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阅读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4 15:23:5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数字阅读,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数字阅读

篇1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有力地催生了各种数字产品,从数码相机、数字DV到复读机、学习机,从MP3、MP4、PDA到PAD、智能手机、数字电视,不断登上历史舞台,生活俨然已经进入了数字时代,人们每天都离不开这些数字设备,与工作、学习紧密相关的阅读活动,也留下了数字时代的深深烙印。

在Web2.0时代,网络成为了一种交互手段和生活方式,也使得数字阅读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博客、微博风起云涌,更强化了这种趋势,轻而易举地夺走了纸质媒体的大众眼球。

数字阅读和传统阅读似乎各有千秋,孰优孰劣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阅读体验,我的习惯我做主

习惯是一种很强又很难改变的力量。在一定阅读环境下养成的阅读习惯往往成为一种定势,左右着我们的阅读好恶感。很多人在多年的读书过程中养成了阅读纸质图书的习惯,在看电子图书时总是找不到读书的感觉,那种随时随地随意动手翻阅的阅读体验荡然无存,边看边勾勾划划随处批注的快意无处释放,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不知看了多“厚”还剩下多“薄”的茫然和焦躁。而网络时代下成长起来的新新一代,阅读纸质文字的时候大大减少,更多时候他们是在进行数字阅读,伴随着流行音乐一目十行地快速浏览,随时查看限时更新的新闻资讯,这种阅读体验才让他们更觉得惬意。纸媒阅读对健康的影响虽然要小很多,但数字阅读的舒适体验也在不断完善,从模仿纸质图书的外形、翻页,到书签、批注,不断扩展数字阅读的极限,趋近纸质图书的质感的阅读感觉,尤其是E-ink(电子墨水,电纸书),已经非常接近印制文字的视觉效果。然而不同人的阅读体验,仍然取决于长期养成的阅读习惯。

表现能力,强中更有强中手

传统纸质图书图文并茂,灵活的版式和优美的文字可以让没有生命的纸张展现出栩栩如生的内容,赋予书籍以灵感和生命,通过它来与作者进行灵魂的交流。然而在电子图书面前,却是小巫见大巫了。由于电子图书能够支持多媒体特性,不仅可以图文并茂,还能声情并茂;不仅可以是静态的,还能是动态的。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甚至视频等元素的加入,使阅读的维度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表现能力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甚至,还可以让设备来“读”给我们听,用耳朵代替眼睛去触及阅读内容。而恬静的背景音乐,也使数字阅读可以更加享受。

在线阅读,方便时尚赶潮流

数字阅读的迷人之处,还在于它可以在线阅读。不需要存储,不需要拷贝,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就可以在线阅读,这是数字阅读的专利。如今,大众获取新闻最快捷的途径是通过网络,而不是报纸;免费的学习资源和教程更是浩如烟海;即时更新的海量信息也使得在线阅读有一个永不枯竭的“源”。

数字阅读的实现也越来越方便,不再是电脑的独享大餐。从传统的PC到智能手机,从电子书包到平板电脑,从电子书到电纸书(E-ink),各种手持数字终端设备丰富着时尚便捷的阅读生活。抱着iPad在地铁上浏览新闻、看微博、读电子书,成为年轻人可以追逐的时尚潮流。GPRS、3G、CMCC、WIFI等无线连接方式的普及,也在助力在线阅读。

功能作用,对峙互补争不休

传统阅读和数字阅读,在阅读形式和市场竞争中,常常处于对峙状态,然而它们并非对立面,更多的时候在功能上还是一种互补。纸质图书附带光盘就是二者很好的结合形式,尤以教程类图书为常见。

好的图书可作为一种收藏品,而书法、绘画等艺术品更是以纸作为承载介质的,它们的电子版,只能算是复制品。但是电子版的复制品,却可以给不能亲眼目睹精品的人以同样美感和享受,还能借助数字媒介的多媒体功能进行全方位的展示,不能不说是一种补充。就好比没有真品,看看影印版也是不错的。电子图书特有的表现形式,如动画等,也是对纸质图书的丰富、补充和发展。

篇2

中图分类号:G23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11-0107-03

自从造纸术和活字印刷在中国发明,人类使用纸媒体阅读的历史已逾千年。即使20世纪末出现了电脑和互联网,即使LCD和LED的液晶显示屏取代了CRT,即使人们已经更喜欢使用键盘“写”字而疏远了笔,借助纸媒体阅读的状况也基本上没有任何改变。读书不仅是一种对知识的汲取,更是一种精神生活的享受,谁会在床上、在沙发上、在洗手间里捧着笔记本电脑阅读呢?而现在,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新的出版发行模式、新的阅读器已经闪亮登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是,数字阅读,一场新的革命已经到来。

一、什么催生了数字阅读

数字阅读取代纸媒阅读是历史的必然,影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首先,当今世界讲求的是低碳、绿色、环保的经济形式。而书的形成要浪费大量的林木资源,并且经过造纸、印刷、仓储、物流等多个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环节。而且同时,这些环节也增加了书本身的成本。所以数字阅读更环保,更经济[1]。

其次,科学技术的进步使数字阅读成为可能。1.人们已经可以制造出和纸书尺寸相当、轻薄、阅读舒适、海量存储的电子阅读器。2.3G和WIFI的发展使我们真正进入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与人、人与各种信息的逻辑距离已经趋近为零,于是读者有了随时随地获取内容的渴望。

第三,电子商务的成熟为数字阅读奠定了基础。经过了10年的发展,对于网络支付,人们已经开始从担心到习惯。由于流通环节变少以及物流的发达,人们可以从网络书店获得更快捷、更经济的购书体验,当当、卓越、京东已经成为年轻的阅读者们的首选“书店”。而数字阅读连物流环节也省略了,价格更经济,速度更快捷。

第四,真正的动力来自于阅读体验的提升。从阅读的舒适性来说,再好的阅读器恐怕也无法超越纸载体。但是数字阅读可以最终实现随时、随地、任意移动终端对海量内容的即时访问,就好像给我们配备了一个移动图书馆。强大的搜索引擎可以让我们更迅捷的在内容库中找到需要的书,在书中找到需要的信息,获取知识的效率发生质的提高。另一个革命性的飞跃是电子书的全媒体化,这在苹果的应用商店已经实现。基于综合性能上的强大,随着时间发展,电子书在面对纸书的竞争中将越来越处于优势地位。

在中国,网络书店正在蚕食实体书店的份额。而在欧美,传统的店铺式经营正在遭受比中国更大的打击。曾经具有重要地位的美国第二大连锁书店Borders,10年以前将网络书店业务卖给了亚马逊,成就了后者的世界网络书店的霸主地位,而今却在网络书店和电子书的双重重压下宣布破产。基于同样的原因,英国最大的连锁书店水石(Water stone’s)也在2011年初了盈利预警公告。而当一些连锁书店慌忙选择网络配送时,亚马逊已经将战略重心转移到数字出版与数字阅读。网络书店逐步取代实体书店已经成为现实,数字出版会取代网络书店吗?

二、用什么取代纸

我们永远无法预测技术前进的脚步。仅从目前来看,取代纸媒体的候选者有三个:智能手机、电纸书、平板电脑。它们同时满足数字阅读的几个基本需求:轻、薄、尺寸与纸书相当、无线上网、阅读舒适性好。

在这三者之中,智能手机显然是阅读性能最差的,这主要在于它的尺寸不太可能做到像电纸书和平板电脑那么大。手机的优势是:作为一种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通信工具,它的用户群是最大的,而且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不会消亡。同时由于它的尺寸小,便携性能在三者中是最优的。因此我们看到手机上附带了摄影、摄像、录音、收音、数字阅读等日常使用的功能。你永远不会奢求手机在这诸多方面表现会比专用设备更出色。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当你轻装出行,只在口袋里放了一个手机的时候,它仍然可以胜任你的很多基本需求。近几年来,3G的应用,特别是苹果iPhone、手机Android操作系统的出现,使智能手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普及。搭载更高性能的处理器和图形芯片,安装更大尺寸更高分辨率的显示屏,使用多点触控技术,阅读的效果显著提高。

电纸书是这三者中唯一的专用阅读器。它采用被称为电子墨水(E-ink)技术的电子纸,可以提供类似纸书一样的阅读体验。由于亚马逊与Kindle模式的成功,电纸书在数字阅读领域曾经风光无限,一时间出现了很多电纸书产品,如亚马逊的kindle、索尼的Sony Reader、艾利和的iriver Story以及国内的汉王、盛大、翰林、爱国者、OPPO等。与其他的电子阅读器产品相比,电纸书更节能环保,待机时间长,辐射低,像纸书一样不反光、不刺眼,只要有合适的光线就可以阅读。当然电纸书也有一些不足。首先,目前的电子墨水只支持灰度显示不支持彩色显示。其次,光线不好的情况下,不能阅读。第三,电纸书是低耗能的,处理器功能不强,很多功能并不流畅。当然随着技术的进步这些问题是可以被解决的。2010年底,汉王已经在日本展示过自己的彩色电子纸产品,相信不久的将来这种技术就可以被大规模使用。

目前最被看好的电子阅读器产品是平板电脑。2011年美国国际消费电子展(CES)上,平板电脑成为最耀眼的明星,各公司的产品让人应接不暇。联想的领航者柳传志甚至把平板电脑看做与当初PC迅速普及时一样的机遇与挑战。“不转向平板电脑联想将会面临灭亡,在平板电脑领域,苹果引了一条路,但是后边在这个行业里将是一条百花齐放的路。”过去的二十年,Inter与微软统治了个人电脑。在移动互联网元年,采用基于ARM的处理器和基于Android操作系统的平板电脑将是突破禁锢的一个机会。所以,平板电脑的流行首先并不是因为它是一款优秀的电子阅读器,更是因为它是未来十年、二十年电脑发展的一个方向。在“永远在线”的时代,人们当然会携带这样的一个电脑:它轻、薄,可以随意装入公文包甚至衣服的口袋。使用它可以随时随地的上网、处理简单的工作、娱乐,当然还有阅读。与智能手机相比,平板电脑的尺寸更适于阅读。

与电纸书相比,平板电脑对环境的依赖更小,几乎是全天候的。更令人心动的是,与前两者相比,平板电脑的厂商在卖硬件的同时,还为硬件提供了大量的应用,包括电子书的应用,即所谓的应用商店。例如苹果现在拥有三个在线商店,一个是iTunes,另外一个是App Store,还有一个就是iBook Store,提供包括音乐,应用软件和电子书的全方位服务。麦克劳•希尔出版公司(McGraw-Hill, Inc.)总裁Philip Ruppel曾经说过“现今的电子书终究只是印刷品的数字版本。不久将来的电子书将不仅仅是文字,它将拥有互动能力,这会改变它的一切。”而这一切在I Pad上已经实现,企鹅出版集团(Penguin Group)已经在I Pad上的电子书中嵌入音频、视频和流媒体等内容。未来的电子书不仅可以读,更有声音可以听,视频可以看,这种体验是前所未有的。而这对于纸书的打击无疑是毁灭性的[2]。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存在的必然性,以及电纸书在数字阅读领域的专业性将使它们成为未来的“纸”。而在性能上它们也在取长补短,相互融合。三星的Galaxy Tab平板电脑已经可以打电话,只要其他厂商愿意,电话功能也会出现在他们的平板电脑上。同样的低背光、低耗能、阅读更柔和的平板电脑与全天候、功能更流畅使用的电纸书产品也肯定也会实现,在技术上应该不是大的问题。对于电纸书和平板电脑来说,下一个要攻克的难关是可弯曲屏幕。一旦攻克了这个难关,我们将看到一本与纸书一样的“书”,数字阅读的体验将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如何选择一款未来的纸,最终也许取决于用户对经济性的考虑。从目前的趋势看,用户更倾向于选择综合性终端,而不是专业的电纸书。

三、终端为王还是内容为王

自从2007年推出电子阅读器Kindle,亚马逊在数字出版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进而推动了全球的数字出版与数字阅读热潮。亚马逊的“Kindle+”模式也成为全球移动出版商竞相效仿的目标。这种模式一般被称为“终端+内容平台”模式。追根溯源,这种模式其实出自苹果的音乐下载灵感,即“IPod+ iTunes”模式。只不过史蒂夫•乔布斯直到Kindle推出3年之后才默认了这种模式应用在阅读领域也是一条正确的道路。当然乔布斯仍然不认为Kindle是成功的,他的观点是“多功能的设备总有一天将会胜出,因为消费者不愿意为专用设备埋单。”于是苹果推出了平板电脑I Pad,同时推出了移动阅读业务I Bookstore。毫无疑问,亚马逊和苹果是全球移动出版领域的领航者。至2010年底,亚马逊能够从Kindle项目中获益9.83亿美元,而这个收益只用了3年的时间[3]。(此处或许需要一些数字支持,amazon与apple有多少数字资源)可以这么说,亚马逊和苹果的成功不是终端上的成功,而是“内容+终端”模式的成功。

相比亚马逊和苹果,中国在数字出版领域的发展是极不均衡的,内容建设上的速度,远远不及终端生产的速度。以中国的阅读器市场的老大汉王为例,汉王电纸书曾经占据中国阅读器市场的大部分份额,汉王科技(深圳代码002362)在2009年末取得了每股收益1.07元,2010年末取得了每股收益0.88元,股价曾于2010年5月创出175元的高点,成为a股市场令人瞩目的明星股。而2011年,汉王成为昨日黄花,风光不再,一季度利润亏损,半年报预期亏损9000万元至9800万元,复权股价也跌破40元。汉王的没落,一方面是由于汉王没有及时转向平板电脑,在I pad为首的平板电脑的冲击下依旧坚守自己的电纸书市场。而深层次的原因或许在于汉王“现阶段依然终端为王”的战略思想。中国的阅读器市场很大程度依赖于单位集中采购,即往往把阅读器作为一种时尚的礼品或奖品。当一款新的更时尚的终端产品出现,而自己的内容平台并未牢牢吸引客户时,终端产品是很容易被市场抛弃的。

所以,当kindle和I Pad真正进入中国市场,曾经热闹的电纸书市场受到冷遇其实并不为奇。现在像汉王、联想等大陆厂商也在积极的进入到平板电脑市场。但是如果内容服务跟不上,没有好内容支撑,再好的阅读器终端都只能是无本之末。从发展的角度看,数字出版领域的竞争一开始或许是终端为王,而最终一定是内容为王。随着技术的普及和进入门槛的降低,阅读器终端的利润在大幅度削减。2009年,亚马逊的Kindle如今天的苹果I Pad一样引人注目。而今天,为了与苹果竞争市场,亚马逊不惜把Kindle的售价降低到几乎零利润。在未来,也许手持阅读器会像手机一样免费赠送,而只需绑定一定时间的内容使用费。数字出版的本质与核心的问题,成败的关键最终将是内容服务。

四、我国的数字出版的问题及出路

我国的数字出版还处于发展初期,问题还很多。

首先,数字出版物的资源非常匮乏。据统计,2010年9月,Kindle平台取得版权的电子书有68万中,加上公共版权达到80万种,并且其中很多是畅销书。而我国的数字出版平台上可以使用的资源却非常少,好的数字资源、畅销书就更少[4]。就是这样少量的资源,还被众多的数字出版平台所瓜分。而读者的阅读器都是定制的,只能访问某个平台。尽管盛大开辟了一个新的模式,在网络文学上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但是资源虽然海量,质量却很难保证。在我国,数字阅读器的营销模式是预装内容。这些数字内容大多数是公共版权,而且不考虑用户是否喜欢。而在用户购买了阅读器以后,就很少在内容平台上下载资源了。虽然很多人认为这与中国用户付费阅读的意识比较差有关系,但是我认为只要有好的资源、合理的价格,还是可以吸引到读者的。现在的情况实际上是两边都在观望,一边是读者在等待价格合理,质量高的数字图书,而另一边出版社和平台构建者在等待中国读者的付费习惯的养成。谁要先迈出第一步?当然应该是后者。

其次,缺乏有实力的资源整合厂商。在我国,看好数字出版的企业很多,进入到这个领域的也很多。但是,所有进入到这个领域的企业似乎都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好像每个企业都在试图打通整个产业链,硬件商要搭建自己的内容平台,出版社也要做自己的阅读器。不能集中精力搞自己擅长的环节,都搞小而全,实际上,对这个产业非常不利。殊不知连亚马逊都不过是一个好的资源整合者而已。本来数字资源就匮乏,又被无序的竞争、内耗所蚕食。没有一个又大又好的平台,读者又怎么能放心的去购买阅读器,加入到你的阵营之中呢?中国急需有一个亚马逊的出现。

第三,传统出版社犹豫不决,准备不足。出版社在整个产业链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是内容的生产者,但是却是整个产业链中最不积极的一个环节。这种不积极体现在几个方面:1.对盈利没有把握。大多数出版社都注意到了数字出版,也建立了数字出版部,但是我国的数字阅读市场尚在培育之中,利润微薄,对内容方的分成不多,导致出版社并未做很大的投入。2.版权问题。出版社长期积累了大量的优秀图书资源,但是大多数图书资源都没有与作者达成数字内容的版权合同。而且由于数字出版是一个新问题,版权合同如何制定也需要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3.数字内容存档问题。大多数出版社都保留有图书的排版格式文件,但是并未存有原始的文字与图片资源文件。而且排版文件的格式众多,这些都对数字内容的制作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上述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果,后两个问题是因。出版社在数字出版的投入增加了,加上强有力的资源整合者的出现,才能做出又多又好的数字内容资源。对于出版社来说,要认清趋势与形势。数字出版是一个发展的大潮流,顺则昌,逆则亡。谁先介入,就会在这个潮流中站到潮头。要着力培养既懂得出版知识、又懂信息化技术的新一代出版工作者。要积极的进行版权的商讨与数字内容的转档工作,做好未雨绸缪。而对于资源整合这个大课题,在我国的这个大背景下,牵头的应该是新闻出版总署这样的国家队,尽早的结束数字出版界的战国时代。尽早的制定数字阅读器标准、数字内容格式标准,将整个国家的图书资源纳入到统一的平台。要让多样化的阅读器都可以使用海量的优秀的数字资源,这样才可以培养读者群的规模,进而降低单位成本,进入良性循环。

五、未来,开放的力量

数字出版方兴未艾,新的模式,新的技术也将不断出现。IPV6、云技术等等,不断地见诸报端,但是真正让人关心的是标准与开放平台的建立。Kindle、I pad、汉王电纸书……仍然只能在自己的内容平台上获得资源,数字内容的文件格式也始终没有得到统一。这种情况不会一直延续下去。Google正在尝试建立开放平台,让不同的数字阅读器都可以下载资源。在不远的将来,硬件和文件格式标准都将被建立,各种阅读器都将与内容平台无缝对接。我们真正可以做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任何的数字阅读器,阅读任何一个图书馆的图书。让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 董可.阅读器及数字出版发展报告[J].数字出版,2010(9).

[2] 孙进.移动阅读革命[N].第一财经日报,2010-03-11.

[3] 电子书阅读器未来发展关键词:内容开放[OL].赛迪网,2010-07-14.

[4] 李淼.电子书产业发展的中国式难题[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01-13.

[5] 吴治强.探索数字出版商业模式[J].出版参考,2010(4).

[6] 吴江文.2009年数字出版研究综述[M].中国出版,2010(3).

篇3

2007年,亚马逊推出了Kindle,并引起热销,多次断货。其eBay拍卖价一度达到惊人的1500美元。2008年,汉王也推出了“汉王电纸书”。汉王总裁刘迎建将电纸书定为汉王的“一号工程”,并设下了2009全年销售50万台的目标。2009年的青岛消费电子展上,汉王、方正、易狄欧都展示了自己的电子书阅读器。阿西莫夫在70年前预言的电子阅读时代似乎正在向我们招手。

电子纸苦尽甘来

很多发烧友也许会有疑问:现在很多电子设备,如手机、MP5、PSP等都可以阅读电子书,为什么要专用的阅读器呢?实际上,如果他们真的见到了电纸书,疑惑也许可以稍稍减轻。

电纸书采用的屏幕并非普通的液晶显示屏,而是电子纸。电子纸的优势在于,它与普通纸质书相同,是通过反射外界光线来让人眼感知图像的。一方面,它的视觉效果更接近普通纸质书,并且没有视角的限制;另一方面,它不像液晶屏幕一样,在强光下难以看清,而是刚好相反;最后,由于不需要背光,仅仅在画面刷新时需要耗电,同时在断电情况下仍能维持显示,它的耗电量非常低,很适合长时间阅读。

非常低的耗电量是电子纸最大的优势之一。以汉王电纸书N516为例,其6英寸的屏幕一页可以显示约400字,一次充电可以实现超过7000页的阅读,也即28万字的阅读。

不过,电子纸的发展过程也很曲折。1997年由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约瑟夫・雅各布森(Joseph Jacobson)创立的E-ink公司一直将目光聚焦在电子纸上。然而,虽然吸引了英特尔、摩托罗拉及飞利浦等公司的投资,但公司直到2009年第一季度之前仍未能实现盈利。在这期间,液晶显示屏大行其道,电子纸也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应用领域。虽然很多公司也在进行电子阅读设备的研发,但直到亚马逊的Kindle一炮打响之前,相关的阅读器,包括索尼的产品均未取得市场的认可。

当然,电子纸也有其不足之处。最为致命的一点是,由于元太收购了E-ink之后已经实现了从专利到生产的全面垄断,电子纸的屏幕价格始终居高不下。目前,亚马逊最新版Kindle DX价格高达489美元,而其普通版本近日刚刚下调过的价格也达299美元。与之相比,国内的汉王电纸书最低端产品价格为1550元,还算便宜的。刘迎建透露,汉王今年上半年的销量达十几万套,仅次于累计销量超过100万套的Kindle,是电子纸屏幕的第二大客户,但与元太交涉时,元太依旧表示“没有任何降价计划”。

不过,快速发展的市场也催生了挑战者。随着6月友达展示电子纸,元太的垄断即将被打破,电子纸的价格有望在几年内下降。

另外,电子纸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不足。目前量产的电子纸还只能显示黑白两色。不过,今年年中E-ink已经展示了彩色电子纸的原型,但由于分辨率和色彩数都较低,显示效果并不理想。不过,E-ink被台湾元太收购之后,资源丰富的元太发展电子纸的速度将大大加快。另外,电子纸的刷新速度很慢,因而不适合显示动态画面。不过,这一点对于以读书为主要用途的电纸书来说并不重要。

事实上,电纸书真正要实现普及,所急需解决的问题在于内容提供,这也是Kindle能够脱颖而出的原因。

丰富内容是要点

Kindle成功之前,索尼也曾经大力推广过电子书,却没有看到很好的效果。Kindle有何过人之处?亚马逊大量的内容资源是其成功的法宝。虽然初上市的价格高达399美元,但拥有Kindle的用户可以以1.9美元~9.9美元的价格下载亚马逊在售的多达8万册的图书资源,并可订阅报纸。这种类似iPod+iTunes的商业模式使Kindle一枝独秀。因而,丰富阅读内容,并提供便捷的下载方式也成为汉王等电子阅读器生产商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篇4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4.06.010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数字阅读成为当前一个无可回避的阅读现象。在短短20年时间内,数字阅读影响了以教育和学习为目标的深度阅读与广泛的大众阅读,也成为当前新闻传播学界研究的一个重点和热点问题。美国华裔学者练小川[1]曾较为系统和完整地介绍了欧美国家在数字阅读方面的实证研究成果,虽然这些研究者的身份和职业各不相同,如有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美国著名电脑科学家比尔・乔伊,美国电脑工程师雅各布・尼尔森,美国认知神经学家玛丽安・伍尔夫,但其基本结论非常一致:数字阅读不适合深度教育。韩国出版学会会长李正春研究发现,传统阅读能培养深度人文思考和极富创意的构想,现代的数字阅读只能培养泛泛的超阅读能力,失去了阅读给人类带来的最宝贵的东西,“在国与国的竞争中,如果没有能创造无形价值的想象力,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整个国家,都只会惨遭淘汰。没有阅读这种人文学的省察,未来竞争力的创造和创新构想的发现,却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2]。我国学者周国清认为,层出不穷的新媒介技术的出现都有其经济目的,读者的真正需求并没有被放在技术提供商的优先考虑中,“在移动数字设备等新媒体技术下,读者在很大程度上成了新媒体影响的实验对象,处于被动接受信息的地位”[3]。本文拟从人文的角度指出,当代的数字阅读已经日益显示出其负面效应,数字阅读背后的推动力量不是受众的真实需求,更多的是国际资本为追求利润而建构的虚假需求,以期为消除数字阅读的消极影响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本文所说的“数字阅读”,主要是指通过手机、电脑与电子书阅读器等终端获取数字化信息的阅读行为。除了信息载体特殊之外,数字技术还使得数字阅读具有两个最突出的特点:一是信息量大,二是传播速度快。媒介的独特之处在于,虽然它指导着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它的这种介入往往不为人所注意[4]。任何新技术都具有两面性,数字技术及其带来的数字阅读在使我们得到一些好处的同时,也会使我们失去很多。从人文视角来看,数字阅读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数字阅读影响深度思考

早在1930年代,美国学者刘易斯・芒福德就对电报、电话等媒介技术对人类思考活动的影响进行了反思,指出“从象形文字、图形、绘画到字母,随着历史的进程而发展出一系列抽象的表达方式,它使得人们的交往更深入、更有思想性也更为有效。表达和接收之间有一段时间,让人们有思索的余地。……阅读、写作和绘画是思维的高度提炼,也是深刻思想和深思熟虑的行动的媒介,现在却被这种即时交流削弱了”[5](P213)。

真正富有创见的理论或发现都是深入思考的结晶,而思考需要对材料进行精简概括,以便更清楚地发现各材料之间的因果关系,过多的冗余材料会使思维陷入繁杂的信息中。思考也需要宁静澄澈的心理状态,需要与喧嚣的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大多数人都会有这种体验,数字阅读会伴随着来自网上的无穷无尽的诱惑,当放下正在阅读的材料去追寻网上其他材料时会被弄得精疲力尽,但最后又一无所获。

对于深度思考的阅读来说,最佳的媒介载体还是印刷文献。现在的电子阅读器越来越普及,但电子书阅读器处于一个难以解决的自我矛盾之中:如果它连线,等于打开了一个杂芜缤纷的世界,这个世界随时会干扰受众的阅读状态,影响阅读效果;如果它不连线,只单纯地提供数字阅读材料,与纸质图书相比,它的优势又不复存在。电子图书的主要优势是其存贮量大,但是受众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阅读量有限。一个专业的研究者,一年之内精读五本专业的经典著作已经很难得,如果让其身边携带一个储存数千册电子书的数字阅读器,实在没有太大必要。有人用一年、几年甚至半生阅读康德的“三大批判”,携带这三本书与携带一个数字阅读器所需要的物理空间虽没有太大差别,但纸质版的“三大批判”,其阅读效果显然要好于数字版。接受一般的社会新闻,用什么媒介都无所谓,但如果要进行艰苦的思维活动,那么数字阅读与印刷阅读的差别则会导致巨大的差异。

因媒介技术进步而导致的由信息冗余和信息侵扰带来的困惑,很早就已经出现,只是在数字阅读普及的今天变得更加严重。卢梭在反思科学与艺术复兴的问题时,曾感慨因信息冗余而导致的知识异化问题:“只需仔细研究一下那些使人眼花缭乱和令人高深莫测的名目是多么无聊和毫无意义就行了;因为那些名目本来就是我们滥加于人类的知识的。”[6]他的思考和判断在今天仍具有借鉴意义。

当代世界出版强国――德国――是一个以深度思考而闻名于世的国家,这个国家近代曾经产生了多个优秀的哲学家和思想家群体。德国之所以有着悠久的印刷媒体阅读传统,部分原因在于印刷媒体更适宜深度思考。很多德国学者都担心数字阅读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削弱人类深度思考的能力。法兰克福书展前主席卫浩世认为,“书籍通过口语交谈、言辞交锋的论战,将理念从一个人传达到另一个人。网络、传真和电子邮件,这些新媒体只能传达标题、内容、价格和特定技术资料,却达不到深层的交流”[7]。

人的存在犹如自然界的一根芦苇,“我们所有的尊贵在于我们能够思考。我们必须通过思考提升自己,而不是通过空间和时间,那是我们无法填补的。因此,让我们努力地好好思考――在那里有道德的原则”[8]。

时代的发展不可逆转,我们现在已经不可能完全摒弃数字媒体和数字阅读,但是我们必须有足够的智慧去驾驭和利用数字媒体。纸质阅读能更有效地引导思维进行抽象思考,这种思考是发现新知、锻炼思维最重要的方式。数字阅读,尤其是在线数字阅读更适合愉悦和刺激感官,但它不适合深度思考,而人类一旦在批判性思考方面弱化,其他各项事业的进步都会失去动力。

二、数字阅读使人们更脆弱孤独

并非每个人都喜欢孤独,但孤独是每个人都必须要面对的,学会独处,适应孤独,并在孤独中自我反省和自我提升,是我们一个重要的成长过程。当我们在阅读中国古典诗词时会发现,古代的通讯技术虽不发达,但在幽居独处之时,古人能学会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一花一叶一缕风一滴露皆可入诗境:“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夜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9]虽然是一个人独处,个人心灵却拥有无限的空间,自然界的一切都与心灵相通。即使是情人或夫妻之间被关山阻隔也不会影响彼此的感情,反而会给双方留下美好的想象空间,这种空间可以纯化情感,提升思想。“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10]。这种因相距遥远而导致的音讯不通和相思之苦在媒介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虽不会出现,或者会大大减轻,但是今天的人们很难体验到那种历经岁月深沉酝酿的情感。在数字阅读时代,人们被碎屑无聊的信息包围,交往虽然越来越密切,但是情感越来越脆弱。

这种感受与经历非中国文士所独有,美国名著《瓦尔登湖》深刻地影响了一部分美国人的心灵,作者梭罗早在19世纪中期就对现代传媒业的负面效应有过反思:“我觉得有没有邮局都无所谓,只有很少的重要信息是需要邮递的……如果你掌握了原则,何必去关心那亿万的例证及其应用呢?对于一个哲学家,这些被称为新闻的,不过是瞎扯……然而不少人都贪婪地听着这种瞎扯。”[11]美国学者刘易斯・芒福德也认为:“取消人类直接交流上的限制,其危险性在初始阶段好比众多人口涌入一个新的地方,它增加了发生摩擦的机会。”[5](P214)

在传统媒体环境中,我们虽可以通过选择不接触而获得独立的空间,但大部分数字媒体具有入侵性,比如手机一旦建立了一个联系网络,从技术上说,就有随时遭受信息入侵的可能性。对此,杨秀建深有感触地指出,“自从有了手机,俺就与源源不断的手机短信结下不解之缘。垃圾短信、黄色短信、广告短信铺天盖地防不胜防,碰到开会或正式场合,不断爆响的手机短信提示音让俺成了引人注目的另类。尤其是节庆期间,有事的没事的,关系铁的关系一般的,顶头上司或者同事,总会有些人发来短信,虽然大多是美好的祝福,但一看到从网上下载的情感干巴巴但语句精美的段子,心里就莫名反感,一看到被无数次转载过的枯燥乏味的短信,心里就有一股被欺骗蒙混的感觉,但俺还要装出情真意切感激涕零的样子回复,因为俺背负不起冷漠孤傲的骂名”[12]。手机的数字阅读一方面使用户能获得更多的信息,并与身边的人联系更密切,但同时也会使人饱受信息侵扰之苦,一些“情感干巴巴但语句精美的段子”使人更感到孤独疏远。

美国社会学家雪莉・特克长期致力于网络使用与数字阅读的研究,她发现,过度依赖数字阅读来获得心理慰藉是当代人尤其是很多年轻人的共同问题,这将降低人们认识和反省自我的能力。在当代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人的心理十分脆弱,而数字沟通方式会使人们的心理变得更加脆弱。从表面上看,数字阅读的便捷性使人们的交流沟通变得更为简单,省去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实际上,人们的关系反而变得更加疏远。过度依赖数字化交流会使我们失去独处的能力,而只有独处才能使我们更好地集中思想。“当我们缺乏独处能力的时候,我们联系别人仅仅是为了减少焦虑感或者为了感觉到自己还活着。这时候,我们并不是真正地欣赏别人,而是把他们当作支撑我们脆弱的自我感的备用零件。如果我们不能够独处,我们会更加孤单”[13]。

三、过度数字阅读会对健康造成损害

如果说数字阅读对深度思考、个人独立空间的负面影响可能还是见仁见智的话,那么它对受众健康的影响则是有目共睹的。早在2003年数字阅读方兴未艾时,香港理工大学康复治疗科学系在电脑普及率较高的香港进行了一项有关电脑使用的调查,从中发现,在接受调查的83位研究对象中,由于长时间使用电脑工作,他们都患有不同程度的颈肩背痛。研究小组认为,如果不加以治疗,或者改变阅读和工作习惯,这些疼痛会进一步转变为难以治愈的肌肉劳损,情况严重者甚至会丧失工作能力[14]。

随着电脑、手机等数字阅读器的不断推陈出新,功能越来越多、款式越来越丰富,有关数字阅读引起的健康问题的案例也越来越多,一些问题的严重程度让我们触目惊心。2012年,据《南方日报》报道,广州一名7岁的男童因长时间玩iPad,感到头痛难忍,经医生检查,发现他颈椎的生理弧度已经发生改变[15]。2013年5月,英国媒体报道了英国一名4岁女童因玩iPad上瘾而患上了强迫症,家人禁止她用iPad玩游戏后,她竟出现了兴奋、失眠、流泪、流涕、出汗、呕吐、腹泻甚至虚脱、意识丧失等症状。所有的电子屏幕都会产生比较强烈的光刺激,这种刺激会引起视神经疲劳,导致视力下降。而电脑的电磁辐射也得到科学研究证实,这种辐射会影响脑细胞,对处于发育期的儿童伤害更大。英国的一项研究发现,由于过度使用数字产品,近年英国14岁少年的高层次思考能力只与1976年12岁孩子的相当。过度使用iPad与过度的数字阅读会使孩子“习惯了依靠电脑查信息、做算术,孩子的动脑机会越来越少,想象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都可能受到影响。同时,手机、平板屏幕总在不停地切换,也不利于注意力的培养”[16]。

过度的纸质媒体阅读虽然也会引起身体伤害,但纸质媒体很难连续数小时吸引读者保持一个姿势进行阅读,更没有强光和电磁辐射对视力或其他身体机能造成损害。数字阅读则不然。“媒介即信息”,数字信息的接受和阅读媒介更多是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不是引发人的深度思维。数字信息的传播者为适应这种媒介形式,会不遗余力地使传播内容迎合受众的阅读心理,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使受众欲罢不能,这种阅读行为不利于身体正常机能的恢复与调整。

因此,对数字阅读之诸种弊端,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如今,数字技术、数字出版和数字阅读正以势不可挡之势向前发展,除了数字技术的推动之外,资本的逐利动机也是一个潜隐而强大的力量。当数字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在技术和法律两个方面都得到完善之后,数字出版商会试图建立一个成本更低、利润更高的商业模式。而数字阅读媒介产品,无论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还是电子书阅读器,都属于价格昂贵而利润丰厚的商品,这些商品之所以如此畅销,固然有其自身的技术优点,但这种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建构出来的,背后的推手是财大气粗对利润永远饥渴、永不满足的国际资本。关于数字阅读,中国科技史专家江晓原曾尖锐地指出,“透过无数双紧盯着iPad屏幕的眼睛(视力正在迅速损坏中),我们不难‘诗意地’看到,这正是乔布斯们的‘大势’。用不着和我争辩在iPad之前还有Kindle和汉王(再之前还有笔记本电脑和台式机呢),我的意思是说,如果卡尔・马克思活在今日,他会毫不犹豫地指出:这就是资本的‘大势’”[17]。如果我们在研究当代数字化现象时,不把这个隐藏的力量纳入分析框架,就不能获得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数字化将会把我们带向何方?国际资本力量如何解决数字化带来的各种问题?他们是这些问题的制造者还是解决者?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深思,否则,将如江晓原所预言,“如果有一天,某些国家的法律宣布某些网络游戏为数字,甚至宣布iPad为,我也不会感到多少惊奇――我甚至相信,如果人类在以iPad为典型代表的‘科技创新’之路上迷途不返的话,这样的一天早晚会到来”[18]。

四、结语

总之,数字技术与数字阅读所带来的上述三个方面的负面影响都已显现,未来它还将给人类社会带来什么其他方面的负面影响,目前我们尚且无法确知,因为一项技术的所有影响,通常在它使用几十年后才会充分显现。但我们必须对此保持高度审慎的态度,正如美国学者尼葛洛庞帝曾在《数字化生存》中所说的,“每一种技术或科学的馈赠都有其黑暗面。数字化生存也不例外。我们将会看到知识产权被滥用,隐私权也受到侵犯。我们会亲身体验到数字化生存造成的文化破坏,以及软件盗版和数据窃取等现象”[19]。英国《经济学人》刊文指出,“正如垃圾食品泛滥意味着人们在饮食习惯上需要严格规制一样,垃圾信息泛滥也意味着人们在浏览习惯上需要更守规矩”,并建议“妻子或丈夫看到对方沉迷于手机时,可以把这该死的玩意儿扔出窗外或者扔进水桶”[20]。从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效率来看,数字化确实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但我们应以多元思维方式认真审视这一趋势。

[参 考 文 献]

[1] [美]练小川.数字时代的阅读[J].出版科学,2009(2):18.

[2] [韩]李正春.对数字时代出版市场与阅读环境变化的诊断及预测[J].边铀铀,译.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1.

[3] 周国清.读者及其阅读方式变化与编辑主体的自我调适述议[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52.

[4] [美]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吴燕莛,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1.

[5] [美]刘易斯・芒福德.技术与文明[M].陈允明,王克仁,李华山,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213.

[6] [法]卢梭.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使风俗日趋纯朴[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23.

[7] [德]卫浩世.法兰克福书展600年风华 [M].欧阳斐斐,蔡鼓颖,天寒,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27.

[8] [美]罗洛・梅.心理学与人类困境[M].郭本禹,方红,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34.

[9]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11:14.

[10]胡云翼.宋词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60.

[11] [美]梭罗.瓦尔登湖[M].徐迟,译.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2:27-28.

[12]杨秀建.自从有了手机[N].广州日报,2011-11-6 (B6).

[13]Sherry Turkle.Connected but alone[EB/OL].(2012-03-10)[2013-11-15]..

[14]人民网.长时间打电脑易患肌肉劳损[EB/OL].(2003-12-23)[2014-05-23]..

[15]曹斯.男童玩iPad 玩出颈椎病[N].南方日报,2012-10-17(GC06).

[16]冯秋瑜.触屏一代“伤不起”[N].广州日报,2013-5-29(C8).

[17]江晓原.谁的大势?凭什么我们必须顺从它?――关于电子书(数字阅读)是大势所趋[J].编辑学刊,2012(5):27.

篇5

好书由作者和编辑共同完成,中国编辑职业和中国学术文化一样渊源流长。数字出版创造新的传播介质和传播渠道,但是数字出版并不排斥编辑,相反信息越是海量越是需要对信息进行选择和整理、加工,越是需要对信息进行编辑。对受众提供信息管家式的服务,对于特定受众群体提供管家式的服务,恰恰是出版社作为传统出版单位的作用所在;在信息方面的品牌影响力和公信力,也是出版社避免在数字出版和数字阅读被边缘化的自信来源,之所以有这样的自信,也来源于我们对自身优势的发现。

首先,作为出版社,要把提升内容创新能力、加强原创出版,放在首要位置。国内出版和国外出版最大的差距在于内容创新不足,原创出版不强。数字出版最终还是要建立在内容的基础上,没有好的内容,传统出版谈不上,数字出版同样如此。虽然近几年原创有很大加强,出版结构不完全合理的状况依然存在。同时,出版社对教辅出版过度,精品力作不强,数字出版的最大问题还是内容。因此,不能拿教辅填补数字出版,也不能拿老祖宗留下来的做数字出版,更不能引进国外出版,出版社要想数字出版,必须要把内容做好,使优质内容得到更广泛的出版。

篇6

数字出版从格局上说是内容提供、平台运营和终端渠道的三足鼎立,内容提供商最为薄弱,运营商和终端企业主导着数字阅读。由于传统出版社还没有掌握数字出版的主动权,在利益分配上处于被动地位,同时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结果其态度要么是急功近利,要么是漠不关心。同时大部分的出版企业在数字出版产业中的定位不够清晰,不清楚自己想做什么、怎么做。从国外数字出版产业的主体构成来看,占据主导地位的还是原有的传统出版强社,它们充分发挥了其内容优势,并有效地与技术结合,成功实现转型。因此,我们寄希望于传统出版单位将成为数字出版产业的主体。因为传统出版单位肩负着内容的采集、编辑和传播,这一核心地位是无法取代的。总之,对内容提供商而言当务之急是应积极参与争取把握数字出版的著作权,赢得行业的话语权,产业链才能竞争合作、健康和谐、绿色低碳。

笔者认为,对于独立的中小规模出版企业,要充分发掘和利用自己的优势,巩固和利用好内容提供商的角色。而对于有资本运作优势的出版集团,则应该充当产业整合的角色,从内容提供到设备开发均应有自己的探索和努力。

内容同质化,缺乏优质内容

目前,数字出版内容良莠不齐,并且严重缺乏优质内容。首先,传统出版的参与力度不够,大量内容没有及时被推送到数字出版平台上来,最后的结果是,内容远远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 以手机报为例,无论在内容、编辑、发行以及传播方式上,都呈现出同质化的现象,这使得手机报缺少特色、竞争力和不可替代性。除了少数全国性大报和各地主流都市报外,大多数同质化的手机报由于缺乏竞争优势而难以吸引足够多的用户订阅。无法令受众满意的手机报就难以逃脱被淘汰的命运。

盈利模式

从目前来看,只有学术期刊数据库和部分专业小众数字出版物,实现了比较成熟的盈利模式。其他的商业模式,无论如何热闹,都逃不出沉没成本过大的尴尬甚至是赔本赚吆喝。

尽管我国创造出了付费网络小说的阅读模式,但是这一模式并不是一个商业创新,它的成功是基于国内文学出版领域没有形成国外成熟的作家推广机制和读者服务体系,比如说,读者俱乐部,等等。另外,网络付费小说,在审批尺度等方面拥有特殊的优势,这些是这一模式在中国取得成功、却很难移植到国外的根本原因。

全世界最成功的数字电子书是亚马逊的Kindle,但是Kindle模式是建立在内容的低价和硬件的盈利的基础上的,而且受益于亚马逊广大的读者资源,也不具有可复制性。

另外一方面,数字出版虽然看上去是一种廉价低成本的出版方式,其实不然。就单个品种的内容复制和传播而言,的确,网络技术与数字技术使其成本接近于零。但是,平台的搭建与维护,数字内容的制作或者传统内容的数字化,品种规模的建立,数字版权的购买等,这些成本其实比较传统出版要高很多。而目前的数字出版模式,难以形成持久而大规模的利润形成机制,对多数出版商而言,盈利难以弥补高昂的技术投入。所以,总体而言,数字出版的商业模式依然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版权问题

篇7

一、国内外数字阅读与对纸质阅读对比研究

近年来,随着数字媒体的兴盛,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电子书、移动客户端阅读为代表的数字阅读逐渐开始占据阅读市场,传统阅读面临数字技术的严峻挑战,关于纸本阅读与数字阅读孰优孰劣有了争论。

Fathi M. Ihmeideh[1]和 Alexis R[2]通过对低幼龄儿童的研究发现,在分别进行纸质书阅读和电子书阅读后,根据词汇等语言标准看,电子书的课堂阅读效果明显优于纸质书。但在注意力、语言、亲子互动效率上,起决定作用的是阅读内容的质量。同样,王佑镁[3]以眼动仪对小学四五年级学生研究表明,在数字阅读情境下,样本的阅读成绩高于纸质阅读,在理解、认知上无差别。

也有相关的早教研究表明,纸质阅读仍是孩子阅读的根本。Sara Price通过对2-3岁学龄前儿童的平板和传统物理的纸质绘画对比研究发现,iPad的使用并没有产生新的触摸活动形式,而只是介质的改变。耿姝[4]认为,从纸质阅读开始才是最重要、最为孩子以后成长的关键。杨鸲[6]通过对包括北京、河北、内蒙古等地家长的调查反映,相较于数字出版物,作为消费主力的家长仍然更愿意选择购买纸质出版物。2015年1月,美国知名童书出版传媒公司《2014儿童与家庭阅读报告》称,77% 的阅读过电子书的儿童称,他们仍然偏爱纸质书。

二、数字阅读环境下的阅读需求及影响研究

数字阅读指使用数字设备阅读以语言符号为主的数字文本内容。其相对应的英文为 Digital Reading。随着手机、平板的普及率愈高,尤其是移动数字媒体的低龄化普及,儿童(青少年)的数字阅读呈现内容、动机、行为的新特点。

(一)少年儿童的数字阅读社会性需求

社会化阅读,在数字化阅读基础上融合社会化媒体的特征,对文本的消费乃至生产实践都将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李武[7]对上海初高中生微信阅读研究发现,青少年开展社会化阅读活动主要出于是“社交性动机”。

(二)数字阅读对儿童认知影响

在王佑镁[8]、姜洪伟[9]的研究中发现,从注意、感知、记忆、思维与问题解决、言语与想象这五个层面,熟练于数字化阅读的未成年人在思维水平,言语与想象能力有良好的表现。被调查儿童和家长对在线阅读效用大多持肯定态度。半数以上的家长认为有正面作用,但应限制时间与内容。

三、教育信息化视角

(一)儿童电子书发展研究

电子书,通常也被称为数字书(Digital Book),是一种用电子文档形式呈现的出版物。电子书进入教育领域早已是世界性趋势,全世界包括韩国、美国、法国在内的50多个国家计划推广“电子课本”。美国教育部及联邦通信委员会在2012年就宣布争取在2017年前后,让全美K-12公立学校都用上电子课本。目前,韩国目前该计划目前正在约50所学校内试点。

林巧雯[9]、王李莹[10]探究了体验设计应用于儿童电子书设计的关注点,在多终端多平台的背景下,提出应将相关儿童数字阅读产品品牌化。然而电子书局限性也很明显,Adriana G. Bus[11]对学龄前儿童和幼儿园的儿童的调查发现,数字化阅读导致阅读理解能力退化。

王帆[12]提出儿童图书APP应用发展框架,针对童书APP应用现存的版权和盈利模式问题提出了建议。Natalia Kucirkova[13]调查发现,支持开放内容的APP,教育作用越积极。

(二)移动学习与中小学电化教育研究

电子书包。为践行教育信息化,提高教学效果,基于电子书包的新型教学模式成为中小学校进行改革的重要途径。从近几年的文献来看,教学模式研究占绝大部分,研究者包括高校研究人员和中小学一线教师,其研究结果真实反映一线教学实际情况。管珏琪[14]等人的研究中,将电子书包与具体学科结合,对师生的实际教与学的效果的结论都是正面积极的。

(三)数字阅读素养

邹一斌[15]提出,数字化课堂需要重视,提高教学互动与教学效果,根据2012年PISA测评结果来看也是大势所趋。

四、数字媒介与儿童阅读推广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中国8省市5861名小学五年级到高中二年级学生的调查发现,随着年级升高,各种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均在提高。随着年龄增长,青少年对对经典文学作品、时事政治新闻等内容的喜爱则在初中时最甚,为满足儿童数字阅读需求,需要大力推广。陈丽冰等从数字图书馆建设、公共图书馆具体工作实践、儿童数字阅读素养教育等方面建议了图书馆儿童数字阅读推广和强化的途径。

篇8

阅读是一项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行为。数字阅读的最大问题是注意力极易分散。由于网络内容大部分是多媒体,既有文字、图片,也有音频、视频,而这些内容大都是以超链接的形式排列的,一旦点开新的链接,就意味着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阅读领域。许多人上网之初也许是为了读一条感兴趣的新闻,但几十分钟后却发现自己在购物网站上寻找最新产品。“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出发。”这句话可谓网络阅读的最好描述。

传统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阅读堪称“耐心杀手”。以微博为例,浏览一个微博页面只要几分钟,眼睛在每条微博上停留的时间只有几秒。不断地扫视、浏览、搜寻感兴趣的关键词、点击阅读――这个过程因为信息的丰富性、多样性而足够刺激,但显然不足以锻炼耐心。一本优秀的图书通常是有内在的逻辑框架的,只有进入这一逻辑框架,才能说是阅读。而网络内容特别是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每一条都互不关联,跳跃性的阅读当然谈不上深入和逻辑了。

有科学家指出,数字阅读是“F形阅读”。所谓“F形阅读”,是用字母F模仿数字阅读养成者的眼球活动轨迹,看任何读物都会像读网页新闻那样,前几行细读,后面就竖着略读。这已经是不少人下意识的阅读习惯。

大脑和肌肉一样,是很有适应能力的,给它什么刺激就会发展出什么样的模式。习惯于数字阅读的快速、跳跃、浏览,就难以适应传统阅读的慢速、品味和思考的阅读方式。

说到底,数字阅读所抢走的不仅仅是传统纸质图书的市场份额――美国电子书的销量已经超过了纸质书――更是时间。2013年美国成年人每天用于上网的时间已经达到了5小时,我国这一数字也达到了3.6小时,网民很大一部分时间用在了刷微博、发微信上。是在数字世界中流浪,还是在传统图书中安居,这既是习惯,也是选择。

【使用提示】

篇9

数字化阅读接触率达58.1%

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本4.56

手机阅读

成年国民接触率首次超过50%

听音乐、用微信、手机QQ等是我国成年国民中手机阅读接触群体的重点消费内容。

微信阅读

篇10

数字阅读,即阅读的数字化,其内涵主要有二:一是内容的数字化,即阅读的内容以数字化方式呈现,如电子书、电子地图、博客、网页等;二是阅读方式的数字化,即阅读载体、终端由平面的纸张转向带屏幕的电子设备,如电脑、手机、阅读器等。①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阅读载体:由读书到读屏

传统的纸质阅读是对文字印刷品读物的阅读,即“读书”,是能拿在手里一页页翻的读物。

而数字阅读则大不同,即使离得再近,你与它之间也始终会隔着一层冷冰冰的屏幕:电脑屏、手机屏、阅读器屏……

2.阅读方式:由“深阅读” 、“精阅读”到“快餐化” 、“浅层次”阅读

传统阅读讲究的是“深”和“精”二字,此实乃前人留给我们的最精华的读书要义,如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数字时代的数字阅读则大不同。我们往往把阅读当成获取资讯、休闲娱乐的手段,而非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途径。在此种阅读观指导下,看大部头经典著作的人越来越少,沉下心来钻研专著的人越来越少,人们更习惯于通过快速浏览页面获知所需资讯,这种“功利化”的阅读方式自然没有什么深度而言,往往是惊鸿一瞥式的信息获取,还没来得及印入脑子进行储存,又过渡到下一条资讯。

3.阅读内容:由单一到多元

传统纸质书的内容信息主要由文字承载,有的也会配以插图,图文并茂,以达到增加审美效果或帮助读者理解文字信息的目的。总体来说,传统纸质阅读中的内容是单一而枯燥的,而进入数字阅读时代,随着阅读载体由单一到多元,阅读内容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从过去的文图阅读到如今的文字、图片、图像、色彩、声音都成为阅读内容,使得视、听、读相结合的多元化阅读成为现实,大大拓展了人类获取信信息的渠道和方式。

4.阅读态度:由理性耐心到感性浮躁

有人说纸质文字阅读是一种理性阅读,有着数字阅读无法比拟的严肃性和庄重感。手握纸质书,就如见到一个满腹经纶的老者,让你不由自主地肃然起敬,阅读心理也会随之变得严肃。而随着读“书”转换到读“屏”,人类能接收到的信息量以爆炸性的速度增长,为获知尽可能多的信息,囫囵吞枣式的浏览式阅读逐渐代替以往细嚼慢咽般的传统式阅读。再加之生活节奏加快,使得能沉下心来进行深度和理性阅读与思考的人越来越少。基于这种特性,有专家把数字阅读也称为“物质阅读”。

寻找纸质阅读和数字阅读协调发展的平衡点

数字阅读带来人类阅读史上的最深刻变革,也带来各方持续不止的争论。针对纸质书阅读率持续下降这个现象,有人提出阅读危机论,更有人甚至提出“五年内印刷图书将死”的论断。但事实上,上述两种观点都有偏颇之处,前者将阅读概念界定得过于狭隘,过分强调纸质阅读的地位,而忽略数字阅读的本质也是一种阅读;后者则忽略事物存在的合理性。

英国情报学家麦克洛雷说:“没有任何一种媒介可以完全取代另一种媒介。总的情形是相互补充并逐渐统一起来以解决一个特定的交流。”②纸质书到现在为止,还有它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纸质阅读会继续存在,为人类所使用。

既然纸质阅读和数字阅读谁都无法替代谁,那么我们能做的只有在二者中寻求能使其协调、共同发展的平衡点。其实,阅读是个可以细分的概念,通过细分,很容易就能找到二者的和平相处之道。

1.根据阅读条件,确定阅读方式

进行数字阅读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其一是借助于一定的数字化设备,如计算机、MP3、MP4、手机、阅读器等。这就决定了数字阅读需要满足一定条件才能进行。如网络阅读需要借助电脑或笔记本,但这不是随时随地都方便携带的;手机阅读受手机信号的限制,也会影响阅读质量;MP3、MP4、阅读器虽没有信号烦恼,但需要保持电量充足。相较于数字阅读的种种限制,纸质阅读则完全没有这种烦恼,只要拥有对它的使用权,便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场所对其进行阅读。因此,具备数字阅读条件时可进行数字阅读,不具备此种条件,纸质阅读也未尝不是一种好的选择。

2.根据阅读能力,确定阅读方式

上面提到进行数字阅读需要满足的第一个条件是借助于一定的数字化设备。其第二个条件便是拥有数字阅读能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操纵数字化设备的能力;二是购买数字化设备的能力。故拥有这两种能力的读者,可选择进行数字阅读,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汲取知识,获取信息,丰富学识,提高修养。但如果没有这个能力,如掌握不了计算机技术的老年人,如对计算机或阅读器价格难以承受的读者,可以选择纸质阅读。

3.根据阅读内容,确定阅读方式

现代人每天要获取的和能够接触到的知识都很多。对于海量的信息,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全盘消化,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我们需要对阅读内容进行细分。新的资讯、前沿信息、休闲娱乐这些不需要过精阅读和过多思考的内容,可选择“碎片化”特征明显的数字阅读方式,鼠标飞点,浮光掠影,浅尝辄止,既省时又省力。但是对于经典著作、专业典籍的阅读,最好还是选择纸质阅读。纸质阅读是一种可以让人沉下心来的“笨重阅读”,在放慢了阅读速度的过程中,通过理性的思考细细揣摩跳跃着的文字的真实意图,从而实现对经典的真正领悟。

4.根据阅读个性,确定阅读方式

阅读个性,是指个人稳定的阅读心理品质,它包括阅读个体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③如喜欢以悠闲的心境进行阅读,不受外界干扰,一个人细细品味、体会作者的思想和内容的质感,那么,可以选择以品味、体会、自我封闭为主要特征的传统阅读方式;如果更偏重于个性张扬、与其他读者的互动交流,那么,不妨选择数字阅读形式。

5.根据阅读习惯,确定阅读方式

阅读习惯是影响人们选择阅读方式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如有些习惯了纸质书阅读的人,对于数字阅读始终怀有隔阂与抵触心理。面对冷冰冰的硬件设备,找不到手指与纸张文字相触中那种油然而生的亲切感;隔着屏幕与文字进行交流,找不到一卷在手、身心交融的愉悦感;用现代科技堆砌出来的数字阅读中,找不到在油墨书香环绕下营造出来的独具魅力的文化底蕴和氛围。所以,直到今天,还是有很多人对纸质阅读情有独钟,对数字阅读嗤之以鼻。因此,这部分形成纸质阅读习惯的人可以继续选择纸质阅读。

注释:

①数字阅读,百度百科,baike.省略/view/29854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