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科学与工程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5 11:30:5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管理科学与工程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管理科学与工程论文

篇1

二、对工程管理学科的发展的分析

(一)工程管理学科教育发展的主线

1、学校教育。达瓦•纽曼教授曾说过,社会在发展中主要面临的问题非常多,如果仅需要社会科学或者工科,是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从本质上而言,在工程管理教育出现在高校之后,世界各个地区的大学先后对工程管理学科进行设立。

2、培训。现如今,校外培训是当前最为主要的教育方式,它是集现代教育与终身教育为一体的教育模式,当工程师离开学校踏入社会之后,单位没有办法对工程师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行了解,并且企业在发展中没有特定的管理场所对员工进行培训与教育。在这种发展模式下,各类培训机构出现。

(二)在工程管理学科中所存在的问题

在工程管理学科教育中,其存在的问题非常多,比如像工程管理学科的本质是什么,工程管理学科的教育方法如何,工程管理学科的侧重点是什么,工程管理学科教育中如何形成统一、协调。问题一需求是工程管理教育中的主要内容,在国外诸多教授的研究中,可以得知,需求主要是指市场需求与城府研究需求,是根据相关需求所制定的,每一位教授在进行研究中都认为需求的原则不会发生改变,并且问题的本质藏于深层次之中,其教育的发展速度远远追不上需求的发展变化。问题二工程管理学科教育四平台:法律平台:工程发生当地或关联地的风俗习惯、法律法规。经济平台:主要包括了经济学、工程经济学、会计学、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公司理财以及保险等。管理平台:主要包括了管理学、市场学、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合同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组织行为学以及运筹学等。技术平台:主要是指在某一个专业范围内工程师所具有的基础结构,这个专业领域的范围比较大们可以是电力,也可以是化工。问题三在我国这个问题极为突出。大学各相关专业课程间的课时安排比例不尽合理,文科类课程课时较多,而专业课课时比例则偏低。在我国各大高校之中,周学时数与年学实数相较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的差异,很多学生在学习中忙则应付考试这,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使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

篇2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0-01

管理科学是研究管理过程中的带有普遍性的客观规律的科学。我国对管理科学的广义范畴上的理解不同于国外管理科学的狭义范畴,国外的管理科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科学管理、行为科学、管理丛林三个阶段;我国的管理科学发展同样也经历三个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前的仿苏模式,1977-1995年发展重建和现在的繁荣创新三个阶段。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管理科学进入科学管理和管理丛林阶段的时间晚于西方国家,而且二者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有很大的差异。

一、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现状特征

进入21世纪财富和经济价值的创造都依赖于信息、金融资本、智能和观念,使经济社会跨进了信息与知识经济时代。新世纪的到来,迫切的需要对适应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特点的新型管理科学的探讨和研究。管理科学与工程主要是指通过吸收、改造、转换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为管理科学的其他两个领域提供基本技术、基本方法和基本手段。

1.国外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现状特征

本文首先选用了60种有代表性的国外期刊,然后利用关键词检索的方法总结了在这十年的时间里被SCI和SSCI收录的全部论文。从研究总量上来看,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决策与对策理论、组织理论、运筹与管理;次之的是信息技术与管理、管理系统工程、评估技术、复杂性研究和一般的管理理论。而关于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工业工程、预测技术等发面夫人论文相对来说要少很多。这主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外管理科学的研究重点是运用运筹学和系统工程等数量分析方法来提高管理的效率和决策的精确度,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而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并没有得到新学科的支持,所以其研究力量相对来说就会减弱。纵观历史的发展变化,所有领域的论文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根据历史的发展趋势来看,运筹与管理、信息技术和管理将会保持继续上升的发展态势,得到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

2.我国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现状特征

这篇文章通过关键词检索,对在这十年里被中国期刊网收录的44种期刊论文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我国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中研究数量最多的内容是信息技术与管理和管理系统工程,然后是评估技术、预测技术和运筹与管理。而管理科学与管理思想史和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的数量只有不足20篇,不能发展成主流思想。这主要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影响和国家对信息化战略的高度重视,从历史的纵向发展变化规律来看,信息技术与管理、管理系统工程、评估技术和预测技术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在近几年的发展变化中,管理系统工程、组织理论和预测技术保持持续稳定的上升趋势,由此可以预见出未来的几年中,他们将会成为研究的主要领域。此外,受政府政策和资助环境的影响,不同领域的论文数量增长波动大,落差也大,不利于学科的健康发展。

二、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热点问题比较

“研究热点”是反映在某一个时间范围内,学术界对一些特定问题的关注程度。可以用在某一个领域内的情况和关键词出现的频率来说明对某一个理论研究的重视程度。热点问题是随着社会实践的需要和理论研究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的。研究热点问题和研究的主流领域是相通的,也就是说一个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必然会引起该领域的专家学者的关注,必然推动了这一领域成为研究的主流领域。

1.国外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热点问题

对于一个问题的广泛关注,必然会引起这个问题所属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们高度重视和研究,也必然会使这个领域快速发展成为主流领域。通过对国外在这十来年收录的论文的研究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国外研究的热点问题主要是一般管理领域的知识管理问题、管理系统的哲学属性研究、和团队管理及信息管理的方法论。

2.我国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热点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程度的不断加深,现代科学管理理论在我国的管理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受到理论界与决策接的高度重视。根据这十年收录的重要的论文研究成果,我们得出结论是在一般管理理论领域中,我国研究的热点问题是人本管理理论、管理模式的研究、知识管理的初步理论和基于知识的管理激励。其次是运筹与管理领域的动态规划、线性规划、生产系统库存优化理论和各种限制条件下的排队系统。

3.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差异比较分析

根据这篇文章对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各个领域的分析,可以发现国内外在研究内容、发展趋势和热点问题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别。国内外共同的研究领域主要是运筹与管理、管理系统工程、组织行为和组织理念、评价理论与技术,这些也将是未来几年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而一些在国外进行的复杂性研究、决策理论与技术等领域,在我国并没有发展起来。但是受国外研究的影响,我国也将这两个领域的研究作为热点研究对象。

三、结语

进入21世纪以后,信息技术和知识资本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扩大了管理学科的研究内容,促进了改革方式的变革。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理论研究的进步,诞生了很多新的领域,旧的领域逐渐被淘汰。而且国内外的管理科学研究的热门话题也不断变化更新。每一次新的研究都会促进管理学科与工程的进一步完善和创新,为今后的研究工作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邹树梁.张彩平.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复合型培养模式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0(05).

[2]许春燕,张亚丽.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论文选题方向与研究趋势分析[J].科学时代,2010(12).

篇3

根据不同时期的对外政策和社会发展特点,我国的管理科学与工程曾经出现过几个不同的阶段,包括建国初的计划管理阶段、之后的重建管理阶段以及当今的管理科学繁荣发展阶段。每个时期内都有学者通过各种不同的方法对当下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过分析,比较普遍的方法是借鉴权威期刊和论文中的数据,通过对收集到的关键词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热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带来了变化,也为其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要进一步完善管理科学与工程工作,将挑战变为机遇,就必须对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热点进行全方面详细的研究,对其发展趋势做预测,做到时刻掌握有效信息,促进管理科学与工程行业的全面发展。

1 以往的数据研究与文献分析

回顾以往的相关文献我们不难发现,对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热点分析的文献综合起来大致都离不开两个内容:对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热点的对比研究分析和国内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热点分析。就前者来说,以张玲玲为例等学者采用关键词作为数据的收集分类方式,在数据库中搜索关键词后将相关论文归类到一起,对于那些文中出现不止一个关键词的文献,则将其分类到不同的学科领域中去。最后再加权平均论文的增长速度,用最终数据来得出该时期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热点,并对国内外热点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国内外差异形成的原因与差异表现所在。同样研究国内外热点比较的还有李群霞等,他依据文章关键词的检索量,以论文总量和论文增长速度两个因素作为基准总结出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热点;后者的代表人物有缪园等,他以管理科学与工程科学代码为基础,收集获得国家自然科学资助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科学项目的统计数据,建造评价模型,对国内管理科学与工程热点进行非线性评价,最终得出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热点,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分析。

2 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热点数据的研究方法

2.1 共词分析法与矩阵的构建。共词的含义就是共同出现的词语,共词分析法主要是对同时出现在不同文献中的各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专业性词汇进行分析统计,通过对共词出现频率的分析,研究各学科之间内在的联系和交叉特征,展现学科内在的结构和组成脉络。使用这种方法时要注意,文章的关键词必须是能概括出文章中心内容和整体思想的浓缩词,这时如果两篇文章之中包含多个相同的关键词即“共词”,那么就可以说这两篇文章在研究的主题和内容方面有相通之处。对所有的关键词进行统计之后,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的高频关键词就会出现。而靠简单的排列方式远不能准确分析出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热点,这时,要构建共词矩阵和相异矩阵,通过直观的矩阵来反映关键词之间的关系。在矩阵的基础上对关键词进行多元统计,有共同关键词的文章数量越多,其共词之间的“距离”也就越小,在此基础上采用聚类分析,就能够清晰的显示出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热点与发展趋势。

2.2 绘制战略坐标图。战略坐标图是由二维坐标演化而来的一种直观表示因素之间内在联系表现形式,最早由Law等人提出。在战略坐标图上,同样分为X轴(向心度)和Y轴(密度),代表不同的主题要素。向心度表示一个因素与其他多因素相互联系的程度高低,密度表示各因素之间内在联系的强度高低,一般情况下,密度与向心度的计算都是采用取平均值的方法。

3 分析研究结果并得出结论

3.1 聚类分析法。聚类分析顾名思义,就是将具有相同特征的事物或者同类事物划分到一类中再进行分析,这种方法是根据“变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的思想演变形成的。在同一批任务变量中找出统计量来测量任务变量之间的相似程度,并根据统计量依据相似程度的不同将变量归为不同的类团,直至将所有变量归类完毕。在选定好关键词后,绘制高频关键词词频值的折线统计图以及聚类树状图,就可以直观得看出,近几年激励机制、委托和不对称信息关系强度居高不下,说明未来一段时间内这些内容仍旧会是研究的热点;而在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方法方面,层次分析法逐渐被冷落,车辆路径算法和蚁群算法逐渐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3.2 多维尺度分析法。通过对观测个体之间的距离进行准确的测定来发现个体之间存在的结构关系和数据联系,是多维尺度分析法的运行原理。多维尺度分析法旨在用二维或三维的空间距离形式表现出个体之间的关系,并根据相似度将个聚合为不同的类别,接近中心的个体则越接近核心。这时引用SPSS软件,将绘制好的矩阵导入并根据多维尺度分析功能对矩阵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直观效果图。通过效果图就可以看出每一个类别中的核心词语,距离核心较远的关键词则依旧不够成熟,无法成为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热点和发展趋势,而那些越接近核心的关键词则为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热点。

综上所述,通过采用共词分析法、共词矩阵与相异矩阵的构建以及战略坐标图的绘制等方法对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热点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近年来,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热点从以前的“信息技术”“知识管理”等词汇,转变为现在的“博弈”“激励机制”“委托”“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等多个新的关键词。除此之外,单靠关键词频数来判断热点仍旧存在单一性和局限性,对共词分析法进行改造和完善也是大家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张永安.管理科学学术规范体系构成的分析框架与应用性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08).

篇4

一、学科特点

管理科学与工程是应用工程科学、技术科学、数学、系统科学及社会科学知识,对人员、物资、设备、技术、能源和信息等组成的各种系统进行设计、评价、决策、改进、实施和控制的一门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在管理学中具有较为明显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征,具体表现如下:

l)学科交叉与知识融合。作为管理学里的基础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自其诞生就呈现出学科交叉与知识融合的特征,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建立、发展与完善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技术与方法,如现代数学的发展为研究复杂性管理问题提供了方法与理论基础,现代信息技术拓展了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研究领域,现代心理学为人因工程提供了研究手段。作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重要组成的工业工程专业,其学科交叉与知识融合的特征表现得十分明显,不仅利用自然科学知识和技术进行观察、实验、研究、设计,同时还需应用社会科学及经济管理知识。同样,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等专业,其学科的发展与科学研究也需要综合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与管理理论。

2)基础学科与领域的拓展性。管理科学与工程是管理学的理论基础,是管理学体系的基础学科,其研究方法主要是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工程方法的结合,其解决的问题是管理学的基本问题,其研究成果可为管理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与策略指导。同时,管理科学与工程本身的研究方法与技术以及其它领域尤其是工程科学领域的技术与方法的发展,使得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领域具有拓展性。例如,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并得到广泛应用,工业工程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数理统计、工程技术、运筹学、系统工程、现代心理学、信息技术等都在工业工程的研究问题中得到很好的综合应用,其研究领域也从制造业扩展到商业、运输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和政府部门。

3)理论研究与应用的结合。管理科学与工程是管理学门类的基础学科,为其它管理学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技术与方法。管理科学与工程也是为解决现实问题而诞生的,例如工业工程的目标是为了提高系统生产率与优化资源配置,对各种生产要素统筹分析、合理配置,促进系统协调有效的运行,追求系统整体优化。从以上特征可以看出,工业工程是一个工程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离开产业应用的纯方法或理论研究,是与这些特征不相容的。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专业则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来解决管理问题,通过建立信息系统来优化管理效率。而管理科学专业则是以数学、经济学及计算机应用为基础,去分析企业活动和社会经济活动,更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人才定位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各种培养模式的交叉和融合成为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复合型人才培养是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生教育的必然方向。其复合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管理科学与工程科学的复合。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而管理科学与工程就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融合了管理科学、经济科学和工程技术,在人才培养中注重培养学生对管理知识和工程技术的掌握,才能大道复合型人才培养目的。

2)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复合。管理能力是一项应用性、实践性、技能性等特点很明显的复合能力,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验与生产相结合、设计与操作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应用基本知识和方法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3)专业性、创新性和创业性复合。专业性是指管理科学与工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创新性是指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要求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业性是指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要求具备创业意识、开拓能力。

高校有责任加快培养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需要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复合型人才,满足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管理科学与工程的人才需求。

三、培养模式

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遵循高层次人才成长规律和社会需求,为研究生构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总体运行方式。课程体系设置、特色学科建设、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式、导师指导作用的发挥、形式多样的考核方式和提高培养质量的途径等内容构成一个完整的培养模式。复合型培养模式将有效整合这些要素,协调作用以实现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目标。

1)培养方案制订。培养方案指引着研究生培养的方向,因此一定要从学科的发展概况、优势和特色,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培养要求、课程设置、学位论文全过程管理进行科学整体规划,其中培养目标是指导方向,课程设置是主体框架,学位论文全过程管理是重点。在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中,应该明确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在培养能运用管理理论进行和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具有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方法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课程设置应体现理论性和应用性。核心课程包括管理学、经济学、运筹学等;主干课程因专业而有所差异,如工业工程专业可以设置人因工程、物流工程等课程;课程体系还应该包括方法论课程,如系统工程、决策方法和模型、预测方法、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等。学位论文的过程管理是指论文选题紧扣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发展前沿,追踪研究热点并结合中国工程、技术、管理中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开题报告形成论文的基本框架;中期报告是对所研究的问题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学位论文是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所研究的问题有深入的分析和阐述,提出创新性的观点和具有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

2)特色学科建设。学科是大学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承载培养人才、科技创新和加强社会服务功能的平台,是大学建设的核心和根本。加强学科建设是实现大学使命和价值的必然要求,是实现高质量研究生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基础,是进行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产生创新成果和造就学术大师的前提,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学研一体化的核心环节。加强学科建设就是要培养一些特色学科。只有形成特色学科,才能实现特色教育,从而体现出整个学校的办学特色。如重庆理工大学围绕“理工+经管”建设特色学科,形成车辆工程、机械装备、材料科学、电子及自动化、会计、经济管理等特色学科,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

3)创新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是高素质人才的核心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重中之重。针对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学科交融和应用性极强的特点,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强其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①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教学基地化、教学实训企业化。创新教学模式,改革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主,实验、实践教学为辅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将大量的实验实习环节搬到实践基地,聘请实习基地的管理专家和技术人员作指导老师,一方面提高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让他们切身体验到一个管理者应具有的能力和素质,一个优秀员工应具备的能力与职业素养。通过潜移默化,完成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生企业管理者素质和创业精神培养。

②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创业特色突出化、创业方向多元化。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分析,基于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交叉、渗透和融合的特点,对工业工程、工程管理、信息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增加创业教学模块融合于整个教学体系之中,重点培养学生从工业工程、物流管理、信息管理等几个方向突破,培养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创业人才。

③教学内容创新――教学过程实践化、实践教学岗位化。充分利用教学基地打造管理科学与工程“创业型”教师,进而改进教师“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将课堂教学与企业创业、经营管理等密切联系,教材内容与岗位(职位)管理实践相互融合。同时,鼓励和引导学生提前加入教师们的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带动和促进创新创业型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

④教学方法创新――授课形式多样化、学生体验主导化。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鼓励专业教师采用“学生体验主导”方式,通过软件模拟、企业场景模拟、企业运作模拟、企业角色模拟等形式,将创业教育与科学知识、管理能力相互渗透。尤其是案例教学形式多样,通过大量案例教学,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业创新的激情会得到显著提高。

⑤师资队伍建设――走出去、请进来、产学互动。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生教育,不仅要充分发挥校内优势,更要充分利用校外资源。本着“走出去、请进来”原则,鼓励教师将科研应用于实践,到企业兼职,再反过来充实和丰富教学。另外,聘请校外的企业家、成功人士到学校开设讲座,与学生对话、沟通和交流,启发和鼓舞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

⑥教学管理创新――教学管理服务化、评估反馈循环化。将学生和教师的组织与管理与教学评估反馈紧密结合,转变教学的“管理”功能,增强教学管理的“服务”功能,形成“计划-执行-评估-反馈”的良性循环系统,在总结经验、剖析教训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效果。

四、结论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领域宽、分布广、招生多,在高校研究生培养中占据重要地位,根据其学科特点与人才定位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基金:重庆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yjg2013201)以及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203002、102309)资助。

[参考文献]

[1]马庆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学科定位与人才培养.高等教育研究.2005,26(12).69-78.

[2]汪应洛.当代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学科发展与创新.管理学报.2005,2(1).1-3.

[3]邹树梁,张彩平.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复合型培养模式研究.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5).142-145.

篇5

一、引言

管理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融入各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可以穿插大量实践案例,更可以渗透管理科学中的方法,以实现管理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的特征。管理科学的研究方法吸收和移植了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前沿理论,其方法体系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显著特点。因此,管理课程中能够并且也需要管理科学方法的关联教学,能够丰富管理课程内容,增强软学科的硬道理,对于工科类学生的管理课学习尤其重要,能够成为其学习软科学的方法及理论的启蒙教学工具,让其明白管理的科学性及系统性;另方面,管理科学方法随时可能也需要吸收新知识新理论加入,随时可能在其内部形成新的独立单元,将管理科学方法在管理课程中进行渗透,能够使其方法理论结合更多的管理实务,使其在管理现实世界中得到更多的运用,从而进一步的完善和丰富管理科学的研究方法。

另外。我国企业管理水平的有待提高加之我国管理科学教学中存在理论与实际分离的情况导致了管理科学及其方法在实际管理工作中未能得到广泛应用。在管理科学课程的开设和教学中,往往将管理课程与方法课程分开设置,而方法教学中,又过于强调数学问题,如公式推导等,而对管理科学思想,如何从实际问题搜集资料数据建立模型的技术,量化方法与实际管理问题有何关系如何应用等问题分析讲解引导不够。这使得从事实际管理工作的人员对管理科学的方法运用无从下手,将管理科学看成深奥的、难以掌握的、抽象的数学问题,因此,管理科学及其方法难以在管理实践中进行普及。

如果在管理课程的讲授中,面向实际问题,运用关联,归纳演绎等方法将管理科学方法串联或并联至相关管理理论知识中,既能让学习者更好、更全面、更系统的掌握管理知识,又能让他们更好的理解并掌握管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并将其运用于管理工作的实践中,更好的促进了管理科学与管理实践的有机结合。基于此目的,本文从管理科学的主要方法及其特征八手,探讨其在管理课程中如何进行渗透教学。

二、管理科学方法能够渗透至管理课程中的原因及优势

管理科学基本研究方法有三种:归纳法、实验法和演绎法;经过各其他学科的发展,管理科学吸收了各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如“老三论”: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新三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突变论等。管理科学的研究方法具有多学科移植性的特点.主要依靠不断吸收和移植当代自然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前沿理论作为自己的研究方法。这种移植性进一步决定了管理科学方法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使其能够更好的结合管理实际问题得到进一步研究应用与丰富。因此,如何在管理课程教学中渗透管理科学方法。从而让学习者更加明白管理科学方法在管理实践中的价值,使得管理科学方法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管理科学研究方法之所以能够融入渗透至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管理活动自身性质原因。任何一项管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下产生和进行的,受到包括政治、法律、经济、社会、心理、历史、文化等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这就决定了各项复杂管理问题必须通过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才能解决,而管理科学方法恰恰是吸收、移植和集合了各个学科的前沿理论作为研究方法。因此,在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理所应当结合实际经验将管理问题与管理科学方法结合起来进行讲解。既传授了管理科学新方法,又让学习者更容易理解并弄清楚管理问题。第二,从事管理教学与研究的教师为在管理课程中穿插与渗透管理科学方法提供了可能性。从事管理教学研究的教师、学者、专家都普遍系统学习研究过管理科学方法,在管理课程授课过程中,能够将自身知识加以融合并结合管理问题进行讲解,因此为在管理课程讲授中穿插和关联管理科学方法提供了必要条件。

结合管理科学方法在管理课程中进行渗透教学,优势是很明显的:

第一,通过将管理科学方法与管理课程中的管理问题进行结合讲解与授课,能够让同学们对管理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刻,把握更加全面,并且学会对各种实际管理问题的操作思路和运作技巧。使学生所获得的不仅仅是“术”,而且是可以提高到科学高度的“学”。

第二,通过管理课程中管理实际问题能够概括抽象地关联传授和渗透管理科学的很多方法,如系统论、自组织论、信息论等方法,能够帮助同学们学会分析各种管理问题的思路和框架,运用各种观点与方法分析与解决管理问题。

第三,无论是在课堂的教学中还是在管理的研究中,都促进了科学管理和人文管理的不断融合。这顺应了将以“科学主义”为特征的,偏向于“物”,侧重于对外在对象客观描述与分析的科学管理方法与以“人文主义”为特征,偏向于“人”,侧重于对人主观感受与体验的描述与阐释的人文管理这两种模式深化与融合的趋势.

三、管理课程中如何进行渗透管理科学方法的教学

篇6

一、引言

管理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融入各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可以穿插大量实践案例,更可以渗透管理科学中的方法,以实现管理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的特征。管理科学的研究方法吸收和移植了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前沿理论,其方法体系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显著特点。因此,管理课程中能够并且也需要管理科学方法的关联教学,能够丰富管理课程内容,增强软学科的硬道理,对于工科类学生的管理课学习尤其重要,能够成为其学习软科学的方法及理论的启蒙教学工具,让其明白管理的科学性及系统性;另方面,管理科学方法随时可能也需要吸收新知识新理论加入,随时可能在其内部形成新的独立单元,将管理科学方法在管理课程中进行渗透,能够使其方法理论结合更多的管理实务,使其在管理现实世界中得到更多的运用,从而进一步的完善和丰富管理科学的研究方法。

另外。我国企业管理水平的有待提高加之我国管理科学教学中存在理论与实际分离的情况导致了管理科学及其方法在实际管理工作中未能得到广泛应用。在管理科学课程的开设和教学中,往往将管理课程与方法课程分开设置,而方法教学中,又过于强调数学问题,如公式推导等,而对管理科学思想,如何从实际问题搜集资料数据建立模型的技术,量化方法与实际管理问题有何关系如何应用等问题分析讲解引导不够。这使得从事实际管理工作的人员对管理科学的方法运用无从下手,将管理科学看成深奥的、难以掌握的、抽象的数学问题,因此,管理科学及其方法难以在管理实践中进行普及。

如果在管理课程的讲授中,面向实际问题,运用关联,归纳演绎等方法将管理科学方法串联或并联至相关管理理论知识中,既能让学习者更好、更全面、更系统的掌握管理知识,又能让他们更好的理解并掌握管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并将其运用于管理工作的实践中,更好的促进了管理科学与管理实践的有机结合。基于此目的,本文从管理科学的主要方法及其特征八手,探讨其在管理课程中如何进行渗透教学。

二、管理科学方法能够渗透至管理课程中的原因及优势

管理科学基本研究方法有三种:归纳法、实验法和演绎法;经过各其他学科的发展,管理科学吸收了各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如“老三论”: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新三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突变论等。管理科学的研究方法具有多学科移植性的特点.主要依靠不断吸收和移植当代自然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前沿理论作为自己的研究方法。这种移植性进一步决定了管理科学方法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使其能够更好的结合管理实际问题得到进一步研究应用与丰富。因此,如何在管理课程教学中渗透管理科学方法。从而让学习者更加明白管理科学方法在管理实践中的价值,使得管理科学方法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管理科学研究方法之所以能够融入渗透至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管理活动自身性质原因。任何一项管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下产生和进行的,受到包括政治、法律、经济、社会、心理、历史、文化等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这就决定了各项复杂管理问题必须通过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才能解决,而管理科学方法恰恰是吸收、移植和集合了各个学科的前沿理论作为研究方法。因此,在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理所应当结合实际经验将管理问题与管理科学方法结合起来进行讲解。既传授了管理科学新方法,又让学习者更容易理解并弄清楚管理问题。第二,从事管理教学与研究的教师为在管理课程中穿插与渗透管理科学方法提供了可能性。从事管理教学研究的教师、学者、专家都普遍系统学习研究过管理科学方法,在管理课程授课过程中,能够将自身知识加以融合并结合管理问题进行讲解,因此为在管理课程讲授中穿插和关联管理科学方法提供了必要条件。

结合管理科学方法在管理课程中进行渗透教学,优势是很明显的:

第一,通过将管理科学方法与管理课程中的管理问题进行结合讲解与授课,能够让同学们对管理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刻,把握更加全面,并且学会对各种实际管理问题的操作思路和运作技巧。使学生所获得的不仅仅是“术”,而且是可以提高到科学高度的“学”。

第二,通过管理课程中管理实际问题能够概括抽象地关联传授和渗透管理科学的很多方法,如系统论、自组织论、信息论等方法,能够帮助同学们学会分析各种管理问题的思路和框架,运用各种观点与方法分析与解决管理问题。

第三,无论是在课堂的教学中还是在管理的研究中,都促进了科学管理和人文管理的不断融合。这顺应了将以“科学主义”为特征的,偏向于“物”,侧重于对外在对象客观描述与分析的科学管理方法与以“人文主义”为特征,偏向于“人”,侧重于对人主观感受与体验的描述与阐释的人文管理这两种模式深化与融合的趋势.

三、管理课程中如何进行渗透管理科学方法的教学

篇7

1.引言

什么是管理科学?成思危教授在“中国管理科学的学科结构及发展重点”主题综述报告中指出,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他用“3--3—3”原则概述了管理科学的学科结构,即“三个基础”、“三个层次”、“三个领域”。三个基础是数学、经济学和行为科学;三个层次是基础层次、职能层次和战略层次;三个领域是指管理理论与方法领域、工商管理领域和公共政策与战略管理领域[1]。也有学者认为,管理科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它是利用各种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形成的定量方法(数学模型等),来解决管理问题的领域之一,是研究工商企业和军事部门中决策问题的科学[2]。在这次管理科学前沿专题中,老师这样描述管理科学:管理科学是探索人类管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是管理的知识,它包括管理的思想、理论、理念,以及管理者制订决策的科学的、富有逻辑的、合理的方法。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可以说:管理科学=管理的科学+管理的艺术=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应该说,管理科学与管理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管理以管理科学为指导。而管理科学的研究又是从为管理实践服务出发,时刻面向和密切关注管理实践需要,从管理实践中提炼并检验出具有较强普适性的管理理论。管理科学对社会的的发展和进步有整体的推动作用,对我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管理科学前沿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21世纪的管理面临着管理的变革,管理思想、管理模式、管理理念、组织机构和资本观和资源观方面都发生了变革,此时,管理科学有许多新的问题需要研究。一般认为,管理科学需要研究的两方面前沿问题是:管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和管理科学的应用。

对一个中国管理科学的研究者来说,对管理科学的研究就是一个“立地顶天”的工作。既要通过解决中国具体的管理问题来“立地”,在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发现、抽象管理科学问题,并科学有效解决它来“顶天”。

立地

立地主要指应用研究,其研究主题是问题框架,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理论、方法和技术,分析问题框架的结构,运用模型群技术建立必要的集成模型群;根据研究问题框架与模型框架的同构或同态性展开应用基础研究,用计算机进行模拟来实现具体应用,由实际效果或效率,展示其先进性和实用性,以此来验证应用研究的有效性,同时为形成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做准备。

应用研究,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近年来软科学的兴起和发展,为管理科学的应用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技术支持。在大二下学期学习的管理建模优化和管理建模优化实验课程中,我第一次接触到了人工智能算法。不论是遗传算法、蚁群算法、粒子群算法、模拟退火算法、禁忌搜索算法或是神经网络,他们都模拟了自然过程,结合了人的智慧。利用智能算法,我们可以解决以前很多的NP难题,例如背包问题,旅行商问题(TSP)、车辆调度等等复杂问题。不仅如此,当我们在面对具体的复杂问题时,可以根据智能算法思想,结合具体问题编写程序代码,利用matlab软件来解决问题。智能算法,比常规算法效率高,结果更为精确。

管理科学的应用研究,不仅需要研究者有扎实的数学和计算机编程基础,还需要很强的抽象思维、推理逻辑和综合素质。对于我们本科生,目前学习的大多是管理科学的基础理论与方法,知识粗略地学习了一些优化理论与技术、决策与对策理论、风险分析理论和组织理论,而且我们学习的内容大多知识局限在书面,在实践应用方面欠缺还很多。

顶天

顶天指理论研究,也就是要针对具体的管理问题抽象管理科学问题。它的研究主题是建立必要合理的公里体系,运用已有和创造的知识和理论,定义管理科学的基本概念,根据已总结的原理与原则,建立管理概念模型、物理模型、数学模型;并通过有效的方法和技术对管理模型展开基础性研究,讨论模型的实际应用,实现模型分析的现实意义以及算法分析的可操作性;由对比分析类似模型方法展示其先进性、实用性来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形成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复杂科学的发展对管理科学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和机会。将复杂科学融入到管理科学的研究中,就是要求研究者以新的思维模式、新的观察问题的角度,来研究管理理论、关了思想和管理方法。这要求研究者除了要具备良好综合素质、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外,还要具备创新能力。对于现阶段的我们,基础知识还不是很牢固,研究问题的方法掌握不够,创新能力更是欠缺。

3.结语

有学者经过研究分析发现,我国管理科学研究还是很薄弱,研究积累不够,研究普遍落后于国外的研究,基本上都处于借鉴和跟踪研究的地位[3]。这对管理科学的研究者来说既是挑战更是机遇,未来知识管理、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领域将成为管理科学研究的热点研究领域,相应的管理科学前沿也会在相关领域有更新的发展。

作为管理科学的本科生,意味着将来有可能成为管理科学的研究者。管理科学的前沿,正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和研究的问题。这不仅是为学术研究,更是为了更好的解决复杂问题,推动社会发展。我们不仅需要关注国内的研究现状,更应该紧追国外的研究步伐。

参考文献:

[1]成思危.中国管理科学的学科结构与发展重点选择[N].管理科学学报,2000-03-03(1):1-6.

篇8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正席卷整个信息社会,经济全球化必将导致人才国际化。人才国际化不仅表现在人才定义与观念、使用与流动、竞争与评价、环境与待遇的国际化,更突出地表现在人才素质与培养的国际化。本文着重探究全球化理念在管理学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的理论与实践。

一、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有效适应经济社会全球化的必然选择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战略是第一战略。我国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高层次的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管理能力与国际视野的新型管理人才。人类社会需要管理,管理需要科学,管理科学业已成为信息社会促进经济优化发展的重要手段。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作为管理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定量研究组织的决策、运营与管理模式规律,其研究内容具有普遍性和工具性两个特点,其学科性质决定了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国际标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符合国际发展趋势的高素质管理人才是有效适应经济社会全球化的必然要求。人才培养模式是院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包括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观念。经济全球化亚需革新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培养模式、确立全球化教育理念:其一人才国际化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也是经济全球化必不可缺少的基础和条件;其二树立全球化教育理念是高教领域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现实选择;其三全球化管理理念是适应管理革命和管理科学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其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适应研究生教育发展模式和培养价值由均衡、渐进、学术型向复合、应用、创新型转变的客观需要。

人才队伍靠教育事业培养,人才素质由培养模式决定。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渠道,培塑全球化战略理念、革新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索全球化条件下我国高级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方略是时代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对加强我国现代化建设、推进经济社会转型意义重大。

二、全球化视域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培养的特征与面临实际

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给该专业的受教育者制定一个培养结构,以及实现这一结构的培养方案。这一培养模式集中体现了该专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并且规定了这一专业的人才培养特征,其实质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一)全球化背景下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特征

一是人才培养目标为管理型人才。具有综合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更强调自主学习能力和岗位适应性。相比专业型人才,要求具有更“宽”、“专”、“交”的知识结构、具有更强的实践技能和管理能力,具有更高的管理、组织、执行的综合素质和岗位拓展能力。

二是人才素质要求与国际社会趋同。应该具备以下的基本条件:全球视野、创新能力、复合型知识结构、高信息敏感度、良好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较强的组织能力与学习能力、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以及国际化的运作水平与能力等,这业已成为国际通行的高素质管理型人才的衡量标准。

三是人才培养方式要求走向国际化。具体体现在:目标认同国际化,能否适应国际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已成为管理型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体制的多样化,例如方兴未艾的国内外联合办学模式正成为拔尖人才的成才渠道;课程设置综合化,更着眼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教育手段现代化。另外,还有学生来源的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国际化、人才培训的国际化等。

(二)管理型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及根源

当前,在管理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矛盾问题。总体而言,一是专业设置与分类不规范,二是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三是培养模式“社会化”程度有待提高。具体而言:一是以学术标准设置的课程模式应对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的矛盾。教学计划中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目前,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多是“以系统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传统模式。片面强调专业知识传授,对学生毕业后的多元社会工作环境和角色重视不够,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管理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应坚持以下原则和方向:注重综合素质培养、体现学科发展前沿和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二是工科主导的培养取向与管理型研究生实用价值要求的矛盾。管理科学与工程是一门横跨经济、管理、数学、系统、信息、计算机、工程技术等多学科门类的交叉学科专业。但诸多院校把它截然列为工科专业或文科专业,而不是回归管理学这一社会科学的学科本质,单方面强调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与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管理能力的培养。

三是缺乏健全的管理实践平台和浓厚的管理实践环境氛围。管理实践、实习环节少,实施困难.管理型人才对研究生能力素质要求较高,要求有较多的管理实践活动,但由于受到传统观念、课时、经费、场所等因素的限制,造成管理人才以课程式的学习和考试型的评价为主,造成与管理实践相脱离、理论学习多、管理实践少甚至缺乏的局面,管理学硕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本科化,忽视管理能力的培养,与本科教育某种程度上只是时间上的延续和理论层次的简单提升。

四是管理型人才培养的师资要求高与院校符合要求的导师少的矛盾。管理型人才需要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双重核心素质,其培养对导师的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导师有较高的教学和科研水平,而且也要求导师具有丰富的社会管理经历和经验,但现实中这种学、管兼修的“双师型”导师十分匾乏。 三、全球化视野中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培养的战略实施

(一)目标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内涵清晰与否,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针对国际化视野下现代化建设对高级管理人才的需求,把培养目标定位为专业管理型应用人才。具体要求是;一是要具有坚定的政治素养;二是要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在本领域内有较坚实的经济学、管理学和系统工程学理论基础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三是要具有综合的能力结构.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和组织能力,可从事专门管理工作,胜任本专业或相邻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或从事生产、经营和服务等管理系统的规划、设计、运作、评价和咨询等工作;四是具有扎实的创新能力.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是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不仅要求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更需要具有创新求实精神和良好的科研道德.

(二)模式选择

一是确立“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以人为本,注重能力,创新教学”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构成当前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想体系。“以人为本”主要体现了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把社会所要求的、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人才放在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注重能力”主要体现了培养人才的内容和重点。在培养对象上,主要面向在职人员;在培养目标上,侧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尤其注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在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上,以应用性为主,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训练。“创新教学”主要体现在教学活动和教学模式上。通过积极探索,形成了与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相适应的开放的、灵活多样的“两主三多”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多种互动方式、多种导学模式进行教学。

二是构建“综合性、学习型、开放式、国际化”的人才培养平台.注重人才培养方案整体优化.专业、专业大类以“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主线,构建“平台-模块”式的培养方案。专业培养方案的结构:在公共基础课平台、专业基础课平台上,设置若干个课程模块,课程体系坚持学术标准和应用标准的统一。“综合性”是指知识结构的综合性、能力与素质构成的综合性,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与分析能力,掌握系统思维与分析能力。“学习型”指确立终身学习理念,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意识与技能.综合性、学习型、开放式、国际化的是辨证统一的,倡导革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变化中的管理实践的进行互动。

三是实施“学习+管理+研究”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借鉴“双元制”模式,即以德国为代表的人才培养模式,由社会和院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这样,学生能较熟练地掌握岗位所需的技术,毕业就能很快地顶岗工作,普遍受到企业的欢迎,这种模式曾被誉为德国经济振兴的“秘密武器”。亦可借鉴CBE模式,即以加拿大、美国为代表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以能力为基础,它的核心是从管理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通过有代表性的企业专家组成的课程开发委员会,制定能力分解表(课程开发表),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

篇9

0引言

    近年来,学术规范与学术规范体系的建立已经受到整个学术界的关注。在对学术规范问题探讨过程中,建立整个学术规范体系、从更高的层面、从更广阔的领域正视学术规范问题在学术界已形成共识。然而,学术规范问题的界定必然涉及学术规范体系。国内史学研究领域似乎对学术规范的问题有较早的介人以及深人的研究。在2002年4月召开的“史学期刊发展研讨会”上,对学术规范体系作了如下陈述:“学术规范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是一个立体的系统。它包括学术研究规范、学术道德规范、学术批评规范和学术写作的技术规范等四个方面。学术研究规范包括学术价值观取向、思维方式、指导思想、理论方法、选题指向等方面,是学术规范的最深层次;学术道德规范,包括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科学诚实的研究态度,将把握学术史的发展作为研究的基础和前提等;学术批评规范,是专门就如何开展学术批评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学术写作的技术规范,是简单的技术层面的东西,是科研成果表述方式的规范化。这是国内基于史学研究对学术规范探索的完整阐述。学术规范的研究也在此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深化。《学术规范导论》《学术规范读本》等对学术规范的研究成果,以学术规范研究规范著作的问世以及《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的颁布为标志,奠定了学术规范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基础。

    追溯管理科学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管理学研究的先驱十分关注管理学的规范研究,已经深人地探索了管理学的范式问题,分析了管理科学规范性研究蕴涵着管理的科学性、逻辑性、结构化及信度、效度评价等内容。应该说,管理学的规范研究有着较好的范式与传统。但应该看到,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国内管理研究存在着令人担忧的“失范”现象,这些“失范”现象使管理学研究中需要思考管理学规范研究体系的重建问题。本文在目前学术规范研究成果集成的基础上,建立管理学规范研究的分析框架,阐明管理学规范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法,运用系统分析方法,通过逻辑、范式、类型三维视角建立管理科学学术规范体系与分析框架,从学术创新、学术编撰、学术评价角度阐明管理学学术道德规范、学术过程规范、学术表达规范的基本内容、分析规范的特征。本研究对于推进管理科学的规范研究、建立和完善规范研究体系有重要意义。

1管理学学术规范体系的基本分析框架

1.1管理学学术规范体系的系统工程方法论分析

1.1.1霍尔(a. d hall)系统工程方法论体系

    美国系统工程专家霍尔(a. d hall )1969年所提出的系统工程方法论为大型工程分析与决策提供了统一的思想方法,在许多对象系统分析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一分析方法将研究对象描绘成展示系统工程各项工作内容的三维(时间维、逻辑维、知识维)结构图。霍尔三维结构集中体现了系统工程方法的综合化、最优化、程序化和标准化的特点。这一方法将系统工程整个活动过程分为前后紧密衔接的七个阶段和七个步骤,同时还考虑了为完成这些阶段和步骤所需要的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这一系统工程的方法论框架也是解决其他类型的重要参考范式。

1.1.2基于霍尔(a.d hall)系统工程方法论体系的管理学学术规范体系

    显然,比较霍尔的系统工程方法论体系,管理学学术规范体系与之有许多相近之处。基于霍尔的系统工程方法论体系,可以从研究维度、各维度的主要内容,研究问题的思想方法等不同方面对管理学术规范体系进行类比研究。以下是两种体系主要部分的类比,见表。

    由表1的类比可知,管理学学科体系是一个由多元要素组成的具有层次性的系统。霍尔的系统工程方法论体系对于管理学学术规范体系在目标维、阶段维、步骤维、知识维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其系统工程方法论体系是完全可以用于解决管理学科体系的规范性研究。

1.2管理科学学术规范体系的分析框架

    一项完整的管理科学学术活动首先有众多学术活动主体的参与;其次,管理科学学术活动一定在一个特定的学术环境中;再者,管理科学学术活动必然有一个从学术活动起始到学术活动结束以及继续发挥作用的循环往复过程。涉及众多要素,由于这些要素各有不同的归属,在管理科学学术活动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比如一项管理科学学术活动,可以按照不同的特征将其要素分为不同的维度。

    管理科学学术规范体系框架是多项完整的管理科学学术活动的概括和提炼。显然每一项管理科学学术活动都经历一个起始、发展、终结的过程,它是在一定的时间坐标中完成的,因而时间维度的存在是必然的。另一方面,这一管理科学学术活动具有学术共同体所共有的学科规范,即“范式”(paradigm)或“学科基质”(disciplinarymatrix ),在这些学科规范的基础上,各学科在长期管理科学学术活动中形成了一定的学术规范即一定学术系统中的逻辑范式。这是学术规范体系中的逻辑范式维。与时间维组成了一定的学术规范体系平面。我们知道,不同的学

科体系所形成的学术规范是有差异的,也就是说,按学科的不同形成学术规范体系的另一视界,即学术规范体系的知识维。从而我们看到管理科学学术规范体系的基本框架如图1。管理科学学术规范体系框架从三个相互独立的视角表征其规范体系,这些包括方法论逻辑、范式、类型。由于每一个视角表征整体学术规范体系都体现出某种局限性,只有从多维角度能够更全面表征学术规范体系。

    一项管理科学学术活动首先是一个从活动起始、活动进展到活动过程完成几个主要环节,从而体现出持续性、过程性,这是管理科学学术活动所具备的时间维度,这些管理科学学术活动体现一定的生命周期。因而这些过程包括问题阐述、研究假设与设计、文献收集与分析、结论与理论阐释。在这里,管理科学学术活动的规范体现为一定的结构性、一定范围内的程式,这种程式在一般管理科学学术活动范围内是必要的;另一方面,在管理科学学术活动的每一个阶段都要遵守一定的学术规范,这些包括学术研究道德、研究过程、研究表达三个主要内容,这是学术规范体系的逻辑维,体现学术规范的不同侧面,表明规范的全过程;显然,学术规范体系在不同的学科体系中有不同的内容框架。因此,学术规范体系有一重要的侧面即类型维。体现不同学术研究内容对其的影响。这些类型包括:学术创新、学术编撰与学术评价。因此,从三维视角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科学研究规范的内容。

2管理科学学术规范体系的基本内容

    从方法论逻辑维、范式维、学术类型维,可以更为清晰地了解管理科学学术规范体系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其涉及内容细化,可得到学术规范体系的基本内容。以下对管理科学学术活动过程中类型维学术创新、学术编撰、学术评价三种类型分别进行分析,从而确立学术规范体系的一般内容。

2.1管理科学学术创新学术规范体系的基本内容

    一般管理科学学术创新是指在管理科学学术共同体内的主要学术活动,是以人类知识宝库中增加新的知识元素为目标。其主要是在继承、消化既有管理知识体系和管理科学学术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管理学科专业的理论与方法,基于承继、结合、开拓的不同过程提出的新论点、新见解、新材料、新理论、新方法,从而达到丰富和深化人们对研究对象的演变规律及本质的认识。按照管理科学学术规范的体系框架,管理科学学术创新学术规范体系的基本内容如表2。

2.2管理科学学术编撰学术规范体系的基本内容

    管理科学学术编撰学术规范体系的基本内容可以在以上阐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如表3。管理科学学术编撰是指对已有管理学科领域现有成果进行鉴定、评价、综述或总结。其在管理科学学科发展与学术研究中起着展示学术动态、阐明管理科学学术研究趋向、确立本领域学术研究定位的作用。虽然管理科学的创新并没有使学术成果有明显增加,但对学术发展的意义不容忽视。随着当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学术研究的系统化、规范化,目前,管理科学学术成果海量增加、管理科学学术研究的门类与学术形式全面拓展。因而,给学术研究领域的学术成果更新、不同学派观点的梳理、学术成果价值的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对研究成果进行进一步的鉴定、评价、分类,分析其重要程度、应用价值、归属领域,并对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做出评述,进而进行总结,作为新的知识体系,将更为便捷、更有指导意义提供给使用与研究者。比如多数工具书的编纂也属此类工作,编纂者在文献的梳理过程中,需要对现有全部相关成果进行鉴定和分类,并将它们概括并凝练为简明和完整的文字。显然,这种编撰的过程和结果是重要的学术过程,需要遵循规范的学术研究标准。按照道德规范、过程规范、内涵与表达规范及科学问题设定、设计与假设、文献、数据收集与分析、结论与理论阐述可以对管理科学学术编撰类型作深人的探析,见表3。

2.3管理科学学术评价学术规范体系的基本内容

    管理科学学术评价是同行学者对评价对象是否符合一定学术标准及符合程度做出权威判断的学术活动。在当今社会不断重视科技创新及科技成果推广与应用的宏观环境下,管理科学学术评价正在经济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管理科学学术视角看,这一领域学术

评价具有界定性、权威性与导向性作用。目前,管理科学学术评价效应的主流是积极的。学术评价在学术活动中发挥着鼓励学术创新、引领学术发展方向、规范和控制学术行为、引导学术研究资源分配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学术评价“失范”现象,学术评价过程中的负面效应也是明显的,在大量的学术评价过程中,出现了学术资源的不合理与不公正分配,学术成果评价的失衡、失准,行政权力、不正当竞争介人学术资源分配过程,因而造成学术质量下降与学术资源的不合理分配,从而污染圣洁的学术殿堂、滋生学术腐败。可见,推进学术评价的规范化是极为重要的。

    管理科学学术评价的主要要素与内容包括学术评价主体与客体、学术评价标准、学术评价过程、学术评价方法四个方面。

    (1)管理科学学术评价的主体与客体。学术评价主体指学术评价过程的实施者,主要是针对评价客体所选择的具备一定评价能力与水平的评价者对评价对象进行直接或间接地评估,确定评价对象的综合能力及水平的价值判断。主要包括学术共同体、学术组织、个体学者等。学术评价的客体是指学术评价的主要对象,主要涉及国家与组织学术实力、学术规划与计划、学术项目、学术人员的学术水平、学术能力、学术成效的评价。

    (2)管理科学学术评价标准。学术评价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客观、公正、公开性。对于从事管理科学学术活动的主体及学术成果评价应以学术价值或社会效益为基本标准,对基础研究成果的评价,应以学术积累和学术创新为主要尺度,对应用研究成果的评价,应注重其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对于理论成果一般侧重于是否揭示了客观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阐明研究成果所提供的对客观现象更准确、更符合实际的认知结论,表明这些对知识积累和知识创新是否发挥了积极作用。

    (3)管理科学学术评价过程。学术评价过程是指学术评价活动中评价主体与评价实施组织按一定程序规范进行计划、组织与实施,达到评价过程的客观、公开与公正。

    (4)管理科学学术评价方法。学术评价方法是指学术评价过程中每一个环节所应用的具体工具、方法。是评价主体为达到对评价对象的客观公正评价所采取的不同评价方式与评价定式。

    按照学术规范的三维度范式表述,对于学术评价规范,在范式维与方法论逻辑维,其基本内容如表4。

篇10

主管单位:中国管理科学学会、湖北省科技厅

主办单位:中国管理科学学会;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

出版周期:半月

出版地址:湖北省武汉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1-7348

国内刊号:42-1224/G3

邮发代号:38-118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4

期刊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中科双百期刊

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

第三届(2005)国家期刊提名奖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