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设计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4 15:24:0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传感器设计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传感器设计论文

篇1

2.虚拟电桥模型电桥是目前常用的电阻式传感器测量电路,整个电桥电路由四个桥臂组成,当桥臂接入应变电阻时则成为应变电桥。当有一个臂被接入应变电阻时,被称为单臂电桥;两个臂被接入应变电阻时则为双臂电桥(也称半桥);四个臂均被接入应变电阻时则称为全桥。在桥路中均未接入应变电阻时。

3.电阻属性和接桥方式设计前面板(如图1所示)上电桥部分的电阻属性分为固定电阻、应变电阻和平衡电阻三种,应变电阻的贴片方式分为受拉应力和受压应力。(1)电阻属性。图1中的电阻R1的属性只有两种:应变电阻和固定电阻。该属性通过操作“R1”设置开关进行选择。若R1为应变电阻属性,其阻值会随载荷F的增减而产生相应的ΔR1以及因温度变化产生的ΔR1t。电阻R2的属性与R1相同。通过操作“R2”设置开关可以选择R2的属性。若R2作为应变电阻,则会随载荷F的增减而产生相应的ΔR2以及因温度变化产生的ΔR2t。若操作“差动设置”开关,则可使R2的受力方式为受压应力,从而会随载荷F的增减而产生相应的-ΔR2以及因温度变化产生的ΔR2t。R3,R4需要参与调平电路的设计,因此接线也会相对复杂。通过操作“R3”和“R4”设置开关对该电阻进行属性操作。图中出现的Rr显示框为调零电路中的R5的右半部分与R6串联然后再与R3并联后的阻值。Rl显示框为R5的左半部分与R6串联后再与R4并联后的阻值。(2)接桥方式的设计。虚拟前面板上的电桥工作方式分别为:不工作、单臂工作,半桥工作和全电桥工作方式四大类型。对于半桥和全桥方式,其中应变片又分为差动和非差动两种布片方式。不工作方式指的是R1,R2,R3和R4都设置成固定电阻。该方式无论怎样施加外力,输出始终为零。单臂工作时将R1设置为应变电阻,R2、R3、R4设置为固定电阻。此时,按“R1”按钮,“R1”按钮变绿,图中应变电阻R1如果显示向上的箭头,表明该应变电阻受拉应力,对应电阻值增大;如果应变电阻R1显示向下的箭头,表明该应变电阻受压应力,对应电阻值减小。半桥非差动工作时,R1、R2设置为应变电阻,R3、R4设置为固定电阻。按下“R1”、“R2”两个按钮,两者均变绿表示接入工作臂,同时电阻R1、R2上的箭头方向一致,表示应变片受到相同性质的应力,此时电桥输出基本为零。半桥差动工作时,R1、R2设置为应变电阻,R3、R4设置为固定电阻。按下“R1”、“R2”两个按钮,两者均变绿表示接入工作臂,同时电阻R1显示向上箭头,R2显示向下的箭头,表示对应的应变片受到拉应力和压应力。全桥非差动工作时R1、R2、R3、R4属性均为应变电阻,此时,按下“R1”、“R2”、“R3”、“R4”按钮,均变为绿色。四个电阻上的箭头方向一致,表明四个电阻受相同性质的应力,此时电桥输出基本为零。全桥差动工作时,“R1”、“R3”电阻箭头向上,表示受拉应力;“R2”“R4”箭头向下,表示受压应力。

4.温度误差计算及补偿在讨论应变计的工作特性时通常是以温度恒定为前提的,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工作温度可能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应变电阻的阻值发生变化。设工作温度变化为Δt℃,则由此引起粘贴在试件上的应变电阻的相对变化为。将公式(11)代入公式(7)-(10),即可以计算出温度变化时的电桥输出,该输出即为温度误差。单臂工作时,采用补偿块法进行温度误差补偿,该方法利用两块参数相同的应变计R1、R2,R1贴于试件上并接入工作臂,R2贴于与试件材料相同温度环境的补偿块上,但该补偿块不参与机械应变,同时接入电桥相邻臂作为补偿臂。当接通电源并施加负载时,补偿臂产生的热输出与工作臂产生的热输出相同,则可达到温度误差补偿的目的。对于半桥差动和全桥差动工作方式,根据公式(10)的和差特性即能进行温度误差补偿。5.非线性误差计算及补偿公式(10)是对公式(9)进行线性化后的输出。对于单臂工作时,非线性误差可以通过在电路中加入补偿臂(该臂不受外加应力作用)。对于半桥差动和全桥差动工作方式,不需要外接补偿电路,因为差动工作方式具有很好的非线性补偿作用。

二、虚拟操作面板的设计

用LabVIEW软件开发虚拟仪器,用户能“量身定制”仪器的操作面板。本实验根据真实的电阻式传感器实验电路接线图作为虚拟仪器的操作面板,能直观地阐述电阻式传感器实验原理及操作方式,虚拟面板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虚拟弹性元件选择、应变电阻布片方式选择、电桥接法选择、电桥调零模块、差动放大模块、直流电源模块。此外前面板还包括电阻、外力、温度的赋值等。

三、远程虚拟实验的演示步骤

电阻式传感器实验的远程操作分别由DataSocket技术与Web网络工具来实现。DataSocket技术以及网络化技术的结合使虚拟仪器的远程控制成为可能,可在若干计算机上对传感器虚拟实验进行操作及数据处理。这为传感器虚拟实验的互动教学提升了便捷性。电阻式传感器虚拟实验的远程操作过程如下:第一步,打开服务器网页。第二步,输入R1、R2、R3、R4的阻值。第三步,选择弹性元件类型。第四步,设置接桥和布片方式。第五步,打开电源开关。第六步,调节调零电位计,直至电桥近似达到初始平衡状态。第七步,点击“施力F”按钮。第八步,查看客户端网页,查看电桥输出曲线。第十步,点击服务器面板中的“复位键”,使所有选项、开关及输入数据均清零和初始化。第十一步,关闭电源开关。

篇2

1.2温度补偿电路的设计温度补偿电路用于对温度发生变化时,敏感元件和构成信号调理电路各主要元器件的输入输出特性的补偿,温度补偿电路提供两类误温度漂移补偿:零点温度漂移补偿与灵敏度温度漂移补偿[7]。理想传感器的输出量与输入量关系。补偿的原理为将b,k调整到精确的某个值,最大限度消除温漂值b(T)和k(T)以及二次以上的非线性成分。

1.2.1零点温度漂移补偿由温度引起零点变化而造成输出变化的元器件中,压力敏感元件所占比重最大,对零点补偿原理如图3所示,温度检测元件的输出作为补偿端与待补偿信号做加减运算[8],最终输出信号即为零点补偿后输出。该部分设计中,温度检测元件选择温度传感器AD590,AD590封装下、测量范围宽、输出线性,输出信号噪声仅为40pA,补偿信号不引入更多的噪声;同时由于温度传感器的输出以电流的形式输出,因此,需要通过高精密电阻器将其转换为电压信号后,与待补偿信号做加减运算,电阻器阻值的大小根据测量的零点漂移大小计算。

1.2.2灵敏度温度漂移补偿随着温度的变化传感器的满量程输出也会随之变化(即增益发生变化),从输出来看,该变化可归一为压力敏感元件的灵敏度发生变化,此时,需对传感器的增益特性进行温度补偿。补偿原理如图4所示,温度检测元件检测到温度变化后,及时调整激励源的基准[9],调整策略与增益温度特性互补,即增益降低,则增强激励源的基准,由激励源输出相应的恒流;同时可在敏感头的桥臂上串、并联电阻器调整增益特性。

1.3信号调理电路的设计信号调理电路用于将压力传感器输出的差分信号进行放大、滤波,原理图如图5所示。压阻式传感器输出的电压信号大多为mV级,采用仪表放大器AD8553对传感器输出的信号进行放大,AD8553为轨到轨输出,最大失调电压仅为20μV,在频响0.01~10Hz范围内噪声峰峰值为0.7μV,其中,R应大于3.92kΩ;同时由于SM5420输出的为差分信号,在仪表放大器的输入端需要添加抗射频干扰的滤波电路,如图5所示,若仪表放大器输入前滤波电路匹配不佳,输入的某些共模信号将转换为差模信号,因此,通常情况下所选的C2至少比C1或者C3大10倍,用于抑制滤波电路不匹配带来的杂散差分信号;基准源ADR4525为仪表放大器提供2.5V的参考电压,用于调整信号的零位。仪表放大器的输出信号需要进行滤波处理,这里采用MAX295芯片进行滤波,该芯片为8阶巴特沃斯滤波器,操作简单,只需提供输入时钟CLK则可任意控制滤波器的截止频率,输入时钟频率与截止频率的关系为50︰1。

1.4数据采集电路设计该部分电路主要是将补偿后的模拟信号通过A/D转换器AD8330将其转换成数字信号,AD8330为16位采样精度,采样率最高可达1MHz;采用已经使用成熟的微型处理器C8051F410进行数据采集和处理,微控制器通过SPI接口采集到量化后信号,同时通过RS—485总线转USB适配器与计算机进行通信。

2传感器标定与测试结果

压力传感器的标定主要是对零点和灵敏度的标定。将压力传感器安装到压力腔体内,共同放入高低温试验箱,打开高低温试验室箱并设置11个间隔均匀的温度值,在不同的温度梯度下使用压力泵对压力腔体打压,并记录压力传感器在零位和满量程时的输出值,采用最小二乘法对记录的值进行拟合[12],得到传感器的零点温度漂移值和灵敏度温度漂移值。根据得到的值调整补偿电路使传感器的输出满足要求。将经过补偿后的压力传感器放入高低温试验箱,高低温试验室箱内温度设置为25℃,在量程范围内设置10个均匀的压力测试点,将测试结果记录到表1中,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数据得到补偿后的传感器静态特性。通过Matlab拟合后得到传感器输入与输出的线性关系式为y=0.020x+2.454,如图6(a)所示;经过计算传感器的静态特性为非线性误差为0.043%,迟滞为0.062%,重复性为0.027%,精度为0.085%,如图6(b)所示,最大误差位于点0kPa处,偏差为0.00154V,故非线性度小于1.54/(20.29×175)=0.043%,满足设计的要求。在测试的过程中,由于一天当中大气压强的变化测试结果会受到影响。

篇3

本研究以病原菌为检测对象,通过蛋白A将病原菌抗体固定于金叉指阵列微电极表面,制备了一种阻抗型传感器。以Fe(CN)3-/4-6作为氧化还原对,经过化学电阻抗谱表征电极表面修饰及抗原捕获过程,采用等效电路阐述其阻抗谱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待测溶液中病原菌浓度的对数值与叉指阵列微电极的电子传递阻抗的变化值呈线性关系。传感器系统将上面的输出信号进行电压放大、A/D转换等处理,然后由已知的定量检测模型得出表征被测物含量的数值,并通过LCD装置进行显示,且可在超过安全值时进行报警。

1.2基本结构

实现定量检测和自动报警等功能,单片机是核心部件。本设计选用STC89C52单片机,它是一种低功耗、高性能CMOS8位微控制器,可满足系统工作的要求。该系统以STC89C52单片机为核心,包括阻抗测试模块、阻抗电压转换模块、电压放大电路模块、A/D转换模块和显示及报警模块。此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不仅便于扩充不同测量单元,而且可防止各模块间相互干扰,利于仪器稳定。

2硬件选型及电路设计

2.1集成放大器选择

A/D转换电路所需的电压幅值一般为2V,而叉指微电极输出的电压信号比较小,所以需要对叉指微电极输出的电压信号进行放大。主放大电路采用放大器ICL7650,其电路具有电源电压范围宽、静态功耗小、可单电源使用及价格低廉等优点,广泛应用在各种电路中。

2.2A/D转换模块设计

经放大电路输出的电压值是模拟信号,不能直接送入单片机进行处理,还必须进行A/D转换后送入单片机进行处理。本设计选择ADC0809芯片作为AD转换装置,此芯片功能简单,能稳定实现本设计的要求。

2.3显示及报警模块设计

2.3.1显示电路设计

传感器需要输出液晶显示结果,主要包括检测物名及物质浓度等。本系统选用LCD1602液晶显示屏,它是一种专门用来显示字母、数字、符号等的点阵型液晶模块,能够同时显示16×2(16列2行,即32个)字符,可满足显示检测物名称和浓度的要求。

2.3.2报警电路设计

为了实现超限自动报警的功能,需要蜂鸣器接受单片机发出的超限报警信号发出警报,警示微生物的数量已经超标。要实现自动报警的功能,可采用实现单频音报警。其接口电路较简单,发音元件为压电蜂鸣器,当在蜂鸣器两引脚上加3~15V直流工作电压时,可产生3kHz左右的蜂鸣振荡音响。压电式蜂鸣器结构简单、耗电少,更适于在单片机系统中应用。压电式蜂鸣器约需10mA的驱动电流,可在单片机一端口接一只三极管和电阻组成的驱动电路来驱动。浓度超标时,单片机P3.6输出高电平,驱动蜂鸣器报警,提醒检测者被测物超标,并做相应处理。

3软件设计

为了便于程序修改和升级,软件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法,主要程序包括:主程序、键盘处理子程序、数据处理子程序、液晶显示子程序及报警子程序。系统工作流程为:检测人员通过键盘输入被测物种类,MCU通过判断处理之后,阻抗测试仪测量获得多个阻抗值,经阻抗电压转换电路和放大电路,A/D转换器处理,将得到的数字信号送入MCU;MCU对数字进行计算、比较等处理,得到被测物浓度,判断出浓度是否超限;接着,MCU将浓度送入LCD进行显示,判断比较结果是否需要进行报警,需要时则控制报警器报警。

篇4

2学习任务

任务1:制作防盗报警器.任务2:制作位置传感器.任务3:制作模拟电梯关门控制电路。

3问题与方案

通过阅读教材与实验探究完成以下问题:(1)什么是霍尔效应及应用?(2)单、双干簧管的检测方法有哪些?(3)磁敏元件在控制电路中起什么作用?(4)用干簧管与霍尔开关设计、制作简易的磁敏传感器.能画出方案图并说出工作过程.

4探究过程

4.1熟悉器材

具体器材如下:磁敏元件,稳压电源,负载[电位器、定值电阻、12V或6V直流电动机、蜂鸣器、小灯泡、SRD-05V或JZC-23F(12V)的直流电磁继电器],MF-47型万用表,DT830B型数字万用表,逻辑非门74LS14或74LS04,三极管(S9013,S9018,S8050等),面包板等.

4.2实验探究

4.2.1制作防盗报警器

利用干簧管、电磁继电器、霍尔开关、非门的特点进行设计.所做的作品和市场销售的“门磁”相同,灵敏度高,简单实用,形象、直观地演示了磁敏传感器工作原理及磁控开关的应用.(1)干簧管与继电器制作的防盗报警器,小灯泡为“6.3V,0.15A”,根据负载选取电源电压,J和Ja是5V继电器,J为线圈,Ja为常闭触点.将小磁铁嵌入在活动门的上方边缘上,将常开干簧管嵌入在门框内,让两者相对靠近,即门处于关闭状态,此时干簧管内两簧片闭合.接通电路,继电器线圈得电,常闭触点Ja动作断开,工作电路不接通;当有人开门时,磁铁与干簧管远离,两簧片断开,线圈失电,Ja触点释放复位闭合,工作电路接通,蜂鸣器发声报警,红灯亮.(2)干簧管与非门制作的防盗报警器,采用74LS04非门,R为2.2kΩ电位器或电阻箱,首先按图将元件接插在面包板上,接上5V电压,再调试电位器R,当其阻值在1~2kΩ时,蜂鸣器发声报警,然后用小磁体靠近干簧管,报警声停止.本电路工作过程为:当门关闭时,永磁体使干簧管接通,非门输入端A与电源负极相接,处于低电平,则输出端Y为高电平,蜂鸣器不发声;当开门时,没有磁场作用,干簧管不通,非门输入端A高电平,则输出端Y低电平,蜂鸣器通电发声报警.(3)制作霍尔防盗报警器,R为5kΩ电位器(或电阻箱),采用74LS04非门,首先按图将元件接插在面包板上,接通5V电源,调试电位器,当R为2~4kΩ时,蜂鸣器发出报警声,再将小磁铁靠近霍尔开关平面,报警声立刻停止.本作品在生活中应用是:将小磁铁固定在门的上方边缘上,将霍尔开关固定在门框的边缘上,让两者靠近,即门处于关闭状态,霍尔开关输出为低电平,非门输出端Y为高电平,蜂鸣器达不到工作电压不报警;当门被撬开时,霍尔开关输出为高电平,非门输出端Y为低电平,蜂鸣器接通发出报警声.

4.2.2制作干簧管位置传感器(自动停车的磁力自动控制电路)

用于玩具车接近磁铁时自动切断电源的自动控制电路,电源电压3~4.5V,R为200~500Ω电阻,M为6V直流电动机,VT为三极管9013,8050,9012等.开启电源开关S,三极管VT基极有偏置电流,VT处于饱和导通状态,玩具直流电动机M转动.当磁铁靠近H时,触点闭合,将基极偏置电流旁路,VT截止,电动机停止转动,保护了电动机及避免了大电流放电.

4.2.3制作模拟电梯关门控制电路

参考电路,VT为三极管9012,9014,9013等,J为12V电磁继电器,小灯泡为6.3V,接6~11V电源,按图接插电路元件,调试电位器,当R2阻值达到8~10kΩ,R1达到2.2kΩ,电流达到45mA时,用磁铁靠近霍尔开关,电流达到50mA时再微调R2与R1,电流稍高于50mA时,线圈得电,触点动作,电动机转动,绿灯亮;磁铁离开时,电动机停转,绿灯熄灭,同时红灯亮,蜂鸣器发声报警.模拟了电梯门关闭时,电梯才能运行,不关闭时红灯亮,蜂鸣器报警,此电路灵敏度高、可操作性强。

篇5

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可类比于人类逻辑系统中自然实现的基本功能,是用机器实现人类由感知到认知过程的模仿。在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过程中,首先使用来自人体中的传感器(眼、耳、鼻、皮肤等)通过听、嗅、视、触、味五觉对客观事物信息(景物、声音、气味等)进行多方位、多种类的感知,从中获得大量冗余和互补的信息。然后根据人脑的先验知识去对这些信息进行相关分析与处理,进而估计、理解周围环境和正在发生的事件,获得对客观事物统一与和谐的理解与认识。这就是人的复杂的,同时也是自适应的认知过程。人类的感官由于具有各自不同的度量特征可以在不同空间范围内对各种事件进行反应。人脑把各种信息(图像、声音、气味、形貌、上下文等)转换成对事物有价值的一致性解释,需要大量不同的智能处理,以及适用于解释组合信息含义的知识库。

传感器可以类比于人的感知器官:通过不同的原理对自然界的光、热、声、磁等信号进行捕捉,由换能器将其转换成电信号,再数字化后经通讯系统传递给计算机进行处理。单传感器系统只能从单个度量维度获得片面的、局部的特征信息,信息量十分有限。同时单个传感器本身的累计误差对系统造成的影响也无法消除。[2]因此,想要获得对事物的一致性准确解释,单一传感器系统力有不足。

多传感器融合技术把多个不同种类的传感器集中于同一个感知系统中,将各个传感器来的数据进行数据融合,形成对[( dylw.NEt) 专业提供专业论文写作和发表教育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被测事物更准确认识。它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最早应用于军事领域,后于20世纪80年展起来。近年来随着计算技术、遥感技术、通讯技术以及微电子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成为了一个热门的研究方向,获得了更广泛的应用。例如,在人机交互领域,要实现人机交互所追求的最终目标“自然人机交互”,对于人、环境的解读尤为重要,[3]这正是多传感器融合技术的优势所在。

2 多传感器融合系统的基本组成及技术原理

多传感器融合技术,虽然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但可以基本概括为: (1)充分利用多传感器数据资源(来自不同时/空范围)。 (2)在一定的规则下对多传感器所得检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3)获得一致性解释并根据所设算法实现相应的决策或估计,实现整个系统获得比各单传感器更加充分的信息。[4]多传感器融合系统一般由如图1所示的三个部分组成:传感器部分(包括数据获取及预处理)、数据融合部分、结果输出部分。

多传感器融合系统就像一个为了实现“对被测对象的一致性解释或描述”而有机装配而成的整体,可类比于人的身、脑综合信息处理系统。其中多传感器系统是整个系统获取数据的硬件基础和手段,所得多源信息成为数据融合的对象;融合是指对数据的协调优化和综合处理,也是联系整个系统的核心。它无法用单一的技术来解决,而是多种跨学科技术、理论的综合。

多传感器融合系统同单传感器系统相比,其系统的复杂性大大增加的同时从自然界所获得的信息量也成倍增长。多个传感器的存在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都扩展了信息获取的覆盖范围,[5]而传感器之间的协同作业则提高了信息获取的概率,对于某个传感器不能顾及的检测对象,可由其他传感器完成工作。在某个传感器出现故障、受干扰或不可用的情况下,系统仍有其他传感器可以提供信息,不易受到破坏。

各传感器在信息融合系统中所得的数据、信息具有不同的特征,可以是实时/非实时,快变/缓变,模糊/确定,相互支持/互补,相互矛盾/竞争等等。在系统中,这些复杂的数据不是孤立而是融合的,所得最终信息并不是各传感器信息的简单加和,需要根据各传感器之间的逻辑关系依据智能算法进行联合、相关、组合推导出更多的信息。利用多个传感器协同作业的多传感器融合相比由它的各个传感器分别构成单独系统再加和而成的系统集更有优势。

3 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利用多传感器融合技术进行公共艺术设计,将前沿科技与传统艺术方式集成在一起,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从字面意思的理解来看,公共艺术分为公共和艺术两个独立的定义,可以理解为:具有“公共性”含义的艺术形式。其界定的核心原则就是“公共性”。“公共”就意味着公共艺术作品必须是能与民众产生自由交流的一种艺术形式,要以公众自主、自由参与到公共艺术中为前提,任何缺少与民众之间自由评论和互动的艺术形式都不是公共艺术。[6]因此,公共艺术不能仅仅是“艺术家创作”的艺术,而是一种“公共互动”的艺术。如何让公众自主自由参与到艺术作品中,形成真正的“公共艺术”是艺术家们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完整的公共艺术作品必须是“表达”与“吸收”经互动过程的完整呈现。“吸收”的是来自公众的思想,由公众的行为进行表达,通过互动产生交流。因此,艺术家们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由公众的行为导向公众思想的表达,形成有效的交互。在日本艺术家草间弥生(Yayoi Kusama)创造的作品The Obliteration Room中,草间弥生构建了一个纯白色的房间,每个参观者都将被发放一张彩色波点贴纸,参观者可以根据喜好将贴纸贴在房间中的任意位置。空间中的每一个彩色波点都是参观者对此次参观经历的一种表达。[7]

从参观者的行为、思想的角度进行考虑,人类对于思想的表达具有多样性,有显 式的主动动作、行为、语言等等,也有隐式的如表情、眼动、甚至气味及生化物质(如唾液、汗液、荷尔蒙等)的分泌。传统的艺术作品(如图2例)[( dylw.NEt) 专业提供专业论文写作和发表教育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主要是从公众显式的主动作为中获得表达形成交互,所受限制较大,参与门槛较高。将多传感器融合系统应用于公共艺术,首先拓宽了公众思想的行为来源,降低了公众参与的门槛。目前,在国内外已出现了一些基于单传感器的公共艺术作品,但单传感器的单一数据来源、不可靠、易受干扰、不稳定等技术局限性使其发展受到限制。随着先进传感技术的飞跃,除了人类的主要信息来源声音、光、力等自然信号之外,甚至在人传感器力所不及的范畴如红外、紫外等非可见光区域,次/超声波区域,非挥发性痕量生化物质等,我们也能够通过先进传感技术获得所需要的信息。通过多传感器融合技术所带来的巨大优势,科技比人类更懂得人类已经不再是梦想。将多传感器融合系统应用于公共艺术,降低了公众参与公共艺术的阈值。多传感器融合系统对于公众行为的捕捉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地感知公众的行为,将公众“拉”入参与公共艺术的行为中,为公共艺术的设计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路。

以城市中某广场为例,在人们进入广场时,形成参观经历。假设给每个人分发一张彩色波点纸,通过张贴彩色波点纸的显示行为进行表达,即形成类似草间弥生洁净之屋的效果。在没有彩色波点纸的情况下,人们对其参观经历产生隐式的表达。例如,不同的面部表情、走路的步长、速度、方向等等。公众的这些隐式表达可以使用多传感器融合系统进行捕捉。使用彩色数字投影代替彩色波点纸,每一种颜色对应多传感器融合系统所得到的一致性结论。例如,红色对应热情、绿色对应平静、不同程度的黑色对应一些负面情绪如沮丧等,形成交互。此例的多传感器融合系统中,使用摄像装置及压力感应装置对人群进行检测,即通过摄像装置对公众面部表情进行捕捉、压力传感器对公众步态进行捕捉。二类传感器所得数据需进行时间、空间二个层面的融合。时间融合主要是将单传感器的数据进行融合,是指对不同时间点的检测数据进行融合。空间融合适用于多传感器所得信息的一次融合处理,是指对不同位置、类型传感器在同一时刻的检测数据进行融合。在融合过程中,需要结合图像识别技术、步态分析对公众的面部表情、步态行为进行特征数据提取、分析,从而得出对该参与个体的一致性结论,并根据设计需求予以分类。此处可分为热情、平静、沮丧等类别,每一个类别对应于一种颜色,由数字投影进行表达。该“波点”设计的简单模型如图3所示。

随着多传感器融合系统中传感器数量、种类的不断增加,可根据归属将公共艺术装置中使用的传感器分为两类:第一类传感器从属于装置艺术本身,由艺术家根据艺术表达的需求进行设计安装。第二类传感器从属于公众,来自公众随身携带的电子设备,艺术装置提供数据接口,从中获取数据。二类传感器协同作业,通过融合中心进行数据融合,得到全方位多角度的“立体信息”。将多传感器融合系统应用于公共艺术装置,是实现公共艺术公共性的有力保障。

从设计目的的层面考虑,根据马斯洛的理论,将人的需求由低级层次到高级层次依次分为5个层次:生理、安全、社会、尊重以及自我实现。公共艺术的实质就是满足人的真正需求,而不是公共艺术装置的物质形态本身。多传感器融合系统对所得多元数据进行多种层次上的融合,实现对人脑综合信息处理的高级模仿,深刻挖掘公众[( dylw.NEt) 专业提供专业论文写作和发表教育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表面行为背后的含义,帮助艺术家们分析、理解、满足公众的真正需求。随着分布式计算、通讯、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与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的共进发展,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所能实现的功能也越来越强大。可以预见,随着数字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入,多传感器融合技术与公共艺术的结合必将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参考文献:

[1] 付志勇.设计的重构——论计算机对设计的变革[J].装饰,1995(04):46-47.

[2] 杨万海.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及其应用[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3] 王熙元.交互设计中的信息传达研究[J].包装工程,2010,31(12):12-14.

[4] 刘同明,夏祖勋,解洪成.数据融合技术及其应用[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0.

[5] 王祁,聂伟.分布式多传感器数据融合[J].传感器技术,1997,16(5):8-10.

篇6

互联网iso论文参考文献:

[1]任刚.新媒体时代的传统媒体如何应对挑战[J].科技信息.2013(04)

[2]牟宗友.互联网传媒与文化传承的关系研究[J].中国市场.2016(15)

[3]邬政.传统媒体如何成为“互联网+”的受益者——浅析传统媒体融媒时代的转型定位[J].中国地市报人.2015(05)

[4]候金凤.移动互联网下手机用户使用行为特征的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7).

[5]曾青菲.基于用户体验的互联网产品差异化设计探究[J].艺术教育,2016(7).

[6]周鸿祎.我的互联网方法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互联网iso论文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中心(CNNIC).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2年1月.

[2]淘宝网.淘宝公告,http://bbs.taobao.com.

[3]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5052997.htm.

[4]魏宏.我国B2C电子商务现状及问题分析.标准科学[J].2004(8):52-54.

[5]黎军,李琼.基于顾客忠诚度B2C的网络营销探.讨中国商贸[J].2011(5):34-35.

[6]沃德·汉森.网络营销原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5.

[7]RaftA.M}Robertj.&FishersB.InternetMarketingBuilding[J].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2004,9(12):49-68.

[8]戴夫,查菲.网络营销战略、实施与实践[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4.

[9]王耀球,万晓.网络营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

[10]凌守兴,王利锋.网络营销实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

互联网iso论文参考文献:

[1]张军国.面向森林火灾监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

[2]叶佥昱.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信息压缩与路由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9.

[3]王怿.水下传感网时钟同步与节点定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

[4]高峰.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设施农业环境自动监控系统研究[D].,2009.

[5]许华杰.无线传感器监测网络环境不确定性数据处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

[6]马奎.无线传感网移动接入与信息获取优化策略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

[7]李莉.无线地下传感器网络关键技术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8.

[8]李石坚.面向目标跟踪的自组织传感网研究[D].浙江大学,2006.

篇7

Discussion on education of the postgraduate course: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Zhang Jianhui, Zeng Hong

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d some appearing problems in teaching this course among postgraduate students, and designed a new way in theory teaching by designing and constructing test-bed, by designing and developing experiment items. Our new teaching way could change the unsmooth and bald status quo in unidirectionally teaching theoretical courses, and was a reference to promote the teaching development of postgraduate courses.

Key words: wireless wensor networks; teaching of theoretical course; self-developed test-bed; experiment item

无线传感器网近年来成为IT领域的研究热点[1]。2009年8月,总理提出尽快建立“感知中国”中心,促进我国无线传感器网技术与产业的发展。无线传感器网是物联网的技术核心,2010年7月20日,教育部向社会公布了2011年全国各高校140个本科新专业详细名单,其中“物联网工程”专业占据30个,高居榜首。无线传感器网是物联网专业骨干课程之一,也是一门新课程。我们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作了些探索性的改革。

1 目前存在的问题

物联网作为新专业有新的建设和教学思想[2]。而无线传感器网作为新兴行业的新课程,其理论基础要求高,应用性也要强,因而给教学带来新的挑战。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教学内容涉及广与系统性教学的矛盾。无线传感器网是一门应用性和理论基础要求都很强的课程。该课程所讲述的网络是一种集成创新型技术,同时理解和运用好该技术需要一定理论基础。它所涉及的内容广泛,需要多方面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且涵盖面广,包括概率论、图论、高等数学、随机过程等。同时,它涉及单片机编程、电子线路、无线电发射等多方面硬件知识。而这门课程的传授对象是研究生,研究生班的学生往往来自不同专业,读研期间的主修专业也各不相同,而其导师所指导的研究方向更是千差万别。因而,如何系统地讲授这门课,同时又能满足学生不同需求,将成为面临的难题。

(2)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脱节。无线传感器网是门全新课程,问题(1)中所述特点使得在理论与实验教学两个方面的任务既各有特色又繁重,造成这两方面的教学任务难以平衡。由于它是一门新课程,可以借鉴的教学经验并不多。而从横向比较来看,类似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其教学方法一般单一地偏向理论教学或实验教学。

(3)传统单向性教学模式的不良影响。多年来,研究生教学模式一般都是单向性的,即教师教、学生学,缺乏真正的互动,难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更难以激发其主动性和创造性。从学生角度来看,这种教学模式从中学一直延续到研究生阶段,没有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无法保证,学习的兴趣也不高。这种长期的被动式参与教学,使得学生失去了主动性、独立性和主导性,形成了不良的学习和科研习惯,最终导致研究生创造性的缺失[5]。

2 改革方法

我们在Seminar[4]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体会完成科研任务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总体改革方法是教师导引,学生参与学、教、实验设计与实现全过程,形成单向教学向理论教学与实验互动、学生参与转变。在设计该方法时,要充分考虑到所在高校的历史与优势,发挥其在电子电路设计、嵌入式编程等方面的坚实基础与专业特色,观察学院近几年在无线传感器网方面的发展速度,针对前一小节所提出的问题,给出相应的教学改革方法。

夯实基础知识,划分学习小组。本课程选择的教材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孙利民等编著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为主教材,以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Xiangyang Li的专著"Wireless Ad Hoc and Sensor Networks: Theory and Applications"为辅助教材。在掌握无线传感器网络这门课程的基础知识的同时,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和研究方向,将他们分为两大组:理论组和应用组(如图1所示)。对于理论组和应用组分别布置不同的课外作业。为此,笔者从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和应用技术领域的一些最新国际顶级会议上,如SigComm,MobiCom,SenSys,InfoCom等,选择理论和应用两类论文。其中,根据每名学生的指导教师对研究方向的要求,对所选论文进行较细致的筛选。在所选出的论文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再选择。当然,学生也可以从指定的学术会议论文集中选择论文。这是一个有限定的双向选择过程,所选论文包含诸多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案例和科研实例。这些论文作为课外作业让学生自己去研读,而教师会从两个组中分别随机抽取部分学生,分两个阶段,即理论阶段和应用阶段,让其上讲台宣讲其所读的论文。在宣讲过程中,大家可以自由提问和讨论,学生由此可以充分参与到教和学的两个环节。课堂的自由讨论,使得学生从传统课程授课模式中的被动听课变为主动参与,提高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和参与兴趣。为保证效率,教师对宣讲和讨论的时间做了限定,在讨论的过程中也会做一些导引。

在两个阶段(理论阶段和应用阶段)开始之前,教师分别讲授两个阶段的基础知识,即理论基础知识和应用基础知识。由于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讲授一些入门知识,而对学生所要宣讲论文的相关基础知识要深入地讲解。另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给学生讲授获取相关知识的技巧与途径,例如如何使用图书馆资源及学术网站,如Google scholar,Citeseer等。

图1 教学步骤图

在上述过程中,理论组的学生偏重理解算法的原理,应用组的学生偏重算法实现所需的硬件运行原理和编程实现。笔者所在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是无线传感器网络,依托这个实验室特点,在指导学生时采用TelosB传感器节点,在TinyOS平台上开发算法实现程序。

统分兼顾,学生自主。如图1所示,在“理论(应用)基础知识”阶段中,通过让学生自己阅读学术论文,让两个组的学生分别对某一方面的理论知识有了具体了解,对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硬件原理也有了初步认识。在紧接着的“理论(应用)案例”阶段中,从学生宣读过的学术论文中挑选出几篇经典的论文,它们有算法设计及其性能的理论分析,又有实验设计与验证。为此,根据先前的理论组和应用组划分,以及所选经典论文,进一步将学生交叉分队。一个分队一般由5名学生组成:一名学生负责算法原理的解释,两名负责TinyOS编程和调试,一名负责数据采集与硬件平台搭建,最后一名负责协调分队整体工作并撰写最终实验报告。实际教学过程中,每队学生人数和任务分配可以视情况做适当调整,例如,当理论组学生人数较多时,在每队中负责算法原理解释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多。当分队组建好以后,分给每名学生的任务以课外作业的形式完成。每个分队的进度情况由该队负责人以实验报告的形式按阶段提交给教师。同时,在协调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应逐个分析案例,这些案例中有涉及路由设计的,有涉及面向实际应用数据采集的,也有涉及网络时延分析的,案例涵盖面广,以解决课程内容涉及广的问题。

案例分析结束以后,进入实验验证或者仿真分析。在这个过程中,主要分以下几个阶段:实验平台的构建、实验设计、实验验证及其实验报告的撰写。在这些过程中,学生不仅充分参与,而且在有些过程中,学生还起到主导的作用。实验平台的构建需要一定的科研经费支持,制作过程复杂,将在下文中阐述。在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教学中,由于实验条件限制,不一定都能搭建硬件平台。另外,在教学中还发现,一个实验平台不能同时满足多个分队使用,而有些分队的任务也不一定要在实验平台上进行。为此,让部分有一定C/C++语言编程基础的学生使用一个专门的网络仿真平台―OMNeT++[3]。

OMNeT++是一个面向对象的离散时间模拟器,由土耳其布达佩斯技术大学的Andras Varga等人设计。其内核源代码完全开放,采用标准C++语言编写,可以运行于Linux,Windows等几乎所有支持标准C++的系统平台上。它采用了一种搭积木式的建模方式,可以应用于任何离散事件系统的计算机模拟和仿真,包括模拟通信网络的业务流,模拟通信协议的模型,排队网络,模拟多处理器和其他分布式系统。对于教学比较有利的是OMNeT++完全免费,有很多现成的模块、框架和范例,相关资源可从其官方网站[3]免费下载。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使用该仿真软件,完成了一些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案例,如消息洪泛案例仿真(如图2所示),目标追踪案例仿真(如图3所示)。在图2,3中,灰色点和白色点表示传感器节点,灰点表示已经接受到消息的节点;图中间较大的点表示Sink节点;图3左上角的黑色点表示目标。

图2 消息洪泛仿真截图 图3 目标追踪仿真截图

自制实验平台,自己设计完成实验,学生充分参与。需要实验平台验证的分队参与设计与构建了一个无线传感器网络平台(如图6所示)。该平台高2米,宽4米,由200个自制TelosB节点(如图4所示)、50个多接口Hub(如图5所示)和一台台式机组成。2009和2010级部分研究生参与了该实验平台的设计与搭建。在该实验平台上验证理论或应用案例的每个分队,都自行设计、开发、调试实验和相应的TinyOS程序。根据无线传感器网络这门课程教学的需要,以及学生科研和兴趣的选择,先后设计了6个实验:时间同步、路由树构建、基于非时间同步的通信时间调度、消息洪泛、主被动式追踪、人物辨别。

图4 自制TelosB传感器节点 图5 多接口Hub

图6 200个节点组成的测试平台

3 结束语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总体教学思路是:从课程基础知识开始,将学生分成两类(理论类和应用类);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科研需要,有重点地讲解具体的理论和应用基础知识;而后以国际顶级会议论文为素材,从具体案例着手,通过让学生充分参与的方式诱导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如图论、概率论、随机过程等)是如何在无线传感器网络这个应用性技术中应用的,也让他们体验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算法是如何在实际实验平台上实现的。整个过程从基础理论知识细化到具体理论知识,再到具体案例分析,循序渐进,有重点、系统性地讲授了这门知识涉及面广、结构较为庞杂的应用性课程。同时,在整个教学中,学生也从逐渐参与、充分参与到教和学中,到最后甚至在某些方面起到主导作用。新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在研究生阶段能够体会从被动地学到主动地、独立地完成一个完整的科研任务的转变。这种转变中蕴含着主动创新的种子,在长期的科研锻炼中将会发芽结果。

参考文献

[1] 李建中.无线传感器网络专刊前言[J].软件学报,2007,18(05):1077-1079.

[2] 吴功宜.对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0,21:26-28.

篇8

 

一、引言

ADXL210E是美国模拟器件公司生产的含有用多晶硅表面微机械加工技术制作的传感器的两坐标轴加速度计单片集成电路。论文写作,ADXL210E。ADXL210E是一种低成本,低功耗,完整2轴加速度传感器,该电路可以测量诸如振动这样的动态加速度和重力之类的静态加速度,测量范围为±10g。ADXL210E的占空因数输出在没有A/D转换器或胶着逻辑(Gluelogic)的情况下,可通过微处理器直接测量。论文写作,ADXL210E。事实上,器件的占空因数(即脉冲宽度与周期之比值)正比于加速度。论文写作,ADXL210E。ADXL210E常用于两轴倾斜传感器、信息家电、报警和移动探测器及汽车安全等领域。

其性能特点如下:

(1)利用3V~5.25V的单电源工作,电源电流低于0.6mA;

(2)集成了两坐标轴采用多晶硅精细机械加工技术制作的传感器;

(3)经占空因数输出端可直接与低成本的微控制器接口;

(4)加速度计的带宽可由引脚XFILT和引脚YFILT上的电容器(CX、CY)设定;(5)满度测量范围为±10g,在60Hz下的分辨力是2mg;

(6)占空因数周期T2由引脚2上的电阻器RSET设定(T2=RXET(Ω)/125MΩ)。(7)有专门设计的数字输出,通过占空因数滤波或者利用引脚XFILT与引脚YFILT输出,也可提供模拟输出。

二、基本结构与原理

ADXL210E采用尺寸为5mm×5mm×2mm的8引脚LCC型封装,引脚排列如图1所示。各个引脚的功能见表1。

图1 ADXL210E引脚排列图

篇9

 

1 引言

目前,水资源的管理和节约成为世界性的难题。在控制人们意识上浪费的同时,各种节水设备也应运而生。目前大多都是着眼于用水节约和效率,却忽视了废水的循环使用。为此,本文基于“绿色设计”的原则,设计了一种基于单片机控制的家庭智能节水系统,最大限度的做到“水尽其用”。

2 智能节水系统设计思路

该设计用MCS-51单片机作为控制电路的核心控制部件来构成控制器,单片机输出不同程序信息,经过移位寄存器74LS164驱动,使得数码管显示相应内容,红外传感器以及混浊度传感器和水位传感器检测到的模拟信号经过8位模数转换器ADC0809转变成数字信号写入单片机,经过单片机处理再把数字信号经过8255A送给电磁阀电路和继电器电路,控制其工作与否。从结构来说该设计包括A/D转换和扩展I/O口。输入部分包括按键设置、水位传感器、浑浊度传感器和红外传感器。输出部分包括LED显示、继电器驱动电路、电磁阀驱动电路和发光二极管。系统设计框图如图1所示:

图1 系统设计框图

3 智能节水系统硬件选择

家庭节水系统通常包括4个主要构成部分,分别是收集器、处理器、储存器和供给器。系统中要用水位传感器和浑浊度传感器及多个电磁阀、继电器等,既有模拟量又有数字量。

3.1单片机的选取

ATMEL公司的89系列单片机也称Flash单片机是以8031为核心构成,它和 INTEL公司的MCS-S1系列单片机完全兼容,扩展了它的功能。89系列单片机存在下列很显著的优点:

(1)内部含Flash存储器;(2)和AT80C51插座兼容;(3)静态时钟方式;

(4)错误编程亦无废品产生;(5)可反复进行系统试验。

鉴于以上的优点,经过分析比较,根据本系统的特点,选用ATMEL公司89系列的标准型单片机AT89C51。其片内含有128字节的数据存储器(RAM)和4K字节的可电擦电写闪烁程序存储器E2PROM,这足以满足系统实现其功能。

3.2模数转换芯片

在众多的转换器中以逐次逼近式A/D转换器的性价比最高,应用最广泛,国内使用较多的芯片有ADC0808/0809,ADC0801-ADCO805及ADC0816/0817和AD574等,根据本系统的特点和要求选用中速、低廉的逐次逼近式ADC0809模数转换芯片。它包括一个高阻抗斩波比较器;一个带有256个电阻分压器的树状开关网络;一个逻辑控制环节和8 位逐次比较寄存器(SAR);一个8位三态输出缓冲器。

该系统中ADC0809与AT89C51单片机的连接如图2所示,采用等待延时方式。论文大全。ADC0809的时钟频率范围要求在10-1280kHz。ADC0809的CLOCK脚的频率是单片机时钟频率的1/6,因此当单片机的时钟频率采用6MHz。ADC0809输入时钟频率即为CLOCK=1MHz,发生启动脉冲后需延时100μs才可读取A/D转换数据。

图2 模数转换电路

3.3 按键的识别和输出显示

常用的键盘有阵列式键盘、独立式键盘。本设计中有4个按键,不必采用阵列式,而采用独立式键盘键接一个上拉电阻与P1口的一个管脚连接。对于按键的识别,有动态扫描和中断两种方式,在该设计中,按键的使用并不是很频繁,所以采用了中断的方式进行按键的识别.

对于输出,有动态并行输出、LCD液晶显示屏和静态译码输出三种方式。水箱中的液位要提供给用户,采用了最简单的八段数码管作为显示部分的硬件电路。该设计中只用到两个数码管显示,不会占用很多硬件资源,所以采用了静态显示。这样在发光二极管导通电流一定的情况下,显示器的亮度大,而且显示稳定。在输出方式上,由于对数码管响应速度不高,采用了串行移位的方式。这里采用74LS164进行显示驱动。

3.4电磁阀与继电器的控制

为使系统安全、稳定,采用了24V电磁阀和12V 继电器。由于电磁阀不能直接与单片机相连,采用了光电隔离,再通过IRF 530进行驱动。继电器的驱动采用的是最简单的方法,即三极管驱动,通过I/O脚电平的翻转来对电磁阀进行开/关控制。论文大全。电磁阀开关动作的控制脉冲宽度可选为30ms。其控制电路如图3所示。

图3 电磁阀控制电路

3.5浑浊度传感器、液位传感器和红外传感器

APMS-10G浑浊度传感器可以根据溶液含有的杂质、灰尘的颗粒大小、密度不同,产生光电经滤波后输出即得到浑浊度检测信号。采用AT89C51单片机与APMS-10G浑浊度传感器通信,读出浑浊度值,再将数据通过串行口传给主机,采用可控三态门74LS125将两路串行通道隔离,通过可控端分时使用,当P17输出高电平时,与APMS-10G的通道导通;当P17引脚低电平时,与主机的通信回路导通。从机串口平时与主机保持通信畅通,将串口设为中断状态,随时可以接收主机发来的指令。

众多的的传感器当中。谐振式水位传感器采用了先进的传感原理,高Q值的谐振电路,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结构灵巧、精密、简单易于制造。该设计中采用了谐振式水位传感器作为中位水箱和低位水箱中的水位检测装置。

红外传感器安装在水龙头内,当人手触发传感器时,信号传递给单片机。对于红外传感器,则利用热释电红外传感器直接接收运动人体的信号,使用574S红外探头。此电路只需要接收系统,不需要发射系统,通过技术处理,可以只接受运动的人体信号,比常规红外光接收器抗干扰性强。论文大全。

4 智能节水系统主程序流程图

系统主程序流程图如图4所示。设计的思路是首先初始化,让所有芯片都恢复最开始的设置,等所有芯片都准备好了之后,则读取E2PROM内的数据,接着进行A/D采样,读取水位传感器和浑浊度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再对数据进行数据处理,若有数据输入,则转入相应的子程序并显示水位的高度;没有数据输入则继续下面的按键判断。有键按下时,判断是哪个按键按下,然后再转入相应的子程序;若无按键按下,则转回A/D采样子程序,重复上述的程序,如此往复进行下去。

5 结束语

提出了家庭智能节水系统控制器的设计方案、硬件电路和主程序流程图。

(1)从人性化、性价比方面综合考虑器件的优略,为该系统的优化提供了基础。

(2)红外感应水龙头、LED显示和延时可调开关不仅方面使用,便于监控,而且方便自如的调节水流时间,达到了节约用水的目的。

(3)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经济节能环保。

参考文献

[1] 张建钢. 模糊控制洗衣机浑浊度检测系统[J]. 湖北工学院学报,2002(1)

[2] 肖景和、赵健 红外线热释电与超声波遥控电路[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3] 张 伟.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1

篇10

本书为第11届意大利传感器与微系统会议的论文集,其中精选了具有代表性的会议论文。这次会议展示了在传感器与微系统领域的理论模拟与实际应用的最新成果。传感器与微系统是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其涉及到物理、化学、材料科学以及生命科学等领域。

本书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为化学传感器,主要介绍了: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光谱仪原位测量平流层微量气体;四苯基卟啉在高有序热解石墨上的组装:前所未有的吸附压缩驱动的双层模式组装;一种室温下的基于铂/氧化铱复合物的氧气传感器;聚合物涂层的长周期光栅作为高灵敏度化学传感器;用于低温下检测氢气的光纤传感器;溶剂对复合薄膜形貌和传感特性的影响;纳米钛对气体的传感性质;基于二元金属的碳水化合物传感装置;一种快速检测牛奶中M1黄曲霉素的便携式荧光计;利用光学传感器检测橄榄油的质量;质量标准体系在计划、设计和实现厚膜气体检测器中的应用;基于单壁碳纳米管的光纤传感器;合成且表征用于二氧化氮检测的纳米材料;铂金元素作为覆盖层的P型一氧化钛薄膜用于对氢气的检测;包含银纳米簇的氟化聚亚酰胺纳米复合薄膜用于对有机气体的光学检测等等。第二部分为物理传感器,主要介绍了荒芜环境中的固体定位风速计;一种具有溅射内核的二维平面磁通量阀门;一种用于探测RF电场的光学探针;通过拉曼散射来测量多孔硅结构的应力;对热传感器的一种十分有效的计算机模拟模型;对硅化铬应力传感器的认识。第三部分为生物传感器,主要介绍了基于不定型硅基器件检测DNA分子;抑制酪氨酸酶的有机相酶传感器;用于人瘤病毒检测的DNA压电生物传感器;用于检测硬质小麦安全型的用户友好的电化学手持设备;采用SPR成像技术来研究DNA―DNA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第四部分为微米纳米技术,主要介绍了实验室芯片技术对基因进行分析;利用硅基玻璃芯片对化学物质进行快速光学检测;采用不同导电纳米颗粒来控制复合材料聚合物的传感性质;采用电化学刻蚀硅片的方法制备嵌入式微通道;采用超声束沉积方式制备具有气体传感的金属氧化物/有机物杂化材料;聚焦离子束刻蚀用于气体传感技术;一种模拟IPMC传感器的软件工具;对印迹二氧化钛纳米粒子的合成与表征;机车安全与舒适度测量;悬臂梁的强制型阻尼振动。第五部分为传感器阵列和多重传感系统,主要介绍了整合型微重力化学物质检测装置;采用杂化电子鼻原位检测硫质喷气孔火山口喷发的火山气体;对主要公路旁的漂浮粒子和氧化氮化合物的检测;多传感器布局在敌对环境中的机器人。第六部分为传感器网络和对传感器的数据分析,主要介绍了对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概览:对ZGIGBEE网络架构一瞥;动态场景下尘埃传感器网络:在城市环境中普遍应用性能的研究;一种配置了IEEE 802.15.4的移动设备的便携式软件工具;一种神经光谱分类的光学传感器;对城市环境污染检测无线网络设备的设计;应用多传感器微型化系统对橄榄油进行评价。

本书几乎涵盖了传感器方面的所有方向,包括化学、物理、生物以及传感器构架等等。相信从事任何传感器研究方向的科研人员都会在本书中找到有参考价值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