为特殊教育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手段、方法和工具。在特殊教育研究方法的体系中,既有定性层面的研究方法,又有定量的研究方法。我国传统的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很重视定性的研究方法,尤其是个案法、观察法和田野法的广泛运用,主要停留在哲学层面的研究,这是其主要的优点,也是其主要的突出缺点,缺乏切实可靠的定量研究。一般的个案法、观察法可以有效地搜集第一手的材料,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研究方法,但是其不能代替特殊教育中的定量研究。高校特殊教育的一般研究方法主要是定量和定性研究两类。作为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应该掌握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个案法、访谈法、调查法。利用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搜集事实材料和相应的数据。从思辨的角度主要是演绎、归纳、分析、综合等方法,其主要是处理已经搜集的感性材料,将这些感性材料进行梳理,使其上升为理性材料。特殊教育方法是特殊教育知识和能力的中介桥梁,将其纳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特殊教育史知识
特殊教育史记录了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其向我们展示了特殊教育的产生、发展和规律,这些内容对我们的特殊教育学习活动有重大的意义。特殊教育史为人们提供各种有效的经验,指引着人们的实践活动,也可以有效地激励人们不断地探索追求真知。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一方面应该掌握广泛的特殊教育史料,另一方面还应该积极地将这些历史资料运用到特殊教育实践中,产生积极的意义。特殊教育史的主要意义在于,其一方面为特殊教育课程增加人文性,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特殊教育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和其历史文化,提高学生学习动机和积极性;此外,特殊教育中有了特殊教育史,学生就更能有效地把握特殊教育的本质,懂得特殊教育究竟是什么,特殊教育知识是怎样产生的,特殊教育在社会发展和进步中的作用,特殊教育和特殊教育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目前,高校特殊教育专业也十分重视特殊教育史的教育。高校特殊教育课程标准中指出,特殊教育史能为特殊教育学科课提供重要的历史背景、原理、概念和现实的来源等,显示出特殊教育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不断修正、发展的过程,是特殊教育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重要载体。特殊教育史相关内容的选择要具有代表性,既要有西方的,也要有中国的,同时要筛选一些对培养学生的特殊教育素养有重要现实价值的史料。内容可以有多种呈现形式,在特殊教育教学中,可以把这些史料作为新知识的背景材料,或者单独的作为一门学科进行教学。
三、特殊教育能力
(一)特殊教育教学能力
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应该具备必要的教学能力。其必须具备特殊教育教材的剖析、教学设计、教学评价与反思、个别化教学方案设计能力。首先是教材剖析能力,由于相当一部分的教学材料都是针对普通教育的。所以在对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的培养上要对已有的教材进行整合、开发。其次是教学设计能力,其主要是对教学过程、步骤等的具体规划能力。在高校特殊教育中主要体现为根据高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方案。课堂教学设计方案是整个设计的核心,也是关系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素养能否落到实处的关键。所以高校特殊教育教师必须具备教学设计能力;再次是教学评价与反思能力,好的教学需要有效的教学评价和反思。所谓教学评价是指教师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教学反思则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情况的评价,这对刚入职不久的教师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快速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最后是个别化教学方案设计能力,在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教学中不能忽视对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个别化教育方案”设计能力的培养。所以作为培养者也应该具备制定个别教学计划的能力。具体要求培养学生了解特殊需要儿童的现实状况的能力,培训学生具备制定年度或短期目标的能力,然后是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和服务的能力,以及特殊需要孩子的个别化服务的起止日期和整个过程测量标准的制定能力。特殊教育教学能力是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特殊儿童诊断与评估能力
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应该具备特殊儿童诊断与评估能力。“诊断”一词属于医学用语,意为“了解病情后对病人的病症及其发展状况作出判断”。教育诊断则是指分析判断影响儿童学习结果的生理、心理或者行为表现及其原因,以便为教学计划的制定及辅导治疗提供依据。诊断包括身体状况的一般诊断,也包括心理诊断。在对身体进行诊断时,主要考察特殊儿童的体重、身高、呼吸和脉搏、血压、感觉和神经系统;对心理方面的诊断主要涉及人格测验、能力测验、智力测验等方面。一般而言,针对特殊儿童的诊断主要从认知、语言、智力、情绪、社会能力、身体运动能力等方面进行。不同的测验都有可靠的测量工具和专业人员进行测验。只有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才能有效的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诊断评估,才能为他们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和辅导治疗。所以为了培养出能适应社会需要,作为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就应该具备对特殊儿童的诊断和评估能力,这也是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今天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其理由就在于: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但这一切必须以教师的行为转变为前提。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一、教师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思想的着眼点是学生的“发展”。其主要涵义是:学生的发展是适应社会的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不是部分学生的发展;是学生人格的发展而不是只重其很智力的片面发展,是学生个性的发展而不是全部学生同一个模式的发展,是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可持续的终身发展,而不只是局限在学校的当前发展。教师在处理手中的书和台下的学生的关系时常常错位,不是将人放在首位,而是将书放在第一。其实教师应该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体验,让学生掌握接受、探究、质疑、模仿、讨论、体验等各种学习方式,使语文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地、富有个性的过程。我们应该转变“课程与己无关”的观念,而应该和学生一起成为课程创造的主人,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二、重新定位教师的角色
印度哲学家奥修有一句名言:“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必须给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就要充当提供适合学生教育环境的角色。因此,我们必须用心记住:我们要创造的是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要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
(一)从知识的灌输者转换为学习的引导者
要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注重学生建立健康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教师的教学方式也要随之发生变化,这是语文教师角色转变的至关重要的一步。如何迈出这一步呢?教师可以从转变以自己讲课为主的教学行为做起,我们当前的语文教学,主要弊病之一,就在于教师灌输的太多,分析的太碎,而学生的感悟、体验被忽视。事实上,老师灌过不等于学生学过,学生学过不等于学生学会,学生学会不等于学生会学,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要求我们的教学要达到学生会学的境界,鉴于这一点认识,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尽量改变灌输者角色,尽量做到五不讲:①支离破碎的分析不讲;②学生已经懂的不讲;③学生自己能讲的不讲;④教师自己讲不清楚的不讲;⑤学生听不明的不讲。
(二)从单向的传授者转换为互动的合作者
首先最重要的是信任学生,对学生寄予很高的期望,必须相信学生一定会成功,这对学生的成功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是所谓的“教师功效”。
其次,允许学生就学习活动提出建议,以此表示对他们的信任。
第三,营造一种学生敢于表达的环境。
第四,在教室里形成一种民主的气氛,一加强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关系,这比起一味让学生严格遵守纪律而言,效果要好得多。
(三)从课堂的主宰者转换为学习的促进者
在传统教育中,学生作为获取知识的学习者,从教师那里获取知识,中小学教师通常负责知识的传授,逐步形成了教和学两种对应的角色。在互联网时代,教师的知识权威逐步被打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显示为模糊的状态,而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是越来越频繁。中学教师不能过于迷恋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应该和学生一起共同学习网络时代的前沿知识,通过学习,提高通过网络资源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塑造学生的人格品质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知识的传播比过去更加高效、迅速,网络承担越来越多的传播知识的功能,这样使得中小学教师在繁重的教学中逐步解脱出来,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专注于学生的身体和智力发展。现代教育应注重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和培养自己的情感素养,通过为学生呈现完美的人格魅力来进行相互平等对话,促进相互更好地理解、信任和交流,精心爱护每一个学生,营造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
3.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在众多复杂的网络世界里,中小学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找到一个学习有用的知识的途径,同时排除无用信息甚至垃圾邮件带来的各种干扰,使学生学会发现自己组织管理知识的能力,提高访问和处理知识的能力。网络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和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学习者可以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但同时也减少了与其他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学习,使学习者不能养成良好的情感和意志。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学生,在个别学生由于自主学习而出现沟通减少时,及时提醒与指导,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其获取和处理信息的综合能力。
4.加强教学研究
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加快了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小学教师应树立较强的科学研究的意识,以高度的职业敏感性,及时发现问题于日常的教学中,解决问题于日常的教学中,强化教学和实践活动的结合,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信息时代,小学和中学的教师既要有理论方面的素质,还要有教学的实践技能,同时具备必要的研究能力,使得教学和科研同步提升。
2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信息素养
每个国家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标准各有不同,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基本方面。
1)信息意识,包括对教育信息化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促进教师个人专业发展和信息技术作用的意识,教师要积极利用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成为工作、生活的必要手段。
2)信息知识,包括对信息知识和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的理解,同时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的特点和性质,了解信息检索、信息系统和信息管理,按照法规和要求合法地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知识,正确处理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利用和传播。
3)信息能力,包括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能独立解决基本的信息技术问题,有效地获取、转移利用信息的其他高级管理技能,有效地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当中,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研究活动,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教学效率和生活质量。
3信息网络条件下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
1.重视信息意识的先导作用
作为中小学教师,应改变传统观念,切实提高信息素养,才能真正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结合,全面推进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并在实践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手段方面,从静态的物质载体向多媒体教学转变;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从单一向多功能、多元化转变;在教学模式方面,转变课堂教学方式为协作学习。将教育的原始概念、理念变成自己的信息素养,真正提高教师的自身能力,以迎接信息时代各种问题的挑战。
2.营造良好的氛围
信息活动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学校的信息技术设备条件和教学信息资源等是物质环境,完善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是文化环境。良好的信息活动环境,有利于交流、合作和创新,从而有效地促进教师信息素养的全面提高。通过创设良好的信息活动环境,可以促进教师产生积极使用各种信息工具和资源的强烈意识和欲望,自觉地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学习信息理论和教育技术,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以学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观念,并在信息活动中不断形成相关的能力。
3.多途径地进行教师任职培训
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学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而现代的教学要求以整体的应用为导向,注重学习资源和学习计划,重点是过程和步骤的控制,注重学习和有效认知策略。除了注重促进学习之外,同时也要专注于教学的有效性,以增强整体效果,以获得有用的信息,培养创新能力。这就需要中小学教师在参与培训课程的时候,积极参与信息资料的收集,不断提高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来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培训有各种方式,包括学历教育、教育信息培训、教育技术培训、短期信息应用的培训活动,同时也鼓励教师通过自己的专业培训或参与到与自身业务相关的研讨会,利用信息资源开展网络自主学习、教学和科研活动,掌握相关的技能,并进行相关的研究活动。
4.加强学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教学媒体优化和硬件设施是信息技术实施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信息技术整个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媒体还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信息交流的桥梁。信息技术必须首先要加强学校信息基础设施的硬件建设,这是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前提条件,也是教师与教学实践进行紧密结合的重要保证。因此,除了学校筹集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外,在资金经费上,政府也应该向各类学校实行不同的政策,扶持非重点学校的发展,使学校可以得到相同的发展水平,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对学校的信息技术应用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需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和教师自己一起,作为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任务共同努力,为中小学培养更多的在信息素养方面高水平的教师,以满足教学改革的迫切需求。
二、高校特教专业教师素养结构新视角
高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突出的是特殊教育的本质问题,突出了将特殊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和建构特殊教育课程,突出了特殊教育的特点,使得特殊教育的本质和教育的本质在特殊教育的基础上统一[2]。也就可以认为,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素养应该具备特殊教育素养和教育素养(见图2)。从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的字面意思看,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首先是教师,所以其应该具备一般教师最基本的素养;然而,作为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又有其自身的特点,要求其具备特殊教育的基本素养。从教育素养和特殊教育素养两个层次去建构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素养系统,是一个比较新的视角。
三、特殊教育专业知识
(一)特殊教育专业理论知识。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所具备的特殊教育知识,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特殊教育领域的知识,而是跨学科的综合性的通识知识体系。即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目前已经开设的传统关于特殊教育的通识课程主要有特殊教育概论、特殊教育研究方法、特殊教育课程改革、特殊教育基本理论等,这些是作为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的通识课程。但由于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培养的教师是面对有特殊需要的群体,所以作为一线特教教师培养人的高校教师除了具备上述基本知识外,必须建构一个完整的跨学科的特殊教育专业知识结构体系,一方面要了解不同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相关理论;另一方面还要对相关学科知识进行整合,打破原有的学科知识结构,不断吸收新的知识。这样才能既考虑特殊教育学科自身的逻辑化知识,又能与多学科建立横向的综合化知识结构,丰富和完善已有的通识知识体系。这种有机联系的立体化交叉建构的特殊教育通识知识体系才是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必备的知识,也是适应新时代对特殊教育要求的基本保证。
(二)特殊儿童知识。特殊儿童是特殊教育的对象,作为特殊教育的一线工作者,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而作为一线教师的培养者,高校教师就应该具备更广泛的关于特殊儿童的知识。除了一些基本的特殊儿童知识,特殊儿童的环境与适应知识,特殊儿童相关的法律知识,特殊儿童一般心理特点等知识外,还应该具备不同类型特殊儿童的基本知识,如传统的盲、聋、哑儿童的基本知识,现在社会新型的智力障碍、自闭症等孩子方面知识。具体来说,盲童的盲文;聋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手语知识[3];自闭症、智力障碍、脑瘫孩子的康复知识等。只有充分地掌握特殊儿童的相关知识,才能有效地培养职前特殊教育教师,使这些教师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能快速地进入角色。
(三)特殊教育方法论知识。高校特殊教育方法论一直以来主要借鉴的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为特殊教育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手段、方法和工具。在特殊教育研究方法的体系中,既有定性层面的研究方法,又有定量的研究方法。我国传统的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很重视定性的研究方法,尤其是个案法、观察法和田野法的广泛运用,主要停留在哲学层面的研究,这是其主要的优点,也是其主要的突出缺点,缺乏切实可靠的定量研究。一般的个案法、观察法可以有效地搜集第一手的材料,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研究方法,但是其不能代替特殊教育中的定量研究。高校特殊教育的一般研究方法主要是定量和定性研究两类。作为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应该掌握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个案法、访谈法、调查法。利用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搜集事实材料和相应的数据。从思辨的角度主要是演绎、归纳、分析、综合等[8]方法,其主要是处理已经搜集的感性材料,将这些感性材料进行梳理,使其上升为理性材料。特殊教育方法是特殊教育知识和能力的中介桥梁,将其纳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特殊教育史知识。特殊教育史记录了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其向我们展示了特殊教育的产生、发展和规律,这些内容对我们的特殊教育学习活动有重大的意义。特殊教育史为人们提供各种有效的经验,指引着人们的实践活动,也可以有效地激励人们不断地探索追求真知。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一方面应该掌握广泛的特殊教育史料,另一方面还应该积极地将这些历史资料运用到特殊教育实践中,产生积极的意义。特殊教育史的主要意义在于,其一方面为特殊教育课程增加人文性,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特殊教育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和其历史文化,提高学生学习动机和积极性;此外,特殊教育中有了特殊教育史,学生就更能有效地把握特殊教育的本质,懂得特殊教育究竟是什么,特殊教育知识是怎样产生的,特殊教育在社会发展和进步中的作用,特殊教育和特殊教育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目前,高校特殊教育专业也十分重视特殊教育史的教育。高校特殊教育课程标准中指出,特殊教育史能为特殊教育学科课提供重要的历史背景、原理、概念和现实的来源等,显示出特殊教育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不断修正、发展的过程,是特殊教育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重要载体。特殊教育史相关内容的选择要具有代表性,既要有西方的,也要有中国的,同时要筛选一些对培养学生的特殊教育素养有重要现实价值的史料。内容可以有多种呈现形式,在特殊教育教学中,可以把这些史料作为新知识的背景材料,或者单独的作为一门学科进行教学。
四、特殊教育能力
(一)特殊教育教学能力。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应该具备必要的教学能力。其必须具备特殊教育教材的剖析、教学设计、教学评价与反思、个别化教学方案设计能力。首先是教材剖析能力,由于相当一部分的教学材料都是针对普通教育的。所以在对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的培养上要对已有的教材进行整合、开发。其次是教学设计能力,其主要是对教学过程、步骤等的具体规划能力。在高校特殊教育中主要体现为根据高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方案。课堂教学设计方案是整个设计的核心,也是关系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素养能否落到实处的关键。所以高校特殊教育教师必须具备教学设计能力;再次是教学评价与反思能力,好的教学需要有效的教学评价和反思。所谓教学评价是指教师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教学反思则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情况的评价,这对刚入职不久的教师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快速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最后是个别化教学方案设计能力,在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教学中不能忽视对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个别化教育方案”设计能力的培养。所以作为培养者也应该具备制定个别教学计划的能力。具体要求培养学生了解特殊需要儿童的现实状况的能力,培训学生具备制定年度或短期目标的能力,然后是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和服务的能力,以及特殊需要孩子的个别化服务的起止日期和整个过程测量标准的制定能力。[4]特殊教育教学能力是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