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4 15:22:5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护理教育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2模拟教学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2.1模拟的概念
模拟是一种真实情境的展示。新牛津美语字典解释道:“当在进行直接实践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或风险时,可以应用模拟;或者可以将模拟作为一种学习或人员培训的手段”。在医学领域,模拟被描述为试图“复制部分或全部必要的临床状况,以便这种状况在临床再现时可以被更快地认识和处理”。Nickerson等给出了护理领域中模拟的定义。其中理论定义为模拟是一种结合了多种学习策略的以现实为基础的学习过程,包括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引导性反馈和以经验为基础的学习活动,以搭建理论知识或个人经历与临床实践之间的桥梁。操作性定义为模拟是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过程,模拟出真实场景并允许学习过程在一个无偏见的,合乎伦理及安全的氛围中进行。
2.2护理教育中模拟的特征及理论框架
Nickerson等归纳出了模拟的三大特征,分别为知识习得、仿真性和成效。其中知识习得这一特征体现在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引导性反馈中的讨论、分析和反思,所获得的知识保留率更高。仿真性是指模拟教学对现实的模拟程度,分为高度仿真、中度仿真、低度仿真3个层次,可以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对应的仿真设置。成效包含技能发展、知识整合、评判性思维、独立、自信心和学习者满意度等6大要素。Jefferies等综合了护理、医学及其他学科的模拟教学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性文献中的观点发展出了护理教育中模拟的理论框架。含有教师因素、学生因素、需融入到指导中的教学实践、模拟教学设计特征和预期的学习成效5个概念成分,每一个概念成分都可以通过细化的变量进行操作。笔者综合模拟的各项特征及要素,整理出了“护理教育中的模拟设计要素”。主要包括4方面。①教师职责:细化课程目标,密切联系临床,提供真实案例,设计清晰流程,再现仿真情境,多重角色互换。②学生职责:提前充分预习,明晰模拟目标,回顾背景知识,熟悉模拟流程,团队密切合作,角色分配明确。③设计要点:目标适切,匹配学习者知识及能力;复杂程度适度,模拟情境由简单至复杂,不确定性由低到高;充分告知,包括情境内容、流程、所需时间、角色要求、预期目标;直观仿真,包括环境、设备、模拟人等设置接近临床环境;决策触发点明确,提示恰当;模拟后讨论注重引导式反思、鼓励分享。④实施模拟:自主探索,积极参与,即时反馈,团队共商,师生互动,形式多样,角色轮换(病人及其家属、护士、观察者),教师高期待,学生高自我实现。
2.3护理教育中的模拟类型
模拟可以分为现场模拟和虚拟模拟。现场模拟是指将模拟与真实的临床环境结合,提升真实感和安全,在限定时间内反复练习。虚拟模拟是指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模拟如虚拟医院等。按仿真程度,模拟经历了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在低度仿真阶段,多是用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病人的临床状况或用角色扮演使学生融入特定的临床情境中。随后是使用简单或复杂的局部训练模型,如静脉手臂、导尿模型、简易心肺复苏模型等,用于帮助学生训练特定技能。使用计算机的模拟科技含量更高,参与者在临床情境中可以通过人-机对话的形式来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实施技能和做出临床决策。与真人相似,可以眨眼、流泪,有呼吸、心搏等生命体征,能与学生对话,并对学生的操作产生相应反应的逼真精致的高仿真模拟人,则可以为学习者提供高度仿真的临床情景以及高水平的人机互动。此外,由经过训练的人,依照剧本来扮演病人角色,能准确、逼真、恒定地表现病人病情的模拟形式,即标准化病人模拟人也被广泛应用于学生互动性较高的技能练习。
2.4护理教育中的模拟教学流程
可以将模拟教学的开展视为一个项目计划,需要在正确的时间、地点,用正确的成本和方法,给正确的人教导正确的信息。模拟教学可以分成不同的阶段。首先需要制定并改进模拟方案;其次需要对教师尤其是刚接触模拟的教师提供培训;最后便是实施模拟方案并进行评价。以高仿真模拟为例的具体实施阶段的具体流程:设计模拟案例—模拟案例编程—运行模拟案例—进行引导性反馈—效果评价。如此不断循环。
2.5模拟运用于护理实践初学者的教育中
日益复杂的临床环境、病人住院时间缩短及维权意识的增强和严峻的护理人员短缺,使护生在临床实习或新手在实施操作时承受巨大压力。模拟可以为初学者提供反复练习的机会,还可以为初入临床的新人提供一些应对罕见或高风险情境的临床实践机会。在模拟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从中吸取教训并纠正错误;而这种错误并不会危及病人,也不需要理论课堂教师和临床带教老师的介入、纠正和控制。学生可以重复训练同一个临床情景,用模拟学习来调整目标,这些都为学生进入临床实践做了充分准备。因而模拟教学已被整合入各个层次的护理课程体系以及临床的新职工培训计划;在过去几十年间,教育或医疗卫生机构开设模拟项目以增强病人安全,提升护理管理能力。同时,这些模拟项目涵盖护理的各个领域,除基础护理、健康评估和内外科护理外,还涵盖急、危重症护理,妇产科、儿科护理,灾难管理,姑息护理,社区护理和精神科护理等。诸多研究表明,运用模拟教学可以缓解绪学生的焦虑,增强同理心,提升自信和自我效能,提高学习满意度,增强沟通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临床决策能力和多学科合作能力。
2.6模拟作为评估或评价工具
模拟在麻醉学领域被用于麻醉者的工作评估,纽约州麻醉协会用智能的人类模拟装置去评价和纠正麻醉师技术失误。而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也已被运用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然而,在护理中模拟通常作为一种教学策略而非评估或评价方法。尽管用模拟的方法来评估或评价能力的有效性、可靠性没有得到严格的论证,但在护理领域中,模拟将越来越多地用于测评形成性评价和执照考试以及资格认证
2.7模拟教学的优势
护理教育者如果仅仅因为模拟教学是一种热门的教学方法而将其引入课程教学的话是远远不够的。相反地,需要将模拟教学的优势同课程设计充分结合。由于模拟教学在安全的模拟中心进行,消除了对病人的威胁,学生可以不断练习,放心大胆地操作而不用担心风险,从而使学习成为最主要的任务。模拟也为学生提供大量机会去练习一些在临床中可能根本不会遇到的罕见、高风险的操作,以弥补实践经验的不足,为处理危机状况做准备。良好的模拟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整合评估资料,应对临床的实际状况,做出合理的临床决策,反思实践过程,评判性地分析自己的行为,反思自己的技能,评价他人的临床判断。护生和新职工可以根据对自己错误的分析、指导者提供的反馈信息或高精密电脑辅助模拟设备提供的即时反馈,通过重复训练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护理教育者可以通过模拟设计重塑教与学的过程,而不是陈述事实;成为促进者而非讲授者;指导学习者回顾并评判性评价其护理过程。同时,学生成为积极的学习者,不再通过单纯的记忆方式获取知识,在具体情境中思考并应用所学的东西,而不只是提供基于事实的测验答案。当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时,获得的知识会更牢固,而模拟教学正是这样一种积极的学习方式。正是基于这些优势,模拟教学得到了学习者和教育者的积极评价。
2.8运用模拟教学面临的挑战
任何针对教学策略和实践的研究都不易进行。习惯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的学习者需要改变学习习惯以适应模拟教学。与此同时,模拟教学要求学习者积极参与整个过程,强调沟通和团队合作,要求学习者投入到模拟情境,参与讨论并以不评判的姿态指出他人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反思,这些都会给学习者带来压力。相较于学生面临的挑战,模拟教学在护理教育中的运用给护理管理者和教育者带来的挑战似乎更大。模拟教学所需的费用、场地、计算机知识以及技术性支持、人员、时间均会带来挑战。模拟教学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包括设备的固定成本(模拟病人或局部模型)和相关的操作、维护、故障检查和修理等费用等。同时,模拟中心所需的场地问题也不可忽视,模型及支持设备安置区域、仓库、情景模拟区域、观察者区域、远离模拟场所的讨论区域(引导性反馈)等都需考虑进来。此外,由于模拟教学被运用到越来越多的课程,具备相应资质的模拟中心的实验人员和技术性支持人员也须纳入考虑。教师的兴趣、能力和时间是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尤其是高仿真模拟教学,护理教育者是否能够理解高度复杂和精密设备的操作原理和程序设计尤为重要。此外,模拟设计及实施所耗费的时间远比课堂讲授要多。然而,由于模拟涉及由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转变,故创作临床情景仅仅是个开头。教师还需要预设在模拟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有的不同反应,并做好准备,由于在同一时间只有少数学生(参与者和观察者)可以参与到模拟实践中,教师必须反复提供模拟的机会。然而,模拟在护理和医学教育中所面临的最大的挑战之一在于,护理教育者要验证它和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在帮助学生提供护理服务方面是否具有优势。在评价模拟教学的成效方面,目前还没有很好的工具。同时,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以证明模拟教学在经济和教育方面的可行性。当今的学生是在高度信息化和科技高速发展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他们理应享有以学生为中心的、吸收了最新科学技术的教学方法,以此进行更高效、更实际、更安全地学习,从而为病人提供优质护理。因此,我们必须推进护理教育科学的发展,以便更好地面对这些挑战并促进教学实践。
1.2观察指标:研究开始以及随访6个月后,分别通过知识评估量表(OKQ)、健康信念量表(OHBS)、自我效能量表(OSS)了解患者的OP知识情况,预防OP发展的健康动机以及患者对预防OP发展的相关措施如钙摄入、运动等的信心进行评估。以上量表以问卷形式发给入组患者,如实填写,及时回收并对数据进行整合处理。
1.3随访: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半年的随访,对患者OP相关问题及不合理的生活习惯进行及时指导。
1.4统计学方法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本次研究收集整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数据中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通过卡方(χ2)检验进行分析。当P<0.05时,表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OP知识了解情况比较通过对收集到的OKQ问卷得分情况进行分析可见,两组患者经过健康教育后的OKQ得分均有显著提高(P<0.01);组间比较显示教育前两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教育后观察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1。
2.2两组患者OP健康信念比较OHBS量表调查显示,两组患者教育前后组内比较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显示教育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教育后观察组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2。
2.3两组患者OP自我效能比较OSS量表调查显示,两组患者教育前后组内比较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显示教育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教育后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3。
3.讨论
2.教育模式下的问题
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下学生很难形成主动认知,并且医学本来就是一门实践学科,更多的科研都是在对患者的临床诊断中,根据对实际患者的情况进行数据统计与整理再发展出新的教育方式,在现代的教育模式下,很容易忽视了对学生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与临场的判断能力的提高,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更多的依赖心理,与学习的主动性。随着灌输式教学转向探索式学习教学,应启发学生去探索、去创新。
3.护理专业创作能力的重要性
护理人员是医疗行业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生在进行患者诊断后,由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康复期的全心照料。根据临床的实际情况统计,护理人员在与病人的接触时间上,要远远超过其患者的主治医生,因此患者的康复周期的长短除了主治医生的治疗以外,更多的依靠护理人员的心细照顾。对护理学生的的培养不应该只满足与简单的护理知识的传达,更重要的是培养其创新思维和临床的判断能力,与总结能力,并且思维水平和创意能力的提高对前者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并可使其终生受益。因此对于护理人员的培养中心不仅仅停留于会专业的护理方法,更应该重点要求创造知识、开拓文化,要专门训练和不断开发其创造潜能,让其在岗位上能有更多的创新,对我国的医疗事业的发展尽一份身为白衣天使应尽的责任。
4.创作能力培养的方法
当学生在大脑中逐步形成想法和见解时,老师应该用事实来验证是否正确与可行。美国的教育学家杜威创作了一种名为“从做中学”的学习方法,其重要的内容是要求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学习,在实际中实现自己大脑中形成的想法,即在做的过程中学习,通过实际操作达到学习的目的,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新实际情况发生,所以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也是学生自我形成反思的一个过程,在这个时候教师以现有的专业知识,结合实践中出现的情况,对学生的方法做出改进,改变学生原有的思维方式,或思维中出现的错误。灵活机动地解决,力争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护理专业属于临床性较强的一门科学,很多知识都靠“从做中学”的,因此教师应该更多的开展试验课程,利用实验课大胆要求学生进行创新,鼓励与提倡学生说出自己思维中的新奇想法,从而发现护生的创新行为,给以认同、鼓励。比如,铺床法中,被盖与床头的距离,不同版本教材中说法不一,教师鼓励学生自己睡到病床上试一下,要求保证两肩部不外露,保暖,脚不跖屈,病人感觉舒适,而外观平整,少皱折。又如,臀大肌肌肉注射,有的同学习惯于右手进针,右手推药,与书本上的左手推药有差别,但只要对病人安全,没有违反无菌操作原则,教师都应该给以肯定。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且可以根据以前的经典护理案例进行提问,让学生自主的进行“头脑风暴”互相的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且加以总结,最后得出准确的答案,当有出入时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因为一个思想在一个人的大脑中形成初期是很容易在学生的大脑中生根的,因此在这时不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纠正,学生很容易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在以后的真正工作中很难纠正。
结果显示:提高了学生护理计划书写水平,提升了学生角色扮演能力,理论考试成绩较前期提高,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得到了充分体现,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得到促进,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角色扮演法:教师设计相应的临床护理场景作为活动背景,由学生扮演病人、医护人员等角色,完成相应的临床护理工作程序。毛静芳[5]将角色扮演法应用在外科护理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激发,自学能力得到提高,增强他们的协作能力,锻炼了交流能力,为他们能尽快进入职业角色打下基础。头脑风暴法:又称智力激励法,它强调让所有与会者在自由的氛围中畅所欲言、交换思想,激发灵感和创意,找出最佳方案,它促进了课堂向以学生为主的转变,课堂教学更具有趣味性和实践性。汪漫江[6]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恰当地使用头脑风暴法,使学生的集体思维在不受别人批评的无拘无束的情况下进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它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就特定护理主题集中注意力与思想进行沟通的方式,这种教学不失为一种可资借鉴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就是给出一个真实的或假想的病例,提出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参与,研究案例提供的信息,并根据具体情况做出适当的护理建议。任秋爱[7]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在《护理管理学》教学中,探讨适合护理专业学生的新型教学方法,结果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案例教学法表示认同,采用案例教学法,提高了教学效果,加强了抽象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工作的联系,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应用使教学内容更直观、生动,更能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8]。这些单一课程的行动教学法的改革已在教学工作中获得了较好的成效,使学生更加明确了学习目标,加强了学习主动性,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都得到了培养和锻炼,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2行动导向教学理念在护理教学中的展望—重构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
2.1目前国内护理课程体系设置研究目前国内对于护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研究,多集中于高等护理课程方面,而较少有研究者关注中职护理课程设置,从研究内容看,现有的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朱秀丽[9]在系统的分析了美国护理课程设置的理念、具体课程及教学过程之后,她指出应该汲取美国现有的课程模式中经验,对我国护理课程设置进行改革,走多样化的发展道路,既注重学科知识整体性,又要改进教法,改为合作式学习,加强课程设置评价机制的完善。濮丽萍和闻彩芬[10]则吸取了荷兰的社区护理教育模式中经验,她强调护士分级,不同级别的护士从事不同的工作,因此他们所受的教育也是不一样的,这样就达到了最优化利用资源及合理化使用人才的目的,避免出现资源与人才的浪费,给我国中等职业护理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路。胡卫珍[11]提出卫生职业学校课程设置的一般原则为适应性与定向性相结合,灵活性与原则性相结合,重点性与整体性相结合,专业性与基础性相结合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学校课程设置调整的策略,即根据岗位需求和学校办学的实际需要来调整课程的设置。田贞尚等[12]则认为课程设置应适应系统化整体护理的需要,注重对人的整体护理和人文关怀,注重奠定继续教育基础,强调关键能力的培养、通用技能的训练,如在具备一般临床护理技能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社区服务能力,具备从事各种护理服务工作必备的技能和知识。赵艳和赵玲[13]则阐述了护理人文教育发展在我国的现状,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护理人文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体系、教学手段和方法、考核及评价机制等。
1.2开设的人文课程内容较少:我国的护理专业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基本都是基础的学科教育,缺乏综合性的课程,这就使得学生在发展过程中,人文素质培养方面的教育获得很少,从而导致其整个的人文素质培养受到阻碍。
1.3 课程体系存在问题:在我国当前已经存在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中,人文课程缺乏整体的教育逻辑性,人文课程和其他课程之间融合的内容较少,授课过程中也比较不规范,这些都是课程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4提供给学生的专业观念存在偏差:在我国的护理教育开展过程中,护理专业的学生包括很多的护理从业人员都对护理这个工作存在很多认识错误,导致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够很好的认识到护理的专业价值和职业价值,从而学生也形成了错误的专业观念。
二、加强人文素质培养在特色护理教育中的应用发展
2.1 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对人文素质教育在护理教育的重要性有一个重新的定位和认识,抛弃以前的错误的认识观念,将人文素质教育不断地融合到护理教育过程中,构建新的护理教育框架体系,激发学生对于护理教学过程中对于人文素质的培养和认识,从而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文素质护理教学的开展。
2.2 教学内容上充分体现人文素质教育:在护理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比如文学、伦理、法律等课程和护理教育相结合,从而形成具有特色的护理教育课程,在整个的教学目标设定和教学内容上做一些改革,不断地将人文素质培养渗透到护理教育过程中,从而加强教学内容上对于人文素质培养教育的体现。
2.3护理实践过程中渗透人文素质的组织形式:在学校的护理实践课程中,要确保学生有着正确的护理实践方式,同时对于人文素质的培养方面,那么学生就需要将教师当作病房,那么就需要穿戴整齐的按照护士来要求自己,在实践过程中,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技能训练,同时要有良好的姿态,在和病人沟通过程中,要做到的端庄稳重,优雅大方,做好和病人之间的良好沟通,从而不断地提高其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加强了人文素质培养。
2.4不断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课堂上完善评价体制: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自己的人文素质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形成良好模范作用,从而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和培养对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
2.培养目标
护理教育目前的培养目标主要是护理能力的培养和护理理念的培养,我国目前的主要培养目标是培养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有较好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护理人员,外国的培养目标都是不相同的,但是基本目标都大致相同,韩国对护理人员的培养更注重综合能力与应对紧急情况的培养,澳大利亚的培养目标又不一样,澳大利亚比较重视护理人员的素质培养,发展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使护理人员能够面对平时工作中的困难,日本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护理人员的心理,使护理人员能够更理解病人的内心,分享病人的快乐和忧愁,尊重病人,有一颗美丽的心,但各国的相同点是培养护理人员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社会发展和病人情绪变化的能力,护理人员与医疗保健人员,科研人员,教育人员之间的沟通能力,培养护理人员有严谨的护理态度和国际思想活动能力,为护理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的心态。
3.护理教育评估
护理教育的发展快慢在于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在我国,普遍的问题是比较重视理论教育,课本知识的教育,笔试是考验学生学习成果的方法,国家卫生部和教育部共同负责从业资格的考试,医学和护理学之间没有很大差别,使得护理学教育和医学教育比起来没有很大差异,导致护理教育没有护理的专业特色,最终导致护理专业的学生限制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缺乏结合的现象,阻碍了护理技术的发展,限制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系化发展,美国在护理方面的发展比较领先,美国的学生护理成绩的评定是由美国护理联盟教育评估委员会来负责的,这个机构在美国有很强的权威,使得护理有自己的特点和特色,与医学不同,澳大利亚护理学生的评测有很多项,其中有笔试、面试、临床能力、病例讨论等等,所以澳大利亚的护理更有特色和特点,日本的教学评估很多都是以论文的方式来评测,基本上没有笔试。
4.护理教育发展的形势
大学是一个学科最基本的社会建制,是培养高级人才的重要场所。高级人才作为护理学科发展的主体,是护理知识体系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中美虽然都已经完成了高等护理教育建制化,并且都在建制化中成绩斐然,但其建制化过程长短、方式、社会背景以及程度都存在较大差异,如教育观念、教育规模、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材建设、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评价体系、师资队伍及管理模式等。显而易基金项目:山西省重点学科(护理特色学科)建设专项经费资助项目。作者简介:刘慧玲,硕士研究生,单位:030001,山西医科大学;段志光(通讯作者)单位:030001,山西医科大学。见,这些差异均是可以看见的外在差异,即现象差异。我国护理界多年来的研究证明,只关注现象差异并不能为中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找到根本出路。
1.2中美高等护理教育的本质差异
中美高等护理教育的现象差异众多,而本质差异只有一点,即“植入”与“生成”。这也是我国和美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各自本质所在。这种本质性的差异造成了中美高等护理教育的差距。从学科建制化的角度来看,中国高等护理教育在整体上属于植入式发展。从19世纪后期“出自泰西,传于中土”、效仿欧美,到建国后以苏联为榜样,再到改革开放后的主动借鉴,这是一个长期学习和借鉴的过程。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直到今天,我国高等护理教育仍处于以“植入”为主要特征的发展阶段。这种被动“引进”和“移植”,必然带有某种生吞活剥的意味,消化困难在所难免。本土化护理理论的不尽人意即为例证。改革开放后,尽管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快速发展,护理学科从一种“职业”跨入到“专业”的步伐也很大,但这种植入取向仅仅初步解决了护理学科在中国发展的框架性平台问题。美国并非护理教育的起源地,但高等护理教育却以美国为始端,即美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是建立在生成而非植入基础之上。美国在引进了英国护理观念和护理教育模式之后,并未一味学习照搬,而是勇于在南丁格尔护理理念未根深蒂固之时进行改革和创新,完成了护理学从植入性到生成性的根本转变,生成了美国本土化的高等护理教育,取得了世界护理话语主导权。可以说,美国在合适的时间做出了事关护理学科全局的富有远见卓识的恰当举措。高等护理教育的主要产品———高素质护理人才的出现,必然导致护理学科其他社会建制的生成,促使护理理论的生成,护理科研的活跃以及护理实践的进展。美国在进一步完善高等护理教育的同时,将生成主体、生成环境以及生成成效很好地结合,推动了护理学科发展。事实上,正是由于高等护理教育的生成,美国走出了护理学科非本土化的现实,走出了护理学科“盲区”,开创了护理学科发展的巅峰时代。
2.中美高等护理教育的差异原因
2.1国家实力背景不同
国家实力背景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原因。美国高等护理教育之所以能够在世界范围内一领,与其综合国力的强大密不可分。19世纪末,美国“崛起”过程的完成以及20世纪美国由经济大国走向超级强国的过程,为高等护理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而崛起的根本因素和标志都取决于该国综合国力的强弱。有学者提出,综合国力由硬国力、黏性国力(制度因素)、软国力组成。可以说,19世纪、20世纪美国综合国力的强大,为高等教育乃至高等护理教育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支撑、制度基础以及精神动力,如联邦政府和美国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对高等护理教育的资助、国人对高等护理教育的重视、独特的教育机制等。由于历史原因,目前我国综合国力仍与美国有一定差距,这是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发展较弱的一个基础原因。
2.2高等教育发展不同
高等护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势必会受到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影响。19世纪中后期,美国开始向欧美各国学习,并进行高等教育改革。约在1910年,美国成功取代德国成为世界高等教育中心。到20世纪20年代,美国主动吸收和借鉴欧洲各国高等教育经验,社区学院、研究型大学和巨型大学的发展使美国高等教育整体上处于大发展之中,表现出了强大的影响力。另外,美国高等医学教育在20世纪50年代~80年代也进行了改革。这些为美国高等护理教育成为世界楷模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就在这个时期,美国进入了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阶段,其本专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规模均为世界第一。现代美国高等教育集中了英国的学院模式、19世纪德国的研究型大学理想以及服务社会的美国观念,不仅为高等护理教育的生成和发展做好了铺垫,而且为护理学科的发展培养出了许多跨学科人才。许多护理人员在其他学科接受了硕士或博士教育,如美国很多护理理论家都曾获得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生物学、生理学等硕士或博士学位,拓宽了护理学科的视野,为护理学科提供了雄厚的人力资本,为高等护理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事实表明,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高等护理教育的生成和发展。由于受到近代急剧变化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现实的制约,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整整一个世纪的曲折,发展缓慢,教育管理体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以及运行机制都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建国前,中国高等教育以美国模式为基本走向;建国后,以苏联为样板,直到改革开放才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博采众长。由于长时间学习单一国家的经验,影响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步伐,迟滞了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体制的转变、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逐步实施,中国高等教育取得了较大进展,为高等护理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2.3高等护理教育改革与实践基础不同
美国高等护理教育在研究基础上改革和实践。美国高等护理教育建立在研究型大学基础上,植根于科研背景之中,因而始终以研究的视角看待学科发展,关注学科发展。美国在借鉴了德国、英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后,迅速建立起了本国的研究型大学,以1876年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创建标志,强调通过研究来发展科学。研究型大学的设立直接推动了高素质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活动,带动了护理科学研究,从而促进了护理新知识的拓展。在这种浓厚的研究氛围下生成、改革和实践的高等护理教育,最终取得了世界护理学科发展的主导权。我国高等护理教育是在学习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实践。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真正发展起来不足30年的时间,虽然在发展中表现出越来越强的主动性,但从国际护理发展形势来看,总体上处于一个被动的位置,一个被动发展的阶段。
2.4护理理念不同
学科理念的更新与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并且对现代高等护理教育发展的引领作用日益突出,直接影响着高等护理教育建制化进程。南丁格尔护理观念曾经占据着美国护理话语权,但在20世纪美国高等护理教育成为世界护理中心的过程中,变革了的护理理念起了关键的导向作用。在高等护理教育建制化过程中,美国始终将创新理念贯穿其中,以国家创新体系为前提,以制度创新为保障,以课程和教学创新为关键途径,培育和输送了大批创新型人才,拓展了护理新知识,开创了护理新技术,展开了护理新实践。创新不仅存在于护理界每个人的意识中,而且渗入了所有人的心理并转化为创新活动。创新理念导致了创新教育、创新人才的产生,直接促进了美国高等护理教育建制化进程。20世纪,美国高等护理教育之所以能在全球范围内一领,使护理学从一种长期的经验性技术逐渐转变为一种科学,均得益于其先进的创新理念。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护理工作者的护理理念局限于奉献和服务。这种理念限制了学科的发展空间,遏制了学科的发展活力,也影响了非护理工作者对护理学科的认识。当前,护理学已经成为与临床医学等平行的一级学科,确立了护理学在医学大厦中的合法地位,我们需要借此机会大力弘扬南丁格尔的创新精神,引领护理学更好更快地科学发展。
3.中美高等护理教育差异的应对建议
3.1更加重视和支持高等护理教育发展
高等护理教育作为传承、发展、创新护理知识的殿堂,无疑是我国护理学从根本上由植入向生成转变的基础。首先,以社会需要为起点,大力支持高等护理教育。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用20余年时间就基本完成建制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国家对护理学科的宏观管理和配置。其次,深化护理研究生教育改革,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20世纪60年代,美国护理研究生教育已经成为主流,美国对护理科研的支持以及护理科学博士学位(DNS)的创建,促使美国成为世界护理中心。
3.2深化高等护理教育国际化和本土化的战略措施
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过程中与国际接轨的背景。国际化为我国高等护理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外部学习资源与渠道,成为我国护理学科本土化的生成基础。但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根本发展必须走本土化之路。当前,需要深化高等护理教育国际化和本土化的战略措施,以国际化为生成起点,以本土化为生成路径,以具有中国特色标准化、规范化高等护理学人才培养体系为生成目标,努力实现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生成。
但是当进入病情,看到烧伤病人毁容、疤痕增生、功能障碍等,闻着创面产生的异味,心理会感觉恐惧、陌生、紧张,茫然失措。对此,带教老师应当对每一个新护生热情主动的接待,进行入科宣教。对于病情环境、规章制度、医疗设施、各种烧伤等进行详细介绍,使其能够消除紧张恐惧心理。
1.2由于学校学习基本是理论
实践的机会很少,许多护生对技术操作非常不熟悉,在进入烧伤科时会担心自己无法胜任此工作,造成自身失去信心,为此为新护生制定实习带教计划是必须的:
①结合烧伤专科护理内容,制定基础护理带教,如流体悬浮床、翻身床的使用等。
②在巩固基础护理的基础上,制定烧伤科专科护理带教计划,逐步提高与人沟通意见病情观察的能力。
③学习正确的护理程序及护理文件的书写,并组织新护生参与危重病人的抢救。在为护生制定带教计划的时候需要从态度、知识、技能方面做出具体要求:
①态度:要求护生树立不怕苦、不怕脏的精神,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实习中,主动关心每一位病人,尽量满足病人需求。
②知识:掌握烧伤病人的入院处理措施,能正确掌握烧伤原因、面积、深度的估计和分类及健康状况评估,并能够严格按照消毒隔离制度及操作进行护理。
③技能:能准确的进行晨晚间、口腔以及会阴的护理方法。在带教过程中,由于烧伤科的特殊性,带教老师应当尽可能多的提供护生实践机会,做到放手不放眼,对操作失败的护生,要为其讲解正确方法,并进行开导、安慰。
2加强操作训练,实施系统整体带教
2.1烧伤科的护理相对其他科是很特殊的
应当尽快使护生掌握护理技能。为此,在带教过程中要制定操作流程表,供护生查阅。同时,在每次操作前,为护生做操作示范,再指导护生进行操作。
2.2系统连贯性整体带教
指的是带教老师指导护生从病人入院到出院进行护理操作的全部操作流程,带教老师应当将这种连贯性带教的方法和理念渗透到思想中。同时,对于本科常见症状、体征及可能发生的突发病情变化,紧急处理措施,带教老师需对护生详细讲解。在护生对病人进行观察后提出的病情及应当使用的护理措施后,带教老师应当对护生提出的给予补充和指导。在每周的查房过程中,应当采取教学查房,将理论和实践进行结合,由此来提高护生的知识水平。
2.3带教老师指导护生对病人做好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并可与手术室当班老师联系进入手术室,全程陪伴手术,回病室后有针对的制定护理措施,全面提升护生对烧伤专科知识的全面系统的认识。
3加强沟通能力,全面培养沟通技巧
3.1加强与病人的沟通
病区内的一切护理均是与病人有关,故需要加强与病人的沟通。护生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耐心细致的与病人进行沟通,解除病人的思想顾虑,使病人能真正从思想上接受治疗。同时为病人进行引导,使其明白生活的目标,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护生在不断提高自身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使护患关系得到协调。
3.2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带教老师在带教过程中要注意自身角色的转变,注意与护生问话、交谈之间的技巧,避免以命令的口气要求护生,应当对护生一视同仁,耐心细致的对护生进行讲解,树立师德师风的培养,使护生能够树立战胜困难,成为优秀护理工作者的信心。
在国内,各大护理院校在管理体制方面存在很大差异,管理模式也各不相同,但是绝大部分的管理模式是以计划经济的体制为背景而产生的策略性、被动性、封闭性的一种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在当前国际化逐步深入的环境下,显然不再适用。近几年,国内护理教育都来较好的发展,但是监控体制却相对欠缺。对各大高等院校在培养环境、条件、目标、过程以及培养效果的评价以及宏观调控明显存在不足。
2.教育理念与培养的目标
就护理教育理念而言,其主要指的是学校、教育与护理三者理念的结合。在中国,护理教育的理念还处于老师传授的阶段。当前,国内在护理教育以培养适合我国社会全面发展需求为培养目标,要求护理人员不仅有专业的知识技能以及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还要具备良好的实际操作能力。但是就国内护理教育来讲,还远远没有实现。因此,借鉴国外教育经验,制定符合国情的培养目标。
3.结构与培养模式
就护理学院来讲,其以培养全面性人才为培养目标。因为学生的学习范围广泛、院校一般都按照专业进行划分学科,但是划分的专业科目较好,造成大部分护士只适合在医院工作。国内护理教育主要强调满足社会需要、使用等方面,所以在培养人才、专业与学科设置方面给以授课为主,所以在综合能力与个性方面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
4.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方法
在之前的发展中,国内护理教育课程设置的中心是学科。课程体系大致为公共基础课、专科课、专业基础课以及实习。与此同时,对于当前护理院校中,课程设置大部分为技术与自然科学的内容,在人文方面的学科较少,没有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全面培养人才。在传统的教学中,分为课堂、临床与实验教学三种。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注重传授知识,对个性与共性重视不足。而且师生缺乏交流,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学习被动,教学质量较低。
5.教育的评价体系
在发达国家中,主要是根据课程,要求完成目标设置的评价体系来对学生进行评价。对要求理解和记忆的知识,进行书面考试。除此之外,还有实验报告的分析、病例的分析等多个考核方法。但是在国内,仅仅采用书面考试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对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等能李都无法评价。
二、国内高等护理教育如何应对全球化
1.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完善
在国际经济的环境下,为了满足市场经济的需求,护理教育模式一定要向战略管理、开放式管理、学术管理以及主动管理模式转变。当前,高等护理教育的教学、科研以及市场化逐步改革,要求站在管理的视角开放组织决策,注重校外与校内管理的有机结合。根据国家规定,优化我国高等教育的管理。
2.教育理念与培养模式的更新
就人类而言,其疾病与健康和经济、文化等多种卫生服务密切相关。护理教育一定要更新教育理念,将全面发展作为护理教育的当前培养目标。有机联合专业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以及素质教育,尽可能的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人格的完善与能力的培养,加强护理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理念,以期培养全面型人才。对于国内的护理教育而言,应该适应新型医学模式,构建以培养素质高、能力强、基础牢的人才为培养目标,融合提高素质、培养能力以及传授知识为一体的开放式以及综合式的新型培养模式。
3.合理调整专业结构以及培养目标
在改革中,确定培养目标是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在护理教育的发展中,要将培养目标进行不断的调整,以满足卫生服务不断发展的需求。在护理学院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专业技能,职业知识与能力,还要具备学习基础知识的能力、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等。让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够满足卫生服务的要求。
4.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进行优化
在课程结构中,要围绕培养目标来选择设置哪些课程、如何设置。在护理教育中,应该涵盖人文、社会以及自然科学三方面的知识。要实现教学内容、教学类型以及教学形态互相融合,整体优化的效果。而且在新型模式前提下,让学生能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尽早接触临床,在毕业之前能够回归到基础。对于护理这一门学科来讲,其实用性较强,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获取信息、人际交往、思维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培养。在教学的方法上,应该注重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可以利用各种资源,主动学习。
2教育指导
2.1饮食指导
指导患者摄入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富含优质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的饮食。每日食盐总摄入量以5g为宜,其中高血压、心功能不全患者应≤3g/d;脂肪摄入量不超过总热量的25%~30%,其中动物脂肪不超过10%、胆固醇不超过200mg;蛋白质摄入量应占总热量10%~15%,以鱼、禽、蛋、瘦肉或豆类等优质蛋白为好;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占摄入总热量的45%~55%;可服用一种多元维生素片,适量进食干坚果,有饮酒嗜好者可每日饮用不超过100ml的发酵红酒,亦可根据身体状况或医生建议选用适当的营养品或保健品;少吃辛辣、刺激性、生冷食物及禁忌食物,尿酸高者要少吃或不吃高嘌呤食物。进食时应细嚼慢咽,勿暴饮暴食,每餐不宜过饱,少量多餐;鼻饲者以回抽胃管无食糜回流为再次喂食指征,两餐间隔时间为4~6h或鼻饲3次/日,每次鼻饲量为200~300ml、温度43℃为宜。
2.2用药指导
告知患者应按出院医嘱或药品使用说明书用药,如抗癫痫、抗心律失常、降血糖药物必须按时按量服用,切勿漏服;心功能不全患者若下肢出现浮肿或夜间睡眠时憋醒,可间断服用利尿剂;预防动脉硬化等疾病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发生漏服并无大碍,不要因为漏服1次药物而精神紧张及引发应激反应或应激性疾病。
2.3康复训练指导
(1)机能锻炼
指导肺功能低下患者进行呼吸功能训练,如吸气后尽可能长时间吹气(吹蜡烛)及扩胸锻炼;心功能不全或脑卒中后遗症患者适当进行被动活动,以防止运动系统萎缩及下肢血栓形成,已有下肢血栓的患者则不能活动患肢,以防止血栓脱落引起肺、脑、肾等部位栓塞。
(2)语言训练
告知脑中风语言障碍患者进行语言训练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应先易后难、先简后繁,以激发患者对训练的兴趣,争取主动训练;要指导运动性失语患者进行语言训练既不要急躁、也不要放弃,要耐心解释坚持训练一定有效果,以增强患者康复的信心。
(3)户外锻炼
告知患者尽可能到户外锻炼,不能行走的患者可以坐轮椅到户外,以开阔视野,减少孤独、寂寞感,增加社会交流,但必须注意防寒、防暑、防外伤。户外锻炼时间选择在晴天的上午10时至下午16时为宜。
2.4心理护理
要及时发现患者的负性情绪,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及时解决。根据患者因疾病痛苦难捱、对疾病恢复的信心不足、怕拖累他人或因休养环境不舒适、儿女不尽孝敬义务或因护理人员服务态度不热情、言语不周等而产生的焦虑、烦恼、失望、轻生、愤怒等不良情绪,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及做好相关解释、服务工作,使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康复治疗。
2.5并发症预防指导
指导患者特别是卧床患者要积极预防呼吸道、泌尿道感染和压疮的发生,要多做扩胸运动、进行有效咳嗽咳痰训练,定时翻身叩背;要保持床铺平整不起皱、干爽、清洁,定时进行全身皮肤按摩,以增强皮肤血液循环、提高皮肤抗病能力,有条件者建议用气垫床;泌尿道感染者在不影响心功能的情况下要多饮水以冲洗尿道,大小便后要用温水擦拭外阴,要保持外阴清洁干爽;大便干燥者,可顺时针按摩腹部,每日4~6次,每次10~20min,多进食高纤维食物、多饮水,必要时予中药缓泻剂;腹泻者应调整饮食结构,注意饮食卫生,每日可饮用1袋酸奶以助于肠道正常菌群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