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4 15:23:0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中物理课堂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告诉我们,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学的成败会十分敏感地反映在学生身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合作者”,显然制约物理课程改革的瓶颈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理解与认识。下面就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定位及教学行为转变的思考
教师作为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自我角色定位发生转变,由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向课程决策者转变;教师由教学权威向教学平等参与者转变,教帅是学生发展的主动参与者,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和谐的。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理解、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师生将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新课程中,综合性学习正是当代课程改革中旨在实现课程统整的一种努力,教师要突破学科专门化的樊篱,具有整体把握与综合的能力,改变单兵作战的工作方式,与其它学科教师联手合作。课堂上,教师的观念、教学方式都发生了显著的改变。教师要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唤起学生成长的渴望;教师要由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配合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为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化。
教学是师生间交流和沟通的过程,教师放下尊严的架子,从讲台上走下来与学生做朋友,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参与者,师生间的关系是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师要适应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就必须通过学习课改理论,参与课改培训,对新课程充分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有效实施,并根据新课程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育内容的研究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学校建设的参与者,校本课程的开发者……”。
二、新课程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的思考
课标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忡目标,以及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教育方式上,也要体现出以学生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学生要掌握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评价的重心更多地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弗赖登塔尔认为人类知识有两类:思辩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物理学科是对生活现象与经验的提炼总结,是人类知识晕要的组成部分,它也可以分为上面提及的两类知识。对于思辩性知识宜采用探究式学习方式。如在研究导体电阻影响素及其定量关系时,猜想和实验方法的设计思想在课常上可以让学生置身于探究活动中,让他们去思考,去理解,去运用已具备的知识分析问题。而对于几种常见的磁场磁感线的分布只是根据真实的磁场虚拟出来的,不宜采用探究式学习,学生町以运用接受式学习方式,进行识记、练习、理解甚至灵活运用。在学习过程中,个人程序性知识积累到质的飞跃就会内化为方法性知识,即思辩性知识,而方法性知识的理解和领悟又外化于程序忭知识学习,能积极地提高物理学习效率和质量。由此可见,两种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相互补允,共同促进。此我们小能互相排斥,也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各科教师都在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习惯,从被动学习来源根基因在于教学理念的落后。目前我国很多教师仍然坚持陈旧教学观念和方法,教学方式古板,缺乏教学创新。据学生反映,教师在物理课中一般采用填鸭式教学,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并且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缺乏互动,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这样不但表现在实验教学方面,但是目前我国高中物理教学傍观者,难以将理论运用于实践,表现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首先我国高中物理教学方法十分单一,而且缺乏与学生的互动环节。好比师生关系没有创新,依然是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在讲台下死记硬背,这不但要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理论知识,也要使学生意识到物理来源于生活,學习的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与此同时,还要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其他学科的学习,将物理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提高学生综合增补教学手段。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之所以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尚未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因此,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便需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准确抓住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以创新为主要基点,增补课堂教学手段,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从而有效提升物理教学水平。例如:在《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的内容中涉及到很多光学实验,而这些实验很难在教室中完成,但却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吸引力。因此,老师则可到本地的大学,在大学生的资助下共同在实验室完成这个实验,并将这个实验过程录制下来。然后,再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给学生看,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资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的知识点。
3.合理运用新媒体,辅助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在新媒体教学环境下,物理实验教学取得了新的突破,保存了传统录像实验教学的优势,依靠数据采集录入控制仪更能完成物理教学中的多项实验。在多个传感器的辅助下,再加上实验教学软件,与计算机相连接,完成复杂的物理实验,深受一线教师的青睐。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条件的制约,许多物理实验难以利用实验室器材来完成,也难以直接用器材进行演示,而新媒体技术使这一困扰物理教师多年的问题得以解决。可以自如演示高速飞行物体的运动轨迹、导体内部自由电荷的定向移动等。新媒体教学演示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易于理解接受。
三、高中物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方法
1.探究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就是首先要发现问题,由学生自主进行对问题的相关探究,这里的探究指的是本身去搜集相关问题的材料,按照现有材料,尝试解决问题。这种解题过程中,问题是主线,所有的探究活动都是基于问题来进行。久而久之,学生会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创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在学习《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革的关系》这一课时,可以采用探究式方法来进行。物体所做的功是人们肉眼无法看见的,那么,可以借助于仪器或者多媒体来把功呈现出来,这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好比,运动员把铅球投出去这个过程按照这一结论,学生可以本身尝试用并且高中课时本身根据书本上的讲解进行实验探究,好比,学生可以本身做一个切割磁力线的实验,通过电流的改变情况来探究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把不明白的地方必然要想措施让物理课变得生动起来,通过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的改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通过本身对问题的探究,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2.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核心。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物理规律是对实验现象的总结同时又通过实验来进行验证。实验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但是由于课时紧张、多媒体教学的普及等原因,高中物理实验课越来越少。笔者认为,实验是物理教学的核心,实验必须要有。鉴于课时紧张等原因,可以灵活进行实验教学。对于一些物理规律老师可以进行演示实验教学,让学生加深印象,加强理解,如在学习滑动摩擦力时,老师可以将小车放在斜板上,斜板表面放上不同的材料,让同学们先猜测放哪个材料小车滑得最快,斜板表面是什么材料时小车滑得最慢。通过小车直观的速度对比给学生一个摩擦力的概念。对于教材中要求的或者一些比较重要又易于操作的实验必须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老师则负责方法性的指导工作。
3.合作讨论教学法的应用。合作讨论教学是粤教版的一大亮点,在粤教版教材的活动中有一半都是合作讨论活动。讨论教学一般是按照座位或者学生观点的不同进行分组,老师为学生选择一些与教材相关的具有趣味性且难度适中的讨论题。讨论教学一般需要充足的课前准备工作,防止学生在课堂上乱抓一气,可以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集中讨论,也可以由老师抛出问题进行梯度式的讨论。笔者认为,针对高中学生的特点,在初步学习时适合采用探究式教学、实验教学以及情境教学,在每一章节学习完后可以采用讨论教学对每一章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如机械能的章节学完之后,老师可以组织同学们对机械功、机械能的概念、动能和势能的计算公式等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系进行一个大讨论,帮助同学们把知识点进行回顾归类,同时实现知识之间的融汇贯通。
4.及时合理的教学评价。构建高效课堂的最后一步是及时合理的教学评价,课堂评价是师生互动的一种主要形式,是对学生学习的肯定。对于学生的评价要尽量正面积极,当然有错误一定要指出来,但是不可以严厉批评,因为严厉批评不仅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还可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闪光点要给予肯定,对于他们一点一滴的进步要及时表扬。同时对学生的评价也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策略,针对成绩中下和那些信心不足的学生要以激励为主,针对成绩较好又有些骄傲的学生则要严格要求。
二、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指导
1.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指导。预习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生一节课的效率不仅取决于听讲的认真程度,也取决于预习的效果。通过预习可以知道大概要学习什么内容,哪里有拦路虎,哪些知识点需要深入思考。老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在预习时就可以和以前学习的知识相联系,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
2.对学生课堂听讲的指导。听课首先要听知识的重难点;其次要听自己在预习中没有弄懂的部分;第三要听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第四要听老师对一节课知识点的梳理和总结;最后要听其他同学的发言中有没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对于重点的知识不仅要用耳朵听,还要用笔记,用心理解。只有学生认真听、有策略地听,一节课才能真正达到高效。
3.对学生课后作业的指导。课后作业是对一节课学习成果的检测,老师可以针对当天的教学内容设计一份作业题,题量不需要太大,难度也不需要太高,但是必须要覆盖当天所讲解的知识点,包含比较常考的题目类型,让学生使用尽量多的解题方法进行解答。所有的题目都要求学生独立闭卷完成,所有的答题过程都要求规范作答,这样不仅能检测他们的知识掌握情况,也训练了他们的答题规范。
在找学生谈话时常听学生这么说:上课能听懂,课后作业却无从下手。经过长时间的琢磨,我发现造成这些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没能精心设计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主动性思维,仅仅是作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造成了教学效果的不理想。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希望学生能掌握知识建构就需要我们老师精心设计问题。心理学家鲁宾斯坦的“问题思维理论”指出:思维的核心是创新,思维起源于问题,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而且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在物理教学设计中需要老师精心设计问题。
一、教学问题设计的原则
要想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我们在提问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基础性
设计的问题,要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而且是学生有能力解决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若设计的问题难度过大,学生一时无从回答,势必会产生思维“卡壳”现象,这样会抑制学生智能的发挥,阻碍思维的发展,甚至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2.科学性
要求设计的问题从情景素材到具体内容都是真实可信的,不违背科学常理,而且设计的问题还应融入科学方法的要素,使学生学习控制变量法、理想化模型等。
3.针对性
设计的问题应题意明确,条理清晰,有助于学生概念的理解、区分易混淆的概念、纠正错误观念。
4.启发性
简单的一问一答,不能激发学生主动的思考。可以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设计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
5.有序性
设计的问题要由浅入深,由简到繁,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效率,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6.现实性
设计的问题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突出“应用性、实践型”。
7.发展性
增加问题的开放性,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二、教学问题设计的方法
为了达到有效提问,我们在设计问题时可以这么做:
1.激发兴趣――设计问题的情境
歌德说过:“要想得到聪明的回答,就得提出聪明的问题。”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应生动、直观,富有启发性;要善于应用生活实例、直观演示、多媒体技术等手段把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从而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探究问题的热情。
2.训练思维的有序性、启发性――设计问题的台阶
对于一些学生比较难理解的知识点,教师可以把复杂的学习任务逐步深入地加以分解。这时教师设计的问题坡度要尽量减缓,要具有很强的启发性,便于学生理解问题关键、突破难点、学会新知识。当学生的思维积极向前推进去攻克难点时,教师的提问又会帮助他们开辟新的路径,接通新的联系,产生顿悟和突破。在这些小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活动变得严密而有序,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3.激发思维的碰撞――设计问题的矛盾性
问题情境的设置要达到促进学生原有的知识与新知识发生激烈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产生问题情境,这种以矛盾为基础的问题情境的产生和解决,就成为教学过程与学生发展的动力。在求汽车刹车后一段时间内的位移时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4.拓展思维空间――设计问题的多维性
中学生的思维形式偏重于集中思维,发散思维只具有初步的意识。而高中物理中有部分知识涉及到多解问题,比如:在质点的振动、波的图像、匀变速直线运动、竖直上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等问题中都有类似的情况。这时要求学生对同一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方向进行考虑,从而想出多种方法和途径,把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充分挖掘出来,扩大了课堂的内涵和外延,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大胆创新的天地,是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的有效手段。
三、问题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问题的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应在“元认知级”,即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应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非纯知识性的提问。教师要考虑如何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即最近发展区),通过提问来引导思维,切忌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即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
2.问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例如,教师可通过这样一些问题来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你的看法是什么”、“你是怎么想的”、“这是为什么”等,使学生在学习中对问题保持敏感和质疑的心态,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一种勤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创新思维。
3.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应有较大的辐射面
既要照顾点又要照顾面,以点带面,培养尖子生,转化后进生,达到共同提高。还要处理好难与易的关系。教学内容有难有易,提问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对于较难的问题应力求深入浅出、化难为易,切忌过深或过难而造成冷场。
四、结束语
在物理课堂中有效提问不仅仅在于“问”,更重要的是采用合适的策略和手段进行提问。我觉得有效的问题设计在物理教学中的意义是一种教学观念问题,是新课改中所倡导的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它的思维核心功能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同。只有充分重视问题的设计并不断优化,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轻松、高效、愉快,课堂效益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教师心中有学生,才能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教师心中有目标,才能“粗中有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心中有策略,才能“长袖善舞”,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爱.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王祖浩,张天若.化学问题设计与问题解决.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丁念金.新课程课堂教学探索系列――问题教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4]徐洁.民主、平等、对话:21世纪师生关系的理性构想.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2).
关键词:高中物理 课堂教学 提问艺术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研究的是物质的基本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高中物理课程应体现物理学自身及其与文化、经济和社会互动发展的时代性要求,肩负起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那么,如何在此基础上加强高中物理教学呢?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多对学生加以提问,让“问”贯穿课堂,让“问”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问”中思考、探究、实验。通过“问”,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逐步树立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有效的课堂提问,往往能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问题世界,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相反,如果教师提问不当,会使学生情绪受抑,思维受阻,造成课堂“冷场”。恰如其分的课堂提问能使学生集中精力、积极思维,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我认为高中物理教师的提问应符合以下几个要求。
一、提问要面向全体,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
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于调动全体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期待,培养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例如,对成绩好的学生的提问要有一定难度,比如一些发散性的、综合性的问题,鼓励其钻研;成绩一般的学生则提问一般性问题,帮他们掌握书本知识、提高学习学趣;对于待进步生适宜问一些浅显的,如简单判断性的、叙述性的、比较直观的问题,并设法创造条件启发其思考,使其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二、提问时候题意要表达清楚、准确严密。
含糊不清的问题很难让学生展开思维,不确切的问题必然会产生多种回答而引起混乱。例如:已知磁场方向和导线运动方向,如何确定导线中的电流方向?此题因果关系不明,学生很难回答,是由于导线做切割磁力线运动而产生感应电流,还是由于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安培力的作用而发生运动?又如假设地球是一半径为R的球体,一矿井深度为d,已知球壳对壳内物体的引力为零。问:矿井底部和地面处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之比为多少?这题目存在问题,学生难以解答,因为地球内部的密度是不均匀的。所以要计算出这题目,必须先假设地球的密度是一样的。所以,要使提问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所提出的问题必须题意清楚、准确严密。
三、提问要以现实生活为背景,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课标指出:高中物理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家庭、社会中有大量学生感兴趣的物理问题,比如家庭中各种电器的物理原理;手机等交通工具中某些新装置的物理原理等。教师在提问时,应选择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问题。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物理课的亲切感,也有利于学生把所学物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结合起来研究周围的生活和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对家乡水电站进行调查,学生能够结合所学知识,进一步深化理解能量转化的估算、发电和配电设备、发电功率等物理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四、提问时要讲究效率,注重问题的质量。
在进行提问教学时,要注意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学中我们常可以看到,老师提出的问题非常多,学生很快能回答出来。但是,在进行当堂检测的时候,很多学生都不会。这种只追求课堂“热热闹闹”效果的方法是低级的,因为教师所提的问题没有任何质量,不需要学生任何思考能算出来,不能有效发展学生的思维。有时当老师提出问题之后,班级一片寂静,原因是所提问题太难,所有学生都无从下手。所以,这里我们强调在课堂教学中,所提的问题要有质量,既不能太简单,又不能太难,要实现当堂教学目标。提问时,一定要考虑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不能追求表面的热热闹闹,也不能教师提问是为了表现自己的知识是多么渊博,使得提出的问题学生一个也不会。总之,一句话,就是提问的时候,要让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桃子。
五、教师提问时,要富有感情,辅助以肢体性的语言进行。
师生之间的感情对提问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用和蔼可亲的目光唤起全班学生的思维,对那些注意力分散的学生多看几眼,使其预感到老师马上要叫他回答问题。还有教学提问时,不能只关注几个学生,要面向全体。要用鼓励和试探的目光和学生交换意见:“你能否站起来回答问题?”认真思索而没有结果者皱眉,害怕老师指名者低头,对问题已弄清者常微微点头,根据学生各种表现,教师找到点名对象。教师伸出右手,掌心向上,面带微笑:“好的,我们请这问同学试下。”学生回答正确,教师脸上要露出喜悦之感,伸出右手,掌心向下,做出结论:“很好!完全正确,谢谢你。”当学生回答不准确或不能回答的时候,教师要用鼓励的目光和表情,让学生感觉轻松。这样,虽然教师没有批评,但学生看到老师那种安慰的表情和目光,会感到非常惭愧,更认真地听讲。
1.应付性的提问,使得问题只浮于表面,直接告诉学生结论,这样的模式往往忽略了思考的过程,答案一般是“对不对”或者“是不是”之类浅显的答案.
2.问题含金量不高,没有针对教程提出相应的问题,具有盲目性和缺乏针对性.
3.提问过于简单模糊,表意不明,意思重复,使学生回答失去方向性.
4.跨度过大,无法顾虑到学生的思维习惯,缺乏层次感,学生回答的积极性不高.
5.提问模式相对单一,导致课堂气氛活跃度不高,学生回答问答的积极性大大降低.
6.教师在搜集答案的过程中,常以标准答案为标准,对学生回答的不同的答案不能给予相应的提示和解释,轻描淡写,一概而过.
7.没有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并且思考方式相对单一.
二、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有效提问”是能够引起学生对问题的重视,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课堂的效率的一种有效的上课模式.”有效提问”带来的是学生对自身学习的掌握情况的了解方式之一.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和上课的效率,将介绍两种物理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1.提问层次多样化,体现教学目的
学生的水平各不相同,为了能够使提问涉及到各个层次的学生,教师在提问上需要花更多的心思去设计问题,使得提问更具有层次性,便于学生吸收新的知识,例如以下这道题:
发射地球同步卫星时,先将同步卫星发射到至近地圆轨道a,然后经点火,使其沿椭圆轨道b运行,最后一次点火,将卫星送入同步圆轨道c.轨道a、b相切于Q点,轨道b、c相切于P点,如图所示.当卫星分别在a、b、c轨道上正常运行时,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卫星在轨道a上的经过Q点时的速度大于它在轨道b上经过Q点时的速度
B.卫星在轨道c上的速率大于在轨道a上的速率
C.卫星在轨道a上的经过点P时的速度小于它在轨道b上经过P点时的速度
D.卫星在轨道c上的角速度小于在轨道a上的角速度
针对该类型的题目,具体的提问可以根据以下的步骤带领学生进行思考
提问一:一般发射卫星的过程中,那种发射方法更能将卫星发射的更高?
提问二:一般情况下卫星绕着某一轨道稳定运行的同时,突然增加速度时卫星将如何进行运动,这涵盖哪种力学原理?
提问三:卫星在近地点处被点燃起火,点火前后卫星受到的万有引力和它做圆周运动所需要的向心力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从这点可以得出什么信息?
提问四:试分析点火前后,卫星在加速度和向心加速度之间的大小关系存在什么样的变化?
提问五:试分析卫星由近地点向远地点运动的过程中卫星在动能、引力势能、机械能方面存在什么样的变化?说出你的判断依据.
提问六:试分析卫星在远地处受到的万有引力和自身所在的圆周运动所需要的向心力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说出你所得知的信息.卫星的加速度和向心加速度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卫星从远地点到近地点运动的过程中,动能、引力势能、机械能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同学认为物理概念、物理公式、实验现象晦涩深奥,也有人反映在课堂上老师一讲就懂,可自己一做就错,应用起来很难。而物理第二课堂正好解决这一问题,假设我们用多媒体课件以动画的形式将物理概念表现出来,那么枯燥的物理概念会变得生动;如果给予学生一定的条件让他们去动手完成预期的目标,那么学生就会调用他们脑中现有的知识,使脑中烦乱的物理公式重新整理后进行实际应用,不但让学生的思路变得清晰,更巩固了他们的知识。这样,应用中逐步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主动寻求知识,有效的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也弥补了课堂知识的局限性。那么对于以后老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重点、难点,学生就会主动去了解和吸收。
二、高中物理第二课堂活动内容的选择
1.针对物理概念的理解选择活动内容
一个物理概念就是一个物理知识点的精练概括,物理概念不能只是记下来,还需要真正的理解。如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速率和速度的区别,左右手定则的运用,楞次定律的理解和应用,如磁感线在磁体外由南指向北,而在磁体内部则由北指向南,以及动量,冲量……等等一大堆让人挠头的物理问题。可见物理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是学生学习物理的一个难点。然而课堂教学受时间和空间等因素的制约,不能大量的再现这些物理概念以加深学生课堂所学物理概念的印象,因此,我们就可以通过物理第二课堂活动针对学生容易记反、记错的物理概念利用多媒体课件或师生共同探讨的方式,大量的重现和运用物理概念,使学生对于物理概念的理解达到举一反三和熟能生巧的地步。
2.针对实验教学的难点选择活动内容
首先物理实验是物理的基础,一切物理理论的真实性都需要靠实验来证实。但现阶段大多数的学生对实验结果的注重程度远远超过了对实验过程的注重程度,这对于学生未来深造是非常不利的。所以,针对实验课堂教学所遗留的问题,物理第二课堂可选取如制作模型、实验竞赛和实验知识问答等类型的活动内容,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实验过程的重要性。
其次,利用物理第二课堂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让学生亲历一些物理课堂教学的演示实验。如:在学习牛顿第三定律时,让学生到多媒体教室观看火箭发射的过程,组织学生课外制作水火箭,加深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理解;在学习日光灯原理的时候,老师在课堂上将日光灯发光的过程进行演示,而在实验课上学生没有得到亲历,因此对于氖管和镇流器的工作原理还是处在一知半解的状态。于是我们就可以通过物理第二课堂,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拆装,了解各原件的结构,再对比上课所学的知识,从而真正理解日光灯的发光原理。
3.针对物理知识的运用选择活动内容
物理教学强调的是学以致用,物理知识的运用是整个物理教学的重中之重。然而物理课堂以学为主,课堂上运用知识以考试为主要方式,这会让学生往往以应付考试为主,很难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真正达到学以致用。如在运用安培定则(也叫右手螺旋定则)中,既可让拇指指向电流方向则四指弯曲的方向就为磁感线方向,也可让拇指指向磁感线方向则四指弯曲的方向就为电流方向,学生往往只是记得一个判定的方法而忘记另外一个判定方法,在学习了左手定则和右手定则之后,更会把它们混淆起来,导致判定错误。所以,物理第二课堂活动内容的选择就可以针对这一方面,开展一些深入课本的动手制作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进行实践判断而最后得出结论。
三、高中物理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
1.物理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主要组织形式
物理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多种多样、生动有趣。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参加。物理第二课堂活动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开展科技制作活动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动手做实验是学好物理、培养个人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的一种有效途径。在物理的第二课堂活动中,进行小实验、小制作,是一种很好的素质教育活动。
(2)开展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也是第二课堂活动的一项内容.作为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他们所面对的主要是课本知识,所学到的主要是理论知识。要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是一个好办法。
学校可以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学生建立社会调查小组,以若干人为一组,挑选一个社会课题(课题可以由老师提供或由学生自己开发感兴趣的课题),比如可以针对一些社会现象,分发一些调查问卷,采访一些周边的人,收集一些信息,最后对所调查的课题做一个总结,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办法或建议,让学生融入社会,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
2.高中物理第二课堂活动遵守的原则
为了保证物理第二课堂有序、有效的进行。应遵守以下原则。
(1)实践性强的原则
在物理第二课堂开展的过程中,要不断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实践活动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的理论知识向实际能力的转化。
(2)促进教学的原则
物理第二课堂它不能替代课堂教学;所以老师在开展物理第二课堂活动时,不应该太注重它传授知识的作用,而更应该注重它促进教学的作用。
(3)因地制宜的原则
如在开展几何光学的物理第二课堂活动时,常会需要一些比较精密的实验仪器,而在一些条件较差的学校是没有这些仪器的,我们就可以寻找不同的办法自己制作一些力所能及的实验仪器来开展物理第二课堂,既达到了完成实验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4)因材施教的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的实施都会围绕着学生进行开展,物理第二课堂也应如此。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教法,不能只注重培养成绩好的学生或只注重提高成绩差的学生。
总之,高中物理第二课堂活动应该让学生真正参与、动手去感受课本中的知识,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本。只有这样,物理第二课堂才能谈发展,物理第二课堂才有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1]郑伟华.《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物理第二课堂活动设计及教育功能》[OL].2007.8.
一、研究的缘起
1.课改要求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运用题海战术应对考试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讨论学习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和新方法。对比新旧教材,不难发现,新教材增加了大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思考与讨论”专题,可见讨论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物理学习动力
学生学习动力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明确的学习目的,二是浓厚的学习兴趣。由于社会变迁,生活条件改善,一些中学生的学习毅力变得越来越弱,因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关键。教师可利用学生强烈的好胜心理,让他们参与问题讨论,认真钻研,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当求得知识后,学生的好胜心理就会得到满足,从而增强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力。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新教材中“思考讨论”栏目是在众多教师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和挖掘出来的,具有优选性和科学性。教师合理使用这些“思考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学习,不仅可使学生加深理解所学知识内容,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具有发散思维能力,才能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和采用多种方法通过不同的途径探求知识、解决问题。
(3)有利于开展研究性学习
学习讨论的内容并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有许多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在讨论时教师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这样,研究性学习就水到渠成了。在讨论时,学生可以体验到“科学家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培养积极探索的精神。同时他们还可以从教师和其他学生身上学到研究和思考问题的方法。
(4)有利于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在讨论中,教师和学生都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通过互相切磋甚至是争论,可以从多方面接受信息,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2.现状分析
小组学习式的课堂讨论,一般表现为教师依据教学情境进行问题设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教师创设的问题进行讨论,以解决问题为目的。问题是现在很多的物理课堂,热热闹闹的小组讨论,常常不能令人满意。究其主要原因,就是讨论问题设计得不科学、不适宜、不恰当。主要表现如下:
(1)讨论问题设置脱离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标准下,物理课教学目标的确定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考虑。有效的讨论问题设计要充分体现三维目标,即要紧扣认知目标,要着眼培养学生的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但实际教学中所设置问题往往与教学目标不匹配,其结果是课堂教学无效或低效。
(2)问题设置缺乏科学性
物理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追求小组讨论的形式,盲目设计缺乏探究性与挑战性的问题。例如,在人教版物理必修1《自由落体运动》课上,有教师设置分组讨论的问题是: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这一类型的问题没必要让学生讨论,因为学生在课本上就可以了解到。由于问题设置缺乏探讨性,小组讨论只能作为形式表现出来,看着表面热闹,徒有讨论之形而无交流之神。
(3)讨论问题设计脱离学生的实际
小组讨论的原则是因材施论。过于简单的讨论问题,学生容易缺乏讨论的热情与兴趣,一旦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学习动力就无法产生,进而失去小组讨论的深层次价值与意义。相反,有些教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脱离学生实际地设置一些“高不可攀”“深不可测”的问题展开小组讨论,也是不可取的。
(4)讨论问题设计过多或过频
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为了迎合新课改,既不考虑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也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一堂课多次地进行“小组讨论”,盲目设置大量的“问题”,认为这样才符合新课程、新理念。岂不知,过多或过于频繁的小组讨论会使学生手忙脚乱,疲于应付。表面的热闹实际上破坏了学习环境和基本的学习氛围,违背了课堂教学的本质要求。
二、讨论问题设计的基本原则
1.目标性原则
讨论问题的设计都要为一定的教学目的服务,有效的问题设计要充分体现三维目标,即要紧扣认知目标,要着眼培养学生的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讨论问题的设计应针对物理新课程标准,凸显知识的重点、难点,结合所教学生物理认知水平的实际,能围绕本课的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精心设计出一些语言精练、条理清晰、目标明确的物理问题。
2.启发性原则
设计讨论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不但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而且能激活学生认知上的碰撞,从而使学生进入一种悱愤状态,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学生个个积极地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去,积极分析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寻求方法。讨论的问题要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充分体现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从而达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讨论的效果。
3.适度性原则
教师设计的小组讨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挑战性。问题不能太难,不能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如果问题太难,学生会无从下手,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造成学生望而生畏的恐惧心理。但问题也不能过于简单,过于简单不假思索就能解决的问题,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这些问题经过讨论学习小组的努力应该能够得到解决。只有这样的难度才会激发出学生讨论的潜力,也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讨论学习。
4.趣味性原则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中学生正处于对任何事物都倍感好奇的年龄阶段,教师可抓住这一心理特征,能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趣味因素,从学生的身边、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精心设计出学生较为熟悉、倍感好奇的情境问题,学生不仅达到一种兴奋状态,而且也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三、讨论问题的设计实践
真正要组织好一次讨论,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事先必须做好充分准备。要精心选择讨论的题材,所选问题必须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内容,还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精心设计讨论的内容,本课题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讨论问题的设计:
1.利用“思考与讨论”设计讨论问题
(1)“思考与讨论”的讨论价值
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教材(试验修订本)对原教材进行了一系列的修订,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变化是增设了许多“思考与讨论”专题,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讨论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是本节重点知识的突破口,处理好这一栏目的教学无疑会大大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知识的获取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完成,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与能力。“思考与讨论”的设计是传统教学模式的必要补充,是学生巩固和发展知识的重要途径和培养创新意识的场所。
(2)讨论问题的设计
新教材中的“思考与讨论”问题是在众多教师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和挖掘出来的,具有优选性、广联性和科学性,所以很多教师只要对其内容略做组织与设计就可以,甚至有部分就可直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当然在讨论之前,教师要设置一些学生熟悉的情景,应使学生明确思考的方向和讨论的任务,从而提高思考与讨论的效率,例如必修1P25《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章节中设计了如下思考与讨论的内容:
本章节引入了全新的概念加速度,对加速认识的快慢与如何引入加速度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没有与加速度相关的知识,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很难理解加速度的概念,而加速度是力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高一年级物理课程中比较难懂的概念之一。教材中设立“思考与讨论”,创设学生比较熟悉的情景,比较小型轿车和旅客列车加速的情况,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且给出非常直观的数据,末速度100 km/h,小轿车到达此时速需20 s,而火车需要500 s。
教师在利用此“思考与讨论”进行突破重、难点时,可以进行适当的设计:
①教师创设汽车和火车加速的情景,给出100 km/h、20 s和500 s的直观数据(若能够利用动画模拟演示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②让学生利用所给数据分别计算出小轿车与火车速度变化大小、速度变化大小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③设置思考小问题“谁的速度增加比较快?”“它们速度平均1s内各增加多少?”
④引导学生讨论“速度”“速度变化”和“速度变化快慢”三个概念所描述的运动是不是一样的,并结合生活实例进行举例说明;
⑤学生归纳总结,教师点评。
通过引入情景,学生独立思考,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对“速度”“速度变化”和“速度变化快慢”三个概念有了进一步深入的理解,教师指导研究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是有意义的,所以需要引入一个物理量来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
(3)设计讨论的注意点
“思考与讨论”的一个重要作用是使学生熟悉和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教师应设法调动学生参与思考、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思考和讨论之前,教师应使学生明确思考的方向和讨论的任务,从而提高思考与讨论的效率;讨论过程中教师应适时加以质疑和激趣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扩散学生的思维,更有利于学生对全节乃至全章知识作更全面和更深层的理解。
2.利用“教材例题”设计讨论问题
(1)“教材例题”的讨论价值
教材例题是主要的课程资源之一,是师生展开教学活动的文本载体,教材中的例题都是经专家选定、又经专家充分论证了的。教材例题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典型,它代表了该节的主要内容和典型方法;二是基础,它选材常规,注重基本概念的掌握和基本规律的一般应用。同时,它还具有三大主要功能:①导向,教材例题大都比较基础,要通过例题教学将学生的视点引向教材,引向双基;②示范,它设计严格,画图及解答过程正确规范,给学生提供了解题的规范模式;③总结,例题的解答过程就是对本节知识的总结、复习和应用的过程,对当堂内容起到了及时复习的作用。
(2)讨论问题的设计
教材例题对培养学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教师要非常重视。但教材例题简单,学生就很容易轻视它的作用,并且兴趣不大。教师在这里就很有必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引导学生讨论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是对教材例题设置问题讨论,可以是让学生总结例题的思想方法,也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将习题进行改编,增强学生的开放思维。
例如,在必修1P85-86《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章节中出现了两道典型例题:
牛顿运动定律是整个力学的基础,是经典力学的核心理论。为此,利用牛顿运动定律解答力学问题就成为力学部分教学的重点内容。其中,将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问题分为情形相反的两种类型:(1)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求解物体的运动情况;(2)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求解物体的受力情况。
教材通过这两个简单的实例,目的是向学生展示利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包括解题过程中的一些物理思维等。教师在处理这类重点例题时要做到认真示范、分析与展示,包括板书的展示,目的是起到典型示范作用。示范完之后设计问题讨论:
①从知识内容与解题过程方面考虑两个例题存在的相似点与不同点。
②归纳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的一般思路与步骤。
③将例题适当的增加、减少条件或适当的变化情景改编成新题,并给出解决方案,与同组人一起讨论对比。
④学生归纳总结,教师点评。
通过以上问题的讨论,学生认识了牛顿运动定律的两种基本题型,初步形成了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物理思维与物理习惯,利用例题进行适当改编,可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
(3)例题设计讨论的注意点
对教材例题的教学千万不能就题讲题,而应该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物理思维与物理习惯,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只有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积极参加新教材培训,潜心研究教材,吃透教材,把握教材,才能为有效地组织教材中的例题教学打下基础,例题教学的精心设计,使例题的作用得以展示,真正发挥出例题应有的教学价值,是有效地组织教材中例题教学的保证。
3.利用“阅读材料”设计讨论问题
(1)“阅读材料”的讨论价值
新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较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是:在一些章节后面加上许多供学生学习的阅读材料。这些材料短小精悍,内容也十分丰富,主要介绍与物理学相联系的生活或自然中的现象,与物理学有关的新技术和新理论、物理学史上曾经发生的重大事件、一些典型的科学研究方法等等。透过它们,学生可以窥见窗外更精彩的物理世界――物理学前沿内容、思想和观点,还有那物理学家精彩的人生。
(2)讨论问题的设计
教师可以利用部分阅读材料很好地设计讨论的内容,通过挖掘阅读材料,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学习的实践,让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平常的物理学习中,“阅读材料”却往往是一个被师生遗忘的角落。笔者在近几年的高三物理教学中,遇到一些模拟试题,和教材中的“阅读材料”联系紧密。仔细研读近年的高考试题,更能从中体会到“阅读材料”在高考试题中的作用,现举例说明:
例如,必修1P77《牛顿第二定律》章节中的“利用动力学方法测质量”的阅读材料:
该阅读材料是让学生体验牛顿第二定律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价值,其次从分析问题来说,也是课堂教学的一点延伸。所以教师在设置讨论问题时,不能将其在新课中设计讨论,因为学生才刚刚建立牛顿第二定律的概念,虽然学生感兴趣,但难度较大,教师可以考虑将其移至下节课,设计成牛顿第二定律应用――简单连接体问题进行讨论引入,但要让学生在课前有所准备,教师可以事先设计一些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①若分别研究物体1、物体2,它们的受力情况怎样?
②物体1与物体2可以当做一个整体吗?若能整体受力情况怎样?若不能,请说明为什么?
③物体1与物体2分别在做什么运动,它们的运动情况一样吗?
④牛顿第二定律适应单个物体,对两个物体也可以适应吗?
⑤学生归纳总结,教师点评。
学生经过以上问题的独立思考之后,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教师再适当地引导进行课堂讨论。再分析简单连接体时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测质量问题,学生就有话可说,并且化整为零,将一个难题分解成一系列的小问题,让学生将这些小问题联系起来讨论更高层次的问题――如何测质量,这样就达到我们讨论的目标。这样顺利引入新课――简单连接体问题,让学生总结归纳类似问题的处理方法。
(3)材料设计讨论的意义
编制阅读材料让学生讨论学习,既有利于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又有利于形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就在身边,增加了教材的具体性,也能转变学生就书本论书本的狭隘学习观念,逐步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因此,教师应走出认识误区,克服传统应试教育带来的惯性影响,积极地创造条件、制订计划,通过多种手段、多种途径,挖掘这些材料丰富的教育内涵,切实开展好“阅读材料”教学,使之真正体现出强大的教育功能。
4.利用“生活实例”设计讨论问题
(1)“生活实例”的讨论价值
利用生活实例设计讨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物理建模能力。传统的物理教学只重视纯知识的教学,教学都为了使自己讲得清、讲得多,经常把自己的思维让学生套用,强加于学生,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有效训练,思维能力得不到有序发展。久而久之,学生只会处理已简化了的物理对象和理想化的物理模型,遇到实际问题就不知所措。因此,教师就可以结合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创设问题情景,组织学生讨论,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抓住主要因素,提取物理对象和物理模型的能力。
(2)讨论问题的设计
物理来源于生活,理论联系实际,是真正学好物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最有效的途径。许多学生看到生活应用的题目常常觉得一筹莫展,无从着手分析,实际上就是物理实体模型建立不起来。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当中要多引导学生讨论生活中的实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例如,中国著名体操运动员童非,首次在单杠上实现了“单臂大回环”,用一只手抓住单杠,伸展身体,以单杠为轴做圆周运动,童非的体重为65 kg,那么,在完成“单臂大回环”的过程中,童非的单臂至少要承受多少的力。(g取10 m/s2)
教师可以对类似的生活应用题精心地设计,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解决:
①童非可以作为质点处理吗?若能,怎样确定圆周运动的半径?
②童非做的是单轴圆周运动,在此过程中,受力情况怎样?满足机械能守恒吗?
③童非在圆周过程中在哪个位置单臂受力最大,为什么?
④童非在圆周运动中当在什么条件下在最低点受力最小?
通过以上问题的讨论,学生在这里认识到把体操运动员看作一个质量集中在质心的质点,当他做“单臂大回环”时,相当于轻杆一端连一小球,另一端绕轴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这样物理模型就清晰了。
把生活实例引入高中的物理教学实际上就是把学生个体能够看到的、体验到的生活信息、生活模型作为教学案例,通过这些和学生息息相关的信息激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求知欲、好奇心以及探究欲,从而提高物理的课堂教学质量。
(3)实例设计讨论的注意点
利用生活实例进行讨论问题的设计时,教师一定要利用好学生原有错误的物理认知,特别是建立新的物理概念。学生在学习物理概念之前,已经在生活中对客观世界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形成了一系列概念。可是,生活中的经验和感受有很多只是一部分或在某一条件下才是对的,这些概念往往是片面的,有些甚至是错误的,这就是错误的物理认知。学生的错误物理认知具有顽固性,与物理科学概念的形成是相互抵触的。我们只有让学生体验认知冲突,化解学生顽固的错误认知,才能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
四、成效
1.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有效的课堂讨论吸引了最大数量的学生去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调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在畅所欲言的课堂讨论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使得物理知识和规律技巧更容易被吸收、掌握。展现自我获得的成功感,使得学生更容易建立自信心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并投入到讨论所需的学习积累过程中去。
2.有效地避免两极分化
由于讨论对象的广泛性,能避免那种后进生一学期难得有几次被提问的机会,老师或同学间的鼓励或安慰,对难度不大的问题持有的观点得到老师或同学的肯定,能联络师生情感,激励他们的学习热情。在学生回答中教师都及时地作出评价,学生互助共赢。讨论过程中学生见多识广,能普遍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3.培养学生敏捷的物理思维能力
在问题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弄懂知识点的相互联系,还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回答、比较自己和其他同学的答案以及老师指出的正确解题思路,使学生的分析、概括、抽象、推理等思维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加强和提高。
4.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结果的有效更能体现和证明教学过程与方法的有效。课堂讨论是针对学习事件中起内因作用的学习本体的一种激发手段,其有效性直接体现于学习事件成功的必然性。有效的课堂讨论应该使教与学更有效率,即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和规定的时内,快捷扎实地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落实教学计划。
5.利用教材,挖掘教育意义
有效的课堂讨论更有深度和广度,在达成教学目的的同时,还能发掘出教材中相关内容所蕴含的物理教育意义,让学生获得积极的精神体验和情感体验并深受教益。可以通过课下搜集阅读资料,课堂讨论挖掘,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物理教育。
五、反思与展望
1.研究教材,精心备课
一般来说新课要求在三十分钟内讲授完,而讨论需要时间,这无疑对教师的备课又提出较高的要求。所以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必须十分重视钻研教材,对每个章节的目的要求、系统性和重点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只有精心备好课,授课时才能做到“精讲巧问”。上课要讨论的问题,教师在备课时就应精心设计好,要注意问题的形式变化,考虑问题的难易程度,还要预见答案和可能出现的错误或模糊答案以准备应变的办法。
2.了解学生,有的放矢
了解学生不仅仅是能直呼每个学生的姓名,而且对每个学生的成绩优劣、已经掌握的知识与经验情况、思维能力以及上课注意力等情况都必须了如指掌。什么样的问题哪类学生可能答出什么答案,向哪类学生提问再由哪类学生来纠正或补充,教师也必须在提问前就应心中有数。同时也需考虑设计的讨论问题是否适合学生进行讨论、把握讨论的深度、采用恰当的方式让学生完成讨论等。
3.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中学生特别是高一学生,他们对物理实验、模型、活动挂图、多媒体动画课件等教具都抱有极大的兴趣。每节课选用合适的直观教具,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着良好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设计讨论问题时一定要利用好学生的心理特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4.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讨论
课堂讨论能否顺利有效除了教师精心设计讨论问题外,还要善于组织学生讨论。如果教师毫无组织地放手让学生去讨论,学生不仅讨论不到要点,反而浪费大量时间,并会导致课堂纪律的松弛。要顺利有效地组织一次讨论还需要解决很多问题:如何建立合理的讨论小组、如何把握合适的讨论时机、如何创设和谐的讨论氛围、如何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等等,这些将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实践。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地组织学生课堂讨论,对于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培养思维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都行之有效。特别是对新教材,根据大纲要求,物理课时减少,很多结论性的问题都必须靠教师的诱导和学生的思维去解决,这对教师的“精讲巧问”和学生的“勤思巧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采用问题讨论的教学方法尤为合适。
参考文献:
[1]朱恩红.物理教学问题设计的原则与方法.中学生数理化,2011(12).
[2]钱华.对教材例题的高效教学设计与思考.中学物理,2012(03).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319-01
在课堂教学中,巧妙设立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是促进学生学习,提高注意力的较好途径。有效提问不仅是对知识反馈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意识、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巧妙设立问题,打造高效课堂。
一、物理课堂教学中采用问题教学法的意义
1、巧妙设立问题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学习知识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为了检验学生对上节课内容掌握的好坏,教师可以针对上节课所学过的知识出几道习题,如果学生能够正确回答问题,说明已经掌握上节课所学的知识,而如果学生回答不正确,那说明对上节课的知识学习的不够透彻,这时教师要进行再次讲解。反复讲解,不仅能够让不会的学生学会知识,还可以让已经学会的学生加深印象,促进其更好地吸收知识。同时,通过问题的引入能够将内容更好地呈现给学生,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2、能够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
问题教学的运用,不单单是教师设立问题,学生回答问题,还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出题,出题的基础是对教材内容十分熟悉,这就无形中促进了学生学习,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另外,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加入主观内容,不是为了回答问题而回答问题,而是为了加深对教材内容的学习而回答问题。不同学生针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思考方法,通过对多种思考方法的了解,学生能够从不同方面理解知识,这就无形中提高了创新能力和综合学习能力。
3、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促进形象思维能力的提升
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合理地设立问题,能够让学生通过问题对知识进行深入的剖析,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潜力,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例如,在中学物理教材中,很多教材中都有“试一试”、“想一想”、“猜一猜”等题目,这些题目一般都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扩散性,如果教师能够合理利用这些题目,为学生讲解知识,那么就很容易激发学生思考欲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高效物理课堂教学中问题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1、创设趣味性较强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物理课程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如果教师单纯进行教材知识的讲述,容易引起学生厌倦,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培养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创设趣味性问题,将知识点融入有趣的活动情境中,并通过问题的提问促进学生学习,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例如,在学习“浮力”这方面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首先为学生创设情境,讲解《泰坦尼克号》中沉船的故事,通过有趣的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分析为什么如此大的一艘船会沉默,为什么海水不能将船浮起来等等。听完故事之后学生都深深地沉浸在想象中,想起自己小时候玩的纸船,并对这方面的知识有了极大的兴趣,亟待想了解大船沉默的原因,于是都开始了主动的分析和探讨,这样的课堂无疑是高效的。
2、创设启发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启发性问题是指所设立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能够联想到其他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全面学习。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如果物理教师设立的问题具有较强的启发性,能够让学生触类旁通,那么就能提高知识的关联系,促进学生学习。另外,启发性的问题能够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性。
例如,在学习“机械波的传播”这方面知识的时候,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晰地掌握质点振动速度和波的传播速度不同的知识,教师可以设立这样的问题:“取一个长度为一千米的木棍,让其在一秒内向前方水平移动一米,请问这个木棍的速度是多少?这种运动形式波传播的距离和速度各是多少?这样设立问题,将复杂的波动知识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木棍来解释,不仅通俗易懂,而且具有较强的启发性,很好地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升。
3、设立具有层次性的问题,提高学习效率
物理知识具有较强的连贯性,因此,在授课中教师要合理分析问题,设立具有概括性,并且能够将相关知识点联系起来的问题,可以循序渐进、由浅及深地增加问题的难度,促进学生理解。
例如,在学习“串联电路”这节课程的时候,设立这样的问题:“夏天我们经常用到的电扇为什么有些风速大,而有些风速小?”、“电扇的风速是受到什么因素影响的?”、“如何改变电流大小?”、“应该运用什么方法来改变电阻的大小?”等等,由上述问题可知,每一个问题之间都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并且问题难度逐步升高,只有彻底理解了前面的知识,才能正确回答后面的知识。这样对于学生来说,能够更好地学习知识,层层推进,不仅能够加深学习印象,而且可以提高理解效率。
三、结束语
问题教学法是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方法,但是问题的设立也具有一定的难度。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立适度的问题,不仅不能难度过高,打消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能难度过低,失去应有的意义,这样才能建立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引言
21世纪是充满挑战的新世纪,人的素质和能力已成为人们重点观点的对象,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人的能力和素质的提升离不开教育,这也对我国的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和创造力资源的长幼、配置,知识的产生、分配、使用为重要因素的经济,它说要求的人应是具有高知识水平、高技能和高创新能力的人”。培养创新能力需要从小做起,中小学的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阶段,特别是中学阶段的创新教育可以看做是促进学生学科创新能力发展的核心。教育工作需要在教育活动中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日常教学的一部分,从而更好地探索出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新方式。本文以高中物理教学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如何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首先需要对学生创新意识进行培养,使学生将创新思维和理念融入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其次课堂是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阵地,因此,为了使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活动能够更好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就需要对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方式比较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变革,着重将探索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模式应用到课堂教学活动中。除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转变陈旧的教学模式外,教师还需要对自己的创新能力进行提高。
2.1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2.1.1培养学生的广泛兴趣
诺贝尔说过:各学科彼此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为了解决某一个科学领域的问题,应该借助于其他有关科学知识。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让学生主动观察、分析和研究自己身边的事和物,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所发现的问题。除了对生活进行观察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多接触一些其他学科知识,让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发现各学科之间的内在关联。学生的学习兴趣广泛了就能够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2.1.2培养学生鲜明的个性特征
由于每一个学生受生长环境、学习方式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在心理个性上表现出各自差异性。对于高中物理教师来讲,就需要将学生的这种鲜明的个性特征表现出来,让他们在面对难题时能够有坚强的毅力,能够对问题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能够对他人的结论持怀疑和否定态度,能够在不断否定中发现问题的本质。
2.2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要进行创新、有所创新就必须改革原有的陈旧的教学模式。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笔者认为,虽然教学模式没有一个明确定法,但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教学模式,从而服务于课堂教学的改革。
2.2.1自学加指导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不仅要学会知识而且要会学知识。在学习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加以有效指导,从而使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较好的提升和显现。这种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从而为以后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基础。
2.2.2提问与讨论结合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突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目的提出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讨论激发学生思维。这种教学模式能够使师生之间的互动、生生之间的互动充分体现出来,有利于学生在训练思维能力的同时达到相互借鉴的目的。问题与讨论的教学模式有效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课堂讨论过程中,学生就可以对某一问题进行多方面思考,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改变自己原有的态度和观点。
2.2.3引导与探究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独立思考和探究,从而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关联与规律。例如在学习了胡克定律的实验之后,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用牛皮筋自己制作一个“土弹簧秤”。这种要求会激发起学生的极大兴趣,还能够使学生对问题进行不断思考,从而将知识更好地深化和吸收。
3.结语
以上所提到的几种教学模式相互之间是有联系的,我们需要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创新的方法和途径进行探讨,从而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创新性教学活动,更好地构建起创新教学的模式。总之,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教师不断努力探索和实践,积极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不片面追求升学率,对应试教育做出自己的理解和尝试,使学生能够在学会知识、掌握知识的同时能够利用知识,将物理知识的应用技能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人才培养[J].教育研究,19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