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课文主要内容模板(10篇)

时间:2022-09-09 15:59:2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草原课文主要内容,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草原课文主要内容

篇1

如何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经历一个有效的感悟过程?我将每一次课堂教学当作自己研究的场地,不断进行实践反思,也获得了一些体会。

一、加强初读。

初读是联系精读的纽带,为了让初读更有效的为精读服务,教师应该关注以下两点:

其一,落实课标中“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目标。

如《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路花香》《徐悲鸿励志学画》《》等叙事性文章先让学生大体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再认真读每一段课文,弄清课文先后写了哪些内容,理清课文内容的先后顺序,把握文章脉络。

如《天安门广场》《趵突泉》《九寨沟》等说明文、自然景观类课文先帮助学生扫清文字障碍,因为这些课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四字词语。然后让学生细读每段课文,明确每段写了什么。

其二,给学生创设质疑的空间,引导学生学会从课题、课文内容、课后问题等几个方面进行质疑的方法,并通过查词典、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尝试独立解决。

如《》一课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质疑:虎门在哪里?谁在?怎样销烟?借助地图弄清“虎门”的地理位置,通过查阅书籍了解这一历史事件。

二、精读有点

所谓精读有“点”,指的是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的“切入点”、读悟“结合点”引导学生品读感悟。

1.找准切入点。

其一,从课题切入。

如《轮椅上的霍金》一文,从质疑课题入手:“轮椅上的霍金”是什么样子的?画出相关语句:头只能朝右边倾斜,肩膀也是左低右高,双手紧紧并在当中,握着手掌大小的拟声器键盘,两只脚则朝内扭曲着。嘴已经歪成s型,只要略带微笑,马上就会出现“龇牙咧嘴”的样子。结合霍金图片了解轮椅上的霍金的标志性形象,说说自己的感受。由此引发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长期禁锢在轮椅上的人在科学研究方面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被人们称为“宇宙之王”,他是怎样做到的?学生默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段体会霍金如何克服困难进行科学探索。

其二,从课文的主要内容切入。

如《草原》一文,检查预习时引导学生交流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草原上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色以及蒙古族人民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依据课文主要内容分别切入“草原的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两个重点段的学习。

第三,从课文的关键句切入。

反复句。如《安塞腰鼓》一文,“好一个安塞腰鼓!”共反复了四次。分别从“好在有火烈的舞蹈场面、好在鼓声的巨大力量、好在有茂腾腾的击鼓后生、好在变幻的舞姿”四个层次来描述安塞腰鼓。教学时就从“好一个安塞腰鼓!”中的“好”体现在哪里切入,将学生分成四组分别从以上四个层次来品读,用“好在,你看(听)”的句式进行叙述,感受安塞腰鼓的粗狂、雄浑、动力十足,内化课文语言。

中心句。如《三亚落日》一文,抓出点题段落“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夕阳滑落的景象美妙绝伦,一点儿也不比日出逊色。”围绕这一段感悟三亚的热带风情和夕阳滑落的色彩美形态美意境美。

承上启下的句子。如《大江保卫战》一文,找出承上启下的段落“面对肆虐的洪水,更显出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的本色”,分别从“洪水的肆虐和人民子弟兵的铮铮铁汉”两部分来感悟课文,结构清晰,重点突出。

第四,从课后问题切入。

如《莫泊桑拜师》一课,初读了解莫泊桑拜师经过,用课后问题“福楼拜是怎样的老师?莫泊桑是怎样的学生?”切入,抓住课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词句来谈,体会人物品质。

2.读悟结合点。

将学生推到前台,围绕重点词句段充分与文本对话,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这其中落实阅读能力培养和读书方法的训练。

如《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初读把握文章脉络后,从感知“古寺”入手引领感悟:

师:李时珍投宿到一座怎样的古寺?

学生读课文划出有关的句子。(出示:李时珍轻轻推开门,只见里面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

生1:读了这句话让我想到我们村一个老奶奶住的房子都快倒了,不像样子了。

生2:我想问这样的地方怎么住呀?我肯定会害怕。

学生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为感悟李时珍克服困难编写《本草纲目》的精神做准备。

再如《草原》一文,把握住课文主要内容后,用“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切入第一部分的学习:

学生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适时圈画批注。

抓住“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体会比喻的恰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这一碧千里的草原、小丘上的羊群让你想到了什么?你能像老舍这样写一写吗?学生畅谈。“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是大海上的点点白帆。”想象朗读。

抓住“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结合中国画理解“渲染”,学生体会走进草原就走进了画卷,人在画中游的感觉来读。

篇2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21—0075—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采用“以读为主,以人为本,以练为基”的教学策略,能够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 以“读”为主,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是最基本的语言训练活动。在教学每篇课文时,我都十分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以让他们在读中感知文章主题,在读中进行语言积累,在读中获得情感熏陶。如,在教《草原》一课时,我先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一边聆听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一边欣赏美丽的草原图片,使他们从视觉、听觉上获得感性认识,而后让他们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课文中优美、清新的语句,感受草原的辽阔宽广、生机勃勃,这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他们的语感。

二、以人为本,珍视学生的个人感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求异、求新,应珍视学生的个人感悟和独特见解。如,教学《落花生》一课,在讲到父亲说的“花生的用处固然很多,但有一样是很可贵的……非得等到你接触它才能知道。”这段话时,我则让学生说说他们对这段话的理解。有学生不假思索地答道:这句话赞美了落花生默默奉献却从不夸耀自己的品格。父亲要我们做像落花生一样默默奉献的人。”而后我不失时机地提出一个问题:在当今社会,你愿做像落花生那样的人还是愿做像苹果、石榴、桃子那样的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各抒己见:“我要做像苹果、石榴、桃子那样的人,善于展示自我,推荐自我,让别人充分认识我、了解我。”“我既想有像落花生那样谦虚的品质,也想有像苹果、石榴、桃子那样敢于展示自我的勇气。”……虽然他们的见解各不相同,但无论哪种见解都是其发自内心的表达。通过这种讨论,既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同时,学生的个性也得到了发展。

三、 以练为基,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篇3

    二、栽下梧桐引凤来——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一个人掌握某种知识技能起着重要作用。学生是否有学习语文的兴趣,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情境,结合课文内容展开丰富多彩的辅助教学活动,让学生的好奇心、兴趣、爱好、求知欲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激发。

    在课堂教学中抓住时机,适当组织一些小竞赛活动:如认读生字时,可以组织开火车读、抢答等活动;识记生字时,可以组织加一加、减一减、猜字谜等活动。使他们愿意学,主动地获取一些知识,教师再因势利导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愉快地学习。再如分组讨论、比赛朗读、讲小故事,说与课本有关的小笑话,分角色表演等,不但能活跃气氛、提高效果,而且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开拓的优秀品格。

    三、绝知此事要躬行——讲练结合,授之予渔

    “授之予鱼,弗若授之予渔”。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就等于得到了“捕鱼”的方法,有了“点金术”,就获得了获取新知识的有效工具,可以终身受益。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只靠理解和感悟是不行的,还必须有大量讲练结合的语言实践。要提倡学生“自读、自查、自写”;提倡学生“说课”——说体会,说感悟;提倡学生“写课文”——写要点,写心得。要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欣赏语言和判断语言的能力。

    如学习“草原”一课时,当讲到描写草原风光美的句子时,让学生说自己的体会和感悟,并进行仿写的练习。课堂教学中必须始终贯彻读写结合的原则,尤其要强调说和写的训练。除大作文以外,更要重视平时结合阅读的小练笔。

    四、一石激起千层浪——巧设问题,促进思考

    提问是组织教学、启发学生思维的手段,能帮助我们探索并优化学生的认定的导向性,如导向文化感,导向品格修养等,促进学生的思考。如教学“揠苗助长”一文时,当教到用“精疲力竭”这个成语造句时,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造了不少生动的句子。为了结合学校正在进行的感恩教育,即对学生进行导向品格修养的教育,我对学生进行了提示:“你们有没有发现过爸爸妈妈精疲力竭的时候?”立刻有许多学生举手发言了,有的说:“爸爸妈妈下班回来,累得精疲力竭。”还有的说:“妈妈既要工作,又要做家务,每天累得精疲力竭……”我趁热打铁:“爸爸妈妈这么辛苦,所以我们要爱我们的爸爸妈妈,那么回到家我们要怎么做呀?”

篇4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小学语文课本中插图很多,如何有效利用插图,让其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呢?

一、巧借文前插图,产生阅读兴趣

现在我们所用的小学教材,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有文前页、图文页和文后页,这些插图覆盖面很广。它们作为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首位课程资源,有着不可取代的教学功能,值得重视。

文前页插图能引导和影响学生的阅读心向。积极的阅读心向能促使读者在阅读前进入“主动接受”的心理状态,引导读者在阅读中迅速融入材料,感悟课文情境、升华阅读感受。这是因为,学生对插图表象的视觉加工不仅会同他原有的知识经验发生关联,还会使他产生从插图表象推断课文内容的欲望,产生阅读期待;同时,不同的插图表达了不同的特定情境,这些单一或多个特定情境影响了学生的阅读情感倾向,促使学生事先营造同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情感氛围,且影响、伴随着学生的整个阅读过程。

二、借助文中插图,帮助学生感知

现行教材的许多文章图文并茂,可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特别是看图学文更为明显。例如教学《草原》,学生初读课文后,对照插图,就很容易感受到草原上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色,以及蒙古族人民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头脑中就会浮现出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那广阔、美丽的画面。这时,插图对学生的形象感知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利用文中插图,帮助学生理解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其中理解能力是核心。有的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对文本的理解比较困难,这时教师可考虑用插图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例如《墨梅》一诗的难点在于感悟诗人的托物言志。教学时,可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中的王冕所画的梅花有什么特点。“素净,不艳丽”“香气浓郁”“百花凋零,梅花独放”等答案很容易脱口而出。这时再引导学生思考王冕为何独爱画梅花?这样,对于诗中情感的领悟就水到渠成了。

四、凭借插图引导想象,培养创新精神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图画不单是文学的说明,还可以拓展心意的想象。”这阐明了图画是想象的重要凭借,图画只反映事物的片断和侧面,而且形象、浅显,较容易诱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凭借课文插图,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想象。如《大江保卫战》一文,为了深刻理解战士的铮铮铁骨以及与洪水勇猛搏斗的大无畏的乐观主义精神。我们可以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文的插图,通过人民子弟兵在汹涌的激流中,怎样与洪水搏斗,怎样在泥水中抢运沙包,怎样为了保住大堤日夜奋战,去想象英雄们的内心活动,更深刻理解他们的大无畏精神,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又如教学《长江之歌》一课时,指导学生看远景图,先让他们从地图看长江,从而体会到长江的宏伟、壮丽,再由此想到它源远流长,与黄河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被誉为“母亲河”。它是永远值得赞颂的。通过指导学生看图联想,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开阔想象空间,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中国有句话:诗画是一家。当年坡评王维的诗时便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是如此,文也是如此。只要教师把二者的关系处理好,充分发掘教材潜力,学生就会受益更多,培养学生的能力也更加容易。

参考文献:

篇5

二、质疑法。

“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巧妙的导语如果蕴藏着丰富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能让学生处于欲答而难以言表的着急之态。只有通过学习之后才能弄清问题。如《迷人的张家界》的导入。你听说过张家界,知道张家界在哪里吗?课文是哪几方面描写张家界的迷人?读了课文你一定被张家界的自然风光迷住。

三、导游解说法。

小学语文课文入选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从内容上看,风土人情,山川村舍,花草虫鱼,无所不及,结合教学内容和目的,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在课堂上进行艺术的渲染,先择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以游人的角,身奇其境,促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威尼斯的小艇》导入。出示课件,威尼斯概括文字资料。威尼斯是世界著名旅游胜地。威尼斯有401座姿态各异的桥梁在117条水道上,连接着118个小岛。因此,有“水城”、“百岛城”、“桥城”之称。威尼斯水道是城市的马路,市内没有汽车和自行车,也没有交通指挥灯,艇是市内唯一的交通工具。教师以导游的形式简介了威尼斯概况。教师设置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乘坐飞机穿越时空隧道,跨过千山万水,去游览威尼斯,看看威尼斯的小艇。

四、用音乐、歌曲导入。

篇6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阅读首先是获取信息,有些信息特点突出,会自然而然地在读者脑中留下印象;有些信息是因读者关注点差异,体会有所不同,才会留下不同印象。课标提出“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在阅读过程中,要给学生设定“需要”,引导其搜集信息。有些信息是文本要告知读者的,有些信息是为进一步感知感悟文本而要把握的,有些信息是学习语文学科必须具备的……在复习时应通过梳理这些知识信息,以竞答的形式让学生把握,使其在今后的文本阅读中学会关注。

1.梳理阅读文本要把握的信息。

课文涉及的内容有人、事、物、理,不同的内容需要把握的信息有所区别。如第十册第一单元围绕“走进西部”,介绍了西部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和西部建设者,能体现这些事物特点的重点句段,在复习时有必要再赛读一番。如教师可以提出:“老舍笔下的草原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哪些句段,你能背一背、读一读吗?”“背一背最能突出白杨特点的句段。”“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有些信息分散在文章各处,不能简单地找出,需要进一步分析、整合、加工。如“蒙古族人民的民俗风情体现在哪些方面?”这需要浏览课文,抓住迎客、待客、送客环节,关注穿戴、食物、文化等要点进行综述。“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文中提到了“复杂冻土层、恶劣天气、极度缺氧”三个困难,但未用到“困难”等提示词,极易被学生忽视,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关注阅读信息,捕捉敏感字眼。复习时,提取信息不是局限于提问题、找答案,而是通过复习时罗列的一个个例子,得到方法的回顾与潜移默化的巩固。

2.梳理阅读文本所涉及的文学常识。

本册教材涉及的名著、名家较多,还出现了新接触的文体,复习时有必要进行梳理,加深印象,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如①本学期,我们学习的剧本是《____________》、相声作品是《____________》。②《猴王出世》《景阳冈》《“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分别选自我国古典名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课文是《____________》。③林海音是台湾著名作家,课文《____________》是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④《草原》一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我们以前还学过他写的文章《____________》。

二、文本梳理,整体感知再获方法

课标就第二学段阅读提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要求,进入第三学段对主要内容的把握应更加娴熟。除了整体把握,本册教材还将感知文本中描述的场景作为训练重点。复习中应精选例子,引导学生复习梳理已经学到的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尤其注意以下两点:

1.抓阅读印象,促进较知。

阅读文本留下的信息包含着读者对文中景物、人物、事情等的突出印象,将这些重点印象用短语简单概括,再把这些短语联成通顺的句子,这样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引导学生回顾《桥》一文,“读了《桥》这篇文章,哪些人物、情景给你较深印象?”请了几个学生回答,大致都说“老汉”“指挥村民过桥”“揪出小伙子”“老汉和儿子都牺牲了”。学生再用这些短语概述主要内容就显得更加容易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阅读选读课文《一件运动衫》《丰碑》或尚未接触过的文本,进行尝试训练,使方法得以巩固。

2.文图互换,捕捉事件场景。

纵观第十册教材,感知文本具体内容,呈现事件情景和图像场景的阅读训练有不少。复习时,有必要进行归类训练。《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先让学生找出课文描写的场景和画面,和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然后提出:“将《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设想为一部微电影,再让你当导演,剪辑一些童年林海音的精彩、有趣的镜头,你会如何选点抓拍呢?”经过讨论,使得“看骆驼咀嚼”“和爸爸谈骆驼脖子上的铃铛”“想为骆驼剪肚子底下的毛”三个画面给学生留下最深刻的印象。《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可提出:“跟随季羡林先生走在德国街头,或进入德国人家,你会用相机拍下哪些画面?这些相片有什么奇特之处?”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将文字还原于图像,以此来感知事件情景和画面场景。《祖父的园子》一文,课文中哪些情景,让“我”不能忘怀?……这样的复习引导会让学生再次细读文本,想象画面,捕捉镜头,寻找奇特,并掌握相应的读书方法。

三、人物梳理,评价能力再获提升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复习时进行针对性梳理,特定的阅读能力提升便会有效实现。第十册教材涉及人物的篇章较多,文章的阅读提示或文后练习纳入了许多关于评价人物的训练。第一次是在《童年的发现》,“你觉得费奥多罗夫是个怎样的孩子?先概括地说说你对他的印象,再具体地说说理由。”而后对晏子、老汉、武松、严监生等人物评价的习题也陆续出现。复习时让这些人物“相聚”,引导学生在热闹的聚会中回忆辨认――“本学期认识的人物,你喜欢谁,不喜欢谁?”学生再次与文本内容建立联系,回忆人物事件,罗列人物品质特点,陈述评价依据。在系列的人物评价中,学生不难获得评价方法与评价能力。当然,教师尚需在学生交流中点拨。评价人物,有的用典型事例足以说明主人公的特点及读者的喜恶;有的评价,还需从主人公的行为细节入手。此外,也让学生在脑中建立起“事例与人物特点的关系”――事例典型,特点才突出;让学生悟到“细节与人物特点的关系”――刻画细节,人物才鲜活。

四、写法梳理,表达方式再获领悟

利用教材,引导学生领悟表达特点的例子众多,有准确的用词、生动的句子、精妙的文章结构、恰当的叙述语气、传神的细节描写……梳理本册教材,复习时这些表达方法有必要再提。

1.人物描写方法。

第七组课文围绕“作家笔下的人”这一专题,选用不同的方法刻画人物,有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细节描写、对比描写等。复习时可以列表的形式让学生自主整理,自主体会写法之妙,然后再做交流补充,使得上述所提的方法都能再次呈现,刻下印象。

2.借物喻人与象征手法。

篇7

阅读教学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既起着拓宽视野、积累知识的作用,更起着培养和发展思维能力的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小学语文的阅读方式也应积极改进。怎样让学生乐于读、善于读,使阅读成为学生受用终身的习惯和能力,值得我们探讨。

     一、营造阅读 培养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能勤于学习,乐于学习。培养阅读兴趣,需要教师精心营造阅读氛围,可以在教室里张贴字画,读书名言等,在教室里存放丰富的书籍,如历史、科幻、中外名著,各国童话、寓言等;运用多媒体,视频播放教材中的经典名篇和优秀影视作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并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定期组织课本剧比赛,朗读比赛,诗歌朗诵比赛,学生欢雀勇跃,为了再现作品,同学们下深功夫进行研读,阅读范围不断扩大,阅读习惯逐步养成,阅读能力不断增强。

     二、有效预习,学会质疑

     预习是必要的,但不一定就是有效的。课前预习做得怎样,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如针对课前导语、课后练习等进行阅读预习。特别是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如从课题质疑、从中心句质疑、从结果可以不唯一处质疑等。因为预习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解能力、探究创新能力,所以应该把预习作业放在比课后作业还重要的高度,认真检查,认真评价。要对提问和答问富有创意的同学给以肯定和鼓励,以达到学生积极预习,认真思考,有效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

三、走进文本,精心设问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实践也证明,疑问、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因此教师应在吃透大纲教材的基础上走进文本,通过提炼抓文眼。抓准文眼就是抓住了关键词,就是抓住了文本的核心知识。那就是最刺激、最新奇、最能吸引学生兴趣和注意并乐于去探究的学习任务。根据任务精心设问。方法如下:从课题切入,可以提问:看了课题想知道些什么?学生的思维马上集中到课题上。他们想知道是哪里的乡村,乡村生活怎么样,乡村生活有哪些特点。从文章主要脉络着手,可提问:作者是抓住哪些景物写的?每处景物又写了些什么?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迅速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从中心句渗透,可分步提问:第一步可问中心句在哪里?学生抓住了中心句就抓住了关键,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以利于深入理解课文;第二步可问:“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些这么?”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很快就能找出文章的脉络主干。第三步可问:“哪些词句与中心句紧密关联?” 这样,有效地加速学生对课文的深层次理解,让学生牢牢地把握课文主题和中心意思。不难看出,好的问题,易于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并为阅读提供动力。

篇8

常言道“文无定法也有法”。小学生作文正是扶床学步、牙牙学语阶段,模仿和借鉴课文中的典型句段是不错的训练方法。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依据课文特点,抓住典型例文,实行读写结合。指导学生从仿写起步,无疑是提高学生作文的一条重要途径。如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这篇课文无论是结构还是表现手法,都能给学生以示范。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小结: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故乡的杨梅?作者着重描写了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杨梅果的?在描写时,作者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之后,我让学生仿照这篇课文描写一种自己熟悉的家乡特产。这样,读写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样文,学生写起来轻松多了。

二、画面不足,增一增,补白拓展

文本中往往留有许多“空白”之处,为学生提供了驰骋想象的空间。教师应将训练的目的放在拓展内容上,适时引导,创设情境,让学生根植于文本,想象于书外。既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又解决习作时的“无米之炊”,同时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教学《再见了,亲人》这一节课时,我们明白了这篇文章写的主要内容是志愿军回国时,在火车站与前来送行的朝鲜人民道别的情景。这样的道别应该是双方的,但是课文只描写了志愿军的说话,而没有朝鲜人民的语言。于是,新的课题就出来了,如果你是大娘、小金花、大嫂,听了志愿军的这番话又会说什么呢?首先,我把全班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同学扮演大娘,第二组扮演小金花,第三组扮演大嫂,分别写一段向志愿军告别的话。当时有一位学生以“小金花”的身份这样写道:“志愿军叔叔,不是我不坚强,而是舍不得让你们走啊!自从我妈妈牺牲后,是你们为我报了仇。叔叔们,我长大了一定要到您的家乡去看望你们,一定会为你们唱《捣米谣》。可爱的叔叔们,再见了!”这样,通过课文对画面的想像描述,学生不仅了解了以“告别”为话题的写作方法,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对课文中心的理解。

三、叙述角度,换一换,激发兴趣

每个写作者在写作时总有自己的角度,角度变了角色也就变了。在阅读教学中,变换叙述角度进行读写训练,要充分挖掘课文语言因素,活化课文内容,引发写作兴趣,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检阅》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小伙子真棒!”为使学生透过表层深入理解内涵,设计:如果你就是左腿截肢的博莱克,在训练时,会遇到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呢?练笔感受博莱克为全队保持一致所付出的不懈努力。这样的练笔能使学生文思涌动,习作语言入情入景,细腻感人,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四、情境空间,拓一拓,创编故事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并且主张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能读出自己的想法与感受,教师可以假设文中情节的变化发展,引导学生有感而发,从而加深对课文的自悟自得。 有些课文虽已结束,但意犹未尽,耐人寻味。对于这一类课文,因势利导,要求学生以原文的终点作为习作的起点,联系课文和个人的生活经验,进行创造性练笔,延伸课文的内容。

篇9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表明了兴趣对学习的意义。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可知,只有浓厚的兴趣,才能产生很强的注意力,才能调动学生的自觉的积极性;反之,没有任何兴趣强迫学生学习就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因此,兴趣有待于培养,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老师的指导。有了兴趣,才谈得上培养学生的能力。兴趣是学生的内因,语文教学不可忽视培养学生的自学兴趣。

如学习《锡林格勒大草原》时,我首先为学生展示了我搜集到的锡林格勒大草原的照片:蓝天白云、满眼绿色、牛羊成群、野花盛开…学生一下被图片中美丽的景色吸引住了,此时我说:“这些图片和今天我们将要学的课文内容一模一样,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锡林格勒大草原游览和感受一番,好不好?”同学们一致响应。接着,伴随着悠扬的草原乐曲,我又为大家播放起了配合课文内容的锡林格勒大草原的美景的课件,并请学生们准备谈一谈自己印象最深的美景和自己来到草原的感受。这一下,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一下被调动起来了。由此可见,恰当地创设情景,的确能激发学生们去发现美的事物、研究美的内涵、探索美的真谛的兴趣。

二、语文训练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

人的思维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知识越多,思路越广,对思维的发展也有利。因此思维的扩展触及更多的知识,产生联想,所以掌握丰富的知识是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基础。能力发展了又将促进知识的掌握,二者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语文课自学能力的培养与各种形式的语文训练分不开。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是自学的好方法。

默读是自学课文的主要方式。它要求不指读(用手指文章)、不动唇(小声叨念)。因此,在默读中,应该做到:

1.养成按句默读的习惯。

即用眼睛一次把握住一个句子,而不是按字或一个个单独来瞧,以提高默读速度,培养整体观念。

2.养成边默读边查问的习惯。对不明白的地方,要及时查字典、翻资料、找工具书,弄懂了再读下去,不马虎了事。

篇10

教育教学行为只有在儿童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的限度内展开,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低段学龄儿童刚从幼儿教育的门槛跨入,学习要求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阅读将是他们学习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识字教学的基础上,通过讲小故事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通过评选“故事小明星”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和阅读欲望。

在文本的阅读中,要把呆板、生硬的文字语言转化成儿童生活中能看到、摸到、观察到、了解到的音像、图像、模型、实物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语言,让他们在接近真实的情感体验中感受文本内容的精美。鼓励他们大胆读、大声读,在文本与生活的交融中,获得自己的心灵感受,体验阅读带来的快乐。

二、注重情感诱导,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感悟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经过低段学习的培养,学生已经能自主进行一些阅读活动,但在与文本的对话交流过程中,还不能有效地产生共鸣,教学中要适度加入情感诱导,调动抽象思维手段帮助学生解读文本情感,大胆的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去体验、感受。在阅读中感知理解文意;在读中受到细想教育和情感熏陶;在读中学习表情达意的技巧。体验是独特的,我们要关注个体差异,重视并珍视学生的独特发现和独特感受。

三、倡导积极主动的阅读方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以主人翁的态度投入到阅读之中,才能将身临其境的融入到文章中,深化自己的认识,升华自己的情感体验。我们要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不仅是一种读书方式,更是一种读书的层次和境界吧。

四、注重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掌握阅读之法,会自主阅读,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①有些文章可从课文总体结构入手,细细品读,达到总揽全文之目的。在教材中,这类文章在中低段教材中最常见。我们可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采用“总——分——总”的方法,培养学生从全文入手、整体阅读的能力。让学生在自由读课文的基础上质疑,提出问题,发散质疑。②可以从“题眼”入手,从文章的重点入手,阅读全篇,达到阅读训练之目的,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题眼”,它往往是学生理解课文的最直接、最佳途径。③从设计阅读练习入手,理解全文。教师要抓住学生一睹为快的心理,让学生先通读全文,初步把握文章大意。通读全文前设计一些练习,使学生能迅速融入文章,能紧紧围绕文章主要内容,对文章各部分内容的把握和理解也就能更迅速、更准确。④抓重点词、关键句子,领悟文章主旨。多数文章常常在文中精心安排了关键词、句,即中心句。对中心句反复阅读,细细咀嚼,再从文中找出相关内容。深人体会。这样由中心句向全文辐射,既把握了课文主要内容,又领悟了文章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