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成本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5 11:30:4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企业成本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企业成本论文

篇1

在劳动合同法实施以前,大部分企业不存在避守法律规定的问题,没有为员工依法缴纳社会保险,但在劳动法出台之后,将缴纳高额社会保险费,自然带动企业成本的大幅增加。这些企业主要是一些依靠加工、代工,低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违法用工方面。在很多小、低利润企业,存在着大量的违法用工现象,这些员工工作时间长,加班时间多,薪资低。

依据《劳动法》规定,企业今后将不能强迫工人加班,并要为超过正常工作时间的工作支付更多的工资。企业感到强迫职工超时加班变得困难起来。违反《劳动合同法》的付出成本:《劳动合同法》有关企业违法责任的规定较为细化。例如,该法明确规定企业在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而不满一年仍然未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支付双倍工资。这对于那些违反规定较多的企业来说,无疑会增加大量的成本。

在《劳动法》实施的形势下,企业人工成本管理与控制。就目前来说,人工成本管理与控制仍是企业管理一个较为薄弱环节。提高这一方面的认识,首先在战略上,要充分认识到人工成本管理对于企业市场竞争与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其次在报酬分配上,要清晰地理解到,增强人工成本管理有助于正确处理企业、员工双方的利益,也是调节劳动者这个利益主体的经济行为的先在条件,也是劳动力资源调节配置,优化企业激励机制的关键环节;再则在企业管理上,要预见到人工成本管理事关企业人才资源的有效开发与经济效益的稳步提高,也影响到对劳动者工作全流程的监督,推进岗位设置合理化。

篇2

我们知道,“收入-费用=利润”这是一个会计方程式。计划经济条件下,产品销售价格和原材料采购价格基本上是固定的,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三者都是变量,是一个三元一次未定方程。因为都是变量,有无数个解,需“全员”来解。作为购销价格是由市场供求关系等因素决定的,谁说了也不算,企业能控制的只有成本和费用。在企业管理、成本控制方面有很多典型经验,但不是任何企业都能把“真经”学到手,下面介绍一种“易懂、简便、实用”的成本、费用控制方法。

提及“粮本”,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想到,那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即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商品粮、油定量供应的重要方式。在当时粮油紧张的情况下,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可谓功不可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建立及完善,粮食供需矛盾已经解决。“粮本”也随之退出了历史舞台,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然而“粮本”这种管理形式,在企业管理的某些特殊时期是可以借鉴并发挥其独特的作用的。

众所周知,企业天生就是以盈利为目的组织形式,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市场竞争说到底是成本竞争,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今天,如何控制成本费用已成为各个企业管理工作的重点。企业中的各生产环节及职能部门,围绕着如何提高经济效益,在管理方面的各种方法,应运而生,如模拟市场核算与成本否决、购销比价管理、厂内银行、定额限额管理、经济承包责任制、目标成本管理等,这些方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把成本费用管理由事后考核变为事前控制,笔者便想到了“粮本”这种特殊的管理方法。在此就如何运作“粮本式”的管理方法,控制好成本费用,将其科学性和实用性,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粮本”的重要作用:

“粮本”是典型的计划经济模式,是粮油供应的有效凭据,是被城镇居民所接受的具有绝对权威性的定量管理方法,凡是在计划经济年代,用粮本买过粮的对此都记忆犹新,情有独钟。其作用是定量、限额控制,在批准的定量之内使用,但决不允许“寅吃卯粮”。粮食管理部门在管理粮本上可称得上铁面无私,严格控制。正是这种管理方法,使泱泱大国的市民增强了计划意识,为生计周密安排,省吃俭用,自我约束。

“民以食为天”,既然粮本能控制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粮食,这种方法也能控制企业管理中的关键问题——成本及费用。因此将这种管理方法运用到成本费用控制方面。过去人们生活离不开粮本,对这种管理方法非常容易领会,即易于被员工所接受,又可增强员工成本费用控制意识,所以推行起来很顺利,象居家过日子一样,把成本费用耗费当作计划经济下生活中定量供应的粮食,精打细算,从而达到费用控制目的。

二、“粮本”定量指标的确定

首先根据目标利润确定目标成本也即确定定量指标,这是一项很关键的工作。如果制订的目标是一个高不可攀、根本无法实现的目标,那么从一开始大家就放弃了努力;如果制订的目标过低,即使实现了目标,也没有实际意义。这就要求目标的制订既要先进合理,又要切实可行。因此财务部门要会同企管等有关部门,搜集本企业近几年的数据资料,并参照同行业先进成本指标确定目标成本,抓好以下中心环节:

第一,明确目标成本任务,全员分解指标。

确定成本指标范围,定任务到岗位,将各项成本,特别是可控成本,分门别类细化到最末端是首要环节。分解指标的要求:一是控制范围求广。凡是构成成本要素的都要纳入分解对象,从每个岗位算起,逐级汇总,“横到边,纵到底”,实行量化考核,不留死角和空白。二是指标分解求细。凡是影响成本升降,大到原材料,小到低值易耗品,都要确定控制目标。将成本项目考核指标层层分解、细化,责任到人,对责任人或单位进行考核。比如将电话费细化到每一部电话的使用部门,办公费细化到每一位员工,制定出各部门、各处室,甚至每位员工的支出限额。三是指标制订求严。只有“拧干水分”,把指标卡紧了,控制严了,员工才能思想上有触动,工作上有压力。对成本指标及时进行修改,指标每年都有新台阶,确保成本指标具有先进性。

第二、落实责任,层层签订合同。

目标成本确定后,厂部与各分厂、车间及处室签订承包责任制,分厂、车间再将成本指标分解承包到班组及岗位个人,形成上下联动、利益一致的责任体系。

第三、逐笔登记,严格考核。

成本管理工作重在控制,贵在坚持。按照责任制考核,坚持硬指标结硬账,在考核过程中,坚持不迁就、不照顾、不讲客观的原则,促使各部门自觉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成本控制体系,使各项成本费用都处于有效地控制之中。

三、操作方法:

首先按照与各承包单位签订的目标成本、费用所确定的各项费用指标,作为全年“定量”,按照各费用类别及定额分别记入“粮本”的右上方。然后将各类费用按月平均分摊,记入“粮本”中各相关费用账页的贷方,当月发生的费用逐笔记入借方,(期末如有余额应为贷方余额)由财务人员严格控制各单位的“粮本”定额,不允许超支,当月节约的费用可结转到下月定额中累计使用。当月费用不足的次月再报,使各项费用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按照“粮本”的管理方法,各车间分厂由成本核算员负责,处室及发生业务较频繁的单位指定专人管理“粮本”,集中报销,就象用粮本买粮一样在每次报销签字时,出示此本,以便各级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随时翻阅,在“定量”范围之内领导签字。持本到财务部门,财务人员在处理报销业务之前先在“粮本”相关的费用栏中登记,“对号入座”,结出余额,并加盖经办人章,然后再做账务处理。对于由财务部门集中处理的费用如领料单、运输劳务费、维修劳务费等,月末各单位持本到财务部门进行查询、登记。

每月月初,各单位应主动持本到财务部门,由财务人员登记下月费用定额,并结转上月未使用完的费用定额。每季度的正常业务结束后,各单位应及时把成本费用控制登记簿交到财务部门,由财务部门组织人员集中对本季度已发生的各类业务进行审查,并结合各单位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及上报的资金预算计划合理安排下一季度的费用计划。

四、“粮本”使用注意事项:

1、各单位要严格按照粮本的管理方法办理报销、领用物品等业务。

2、此登记簿在办理费用签字时,供领导审查,凭此登记簿到财务部门办理报销手续。

3、该“定量”为各单位承包费用定额,当费用定额发生变化时,应持此登记簿由领导批准并签字。

4、此登记簿除财务人员(仓库发货由保管员填写)作记录并盖章外,其他部门不准填写数字。

5、凡是“粮本”上没有的成本费用项目,财务人员拒绝受理,提供劳务的部门,要看接受部门的“定量”,凡是“定量”中没有的,财务部门一律不予办理转账手续。

6、承包责任制的有关财务指标要与会计制度相吻合。

五、应用效果:

这种“粮本式”费用控制方法一提出,便得到领导的赞同和大力支持,专门召开会议,安排推行这一方法。平阴铝厂财务处会计人员严格把关并制定了管理使用方法,贴在每个“粮本”的前面,此法易懂,便于操作,经济实用。任何管理工作都要讲求经济效益,建立某项控制方法要花费一定的人力和物力,付出一定的代价。为了节省费用,按照“实质重于形式,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财务处仅花了几十元印制了“粮本”。这种方法的实施虽然增加了部分工作量,但是达到了控制费用的目的,改变了以前“秋后算账”的做法,原来费用超不超问财务,现在费用超不超问自己。

平阴铝厂通过推行此法已四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推行的当月就减少费用支出25万元,如差旅费、办公费等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并呈逐月下降的趋势。员工精打细算,象花自己的钱一样,观念发生了变化,由“要我控制费用”转变为“我要控制费用”,变事后控制为事前控制,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

六、“粮本式”管理方法的特点:

篇3

第一,根据施工图纸,由专业人员按施工部位编制工程预算书(相当于成本计划);

第二,依据施工预算书及施工组织计划,在施工过程中对成本进行有效控制;

第三,项目完工,对比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距,分析原因。

第一阶段,编制施工预算书。笔者认为这是成本管理的前提条件,是成本控制的依据,一部科学的预算书,决定了成本控制的好坏,但目前多数施工预算仅是各种数据的汇总,只适合对项目进行宏观控制,对过程生产却起不到指导作用。比如,某项目开工前预算书表明需用钢材500T,但却不能说明某个部位所需钢材数量,施工人员只能根据总量控制原则编制采购计划,如过程管理不善,很可能出现总量已用完,而项目未完工的情况,但为了完成项目,却不得不继续采购,因而,超计划采购已成定局,但为什么超支却没有原因。

因此,施工预算需要改进,分部编制的预算对成本控制才有指导意义,比如要建一栋住宅楼,预算书应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基础部分(包括临时建筑),要详细列明为完成基础所需的一切项目,包括材料的种类、数量,人工、机械、周转材料等信息,以明细到每个工作面为原则。

2.主体部分,此部分内容最为复杂,需要根据实际施工部位的先后顺序编制预算,要分出每层的梁、柱、板、围护结构所需的各种材料、人工、机械、周转材料等数量,如基础以上部分为标准层,只需计算一层即可,反之,需重新计算。

3.装修部分,要列明每一部位所需材料、人工、机械等信息,比如,对于抹灰工程,需列明所需水泥、砂、石等与抹灰有关的材料数量、种类,列明所需机械的种类及数量。

4.水电安装部分,如上所述,列明各部位所需材料、人工、机械等的信息。

总之,施工预算的编制以“按施工程序,明细到部位”为原则。第一阶段的完成,为施工生产制定了标准成本,同时又为成本控制提供了依据。因其根据实际施工程序,按部位编制,具有很强的对比性,能够将可能发生的成本隐患,控制在最小的工作面,降低了大面失控的可能性。

需要说明的是,开工前的预算书是根据图纸计算得来,而施工过程经常会出现设计变更(或洽商变更)等偏离图纸的情况,因此,需对设计变更(或洽商变更)重新计算,并修改原预算书相关内容,始终保持施工预算的可依据性和指导性。

有了成本控制依据,即可进入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依据施工预算书及施工组织计划,有效控制施工过程。第二阶段成本控制的思想是,依据施工预算,严格控制各部位成本数量,在实际与预算的对比中查找原因。

以原材料为例说明如何进行控制,如基础施工时需要购进砂、石、水泥、钢筋等材料,项目部技术人员根据进度及实际工作量提出材料需求计划,以满足计划施工部位为原则,且需注明所需材料计划完工部位。材料采购部门,对比施工预算,当需求计划小于或等于预算书有关数据时,编制采购计划,开始进入采购程序。材料进场,要及时办理入库手续,实际领用时,需项目负责人签字才可办理出库手续。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监督施工过程了,项目负责人要保证材料的使用严格按施工工艺要求进行,违章操作的代价很可能是材料浪费,材料浪费就意味着计划超支,这也是我们最不愿看到的事实。

若材料入库、使用均未出现问题,但却未完成计划部位时,就需要考虑标准的问题了,这时候需要汇同预算编制人员、技术人员、施工管理人员、实际施工人员进行分析,查找原因,原因找到了才可进行下一步施工,若问题出在使用过程中,则可以避免主体部分再出现类似问题,若是标准的问题,则需尽快修改标准,若遇特殊情况,就需要启动应急程序了。通过上面处理,我们把成本隐患控制到基础部分,且为今后标准的制定积累了数据,为编制更合理的施工预算提供了条件。

再以抹灰为例说明第二阶段成本控制过程,如某项目某天计划抹灰600平米,需要施工人员和材料控制人员就所需材料进行计算,但最终以施工预算书数量为控制依据,办理限额领料,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会根据现场情况发现材料是否够用,若无法满足需要,则需执行上面所提程序,汇同各有关人员查找原因。

第三阶段,项目完工,对比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找出差距,分析原因,为以后成本管理积累资料。项目完工时,计划成本由最初预算成本加(或减)变更签商部分的预算成本构成,经过若干次的实际与预算对比,就会发现某些共性问题。如钢筋要比预算成本超出4个百分点、只要石料超支必然出现砂料超支的情况等。

通过以上三阶段的实施,使成本处于全过程的监控之下,即使发生偏离标准成本的情况,也会因为能在发生环节及时发现,而避免了成本失控的进一步扩大,使成本损失限制在最小程度。

篇4

融资成本是公司融资时,向资金融出方支付资金使用费,向中介机构支付中介费,以及产生的其他相关代价。一般情况下,按照融资来源划分的各种主要融资方式融资成本的排列顺序依次为:财政融资、商业融资、内部融资、银行融资、债券融资、股票融资。银行融资是企业最常见的融资形式,信誉高的企业可以直接向商业银行进行各种融资,一般企业需要担保、财产抵押、票据质押进行融资,这些都是企业容易做到的,是企业大众化的融资形式。但由于市场运行规律、中小企业的先天弱质及金融业的经营特点,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一般来讲,企业的资金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内源融资;二是外源融资。内源融资指企业不依赖于外部资金,而主要通过以前的利润留存进行资本纵向积累的一种融资方式。外源融资主要指经济主体直接进入证券市场,通过发行债券和股票等方式筹集资金,它包括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而我国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从一开始就选择劳动密集型的投入结构,这种投入结构所需要的配置资本相对低下,一般可以通过自筹得到解决,或者说,内源融资正好与这种投入结构的低成本相适应,因此,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内源融资,但这种金融安排只适用于处在初创时期的企业,当企业发展进入追求技术进步与资本密集的阶段,则需要外部资金的支持。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是,仅包容上海和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的“正规”资本市场规模过小,不能满足大量企业证券发行与转让的需要;并且,由于受到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的限制,交易所的容量不可能无限扩张。世界最大的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数量不过2600多家,东京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则不足2000家。如果将资本市场缩小化为股票交易所,则大量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必将被排斥于资本市场之外,而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形成则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发展时期。同时,民间金融活动由于缺乏法律保障,利率不规范,容易引发纠纷,而且为大量非法资金提供了活动空间等原因而大都属于政府限制的范畴。因此,在我国,不论是现在还是可以预见的将来,以商业银行为主,其它金融机构为辅的中小企业信贷资金供给格局不会有太大的改变,银行融资将依然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途径。

然而,我国中小企业与银行的融资交易进行的并不顺利,一方面,大量的资金“躺”在银行里,另一方面,企业发展又缺乏资金,大量中小企业“贷款难”。尽管如此,对中小企业来说,银行信贷融资方式相对于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而言仍是有效率的。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资金交易的不顺畅导致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二、中小企业银行融资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利率管制

商业银行对每笔贷款的审核程序一样,无论贷款金额多少,都需经过信用评估、企业财务分析、提出调查报告和贷款委员会审查等一系列程序,这就使得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的单位成本相对较高;加上中小企业一般比国有企业规模小,其信息披露也远不如国有企业完善,如果银行的收入不足以抵补这些成本,就可能对中小企业“惜贷”,因此,更高的利息收入能够鼓励商业银行更多地考虑中小企业的贷款申请。

目前许多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在7-8%,利率浮动幅度虽然不大,但能获得贷款的中小企业并不多。在交易费用存在的情况下,银行更偏好贷款给大企业,做“批发业务”,而放弃向小企业贷款,不愿做“零售业务”。在交易费用存在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支付的利息是商业银行向企业贷款的机会利率,若贷款利率与机会利率之间的差额很小,则商业银行会停止向企业贷款;若贷款利率与机会利率之间的差额比较小,则商业银行只向大企业贷款,不向中小企业贷款;若贷款利率与机会利率之间的差额相当大,则商业银行就既向大企业贷款,又向小企业贷款。因此,要从根源上治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放宽利率管制、实行利率市场化是一个标本兼治的良策。

(二)融资体制的国有经济导向

二十多年的经济改革并没有改变融资体制的国有经济导向。商业银行与国有企业之间的依存关系在现行的融资体制中仍具有不可拆解的性质,国有企业的社会地位和责任事实上锁定了商业银行的地位和责任,同时也决定了改革过程中金融资源的配置结构。这种融资体制对于民营性质的中小企业而言是“外生”的而很难与之相兼容。

体制的排斥性一方面表现为商业银行不愿意给中小企业放贷而承担额外的风险;另一方面表现为商业银行宁愿将钱放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准备金账户上,也不愿意贷给有效率的民营企业。目前,由于商业银行的精力主要集中在如何规避风险上,因此,它们对那些预期的高回报、高风险的项目已经失去兴趣。央行要求各大专业银行推行个人贷款负责制后,更没有银行愿意向民营企业提供贷款了。(三)信用担保机构

我国企业信用制度尚在建立中,个人信用更为落后,全社会有信用危机感。在信用缺失的情况下,银行为了减少呆坏账,保障本金回流和增值,从1998年起,普遍推行了贷款抵押、担保制度,纯粹的信用贷款己经很少。中小企业普遍存在固定资产少,土地、房屋等抵押物不足等特点,因而向银行申请贷款时需要第三方提供保证,这就有赖于信用担保制度的完善。

信用担保是一种信誉证明和资产责任保证结合在一起的中介服务活动,它介于企业和银行之间,担保人对银行做出承诺,对企业提供担保,从而提高企业的资信等级,帮助企业获取发展资金。但是,目前信用担保机构在数量上的匾乏、运作方式上的不规范不仅无法满足众多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而且也阻碍其自身的进一步发展。

(四)信贷歧视

尽管许多中小企业逐渐呈现出经营绩效较好、产权结构较为完善、资本结构因依托于内源融资机制也较为完备的优势,它们却很难与商业银行建立普遍的金融联系。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歧视所产生的不利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所有制歧视。在我国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中,国有中小企业仅占总数的

24%左右,民营中小企业成为其主流,因此,国有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存在所有制“不兼容”问题,影响银行授信。国有银行不愿也没有必要因为给民营中小企业发放贷款而承担额外的风险。即便是民生银行这样的纯粹的民营银行,主要客户也是大企业(包括民营大企业)和大项目。二是客户评价标准歧视。商业银行现行的信用等级评定办法是针对较大型企业制定的,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使用的是同一种信用等级评定办法,而大企业的各项信用指标是中小企业无法相比的,该评定办法过于强调企业资产规模,从而造成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相对较低。这种状况客观上对中小企业形成了信用标准歧视,影响中小企业的融资信心。

(五)企业自身

现实中,中小企业违约行为已给银行造成巨大损失。随着银行信贷业务趋于谨慎,银行从自身利益出发更加不愿意贷款给信用度低、风险度高的中小企业。据权威部门统计,在没有获得贷款的中小企业中有22.5%是由于自身信用不佳造成的,这就是常说的“道德风险”。

总结

要解决中小企业银行融资难的问题,不仅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而且需要政府以及金融机构三方面的协调合作。

对广大中小企业而言,增强信用意识,规范财务制度,健全财务报表,加大信息披露力度,给银行提供真实的财务信息,严格按照合同要求使用银行贷款并按时归还银行贷款本息,杜绝逃费银行贷款债务行为,提高自身素质。

金融机构加强贷款产品的设计以及信贷业务的创新,以满足处于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中小企业融资的需要;在有效防范信贷风险的前提下,创新适应民营企业特点的担保方式,如民营企业联保、仓单质押等,既方便民营企业贷款,又减轻其担保费用负担;政府倡导建立由民间发起、民间参股的区域性股份制银行。小银行的建立有利于激活国有银行的活力,提高国内银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完善银行业整体架构,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通过建立完善信用担保和再担保机构来分散和降低信贷风险;探索建立贷款保险制度来适当转移贷款风险,从而增强商业银行的放贷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穆争社.“浅析中小企业直接融资中存在的问题”,《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3.3

篇5

论文关键词:企业并购;成本;企业;财务

并购是资本市场中企业兼并、收购和联合三种具体的资本经营方式的统称,是企业实现快速扩张的主要途径。我国企业并购开始于1984年的,90年代以后企业并购步入快速发展阶段,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形式上都取得了新的突破。党的十五大以后,我国企业并购有了更强劲的发展。1999年9月深圳保安集团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收购了上海延中实业公司16%的流通股股票成为其股东后,又陆续出现了一系列的并购。随着中国加入WTO,在中国企业逐步走进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外资并购的势头不断强劲。

现阶段,我国企业并购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企业并购的规模日益扩大化。如广州控股出资14亿元购买沙角B电厂,实现了我国电力股权单项标的最高金额。并购的质量有所提高。并购动机开始趋向优化资产存量结构,并购方式向多样化发展,并购环境也大大改善。尽管如此,我国企业并购的成功率还是相当低的。而从并购后的效果看,2005年以前发生并购的45家上市公司的重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只有15%的公司在经过成功的资产注入后焕然一新,20%的公司经营一波三折,36%的公司在财务重组中很难维持,29%的公司重新陷入困境。笔者认为,企业决策者对并购计划不进行必要的成本决策分析是造成不少企业并购失败的关键所在。企业要想通过并购实现低成本扩张,就必须对并购计划做出正确的成本决策分析。本文拟对此问题进行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企业并购的成本构成分析

要进行企业并购的成本决策分析,首先应该明确企业并购的成本构成。分析企业并购的成本构成应从四个方面进行:

1、企业并购的进入成本

也被称作并购完成成本,是指并购行为本身所发生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其中直接成本是指并购活动直接发生的成本,如现金收购的购买支出;在债务收购、杠杆收购等情况下,开始可能并不实际支付收购费用,但是必须为未来的债务逐期支付本息。间接成本是指并购活动发生的各项间接支出,如在并购过程中发生的策划、谈判、文本制定、资产评估、公证、更名等费用。

2、企业并购的整合成本

也被称作并购协调成本,是指并购企业为使被并购企业按计划启动、发展生产所需的各项投资。并购的整合成本主要包括:

(1)整合改制成本

并购企业在取得被并购企业的控制权后,必然要对被并购企业进行重组。小则调整人事结构,改善经营方式;大则整合经营战略和产业结构,重建销售网络。

(2)后续资金投入成本

为了实现并购战略目标,并购企业要向被并购企业注入优质资产.拨入真动资金为新企业开拓市场支付市场调研费、广告费等。

(3)内部协调成本

并购后企业规模快速扩张,使企业的业务活动组织协调工作更加复杂,相应的协调成本势必增加。

3、企业并购的退出成本

企业并购的退出成本主要是指企业在通过并购实施扩张而出现扩张不成功必须退出,或当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出现了不利的变化,需要部分或全部解除整合所发生的成本。一般来说,企业并购的力度越大,可能发生的退出成本就越高。

4、企业并购的机会成本

企业并购的机会成本是指企业为完成并购活动所发生的各项支出,尤其是资本性支出,相对于其他投资和收益而言的利益放弃。

二、并购成本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企业是否进行并购,首先取决于荠购的成本,并购成本对并购的成功与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目前我国企业并购在成本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并购的结果。

1、并购动机非理性导致并购成本测算不准确

由于企业并购动机的不理性,缺乏长远战略考虑,企业为了眼前的政策优惠或为某一优势生产要素吸引,或其他某一方面利益的吸引,盲目决策,导致并购活动这种市场化行为的非市场化操作,为并购企业带来了财务隐患。例如,赤峰市双马集团核心企业赤峰糖厂盲目地兼并与制糖业不相关的赤峰玻璃厂、第二制酒厂、乌丹化工厂等跨行业亏损企业,组建企业集团,并承担债务4571万元,注入新资金8954万元,最终导致集团负债4.3亿元,负债率达95%,陷入严重的财务困境。

2、我国企业并购完成成本受多种不利因素影响

并购完成成本是并购方为获得目标企业而付出的成本,并购完成成本的高低一般直接体现了并购目标企业的价值,同时,并购完成成本的大小直接影响并购方的未来投资回报率。并购完成成本的确定是并购成功与否的关键。我国企业并购完成成本的确定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1)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

确定并购价款的主要依据资料是目标企业的年度报告、股价变动情况表和财务报表等,但被并购企业很容易为了获得更多利益而向并购方隐瞒对自身不利的信息,甚至可能出于自身的利益而杜撰信息。

(2)评估的方法和程序

从资产清查程序来看,评估机构在有限的时问内,很难对目标企业进行彻底的清查,往往只能采取抽样的方法,这会导致部分资产实际状况与账面价值不符。再加上评估方法、评估参数和标准不同,也会引起评估结果存在一定的谩差。

(3)其他因素

其他影响并购完成成本的因素。比如政府部门为了某种目的而干预企业间的并购行为进而影响并购完成成本。再如资产评估机构也有可能在多方干预或自身利益驱使下,出具虚假不实的评估报告。

3、并购时对整合与营运成本重视不足

并购得成功,并购前期过程固然重要,并购后的企业整合与营运同样至关重要。实现企业之间的管理、技术、文化和人才对接融合是当前成功并购的难点所在。而这些整合与营运成本往往占企业并购成本的大部分。并购后,并购方对目标企业在经营管理、市场建设、资源整合等方面往往还要作进一步的整合与营运成本投入。由于整合与营运成本种类多、数量大,往往占企业并购成本的大部分,因而企业在并购时应对其进行着重考虑。

4、为企业并购服务的中介机构欠发达

企业并购作为资本市场上的一种交易,要涉及资产、财务、政策、法律等多方面的内容,是一项专业的工作。因此需要投资银行、并购经纪人与顾问公司、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协助进行。在中国,产权交易中心是为企业提供信息的专门中介机构,由于出现时问不长,产权交易过程中各项制约机制不健全,并且相互之间缺乏交往,因此提供的信息不完整,没有实现网络化信息化。另外,我国大多数投资银行、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也对于服务企业并购的实践经验不足,当服务于企业并购时,它们对企业并购的设计、咨询真正提供的帮助甚少,没有起到作为中介机构应有的作用。

三、并购成本控制的对策

针对上述分析,为加强企业并购成本的管理,有效控制并购成本,企业在并购时应采取下列措施:

1、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进行并购

企业在并购时,要遵循资本运营的效益增值和效益最大化原则进行并购,旋并购目标具有战略性、长远性,避免盲目性并购。同时,既要防止行政部门的过度干预,又要取得政府的政策支持,以保证企业并购的顺利进行,为企业扩张后的运营创造良好的环境。

2、对目标公司进行详尽的审查

企业应从相关性、互补性等方面分析并购双方的优势与不足.其中包括资产质量、财务状况、经营管理、市场销售能力、技术潜力等方面,估计两公司之间可能产生的协同价值,并以此来决定并购公司所要支付的并购成本。此外.还要确定对其它潜在收购者可能产生的协同价值。如果并购公司取得的协同价值小于竞争者可能取得的协同价值,则在投标中会失败此外.要深刻了解目标企业的产品生命周期和其紧密相关的产业特征,避免进人一个退出成本高昂的衰退陷阱中去。

3、选择合理的并购方式,以有效降低或有负债的风险

并购方企业应在多种并购方案中,采取有利于己方的方案,力争降低或有负债的风险。例如,可将目标企业进行终止清算.按企业清算的程序.清理企业资产和负债,并购放在收购原企业的有效资产后,重新注册设立新的企业,这样可以解决所有的历史遗留问题。

4、聘请信誉良好的中介机构

企业间的兼并、收购是资本市场的一种重要交割活动。需要诸如银行、会计审计等事务所的参与。企业在并购时,对参与其中的经纪人、会计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提供的资历及相关信息,需要进一步证实,并扩大调查取证范围,以保证其在企业并购中的意见客观、公正。

篇6

二、现代化工类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成本控制不等同节约,怎样把每一分钱都花得有实质意义,是我国企业在新的竞争时代必须面对的问题。成本控制的过程是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进行计算、调节和监督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发现漏洞,挖掘内部潜力,寻找尽可能降低成本途径的过程。对化工企业来讲,以前的成本管理是以节约为衡量标准,但按目前先进的成本管理观念,企业应从公司大的方向去实施,不再是单纯的减少成本,而是在保证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的前提下,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然而,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仍存在一些比较严重的成本控制问题:

(一)成本控制意识不强。首先,对控制成本最终意义认识不清。大多数企业都认为成本是越低越好,所以不管不顾的降低企业成本,甚至耽误生产并且产品质量的不到保证。其次,对成本控制的内容和范围认识不清。认为成本控制是生产环节的程序,控制范围没有包含企业的规划、采购、销售等环节,现金管理、投资融资等财务活动也未纳入控制内容,控制过于局限。

(二)控制方法落后。在进行成本管理时应当考虑化工产品特殊的化学性质,进而进行严格、特殊的库存管理和运输等,而不应该只为追求低成本而忽略生产安全问题。

(三)成本核算分析被轻视。企业对成本核算分析并未过多看重,成本核算分析基础不成熟,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反映出来:①成本核算内容过于简单;②成本核算方法不科学;③成本核算分析应用不够

(四)成本控制环境混乱,控制机制不全。首先,企业关于成本控制的制度不完整。由不同的部门共同进行成本控制,这样就会导致没有主心骨,控制过乱。没有严谨的管理制度,会使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不通,导致信息滞后,从而影响生产进程。。其次,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企业虽然制定了成本控制目标,但是却忽视了对于员工的监督和考核,导致员工消极怠工,积极性不高。最后,企业人员素质低下。要使成本控制进行的更顺利,需要企业的财务人员有较强的专业性,但是现在的财务人员普遍比较松懈,专业知识不强,难以满足企业对其的要求。

三、现代化工类企业成本控制实施建议

(一)化工类企业关键部门改进措施

1、增加对公司生产中心的关注度。化工企业如果想要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就必须先完善生产机制,从根本上促进成本管理的高效进行。企业应该让每个员工都增强成本控制意识,提高生产中心在企业的地位,使生产部门和其他部门的紧密联系,共同针对同一个问题合作,实现对公司成本的共同控制。

2、提高财务部门人员的财务核算能力。在企业的成本核算中,应该选择适当的成本核算方法,规范核算过程,减少随意性,一旦确定了核算方法,就不能随意变动。

3、提高生产部门成员对成本控制的认识。生产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成本的高低,只有员工本身的节约意识增强了,才有可能实现整个企业成本降低的可能。

(二)企业整体角度改进措施

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改进基础设备的配置,使其在降低生产成本的任务上发挥更大的效益。着重培养企业成本管理人才,优化企业的成本管理和成本控制能力。其次,企业在降低成本的基础上,更应该保证服务的质量,以此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另外,企业应该时刻关注成本控制技术的发展,必要时,要不断引进新技术,革新本公司的成本控制技术和方法。加深现代成本观念的灌输。企业应该通过培训等方式,对管理人员进行现代成本观念的灌输,增强其成本控制意识。

四、结论

本文系统地分析了化工企业成本控制和管理,对其他制造企业尤其是化工企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从企业活动的范围角度,结合公司的发展战略,以及生产的各个阶段和流程,针对成本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完善公司生产制度,从根本上解决成本过高,资源浪费的局面,进而增强企业在社会中的竞争力,不只是化工企业,对其他类型的企业也有明显的借鉴意义。

篇7

中小企业成本构成中,采购成本一般大于60%,人工支出(工资、福利费等)占20%,管理费用占15%,利润占5%。由此可见,采购成本构成了企业生产成本的主体,也是企业成本控制中最富有价值的部分。以一个采购成本占总成本60%、利润率为5%左右的企业为例,只要将采购成本降低8%,就可以将利润率提高到11%。而目前中小企业采购成本高恰是困扰其发展的主要问题。

1.2生产成本高

中小企业的成本管理处于一种注重短期利益的模式中,认为生产成本管理就是控制企业的生产成本,只限于生产耗费的活动,因而管理模式单一,生产成本控制也只限于反馈性控制。

1.3销售成本高

近几年,随着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市场需求增长放慢,来自企业前后向的双重挤压和竞争使中小企业产品的销售价格不断下滑,销售数量的增长速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度减缓,营销成本不断上升,盈利减少,中小企业承受着比以往更大的生存竞争压力。因此,强化营销成本意识,有效降低营销成本,增加企业利润,就成了中小企业的当务之急。

2原因分析

2.1对成本的地位认识不足

成本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本管理的主体应该是企业,成本管理的动力也应来自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但是有些中小企业并未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成本管理仅限于国家颁布的财务法规中有关成本条例的遵守和执行上,忽略了成本管理对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2.2成本管理战略观念缺乏

许多中小企业按照成本习性划分和核算产品成本,通过提高产量可以降低单位产品分担的固定成本。这种做法导致企业不管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如何,片面地通过提高产量来降低产品成本,通过存货的积压,将生产过程发生的成本转移或隐藏于存货,提高短期利润。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企业成本管理缺乏战略观念,导致成本信息在管理决策上出现误区。很多企业的成本管理观念落后,组织化程度不高。成本管理组织化就是要求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要建立成本管理责任制度,保证目标成本的顺利实现。企业所拥有的资源不能够充分发挥效应,就是一种浪费,这对于广大的中小企业来说更是不可取。

2.3成本管理方法手段陈旧

许多中小企业在成本管理手段上仍然采用手工操作。这样表面上是节省了投资硬件的开支,但员工常常就会陷入一些繁重事务性劳动当中,而没有机会或者是时间去思考和改进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而且采用手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也得不到保证,更无法对物质的消耗和流向进行控制,这样最直接的后果是管理者无法做出准确的决策。

2.4成本管理人才专业性不强

中小企业往往无法吸引高素质的人才,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能用低素质的员工。而企业管理者常常忽略这一点,认为成本核算比简单,只要认真负责就可以做,而没有根据企业需要培养一支能够适应成本管理需要的专业员工队伍,这样不可避免地使自己处于粗放经营的模式中。因此,现有的成本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必须树立新的成本观,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生产方式和成本管理模式。

3成本管理的对策

3.1降低采购成本

(1)针对性地建立和完善采购管理制度。使采管理尊重市场规律,对采购管理制度纠偏。建立科学、客观的采购业绩评价体系。科学、客观地评价采购业绩,可以激发采购人员主观能动性,引导采购人员主动降本增效。激发采购人员工作热情和采购创新意识。

(2)提高采购部门的员工素质。在影响采购成本的各项因素中,如市场走势的判断、合同条款的商定、采购时机的把握等无不体现着采购人的行为艺术。各工业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应根据用人标准和岗位职责,对采购岗位进行详细描述,将真正胜任的人才选拔到采购岗位上来。

(3)建立企业的信息平台。采购就是从纷繁复杂的市场中获取有用信息,并快速进行采购决策的过程。信息化建设可以为采购人员提供便捷的信息渠道,把采购人员从大量的手工工作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集中研究市场信息和采购发展战略问题,为企业提供了降低采购成本的机会。

3.2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生产成本

(1)建立完善的现代成本控制体系。加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及时对较大金额费用进行分析决策,这些具体制度必须是成文的、系统的、刚性的、责权明晰和长期有效的。实施目标成本控制,实施管理创新。

(2)建立成本控制中心。成本控制又可以细划成材料成本控制、能源动力成本控制、人员成本控制、维护运行成本控制几个方面。实现生产经全过程的成本控制。严格控制原材料采购成本,通过因特网、实地垂询等多种途径了解材料价格信息,建立采购成本数据库,及时地随市场价格予以调整材料最高限价,实行节奖超罚。要在事前、事中、事后的三个阶段同时进行控制。

(3)应从战略层面来考虑消减成本。在成本细分过程中,根据单位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明确成本控制重点,并从源头抓住重点成本项目进行全体员工在内的全方位、全流程控制,使每位员工都有清晰明了的责任成本控制标,每个员工都切实感受到自己的责任,因此能自觉做到自我加压、自我约束、挖掘潜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4)将成本控制意识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从战略上重视成本控制要落实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包括每个细小环节。中小企业的员工整体素质较低,而科学的成本控制体系又与员工的素质密切相关。要使员工认识到,成本控制制度不是哪一个人的事情,而是员工的集体行为,从而提高员工的素质。要将培养员工的成本控制意识作为培养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超级秘书网

(5)重视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对广大中小企业而言,推进信息化建设可以节约大量成本。帮助企业实现电子商务模式,以此拓宽交流范围,缩短交流时间。同时,通过推动信息化促进企业管理的革新,加大经营投入,加快统计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此外,企业要做出详细的投资预算,加大信息化工程建设,投入一定资金,对统计信息建设进行改造和完善,建立统计管理信息系统。加强统计信息化教育,提高信息统计人员素质。

篇8

一、我国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管理观念落后。我国企业普遍存在成本管理观念落后的现象,表现在对成本管理的范围、目的及手段等方面的认识存在偏差。很多企业仍将成本管理的范围限于企业内部,甚至只包括生产过程,而忽略了对其他相关企业及相关领域成本行为的管理。成本管理的目的也只仅限于降低成本,较少从效益角度看成本的效用。降低成本的手段主要是以节约的方式,不能应用成本效益原则,通过发生成本来实现更大的收益。

传统企业管理主要是通过两条途径来降低产品成本:一是规模效益,二是增强与供应商及分销商的谈判能力,以期由此达到转移成本的目的。由于其规模的大小受需求大小的制约,更何况现在的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差异正在加大,同类产品的生产规模有缩小的趋势。企业成本简单的从核心企业转移到供应商或分销商,非但不能降低产品最终销售价格,而且会导致成本的增加,从而减少了从原材料到最终消费品的增值。尤其是在当今日趋公开的市场环境下,过分的成本转移将使企业失去好的合作伙伴。

(二)成本管理方法陈旧。虽然我国一些企业进行了先进成本管理方法的试点,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从整体上讲,成本管理方法还是很陈旧,不能适应经济环境的要求。据调查,57.1%的企业使用品种法,41.5%的企业使用分步法,其中使用平行结转法的有22.9%,使用逐步结转法的有16.8%。当前世界生产发展的趋势是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方式,因为购买者的偏好并非完全相同,随着生产的发展,购买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要求厂方设计并生产自己最满意的商品,厂方也可以高效益保证购买者在短时间内取得理想的商品。在这种情况下,一条生产线上可能只有几台相同甚至是没有两全一样的产品。这样的生产方式将适用于分批法计算成本。我国现在只有5.7%的企业采用分批法计算成本,表明我国的生产组织还比较粗放,对消费个性的重视不够,相应带来成本核算方法选择上的简单化。标准成本、计划成本和目标成本是目前成本与成本管理中较为流行的现代成本管理方法。从被调查企业的情况看,51.4%的企业采用了目标成本法,38.9%的企业采用了计划成本法,18.1%的企业采用了标准成本法。但是,先进的作业成本法、成本企划法在企业中未得到推广。

(三)企业内部成本管理主体的确立失误。长期以来,人们存在一种偏差:把成本管理作为财务人员、少数管理人员的专利,认为成本、效益都应由企业领导和财务部门负责,而把各车间、部门、班组的职工只看作生产者,导致管成本的不懂技术、懂技术的不懂财务,广大职工对于哪些成本应该控制,怎样控制等问题无意也无力过问,成本意识淡漠,因而缺乏成本控制的积极性,浪费现象极其严重,于是企业的成本管理因失去很大的管理群体而难以取得成效。

(四)不良利益动机驱动导致成本信息失真。在我国,有相当多企业管理者因偷逃税款、粉饰业绩、谋取私利或小团体利益等不良利益动机的驱动,任意调整、编造成本资料,从而使成本信息失真现象日益严重,并导致以成本为基础的各种管理活动的交通和效能的降低,给企业造成相当的损失。当然成本信息失真也可能是由于成本信息与成本管理的相关性较差引起的,这也是成本管理所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二、加强企业成本管理的对策

(一)树立企业成本管理的系统观念。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应树立成本的系统管理观念,将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视为一项系统工程,强调整体与全局,对企业成本管理的对象、内容、方法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通过研究每种成本管理方法的本质及其适应的经济环境的特色,构建出系统的成本管理方法体系。一方面,为使企业产品在市场上具有强大竞争力,成本管理就不能再局限于产品的生产过程,而是应将视野延伸到产品的市场需求分析、相关技术的发展态势分析及产品的设计,延伸到顾客的使用、维修及处置。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非物质产品日趋商品化,由此成本管理的内涵也应由物质产品成本扩展到非物质产品成本。如人力资源成本、资本成本、服务成本、产权成本、环境成本等。

(二)引入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思想。现代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多变,竞争也日益激烈,因此,企业开始重视制定竞争战略,并依据顾客需求与竞争者情况的变动随时调整举措,这样就进入了战略成本管理阶段。战略成本管理是以企业的全局为对象,根据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而制定的。战略成本管理从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出发,对企业内部、竞争对手及企业所处行业的价值链进行综合分析,从而达到知己知彼,洞察全局的目的,并由此形成价值链的各种战略。

篇9

1)对成本进行管理可以增加企业利润,为企业创造高效益。企业高效益对于企业今后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可以用来扩大企业规模和增加员工福利,同时也可以让企业在市场中占有优势地位。

2)可以让企业在经营上管理的到进步。带动了企业发展。作为牵动企业经营管理的“牛鼻子”,成本管理贯穿生产管理、物流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劳动管理过程的始终,起到了带动全局的作用。有效的成本管理可以在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严格控制企业成本和、费用支出,提高企业成本信息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准确性。有利于内部使用者进行分析决策,为进一步制定产品价格、进行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二、商业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企业对成本管理的新形势来看,企业的整体发展形势都表现得很好,大多数商业企业也都在新形势下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对企业进行改革和调整。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有利于企业成本管理的发展,但是,我国企业成本管理还并非完美无瑕,还存在着这样或是那样的问题,比如落后的成本管理理论、成本管理措施不力、不商业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等,这些问题都束缚着我国企业成本管理的发展。具体如下:

1.企业对成本意识淡薄

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商业企业的成本发生是从商品采购、储存直到最终销售过程所发生的一切费用的总和,而目前企业的管理却往往以商品的流通为中心,只注重对企业流通成本的管理,却忽视了商业企业内部流通部门外的费用发生对企业成本的影响,忽视了在采购储存,销售过程中的管理环节。促销环节等发生的较大的成本费用,对商业企业的价值链更是视而不见,这种传统落后的成本管理观念已难以满足当前市场竞争的要求,商业企业对服务成本的漠视以及大量广告费、开办费等的发生使商业企业无法考虑全面发展的竞争战略,加之不能将生产,批发,零售一体化,致使商业企业面临着产品积压资金沉淀的问题,影响资金的正常运转、商业企业效益等同时也削弱了企业的竞争能力。

2.成本控制措施不力

从当前的形势情况看,大多数企业对于成本控制存在盲目性,没有明确的成本控制目标。有的企业甚至以“拍脑袋”的形式来制定目标,成本控制缺乏具体指标,成本领先带来的收益无法量化。有些企业对成本控制没有时效性,虽然明确了成本控制目标却没有实施。在实际工作中,企业成本目标太过简单粗略未逐层细化分解,也未落实到相关的部门和个人,无法考核成本责任和目标实施效率。在绩效考核中企业管理层只注重形式走过场,成本控制工作绩效和薪酬等方面相脱节。管理层的失职进一步导致企业员工对成本管理没有积极性,久而久之造成员工事不关己的工作态度,对于成本是否合理的问题既无压力又无动力,位于生产一线员工的创新能力未能受到激发,长期下去则导致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受损。

3.商业企业的管理制度不健全

尽管商业企业基本上都有自己的一些成本管理框架,但由于其成本管理定位于服务于存货计价及收益确定不准确,同时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或缺失,因而忽略成本管理的事前预测,缺乏成本管理的事中控制和管理决策,这些使得商业企业的成本控制活动只有形式,而实际效果不理想,更不能实现商业企业成本管理的目标"部分商业企业在制定成本管理制度时,因局限于企业内部的成本管理认识,尤其是只关注产品的流通过程,没有从全面成本管理的角度考虑,没有意识到从商业企业整体进行成本管理控制,使建立起的成本控制制度不健全,因而也难以很好地服务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决策过程"

三、加强对商业企业成本控制的对策

1.提高成本管理认识

提高对成本管理的认识是突破成本管理的关键成本降低必须控制在一定限度内,不能片面地节约、节省成本而应该在战略层面上对成本进行研究分析,充分挖掘成本降低的潜在因素。例如企业可通过推出新产品来拓宽产品的市场需求,而不能在新产品的研发创新上节省投入。为了能在市场占有优势地位、企业应该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指导思想,开发创新产品的过程中增加科技投入,实现提高价格、扩大销售量和市场占有率、同时又节能降耗的目的。

2.增强成本控制监督力度

由于我国企业普遍缺乏有效的成本监督与激励机制,成本管理的执行效果不显著。有的企业成本管理制度不健全,使各项制度形同虚设,比如有的企业不相容的岗位未进行分离,不能起到相互制约的作用,为了打造并提高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变化,成本管理对企业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成本控制主要通过采用专门的方法获取企业自身及其同行业其他企业的信息资料,成本控制手段由原来的简单成本控制转向战略成本控制,制定适合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成本管理规划,并加强成本控制的监督和执行力度,企业应对各部门下达年度成本控制指标,并将成本责任进行分解,最终具体到部门和个人.使相关人员签订责任书,进行年度考核评价。设立激励机制制度,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实行实行奖罚分明制。

3.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商业企业要树立成本的系统管理理念

商业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被看作是一项整体与全局的系统工程,是把企业成本管理当做全面、综合、持久的系统并对企业成本管理的对象、内容、方法进行全面地分析研究的系统理念。商业企业的成本管理不能仅仅局限于商品的购、销过程,而是要将视野扩展到商品的市场需求分析。要严格将商品成本控制到一定的范围,要强化成本系统管理,对成本系统进行细分,以便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另外要加强企业成本管理决策范围的分析,可以保证企业做出最优决策,为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提供可能。

篇10

工业企业普遍存在成本控制意识淡薄的现象,表现在对成本的控制范围、目的及对策等方面的认识狭隘。长期以来,工业行业很长一段时间是受计划经济控制的,已经形成了按部就班完成上级任务的观念,不重视控制成本,成本管理意识比较淡薄。此外,工业企业的大部分职工普遍认为成本管理是企业领导的事,是财务、计划等相关部门的事,与自己没有关系,这就充分体现了企业职工以及企业相关管理人员的成本意识缺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落后的成本控制意识已经不能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这就迫切需要树立成本控制的意识,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得以生存和健康发展。

1.2成本控制流于表面形式

一些工业企业虽然加强了成本控制,但是也只是流于表现形式,比如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对预算的重视,在编制成本预算时过于表面化和简单化,多数企业往往是在运作的初期,参考市场行情,根据计划部门的预算,对报价进行一个简单的估计,而对预算具体的执行层面等没有进行充分考虑,更加没有根据自身的优势、劳动力价值、自身特点等加以综合分析,使得预算编制过于草率,导致成本过大。

1.3缺乏成本控制考核体系

当前在工业企业中,成本控制的考核体系还不是很完善。主要是因为工业企业中的每一个部门的权责利分配还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企业中的成本考核内容以及标准也没有得到统一,使得成本考核工作不能够体现出公正、公平,不能够真正发挥出企业的低成本优势。同时,工业企业成本控制考核体系不完善还体现在没有中长期的激励机制,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工作的积极性,难以有效降低成本。

1.4成本管理人员素质偏低

目前工业企业中,高水平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匮乏,部分成本管理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够,习惯于被动接受任务,缺乏工作主动性、创新性,超前意识不够,个别管理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工作不够扎实,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工作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2加强工业企业成本控制的措施

2.1树立现代的成本控制理念

第一,把成本控制贯穿于工业企业各项工作的全过程。成本控制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传统的成本控制模式往往偏重于事后控制。而现代的成本控制更好地做到了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即注重事前的计划预测,做好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以及事中的控制调节,使成本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事后作为分析考核阶段,提出改进建议;第二,完善成本控制的内容,不仅要重视生产成本的控制,还要关注技术成本、质量成本、安全成本、方案设计成本及工期成本的控制。综合以上成本,对未发生或已发生的成本进行预测,为实施成本控制设定预期目标;第三,改变我国工业企业企业长期以来存在的错误观念,使所有人员都参与到成本管理的过程中,控制成本增加。比如工业企业在实际工作中,要合理安排和优化配置各种生产机具、设备和人员,避免生产过程中出现人力资源的浪费。

2.2严格、科学编制预算

工业企业在进行成本控制时,必须科学编制预算,根据生产计划来进行,加强每个环节成本的控制。首先,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坚持先进、合理的预算管理理念,加强成本管理。这就需要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加强对预算的重视,在编制成本预算时确保规范化和科学化。其次,在运作初期,预算编制必须要依据市场行情,结合具体的市场供应条件,遵循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严格按照计划部门的预算,对报价进行一个科学、全面的估计,并且要充分考虑到具体的生产条件、现场环境、生产进度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充分发挥自身的设备优势、劳动力价值、自身特点等,使得预算编制具有可行性。

2.3考核与激励有机结合

考核与激励有机结合就是实现责权利的结合。一方面,在成本控制的过程中各个项目经理所能够发挥出的作用非常重要,很多工业企业中项目经理的权利都过大,因此要避免项目经理职权滥用的情况发生,需要将项目经理的责任以及权利进行合理的匹配,并且将项目经理在成本管理中所获得的业绩和其工资奖金进行挂钩,上级管理层需要对项目经理进行合理的监督与审核。另一方面,要将工作人员的岗位责任、工资奖金以及成本控制业绩进行挂钩,在增强他们归属感的同时,感受到自身所应该承担的成本控制责任,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最终让他们的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一致。

2.4提高成本管理人员素质

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只有有效地开发人力资源,合理、科学地管理人力资源,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更有效地实现工业企业的成本控制目标。成本管理工作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性工作,牵涉多学科、多专业。因此,成本管理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在思想意识上,建立自我约束机制,坚持原则、实事求是,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

2.5在成本控制的过程中要采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

在过去传统的成本控制的方法就是简单的记账和算账,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要想对企业实行有效的成本管理,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产品生产的过程中,我们更应该将自己的目标定位于产品的市场需求和技术未来的技术发展上,只有将最后的目标延伸到顾客的角度上,才能使得企业的成本控制得到最大化的控制。而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要想实现工业企业的现代化管理,还要积极有效地利用现代的计算机技术。当今的企业管理,已经离不开计算机技术了,计算机的利用也能使得企业的管理工作更加快捷、准确。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要积极地利用计算机技术,使得工业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模式能够更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