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4 15:23:2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新闻类职称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课程设计是综合一门或多门课程知识的实践性环节,是学校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对于电气控制类专业,比如自动化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专业,常见的课程设计有计算机程序课程设计、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电气工程综合课程设计、可编程逻辑控制课程设计和工业控制系统综合课程设计等,大部分课程设计都具有“硬件和软件相结合”的特点,实践性和实用性很强,与企业需求结合非常紧密,契合度较高。基于该类课程设计的特点,在课程设计教学中,笔者打破原有的课程设计教学思路,采用与企业深度合作,将企业需求职位的专业和技能要求融入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其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课程设计的内容结合相关企业的某个工程项目,教学过程尽可能与工程项目的运作过程接近,使学生熟悉工程项目的运作流程和不同职位的工作内容和专业技能要求。学生以团队合作的形式,由3~5人组成一个工作小组,根据企业需求,每位成员都有相对独立的任务分工。通过这种方式的课程设计,学生可以对企业的需求有深入的了解,对自己的能力有进一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专长和爱好,学生可以尽早明确自己的工作方向,完善个人的职业规划,最大可能成为企业需求的综合性人才。
1.2基于企业需求的电气控制类专业的职位
在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模式中,课程设计的过程尽可能与企业中工程项目的运作过程接近。根据对企业职位设置的调研,笔者将该教学模式中团队中各成员的职位和任务说明如下:
(1)项目管理工程师是一个团队的核心人物,负责制定和管理项目进程,组织必要的讨论和会议。对于项目管理工程师而言,如何调动团队内每个成员的工作积极性,最大程度地发挥成员的专长是其主要任务。可见,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个人魅力最为重要。这个职位为学生毕业后的个人创业或某些管理职位提供了基本的训练。
(2)硬件工程师和软件工程师完成整个项目的核心技术工作,包括系统的方案设计、绘制图纸等。在国内外倡导工程教育的背景下,工程师的工作尤其要与企业需求和行业规范相结合,指导教师对软硬件工程师的具体工作提出严格的要求。
(3)外观或结构设计师需要机械类专业的知识,不是电气控制类专业的主要学习范畴,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将机械类与电气控制类专业的学生进行混合,组成一个更加专业的团队,不仅有利于更好地完成任务,而且扩大了团队成员的知识面。而且,一般情况下电气控制类专业的学生也会学习机械制图(或AutoCAD),若设计要求不是很高,他们也能完成任务。
(4)销售工程师在企业人员的职位中也是比较重要的角色。在我校电气控制类专业的毕业生中,有不少同学都从事市场或销售方面的工作。一方面企业需要有该类专业背景的毕业生,另一方面电气控制类专业某些学生善于言谈,亲和力强,更喜欢做与人沟通的工作。销售工程师需要掌握一定的销售理论,做全面的市场调研,提炼产品特色和产品卖点,制定完整的销售计划。
(5)秘书的主要任务是会议记录,制作项目陈述PPT,撰写论文等文字性工作。从方案设计开始,秘书就开始构思并撰写论文。秘书的工作是整理和总结资料,大部分的文档原始资料都需要其它成员提供。秘书需要经常和每一个成员沟通,尽量按照毕业设计论文的标准完成课程设计论文的撰写。
2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模式的实施
2.1对课程设计团队的要求
团队人数要适宜,若人数过多,任务分配不均,必然有成员的工作较轻松,易偷懒,造成不团结;若人数过少,每个人承担任务较多,不能起到成员间交流合作,培养良好职业素养的目的。经过实践,根据任务复杂程度,一个课程设计团队的组成人数以3~5人为宜。团队中每个成员根据需要可以承担多项工作,比如项目管理工程师可以兼任其他任何职位,外观设计工程师兼任销售工程师,采购人员兼任秘书;而软件和硬件工程师一般独立设置,而且在项目软件编程任务较多时,可以采用模块化设计,由多个人共同承担。团队内每位成员按照分工都有自己明确的工作任务,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且,由于是团队工作的性质,团队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在工作过程中每位成员也会强烈地感受到集体的凝聚力和荣誉感。在这种情况下,个体能力强并不意味着集体的成功,只有大家团结合作、互帮互助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因此,在做好课程设计的同时培养了成员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团队协作意识。
2.2选题要求
多数应用型大学的电气控制类课程设计都是诸如电子钟、交通灯的控制之类的小题目,设计题目单一,与专业技术的当前应用脱节[4],而且容易查找到现成的资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由于以团队形式工作,人数增加,可以适当地增加课程设计题目的难度。课程设计选题可以结合教师科研项目,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并能为其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性选题最好。比如在单片机系统课程设计中,与某企业合作,设计题目为“多功能电压力锅”;在工业控制系统综合课程设计中,与某自动化公司合作,设计题目为“恒压供水系统的PLC控制与远程监控”[5]。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不满足于只考虑软硬件是否能实现任务要求的基本功能,还可以在图纸的完整性和规范性、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等方面提出更高的工程要求。
2.3工作流程
在课程设计实施过程中,教师引导团队的工作过程尽可能与实际项目的运作过程接近[6],在任务量、时间节点等方面制定详细的计划,使成员在具有一定压力下,既紧张又有条理地完成任务。课程设计基本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小组会议是一个较为正式的环节,由项目管理工程师主持,秘书做会议记录,指导教师或企业工程师以及组内成员参加,目的是引导学生明晰工作目标和工作内容,合理安排时间,顺利完成任务。在第一次会议上,项目管理工程师陈述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各成员分别总结前期研究内容和明确后期的工作步骤和内容,并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在团队成员分工后,项目管理工程师也可以根据需要多次组织会议,秘书做好会议记录,为最终的论文提供素材。指导教师在以学生主导的会议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培养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有计划地学习、研究问题,综合运用自己的理论、专业和实践知识进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7]。指导教师通过提问掌握每个学生的工作进展情况,并对存在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启发,鼓励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各成员总结自己的阶段性成果,提出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成员之间充分沟通。项目陈述和答辩环节是课程设计创新模式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培养学生总结能力、表达能力和PPT的制作和展示能力,使其学生在公众下能够不怯场,敢于表现自己。
2.4考核与评分
在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思路和创新模式的引导下,考核也要更新观念,要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借鉴荷兰高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方法,不仅注重基于任务分工表现出的实践应用能力,而且还要兼顾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展现的思路创新、表达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8]。由于课程设计的教学时间一般为一至两周,所以考核与评分不能过于繁琐,笔者在两轮课程设计实践基础上总结了一套与培养目标一致、相对公平和便于实施的考核评分方案,如表1所示。个人的最终成绩是由小组成绩和个人成绩两部分组成[9],各占50%,其中小组成绩由指导教师根据不同分项及其权重给出,个人成绩由指导教师和组内成员共同给出。组内成员互评均分权重为0.2,这个独创的考核细节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工作热情并营造了工作团队内互帮互助的和谐氛围,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模式的支撑体系
(1)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对于应用型大学而言,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要培养出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建立一支综合素质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而大多数教师从学校毕业又进入学校授课,本身没有在企业工作过,教师的工程素质和实践经验不足,具有丰厚工程背景又有学术水平的“双师”型教师尤其缺乏[10-12]。一方面,可以建立教师有计划分批次轮流到企业锻炼的常规制度;另一方面,吸引企业的优秀工程师兼职或全职到教师岗位,充分发挥其多年来的企业工作经验。
(2)重视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解决实践教育缺失的根本途径[13-14]。一方面大力吸引企业参与到高校实践教学过程中来,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上广泛征询和适当采纳相关业内专家的意见;另一方面,增加学生在企业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和专业拓展课程的学习机会,理论联系实际,开拓视野,拓宽思路,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灵感,为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模式提供强有力的实践平台支撑。与相关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良性循环,最大可能实现更多学生毕业和就业上岗的零过渡,校企共同培养“适销对路”的应用型人才。
(3)开设公共选修课。公共选修课是高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综合素质培养课程,对学生知识结构完善,知识面扩大,兴趣和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有重要意义。对于工科专业来说,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开设如市场营销、会计、社交技巧等人文类和经济类选修课,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学生也可以结合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科学地进行选课,为将来的职业储备和积累知识[15]。
***中国免费-免费论文|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资料|专业论文:/
电子机械13民法33通信学4统计学完文化战略3
农林学完新闻传播5法学理论22
**在线-论文,免费论文,毕业论文,医学论文,职称论文
51lun-/
**中国51在线免费论文资源下载网-各专业毕业论文,奥运会论文,2009各..
**,毕业论文,论文格式,中国,免费/
*****(/)
***体育论文-教育教学论文-中教网:/Jylw/Sxlw/
**/一级
[工程材料论文]第一页
行政法17
(***),毕业论文,论文格式,中国,免费
数学论文2[人力资源管理2管理论文2
国际贸易149由后到前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免费论文,毕业论文,各专业论:/
国际金融完
护理427由后到产前
管理体制7
历史学9
外汇11
审计2
政治其它相关7中间
民主制度完
医学28
经济理论8
平面设计室内设计5从后到前网站设计完
市场营销10
农村研究22
现当代文学2
(五)考核标准没有严格区分
新《规定》第二条:“本规定所称公务员考核是指对非领导成员公务员的考核。对领导成员的考核,由主管机关按照有关规定办理。”虽然该条款规定了领导类与非领导类公务员的考核,但没有对非领导类公务员中不同工作职位的人员采用不同的标准考核。比如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和司法类的公务员工作性质、工作要求和责任大小都不同,对他们的考核采用同样的标准显然不合理。
(六)公务员的考核救济制度不完善
新《规定》第十四条:“公务员对年度考核定为不称职等次不服,可以按有关规定申请复核和申诉。”该条款规定了不称职公务员有权提出复核和申诉,加强了对考核中公务员的权力保障,但对其他等次的公务员却没有规定有这项权利,如被评为基本称职的公务员对考核结果有异议,自认为工作认真,完全达到称职等次,那么他的权力就难以保障。
三、完善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的对策探讨
(一)科学设计考核指标体系,并尽量具体化、数量化
首先,要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制定职位说明书,使每个公务员都有明确的职务、责任、权力和应有的利益,为公务员考核提供科学依据。其次,对定性的指标尽量进行量化。将德、能、勤、绩、廉五个大指标根据工作和任务的实际给予细化,达到可操作化的程度,同时确定考核指标的权重,以体现以实绩考核为主的考核思想。例如:“能”这个指标可细分为专业知识、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谈判技巧、上进心以及其他专业技能等,再对各小指标进行相应的行为描述,可参考法国记分考核方法,通过与实际情况相比较给定合适的分值。考核标准量化后,在考核中既容易掌握,又便于分出高低,避免了单凭主观意愿给被考核者评定等级。
(二)适当增加考核等次,完善激励机制
我国公务员考核结果分为四个等次,大多数人都集中在称职等次上,优秀等次的人员一般都按照所给比例确定,基本称职和不称职两个等次的人员所占比例很小,不能反映我国公务员实际情况的复杂性,考核结果的激励功能也难以全面体现。对此建议在优秀与称职两个等次之间增加良好等次,来区别称职人员中一部分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都比较好的公务员与一部分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都比较差的公务员,做到考核结果的公正、合理,进一步完善考核的激励功能。
(三)考核确定的优秀人员比例应与单位工作目标完成情况挂钩
笔者认为,新《规定》中无条件地规定了各个参加考核的机关单位优秀等次人员的比例,为机关单位不管工作优劣,一律按人数分配指标提供了法律依据,这明显背离了考核的目的,削弱了考核的效果,因此,笔者建议考核确定的优秀人员比例应与单位工作目标完成情况挂钩,即先制定本部门的总体目标,然后按照本部门总目标的完成情况确定适当的比例。比如,较好地完成了或超额完成了总目标的单位,可按20%的比例确定优秀人员,而没有完成目标的单位只能按10%或更低的比例确定优秀人员,这样能达到奖优罚劣、评先促后的效果。
(四)强化绩效考核结果的使用,使考核结果的运用与考核目的相符
我国公务员考核的根本目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客观公正评价公务员工作态度、工作状况和工作绩效,判断其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性。二是为公务员的奖惩、培训、晋级增资提供依据。三是培养、发掘优秀人才。目前,我国公务员的考核结果主要应用于人员的升、降、奖、惩,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发挥了激励竞争的作用,但要注意考核的目的不光只是激励人员,如果考核结果不能有效转化为对公务员的进一步培养、发展的途径,那么考核的激励、竞争作用会变得没有意义。因此,考核结果的运用要与考核的目的相符,不仅要切实与薪酬、晋升、培训、奖惩挂钩,还要与公务员的职业发展相联系,让公务员在为组织作出贡献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自我实现感。
(五)实行分类考核制度
长期以来,面向高考的应试教育使得一些英语教师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情感体验,阅读教学缺乏具体的情境,枯燥乏味。教师与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没有得到重视,相对薄弱。而微课则能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丰富的语言情境,让学生接受更多的视觉与听觉上的刺激。微课中可以展示多样的外国文化背景,更易于呈现教学重难点及疑点,有利于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联想发散思维,从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一、微课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实践
1.微课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运用的原则与策略
(1)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合理分析利用教材,或延伸补充课外知识,从而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要明确《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对高中生学习英语的具体要求,例如: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侧重学生语感增强基础上的阅读策略的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与处理信息能力的形成。现行的高中英语教材中,几乎每一单元都是篇幅较长的阅读文章,仅仅靠文章中的一些插图和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理解文章的背景及主旨要义。因此,微课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具体形象地了解外国的风俗人情、政治文化背景等,明白文章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文本内涵的欲望。①
(2)教师须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处理好重难点与疑点,因材施教,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微课在课堂中的运用。教师要通览教材,深入分析文章结构,通过课前与学生的充分讨论来研究分析让学生费解的知识障碍,最终确定采取合适的微课类型,或启发,或讲授,或问答,或讨论等。对于农村高中的学生而言,英语生词与句式语法的不解仍是造成英语阅读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教师在微课中最好能够以生动具体方式的呈现知识点,帮助学生梳理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和句式结构,为学生扫清语言障碍,进而提高阅读效率。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教师要制作或收集不同难度的微课资料,以满足全体学生的需求。②
(3)教师要善于及时进行微课教学评价,注重学生的反馈交流,以期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调整修改微课教学的计划和内容。评价方式要灵活多样,教师可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或者测验、提问、问卷等不同方式来评价微课在阅读教学实践中的效果。教师要善于总结教学经验,积极与组内其他英语教师共同探讨微课与英语阅读教学的最大融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英语能力的 提升。
2.微课课例设计及说明
(1)文本介绍与分析
本案例选自人教课标版必修5第二单元的Reading部分Puzzles in geography。本课的话题是“英国”,主要从地理、历史、政治、文化等多角度讲述了联合王国的形成、发展,以及它的风土人情和人文景观。如果通过几个微视频展开教学,直观地向学生介绍有关英国概况的知识,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篇章结构,理解文章内容,从而使学生对英国形成一个比较详实的认识,拓宽其知识面,深入理解和领悟英国文化习俗。
(2)微课设计及说明
①情境导入微视频
Step1:Presentation
Play a piece of famous music about Scottish bagpipe and show some pictures of the UK (Big Ben,London Bridge,St Paul’s Cathedral,Westminster Abbey,Buckingham Palace, Royal Observatory in Greenwich,Scottish soldier,Karl Marx) .
Step2 :Talking
Teacher asks students some questions (give some explanations and show some related pictures): How many countries does the UK consist of ? Who rules the country: the Prime Minister or the queen? What are the provinces called in England? Which is the longest river in England?
Then teacher says : The UK is famous for the things mentioned above and many other things. So there are a lot more things for us to learn .
【设计说明】播放图文并茂的视频可以激发学生了解英国的兴趣,增加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利于拓展视野和英语课外知识的积累,也可了解学生课前掌握的程度。微视频为学生传递了更多的信息,师生之间的互动增强,学生能较快地进入学习的状态。
②整体阅读理解微视频
Please divide the passage into three parts and write down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t.
Part1: (Para. 1-3) What England includes; about Great Britain; the UK
Part2: (Para. 4-5)The geographic division of England into zones,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Part 3:(Para. 6 ) The cultural importance of London
【设计说明】此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对全文有一个总体的把握。通过教师提纲挈领的思路点拨,让学生学会整体阅读的方法,抓住全文的重点,加深对全文结构的理解。
③关于英国历史发展及英国文化的微视频:
The UK:consists of four countries: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The four groups of invaders: ar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nd________.
The Romans left their________and________.
The Anglo-Saxons left their________and their________.
The Vikings influenced the________and________.
The Normans left________and________.
【设计说明】以列表的方式呈现文章的具体内容,更直观形象,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细节。
二、总结与建议
微课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微课资源的适当运用也为英语课堂阅读教学带来了别样的生机,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然而,微课毕竟只是一个讲 解碎片化知识点的短暂的活动过程,并不能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单纯依靠课堂上微课的应用,很难快速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③因此,教师还需不断探讨学生在课外使用微课的有效性,以及注重教师自身对于微课实践经验的积累等。
1.力求微课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的紧密结合,相辅相成。教师应明确微课的使用对学生而言,仅仅是一种激励机制,而非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教师可以展示易于操作、画面精美、动静结合、有独特亮点的微课教学课件,但不提倡为搞形式花样而将微课作为课堂主体的本末倒置的课堂教学,因为这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创新思维能力,更违背了英语阅读教学的规律。
2.探索微课在学生英语课堂外的运用,促进个性化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目前大多数高中班级的学生人数较多,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关注往往难以面面俱到。很多学生课堂上难以消化的问题也经常搁置一旁,羞于请教老师。因此,学校应积极创设技术条件,让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学习困惑将课堂上的教学难点,如语法语音、句式结构等微课资源,上传至网络资源平台,供学生不断复习揣摩。同时,教师还应发挥引导监督的作用,及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学生养成通过微课解决英语学习中疑点难点的好习惯。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 一论文 网专业写作职称论文和毕业 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 T]
3.教师要提高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交流经验,开发校本微课专题。微课在教学中的运用日益广泛、频繁,英语教师应与时俱进,学习先进的微课制作方案,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同时,还可与其他教师共同研究开发适合学生学情的微课专题,例如阅读技巧微课专题(语法分析、词汇联想、篇章结构、寻找主题句、揣测主旨),文本阅读微课专题(故事类、小说类、新闻类)等等。微课专题系列的开发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要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自主选择学习。
一、《人民新闻》和《网易新闻》的客户端比较
1、整体框架
《人民新闻》客户端的版块划分较为简洁,一级菜单分为:我的头条、新闻、深度报道、更多(用户体验),其中新闻这一栏下面又分为:要闻、社会、观点、经济、军事、科技、历史、体育、娱乐、健康、时政、国际等12个子栏目。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头条、新闻、本地新闻、深度这几个版块都采用了相似的呈现手法,即顶图头条都采用大图加标题,其余内容则是小图加标题加导语。《网易新闻》客户端与《人民新闻》的板块设置不同,它按照新闻、订阅、跟帖、图片、投票这几个内容版块来进行内容划分。其中新闻版块下设有头条、娱乐、体育、财经、科技、军事、历史等36个子栏目,图片版块下设有热点、独家、明星、体坛、精美等5个子栏目。在内容的呈现手法方面,《网易新闻》与《人民新闻》新闻版块的表现形式基本相同。值得一提的是它的两个特色栏目。一个是跟帖版块,它是采用标题加评论的形式按照一定的顺序(时间先后、回复数量)来排列,另一个投票版块则是采用图片加“一句话”新闻加问题的方式来呈现。
2、新闻内容
进入《网易新闻》客户端的首页,点开最上方的子栏目菜单,用户便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订阅不同类别的新闻内容并进行排列,这其中包括头条新闻、娱乐、财经、体育等常规版块,此外还有如听新闻、聚合阅读这样的特色版块。这种对信息的选择所带来的益处是双向的,对用户来说提高了阅读新闻的效率,节省了时间,增添了阅读兴趣;从媒介的角度来看,议程设置的功能得到了强化,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媒介对受众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达到了引导舆论的目的。这一订阅功能在《人民新闻》客户端中则被弱化,虽然它也提供了订阅“喜好的栏目”这一选项,但可供选择的栏目远不如《网易新闻》多,也没有办法对订阅的内容进行排序。
另一点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人民新闻》和《网易新闻》都在新闻这一版块下设置了本地新闻这一子栏目。在这个栏目中,用户可以通过手动选择或者通过开启手机GPS定位来为自己选择本地新闻的城市,让新闻与用户的生活无限贴近。这里要提到的是,《网易新闻》客户端的本地新闻是可以具体定位到某一个城市的,而《人民新闻》只是定位到省份一级。
3、表现手法
在新闻的表现手法上,两个客户端都不拘泥于单调的文字表达,将更多的高清图片和高清视频加入到报道中。打开两个客户端,不难发现两者的新闻图片都很多,几乎每一条新闻报道都采用相同的形式呈现——新闻图片加上一句话介绍,通过点击这张图片,可以进入到下一级页面,阅读到更加详细的文字内容和图片信息。这样一来,用户可以通过图片和导语判断是否要进一步阅读,既节省了手机的数据流量,又提高了用户的阅读效率。
“深度报道”作为《人民新闻》的特色栏目,它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让新闻更加通俗易懂,图片部分更是大胆采用原创漫画这样一种形式,在丰富了新闻表现手法的同时也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而《网易新闻》则将音频和视频融入到自己的新闻内容中。
4、新闻来源
从新闻稿件的来源来看,《人民新闻》主要依赖于两家国家通讯社和人民日报社本身的资源,这是由其特殊的媒介定位、功能所决定,目的是为了彰显其权威性,所以它所刊发的新闻多是第一手的资料,以原创居多。而网易作为一个商业网站,它的记者是没有独立采访权的,网易只能够通过收集各方新闻,经过二次加工,对原有的信息进行深度的整合运用,形成自己的特色栏目。网易早早的意识到这一点,将“如何增加更多的原创内容”当作首要的问题来解决。最为典型的就是“聚合阅读”这个子栏目,它将其他媒体的内容按照不同的类别整理成报道,排列在一起,方便读者阅读与比较。经过这样一个信息从“收集——再加工——原创推出”的过程,弥补了在稿件来源上的劣势。
5、用户体验
首先是新闻的跟帖情况。打开《网易新闻》客户端界面左上方的菜单,出现了“跟帖”一栏,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精彩跟帖”和“今日排行”。精彩跟帖是由点“赞”数量来判定的,用户可以在新闻下方的评论区域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果其他读者对其观点表示认同便会通过点“赞”的方式以示支持,当留言获得“赞”的数目在今日的留言里比较靠前,则会被编辑进“今日排行”这一栏。如此一来,用户的参与度大大提高,有些热点新闻的评论跟帖能够达到几千甚至上万条。《人民新闻》则没有强调评论这一功能,它仅仅是在每一条新闻内容的最下方设有评论的区域,用户在阅读新闻时,只有将页面拉到最下方才会看到评论,很多的用户甚至并没有注意到这一功能,因此用户的参与程度并不是很高。其次是投票版块的设计。这是《网易新闻》客户端的一个特色版块,它与热点新闻紧密结合,将热点新闻设计成问题供用户投票表达意见。投票后,用户可以看到该问题的参与人数,以及持有各种观点的人所占的比例。最后要提到的是新闻推送功能。这一特点与以往的传统媒体不同。打个比方,读报纸也好,看电视也好,都需要我们主动的去做这个动作,而现在新闻客户端的推送功能,则是将新闻主动地“送上门”。即使用户没有打开新闻客户端,也能够在第一时间获知最新的新闻资讯。
二、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客户端所面临的问题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不论是代表官方声音的《人民新闻》,还是以商业网站为依托的《网易新闻》,他们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同时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1、理念上的滞后导致内容上缺乏创新
过去,传统媒体办网站大多数是将原本的内容照搬到网络上。现如今,许多媒体人做新闻客户端的时候仍然延续着这一个理念,将内容复制到新闻客户端上。这一行为直接导致了两个问题的出现:版块设置相似、新闻内容高度同质化。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新闻客户端依然是按照政治、经济、娱乐和体育等方面来分类,和传统媒体的分类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另一点就是同类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由于许多的新闻客户端是在网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网站的记者又没有独立的采访权,新闻内容大都来源于其他信息渠道的摘录和加工,这也就导致了内容重复率的增加,使得内容的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2、用户体验设计的不完善导致用户的流失
新闻客户端推送大量的图片新闻,占用很多的流量下载,而当前我国的无线网络覆盖率并没有达到100%,部分的用户在有些情况下不得不使用手机移动数据浏览新闻,图片过多必然会消耗更多的数据流量。对于用户来说,阅读成本增加。针对这一问题,个别的新闻客户端就推出了“离线阅读”的模式,这样一来,用户可以在有无线网络的情况下,将内容下载到手机里,这样即使在没有网络的环境,用户也可以随时阅读。
结语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每天被各种各样的海量信息轰炸。作为媒体,如果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那么它的注意力就必须回归到问题的本质——内容。随着新闻实践的不断深入,不难发现,新闻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在保障客观真实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时效性。新闻客户端的内容并不等于纸质媒体和网站内容的“复制”与“粘贴”,如何进行内容上的创新值得深思。此外,技术上的创新也决定着新闻客户端可以在新媒体这条路上走多远。从长远来看,“如何节约运营成本,达到利润的最大化”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通过对两个客户端的比较分析,我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不论何时,新闻内容永远都是王道,在保证新闻内容的基础上,注重技术上的改革与创新,内容与技术并举,这将决定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客户端未来的命运。 [本文由wWw. dYlW.NE 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各种职称论文和毕业论文,欢迎光临DYlW.neT]
参考文献
①张永芹、王诗根,《新媒体新闻客户端特点比较研究——以新华社新闻栏目〈中国网事〉与网易新闻移动客户端为例》[J].《滁州学院学报》,2012(1)
挤出效应是经济学的术语,意指一部分资金的投入对另一部分资金形成压力,从而将后者挤出市场。借鉴这一术语来考查学术期刊的来稿及采用情况,会发现也存在着类似的现象,简单地说,就是一些稿件的增加对另一些稿件形成压力,从而减少后者采用率的一种现象。
一、 稿件“挤出效应”的表现
1.功利性稿件对正常来稿的排挤
所谓功利性稿件是指有明确功利性目的的来稿,如职称论文、研究生毕业或学年论文、科研任务指标性论文等等。毋庸讳言,有相当大一部分功利性稿件是应付之作,缺乏新见,甚至陈旧过时、模仿抄袭。这些稿件对正常来稿已经造成了负面影响:其一,影响审稿。审稿人精力和时间有限,功利性稿件量多质次,审稿量却多于正常来稿,造成了审稿资源的浪费。其二,影响采用。两篇水平相当的稿件,如果只能选用其一,在知情的情况下,编辑部大多会选择功利性稿件,显然,这对正常来稿有失公平。
2.内稿对外稿的排挤
在高校学报中,内外稿有很大的分别。早些年,学报主要刊发的是本校人员的稿件,校外来稿录用很少。内稿对外稿的排挤,充分体现在内稿的优先权上。不仅是同等水平的稿件内稿优先,即使是内稿稍逊一筹,如能修改后发表,也会是内稿优先,这当然是因为学报作为学校资源,“是为本学校老师办的”。这个观念,在作者中有,在编者中有,在学校(报)管理者那里也有。不难想象,外稿的投稿量大于内稿而刊发量少于内稿,加上人情关系的影响,最后能够被采用的正常来稿是少而又少的。而内稿作者心理上存在着投外比投内更好的倾向,结果学报接受的内稿大多是不便外投或外投退回的稿件。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质量相对较高的外稿还是要让位于内稿。
二、 稿件“挤出效应”的影响
学术期刊对功利性稿件与内稿的宽容或许是可以理解的,但客观事实是,期刊的容量是有限的。对功利性稿件和内稿的宽容,是将稿件的学术水平向后退了一步,“挤出效应”对稿件流向和刊物本身都造成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1.对稿件流向上的影响
这里有两个方向的流动。从正向说,优秀稿件、专业研究的稿件流向权威刊物及核心期刊。为了文章能被权威期刊、核心期刊刊载,研究者总是将其最好的稿件投向这些期刊。与此相对应的,从负向上说,就是由于政策的导向,加上学报内稿的优先权,自然地造成低水平的稿件大量流向本校学报和一般学术期刊。
2.对刊物的影响
首先是对核心刊物(和一些国家级刊物)的影响。优秀稿件向优秀刊物集中,这本应是值得庆幸的事,其实不然。与稿件水平的提高相比,功利性目的可能提得更高。为了能被有特别意义的核心期刊所刊载,作者们早已展开“公关”了,核心期刊面临庞大的关系稿、人情稿难以招架。其畸形发展已为人诟病。
其次是对为数众多的高校学报和其他一般学术期刊的影响。当低水平稿件大量流向这些期刊之时,它们面临着一种奇怪的“稿源充足而可用稿枯竭”的矛盾。没有好的稿源,刊物难以进一步提高质量,其发展空间无形中受到扼制,从长远看难免有生存之忧。学术期刊的优胜劣汰并不难理解,但可悲的是,目前的这种“挤出”,不是市场和学术的作用,而是体制的作用,是人为的结果。
3.对学术研究本身的影响
顾名思义,学术期刊应当是为深化学术研究、促进学术交流、推广学术成果而创办的期刊。在明确的定位下,学术期刊应当选用能反映自身特色、表达栏目内容、有一定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及新意的稿件。所以,学术期刊对其来稿的审理和采用,除去政治上的把关外,应该只考虑学术因素。而如今,受稿件挤出效应的影响,一些稍有名气的刊物,副教授以下职称作者的稿件根本就不送审,职称、学历这些非学术因素成了稿件初审的标准之一,研究者在学术期刊的门口就被挡住了。这对那些真正潜心于学术研究的人、对那些新生的学术研究的力量、对学术研究本身都是一种伤害。不难想象,受功利左右的“学术”,回避公正的“学术”,对学术研究本身有着怎样深远的消解、破坏意义;在“学术繁荣”的表面下,学术的贫乏、创新的缺席,对学术期刊来说又会有多么深刻的消极影响。
三、 解决稿件“挤出效应”的对策
显然,出现稿件挤出效应的原因有多个方面:一是政策(体制)方面的,如职称政策、学位政策、科研政策等等;二是认识方面的,如作者对一般学术期刊的低估,普通高校对本校学报的把持;三是期刊本身的,如期刊定位不当,无特色栏目,编辑方针不鲜明、意图不突出等等。
学术期刊本身是应该存在一个挤出效应,但它应当是高水平、高质量稿件对低水平、低质量稿件的挤压与淘汰,是那种正常的自然的挤压与淘汰。解决目前存在的不正常的“挤出效应”,笔者认为应当主要通过以下一些途径:
1.学术期刊逐步市场化
只有进入市场竞争,用质量说话,期刊才可以完全走出恶性循环的“挤出效应”。虽然目前学术期刊市场化条件的确还很不成熟,但走向市场是大势所趋。出版单位应当对市场进行预测与分析,明确期刊定位、作者群、读者群;尽快建立自己的读者数据库,建立自己的发行队伍,建立方便、快捷的订阅市场。[1]
2.走专业化和特色化道路,培育学术期刊品牌
一些综合性学术期刊目前基本上还停留在相互交流的地步,发行量都少得可怜。因为性价比太低,无法满足个性化的需要,因而对个人根本没有吸引力。要改变局面,必须先从“综合”上动刀子,切下赘肉,丢下包袱,固定栏目,明确特色。学术期刊一定要有学术个性,要以“唯一”求“第一”,“与其开百货公司,不如开专卖店”,宁做“焦点访谈”,不做“新闻联播”。[1]这才是学术期刊的生存之道。而且,专业化本身就可以抵挡大部分的功利性稿件,在同一学科来稿的对比中,自然淘汰低水平稿件。
3.高校学报需要转变观念
在学报办刊宗旨中,有两点是导致其处于非学术的学术期刊境地的原因,一是“主要反映本校最新科研成果”,落到实处这就是内稿为主、内稿优先;二是综合性,不论社科版、自科版还是综合版,都是多学科的大拼盘,其结果就是千刊一面。学报主要反映本校最新科研成果,这个旗帜实质上是对低水平重复的鼓励。学校是否需要这样一个反映最新科研成果的平台,它是否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在网络时代,有没有更好的反映本校主要最新科研成果的方式等等一系列问题令人深思。笔者认为,大学需要学报,应当是将它作为促进学校学术文化(科技)发展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展示本校成果的窗口;学报应该是学校文化的一个品牌,一种文化(科技)影响力,它可以从学校本身的优势、校内知名学者的影响、本地经济文化历史的特点等等众多方面寻找适合它发展的方向,但不管它的内容是什么,重要的是它能够代表学校的活力、反映学校的文化信念,影响受众,并为受众所喜爱。它的作者群、读者群都应该以外为主,而不是自己办给自己看,竭泽而渔。
至于政策方面,如改变政策上对核心期刊评价角色的曲解、改变职称评聘中对科研成果的不合理要求等等,就不是学术期刊本身力所能及的事了,不书。
笔者作为师范类院校艺术系教师,每年都要指导艺术生的毕业论文,一提到写论文,学生就会下意识地到百度搜索,找素材、抄定义、写概念,大多不会总结自己几年大学学习生活中所写的知识和观点,学生所写论文大多话不扣题、内容空洞、格式错乱、东拼西凑、逻辑混乱,甚至选题都不对,教师在指导工作方面花费了很多时间,而学生在短时间内也很难写出优秀的毕业论文,许多指导论文的教师纷纷感慨艺术生写作水平非常差。由此可见,师范类艺术生写作能力的培养需要研究出一条可行的教学模式,刻不容缓。
笔者由此现象出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认为要提高写作水平,必须在基础上着手培养,注重点滴积累,循序渐进,以下总结了几点培养的对策,旨在抛砖引玉,更好地和广大教师朋友们探讨。
一、提高对写作能力的重视程度
师范类艺术生在入学时文化课成绩差、分数线比较低,而且艺术生普遍比较重视艺术专业课,认为写论文没必要,艺术类学生的实力体现在绘画作品的表现上,这导致他们对文化课学习的观念比较淡薄,更别提写作能力的提高了。作为教师要经常向学生强调良好的写作能力可以提升个人的表达能力,更好地和他人进行交流,写作能力强的人往往更懂得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个人观点也不会因为缺乏表达途径而被困于脑中,师范生在往后课堂教学中,教学水平体现在表达能力中,如何把知识传递给学生,在教案的写作中也能体现出来。要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水平,写作能力的培养必须要得到重视。同时,师范类学生在以后的就业中会面临教学水平的培养、辅导学生写作、职称论文的发表等相关的工作,写作能力是学生最基本的素质,写作能力的培养将伴随其一生,可见其重要性。
态度决定一切,师范类艺术生要重视写作能力的锻炼,认真学习,才能更好地学习和研究。
二、开设写作课程
笔者了解到,一些学生面临写作困境,出现东拼西凑、逻辑混乱等写作问题,确实是由于写作水平有限。这类学生平时不经常看书,也认为没有必要写论文和文章,所以面临写作时无从下手,写作领悟能力有限,自学难以完成写作要求。在大学阶段,只有大学语文课程稍与写作相关。所以,笔者认为,开设写作课程,是提高师范生写作水平的一条有效的教学途径。
在系统的写作课程学习中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写作理论知识。同时将写作课程设置为专业必修课,学生必然会更加重视,学习的积极性会比一般的课程会更加提高。写作课程可以让学生系统、全面地涉及写作的相关知识,规范学生写作的格式,以更好地为以后的毕业论准备,
在课程的学习中,学生能更多地接触文章实际,阅读更多优秀文章和论文,在教师的专业指导下能分辨文章好坏,提高阅读水平,阅读是写作的前提,阅读对于培养良好写作能力是不可或缺的。读得越多,对语言的潜力就会有更好的理解,更能体会到语言的博大精深,通过阅读积累一定的写作知识,真正面临写作的时候不会觉得肚里没货,在课程中不仅学习到专业的写作知识,又为课后自学打下基础。
三、开展相关的课外活动
师范生的活动应该是丰富多彩而又紧密联系专业发展的,在师范生的课外活动中,相关的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对此有帮助的活动,为写作能力的培养搭建平台。如举办主题征文比赛,新课程教案写作比赛、创新论坛比赛,开展读书活动月、学生会新闻简报等相关活动,有一些活动可以每年举行,有一些可以每个学期开展一次,争取每年每学期都有相关的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和交流,形成一个学习的风气,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同时也提升了校园的文化氛围。
所以,开展相关的写作活动也是一个有效的途径,此类活动应贯穿大一到大四的学习阶段,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开辟多种途径创造机会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只有经常练习,才能更好地打开学生写作的思路,才能更好地提高写作水平。
高校应规定学年论文的写作,为毕业论文的写作做准备。否则在临近毕业的时候,许多学生还不知道毕业论文该如何写,如笔者经常碰到一些大四的毕业生,在写毕业论文时不会写摘要、关键词、用第三人称等基本问题,错误百出。因此,在学年论文的培养上,不能等同于平时的文化课论文,要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和每学期学习的课程,按照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要求其完成学年论文的写作。笔者认为,加强学年论文的写作才能顺理成章地过渡到毕业论文的写作,规范学生写论文的格式,学年论文是一个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个途径,也是提高写作能力最好的途径。
四、加强毕业论文指导工作
毕业论文综合地反映了学生是否具有大学本科毕业的水平,毕业论文写作是本科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学生四年来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考核依据,是对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从事科学研究能力的综合考核,也是写作能力的一个最重要的体现。要从高校管理层、教师、学生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就需要有更好的写作水平作为基础。
从教师的角度看,学生从选题、草稿、格式等许多问题非常琐碎,一般都需要反复修改才能符合要求,这就需要花费教师非常多的心思,由于毕业生大多分布比较散,难以集中点评,导致教师在指导论文的时候难以和学生交流和指导,帮助其修改论文,如果再碰上一些敷衍的学生,工作起来会更加被动。
基于两者面临的问题,笔者认为高校应该分配给教师合适的指导工作量,不能过多,如安排10个毕业生左右比较合适。同时,论文的指导工作也不能仅仅是简单分配到教师手上了事,笔者建议在相关部门成立在学院里成立论文督察小组,高标准、严要求,检查论文的进展,在格式上进行规范、内容上再给予抄袭的排查,确保论文的原创性。
笔者认为提高师范生写作水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高校的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共同建设。同时为学生提供多个平台、途径,注重平时的点滴积累。以学生为本,在培养方式上也要讲究循序渐进,软硬兼施,在鼓励多读多写,积极开展相关活动,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的同时,也有相关的硬性任务,如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该严格的时候不能降低要求,必须要有措施应对,给予一定的压力以迫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和学习写作的相关知识。
总之,提高师范生的写作水平势在必行,只要能引起足够重视,采取一定的培养措施,就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笔者在面临当前师范类艺术生写作水平较低、而社会对未来的师范生要求越来越高的形式下,提出培养的几点探索,以其提醒广大教师同仁一起探索、一起努力为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参考文献:
[1]徐建融.美术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在此,笔者根据几年来的教学改革实践经验,基于高职电视节目制作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提出“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并对该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作详细阐述。
一、“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写作各种职称论文和毕业论文,欢迎光临DYlW.neT]
“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要求,整合理论与实践教学,设计课程体系和一体化课程,在相应教学评价体系的监控下,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该模式借鉴国内“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将适应于一体化教学的教学评价体系融入其中,旨在促进理论与实践教学更好地衔接,提高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有效性。
二、“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点
该教学模式主要有五个特点:
1.教学计划一体化,即突出能力本位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理实一体化课程间的有机联系进一步加强,形成理实一体模块化课程体系。
2.教学环境一体化,即教学组织形式由“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专业教室、实习场所”转变,将理论教室、实训室、实训基地构成一体。同时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到课堂,作为一体化教学的载体。
3.教材一体化,即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基于对工作过程、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转化,制订课程标准和编写教材,理论与实践教材构成一体。
4.教学评价和教学活动一体化,即教学评价贯穿于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体系对教学活动既有诊断、激励、调节的作用,同时评价本身也是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通过“评价”这个活动环节,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将获得提升,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也有所进步。
5.学习主客体一体化,即教师从“单一主讲型”向“行为引导型”转变, 学生由“被动接受的模仿型”向“主动实践的创新型”转变,教、学、做、评融为一体。
三、构建“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
构建“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必须以行业的真实工作项目载体,需要有相应的课程体系、教学环境、课程标准、教材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等支撑,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建立突出“职业能力本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专业课程和课程体系是构建“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基础。
专业课程设计,首先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参照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以及影视行业职业资格标准,从影视制作项目的典型工作任务调研入手,依据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要求,归纳形成不同的行动领域,再经过科学的分析,实现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化。然后基于学习领域的重新规划,对原有的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进行重组或重构,构建电视节目制作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
专业课程体系也围绕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按课程模块、学习领域、学习情景三级进行系统设计。以学期为单位,以典型影视制作项目为载体,建立和发展课程之间的关联,使专业课程紧密联系、互为补充,构成一个完整的课程模块,使职业能力目标得到多门课程的共同支持。
按以上原则和思路,我们将电视节目制作专业的专业课程重组、整合为“电视短剧与微电影”“电视新闻与纪录片”“专题片与音乐电视”“影视广告与形象宣传片”“电视综艺节目与栏目”和“毕业设计”等六个课程模块,每个课程模块分别以具有代表性的影视制作项目为载体,由三到五门一体化课程组成。对应学生职业能力的逐步提高,一至五学期影视项目的难度和专业课程的要求也逐渐提升,构成了突出“职业能力本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二)营造一体化教学环境
一体化教学环境是构建“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保障,其建设工作包括“硬件”与“软件”两个方面。
“硬件”是指根据本专业的职业岗位要求所设置的一整套综合的实训设备和场地。为实现电视节目制作专业一体化教学,就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形成整合真实的生产性功能与学习功能的实训设施,覆盖整个影视制作项目的工作过程,方便学生使用、操作、互动以及进行团队合作学习。实训环境的硬件建设可以采取校内实训室和校企合作共建校外生产实训基地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兼具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学习性的实训条件。
“软件”是指以能力训练为目的,积极引入影视行业的企业真实项目到课堂,作为一体化教学的载体。引入的真实影视制作项目被分解为典型工作任务,再根据教学需求转化为学习情景,这样就保证了专业教学真正与行业工作实践相结合,真正做到了工学结合。
(三)制订一体化课程标准与开发配套教材
一体化的课程标准与教材是实施“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主要包括工作过程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解、职业能力目标要求、相应的学习领域规划、学习情景设计,以及教学条件、教学评价等内容。一体化教学课程标准的制订要以学生为主体,突出能力培养目标。制订电视节目制作专业的一体化课程标准,一是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所涉及的影视制作项目工作过程、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广泛的行业调研,明确职业 能力要求;二是要按照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要求,吸收企业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对典型任务进行分解,设计学习情景,规划学习内容;三是要结合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制订相应的教学评价方法。
进行一体化教学配套教材的开发,也是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对影视制作岗位的调研分析结论为依据,从工作过程、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要求三个层面着手。一体化教材的开发过程,实际上是职业能力解构和教材知识体系重构的过程,就是在调研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职业能力要求,遵循“依岗位需求定目标,依工作过程定结构,依能力要求定内容”的基本原则,结合影视行业工作实际编写教材,体现知识、技能、标准的对接,保证教材对一体化教学的指导作用。
(四)建立一体化教学的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教学评价既是“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更是一体化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高职教育的教学评价标准应根据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达成来制订,但在具体制订和执行时,却常常以学科要求的评价标准替代职业能力培养的评价标准,集中在对学生课程成绩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上,也就是重教学成果而轻教学过程。这种评价方式忽视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这一根本要求,实质上体现的是“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观,不能适应一体化教学的要求。
电视节目制作专业的一体化教学具体成果主要体现为剧本文稿和影视片作品等,仅仅对教学成果进行考核,无法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客观、科学评价。所以,要使一体化课程真正能够达到“职业能力培养”的目的,就要摆脱仅仅符合学科要求的评价标准,构建符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评价体系。
建立电视节目制作专业一体化教学的教学评价体系,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在一体化教学中建立起“二维评价”体系,即教学过程评价和教学成果评价并重,以形成性考核评价教学过程,以总结性考核评价教学成果。此外,在模块化课程体系下,课程联系更为紧密,先修课程的总结性考核可以为后续课程教学活动开始前的诊断性评价提供参照。二是使教学评价融入教学活动,分阶段进行,即针对学习情景采取单元教学评价,计入形成性考核;针对学习领域采取课程教学评价,计入课程结业考核;针对课程模块采取学期教学评价,在期末结业考核的同时,对本课程模块内的形成性考核进行统计,计入学期形成性考核。三是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包括针对学生在实践项目中所进行的工作,在学习小组内实行岗位角色评价;针对各个合作小组的实践教学成果,在小组间进行互评;针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指导教师逐一给出评价等。
一体化教学评价体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整个过程始终产生诊断、激励、调节的作用。
四、“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就是将教学内容科学地融会在教、学、做、评过程中,从试着做开始,通过对做的评价发现问题,在教与学中解决问题(应当怎么做),然后在学和做中理解其原理(为什么这样做),最后通过评与学进行提升(怎么做更好),最终达到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如前所述,我们根据影视行业典型工作任务,构建了职业能力本位的电视节目制作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现以“电视短剧与微电影”课程模块为例,阐述实施“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过程,该课程模块由四个学习领域和一个评价模块组成。
(一)“情景剧剧本写作”学习领域
“情景剧剧本写作”学习领域包括“选题与创意”“策划”和“文学剧本写作”三个学习情境。教师通过剧本案例的介绍,帮助学生了解影视文学剧本的创作过程。学生以分组方式,在规定的选题范围内确定情景剧主题,编写故事大纲,再逐步合作完成文学剧本,在实践中掌握剧本写作的技巧。在该过程中,教师组织、引导和监督创作,给予指导,进行必要的讲授,并分阶段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通过总结与点评,以故事大纲、人物表和分幕提纲等学习情境的成果为标准进行教学过程评价。最后,对文学剧本进行质量考核,完成本学习领域的教学成果评价。
(二)“镜头设计与摄影”学习领域
根据剧本内容要求,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分组完成剧本分解和美术设计,制订拍摄工作计划,形成分镜头脚本。再依据工作计划,在选定的拍摄场地分组完成拍摄任务,形成工作台本。在此过程中,组长组织组员分工协作,共同解决遇到的问题。教师再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给予必要的知识补充。本学习领域的教学过程评价以分镜头脚本、工作台本为依据;教学成果评价则以“完成素材拍摄”为达标标准,以“素材质量”为等级评价依据。
(三)“情景剧剪辑”学习领域
教师通过影视剪辑案例的介绍,帮助学生熟悉音视频编辑工具。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生依据工作计划分工协作,完成素材整理、影片剪辑、特技和包装制作等工作任务。各个学习情境所形成的初剪片、特技场景源文件等阶段性成果,将作为教学过程评价的依据;教学成果评价则采取对情景剧成片综合评分的方式。
(四)“影视美术与视听语言”学习领域
教师组织学生对情景剧摄制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汇报,开展自评与互评,并对作品影片进行修改完善。在之前几个学习领域的实践基础上,教师系统讲授影视视听语言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提高对叙事设计知识的理解和对影像设计技术的掌握,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本学习领域的教学过程评价以修改后的作品为依据,教学成果评价则采取视听语言理论考试的形式。
(五)课程模块教学评价
课程模块教学评价,即学期教学评价。本课程模块的教学过程评价统计将计入学期形成性考核;教学成果评价则以最终完善的作品为依据,评分计入期末结业考核。
五、“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积极意义
以上“教学做评一体化&rdqu o; 的教学过程,对应真实情景剧摄制项目的工作过程,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评”则贯穿始终,融入其中,教学评价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师生教学互动通过教学评价得以强化。通过“教、学、做、评”的重复、迭代能够保证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效果,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递进与提升。
根据不同专业、课程、学情,灵活运用“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定能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师的教学与专业能力的提高产生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写作各种职称论文和毕业论文,欢迎光临DYlW.neT]
[1] 张晶,徐金寿:论高职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J].职业教育研究,2011(3).
(一)借鉴电影艺术,追求戏剧化。纪录片的戏剧化叙事已经成为当今纪录片的一个重要个性,它抛弃了过去那种平铺直叙的创作方式,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表现一个相对完整和连续的矛盾冲突。
悬念。模糊而流动,如《寻找楼兰王国》中,悬念成为一个茫茫的概念,跟着摄制组走进1500年前吞噬了楼兰王国的大沙漠,我们要寻找的是什么,而将寻找的又是什么?带着一切模糊而又流动的悬念,我们经历了一个过程。“纪录片片题最好要有一个动词,纪录片最好是现在进行时,纪录片必须要有过程。”(司徒兆敦语)
细节。《阴阳》中阴阳与村干部耍无赖吵架的情形,《沙与海》中小女孩在沙坡上嬉戏的场景……这些生动的细节最令人难忘,只有以敏锐的洞察力对纪录片的细节进行抓取,丰满的人物、深沉的意蕴才得以表现。
冲突。纪录片关注人与自我、人与自然或人与社会等深层次的观念冲突、价值冲突,纪录片在表层的事件冲突上一般进行自然化处理,以冷静客观的方式引导观众去体悟深层冲突。在《彼岸》中,掌声、欢呼、聚光灯和溢美之词所编织的世界突然倒塌;牟森筹钱排戏,孩子们留在北京苦苦等待,没有钱也找不到工作,生活变得异常艰难,合租房子要到期;牟森筹不到钱后的破口臭骂……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灵魂与现实的冲突。
(二)技术化的艺术因素
改变自然节奏。通过技术加快或减慢事件的自然节奏,毕业论文这在影视艺术作品中非常常见,同时这也是纪录片常用的艺术手法,比如在一部反映动物界追捕镜头的纪录片中,制作者在后期编辑时,把这一段实况做成了快动作,造成了一种非常规、艺术化了的时空感,更具观赏性。
音效,包括配乐和模拟音等。在《神鹿》中专门创作了鄂温克族民歌作为主旋律的乐曲,把声音弄得空旷廖远,如飘在真实与虚幻之间,使片子更加唯美、空灵。
模拟场面。主要运用于历史纪录片中,再现历史场景。
表演镜头。在《龙脊》中,创作者组织小孩唱山歌的镜头,潘能高背书的镜头,就是让主人公表演自己。
字幕的运用。大大小小的字幕除了对事实做以补充说明外,还能在不动声色中流露出创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非常强烈的艺术效果。
每一部纪录片,无不是创作者们对客观事物认识与思考的结果,同时纪录片又是纪实的艺术,它不是呆板、机械的原生态纪录,而是“创造性的利用现实(”格里尔逊语),加之近年出现的困境,执着于纪录片创作的中国纪录片人在不断对“纪实主义”反思的基础上,他们动用越来越多的艺术手段--视觉的,听觉的;文学的,哲学的;音乐的,美术的和种种技术手段——字幕、叠画、翻转、快切等来实现他们对素材的重新塑造,来提高纪录片在真实基础上的艺术欣赏性。
艺术元素、艺术倾向是“非实有的客观事物,它是人们以审美的方式创造出来的‘现实’、‘真实’、‘客观世界实有事物自然形态’的类似物或象征物,是创作者内心意象的物化,在作品中以艺术形态出现的东西。”(1)但它并不会降低纪录片的真实性,因为纪实主义毕竟不等于纯自然主义,如果纪实因素不是艺术审美的创造物,不具有艺术表现功能,纪录片便不具备生命力,它只能是教条主义的附庸。
二、纪录片艺术化倾向的原因
纪录片摆脱技术主义的束缚,走向艺术的殿堂,并呈现艺术化倾向的原因很复杂,我们分析和归纳出以下几点:
首先,同纪录片的发展背景有关。中国的纪录片开始于对“真实”的信仰和捍卫,凡是能破坏事实和镜头原生态的一切手法都是不被采用的。因而中国纪录片的诞生便是用镜头毫无创意的对现实的摹写,或政治意识形态控制下的说教,夸张过分地运用长镜头,用“纪实主义”代替“真实”,而如此理念下制作的片子却没有了生存的空间,于是新纪录运动开启了对“真实”的探索,在“真实”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观念与价值的问题,正是这方面的意识形态决定着我们对“真实”的认同和“批判”,对“真实”的进一步反思势在必行,于是各种艺术元素开始被运用于纪录片的实验,我们用“实验”精神在拓展摄影机于拍摄者之间的美学关系,我们欣喜地发现,艺术元素的加入使我们有表现独立的可能并使我们摆脱了对纪实的顶礼膜拜,我们的独立制片人制作出了更具观赏性、更具市场价值,却并未违背真实性的纪录片,纪录片中艺术元素的增加是我们纪录片运动探索征程中的必经之路和美妙的插曲,艺术并不违背真实,二者的结合才使其具备了双重审美属性。
其次,同影视技术的发展有关(2)。从媒介形态看,电视、电影是光、影、色彩构图、造型、音效等元素组合的结果,即使是最纪实的内容也有艺术的特性。在技术层面上,纪录片一般只使用最基础的视听元素“忠实”地反映社会现实,尽管如此,纪录片制作者也总是努力寻求最好的角度和最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如今,数字化技术已全面进入编辑系统,数字化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创作者的操作空间提高了画面的采集、储存、编辑和传播的效率,方便了艺术化的加工。
再次,同纪录片的生存困境有关。纪实主义在形成浪潮并达到一种巅峰状态之后,职称论文 逐步走向反面“任何一种把某种拍摄技法和风格式样提高到根本原则的做法都是危险的,它很可能在不久就会被后来的经验所否定,纪实也是同样”(3),其在电视屏幕上的泛滥,对于各种电视节目形态的无孔不入,必然换来观众目光的游离,在经历了短短几年的奇迹之后,各种电视纪实栏目的收视率开始急遽下降,这使得纪录片人不得不反思,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艺术化聚焦了他们的目光,艺术化使纪录片更具观赏性,冲击着观众的视觉、听觉,并因为艺术的恒久性而使其生命力焕发。同时,市场化的生存运作也使纪录片制作打破传统的抽象、教条模式,而在娱乐化趋势的冲击下,向着更具视觉、听觉欣赏性的方向靠拢。
最后,从哲学角度看,这是纪录片制作中浪漫主义与理性主义不断冲突、调和的结果。“理性主义要求一种概念、判断的思维方式,要求根据逻辑形式推导”(4),因而对于纪录片而言,它就要运用电视的物质手段把客观世界实有的某些事物按原来的状貌和存在方式如实地记录下来,在作品中以客观事物的自然形态出现,它作为对事实的反映和纪录,不能脱离它成为纪录片本身所承担的责任和使命。“电视纪录片纪录的是人的生命轨迹,是人的一段历史,是对人的尊重”(陈汉元语),人是纪录片的永恒主题,观众渴望看到人在社会生存中的价值,渴望看到人与自然的各种关系,而人又是社会性存在,都存在于一种社会价值之中,因而我们无法摆脱理性的约束,理性主义要求纪录片回到人群中去,而不是站在虚无的空中楼阁观望美景,它要求以一种理性的态度去揭发现实问题和人的问题,关注现实,关注人。然而,纪录片创作者又正是想通过真实记录的方式对人性、社会、贫穷、不为人知等进行暴露并回归自然来表达一种浪漫主义的理想或道德理念,它高扬人的主体性,编织灵魂的神话,“个人是可能性的无限储藏所”(5),“它把理性和艺术节制看作是一种情感束缚,把作家的主观情思提到首要地位,是对异化了的人性的一种复归,追求自由奔放和无拘无束的美,并试图在自然中追求一种永恒的精神”(6),因而在浪漫主义的观照下,纪录片的艺术倾向便不难理解,而从深层次看,纪录片也正是冲动与判断的结合,是理性与浪漫的辩证统一,而正是这样的矛盾,真正反映了人的精神内在矛盾的对立,而它们的每一次和谐皆会产生令人弥久难忘,具有恒久生命力的优秀纪录片。
在《阴阳》中——黄土、高原、枯井、农民,这是对现代文明人来说多少有些遥远和陌生的自然世界的回归;阴阳先生——“是寄予了创作者理想主义的一种对“父亲”形象的批判,同时他又真实表现了农民在苦难中麻木地求生,人性又如何被苦难压抑和扭曲,对“父亲”形象严厉而又痛苦的批判,对土地和在这之上卑贱地生活着的人们酸楚而痛苦的爱”(7),这正是理性和情感激烈的矛盾的交织,他无可辩驳的理性写实主义却有着浪漫主义的情愫,在纪录片中无可抑制地流露人性、自然理想及主观性。真实与艺术共同构筑人类生存之境的美--纪录片!
参考文献
(1)《第一现实与第二现实——试论电视纪录片的双重审美属性》徐浩然
(2)《好看与真实:电视新闻艺术化的界限》宋苏晨张欢
(3)《再论纪实不是真实》钟大年《现代传播》1995年第2期
互联网上提供的可以作为中学地理教学参考的网站有两大类型,一类是资源型的,另一类是教学型的。所谓资源型网站是和地理教学内容中各类知识点相关的信息网站。教学型网站与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有直接关系,它提供有关教科书、教学参考、习题练习、教案设计等地理教学内容。地理知识可谓包罗万象,前者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庞杂博大,所有可以为地理学习知识点提供参考和借鉴的都属于此种类型,职称论文它们并不为地理教学所专用。网站共同要素包括地理时事新闻报道、教案、资源库、试题课件、本地科研课题及成果展示。
网络信息资源有很多优势。信息的储量大,储存方便,通过信箱储藏和网络硬盘的储藏,可以更新和节省资源空间。这些可以克服纸质的信息资源常常容易被丢失和丢弃的现象。网络里信息的更新非常快捷,比如在高考之后的高考试题会迅速地在网络中出现和传播,显示了信息的更新和传播速度快,使我们能够快捷和方便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源。
网络中常常有人们在现实中很难获得的资源。像人教出版社网站在网络里面为教师提供了大量的配合教材的教学资源,为广大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方便,在现实中教师很难获得的教学资源在这里就非常容易获得,里面有试题、有教学建议、有教学方法和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还为地理教师提供了交流和发表建议和意见的平台,出版社希望通过这个平台的支持来提高所出版教材的质量,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目前的新课程改革对于考试和高考有导向作用的信息是大家比较关注的热点,教师要经常从网络中予以重视和关注。最新的考试纲要、考试动向和学习指导等信息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导向和指导作用,需要教师从网络中经常查询这方面的信息,从而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及其努力方向具有指导作用。
二、教师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1、教师对于信息社会的不适应
目前还有很多教师对于网络存在陌生现象,有的教师家庭里面没有通网络,而单位的网络资源又不能够满足需求。网络是需要经常摸索和习惯的,没有经常的接触,就不可能熟悉。有的教师不会上网,不会运用网络查找教育教学的相关信息,不会申请和利用电子信箱,不会在线聊天。还有极少数教师对于网络有排斥心理,认识不到信息对于人的发展和教师教学的重要作用。缺乏网络支持的教师还是依靠传统的信息获取方式来获取信息,依靠数量有限的纸质教学辅导材料,不会获取和使用电子版本的教学资源,教师的视野狭窄,影响新课程标准教学工作的进行。
2、教师在时间上的困难
教师一般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工作压力大,没有很多时间进行网络中地理资源的查找,只能利用夜间或者其他休息时间来寻找地理教学方面的网络资源。这样就使地理教师的网络教学和其他信息资源的需求与查找时间相矛盾,而同类教师查找的网络地理资源有时候还常常雷同,导致重复劳动,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3、网络信息和资源的有限性
不是所有的信息和资源都能在网络里面直接找到。例如,中国地图出版社的高中地理必修教材就无法在网络里面搜索和下载到,这就需要教师在获得教学资源的时候通过其他方式获取,比如通过出版社、书店购买纸质的教育教学资源。
4、教育管理部门及学校条件资源限制
学校这方面条件可能满足不了教师对于网络地理信息资源的需求,特别是缺乏网络地理资源信息的整合,导致教师常常独立寻找资源和处理资源;教育管理部门缺乏教育教学资源信息。
三、需要采取的措施
1、提高教师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
学校可以采取目前比较流行的办法,像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人自学的方式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请专家开讲座,请同行的教师互相帮助,配合个人的努力自学,尽快适应信息社会对教师素质的需求。
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培训使教师获取地理教学信息的能力,教师也需要经常关注地理科目和相关科目的信息变化,大量储存地理教学信息资源,筛选和处理所需要的信息资源,为教学工作服务。教师要建立自己的资源库。网络具有储藏资源的作用,把试题、教学设计或其他教学资源储藏起来,通过网络的储藏,建立自己的资源库,集中在自己的博客或者电子信箱里面,在需要的时候调出来使用。根据资料的性质进行归类,按照类别来储藏,在以后需要的时候也按照类别查找和下载使用。
2、多进行网络交流,学会使用网络的各种功能
网络环境下,地理教师可以建立地理博客,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把自己的教学反思、感想和教学材料进行交流和沟通,可以交往地理界的朋友,坐在计算机前面就知道外地的地理教师是怎样工作的。网可以通过地理群直接在线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直接询问地理问题,寻求在线网友的回答,甚至可以通过视频进行交流,达到以地理会网友的目的。课改就是要教师有自己的教学思想,与国家发展和地理相关的热点信息也是地理教师要经常了解的信息,也是地理界学者比较关注或者对考试有一定导向的内容,教学必然要面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战场。这是新课标的期望,也是地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的需要。教师的信息获取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会在交流过程中逐步提高。
地理教师要能够熟练地使用电子邮件、邮件列表、新闻组等Internet工具与其他教师就作业、任务和信息问题进行交流讨论;能够掌握和熟练使用Internet浏览器、电子邮件、在线图书馆目录、杂志和报纸索引、全文电子资源的功用;利用Web浏览器和搜索引擎、在线图书馆目录等,从多种信息源检索和获取信息;学会利用FTP进行资源下载和上传数据、文档,利用电子表格的数据库统计数据;能够根据教学目标有效地搜集和选择各种地理信息;能熟练地利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电子表格、Web网页制作工具等来创建文档、图像、图表、Web网页,以进行信息集成;能熟练使用阅读、访问、讨论、参观、实验、检索等信息获取和采访、观察、实验、问卷调查、图书馆和光盘的利用等信息搜集的方法,培养信息运用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3、同科教师的资源加强共享和交流
对于相同科目的教师,因为教学的相似性而需求资源相似,所以查找的资源也类似,这样,为了避免工作的重复,教师之间需要加强合作,形成互助合作的氛围,共同促进本学科教学工作的提高。这样可以通过分工的方式查找和筛选整合资料,实现资源共享,节省时间,形成合力。
4、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要尽力为教师提供支持
英语教学测试是教学链条上的重要环节,故此在教学研讨中受到格外重视。高校英语教学界围绕教学测试改革一直进行着热烈的讨论,其热点就是四、六级一类统考的合理性和必要性。通过对全国性统考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更深层次的东西。我们可以看到高校公共英语教学和英语专业在教学测试这一重要环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其本质是要应试教育的测试,还是要素质教育的测试;是要制约现代英语教学的测试,还是要促进现代英语教学测试的问题。
一、近几年高校英语教学测试的争议和走向
1·围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激烈争议
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1988年创立的。当时,把外语作为工具速成的指导思想淡出; 1985年和1986年分别开始实施的理工科教学大纲和文科教学大纲合二为一,1999年颁布了新的教学大纲。四级考试被确定为“全国各类高等院校均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大纲》,1999)。随后,四、六级考试逐渐被高校和社会赋与不堪重负的功能,以及四、六级考试本身具有重大缺陷,这些都在学术界引起越来越强烈的争议。对四、六级考试典型的批评和争议主要集中于以下多个方面:
1)我国地域广阔,各高校生源和师资条件相差悬殊,全国统一考试,不具合理性(牛强,2001;韩宝成,2002;刘润清,2003;井升华,1999等)。
2)考试的效度不高。毕业论文 片面追求信度而牺牲效度。考试基本遵循了结构主义类型的测试模式,重视语言知识和语言形式,忽视对语言能力实际运用的考查,尤其是输出能力的考察,很少考查到交际能力(韩宝成,戴曼纯,杨莉,2004;牛强,2001;韩宝成,2002;肖云南,罗晓英,2002等)。
3)既然四、六级考试是按教学大纲设计的一种教学考试,是为了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的英语水平是否达标,而不是为了比较和选拔,大学英语考试就不应该设计成常模参照型考试,而应该是一种标准参照型考试(韩宝成,戴曼纯,杨莉芳,2004等)。
4)考试被异化为领取学位的必要条件,学校排名的根据,社会招聘的必要条件(岑建君,1999;牛强,2001;张绍杰,2003等)。
5)应试教学严重冲级击了教学的正常进行,导致多选题泛滥,给教学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韩宝成,戴曼纯,杨莉,2004;吴树敬,2003;艾治琼,雷芳,2002;阚跃明,陆琳,2000;刘润清,2003等)。
在四、六级考试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强烈批评的同时,也有赞同或中庸之见。主要意见为:
1)考试效度和信度高,设计科学,组织实施严格,成绩显著,并得到社会承认,逐渐成为单位录用大学毕业生的标准之一,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益(杨惠中,Weir,1998)。四、六级测试是迄今对大学英语教学进行评估的最好体系,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张新元,2004)。
2)四、六级考试从一开始就重视自身的不断改革和完善,硕士论文 采取各种改革措施,实践证明,收到很好的效果(陈祖芳,2004)。
3)对四、六级考试的质疑主要源于对它的认识偏差和尚欠科学的教学管理,责任不在测试本身,它的成绩是主要的,不足是次要(张新元,2004)。
4)不是考试误导了教学,而是对考试不正确的态度以及不同的教学理念导致了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低下(程冷杰,秦秋,2004)等。
5)如果有用人单位拿英语测试成绩作为录用员工的标准,那更是南辕北辙,混淆了测试目的和用途,与测试本身无关(张新元,2004)。
对四、六级考试持批评意见者居多。关于四、六级考试的前途,批评者给出3种意见:一是功成身退;二是社会化(从高校退出,不再与教学有关);三是彻底改造(例如,大量减少客观试题,听说读写加权相等)(刘润清,2003)。
2.从《大纲》到《要求》看对测试要求的变化
面对主要因扩招而发生了极大变化的高校英语教学形势和对四、六级考试批评的巨大压力, 医学论文 2004年国家教委公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要求》),如果把《要求》和原《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作一对比,就会发现,两者的显著不同除去在教学性质和目标中由“读”是第一位,转变为“听说”是第一位,以及《要求》对大学英语教学做出明确定义,强调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3项内容,教学理论的指导和多种教学模式和手段之外,《要求》还对统一的教学测试做作出了显著修改。《大纲》承认,全国高校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学生入学水平各不相同,即使同一学校学生的入选水平也有一定差别。因此,要因材施教,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达到基本要求。《大纲》规定:“把四级定为全国各类高等学校均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这是本大纲的一个重要决策。”而《要求》则认为做出了灵活的规定:“学校可以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一般要求,较高要求或更高要求单独命题组织考试,也可以实行地区或校际联考,也可以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4)。这就打破了四、六级考试这一原来的统一考评标准。这一重大变化对高校英语教学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它表明,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校英语教学四、六级统考的坚冰即将被打破;随TOEFL考试在中国兴起的源于结构主义的考试模式受到充分质疑,高校英语测评的种种弊端不但引起广泛关注,而且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近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已经着手进行改革,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也对试题进行了改动。它们的共同变化方向都是增加主观题和听说等输出技能的分量,以提高效度。这是积极的动向,尽管问题并未彻底解决。但是,对四级类统考进行改革并不意味着这场讨论的终结,因为这场讨论的意义并不限于这些统考。统考是一根高校英语教学测试的指挥棒,必然上行下效。所以,这场争论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中国的英语教学测试已经走入迷途。我们必须跳出某一特定考试,重新整理思路,回到考试测评意义的起点,才能看清我们所面临的问题。
二、高校英语教学测试的偏误
1.测试和教学的关系
从功能角度来说,测试可分为诊断测试(diagnostic testing),能力测试(aptitude test)、分级测试(placement test)、成绩测试(achievement test)、课程评估测试(program evaluation test)和科研测试等数种。诊断测试是用来为学生和教师以及教学管理人员提供反馈信息,作为改进教与学之用,成绩测试是为课程评估之用(Henning G, 1987);但也有专家认为,成绩测试是为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诊断测试是为考察改进教学和改进教学计划(刘润清,韩宝成,1991)。不管怎样,我们不妨把其中和英语教与学联系紧密的测试称为教学测试。教学测试是英语教学常用的重要的评估手段,用来考察学生对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教师和学生同时获益于反馈信息从而改进教与学。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考试都属于这种测试。它受到某个教学大纲的制约和规范。语言能力测试,即水平测试和教与学并无直接联系,因为水平测试的目的是比较和选拔,与教学大纲无关。英语教学测试不但服务于教与学,而且对教与学两个方面产生反拨作用。设计良好的教学测试会给教学带来裨益,产生正反拨作用,而设计不当的则给正常教学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冲击正常教学。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测试,就存在严重的偏误,给教学带来严重的影响。
2.当前教学测试的偏误
1)当前高校英语测试的最大问题就是对入学水平相差极大的各高校在校生以水平测试的方式进行学测试,职称论文 冲击了正常的教学和教学测试
四、六级大学英语考试以及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以下统称为四级类统考)都是以教学大纲为框架设置的教学考试。毫无疑问,其初衷是检查教学大纲指导下的教学实施情况,作为学生学业成绩和教师改进教学参考。但是,如前所述,以全国统考方式进行的四级类统考弊端丛生。其最致命的根源,就是它以全国水平统考的方式对入学水平相差极大的各高校在校生进行教学测试。这种方式,使四级类统考先天带上了比较、选拔甚至是淘汰的性质。加上考试本身的缺陷,使全国大部分高校英语教学出现了偏离教学的应考趋势。尽管2004年公布的《大学英语教学要求》在对学生的考评方面强调全面评估,对高校参加四级类统考与否不做统一规定,但是四级类统考对考生而言仍是必过的、事关重大的一关,甚至与毕业和学位联系在一起,而且是求职必备的资质之一。学生要获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要找工作;教师要晋升;校领导要学校的名次;用人单位要录用毕业生;甚至户口能否进京,所有这些无不与四级类统考紧密联系在一起。一项为检查教与学的教学测试被异化为水平测试,成为可以给一个人和一个群体带来重大后果的“高赌注”考试(Madaus,1988,转引自韩宝成等,2004)。由此,我们就不难明白为什么学生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去做模拟试题,把本应阅读名著、进行正常训练的时间都给了应试训练,甚至不少学生放弃课堂参与,专攻试题。因为正常的学习,与四级类统考试题并无直接联系。这对知识类课程冲击尤为严重。有时,教师也不得不抽出部分课时,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大学英语教学要求》公布两年后,四级类统考对教学的冲击没有改善的迹象。
2)技能课教学测试重视语言知识和形式的考查,忽视语言技能的考查
目前在高校英语教学测试中,仍然普遍大量使用客观多项选择题型。这种随托福考试兴起而兴起的测试模式今天受到广泛质疑。它的题型源于结构主义,强调语言知识和形式的考察,却忽视语言的实际运用;高信度,低效度;通过训练可以在原有的语言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分数。但是,这种出题方式却广泛存在于大学英语和英语专业的各科技能课教学测试之中。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①各类社会英语水平测试中,有大量的客观选择题,即使在改革后的四级类统考中也占相当比重。为了准备和迎合四级类统考,客观题的大量使用就在情理之中。②近年扩招,教师任课负担翻两三倍者十分普遍,教师在期末判卷时疲于奔命,而这些客观题判分容易,快捷,可以节省大量时间,因此成为首选。③扩招导致入学水平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客观选择题仍然是让低语言能力者提高分数的快捷方式。为保证合理的及格率和考试成绩的常态分布,客观选择题也是一条出路。
3)英语专业教学测试重视语言技能的考查,忽视文化知识的考查
这种错误倾向是十几年来大的教学测试气候造成的,英语论文 主要存在于英语专业的教学测试之中。首先,英语专业的四级考试和八级考试主要是听说读写译的技能考试,尽管在八级考试中尚有15%的英语专业知识分。虽然《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指出,“四级与八级考试的重点是测试学生的语言能力,因而不可能全面检测《大纲》所要求学生具备的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但是,专业四级和八级考试分数长期以来被当成英语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水平标志,在升学就业等重要方面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这种错位造成本来是为专业技能教学测试的四、八级考试成了学生的生命线。其次,社会对大学毕业生哑巴英语的批评也对技能学习产生了很大的压力,相对而言,知识的学习就退居其次。于是,作为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技能基本功几乎成了学生学习的全部。这使得学生在英语学习实践中产生了严重的重技能轻知识的倾向。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规定,英语专业课程包括英语专业技能课、英语专业知识课和相关专业知识课。英语专业知识课是有关英语语言、文学、文化方面的知识性课程,而相关专业知识课则是指与英语有关联的其它专业的知识性课程。在考评中轻视知识性课程造成学生知识性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下降,把几乎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技能课学习,准备四、八级考试,而对知识性课程考试则平时不努力,考前抱佛脚应付了事。学生在知识性课程教学中逃避课堂参与,自己做四、八级考题已成为常见的现象。部分教师也认为知识性课程与四、八级统考关系不大,乐得让学生轻松过关。重视语言技能学习,忽视文化知识学习的倾向是一种片面的、功利的倾向,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相背离。
三、高校英语教学测试需要改革的几个重要方面
1.取消四级类统考、以教学测试的“纵向比较”为基点,以测试的“横向比较”作为参考这里的“纵向比较”指一个教学单位(如,学校、班级或个人),在高教英语学习各个历史时期的测试结果的比较,具有“历时性”;“横向比较”是指同一历史时期,各个学习单位在同一学习阶段的测试结果的比较,具有“同时性”。显然,各校英语四级类统考成绩的比较就是一种横向比较。如前所述,原来的高等教育是精英教育,学生入学水平相差不大,扩招使得入学学生的水平差距拉大。这种差距的拉大并不明显体现在同一所学校内,而主要是出现在校际。通过数年学习,用同一个标准去做全国统一测试来检查教学质量是否达到同一要求是几近荒唐的。尽管《要求》将其降低为:对于教学目标的评估,学校可以有包括自己命题、联考和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几种选择,但是,根据最新消息,教育部目前仍然认为,对高等教育英语教学提出课程要求和标准,以设立考试等方式进行检测是十分必要的。四、六级英语考试仍然是评价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相对比较客观的标准(教育部发言人,转引自《北京考试报》2006)。这就从《要求》后退了一步。蔡基刚(2004)曾认为,由于《要求》取消了参加四级类考试的统一要求,学校在学时数安排和课程设置上有更多的自主权,这有利于各个学校制定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教学大纲,真正做到按需培养,提高语言学习效率。由于没有统一的要求和分级,就没有必要规定统一的分级考试。可由各个地区、学校根据课程要求和自己的教学大纲标准设计和组织考试。这种考试由于规模小考查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就变得可能。至于是否要参加标准化的国家四、六统考,这就成为学校或个人的行为。如此,有利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健康发展。看来,这种预期似乎是乐观了一些。可以预料,应试之风、统考对教学的冲击以及高校和社会对统考成绩的曲解和滥用仍将继续存在。
1)取消四级类统考,代之以统一的“目标测试练习”
正确的做法是,取消大学英语和英语专业统考,把四级类统考这种全国大排队的横向比较手段替换为对应一定学习阶段(比如学期或学年)的“目标测试练习”,统一下发给各校,这种练习题目对应英语各个教学阶段的教学要求,每份试卷可依难度分成三级,由各校根据学生情况自愿挑选使用。学生做完练习后由各校自己统一判卷,这种方法有下述优点:①由于统一制卷,各高校可以通过练习了解自己学生的水平在全国高校水平中的定位。②由于练习不上交,可以切实检查教学质量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和差距,学校不必担心排名问题。③学校也可以选择把练习作为期末考试,以便检测教学质量,这样做,使得考试难度易于把握。④学生没有一考定终身带来的毕业、就业压力,自然回归课堂,应试冲击教学的现象自然消失。校际没有了排名问题,学校自然回到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的正常的教学管理。⑤英语四级类统考的取消,将为社会节约大量的资源,首先是考试资源,因为如果为了选拔,社会上已不乏各种水平考试可以利用。当然,还有印刷应试书籍用的纸张和包括学生应试培训费用等方方面面。用横向比较做参考的办法,符合教学测试的初衷。至于说废除四级类统考国家教育部就无法对高校英语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的问题,大可不必忧虑。大学成百上千种专业,都没有进行统考,为什么英语教学不统考就过不了日子呢?
2)注重“纵向比较”
另一方面,高校英语教学测试应在“纵向比较”上下工夫。也就是从发展的、“历时的”角度观察和研究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上有多大提高,以作为检查教师教学和对学生进行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估的依据。首先,在扩招的情况下学生入学水平的差异很大,用统一的教学测试已经失去了检查教学的意义。其次,二语习得理论认为,学习者的主要个人差异包括:年龄、语言学能、学习动力、学习策略等。根据一项全国性的实证调查研究,对语言学习成绩方差解释能力最强的个人差异变量是语言学能和学习动机(刘润清、吴一安,2000)。而语言学能被认为可能是天生的(Carroll, 1981,转引自蒋祖康,1999)。因此,学习动机在可变个人差异中占有第一重要地位。罗得·埃利思(Rod Ellis,1997)认为,学习动机是对学习者在多大程度上取得成功进行预测的强有力的因素,而动机的强弱也可以由学习者先前的学习结果获知。语言学习成绩低下一般是学习动机低下的反映。我们可以看到,在低入学水平段进行教学的教师,不但要面对低入学水平学生与高水平四级类统考要求的巨大差距,还要面对学生作为低成绩学习者的低学习动机,教学任务不可谓不艰巨。如果我们换个思路,把检查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习成绩的纵向比较,着眼于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提高了多少,就能比较科学、公平而又客观地评价老师的付出和学生的进步。同时,得益于上面所说的统一的“目标测试练习”作横向比较的参考,教师也能清楚地看到差距,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努力使学生的水平最终达到要求。纵向比较可以是针对个体的,也可以是以班级为单位的,还可以校全性的;比如说,学校可以对各级入学的学生以入学统测为开端,每学期测试一次。这样就能跟踪检测到教学质量的变化,对教学进行动态研究。同时纵向测评的成绩也可作为对学生、班级以及全校进行形成性评估的依据之一。
2·技能性测试和知识性测试并重
对英语专业教学而言,应该扭转重技能轻知识的倾向。英语专业培养目标是,“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泛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大纲建议专业技能课安排65%左右的课时;专业知识课安排15%左右的课时;相关专业知识课安排20%左右的课时。尽管知识课的总课时35%仍比专业课的65%少得多,但是考虑到技能课耗时费力,应该说,在重要性上,两方面是平分秋色的。英语专业培养出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决不是言之无物、毫无人文素质可言的听说翻译机器,而应该是博学多识、高素质、全面发展的英语人才。测试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测试不但是对教学和学习的重要反馈,也是对教与学的暗示和“反拨”。重视技能测试的同时加强知识型课程的测试,就会强化知识型课程的教与学。如前所述方案,四、八级统考取消后,代之以英语专业的统一“目标测试练习”,其中按适当比例———比如50%对50%———安排技能和知识的题目,加强主观题型,弱化客观题型,就会纠正重技能轻知识的倾向。另一方面,知识性课程的期中期末考试也应当加强主观题,尤其要加强测试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灵活题目,把重点放在考评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上,把知识型课程的学习从死记猜题中解放出来,在与现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配合下,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
3.增加主观题型减少客观题型,提高测试效度
在各项教学测试中,应该加强主观题,减少客观题,尤其是多项选择题的数量。留学生论文首先,尽管多项选择题可以做到信度高,判卷快,但是,对技能课而言,只强调语言知识和语言形式的考察,不能有效测试语言的应用能力;对知识课而言,过多的多选题使考试不能考察学生用英语语言能力和相关知识水平分析问题和表述独立见解的能力。“语言测试首先考虑的是测量的效度,如果一项考试信度很高,但效度不高,也就是说没有考到应考的内容,那么这样的考试有什么用呢”? (杨慧中,2001)在知识课的测试中,尤其应该增加问答题和短文写作题的份量,因为书写能力占语言输出能力的半壁江山。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测试的正反拨作用,督促学生努力学习,放弃平时不努力,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寄希望于猜题、六十分过关的消极学习态度。其次,可以使考试分数真正反映学生水平。分数的公平合理可以极大地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总结
测试是高校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步入歧途的高校英语测试已对高校英语教学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工作总结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测试改革。首先,对扩招后入学质量差距很大的全国高校在校生进行学测试来进行教学质量监督是可行和必要的这样一种看法必须扭转。应该以上、中、下3种水平的统一“目标测试练习”代替四级类统考,练习水平由各校自己选择,自己判卷,成绩不上交。这样,各校可以了解差距,改进教学。同时,重视纵向评价个人、班级和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把主要精力转移到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上来。其次,在英语专业教学中,努力扭转教学测试中重专业技能考察,忽视专业文化知识考察的倾向,使学生不但能掌握熟练的语言技能,而且具有优秀的人文素质。最后,压缩四选一题型的比例,增加主观题型,把重点放在测试学生应用语言的交流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之上,从而提高命题效度。进行以上三项改革,就可以基本刹住目前应试之风,使作为英语教学重要环节的教学测试成为促进教学和保证现代英语教学理念得以顺利贯彻的有力手段。
[参 考 文 献]
[1]Ellis 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University Press, 1997.523.
[2]Henning, GAGuide to LanguageTesting:Development,Evaluation and Research[M]. Heinlw Publishers,1987.1-3.
[3]艾治琼,雷芳.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现状及对策[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97.
[4] 北京考试报记者·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称四六级英语考试不取消[N]·北京考试报,2006-07-01.
[5] 蔡基刚·试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基本原则和精神[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21.
[6] 岑建君·我国高校外语教学现状[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6.
[7] 程冷杰,秦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与四六级考试[J]·外语界,2004,(6).
[8] 陈祖芳·学术讨论要尊重事实[J]·外语界,2004,(1):74.
[9]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0] 大学英语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11] 韩宝成,戴曼纯,杨莉芳·从一项调查看大学英语考试存在的问题[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2):18,19.
[12] 韩宝成·高校学生英语能力测试改革势在必行[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6):410.
[13] 蒋祖康·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2,141.
[14] 井升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的原因[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21.
[15] 阚跃明,陆琳·大学英语四、六级统考的正负效应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2):22.
[16] 刘润清,韩宝成·语言测试和它的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10-11.
[17] 刘润清,吴一安,等·中国英语教育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245-246.
[18] 刘润清·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笔谈之三(五篇)[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5):221.
[19] 刘润清·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笔谈之二(四篇)[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3):378.
[20] 牛强·现行高校英语测试中的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2):141-142.
[21] 吴树敬·大学英语教学:问题与解决办法[J]·外语教学与研究[J].2003,(3):227.
[22] 肖云南,罗晓英·关于英语测试的改革[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7):294.
[23]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
[24] 张绍杰·教—考分离———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的必由之路[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5):386.
[25] 张新元·大学英语测试质疑述评[J]·外语界,2004,(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