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5 11:30:4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学前音乐教育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2音乐教育在学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音乐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十分重要,在我国也收到来自家长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随着音乐学前教育的体系不断完善,规模不断扩大,音乐学前教育已经产生了一个十分巨大的环境影响氛围,带动着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和家长不断的投资投入到音乐学前教育当中。我们可以认真的看到,在音乐学前教育的发展当中,存在着些许不合理的地方,尽管我们将其归纳为音乐学前教育体系成长中的烦恼,转型期的阵痛,但是我们依然需要认真的总结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刻的反思,只有在问题中到答案、在问题中做总结,才能为下一步的发展和学前音乐教学模式的根本进行探究,这也是本文的一个逻辑归宿和出发点。首先,在音乐教育中功利主义盛行,在学前音乐教育中孩子始终应该是第一位的,不是说我们投资多少、付出多少就是对孩子负责人,就是对孩子好,而是在这个过程中,真正让还是成长多少,收益多少。在这个方面,中国的家长和学前教育机构都存在着功利主义现象,大家都没有对孩子本身的天赋和意识进行尊重和挖掘,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一直是被动学习,不能够真正地得到应有的良好教育,不能够真正的在学前教育中收益,得到真正的引导和帮助,这使得学前教育变为了孩子家长变相竞争和学前教育机构不负责的收费竞争,让学前教育变为了味道。其次,学前教育不是启蒙一个环节,有些家长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学习了钢琴,就让自己的孩子也学习钢琴,看到别的孩子学习画画也让自己的孩子学习画画,觉得到了这个时间段了,应该让孩子学点什么,没有考虑到孩子需要什么,在整个过程中,孩子的学习时间被家长充分安排,没有启蒙的时间。这个过程中如果能够一直延续,家长变成虎妈虎爸还好,如果不能,仅仅是跟风学习,半途而废,不仅浪费人力物力,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孩子的自身的能力也没有得到良好的启发。最后,学前教育不成体系,学前教育机构是市场化的结果,良莠不齐的学前教育给学生带来的授课效果也是参差不齐的,在整个学前教育的过程中,我们真正能够看到的是不断地对孩子进行课程调整,没有想到孩子是否有能力完成,不断的灌输,填鸭式教育。没有统一的模式,从个体、私人到机构、集团,学习教育的过程中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整个体系不统一,结构紊乱。
二、音乐教育可以帮助幼儿提高自控能力
自我控制属于自我的意志成分,主要指个体对自己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包括自我监督、自我掌握、自我控制、自我改造、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等。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通过音乐技能的学习,儿童学习控制自己的发声器官,同时有意识地调控自己的身体动作和活动与音乐协调一致。学习音乐知识时,不可避免地总会学习一些规则,如每首儿歌每个小节的拍子是一样的,老师用固定的曲子发出固定的指令。在开展打击音乐活动中,幼儿必需在规定的段落按分工承担自己的演奏部分。通过这些规则,潜移默化地传达给儿童一个隐藏信息:社会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行为准则,我们必须学会自我约束、自我监督,并且不断地自我改善以适应这个生活环境,只有遵守社会规则,按规章办事,各司其职而又相互协作才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角色任务。此外,许多儿童歌曲都蕴含了良好的思想品质,如歌曲《我的好妈妈》就对幼儿起到了感恩教育;歌曲《夸家乡》引导幼儿热爱自己的家乡,让幼儿有建设家乡的美好愿望;韵律活动《蚂蚁搬豆》让幼儿在表演中学会了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培养了幼儿热爱集体的情感。通过音乐教育,这些思想品质可以潜移默化地融入儿童的知识建构中,其影响是终其一生的。
二、通过儿童生活经验辅助他们对音乐的感受
指导幼儿学会倾听声音和切实感受音乐的表现力是学前教育阶段音乐欣赏课的宗旨所在,这对于幼儿音乐欣赏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学会倾听音乐可从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入手,比如对各种动物声音的倾听都是幼儿感性认知的重要积累过程,这对于幼儿音乐感受力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可设计特定的音乐场景,在舞蹈、游戏和表演等方式的推动下更好地加深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学前教育阶段幼儿已然能够从音乐作品中分辨出音乐速度与节奏的变化,因此音乐欣赏的过程可将音乐作品与幼儿生活经验相结合,在肢体动作和语言的配合下突出直观教具的教学优势,帮助幼儿在音乐作品中发现情感,并运用自我想象将画面情景表演出来。这不仅与幼儿年龄特征及心理特征相符,同时也能够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渗透必要的音乐情感,有利于幼儿对音乐作品的全方位感知。
三、通过想象力激发促进幼儿自主欣赏音乐能力的提升
故事体验是幼儿在学前教育阶段最为明显的特质,这时我们可以将故事与音乐欣赏相结合来体现音乐教学本身的趣味性,与此同时对于幼儿音乐感受力的培养也有积极的促进意义。幼儿对于音乐结构和风格的理解也可借助故事的方式得到呈现,然而这一过程中需要首先加深幼儿对音乐内容的理解,并在故事情节中渗透音乐的内容。在全面理解和掌握音乐结构与风格之后,教师可针对幼儿对于音乐内容的理解进行绘画、故事或是表演的编排,通过直观形象来满足幼儿心理需求,并且在相互欣赏与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提高音乐欣赏课教学的实效性。可见,借助想象力激发来促进幼儿自主欣赏能力的提升对于幼儿综合音乐审美意识培养意义重大。
四、以多种感官辅助下提高孩子音乐整体感受力
多种感官辅助下的音乐欣赏过程可完善幼儿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感受与想象,在情感因素的影响下提高自我音乐认识和体验,这对于幼儿心理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发展极为重要。需要注意的是,学前教育阶段幼儿的欣赏水平还相对浅显,因此音乐作品的选择及教师的指导就显得至关重要,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感受音乐的美感。比如在音乐欣赏课教学时若是播放一段节奏缓慢、声音低沉的音乐,幼儿的注意力很难被吸引,但若是配之以笨狗熊走路的画面并指导幼儿随着音乐一起模仿狗熊走路他们就能够很快记住音乐,并且印象深刻,这正是音乐感受力培养的重要过程。不难发现,一段描绘动物的音乐仅仅是播放很难激起幼儿的主动性,但若是配合对应的舞蹈动作,则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可见,多种感官配合下的音乐欣赏过程不仅是学习兴趣的有效激发,同时对于提升幼儿音乐感受力也大有裨益。
二、幼儿园层面
由表及里,提高幼儿教师的南通音乐文化修养。教师是幼儿园民间音乐的具体实施者,提升幼儿教师的南通音乐文化修养至关重要。首先,激发幼儿教师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强烈的责任感。教师只有自己喜爱民间音乐,才能把这种情感延续到儿童身上。其次,通过集体培训、小组传授、个别指导、组织观摩、民间采风等多种形式,提高幼儿教师的音乐知识与技能。音乐是表现的艺术,教师对民间音乐的歌唱、表演是最基本的传递方式。再次,引导幼儿教师阅读文献,仔细体味南通民间音乐的内涵文化。比如,教唱如皋民歌《担旦号子》“你不来呀让我来呀,姜太公独坐钓鱼台啊”,教师如果只是设计哼唱旋律,模仿律动,让孩子体验挑担,了解挑担的步态和身法,未免肤浅,应进一步引导幼儿看到如皋人彬彬有礼和敢于争先的风气。创新教法,打造多通道的“生态”集体活动。幼儿园的集体活动是实施南通民间音乐的主要途径,结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对于民间音乐的教学采用多通道教学法最为适合。从幼儿的心理审美特点上看,“学前儿童的审美知觉表现出多通道性,这种多通道性来源于幼儿的通感,表现为语言与非语言的动作、表情等身体活动的结合,以及不同感觉之间的联觉。”⑨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极其有限,需要用动作、表情、图画等予以辅助。由此,教师应该引导幼儿通过视、唱、赏、动、画、演、奏等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其语言、动作、想象、情感等多通道参与,投入审美体验、情感表达。例如,对于海安花鼓可以通过“赏-敲-创-演”的模式进行学习。先通过多媒体欣赏海安花鼓队在天安门前的表演视频,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演员们是如何敲鼓的;然后出示道具,让幼儿用自己的方式“敲”花鼓,探索花鼓的敲法,感受花鼓的音色;接着,与幼儿一起创编最基本的花鼓敲击姿势与节奏;最后,创设情境,把教室想象成天安门的广场,列队表演,模拟演出。这样,幼儿对民间音乐的感知更深刻,表达也更丰富。本土化环境布置,将民间文化渗透到幼儿园的每一个角落。幼儿园环境是隐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随处可见的本土文化更容易激发幼儿的欣赏、探究欲望,所以应从多角度、多方位传递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认知和情感。幼儿园本土环境的创设首先包含空间环境的创设。如在主题墙上陈列民间建筑、田野生活、民俗演出等图片,通过折、剪、画、粘等展示南通音乐文化。区域里可以摆放南通的民间工艺、民间乐器、民俗道具等,引导儿童操作体验。
随着家长对子女审美教育、性格培养重视程度的加深,音乐教育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开始得到教师和家长更多的关注。尽管参加学前教育的幼儿年龄较小,看似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无需掌握过多的音乐知识,但实际上学前音乐教学的目的并非是让幼儿学到更多的音乐知识,而是让幼儿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提高审美能力,养成良好的性格。因此,这就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够通过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使音乐较大地达到促进幼儿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健康发展的目的。
音乐审美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
1.音乐审美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众所周知,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健康的身体、高度的理性、丰富的情感、感受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等。在学校的音乐审美教育中,学生是接受主体,他们能够认识到音乐审美对人整体素质提高的重要性,所以会由此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而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通过对高雅音乐、流行音乐等多种不同形式音乐的欣赏,来逐步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并在未来的学前音乐教育中引导幼儿形成良好性格,提高音乐审美能力。2.音乐审美为学生音乐教育水平提升创造条件。学前音乐教育主要包括歌唱、欣赏和韵律活动等,这些活动可以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展现出来,如音乐欣赏可与戏剧表演、绘画等活动结合。多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前专业学生的音乐教育水平,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师资的音乐审美能力。在音乐的陪伴和教师的引导中,让学前幼儿逐渐学会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使他们在接受学前教育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审美心理体验。3.音乐审美为学生完成学前音乐教学目标保驾护航。我国学前音乐教育多以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的音乐教学思想为指导,注重音乐教育与学前幼儿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之间的联系。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仅仅掌握了音乐活动技巧、专业术语等,就会使其面临知识面窄、音乐教育目标意识差等情况,最终无法开展因材施教的教育活动,甚至抑制学前幼儿的音乐审美能力发挥。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通过音乐教育提高自身音乐审美能力,从而顺利地完成学前音乐教学目标,培养学前幼儿的音乐兴趣及音乐审美能力,使学生通过感知音乐、体验情感获得审美情趣。
学前教育音乐教学现状
1.课程设置与不断变化的学前教育要求脱轨。从当前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情况来看,依然过于重视音乐理论知识及技能的教学,而忽视了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以及音乐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的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课程设置,表现出明显地与不断变化的学前教育要求脱轨的现象,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对音乐的审美能力,知识结构单一,这就导致学生在以后的实际教学中无法发挥其才能,也不能满足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更不利于音乐教学目标在学前幼儿培养中的实现。2.学生对音乐教育的认识缺乏深度。音乐不同于其他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音乐教育更侧重于将音乐定位为一门充满着智慧和灵性的艺术学科。但是,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音乐素质参差不齐,很多学生甚至不重视音乐教学,对音乐教育的认识缺乏深度,完全忽略了音乐审美对于学前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这就使得他们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所投入的精力也相对较少,十分不利于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有效开展。3.教材的运用和把握与学生学习实际不相符。在我国,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开展的时间相对较短,还未编制出完整的、专门的音乐教材。所以,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教材选择与课程设置之间存在着混淆现象,在教材难易程度的把握上存在一些问题,出现明显不符合学生学习实际的情况。这样,就会直接影响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未来的学前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影响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策略
结合上述关于音乐审美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价值分析,以及学前教育音乐教学现状,本文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1.创设基于音乐审美的课堂氛围。良好的课堂氛围是保障音乐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于此,教师应通过优秀的示范演奏或演唱为学生展示作品,让学生感受到美好的听觉审美体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将重点放在学生音乐兴趣和审美情感的培养上,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审美动机。此外,教师还应为学生提供“被欣赏”的机会,让学生在唱、奏等表演中被别人欣赏,从而进一步提升其强烈的音乐审美渴望,并将这种激情带到他们未来的学前教育工作中去。2.突出课程的整合性。学前幼儿的内心里住着一个混沌的、未分化的世界,对于他们来讲,完整的综合性审美体验非常重要。音乐教育应从幼儿感知和表达特点着手,顺应其自然成长的过程。针对于当前学前教育音乐教学课程设置与实际需求脱节的情况,本文认为应从课程横向与纵向整合性两方面完善课程设计。一是加强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课程的纵向整合。通过掌握不同音乐的风格特点及其蕴含的文化深意,如作曲家、作品背景、文化思想、艺术特征、风格流派等内容,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去认识音乐,从而实现音乐教育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及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二是加强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课程的横向整合。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可将音乐与美术、舞蹈、语言等课程进行有机结合,通过不同艺术形式间的内在联系强化学生的音乐审美。3.教材选择符合学生实际需求。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材应符合实用性、适用性、趣味性特征,难易适中。针对于当前学前教育音乐教学教材不完善的情况,可结合学生实际需求及学前幼儿教育需求,经过骨干教师的仔细钻研设计一套有针对性的教材,并以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审美能力为主要目标。同时,教材的编制与选择还应注意适应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效率。例如,钢琴教材可打破原有的钢琴演奏基础和即兴伴奏相互脱离的情况,通过一条以伴奏为主线的教材编写思路,将二者有机融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先从简单易学的儿歌伴奏弹起,逐步增加难度,最终让学生在由易到难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其综合的音乐审美能力。4.建立过程性评价体系。教学评价是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督促学生努力学习的重要手段。因此,本文认为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还应建立完善的过程性评价体系,具体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区分音乐课程必修课与选修课考核标准。必修课需依据多数学生的学习水平设计考核内容,应包括规范正确的演唱、演奏方法等内容;选修课需根据课程目标等更加客观地考核学生音乐技能,属于能力水平提升性质的考核。同时,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在考核过程中都应注意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并作为重要参考点写入考评内容。第二,通过音乐会、歌唱比赛等多种形式进行阶段性考核。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被检验,也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提高他们主动学习音乐,并融于音乐,真正体会音乐审美的机会。第三,鼓励学生多参加校外艺术实践活动,提高音乐表演实践能力,并将其作为阶段性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入到学生的总成绩中。如参与校内外音乐类比赛,根据比赛取得的成绩,记入阶段性考核的总成绩中。这样,有利于他们在未来的学前教育工作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音乐教学能力,通过他们自身的影响,让学前幼儿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
综上所述,基于音乐审美的学前教育音乐教学改革,重点在于通过音乐教学提高学生对音乐美的领悟能力,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学前教育教师,通过音乐教学启发学前幼儿审美,培养幼儿良好性格。因此,未来的学前教育音乐教学应抛弃陈旧的教学观念,不断创新,创设基于音乐审美的课堂氛围,选择与学生实际需求相符合的教材,突出音乐课程的整合性,建立过程性评价体系,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其音乐教学水平,保障其真正实现学前教育音乐教学目标。
作者:吴玫 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晖楠:《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现状与改革对策》,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4。
二、目前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及对策
正是因为有了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的政策利好刺激,近两年学前教育事业有了跨越式、爆发式的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大量各级学校开设学前教育专业,加快提高培养速度和规模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但是,任何一个学科领域的人才培养,都需要几个完整的包括计划、实施、反思、调整、提高、完善等教育环节的发展周期,以努力适应社会市场对人才规格的变化需求,才能获得一个较为成熟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所以,在大而快的发展形势下,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上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学前教育专业以及学前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对音乐素养教育未给与高度重视。大多学校的学前专业非常注重基本文化理论课程,特别是初中起点专科,在课程设置上为了体现全科教育,只注重了文化理论厚重扎实,语数英理化史地生政各学科齐全,三学六法必修,却忽略了幼儿教师最为需要的音体美课程,而其中的音乐课程再分散到键盘、器乐、声乐、合唱等门类中,每周学生只有三十几个课时,音乐素养类的乐理视练和声欣赏教育教学时间少到什么程度就可想而知了。因此,一定要在教育思想上重视综合素质培养,更加注重教师教育技能教育,首先加强音乐素养教学,必须进行课程体系调整,在教学时数上对音乐素养课程予以保证,并引导教育学生在音乐素养学习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音乐素养课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所有艺术类包括语言类技能的必须基础,其在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中技能学习和人文素养提高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视。
二、儿童动画音乐在学前教育音乐基础课中的实施方案
学前教育音乐基础课培养的是学生具有综合音乐技能并能灵活运用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琴法、声乐、舞蹈、乐理、视唱练耳等课程的整合是必要的,儿童动画音乐则扮演“主线”的作用,将这些课程串联在一起,形成完整统一的音乐基础课课程体系,达到培养综合性应用人才的目的。下面以《海绵宝宝》主题曲为例进行讲解:第一步:基础理论知识。
1.视唱:看着谱子,跟着《海绵宝宝》动画片片头曲进行演唱。
2.节奏训练:“三连音”练习,主要采用唱节奏、拍节拍的方式。《海绵宝宝》主题曲以“三连音”为基本节奏,以这首乐曲为例,使学生掌握“三连音”的节奏型,并且通过音乐实例的学习,即使日后忘记“三连音”的节奏,只要哼起《海绵宝宝》就会记起“三连音”。第二步:琴法学习。
1.识谱:由于学生通过基础理论知识环节的学习,对这首乐曲已经产生较深的印象,识谱任务可以轻松完成。
2.演奏练习:旋律此时已经非常熟悉,在演奏时比较容易,左手伴奏都是半分解和弦,演奏难度也不大(见谱例1)。但在左手练习时应注意这种伴奏类型的使用效果,为即兴伴奏积累素材。谱例1:
3.风格把握:在演奏时联想《海绵宝宝》动画的形象、情节,聆听自己的演奏,检查是否符合动画要求的情绪、速度等。第三步:声乐学习。
1.运用正确的演唱方法演唱这首乐曲。
2.自弹自唱:结合琴法学习内容,一边弹奏一边演唱这首乐曲。第四步:舞蹈学习。首先观看《海绵宝宝》动画,结合动画印象,使用老师教授的舞蹈基本动作,感受音乐情绪,分小组编排适合学前儿童学习的舞蹈。舞蹈动作要求简单、易学,能够形象地表达音乐思想。第五步:展演。展演内容有课程展演、音乐故事展演、游戏展演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均根据幼儿园教学形式设定的。课程展演即学生设计安排一节课,例如《海绵宝宝》唱歌课等,由3名同学扮演老师,其余同学扮演幼儿园小朋友,进行时间为10分钟的课程示范。音乐故事展演则由全班同学组成,编写一个关于海绵宝宝的故事,手工制作海绵宝宝头饰、场景布置等,在故事展演中将所学的琴法、声乐、舞蹈穿去。游戏展演是由学生自由分组,每个组根据《海绵宝宝》的主题曲设计一个适合学前儿童玩耍的游戏。这三个展演活动可由学生自行选择,教师根据学生表现进行点评。上述五步按顺序依次进行,每一步都为下一步打下基础,第五步实为上述四步的综合展示,不仅通过展演考查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的掌握,还提高了学生想象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海绵宝宝》仅是一个范例,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其他一些动画音乐作为教学内容。例如初学时可选用《西游记》(动画版)的片尾曲《白龙马》等;练习附点八分音符加一个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可以选用《哆啦A梦》主题曲《叮当猫之歌》、《喜羊羊与灰太狼》主题曲《别看我只是一只羊》等;练习切分音节奏,可选用《熊出没》主题曲《我还有点小糊涂》、《大头儿子小头爸爸》主题曲等;练习乐感或演唱表现力可选用《芭比娃娃之真假公主》插曲Free、《名侦探柯南》插曲——小艾篇等。
一、当前高校音乐理论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传统音乐文化主体意识的失落。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港台及西方商业性、娱乐性低俗流行音乐占据我国社会音乐生活的主导地位,社会主义民族化的主旋律几乎被淹没。音乐教师难以驾驭音乐课堂教学,全国统编音乐教材实施阻力较大,高校不少学生对流行歌曲、摇滚乐十分迷恋,对严肃高雅音乐(包括民族音乐)缺乏认同。在高校里,我们相当一部分专业音乐教师用西方音乐理论和评价标准来讨论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本民族的音乐价值缺乏正确的估价,对中国文化缺乏应有的尊重,造成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主体意识的失落。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渗透在思想、文化、艺术、道德各方面的生活中,通过积累、沉淀、世代相传,形成民族风俗习惯和民族精神。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它不仅有娱乐功能,更有其教育、认识和审美功能。
2.音乐理论课与实践的结合问题。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学习任何音乐理论,都不能离开音乐的实际音响,都应与音乐的感性体验相联系,在感受音乐实际音响的过程中加深对音乐理论诸问题的认识。而目前高校的音乐理论课教学中,理论与实际音乐音响缺少必要的结合与联系,枯燥单调的“纯”理论课失去了音乐鲜活的感性特征,因此,学生们对音乐理论课的学习缺乏兴趣,出现了“重技轻理”的现象。
3.音乐理论课教学的广度与深度的问题。目前高校音乐理论课的教学是短视的并带有功利性色彩,教学中不注重知识的广度与理论深度,这在教学双方都有所表现。教师沿用多年的老教材照本宣科,不能把音乐理论诸多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教材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进行讲授,使授课没有新鲜感;学生对音乐理论课的学习也不求甚解,平时不努力,考试临时抱佛脚,只要成绩及格就行,更谈不上针对某一音乐理论问题自觉地查阅相关的图书资料,以求甚解,课堂内外不能形成较浓厚的学术氛围。
4.教学手段和设施设备落后陈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引进现代化教学手段高校音乐理论课教学势在必行。目前多数院校的音乐理论课教学仍在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上没有变化,多年一贯制。
二、高校音乐理论教学的探索性意见
(一)在教学指导思想上
1.在教学指导思想上主要在创建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师范音乐教育体系势在必行,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文明古国、礼乐之邦。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在世界上也是唯一的从远古不间断传承下来的音乐文化,我们应当珍惜、发扬光大。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1990年元月在全国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的讲话《繁荣文艺必须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中指出“在当前国际和国内形势下,弘扬民族文化不仅直接关系到文化的兴衰,而且在政治上具有重要意义。弘扬民族文化是振兴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发扬爱国主义精神,顶住一切外国压力的一个重要条件。为了实现祖国的统一,弘扬民族文化又是沟通海峡两岸的桥梁,是加深海内外炎黄子孙的相互了解,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力量”。
2.加强音乐理论教学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两个方面来探索。音乐理论课的教学通过这种与其它音乐专业课的横向联系,能够把音乐理论与音乐实践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全面促进与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文化素养。其次,要加强音乐理论课教学与哲学、史学及社会学等学科的横向联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为指导,运用哲学和方法论去研究音乐理论及一切音乐现象,才能把握客观音乐现象的真正脉搏。要正确认识音乐理论问题,学会运用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非常必要的。史学是以人类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研究历史最基本的前提是实事求是精神,即以史料为客观依据,以科学的态度来研究历史。音乐发展到今天,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音乐理论课教学中涉及到的一切音乐现象,都是特定社会历史时期的精神产物,音乐也有着社会性与历史性特征。在音乐理论课的教学中,要以历史的眼光看待音乐发展史上的诸多理论问题,对音乐家及其音乐作品的评价应持客观公正的态度,这一点在音乐史论课的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社会学是探讨社会现象、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等一系列相关问题,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及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音乐也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作品的产生、传播到被社会所接受的过程,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与当时的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就是说,任何音乐现象都是社会历史现象,因此,运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去对待和研究音乐理论诸问题,这也是搞好音乐理论课教学的科学方法之一。
(二)在教学方法上
1.提高音乐理论基础课的文化品位。纯音乐理论对于音乐基础较差(不识五线谱,甚至也不识简谱)的学生来说,很难产生学习的兴趣,相反,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这就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俗话说:“兴趣是比责任感更好的老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变痛苦教学为愉快教学,我们在讲述枯燥无味的概念的同时,最好能加进一些中外音乐史中的趣味性故事;中西乐理的对比;舞蹈音乐的特征和实例等内容,以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提高了该课的文化品位和课程的含金量。
2.简明扼要,深人浅出。在讲述每一个概念时,应尽可能的简明扼要,深人浅出,避免繁琐。比如学生演唱音不准,归根到底是音程的关系不对,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在理论上搞清有关音程的基本概念,能识别和构成各种音程及其转位,判断它们的协和程度。
3.理论联系实际。学习理论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学习音乐基础理论的目的也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重视理论的同时,大力加强视唱、练耳(听觉训练)、记谱等方面能力的训练。通过视唱练耳的训练,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音高和节奏的听辨能力、音乐的记忆能力、音乐的审美能力;积累和丰富音乐词汇。它对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将会起到难以估量的作用。
4.选用合理的教材。选用合理的教材是在有限的课时内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前提。
建国初期,我国音乐院校使用的教材基本上都是前苏联的教材。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对我国的音乐教育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这些教材选用的音乐都是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音乐,不可能表达我国传统音乐的音感特征。学生在听觉上积累了大量的外国音乐语汇,而对本民族的音乐语言反而感到生疏,进而认为土气、低级,产生妄自菲薄的思想。为了弥补不足,我国从事视唱练耳教学的教师陆续编写了一些视唱教材,如上海音乐学院视唱练耳教研组编的《视唱教程》、《多声部视唱教材》(上海文艺出版社,1960年)、《单声部视唱教程》(上、下)、(二声部视唱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年)、许敬行、孙虹编著的(视唱练耳》(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等,这些教材并不完全排斥外国音乐,而是以中国民歌和中国乐曲为主,它们对培养学生熟悉本民族的音乐作出了可贵的贡献,为如何编写有中国特色的视唱练耳教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三、高师音乐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构想
师范音乐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对充分认识音乐理论课在整个音乐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有重要意义,需要积极探索音乐理论课的教学规律,加强音乐理论教学与其它音乐专业课的联系,做到互相促进,全面提高,在教学中应加强音乐理论教学与哲学、史学与社会学的横向联系,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指导高师音乐理论课的教学,要进一步丰富音乐理论课的教学手段,不断增加教学设施设备的科技含量,及时改进音乐理论课的教学方法,让音乐理论课在整个音乐专业的教学中发挥更大作用。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呈三足鼎立之势,一是政治、外语、体育等公共课;二是教育理论课;三是专业技能及专业理论基础课。这种体系性的引人使中国专业音乐与师范音乐教育逐步走向系统化、规范化。培养了大批的各方面的音乐优秀人才,提高了全民族的音乐水平,促进了中西方音乐文化的交流,推动了中国音乐创作、表演和教育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这种体系的全面引人,从客观上确立了“欧洲音乐中心论”的地位,阻碍了中国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弘扬和发展。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以下是笔者关于教学改革的构想:
1.音乐教改应在思想、课程、内容、教法上突出师范性和民族性,尤其应以理论课程设置、教材教学内容民族化为突破口。四大件应着重讲授原则与方法,强调举一反三、融汇贯通,而不是用西方的思维模式来指导我们的创作师范生学习。四大件主要目的是为将来从教适应工作、自学提高、进一步深造、增强分析作品能力、接触认识中外经典作品并具备初步的编创能力,打好基础。换言之师范生学习四大件和其他音乐理论不是为了当作曲家,而是为了当好各级各类学校普通音乐教师和部分专业课分科教学的教师。
2.音乐理论课教改应该精减科目、浓缩内容,扩大知识复盖面、减少重复,并要强调各课程间的渗透贯通,增加应用性内容与基础性训练,这是教改的出发点和指导思想。课程内容的调整,首先应着手教材体系的民族化,以我为主,增强民族传统音乐主体意识,逐步过渡到建立独立的民族课程和教材体系:(1)和声学—教改的方向是删减内容、改革教法、中西并重、训练多样。(2)复调音乐—师范专科大多不开此课,本科在高年级以必修或选修的性质开设。(3)曲式与作品分析—从曲式人手对作品全面剖析,分析作品应成为本课的主体内容中西兼顾,不可偏颇,理论结合实际,并尽可能的做到乐谱、音响对照、视听同步、理性思索与感情体验合一,这应是本课的特色和教改出发点。这门课还应与音乐文献欣赏、音乐人文历史知识、和声风格分析渗透教学,不应只限于音乐材料组合发展、曲式框架的纯理性分析。
3.师资队伍与其他改革是为了发展,发展要落实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在技能课如声乐、钢琴、中外乐器选修、视唱练耳等教学中实行分级达标管理方案,参考中国音协器乐考级办法,定出各技能课各期各级达标练习曲、乐曲、歌曲曲目的选择也要充分考虑民族性特点。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对孩子的综合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视,比如说在小学里就开始音乐教育以及英语教育等等,都是对孩子综合素质关注的表现。现目前我国的小学音乐教育还是取得了一定的发展的,虽说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就目前的小学音乐教育而言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是不够成熟的,依旧有一些问题存在于其中,比如说教学过多的重视了教学的形式,并没有实际的关注到音乐教育的实质所在到底是什么,如若继续这样进行小学音乐教育,要想取得发展就显得非常的困难了。因此,就这些问题,笔者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希望能够对改善现在的小学音乐教育形式有所帮助。
一、小学音乐教育所处地位
我国现在的教育强调的就是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提高,而小学又是一个孩子开始学习生涯的一个重要起点,因此在孩子小学时期进行各方面的综合素质的教育就显得更加的重要了。自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至今,进行小学教育内容的重点就是对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小学开展美誉教育中的重点内容就是小学音乐教育,俗话说音乐能够陶冶一个人的情操,更何况是孩子,音乐教育对孩子的感受力以及表现力这两个方面的裴炎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孩子相比较大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时间要短得多,对新事物的好奇度更是要比大人更为强烈,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更是大人所不能急及的。对小学生进行音乐教育在健全孩子人格的同时还能够积极的推动小学生形成非常活跃、正向的思维形式。现目前社会上对小学进行学生音乐教育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因此小学音乐教育才能够取得一定的进步,这与社会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因此这样,加强小学生的音乐教育史现代小学教育的重点内容已是不争的事实,小学音乐教育具有非常良好的现实意义。
二、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及问题
1.小学课程不重视音乐课
现在的小学教育课程设计中,相比较音乐课而言,对语文、数学等课程的重视度要强烈许多,不是说要重视音乐教育就忽视素质教育,这样也就失去了开展音乐教育的意义,现在教育强调的就是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除了音乐,还有很多的课程都包含在综合素质教育这个大家庭中,其中就有语文、数学等。既然音乐教育也是小学综合素质教育中的一部分,就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如若是学校的领导都不重视孩子的音乐教育又如何要求孩子的家长来重视孩子的音乐教育呢。
2.音乐课程教育内容单一
一味的跟着老师欣赏以及唱一些经典的、有名的歌曲,因为形式的单一,孩子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又是非常重的,这样的结果就会导致孩子容易失去上音乐课的兴趣,孩子失去了上课的兴趣,那么何谈教学课程的效率。虽说学习音乐,学生要学习以及欣赏好的音乐是必修课,但是如果老师只知道做这一点的话就没有了教学音乐的意义了。孩子心智并没有发育完全,只教他们欣赏学习经典,就会阻碍他们对作品进行理解以及对他们以后接触音乐也有着一定的不良影响。
3.音乐教学对实践的欠缺
小学学校并没有深刻的认识到音乐教育对孩子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因此这样就没有足够的经费来对小学音乐教育硬件设施进行增添以及完善,显得较为吝啬。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乏能够满足要求的硬件设施,就算老师具有足够的音乐专业知识也是无能为力的,这样就对音乐教学的开展造成了实质性的影响。中国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的教育模式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也许在开展会议讨论改革教育模式的时候会说要积极开展学生素质教育,但是一旦回到学校开展教育时,依旧进行的是应试教育模式,在中国的高考依旧是世界上相对公平的升学模式,因此为了升学率学校就完全忽略了音乐教育对学生在教育过程中重要的促进以及辅助作用。因为如此,音乐教育在小学中的开展显得尤为的困难。
三、小学音乐教育问题改革措施
要想改革现有小学音乐教育理念,就得把音乐教育改革理念深入到学校管理层中去,使得领导者一定要明白进行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是什么,懂得素质教育才是以后中国教育发展的方向,搞好了学生素质教育才能够提供一个完整的平台给学校实施开展音乐教育。
除了要把小学音乐教育理念深入到教育模式中去,还要对进行音乐教育的老师进行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以及提高,只有在学校对音乐老师的个人素质进行提高为前提,把新型的音乐教育理念引入到学校的音乐教育中去。才有可能能够引进大量的热爱音乐的音乐人才加入到学校音乐教育师资队伍中来,进而就使得小学生音乐教育的发展发生潜移默化的根本上的改变,进而跟上时代的脚步,提高素质教育。
虽说在中国现在应试教育还占主导地位,但是不久的将来还是会是应试教育的。因此一定要重视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不得随意的开展小学音乐教育,合理的音乐教育目标对小学生能力培养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一定得制定一定得音乐教育目标在小学阶段的音乐教育模式中,应该以学习音乐作品为基础制定小学音乐教育的教育目标,小学教育相比中学教育要轻松许多,因此是开展音乐教育的重点时期。在还得学习各种各项的音乐基础的知识以及专业技能。
老师不要只重视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要重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能够对他们对音乐知识的吸收起到促进的作用,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让他们主宰课堂也是一门学问。除了上述的措施,还有一点就是对素质教育教育政策的贯彻以及落实,加强音乐教育硬件设施投入,让老师有兴趣在此环境中进行教学,这样才有可能使得小学音乐教育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峰时期。
参考文献:
[1]陈小军.小学音乐教育问题与对策[J].网络财富,2009-11-08
[2]张晓楠.浅析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开展现状与对策[J].黄河之声,2013-01-08
中国传统音乐是指具有一定流传时间的、不属于当代音乐家创作的音乐。在我国学术界,通常把清代以前即已形成的音乐或以后所发生的具有传统音乐形态的音乐,划归于传统音乐的范畴。其中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流传至今的古代作品,也包括当代中国人民用本民族固有形式创作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作品。可以说,中国传统音乐在它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无论从律制、音阶、宫调、音乐形态特征、文化传统到民族思维方式,均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规律和特点。、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是东方文化的集中表现之一,有着独特的价值系统和思维方式,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块瑰宝。传承和保护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可以开阔文化视野,了解与把握传统音乐文化的精神与特质,加强的历史责任感。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传统音乐学习与交流中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传统音乐学习与交流存在的问题
1.1人类思维网状结构与传统教材组织上的线性有序特征之间的矛盾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证明,人类的思维记忆具有联想特征,在阅读或思考问题时经常从一个概念或主题经过联想转移到另一个相关的概念或主题,是一种非线性的、纵横交织的网状结构。目前国内出版的所有中国传统音乐教材,在学习内容组织上均体现出线性、有序的特征。在这种线性的内容组织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者对知识的摄取难免被动、程式化,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其联想思维能力的发展。
1.2文本资料过多、识记理论复杂趣味性少与学习兴趣之间的矛盾
国内传统音乐学习与交流多年来一直存在着纯文本资料过多、各民族传统音乐独立单处、针对性研究、形成不了一条主线的缺憾,这是专家根据自身研究方向进行的单一民族传统音乐的研究造成的。
1.3手段陈旧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繁重的学习与交流内容
中国传统音乐的学习与交流一般都以专家口头传授为主,加入一些视听资料,无法及时地展现知识信息,专家的讲授受到限制,授课的视听效果不能做到步调一致,讲授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地反馈给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者。如中国传统音乐讲授、中需要介绍到各个时期大量的谱例,传统的讲授方法只能通过专家的板书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者观看,然后做谱面上的分析,或者利用钢琴即兴演奏,动作示范只能是局部的,学习者很难把动、静有机地结合起来,毕竟钢琴的音色是单一的,表达音乐风格的准确性不能尽如人意。
2多媒体技术对传统音乐学习与交流的积极作用
2.1多媒体技术可以扩展和放大信息空间
用多媒体技术处理的信息可以呈现出多样化和多维化,使那些抽象难懂,用语言不易表达的内容变得生动具体一目了然。多媒体课件利用“超文本”和“超媒体”技术按照人脑的联想思维方式在课件中重新组织编排讲授信息,将讲授内容整合为一种非线性的网状结构,专家在授课时就可根据讲授思路在不同章节之间、章节内容知识点之间灵活“跳转”,及时获取课件上的相关信息来辅助讲授。
2.2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缩短了学习者将信息转变为知识的过程.
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散发式的非线性的思维方式。多媒体的信息组织方式正符合中国传统音乐讲授的需要,它可以实现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非线性的信息传输与交流,帮助学习者建立思维、改善思维、减少思维过程中的弯路,较快的接近学习目标;多媒体的引入还能把声音和谱例完美结合,实现音色和风格的统一,完成音乐风格的具象化,使学习者能够身临其境。
2.3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营造一个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符合时代要求
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广泛应用为我们传统的外国音乐讲授手段和方法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这是中国传统音乐讲授过程别重要的,学习者的认知当然需要从别的教材、工具书中汲取一些专业信息作为补充,但是如果我们利用多媒体讲授手段的信息集成优势,则会大大扩展原有的讲授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