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德育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4 15:23:3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校园德育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校园德育论文

篇1

(一)优美的校园环境:优美、整洁、布局合理的校园空间能够带给师生愉悦的感受,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物质基础。

(二)完善的管理制度:将学生手册、文明公约等制度明确化、严格化,通过制度约束促使良好习惯的养成,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制度基础。

(三)良好的学习环境:校园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因此和谐的校园一定满足学生学习的各项需求,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四)浓郁的学习氛围:学生在校园中具有群体性,情绪、感情容易在群体中传播,良好的学习风气同样能够感染彼此,浓郁的学习氛围同样是和谐校园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五)民主的校园风气:注重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沟通方式的民主性,让学生在校园的各项事务中具有参与感和融入感,能够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风气。

和谐能够团结力量,凝聚人心和促进事业发展,因此,具有以上特征的和谐校园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培养出合格的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并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强大的源动力。

二、高校德育建设与构建和谐校园的共同目标与实际意义

在国际形势日益复杂,国内社会变革不断加剧的现实情况下,高校德育建设与构建和谐高校校园的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但越是这样,越充分说明了开展这两项工作的必要性。高校德育建设与构建和谐校园是我国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培养公民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促进社会生活的和谐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两项工作的开展也是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帮助大学生养成美与善的个人素养,并借此形成一个广大的作为和谐社会根基的群体。可见,加强高校的德育建设和构建和谐的高校校园环境在当今的中国具有极其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加强高校德育建设构建和谐校园,是巩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德的重要基础,为和谐社会好的构建提供了动力源泉。

(二)加强高校德育建设构建和谐校园,增强了大学生的主观辨识能力,使其在接触多元文化与价值观的同时,能够固守自己的道德底线。

篇2

二、加强道德法制教育,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

技工院校的学生对道德和法律的认识有所欠缺,教师应该加大道德和法律方面的教育教学。德育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体现时代特点,注重时效性、真实性,以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教育学生,结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发挥各方力量的优势,形成合力,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技工院校办学的特点是以就业为导向。学校在德育教育时应突出职业特点,加大职业道德的学习和培养,引导学生在日常的技能锻炼中逐渐形成优良的职业道德。通过学生的专业实习实训,强化学生的职业观念、职业操守,帮助学生排困解忧,更好地适应社会。

三、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技工院校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心理不成熟,波动较大。学校和教师要创造和学生交流沟通的机会,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及时发现学生心理波动的苗头,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形成坚强的品格。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发现美好,疏解自己的内心。教师还要合理运用赏识教育理念,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消除技工院校学生身上普遍存在的自卑心理。

篇3

二、树立身边的德育先进典型

每个学校都一定有德育先进的教师或学生,我们一定要利用好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件和人物并发挥其教育作用。从教师中、学生中找到德育先进者之后,不能简单地表扬或是宣传,而应该使他们的事迹得到大家的认同与赞许,这样才有说服力,其他的师生才会向他们学习,以他们为榜样,去改正自身的缺点与不足。比如说有的学生贫穷,但不气馁、不自卑、积极向上、阳光乐观、学习成绩优良,那么此生带给大家的便都是正能量,他将影响到本班级的其他同学,学校对这样的事迹进行全校性的重点宣传后,可能不会使全校学生得到感染激励,但绝对会影响一大批学生,激励他们奋发图强,刻苦学习专业技能,不再因为自己家境不好而自甘堕落,也不再因自身学习成绩不好而一蹶不振。他们会受到先进典型的熏染激励,一定要克服困难、改掉恶习,积极行动,做一个让同学、老师、家长放心的好学生。

三、聘请国内优秀宣讲团进行宣讲

当今社会有很多有感染力的宣讲团队,他们演讲的内容与形式是经过仔细研究、认真推敲、反复实践的,宣讲的教育效果往往是事半功倍的,广受好评。尤其是德育方面的教育宣讲,对学生与家长,甚至是教师的教育效果都是让人惊叹的。学校一定要寻找好的宣讲内容、好的宣讲团队,一旦找到,就应该尽其所能聘请其到校园内进行演讲,这样做的德育效果是教师在教案里、在课堂上都无法相比的。

篇4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校园文化建设越来越显现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这对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高职校园文化不但是先进文化的重要源头和创新基地,而且还具有强大的育人作用;同时,先进的校园文化又是高校的灵魂、师生凝聚力的源泉和提高提高校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而活跃于校园中的各种文学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们相互影响成为高职校园的常青藤。

一、高职校园文化的涵义

校园文化指的是全校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它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既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教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高职校园文化应该是以人为本为核心价值,全体师生为主体,以创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人文氛围为基础,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专业技能素质为目标,以环境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网络育人,形成催人奋进的学校精神,促进学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和谐校园文化。

二、高职院校开展校园文学活动势在必行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生产中科技含量日益增加,要求生产者具备较高的知识和技能,在职业能力上不再单纯针对职业岗位,而扩展到增强岗位变化和职业转变的适应性,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是一种受用终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思想道德基础的培养,一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理解力、归纳力、创造力,使他们在不可预料的未来局势中做出有意义的自我选择,承担起将科研型研究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的重任。据了解,当前的高职院校,大多是从原来的中专升格来的,学校教育跟着市场走,许多学校为了迎合学生,也为了尽快把学生推向社会,以创造更大的效益,干脆就把文化课全砍掉,只开设专业课。表面看起来学生开心,因为他们本来文化基础就差,自然不愿学。老师教学效率高,两年学完三年的课程。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呢?学生专业知识比较丰富,但人文知识比较匮乏。调查中显示,重专业、轻人文,重专业知识积累、轻综合素质提高等倾向在学生中比较明显。经过学习和实践,学生具备了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实践技能。相比之下,学生的人文知识普遍较差。我真替学生担心,在市场经济下,找工作如此难,一旦他们专业不对口,他们还能做什么?面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严重缺乏的现状,开展校园文学活动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借助校园文学活动这个平台来弥补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

三、校园文学活动形式

1、文学创作。大学里很多社团都被认为是少数人的舞台,只有文学社团是不拘一格的,他面向全体学生。社团内的成员可以进行定期的定向的文学创作,社团外的学生也可以自由地向校报、校刊、广播站投稿,甚至是为班级、学校的宣传栏投稿,可以是瞬间所见、所闻、所想,也可以是从报刊杂志上的摘抄,通过这样的活动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2、演讲和辩论赛活动。可以是命题演讲和辩论,也可以是自选题演讲和辩论。不论哪一种形式,都能使一部分学生在一定时间抽出时间来探讨相关话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更多的人。

3、猜谜和文学讲座。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猜谜或文学讲座,可以分系进行,形势非常灵活,受益于全体学生。这对培养学生理解传统文化是大有裨益的,不至于走出校门说“鲁迅是外国人”之类的笑话。

四、校园文学活动是传播校园文化的有效途径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生产中科技含量日益增加,要求生产者具备较高的知识和技能,在职业能力上不再单纯针对职业岗位,而扩展到增强岗位变化和职业转变的适应性,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是一种受用终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思想道德基础的培养,一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理解力、归纳力、创造力,使他们在不可预料的未来局势中做出有意义的自我选择,承担起将科研型研究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的重任。

我们知道,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学校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法律法规及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等等,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这些教育历来都是“外施性”的,其效果素来不尽如人意。然而,通过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学活动,却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已经证明文学是人类最历史而又最现实的自觉兴奋点,文学给人的熏陶、对人的影响力历来是其他学问难以替代的。例如,借助文学社团的校刊,让学生在班上互相传阅,因为是同学们的作品,学生很乐意读,读得多了,茶余饭后相互交流,自然心领神会。还有广播站播出的稿件,宣传栏撰写的文字或粘贴的图片,既是校园文化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的体现,又是精神文化所在。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理解并接受了校园文化。

作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面的考虑、长远的规划,一旦确定,需要坚持不懈的持续下去,经过时间的锤炼,不断完善,在广大师生的头脑中形成并巩固下来,成为自觉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激励着学校组织及成员共同朝一个目标努力。因此,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学活动来传播校园文化。

五、校园文化为校园文学活动提供导向

校园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精神文化,每一所院校都有自己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共同愿景,校园文化越强有力,就越能统一全校成员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行为,就越能更快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而作为传播校园文化的载体,校园文学活动就必须以校园精神文化为轴心,即学校提倡什么、鼓动什么,全校成员的注意力就必然转向哪里。校园文学活动的主题都必须体现校园精神文化。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体现。如确定各种主题的征文活动,演讲活动,辩论赛等,还可以在不同的时候确定不同主题的黑板报、手抄报等,来宣传校园文化。可以说,校园里的一切文学活动都依托于校园文化。有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校园文学作品。

六、校园文化为校园文学活动提供素材

校园文学活动是以校园环境为背景,以活跃在校园中的人为主体的活动。首先,每一所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都会精心规划,合理布局,创建优美的校园物质文化。职能部门充分利用校园的有限空间,精心设计,精雕细琢,积极建设富有特色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从中显示校园的文化气氛,使学生在优雅的环境里感受到美的存在和艺术的熏陶。而这就自然会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这些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既是校园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又是文学创作的极好素材。其次,学校要创建“以人为本”的校园制度文化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习惯和职业操守。要保证执行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做到有章必遵,违章必究。因此,学生对这些规章制度的理解和执行情况都可以通过校园文学活动展示出来,使校园文学活动的题材更广,也更深入。再次,校园文化中的精髓精神文化建设更是为校园文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身边的感人事迹固然可以通过校园文学活动来宣传,如励志教育的,助人为乐的,有敬业精神的等等,可以进行专题讲座,也可以通过文学作品的创作予以讴歌,把精神文化发扬光大。同样,那些与校园精神文化背道而驰的假恶丑现象和不和谐的行为,也可以通过校园文学活动形式予以批评。总之,在高职院校中,正在不断完善中的校园文化为校园文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得各院校的校园文学活动生机勃勃,成为高职院校的一颗常青树。从物质环境到制度理念,从集体规范到人际关系,从举止仪表到教室的布置,校园文化建设始终围绕着学校的发展目标,都给每个校园人一个具体可感的参考系,并传递出一定的价值观信息,从而使校园人积极地从周围环境中接受那些大家所公认的或学校倡导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我们知道,校园文化在学校教育中具有多种功能,以学校精神为核心的价值观被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共同认可以后,就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给生活在其中的每位校园人以深刻的影响,激发其产生一种自觉的内在驱动力,主动地去完善自我。同时它对每个校园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的约束和规范作用。校园文化通过校园文学活动使身处其中的每一个成员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行为准则、心理因素、价值取向等方面得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般的熏陶和影响,就会形成与群体一致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与文化气质,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因此,校园文化主导着校园文学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校园文学活动则让校园文化得以传播和发展,它们相互影响,共同促进,学校教育离不开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也离不开校园文学活动。

参考文献:

[1]《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高职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全局》常雅宁

[2]《高职高专学生人文素质现状教育对策》万金淼史梅

篇5

二、高职院校开展德育管理工作的措施

通过开展德育管理活动,可以让德育工作人员拥有更为良好的状态,可以进一步的协调好德育管理工作中组织和组织之间以及组织和工作人员之间所存在的关系,使高职院校的德育组织能够一直处于较好的机能状态之下,以进一步的改善德育管理的效果。

1.要充分调动德育工作人员的能动性

高职院校的德育管理工作,是依靠德育管理工作人员来完成的,同时德育工作人员也是改善德育效果的根本保障,所设定的德育目标也要由德育工作人员来达成。所以,在进行德育管理工作时,最为重要的是怎样充分的发挥德育工作人员能动性,让德育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推动德育工作的开展。要使高职院校的德育管理工作更为科学化,应当让德育工作人员及时、全面的了解开展德育管理工作的目标和具有较高可行性的实施方案,让德育工作人员可以认识到自身德育管理工作的具体任务以及应采取的方法,要确保德育工作人员学习以及工作的欲望得以激发。在德育管理的过程中,可以更加主动的去关心学生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指导,并在整个过程中保持拥有良好的工作心态。要对德育工作人员定期的审查,增强不同工作人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从而更好的提升德育管理工作的水平。

2.要充分的利用德育组织的作用

高职院校的德育组织指的是为了可以达到所设定的德育目标,而通过特定的形式组织在一起的人员集体。例如,高职院校中的学生会、社团等各种的组织形式。在德育管理工作中,德育组织是进行德育工作的重要手段。开展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时,正因为借助了不同的德育组织所发挥的作用,才可以保证德育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德育计划的执行阶段,德育组织是最为基础的保障。如果想提升德育管理工作的效果,要求要做好相关的德育组织工作,以充分的发挥出德育组织所具有的作用。在高职院校中,处于各个层次的德育组织间存在的紧密的联系,同时又是相互的制约。若要想更好的利用德育组织所具有的作用,第一,应当对高职院校中的不同德育组织所存在的关联性加以梳理,让不同的德育组织可以更加的一致,确保组织可以维持一种良好的状态。例如,要对校级德育组织和下级的德育组织所存在的一些差距进行改进,确保不同层次的德育组织保持较高的一致性,推行不同组织间的横向合作,以对高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共同管理。另外,也应当对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和社会以及家庭之间的关系加以调适,让社会以及家庭对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给予更大的支持,让学校内部以及学校外部可以产生出更大的德育合力。第二,应当构建科学、适宜的德育组织,让不同的组织可以更加的明确自身职责,同时也更有利于德育组织对各种问题的处理,使德育组织成员的积极作用得以充分的发挥。

3.要建立优良的学校风气

学校风气是高职院校的所有人员在思想上、学习上以及工作上体现出的一种个人态度以及个人行为的总和,其涉及到领导的作风问题、教师教学的作风问题以及学生学习的风气问题等多方面的内容。学校的风气其实是无形的校规,学校有良好的校园风气,可以带给学生更大的感召力以及约束力,使学生可以受到潜移默化的改变,对于自身的行为、思想上的一些违背学校风气情况加以改进。所以,形成良好的学校风气,是达到高职院校德育目标的一种重要手段。学校风气不仅是高职院校开展德育管理工作的目的,同时又是学校开展德育管理工作的一种结果,是学校难得的一种精神力量。

4.要发挥出德育管理工作的综合效益

高职院校开展的德育管理工作属于系统性的一项管理工作。首先,应当确定德育管理的具体目标、相关对象以及涉及的内容,并形成具有较高可行性的德育管理方案。其次,由于高职院校的德育管理工作人员涉及范围较广,不仅包括学校的内部人员,也包括学校的外部人员,不同的人员之间通过紧密的合作与配合,才组成了完整的德育管理体系。在德育管理工作中,不同的人员具有的特定工作内容与职责,不过,不同的人员也要进行统一的管理。若使管理工作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则可以使不同人员的自主性被激发出来,才更易使系统所拥有的整体功能得以高效发挥。

我们不仅要对德育管理所发挥的作用有所了解,同时还应当掌握德育管理工作中的具体内容以及相关要求,通过采用高效的德育管理手段,对德育管理有更加深入的认识,以提升高职院校德育管理工作的水平。

作者:陆明 单位: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篇6

二、拓宽德育渠道

一是以规范的管理提升高职生社会实践的成效。社会实践是高职学生体验社会、探讨人生的重要方式。通过这种方式,高职生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与技能,体现自身价值。为进一步提高高职生的社会实践意识与能力,我们应该建立健全高职生社会实践管理机制,在人才培养方案、经费保障中探讨高职生社会实践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并对社会实践过程与结果进行监控与评估,确保高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规范有效。二是引导高职生参与志愿活动。高职院校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学生思想政治观念决定着国家与民族未来的发展。为帮助高职生在价值多元化的情况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参与志愿活动,让其通过志愿活动形成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尊老爱幼等优秀品质。一方面,各高职院校应该建立健全完善的青年志愿者服务体系,将志愿者活动指导中心、志愿者协会、班级志愿服务结合起来,完善志愿者招募、管理、培训与奖励各环节。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确保志愿者活动持续、稳定,并充分利用好校内外资源,建立相对稳定的志愿服务基地,将志愿活动推向社会,从而扩大志愿者活动的影响力与效果。三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高职学生德育的重要资源,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可以通过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科技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发挥出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

篇7

1 “物质文化”是基石。物质文化是高校各种客观实体存在的总和,它主要有三种形态:一是环境文化,主要是校容、校貌;二是设施文化,主要是行政装备、教学设施,三是方式文化,主要是各类认知文化的载体,如精心布置的教育教学场所,张贴的标语、名言、名画、科学家画像等。物质文化应能反映出学校的教育理念、办学宗旨、精神价值和审美意识等。俄国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要能够创造出“让学校的墙壁也说话”的教育氛围。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时时刻刻发挥着“无声胜有声”的教育作用。

2 “精神文化”是核心。精神文化建设隐含在物质文化建设中,它是校园文化建设根本性的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忽视精神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就只能流于形式。校园精神文化主要是指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并信守的精神品格、理想价值、道德追求等意识形态,是一所高校品质、个性、精神的集中反映。它主要包括学校发展目标、校风、教风、学风和学校人际关系等。

3 “制度文化”是保障。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中间层面和保障系统,集中体现了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对师生员工行为的要求。当前,校园制度文化建设需要继续完善,如产学研一体化、校企合作、专业建设顾问委员会、订单培养、社会调查、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有关方面机制的科学建立与运行。除此之外,还必须从舆论上加强宣传,确立校园成员的制度意识,使校园制度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内化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同时,还必须严格执行制度,对制度执行情况要定期检查,使校园制度文化既有其名,更有其实。

4 “行为文化”是表征。行为文化是校园精神文化融化到师生员工血液里的过程和外化,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结果和试金石。校园行为文化又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学校的管理行为,其中处处体现学校的文化特点,体现学校的文化品位。二是教师的行为。尽管教师和学生都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和受教育者,但教师发挥着导向作用,教师做到以身为教至关重要。三是学生行为。现代企业对员工最看重的是“两种精神”(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和“两种能力”(专业能力和学习能力),要求员工既会做人又会做事,所以高职院校更要注重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行为文化最终决定校园文化建设的成败。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

1 姓“高”――具有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共性。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而言,技术教育是必需的,但高等性,即教育的高层次性是前提,因此,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不能忽视以下精神的培养。

(1)道德精神。校园道德精神的核心是引导大学生内心向善,这是一种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现实社会生活中各种复杂问题的正确认识基础上的自觉的责任意识,是立足于公民义务,立足于职业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投入事业的敬业精神和做人品格。

(2)科学精神。科学精神的实质就是敢于怀疑一切非真理的求是和求真态度,是对真理的真诚信仰和对知识的执着追求,对公正、普遍、创新等原则的严格遵循,对真理的热爱和对一切虚假行为的排斥和憎恶。

(3)民主精神。学校应成为现代民主发展的阵地和温床,学校师生应科学认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正确对待民利,树立民主意识,畅通民主渠道,建立先进的校园民主制度。

(4)创新精神。创新就是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对未知领域的研究探索,对已有理论和方法的改进完善。创新精神包括创新观念的树立、创新思维的养成、创新能力的增强三个层次。

(5)理性精神。理性精神主要指出于对知性的追求,勇于找出事物过程的内部联系,把握本质与规律,不迷信,不盲从。正是由于大学对理性精神的追求,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具有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的求实精神的学子,才使人类摆脱愚昧,不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6)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强调的是正确审视人的本质,尊重人的价值,重视人类文化的积累,塑造人类的精神家园。人文精神的实质就是人的“精神”的现代化。高等学校应促进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特别是人文知识)转化为做人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

除此之外,高校校园精神还应包括敬业精神、协作精神、奉献精神、爱国精神、拼搏进取精神、勤奋务实精神等等。

2 姓“职”――体现高职教育特点和规律

(1)更加“实用”的校园文化基调。就业导向性使专业的设置和学习的内容强烈地以就业市场或行业需要为导向,按照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能力或能力要素对课程进行宏观和微观设计,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原则,突出实践教学,强调“学以致用”。学校的教与学和企业的技术更新、管理更新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这种教育模式下产生的必定是更为实用的学习目标和行为方式,同时校园文化的基调也变得更加务实。

(2)突出“职业性”的校园文化氛围。高职学生一进校,就基本上选定了职业方向,要求学生以社会职业岗位(群)的需求为依据,确立自己的职业理想、职业规划、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和职业技能。高职校园文化要以职业道德的培养为中心,突出职业素质和习惯的培养。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合企业文化、农村文化、社会文化等,锻造出在文化上与职场“零距离”的社会服务者。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学校要注意引入企业的文化和管理理念,通过在学生中开展企业文化的宣传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操守以及创业意识。特别是在专业课的教学中,通过仿真、模拟等手段,营造出良好的职业氛围和环境。

篇8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高职教育具有职业教育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功能。高职院校是一个场域,区域性和职业性是其内在属性。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所应表现的规定性和精神气应当与此相契合,即运用地方性和技能型的场域特征带动高职院校文化特性建设,培养高职学生建构自身特色的文化资本和话语归属,并形成持久的惯习张力。 关键词:高职校园文化;职业性;区域性;场域;惯习

高职院校一般都是由地方政府投资兴办的位于其辖区内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目标定位即是培养地方性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应抓住鲜明的区域性、职业性为其内涵构建和共性发展,使其成为维系职业院校的一种精神力量和发展模式。随着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如何建设既充满活力又富有鲜明特色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已经成为我们不得不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运用高职院校场域建构高职院校

校园文化惯习的逻辑旨归

“场域”是一种关系属性和客观存在,有着内在作用机理。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教育场域”作为场域的一种特殊形态,是客观存在的。教育场域从关系的角度来思考,主要是指在教育者、受教育者及其他教育参与者之间所形成的一种以知识(knowledge)的生产、传承、传播和消费为依托,以人的发展、形成和提升为旨归的客观关系网络。这样说来,高职院校作为一个场域,一个相对独立的“小社会”,也存在着自身逻辑、规则和常规的客观关系网络,理应具有本身固有的文化特质。高职院校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它的发展必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其特殊的办学定位决定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方向:以区域需求为导向,以办学目标为根本,融入更多的职业特征和区域特点,打造职业性、技能型、区域性等高职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从而使高职院校在长期的办学实

践中逐步形成在某些方面或整体个性方面稳定的文化特性、办学风格和发展模式。[1]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在长久的办学过程中所凝练出来的职业院校师生员工在办学理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他类型高校的一种文化特性、学术氛围,可以将“场域”看作一个围绕高职院校场域定的人和事动态地彼此间的影响和作用构成结构化空间―― 一种资本的获得。在现实中,职业院校的办学目标取代了办学宗旨,一味地强调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就是熟练技术技能型个人,异化成只懂技术的工具人,造成了高职生的进取精神、合作意识等淡漠,结果被标签化地认为综合素质不强的群体。[2]建造不同于普通高校的具有高职院校特征的校园文化任重道远。由于高职院校办学目标与企业人才使用有着天然的密切关系,所以引用积极的企业文化对高职院校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建立具有当地教育特点和文化特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也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职业性和文化地域性的知识储备。

因此,构建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首先要关注如何建立起该场域的动力学规则,即源于高职院校的结构形式,关注高职院校场域中相互面对的各种特殊力量之间的距离、鸿沟和不对称关系,是对特定的知识技能资本获取加以组合和分类的结构化空间。在特定的教育场域内,学生拥有了区别于其他学习类型的文化符号与范式结构,从技术涵养、穿戴打扮、腔调吐词、社交人际等表现出应有的“区

隔”范式,其文化资本的构成部分应具有相应的特色和精神风貌,从而保证教育的实效性和根本性。

二、高职院校场域文化构建的关系图示

在布迪厄看来,高职院校也不过只是个浓缩的“小社会”,也具有自身逻辑和客观关系的空间网络。所以,高职院校场域的“位置之间客观关系的网络或图示”应该是高职院校的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等按照各自定位构成的一种通过传承、传播和消费为依托,以师生互动和意义投射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旨归的客观关系网络,该场域特性具有这个小社会的特征。在此场域中塑造的某种特定的惯习,高职院校场域中的实体要素据此相互确证彼此的活动边界和思维范畴。对于高职生来说就读高职院校是为了一种资本获得――技能型人才合法化安排的符号权力。在此,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场域空间在于高职院校中各种关系及独立于这些关系所确定的人群,惯习则引导相关主体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教育教学活动,资本的练达则分布于场域之中。首先,场域和惯习是校园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双重存在,两者互为因果。布迪厄认为,场域的客观性和惯习的主观性之间是密不可分的,两者需同时考虑外在性内在化和内在性外在化的互动作用过程。在高职院校,高职生作为一般意义上的受教育主体,既是高职院校场域外在性内在化的承受者,同样也是该场域主体内在性外在化的建构者。其次,在场域内部场域与惯习之间对于活动主体存在相互促进的提升过程,两者相辅相成。布迪厄指出,一个场域的动力学原则,就在于它的结构形式,同时还特别根源于场域中各种主体的力量差异而需面对的距离、鸿沟和不对称关系。在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决定了其固有的必然属性必然要满足职业性和区域性的要求。再次,惯习的建构和场域的所在存在着相互附有意义的达成效果,两者相得益彰。“一个被赋予了感觉和价值,值得你去投入、去尽力的世界”。高职院校的场域造就惯习这个历史的、开放式的系统,积淀成富有高职院校特性的校园文化,成为惯习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高职院校的内涵和特色。第四,场域与惯习之间通过相互引导形成了一个动态系统,两者彼此影响。根据布迪厄的观点,场域是一种客观关系的系统,位置之间客观关系的网络或图式是通过其占据者、行为者以及机构之上的决定作用在各种权力(或资本)的分布结构中的现在的与潜在的情境客观地界定的,也是与其他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统治、从属、同一等)而得到界定的。高职院校建立在一定的区域,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培养适合其发展需要的人才,其生源也主要来源当地。在这样一个客观存在的网络中,如何运转(互动),校园文化如何体现自身建设与发展逻辑、运行规则与规律;高职院校各类主体在校园场域内的实践形成了相互交错的动态的关系系统,该系统利用主体“资本”和“权力”的转化传递逐步构建起新的惯习体系。

三、“场域―惯习”理论下的高职院校

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要建构高职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必须要在软硬件建设、主题特色教育等方面体现出地方性、技能型的优势和特点,让高职生的文化资本和话语权共生关系正向发展。

(一)在硬件场域中营造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氛围

高职院校作为一个客观性的场域为学生提供惯习倾向的知识积累和技能掌握,高职院校的区域性归属决定着其必然与当地社会、当地企业有着剪不断的必然联系,这必然要求高职院校必须贴近企业、贴近社会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注重硬件建设,硬件设施越久长越能反映出学校的内涵。高职院校硬件设施包括教学楼、实训实习室、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大到校园的布局、建筑和绿化,小到校徽、实训产品留置等。首先,把地方性、职业性仪式化地表露在校园环境建设上,比如,技能型职业领域的成功人士画像、雕像,不要动辄就是一般意义上名人和名言;学生实训作品或大奖作品的展示。其次,合作企业和地方代表性的标志建造。现在各地招商引资力度很大,当地都会有一些品牌企业合作办学,可以把他们的理念和实物考虑在内,比如建造企业文化走廊、企业设备展示,甚至引企入校等。再者,实习实训室就是很好的惯习获得场所,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重要支撑力量。实习实训室不仅是高职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更能起到一种氛围、一种修养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比如,企业化的6S标准化管理。最后,数字化校园建设必不可少。良好的网络系统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设施。当今时代是网络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网络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电子图书资源和丰富的网络信息,可以交流学识,缓解压力、增进友谊,同时老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和学生交流、探讨和引导,给教育教学带来便利。

(二)在软件场域中铸造高职学生的内在素养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应充分汲取区域性、职业性的特色文化,通过校训、校歌、校风以及通过“优秀校友论坛”、“企业家进校园”、“师生进园区”、“顶岗实习”、“志愿者活动”等,并以教师授课、校友访谈、岗位模拟,以及开设地域文化特色课程等方式,建设地

方性技能型高职院校,走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之路。[3]因此高职院校就必须研究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趋势,追踪企业技术转型升级,把职业院校校园文化打造成符合市情、校情的校园特色品牌,构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产业发展相衔接的文化体系,这既能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也是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逻辑必然。高职院校必须引进企业管理模式来强化人才培养效果,要认识到企业是高职院校教育服务的需求主体,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熟悉、了解企业管理的特点,养成凡事都要认真和遵守规范的习惯,逐步适应企业和岗位的管理要求,使之一旦跨入企业大门进入岗位就能迅速完成角色转换,融入职业。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只有融入企业文化元素,积极搭建校企文化融合的平台,才能建设和创新具有自身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努力营造具有实践特点的职场化的高职校园文化氛围。同时,根据当地教育的特点和文化的特色设置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能够提供给学生更多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知识结构,在特定的教育场域内,学生掌握了区别于主流课程的地方性知识的程式和内容,其文化资本的构成部分就具有相应的独具特色和无可比拟性,也符合区域性人才培养的要求,认同当地文化才能更好地为区域发展服务。因此,融合区域性、职业性的特色文化,是高职院校办学实现目的性、针对性和科学性的必然选择。[4]

篇9

本文作者:陈艳工作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体育部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以校园为空间,以教师、学生参与为主体,以运动为手段,以多种多样的体育锻炼项目为主要内容,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一种群体文化[1]。校园体育文化由体育物质文化(体育场馆设施、器材和服装等、体育制度与行为文化(体育管理制度、组织形式、体育认知、教学活动、竞赛活动、课余体育活动以及宣传与推广活动等、体育精神文化(体育观念与目标、体育道德、体育精神以及体育作风三者组成(表1。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大学生活与大学生精神风貌的积极反映;校园体育文化是也学校办学理念、特色与校风的个性表现。13世纪网球运动起源于法国,在漫长的网球发展史中,随着网球运动“走出宫廷、走向平民”的普及发展,如今,各行各业、不同阶层的人们都参与网球锻炼,网球运动对人们的身心健康、精神面貌以及幸福生活水平指数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竞技体育的典型代表就是奥林匹克运动会,它以“更快、更高、更强”的口号以及“和平、友谊、团结”的信条激励人们不断克服困难,战胜自我,向新的人生目标迈进[2]。网球运动是竞技体育项目的典型代表,第一届现代奥运会,网球运动就被列入正式奥运比赛项目,是奥林匹克运动会“更快、更高、更强”口号的宣传载体,充分诠释了“和平、团结、友谊”的奥运信念,激励人们爱国拼搏、积极进取、求实奋进的追求人生理想和幸福生活。高校开展网球运动对高校网球场馆设施、器材的影响网球场馆设施是网球教学活动、竞赛活动以及课余网球锻炼的保障,是校园体育文化继承与宣扬的物质保证。对西北地区高校网球场馆设施和器材、用品的调查得知:近1/2的被调查学生认为其学校网球场馆设施严重不足,主要存在两方面的原因:1高校网球场馆设施确实存在紧缺的状况,网球教学和运动队训练对场地的需求较高;2大学生的网球锻炼受场地用于网球教学和地区季节、日照等自然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的网球锻炼时间如下午5:00以后,时间选择容易发生“冲突”的情况,以此出现锻炼“扎堆”的现象,从而片面导致场馆的紧缺局面。网球器材基本由学生自己提供,器材的需求程度和对需求的满足行为主要受大学生自己支配和控制,因此,调查也得知西北地区大学生认为网球器材完全满足其锻炼需求。高校开展网球运动的积极程度与完善网球场馆设之间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47.6%的学生认为西北地区高校开展网球运动对完善网球硬件设施有非常大的影响(表2。高校积极开展和普及网球运动,扩大了校园网球人口,激发了师生的网球兴趣与激情,也加剧了场地紧缺的状态,为解决场馆设施“供不应求”的问题,高校管理者须积极完善和补充网球场馆设施,在满足使用需求的同时,也对校园体育文化起到了建设和保护作用。为了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和通过打造特色项目而提高学校知名度与体育文化底蕴,网球运动在西北地区高校的积极开展,刺激了网球场馆设施的需求,对完善高校校园体育设施有显著的推动作用。网球器材与服装等的消费行为对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的影响体育消费是人们通过参加体育活动或观赏体育竞赛,以满足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等要求的过程[3]。高校大学生的网球消费水平是衡量大学生参与网球锻炼的重要指标。调查得知:西北地区高校大学生网球消费主要以购买网球器材、服饰等实物型消费为主,也符合了当前大学生身份的消费水平与观念。网球锻炼仅仅是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方式,大学生对网球的认识和接触仅处于初级阶段,满足器材和服装需求就具备了大学参与网球锻炼的基本条件,因此西北地区大学的网球实物消费类型是大学生当前身份和网球参与程度的综合表现。41.6%的学生每年在网球运动的消费额度是300~600元(表3在整个被调查对象中占了多数,也反映出陕西省高校学生的网球消费水平偏低下。由于西北地区高校大学生生源地主要以农村和城乡地区为主,学生对网球运动的认识与自身经济消费水平均较低,参与网球锻炼对器材和服装等的要求并不高,以基本满足使用需求即可,进而导致了西北地区大学生的整体网球消费水平偏低的状况。随着网球运动在西北地区高校的积极开展和西北地区经济水平的提高,培养了大学生强烈的网球兴趣与长远的体育目标,更广泛的网球参与和投入带动了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的增长,也有助于良好校园体育风气的形成。

网球运动对校园体育制度文化的影响完善的学校体育管理体制和健全规范的体育规章制度是校园体育文化建立和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是校园体育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的关键,是一切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准则,约束着人们的心理意识和行为方式[4]。37.5%的管理者和教师认为网球运动在西北地区高校的积极开展对学校体育管理制度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且40.8%的被调查者认为其影响较大(表4。被称为“绅士运动”的网球运动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有别于其他体育项目,这种“绅士”“高雅”的文化形式因网球运动在高校的发展会相应对校园体育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校园体育制度具有保护和建设体育文化的功能,网球文化导致校园体育文化的分层必然需要借助于体育管理制度的政治功能进行协调和适配,因此,网球运动在高校的开展对优化和完善体育制度有积极作用,合理、优化的学校体育管理制度有助于矫正、扭转不良校园风气,积极营造健康校园“绿色文化”人文环境,培养学生正确体育意识与目标,完善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建设特色校园体育文化等。网球教学活动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网球运动对场地设施要求较高,受到地方经济水平和普及程度的影响,并不是西北地区所有高校都开展了网球教学课程,部分高校根据自身场地设施和人力资源的情况,制定了符合实际要求的网球教学课程类型(必修课、选修课、兴趣公开课等、教学学时(12学时、16学时、32学时等,以满足学生对网球技能、知识的需求和广泛普及网球运动的趋势。网球教学活动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具有激发性和全面性特征:网球教学活动促进了场地设施的保障和完善;网球教学课堂是学生网球兴趣、网球认识、网球参与的“发源地”;网球教学活动是“三位一体化”大学体育模式的主要组成因素,有效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网球热情与兴趣,传授学生正确体育观念和技术动作,带动着课余网球锻炼和竞赛活动的积极开展,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根基。网球竞赛活动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网球竞赛活动有助于学生巩固网球技能,锻炼学生坚强意志品质,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培养自信心与抗压能力,全面发展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品质。西北地区高校大学生参加网球竞赛的目标调查得知:7.5%的学生希望参加网球竞赛活动获得更扎实的运动技能;33.3%和32.2%的学生希望参加网球比赛可培养体育精神和锻炼意志品质;愉悦身心健康和促进社会交往分别占了14.9%和10.1%(图2。随着大学生知识的不断积累、价值观的逐渐形成以及对精神意志重要性的认识,西北地区大学生逐渐认识到应该积极、主动加强自身意志品质的锻炼和体育精神的培养,以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因此,大学生相应选择通过体育竞赛、锻炼的方式,以丰富体育精神和加强意志品质。在调查中也了解到西北地区高校校内网球竞赛活动相对匮乏,影响了校园体育风气的营造和师生体育行为习惯的养成,主要受场地设施紧缺、管理者重视程度不够和网球竞赛组织宣传不足等的影响。网球竞赛活动的积极开展所形成的良好校园网球氛围与学生参与网球锻炼的良好习惯直接影响着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与传承。网球课外体育活动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网球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堂的延伸,是网球教学的“再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行为的有效途径,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网球锻炼次数、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等,最终达到愉悦身心的锻炼目的。调查显示:每周参加3次以上网球锻炼的人占整体的37.5%,同类中并将网球运动作为终身体育一部分的学生占80%,每周参加网球锻炼2~3次和1次的学生在整体比值中分别占35.0%和23.3%(表5。反映出西北地区高校大学生中的网球爱好者基本保持每周参与网球锻炼一次,且大多数学生能保证每周参加3次或3次以上网球锻炼,网球锻炼较频繁的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也较明显,也间接反映出西北地区高校大学生的网球锻炼参与性高、兴趣性强且终身体育意识较深刻的特征。网球运动在校园课外体育活动中的开展,促进了西北地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行为,大学生参与网球锻炼既丰富了积极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与氛围,又舒缓了大学生紧张的学习气氛和压力,且有助于完善大学生乐观、健康的品质与人格。

校园网球宣传推广活动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对体育风气的形成有直接、广泛的影响。“就对人们影响最大的渠道而言,无疑要首推电视、广播和通俗性杂志等大众传媒[5]。”调查了解到,34.2%的学生认为网球宣传推广活动调动了师生的网球热情,31.7%的学生认为其丰富了网球氛围,且认为网球信息宣传和网球新闻广播起到丰富网球氛围作用的学生分别占了35.2%和31.5%。网球宣传、新闻广播等活动产生的网球氛围使大学生的体会较为直接和深刻,无形中使大学生体会到网球运动的影响力,尤其新闻广播使习惯参与网球运动和不参与网球锻炼的学生都被动的接受了网球知识的宣传和氛围的熏陶,而网球宣传推广活动和信息宣传对有积极网球兴趣的学生影响较深刻。校园网球宣传推广等活动创造了积极的体育氛围和气氛,使人们产生对体育活动的感性认识和良好的情感体验,不仅提高了网球运动在校园体育中的普及率和重要性,而且有效带动了师生活跃参与网球锻炼的热情,使其了解网球讯息、知识,将网球运动融入到大学生活中。网球运动对学生体育观念与目标的影响体育观念就是人们对体育在健身、娱乐、审美以及在心理素质、道德、智力培养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价值的认识态度[6]。在对西北地区部分高校2400个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得知,89.6%学生承认网球运动对增加体育兴趣、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和增强自信心等体育观念持肯定态度,其中认为通过参与网球运动树立了加强吃苦耐劳能力目标的学生有1962人,从选择人数排名分析得知,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增加体育兴趣和提高身心健康水平等体育目标位于第二、三和四位(图3。西北地区大学生的体育观念与目标是在网球锻炼过程中形成和培养的,对大学生“身、心、意”三个层面都产生了影响,对其吃苦耐劳能力的提高和丰富课余文化生活是大学生共同的网球锻炼目标,反映出大学生更注重精神意志的提高和文化生活的丰富,主要与大学生对吃苦耐劳能力、精神意志锻炼以及对文化熏陶的较高需求有很大的关系。总之,网球运动不仅刺激了校园体育行为,而且培养了学生正确体育意识和观念,进而对学生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终身影响。网球运动对学生体育道德的影响大学生在网球锻炼中所表现出的体育道德素养是大学生个人道德素养以及人格品质的反映,也是校园体育文化对学生内在观念、价值和修养熏陶的表现。调查得知:西北地区大学生在网球锻炼中能表现出诚实守信、公平竞争、遵守规则、尊重对手和裁判以及不骄不躁的体育道德,其中,诚实守信和公平竞争的表现更明显,分别占了整体的80.8%和73.3%(表7。由于“诚实”和“公平”是网球比赛中对运动员和裁判员的基本素质要求,大学生在网球比赛中体会到诚实守信、公平竞争、遵守规则等基本体育道德的重要性,并做到“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等,进而有助于大学生社会道德的培养和提高。面对当今社会不良风气对大学校园人文环境和大学生价值观、道德观的影响,积极开展网球运动,营造健康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有助于提高学生道德素质修养和有力抵抗社会不良风气的袭击。网球运动对学生体育精神的影响校园体育精神是指学校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为了实现教育目标,在长期的校园文化建设中逐步积淀、整合、提炼出来的,反映学校广大师生共同的健身目标、理想、信念、体育传统和行为准则的价值观念与群体意识[7]。网球运动对大学生精神层面的影响较显著的精神依次有:竞争精神、意志精神、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和爱国精神(表8。随着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竞争愈演愈烈,社会大环境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在校大学生也意识到自身竞争意识、团队和敬业等精神素养的缺乏和不足,迫切需要改善和提高以应对走出校园后的社会挑战和磨练,而参与隔网、同场、技能主导类项目的网球运动,更能体现竞争、意志和敬业精神的价值,因此,西北地区大学生积极参与网球锻炼不仅培养了大学生竞争拼搏的意识和不惧困难、挫折的意志品质,也促进了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并巩固了精神文化在校园体育文化中的支柱作用,同时使得更多的师生参与网球锻炼,享受网球运动带来的健康与快乐。

1西北地区高校网球场馆设施的缺乏影响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热情;网球运动在西北地区高校的积极开展与推广提高了对网球场馆设施的需求度,对完善高校网球场地设施具有推动作用。2网球运动在西北地区高校的积极开展有助于完善校园体育管理体制;网球教学、网球竞赛活动以及课外网球锻炼调动了师生的网球参与积极性、提高了身心健康水平、丰富了校园体育生活、提升了校园体育文化底蕴;网球宣传推广活动有效引导师生积极参与网球活动,广泛促进了校园体育风气的形成。3西北地区大学生在网球锻炼中树立了健康、积极的体育观念与目标;孕育了“终身体育”意识和理念;培养了诚实守信、公平竞争、不骄不躁的体育道德;养成了竞争、意志、敬业、爱国等精神,以及责任感、集体主义品质,有助于完善学生健全的人格与品质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西北地区各省市体育局和学生体育协会应积极组织每年春季、秋季大学生、教师网球比赛,调动师生的网球热情与参与积极性;各省高校网球协会应积极组织高校间教职工、校领导干部网球交流活动与比赛,促进西北地区高校之间网球文化交流。2实施“扩建网球硬件设施”、“选拔优秀网球苗子”、“诚聘高水平网球教练”、“组建科研训练团队”四步走的途径,建设高校高水平网球队,有助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3各高校体育部或体育学院部门应积极倡议“健康网球、快乐工作”的口号、采取“上门培训、主动陪打”等措施,主动引导学校领导、行政干部以及学科教授积极参与网球锻炼,营造高层次校园网球氛围,对完善校园体育体制和体育场馆设施有重要作用。4设立校园“网球宣传专栏”、增设“每日网球新闻广播时讯”栏目、组织“网球表演赛”、开展“网球知识讲座”等宣传手段,以加强校园网球宣传推广;定期开展春季、秋季“网球文化周”、“校级网球比赛”、“每月网球体验日”、“网球拉拉队选拔”、“网球征文”等相关网球文化活动,以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创造健康、和谐体育风气。5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交流模式,西北地区高校应主动走出校园,鉴戒国内外一流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模式和经验;并邀请知名高校高水平网球队、专家教练等到西北地区高校交流、指导,以促进西北地区高校网球的发展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篇10

二、强化高等职业教育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文化素养差、自我管理能力弱,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缺失。他们的这些缺点都需要校方加以矫正,而这样的矫正对于道德教育工作的顺利展开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这些高职学生绝大多数属于家中的掌上明珠,普遍心理脆弱依赖性强,更由于高职学子大都经历了中考,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受挫群体,对学业的不自信也十分普遍,厌学情绪突出。德育教育此时扮演了可以提供心理辅导的医生角色,对于培养其正确人生观、价值观起到积极作用。由此可见,较之普通高中,高等职业德育教育的目标要更加宽泛、更加有目的性。

三、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对于强化高等职业教育德育教育的作用

(一)使教育教学更加贴合实际情况、贴合本质

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与一般的理论联系实际不同,它将学生学习的技能与工作实际相结合,使得学生能够在真实而直观的企业环境中锻炼成长。校企合作是打破旧有的德育课程体系的有力工具,是实地了解企业文化并快速融入企业文化的有效途径。在校企合作中,职业化训练使得德育教育和学生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教育教学更加贴合实际情况、贴合本质。校企合作是强化高等职业德育教育的有力措施,这一举措完全符合职业化发展的需求,使高等职业德育工作的现实意义大大增强。

(二)有利于改革高等职业德育教育,探索创新性的教学模式

通过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开展德育教育,改变了旧有的仅仅依照课堂课本知识、空谈义理的教学方式,代之以灵活多变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得教学活动中增添了快乐。通过组织学生到校外德育教育基地进行学习和邀请校方合作企业有关专家到校开展座谈会的形式,把抽象的、费解的德育知识立体化、形象化展现出来,延拓了教育教学的渠道,丰富了教育教学的方式。这样多渠道多形式地对传统德育教育模式进行改革,使高等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工作走出了校园,走向了企业,更加富有社会化气息。

(三)对于高职学生主体作用具有积极意义

通过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培养的模式,学生可以更好地接触到企业的真实环境及文化氛围,加深理解道德修养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这样的学习注重自我探究与研习,需要学习者不断地强化自身的管理,提高自觉性,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四)有效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其职业化发展的能力

通过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培养的模式,使得高等职业院校有能力结合社会、企业对专业化技能人才的道德素养需要,以此为基础深化德育工作的教学创新工作,引导学生培养优秀的职业素养,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最终实现培养可适应21世纪职业发展的大趋势、适应新时代技能人才的目标。

四、强化高等职业教育德育教育的具体措施

校企合作背景下,如何能够培养企业所需人才是至关重要的。不经由大量繁琐的岗前入职培训就能使得高职学生迅速适应企业的工作和生活,是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都盼望的理想的模式。高等职业院校对于这一点的理解侧重于职业化技能的培养,企业对于这一点的理解侧重于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德育教学正是弥补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化教育缺陷,从而达到企业目标的有力教育形式。高等职业院校应当致力于完善道德培育体系,教学部门应当将德育教育教学工作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人才是企业急切需要的。与此同时技能教育不能忽略,把职业道德教育有机地融合入日常教学中,建立目标管理体制,促进职业道德教育不断系统化、科学化的轨道。

(一)改革德育教学模式,创新德育教学方式

高等职业教育德育教育的旧有模式需要逐渐淘汰,针对其进行德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针对传统教学只讲空洞理论的教学缺陷,看书说教应当转变为高职学生感兴趣的丰富多彩的互动,把企业文化、实际生产、德育教学内容相结合,形成有机实体,从而充分地调动高职学子学习的热情与主观能动性,使德育教学工作更好地开展。具体而言,需要注意以下两点。首先需要转变教育教学的理念,把德育课程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推动德育教学工作与校企合作教学共相发展,共同进步;其次需要依据德育教学的具体内容,牢牢把握新一代高职学生特点,把德育教学工作寓于校企合作活动中,开展形式多样而新颖的实践活动,使高职学子在快乐中提升自身的素养。

(二)将优秀文化引入校园,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延拓德育渠道

首先,高等职业院校需要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学方式,把校企合作视为连接纽带,邀请合作企业人员进入校园开展座谈会等活动,一方面企业多了一个宣传企业文化的平台,另一方面学生多了一个初步了解企业状况、文化、规范的途径。其次,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近距离感受、了解企业与企业文化。围绕企业用人标准、岗位需求等,校方借此开展创新性的德育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这不仅丰富了德育教育的教学素材,更延拓了德育教育的教学渠道,切实有效地落实了学校与企业合作协议,帮助了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

(三)加大就业的指导力度,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与企业价值观

首先,明确校企合作目的。校企合作的目的在于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和就业竞争水平,为企业培养高素质人才。德育教育在其中应扮演重要角色。高等职业院校需要以职业道德规章为主的职业道德教育,开展以教会高职学生做人道理的伦常道德教育,提升高职学生职业意识、职业理想、就业观念等方面教育,培养高职学生成为一个道德操守优秀的社会人。其次,多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努力打造校企合作氛围。一个方面,建立模拟企业环境实训基地,使高职学生感性感受企业文化;另一个方面,组织学生实习,直接感受企业工作的压力与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