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4 15:23:2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特色经济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这一科学论断的具体体现,它代表着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健康增长的必然选择。首先,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资源贫乏、农村人口相对较多的发展中国家。要想不断解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当前的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决定了我们必须进行深层次的农业产业改革,而发展与各区域自然地理、风土人情、传统文化相适应的特色农业则是众多方案中的较好选择。农民收入水平的高低与持续健康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和谐、稳定和持续健康的发展。近年来局部地区大面积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呈塌方式、地陷式下降,农民生活水平起伏波动较大,引发农民心态的巨大波动,已引起了中央及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为了建设一个和谐、稳定、繁荣的新时期的农村社会政府也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当前农村工作,甚至整个经济工作的重点。农业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国家的稳定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特色农业是实施新一轮提升农村经济大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可以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步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条件。其次,我国虽然土地资源类型丰富,但适合传统农业的土地并不多。在相对贫瘠的土地上发展与之相适应的特色农业,不仅可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还可以改善土地生态环境,恢复生态平衡,做到一举两得。例如:黄土丘陵沟壑区,是我国北方生态脆弱、产业单一、广种薄收、乡村贫困的特殊问题区域。“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土地利用方式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键“瓶颈”。通过相关研究结合当地地形地貌特点与水土流失所独有的自然规律,最后通过采用旱作农业与节水灌溉技术、推广造林护耕技术、生态农业技术的创新与应用等典型农村特色生态经济模式,使该区经济水平得到了大幅的提高。在我国由于地域辽阔,各地自然资源条件千差万别、各不相同。要站在国家层面上科学地统筹规划,合理建议每一片区域适宜什么样的特色农业的发展。再次,通过特色农业的发展,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可以提高广大农民自觉自愿地学习科学技术的热情,从而促进我国农村农民文化水平的整体提升,为提升我国农村在全国乃至世界的整体地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2)发展特色农业能有效实现农业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一定区域内存在着各种自然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松散的农业资源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要因地制宜合理统筹配置有限的农业资源要素,敢为人先大力支持发展与本地条件相适应的特色农业。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少我多的绝对优势,保持我国农村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
(3)特色农业发展有利于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
特色农业发展壮大起来了,可以带动周边一系列的相关行业,如农作物深加工、农产品储藏、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区域性的产业链条,把独特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实现农民增收目标。
(4)发展特色农业能有效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特色农业对于资源和生态环境有着特殊的要求,它不以破环、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它是在有限的前提下对自然资源的合理有效充分的利用。发展特色农业必须自觉遵守自然规律,坚决按自然规律作出合理的安排,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既能够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资源,又有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调动农民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实现对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特色农业发展需注意的问题
(1)特色农业不一定是高产量农业
有些从业人员由于存在急于求富的心理,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恶意扩大生产规模,丝毫不顾自然资源的有限承载额度,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这一现象的出现极大地破坏了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打破了自然生态的脆弱平衡。因而特色农业既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又要不能一味地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违背其自身发展的规律。
(2)特色农业与常规农业共生并存
常规农业解决吃饱,特色农业解决吃好。不能为了特色而特色,只做或做足表面文章,一味迎合上级领导、一味满足填报数据的需求。特别是有些地方在行政命令的干扰下,不切实际地好大喜功。用适合常规农业的资源条件做特色农业的大文章,好看不中用,最终出现喜人的开头、悲惨的结局。我们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在可行的条件下适宜发展什么农业就发展什么农业,不因人为的因素而发生改变,做到有始有终、错位发展、相得益彰。
(3)特色农业与现代科技的运用
特色农业的发展要立足于当地的自然资源条件,不能简单地利用现有科技没有底线地仿制扩大化生产。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促进的作用,但不是彻底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母鸡下蛋和人造鸡蛋一样都是蛋,虽然表面上差不多,但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从事特色农业的生产要立足现实,在不改变本质的可行的前提下,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快特色农业的发展。
(4)特色农业与产业化生产
在传统农业中,历史上传统特色农业由于受到自然资源和人类因素的影响,以个体家庭为承载主体的生产缺乏产业化生产的社会分工、协作。这是一个传统农业的遗留问题,农民往往以户为单位,自给自足。在当前我们在不改变特色农业本质的前提下应建立完善的产业化生产,产业化生产的社会分工、协作要从制度开始健全,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挂钩,将每个农民按照其特长放在最需要他的岗位上,从而最有效地提高特色农业的社会、经济效益。
1.2金融理论在对于金融理论的研究中,学术界更关注于经济结构问题的研究.怎样的金融结构,才适合我国宏观经济的要求,不同的学者的看法不尽相同.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应该提高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把其它的专业性银行改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业银行,进而建立“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的二级体系.[11]同时也有学者认为应在建立金融结构之前,要对银行的呆账进行处理.[12]在中国金融结构改进上,由于政府起着主导作用,故其一直都存在着滞后性的问题,而此将会带来更大风险的积累.[13]且政府的金融调控,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允许并接受金融市场的某种非均衡,进而有学者提出,金融制度应向市场配置转型,渐进性的将利率市场化.[14]直接市场金融与证券市场发展方面,在我国直接融资的比例一直是较低的.有的学者认为直接融资可以有效的分散于控制金融风险,利于我国现阶段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发展,也有利于国有企业改革.[15]但也有可能造成中国资本市场结构和功能的失衡.[16]证券市场是虚拟经济的代表之一,它的发展使得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对虚拟资产价值的积累,但虚拟资产与所对应的事物资产的价值却越发脱离.特别是在经历2008年次贷危机后,学者认为虚拟价值的存在,需要进行有效的控制,加强金融监管,规范金融创新,完善金融体制.
1.3增长与发展理论中国经济的增长呈现着一种非均衡的发展,主要依赖于要素与资本的投入,来推动经济的发展.高投资推动高增长的事实,已被国内学者普遍的认同.但是有学者认为目前投资过度,并带来了投资效益恶化的效果,[17]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同时,靠资本投入来引进技术,可能会导致结构性的失衡,过度依赖于进口技术,来促进经济的增长.甚至有学者察觉到我国的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存在着“反效率配置”.总之,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非均衡”也凸显得越来越明显.中国的经济增长,离不开投资的作用,即投资推动型增长,来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过程中,引致劳动力结构转化,可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特色之一.根据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2006,2007)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两方面,一则是在赶超阶段利用低成本的竞争优势,赶超快速发展.二则是中国正处于从低价的工业化向高成本的城市化的转向过程中.也正是在这种转向的过程中,工业化解决了“吃、穿、用”之后,那剩下的“住、行、学”则应由城镇化来解决.[18]总体上来看,中国现处于发展转变的阶段,即转型升级阶段,存在着四个中国化的特征,强调制度的重要性、强调政府的控制性、强调多目标的协调性和强调公平取向的落实性.在强调制度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前提条件是技术不断创新与发展,而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则依赖与制度的创新.[19]两着相互促进,但制度创新时根本.强调政府的控制性上,主要体现在政府的资产与政策导向,会促进某一行业或领域的快速发展.政府需要扶持经济结构的转型与产业结构的升级,促使其又好又快的发展.强调多目标的协调性,主要体现在统筹兼顾上,既要经济快速的发展,也要自然环境得以保护.在经济发展转型过程中,需要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方式的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相统一,利用外资与经济安全的相统一,经济发展与社会主义发展相统一.[19]强调公平取向的落实性,主要体现为防止掉入“中等收入陷阱”,要落实好收入再分配的公平.为促进就业稳定,就需要落实就业与公平的相统一.
当前,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热门话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成果,对今天的人们来说,仍然存在许多的价值,如: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等等。其中,对于其经济价值的认识和研究,对于现实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研究,可以认识其特点,寻找其转换机制和转换形式,拓展文化资源的内容,增加文化资产的实力,提升文化生产力,为发展区域特色经济服务。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漫长的五千年文明史中,56个民族创立和传承了门类齐全、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齐全,有各具特色、绚丽多彩的雕塑、绘画、剪纸、杂技、戏曲、舞蹈等艺术创作,有源远流长、独具一格的中医、厨艺、酿酒、制陶等特殊技艺,有内容丰富、形态各异的民俗、民风、节庆、礼仪、游戏等固定仪式等等,这些都是可能带来经济效益的文化资源。作为以文化价值为核心而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贮藏的巨大经济价值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当代文化产业的发展就如何更有效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经济价值进行研究、挖掘、开发和利用提出了挑战,中国人家喻户的“花木兰”故事被美国人改编成电影向全世界(包括中国)发行,获取经济利益,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要高度重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提升到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的高度,对内容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梳理和挖掘,认真研究和分析其潜在的经济价值和转化机制、转化方式,以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范围,为中华民族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为未来的文化经济竞争取得资本优势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特点中,其区域性是最重要的一点。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NUESCO)第三十二次大会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如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国务院办公厅于2005年3月26日颁布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并在其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重新做出了“中国式”的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两个定义都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群体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长期积淀下来的文化。在不同的区域内,由于人们所处的环境不同、传承方式不同,导致了其差异性,显现出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征。如中国的民族歌舞,由于民族和地域的不同,就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新疆的歌舞热烈奔放,内蒙的歌舞辽阔雄浑,的歌舞高远空灵,东北的歌舞轻盈飘逸,西北的歌舞苍凉凝重,江南的歌舞清新典雅,等等。正是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种民族性和区域性,使之在从文化资源转向文化资本,文化资本实现其经济价值的转换下过程中也现出鲜明的民族性和区域性特征。
具体讲,我们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和影响过程分为三个区域:原发区、影响区、消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的展现也会根据区域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层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在原发区表现得最充分,影响区区次之,消失区更次。我们以一些具体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来说明。如属于技艺的重庆火锅,是源于川江流域(即现重庆市所辖长江流域,因重庆市在成为直辖市以前属四川省管辖,故称川江。)。
在当下,重庆火锅已成为重庆名片,是重庆市饮食业最重要的支柱,产生了响誉全国的“小天鹅”、“德庄”、“秦妈”、“骑龙”等大型火锅企业。顺川江而下,在湖南、湖北等辐射区,火锅的制作技艺开始有所改变,其经济价值也开始下降,只有一些小规模的火锅产业,再向下,到上海等华东影响区,火锅的影响就更小了,基本上没有规模化的产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区域性特征,使我们在转化其经济价值的时候,不要轻易提什么“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口号,当然,作为一种文化可以向全国、全世界展示,但要转化为一个产业,就一定要考虑其区域性,考虑市场,考虑消费者。因此,利用产生于某一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出“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中的经济价值,并通过各种有效的产业途径和产业方式,实现这种经济价值的转换,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的经营,就可能形成一系列的具有特色的区域经济样式出来。
一、发展特色旅游业
特色是旅游业的生命,特色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旅游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来源于旅游景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独特风格。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是非常明显的优势。“旅游的动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地域文化的差异性,旅游业的成功取决于不同文化与社会区域中的差异认识和促进。”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无论是旅游的形式还是内容都必须突现出文化的特点,才能吸引旅游者,才能促使他们产生消费的冲动,从这个角度讲,没有文化就没有旅游,旅游者通过旅游应该感爱到另一种文化和生活的体验,获得求新、求知、求乐、求美的需求。
各地如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利用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业开发中,挖掘出“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景点或旅游项目。从旅游者的心理来说,区域差异越大、文化差异越大,就越能激发其好奇心和主观想象,从而引发旅游的兴趣和动机。例如:国内盛行的新疆旅、旅,出了对两个地方自然风光的想往外,对其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神往也是不可缺的因素,“丝绸之路”的文明、“雪域高原”的文化,是吸引旅游者绝不能忽视的资源。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各地及旅游景点或项目中蕴藏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伊斯兰文化、儒家文化、建筑文化、茶文化、酒文化、性文化等等。有独特地域和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替代的旅游资源,如何挖掘、整理、保护、开发和利用得好,就会一个地区带来独具特色的旅游业。
二、发展特色加工业
传统的手工艺技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样式,通过对与地方特产相联系的特殊技艺的整理、研究、挖掘,我们不难发现老祖宗传下来的特有技术和技能所制作的产品(如工艺品、生活品),仍然具有市场,仍然能为我们带来经济效益。所以,我们必须学会利用经济杠杆的强大内在动力去发扬光大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生活技能,对其产品进行产业化和规模化生产和经营,形成一个地方的特色经济,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面讲,这种经济开发,也是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正是经济发展,促进了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只要我们引导得当,注意不要盲目开发,过度开发,经济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有利的。对于中国而言,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利用民间特殊技艺、民间美术、传统工艺,为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近转移提业支撑,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
以重庆为例,在城乡统筹的过程中,完全可以利用合桃片制作工艺、纸扎艺术,荣昌夏布、陶瓷、折扇制定工艺、永川豆豉酿造工艺、蝴蝶画制作工艺,铜梁龙制作工艺,梁平年画、竹帘制定工艺,大足石雕工艺、小五金制作工艺,以及遍布重庆的山城火锅等等,都可以形成有地方特色的加工业。目前,大足的小五金制作,已形成规模,成为大足县的重要产业。伴随着大足石刻的开凿而诞生的大足龙水小五金,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现在,龙水小五金有12个门类,200多个品种,2000多个规格型号,年产值达到亿,产品畅销全国及东南亚和欧美市场。龙水已建成我国西南地区规模最大、最集中的五金专业市场。又如:“中国烟花之乡”—湖南浏阳,浏阳烟花“始于唐,盛于宋”,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现在,经过挖掘和开发,已有13大类3000余个品种,远销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创汇6000多万美元,国内市场占有率40%,国际市场占有率60%。已形成一个年销售额达20余亿元的现代化产业群和产业集团。
三、发展特色演出业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像珍珠样散落于中华各民族和各地之中,存在许多具有极高观赏性和娱乐性的表演艺术。通过对非物质文化表演艺术的开发和利用,不仅可以增加文化娱乐的方式使人们获得精神的享受,同时还可以使某种表演艺术得以再生,不断产生出新的文化产品,通过这些文化产品的营销,获得经济收益。以东北“二人转”为基础的“东北小品”已成功地走向了市场,获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这方面做出了范例。
对于“东北小品”风靡的原因,我们作一个简单的分析,任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形式,它的产生都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在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这些有鲜明地域性的传统表演形式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面临着被消亡的可能,但是,东北的一批民间艺术家们,迎着市场经济的大潮,没有退却,以满足大众生活情趣为目标,适应市场需求为动力,在继承和发扬“二人转”的表演形式和表演手段的基本上,创作出了东北方言小品,赢得了市场的青睐,满足了大众休闲文化的需要。可以这样说,市场经济多元化文化条件下的平民化文化需求,为“东北小品”的火爆提供了背景、机会,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表演形式“二人转”的平民化、地域性表现形式,为“东北小品”的火爆提供了基础和来台。
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演艺术在今天仍然具有市场,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把它推向市场。现在,许多地方已开始有这种设想。如“中国龙都”—重庆市铜梁县政府提出了:“扎实推进龙灯舞展演,充分挖掘市场潜力,创新展演形式和内容,占领重庆市场,做大市外市场,拓展境外市场,打造和提升‘铜梁龙灯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和辐射力”的战略设想。这里特别要说的是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表演艺术形式和整理和挖掘,使其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更有其重要意义。
四、发展特色医药业
通过对传统医药学知识的挖掘,可以形式独具特性的医药产业。中国医药学知识是中国境内各地、各民族在数千年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形成的独具特色和优势的医药学知识。作为国宝,中国医药学知识在五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一个庞大而丰富的宝库,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特色医药产业,我们大致可以从三条路径出发:一是生产销售。生产又分为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对传统医药材料的种植(或饲养)。如山东郯城,开展大规模的银杏种植,被誉为“中国银杏之乡”,也成为郯城的重要支柱产业。重庆市石柱县,在600百多年前就开始种植中药材黄连,1954年,石柱黄连被定为国药和一类农副产品。2006年,全县在地黄连5.1万亩,产量1800吨,产量占全国的68%,产值1.3亿。因而,石柱被誉为“黄连之乡”。二个层次是传统医药成品生产和销售。如六味地黄丸、云南白药等。二是治疗。利用传统医疗技术,来为病患者服务。如:针灸及针灸刀、刮痧等。三是保健。这个方面包含着传统医学知识的丰富内容和经验。全国各地一大批利用传统中医保健知识和技能的健身、健体企业应运而生,相应的产品也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如工作之余,进入洗脚城、健身房放松,已成为人们的一种时尚选择。
发展中药产业,已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2007年3月21日,科技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16个部门联合了《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纲要》提出,未来15年我国中医药要在继承发扬中医药优势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阐明中医药的科学内涵,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和中药产业技术水平,通过知识创新丰富和完善中医药理论体系及医疗保健模式,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全面提高我国的医疗保健和重大疾病防治水平。《纲要》提出了“继承与创新并重,中医中药协调发展,现代化与国际化相互促进”的基本原则,确立了“继承、创新、现代化、国际化”四个方面的基本任务,指出了优先发展“中医临床、中药产业发展、基础理论研究、创新体系建设、国际科技合作”的基本路径。从现实的角度看,发展特色中药产业,有利于我国医药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以中药为基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健康产业,将有利于提高中医药的市场份额,同时,发展中医药材料农业,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扶助贫困地区,保持生态环境,调整医药产业和产品结构,并对相关产业的发展产生综合带动作用,形成特色经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五、发展特色餐饮业
饮食文化是五千年中华文件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饮食文化,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中国餐馆能遍布世界各地,绝不是一个偶然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与中国的饮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菜由宫廷菜、官府菜、各地方菜系组成,每种菜系中都深藏着中国饮食文化的精神内涵的文化。因而在今天,仍然还有许多值得我们挖掘散落于各处的传统厨艺,发展出具有特色的餐饮业。从回报角度看,餐饮业是一个投资小,风险小,回报快,回报高的产业。如:起源于“明未清初”的重庆火锅,是由码头文化衍生出来,由码头而进入高雅之堂,现在已成为重庆的名片,市外人一提重庆饮食,首提必是重庆火锅。如今重庆火锅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精加工+营销网络+物流中心”的完整产业链条,做到集产供销于一体的社会化大物流配送。重庆火锅协会会长何永智说:“重庆火锅的发展带动了很多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说它的生产加工基地,凡是做火锅的,汤料都已经工厂化生产,而工厂化生产所带动的相关产业就是农业,我们的海椒基地、花椒基地、农副产品基地、相关的豆瓣,大蒜、老姜之类的,因此重庆火锅近几年的发展带动了重庆的知名度,也成了我们重庆的一张名片。”目前,重庆火锅在全国连锁经营户达11200多家,年创产值150亿元,年上交税收8亿,解决了50多万人的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R].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二届会议.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R].2005.
十一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迎来了新的机遇和发展阶段,提高教学质量和培育特色成为高校的共识。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这个较“老”专业,要办出特色确实面临着较多的困难。如何确立竞争优势,形成特色是摆在所有同仁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现状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可以说是个老牌专业,其前身叫“国际贸易”,1998年国家教育部调整新的专业目录,将国际贸易专业更名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上世纪末,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入世预期带来的外贸人才需求增加,该专业经历了史无前例的规模扩充。许多高校在这个时期纷纷增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招生人数的大量增加,保守估计,目前该专业每年培养毕业生人数超过3万名。
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我们长期调查发现两个现象:一是很多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并未从事国际贸易方面的工作;二是尽管就业难,可是那些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仍能较顺利地找到工作。这些现象说明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专业培养与社会需求有矛盾,二是人才培养的整体素质仍需提高。从学科大类划分,国际经济与贸易属于经济学,其课程体系与师资队伍重点突出经济学,而管理与法律比较薄弱或不被重视。专业口径过窄,制约了人才培养的规格,学生个性不能被充分张扬,造成人才“克隆”。另外,扩招也导致了教育资源无法及时跟进,也容易造成培养质量下滑。
目前,教育部正在研究建立适应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本科专业设置和调整制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业压力迫使许多招生单位重新审视自身实力,努力发挥特长,以差异化竞争策略重塑专业特色,从而能够赢得生存与发展空间。
二、对专业特色建设的理解及误区
什么是办学特色?目前我们能在教育部2004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当中找到解释:“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特色应当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大,效果显著。特色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应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得到公认。”该方案将特色列为评估一级指标来考察。特色可体现在不同方面:如治学方略、办学观念、办学思路;科学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教育模式、人才特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解决教改中的重点问题等方面。从这个解释来看,“特色”应具备三个必要条件:一是长期积淀出来的稳定的东西;二是要对提高教学质量发挥重要作用;三是特色要被社会认可。特色可不拘泥于形式,只要满足上述条件的教学要素,都应属于特色范畴。专业特色是学校特色的一部分,与特色的性质一样,专业特色也是多维的,只要在某一方面具备上述三个条件,就应被视为专业特色。
根据各自优势确定专业发展方向的思路是正确的,特色是可能总结提炼,并能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强化,管理者可以集中资源促成特色鲜明化和更有社会影响力。但是,在认识和具体做法上存在一些偏差,片面地追求专业差异有可能导致相反的效果。对专业特色的含义理解不清,指导思想不明确现象比较普遍,尤其一些典型的认识误区需要引起关注:一是把特色定位与特色本身混淆。二是把专业特色等于人才培养特色。三是简单模仿名校。四是过分追求差异。五是对特色的稳定性与灵活性的曲解。六是重宣传、轻建设。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色建设的思路
专业特色建设中的规律和原则却不可违背。实践才刚开始,许多规律在等着我们揭示。下面是我们的一些经验和体会。首先要明确特色定位。我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创办于1993年,具有一定的历史积淀和优良传统,依托学校理工特色,已有较独特的优势。我们历经三年的调研,在学校发展规划和特色建设的框架下,结合相关专业优势,把原来初具雏形的传统加以优化,定位了专业特色。围绕定位,我们重新整合教学资源,在科研方向和团队支持上、人才引进上、资金分配上都进行了优化配置。在教学理念、教学计划、教学管理、实践教学等软件方面,我们采取了如下新举措:
第一,教学理念上体现尊重规律,尊重个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尊重年青一代的心理特征,尊重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尊重每位学生个性,避免人才“克隆”。
第二,教学计划上扩大选修课范围和比重,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优良条件。设选修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可按兴趣和职业规划进行自助式学习。课程可不拘专业范围,允许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外专业课。可与校外培训机构合作,把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课程引入教学。
二、电子系状况
然而,作为职业教育的我校电子专业招生却连年不尽人意,为什么?原因就是电子专业还在应用过去的教学模式、过去的教学目标,仅仅靠培养电子装接工从事简单的生产线作业,必将被新的技术迅速淘汰、被新的人员替代,因为电子技术的发展迅猛,市场日新月异,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惊人,拿我们的电视机举例,从显像管时代进入液晶时代不过10年,而液晶屏幕的生产线已经更新到8代半,京东方已经在筹资上第十代产品、生产4K电视机了,所以我们的电子专业不能不紧跟形势,再原地踏步。国家关于职业教育的改革有过很重要指示,《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指出:“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要深化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积极开展现代课程模式”,要“推动产教结合,加强校企合作,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所以电子系的改革是顺应形势。
三、电子行业的发展———光电子产业崛起
拯救环境,节约能源,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是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面临的一项最重要的课题。各国政府特别是发达国家都积极采取行动,抢占技术与产业的战略制高点,制定出各项引导措施和扶持政策。2009年10月1日我国政府颁布第559号国务院令,从此,“节能减排,低碳生活,新材料、新能源开发”,成为我国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这一国策的落实与实施,带动了光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上,美国现在进行的光伏计划就是用高亮度LED代替现有路灯照明,这将节省全美40%以上的电力能源。同样日本进行的国家阳光计划也是要将路灯全部替换成高亮度LED。在能源存储和动力电池领域,天津力神、深圳比克等锂电池的专业开发生产企业等技术已经逐渐成熟,开发出的锂电池已经进入动力汽车市场。随着石油和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开采和逐渐枯竭,新的替代能源技术与应用的开发已经成为各国关注重点。前几年日本地震造成的“核电危机”,使得人们对核电的利用更加谨慎,从而给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带来巨大的发展机会。太阳能作为洁净和无枯竭的新能源被期待广泛应用在汽车、电站、移动建筑设施、建筑一体化等领域。毋庸置疑,光电子技术发展前景无限广阔,产业的发展势必也为中等职业学校打开就业市场,国内现有的该行业的生产技术不断更新,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在迅猛扩大和提升。光电子产业是光技术与电技术的结合,是光与电的有机转化互动。是新兴的技术与产业,是以微电子产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近年来,光电子技术发展迅速,技术和科研成果产业化进程加快,应用领域迅速拓展,已经成为现在社会的支柱产业。
四、大连市光电子技术产业现状
大连是首批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四家之一。大连经济发展规划的重点工程———花园口开发区拟建设成太阳能产业基地,日本四国电力等九家相关企业即将投资落户,这将在带动大连经济发展的同时,必将带动大连光电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大连光电科技领域繁荣兴盛,也为我们展现了新的发展空间,为学校设立光电子专业提供了无限生机。光电子产业生产投资巨大,用工需求量也会随之增加,技术工人市场前景也随之向好。我们应当充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将电子信息专业办成能够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发展中对技能型、应用型人才需求的人才基地。
五、举措
随着集成电路、液晶、发光二极管,有机发光及太阳能电池等信息产业投产规模的扩大,从事基本劳动的产业技术工人需求量也在大幅增加,这给职业教育打开就业市场带来的契机,我们必须牢牢抓住这个契机。不同层次的人才对应着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职业院校就从从就业市场现状着手。在这个行业真正经过专业培训的合格技术工人几乎很难找到,农民工缺乏相应的技术不能满足像因特公司、京东方、上广电、大连路明集团、大连德豪光电这样科技产业的用工需要,从这一点来看,企业需求具有一定技术技能型的工人来充实一线生产。因此,今后我们的工作内容是:建立一只以培养受市场欢迎的合格专业技术工人为目标的专业队伍,以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重点,目标定位在探索高科技领域技术工人的培养模式,探索理论教学与生产工艺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形成易于职校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的教学规模。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了解和掌握行业发展动态,掌握用工单位的基本经营情况,认识熟悉用工单位的开发,生产,销售等部门对人才的具体需求,和人力资源部门达成用工的共识和人才培养计划,确立学科的发展方向,制定专业课程,建立和培养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编写适合职业教育的教材。
(2)满足需要原则。在政治经济学中,“需要”(need或want)和“需求”(demand)有重要区别。“需要”通常是指人的生存和发展对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客观要求。马克思在分析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构成时指出,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活资料的价值表示的,而劳动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构成具有层次性,包括劳动者自己和家属所需要的“生存资料”,如衣、食、住、行等,也包括教育、文化、健康保健等“发展资料”。因此,“需要”是以使用价值来衡量的。而“需求”概念则不同,它用以描述市场中的交换行为,只要有货币、有购买力,就形成“需求”,“需求”是从价值实现角度分析的。“需求”不一定是客观“需要”,比如市场上有1万套商品房,从客观需要即使用价值角度来说,可以满足1万个家庭的需要,但也许由于房价过高,1000个家庭购买了这1万套商品房,从市场的角度看,商品房的价值得到了实现,也就形成了市场“需求”,但显然这些买房者不是为了“需要”,而是为了资本的价值增殖,其后果必然是房价虚高,一方面是需要房子的人买不起房,另一方面是不需要房子的人囤积大量房源。类似的问题还存在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其他公共产品中。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表明,我们的生产是以“满足需要”为根本目的的。当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还要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借助价值规律来满足需要,但这不妨碍“满足需要”理应成为指导我们各项经济工作的重大原则。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说,化解产能过剩,可以以“满足需要”为原则制定相应政策,比如化解商品房过剩,可以采取政府购买、百姓廉租的形式;化解钢铁、水泥等过剩,可以考虑增加基础设施尤其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型、结构升级,可以考虑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能力、消费需求差异性问题;等等。
(3)共享发展原则。共享发展理念是我们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理念之一。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指出,“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表明共享发展已经属于社会制度深层内容。共享是政治经济学追求的理念,这一理念与以劳动者为本理念一脉相承。马克思在科学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运动规律基础上,指出了共享是未来社会的重要制度特征。我们党从强调“共同富裕”到强调“共享发展”,在理念上是一个新发展。共同富裕的实现途径强调先富带动后富,这在一定历史时期有其必然性,但今天,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了新阶段,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有了较好的经济实力,强调“共享发展”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增强发展动力,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提到共享发展,人们往往想到劳动成果分配方面的问题。其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的共享发展包含的内容很丰富,从微观领域看,企业层面的共享既包括分配领域的共享,如提高工资,也包括生产领域的共享,如劳动条件、劳动资料、劳动保护、劳动管理等。在宏观领域,不仅包括基础设施、公共资源的共享,还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的共享;在消费层次上,不仅包括生存资料的共享,还包括发展资料的共享等。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言,共享发展意味着在微观企业领域,不能一味把降低工人工资作为提高企业效率的口实。影响企业效率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技术高低、生产资料的性能好坏、企业管理的先进与否、工人积极性创造性的高低等。尽管政治经济学认为新创造的价值是V+M,二者之间存在此消彼涨的关系,降低工资就可以提高利润。这是一种静态认识,马克思这一公式揭示了劳资之间的对立关系。但利润和工资之间的关系要复杂得多,因此不能用线性思维套用马克思这一思想,认为降低工资就能提高利润,即提高企业效益。
2城市街道景观设计要点
2.1街道设计思路的多样化
伴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街道交通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传统的街道景观设计已经满足不了现今人们生活的需求,不仅在速度上要得到充分的满足,而且还要有一定的美感,带来视觉的冲击和享受,应在古朴的街道文化中融入现代元素,在最大限度地保留街道文化的同时,也给行人带来不一样的行走空间。因此,在进行街道景观设计时,要从不同的视角,多方面去设计街道,要结合当地街道的文化,在展现街道特色景观的同时,宣传城市的历史文化。这样不仅能从城市的历史中得到充分的设计素材,满足人们对过往经典的留念,而且街道文化也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传承。
2.2林绿带化与景观设计
城市街道的绿化,对街道和人们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能改善街道周边生活小区的环境和气候,净化由于行车带来的空气污染,而且还能减少由于车辆和行人造成的嘈杂声响,对交通路线的划分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此外,还能起到预防火灾和美化城市环境的作用。在街道绿化时,应主要考虑以下几点的设计:防护绿带,一般设置在人行道和街道旁边的建筑物中间,主要是降低由于行人和过往车辆产生的噪音;人行道绿带,又称步行街道绿带,位于人行道和行车道中间,一般种植乔木等,有助于防止尘埃飞扬和降低噪音;分车绿带,主要是把快车道与慢车道分开,保障行车的安全;最后是其它区域的绿化,如广场、停车场等位置,也要注意绿化设计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对于绿带的植被选择也很重要。一般选择树冠较大,树枝比较浓密、生命力顽强,并且不易引发虫害、落叶晚的植被,这样的植被不仅易于管理,而且能有助于城市街道的建设。
2.3标识系统和细节设计
在城市街道的通行过程中,必要的交通标识符不仅能帮助车辆的行驶,为其指引方向,而且完整的标识系统标志着一个城市交通体系的健全。随着交通系统的不断升级,标识也逐渐趋向于人性化、系统化和智能化,各种各样的交通标识符的出现,丰富了城市街道的建设,大大提高了行车和行人的通行效率,减轻了交通运输的压力。在保障车辆通行的前提下,更加要注重对街道景观细节的设计,设计要呈现出人文气息和人性化的考量,因为街道细节的设计直接关乎着城市的特色和城市的文化。例如,铺在街道上的石头材料,在满足行人通行的前提下,要达到美观、环保的效果,同时还要和周围的环境设施相适应,起到相互辉映的效果。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自身发展引来了越来越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生态环境恶化、水体环境的污染、土地荒漠化.生物灭绝等一系列的事件,使全球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巨大挑战。面对挑战。人们开始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反思和批判,探寻新的经济发展道路。在这一背景下,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开始考虑形成并逐步发展。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甘j“宇宙飞船理论”,可以作为循环经济理论的早期代表。鲍尔丁的这一比喻凸显了地球的狭小、拥挤和资源有限性;必须避免毁灭性的冲突以及要像由不同的人组成的机组人员那样和谐共处.形成一种世界共同体的概念。可见在“宇宙飞船理论”看来。人类要想在地球上生存更长的时间.就必须要努力提高地球资源的循环利用能力。但是即便如此。到了20世纪70年代,人们仍然更主要采取的是末端治理的环境保护方式.8o年代人们开始全面重视资源的回收利用以及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90年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盛行尤其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进,使得人们更加重视从源头进行污染治理,并且注重通过改变经济发展模式。提高经济增长效率。降低环境和生态成本。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和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是该发展观形成的重要标志,循环经济的概念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了。
l循环经济的概念及基本原则
1.1循环经济的概念
循环经济(CyclicEconomy)的概念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按照清沽生产的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一产品一消费—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基本要点是:以生态思维傲经济活动全过程的总体设计,使经济活动像生态系统那样,自我调节控制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傲到综合、反复利用资源.变以往末端治理污染为源头消除或最大限度减少污染,保护自然环境,从而产生最大社会效益。
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一产品一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在这种经济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开发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导致了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并酿成了灾难性环境污染后果。如“伦敦烟雾事件”“切尔诺贝利核泄露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就是突出代表事件。与此不同.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范式.其实质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l,2循环经济运行遵循的原则
作为一种先进的经济形态.循环经济不但要求人们建立“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经济新思维,还要在从生产到消费的各个领域倡导新的行为准则,也就是著名的“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环(Recycle)”。“3R”原则是循环经济理论的灵魂和核心。“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是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实际操作原则(3R原则)。减量化原则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源使用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减少一次用品的污染;再循环原则属于输出端方法.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俗称“吃干榨尽”,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废品的回收和综合利用。
“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在循环经济中的重要性并不是并列的。循环经济不是简单地通过循环利用实现废弃物资源化,而是强调在优先减少资源消耗和减少废物产生的基础上综合运用3R原则,3R原则的优先顺序是:减量化一再利用一再循环。
2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从世界范围看,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中形成了以发达国家为主要代表的不同模式:
2.1杜邦模式—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模式
通过组织厂内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延长生产链条,减少生产过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尽量减少废弃物和有毒物质的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资源,提高产品的耐用性等。
2.2工业园区模式
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产业问的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使一家T_厂的废气、废水、废渣、废热或副产品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建立工业生态园区。典型代表是丹麦卡伦堡工业园区。
2.3德国DSD——回收再利用体系
德国的包装物双元回收体系(DSD)是专门组织回收处理包装废弃物的非营利社会中介组织,1995年由95家产品生产厂家,包装物生产厂家、商业企业以及垃圾网收部门联合组成,目前有1.6万家企业加入。它将这些企业组织成为网络,在需要回收的包装物上打上绿点标记,然后由DSD委托回收企业进行处理。“绿点”计划的基本原则是:谁生产垃圾谁就要为此付出代价。企业交纳的“绿点”费由DSD用来收集包装垃圾.然后进行清理、分拣和循环再生利用。
2.4日本的循环型社会模式
日本在循环型社会建设方面主要体现3个层次上:一是政府推动构筑多层次法律体系;二是要求企业开发高新技术.首先在设汁产品的时候就要考虑资源再利用问题.如家电、汽车和大楼在拆毁时各部分怎样直接变为再生资源等;三是要求国民从根本上改变观念,不要鄙视垃圾.要把它视为有用资源。堆在一起是垃圾,分类存放就是资源。
3国内外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和对策
目前,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已经比较成熟,也给我们带来诸多启示,其巾有许多做法和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3.1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经验
发达国家循环经济主要经验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有效平衡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三者关系的经济发展模式,首先被经济发达国家所采用。
(1)通过立法.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目前发达国家有关循环经济的立法模式大体上可分为两种:一是污染预防性.如美国、加拿大等国,此模式虽然比末端治理进了一步,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与环境的矛盾与冲突:二是经济循环性.如德国和13本,它将整个社会活动纳入循环经济轨道.建立循环型社会,杜绝了污染问题。
(2)政府制定各种激励政策,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第一.政府奖励政策。发达国家政府奖励政策中比较有影响的有:一是美国的“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该奖1995年设立,为了重视和支持那些具有基础性和创新性、并对工业界有实用价值的化学工艺新方法,以通过减少资源消耗来实现对污染的防治。二是英国的Jerwood—Salters环境奖。该奖于2000年开始设立.用于资助在绿色化学方面卓有成就的年轻学者。三是日本的资源回收奖。这种奖项旨在鼓励市民回收有用物质的积极性。
第二,税收优惠政策。对发展循环经济有成就的企业,发达国家政府要给予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予以鼓励.如美国亚利桑纳州1999年颁布的有关法规中,对分期付款购买回用再生资源及污染控制型设备的企业可减税(销售税)10%。日本对废塑料制品类再生处理设备在使用年度内.除了普通退税外,还按取得价格的14%进行特别退税。
第三,政府优先采购政策。对发展循环经济有利的项目或产品.发达国家政府还要通过自己优先采购行为来予以鼓励,如有再生成分的产品在政府采购中就占据优先地位。
第四,价格优惠政策。价格优惠是发达国家鼓励发展循环经济的又一重要政策。如日本有关法规中规定废旧物资要实行商品化收费,即废弃者应该支付与废旧家电收集、再商品化等有关的费用。目前,日本规定的4种废旧家电的再商品化费用,每台电冰箱平均4600日元,每台室内空调器3500日元.每台洗衣机2400日元。
另外,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循环经济的切入点、明确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申的主体作用、加强政府监管、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循环意识等方面均是不错的经验。
3、2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
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我国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推动经济发展的“3+1”模式,即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加上资源再生产业(也可称为第四产业或静脉产业)。
(1)小循环—企业层面。选择典型企业和大型企业,建立以清洁生产为核心的物质小循环,根据生态效率理念,通过产品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等措施进行单个企业的生态工业试点,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2003年我国颁布了《清洁生产促进法》,标志着我国依法推进和实施清洁生产新阶段的开始。目前,陕西、辽宁、江苏等省以及太原、沈阳等城市均制定了地方清洁生产工艺政策和法规。我国已在20多个省(区、市)的20多个行业、40O多家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计,建立了20个行业或地方的清洁生产中心,l万多人次参加了不同类型的清洁生产培训班。有5000多家企业通过了ISOI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几百种产品获得了环境标志。
(2)中循环——区域层面。按照工业生态学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在企业间形成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建立工业生态园区。在区域层面.国家环保总局于1999年开始.在山东鲁北(化工)、内蒙古包头(铝业)、广西贵港(糖业)、新疆石河子(造纸)等地进行了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试点。目前,通过国家环保总局批准建立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已发展到l7个。其中行业类园区8个,占总数的47.1%.综合类园区9个,占总数的52.9%;西部地区(内蒙古、新疆、陕两、贵州和广西)6个.东部和中部地区l1个.另外还有十几家生态工业园Ⅸ正在规划中。
(3)大循环——社会层面.重点进行循环型城市和省区的建立,最终建成循环经济型社会。在社会层面,从2002年开始,国家环保总局率先在辽宁省、贵阳市进行了循环经济省市的试点工作,2002年5月贵阳市被国家环保总局确定为全国循环经济生态城市首家试点单位,同时也成为联合国环境规戈Ⅱ署全球唯一循环经济试点城市。目前已在东、中、西部地区开展了建设循环经济省市试点,由国家环保总局主持论证的循环经济试点省市达到8个,其中包括2个循环经济试点省和6个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分别为辽宁省、江苏省、辽宁盘锦市、山东目照市、河南义马市、河南鹤壁市、甘肃武威市和贵州贵阳市,其中东部省市4个,中部2个,西部2个。
2园林景观设计在小区规划中的作用
2.1功能作用
早在20世纪初期,现代建筑刚刚启蒙,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根据研究经验开始强调功能作用,并且呼吁居民注重小区规划中的运动需求,从而满足居民的休闲需要。同时,他还运用鸡腿柱把楼层架空,通过将楼底的空间设计成绿地,就能将底层用地作为居民休闲娱乐场所,同时这样也能满足居民需求,让土地得到更好的应用。随着高层建筑的兴起,让很多居民远离土地,针对这种现象,必须为居民保留一定的园林与运动场所。在这个过程中,景观人性化是设计中必须尽量多的考虑人的生活与作息。例如:在广场中,设计师应该根据气候特征和审美理念设计小园林、林萌道、池塘以及运动实施等。运动景观化,是将运动作为景点进行考虑,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基础上,将休闲与运动作为居住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展现出设计人员的独到之处。
2.2空间作用
从当前的小区居住情况来看,对空间实用性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空间环境,由于不同的空间拥有不同的作用。因此,在小区规划中,必须根据实际生活,对空间进行合理布局。例如:活动空间作为居民活动的场所,应该给予足够的空间。静止空间作为交往、休息、观赏的区域,通常和绿地整合起来再设置,它可以在小区院落绿化以及组团绿化,也可以是人工绿化园林修筑,从而生成消闲、观赏、活动与交往的场所。同时,园林绿化注重空间层次以及序列的统一性、完整性;在做到环境设计的艺术性、科学性统一的基础上,让整个设计成果更加精致完善,同时这也是让人性化设计贯穿始终的重要依据。
2.3协调作用
生活、发展作为人类恒古不变的主题,自然和人类在社会、生态、经济、文化上都是互相存在的,而能否在某个地点安定下来,则完全取决于地方环境是否满足精神、安全和生活需要。对于身心疲惫的人们更渴望自然、亲近自然,所以生态绿色系统就成为了人们的最佳选择。而绿色小区以生态、人为本,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也让景观绿地和自然界动物、植物、微生物、环境因子成为了有机整体,展现景观和环境的多样化。另外,从非自然造景来看,景观、灯光、建筑、道路和人体行为作为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方面,要求绿地空间不仅要有数量,还必须考虑功能与质量,也就是创造出适合自然发展的天地,让景观建设不完全拘泥于生理和生活需求,而是面向精神和心理、情感和美的高层次追求。也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小区活力,以及自然和人之间的设计理念和协调,让居住区外和区内的景观系统连接成绿脉。通过设置广场性与过渡性绿地,让居住区得到适当延续和过渡,最后生成绿色屏障,帮助净化、美化空间,让户外和景观内部的空间得到呼应。在园林设计中,必须以生态和人为本,尽量做到绿化系统、户外、人文空间、建筑景观的统一,并且赋予功能、空间兼容性、多样性,从而生成生态景观体系,让自然和景观相连。
【关键词】管理会计;应用;职能;对策
一、管理会计的定义及职能
(一)管理会计的涵义
管理会计即在一个组织内部对管理当局用于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信息进行确认、计量、积累、分析、处理和传递的过程,以确保其资源的利用并对他们承担经济责任。管理会计形成和发展是以适应市场竞争、满足经济组织内部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它是从传统会计中分离并发展起来的现代会计的一个分支,对会计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管理会计的内容看,他完全冲破了传统会计的束缚,广泛吸收了现代行为科学、管理科学和系统理论,形成了一门综合了多学科的科学。它既是会计的一个分支,同时也是企业管理的组成部分。
(二)管理会计的职能
管理会计的主要职能是为了提高企业经济效率和效益而建立的各种会计控制制度.编制提供企业内部管理会计需要的各种数据、资料等,也就是说,管理会计是运用适当的观念和技术来处理企业个体的历史或预测性的经济资料,已达到预期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规划经营目标、控制经济过程、考评经营业绩的目的。目前,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上,急需将以往的经验加以总结和提高,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
二、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作用
(一)管理会计的主要作用
1.成本性态分析。所谓成本性态,是指在业务量变动的情况下,某一类成本的变化形态.按成本性态分类,可将成本划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成本性态分析,是研究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依存性(即成本性态),考察不同类别的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特定数量关系,把握业务量的变动对各类成本变动的影响.由此可见,成本性态问题,实际上就是将成本按其同业务量的相互关系,进行适当的分类。研究成本性态,主要是处于两个方面的需要:一是成本控制需要.二是计划编制工作的需要。进行成本性态分析,有助于企业从数量上具体掌握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规律性联系,为充分挖掘内部潜力、实现最优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2.CVP分析。CVP分析,是在成本性态分析和变动成本计算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的一种分析方法。CVP分析,全称为:成本一业务量一利润分析,是研究企业内的成本、业务量和利润三者之间变量关系的一种数学分析方法。具体地说,它是建立在成本性态分析的基础上,以数学化的会计模型与图示,来揭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销售量、单价、销售额、利润等变量之间的内在规律联系,为会计预测、决策、和规划提供必要的财务信息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
CVP分析是管理会计中一项重要分析法,其对于正确进行决策分析和有效控制等方面具有广阔用途,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预测盈亏临界点;规划目标利润,编制利润预算;预测保证目标利润实现所需要的目标销售量和目标销售额;为生产决策和定价决策做出最优选择;通过对利润的敏感分析,估量售价、销售量和成本水平的变动对目标的影响,并可据以进一步控制目标成本;可以应用于企业的全面预算、成本控制和责任会计等方面。
3.投资决策。投资决策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货币的时间价值;投资的风险价值。资金在不同的时点上,其价值是不同的,由于不同时间的资金价值不同,所以,在进行价值大小对比是,必须将不同时间的资金折算为统一时间的资金价值不同,所以,在进行价值大小对比时,必须将不同时间的资金折算为统一时间后才能进行大小的比较。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企业投人生产活动的资金,经过一定时间的运转,其数额会随着时间不断增长。企业将筹资的资金用于构建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劳动者借以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从而实现价值转移和价值创造,带来货币的增值。除了包含时间价值因素以外,还包括通货膨胀等因素。
(二)我国企业中的管理会计的特点
1.受地域经济影响较大。沿海开放和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受外部环境冲击较大,经济发展较快,管理要求迫切,管理会计方法应用较多,如上海、深圳、珠江三角洲地区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基础较差,内部组织机构不健全,缺乏科学的管理经验,应用管理会计的观念较淡薄。
2.上市公司、外商投资企业比较重视管理会计的应用。这类公司和企业管理人员素质较高,管理手段新,比较注重管理会计的应用;而其他中小企业,由于受地理环境、传统观念和人员素质的影响,则很少意识到管理会计的作用,有的就根本未涉及管理会计这个领域。但即便在应用比较好的企业,管理会计也只注重短期经营考核和历史性后顾信息的传递,而忽视了长期战略决策和前瞻性预测信息的提供。
3.我国管理会计方法与国外先进管理会计方法有一定的差距。企业现在多沿用一些传统的管理会计方法,如各种预算方法、本量利分析。而国外新兴的先进的管理会计方法在我国的运用程度太低,并且与其他国家的差距甚大。但在全球竞争市场上,这些国家亦是我们的竞争对手。如此大的管理会计实践差距,必将影响我国企业的管理效率,进而影响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一)管理会计在我国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会计缺乏严密、完整、有效的理论体系。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缺乏可靠的理论依据。相关学科的引入并不全面系统,只是对管理会计某些假设进行个别修改,许多只是处于定性的分析阶段,缺乏实际应用价值。
2.会计理论研究与实践脱节,可操作性差。目前我国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还局限于对国外著述的翻译介绍,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面还做得很不够,没有总结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方法、体系。
3.管理会计的发展难以适应知识经济的挑战。向知识经济转变过程中,行业类型的多样、企业形式的演变、经营状况的不定,要求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更加全面、及时。但我国现行的管理会计教材中,大都是以工业企业为例讲解的,研究领域比较狭隘,理论创新没有跟上经济环境的变化。
4.会计人员素质与管理会计要求有一定差距。会计人员对管理会计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会计人员的素质来体现的。但我国现阶段会计人员的总体素质还比较低,突出表现为会计人员的知识层次低,知识结构不合理,在专业教育方面水平低。
5.经营决策者的管理意识有待提高。企业经营决策者的重视程度已成为能否提高管理会计应用水平的关键因素,这实际上反映的是企业经营决策者的素质问题。但目前有相当多的企业经营决策者不懂财务和会计,更不用说管理会计,其结果直接影响了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从企业管理角度出发,改变传统观念。努力提高企业管理者和会计人员的素质。企业的管理者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程度和应用范围,所以企业的管理者注意学习现代管理知识,了解管理会计的理论和作用,加强对管理会计课的教学和进行管理会计培训。
2.管理会计系统研究。推广管理会计,首先应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我国的管理会计应定位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密切结合中国企业实际情况,加强对现有的理论体系重新评价。应该设立一个专门机构来研究和指导管理会计工作,展开管理会计的系统研究;创办专门的管理会计刊物,促进学术交流;拓展管理会计的研究领域,加强有针对性的系统研究,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
3.加强典型案例研究,促使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管理会计能否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推广和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及时地将实践中得到的成功经验进行归纳总结、整理推广,形成示范效应,使一些实用、有效的方法很快得到推广和应用,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改革现阶段会计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改革现有的管理会计教材,解决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内容重复的问题,引入案例教学方法,增强所学模型的实用性。
5.将管理会计推向职业化。管理会计实现职业化,首先需要一个专业机构来引导和管理。现代西方发达国家一般有管理会计师协会,作为管理会计师的专业组织。这些专业组织的成立不仅推动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发展而且加强了管理会计的社会地位和作用。我国应根据实际情况并借鉴国外的做法,创建管理会计学术和职业组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