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职称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5 11:31:0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记者职称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记者职称论文

篇1

职称评审工作是专业技术人员密切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关系到专业技术人员的切身利益,是人事部门一项非常重要的日常工作。在医院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的80%以上,随着职称改革的深化及相关政策的放宽,激发了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申报职称的积极性,现就如何做好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申报工作,谈谈自己的工作体会。

一、加强领导是做好职称申报工作的关键

职称是评定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能的重要标准,能促使专业技术人员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提高业务能力,进而带动一个单位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因此,要加强职称工作的领导,把职称评审工作列入重要工作日程。医院要成立以院领导及各专业专家组成的综合审核小组,职称工作日常部门一般为人事部门,明确审核小组的纪律及职责,严格把好申报材料审核关,减少资料填报的错漏,保证材料的准确和真实为申报人顺利通过评审做好基础性工作。

二、增加职称评审政策透明度,及时将有关职称评审政策宣传下达

2.1人事部门要及时正确掌握政策,做好宣传下达

职称政策每年都会有一些调整:如从2001年开始卫生中、初级专业资格实行全国统考,针对学历的不同,报考初级和中级的任职年限作了一定的调整;2002年开始专业技术人员晋升要参加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从2005年开始增加一个模块的要求;从1999年起,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晋升副高要完成半年以上的下乡定期工作任务,从2007年起必须完成一年以上的下乡任务;外语政策进一步放宽,免考年龄放宽到1960年前出生者,取得A级(县以下单位人员为B级职称外语成绩合格证书不受证书有效期的限制;2006年起广东取消评职称条件中关于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专业期刊划分的规定,论文数量要求原则不变,这是继进一步放宽申报职称的外语条件后,对评职称条件作出的又一调整。还有除了完成继续教育任务以外,申报中级以上职称的,要完成两门公修课等等。在信息索取方面,人事部门要掌握主动权,与医务科、科教科等相关职能科室提前作好协调沟通工作,妥善安排医务人员下乡和科研工作的开展。密切关注上级部门或媒介公布的有关政策,并通过院内网站、宣传栏、下发通知等多种形式做好政策宣传工作,公布各级别职称在专业理论、专业工作能力、论文、科研等方面的要求,使专业技术人员能及时掌握政策的变化,对照自身条件申报职称。

2.2鼓励专业技术人员积极申报,提前做好材料准备

过去的职称评定受岗位编制的限制,存在排资论辈的现象。职称改革后实行以考代评、考评结合,只要符合申报条件的人员都可以申报晋升,激发了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近年来职称评审政策逐步放宽,特别是在学历、外语方面,如以前申报正高职称须有本科以上学历,申报副高职称须有大专以上学历,大专学历的须从事专业工作20年以上。

现在不再有学历方面的要求;外语方面免考年龄,从2007年起,放宽到1960年前出生的专业技术人员,1961~1965年出生的,可放宽到40分;1956年前出生的专业技术人员申报职称免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因此,我们鼓励专业技术人员不断学习,有计划地准备有关硬件,特别是年龄较大,外语能力较差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要轻易放弃申报机会,可以提前一两年参加外语考试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否则政策有所变动的时候,错过晋升机会。

三、职称工作日常部门树立服务意识,指导工作要到位

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申报副高以上职称,要填写大量的表格,从2008年起,更增加了网上申报这一环节,部分专业技术人员由于初次申报,对表格的填写要求不清楚,有的申报材料不完善,过于简单或画蛇添足的,人事部门要耐心细致做好指引工作,帮助申报人员能够更完整地完成表格的填写,正确如实地反映申报人的基本情况和专业水平。一般来说,每年的晋升表格虽然有所不同,但变化不大,在评审文件未下发之前,人事部门可先提供上一年度的表格,让有计划申报职称的人员作为草稿填写。因为每年从评审文件下发到提交材料,时间比较紧迫,这样可以争取更多的时间准备材料,也有更多的时间检查材料填报上的错漏,在时间上争取到主动权。

3.1指引申报人认真填写表格

强调每位申报人员应下功夫填好《()级专业技术资格申报人基本情况及评审登记表》,此表最直观并能全面地反映申报人的基本情况,是评委评议的参考物,一张表可反映出申报人在学历、工作经历、外语、计算机、理论考试、论文、业绩成果等各方面的基本情况。要求申报人填写此表要认真、谨慎,不漏填、不乱填,如实反映自己的真实情况供评委评审。在填写《专业技术评审表时》,要好好总结、提炼自己在专业、科研及培养下级人员中取得的成绩,不要把完成专业工作情况填成业绩成果。《专业技术报告》要侧重于专业技术工作方面的内容,不要泛泛而谈。

3.2建议申报人提前做好论文及科研成果方面的准备

提交的论文原则上应为第一作者论文,并按论文质量高低排序装订。建议申报人提前做好论文的准备,因为论文是申报人在专业技术经验的总结,应是逐步积累的,有些申报人论文准备不充分,如任现职周期5年,前4年没有,到第5年,一连发表几篇论文,这样做会有两个不好的效果,一是时间太仓促,不能写出高质量的论文,或即使是优秀的论文,因等候发表时间长而找不到高水平的核心刊物发表;二是有临时抱佛脚的感觉。不送不符合申报条件的业绩材料,宁缺勿滥。

四、政治思想工作落实到位

4.1对于暂时不符合申报条件但本人想申报的。目前政策规定,晋升卫生副高以上职称的人员,其论文、业绩成果、学历计算时间为申报当年的8月31日止,个别申报人的业绩超过时限仍然坚持申报,如不获批准会对人事部门有怨言;在下乡工作安排上,医院以大局为重,根据医院中心工作及支援单位的需要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技术人员下乡,有个别申报人会因下乡未能如愿安排,使申报职称延期,对医院的安排不理解;每当遇到这些情况,人事部门要及时做好思想工作,耐心听取他们的诉说,平心静气等解释有关政策,开导他们,只要思想政治工作到位,申报人都不会无理取闹。

4.2对于上报评审不通过人员,我们要了解通不过的原因鼓励他们正视自己的弱点,努力创造条件争取第二年顺利通过。

篇2

1.只关心刊物名而忽视刊物类别。

例如对教师而言,看到带有“教育”字样的刊物,就认为肯定是教育期刊,这是最容易上当受骗的。还有的期刊会在封面标注“xx(专业)核心期刊”,其实它并不是南核、北核或者科技核心等。国内的核心期刊花样很多,认可度比较高的有北京大学图书馆评选的北核,南京大学评选的南核,但是你不一定知道武汉大学其实也有自己评选的“武大核心”。所以,一定有分清楚是不是自己需要的刊物。

 

2.搞不清单位或地区评价标准。

很多单位对职称论文对有明确的要求,譬如期刊级别、页码以及出版周期等等。如果在之前没有确认好这些信息,一旦成功录用是不能用的,最后还没办法撤回,只能是哑巴吃黄连。特别是近期,知网对收录期刊进行整改,如果单位有页数或者出版周期要求的,一定要谨慎发表。

 

3.匆匆忙忙找人发表文章。

这个现象普遍存在,很多作者明明已经提前写好文章,他非要拖着,到评职前两三个月才着急忙慌的要发文章,又是慌张找期刊,又是慌张找的,小编可以说,不管是谁,都是不可能发成功的。一来时间太赶,从审核到录用再到出刊,这点时间根本不够看,二来呢,时间紧急,符合要求的刊物不一定有许多作者因此吃大亏。小编劝诫:,拖延症要不得!

 

4.一味图价格便宜。

一分价格一分货,期刊也是一样的,级别越高版面费也就越贵。很多作者就是习惯性图便宜,结果只有两种,要么你找到的是比较良心的中介,要么是上当受骗。发论文首先要自己心里有底,怎样的期刊,目前发表的普遍价格是多少,清楚后才可以谈。

 

你要记住这么一个理儿,真正的中介已经是把价格放到最低的,没有讨论的余地。中国人都是习惯性讲价,我就是想让你便宜,一块钱也行,你想想,大家都比较忙,跟你讲价的时间成本都已经可以投稿好几篇文章的。

 

5.对刊物信息不加核实。

还有的作者受过伤害,自己投文章屡投不中,所以可能对比较迷信,盲目听从,在听完的分析介绍之后不加分辨,不到相关的网站上去核实信息,出现问题后悔都来不及。目前最基本的网站就是新闻出版署、记者网和知网、万方等权威期刊数据库里查询刊物信息。找我们就不会出现假刊等问题哦!

 

6.网上盲目搜寻信息。

有些作者手中已经有几个比较熟悉的了,但是基于资源占有和新鲜的就是最好的等心理,总以为下一个碰到的可能会更好,尤其是进行各种比较,这种做法往往得不偿失,许多很好的合作关系因此中断,等到再想找以前的时,待遇自然不同了。灰常赞同,支持多家对比,但是信息太多,良莠不辩,很多作者其实是会挑花眼的。建议认准一家考察,如果不行再换。

 

7.审稿通过后不及时支付版面费。

很多作者认为审稿通过了,编辑部不会轻易撤稿,这是纯粹主观瞎猜,自从版面费这个事情得到普遍默认后,一切都围绕着费用转,先到先得,一些作者得到通知后四五天后才办理版面费,发现发表刊期延后或者撤稿,已经来不及了。

 

8.不讲诚信忽悠。

作者都对的诚信度要求很高,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恰恰忽视了在这个过程中,自己所要担负的诚信责任。比如与谈了半天发表的事情,文稿也提交审核了,此时又提出种种理由如时间太晚、价格太贵、需要再考虑一下等,这种做法表面上看万无一失,实际上对自己损害很大,因为的心眼永远比作者多。

 

9.一稿多投。

篇3

一、新机遇之窗

支柱性产业的重要标准之一,是行业增加值占GDP的5%以上。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2.75%。未来几年,文化产业将倍增发展。这敞亮了新的机遇之窗。

机遇之一:文化资源业。纸媒的优势在长期积累的文化资源。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的《糖烟酒周刊》,吸收社会资本建立了河北华糖传媒有限公司,着力打造“中国糖酒食品行业最大的商务和品牌传播平台”。首先是打造三大品牌活动平台:行业评价类平台、论坛招商类平台、互动办刊类平台,实现了从办刊向运营平台的转身。其次是推出多元服务,开办经销商研修院、商通网,2011年又启动精准招商服务,与多家品牌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这种开发有普遍性吗?当然有。近20年的新闻改革,特征之一就是报纸操作手法杂志化,做专题、出专刊,都是借鉴杂志的手法。现在综合性都市类报纸的专版专刊,哪家没有房产、汽车、教育(居民消费新三大件)?哪家没有旅游、健康、服饰、餐饮、美容、通信、收藏……以前多用其吸引广告,现在要考虑能否把多年积累的文化资源“纵向开发”。因专版专刊的报道对象,属于文化产业的,人家也要大发展,也需要纸媒牵线搭桥。天作之合,纸媒纵向深入行业、产业、类别、群体等,从报道信息到经营资源,从粉丝变偶像,另开一片天。

机遇之二:文化会展业。与文化资源的纵向开拓相对,文化会展重在横向关联。会展经济被誉为21世纪的“三大无烟产业”,有巨大的关联效应。展览业带动系数高达1:9,即会展产值增加1元,住宿、餐饮、运输、通讯、旅游、贸易等相关产业的收入将增加9元。纸媒大多办过读者节或其他会展,同时出特刊大吸广告,根源就在会展的关联效应。能否把时不时的办会开发成“业”?《华商报》社长周怀忠说,报社会展原与其他公司合作,后来考虑,有比较专业的队伍,为什么不自己做呢?目前“华商报会展公司是西部五省最大的会展公司,曾经一周的业务量突破过三千万。净利润在一千万以上。每年要举办西安最大的汽车展、房展、农副产品展览。”还向外地开拓业务,如举办长春“2009郎朗新年音乐会”,蔡琴演唱会等。会展的年度总收入和利润均翻番。

二、专注于机遇而不是问题

近几年,纸媒压力山大!国外不断传来报刊倒闭的消息,国内发展也部分遇上天花板。大家忙于应对新媒体冲击的问题,做了好多战略规划、成就了好多职称论文。问题当然要讨论,但要重提德鲁克的忠告:如果问题“是讨论的唯一事情的话,机遇就会在忽视当中溜走。企业若想营造重视企业家精神的气氛,就必须特别注意也应该讨论机遇”。企业家精神运用到管理,“第一个也是最简单的一个做法是管理层将目光放在寻找机遇上。”直言之,专注于机遇而不是问题。我们继续找机遇。

机遇之三:文化地产业。1980年代后期重新活跃的报业多种经营,做得最成功的大概是房地产。借助信息和品牌优势,媒体确实较容易拿到地块。现在要考虑能否把重点从“商业地产”转向“文化地产”,因为各地要建文化产业园、创意产业园、文化城等等。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利用自己印务公司的旧厂房,改建为“181创意产业园”。为入驻企业搭建集创意、产品设计、展示、交易于一体的综合平台。2011年7月正式开园,3万平米的办公区域一租而空,包括央视、腾讯等37家文化企业入驻。“181”成为湖北省创意产业示范基地,全国首家传媒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园。

机遇之四:移动多媒体。纸媒近10年真被新媒体纠缠得苦!看对方红红火火,据说报纸又要消亡,一心想把读者“摆渡”到网上,搞电子版、搞报网融合、搞有声报纸、搞3D报纸、iPhone来了上iPhone、iPad又来了……追得那么辛苦,仰望华丽丽的45度天空,摆渡读者的问题依然没解决。能不能把问题放一放……2011年4月28日,第三届全球互联网大会分论坛的主题是“索罗门”(SoLoMo)。短短数月,IT业都在热议这新词——So-social:社交化;Lo-local:本地化;Mo-mobile:移动化。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师玛丽?米克曾预言,移动互联网将在5年内超过桌面互联网。人们用移动设备接入互联网的时间将显著上升,与此相伴,基于用户当时位置的服务将蒸蒸日上。

篇4

[中图分类号] G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4) 06-0012-05

The Lack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inese Academic Journals’ Discourse Right

Liang Xiaojian

(School of Literature,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Abstract] Compared with the international leading academic journals,Chinese academic journals have great distance in public trust,journal quality and communication ability.It is the basic reason for Chinese academic journals lack of discourse right. The basic method of enhance Chinese academic journals’ discourse right is improving quality. Chinese academic journals should improving peer reviewing system, improving public trust. Management department should improving publication system and evaluation system, selecting and cultivating world first - class academic journals.Management department should creating public welfare database of academic journals,enhancing internet communication ability.

[Key words] Peer reviewing Journal evaluation Database Public welfare

对学术研究来说,学术话语权与学术成果的评价和学术资源的分配密切相关。学术期刊作为学术成果平台,是学术话语权发挥作用的重要场域之一。学术期刊通过对学术成果的评价、选择和推荐,对学术研究发展的方向起到引导作用,包括对研究课题、研究方法、研究范式等的设定,这体现了学术期刊在学术研究中的话语权。话语权是学术研究发挥影响力的基础,也是学术期刊的核心资源。在全球化的文化开放和学术交流频繁的格局中,缺乏国际话语权是我国学术期刊的主要问题。这既与我国的经济政治大国地位极不相称,与我国丰富的学术期刊出版资源也不相称。我国学术期刊总体可分为科技期刊和人文社科期刊两大类群,两者的编辑出版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因人文社科领域期刊在期刊评价方面特殊性强,问题更为突出,本文论述从学术期刊总体着眼,但把论述重点放在人文社科期刊。

1 我国学术期刊缺乏国际话语权的原因

我国学术期刊缺乏国际话语权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客观方面的原因如国际学术期刊评价机构的垄断和偏见,这是造成我国学术期刊缺乏国际话语权的直接原因。主观方面的原因是我国学术期刊在功能发挥上与国际领先学术期刊相比有很大差距。学术期刊的公信力、期刊质量和功能等方面与国际名刊相比,尚有差距,这是我国学术期刊缺乏国际话语权的根本原因。

1.1 公信力有待增强

学术评价是学术期刊编辑出版活动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学术期刊的神圣权利。学术期刊学术评价功能和地位的获得,是在与学术研究和学术共同体的长期互动历史中形成的。1665年,世界上第一份以“期刊”为名称的出版物《学者期刊》,是以报道法国和国外出版的图书目录为宗旨的,并不承担学术评价任务。法国《学者期刊》与英国皇家学会同年出版的会刊《哲学汇刊》(后改名为《皇家学会哲学汇刊》)一起,被认为世界学术期刊的鼻祖。19世纪,由于学术研究的繁荣,许多国家成立了由学者组成的专业学会,出版了一大批各个学科的学术期刊,以刊登学术论文和书评为主,在交流信息之外,学术期刊被赋予学术评价的功能。随着学术研究的繁荣和社会分工的发展,现代学术研究已经发展成为体系复杂、规模庞大的社会建制,学术传播与学术评价已经发展为学术研究社会建制带动起来的相关服务业,学术期刊因其学术共同体公共空间属性和与学术研究、学术共同体长期互动的实际表现,成为学术传播的主渠道和各方面都能接受的学术成果评价者。

组织和代表学术共同体对学术成果进行公正评价,优选刊登高质量的学术成果是学术期刊公信力的来源,这种公信力一旦丧失,学术期刊就会失去学术共同体代言人地位,随之失去话语权。衡量学术评价是否公正应包括评价制度和评价结果两个方面,即从制度上看学术期刊是否建立了公正合理的评价机制,从结果上看学术期刊是否对学术成果进行了准确的评价。同行审稿制度是学术期刊行使学术评价权利的合法性依据,因此被西方学术期刊普遍采用。事实证明,同行审稿能够将学术成果提交国内甚至国际学术共同体评价,使学术期刊达到本学科研究的较高水准[1]。同时,同行审稿还可以避免由编辑部审稿带来的误判或版面寻租,体现学术期刊学术共同体代言人地位的合法性。尽管审稿制度也存在成本高昂、时效性差、评价质量可控性较差等难题,但基本上利大于弊,因此成为西方学术期刊制度建设中的关键环节。

目前,我国学术期刊审稿制度的主流还是“三审制”。“三审制”是一种与我国出版管理体制结合的审稿制度。我国出版管理体制的核心主要是审批制、主管主办制度和属地管理制度,这套体制的基本目标,是通过出版主体准入机制和有效的事后追惩机制保障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确保这一目标实现的基本手段就是事前“三审制”和事后审读制度。“三审制”的弊端也很明显,即僭越学术共同体行使学术评价功能,使学术期刊的学术评价被行政权力或商业利益绑架,失去公信力和合法性。一些学术期刊把学术评价作为期刊编辑部的权利,进而把版面作为权利寻租的工具,极大地损害了学术期刊的公信力。公信力不佳的学术期刊,学术共同体代言人的地位尚且难保,何谈取得国际话语权。

1.2 现有主流期刊评价体系难以催生人文社科名刊

国际学术话语权由国际学术名刊掌握。国际学术名刊是按照国际标准和规范编辑出版,有世界影响,能提供独创性和原创性,属国际一流信息源,文摘率、引文率及利用率高,代表世界科学研究现有水平和发展方向的学术期刊[2]。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遴选世界上权威性强、影响力大的学术期刊编制国际权威检索数据库,其中SCI数据库收录期刊反映基础科学研究状况,SSCI数据库收录期刊反映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状况。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课题组统计分析,2012年,SCI收录中国期刊135种,约占收录期刊总数2.25%。2012年SCI收录中国科技论文19.01万篇,排名世界第2,占论文总数11.9%。SSCI收录中国期刊1种,约占收录期刊总数的0.02%(该数据库共收录期刊4648种)。2012年SSCI收录中国论文8012篇,约占收录论文总数的3.1%[3]。SSCI收录的中国社会科学论文绝大多数发表在外国期刊上。这反映中国社会科学期刊在国际学术传播中的话语权缺失。应该指出的是,SSCI数据库基本不收录中国期刊的直接原因是评价机构的偏见,也不能仅仅以是否入选SSCI数据库判断一本学术期刊的水平。这一事实主要反映我国学术期刊评价话语权的缺乏,也反映了在现有评价体系之下,我国学术名刊的匮乏。

现有社科学术期刊评价体系难以催生高质量人文社科学术名刊。目前各界普遍认同的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评价方法,是借用图书馆期刊采购部门使用的学术期刊遴选机制,即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遴选机制。该机制承认引文评价的合理性,并将期刊的被引量化统计数据作为评价学术期刊质量的唯一标准,这也是SSCI等的基本评价标准。某本学术期刊内容在规定时间段内被引次数越多,说明其学术水平越高;被引次数越少,说明其学术质量越低。期刊针对目标读者的特定需求定向传播内容的性质,决定了期刊编辑出版活动除了具有共性之外,还存在差别,类群分析是研究期刊的基本方法之一。学术期刊因其学术共同体代言人的性质不同于市场化大众期刊,对学术期刊的评价也不能一刀切,只要承认学科的分化和综合是科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只要承认学科发展阶段的差异,就应该承认学术期刊编辑出版形式的学科差别。引文评价方式注意到了学科的分化,对不同学科的学术期刊实行分类评估,但引文评价方法主要适用于科技期刊。科技论文的引文来源与发表来源基本重合,使该方法具有一定的自足性。引文评价法没有注意到,学术期刊只是人文学科论文引文的来源之一,而且不是最主要的来源。人文学科论文的引文,多数来自文史典籍或学术专著。学术期刊作为一种学术资源,只为人文学者提供部分资料。期刊数据库引文量化评价方法,因缺少对数据库之外学术资料来源的判断,难以对人文学科学术期刊及其论文水平进行令人信服的准确评价。期刊数据库引文评价带来的错误导向是部分学科论文的引文来源趋于单一化,作者只依靠期刊数据库材料快速生产论文的行为得到默许甚至鼓励,这是产生学术泡沫的因素之一。

引文评价方法有造成优质学术期刊出版资源分散和诱发学术成果评价标准滑落的趋势。学术论文的主要生产者是职业化的学术研究人员。他们的学术论文一般发表在高校、科研机构、学术团体主办的学术刊物上,这些是最重要的学术期刊。一些学术资源不足的期刊为了提高引用率,频繁向知名学者组稿,造成上知名学者从重要期刊到次要期刊的迁移和学术期刊出版资源的分散,难以集中优质资源出版知名期刊。长期以来,我国大量主要从事实际工作的论文作者和毕业后不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学生出于评定职称、职务晋升或取得学位的需要,在期刊上发表研究文章。这造成我国出版界对学术期刊缺乏明确的界定。在我国的近万种期刊中,除了部分市场化大众期刊、教辅期刊、小众期刊之外,超过一半的期刊刊登学术成果,大量工作指导类期刊、行业期刊成为学术的重要渠道。学术研究的泛化对学术生态和学术期刊出版生态都产生了影响。非学者身份的论文作者人数众多,论文以实务研究为主,围绕简单主题的论文数以千万计。跟风研究导致论文引用率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增加,成为高被引论文和学术期刊追逐的对象。相反,一些发表在学报上的大块文章因为研究主题的高深和表述的综合性,不能方便引用者寻章摘句,成为低被引论文。这种反差有诱导学术成果评价标准滑落的趋势。

1.3 信息服务意识和传播能力有待增强

学术期刊有两个基本功能,即信息服务和学术评价。信息服务能力是衡量学术期刊话语权的另一指标。国际学术名刊的最大特征是学术信息量大,可读性强,具有很强的信息服务能力。期刊信息服务能力越强,就越受读者的欢迎。我国的学术期刊在信息服务方面与国际学术名刊差距极大。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刊物在某种程度上成了研究者个人琢磨如何能够的参照工具,而不再成为研究者个人进行学术研究的实质性知识参照[4]。正因为它在满足国内外读者需求方面“不解渴”,所以才缺乏影响力,出现不了国际名刊。没有为读者服务的意识,期刊内容与读者需要脱节、停留在自说自话层次,满足不了国内外读者的学术信息需求,何谈掌握国际话语权?

我国高校、社科院主办的学术期刊,内容绝大多数是综合性的,印刷版的学术期刊出版传播方式是对单篇论文进行统一打包销售,适合科研院所、图书馆等机构订阅提供阅览服务,供多学科科研人员按需阅读。限于科研领域,科研人员个人极少订阅综合性学报。在网络传播时代,学术传播渠道增多、研究人员和社会公众可以通过互联网使用期刊数据库中海量的论文资源。网络数据库能够满足读者对学术论文的大数据搜索阅读需求,在对搜索命令的响应中,综合性学术期刊中的单篇论文与专业性期刊单篇论文具有相同的显示概率。数据库增强了综合性学术期刊的传播能力。目前,学术数据库被商业机构垄断,学术期刊从数据库运营商得到的稿酬基本可以忽略不计,相当于免费提供网络传播,但读者并没有获得免费的服务。学术期刊的数据库传播能力亟待增强。

2 学术期刊增强国际话语权的应对

增强学术期刊公信力、提高出版质量是我国学术期刊增强国际话语权的治本之道。完善学术期刊质量评价体系,建设学术名刊是我国学术期刊增强国际话语权的路径选择。建设学术期刊公益出版数据库,增强互联网传播能力,是互联网时代学术传播的必然趋势。

2.1 完善审稿制度,增强学术期刊公信力,提高作者服务水平

审稿是媒体体现编辑宗旨、落实编辑方针、保障内容质量和控制传播效果的一种普遍编辑活动。如果不能对传播的内容进行控制,那么充其量只是一个信息服务提供者,而不是一家媒体机构。在大众传播时代,大众传播媒体一般是专业化的媒介机构,依靠自身编辑记者队伍或采用通讯社稿件进行有组织的内容生产、,审稿不仅是媒体编辑部体现编辑宗旨、保障内容质量的必要环节,而且是传播机构组织管理的重要手段。大众传播媒体的编辑记者为媒体提供的信息产品属于职务作品,其编辑部门对编辑记者的稿件有生杀予夺的权力。我国大部分学术期刊目前实行的“三审制”,是与大众传媒机构一致的审稿制度。这种审稿制度能简化学术期刊编辑出版的组织管理,增强内容的可控性,确保编辑部意图的实现,但忽视了学术期刊编辑出版活动的特殊性,使我国学术期刊的公信力受到质疑。

学术期刊是依附于学术研究和学术共同体的传播媒介,与大众传播机构的内容生产方式有很大差异。学术期刊编辑部门一般没有作者队伍,而是从服务的学术共同体中优选作者和稿件,通过稿酬或约定方式获得投稿者投稿论文的传播权,进行出版传播活动。学术共同体的信任是学术期刊编辑部门从事学术评价活动的合法性来源。学术期刊编辑部只有依托学术共同体进行学术评价活动,才具有公信力,才能提高学术期刊质量。其实现形式必然是同行评审制度。同行评审作用的发挥有赖于完善的制度建设,以保证学术期刊通过组织同行评审为学术共同体服务,真正起到对学术成果进行准确评价和服务作者功能。

同行评审功能的发挥,有赖于完善的制度建设。同行评审制度一般有两种实现形式,即审稿专家和作者背靠背的“双盲”匿名评审和审稿专家公开、作者匿名的评审。“双盲”匿名评审的“利”在于评审专家在匿名状态下(在编辑部是实名的)可以抛开干扰因素,使同行内部评审看起来更像是外部评审,显得更为客观公正;“弊”则是由于评审专家的不透明,损伤了同行评审的公信力。我国实行同行审稿的部分期刊,由于承担着主管主办单位官方学术刊物的功能,同行评审有时沦为小圈子的游戏,成为一种形式主义;一些评审专家出于在匿名状态下评审的免责心理,不认真行使评审职责,使对同一学术成果的评价出现很大分歧,损害评审结果的公信力。相比之下,审稿专家公开、作者匿名的评审更具有公信力,也更具有建设性。这种制度设计也能够增强评审专家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使他们的评审行为更具有建设性,也能破除同行评审的神秘感,促进学术共同体优良学风的形成。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定期公布外审专家名单的做法值得提倡。这些外审专家形成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的外审专家库,使学术共同体能够看到外审专家在学术共同体的广泛代表性,能够增强杂志学术评价的公信力。

同行评审制度不但是学术期刊对学术成果进行评价的合法方法,而且是学术期刊提高内容质量和服务学术共同体水平的基本方式之一。从理论上来说,学术期刊出版资源是无限的,可以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优选作者和作品,以保证其刊登高质量的学术成果。我国学术期刊提高出版质量的前提是为作者提供最好的出版服务。只有为作者提供了最好的出版服务,才能调动优质出版资源,吸引优秀作者投稿,为读者提供高质量学术成果。

2.2 完善学术期刊出版和评价体系,遴选和培育国家学术名刊

社科学术期刊数量众多、层次不一,办刊宗旨有很大差异,办刊主体多样,还存在综合性期刊和专业期刊同台竞争的面貌,构成复杂的出版体系。使用引文量化数据对这些期刊进行一刀切的评价,不仅抹杀了上述复杂性,无法反映学术期刊体系的真实情况,也难以承担遴选和培育国家学术名刊的功能。不解决我国学术期刊体系的现实问题,采用另立炉灶方式建设国家学术名刊,对提高学术期刊整体水平没有太大意义。要使国家学术名刊具有坚实的基础,应该改革我国学术期刊评价和学术期刊体制中的不适应之处,构建和完善开放、有序的学术期刊出版体系和与之对应的层次分明的评价体系。

学术期刊出版体系应该是开放的,这样更塑造学术期刊的公信力。我国有数十万社会科学工作者,主要分布在高等院校、社科院、党校等教学科研机构,这些机构都办有各类学术期刊。在教育部名刊工程社科学报的作者中,本校占比平均值为41.2%。《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作者的本校占比达到77%。《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作者的本校占比为18.8%,为名刊工程学报中最低。整体而言,社科学报载文的学缘结构较为单一。社科院期刊因与高等院校保有适当距离,被认为在学术评价上能够摒弃高等院校的门户之见,对学术成果实现公正评价,成为高校社科学者发表高质量学术成果的平台。一般认为,社科院系统期刊质量高于高校社科学报,《中国社会科学》是我国最权威的综合性社科期刊,《历史研究》等分别是史学等一级学科的权威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权威专业期刊70%的稿源来自高等院校[5],这与社科院系统研究队伍人数较少、高等院校社科学报容量较少有直接关系,但根本原因是社科院期刊的开放度赋予其公信力和话语权。

学术期刊出版体系和评价体系应该是有序、分层次的,这样才能发挥引导作用,有利于遴选和培育名刊。分层评价指的是从学术期刊刊登论文的研究层次不同这一实际出发,把定性评价与引文评价结合起来,实事求是地评价期刊的学术水平。在横向上,不同学科的学术期刊应分类评价。对那些发表主要不以学术期刊为引文来源论文的期刊,应以学术共同体和学术期刊同行评阅的定性评价为主,参考转载、评论、翻译、文摘、引文等定量评价指标。对那些既主要以学术期刊为引文来源,又主要以学术期刊为主要发表平台的学科的学术期刊,可以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并重。在纵向上,同一学科的学术期刊应进行分层评价。那些主要刊发职业学者论文的高校学报、社科院期刊、学会协会期刊,位于学术期刊金字塔的顶端。同行定性评价应主要以成果原创性和创新性为标准,考察其学术规范性和思想启迪性。辅之以评论、转载、翻译、文摘、引文等定量指标进行评价。那些主要刊发职称论文、学生论文的期刊,行业期刊,专业期刊构成学术期刊金字塔的基础。定性评价应主要以知识性和规范性为标准。可主要由相关职业领域的行业协会以及中国期刊协会行使质量评估职责。

学术期刊既是科研工作的龙尾,又是科研工作的龙头。增强中国学术期刊国际话语权,培育学术名刊,不仅需要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出版体制改革的配合,更需要学术研究管理部门的支持指导。在对学术期刊进行分层评价的基础上,科技部、教育部、等专项科研基金提供者可对高校、科研院所、学会等机构主办的学术期刊予以重点扶持。根据现有学科需求以及科研机构协同创新的需要,择优培育或新创重点学术期刊,在期刊评价、审稿制度建设、办刊经费等方面予以支持和资助,推动国家社科名刊建设。

2.3 建设学术期刊公益出版数据库,增强互联网传播能力

增强互联网传播能力是我国学术期刊争取国际话语权的必然选择。在满足网络时代读者对大数据学术资源的需求过程中,目前世界学术数据库商业出版模式已经非常成熟。学术期刊形成了借助数据库的“小发行、大传播”的 出版传播模式。编辑部以较小的发行量满足管理者、作者、科研院所、图书馆等单位的收藏需要,借助网络数据库出版满足读者在线搜索阅读的需要。世界最大的爱思唯尔数据库独步全球,价格昂贵。我国中国知网、维普数据、万方论文等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和读秀电子书全文数据库等占据中文学术资源数据库出版的垄断地位。这些商业数据库出版机构,利用全世界或全国学者的学术成果生产数据库产品,再作为最重要的学术资源之一,卖给学者所在研究机构,并且通过技术手段对学术资源的下载进行限制,仅允许购买者在特定的计算机上下载数据库内容。这限制了学术资源的公平开发和利用。为了给读者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很多学术期刊自建渠道,在官方网站即时更新内容供公众免费下载,通过微博、微信、云存储等网络应用宣传推广期刊内容,但目前学术期刊的自建网络传播渠道非常零散,信息量小,内容不全,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免费信息服务水平和传播能力有待提高。

国家应加大对学术传播领域的资助力度,仅仅为学术期刊和学术著作提供部分办刊经费,使其能够组织出版高质量的学术成果是不够的,还要让这些宝贵的学术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在网络数据库出版环境中,为了让公共资助对学术期刊和学术著作出版的资助惠及学术界,进而服务社会,成本最低、效果也最好的办法就是学术期刊和学术著作的数据库公益出版。学术期刊数据库公益出版,是指在网络数据库出版环境中,作者或出版机构将研究成果提交给公益性的学术资源数据库,供国内外研究者和公众免费下载和阅读。无论从互联网逻辑,还是从学术期刊“小发行、大传播”理念和实践来看,我国学术期刊免费传播趋势已经比较明朗,但在功能发挥、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上还远未成熟。从功能上来看,目前学术期刊的自建网络传播渠道非常零散,信息量小,内容不全,其检索功能与传播力与商业学术期刊数据库相比不成气候。从发展模式看,我国的学术期刊免费传播主体大多是零散的学术期刊出版者,近年开始有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资助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等上线运营,这是与商业学术数据库以及开放存取数据库不同的新模式,有待进一步检验和完善。目前的学术期刊公益数据库遴选期刊的标准不明确、数据库存量较小、版权问题被悬置、数据库功能简单,无法与商业学术期刊数据库比肩。学术资源数据库公益出版和传播的来源遴选机制、质量控制机制、版权管理机制、绩效评估机制等,都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发展学术资源的数据库公益性出版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总之,我国学术期刊缺乏国际话语权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学术期刊在公信力、期刊质量和传播能力等方面与国际领先期刊相比,尚有差距。提高出版质量是我国学术期刊增强国际话语权的治本之道。要完善审稿制度,增强学术期刊公信力;完善学术期刊出版和评价体系,建设学术名刊;建设学术期刊公益出版数据库,增强互联网传播能力。

注 释

[1]尹玉吉.中西方学术期刊审稿制度比较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42(4):201-216

[2]朱栋梁.我国学术期刊创办国际学术名刊探讨[J].湖南社会科学,2007 (1):203-205

[3]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课题组. 2012 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简报[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27-34

篇5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6-00-02

我是一名基层电视节目主持人,一名县级台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套用时下较流行的一个词叫“非著名”节目主持人。但基层不等于低层,让更多的人听到看到认可我的声音、形象,成为著名的主持人是我的理想,“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也许我的理想不一定能够实现,到了退休的年龄就从主持人岗位退下来,但是我一定能做一个想当将军的好兵,坚守自己的阵地直到最后一刻。也就是说,当一名合格的基层电视节目主持人,是我一直努力而且一定会实现的理想。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呢?刚参加工作不久就有写点理论性文章发表的想法,但我一直没写,是因为不敢写也不会写,刚从事主持人岗位没几年,哪来的经验和体会去写理论性的文章啊!如被前辈专家们看到,还不气歪鼻子笑掉门牙。如今我从事基层电视节目主持人工作也有十七个年头了,虽然没有取得什么值得炫耀的成绩,但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借着这次写职称论文的机会,谈一谈如何做好一名基层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经验体会吧。

许多从事基层新闻宣传岗位的人都知道,在县级台由于受编制体制、岗位设置等原因影响,许多节目主持人都是身兼多职,要出外景采访,主持各类专栏节目和不同主题的活动仪式、晚会现场等,辛苦固然辛苦,但这也恰恰为主持人提供了很好的炼锻提高机会,我是这样认为的,也是这样做的。我要谈的也是我这十几年从事电视节目主持工作过程中,如何从适应到干好这一岗位的。

一、以生活为源泉,了解生活,把节目主持得生动精彩

电视作为当今大众最多接触和接受的媒体形式,已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电视节目主持人自然而然成了观众天天见的朋友,既然是朋友就要为观众所接受,现在节目主持人的表现还不能都让观众满意,这种“不满”起因于我们有些主持人缺乏应有的文化底蕴,不常读书、看报,在主持一些娱乐类栏目时,凭借几分小聪明,讲个笑话,调侃几句,以博得观众几声廉价的笑声,而真要主持专业性强的节目时,就力不从心了。多年的工作实践,我深深体会到,一个节目主持人仅仅具备应有基本素质,良好的外在形象是不够的,要想真正为广大观众所接受,必须时刻努力,不断学习,培养高尚的情操,良好的修养,丰富的学识,正直的品格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才会创造和形成自己的主持风格,才能使一个节目主持人有他独有的魅力。做到这一点不易。我在做节目电视主持人的开始几年,也是拿着编导写好的稿子,照本宣科,充当“傀儡”角色,往往在主持节目中显得极不自然。因为一边主持节目一边要在脑子里想背好的主持词,常常出错,要重新录制,弄得自己和录制人员都累。后来虽熟练一些,但也未摆脱不够流畅自然的感觉,观众反响平平。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我渐渐尝试着走出录播间,跟随编导记者深入采访一线,同编创人员一同去了解生活,直到后来我可以参与节目创作构思、编写,贯穿整个栏目的采、编、制、播过程。

专题节目《渔家生活》是我主持工作中一档跨度较大的片子,15分钟的节目容纳了较多内容,时间、空间跨越性大,每次深入渔家采风过程中,我都仔细观察渔民的生活,在心里模拟主持人出现的形式。美丽的海岛天远海阔,水碧山清,风光无限,千里海上牧场上渔家汉子耕海牧渔,驾船荡舟,渔歌唱晚,满载而归。这些渔民的生活画卷使我灵感如泉,有时我以采访者的身份出现,时而我把自己设计成渔家儿女中的一分子,以一个从事海上劳作的渔人身份出现,一边动手干,一边凭借自己现场感觉去生动自如地解说蓝天、大海、白云,去解说搏击大潮的渔家好汉,带领群众致富的养殖能手,勤劳善良的渔家大嫂,将不同类型的节目内容用亲切朴实的语言叙述成一个个完整、真实的故事。节目播出后逐渐得到了观众的认可,认同、赞许的声音不绝于耳,节目收视率也逐步提升。在上级台组织的优秀节目评选中多次获奖,通过这样的尝试我深深体会到做为一名合格的节目主持人,应把自己完全深入群众中去,溶入生活海洋的深处,吸取生活中取之不尽的营养,丰富自己,提高自己,才能欣赏到生活中真正的美丽景致。

二、充满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心,用真情打动观众,做品德高尚的主持人

主持人要有新闻敏感性,善于发现自己身边有新闻价值,能够产生良好社会效益的故事。

二OO三年夏季,我们采访了一对常年参与爱心捐助,从事个体经营的夫妇,并将这对夫妇的事迹及时向社会进行了宣传,采访过程中,我注意到了一个细节,这对夫妇前不久曾资助过一位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贫困女童,小姑娘的名字叫文静,才10岁,正是天真烂漫,活泼好动的年龄,然而病痛让这位小姑娘无法象同龄孩子那样尽情的奔跑欢闹,由于家庭特殊原因,小文静和母亲两人相依为命,她的母亲靠打零工的微薄收入和政府救济金生活,根本无法负担给孩子治病的高昂费用。如果错过治疗最佳时机,小文静的病将难以治愈,幼小的生命将有可能随时终结,几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把小文静面临的困境做成一期专题节目进行报道,呼唤社会各界都来伸出援手,帮助小文静彻底治好疾病的想法在脑海中形成,我迅速和同事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与大家达成共识,很快我们就打听到了文静家的住址,当我们采编人员一行提着小礼物来到她家里时,恰逢文静刚放学回家,书包还背在肩上,正在逗一只小狗玩。当镜头对准她的时候,小姑娘怯生生的躲到母亲身后,但一双明亮的大眼睛一直注视着我们,眼神中除了羞涩,分明还透露着渴望得到帮助的眼神,当时我的心情难以平静,病魔摧残着无辜的女孩,我们能为她做些什么?以最快的速度把专题节目完成,向社会求助,尽快的治好小女孩的病痛的愿望更加强烈,我要用手中的话筒去挽救小文静即将早逝的生命!回到台里,我在录播间坐在话筒前,几乎是一气呵成将这部名为《救救小文静》的专题片录制完成并播出,片尾,在人们熟悉的《爱的奉献》的旋律声中,我饱含激情,希望大家都伸出友爱之手,让爱的阳光播洒到每一个角落,用爱心去拯救这个花季女童走出困境。节目播出后,一时间电视台和当地红十字会的电话铃声此起彼伏,饱含温情的款物从四方涌来,有的观众直接来到电视台一边擦着眼泪一边捐出爱心款,感谢我们为小文静做了一件好事。很快,在有关部门的协助下,小文静和另外两位需要救治的贫困儿童用这笔善款成功进行了手术,如今小文静已是一位健康漂亮的中学生了。

通过这次采访我深有感触,一个主持人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对社会和观众倾注极大的关切和真情,才能把节目办精办活,办到观众的心坎儿里,如此以来节目主持人才会使自己的性格魅力和自身形象丰润饱满,充满生命力。在08年我县为支持汶川震区同胞而组织的《五万海岛人同献报国心》赈灾募捐晚会上我再一次用自己的真情成功主持了整场晚会,用实际行动为遥远灾区同胞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一个合格的主持人应时刻注意学习和积累,做学习型人才

古人曾经说过:“书为心画,言为心声”,语言是人类思想最直接的表达,主持人的艺术其实就是一门语言艺术,主持人如何把握语言艺术,使自己的语言艺术富有魅力,这就要求主持人在工作和生活中要时刻注意汲取书本上,社会中一切可以获得的营养,博闻强记,融汇贯通,无论天文地理、政治历史、诗词歌赋,还是风俗人情、方言俚语都要涉猎。人的精力有限,要想做所有学科的专家是不现实的,但学科力求广泛,学识力求广博,做一个大家常说的“杂家”,是一个专业主持人艺术人生中应不断探索和追求的。我还没做到一个“杂家”,但我一直在向这个目标努力,读书看报是我从小就有的爱好,尤其是做了主持人以后,爱好加上工作需要的促动,使我形成了对身边书籍和一切印成铅字的东西都有爱翻翻看看的习惯,这无形中也增进和丰富了自己的学识和语言,尤其是在主持专业性较强的节目之前,翻阅和了解相关专业书籍是必做的事。由于多数节目是录播的形式,所以我能够较轻松的把握栏目所要表述的内容,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参与主持的由我县承办的二OO七年“两岸情・妈祖缘”大型“妈祖文化交流活动”,由于是现场主持,活动时间长,空间跨度大,对主持人的专业素养要求很高,活动期间又邀请了众多全国各地、海内外宗教界知名人士,妈祖信众,演艺界名人,规模空前,压力也很大。我县是妈祖文化交流中心,又有北方影响最大,香缘最早的妈祖宫庙,因此,我对妈祖的传说和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主持此等规模的主题活动,仅靠这点积累是远远不够的,怎么办?时间紧、任务重,我一头扎进图书馆,尽可能多的了解和搜集相关资料,又去请教妈祖文化专家,同时还收集了不少充满情趣的民间故事、奇闻轶事,并做了资料卡片,熟记于胸,然后根据活动程序安排,对每一个主持环节,都进行了仔细推敲,将了解到的妈祖文化宗教知识合理的穿插其中,丰富了主持内容,正是因为有了充分的准备工作,活动举办过程中,我顺利的完成了现场主持任务,没有给观

众有断档、空白、冷场的感觉,得到了组委会的肯定。虽然较好的完成了这次任务,但在专业知识的准备过程中,让我有“临时抱佛脚”,“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对知识需要日积月累的重要性感触颇深。

篇6

英语教学测试是教学链条上的重要环节,故此在教学研讨中受到格外重视。高校英语教学界围绕教学测试改革一直进行着热烈的讨论,其热点就是四、六级一类统考的合理性和必要性。通过对全国性统考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更深层次的东西。我们可以看到高校公共英语教学和英语专业在教学测试这一重要环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其本质是要应试教育的测试,还是要素质教育的测试;是要制约现代英语教学的测试,还是要促进现代英语教学测试的问题。

一、近几年高校英语教学测试的争议和走向

1·围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激烈争议

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1988年创立的。当时,把外语作为工具速成的指导思想淡出; 1985年和1986年分别开始实施的理工科教学大纲和文科教学大纲合二为一,1999年颁布了新的教学大纲。四级考试被确定为“全国各类高等院校均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大纲》,1999)。随后,四、六级考试逐渐被高校和社会赋与不堪重负的功能,以及四、六级考试本身具有重大缺陷,这些都在学术界引起越来越强烈的争议。对四、六级考试典型的批评和争议主要集中于以下多个方面:

1)我国地域广阔,各高校生源和师资条件相差悬殊,全国统一考试,不具合理性(牛强,2001;韩宝成,2002;刘润清,2003;井升华,1999等)。

2)考试的效度不高。毕业论文 片面追求信度而牺牲效度。考试基本遵循了结构主义类型的测试模式,重视语言知识和语言形式,忽视对语言能力实际运用的考查,尤其是输出能力的考察,很少考查到交际能力(韩宝成,戴曼纯,杨莉,2004;牛强,2001;韩宝成,2002;肖云南,罗晓英,2002等)。

3)既然四、六级考试是按教学大纲设计的一种教学考试,是为了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的英语水平是否达标,而不是为了比较和选拔,大学英语考试就不应该设计成常模参照型考试,而应该是一种标准参照型考试(韩宝成,戴曼纯,杨莉芳,2004等)。

4)考试被异化为领取学位的必要条件,学校排名的根据,社会招聘的必要条件(岑建君,1999;牛强,2001;张绍杰,2003等)。

5)应试教学严重冲级击了教学的正常进行,导致多选题泛滥,给教学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韩宝成,戴曼纯,杨莉,2004;吴树敬,2003;艾治琼,雷芳,2002;阚跃明,陆琳,2000;刘润清,2003等)。

在四、六级考试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强烈批评的同时,也有赞同或中庸之见。主要意见为:

1)考试效度和信度高,设计科学,组织实施严格,成绩显著,并得到社会承认,逐渐成为单位录用大学毕业生的标准之一,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益(杨惠中,Weir,1998)。四、六级测试是迄今对大学英语教学进行评估的最好体系,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张新元,2004)。

2)四、六级考试从一开始就重视自身的不断改革和完善,硕士论文 采取各种改革措施,实践证明,收到很好的效果(陈祖芳,2004)。

3)对四、六级考试的质疑主要源于对它的认识偏差和尚欠科学的教学管理,责任不在测试本身,它的成绩是主要的,不足是次要(张新元,2004)。

4)不是考试误导了教学,而是对考试不正确的态度以及不同的教学理念导致了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低下(程冷杰,秦秋,2004)等。

5)如果有用人单位拿英语测试成绩作为录用员工的标准,那更是南辕北辙,混淆了测试目的和用途,与测试本身无关(张新元,2004)。

对四、六级考试持批评意见者居多。关于四、六级考试的前途,批评者给出3种意见:一是功成身退;二是社会化(从高校退出,不再与教学有关);三是彻底改造(例如,大量减少客观试题,听说读写加权相等)(刘润清,2003)。

2.从《大纲》到《要求》看对测试要求的变化

面对主要因扩招而发生了极大变化的高校英语教学形势和对四、六级考试批评的巨大压力, 医学论文 2004年国家教委公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要求》),如果把《要求》和原《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作一对比,就会发现,两者的显著不同除去在教学性质和目标中由“读”是第一位,转变为“听说”是第一位,以及《要求》对大学英语教学做出明确定义,强调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3项内容,教学理论的指导和多种教学模式和手段之外,《要求》还对统一的教学测试做作出了显著修改。《大纲》承认,全国高校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学生入学水平各不相同,即使同一学校学生的入选水平也有一定差别。因此,要因材施教,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达到基本要求。《大纲》规定:“把四级定为全国各类高等学校均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这是本大纲的一个重要决策。”而《要求》则认为做出了灵活的规定:“学校可以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一般要求,较高要求或更高要求单独命题组织考试,也可以实行地区或校际联考,也可以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4)。这就打破了四、六级考试这一原来的统一考评标准。这一重大变化对高校英语教学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它表明,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校英语教学四、六级统考的坚冰即将被打破;随TOEFL考试在中国兴起的源于结构主义的考试模式受到充分质疑,高校英语测评的种种弊端不但引起广泛关注,而且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近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已经着手进行改革,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也对试题进行了改动。它们的共同变化方向都是增加主观题和听说等输出技能的分量,以提高效度。这是积极的动向,尽管问题并未彻底解决。但是,对四级类统考进行改革并不意味着这场讨论的终结,因为这场讨论的意义并不限于这些统考。统考是一根高校英语教学测试的指挥棒,必然上行下效。所以,这场争论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中国的英语教学测试已经走入迷途。我们必须跳出某一特定考试,重新整理思路,回到考试测评意义的起点,才能看清我们所面临的问题。

二、高校英语教学测试的偏误

1.测试和教学的关系

从功能角度来说,测试可分为诊断测试(diagnostic testing),能力测试(aptitude test)、分级测试(placement test)、成绩测试(achievement test)、课程评估测试(program evaluation test)和科研测试等数种。诊断测试是用来为学生和教师以及教学管理人员提供反馈信息,作为改进教与学之用,成绩测试是为课程评估之用(Henning G, 1987);但也有专家认为,成绩测试是为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诊断测试是为考察改进教学和改进教学计划(刘润清,韩宝成,1991)。不管怎样,我们不妨把其中和英语教与学联系紧密的测试称为教学测试。教学测试是英语教学常用的重要的评估手段,用来考察学生对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教师和学生同时获益于反馈信息从而改进教与学。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考试都属于这种测试。它受到某个教学大纲的制约和规范。语言能力测试,即水平测试和教与学并无直接联系,因为水平测试的目的是比较和选拔,与教学大纲无关。英语教学测试不但服务于教与学,而且对教与学两个方面产生反拨作用。设计良好的教学测试会给教学带来裨益,产生正反拨作用,而设计不当的则给正常教学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冲击正常教学。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测试,就存在严重的偏误,给教学带来严重的影响。

2.当前教学测试的偏误

1)当前高校英语测试的最大问题就是对入学水平相差极大的各高校在校生以水平测试的方式进行学测试,职称论文 冲击了正常的教学和教学测试

四、六级大学英语考试以及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以下统称为四级类统考)都是以教学大纲为框架设置的教学考试。毫无疑问,其初衷是检查教学大纲指导下的教学实施情况,作为学生学业成绩和教师改进教学参考。但是,如前所述,以全国统考方式进行的四级类统考弊端丛生。其最致命的根源,就是它以全国水平统考的方式对入学水平相差极大的各高校在校生进行教学测试。这种方式,使四级类统考先天带上了比较、选拔甚至是淘汰的性质。加上考试本身的缺陷,使全国大部分高校英语教学出现了偏离教学的应考趋势。尽管2004年公布的《大学英语教学要求》在对学生的考评方面强调全面评估,对高校参加四级类统考与否不做统一规定,但是四级类统考对考生而言仍是必过的、事关重大的一关,甚至与毕业和学位联系在一起,而且是求职必备的资质之一。学生要获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要找工作;教师要晋升;校领导要学校的名次;用人单位要录用毕业生;甚至户口能否进京,所有这些无不与四级类统考紧密联系在一起。一项为检查教与学的教学测试被异化为水平测试,成为可以给一个人和一个群体带来重大后果的“高赌注”考试(Madaus,1988,转引自韩宝成等,2004)。由此,我们就不难明白为什么学生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去做模拟试题,把本应阅读名著、进行正常训练的时间都给了应试训练,甚至不少学生放弃课堂参与,专攻试题。因为正常的学习,与四级类统考试题并无直接联系。这对知识类课程冲击尤为严重。有时,教师也不得不抽出部分课时,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大学英语教学要求》公布两年后,四级类统考对教学的冲击没有改善的迹象。

2)技能课教学测试重视语言知识和形式的考查,忽视语言技能的考查

目前在高校英语教学测试中,仍然普遍大量使用客观多项选择题型。这种随托福考试兴起而兴起的测试模式今天受到广泛质疑。它的题型源于结构主义,强调语言知识和形式的考察,却忽视语言的实际运用;高信度,低效度;通过训练可以在原有的语言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分数。但是,这种出题方式却广泛存在于大学英语和英语专业的各科技能课教学测试之中。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①各类社会英语水平测试中,有大量的客观选择题,即使在改革后的四级类统考中也占相当比重。为了准备和迎合四级类统考,客观题的大量使用就在情理之中。②近年扩招,教师任课负担翻两三倍者十分普遍,教师在期末判卷时疲于奔命,而这些客观题判分容易,快捷,可以节省大量时间,因此成为首选。③扩招导致入学水平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客观选择题仍然是让低语言能力者提高分数的快捷方式。为保证合理的及格率和考试成绩的常态分布,客观选择题也是一条出路。

3)英语专业教学测试重视语言技能的考查,忽视文化知识的考查

这种错误倾向是十几年来大的教学测试气候造成的,英语论文 主要存在于英语专业的教学测试之中。首先,英语专业的四级考试和八级考试主要是听说读写译的技能考试,尽管在八级考试中尚有15%的英语专业知识分。虽然《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指出,“四级与八级考试的重点是测试学生的语言能力,因而不可能全面检测《大纲》所要求学生具备的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但是,专业四级和八级考试分数长期以来被当成英语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水平标志,在升学就业等重要方面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这种错位造成本来是为专业技能教学测试的四、八级考试成了学生的生命线。其次,社会对大学毕业生哑巴英语的批评也对技能学习产生了很大的压力,相对而言,知识的学习就退居其次。于是,作为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技能基本功几乎成了学生学习的全部。这使得学生在英语学习实践中产生了严重的重技能轻知识的倾向。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规定,英语专业课程包括英语专业技能课、英语专业知识课和相关专业知识课。英语专业知识课是有关英语语言、文学、文化方面的知识性课程,而相关专业知识课则是指与英语有关联的其它专业的知识性课程。在考评中轻视知识性课程造成学生知识性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下降,把几乎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技能课学习,准备四、八级考试,而对知识性课程考试则平时不努力,考前抱佛脚应付了事。学生在知识性课程教学中逃避课堂参与,自己做四、八级考题已成为常见的现象。部分教师也认为知识性课程与四、八级统考关系不大,乐得让学生轻松过关。重视语言技能学习,忽视文化知识学习的倾向是一种片面的、功利的倾向,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相背离。

三、高校英语教学测试需要改革的几个重要方面

1.取消四级类统考、以教学测试的“纵向比较”为基点,以测试的“横向比较”作为参考这里的“纵向比较”指一个教学单位(如,学校、班级或个人),在高教英语学习各个历史时期的测试结果的比较,具有“历时性”;“横向比较”是指同一历史时期,各个学习单位在同一学习阶段的测试结果的比较,具有“同时性”。显然,各校英语四级类统考成绩的比较就是一种横向比较。如前所述,原来的高等教育是精英教育,学生入学水平相差不大,扩招使得入学学生的水平差距拉大。这种差距的拉大并不明显体现在同一所学校内,而主要是出现在校际。通过数年学习,用同一个标准去做全国统一测试来检查教学质量是否达到同一要求是几近荒唐的。尽管《要求》将其降低为:对于教学目标的评估,学校可以有包括自己命题、联考和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几种选择,但是,根据最新消息,教育部目前仍然认为,对高等教育英语教学提出课程要求和标准,以设立考试等方式进行检测是十分必要的。四、六级英语考试仍然是评价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相对比较客观的标准(教育部发言人,转引自《北京考试报》2006)。这就从《要求》后退了一步。蔡基刚(2004)曾认为,由于《要求》取消了参加四级类考试的统一要求,学校在学时数安排和课程设置上有更多的自主权,这有利于各个学校制定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教学大纲,真正做到按需培养,提高语言学习效率。由于没有统一的要求和分级,就没有必要规定统一的分级考试。可由各个地区、学校根据课程要求和自己的教学大纲标准设计和组织考试。这种考试由于规模小考查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就变得可能。至于是否要参加标准化的国家四、六统考,这就成为学校或个人的行为。如此,有利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健康发展。看来,这种预期似乎是乐观了一些。可以预料,应试之风、统考对教学的冲击以及高校和社会对统考成绩的曲解和滥用仍将继续存在。

1)取消四级类统考,代之以统一的“目标测试练习”

正确的做法是,取消大学英语和英语专业统考,把四级类统考这种全国大排队的横向比较手段替换为对应一定学习阶段(比如学期或学年)的“目标测试练习”,统一下发给各校,这种练习题目对应英语各个教学阶段的教学要求,每份试卷可依难度分成三级,由各校根据学生情况自愿挑选使用。学生做完练习后由各校自己统一判卷,这种方法有下述优点:①由于统一制卷,各高校可以通过练习了解自己学生的水平在全国高校水平中的定位。②由于练习不上交,可以切实检查教学质量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和差距,学校不必担心排名问题。③学校也可以选择把练习作为期末考试,以便检测教学质量,这样做,使得考试难度易于把握。④学生没有一考定终身带来的毕业、就业压力,自然回归课堂,应试冲击教学的现象自然消失。校际没有了排名问题,学校自然回到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的正常的教学管理。⑤英语四级类统考的取消,将为社会节约大量的资源,首先是考试资源,因为如果为了选拔,社会上已不乏各种水平考试可以利用。当然,还有印刷应试书籍用的纸张和包括学生应试培训费用等方方面面。用横向比较做参考的办法,符合教学测试的初衷。至于说废除四级类统考国家教育部就无法对高校英语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的问题,大可不必忧虑。大学成百上千种专业,都没有进行统考,为什么英语教学不统考就过不了日子呢?

2)注重“纵向比较”

另一方面,高校英语教学测试应在“纵向比较”上下工夫。也就是从发展的、“历时的”角度观察和研究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上有多大提高,以作为检查教师教学和对学生进行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估的依据。首先,在扩招的情况下学生入学水平的差异很大,用统一的教学测试已经失去了检查教学的意义。其次,二语习得理论认为,学习者的主要个人差异包括:年龄、语言学能、学习动力、学习策略等。根据一项全国性的实证调查研究,对语言学习成绩方差解释能力最强的个人差异变量是语言学能和学习动机(刘润清、吴一安,2000)。而语言学能被认为可能是天生的(Carroll, 1981,转引自蒋祖康,1999)。因此,学习动机在可变个人差异中占有第一重要地位。罗得·埃利思(Rod Ellis,1997)认为,学习动机是对学习者在多大程度上取得成功进行预测的强有力的因素,而动机的强弱也可以由学习者先前的学习结果获知。语言学习成绩低下一般是学习动机低下的反映。我们可以看到,在低入学水平段进行教学的教师,不但要面对低入学水平学生与高水平四级类统考要求的巨大差距,还要面对学生作为低成绩学习者的低学习动机,教学任务不可谓不艰巨。如果我们换个思路,把检查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习成绩的纵向比较,着眼于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提高了多少,就能比较科学、公平而又客观地评价老师的付出和学生的进步。同时,得益于上面所说的统一的“目标测试练习”作横向比较的参考,教师也能清楚地看到差距,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努力使学生的水平最终达到要求。纵向比较可以是针对个体的,也可以是以班级为单位的,还可以校全性的;比如说,学校可以对各级入学的学生以入学统测为开端,每学期测试一次。这样就能跟踪检测到教学质量的变化,对教学进行动态研究。同时纵向测评的成绩也可作为对学生、班级以及全校进行形成性评估的依据之一。

2·技能性测试和知识性测试并重

对英语专业教学而言,应该扭转重技能轻知识的倾向。英语专业培养目标是,“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泛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大纲建议专业技能课安排65%左右的课时;专业知识课安排15%左右的课时;相关专业知识课安排20%左右的课时。尽管知识课的总课时35%仍比专业课的65%少得多,但是考虑到技能课耗时费力,应该说,在重要性上,两方面是平分秋色的。英语专业培养出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决不是言之无物、毫无人文素质可言的听说翻译机器,而应该是博学多识、高素质、全面发展的英语人才。测试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测试不但是对教学和学习的重要反馈,也是对教与学的暗示和“反拨”。重视技能测试的同时加强知识型课程的测试,就会强化知识型课程的教与学。如前所述方案,四、八级统考取消后,代之以英语专业的统一“目标测试练习”,其中按适当比例———比如50%对50%———安排技能和知识的题目,加强主观题型,弱化客观题型,就会纠正重技能轻知识的倾向。另一方面,知识性课程的期中期末考试也应当加强主观题,尤其要加强测试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灵活题目,把重点放在考评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上,把知识型课程的学习从死记猜题中解放出来,在与现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配合下,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

3.增加主观题型减少客观题型,提高测试效度

在各项教学测试中,应该加强主观题,减少客观题,尤其是多项选择题的数量。留学生论文首先,尽管多项选择题可以做到信度高,判卷快,但是,对技能课而言,只强调语言知识和语言形式的考察,不能有效测试语言的应用能力;对知识课而言,过多的多选题使考试不能考察学生用英语语言能力和相关知识水平分析问题和表述独立见解的能力。“语言测试首先考虑的是测量的效度,如果一项考试信度很高,但效度不高,也就是说没有考到应考的内容,那么这样的考试有什么用呢”? (杨慧中,2001)在知识课的测试中,尤其应该增加问答题和短文写作题的份量,因为书写能力占语言输出能力的半壁江山。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测试的正反拨作用,督促学生努力学习,放弃平时不努力,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寄希望于猜题、六十分过关的消极学习态度。其次,可以使考试分数真正反映学生水平。分数的公平合理可以极大地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总结

测试是高校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步入歧途的高校英语测试已对高校英语教学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工作总结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测试改革。首先,对扩招后入学质量差距很大的全国高校在校生进行学测试来进行教学质量监督是可行和必要的这样一种看法必须扭转。应该以上、中、下3种水平的统一“目标测试练习”代替四级类统考,练习水平由各校自己选择,自己判卷,成绩不上交。这样,各校可以了解差距,改进教学。同时,重视纵向评价个人、班级和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把主要精力转移到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上来。其次,在英语专业教学中,努力扭转教学测试中重专业技能考察,忽视专业文化知识考察的倾向,使学生不但能掌握熟练的语言技能,而且具有优秀的人文素质。最后,压缩四选一题型的比例,增加主观题型,把重点放在测试学生应用语言的交流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之上,从而提高命题效度。进行以上三项改革,就可以基本刹住目前应试之风,使作为英语教学重要环节的教学测试成为促进教学和保证现代英语教学理念得以顺利贯彻的有力手段。

[参 考 文 献]

[1]Ellis 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University Press, 1997.523.

[2]Henning, GAGuide to LanguageTesting:Development,Evaluation and Research[M]. Heinlw Publishers,1987.1-3.

[3]艾治琼,雷芳.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现状及对策[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97.

[4] 北京考试报记者·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称四六级英语考试不取消[N]·北京考试报,2006-07-01.

[5] 蔡基刚·试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基本原则和精神[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21.

[6] 岑建君·我国高校外语教学现状[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6.

[7] 程冷杰,秦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与四六级考试[J]·外语界,2004,(6).

[8] 陈祖芳·学术讨论要尊重事实[J]·外语界,2004,(1):74.

[9]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0] 大学英语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11] 韩宝成,戴曼纯,杨莉芳·从一项调查看大学英语考试存在的问题[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2):18,19.

[12] 韩宝成·高校学生英语能力测试改革势在必行[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6):410.

[13] 蒋祖康·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2,141.

[14] 井升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的原因[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21.

[15] 阚跃明,陆琳·大学英语四、六级统考的正负效应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2):22.

[16] 刘润清,韩宝成·语言测试和它的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10-11.

[17] 刘润清,吴一安,等·中国英语教育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245-246.

[18] 刘润清·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笔谈之三(五篇)[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5):221.

[19] 刘润清·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笔谈之二(四篇)[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3):378.

[20] 牛强·现行高校英语测试中的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2):141-142.

[21] 吴树敬·大学英语教学:问题与解决办法[J]·外语教学与研究[J].2003,(3):227.

[22] 肖云南,罗晓英·关于英语测试的改革[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7):294.

[23]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

[24] 张绍杰·教—考分离———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的必由之路[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5):386.

[25] 张新元·大学英语测试质疑述评[J]·外语界,2004,(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