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技术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4 15:23:4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计算机专业技术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计算机专业技术论文

篇1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各专业课程考试成绩合格后,都要进行毕业设计及其答辩考核。毕业设计成果及答辩考核是取得高等教育考试毕业文凭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衡量毕业生是否达到全日制普通高校相同层次相同专业的学力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但是,由于许多应考者缺少系统的课堂授课和平时训练,往往对毕业设计感到压力很大,心中无数,难以动手。因此,对计算机专业学生这一特定群体,就毕业设计的撰写进行必要指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如何进行毕业论文的写作简要论述,供大家参考。一、选好课题毕业设计是高等教育考试计算机专业应考者完成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应考者的总结性独立作业,目的在于总结学习专业的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完成毕业设计的撰写可以分两个步骤,即选择课题和研究课题。首先是选择课题。选题是设计成败的关键。因为,选题是毕业设计撰写的第一步,它实际上就是确定“设计什么”的问题,亦即确定科学研究的方向。如果“设计什么”不明确,“怎么设计”就无从谈起。教育部考试办公室有关对毕业设计选题的途径和要求是“为鼓励理论与工作实践结合,应考者可结合本单位或本人从事的工作提出设计题目,报主考学校审查同意后确立。也可由主考学校公布设计题目,由应考者选择。毕业设计的总体要求应与普通全日制高等学校相一致,做到通过设计写作和答辩考核,检验应考者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但不管考生是自己任意选择课题,还是在主考院校公布的指定课题中选择课题,都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切实可行的课题。选好课题是毕业设计成功的一半。

㈠、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因此,毕业设计的选题,必须紧密结合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以促进科学事业发展和解决现实存在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选题要符合科学研究的正确方向,要具有新颖性,有创新、有理论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或推动作用,一项毫无意义的研究,即使花很大的精力,也将没有丝毫价值。具体地说,学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选题。

⒈首先要从现实的弊端中选题,学习了专业知识,不能仅停留在书本上和理论上,还要下一番功夫,理论联系实际,用已掌握的专业知识,去寻找和解决工作实践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⒉,要从寻找科学研究的空白处和边缘领域中选题,科学研究还有许多没有被开垦的处女地,还有许多缺陷和空白,这些都需要填补。应考者应有独特的眼光和超前的意识去思索,去发现,去研究。最后,要从寻找前人研究的不足处和错误处选题,在前人已提出来的研究课题中,许多虽已有初步的研究成果,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还有待于丰富、完善和发展,这种补充性或纠正性的研究课题,也是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的。

㈡、要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切实可行的课题。毕业设计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不但要有考生个人的见解和主张,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由于考生个人的主观、客观条件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选题时,还应结合自己的特长、兴趣及所具备的客观条件来选题。具体地说,考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综合考虑。首先,要有充足的资料来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缺少资料的情况下,是很难写出高质量的设计的。选择一个具有丰富资料来源的课题,对课题深入研究与开展很有帮助。其次,要有浓厚的研究兴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可以激发自己研究的热情,调动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以专心、细心、恒心和耐心的积极心态去完成。最后,要能结合发挥自己的业务专长,每个考生无论能力水平高低,工作岗位如何,都有自己的业务专长,选择那些能结合自己工作、发挥自己业务专长的课题,对顺利完成课题的研究大有益处。二、进行系统的设计工作:学生可以从查阅图书馆、资料室的资料,到实习单位或企业做实地调查研究、实验与观察等三个方面来搜集资料。搜集资料越具体、细致越好,最好把想要搜集资料的文献目录、详细计划都列出来。首先,查阅资料时要熟悉、掌握图书分类法,要善于利用书目、索引,要熟练地使用其他工具书,如年鉴、文稿、表册、数字等。其次,做实地调查研究,调查研究能获得最真实可靠、最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调查研究时要做到目的明确、对象明确、内容明确。调查的方法有:普遍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调查的方式有:开会、访问、问卷。三、 论文的组织安排  依据上述的论文类型,由于各类工作特点的不同,在搜集整理论文的素材、组织安排论文的结构方面,应有所不同,做到有的放矢。3.1 系统实现型论文:重点收集整理系统体系结构,程序模块调用关系,数据结构,算法,实验或测试等内容,论文结构一般安排如下:(1)引言或背景 (概述题目背景,实现情况,自己开发的内容或模块)  一般谈课题意义,综述已有成果,如”谁谁在文献某某中做了什么工作,谁谁在文献某某中有什么突出贡献“,用“但是”一转,分析存在问题,引出自己工作必要性、意义和价值、创新点和主要思想、方法和结果。然后用“本文组织如下:第二节第三节.... ,第四节....." 作为这段结束。(2)系统体系结构(强调系统的整体性,突出自己工作在整体中的位置)(3)主要实现功能的描述(包括模块调用关系,数据结构,算法说明,依据内容多少此部分可安排两到三节)(4)实验或测试(5)总结3.2 应用开发型论文:重点收集整理应用项目的背景分析,需求分析,平台选型,分块,设计部分模块的细化,使用的开发工具的内容。论文结构一般安排如下:引言(重点描述应用项目背景,项目开发特色,工作难度等)项目分析设计(重点描述项目的整体框架,功能说明,开发工具简介等)项目实现(重点描述数据库设计结果,代码开发原理和过程,实现中遇到和解决的主要问题,项目今后的维护和改进等,此部分可安排两到三节)总结3.3 分析比较型论文:重点收集整理有关的最新论文或软件,分析比较心得,实验数据等内容。论文结构一般安排如下:引言(重点描述分析对象的特点,分析比较工作的意义,主要结果等)分析对象的概括性描述分析比较的主要结果(如果是技术分析,给出主要数据,如果是软件分析,给出代码分析结果,实验过程等)分析比较的评价和系统应用(可以给出基于分析比较的结果,提出某些设计实现方案,和进行一些实验工作结论3.4 理论探索型论文:重点收集整理问题的发现,解决问题所用到的基本知识,解决问题的独特方法,定理证明,算法设计和分析。论文结构一般安排如下:(1)引言(重点描述要解决的问题的来源,难度,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等)(2)基本知识(解决问题涉及的基本定义,定理,及自己提出的概念等)(3)推理结论(给出问题解决方案,包括定理证明,算法设计,复杂性分析等)(4)结论上述论文结构的安排和划分不是绝对,可依据各自工作的实际情况,采用某一种或某几种混合的方式指导自己论文的写作。但无论采用什么样的结构,一定要作到心中有数,贯穿一条逻辑线索,切不可泛论成文或堆砌成文,时刻突出自己的工作内容。    四、论文格式及目录系统每个作者有自己的风格,格式不必强求一致,但科技论文不能像写小说剧本那样,一般不能用倒叙,插叙,不设悬念,不用意识流,多线索方式等。例如,可在下列格式基础上适当修改: 科技论文目录体系一般不用中文的 “一 二 三”,而用下列的编排方式 扉页摘要(中英文,200-300字为限)目录正文1.前言(背景,动机,前人工作) 1.1……… (1) (a) (b) (c) (2) (a) (b)(c) 1.2 ……… 2.项目框图 及 本工作在项目中的地位3.项目特色(特殊功能,困难)4.方案选择(前人方案,现可选方案,为什么选这一方案)5.实现技术 数据结构 程序片段6.特殊问题解决方法6.1 问题16.2 问题2 ......7.结果测试,性能分析(图表等)8.结束语(或结论、小结)参考文献附录致谢目录可以用Word 插入—目录功能 实现,可自动编页自动更新五、写作技巧和注意事项5.1 学术论文要求文字流畅,层次清晰,词藻不能过分华丽,近年国内外在计算机方面的论文的语言较以前生动,但用词都以准确,不过分夸张为度。5.2 标题要能反映内容。如有新意更好。例如,下面题目是个不好的题目:“图像处理的某些问题的研究”, 论防火墙技术”等,其中的“某些问题”不如换成最中心的词汇。论防火墙技术题目太大,不适合本科生作。5.3 学术刊物上论文摘要一般300字左右,需要较高的综合能力。而学生毕业论文摘要可以写一页(1000字左右),因此活动空间较大,要好写一些。摘要可以在全文写完后再写。要简明,中英文摘要 应一致,要突出自己的工作,要提供几个key words。写英文摘要时,可先用英文的习惯和用语写摘要(可以借助于电子词典),然后英译汉,用中文摘要去将就英文摘要。反过来,如果先写好中文摘要,再汉译英,则很难把英文摘要写得地道。为了使得英文表达地道、准确,可以读十几篇相关研究方向的论文的摘要,注意一些表达词的使用,如present, implementation, propose, give, argue等。平行的内容宜用平行的句型。例如下面的例子中,一句主动,一句被动,语感就非常糟糕:"This paper proposes a new algorithm and a prototype is presented.....".5.4 前言部分要写问题背景,动机,要说明自己工作的工作有用,有意义(才能鼓励读者读下去),通常在介绍国内外工作后,用“但是”一转,指出前人工作的不足,引出自己的工作。在前言中简述自己作的主要结果,(例如明确地列出几条,说明本文的主要工作,主要成果)。前言部分的末尾介绍文章的组织情况,各节内容。5.5 突出特色,一个项目中工作很多,有些是同行皆知,自己也无创新的,可以略写,要多写自己遇到的特殊困难和创造的特殊解决方法。使人家读了能学到东西,看到作者的创意。为了突出特色,还可以在一节中分成小标题写,一个问题一小段,与计算机相关的论文中还可以把数据结构和程序片段夹叙夹议呈现出来,比只用汉字解释得更清楚。5.6 上升到理论,一般硕士论文会要求这一点。如果本科生能够在毕业论文中得出有意义的定理或命题,一般会认为是好成果。可能会被推荐到杂志上发表,或在考研、求职中得到承认。5.7 各部分应详略得当。 一般地,毕业论文应该主要写作者的见解和工作, 把自己的创新写深写透。综述要有述有评有比较。只要是作了实验,写了程序,一般是想写的太多,写不完。反之,会感到空虚,没有写的,有的学生抄书来充篇幅,效果不好。一般地介绍相关工作(前人的成果)部分不应该超过总篇幅的1/6。5.8 完整的论文应包括测试、运行结果及分析(图表或曲线)。5.9 结论,小结。说明解决了什么问题,有什么创新,下一步工作主要内容等。返回目录六、参考文献及引用参考文献是论文写作中的重要一环,带着问题读文献或杂志上的论文,不但注意学习学术内容,同时也注意学习选题方法、格式、标准的套话、起承转合的语言和方式,参考文献的写法,字体的运用等等。在论文中明确给出参考文献的出处,既代表着对前人成果的继承,也代表了对他人研究成果的尊崇,是科学研究中应培养的正确的科学态度和做人准则。参考文献的写法:按参考文献在论文中出现的顺序,用编码的方式给出,如[1],[2],等。参考文献包括专著、学术期刊、学术会议、技术报告等。七、 摘要样板     学术刊物上论文摘要一般300字左右,需要较高的综合能力。而学生毕业论文摘要可以写到1000字,因此活动空间较大,要好写一些。下面是可行写法之一。1.介绍项目意义背景,100-200字。2.本文作的主要工作, (1),(2), (3),..... , 400—600字3.本文组织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 。 ( 200字)

篇2

目前,渭南师范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开设的计算机类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C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网页设计与制作、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图像处理、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计算机组装与维护、Flash高级程序设计、网络编程等,体现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应掌握的计算机知识,但存在问题也不少:课程的结构不合理,尤其是相关计算机选修课少,学生可选的比较单一,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需要;其次,课程的设置中对于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学时划分不合理,有些计算机应用课程上机练习时间少,缺乏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不利于学生操作水平与创新技能的培养;部分课程的衔接不合理,有些课程重复的知识多,有些课程开设学期混乱等。

1.2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就业状况

通过对以往毕业生就业的情况调查发现,大部分毕业生服务于基础教育,在日常工作从事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还有一部分毕业生进入电教机构从事日常计算机维护工作,也有一小部分学生走进地方电视台从事视频编辑工作,当然也有极少数从事程序设计工作。我们不难发现,计算机应用课程体系对于学生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为核心的教育技术人才才是社会需要的。

2计算机应用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

2.1改革原有课程设置

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计算机知识结构应具有应变、创新和综合性的特征,这就要求从课程设置上下工夫。早期的计算机课程相对陈旧,软件应用类的课程存在软件版本低,程序设计类的课程所选语言不能与社会需求接轨,数据库课程仅能应付计算机水平考试等。因此,我们要从目前和将来的社会需求出发,改革现有课程设置,以便将来学生能适应社会需求,体现专业特色。

2.2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教育技术学专业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目前招生属于文理兼招。从长期的教学中发现,理科生对于计算机技术的掌握相对容易。因此,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这个环节我们要理清思路,兼顾文科、理科学生的学习水平,在实际的教学中尽量做到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特长。从学生进入大学开始,以信息技术处理员考试为目标,锻炼学生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通过图像处理以及多媒体课件设计课程的系统教学,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通过大三一些计算机核心必修课的学习,积极组织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从创新项目的研究中提高学生对专业领域新知识、新方向的认识。对于程序设计能力不足的学生,我们可以从视频采集和编辑的角度出发,强化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软件的综合运用能力。凭借这一思路,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动手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也是依据这样的思路在探索中。

2.3以“技术—艺术”为课程导向

“技术—艺术”是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指导思想,这一思想源于专业的整合。教育技术学专业划分在渭南师范学院传媒工程学院中,该学院设立了动画、数字媒体技术、广播电视编导、数字媒体艺术等几个专业,这就为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硬件环境。学院拥有划分明确的计算机基础实验室、动画制作实验室,非线性编辑实验室,作品创作工作室等,结合其他专业的艺术类课程,能够让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以艺术思想为指导创作教育技术产品。

2.4构建数字化实验平台

由于专业特点,我们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搭建数字化综合实验平台,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通过这个实验教学平台,让学生可以完成摄影、电视节目创作、计算机基础等传统实验课程,还可以完成程序设计、多媒体课件制作、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网络等课程的实验教学。这个实验平台中计算机类课程可以从以下两个实验模块构建:计算机相关技术实验模块,包含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数据库等实验,对于不能直接进行的实验,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将文本、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综合运用;数字化音频视频实验模块,借助计算机的音频、视频采集和处理技术,把豪杰解霸、格式工厂以及计算机非线性编辑技术引入实验中,在实际实验教学中,也可适当的加入电视台目前所使用的视频编辑软件。

3计算机课程体系构成

3.1计算机基础课程

教育技术学专业在大学一年级开设的计算机课程主要是一些基础课程。通过这些的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使用,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兴趣。事实上,在实际课程学习中我们也要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有些学生已经很熟练的操作计算机并且具备一定的编程能力,相反有些学生却很少使用过计算机。这样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通常采用课堂上兼顾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水平,在实验课上提出不同层次的实验要求。课程构成上,我们及时更新教材的内容,目前对于计算机文化基础选用的是windows7操作系统。在低年级,可以进行一些直观应用型课程的学习,例如计算机的安装与维修课程、图像处理课程、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这类课程属于“所见即所得”的课程,学生入手很快,我们在授课中采用的是最新版本的相关软件(photoshopcs5,flashcs5.5),让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很快进行简单的教育技术作品创作,这为下一步深入学习相关计算机课程创作了良好的条件。

篇3

现代计算机的发展,使得软件种类多种多样。在日常工作、学习、社交、娱乐等方面,都有各种软件与之配套。据调查统计,目前学生对于计算机的使用,更多的是把计算机当成一台“游戏机”,作为从小接触计算机特别是计算机游戏的90后,约6成以上的学生是把计算机当成娱乐的工具,只有不到3成的学生开始把计算机当成自己学习、工作的主要工具。这是当代大学生的一种常态,而这种状态,随着各个专业的不同也呈现两种不同的趋势。以传统艺术(如书法、国画、油画、版画、雕塑)为主的美术类学生,在计算机的使用用途上,依旧会保持原有的特征,计算机对于他们来说,只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工具,今后主要用途也还是在娱乐上,随着专业深度的提高,利用互联网来进行资料收集、专业学习交流的情况占到一定的比重,而在自己的专业上,计算机直接使用的情况并不多见,这类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兴趣及重视程度相对较低。而一些设计类专业,计算机在平面设计、建筑规划、动画制作、图像媒体编辑等方面已经是必不可少甚至最主要的工具。随着专业的发展,计算机在学习工作上的比例会逐渐提高,利用网络进行素材收集和信息交流的比例也会增大,这都需要占用大量的计算机使用时间,学生使用计算机玩游戏的时间会越来越少,计算机对于他们来说会真正成为赖以生存的工具,这类专业的学生对于计算机的使用和课程则更为重视。

1.2大学新生配备的计算机类型

近几年,大学新生入学的“配套设备”越来越高端,智能手机和笔记本几乎已成大学新生必备品。从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到,大多数学生在入学时已经有了自己的电脑。并且这个比例逐年增加,即使是一小部分还没有电脑的学生,也有很大一部分已经把采购电脑加入了近期购买的计划之中。而因为笔记本方便携带、造型时尚等优点,成为大学生电脑类型的首选。最近一届大学新生的统计情况表明,73.59%的学生目前使用的电脑类型为笔记本。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在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上,在计算机硬件方面,应增加笔记本电脑应用相关知识点,同时也要强调笔记本的空间散热局限性会导致CPU速度下降等特点。因为设计类专业特别是涉及到大量图像处理的建筑设计、三维动画等专业,需要图像渲染、视频编辑、格式转换等大量计算功能,目前高年级的相关专业仍然需要使用运算效率更高的台式机进行专业软件的运行,笔记本在这些场合显得有些弱势,这些笔记本与台式机相比较的知识点,虽然不在教材中,但同样也会在授课内容中有针对性地对相关专业学生做一些普及。而绘画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主要目的还是以日常生活、娱乐为主,笔记本是目前阶段最适合他们的计算机类型,这方面知识只需要简单带过即可。

2针对调查结果,在教学上的调整

艺术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大纲不涉及编程等知识,因此最主要的内容就是office软件教学,这部分的调查数据是我们最关心的,也是直接影响我们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通过调查可以看到,对于Word和Excel这两个最基本的软件,学生选择“略懂一些”的占大多数,基本维持在70%左右。Word因为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较高,有16.37%的学生可以做到“熟练掌握”,只有10%左右的学生基础还比较薄弱,选择“完全不会”,尽管还是占一定比例,但这个比例正在逐年下降。对此,在Word授课方面,就要简化一些基本操作的授课内容,主要讲述新版本软件的界面变化及功能改动,并且以课堂练习的形式对软件水平进行检查,在课堂练习巡视过程中发现极个别基础特别薄弱的学生后,应以“加小灶”的形式单独指导,把“课堂作业”当成他们的授课内容,并增加课后练习来提高软件熟练度。Excel软件则呈现另一种局面,因为Excel在美术专业学生日常生活里的使用频率并不高,大部分学生对于Excel软件的接触仅局限于中学阶段的相关课程,只有5.63%的学生可以做到“熟练掌握”,22.18%的学生则“完全不会”。而Excel软件功能丰富的特性,使得它的授课内容较多,对于美术类专业学生来说,枯燥的表格数据处理等功能只会使他们昏昏欲睡,毫无兴趣。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既要照顾一部分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又要考虑如何避免学生被复杂枯燥的表格处理所困扰,在Excel的教学内容安排上,应当下一番功夫。

首先在软件介绍阶段,并不直接从最基础的内容讲起,而是通过展示Excel开发的游戏、制作的图像及Excel的高级功能,让学生从娱乐和专业的角度重新认识这款软件,先引发学生对这款软件的兴趣,再导入一些基础概念。而在讲解原本让美术类学生感觉非常头疼、枯燥的表格处理、公式函数、数据排序筛选等功能上,使用与学生生活较为贴近,学生更感兴趣的考试成绩统计表、教师工资表、运动会统计表等,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内容,也可以现学现用,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来增加学生对Excel软件的熟练程度和使用技巧。PowerPoint作为多媒体教学的主要工具,在各个课程里都是教师使用的主要授课工具,学生对于这个软件并不陌生,但据统计,只有54.05%的学生选择了“基本掌握”,有35.21%的学生选择了“完全不会”,相对于Word和Excel来说,PowerPoint软件的普及程度低了很多。按我校的教学进度,经常会有其他专业课程布置的各种作业需要用到PowerPoint,因此学生会有大量的实践机会,虽然部分学生软件并不熟练,但因为软件使用方便,基本操作也不复杂,并且整个Office软件界面的通用性,经过前两个软件的学习,多数基本功能学生都可以通过实践和自己摸索掌握。而软件本身的功能特点,使得用PowerPoint可以很方便地添加编辑图片及动态效果,这类以图像见长、偏向设计的软件非常容易受到美术类学生的喜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都很高,上课的气氛也很活跃。

对于这类软件的教学,为了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于模仿课件,产生固定模式,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并不能只讲授如何完成一个完整的作品,而是要把各种元素的添加特别是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媒体素材,以及元素动态效果的设置等向各个功能的分解,而这些功能的组合则应由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天马行空,自由发挥,把PowerPoint作业当成一次艺术设计的过程,而这正是个性张扬的美术类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美术类学生想象力丰富、对色彩把握准确等特长在PowerPoint的教学和作业中得到了很好的发挥,每年都有大量创意十足、制作精细的精彩作业呈现。而在课内再将这些精彩作业予以展示和讲解,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积极性。网页制作软件方面,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到,只有不到1%的学生选择了“熟练掌握”,而有70.42%的学生选择了“完全不会”,可以说网页制作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都是比较陌生的领域。网页制作本来就是一个易学难精的领域,一个高质量的网站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制作水平越高,越需要各种新知识、新技术的支持,而初高中乃至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都没有太多的课时用来把网页制作讲得非常仔细和透彻。因此,教学难点在于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掌握网页制作软件的基本使用技能,进而培养网页制作的兴趣,让学生在课外能够去深入学习网页制作。授课内容既不能太难使学生望而却步,也不能过于简单让学生学不到东西。鉴于大部分学生基础较薄弱,在授课内容安排上可以采用两段式模式,即先以单网页网站的形式制作一个包含不同分类站点的导航页面,并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常用的网站放入自己的作品中,日常生活中也可以使用。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网站的制作,让学生接触网站制作中最基本的元素添加、链接设置、网站结构等相关知识。对于初次接触网页制作的学生,这些基本知识再加上网页直接链接的跳转,就可以完成最简单的静态网页制作了。而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则在第二阶段先通过讲解框架、层、动态HTML、动态页面过渡等软件自带功能,提高网页网站效果,并介绍网站架设步骤,使得学生可以把自己的作品以成品形式在互联网中展示,再通过展示各类、各种高水平网站,讲解新技术用于网站的使用方式及效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在今后的网页制作中有进一步的发展。而采用3~5人的小组模式来完成网页制作课后作业,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专业作业繁重的课余不用花费太多时间就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作品,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互相合作,提高学生团队意识。

篇4

目前来看,教育界对于企业的高端人才培养显然已经很难符合企业的发展需求,尤其是石油企业这样的大型基础能源产业单位,更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水平,并且综合管理能力很强的高端人才,而教育界却很难于针对这种需求实现定向培养。石油企业需要更多的实践应用很强的计算机专业人才,而学校所培养的该专业人才却仅仅局限在知识水平上,缺少石油企业所要求的操作能力,面对人才输出与社会需求之间所产生的矛盾,本论文针对适应石油企业发展的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展开研究。

1石油企业工行管理人才培养现状

中国的普通教育方式具有“大一统”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对于任何专业人才的培养,都从理论知识开始,并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而从目前社会对于人才需求的形势来看,用人单位更需要应用性很强的人才。特别是企业所要求的专业技术型人才,不但要求有很高的技术水平,而且还要具有一定的综合管理能力。进入到市场经济阶段,从人才的培养以致人才的选用都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符合人才市场的需求,一些诸如石油类的院校就已经具有针对性地开设了计算机专业,但是由于在培养方向上没有体现出行业的特色,就造成了专业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脱钩。

2石油企业对于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

从目前石油企业对于行业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范围上来看,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应用范围很广,几乎每一个行业和社会领域都会有所涉及。石油企业由于行业的特殊性,所以,对于计算机专业人才的专业技术性要求很高,而且还要能够克服艰苦环境,并具有较强市场敏感度。此外,石油企业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在具备有关石油能源知识之外,还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性,并且具备相关的实践经验,以对于企业制度的制定更为符合石油企业发展的实际,特别是在企业发展规划的设计上,必须要符合石油企业的文化特色,结合石油市场发展的时代性,形成企业改革发展战略。

3石油企业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石油企业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要在专业上进行有效定位,首先就要对于学校的办学特色确定一个正确的方向。专业教学模式以这一方向为核心展开教学,其目的是要培养具有社会适应性和实用价值的专业性人才,以符合石油企业的需要,而不是仅仅为教学而教学,使学生感觉接受课堂教育就是为了应付考试,顺利毕业,而对于毕业离校后的未来之路则是一片茫然。

3.1石油企业计算机专业教学

根据企业需求为导向石油企业计算机专业教学具有很强的行业针对性,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课程的安排上,除了强调理论知识的教学之外,需要针对石油企业的需求进行个性化培养。在教学课程的安排上,基础知识占有一定的比重,使学生对于计算机专业的知识掌握得更为扎实。还要设置一些与计算机专业有所涉及的专业,并与石油企业的工作环境息息相关。对于这样的课程内容,可以设置到选修学科的范围内。计算机专业的主课程以统计学和管理学为主,主课的设置具有普遍性,属于是通识教育课程。教师在进行主课教学的时候,要时刻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以及对于基础理论知识的运用方法,以将学生的学习潜力挖掘出来,为未来的专业课定向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中国石油企业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就需要计算机专业人才具有一定程度的外语水平。那么,石油行业学校就要对于石油行业的时代性和发展前景具有高度的敏感性,以在学科的设置上有所完善。尤其是包括日语、韩语和西班牙语在内的小语种,学校都可以设置选修课程,以利于学生在石油行业的竞争力上增强。由于石油行业的特殊性,在课程上,做好是添加一些主干专业必修课程,比如石油工程概论等等课程,都可以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当中。除了课堂教学需要不断地完善之外,还要组办讲座等等,让学生领略专家的风采,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于专业的信息,而且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有所启发。

3.2石油企业计算机专业教学要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

3.2.1完善实践教学

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不但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而且还能够对于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进行比较,认识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不足,以及时地弥补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并使自身的潜能得以发挥。为了让学生能够对于自己的未来工作环境有所认识,学校可以与石油行业建立项目研发工作,并请学生参与到其中。学生真正意义地走出课堂,将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与企业岗位技能充分地结合,在提升学生实用性技能的同时,还便于石油企业通过学生的表现及时地发掘适合于本企业的人才。

3.2.2采取案例教学的方法

要带领学生经常走出校门去体验专业实践活动是不现实的,那么教师就可以将案例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让学生对于专业理论结合实践进行分析和理解,对于学生的决策能力培养具有良好的效果。另外,在教室的选派上尤其要注重教师的实践水平和教学能力,最好是聘请石油行业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师,或者是曾经承担过石油企业管理工作的教师来为学生讲课,不但提高了授课的威信,而且会使课堂教学更为具有感染力。对于案例的选择,要符合课堂教学内容,并且恰到好处,以便于学生发现质疑的时候可以与教师直接沟通和交流。

4结语

综上所述,石油企业,作为我国的基础能源产业,面对油气资源需求的日趋紧迫,感受到了高端管理人才紧缺所带来的压力。企业要发展,就需要吸纳更多的高端管理人才,为企业建立起更为科学的、技术含量高的科学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篇5

    中等职业学校是为社会培养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目前计算机应用技术不断专业化,社会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要求也更加专业化全面化更需要既懂得计算机的知识和理论又能够熟练地利用计算机进行专业化工作的人才。

    1、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细化与定位

    社会要求是影响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我们在设置专业课程时应该充分考虑社会的需求。我们知道计算机应用涉及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全部掌握它是不可能的。例如cad,不仅仅要求学生会操作应用一些cad软件,而更需要掌握制图、设计等基本专业知识。又如计算机广告设计也不仅仅是熟练操作平面设计软件.更应该具备相应的美工基础以及美学、心理学等知识。因此如何培养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的、专业的、多面化的专业技术人员这才是我们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的目标和方向。笔者认为可以把计算机应用专业分为以下几个方向:

    一是计算机应用技术。加强计算机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应用程序设计的学习.主要以应用程序设计人员和初级程序员为主要培养目标。二是,计算机网络。重点掌握计算机网络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以培养网络管理维护人员和网页设计人员为主。三是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要求学生在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当然也应让学生适当掌握美工知识。四是,计算机辅助设计。主要以培养初中级计算机辅助设计人员为目标要求学生掌握设计、制图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cad软件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

    从多年来计算机专业分配和单位的用人需求,以及对中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调查分析可以看出计算机专业是一门实际操作能力强的学科,仅仅有一张中专毕业文凭是不行的,还必须把某一行业的行业知识,比如,金融、会计、广告等与计算机的专业知识相结合,才会有出路。这就要求课程的设置要突出和相关专业、行业的紧密结合。

    2、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

    目前中职学校的计算机课程设置与大学、高职高专的课程设置差不多。这些学生连初中数学都不会怎么能指望他们编制程序呢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应注重以下几条原则

    第一,课程理论适度化。所谓理论适度化就是既要在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和拓宽理论知识又要兼顾少而精。在课程教学中.我们以够用为度不追求专业理论知识的完整性而是严格按照职业需求来精选适合的专业理论知识并着眼于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职业岗位需要什么.就教什么需要多少就教多少。第二语言类课程的设置原则。中职学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教学目的自然也就是学以致用。鉴于许多用人单位或报考公务员等要求掌握一种语言可安排在学生毕业前考一门语言如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中的visual foxpro或是access等数据库语言可以采用集中培训的方式来提高通过率。第三,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中职教育要采用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要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用人单位认可程度高、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应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第四开设具有实用性的课程。建立职教课程体系改进和更新的机制使课程开发成为职教发展的发动机。要关注行业、企业的最新发展.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等形式,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流程和新方法。根据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况组织课程形成围绕工作需求的新型教学模式。第五.课程结构模块化。所谓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就是把教育内容编排成便于进行各种组合的单元。一个模块可以是一个知识单元一个操作单元一个专业工种都可为一个模块。它是把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有机地、系统地结合在一起进行的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3、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里的内容

    第一基础课程。如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经济、电工、物理、法律基等课程的设置是为了学生将来拓宽就业范围同时也是为少部分基础好的学生能够进入高一级的学府深造(对口升学)打下基础。

    第二,专业基础课程这是所有学生都应该学会的,如计算机常识、汉字输入技术和技巧、windowsxp、办公自动化计算机病毒知识、internet使用常识等。这类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会熟练使用计算机这个工具。

篇6

1.计算机新模式

目前我院IT 类专业的特色是把初职称资格证作为合格毕业生的条件;中级职称资格证带动各门课程的学习,以50%以上学生能取得中级职称资格证作为努力目标,深入教学改革,全面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就业能力和就业后的工作能力都有一个很大的提升。

2.实施新模式目的

2.1 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零接轨”

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水平(资格)考试是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与信息产业部共同组织的考试,该项考试已于国际接轨,国外IT 行业认可,设三个级别层次,共有20 种岗位资格考试,这些“以考代评”的专业职称考试与岗位能力要求相适应,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我院的培养方案与企业人才的需求相符,使学生走出校园就能上岗,缩短了学生的适应期,降低了企业的培训成本。

2.2 提高学生专业水平和就业竞争能力

我国将相关的计算机软件水平(资格)考试资格证书纳入学生培养方案并由学校组织实施的院校不多。计算机软件水平(资格)考试证书的考试内容与IT 企业实际工作紧密相关,学生必须通过相关理论课程的学习和实践环节的锻炼才能通过考试,获得相关证书。从我院目前学生就业岗位来看,取得中级职称考试证书的学生大部分在深圳、上海、北京等地,就业岗位、就业地点好,起薪3000~5000元;取得初级职称(助理工程师)考试证书的学生就业岗位、就业地点较好,起薪在2000~3000 元;其余的学生就业岗位一般,有的很难就业。

2.3 提高学生起点,为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计算机软件水平(资格)考试将资格考试和水平考试合并,采用水平考试的形式,执行资格考试政策,即学生参加该考试通过后即可获得由国家人事部颁发的相应职称资格:初级资格为助理工程师级别,中级资格为工程师级别,高级资格为高级工程师级别。

3.实践新模式

3.1 构建教学计划核心课程

我院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三个本科专业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科专业,为保证该人才培养新模式的顺利实施,我们选择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水平(资格)考试中级资格中的数据库系统工程师、网络工程师、软件设计师考试内容和考试大纲分别作为三个本科专业教学计划制定的依据,设计该专业教学计划中核心课程体系,将初、中级水平(职称)考试内容嵌入式及课程化。

按照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集约型、开放型的课程体系的原则,设置平台——模块——课程组三级指标课程体系。前两年按计算机类一级学科打通培养设置课程,主要安排全校性公共必修课、通选课和学科基础课,包括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基础、离散数学、数据结构、微机原理与汇编语言、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原理、软件工程、计算机专业英语等。

3.2 教学改革深入化,全面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深化改革,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将实验课程按内容分段、分级,建立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提高型实验、课程设计、IT 企业实习见习、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七层次实践教学新体系,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地加强其实践能力的训练。我院积极筹措资金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我院相继与企业建立了实践实训基地,建立了校院两级实验室、大学生软件创新实践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共计30 多个,这些基地每年能够容纳近200 余名本专科学生进驻实习,完全解决了学生的工程实践瓶颈问题,形成了集实践教学、科研训练和社会实践为一体的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基地。

(3) 加强管理,强化毕业论文(设计)和能力训练

加强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管理,一是突出选题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确保综合训练的要求。二是做好毕业论文(设计)的规范化指导工作。三是严格毕业论文(设计)的答辩,实施院、校二级答辩、审核制度,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和水平。

(4) 搭建平台,拓展创新人才培养新空间

首先让骨干教师参与到企业单位实际项目开发过程当中,然后将实际项目开发流程和实现过程带到课堂分组实践,建立以实际项目为主导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项目教学完全按IT 公司工程项目运作,由指导老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负责管理和指导,设立项目开发部,项目经理、项目开发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等全部由学生组成,由我院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对学生进行指导,项目完成后聘请企业专家对该项目的质量和功能等进行考评,最后该项目小组对该项目进行展示,接受学院的全体学生的质疑和寻找的挑战。

3.3 加强师资培养;

为了让我院的师资贮备,我院深入实施IT专业多层次的计算机专业职称资格证书主线人才培养新模式,主要的措施:一是在35 岁以下青年教师中实施“讲师+X 工程师”双师型工程,青年教师必须至少取得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水平(资格)考试中级资格中的数据库系统工程师、网络工程师、软件设计师的一种资格, 35 岁以下教师全部达到了上述规定;二是我院每年寒暑假安排青年教师到IT 企业参与项目开发达一月;三是专人负责辅导学生软件设计师、网络工程师、数据库系统工程师级别考试工作。

4.模式改革的成绩及问题与不足

4.1 模式改革取得的成绩;通过以多层次计算机专业职称资格证书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我校在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学生创新意识得到显著增强,学生专业水平和就业竞争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取得一些成绩。

(1) 近几年的全国计算机软件水平(资格)考试中我院学生的通过率逐年攀升。在2009 年5 月的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中,我院一本科学生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系统分析师”级资格(水平)考试。 (2)大大提高了我院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 (3)学生的科研成果丰硕,学生参与项目训练的人数越来越多,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提高,学生的有20多篇,其中核心的5篇。(4)我院在各种竞赛中获得优良的成绩,我院学生在2008 年取得了C、Java 语言程序设计组10 项国家三等奖,16 项优秀奖;2009年取得了C、Java 语言程序设计组3 项国家二等奖、12 项三等奖,15 项优秀奖等。

4.2 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 多层次计算机专业职称资格证书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认识不足。还有不少教师对教学计划中根据计算机软件水平(资格)考试资格考试的要求构建教学计划的核心课程的归属性质以及与理论教学的关系认识不一,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造成某些教学任务形成了一定的阻碍。

(2)加强教学实践的认识,改善不足

一直以来教学方式都是受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的束缚,学校里不少老师都是对教学实践认识不足,不够重视,仅依附于理论知识的教学,武断的认为学生的问题,主要看理论知识来判断,武断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得加强改善。

(3) 投入实践教学有待加强改善

篇7

随着我国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不断加快,以信息技术为龙头的现代服务得到了迅速发展,社会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人才需求量呈现持续上升态势。请看以下数字:在最大的人才招聘网站51JOB上,热门的搜索自动排列行业当中,北京、上海、深圳三个地区的计算机软件岗位搜索量都是排第一位。如图1所示:

另外,查询2010年前两个月、北京、上海的计算机专业岗位招聘数据分别是:北京有两万多个,上海有—万九千多个。如图2所示:

另据笔者所在的广州地区,某日报刊登统计数字: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通报的去年第四季度全省人力资源市场供需报告中获悉,需求大于求职的工作,缺口最大的前四个职业是机械冷加工、电子工程技术人员、电子元器件制造,计算机工程技术,其中计算机工程技术的职位需求91354人,求职只有59018人,缺口有32336人。

由此可见,市场对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依然很大,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中的许多人都找不到对口的工作,这主要是高校在人才培养的定位上与市场需求上存在着错位和脱节。到底应如何定位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应培养什么样的计算机专业人才?答案就是培养计算机工程技术型人术

一、计算机工程技术简介

工程技术首先是工程+技术基础学科,是复合型的概念。工程就是综合运用各种专门知识和技术,为把生产要素组成更有效的系统,并从事的规划、设让评价和创新活动。计算机工程技术就是运用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以计算机作为工具,从事各种计算机相关工程的组织、规划和设休以达到低成本、更高效的目标。目前计算机科学技术主要分为硬件、软件、媒体与设计这三个大的方向,而一般与系统的工程联系较为紧密的是硬件和软件方向,因此计算机工程技术狭义上包括了计算机硬件工程技术(俗称系统集成技术)、计算机软件工程技术这两个方向。

当前社会上对工程技术这个词都普遍这样认为:工程技术是复杂的、高技术含量的代名词,没有硕士、博士层次水平,是谈不上工程技术的,对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也可以成为工程技术型人才抱怀疑态度。其实,工程技术的定义和范围很六工程的复杂性和深度也有大小之分,但工程组织、规划和建设的模式是通用的,规律是相似的。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应当掌握工程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流程,对于一些中小型的计算机工程,是完全可以胜任的。

二、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培养工程技术型人才的必要性

从当前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上看,主要分三个层次:应用型人术工程型人术研发型人术大量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一般由中等职业学校来完成,研发型的人才更适合由高校或研究所来培养,而工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应该由高等职业院校来承担。在当前计算机人才就业市场上,IT企业对工程技术型的人才需求量是最大的。而高等职业院校从人才培养模式上、办学条件、师资设备的条件和层次上,是最适合大量地培养计算机工程技术型人才的。因为计算机专业与其他理工科类专业有所不同,计算机专业是需要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的。高职院校的师资理论和专业技术水平是继承、延续了高校的深厚知识、教学底蕴,先天优势是不容置疑的,而且随着这几年高职院校与IT企业的合作不断深化,能够为学校提供最新、实用的撰术支持,能够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

但当前许多的高职院校还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去培养市场所需的工程技术型人术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上多以传统的计算机学科知识体系的模式进行。笔者对近十所高等职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招生计划进行比较,名称一般都是“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或“软件技术”,一都很雷同,却没有一个招生计划的计算机专业的名称含有“工程技术”字样的。可见在当前某些职业技术院校中,相当一部分院校都以“本科压缩型”或“专科型”的模式办职业技术教育,其教学模式和结构还不适应高职人才培养需求。特别对于计算机这种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的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及知识更新都跟不上新技术的发展和变化,缺乏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仅能使学生完成大专层次的学历教育,缺乏适应就业岗位更新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要培养社会需要的计算机工程技术型人术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应当先从课程改革人手,逐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计算机工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三、培养计算机工程技术型人才的途径

高职教育是以能力为本来培养工程技术型人才。它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备经过反复的技能实训,成为能够直接在生产、服务、建设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工程技术型人术如何更好地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呢?回答这个问题前,要先来分析当前高职计算机专业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t.专业教学计划不科学、不合理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不是相当于大学本科的计算机专业教育的压缩模式,就是相当于高等技工培训模式,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比不上大学计算机本科专业的学生,也比那些没有经过计算机专业系统培养而又懂一些电脑知识的人强不了多少,而且绝大部分教学计划根本没有引人工程技术方面的教学安排。

2.专业课程设置落后,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目前高职计算机专业的设置和课程安排大部分仍停留在若干年前的水平上,专业课程内容过于简单和笼统,有些专业在开设课程时极不合理,所学的专业课程中,大部分对学生进人社会后所从事职业没有任何用处,许多实用性强、专业性强的课程和计算机应用软件却没有学到。学生除了学习计算机的基本理论、简单程序设计和一般的操作之外,缺乏对计算机最新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基本上是没有关于工程技术方面的理论知识的教育和实践课程。

高职院校应该明确,计算机专业发展职业性是发展高等性的前提,培养工程技术型人术就是培养职业型的人术在没有体现出职业性的前提下,一味追求“层次”而发展高等性,只会导致简单沿用本科学科课程体系的倾向,高职的高等性不是和学术性高等教育相比较而言的,而是与中职教育相比较而言的,工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就很好地体现了高职的高等性。职业性的高等性才是当前高职课程发展路径的明智选择。

5.工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原则

(1)实现课程结构与工程任务的对接。打破依据知识本身的逻辑设置课程和组织内容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程任务为参照点设置课程和组织内容。

(2)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的对接。打破依据知识的完整性选择课程内容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围绕着工程组织、设让规划和建设的能力的培养来选择课程内容。这里所说的职业能力是指:工作者能够把自身的专业技术知识与工作任务紧密联系,只有当知识与工作任务相结合,个体能富有智慧地完成工作任务时,才能说他具备了职业能力。高职课程内容就应该围绕这种工程职业能力去设置。

篇8

南昌大学医学院(原江西医学院),是我国建立较早的几所西医院校之一,创建于1921年3月,经过80多年的不断发展,现已成为江西省医药卫生领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医疗保健和情报信息的中心,是一所具备大学本专科,硕士,博士完整医学教育体系,多专业,多层次,规模大,实力强的医学高校。医学院图书馆自建校伊始设立,迄今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至2009年3月,图书馆有正式工作人员34人,在读者服务部,信息服务部,文检教研室,办公室等部门,从事外借,阅览,期刊,电子阅览,情报,科技查新,文检教学及图书馆管理等多项工作。结合我馆实际,深入调查研究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组成结构状况,分析现有人力资源其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应采取的有效措施和方法,确保图书馆工作的开展,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都是十分有益的。

一、工作人员年龄结构调查分析

表一

年龄 人数 所占比例 20岁-30岁 2人 6% 31岁-49岁 25人 74% 50岁-60岁 7人 20% 此表反映出图书馆工作人员明显的以中青年为主体。31岁以上人员占总数的94%,这种年龄结构其优势在于:绝大多数工作人员已经具备多年的实践工作经验,业已完成了从书本理论知识向实际工作运用的转化,已经掌握了所从事工作的一般规律和特点,熟悉了业务流程和技能操作,对所从事的工作得心应手,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工作能力强,加之年富力强,正是干事业的黄金时间。这一点非常有利于图书馆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各项业务提高水平,为事业的发展和开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表1还可以显示出,图书馆年轻力量的薄弱,有待于输入新鲜血液,补充新生力量。从图书馆的发展趋势来看,积极引进新人,着重吸收大学生,硕士,博士等高学历,高层次的年轻人来图书馆工作,增强图书馆的活力,培养和造就接班人,这也是图书馆发展与进步的必然要求和必备条件。

二、工作人员学历状况统计分析

表二

学历层次 人数 所占比例 本科 26人 76% 专科 5人 15% 其他 3人 9% 从表2反映出图书馆工作人员学历水平是较高的,大学本专科以上学历者已经占人员总数的91%,这一优势说明图书馆是非常注重人才队伍建设的,这也是和学校,图书馆重视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和条件是分不开的。目前,图书馆还有多人正在接受硕士,博士阶段的学历教育。而且本专科学历者在各个工作部门分布均衡合理,这有益于图书馆各部门工作都能得到较好的开展,有利于图书馆整体水平的发挥。

目前,还没有硕士,博士毕业直接来图书馆工作,对于高学历,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引进,虽经多年的努力,而未能实现,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解决这个问题,一要増强宣传力度,配合相关的政策和条件,实施有力措施,积极招贤纳士。二要加强现有人员的教育与培养,积极鼓励年轻人继续深造,尽可能的提供机会和创造条件,重点培养。如脱产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在职学习研究生课程等。通过学历教育,提高学历层次,激励年轻人勇挑重担,倡导岗位成材,促使他们尽快成长起来,为图书馆事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三、工作人员所学专业结构调查分析

表三

所学专业 人数 所占比例 医学 10人 32% 图书情报 12人 39% 其他 9人 29% 我馆同时又是“江西省医学科技情报中心”,其工作包括:广泛收集,整理和报道国内外医药卫生科技文献资料,科学技术成果和科技发展动态;根据我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的需要提供名种情报服务,包括课题检索,成果查新,专题研究咨询和其它情报服务工作:开展全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的情报分析研究,为医药费卫生科技管理提供决定依据,组织全省医学科技技情报交流、人员培训和技术指导,承担全省医学科技情报网络、管理工作。因此,我馆工作人员医学专业和图书情报专业二者的比例占人员总数的71%,这样的知识结构也是为了适合图书馆医学专业性质和特色的需要。医学专业和图书情报专业知识的相互配合与运用,有利于图书馆医学重点馆藏资源的收藏,管理,提供,服务。有利于图书馆医学特色馆藏,医学重点馆藏的开发与利用。免费论文参考网。

而计算机专业和外语专业人员的缺乏,是图书馆的当务之急。1998年10月我馆计算机自动化集成系统建成开通使用,2002年11月电子阅览室建成开通使用,实际运行效果十分显著。由于现有的工作人员中还没有学计算机专业和外语专业的,这一点严重影响到图书馆自动化建设和生物医学外文数据库的检索与利用,应尽快重点引进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和外语专门人才,以解急需。

四、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状况统计分析

表四

职称情况 人数 所占比例 高级 15人 44% 中级 13人 38% 初级 3人 9% 其他 3人 9%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馆专业技术人员的较高层次,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者比例占人员总数的82%,这一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图书馆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技能水平和学术研究能力。也体现了学校,图书馆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与技能高标准,严要求的结果。免费论文参考网。高层次,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的优势,既能有效地保证图书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也为图书馆工作的发展和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上表也可以看出,图书馆初级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上的严重缺乏。这一问题必将严重影响今后图书馆工作发展和事业开拓,年轻人是图书馆的未来和希望,应积极补充专业技术人员,大力引进专门人才,特别是吸收引进高素质,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以利于图书馆事业的继续和发展,为图书馆的明天提供必需的人才资源保障。

五、图书馆人力资源结构状况调查之思考

5.1 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养

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同样对图书馆产生巨大的影响和作用。免费论文参考网。知识老化,技术滞后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特别是现代化管理方式和现代化服务技术,迫切需要图书馆工作人员迅速掌握和运用于工作,以适应社会,学校,读者对图书馆的更高更新要求。只有建设好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才能适应图书馆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因此,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养,积极采取和利用多种形式,多样层次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投资省,收获大,见效快的有效方法,使工作人员学到新知识,掌握新技能,运用新技术,服务新领域。如脱产学习,岗位培养,技能培训,参观考察,交流活动,攻读硕士博士,在职研究生等等。已往的实践经验也证明,在职学习岗位培训是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素质和技能行之有效和切合实际的人才培养方式。通过教育和培养,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学校服务,为读者服务。

5.2 大力引进补充图书馆新生力量

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已经学习了比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先进技术基础,计算机知识和外语知识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平,积极引进补充他们来图书馆工作,重点招收计算机专业,外语专业,信息专业,管理专业等专业技术人员,全面更新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迅速提升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为图书馆工作的发展和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讲,新一代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成长成才,意味着图书馆的未来和希望。因此,大力引进补充图书馆新生力量,为他们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施展才华的机会,并在思想上,行动上,业务上,学术上对他们高标准,严要求,在实际工作中不断锤炼和积极培养,激励他们尽快尽好的成长起来,更好地在图书馆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馆员,馆藏,设备作为高等学校图书馆的三大要素,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图书馆工作人员。立足现实,放眼未来,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图书馆专业技术人才,促进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刘宣春, 湖南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调查与分析, 高校图书馆工作,2008/06

2 李亚梅,河南省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开发调研探析,河南图书馆学刊, 2008/06

篇9

1 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主要内容的全球化和信息化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成为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党的十六大从我国国情出发,提出了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等战略思想。随着这一精神的贯彻落实,各级政府扶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为信息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无限的商机。

“十五”期间,各级各类信息化人才五年共增加2000万人,其中软件人员增加300万人,计算机人才需要每年增加100万。在我国总共664所本科学校中,有505所学校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04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校人数接近理工科在校生总数的1/3。这一方面反映出高等教育对国家信息化建设的积极响应,另一方面也说明计算机专业建设数量大、任务重。然而,高校在扩招的同时,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所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困难

国家和社会对计算机专业的人才需要,必然与国家信息化的目标、进程密切相关。计算机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对计算机人才的层次结构、就业去向、能力与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计算机类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不是数量太多或质量太差,而是满足社会需求的针对性不够明确,导致了结构上的不合理。计算机人才培养应当与社会需求的金字塔结构相匹配,也应当是金字塔结构,这样才能提高金字塔各个层次学生的就业率,满足社会需求,降低企业的再培养成本。

2.高校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目前,企业对素质的认识与高校通行的素质教育在内涵上有较大的差距。以学习能力为代表的发展潜力,是用人单位最关心的素质之一。企业要求人才能够学习他人长处,而目前相当一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盲目自以为是”的弱点十分明显。

3.在校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亟待大幅度提高

目前计算机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比重并不小,但由于学生不了解其作用,许多教师没有将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致使相当多的在校学生不重视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为了适应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更有效地培养大批符合社会需求的计算机人才,全方位地加强高校计算机师资队伍建设刻不容缓。

4.计算机专业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难以与计算机发展同步

目前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内容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同步,教学模式还不够丰富,必须进行大力度的改革。

截至到2004年12月,全国IT职位需求数达到72302个,比2004年1月份增长了17336个。需求职位以研发工程师、产品工程师、软件设计开发工程师、结构设计工程师、系统分析员、Java开发工程师等技术岗位为主。赴日软件工程师以及小语种IT工程师在本地就业机会也很多。然而,面对如此多的就业机会,一方面是大量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难以找到合适的职位,另一方面却是IT企业难以找到满意的IT人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与IT企业结合不紧密。

针对以上问题,计算机教育界一直在开展研究工作,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对策,其中层次化培养模式得到广泛认同。即根据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所从事工作的性质来划分,将计算机人才大致分为从事研究型工作的专门人才、从事工程型工作的专门人才、从事应用型工作的专门人才。其中第一类以培养优秀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为目标,着眼于他们未来成为教授和学者;第二类注重培养工程实践型人才,着眼于他们未来成为主任工程师、总工程师;第三类以培养专业技术熟练的、优秀的软硬件生产、开发、经营、维护工程师以及专业技术管理工程师为目标。

事实上,我国的教育理论工作者早就从社会功能、智能结构等方面对人才类型进行研究,认为社会人才可分为四种类型: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这四类人才中,学术型人才要求基础理论深厚,有较好的学术修养和较强的研究能力;工程型人才要求有较好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应用知识解决实际工程的能力;技术型人才也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更强调在实践中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强调岗位操作能力。地方本科院校从事理论研究的基础相对薄弱,学术型人才不应作为主要培养类型,而技术型和技能性人才更适合高职高专等院校。因此,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应以工程型人才培养为主。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角度看,工程型人才的特征主要是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原理演变为软件或硬件产品的设计、项目规划或决策。强化实践能力,注重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提高与企业沟通的能力是这类人才培养的最佳手段。大力培养工程型人才符合地方院校特色,也符合因材施教的要求。

2 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工程型人才的特征要求,本文从地方高校的角度,以苏州大学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例,重点探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工程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在保证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必备的基本原理的前提下,增加了实践教学的比重,设立了数据库综合实验和硬件综合实验等五个大型综合实验;制定了二年级到企业进行认知实习、三年级到企业进行暑期实习、四年级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实习的企业实习计划;开设了日语等小语种选修课以及客户关系管理等公选课,包括聘请企业高级主管开设企业文化讲座、IT项目管理选修课等。本节仅从强化实践环节这一侧面介绍我们在工程型人才培养方面进行的探索。

1.教学模式概述

苏州大学与苏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昆山软件园毗邻,周边IT企业众多,其中苏州工业园区55%的企业为IT企业。苏州工业园区下属的国际科技园现有企业240多家,80%为IT企业和高科技企业,主要从事软件开发和IC设计。苏州大学在多年教学中,结合地方特色,总结出了一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法,在注重计算机专业人才基本理论培养的同时,也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中,采取“理论―实践―理论”循环教学模式,既注重理论教学中各门课程的相互衔接,同时将理论教学、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论文设计看成一个整体,将它们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不仅仅学到某门具体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某种具体的开发手段,更能全面掌握整个课程体系和开发过程。实践教学中,我们建立了新的实验教学模式,设计了从“单元实验―综合实验―课程设计―开放实验室―实习基地―毕业设计”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提高学生的个性化设计能力。同时,我们与企业密切联系,积极探索“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实践型人才”的新模式。

2.主动适应IT企业需求,定制企业需求的培养方案

随着IT技术的迅速发展,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市的IT企业也发生着巨大的变革,其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因此,跟踪IT企业的发展,分析其人才需求状况,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重要参考价值。针对目前许多高校培养的本科生难以适应市场需求这一现状,苏州大学与苏州市各相关企业联合成立IT企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为苏州大学IT专业的发展提供长期的指导与支持。同时,IT企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企业还不定期地给计算机专业学生举行技术讲座及前沿知识讲座,并与教师进行座谈,共同商讨有关教学内容更新的问题。IT企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不仅为学生、教师打开了了解市场的窗口,同时也为企业和学校架起了人才需求的桥梁,从而实现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定制化培养。

3.建立新的实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个性化设计能力

在专业实验教学模式上,改变原有实验课中传统实验多而反映现代科学技术新成就的实验少、验证性实验多而创新实验少、实验手段上采用传统测试技术多而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少的状况,建立了新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这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在具体实施中,可以把有原来固定的实验时间安排改变成灵活的实验时间安排,把原来封闭的实验项目改变成支持自主设计的实验项目,把原来的成批实验方式改变为满足学生个性化要求的实验方式。针对专业特点,可分设计算机硬件基础实验室、计算机软件基础实验室、计算机软件工程实验室、计算机多媒体基础实验室、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室、数据库实验室、信息安全实验室,以培养学生专长。

4.建立创新实验室,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实验室是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经。目前,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和摩托罗拉中国有限公司、苏州国芯科技有限公司、紫金电子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联合建立了苏州大学摩托罗拉单片机实验室、江苏省嵌入式软件技术中心苏州大学分中心等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实验室,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同时,学院成立了自己的开放实验室,主要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学习成绩优异且有较强科研能力的学生提供了进行创新性实验的条件,并制定了完善的开放实验室条例,规定了其运行机制及运行模式。

如进入开放实验室的学生必须结成科研小组,采用自主选题、指导教师指定课题或企业提供课题等方式,经开放实验室评审委员会评定后才能进入开放实验室。科研小组必须在一定时期内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并提交课题总结报告或论文。由于开放实验室必须以课题小组形式申报课题,开放实验室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开发能力。因此,开放实验室为广大学生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空间,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创造激情,为其成才创造了有利条件。

5.建设加强实习基地,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提高实践能力的关键是要让学生有与企业直接沟通的机会。因此,应积极引导教师主动面向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的主战场,把专业建设深深根植于生产实践之中。在实践中转变传统教学观念,致力于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性的高级专门人才。目前,我们已在苏州工业园区、苏州新区的摩托罗拉、AMD、罗技、旺宏等世界知名IT企业建立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与实习基地,并与中创软件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在昆山成立了苏州大学中创软件工程学院实习基地。在实践中教,在实践中学,使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明显增强。

我们将企业实习划分成三个阶段。一是认知实习,时间一般为一周,主要让学生全面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各企业主要研究方向以及当前流行的开发工具和软硬件平台。二是暑期社会实践,时间为50天,主要让学生利用暑假深入企业,参与企业的一些小型项目或一些模块的开发,甚至是文档的整理工作,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所学知识到底能如何运用,并初步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一些实际项目开发的能力。三是毕业实习,时间为一学期,主要让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较为完整的项目开发,目的是让学生毕业后具备独立胜任项目开发与设计的能力。

在实习基地建设中,应注重学生管理与质量监控。以毕业设计为例,我们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毕业设计的规章制度,如毕业设计计划、毕业设计选题原则与类型、毕业设计的步骤、校外毕业设计试行办法等条例,并发放企业严格执行。对于安排毕业实习生多的企业,我们还专门安排指导教师长驻企业,从而确保了毕业设计和论文的质量。

3 结束语

强化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得到显著提高。近几年来,我院学生多次在江苏省程序设计及网页设计比赛中获得好的成绩,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也始终在98%以上,人才就业面也非常广。目前,在实习基地建设方面,我们在扩大实习基地范围的同时,更加注重实习基地的内涵建设,如开展“多模式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IT人才”这一课题研究,希望通过IT企业教学指导委员会、IT企业联盟等松耦型校企合作模式和共建创新实验中心、实习基地等紧密型校企合作模式等方式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同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性质和规模的企业采取灵活多样的培养模式,既达到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目的,也使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得到实惠,从而达到校企双赢的目的。

(本文获得“2005年全国青年教师计算机教育优秀论文评比”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二等奖)

参考文献

1.陈建军.IT业和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良性互动.通信信息报,2004,6

2.李晓明.陈平等.关于计算机人才需求的调研报告.计算机教育,2004,8:11~18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1-0057-02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教育的成熟,计算机专业英语的重要性已经不容忽视。首先,计算机专业英语承担着“指导学生阅读有关专业的英语书刊和文献,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英语科技资料的能力并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要的信息”等任务。计算机专业英语具有实用性强、涉及面广、主题丰富的特点。该课程的学习对计算机前沿知识的了解和知识的及时更新是有益的。其次,国家教育部于2001年提出了加强本科教学的措施[3],其中要求各高校在三年内开设5%~10%的双语课程,并引进原版教材。计算机专业英语基础的好坏和双语教学的效果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计算机专业英语既不同于基础英语课,又比一般专业课多了一道“英语屏障”,要求学生在英语氛围中掌握专业知识,这使得专业英语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有其特殊性。

一、师资方面

计算机专业英语的专业性决定了讲授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师除了要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和口语水平之外,对计算机专业知识以及获取最新信息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还要能够将这两种专业知识进行优化整合[1]。为增强任课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外语知识的综合能力,首先任课教师必须对专业内容有全面深入的掌握,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英语讲授与专业学习的关系,必须明确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不是单纯的学英语,而是用英语学,教师应重点讲授专业知识,切忌将这门课变为公共英语课的翻版。其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还有如下途径来,可与有海外经历的专业课教师请教一些专业术语的说法、论文的写作,专业文章的选择等;与有经验的专业外语课教师讨论授课内容及授课方式。

二、教材方面

一本优秀的教材虽然不是全部,但是能够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除了要做到选文具有代表性之外,还要注重英文原版文献、取材新颖、系统性强、可读性好等方面[2][5]。除了选择专门的计算机专业外语教材之外,还可以增加一些的经典外文原著引入课堂。但通常这样的内容对于初次接触的学生比较难,所以,最好能够结合本学期所开设的专业课的教材来选择,这样,学生手里有汉语版的教材,讲解其对应的英文文章时,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在专业英语中,英汉表述的差异及其写作、翻译的特点。

三、教学内容

1.课堂授课内容。在课堂上,任课教师除了通过对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讲授,使学生能够掌握和记忆一定量的计算机专业词汇和基本概念以及科技英语的常用结构、句式之外,还要增加科技英语的听说、翻译和写作知识,任课教师可以就某一主题,给学生分配查阅资料的任务,并进行小组的专题演讲。对语法的讲解和摘要的写作,可以从毕业设计论文摘要翻译中抽取实例,进行分析、改错,来提高写作水平。

2.课后要布置任务。课程结束后,除了要求学生要完成课后的练习,以巩固专业知识以及科技英语的翻译和写作知识之外,还要让学生去查阅相关的参考资料[6]。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任何一本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都不可能涵盖计算机领域的所有新名词和新术语,所以在对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学习上,要不断地阅读和参考国内外最新计算机教材、专著、论文、报纸以及Internet上的信息,教师应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和推荐。

3.两个学期循序渐进学习。专业英语两个学期的教学应各有侧重点。首先,从专业技术知识角度看,每学期专业英语课涉及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应与本学期要学习的其他专业课程相一致,并逐渐增加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其次,从科技英语角度看,开课第一学期,侧重介绍计算机专业英语与普通英语的实际区别,在第一学期后期加大对相应专业英语资料的阅读量,同时灌输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表达习惯、科技英语的翻译技巧;第二学期给学生讲授简单的科技知识,同时加大学生语言应用的力度。在阅读专业英语资料的同时,做汉英翻译和简单的摘要写作。

四、授课形式

计算机专业英语是专业色彩很浓的一门课程,传统的教学形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课堂大部分时间在解释词汇、讲授课文、分析语法、讲解练习,学生没有参与教学的机会,教师讲起来比较枯燥、单调[4]。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从授课方式上改进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这已成为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师一直探讨的问题。本人结合近几年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1.师生换位法。学生担任“授课教师”。对于学生比较熟悉的专业知识,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自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强调学生要以给其他同学讲授的心态去学习,这样,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从专业知识方面能够理清自己的思路,从英语知识方面找出自己认为比较有代表性的重点句型、常用的术语等,以及自己的难点;在每位学生讲授结束后,任课教师从专业知识方面和英语方面给出点评,学生通过这样的形式,可以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对常用的专业术语更容易记在自己的脑海里,对于典型的句型有了更深的体会,对于自己的难点有进一步的理解。

2.讨论法。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布置一些计算机专业方面的任务,规定学习小组访问相关计算机网站,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所使用的英文文献资料,进行讨论并给出结论[7]。这样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同时也是对英语知识的实际应用的锻炼,并且还拓展了计算机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团队精神。

3.课外阅读法。近年来,专门的计算机专业报刊阅读教材的出现也为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创造了有利条件。教师应选取内容具有现实性强、信息新的特点的计算机类报刊,遵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是否是学生相对熟悉的计算机知识内容。在阅读中,通常要求带着一些专业知识的问题去阅读,学生通过带问题方式阅读英文报刊,就改变了学生以往只注意个别语句、词汇的理解,而没有将重点放在对句子、段落及全篇内容的理解上,这样可有效地提高英语报刊的阅读能力。

五、总结

以上是近年从事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中的一些思考在具体操作实践中会遇到更多问题。问题的解决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加深知识的积累,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和积极的教学态度。

参考文献:

[1]董妍汝.浅论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学习[J].科教园地,2007,(9).

[2]王春生,刘艺.新编计算机英语[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研究组.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4]李志梅,唐渠.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探讨[J].福建电脑,2005,(12).

[5]刘乃琦.计算机专业英语[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