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汉语言的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4 15:23:5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大学汉语言的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大学汉语言的论文

篇1

汉语言文学的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汉语言文学的知识点,更多的是让学生学习和感悟到知识当中所包涵的汉民族的精髓文化,汉语言文学的教育可以让大学生的涵养有所提高,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对于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也有很大的帮助。

一、汉语言文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

1.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大学的课程当中开展汉语言文学的教学,除了有助于大学生在汉语言文学方面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掌握和理论基础的扎实之外,最重要的是为了培养新时代和新教育环境的背景之下,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现在大学生越来越多,而大学毕业之后就业的环境和形式也越来越严峻,就业单位在选择应届毕业生人职的标准已不再只是要求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知识,更多的是看重毕业生们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实践操作的能力,既可以分析问题又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开设了汉语言文学之后,大学生们在课堂上可以大胆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锻炼自己的口才以及人文素养。发表汉语言文学相关的文章,撰写的过程当中学生的文字功底已经在慢慢地培养和扎实当中。而在相关的辩论比赛当中,从准备和参与的过程,学生可以很好地提高思考辩论的能力,为将来走人社会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2、培养大学生的人文情怀,陶冶情操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审美能力和高尚的人文情怀和道德素养是必不可少的,则合适高品质的生活所需要的,更体现出一个人的情操。通过阅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历史的兴衰更替,感受到永垂不朽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蕴,更可以从一些感人肺腑的作品当中,感受到当时社会的文化、政治、济。人文素养可以让人们更多的去热爱生活,更可以鼓励大学生们在毕业之后即使觉得未来渺茫无边,也有勇气用爱和热情,用心的去过每一天的生活和每一份工作。特别是针对理工类的高校学生来说,更是要看重汉语言文学的课程教育,因为理工类的学生,平时更多的是接受技术类和专业性更强的知识教育,不仅仅难度大而且非常枯燥,再加之没有多的时间会主动的去了解汉语言文学,更别说去阅读文学类的作品。这些因素导致了理工类高校的学生情商普遍较低,而且在和人交往的过程当中,表现出自我的性感,完全不在乎别人的感受,人文素养急需提高。所以,开设汉语言文学的课程,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高尚情操的培养十分有帮助。

二、汉语言文学教育中人文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1、一部分大学生人格尚未健全,对未来迷茫

一些大学生在不如校园之后,因为环境的改变以及环境当中诱惑因素的增多,导致很多学生渐渐开始出现了攀比的心理现象。而有一些学生,初人大学,对于一切未知十分迷茫,不懂得如何与人交流,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十分挫败,便把一切心力投入到了网络世界当中,游戏和网络社交、网购等等让大学生们沉迷难以自拔。甚至有一些学生,因为受到了利益的蛊惑,在无意识当中触犯到法律,误入歧途。而在这一部分大学生当中,我们是很难看到人文素养的影子的。

2、重视理论知识,却忽略了人文素质的培养

在新时期新时代和新的教学环境之下,汉语言文学的教育已经不能够再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了。传统的汉语言教学,只是重视理论知识以及课本知识的教学,不注重课堂上面学生老师的互动,实践性过于薄弱,从而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也被忽略了。而随着教学方式的改变,新媒体的影响之下,大学生不管是阅读的习惯还是思维的习惯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在如今的教学过程当中,老师们一定要注意融合多媒体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多多和学生进行互动,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习惯,加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让汉语言文学和真实生活联系在一起,才可以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有所帮助。

3、知识结构更新速度过慢

汉语言文学的知识结构更新速度跟不上市场的实际需求。首先从设置课程的这一方面来说,现在很多高校在设置汉语言文学的时候,还是处在传统的十分单一的模式下,没有把各科的知识进行有效的融合,单一的汉语言文学的知识教育并没有办法助力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综合提升。其次就是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一方面不够重视,汉语言文学的实践能力其实就是指学生要有扎实的文学功底以及较强的写作能力,思维要活跃,擅长人际交往沟通表达,这也是从一个方面体现出学生的人文素质。因此,汉语言文学要完善课程的设置,优化学科的建设,并且提高大学生在这一方面的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三、汉语言文学教育中优化人文素质培养策略

1.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

教学目标主要有教学的内容来体现,所以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一个合理地筛选,从而确保这些内容可以起到实际的教学作用,并且对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有所帮助。所以,作为高校语文教学当中的重要科目,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内容范围耀光,全面涵盖所学内容,保证教学的效果,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改变,满足学生的要求以及兴趣,才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现在的大学生在人格方面有所缺陷是无法避免的,这样会对学习生活有所影响,也不利于未来的社会生存和发展。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多多制定一些有趣的有利的教学活动,从而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比如辩论赛、交流比赛、场景教学等等,除了可以巩固学习的知识,还能够解决学生自身存在的不良的心理问题,促进其健康的成长。

3.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

篇2

“三生教育”的概念是学校德育范畴的概念,其包括“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也就是要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标过程。“生命教育”让每一位教师和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关心自己和家人”;“生活教育”提倡“珍视生活,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关心他人和集体,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生存教育”强调“学习生存知识,保护珍惜生态环境,关心社会和自然,强化生存意志,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

以“三生教育”为学校德育的抓手,以“三生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灵魂,将学校的德育工作涵盖在“三生教育”之中,将学生的教育、师德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统筹在“三生教育”概念中,有针对性、有效地开展德育活动,必将推进和谐校园文化乃至和谐社会的构建。

1三生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1.1生命教育的内涵

1.1.1生命教育的含义

所谓生命教育,就是尊重生命主体,为其创设生动活泼、充实丰富的环境和条件,以促进生命主体全面、和谐主动、健康发展的教育。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通过生命教育,使学生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认识个体的自我生命和他人的生命,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过程,认识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最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要以个体的生命为着眼点,在与自我、他人、自然建立和谐关系的过程中,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

1.1.2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生命教育的内涵决定了实施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除此以外,社会环境的复杂化、生命教育的缺失以及人文精神的欠缺等因素决定了开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1)大学生面临社会环境复杂化。由于受到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影响,外来的文化和观念涌入国内。大学生面对激变的社会环境,在价值观和人生观等各个方面都受到冲击和影响。外来不良的思想也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主体很容易被迷惑,一旦遇到困境便会措手不及。

(2)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缺失。现在,高等学校注重对学生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但往往忽视学生的生命教育,学生缺少人生哲学和生命哲学的知识,不懂得生命的真谛和人生的意义,在遇到重大挫折和打击时,便会选择放弃生命,逃避困难。这与目前学校教育有一定的关系。

(3)大学生人文知识的欠缺。人文精神的显著特点就是以人为本,而现在社会由于工具理性的影响,很多人在追求工具理性的同时,大大忽略人文价值,导致人文精神的缺失。人文精神是一个人内在精神品质的体现,人文的缺失直接导致价值和信仰的缺失。

1.2生存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1.2.1生存教育的涵义

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通过生存教育,使学生认识生存及提高生存能力的意义,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正确生存观;帮助学生建立适合个体的生存追求,学会判断和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学会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善待生存挫折,形成一定的劳动能力,能够合法、高效和较好地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大学生的生存教育的内涵包括:个体学习参与认识客观物质世界,认识和参与家庭、社会的分工,学习建立社会关系及处理感情地实践活动,为获得社会生存能力(包括工作技能和生活的技能)而自我学习,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也就是说生存教育包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生存的各种技能的培养。生存教育与德育是并行不悖的,但必须看到它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对于学生个人来说,是自我教育和修炼的一部分,有特殊性和个人的能动性。对于学校来讲,由于生存教育涉及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方法论,因此生存教育在学校德育课中可以加以引导。与生存教育相关的学科涉及宗教、哲学、历史、政治、经济学、管理学、世界经济、社会学、生命科学、心理学和德育等学科的多方面的理论知识。

1.2.2生存教育的必要性

中国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高校德育教育理念和模式相对滞后,对学生走向社会的生存能力缺乏引导作用,除了社会转型、改革开放以及经济全球化等外在的客观因素的影响,大学毕业生在遇到各种现实生存问题时所采取的处理方法、态度反映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缺位或迷失,应该关注大学生生存教育的引导。生存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成长和德育的一部分,学校需要在德育中积极加以引导。

(1)德育理念相对滞后。我国现行的教育理念直接形成和发源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学校的德育观念、德育模式更是延续和继承了过去的传统。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西方比较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科学成果对当前中国的高校教育产生很大影响,但这更多表现在自然科学技术、经济、商务管理等领域,而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尤其是思想道德教育方面,仍没有实质性的变化。这便是当前学校德育效果不佳的关键原因之一,时代在发展,社会也在变化,而学校德育理念却相对滞后,教育理念滞后于时代的要求,是造成学校德育僵局的一个重要原因。社会的转型、多元文化的激荡,现实的问题和思想的困惑,给大学生确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市场经济相呼应的非主流思想观念,已经对社会主义主流观念产生了严重遮蔽。这表现在实用主义、利己主义、自由主义的思想以及金钱至上观念、享乐观念、权力意志等,对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消极影响。

(2)思想迷茫,迷恋自我。多元文化的冲击、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部分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和自我定位,就业过程中存在攀比和盲目求高心理,还有部分大学生希望通过社会关系、家长及亲戚、学校和老师等外部因素的作用完成自己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也有一些学生把希望寄托在学校身上,希望学校能够做好一切就业工作,招聘信息和组织招聘会,自己则对求职信息很闭塞,缺乏把握时机、创造机会的主动性,以及完善自我的主观能动性。

1.3生活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生活教育理论是伟大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和核心。人类最早的教育就存在于生活之中,是为了生活并通过生活而进行的教育,教育与生活成为一体生活教育理论。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其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三个内涵极其丰富的命题: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理论阐明了生活与教育的关系,是教育向生命的回归。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确立正确的生活观,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国家和人类幸福生活的教育。通过生活教育,使学生认识生活的意义,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让学生理解生活是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和公共生活等组成的复合体;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质量,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恩之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生活追求;教育学生学会正确的生活比较和生活选择,理解生活的真谛,能够处理好收入与消费、学习与休闲、工作与生活的关系。

2三生教育在促进和推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影响

2.1有利于推进和谐校园文化的建构

和谐文化,是指以提倡和谐思想为内核的价值理念,而和谐的视野则是以和谐文化为主导的,具有一定前瞻性和方向性的视阈。和谐的校园文化必将营造融合、宽容的外在环境,另一方面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实施,必将促使校园文化更加和谐,从而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学校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机构,理应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建设和谐校园。和谐校园,就是把学校建设成最适宜学生成长发展的“生态系统”,具备民主、科学、人文、开放的育人环境,体现教育对人的终极关怀。人类已经进入一个“文化”的时代,促进人的发展,建设和谐社会逐步成为现代社会的最高追求。当前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实施,有助于唤起教育者的文化意识,立足于学校实践,着眼于学校未来,积极构建开放、民主、和谐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大学生群体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成长,大学生群体在情感、意志、人格等方面得到锤炼,从而推动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2.2有利于推进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

“和谐”并非漠视“矛盾”,“和谐校园”同样需要人本科学、和谐民主的制度保障。学校建设人本民主与科学规范相一致的制度文化,目的是让所有成员工作生活在一个规范有序又富有人文气息的环境中。在这个环境中,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学生与教师,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谐融洽。其实质是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与科学管理手段的结合,建立以发展人的主体性,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富有人文情怀、创新活力与团队精神的制度文化体系。让组织中的成员尽量发挥出生命的潜力。强化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全面提高大学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力。

2.3有助于大学生树立竞争和就业意识

由于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念,竞争意识不强,认为就业是大四才应该考虑的事,因此往往临到找工作的时候才发现就业准备不足,与工作失之交臂。就业意识是指学生对未来所从事的职业认知、意向所持的主要观点。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开展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早日走上既符合国家需要,又能充分发挥个人才能的工作岗位。

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当今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任务。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教育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通过整合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等各种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实训体验、教师垂范、学生互动等方式,使学生知生理、调心理、守伦理、懂哲理、明世理。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强化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结合,通过资源整合强化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而进一步推动大学生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杨永红.浅谈高校德育对大学生生存教育的引导.广西大学学报,2007.12

2谌安荣.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及其意义.广西社会科学,2004.9

3靳凤林.窥视生死线[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4沃瑟曼主编、李鸣等译.自杀:一种不必要的死亡[M].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2003:69

篇3

2.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理论素养养成策略——以文学理论教学为例

3.以市场为导向的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若干思考

4.浅析汉语言(双语)本科专业毕业论文存在问题及相应对策

5.高师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6.汉语言专业的本科教学必须把语言本体课列为必修课——对汉语言专业课程设置的一点看法

7.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探索

8.论“地方新建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相关问题——以湖南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9.外国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的发展特点简析

10.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方略

11.对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的思考 

12.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汉语言文学本科教学研究

13.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建设上的经验与教训 

14.以应用型为主旨,创新本科汉语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5.地方本科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创新改革策略

16.普通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层次、规格和途径

17.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刍议

18.大众化条件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人才分型培养的理论与实践——以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为例

19.问题与出路——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

20.汉语言本科专业留学生论文写作指导课课程设置浅议

21.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方向和路径的思考

22.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建设问题探讨

23.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类课程评价体系改革探究——以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为例

24.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现状及对策思考

25.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探讨

26.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改革探索

27.致力于本科教育国际化 上海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教育高地介绍

28.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竞赛教学模式”初探

29.“汉语言(对外)”本科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30.强化论文题目的科学性引导——浅探提高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有效性的途径

31.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精品师范专业建设的思考

32.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探析——以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为例 

33.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改革探究 

34.浅谈汉语言本科(双语)专业实践教学实施的成效、存在问题及对策 

35.论应用型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类课程教学 

36.试论基础文科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普通本科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为例

37.应用性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深化建设浅析

38.新疆高师本科院校汉语言专业教学改革发展比较研究

39.三级训练: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综合模式——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40.地方本科院校毕业论文写作调查及对策研究——以湖南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41.“转型”大势下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模式改革之思考——以泉州师范学院为例

42.汉语言本科留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估

43.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以萍乡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为例

44.提高开放教育汉语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构想

45.地方本科院校毕业论文写作现状调查与对策——以钦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为例

46.新建本科院校毕业论文工作的困境与对策——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47.宝鸡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6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

48.新疆电大开放教育汉语言(双语)本科专业古代汉语课程设置调查分析

49.高师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学科能力标准研究

50.论地方性本科院校文学应用型评论人才的培养——以梧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51.在探索中开拓 在改革中前进——中文系汉语言文学本科班教改工作回顾

52.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外阅读研究(一)——以怀化学院2009至2014级“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为例 

53.浅析汉语言(双语)本科专业毕业论文存在问题及相应对策

54.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专业汉语实践性教学体系的研究

55.地方本科院校专业课教学与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以汉语言文学专业课教学为例

56.新建本科院校文学类二级学科教学团队优化——以池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研究个案

57.新建本科院校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方案设计——以运城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58.新建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若干思考

59.论新建本科院校文学类课程体系的构建——以池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研究个案

60.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本科中韩联合培模式研究

61.培养开放教育学生信息素养及能力的实证研究

62.开放教育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现状探究——以汉语言(双语)本科专业“语言教学论”课程为例

63.工科院校中文专业本科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调研分析——以某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为例

64.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现代文学阅读教学改革

65.论教育学院成人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的去专业化倾向

66.应用型汉语言文学的学科特征与人才培养定位问题

67.中国高等院校特色学科大观(十一) 上海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教育高地

68.关于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以西南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69.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考察与建议——基于对非211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数据的分析 

70.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以凯里学院为例

71.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72.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方略

73.汉语言文学专业如何应对高校转型发展态势——以陕西省地方本科院校为例 

74.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外国文学课教学中的“立体模式”及其运用

75.应用型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课程实践教学研究

76.提高创新教学意识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成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语言学概论、汉语专题课教学体悟

77.国家重点学科与本科专业内涵建设的模式及启示——以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78.加强汉语言专业学历教育,推进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发展

79.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池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业趋势为视角

80.简论国家安全视界下的外国文学教学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以昆明学院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外国文学教学为例

81.关于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造中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以襄樊学院为例

82.关于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思考

83.河南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特色专业建设之探索

84.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

85.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改革之路的思考

86.本科院校汉语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及策略

87.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段课程设置改革方案  

88.提高开放教育汉语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构想

89.关于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思考

90.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探讨

91.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本科中韩联合培模式研究

92.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现状及对策思考

93.新建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若干思考

94.“汉语言(对外)”本科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95.河南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特色专业建设之探索

96.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改革探索

97.宝鸡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6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

98.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探索

99.高师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学科能力标准研究

100.提高开放教育汉语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构想

101.关于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以西南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102.汉语言专业的本科教学必须把语本体课列为必修课——对汉语言专业课程设置的一点看法

103.高师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104.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以凯里学院为例

105.汉语言文学师范本科生阅读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建议简

106.再谈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

107.应用型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基本能力评估与指导

108.问题与出路——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

109.浅谈汉语言本科(双语)专业实践教学实施的成效、存在问题及对策

110.海南大学新增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学制4年

111.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112.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外国文学课教学中的“立体模式”及其运用

113.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建设上的经验与教训

114.对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的思考

115.试谈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学历教育课程设置

116.汉语言本科专业留学生论文写作指导课课程设置浅议

117.汉语言本科留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估

篇4

情境教学法主要是从学生一方的思维特点入手,将学生作为整个教育教学的主体,保障学生可以通过相关的教学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学生对教育教学的需要不断增加,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教学方法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真实学习需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情境教学法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进行了有效的运用。

1情境教学法引入汉语言文学专业中的必要性分析

汉语言文学专业与其他专业的教学相比,其实用性及人才培养的目标并不是特别明确,再加上这一专业受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的影响,使得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教学内容的机会非常少。这样导致汉语言文学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学生的整体学习质量也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今后的就业中也同样会受到相关专业的挑战,可以说其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就业情况并不乐观。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本身的特殊性,要求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引入情境教学法,运用情境教学法不断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整体教学效率和质量。在情境教学法运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学生在这一教学情境中可以发挥积极主动性,通过教学情境的运用,学生还可以对教学内容有一个更为深层次的了解,真正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自身的综合能力。

2汉语言文学中情境教学法的作用分析

2.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汉语言文学专业涉及的知识范围非常广泛,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文化,更是一门人文学科。虽然汉语言文学专业中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但是也有一些与文言文内容相类似的教学内容,对这一部分的探索性相对比较欠缺,而在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很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得不到全面提升,再加上文言文本身内容枯燥难懂,学生比较容易产生抵触情绪。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一方需要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际教学中引入情境教学法,运用多种教学情境来给学生带来情感上的冲击和共鸣,保证学生可以在情境教学中获得更为真实的教学体验。

2.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情境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并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样学生就可以重新审视自身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汉语言文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离不开社会生活的共同作用,教师应摒弃传统观念的影响,进一步注重汉语言知识的拓展,帮助学生提升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积累量,这样汉语言文学自身的魅力才能展现。再加上学生本身已经有了一定的汉语言文学基础,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汉语言文学的真实魅力,这对于提升学生的汉语言综合能力来说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2.3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及综合能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具备较强的人文教育作用,可以促进学生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在当前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中,不管是教学的理念还是教学手段都相对比较单一,这也就容易造成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出现教学吃力、学生接触力差等现象,一旦这种形式发展下去,学生一方不仅不会得到良好的发展,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进程也会受到极大的影响。而情境教学法在汉语言文学中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种教学困境,在情境教学法中,汉语言文学教师会引入科学的教学情境,与学生产生共鸣,这样学生就可以在一个更加轻松、真实的学习氛围中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被极大的激发出来,进而积极主动参与到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情境教学法可使学生自身的学习效率得到极大的提升,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也会得到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及综合能力也会得到全面提升,这才是情境教学法引入的主要目的。

3情境教学法在汉语言文学中的具体应用

3.1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学习氛围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那么学生的整体学习积极性会受到极大的影响,而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思维,提升学生主动探寻知识的积极性。教师要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关怀学生上,与学生成为真正的朋友,这样学生才会将自己内心的想法说出来。教师根据学生的想法适当改变教学模式,这样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来说是非常有效的,教师要将学生作为教育教学主体,引导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这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来说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3.2运用实物来展示情境

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事物都是用眼睛去看的,还有的是结合眼睛和语言来描绘某个场景,在面对教材中出现的事物,单单通过教师的语言进行描述,学生很有可能会对事物感到陌生。这种方式无法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事物,但是当情境教学法引入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创建一个实物演示情境,这样学生就能很快的理解教材中的语言含义及想要表达的情感内涵,一般在实物演示环节,如果没有找到实物,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仿制品进行代替,有时还可以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向学生展示,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实物特征。

3.3运用语言描绘教学情境

情境的创设基本上都是通过教师口头描述进行的,有时教师还会通过语言表达教育内容,这种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积累更多的汉语言文学知识,但是因为汉语言文学这门学科与其他学科有一定的区别,它对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只有让学生掌握足够的词汇和语法,才能促进学生交际能力的真正提升。

4结语

情境教学法在汉语言文学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且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在教育教学领域,一定要将情境教学法引入其中,运用实物、语言描绘等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谷建军.专业教材与职业教材的互补———汉语言文学教材实践变革[C]//探索的脚步———“十一五”北京高等教育教材建设论文集,2010.

[2]任心慧.应用型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探讨[C]//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1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2010.

[3]刘淑梅.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C]//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第二届中小学教师教学案例展论文集,2013.

[4]阮金生.河大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春》[C]//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第二届中小学教师教学案例展论文集,2013.

[5]傅治淮.也谈写作与人文精神[C]//贵州省写作学会2004学术年会论文集,2004.

[6]蔡志忠.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谈对外汉语教材建设的构想[C]//首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

[7]绥化学院精品课程写作综合材料[C]//中国写作学会第六届(第二次)理事会暨第十二次学术年会会议交流论文集,2004.

篇5

一、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设置概况。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高等院校设置最多、历史最悠久的专业之一,更是高等院校专业构建中不可或缺的基础专业之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近现代大学中又称中文系或国文系,近年有些高校称中国语言文学系。

在设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众多高校中,民族院校处于一种比较特殊的地位。民族院校是我国专门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的高等院校。我国目前共有本科民族院校13 所,其中国家民委直属6 所即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大连民族学院,各省、区属7 所即云南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西藏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湖北民族学院。此外还有一些处于少数民族地区、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为主的综合性高校如新疆大学、内蒙古大学、西藏大学、广西大学、宁夏大学、青海师范大学等,都设有汉语言文学专业。设置较早的是在20 世纪50 年代,如西南民族大学1956 年设专科,1957 年设本科。

相对于各类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建设而言,民族院校中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师资队伍、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既有相似的问题,更面临着各自特殊的难题。首先,民族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诸多方面本来就无法和综合性大学相比;其次,在我们民族院校内部强调突出民族特色因而对汉语言文学专业重视不够,无论是经费还是科研项目等方面都不可能向其倾斜;第三,民族院校内其他专业的同志没有认识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性、应用性地位和作用,一味强调各自专业的应用性、实用性,忽略了汉语言文学对其他那些应用性、实用性专业的支撑作用。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民族院校的重要意义。

(一)对于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首先,从民族院校学生在校学习来讲,汉语文是他们必备的工具。民族院校的学生无论在学校选学什么专业,都离不开汉语文这根拐杖。如果汉语文的基础比较差,学习各类专业知识将必然会面临许多困难,肯定会影响到他们的专业学习和研究。

其次,汉语文可以提高民族院校学生择业的竞争力。当今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假如学生只是精通某种民族语文而缺乏汉语文的表达和书写能力,学生毕业时就会感受到比别人更大更多的就业压力。

第三,汉语文对于中华大家庭各民族共同交流和经济建设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华大家庭中有55 个少数民族,党和政府一贯主张“尊重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宪法也明文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民族语文是民族地区教育和民族文化传承所必需的。但是汉语是我国最广泛的交际工具,也是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更是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语言之一。因此,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就离不开汉语言文字学的学习。有少数民族学者早就指出:“少数民族懂得汉语文的人越多,运用汉语文的能力越强,本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也就发展越快。”

(二)有利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首先,汉语言文字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结晶。语言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而形成和变化的,在形成、发展、变化的漫长历史进程中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各民族之间的交往都会对汉语产生影响,换句话说汉字不单单属于汉民族,而且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结晶。

其次,汉字文献也不仅仅是汉族文化的载体。浩如烟海的汉字古籍文献,是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综合知识的总结,也记载着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交流,甚至许多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经验、文学艺术也主要靠汉字文献而得以流传至今,换言之汉字文献成为中华多民族交流的见证,也为保存各少数民族文化做出过积极贡献。

因此,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可以进一步增强对民族团结的认识,树立在中华大家庭中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的思想观念,树立“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意识,从而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三)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稳定与发展少数民族人才学好汉语言文学,可以更好地对外交流,可以更便捷地获取各类信息,从而更好地为少数民族省、区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作贡献,缩小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差距,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繁荣昌盛做出更大贡献。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建设的思考和愿景。[ hi138\Com]

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已经开始在汉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上作思考、探

索和改革。

第一,文学院近些年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并从学理上进行探讨,在实践中进行改革。比如徐希平早在2003 年就发表了《关于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2007 年又发表了《加强实践、突出特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等论文,从理论上对此进行了思索和研究;汉语言文学专业各学科的老师都在积极探索、踏实改革、认真实践,学院在2007 年西南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办学50 周年之际,特地将全院师生对于汉语言文学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的相关论文结集出版。

第二,加强教学改革与研究。文学院从2006 年期每年定期举行“文学院教学活动月暨教学艺术研讨会”,至今已连续举办了三届,全院师生共同参与,推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建设、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

第三,加强课程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学院十分重视课程建设,到目前为止汉语言文学专业有省级精品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校级精品课程现代汉语、美学概论、外国文学史。汉语言文学专业2007 年被批准为四川省特色专业。

第四,在学校实行完全学分制的前提下,认真调查研究,切实修订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计划和学生修读指南,突出汉语言文学在民族院校的特色和优势。其中我们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坚持完成汉语言文学专业普通教学计划的前提下,拓宽对民族文化、民族文学以及民族交融有关知识的了解和认识;其次适当调整课程结构,加强对各民族学生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训练;再者增加对中国文学和文化介绍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即重视过去被忽略的各少数民族代表性文学作品和许多保留在汉字文献中的少数民族作品;最后注重基础课与应用型课程的有机结合,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各民族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第五,切实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增大各门课程的信息量,有效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到目前为止,汉语言文学专业所有课程都已实现多媒体教学。

虽然我们做了一些尝试和努力,但我们和兄弟院校还有差距,我们也还有许多困惑,所以我们殷切期望通过全国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建设研讨会,实现如下愿景:

其一,加强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交流和沟通。有利于我们扬长避短、进一步突出各自的特色,更好地适应西部地区、民族地区对多民族人才的需求。

其二,希望由此搭建一个平台,将研讨会办成一个可持续的、松散的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联谊、交流和沟通的论坛。我们希望由今天开始,以后大家轮流、不定期地举办此研讨会,增进友谊,互相学习,使我们办出各自特色。

其三,推动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材建设。过去因为各种客观和主观的原因,我们不得不选用“权威”教材,可是这些教材却不适合民族院校多民族学生的文化和知识水平,我们希望组织力量编写立足于民族院校多民族学生实际情况的、适合多民族学生多元文化背景的教材。

其四,推动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召开研讨会,有幸请到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文学院、中文系的各位领导、专家,希望能不吝赐教,毫不保留地将您们好的办学理念和思路,成功的改革实践经验传授给我们,我们将认真学习,深化我们的教学改革,推动我们的专业建设,从而使汉语言文学专业,使文学院办得更有特色。

参考文献

[1]张绵英,阿旺措成。略论藏族地区的‘双语’教学[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88(民族语言文学研究专辑)。

[2]。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

篇6

一、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设置概况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高等院校设置最多、历史最悠久的专业之一,更是高等院校专业构建中不可或缺的基础专业之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近现代大学中又称中文系或国文系,近年有些高校称中国语言文学系。

在设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众多高校中,民族院校处于一种比较特殊的地位。民族院校是我国专门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的高等院校。我国目前共有本科民族院校13所,其中国家民委直属6所即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大连民族学院,各省、区属7所即云南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湖北民族学院。此外还有一些处于少数民族地区、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为主的综合性高校如新疆大学、内蒙古大学、大学、广西大学、宁夏大学、青海师范大学等,都设有汉语言文学专业。设置较早的是在20世纪50年代,如西南民族大学1956年设专科,1957年设本科。

相对于各类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建设而言,民族院校中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师资队伍、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既有相似的问题,更面临着各自特殊的难题。首先,民族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诸多方面本来就无法和综合性大学相比;其次,在我们民族院校内部强调突出民族特色因而对汉语言文学专业重视不够,无论是经费还是科研项目等方面都不可能向其倾斜;第三,民族院校内其他专业的同志没有认识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性、应用性地位和作用,一味强调各自专业的应用性、实用性,忽略了汉语言文学对其他那些应用性、实用性专业的支撑作用。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民族院校的重要意义

(一)对于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首先,从民族院校学生在校学习来讲,汉语文是他们必备的工具。民族院校的学生无论在学校选学什么专业,都离不开汉语文这根拐杖。如果汉语文的基础比较差,学习各类专业知识将必然会面临许多困难,肯定会影响到他们的专业学习和研究。

其次,汉语文可以提高民族院校学生择业的竞争力。当今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假如学生只是精通某种民族语文而缺乏汉语文的表达和书写能力,学生毕业时就会感受到比别人更大更多的就业压力。

第三,汉语文对于中华大家庭各民族共同交流和经济建设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华大家庭中有55个少数民族,党和政府一贯主张“尊重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宪法也明文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民族语文是民族地区教育和民族文化传承所必需的。但是汉语是我国最广泛的交际工具,也是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更是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语言之一。因此,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就离不开汉语言文字学的学习。有少数民族学者早就指出:“少数民族懂得汉语文的人越多,运用汉语文的能力越强,本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也就发展越快。”

(二)有利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首先,汉语言文字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结晶。语言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而形成和变化的,在形成、发展、变化的漫长历史进程中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各民族之间的交往都会对汉语产生影响,换句话说汉字不单单属于汉民族,而且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结晶。

其次,汉字文献也不仅仅是汉族文化的载体。浩如烟海的汉字古籍文献,是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综合知识的总结,也记载着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交流,甚至许多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经验、文学艺术也主要靠汉字文献而得以流传至今,换言之汉字文献成为中华多民族交流的见证,也为保存各少数民族文化做出过积极贡献。

因此,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可以进一步增强对民族团结的认识,树立在中华大家庭中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的思想观念,树立“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意识,从而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三)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稳定与发展少数民族人才学好汉语言文学,可以更好地对外交流,可以更便捷地获取各类信息,从而更好地为少数民族省、区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作贡献,缩小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差距,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繁荣昌盛做出更大贡献。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建设的思考和愿景

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已经开始在汉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上作思考、探索和改革。

第一,文学院近些年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并从学理上进行探讨,在实践中进行改革。比如徐希平早在2003年就发表了《关于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2007年又发表了《加强实践、突出特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等论文,从理论上对此进行了思索和研究;汉语言文学专业各学科的老师都在积极探索、踏实改革、认真实践,学院在2007年西南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办学50周年之际,特地将全院师生对于汉语言文学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的相关论文结集出版。

第二,加强教学改革与研究。文学院从2006年期每年定期举行“文学院教学活动月暨教学艺术研讨会”,至今已连续举办了三届,全院师生共同参与,推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建设、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

第三,加强课程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学院十分重视课程建设,到目前为止汉语言文学专业有省级精品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校级精品课程现代汉语、美学概论、外国文学史。汉语言文学专业2007年被批准为四川省特色专业。

第四,在学校实行完全学分制的前提下,认真调查研究,切实修订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计划和学生修读指南,突出汉语言文学在民族院校的特色和优势。其中我们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坚持完成汉语言文学专业普通教学计划的前提下,拓宽对民族文化、民族文学以及民族交融有关知识的了解和认识;其次适当调整课程结构,加强对各民族学生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训练;再者增加对中国文学和文化介绍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即重视过去被忽略的各少数民族代表性文学作品和许多保留在汉字文献中的少数民族作品;最后注重基础课与应用型课程的有机结合,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各民族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超级秘书网

第五,切实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增大各门课程的信息量,有效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到目前为止,汉语言文学专业所有课程都已实现多媒体教学。

虽然我们做了一些尝试和努力,但我们和兄弟院校还有差距,我们也还有许多困惑,所以我们殷切期望通过全国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建设研讨会,实现如下愿景:

其一,加强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交流和沟通。有利于我们扬长避短、进一步突出各自的特色,更好地适应西部地区、民族地区对多民族人才的需求。

其二,希望由此搭建一个平台,将研讨会办成一个可持续的、松散的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联谊、交流和沟通的论坛。我们希望由今天开始,以后大家轮流、不定期地举办此研讨会,增进友谊,互相学习,使我们办出各自特色。

其三,推动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材建设。过去因为各种客观和主观的原因,我们不得不选用“权威”教材,可是这些教材却不适合民族院校多民族学生的文化和知识水平,我们希望组织力量编写立足于民族院校多民族学生实际情况的、适合多民族学生多元文化背景的教材。

其四,推动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召开研讨会,有幸请到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文学院、中文系的各位领导、专家,希望能不吝赐教,毫不保留地将您们好的办学理念和思路,成功的改革实践经验传授给我们,我们将认真学习,深化我们的教学改革,推动我们的专业建设,从而使汉语言文学专业,使文学院办得更有特色。

参考文献:

[1]张绵英,阿旺措成。略论藏族地区的‘双语’教学[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88(民族语言文学研究专辑)。

[2]。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

篇7

一、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设置概况。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高等院校设置最多、历史最悠久的专业之一,更是高等院校专业构建中不可或缺的基础专业之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近现代大学中又称中文系或国文系,近年有些高校称中国语言文学系。

在设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众多高校中,民族院校处于一种比较特殊的地位。民族院校是我国专门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的高等院校。我国目前共有本科民族院校13所,其中国家民委直属6所即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大连民族学院,各省、区属7所即云南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湖北民族学院。此外还有一些处于少数民族地区、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为主的综合性高校如新疆大学、内蒙古大学、大学、广西大学、宁夏大学、青海师范大学等,都设有汉语言文学专业。设置较早的是在20世纪50年代,如西南民族大学1956年设专科,1957年设本科。

相对于各类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建设而言,民族院校中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师资队伍、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既有相似的问题,更面临着各自特殊的难题。首先,民族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诸多方面本来就无法和综合性大学相比;其次,在我们民族院校内部强调突出民族特色因而对汉语言文学专业重视不够,无论是经费还是科研项目等方面都不可能向其倾斜;第三,民族院校内其他专业的同志没有认识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性、应用性地位和作用,一味强调各自专业的应用性、实用性,忽略了汉语言文学对其他那些应用性、实用性专业的支撑作用。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民族院校的重要意义。

(一)对于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首先,从民族院校学生在校学习来讲,汉语文是他们必备的工具。民族院校的学生无论在学校选学什么专业,都离不开汉语文这根拐杖。如果汉语文的基础比较差,学习各类专业知识将必然会面临许多困难,肯定会影响到他们的专业学习和研究。

其次,汉语文可以提高民族院校学生择业的竞争力。当今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假如学生只是精通某种民族语文而缺乏汉语文的表达和书写能力,学生毕业时就会感受到比别人更大更多的就业压力。

第三,汉语文对于中华大家庭各民族共同交流和经济建设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华大家庭中有55个少数民族,党和政府一贯主张“尊重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宪法也明文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民族语文是民族地区教育和民族文化传承所必需的。但是汉语是我国最广泛的交际工具,也是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更是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语言之一。因此,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就离不开汉语言文字学的学习。有少数民族学者早就指出:“少数民族懂得汉语文的人越多,运用汉语文的能力越强,本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也就发展越快。”

(二)有利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首先,汉语言文字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结晶。语言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而形成和变化的,在形成、发展、变化的漫长历史进程中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各民族之间的交往都会对汉语产生影响,换句话说汉字不单单属于汉民族,而且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结晶。

其次,汉字文献也不仅仅是汉族文化的载体。浩如烟海的汉字古籍文献,是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综合知识的总结,也记载着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交流,甚至许多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经验、文学艺术也主要靠汉字文献而得以流传至今,换言之汉字文献成为中华多民族交流的见证,也为保存各少数民族文化做出过积极贡献。

因此,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可以进一步增强对民族团结的认识,树立在中华大家庭中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的思想观念,树立“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意识,从而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三)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稳定与发展少数民族人才学好汉语言文学,可以更好地对外交流,可以更便捷地获取各类信息,从而更好地为少数民族省、区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作贡献,缩小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差距,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繁荣昌盛做出更大贡献。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建设的思考和愿景。

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已经开始在汉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上作思考、探索和改革。

第一,文学院近些年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并从学理上进行探讨,在实践中进行改革。比如徐希平早在2003年就发表了《关于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2007年又发表了《加强实践、突出特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等论文,从理论上对此进行了思索和研究;汉语言文学专业各学科的老师都在积极探索、踏实改革、认真实践,学院在2007年西南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办学50周年之际,特地将全院师生对于汉语言文学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的相关论文结集出版。

第二,加强教学改革与研究。文学院从2006年期每年定期举行“文学院教学活动月暨教学艺术研讨会”,至今已连续举办了三届,全院师生共同参与,推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建设、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

第三,加强课程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学院十分重视课程建设,到目前为止汉语言文学专业有省级精品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校级精品课程现代汉语、美学概论、外国文学史。汉语言文学专业2007年被批准为四川省特色专业。

第四,在学校实行完全学分制的前提下,认真调查研究,切实修订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计划和学生修读指南,突出汉语言文学在民族院校的特色和优势。其中我们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坚持完成汉语言文学专业普通教学计划的前提下,拓宽对民族文化、民族文学以及民族交融有关知识的了解和认识;其次适当调整课程结构,加强对各民族学生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训练;再者增加对中国文学和文化介绍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即重视过去被忽略的各少数民族代表性文学作品和许多保留在汉字文献中的少数民族作品;最后注重基础课与应用型课程的有机结合,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各民族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第五,切实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增大各门课程的信息量,有效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到目前为止,汉语言文学专业所有课程都已实现多媒体教学。

虽然我们做了一些尝试和努力,但我们和兄弟院校还有差距,我们也还有许多困惑,所以我们殷切期望通过全国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建设研讨会,实现如下愿景:

其一,加强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交流和沟通。有利于我们扬长避短、进一步突出各自的特色,更好地适应西部地区、民族地区对多民族人才的需求。

其二,希望由此搭建一个平台,将研讨会办成一个可持续的、松散的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联谊、交流和沟通的论坛。我们希望由今天开始,以后大家轮流、不定期地举办此研讨会,增进友谊,互相学习,使我们办出各自特色。

其三,推动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材建设。过去因为各种客观和主观的原因,我们不得不选用“权威”教材,可是这些教材却不适合民族院校多民族学生的文化和知识水平,我们希望组织力量编写立足于民族院校多民族学生实际情况的、适合多民族学生多元文化背景的教材。

其四,推动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召开研讨会,有幸请到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文学院、中文系的各位领导、专家,希望能不吝赐教,毫不保留地将您们好的办学理念和思路,成功的改革实践经验传授给我们,我们将认真学习,深化我们的教学改革,推动我们的专业建设,从而使汉语言文学专业,使文学院办得更有特色。

参考文献:

[1]张绵英,阿旺措成。略论藏族地区的‘双语’教学[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88(民族语言文学研究专辑)。

[2]。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

篇8

(一)背景

从国际背景分析,经济全球化的持续发展,使得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区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实现了相互的交流,彼此之间的联系越发密切。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凭借自身独有的价值和魅力,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1988年,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齐聚一堂,指出“如果人类想要在21世纪活下去,就必须回顾2500年,吸收孔夫子的智慧”。从国内背景分析,早在1994年,原国家教委就发出了《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的通知》;2006年9月,正值国家十五规划期间,在文化发展规划的相关条款中,明确提出必须重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确保经典和技艺的顺利传承;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应该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认识,提取精华,去除糟粕,确保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十大发展的需求,通过对中华文化的弘扬,建设精神家园。[1]

(二)意义

立足上述背景,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可以说是大势所趋,能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将之发扬光大。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积淀,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当前新的发展环境下,我们应该积极学习传统文化的精华,将适合现展的部分提取出来,融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是汉语言教育的根基,这一点从日渐增多的孔子学院就可以看出,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作用,从中汲取智慧,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中的地位

现阶段,普通高校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通常都是使得学生能够掌握系统性的汉语言文学知识以及相应的文艺理论素养,可以在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企业、事业单位从事汉语言文学的研究与教育工作。从这一点分析,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内容以及对于人才素养的要求基本都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非常密切的关联,事实上如果从广义层面分析,无论是中国的文艺理论还是汉语言文学本身,都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与其他专业相比,汉语言文学专业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更加重视。[2]从汉语言文学专业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分析,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能够保证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完整性,而传统文化本身的价值也需要依靠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传播,才能够充分体现出来。对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分析,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属于专业必修课的范畴,一般每周1-2节课,连续开设一个学期或者一年,这也证明了现阶段汉语言文学专业中,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占据了足够重要的地位。[3]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重视教材建设

在五千年的持续积淀下,中国传统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内涵丰富,高校在开设相关课程时,考虑课时安排以及学生的需求,并不可能面面俱到,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切实做好课程的教材建设,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合理选择与把握。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当前高校在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中使用的教材类型繁多,质量也参差不齐,不过大体上可以将之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普及,通常都会从中国的历史分段或者地理概貌着手,就中国历史文明的发展进程进行分析,然后从中分离出不同的文化类型,如文学、艺术、宗教、建筑等进行详细分析。[4]在这一类教材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包括《中国传统文化通论》(朱耀廷)、《中国文化史》(吕思勉)、《中国文化要略》(程裕祯)以及《中国古代文化基础》(马友)等;第二类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剖析,包括文化的形成、发展和演进等,一般都会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分析,依照历史的发展和朝代的更替,从先秦礼制、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以及清代朴学等进行讨论,沿时间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进行叙述,同时也从横向角度分析了社会变革以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对于文化传承的影响,部分教材还针对西方文化的特点以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的异同进行了分析,从深度和广度上进行了拓展和延伸。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教材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龚鹏程)、《中国文化史略》(吴存浩)、《中国文化史》(李山)等。相比较其他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从中学时期开始就积累了一定的文史知识,而且从其专业选择可以看出,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至少不会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通常都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常规意义上的普及型教材并不能满足其对于传统文化的追求,从这个角度分析,应该优先选择第二类教材。

(二)丰富教学手段

高校教学面对的是具备成熟心智和较高认知水平的成年学生,教学的方式和手段自然不能与初中高中类同,而究竟应该选择怎样的教学模式,是现代高校教育中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5]在汉语言文化专业,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可以采用更加丰富的手段:1.互动教学应该将素质教育延伸到大学阶段,强化对于学生素质的培养,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先从宏观层面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进行分析,然后立足地方文化特色进行教学,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例如,可以鼓励来自相同地域的学生自主结合,形成学习小组,对自身家乡的文化进行搜集和整理,分析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差异,以论文的形式向教师和其他学生展示,这样不仅能够使得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地域的表现,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培养其团队协作精神。而通过小组的课堂论述,可以活跃课堂氛围,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策划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6]2.多媒体教学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育教学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对多媒体及新媒介技术的应用,能够推动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提升教学的效果。最近几年,中央电视台持续推出了一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节目,如《汉字英雄》《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而在百家讲坛中,通过各个专业教师的讲解,极大地拉近了传统文化与我们的距离,原本感觉高深莫测的《论语》经过于丹的讲解变得浅显易懂,易中天则告诉我们,具备厚重感的《三国》也可以充满趣味。高校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搜集相应的资料,以多媒体技术为支撑开展教学活动,从而创设出一个更加富有趣味性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实践教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校应该组织学生进行历史文化遗址的实地考察,通过就地取材来引导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如西安的兵马俑、洛阳的隋唐遗址、北京的颐和园等。在组织相应的活动前,教师需要做好准备工作,充分了解历史文化遗址的内涵,确保在游览的过程中能够对相关知识进行讲解,将单纯的理论教学转化为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提升教学的效果。[7]

(三)完善师资队伍

所谓术业有专攻,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是异常丰富的,对于师资也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高校必须构建多元化师资队伍,由专业教师来教授相应的内容,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部分高校受自身客观条件的影响,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可以将内容相近的传统文化构筑成一个统一的模块,由擅长相应内容的教师进行统领和讲授,适当降低教学工作对于师资的要求。同时,高校应该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尤其是如果选择了之前提到的第二类教材,则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更加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更加广博的知识,在熟悉教材的同时,还必须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相关的书籍,如《中国文化通史》《中国学术史》等,拓宽视野,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来提升教学的效果。[8]

四、结语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汉语言专业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加快教材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完善师资队伍,能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持续提高。

参考文献:

[1]张玉蓉.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研究[J].现代交际,2016(13):158-159.

[2]李聪健.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浅谈[J].文学教育:中,2016(5):100.

[3]吴晓辉.论开放大学汉语言专业如何有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J].现代职业教育,2016(16):44-46.

[4]王焕玲.应用型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15):157-158.

[5]宋扬.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和对策研究[J].才智,2015(1):85.

[6]梁必彪.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探索[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11):118-120.

篇9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2-00-02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四川省委、省政府从2009年开始实施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即9年义务教育加3年免费内地中职学校职业教育。大批藏区“9+3”学生远离故土,进入内地中等职业学校学习,首先面临的是语言问题。

如何突破语言关,让“9+3”学生尽快适应当地学习生活,学到有用的知识和能力,是学生、学校急需解决的。我校自2009年开始接受藏区“9+3”学生,目前在校共计180名,笔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一名学生追踪了解其在当地汉语学习状况、进入内地后汉语言学习适应的情况并分析,提出促进藏区“9+3”学生语言适应的策略与措施。

二、研究的实施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本着便利和有效的原则,在我校“9+3”学生中选择了拉姆做为研究对象。拉姆,女,19岁,自贡卫校护理156班学生,家住甘孜州新龙县麻日乡中立村(半农半牧区)。入学时学校摸底考试语文24分,在全班排在倒数第6名。通过在校两年学习,拉姆各科成绩全部通过,两年成绩排名位列全班第八名,目前正在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实习。拉姆从入学在汉语理解和运用上的困难,到最后完成学业,顺利进入实习,经历了藏区“9+3”学生普遍面临的问题,能够典型的体现藏区“9+3”学生的语言学习适应过程。

(二)拉姆的语言学习适应叙事

实际上我只有小学四年级水平。上小学时主要学习藏语、语文、数学。语文老师为汉族老师,上课只是让我们读,并不解释,因此很多汉语能读,但是不能了解意思,很多汉语还是从看电视知道的。平时候同学之间交流都用藏语交流。刚入学的时候,感觉很兴奋,说实在的,我根本没有想到过什么困难。但是上课时候我知道老师在讲什么话,但听不懂老师讲话的意思,有点听天书,我只有使劲的听、强迫自己记。当时入学都快一个月了,我还理解不了医学上“机体”是什么意思!“到内地学习,汉语真的很重要”拉姆主动说到。汉语知识差,意味着什么都听不懂。

拉姆身为一名处在边远农区的藏族孩子,入学后感到学习吃力、听不太懂的主要原因是当地的汉语教学水平差,学习基础薄弱,语言沟通障碍。

学校针对我们,专门开办了语文、基础数学补习班,我觉得挺有用的。老师你给我找的语文补习材料、故事书我都认真学习,安排的语文作业我也认真去做,我还参加了普通话检测,虽然只获得“三甲”水平,我还是感到很开心。但是我性格内向,不太善于与别人沟通交谈,我们班上成立了合作学习小组,对我汉语能力的提高帮助很大。一个小组的同学捆绑在一起,经常讨论,不懂的我经常询问她们,提高了我的汉语表达及理解能力。

拉姆在学校、老师、同学的帮助下,加上自身努力,迅速提高了自身的汉语能力及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拉姆学习情况分析

拉姆入学时学校摸底考试语文24分(总分100分,水平为自贡当地初一水平)。当时全校入学的“9+3”学生共有96名,语文最高分68分,最低分0分,平均40.8分。卷面上主要问题是汉字认知能力低下,字音辨读能力低,拼音能力差,无法辨识相似字、易错字的读音;常用字词掌握不好,无法正确区分和书写同音词、形近字;对词义的理解上对常用成语接触甚少,运用甚少,特别是不理解成语的感彩[1];同时书写能力较差,缺乏基础的阅读知识,对记叙、描写等常识都不能掌握,作文遣词造句缺乏层次和想象力。

分析原因,可以看到甘孜州全州幅员面积1513万平方公里,人口有813万人,其中未成年人有2915万。由于自然条件和区域成本差异,造成藏区教育点多、面广、战线长、投入大、成效小、发展不平衡,师资队伍量少质弱且结构不合理,基础教育水平薄弱[2]。汉语作为藏区重要的第二门语言,国家非常重视,大力在藏区推行藏汉双语教学。全省大致形成了以下几种类型的藏汉双语教学模式:第一类除开设汉语文课程外,其它课程均用民族语文授课;第二类部分课程用汉语文授课,部分课程用民族语文授课;第三类除开设民族语文课程外,其它课程均用汉语文授课。虽然三种不同的双语教学模式,但关键的师资上存在很大问题。调查数据显示藏区中小学汉语教师中从专门的师范院校毕业教师只占56.9%,从专门的汉语言专业毕业也仅占51.8%,非汉语专业毕业而从事汉语文教学的占48.2%之多。还有这些教师中的一部分虽然是师范学院、汉语言专业毕业,但并非是汉语教育或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毕业[3]。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部分。一个民族的语言特点,常常反映着这个民族的社会背景,文化和生活的特征。语言的使用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环境。目前藏区的汉语教学中重视了语言形式的学习而忽视了语言在实际场合的运用,忽视了藏汉文化的差异,重视了文化知识层而忽视了文化理解层,忽视了将文化渗透到交际实践中。很多藏区中小学汉语语文课堂只学习汉字却无法学到连老师也不能理解的该汉语背后的词义及其包含的感情与文化。如汉语中“油条”既有“长条形的一种油炸的面食”之意,同时作为面食的油条所具有的特点,“某某人是个老油条”中又有“世故圆滑、偷奸耍滑”的文化色彩。许多藏区学生完全不能理解是食品怎么又形容人,因而对相对深奥的医学术语就更难于理解,如中医中的“精”、“气”、“神”等。拉姆所在新龙县麻日乡中立村,除开设汉语文课程外,其它课程均用藏语授课。汉语仅作为辅修科目,日常用语也为藏语,缺乏汉语学习的环境,因而汉语掌握能力更差。

与以往的民族学生择优经培训进入内地大学学习不同,“9+3”学生是初中毕业的藏区学生进入内地中职学校学习,学生年龄相对更小,只要学生愿意几乎没有门槛限制,导致人员众多,缺乏相应的衔接教育,导致“9+3”学生汉语知识薄弱,理解能力不够,成为不能适应内地学习的重要原因。语言问题几乎是所有“9+3”学生首先要解决的第一道难题。

四、应对措施

1、在语音、词汇、语法教学中渗透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是提高学生汉语水平的有效途径。

“9+3”学生学习汉语,对她们来说就是第二语言学习。学习一门新的语言,不仅仅包括语言结构、语法知识,还需要理解语言本身所包含的文化因素。汉语的补习按照初中毕业生的基础要求,从基础知识、阅读、作文等多方面进行补习。许多接受“9+3”学生的学校均开展了文化知识补习。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补习上,重点应该传授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在语言教学中有机地融入文化教学。如:在词汇的教学中注重文化传承的背景知识的导入,将词汇知识与文化含义适时融合;要尽量结合模拟情景,有针对性地介绍语言中包含的文化因素,并把语言放到具体的语用背景中进行教学;同时注重藏汉文化之间的比较。通过补习使学生有兴趣学,学了能用,并用得恰当。通过语言文化知识的传授,使藏族学生了解汉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社交准则、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等,从而开阔其学习的文化视野,培养其对汉语文化的直接领悟力和敏感度,使其适应汉语文化的环境氛围,并能运用汉语准确地理解和表达[4],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汉语言学习与藏区当地文化相联系,充分利用学生母语特点,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与自信心,提高汉语学习能力。

“9+3”学生远离家乡、父母,来到内地求学,因环境的改变,与人沟通受阻,学习基础差,普遍觉得自卑。在“9+3”日常教学工作中,有意识将教学与藏区文化联系起来,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热情,克服其自卑心理。如在对学生讲解汉语中姓名的组成与由来时,结合藏族姓名特点及含义询问学生自身姓名的组成及含义,对比讲解,受到学生热烈欢迎。语言是人类共有的属性,与人类思维有着密切联系,是人类表达思维最有效的手段。人类的思维是有共性的,因此用来表达思维的语言也具有共性。充分利用母语正迁移与的负迁移作用,采用启发式与对比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将藏语和汉语两种语言进行比较、总结、归纳,突出两种语言的相同和差异之处,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能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提高汉语学习的能力。但这对内地中职学校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3、运用教师与学生、汉族学生与藏族学生“一助一”形式及小组合作学习,加强藏区学生与内地汉族师生交流,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提高“9+3”学生汉语言能力的提高。

将“9+3”学生与教师、汉族学生“一助一”对应结成小组,通过日常生活学习的交流,强化学生汉语能力。笔者与拉姆结对后,根据其语文基础,安排拉姆课余时间增加汉语阅读量,布置她写日记、作文等提高语文水平。同时汉族结对同学小莉课余时间主动与拉姆联系,一起学习、玩耍,同时要求拉姆只能说汉语,不能说藏语,潜移默化,提高了拉姆的汉语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除此之外班主任老师按照学生的学习成绩、性格、居住地、性别等不同,本着“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原则在班上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小组成员的学习成绩、操行分全部捆绑在一起,在共同的目标下,小组成员必须经常在一起,面对共同的问题,讨论学习,相互沟通交流。小组中汉语能力强的学生引领本小组其他学生对讲课中不懂的部分理解、掌握,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了解与团结,提高了学生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同时相互影响,提高学生运用汉语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雪琴.义务教育阶段四川藏区学生汉语文学业能力调查一甘孜州理塘县个案分析[D]硕士学位论文.成都: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2009

篇10

近年来,写作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人们综合素养的基本标准,受到很多高校的广泛重视,例如,清华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从2018年就开始设置学生写作的课程内容,重点关注学生写作素养的提高和发展,认为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在此情况下,高校在汉语言文学专业领域中,就需要重点关注写作教学工作的实施和开展。但是从目前情况而言,高校给予写作教学一定重视,但是还存在学生难以学习,教师难以教学的矛盾问题,未能全面改善学生写作能力。尤其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之下相关写作教学依然有很多问题需要改善,在教学工作中一些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写作的成果,倾向于培养学生的写作技术,忽略其思维发展,导致学生最终出现写作思维固化或是机械化的问题,创新素养的发展受到一定局限。对于此类现状,高校在教学期间应按照所有学生的特征、教学的具体情况,重点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其健康、良好的思维品质,提升其思维素养水平,探讨教学改革优化的措施。

二、现代教育思想背景下写作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

首先,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任务重,导师教学压力大,想要抽出课时实践现代教育理念相对较为困难。尽管许多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导师能领会写作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因为学校体制、教学进度以及教学督导等因素无法将写作教育教学模式真正贯彻落实。运用现代教育思想是高校写作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创新发展路径。现代教育思想背景下,高校改革充分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对于教学课程与教学模式进行更新。相较传统的写作教学课程而言,结合现代教育思想的写作教学课程需要考虑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与写作意识的培养,应当为学生未来的写作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实际教学工作却无法将现代教育思想贯彻落实。除此之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堂缺乏信息化多媒体技术的支撑,难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现代教育思想融入教学工作的创新发展模式难以顺利实施。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接受写作教学理论知识,没有充分掌握说明文、议论文、散文、小说、记叙文、应用文等文体写作能力。部分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写作教学课程仍通过传统教学方式开展,不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对照,写作能力提升缓慢。

三、现代教育思想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通过上文分析不难得知,在多种因素影响下,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并没有将写作教学模式真正贯彻落实。但当前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促使传统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堂逐渐暴露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写作学习成效,因此,非常有必要结合当下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堂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方式方法引入现代教育思想,提升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助力学生思维素养得到更好发展。对此,提出做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程的奠基工作、创新写作培养教育形式、开展写作活动实践等策略,致力于全面提升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教学质量,有效发挥现代教育思想的优势和作用,促使高校整体教育教学改革顺利开展,借此提升高校综合实力。

(一)做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程的奠基工作

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文体的区别,掌握写作技能,提升写作思维品质,势必要做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程的奠基工作。新时代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只有在现代教育思想理念的引导下学好学透教材文章以及文学作品,才能逐渐领会写作要领。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写作教育工作者应深入宣传贯彻教育指导方针的纲领思想:加强教育工作顶层规划,保证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学习贯彻的系统性;把控写作知识点,加强学习贯彻的针对性;紧抓教育落实,保障学习贯彻的实用性。建立现代教育思想理念创新发展模式,力求开创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程教育的崭新局面。细化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程奠基工作的贯彻落实,经费划拨优先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导师倾斜、导师招聘指标优先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导师倾斜、教育培训项目优先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导师倾斜政策保障体系,把好师德师风建设(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导师政治关)、合理规划选聘条件(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导师入口关)、建立授课反馈制度(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授课质量关)、落实导师培训制度(素质能力提升关)“四个关口”。结合多种方式,提升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导师的写作教学亲和力与教学针对性,提升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的质量和水平,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教育培养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创新写作培养教育形式

写作教育一直都是文化思想阵地中的桥头堡,只有培养和激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写作意识,才能切实让学生领会文章以及文学作品的结构、要素、风格、表达,并通过写作表达出所思所感,提高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教育成效。对于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而言,最有效的写作理念培养教育,毋庸置疑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理论知识课程。导师在强调文章的内涵特征时,并不是僵硬地直接告知,而是通过课堂教学内容的合理取舍,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知文章的内涵和特征,积累丰富的阅读体验,当体验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学生自然会在头脑中建立起系统的写作知识体系。框架的建立是条理、归类的,当学生的写作知识框架构建到一定程度时,学生的写作意识逐步形成,反过来作用于阅读与理解,形成良性循环。随着现代社会各项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培养教育形式也不可小觑。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教育工作者应将现有的写作教育培养传播形式推陈出新,使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相关课件,通过视频、音频、图片等多媒体形式展现文章以及文学作品的内涵、文体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吸收写作知识。此举措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理念,结合新时代多媒体技术,在增长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见闻的同时,也实现了教育工作者培养新时代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理念教育的根本目的,提高了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程的教育直观性,通过写作教育,为学生未来的写作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开展写作活动实践

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写作教育工作者,除了要通过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还要开展写作实践来验证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写作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课上练笔与课后作业的形式帮助学生进行写作实践。首先,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教育工作者应以作业形式布置经典文学作品阅读及摘抄,提升学生阅读量以及词汇量,力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通过课上练笔的形式,结合社会时事命题,激发学生写作热情,按照说明文、议论文、散文、小说、记叙文、应用文等文体写作进行循环练笔,锻炼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并且按照小组形式进行作品分析,全面深化学生对于文章与文学作品结构、要素、风格、表达的理解。根据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处环境与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相关的古诗词进行写作理念教育,结合古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经典诗词,让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自然中感悟写作的文学理念。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程作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应当掌握先进的文章创作理念,妥善解决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现代教育理念应用工作的开展,应当做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教育的奠基工作,在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教育教学工作中推陈出新,开展写作活动实践,全面深化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对于文章与文学作品结构、要素、风格、表达的理解与领悟,培养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俱佳的现代化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永贵,许兴阳,吴丹,等.创意写作与转型背景下的高校写作教学综合改革实践探索[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21(1):104-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