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文化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4 15:23:3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冰雪文化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冰雪文化论文

篇1

二、吉林省冰雪旅游文化开发与经济可持续发展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1、冰雪旅游文化开发与市场需求融合度较差

在项目开发时,没有充分考虑消费者的现实需求;同时,也缺少怎样与相关产业以及与国家经济总体发展相结合的系统性研究。

2、冰雪旅游项目服务质量与产业发展速度融合不足

吉林省近几年冰雪旅游文化项目的发展迅速,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配套的服务质量远远跟不上发展的要求:首先,吉林省虽然加大了冰雪旅游项目的投资建设,但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却跟不上;其次,项目的管理人才极度缺乏,;再次,各类人员的服务意识跟不上;最后,人员队伍不够稳定、优质。

3、冰雪旅游项目的规模性不强

吉林省冰雪旅游文化项目的开发,目前只能说是刚刚起步阶段,与之配套的产业发展以及相关政策性措施的建立仍需时日;冰雪旅游项目健康可持续性发展的规划还处于草拟阶段;配套项目的管理条例都有待完善;产业完整的生态链条还没有完整地建立起来。

4、冰雪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度差

与冰雪旅游项目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吉林省冰雪旅游项目尚缺少自己的文化个性,项目多数以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为主,而缺少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主体性文化。冰雪旅游与吉林省的地域文化特色融合不够,如怎样将萨满文化同冰雪旅游有机的结合,提高游客对冰雪旅游项目的认知,怎样突出冰雪旅游项目的创新性和文化性仍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5、冰雪旅游项目与衍生产业融合性较差

目前,吉林省的冰雪旅游文化项目相对单一,仅限于滑雪以及冰雪节,而与冰雪旅游相关的餐饮、娱乐、交通运输、购物、房地产等产业融合程度还有待提高。

三、吉林省冰雪旅游文化开发与经济可持续发展融合对策研究

面对当今激烈竞争的发展局面,怎样在保持优势的基础上,扬长避短,使吉林省冰雪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能够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需要管理者在冰雪旅游产业模式的经营管理以及开发、公共宣传和服务、以及环境建设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另一方面还需要在宏观及微观两个方面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从而能够使整个产业良性发展,最终达到整体提升冰雪旅游产业的目的。

1、政府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作用,加强上层管理以及调控

冰雪旅游产业严格地说是一个产业链条,是以冰雪旅游资源为主体,相关产业为辅助的庞大的经济综合体,要想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从而创造最大的效益,政府职能部门的重要作用就不可缺少,相关政策的扶持也尤为重要,这就突显出宏观调控的重要性。首先,政府部门要行之有效地进行正确的管理和引导,实行统筹规划、促进产业合作;同时出面进行营销,推进产品的多元化发展;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强相关产业的软硬件建设,并进一步制定可持续发展计划。其次,实行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为辅助的模式促进建立行业联盟,并规范行业标准、建立行业管理制度。再次,在给予政策扶持的同时,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强对行业的监督,避免盲目发展,要引导其走科学化、规范化发展道路。最后,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大对相关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并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使冰雪旅游产业能够健康发展。

2、科学定位,突出吉林省人文地域特色,形成独特冰雪旅游品牌

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已使我国旅游进入品牌时代,怎样打造具有价值的品牌是吉林省冰雪旅游产业高速发展的关键。要想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冰雪旅游产业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要具有自己的特色。政府职能部门要科学规划,将人文特色同冰雪旅游资源有机结合,并进行规模化的经营和科学化的管理;结合自己的优势来科学定位自己的品牌以提高竞争力;在冰雪旅游项目的开发上,结合吉林省优势资源,强调冰雪与文化、体育以及艺术等方面的相互融合交叉,在冰雪观光及休闲,冰雪赛事举办,冰雪节庆及民俗结合方面打造出具有鲜明特色、内容丰富的冰雪旅游项目。

3、加大吉林省冰雪旅游产业宣传力度,进一步增大影响力

在冰雪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应有效结合长白山、吉林雾凇、查干湖冬捕、瓦萨国际滑雪节等能够代表吉林省旅游特色的元素,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及时广泛的大力宣传吉林省冰雪旅游产业。同时,政府职能部门,要发挥有效管理,正确引导的方式,联合企业到国内及周边国家和地区,进行吉林省冰雪旅游的宣传及推广活动。

4、加强并完善冰雪旅游项目配套及相关产业设施建设

能够让游客满意的冰雪旅游项目,除了项目本身基础设施的完整之外,还需要与其配套的相关产业(如吃饭、住宿、出行、购物)的不断完善与建设。首先,可以把城市商圈的服务体系纳入到冰雪旅游产业的服务体系中来,具体的操作,可以适当延长商铺冬季的营业时间,或向商圈引入一些娱乐项目或者艺术活动来吸引更多的客源;其次,需要进一步完善冰雪旅游项目的设施,这其中包括救护设施和人员的合理配置,要争取做到救护设施的正常运转,通信的通畅,以及救护渠道的顺畅。

5、加强冰雪项目专业人才的培养

目前,与冰雪旅游产业相关的专业人才十分匮乏,严重地限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要解决当前问题,首先,要充分利用高校教学优势资源,特别是体育院校要加强冰雪旅游人才的培养,要开设冰雪旅游、雪场管理以及滑雪等专业课程,以弥补人才匮乏的问题;另外,要积极地向其他冰雪旅游发展较好的其他地区及国家学习经验,并向其地区委派人员或从当地引进一些人才,为吉林省冰雪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篇2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6-0169-01

冰雪文化作为文化形态现象很早就存在人类历史之中。随着冰雪体育、冰雪旅游的发展,冰雪文化作为文化理论概念在近现代也逐步形成。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哈尔滨冰雪论坛上不断有人提出冰雪文化的理论问题,这使哈尔滨不仅成为中国现代冰灯肇兴地,也成为中国最早提出“冰雪文化”理论的城市。纵观世界冰雪文化活动正在以冰雪运动或冰雪活动为先导,以民俗和地域生态文化为内容,以旅游和居民参与为形式,以文化交流为背景,以活跃经济为动力广泛地展开。这一文化现象已成为欧亚大陆、北美大陆、东亚次大陆、南半球有关地区人们的共同文化财富。虽然他们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价值观念上有不同,但冰雪区域的共同性生活培养了他们文化消费式的冰雪文化,冰雪文化也日益和民生结合起来,成为服务人民大众的文化。冰雪文化不仅服务于社会经济,而且在和经济结合中发展,生长成冰雪文化产业。因此,冰雪文化界、冰雪理论界、冰雪旅游界、冰雪经济产业界希望有系统研究冰雪文化的书籍出版,冰雪文化活动也呼唤冰雪文化理论书籍的出版和活跃的冰雪文化活动相匹配,成为冰雪文化实践活动的理论引导。黑龙江出版社出版的王清海同志新著《冰雪文化学》是迄今为止冰雪文化学的第一部系统理论著作,也是建立这一专门学科理论的起始之作。

《冰雪文化学》通过研究冰雪文化产生的物质基础、环境基础、客观基础,第一次揭示了冰雪文化是世界性区域生态特色文化的本质,论述了冰雪文化是人类诞生经历冰河时期用“火”点燃的文化符号,是全球温寒带、寒带和其他冰雪积存区域的人民为了生存和发展在同冰雪斗争中、在利用和使用冰雪中、在和谐冰雪生态环境中逐渐创造和形成的“生存式样”、“生活方式”,是全球温寒带、寒带和其他冰雪积存区域人民在冰雪生态环境中创造的文化情景和模式,具有独特的文化形式和物质、精神文化系统的内容。该书深入研究了冰雪文化发展的历史,首次提出了冰雪文化发展经历了自然生成时期、应用发展时期、独立活动时期、消费享用时期四个时期的历史划分。该书还从全球、全国的视野,研究划定了世界、中国冰雪文化各区域板块,探讨了冰雪文化交流问题。该书还通过史料分析研究探讨了全球冰雪区域国家冰雪民俗和中华冰雪民俗是冰雪文化取之不竭的资源,冰雪衣食住行是冰雪文化的伟大物化成果,世界和中国冰雪文学是冰雪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冰雪体育运动是冰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冰雪艺术是冰雪文化的美学花朵,冰雪旅游是冰雪文化的休闲、健身生活方式,冰雪节是发展、繁荣冰雪文化的时空舞台,冰雪经贸与冰雪文化有同步经济效应,冰雪文化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新成长极等方面理论,回答了冰雪活动实践所提出的冰雪文化学的理论问题,谋划了冰雪事业和冰雪产业发展的可行性操作之策,开拓了冰雪文化运营工作方法的新途径。研究中有新论、有新意、有创新,研究内容填补了冰雪文化理论的有关空白。哈尔滨市委书记林铎在批示中指出,作者“潜心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相信这必将成为推动哈市冰雪事业和产业发展的精神和物质力量”。这部著作有以下特点:

这是一部有开拓性和创新性的好书。冰雪文化理论、冰雪经济理论是理论研究的空白之地,发表的文章相对较少,出版的书籍更是凤毛麟角,从整个研究来说刚刚开始,专业研究借鉴比较少。要进行理论探讨,特别科学理论探讨比较困难。作者从冰雪文化和冰雪经济实践出发,收集了大量历史资料、集结了大量现实生活中的材料,作者在著述中不满足资料和知识的累积,而是从分析研究中提炼凝结观点和见解,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冰雪文化学》论著体系和理论,提出了比较独到的、新颖的、符合客观实际的理论见解。他扣响了冰雪文化学学科系统研究的大门,是冰雪文化研究成理论体系、成学著的第一人。

这是一部有理论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好书。作者在研究中是把丰富多彩的现实冰雪文化活动研究和人类从冰雪中走来的远古历史研究结合起来,把冰雪一地的研究和“冰雪”多地的研究结合起来,把单个冰雪地区的探察和多个冰雪地区以至冰雪区域板块的考析结合起来,把国内“冰雪”研究和国外“冰雪”研究结合起来,通过对冰雪研究的多部门、多种类、多区域的深入资料集纳和见地研究,形成了对冰雪文化的内涵和外延的广泛和深入系统的理论探讨,所以创作产生的《冰雪文化学》是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的科学理论著作。

篇3

1.2活化血浆凝固时间(APCT)测定[3]将枸橼酸钠抗凝血在室温条件下400g离心8min,分离出富含血小板血浆(PRP),在100r/minμlPRP中加入终浓度为200μmol/L的C-PG及测试珠,37℃预温3min后加入0.02mol/L的CaCl2100μl。用秒表计时测定血浆凝固时间。

1.3统计学处理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结果统计分析,实验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2结果

2.1凝血指标比较对31例化疗后PLT均<50×109/L的白血病患者进行基本凝血指标检测,结果显示,16例出血组患者的PT全部位于本室的正常参考范围内(9~13s),未出血组有2例延长(13.4s和14.7s);出血组有1例aPTT高于本室的正常参考范围(20.0~40.0s)为42.8s,出血组无增高;出血组患者TT检测结果有2例高于正常参考范围(14.0~20.0s)为21.6s和22.1s,未出血组均正常;出血组患者Fbg检测结果有3例低于正常参考范围(2.0~4.0g/L),分别为1.7、1.6、1.9g/L,而未出血组有1例降低为1.8g/L。出血组16例患者的PT为11.7±1.1s,未出血组15例患者的PT为12.37±0.41s,两组aPTT分别为31.5±1.3s,30.8±2.1s,TT分别为11.1±1.2s和10.7±0.9s,Fbg分别为2.37±0.41g/L,2.64±0.27g/L。四项指标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1)。

2.2APCT检测结果与PLT的评价比较根据诊断试验界点值的确立方法,以APCT≥90s为界点值,出血组有16例,未出血组有1例。结果显示其对于是血小板减少所致出血的敏感度为100.0%,特异性为93.3%。以PLT≤20×109/L为界点值,出血组有15例,未出血组有6例。预示的敏感度为93.8%,特异性为60.0%(表2)。

2.3血小板输注后疗效观察比较20例患者输注前的PLT为(2-16)×109/L,其中5例无出血症状的患者PLT为(14~16)×109/L,其余15例患者均有出血症状。在血小板输注1h、24h后,PLT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APCT均明显缩短。APCT由血小板输注前的(101.9±11.7)s分别缩短为输注后1h、24h的(58.1±8.9)s、(69.1±9.6)s,P<0.01,正常对照的APCT为(42.0±3.4)s。以输注24hAPCT<80s作为输注有效的判断标准,有2例血小板输注无效,按CCI判断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标准,有4例为血小板输注无效,按PRP判断标准,有3例血小板输注无效。按APCT判断输注无效的2例患者均符合CCI和PRP判断标准。

3讨论

对于预防性血小板输注的阈值,传统观点认为是PLT<20×109/L。若无其他危险因素血液病患者的预防性血小板输注阈值可降到PLT<10×109/L。若无发热、白细胞阻滞,凝血功能异常等出血高危因素,阈值可以下降到PLT<5×109/L[4]。血小板输注后疗效的衡量指标多以纠正增加指数(correctedcountincrement,CCI)或实际血小板回收率(practicalplateletrecovery,PPR)值表示,输注后1hCCI<7.5×109/L或24hCCI<4.5×109/L以及输注后1hPPR<60%或24hPPR<40%为血小板输注无效(platelettransfu-sionrefractoriness,PTR,[5]。目前实验室常规开展的有关凝血检测项目包括PLT、PT、aPTT、TT、Fbg、D二聚体等。PT代表了外源性凝血途径,aPTT为内源性凝血通路,TT检测主要与凝血酶活性有关,与血小板活性无关。Fbg是血液凝固的必要条件。这些项目都只能代表整个凝血过程的某一阶段而不能总体分析凝血状况,更不能反映血小板数量和功能的变化。

本研究对31例化疗后血液病患者进行了PT、aPTT、TT、Fbg的检测,检测结果显示16例出血组患者的PT全部位于本室的正常参考范围内(9~13s),未出血组有2例延长(13.4s和14.7s);出血组有1例aPTT高于本室的正常参考范围(20.0~40.0s)为42.8s,出血组无增高;出血组患者TT检测结果有2例高于正常参考范围(14.0~20.0s)为21.6s和22.1s,未出血组均正常;出血组患者Fbg检测结果有3例低于正常参考范围(2.0~4.0g/L),分别为1.7、1.6、1.9g/L,而未出血组有1例降低为1.8g/L。虽然研究患者的PLT明显降低,但大部分凝血指标仍在正常参考范围内,且两组患者的结果均值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出血组和未出血组病人的凝血系统功能均正常,病人出血是由于血小板减少和功能异常所致。血小板功能检测可分为一般功能测定、血小板黏附、聚集及释放功能测定和流式细胞术分析等。这些功能虽然检测了血小板功能的许多方面,但不能反映血小板凝血活性,检测对于标本血小板数目也有一定要求[6]。

篇4

一、肝病的论治

对黄疸型肝炎现代医学认为是由肝炎病毒所引起的。中医则谓之“黄疸”,对重症肝炎则谓之“疫黄”等概之。黄疸病因历代医家论述颇多,自汉代至金元以来,总以湿热为患之论述而被当今所认定,其湿与热之偏重,乃由体质差异及其他因素所决定。治疗当以祛邪为主,邪是湿热,湿热胶结致病当清热与利湿并进,以分解湿热的手段达到治疗目的。仲景用茵陈蒿汤清热利湿,是治黄疸之专方。历代医家所推崇,大黄清热泻火,栀子清热解毒,茵陈清热利湿。

迁延性、慢性肝炎,系急性肝炎反覆不愈。治疗原则多采取扶正祛邪,或虚实并治为主兼固其他,气虚者当补气化湿舒肝解郁;阴虚者当滋养肝阴补水生木。任何虚证必兼有郁,气虚多兼郁,包括气郁,痰郁、血郁;阴虚多兼气郁,血瘀等且偏重在热,而郁多偏重在肝,治宜疏通和调。因此,气虚者在补气药中佐以疏肝解郁之品,阴虚者在补阴之中佐以疏肝解郁之品。总之,气虚者多偏于寒,而阴虚者多偏于热,仍紧扣寒热分而论治。

肝硬化系肝炎后期引起肝细胞坏死形成纤维性的实质性病变。多系血瘀气滞肝郁不舒,水湿停滞,治疗多以活血化瘀,舒肝解郁,其目的在于解除气血的郁滞,扩张微循环,若腹水严重,必有水郁气虚气滞之临床表现,要重用益气理气之品寓活血化瘀之中,佐以化湿利水。可用血府逐瘀汤加黄芪、白术、茯芩、泽泻等,或用血府逐瘀汤合舟车丸等随症加减。

二、肝病与气血的生理关系

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和主藏血。其疏泄是肝脏功能表现在调畅全身气机,推动血和津液运行,包括调节气机升降出入运动,血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代谢;促进脾胃运化及升清降浊的功能平衡;胆汁的分泌与排泄;精神情志的正常与否,妇女的排卵和月经来潮;男子的正常排精等,无不与肝有关。

肝藏血:是指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液流量的生理功能。主要体现在肝脏内必须贮存一定的血量。一是以维护肝的疏泄功能,使之充和调达,从而制约肝的阳气升腾,勿使过亢。二是以防止血液妄行及不足所引起的外溢等出血现象。因此,若肝的藏血功能低下或丧失,将会出现肝血不足,及阳气升泄太过与血液外溢之出血,并且产生肝之疏泄失常的诸多病变。

肝病与气血的相互影响:在论述肝病与气血的相互影响时,不得不推导肝主疏泄,主藏血的主要功能因病变失常,由此机体气血的正常运行及肝本身的气血营运也不受到破坏。给机体带来肝病与机体气血营运障碍互为因果的病变。

黄疸性肝炎的病机制是湿与热导致机体气血营运障碍而发生相应的病理变化,特别是肝脏本身的病理变化。湿聚可阻滞机体气机正常升降出入的运行。湿郁之久仍可化热,湿郁之热与致病之湿热合邪致病。造成脾虚肝郁、湿阻热炽、火旺神昏、血热出血等。从损害机体气血所演变的由轻到重的病变过程。当急性肝炎反复不愈,发展到迁延性肝炎,慢性肝炎时,病因由湿和热逐渐演变为虚实夹杂的郁滞状态,多以气郁、湿郁、血瘀等症出现。

因此,肝病在任何一个或轻或重的阶段,其病变的基本因素很显然是气和血在体内所产生的不同变化。所以肝病在临床上的共同证状为“热”、“痛”、“瘀”、“虚”、“黄”,基本病因为湿阻;发展过程为湿阻气机肝郁不舒,气虚血瘀肝失营运,这样一个以气血变化为中心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最后发展到气血衰败,阴阳离决的死亡边缘。

三、肝病治疗在于着眼气血变化

篇5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是冰雪资源大国,辽宁省是我国的冰雪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冰雪运动历来受到省市政府的重视,为国家培养了众多的优秀运动员,获得了较高的荣誉。冰雪项目是辽宁省特色项目,也是优势项目,但我们必须承认的是,冰雪体育运动后备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发展冰雪体育事业的瓶颈。冰雪体育的发展,离不开冰雪人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国家和省的高度重视和培养。因此,需要对冰雪运动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和梳理,并针对新时期的各种变革,主动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以探索符合我国冰雪事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实地考察法等研究方法,对辽宁省冰雪体育运动后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

1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

通过国家图书馆和沈阳市图书馆查询相关的文献、资料和书籍,为本论文的撰写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2访谈法

对部分从事多年冰雪体育运动事业的优秀教练员、科研人员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研究,就我省冰雪体育运动人才的选拔、培养、输送、管理等模式进行探讨,为论文的开展提供了可靠的经验保障。

1.3实地考察法

采用实地考察的方法,对辽宁省培养冰雪体育运动的基地进行实地考察和分析。

2辽宁省冰雪运动项目后备人才现状分析

2.1冰雪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

优秀运动员对后备人才具有榜样作用,优异成绩促使更多人参与到冰雪运动的训练比赛中来,使沈阳市在辽宁省冰雪运动后备人才储备中占有一定比例。冰雪运动的训练、比赛场馆坐落在沈阳市,区内各中小学体育课冰雪运动课程开展的较为红火,群众基础也较牢固。冰雪运动运动器材的费用昂贵,普通家庭难以承担,多数训练队的器材装备多以循环使用。可见,优秀运动员的榜样作用、场馆因素、家庭经济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区域内的体育项目的开展。

2.2辽宁省冰雪运动项目教练员队伍现状分析

对各梯队教练员调查问卷状分析后得出:沈阳市冰雪运动教练员年龄范围在30--35岁的占31%,在36--40岁的有占40%,在41--45岁的有占15%,在46--50岁的有占14%,从年龄和执教年限来看,是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最佳组合时期,他们精力充沛,社会负担、家庭负担较小,并有一些社会经验、工作经验,是事业发展的最佳时期,这说辽宁省冰雪运动滑教练员,以中青年为主,在年龄结构上合理。

3辽宁省冰雪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对策分析

3.1依托有利资源,广开招生渠道,募集社会资金

为了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与保障,沈阳市冰雪运动各后备人才运动队可以通过以下个方面进行多元化的筹集:(1)市区体育局与教育局的合作,做到体教结合;(2)与知名企业的合作,通过企业与运动队合办的方式,利用比赛获得好成绩为企业进行宣传,与社会力量建立很好的共赢关系;(3)在保证运动员训练的前提下对社会开放体育场馆,以充足场馆开支,为运动队减少支出;(4)利用明星效应,面向社会开办业余体育活动班,满足社会人群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扩大参与冰雪运动人口的基数,在广大参与者中选拔优秀后备人才,还能募集社会资金。

3.2加大对后备人才的训练管理制度和奖罚制度

运动员是竞技体育的宝贵财富,他们是国家荣誉的直接创造者,特别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更是祖国体育的明天。对后备人才的的管理说到底就是对其的关爱、教育。按沈阳市有关奖惩制度规定执行奖惩;对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为国家、省、市争光的运动员,由注册市、区根据具体情况(比赛级别、名次、训练态度),给予奖励,对有特殊贡献的运动员,除按规定颁发奖金外,将给予特殊奖励,通报表彰。

4结论

(1)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进步,冰雪体育事业显现出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绝佳的发展机遇,社会对体育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许多新的需求,迫切需要对我国冰雪体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和改革。

(2)重新构建冰雪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本学科领域的知识积累和前沿性知识、并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使冰雪专业人才培养能够满足学生成才的需要和社会对冰雪人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参考文献

[1] 赵权,刘亚峰.浅论“十一五”期间我国冰雪体育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及培养[J].冰雪运动,2005(6):77-79.

篇6

本文通过综述近十年来冰雪运动的科技服务现状,分析实验室功能对于冰雪运动发展的促进作用,同时找出实验室提供的体育科技服务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尚待解决的问题,为我国冰雪运动人才发展的科技服务保障提供参考。

一、我国冰雪运动发展的区域特点表

1.我国历届冬奥会金牌获得数量及项目

与国外冰雪运动的发展对比,我国冰雪运动的发展起步较晚。自1980年我国首次参加冬季奥运会以来,1992年首次获得三枚银牌,2002年实现金牌零突破,此后每次冬奥会均有金牌入账,并且在2010年达到历届金牌最高峰――5枚金牌。从获得金牌的项目来看,我国女子短道速滑发展较快,成为目前我国冰雪运动发展的优势运动项目。

由于受到地理条件、自然气候的限制,冰雪运动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黑龙江东北三省地区[4]、新疆地区。目前,随着冰雪运动“南展西扩”发展战略的推进,冰雪运动的发展地域不断扩展。

二、实验室功能与冰雪运动人才发展的关系

1.高校实验室的功能

高校实验室,承担着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任务,实验室的建设关系着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质量[5]。实验室提供的科技服务是运动训练必不可少的环节。实验室在运动训练中可以提供康复治疗、机能监测、技术指导、运动营养、疲劳消除等科技服务保障。

2.冰雪运动人才培养亟待高质量的科技服务

(1)运动损伤的发生需要高质量的康复服务

运动损伤是影响运动员竞技生涯的关键因素。在竞技冰雪运动的发展中,不同运动项目所表现的运动损伤是不同的。在所有的冰雪项目中,冰球、自由式滑雪、速度滑冰、花样滑冰是运动损伤发生较高的运动项目[6]。技巧性的自由式滑雪运动、冰球运动损伤主要发生的部位在腰部、膝关节[7];花样滑冰项目损伤主要是肌肉损伤,发生部位主要在肩、膝、腰、踝等部位[8]。

(2)我国冰雪运动优势项目的保持和弱项的提升需要全面的科技服务保障

迄今为止,我国冬奥会项目共获得了12枚金牌,这与夏季奥运会项目获得的金牌数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回顾近年来我国在冬季项目投入的科研来看,表现出逐年上涨趋势,但数量仍然不足。1999-2008年10年间滑雪项目的科研论文共有384篇,其中损伤营养、心理方面的文章仅仅占到10%,50%以上的文章为冰雪运动产业研究[9]。2005-2007年速度滑冰科研论文108篇,其中运动机能监测、损伤、心理方面的文章占到了28.71%[10]。1998-2007年间对于花样滑冰项目研究的文献共137篇,其中生理生化、损伤、心理方面研究比例达到22.63%[11]。

三、高校实验室功能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目前,我国冰雪项目匹配的科研能力远远不能满足项目发展的需要。以科研项目为牵引,促进高校实验室参与竞技体育的科技服务,充分发挥科研实验室在冰雪运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势在必行。建设冰雪人才培养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冬季奥运会项目的科学研究快速促进我国冰雪运动的发展也是一条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姚小林,朱佳滨.黑龙江省冬奥项目科技服务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5,4:35-38.

[2]姚小林,朱佳滨.黑龙江省冬奥项目科技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5,3:27-31.

[3]姚小林,朱佳I,刘泉等.黑龙江省冬季运动项目整体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5,2:37-41.

[4]王春霞,葛菁,沈红.黑龙江省地域特点及冰雪文化对我国冰雪运动发展的影响[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6:102-103+106.

[5] 张曦元,宋雅伟.对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构建满足教学需要的思考--以南京体育学院奥林匹克学院为例[J].高教学刊,2015,19:201-202+205.

[6]魏亚茹,徐金庆,杨淑媛.我国冰雪项目运动损伤流行病学调查与致因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5,6:65-68+78.

[7]孙智博.我国自由式滑雪雪上技巧运动员运动损伤情况的调查研究[C].哈尔滨体育学院,2014.

[8]魏亚茹,徐金庆,刘志良等.我国冰雪项目青年运动员运动损伤流行病特点及致因[J].冰雪运动,2015,2:23-28.

[9]关成雪.我国滑雪运动学术研究现状与特点[J].冰雪运动,2009,4:66-70.

[10]王家君,田秋玲,张亚武.2005~2007年我国速度滑冰科研状况统计分析[J].冰雪运动,2008,4:8-10.

篇7

我出生并成长在长白山区,这里有浩瀚的林海、巍峨的长白山、神秘的天池、深邃的大峡谷,它们是我创作的源动力。

我认为艺术首先是地域的,然后才是民族的和世界的,长白山区的风情油画艺术也不应例外。不同地域的资源会产生与之相应的文化产物,长白山区风情油画便是这种产物的一部分。今天,当我们面对长白山区特定的自然资源时,也让我们清楚的认识到研究长白山区风景的创作问题,应从地域资源的角度予以探讨。

长白山区是满族的发祥地。《山海经》载:“大荒之中有山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不咸山即长白山,这肃慎就是满族的最早先人,居住在长白山之北。这里有纷繁、朴厚的满族传统地域文化遗存,东北人的粗犷豁达也会跃然纸上。我国受益于地域文化资源的画家很多,比如当代著名冰雪画家于志学先生,他就是立足于关东冰雪资源的基础上创立了北方冰雪画派,并提出“冷文化”、“冰雪文化”的地域文化探索主张,其作品在色彩上崇尚白色。著名冰雪山水画家路怀中也是长白山人,现住北京“独白居”,从他的画中也可见一斑。清华美院画家王君瑞先生也在昨秋踏上了白山之路。他来到了长白山区的“原始村落”――漫江孤顶子村进行油画风情写生,就是要体会一种亲近自然,返朴归真的艺术情感。他说过这样一句话:“风景在心中不用任何照片,因为已经融化在我的血液之中,画布中呈现的是我心中的风景,就是在长白山你也找不到一模一样的。”

注重艺术构思和内在美的表现是我创作的一贯风格,然而刻意追求艺术,为艺术而艺术,让人看了之后心累,也会为真正的艺术家所不齿。

在具象的静物与意象的风景结合之中,在大块的颜色铺垫与灵动的线条勾勒之中,在这自然流淌在内心深处的激情奏响的乐曲声中,我看到了白山,看到了绿水,听到了东北风吹,听到了牧笛夕归,闻到了黑土地的芬芳,同时也感受到了平静水面被石子偶然惊扰时内心的波澜。

篇8

扬州人爱石,扬州人的赏石活动是普遍性的。在红木架上放一块玲珑多姿的奇石,就成文房清供,雅趣顿生;在水盆中养几块精美的雨花石,便是一件高雅的案头清玩,养眼养心又能养身,扬州人乐此不疲。本人酷爱雨花石,藏精品石百枚,自称百石富翁,号石道人,每遇好石,便邀三五石友一同鉴赏把玩,乐在其中。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现介绍数枚美石与读者共赏,使大家管窥扬州石文化之一斑。

“天女散花”。此石色彩淡雅,云中仙女姿态婀娜,正将百花洒向人间。她发式飘逸,面容清秀,有丰子恺人物画的笔意,妙趣天成,意境高雅,堪称珍品。

“大涤草堂”。此石色彩艳丽,意境深远,石上假山重叠,古木参天,掩映在山石中的草堂屋脊清晰可见;屋旁石径上有一僧人正向草房走去,宛然石涛和尚背影。这石中景物,不正是清代画僧石涛在扬州的寓所“大涤草堂”吗?如此美妙绝伦的雨花石实为极品。

篇9

中图分类号:J21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2-0112-02

一、传统雪景山水画技法分析

历代画家对雪景画法都有过精深研究,郑绩在《梦幻居画学简明论山水》中说:“雪景,山石皴法宜简不宜繁。凡亭屋、瓦面、桥梁、舟篷皆有雪意,关津着道路,当无行人矣。”在现代冰雪山水画法出现以前,雪景画法无出留白、烘染、敷粉、弹粉法之列。

(一)留白法:

“计白当黑”一直为中国画所推崇,画面的成败取决对“白”的处理。“白”在山水画中常表示“虚”、“无”的事物如空气、云雾、空间等,“留白法”理所当然成为雪景的表现手法之一。王维《雪溪图》用笔皆在山石之凹处,用淡墨略加皴染,在石面高平处则留白以成雪。这与他在《山水论》中“冬景则借地为雪”的思想相一致。“古人有画雪只用淡墨做影,不用先勾。后随以淡墨积出者,更觉韵而逸。”①赵佶《雪山归棹图》、王诜《渔村小雪图》、高克明《溪山雪意图》均有留白法的运用。

(二)烘染法:

郭熙《林泉高致》记述烘染法:“以水墨再三淋之谓之渲,以水墨滚而泽之谓之刷。”雪天气候阴霾,大地白雪皑皑,平日泛着亮光的湖泊水面在雪的映衬下会变得黯淡深沉。因此,为衬托雪的洁白营造冬日的氛围,田地都被烘染得较暗。《芥舟学画编》中说:“冬景欲其黯澹,一切景物,惟松柏竹及树之老叶者可用老绿,余惟淡储和墨而已。凡写冬景,当先以墨写成,气韵已足,然后施以淡色。”“白地白花则不显,法在以微青烘其外,而以水笔晕之”的烘染法能更好地传达出冬日气象。范宽《雪景寒林图》、《雪山萧寺图》,郭忠恕《雪霁江行图》都是用烘染法表现雪景的代表作品。

(三)敷粉法:

敷粉法主要表现静态的雪。《辋川雪景》载有:“古松上用粉作积雪”、“其雪用银泥打底,上更用粉细细点雪”,《历代名画记》载有:“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敷粉法用层层积染的粉使静态的积雪显得厚重而不轻飘。敷粉法需要注意白粉的运用要恰到好处,要分浓淡轻重,要符合自然的基本结构、规律和山石的阴阳向背。王诜《渔村小雪图》、许道宁《关山密雪图》、赵佶《雪江归棹图》都有敷粉法的具体应用。

(四)弹粉法:

表现动态之雪多用弹粉法。弹粉法本身也具有动态特点,在较暗的背景处用白粉弹出疏密有致的白点以作雪花飘落状,即“吹云弹雪”。弹雪的工具也从毛笔、小竹弓发展到现代的喷壶、牙刷等不一而足,其目的只有一个――表现出凌空舞动的雪花。赵值摹督行初雪图》中飞舞的小雪花即以此法而成。

雪景在花鸟、人物画中也有运用,如宋代李迪《雪树寒禽图》、杨无咎《雪梅图》;元代张渥《雪夜访戴图》;明代陶成《Y鹆石兔图》、刘俊《雪夜访普图》清代高凤翰《雪竹图》等。

二、冰雪山水画技法分析

翻开中国绘画史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除原始时代石器、陶器、岩画、地画等在东北地区偶有遗迹外,真正的中国画集中在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及江浙一带。东北因属“蛮荒”“苦寒”之地,绘画史上几近无迹可循。

抛开绘画不谈,当今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发生巨大变化,“苦寒”之地变成人们净化心灵的净土。承载现代人类精神寄托的山水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冰雪山水画在东北地区应运而生并勃发出旺盛生命力,最具代表性的是于志学独创的冰雪山水画画法体系及依此而成的冰雪画派。冰雪山水画法体系正是根植在东北这片神奇瑰丽土地上,以独特的矾墨语言和技法,开辟了中国画表现技法的新境界,冰雪山水及冰雪文化同时也成为黑龙江流域文明的主干。

经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一点一滴地总结、积累到自成完整体系经历漫长的四十年,我如同一个在黑暗中向前探索、一点点爬行的夜行者,不畏困难,不屈不挠,只为寻找到彼岸,迎接太阳。”②于志学的冰雪山水画技法可概括为泼白法、雪皴法、重叠法、滴白法、排笔法等笔墨艺术语言。

泼白法由传统泼墨法演变而来,“以矾水加淡墨代替传统用墨,通过铡锋纵横用笔,利用矾水水痕线与淡墨之间的变化来表现大面积雪原纵横和起伏的状貌的气势。”③用笔或点或刷,笔势磅礴,适合表现北国平坦无际的大雪原。

雪皴法变李唐侧锋干笔为湿笔法,揉合董源线皴笔触,结合物象特征,反复重叠又多次皴点,更好地表现出冰碴儿纹理和雪的变化。

重叠法多表现树挂、冰凌、冰块和雪团。“以中锋、倒锋和侧锋用笔,二次用笔压住一次用笔,笔笔相压,产生层层渐进的感觉,表现白色冰雪物象中丰富的黑白变化。”

滴白法生发于书法的屋漏痕,重于冰柱、冰凌流淌的表现。作画时笔锋饱蘸淡墨,通过倒锋用笔尖挤压宣纸,使多余淡墨蜿蜒下注,如半流半淌的冰雪消融效果。

排笔法“变董源中锋圆笔披麻皴的线状为片状体积结构”,用斜向、纵向排列表现出雪山、冰川的地理特征。当代冰雪绘画技法涵盖了雪原、雪山、冰碴儿、冰柱、冰凌、冰川甚至冰雪消融等所有景致,使冰雪山水成为名副其实的冰、雪、山、水。

三、冰雪山水与传统雪景山水之比较

于志学的冰雪山水画与中国传统雪景画同向而进,丰富扩大了传统绘画的内容和题材。于志学创造的“倒锋用笔”法介于侧锋和逆锋之间,运笔时笔尖倒悬向下,落笔按笔下压,再以手腕向上左右滚动笔尖,通过“按”、“滚”、“提”、“画”等四个连续动作,成为表现雪松的专用笔法。对传统绘画进行梳理不难发现,传承至今的留白法、烘染法、敷粉法、弹粉法在雪的表现上各有其长,其不足在于无法表现晶莹剔透的冰的世界。“计白当黑”一直为传统绘画所重视,“白”在山水画中常表示空气、云雾、空间等“虚”、“无”的事物。冰雪山水的突破在于用墨表现白,进而产生用墨画雪画冰的技法。于志学还根据传统的“墨分五彩”探索出冰雪山水中暗白、灰白、透白、飞白、亮白等五个白的微妙水墨变化。在于志学的冰雪画中,凛冽刺骨、冷若冰霜的冰与雪也充溢出生命的灵动喜悦与脉脉温情。

经过对传统雪景绘画作品的深入研究,于志学总结了一套用光的方法来表现冰雪和景物的光感,创造性地提出“轮廓光”、“透射光”、“结构光”、“映射光”,真正做到“墨有韵”而“白有光”。这样由“留白”到“用白”再到“画白”不仅是技术层面的突破,更是美学观念的转变和艺术境界的提升,开拓出了一个“全新的审美领域,独创了前所未有的美感魅力”④。随着时光的流逝,冰雪山水必将显示更加重要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

注释:

①陈洙龙.山水画语录类选[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42.

②卢平.于志学艺术思想与艺术风格演变[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4.48.

③卢平.于志学艺术思想与艺术风格演变[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4.96.

④徐恩存.心灵的神游[J].东方艺术,2003,(4):131.

参考文献:

[1]卢平.冰雪画教学(I)[M].北京:线装书局,2008.

[2]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张效廉.名家笔下的冰雪山水[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4.

[4]卢平.于志学艺术思想与艺术风格演变[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4.

篇10

地域文化是指一个地域的地理、历史、经济、社会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体现地方特点的文化。齐齐哈尔市建城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厚重,在历史长河里形成了多元的地域文化、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催生了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已经成为全国有名的绿色食品之都、装备工业基地、生态旅游之乡和历史文化名城,赢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魅力城市等称号。当前,如何充分发挥我市地域文化优势,打造齐齐哈尔旅游文化品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地域文化内涵是塑造旅游文化的灵魂

在本地文化资源中,选择那些能吸引人的眼球的要素,开发出有说头、有听头、有看头、有玩头的旅游产品,提供有独特体验、有新鲜感受、有无尽回味的旅游服务,已经成为当今旅游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齐齐哈尔的地形地貌、人文历史独特,构成了古朴、原始、神奇的地域文化资源优势。

一是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我市拥有世界闻名的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世界最大的芦苇湿地。扎龙湿地是首批被国家列入“世界重要湿地名录”的,也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每年接待数以百万的游客。河流漫溢,苇草丛生,湖泊星罗棋布,是鸟类栖息繁衍的天然乐园。据统计,扎龙自然保护区有各种禽鸟296种。其中尤以鹤类居多而文明于世,世界上现有鹤类15种,在扎龙就可见14种鹤。我国有野生鹤9种,扎龙就有野生鹤6种。世界最珍贵的丹顶鹤不足2000只,扎龙就有400多只。因此,齐齐哈尔成为驰名中外的“鹤乡”。鹤文化已经成为我市的特色品牌,写鹤、画鹤、吟鹤、摄鹤蔚成风气,观鹤成为著名旅游品牌。一曲感人至深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就是歌颂为寻找走失的丹顶鹤而献身的我市姑娘徐秀娟。扎龙驯养的丹顶鹤曾在澳门、黄鹤楼放飞表演,独特、鲜明的鹤文化正在提升我市知名度和竞争力。此外,齐齐哈尔四季分明,沃野千里,空气清新,全年空气质量二级以上达到326天。境内的“一江九河”未受污染,绿色农业旅游资源丰富。全市有14个中国特产之乡,获得绿色食品标识120个,绿色食品产业快速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特色鲜明。首批国家级梅里斯绿色观光农业园等就是生态休闲旅游的代表。风光旖旎的明月岛、集自然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东北最大的城市公园龙沙公园、穿城而过宛若晶莹剔透的城市项链劳动湖等构成了鹤城旅游文化的精彩华章。区位上,齐齐哈尔是我省西部与内蒙古东北部旅游的中心城市,有区域旅游合作的基础。观鹤节,鹤翔人舞,共同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齐齐哈尔的大湿地与大庆的大油田、五大连池的大火山、黑河的大界江、呼伦贝尔的大草原共同构成了生态旅游精品线路,成为中国十大完美旅游线路之首。

二是工业文化旅游资源气势恢宏。齐齐哈尔是重要的装备工业基地,为我国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象马恒昌小组那样的产业工人在创造物质财富同时,也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里有被总理誉为“国宝”的中国一重集团、“掌上明珠”的北满特钢集团。有亲自选址,为国防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的华安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以及和平厂、建华厂等三大军工企业。有亚洲最大的铁路货车生产企业齐车集团,有全国机床行业“十八罗汉”的第一和第二机床厂,已有三家企业已经成为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点。

三是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凝重厚远。齐齐哈尔城始建于1125年,1954年前曾作为黑龙江省省城达255年之久,是我省历史文化名城。有曾被写入历史教科书的昂昂溪文化和被学者称之为“北方半坡”的滕家岗文化遗址、有一千多年历史的辽金塔子城遗址、有中国最北的“金长城”遗址、金代蒲峪路遗址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有建于1695年的黑龙江将军府旧址,曾居住过萨布素和寿山等68位将军。有民国黑龙江省最早的行政机构黑龙江督军署旧址,有吕氏旧居等流人故居。有马占山将军打响全国武装抗日第一枪的江桥抗战遗址。可以说,完全可以打造成一条北疆历史文化游的精品线路。

四是民族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异彩纷呈。齐齐哈尔有达斡尔族、鄂温克族、蒙古族等35个少数民族,蕴藏着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多宗教构成了丰富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有我国大陆唯一的五教道德院,有建于1939年东北著名的佛教圣地大乘寺,有建于1684年的全国重要文物保护单位、我省最大规模的卜奎清真寺,有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圣弥勒尔教堂等。这些建筑流光溢彩,无论是在设计、彩绘、建筑、造型和布局等都极具体现其科学、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艺术价值。

五是关东文化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我市已经连续举办了六届的中国齐齐哈尔关东文化旅游节,紧紧围绕冰雪文化、雪鹤文化、民俗文化等开展旅游文化活动,是东北地区重要的旅游节庆活动之一。挖掘和弘扬生生不息、艰苦创业、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闯关东”精神的内涵,为重振齐齐哈尔老工业基地雄风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赋予了新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我市至今尚有山东村、山东屯的文化遗存,全市有七成以上人口是关内移民的后裔,生活和生产方式仍有关内习俗。电视剧《闯关东》就多次提及齐齐哈尔。全国闻名的甘南兴十四村就是典型的山东移民村,它已经成为我省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和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村。我市历史悠久的冰雪游园开全国的先河,自1963年首届开办,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二十八届。冰浇艺术在全国更是堪称一绝,冰雕玲珑、雪雕奇伟、冰灯璀璨已成为旅游亮点,深受中外游客的欢迎。

地域文化的优势决定旅游文化的特色,旅游文化的灵魂存于地域文化的内涵。因此,齐齐哈尔要依托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资源,开掘其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建设具有传承性、独特性、创新性的旅游文化,全面打造文化鹤城,让文化发展与旅游发展真正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策动力。

二、依托地域文化生产力提升旅游文化竞争力

地域文化资源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文化的优势决定旅游竞争力的强弱,我们要依托地域文化优势提升旅游文化的竞争力。

一是结合地域文化品位定位旅游文化特色。根据我市地域文化的特点和景观分布及自然资源现状,可以开发建设昂昂溪文化旅游、辽金文化旅游、红色文化旅游、民族风情文化旅游、历史建筑文化旅游、工业文化旅游、生态文化旅游、农业观光文化旅游、都市观光旅游九大系列旅游产品。鹤文化研究也要进一步挖掘内涵,以鹤文化与关东文化的表现形式,逐步形成齐齐哈尔的文化品牌。

二是提炼地域文化精髓包装旅游文化形象。要根据齐齐哈尔地域资源特点,挖掘、开发并创造出自己的个性化产品,力求与众不同。目前,我市已经形成夏秋有绿博会、观鹤节、小交会、和平节,冬春有关东文化旅游节、冰雪节等,构成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旅游文化格局。同时,还要充分利用齐齐哈尔文化艺术品广场等作为展示和推介艺术作品和旅游产品的平台。

三是突出地域文化特点塑造旅游文化精品。当前,齐齐哈尔市的旅游业对文化的继承、传播和交流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必须在认真研究、深入探讨的基础上,确立目标、塑造形象,加强旅游文化建设,提升旅游文化内涵,注意研究旅游与文化的有机结合,体现旅游景区、旅游管理、旅游商品、旅游服务和旅游促销的文化性。

三、以地域文化优势推动旅游文化产业的开发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文化的交流和相融趋势明显。保持和发展民族文化特性,并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转化为适应现代经济需求的旅游文化产品,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文化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要促进旅游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有机结合,大力解决人文资源开发滞后于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旅游业是一项经济、文化兼承的产业,随着经济文化的互动和广泛交流得到快速的发展,加强我市地域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开发,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和品位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深入挖掘我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按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世界大湿地、中国鹤家乡”的定位,突出生态特色,要大力实施地域文化发展战略,打造我市独特的旅游文化品牌。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和自然、人文、社会环境相适应,开发与本地实际相结合的新兴旅游文化产业,以特色创名牌,以优势争市场,把特有的地域文化融于旅游产品、旅游管理、旅游服务、旅游营销之中。要依托我市多姿多彩的文化资源,深度开发和挖掘其人文价值、美学价值,加快建设民族文化旅游。同时要注重把发展文化产业和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新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