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4 15:22:4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信息技术教师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二、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师评价系统的作用
(一)教师评价系统需要强大的数据库支持
每个教师各个学期所教授的课程是变化的,课程本身的内容和结构也随社会和科技发展变化而变化。一个学校的教师数量少则几百人,多则上千人。对在职教师合理的评价,既包括过去工作状况、现在工作状况、将来发展状况,也包括外界评价和自我评价;既包括客观采集数据,也包括系统推演数据。由于数据量大、检索困难、数据存放方法通用性差、不便于移植等原因,通过传统的人工方式发掘数据的价值为评价系统提供支持是不可能的。数据库最主要的作用是多变的业务系统提供数据支撑。数据库对海量的数据合理地存储并对相关数据时行组织。借助数据库管理系统,与各种应用程序或应用系统接口,评价系统中的不同身份的使用者可以不同角度应用各自的前台程序使用和管理数据库中的数据,专家、领导、同行、教师本人、学生同时协调共享参与评价系统。目前,参与评价系统的各方协作交流相对较弱,只是为了评价一个人而根据一些限定的条条框框进行评价,这也是评价系统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本系统由人机交互界面、数据接口处理层、专家系统推理机及数据库层组成。人机交互界面可以为专用选课及评价终端,也可以为互联网网站,也可以是移动电子设备的APP应用程序。
(二)多渠道信息终端信息采集
传统的评价系统的信息获取手段通常包括专家督学听课、同行听课、教学检查、集中调查问卷等方式。为了避免被听课时认真讲课,平时放松警惕的弊端,专家督学听课一般采用随机方式。由于专家督学资源比较有限,通常每个教师平均被听课次数不会超过总学时的10%,不可能达到全面分析教学质量的目的。同行要每个学期听课3~5次,基本是为了完成工作任务,认真执行的程度也大打折扣,评语中基本为较好类评价。对学生的集中调查问卷一个学期为两次左右,其内容有30条左右,基本为100分制评价方式。最终反馈的分数通常为90~100分之间不等,有效评价参考价值很小。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基于网络的智能信息系统已经相当普及。选课终端、网站、手机APP触手可及。评价系统的参与者可以随时通过不同的渠道访问评价系统,进行信息查询或相关评价。
三、“一专三化”法
“一专三化”法分别为一个以专家系统为评价推理的软件体系结构;实时化开放评价系统;由行业专家及心理学专家研究设计评价内容和选项,模糊和细化评价结果,尽量使评价人无法在主观上产生具有心理倾向的评价分值;对被评价者的职业状况进行全程化评价和预测,使管理者及被评价者不但对以前的工作有客观的认识,更可以理性地设计未来地职业发展规划。
(一)专家系统
该系统建立的初期,从一个比较小的系统开始,随着系统的使用过程逐步扩充为一个具有相当规划和日臻完善的评价系统。
1.设计初始知识库。
知识库的设计是本系统中的核心任务,也是专家系统构建过程中最艰巨的任务。第一步是将要评价的问题知识化,首先对课程进行分类,本系统按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程度分为两大类,在此基础上再根据专业进行细分。确定课程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作用,要达到的目的,应该定义的评价主要方面等。第二步是知识概念化,即将第一步中提出的知识问题概括为关键概念并确立之间的关系,如已知条件及状态和目标、数据类型、拟定的假设、控制策略等。涉及的内容包括每一门课程的核心内容确定、核心内容间的关系表达、教师的讲授方法、教学设备的使用、该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作用的连接、理论与实践的连接、知识体系的扩展等。第三步是概念形式化,根据不同的课程学科分类,确定相应的数据结构形式对知识进行组织。将概念化过程有关的关键概念、子问题及信息流特性变换为正式的表达,包括假设空间、过程模型和数据特性等。第四步是形式规则化,即使用编程语言编制评价规则,把形式化后的专家评价知识体系编程为计算机能够执行的语句。形式规则化后要确认规则化的专家评价知识体系是否合理并检验规则的有效性。
2.原型机开发。
由于学科众多,设计评价系统时完全覆盖所有的问题是非常困难的,专家评价系统具有学习功能,要充分利用其学习功能,这也是其它教师评价系统不可比拟的优势。初次设计时,将精力集中于研究主要的一小部分假设。先忽略不能十分确定的事物,将确实可信的观察结果和肯定的规则用于评价系统。如电路分析中KVL、KCL定律是整个电子信息专业中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对该课程部分讲授的评价可能有以下几种:理论讲述清晰、重点突出程度;是否讲授了足够的例题和练习;是否布置了练习作业;是否举例说明了KVL,KCL在整个学科中的作用;版书是否工整清晰;教学环节、时间分配是否合理;课堂秩序是否良好;学生出勤是否严格管理;是否进行了课程总结;关注不同基础的学生,做到全员参与;教具使用效果好;服装大方,和蔼可亲;重视培养学生优秀的思维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KVL、KCL是否得到了应用;学生动手参与度。这些评价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确定性较强的假设,一类是确定性不强的假设,另一类是目前尚不能确定的假设。
3.知识库的改进与归纳。
初步建立原型机后要反复对推理规则及知识库进行改进试验,优化、改进、归纳出更完善的评价结果。这个过程要经过长时间的精心管理,使系统在规定的范围内接近或在某些方面超过人类专家的思维评价水平。在多数情况下,为了得到更准确详实的结论,可以采用组合观测方式。在原型机基本调试通过后,进一步把那些预测或区别能力不是很强的观测组合起来,通过观测分析结论之间的相关性及依赖关系来完善这些观测的区别能力。为了减少规则的数量和简化推理的过程,建立中间假设也是改进知识库常用的方法之一。一个有效的评价系统还要研究大量相关的产生不准确结论的事例,确定系统的修改及错误校正规则。
(二)实时化评价
本系统二十四小时开放,所有相关人员在可以在任何时间进入授权的评价数据修改及查询区域。教师、学生、听课者可以在上课时根据当时的具体授课情况打开评价界面进行相关评价项目的评价描述。课程结束后,相关人员可以进行讨论或自由探讨,如果有相应的评价信息可随时打开评价界面进行评价描述。学校已经毕业的学生在工作时会重新回忆和调用学校中的学习过程,他们的评价是对学校教学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信息。评价系统也向往届毕业生全天候开放。由于实时系统的实现,当评价者有感而发时的信息真实度和准确度要远远大于经过长时间后的统一时间信息采集,评价系统的有效性大幅度提高。
(三)细模化评价
在现行的教师评价系统中,一般常使用评价表格列出相应的评价项目,通常为固定的30个以内的问题,对不同的课程、学科和学习阶段没有明显的差别化表达,每个问题有优、良、中、及、不及格或采用百分制评分。由于这种评价方式模式固定,表面表达好坏差别明显,使评价者很容易趋向表达个人主观的态度,很难准确细微地反映被评价工作的事实状况。所谓细模化就是将相关评价问题细化并模糊化,由心理专家、教育专家及专业教师共同针对课程内容特点进行问题细化设计。(四)全程化评价评价系统不仅仅是对目前工作状态的一种评价,更应该是面向未来的一种具有前瞻预测的评价。主要作用是为教师和学校未来发展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并推动教师从职业性工作走向事业性工作。通过全员参与的教师评价系统,教师本人也可以参加自评,可以清晰地了解和构建自己的事业发展蓝图,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学校根据评价系统提供的支持,确定教师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向教师提供事业发展参考方案并提供培训和其它发展条件。学校和教师彻底改变了没有科学推断支持的信息沟通不畅问题,通过教师评价系统平台确切掌握了双方的需求和素质情况。
目前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的内容都是非零起点的,也就是说它对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还是有一定的要求的。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不同地区、不同经济状况的家庭,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基础也不一样。例如,有些学生从小就接触了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相对来说简单,而有的学生从来都没有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学习起来就很吃力。针对这一问题,如果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就根本无法让学生收到平等的教育,也不利于部分学生的发展。
2.对教材把握不准
不少教师把信息技术教材看成和政治教材一样,对教材的内容删繁就简,只是跟学生介绍书中提到的应用软件的操作方法,而忽视了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发展技术能力。甚至有部分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完全按照课本上的死知识讲解,不能活学活用,完全违背了新课程“以教材为中心”的思想。另外,由于各地的师资和教学资源的不同,教材在使用过程中也会遇到不同的困难。
3.忽视评价与考核
虽然新课程要求把总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结合起来使用,但是实际上不少信息技术教师对过程性评价的理解不够透彻,比较模糊,甚至有的教师根本不进行过程性评价,只关注总结性评价。这种单一的总结性评价容易引导教师把信息技术课程上成专业的培训课程,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二、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1.加强学科课程的整合和研究性学习
随着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不断丰富,在教学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原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也无法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只有加强学科课程的整合和研究性学习,强化信息技术下的研究性学习,才能发挥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所谓课程整合就是以学科科目为中心,立足于学科内容改革,建立学科间的有机联系,使各门学科相互渗透,把学科学习任务融入信息技术课程中去。那么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以“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为解决问题的中心,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独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学习积极性和个人体验的作用,加强学生素养的培养。
2.加强对学生的了解,注重个体差异
作为教师,要真正提高教学质量,不仅要认真了解教材,还要认真了解学生,以便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地域差异造成的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参差不齐,教师应该在学期初就做好调研,制定切实可行的办法来加以弥补。对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加强个别辅导,对于知识水平差距较大的班级,可以采取分层教学,采取有效的措施争取让认知差异不同的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对于教材的使用,教师不能完全照本宣科,应尽可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本地的特点,合理有效地组织教学,创造性地灵活使用教材。那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就必须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能力与工具软件操作的关系,二是知识技能跟综合能力的关系。对于前者要注重过程和方法的引领,以典型的工具应用为范例,鼓励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工具。对于后者,要注意在学习知识原理的过程中安排一些小型的活动来练习技能,同时要注意知识的穿插,适当加强学习方法和技能的培训。
4.采用人性化、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
在课堂中适当地尝试开展学生的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加强过程性评价的运用。例如,使用在线考试的方式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利用电子学习档案袋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通过对学生完成电子作品的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同时,在评价中还要体现人性化的特点,及时发掘学生的优点,重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能力的开发。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信息技术环境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促进与影有如下几方面
1.信息技术为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搭建了基础性平台
作为实施信息时代教育的教师必须首先具备信息技术素质,且有较高的信息技术素养。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应用意识和主动应用的习惯,并能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工作中的有效应用,才能实现自身职业专业化的全面发展。当然,信息技术与教师的“个人实践知识”是相互支撑、渗透与有机整合的,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强调教师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对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和专业素养进行整合,是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同时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所以,信息技术环境为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搭建了一个基础性的平台。
2.信息技术为教师专业知识丰富与发展提供了资源性平台
知识以信息为原材料。信息技术是各门学科乃至全部教育活动的基础。丰富了知识的获取渠道,知识更多地以多媒体技术手段展现,刺激人们的多种认知感官,实现交互式随意检索的知识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使得人们获取更多的知识,为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构筑起丰富知识资源宝库。
3.信息技术为教师专业技能训练与发展筑起了实践性平台
二、立足学生,突出发展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那么,学生自然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主体。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无论是学习环境的创设还是学习方式的引导,一切都要围绕学生发展这一中心展开。在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课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而发展并不局限于分数的提高,相反是要摒弃以分数为唯一衡量标准的狭隘观念,从而实现终身发展、全面发展。新课改指出,高中信息技术课要“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为此,教师要摒弃以书本和课堂为主的传统教学,而要以课堂为中轴,整合家庭、社会等多种环境,让学生在更加广阔的环境中学习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以网络技术应用中的“网站设计与评价”教学为例,教师可组织学生深入家庭或社区对各类网站进行调查,通过小组合作设计网站而让学生掌握网站、网页、主页的概念,了解静态网页、动态网页的含义及其区别,在实践中初步学习网站设计。同时,新课改中还提出要加强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不能再以知识传授为主,而要引导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而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提升。如在“网络的连接策略”教学中,教师以电教室为基本环境,组织学生对电教室的传输介质进行分析,然后再进行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强调全面,关注差异
在传统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全面发展是一个内涵较为狭窄的概念。从全体学生角度而言,更多的是以参考率、及格率等来评定全面发展,由此造成了教师在教学中为保住升学率而对学生实施“魔鬼训练”。从学生个体角度而言,发展更多指向的是考试成绩,分数高就意味着发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不难发现,一些学生虽然在理论学习方面稍逊一筹,但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显现出了卓越的才能。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正确理解全面发展的内涵,这样才能更好地通过教学来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新课标中指出:“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在这里需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全面发展。一方面,全体学生的发展是建立在个体学生发展基础之上的。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实施小组教学、分层教学等让学生个体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另一方面,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学生指的是教育教学所面对的每一个学生,而全面发展则是全体学生的共同的全面性的发展。以“信息交换方式———数据交换技术”的教学为例,首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了解三种数据交换技术及用途、理解IP电话的工作原理,而这可采用分层教学方式进行。其次,在全体学生掌握了数据交换的基本方式后,教师以电话为例组织学生分析数据交换方式的优缺点,让学生在合作中得到全面发展。
教师要将知识点设置成问题,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解决障碍,通过分析、整理、实践、操作等活动,使问题得以解决,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的设计要具有一定的梯度性,要能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自主思维.例如,在讲“矩形、菱形和正方形”时,教者设计问题如下:(1)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反过来,四个角(或三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一定是矩形吗?(2)当一个平行四边形框架扭动成矩形时,它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反过来,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一定是矩形吗?
2.以合作为方式信息技术
特有的人机交互功能使有效的合作成为可能,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不再会遇到困难而表现出紧张、局促,学生会摆脱自卑,畅所欲言,敢于质疑,能从同伴那里获得启发,以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问题.
3.以自由为前提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缺乏有效的课堂管理,一味地要求课堂“井然有序”,学生亦步亦趋地跟从于教师的思维,氛围过于严格苛刻,不利于学生灵感的迸发.在探究式学习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的个性化思维,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成长的土壤.
二、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探究式教学策略
1.借助仿真数学实验,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
计算机的引入以及数学软件的应用,为学生搭建了动手实践的平台,为数学思想方法注入了更广泛的内容,让他们摆脱了枯燥繁重的计算,有利于发挥其主动性,培养他们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例如,在讲“平面图形的镶嵌”时,教者运用FLASH软件为学生设计了一个“拼图实验”,让他们可以自由选择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等图形,并可以任意移动、拼接、旋转,让学生获得直观的感知,从而帮助他们主动建构知识,提高迁移能力.
2.通过动态演示,化难为易,让学生更易理解
所学内容数学学科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逻辑性,有些知识点缺乏形象表述,仅依靠学生的独立思考,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甚至会产生抵触情绪.多媒体技术集图像、声音、视频、动画于一体,能产生图文并茂的教学效果,能改变过去课堂枯燥记忆、生硬灌输的教学现状,将知识动态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将学生引入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为学生打开了一窗探求数学奥秘的窗户.例如,在讲“丰富的图形世界”时,由于“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知识点有些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教师通过FLASH的遮罩功能实现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圆到圆柱的动态变化过程,让学生感受到几何图形不是孤立的,而是动态的,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数学性质的获得不依赖于教师的单向灌输,教师要留有让学生探究的时间,让他们通过绘图、比较、分析、概括,从而掌握规律、获取性质.例如,在讲“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时,教者让学生通过几何画板绘制y=6x与y=-6x的图象,并探究:(1)函数的图象分别在哪几个象限?(2)在每一个象限内,随着x的增大,y是如何变化的?(3)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x轴有交点吗?与y轴有交点吗?为什么?学生在归纳结论后,教师请多名学生进行补充,直至得出完整的结论.
一、计算机辅助识字教学的必要性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要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培养识字的能力,提高对汉字的识字的能力,在识字的过程中又要重视写字的指导。如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的过程来进行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的教学,就显得死板单调。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扶不放,学生只记不学,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的主体作用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要掌握汉字,还得死记硬背,反复抄写,且得不到巩固。识字教学的效率低下。陈旧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不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然而,在CAI状态下的识字教学与传统的识字教学过程相比较, 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计算机有其特殊的功能,师生在运行这套CAI
软件时,具有汉字的动态显示功能,笔画的重写功能和重点部分的闪烁提示功能,还有学写字练写字的功能,它替代了教师的全部教学功能。计算机和其他电教媒体的综合应用,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不足。学生面对计算机实现双向交互式学习,通过操作演练达到理解、巩固知识的目的,这样,学生占据了CAI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地位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由于现代教学媒体的介入和CAI的实验研究,
促使教师教育思想和方法的变革,教师的识字教学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结构,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这对于语文教学改革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和极大的推动。
二、计算机辅助识字教学的可行性
计算机辅助识字教学的实施,必须要求师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操作方法和软件的使用。我校教师中25% 的教师已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学生也通过计算机学科的学习,初步学会了简单操作。这些条件的成熟为CAI教学打下了基础。
从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来看,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对长时间的枯燥乏味的识字教学缺乏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先导,它作为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在认知过程中,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在计算机屏幕上看到汉字笔画、部首的动态显示、闪烁、重写等形象实体,并能通过键盘操作,显示出所写的字,就会产生饶有兴趣的感受,他们的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思维就会活跃,记忆也就深刻。他们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求知欲也就大大激发出来。
由于CAI识字教学软件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教师的演示讲解和学生的操作演练,促使学生眼、耳、口、手、脑多种感官的综合利用,他们边听、边看、边动手、边思考记忆,对汉字的识记能力和书写能力都有极大的提高。
从现代教学理论观点来看,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起主导作用,来教会学生独立获取知识。CAI 识字教学,有利于计算机的特殊功能,加以突破,使整个教学过程做到有“扶”有“放”,“扶”是为了“放”。学生通过计算机演练,自己学会识记的方法,学会正确规范的书写,独立掌握汉字,达到自学的目的,避免了重复抄写,减轻了学生过重负担。教师的课堂教学容量增大,节省了教学时间。
三、计算机辅助识字教学实验过程
CAI识字教学的实验研究,我们是分三步进行的:
其一、设计编制的软件。开展CAI实验,建立计算机房后,
必须考虑硬件保障对软件支持的依赖。开发教学软件仅仅依靠校内的力量是不够的,于是我们与两位专家合作开发义务制语文教材一至四册的识字教学软件。语文教师承担软件设计要求(稿本),专家负责软件的编制,使软件符合教学要求。
其二、软件的试用、鉴定。在近两年的试用中,学校领导和专家亲自听课、评课,发现软件的缺陷。教师在实际使用中提出修改完善的意见。经过多次的修改,使软件基本符合教育目标要求、教育认知学、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和使用操作的简单性。
其三、制定实验方案,开展实验研究。我校是省是教示范学校,十多年来坚持开展多种媒体的电化教育,已具备一定的基础。从九四年九月起,我们选择了一年级(3)班进行题为“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提高识字教学效益”的CAI实验研究。实验的预定目标是:利用《汉字笔顺、笔画和汉字结构教学》四套软件,进行计算机辅助识字教学,结合多种是教媒体的结合运用,有利于教师创设学字的语言环境,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提高自学能力。使学生牢固掌握汉字识记的基本规律和书写规则。
此项实验采用对比法,时间为两年。选用义务教材四册中的1150个生字为实验内容,通过四阶段的实验进行四项测试:a.汉字笔顺、笔画、偏旁部首的识记能力。b.多笔画难书写的重难点汉字的掌握情况。c.独立识记、自学汉字的能力提高。d.汉字书写规范程序。
四、计算机辅助识字教学的效益分析
我校计算机辅助识字教学实验已进入第三阶段,从教学实效和初步测试分析,以有下几方面的优势。
1、学习环境和教学模式的根本改变。CAI
识字教学是在微机室进行,学生的学习环境起了变化,外部环境促使学生学习的兴趣的提高,有了兴趣,学生注意力才集中,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得到发挥。传统教学,教师只重视教学目标分析和学习者特征,但辅助教学还能很好地体现师生之间、人机之间的交互作用。我们根据制定的教学原则,要求教、学、助有结合,教为学服务,教又借助计算机的辅助作用(演示),达到有效服务,这样课堂教学的模式根本上起了变化,动静搭配合理,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互相协调。教师不是直接灌输知识,而是依靠良好的学习环境的理想交互作用,促使识字效率的提高。
2、现代教学技术的优势,弥补了一般直观教学的不足。由于计算机的特定功能,它给识字教学的直观性方面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先进的直观教学,使教师实现了图像、文字和语言的互补,又提高了学生感知、认知、确知和反馈的程度。计算机所显示出的每个汉字的一笔一画,笔顺规律,笔画数,每一笔,每一字的书写方法、位置都是动态的,且有提示、重写等特点,因此直观性更强。教师利用直观材料,指导学生有目的地定向、定位观察,使学生充分地感知所学的每一个汉字。学生通过操作,再现汉字整体形象和部分笔画、部首的形象,确认已知、巩固学字成果,反馈学习效果,确立正确的感知。因此现代直观教学是对传统识字直观教学和其他电教的直观教学的继承和发展。当然,它的识字和教学效率是明显的。
3、增加教学容量,加快教学节奏,突破重难点。教学模式的改变,直观手段的更新,学生兴趣的激发,自学能力的提高,使每节课的教学进程随之加快,平均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比一般的教学进程增加了30%
到40%。有些教材共有十多个生字,一般的教学方法很难教完, 但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学生一节课便可识记全部的生字,既不增加负担,巩固率也较高。识字教学的重难点,主要是某些基本笔画、某些字的笔顺及特殊的偏旁部首。由于软件的明显特点是笔顺笔画写错,屏幕就不显示这个字,这就保证学后认识和书写的正确性。对难写难记的笔画,通过反复闪烁,可引起学生注意和重视。有些基本笔画,如“ @@@@@@”看上去是由几笔组成,但学生操作时,只需击一次键,就显示出来,学生就领悟了是一笔写成的。对于有些字作为部首偏旁时,需改变某一笔画,这也是教学的重难点,计算机可闪烁提示、重写,提醒学生注意变化。总之,突破识字教学重难点的力度都比较方法和手段强得多。从第二册教材中的部分生字的笔顺\笔画识记测试中看出,笔画正确率实验班为96.7%,对照班为88.4%;笔顺的正确率,实验班为94.3%,对照班为73.5%;多笔画难书写的字测试结果是实验正确率为99.5%,对照班为96.16%; 独立识字的汉字,实验班正确率为99.5%,对照班为94.5%,这说明CAI识字教学的效益是明显的。另外从学生书写的规范上看,实验班学生都胜过对照班的学生。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教师个人信息调查
教师个人信息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职称、学历和教师个人所在学校层次几个方面,具体情况(见表1)。
(二)对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获得来源的调查
首先是对教师是否接受过教育技术培训进行调查,有66.1%的青年教师接受过教育技术的培训,32.4%的教师未参加过培训。接着对学习渠道进行调查发现,自学和参加自费培训的教师占总样本数的63%,接受过系统培训的教师占样本总数的37%;上学期间(入职前)自学和接受过系统培训的占样本总数的53%,入职后才接受过教育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培训的占样本总数的47%。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得出结论:教师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范围不够普及。教师接受免费培训的机会较少,且有相当多的一部分教师从未接受过教育信息技术培训;在接受培训的形式上,自学和参加自费培训的教师比例偏高,而入职前接受过系统培训和入职后接受过免费培训的教师比例偏低。
(三)对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需求的调查
1.对本系列教师专业发展调查中教师“接受培训的内容”和“培训最有效的内容”的调查结果对比显示,“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培训率和有效率均处于较高水平,如表2所示。2.在本系列教师专业发展调查中,关于“最需要接受的教师教育培训的内容”的调查共设置9个选项,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学生心理发展特点、针对不同学生的教学设计、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有关的信息技术运用、教育科研方法。教师对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的需要程度排在第四位。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发现“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率只有40.7%,而39%的教师认为“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是有效的,大学青年教师对教育信息技术培训的需要程度排在调查选项的第四位,因此我们得出结论:“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是很有必要的,且需要加强培训力度。
(四)对教师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开发整合教学资源素质的调查
1.对教师是否运用课件辅助教学的调查发现,96.1%的教师选择了“是”,只有3.8%的教师选择了“否”。运用课件辅助教学的主要目的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2.如表4所示,问题选项设置1,2,3,4分别代表了态度倾向性,1为水平最优状态,以此类推,4为水平最差状态。均值代表了倾向性所处的平均位置,教师在备课、科研、课下师生交流时信息技术运用情况的均值<2.5,说明大学青年教师在备课、科研以及师生交流方面运用教育信息技术情况较优。另外,对教师科研时搜集专业资料的水平与教师学历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二者有显著相关性,卡方检验p=0.00,并得出结论:教师科研时搜集资料的水平随着学历层次的提升而提高。3.对教师运用各种多媒体软件进行教学资源开况,调查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用选项1-4代表掌握熟练程度,1为最好,4为最差,按照掌握熟练程度的平均值排序发现,掌握较为熟练的前五位分别为:Windows操作系统、Word文字处理、PPT课件制作、专业文献检索、Excel表格制作,而其他技术操作使用熟练程度的均值都超过了2,代表了掌握程度相对较差。标准差显示,掌握熟练程度排名前五位的教师差异性比较小,而排名较靠后的几个能力因素差异较大。特别指出的是,对于SPSS软件的使用,标准差为0.829,差异性最强,调查显示,经济学最好,管理学、农学、医学次之,而历史学、文学、哲学、法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对SPSS软件掌握程度较差。4.以掌握熟练程度前五位因素为因变量,以性别为自变量进行均值差异比较来看,男性的多媒体信息技术掌握程度略优于女性;以职称和性别为自变量,进行均值差异比较来看,随着职称的升高,教师的多媒体信息技术掌握程度也在逐步加强(越来越接近数值1,1代表非常熟练)(见表6、7)。5.对于教师学术道德和责任意识的调查,问卷问题是“遇到网站上的电子资源(这里指的是非公开发行的纸质期刊、报纸、论文集、文件、杂志等资源)可以作为论文或课题研究的参考资料时,您的处理是”,结果表明有24.9%的教师会选择只使用权威网站的电子资源并标注来源,有65%的教师选择标注来源,有7.8%的教师选择直接使用不标注来源,有2.3%的教师选择放弃引用网络资源。对教师引用参考资料的态度和教师性别进行卡方检验发现,二者有一定相关性,卡方检验p值为0.035(p<0.05),并得出以下结论:男性直接使用不标注来源人数的多于女性,女性只使用权威网站资源并标注的多于男性,女性教师的学术道德和责任意识略优于男性。6.对教师是否与同行共享教学资源的态度调查,共设置4个维度的选项,均值分析为1.63,均值结果表明教师是倾向于乐意和同行共享教学资源的。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情况较好。大学青年教师能够正确对待课件辅助教学,目的主要为增加信息量、代替板书提高教学速度、解决重难点;大学青年教师在备课、科研及师生交流方面运用教育信息技术情况较好。第二,不同的性别、学历、教龄、学科层次的教师对教育信息技术素质显示出了一定的差异性和规律性。主要表现在:随着学历的提高,教师上网查阅专业资料的频度也在增加;男性教师上网查阅专业资料频度高于女性。第三,不同的教师对于不同的多媒体信息技术软件使用情况,显示出了较大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基本的操作系统软件、office系列软件和专业检索掌握情况均较好;对于一些专业的多媒体软件,如“图像、声音的采集与处理”,“Flash、Authorware课件制作”,“网络课程设计、教学网页设计”,“SPSS软件使用”等的运用能力与基本的办公软件相比,均显示掌握程度较差;教师的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力随着职称的升高而提升;男性教师的多媒体信息技术掌握程度略优于女性。第四,大学青年教师学术道德责任意识有待提升。表现在:仅有24.9%的教师选择引用权威网站的参考资料,7.8%的大学青年教师引用教学资源却不选择明确标注来源;男性教师的学术道德责任意识略微低于女性。如今很多非权威网站的资料来源不明,数据和文献的真实性有待考察,不负责任地引用可能会误导学生,而使用权威官方网站的数据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对学生的误导。
三、提高大学青年教师教育信息技术素质的建议
(一)高校要拓宽对青年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范围
根据调查结果,教师通过自学和自费的方式进行教育信息技术培训的比例较高,而高校进行系统培训的比例偏低,这正说明了高校在培养高素质教师人才方面是存在一定缺位的。因此,在培训广度上,对教师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应常规和常态化,每个高校为保障教师教育效果,都应在教师正式上岗前和入职后的特定阶段进行教育信息技术的系统培训;在培训的实际效果上,应注重对教师接受到培训的效果进行评价和反馈,并根据不断地反馈来调整培训的内容和模式。
(二)高校要确保教育信息技术培训内容的实效性
现代科技为教学活动提供了先进的丰富的教学媒体,但教育教学的真正目的不是追求媒体的先进性,而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1]具体操作中,应注意以下一些细节问题,确保培训的实际效果。首先,在培训人员的选择上,应严格选拔,尽量选取具有计算机专业背景、教育技术、教育信息技术学科背景的教授和专家作为培训人员。第二,在培训内容上,应注意理论培训与实践培训相结合,即在教育技术理论的指导下,系统地加强对信息技术的训练。第三,在培训中要注意与教学系统设计的联系,注意培养信息技术设计与教学设计相结合的能力,能结合多媒体实现教学的逻辑性,层次性;要把握重点,突出重点,清晰简洁,杜绝对教材的照搬,杜绝将内容的展示停留在花哨的表面上。第四,教师要紧密结合自己所教学科进行学习和实践。教师要结合自己学科的性质,应用信息技术去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三)高校要根据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薄弱点进行重点培训
高校要根据不同教师面临的不同的信息技术薄弱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第一,根据调查,学历越高,搜集专业资料的能力越强,因此可邀请博士学历且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对在此方面较弱的教师进行指导;第二,针对不同学科的教师在教育信息技术运用程度的差异,可根据教师最缺乏的技能开展培训,如加强对多媒体技术中声音图像的采集与处理、SPSS软件运用、Flash与Authorware课件制作、教学网页设计与、网络课程设计等技能的培训,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不局限于简单的office软件,而采用更加丰富和多元化的方式组织课堂,展开多种互动交流;第三,针对性别差异,可对于女性青年教师开展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专题培训;第四,针对职称高的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运用情况较好,可邀请职称高的教师对于年轻的新教师开展经验交流指导活动。
(四)高校要加强对教育信息技术能力素质的考核
在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的同时,应结合国家对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的目标,注重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能力素质的考核。在考核频度上,为避免重复培训和考核,不加重教师负担,对于已参加过教育信息技术各项培训的教师,经核实可以免修相应的培训内容,避免资源浪费和培训重复。在考核效果上,将技能考核成效与绩效奖励挂钩,将有利于教师教育信息技术的学习和运用。在考核内容上,应根据不同的学科的要求对考核项目有所侧重。在考核形式上,应注意多种方式相结合,比如进行上机考试,多媒体课件展示比赛,讲课大赛,优质公开课展示比赛等。
(五)教师自身要提高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开发整合教学资源素质
首先,在具体教学设计中,教师可选择运用多种多媒体平台与学生展开教学活动与师生交流,不断提升教学资源开发整合素质。[2]例如,通过培训掌握了网页制作与技能后,可将专业中优秀的教学资源和精品课程电子资源放在网络平台与学生共享;掌握了Flas制作技能后,可将一些程序性、操作性的知识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以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掌握了网络平台交流技能后,可在课后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而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另外,在学术道德上,应重点加强对于男性教师学术道德的培训指导,在引用教学资源时,应注重多引用权威的资源和数据,并准确标注资源来源。
长期以来,我国西部农村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经济不发达,导致教师素质不高,教育相对落后。特别是英语教师存在数量不足,质量偏低的现象。一方面,有正规本科学历的英语毕业生不愿到农村学校工作,另一方面,农村学校原有的少数英语骨干教师“跳槽”到好的学校或其它行业。中学英语教师学历偏低,专业背景不够合理的局面长期得不到改善。根据调查结果,甘肃农村地区(包括民族地区)的中学英语教师中,接受过大学本科教育的外语教师只占总数的15.4%,而且全部是通过自学考试、函授或成人继续教育等形式完成的本科教育课程;24.2%的英语教师缺乏正规的英语教育专业背景;小学英语教师大都是通过短期培训上岗的其它专业教师。低学历背景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低专业知识水平和低语言技能,在教学中突出地表现为语音错误、语调变味、讲解不正确、目的语文化知识欠缺等。大多数农村英语教师习惯于用汉语、方言或民族语言讲授英语,有些甚至长期不说英语,造成口语能力下降,难以张口。而且,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方法都很陈旧,难以达到新课程的要求。因此,英语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的提高成为西部农村中学英语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信息技术是指对信息的采集、加工、储存、交流、应用的手段和方法的体系,它的内涵包括手段(即各种信息媒体如印刷媒体、电子媒体、计算机网络等)和方法(即运用信息媒体对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储存、交流、应用的方法)。在英语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主要指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英语学习环境,介绍语言知识;利用网络英语资源开展语言学习和教学。但是,西部农村地区的中学英语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不容乐观。首先,西部农村地区地处山区,属于经济落后地区,一部分一线教师对信息技术一无所知,能熟练使用计算机的英语教师也不是很多。其次,即使参加过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的教师,也会由于没有受到和英语学科知识整合的培训,在教学实践中不能顺利、熟练地应用技术。“缺乏教学必备的网络技术知识和信息技术整合于英语课程的能力”制约了农村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西部农村英语教师培训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教育观念和教学手段的变革,利用信息技术的英语课堂教学被证明要比传统的“粉笔+黑板+教材”的讲解式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信息技术素养和学科专业素养将成为衡量英语教师质量的一个标准。因此,提升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信息技术、英语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发展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能力应该成为英语教师培训的重点。
(一)信息技术的培训要为学科教学服务
到目前为止,各培训项目或教育部规定的信息技术培训大都以计算机知识和上网知识为主,属于政策性的普遍培训,难以满足各科教师的具体需要。而英语教师最需要的是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去获取和课程相关的资源,如何选择、处理、储存和呈现这些资源,使他们更好地服务于英语教学。网上丰富的英语教学资源既可以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大量的素材,又可以为教师的自学提供方便。英语教师不但要学会利用网络教学和自学,而且要学会网络教学管理。这些知识和技能的获得需要专门的指导和亲身实践。
(二)信息技术与英语专业知识教学结合的培训有利于英语教师信息素养和知识素养的提高
英语专业知识主要包括英语语音、语法和词汇等方面的知识。英语语言能力一般指听、说、读、写等能力。英语知识和英语语言能力体现出英语语言水平的高低。英语专业知识和英语语言能力是英语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作为英语教师,没有坚实的英语语言基础,自然难以胜任英语教学工作。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非常便利的平台。尤其在缺乏英语使用大环境的我国,网络为广大英语学习者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使用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英语学环境缺失所造成的影响。英语教师要教学生在这个虚拟世界里开展英语学习,首先自己必须学会学习,利用网络资源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而这些技能的获得,一方面必须通过英语教师自己的不断摸索和尝试,另一方面,还应该得到培训机构的正规训练。特别是那些语言技能较差的老师,更需要这方面的培训。
(三)信息技术与英语专业知识结合的教师培训的作用
1、示范的作用
英语教师在接受培训时,培训者采用的方法及示范往往给他们很大的影响。大多数教师都遵循这样一种定势,即用自己的老师教自己的方法去教自己的学生。要使英语教师在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培训者就必须身体力行,为受训教师提供通过技术促进教与学的范例。许多在职英语教师承认他们在课堂上没有给学生起到技术使用的示范作用,因为他们缺乏这一方面的技能。他们愿意使用录音机等简单设备,而不想使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特别是那些工作了十多年的在职英语教师,信息技术对他们来说是完全的新鲜事物。因为他们在校学习期间根本就没有接触过,他们接受的是传统的教育。在教学中,他们觉得传统教学比使用技术的教学更得心应手。而一般的英语教师培训倾向于理论讲解,教师实践的机会少,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离,教师回到教学岗位后不能很好地运用。所以,对在职英语教师的培训,培训者应多使用技术,为学员提供良好教学的示范。
2、亲手操作的作用
理论知识学习必须和实践有机结合,否则知识难以转化成技能。一些参加过信息技术培训的英语教师虽然具备了基本的计算机技能,但是他们反映没有得到将技能整合到自己的教学中的训练,因而技术的学习对他们在课堂上的使用并没有多大帮助。在英语教师培训中,各培训机构应该创造条件,多给英语教师亲手操作的机会,在他们实践的过程中,随时提供指导,这样受训教师才能获得良好的实践经验,在今后的教学中,才能运用自如。从而为自己的学生树立运用信息技术的榜样,使学生自觉运用各种信息资源提高英语综合素质。
三、基于西部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现状的整合模式的构建
针对西部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信息技术能力现状,该培训模式主要在于通过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知识的整合培训,使他们具备运用信息技术开展自学和课堂教学的能力,全面提升专业知识水平,更新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奠定基础。
(一)西部农村中学英语教师整合培训模式的课程内容
整个培训内容分为信息技术与英语听、说、读、写和信息技术与英语课堂教学两大部分。
1、信息技术与英语听、说、读、写
这一部分是针对英语教师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而设计的。目的在于教会他们利用计算机及网络工具搜索、选择、储存相关的内容开展学习。主要包括:听力和口语训练(英语语音、语调的训练和语篇听说训练);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和写作练习。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学习的时间和进度,辅导教师为学员传授下载资料和在线收听的各种技能技巧。这些英语网站大都集英语听说读写于一体,题材广泛,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选择相应内容,有针对性地给自己“补课”。
2、信息技术与英语课堂教学
这一阶段主要对英语教师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的技能进行培训。(1)远程教育设施的使用和远程英语教学资源的获取要获取远程教育资源为英语教学服务,首先必须学会操作基本的设备。西部农村的远程教育设备主要有三种:一是光盘播放设备。该系统主要由电视机、DVD播放机和教学光盘组成。二是卫星教学收视系统。主要由卫星接收系统、计算机、电视机、DVD播放机和教学光盘组成。三是计算机教室。计算机教室由卫星接收系统、网络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及教学光盘组成。计算机教室为学生提供了网络学习环境。以上三种设备的操作和使用,光盘播放最简单,最容易操作,后两种相对复杂,需要英语教师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使用流程和操作步骤,学习在远程教育环境下选择、储存和应用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资源,学会利用各种模式开展英语教学。(2)多媒体英语教学课件的制作运用多媒体英语教学课件开展英语教学是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一个典型范例。但是,制作优秀的多媒体课件涉及到多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技术,而且要求英语教师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因此需要提供专门的指导。
3、西部农村中学英语教师整合培训模式的实施步骤和方法
(1)教学阶段:培训者的任务是向受训教师传授技能和学习方法,提出学习目标,管理办法和考核方式;示范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方法,提出具体的和日常教学密切联系的整合任务,如创建适合某一对象的英语听说教学多媒体课件,建立个人学习文件夹等;受训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2)学习与实践阶段:采用自主学习和专家答疑相结合的形式。经过了教学阶段的学习后,受训教师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通过网络开展自主学习。在学习中,受训者如遇到难题,可随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等向专家寻求帮助。(3)巩固提高阶段:反馈评价和总结相结合。完成了实践阶段的学习后,培训者和受训教师一起对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总结,提出今后的努力方向,开展进一步学习。(4)实际应用阶段: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学。包括使用多媒体课件、语音设备和网络等开展的英语教学。
(二)培训效果的反馈与评价
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对培训的效果进行评价。终结性评价主要用来评价教师在英语语言知识方面的提高程度。形成性评价主要考察教师在培训前后课堂教学的变化,以学生评价和教师自我评价为主。评价指标包括;
1、语音、语调的准确程度(比学习前有提高,发音基本正确);
听说能力(能听懂简单的对话,能听懂一般英语新闻的主要内容,能使用正确的课堂用语);阅读和写作能力(至少达到大学英语四级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
2、课堂教学方面的行为变化:
目的语使用的相对频率;教学方法的调整和改进;技术的使用情况;学生的反应等。
计算机的作图能力是非常强大的,能够非常清晰的表达出我们想要设计的样式,能够随意的进行配色,能够随时对我们的构图进行修正,能让我们的设计达到最满意的状态。另外计算机的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能够帮助我们参考流行趋势,能够让我们把握流行趋势,从而设计出符合流行趋势的服装。其次,计算机作图具有很高的准确性,通过计算机作图,能够很准确的确定我们需要的尺码、色彩,甚至连布料都能自如的选择。综上,计算机作图能够帮助设计者快速,轻松的设计出作品。
2.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影响
以往的教学都是教师、黑板、粉笔,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的普及,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这种变化对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更为有利,教师可以通过声、文、像等多种方式进行展示,这样不仅能够更好的表达出对设计的见解,还能帮助设计初学者更好的进行理解。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能够更好的展示各类设计,无论是从色彩还是细节方面。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也能够改变教学环境,能够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更加容易了。通过网络,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可以不再局限于课堂的面对面交流了,课余时间学生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意的找教师咨询,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增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对教学有着非常大的好处。
二、信息技术对教学的重要性
1.信息技术的作用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是通过图片、文字、声响等多种形式整合表达的,将传统教学中的粉笔黑板替换下来,能够营造更为轻松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能够更加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非常有效。通过互联网技术,教学能够打破常规书本的局限,能够增大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收集和信息整理的能力。运用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教师能够通过各种途径告知学生最新的流行趋势,让学生在自助设计中能很好的把握生活中的各样色彩,紧跟时尚的步伐,设计出满意的作品。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信息的收集,随时可以构成草图,并且能够很方便的对草图进行修改,且不会损害设计搞,最终完成设计图。这种方式能够提高设计者的设计速度,还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设计者的设计方案,运用这一技术能够让教师在课堂上随意的展示设计的各种细节,能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记忆。
2.资源共享的优势
运用信息的互联网技术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打破了传统手绘设计稿都是“孤本”的尴尬局面,而且传统手绘本的占用空间大,还十分不好保存,很难随意进行查询,基本无法实现资源共享。运用信息技术则改变了这种状况,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能很轻易的展示自己想要分享的设计稿,实现资源共享,从而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更好的完成自己的设计稿。
3.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发展必然使传统教学发生改变,引入信息技术后,教师能够通过网络中的各种设计作品甚至是时尚会来进行讲课,这样能够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接受知识,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厌学情绪降到最低。现代教育理论很明确的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只是简单的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且由于中职服装设计课程是一门知识性和实效性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如果只是通过教师局限在课本上的传授知识,是无法很好的理解服装设计这门课程的,服装设计这门课程需要学生很好的理解专业知识,还需要理解时尚资讯,具有非常强的时代感。通过信息技术的渗透,可以增加教师授课的教学方式,还能够通过互联网技术寻找到网络上的最新资讯,让教师讲授的知识不至于偏离潮流资讯。通过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也可以有更多的途径了解所学的知识,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库,让自己的设计能够充满时代感。
二、微视频的选择与教学要求相适应所取得的成果
微视频有些时候不仅可以自己制作也可以利用网络上的资源。但是网络上的资源广而杂,怎样才能在这种类众多、样式各异、信息质量不相同的资源中提取自己所需要的是十分重要的。由此以来,老师在在对信息技术教学的时候,需要充分备好课,将教材中所需要讲解的内容与微视频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使微视频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更好的作用。比如:在初一的信息技术教材中,有一章节介绍了信息技术的历展史。老师可以将微视频用于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微视频观看计算机发展的历史资料,这比教师只是一味地按照书本讲解有趣和深刻的多。但是,在选择微视频的时候要以学生为中心,应该要考虑到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审美观点,合适的视频应该是符合学生的审美观点范畴。在微视频的诸多优点中,以静止的知识转变成动态的流程组合,用最短的时间向学生传授最重要的信息技术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一优点最为突出。
三、微视频播放时机的把握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在教学中适当融入微视频,如对初二的学生在学习如何发电子邮件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在网上剪辑了简短的视频并在讲解的时候播放给同学们看,这样只用老师讲一遍然后同学们再看一遍视频就能很好地记住操作流程,在之后的操作过程中的顺利完成有很大的帮助。根据目前的情况看来所取得的教学效果还是相当不错的。但是,并不是随时使用微视频教学都能得到很好的效果,在使用微视频教学的时候应该选择合适的时间段,以便得到吸引学生眼球的效果,这样能达到改善教学的目标。不同的微视频在播放时应该选择不同的时间点。例如,在老师进行讲课之前,采用微视频的方式,将这次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通过微视频播放出来,可以让学生提前知道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及目标。这样学生的学习就会更加具有主动性。
四、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微视频所取得的成果
要想使微视频更好地运用到初中技术教学中,满足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需求,需要从老师的角度与学生的角度进行分析,下面从鼓舞学生制作微视频与教师合理安排微视频授课时间这两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鼓舞学生制作微视频。
微视频的制作不仅只有老师可以制作,学生也可以自己制作微视频。学生制作微视频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而且在学生制作微视频的时候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视频制作的内容灵活的联合起来,这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将会更加牢固。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微视频创作大赛”。学生们可以利用所学到的信息技术技巧制作微视频,在制作的过程中应该做到微视频的形式新颖,主题突出。等到学生把微视频做好之后,老师抽出一部分学生作品来对微视频进行评比。学生们自己制作微视频可以促进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同时还可以很好的培养同学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知识更加系统的理解。
(二)利用微视频进行分层教学。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内容难易不一,而且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有较大的差别。所以在授课过程中,老师应该衡量教学内容的难易,学生能力的差异选择不同程度的微视频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例如在给学生讲授“魔棒工具”的内容时,可以利用微视频工具把内容分层难易不同的几部分教学内容。这样可以让操作能力差的同学可以循序渐进,让能力好的同学可以越过容易的部分,直接进入观看操作难度较大的微视频进行学习。通过一段时间的试验,明显看出这种分层教学的方法,比原来只给出高难度的学习任务的方法来的有效的多。学生的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