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出口贸易实务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7 16:50:0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进出口贸易实务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进出口贸易实务论文

篇1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在目前的就业背景下,国际贸易专业必须重视技能操作和实践教学,把学生培养成为既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和业务知识,又熟悉有关国际贸易的政策、法规和有关惯例,具备一定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国际贸易实务模拟课程正是为了增强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而开设的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课程。

一、国际贸易实务模拟课程的教学目标与特点

国际贸易实务模拟课程是以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为依托,通过该平台学生们能很快掌握进出口业务中的交易磋商、成本核算的基本技巧;熟悉国际贸易中的货、款与业务的运作过程;体会到国际贸易中不同当事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学会利用各种方式控制成本以达到利润最大化的思路,达到在实践中学习提高的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进出口业务工作的基本环节;掌握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各项交易条件,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合同的签订与履行工作,同时对违反合同的现象能预先防范并能妥善处理好索赔、理赔工作;掌握国际上一些通行的惯例和普遍实行的原则,以便按国际规范办事,在贸易做法上加速同国际市场接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二、国际贸易实务模拟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为了满足社会对应用性人才需求的逐步增大,国际贸易实务模拟课采用国际贸易专业实验室授课的方式。其思路围绕如何给学生提供一个贴近现实的外贸实务流程环境,拓展传统实验的空间。

(一)通过外贸实习平台软件操作,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

进出口贸易模拟实验室里,同学们可以在虚拟的贸易环境中完成进出口业务的流程,掌握进出口货物贸易的具体环节和资金流、业务流的流向,加深同学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通过外贸实习平台软件操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效率

传统的讲授方法形式单一,以理论教学为主,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学内容的枯燥,学生容易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通过外贸实习平台软件操作,使学生置身于现实的进出口贸易交易中,成为进出口贸易的交易主体,真正体验进出口贸易的乐趣与风险。激发了学生学习进出口贸易的兴趣,同时加深了学生对课程理论的认识和对实践的把握。

(三)通过模拟外贸情境,为将来就业打下基础

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创设了近乎完善的外贸情境,每个参与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虚拟贸易的学生都将按照实习要求扮演进出口业务流程中的不同当事人,从而共同组成模拟的贸易环境。通过相互竞争和协作的角色扮演,每个学生都将面对出口商、进口商、供应商及银行的日常工作,体会客户、供应商、银行及政府机构的互动关系,真正了解到国际贸易的物流、资金流和业务流的运作方式,从而熟练掌握各种业务技巧,使自己更好地融人到国际贸易的仿真环境中去,让抽象化的理论知识更好地服务于实践,为即将进人社会,练就扎实的基本功。

三、国际贸易实务模拟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基础不同,教学难度较大

《国际贸易实务模拟》是一门综合性的专业课程,在教学中诸如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务谈判、外贸英语听说等各专业主干课程都是其基础课程,为本门课程的学习做铺垫。但由于学生在以上各门课程的学习中掌握程度不同,特别是英语水平的参差不齐(还有少数小语种同学),影响了本门课程的教学,使教师和学生不能达到有效的互动,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二)模拟环境具有局限性

通过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软件的运用,将国际贸易业务引进校内实验室,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分别办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如出口商、进口商、银行、货运公司、保险公司、海关、检验等部门,在实验室的环境内完成国际贸易业务的全过程。但是由于模拟软件仅安装在实验室里,实验室的开放时间有限,因此学生在课外时间很难得到练习,模拟软件在课外难以发挥作用。

(三)考核方式不够科学

模拟课程的考核,通常依据以下两个指标:一是学生操作的业务数量或完成的业务流程步骤,二是看学生的财务状况是盈利还是亏损。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只是一味的追求完成业务,而不注重业务过程中单据的填写,造成单据填写内容简单,单据得分低,导致整笔业务得分较低。还有部分学生只顾埋头交易,忽视了模拟交易的财务状况,造成交易的中间环节因资金不足而被迫中断。

四、国际贸易实务模拟课程改进方案

(一)抓基础、重实践

重视学生的英语学习,根据学生英语基础的不同,采用分班教学的方式因材施教。加大对低年级学生专业课的教学力度,对于比较抽象难懂的理论课程,可利用学生的业余时间,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模仿外贸公司的情境,加深学生们对外贸情境的了解。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外贸公司、码头、仓库等,进一步增强学生们的感性认识。

(二)采取开放式实验教学方式

篇2

一、三个课堂联动的实践教学体系概述

目前我校三个课堂联动的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论和架构已经确立,并已渗透到了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在三个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对于三个课堂联动的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解。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加以展开。首先对三个课堂的界定问题,即三个课堂的含义。所谓的三个课堂包含了第一、二、三课堂。第一课堂指的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主要采用以教师授课为主的教学模式;第二课堂指的是不在固定场所进行的课外教学活动,主要体现为以学生活动为载体的各类文体、技能比赛.如社团活动、技能比赛等;第三课堂指的是延伸到校外进行的教学活动,主要指的是以学生自我实践为主的实习活动。其次是三个课堂实践教学体系的架构问题。三个课堂实践教学体系的架构主要是由第一课堂的实践教学环节和第二、三课堂的实践教学所组成。具体表现为:第一课堂的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训,还应有课程设计、课程论文、专业综合能力实践(含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主要是学生社团、体育俱乐部、各类培训、考证等级、自主实践、学科竞赛与科技活动等。第三课堂的实践教学主要是社会实践、顶岗实习、产学合作教育等。最后是对联动的理解。学生的技能学习是一个从不会到会,从会到熟练运用的递进过程。联动的实践教学体系要求做到三个课堂的实践教学部分,特别是专业核心技能的学习存在这种密切的关联。对于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三个课堂应该有不同的教学目标。第一课堂的实践教学主要要解决能力的会的问题;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主要要解决能力的熟练问题;第三课堂的实践教学主要要解决能力的实际运用问题。联动的另一层次意思是通过学生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对专业核心技能的检验,反过来可以推进第一课堂及第二课堂中的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

二、国际贸易专业核心能力的构成

国际贸易专业应具备的专业核心能力主要包括:外贸函电运用能力、价格核算能力、合同操作能力、信用证操作能力、结汇单据制作能力等。

1.外贸函电运用能力

(1)能在不查阅参考书和字典的情况下,熟悉进出易过程中各类函电的内容。

(2)熟练掌握根据业务场景和有关信息,以英语撰写:建立业务关系、进口询盘、出口发盘、进出口还盘、进出口成交、提出/接受/拒绝信用证修改要求、履约状况通知/询问、索赔理赔、业务善后等贸易函电。

2.价格核算能力

(1)了解进出口价格构成要素,熟悉进出口常用贸易术语(FOB、CFR、CIF)的主要内容。熟练掌握出口商品FOB、CFR、CIF报价计算。熟练掌握根据国外客户报价计算国内销售报价。

(2)熟练掌握还价利润的计算。熟练掌握根据既定利润率及国内外客户还价进行可接收的国内外采购价格/或其他费用的计算。

(3)熟练掌握进出口成交后合同成本、费用、利润的计算。

3.合同操作能力

(1)熟悉进出口合同的格式、结构及基本内容。

(2)熟练掌握主要进出口合同条款(品质、数量、价格、包装、 运输、保险、支付)的内容,能熟练地进行主要合同条款的中英文互译。

(3)了解进出口合同其他条款包括一般交易条件的主要内容,能够进行该类条款的英译中操作。

(4)熟练掌握进出口买卖合同的填制。能根据谈判记录、往来函电或其他信息,规范、准确、完整地进行进出口合同的缮制或对进出口合同条款进行审核修改。

4.信用证操作能力

(1)了解信用证结算方式的特点。

(2)熟悉信用证的结构。

(3)掌握信用证业务的运作流程。

(4)熟练掌握主要信用证条款的内容及其含义,能够正确解释并分析信用证文本,同时能熟练地进行主要信用证条款的中英文互译。

(5)熟练掌握根据《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UCP)500》及/或出口合同对信用证进行审核并准确指出信用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修改意见。

(6)熟练掌握信用证开证申请书的内容及填制方法,能根据国际惯例及进口合同正确填制或审核开证申请书。

(7)熟练完成根据信用证开证申请书对相关信用证文本的审核。

5.结汇单据制作能力

(1)了解进出口贸易常见结算单据的种类。

(2)熟练掌握根据合同、信用证和国际惯例制作并审核进出口贸易结算单据,包括:汇票、发票、装箱单、提单保险单、产地证、受益人证明等。

三、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框架

按照三个课堂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框架,结合国际贸易专业核心能力的划分,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框架构建如下:

针对国际贸易专业核心能力的结构,第一课堂中含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为强调学生分项能力培养,包括:外贸英语函电、外贸单证实务、报关实务、货代与船务等;外贸英语函电主要是强调英语在外贸中的运用能力培养。该课程通过介绍外贸实务中各种英文业务函件、电传和传真,以及其他方式的写作格式,商业、术语和各种不同的表达方法,并通过介绍对外贸易各环节的具体做法,使学生在提高英语水平的同时,熟练掌握对外贸易业务中常用的基本术语及表达技能,培养和提高外贸业务工作能力。外贸单证实务、报关实务、货代与船务分别是国际商务单证员、报关员、货代员必须掌握的操作技能类课程。国际贸易活动是由众多环节所组成,包括备货、托运、报关、报检、交单结汇等各个环节。国际商务操作人员必须熟练地掌握贸易各环节中的操作技能。由于贸易活动的各环节无一不是通过各种单据凭证来体现,国际贸易单证操作技能是每个从事外贸业务工作者特别是单证员所必备的基本功。报关员和货代员的工作主要完成的是贸易活动中的报关和运输两重要环节,熟练掌握报关技能和国际货运的操作技能是报关和货代从业人员必备的基本功。第二类为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进出口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实训、专业综合能力实践(含毕业论文)等。 进出口贸易实务是国际贸易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熟悉各项交易条件,了解合同成立的步骤,熟悉合同条款的拟订,了解履行合同的基本程序和法律要求。该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采用习题库软件进行教学。解决学生从不会到会的实践要求。 国际贸易实训是进出口贸易实务的后续课程,本课程是一门操作课程。主要是运用贸易平台软件进行辅助教学。通过一个国际贸易模拟训练平台,使学生在仿真的国际商务环境中切身体会商品进出易的全过程,从而能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全面、系统、规范地掌握从建立业务关系到业务磋商、合同签订、合同履行直至最后的交单结汇善后的各个业务环节的主要操作技能。该课程的实践要求是解决学生从会到熟练的过程。专业综合能力实践主要通过实际情景模拟方式进行教学。

第二课堂的国际贸易实践教学内容主要体现为以学生自我实践为主体的各类技能比赛、社团活动、考证考级等项目,是第一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延伸,为学生在第一课堂掌握了基础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能进一步提高专业核心能力提供了一个平台。如国际贸易操作能力单证技能的培养,第一课堂教学目的只能是使学生掌握能力或技能的会的过程,但要达到熟练程度,光靠第一课堂的教学时数是不够的,在第二课堂通过设计国际贸易操作能力比赛或单证技能比赛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实践要求,从而能进一步提高专业核心能力或分项能力。

第三课堂的国际贸易实践教学内容主要是分散的顶岗实习或以产学合作教学形式的集中顶岗实习,是培养和锻炼岗位能力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也是学生以专业核心能力为主体结合岗位实际进行各种能力综合运用的过程。

通过三个课堂联动的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的对理论知识有更深刻地理解,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订立合同的基本技巧,合同的履行、外贸业务的实际操作过程,全方位、多方面、分层次地培养学生的国际贸易的实践能力。为培养高素质、实践能力强的业务与管理人才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曹屯裕: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工作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宁波城市学院学报,2006.1

篇3

Summar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in our country, certain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evaluation mode reform. But so far, none of evaluation modes can completely meet the needs of testing the multi-dimensioned vocational abilitie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in effective ways. this article, taking the courses of Practice of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as an example, puts forward multi-component evaluation mode, and carries on the detailed elaboration of its background, idea and practice, hoping it will help in the improvement of high-quality vocational talents training.

Keywords: multi-component evaluation mode reform, practice of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评价是教学活动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它对教学质量具有检查与监控、反馈与调节、导向与激励等作用。课程的评价是通过一系列考核方式来进行的,它与课程其他教学活动相伴相生、相辅相成、共同发展。课程考核方式的选择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力的培养结果与目标之间的对称关系,因此,课程教学目标的高度达成依靠合理的、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课程考核方式。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服务于地方经济的,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较强岗位实践动手能力和良好职业素养的综合性技能人才。这样的培养目标要求各高职院校在人才的培养上应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课程的考核就必须按照“专业能力+综合素质”型人才来培养。近年来,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理念和模式的确定,高职课程的改革也推动着考核方式的改革,但是这些改革仅仅是简单的修改了某种考核方法而已,仍然将循序渐进的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素质培养割裂开来,这样的考核方式仍然无法综合的、全面的考核教学效果,更无法起到对于教学质量的检测、反馈和督促作用,这种错位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一、多元复合型考核方式改革的背景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已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考核方式改革,改革后的考核方式从表面上看确实与传统的考核方式不同,有的课程甚至完全摒弃传统的笔试试卷考核方式,并且被冠上了“过程性考核”的名头。但是,在实际的课程考核操作过程中,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考核理念,对于考核方式只是仅仅只做了些简单的修改而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考核形式单一,以终结性考核为主体

授课教师根据授课内容选择笔试、课程论文、口试、大作业等方式在期末一次性考核学生,再结合学生平时的表现,评定出学生该门课程的期末总评成绩。由于考核是期末一次性终结性的,因此学生只需要在这次考核中做得优秀就能够获得高分,而学生平时学习情况如何,学习积极性高不高,技能掌握得好不好,团队合作意识、沟通技巧、解决问题、自我调节和协调能力等基本素质训练情况均无法进行反馈。

(二)考核内容片面,与技能要求的完整性相背离

授课教师在进行考核内容的设置时,多半根据课本或者教材的要求来进行,缺乏充分的市场调研和岗位分析。考核内容大多局限于单项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以理论掌握情况的考核为主,忽略了应用能力的测试。此外,设置所谓的标准答案,局限了学生的思维模式和思考空间,更抹杀了他们的创新意识。这样的考核使得学生的分析能力、应用能力与处理能力的培养情况得不到验证。

(三)评价指标孤立,与行业企业要求脱节

由于上述两个原因,授课教师在制定课程评价指标时,出现了与现今行业企业要求相脱节的情况。教师在进行课程考核时所提出的各项要求多数来源于课本,而课本与真实企业的要求是否完全一致有待考察。并且,企业所看重的人才能力指标与教师所看重的人才能力指标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脱离于行业企业之外的课程考核评价指标缺乏真实衡量的意义。

二、多元复合型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路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考核方式的深化改革刻不容缓,多元复合型考核方式是根据不同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来进行针对性评价的。按照综合应用型人才的标准和要求来进行考核,即考核内容既要测评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又要评估学生的职业素养形成情况,还要能够给学生提供弥补不足和完善自我的机会,使他们能够积极、理性、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一)针对不同的目标和内容,采用多元复合型考核方式,全面评价学生能力

授课教师通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和分析,根据课程内容的性质、岗位能力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专项考核方式的设计,将各类考核方式适当的运用其中,加强过程考核、阶段考核和终期考核相互融合。如单项能力考核可由授课教师自行选择闭卷、开卷、论文、PPT汇报、案例分析、调查报告、课堂提问或随堂小测验等方式;综合能力考核采用方案设计、小组分工合作、模拟业务操作、技能竞赛等方式,使得考核模式实现多元化,同时又能够在考核专业技能的同时实现职业素质的训练和提高。此外,加强考核的检查、反馈和导向作用,使考核的结果及时反馈教学质量情况,帮助师生改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二)实现单项能力考核和综合能力考核相结合的机制

授课教师在上课前针对课程内容进行项目或者任务设计,然后针对设置好的项目或者任务细分各项单项能力,在进行课程授课时,除了逐项教授学生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外,还要不断的采用各种方式针对各单项能力进行考核和测评。当完成某一项目或任务的各单项能力训练后,采用综合能力考核的方式来考核学生,实现考核内容的重复出现,实现考核环节从简单到复杂的递进,努力使学生在滚动式的考核环境下牢牢的掌握住各项知识和技能,并使他们的职业素质得到相应的提升。

(三)融入行业企业评价标准,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考核

授课教师在进行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时融入企业相关岗位的要求,融入行业评价标准,融入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并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考核方案的撰写。此外,努力加大校企之间合作的深度,以现场考核为主要方式,聘请企业专家担任课程考评员或技能竞赛的评委,让企业共同参课程实训项目的授课与考核。此外,授课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参与企业真实工作,让学生在实际工作情境中得到企业在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点评和指导。

三、多元复合型考核方式改革在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中的实践

基于上述的指导思想,笔者将多元复合型考核方式其应用在了《进出口贸易实务》这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核心课中,突出对于学生外贸业务和单证处理能力的专业能力培养,同时运用多种考核方式实现了他们职业素质的养成。

(一)单项能力和综合能力评价采用多元化考核方式

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是以进出口业务流程为主线,细分和优化整理了外贸业务员和单证员的各项能力,并按照能力的要求设置教学项目,再将项目细分为各项工作任务,每一项工作任务的完成都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岗位技能和职业素质。因此这门课程的考核应该是按照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阶段评价与终期评价相结合、单项能力评价和综合能力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组织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目前,授课教师采取的考核方法主要有:针对专业知识掌握情况的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小组PPT总结汇报、随堂小测验、口试活动等;针对岗位技能训练情况的专题调研方案、项目报告、角色扮演、团队活动、综合业务模拟操作等;针对职业素质的情景剧表演、产品设计竞赛、展会展台布置、现场谈判、商务礼仪竞赛、现场产品宣传等。通过这些考核方式可以不断的考核并检测学生单项能力的掌握情况,并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修改教学活动安排,极大的提高了课程教学的质量。

(二)考核时间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复合式考核

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在培养学生进出口业务操作能力时是体现连续性的特点的,因此授课教师应该在教学前加强对学生的诊断性、准备性评价,在授课中强化对学生的形成性和巩固性评价,在授课后突出对学生的总结性和综合性评价,将单项能力、项目操作能力和完整进出口业务流程操作能力的考核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师能够及时找出学生能力的欠缺,使学生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通过滚动式的评价方式来激励学生开展持续性的、有的放矢的、全面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训练,以促进其综合职业素养的提高。

(三)考核评价主体体现层次化、多维化

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是一门知识理论为辅、操作技能为主、素质训练并重的课程,因此,考核评价的主体可由任课教师、同行教师、外贸企业专家、学生本人、学生团队、外贸协会、外贸职业资格证书认证机构等组成。这样能够多方面、多角度的对课程教学活动的成效进行全面的、综合性的评价,并能够实现课程评价指标的岗位真实性和社会性。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课程考核是教学活动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它的目的主要是检验和评估学生学习的成效,学生必须成为同时具备专业知识、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的综合性人才才能更好的满足企业的需求。因此,能够体现学生综合能力素质评价的多元复合型课程考核方式的应用能够很好的促使学生通过考核激励学习、督促复习;使教师通过考核检查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式。总之,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能够引导教学双方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文明.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多元评价教学体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郭春燕.高职院校课程考核实践探索[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3]李新.“过程性—多元化”考核方式改革在门店开发与设计课程中应用的实践与思考[J].才智

[4]林晓婵.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及考核方式改革探析[J].对外经贸

篇4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3-0103-03

一、引言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经历了极大的动荡,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我国经济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全球经济波动的影响。我国外贸出口企业更是首当其冲受到冲击,在新形势下,如何提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培养规格,实现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的需求,是我们一直思考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课题。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科学,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希望能够使学生既掌握国际货物买卖的基本理论知识,又能熟悉一定的实务操作技能。同时,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其他一些专业课程的前提课,学生在本课打好基础,是学好其他专业课的关键。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实践中,针对本课程的特点,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以学科发展规划为指引,因材施教,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与实践。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路

国际贸易实务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学生在学习了本课程以后,才能开始学习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其他专业课,包括国际结算、国际商务单证实务、报关实务、外贸函电等,同时这些课程作为国际贸易实务的后续课程,内容上难免有交叉和重复。因此我们首先在课程定位方面强调国际贸易实务的基础性,侧重介绍国际商品交换涉及的法规惯例、操作流程、专业术语等内容。明确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国际商品交换的基本知识和原理,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应用的技能。同时,在相关知识点向学生介绍后续课程,使学生对本专业课程的连续性有一定的认识。另外,动态更新教学内容,借助网络、报纸、杂志等媒体,收集中国及其他国家经贸政策等方面的最新信息,对授课内容进行整合,保证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是实践中最新的和最有用的。

在教学方法上,为体现“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改革精神,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教师在组织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以课本为中心,不能呆板地对各项贸易条件逐条讲解,而应当给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注重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以模块教学为基础,以双语教学和实践教学为重点,穿插案例教学。

三、课程教学方法的实践

根据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在总结和分析以往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参考和借鉴国内其他院校成功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在教学实践中,尝试综合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各取所长,以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模块教学

就知识体系来讲,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以国际贸易买卖合同为基础,以进出口合同签订和履行的业务操作程序为轴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知识与技术能力模块:一是对国际货物买卖条件的把握与运用;二是整个进出口贸易过程的操作方法和技术;三是贸易风险、纠纷的防范和处理。就教学来讲,该课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讲授重点:一是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条款;二是进出口贸易程序;三是基于前两项之中的风险及其防范。教学难点为贸易惯例和贸易术语解读,以及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因此我们将课程内容设计成不同的教学模块,实施模块组合式教学,这样可以较好地解决国际贸易实务知识点多面广、较散杂,而学生由于缺乏对实际业务的感性认识,难以将其串联成系统知识消化掌握的问题。譬如我们将进出口买卖的主要业务环节按照操作流程分成进出易磋商、进出口合同签订、信用证的审核及修改、进出口货物报验、进出口货物保险、进出口货物托运、进出口货物报关、出口制单结汇等模块,最后,通过具体项目进行填单教学模拟。

(二)案例教学

理论教学是为案例教学提供分析问题的基础和框架,而案例教学则有利于加深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案例通常承载着较多的知识和信息,在教学中以案例为切入点实施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也能给予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也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案例教学,我们采用了两种模式。一是用一个出口贸易实例贯穿整个教学,每章以该出易中的相应环节开篇,作为“案例导入”,引出本章涉及的主要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该出易适用的单据样本,使学生直观掌握理论知识在现实业务中的应用。二是汇编了案例题集,涵盖国际贸易实务的每个章节,从国际贸易术语的讲解,到合同具体条款、贸易争议的处理,再到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磋商与签订,都提供有实际应用背景的小案例供学生分析。此外,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除了采用提问、启发引导大家先分小组讨论,然后再总结的方式外,也结合课程内容和社会热点问题布置适当的题目,并提供一定的资料素材线索,要求学生课后按小组进行参考文献阅读、调研、分析和研讨,提出自己观点,写出相应的文献阅读笔记或小论文。在这个过程中强调小组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能够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精神及规范严谨的研究作风。

(三)双语教学

传统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语言和教材基本上都是汉语,单一的汉语教学虽然能使学生了解进出口贸易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程序,但学生很不习惯用英语思维与操作,在进出口模拟操作环节中,很难自如地用英文制作正确、规范的出口单据,尤其看不懂用英文开立的信用证基本条款,更谈不上按照信用证的审核原则,对照有关合同进行审证、改证,严重影响了进出口模拟操作的效果。而现实中国际贸易业务对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的要求又比较高,这样就造成了该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与学生未来就业要求之间的矛盾,而双语教学是解决此矛盾的有效方法之一。采用双语教学,通过汉英两种语言系统、语言文化的联系和对比来促进教学内容的实施,一方面学生可获得国际贸易知识及相关方面的技能,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将专业知识和英语有机结合,提高他们运用英语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在未来就业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国际贸易实务的双语教学,并不是均衡地在课堂上使用两种语言,而是依据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学生的实际能力及课堂信息量,遵循由浅入深、由少到多的“渐进性”原则。譬如在专业术语较多的合同条款部分,对特有专业术语用英文解释,并辅以中文讲解,帮助理解,使初次接触双语教学的学生在心理与视听上有一段适应的过程。在教学合同的磋商和订立部分,应用中英文交叉渗透教学内容,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思考问题的意识,而对于磋商的情景表现亦尽量全部采用英文,贴近实际。同时,鼓励学生用英文提问、发言,课堂英语使用比例争取达到30%左右。而在教学货款的收付部分,主要涉及结算方式和结算工具的使用,应将英文完全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单据和业务流程等均用英文展示,用英文讲解操作实践环节的单据的制作、信用证的审核等重点和难点,以期保证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实践教学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性强,很多知识仅仅依靠教师的课堂讲解,学生感到抽象,理解困难,容易造成理论和实际的分离,知识和应用的脱节,但经过实际操作,可以将抽象问题变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便于学生理解。实践教学能够做到学以致用,强化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实践教学是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我专业的实践教学规划中提出,实践教学的总体目标为具体应用能力、综合业务素质和职业能力三种能力的培养。这三种能力的培养分别通过不同的实践教学安排来完成:课程内的实践教学环节、综合实践教学课程、创新实践与培训等。结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本身的特点,我们在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以下的尝试。

1.课内实践教学

课内实践教学就是在国际贸易实务课堂上,理论授课2—2.5学分,剩余的1—0.5学分进行模拟仿真教学,根据情况在课堂内或在实验室完成。主要目的就是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实际了解某项业务流程的情况,增强实际操作能力。课堂内模拟包括在介绍国际贸易流程中使用的单据时,由学生扮演贸易流程中的不同角色,演示单据在贸易当事人间的流转,加深学生对单据使用的理解。例如在讲解海运提单(B/L)的使用流程时,由学生分别模拟B/L使用过程中涉及的托运人(出口商)、船运公司、船上大副等,就其模拟角色开出相应的单据,出口商最后拿到提单到银行(可由教师模拟)议付,这一过程一方面使学生了解如何办理货物的运输,另一方面也使学生知道什么样的提单才是结汇所用的有效单据。在讲解结算单据时,也可以由学生模拟贸易商的角色,填制相应的单据并完成单据的流转。例如在讲授信用证结算时,由学生扮演信用证结算流程中的各个当事人,然后在一定的贸易情境中,完成信用证申请书的填写、根据合同审核信用证等业务,使学生真正理解信用证的作用及其与贸易合同的关系。这样把教学放在仿真的模拟环境中进行,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较全面地进行仿真业务操作,是一种很有效率又经济的教学方式,避免了纸上谈兵,有利于解决传统教学偏重理论教授,忽视实际操作的问题。

2.集中实践教学课程——外贸模拟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本身课时有限,单纯的课内实践教学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要求。而引入国际贸易实习软件,让学生在一个逼真的商业环境中体会并实际操练国际贸易的主要流程,这是目前各高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专业通过开设专业实践课程——外贸模拟,利用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操作软件系统,模拟当今国际商务的真实环境及外贸实务流程。每个参与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虚拟贸易的学生都将按照实习计划扮演进出口业务流程中的不同当事人,从而共同组成模拟贸易环境。通过这样相互竞争和协作的角色扮演,学生可以面对出口商、进口商、供应商甚至银行的日常工作,熟练掌握各种业务技巧,体会客户、供应商、银行和政府机构的互动关系,真正了解到国际贸易的物流、资金流和业务流的运作方式,最终达到在“做中学”的目的。仿真模拟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很多学生在完成外贸模拟课程所要求的操作练习之外,还在课后继续自主练习。从完成该课程的毕业学生的反馈来看,普遍认为外贸模拟课程是大学阶段实践性最强的课程之一,对从事外贸行业工作的同学有极大的帮助,让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在专业理论学习之后,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系统熟悉国际贸易业务的全过程,更快地融入未来实际工作中。

3.第二课堂——社团活动与学科竞赛

如果说课内实践教学和集中实践教学课程是分别为了实现实践教学目标中的专业业务能力培养和综合业务素质培养,那么职业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就要通过基本训练和创新实践来实现。我专业成立了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为主的综合性学生社团组织——“国际经贸学社”。学社以“学以致用、特色锻炼、创新实践”为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导师学长为两翼,学术与实践互动双赢”为特色,旨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社下设外贸业务部,社员主要由已经学习过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本专业学生组成,因此可以视为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延伸。通过学生自己组织、参与各项社团活动,将所学知识与技能深化与应用,激发再学习的热情。如组织“外贸沙龙”,对外贸知识和当今外贸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组织企业参观,了解现实外贸及生产企业的工作流程;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包括国际商务单证职业技能竞赛和两岸校际国际贸易模拟商展竞赛等,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将第二课堂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践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集结各方资源形成合力,既检验和提升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将能力训练与素质培养落实到课程与活动中,又促进了实践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的改革,更有效地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四、结语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内外贸易形势不断变化,对普通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培养外贸人才时,既要立足专业,还要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此,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核心课之一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也以“知识型”人才培养为主的教学模式向“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型转变,通过课内实验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学科竞赛为重要方式,职业技能与职业资格为重要导向,培养符合中国贸易发展实际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外经贸人才。各高校依据自身情况及学生的不同特点,可多角度创新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模式,以期实现“厚基础、重能力、强复合、求创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 参 考 文 献 ]

[1] 蔡筱霞.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初探[J].科教文汇,2009(2):40.

[2] 江美芳.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实践改革探索[J].苏南科技开发,2007(8):69-71.

[3] 李春梅.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整体方案的探讨[J].甘肃科技,2008(12):188-189.

篇5

一、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情况

(一)人才需求量分析

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江浙地区进出口贸易发展势头强劲,有很好的港口优势,据资料显示在2009年,浙江省的进出口总额为1877.3亿美元,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8.5%,同时该地区的私营企业数量多,出口比重不断上升,比如在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从事外贸业务的企业有9333家,外贸出口占整个市场成交额的1 /3。在这种发展势头下,江浙以及长江三角洲地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外贸人才的需求量也巨大。

(二)岗位需求情况

企业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岗位需求是我们确定专业方向的重要依据。调查资料显示,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提供的外贸工作岗位主要是出口营销、单证处理、报关、报检四项工作,它们所占比例分别为:24%,36%,22%,18%。企业对外贸人才的新需求首先表现在不仅要能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一定年限的实务操作经验,同时必须持有国家颁发的资格证书。通过调查,企业对跟单员、报关员、报检员都要求持有国家通用的资格证上岗工作。

(三)企业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新的要求

第一,企业选用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时,不仅仅注重学历,更注重其实践操作技能和经验,以及对所在行业是否了解。出于与海外客户沟通联络的需要,这些人员须具备一定外语水平,外贸业务员、跟单员等直接与国外客户打交道的人员更要能够熟练运用英语。

第二,灵敏把握市场信息以及沟通协调的能力。外贸业务涉及海关、物流等方方面面,且每个国家的市场需求千差万别,外贸企业必须灵敏捕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信息,同时协调好各方面关系。

第三,较强的营销能力。企业对外贸人员的要求仅仅能说英语,能翻译文件,是远远不够的,现在企业的要求包括了多方面,比如沟通、开拓、商务谈判、把握商机等能力,有的企业还希望你拥有广泛的客户资源。

第四,良好的职业道德。在调查中,企业都谈到了毕业生的职业道德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企业都遇到过毕业生离职带走客户资源、泄露企业机密的情况,使他们对这方面特别看重。

二、关于国际贸易专业建设的几点建议

针对上述企业对外贸人才需求的调研结果,笔者确立了高职高专国贸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外贸业务能力强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根据这一培养目标笔者进行了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分析得出国贸专业学生所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和核心课程,如图1所示。

笔者认为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随着现代社会分工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职业道德教育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通过本次调研,我们了解到,企业在引进人才时,除了资格证(能力)、学历外,更加关注的是人的职业道德。笔者认为,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水平不仅会影响其本人找工作的难易,更主要的是会影响一个地方的所有企业家对学校、乃至对一个地区的人才的看法,从而对学校乃至整个地区今后学生的就业带来深刻的影响容。

(二)加强学生专业“考证”指导

从本次调研中我们一方面进一步了解到,随着江浙外贸量的增长,对持证报关员、报检员、单证员等的需求极大。目前,只要具备报关员、报检员、单证员等职业资格,找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是比较容易的,并且,这些岗位都是需要持有国家通用的资格证才能上岗工作,“考证”基本是成为了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毕业生进人国贸行业的“敲门砖”。另一方面,由于跟单员现在还没要求持证上岗,在职跟单员的素质普遍偏低,预计在今后几年内,能取得跟单员证的毕业生的求职前景会比较好,而外贸业务员一直是外贸企业人才需求的重点,获此资格证书也会为毕业生就业打开方便之门。鉴于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考证几乎成为对口上岗的前提,而其可供选择考取的资格证较多,学生不可能每一个证都报考,而每一个证所对应的岗位有一定区别,如何组织学生有选择的报考显得极为重要,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学生考证的指导工作。

(三)强化学生英语听说能力

各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英语水平要求普遍提高,但各类型企业对学生英语能力的要求不一。大型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比较看重学生的英语过级情况,而中小型企业则普遍对学生英语过级情况不予关注,而特别关注学生的商务英语听说能力,要求能直接与外商进行简单的贸易磋商并签订合同。 基于我院国贸专业学生主要在中小企业就业与我院国贸专业毕业生英语听说(特别是口语)能力低下的现实,特建议在以后的教学计划别加强学生商务英语听说能力(特别是商务英语口语)的教学,提高学生进行外贸磋商的能力。但需特别注意的是,要处理好加强英语听说与学生考取专业任职资格证之间的关系,以“考证”为重点。

(四)由学校就业处统一协调,搭建毕业生就业平台

就业处作为人才需求调研人员,实际肩负两大任务:了解企业对高职商务人才的需求数量并尽量与企业合作,为毕业生搭建就业平台;了解企业对商务人才的能力结构要求,为调整教学计划提供。

各地人才市场一般都有其本地过去数年对各类人才的引进数据,他们也从频繁举行的人才交流会中获得了有关企业对商务类人才的学历、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并且只要由高校出面,各地人才中心都愿意免费及时提供相关数据资料,也非常愿意与各高校进行进一步的合作。基于作为调整专业与专业教学计划所需的资料往往要求尽量全面,也基于我校毕业生去向较为分散,我们需要的是与我校毕业生相对集中的各省市及我们准备开发的各省市的高职商务类人才的需求情况。而若由各系部独立行动,往往会各自为政,一方面带来费用的增加,另一方面也无法完成全面收集的艰巨任务,再次,还基于人才中心一般只与学校(不是系部)签订协议的考虑,特建议由学校就业处统一协调,加强与各地人才中心的联系,搭建毕业生就业平台,为我院毕业生就业及调整专业设置及专业教学计划服务。

三、国贸专业教学改革建议

(一)教学方法改革

建议改变过去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采用学生参与式、互动式、案例式、启发式、讨论式、学期小论文等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中,教师设计项目,由学生分组讨论并且派代表上讲台演讲,效果非常好。学生花费大量精力研究项目,动用文字、图片、视频及编辑、自己制作动画和录像片等等来完成演讲,达到了学习知识和锻炼实践或创新能力的目的。

篇6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1-0167-02

1 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必须强化实践教学

独立学院是本科办学层次,不是一般专科层次的学校,不能只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社会需要的职业专门化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独立学院要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并重,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本科层次人才比高职高专培养的技能应用型人才有更强的适应性与发展后劲。当然,独立学院也不能像其他普通本科院校那样过于重视理论教学,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独立学院的理论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一定基本理论、学会分析方法,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协调,知识、素质与能力协调,比其他普通高校培养的人才要有更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与技巧,能较快地适应岗位需求,解决实际问题。

国际经济与贸易的迅速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立,对外经贸人才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人才招聘的现实显示,那些具有扎实英语能力、掌握现代化经济贸易理论与实际操作技能、动手能力强、能够直接进入业务状态的国际贸易应用型创新人才已成为目前最为抢手的人才。独立学院的国贸专业应该确立掌握基本理论与方法、培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强化外语训练,突出实践环节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能够综合运用本专业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运用外语、电子信息技术,具备从事国际贸易工作的实际能力与操作技巧,能够独立分析、解决国际贸易领域的实际问题,成为熟练的贸易业务操作员的创新型、外向型、实践型、应用型的高素质人才。

2 国贸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与体系

2.1 培养基本方法与能力的实践

外语、计算机等公共课程,每门课用50%的学时来进行实验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熟练地掌握外语,具有较强的语言交际能力,具有运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从事国贸活动的能力。会计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专业基础课程,每门课安排不少于10学时的实验实践时间。高等数学、微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把握“理论够用、重在方法与能力”,采用案例讨论式等教学方法,重点引导学生学会方法,培养能力。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掌握系统的数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以及计量与模型、统计与预测、规范与实证、静态与动态等分析方法,认真分析与研究问题,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打好基础,并能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养成不断获取、更新与应用知识的基本能力,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培养专业技巧与能力的实践

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务英语、商务英语写作、进出口企业决算、外汇理论与实务、报关实务等专业课程,每门课安排不少于12学时的实验实践时间。而进出口贸易模拟操作、外贸单证制作均是实验实践课程。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依托模拟实习平台,在仿真的国际商务环境中扮演进出口商、进出口地银行等相关角色,熟悉进出易前的准备、签订、履行进出口合同这样一笔完整的进出口贸易业务各个环节的操作,切身体会贸易全过程,掌握市场商情的调查、分析,信息操作,合同签署,单证制作和流转等专项技能,把知识向能力转化,增强学生专业实践操作能力。

2.3 培养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实践

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课外自主创新等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实习是学生在系统地完成专业教学计划所规定的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熟悉进出口业务程序的实践活动,在实习中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学习新知识,锻炼、提高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与独立工作的能力。毕业论文是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实践锻炼,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较为复杂的国际经济与贸易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应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自主创新等实践有利于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现实,培养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创新能力等。

3 提高国贸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应解决的几个问题

3.1 提高实践教学师资素质

培养“双师型”教师,丰富实践教学能力与经验,提高师资素质,是搞好实践教学的决定性因素。一是有计划地安排国贸专业教师到其他院校培训学习,到外经贸企业等实际业务部门进行调研、实习或挂职锻炼。二是支持教师报考国际商务师等相关业务的国家从业资格证。三是聘请既懂理论又有较强国贸实际操作能力的企业老总为兼职教授,定期来校进行业务专题讲座,聘请业务骨干为兼职实践教学教师。四是聘任具有业务实践才能的人才为专职实践教师。五是教师要有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运用讨论式、启发式、情景式、案例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尤其是案例教学,选取实际工作中的典型材料作为教学内容,以直观形象的方式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根据案例提供的背景资料分析案例、讨论案例,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经历一系列事件与问题,接触各种各样的组织场景,通过深入地研究与分析,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活跃思维,开阔视野,培养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感觉能力和反应能力,提高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建立稳定的实践场所

要采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方法来建立稳定的实践场所。一是要根据国际贸易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更新内容,完善校内专业实验室,使学生学习、掌握与实际相符的操作技能。二是让学生在虚拟的贸易环境中通过角色扮演,亲身操作货物贸易买卖过程中的询盘、发盘、还盘等各项环节业务,完成进出口业务的流程,锻炼、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三是争取经贸局、海关、税务局等一些政府职能部门的支持,接受学生的专题调研学习与相关业务实践。四是逐步探索互利共赢机制,与外经贸企业形成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真正发挥实习就业基地的实践作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开拓创新等能力,有利于学生在毕业前就积累一定的人际交往与工作经验,缩短就业磨合期,也有利于企业从中发现、选拔人才。

3.3 提高毕业实习与论文质量

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一般都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18周的时间进行,是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需要深化改革,确实提高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实践教学效果。一是把毕业实习与论文统一起来整体安排,从第七学期的最后4周开始。根据授课、研究方向、职称等情况把教师分成若干组,相应确定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几个主题,与学生商定,由2~3名专业教师带队联系到外经贸企业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情况,发现问题,最后确定具体的论文题目与指导教师,学生继续在企业里进一步了解、熟悉相关部门的业务,亲历一笔完整的外贸业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讨解决问题办法,并对学院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提出自己的建议,形成有实际内容的实习报告。学生边实习边查阅资料开始撰写论文。二是教师认真负责,严格按计划指导学生查阅资料、撰写提纲与论文、修改与审查、答辩与归档等环节。除了规范格式外,在内容上也要有翔实的材料,要密切联系实际,尤其是调研、实习企业的实际,提出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提高论文质量,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3.4 强化职业资格培训与考试

参加职业资格培训与考试,获得从业资格证书,有利于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是重要的实践环节。一是在教学计划中规定学生在毕业前至少获得1~2 种从业资格证书,获得相应学分,并制订相应的奖励措施,让学生既有压力也有动力,早计划备考,使其在毕业时能达到企业要求的相关技能等级,以提高实践能力与就业竞争力。二是专业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大纲内容的衔接,帮助学生应考。三是与社会职业资格考试机构联系,及时获取有关信息,帮助学生参加各种社会职业技能考试,取得外销员,单证员,报关员,国际货代业务员,报检员,大学英语四、六级等职业资格证书,毕业后能较快持证上岗。

3.5 开展学生课外创新实践

课外实践是课内实践的补充与提升,能够了解社会、接触实践,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科研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一是把课外创新实践作为必修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管理。二是采取形式多样、动员全体学生参与,要根据不同年级开展假期社会调查、到企业参观学习接触实际业务、请专家来开专业讲座、与企业共建模拟操作的实务实践活动等,要动员组织参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自主创业创新活动、科研基金立项等。三是坚持密切联系专业计划与课程学习,以训练提高实践能力为目的,精心组织,认真实施。四是充分发挥团支部、学生会、专业社团的主体作用,专业教师认真指导,学生自主谋划实践。

篇7

(一)“以岗为纲”,设置和构建专业课程

“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的教育思想是一种新的职业观。在常规教学中,大多以大纲规定的目标为尺度衡量教学效果的好与差,所以“以纲为本”的教育思想一直限制着教育者的思维。“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的思想与其相反,它站在职业岗位的角度“以岗为纲”,通过对岗位的共性与个性的研究,制出与岗位专业技能、专业理论、文化素质完全一致的教学纲目,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才能深受一线岗位的欢迎。根据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战略的要求,国际贸易专业新型的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图如下所示:

1•在教学上对岗位能力四要素的要求是不同的,对知识与素养的要求是了解,然后再理解,对一般能力的要求是掌握,而对职业能力的要求是熟练掌握。

2•正确处理基本素质、一般能力与职业能力三者的关系。从短期看,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主要来自职业技能。但从长期发展看,知识与素质教育是基础,是基本功,基础不牢,专业难精。一般能力,尤其是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毕业生成长的关键能力。因此,必须长短兼顾,正确处理这三者的关系。

3•国贸专业主干课程体系设置应以提升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综合职业能力是由基本素质能力、业务能力、协调能力、谈判能力、交际能力、口才能力、应变能力及处理法律纠纷能力等合成。合成过程是通过每一门课程内容教学得以完成,但课程本身具有缺乏弹性的特征,即课程有自身的学科知识体系且存在时滞性,须将课程的“刚性”尽可能柔性化,增强课程的灵活性。课程的取舍或更新,都要依据职业技能、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来确定。课程整合不是一个简单拼凑过程,而是要从基础和专业课程中寻求其内在结构、内容等方面的异同点,严格以职业能力或岗位能力为主线进行整合,遵循各课程间递进式关系,循序渐进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专业技能课程体系。

(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设置的思路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应以国际贸易行业的岗位对人才的知识与素质,一般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要求来确定,主要包括四大模块:即

1•国际商务英语,含商贸英语、商务英文函电、英语口语等;

2•国际市场营销,含市场调研与预测、营销策划、推销理论与技巧、商务谈判、经营管理等;

3•电子商务,含计算机操作技能、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电子单证交换技能等;

4•国际贸易业务技能,含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商法、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实务、报检、报关实务、国际货运与保险、国际贸易单证实务等。这四大模块中各有众多的课程组合,而前面三个模块的课程都是为后一个模块打基础或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业务素质服务的。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必须避免各模块各门课程之间各自为政的现象,要保证国际贸易专业骨干课程的教学不受冲击和挤占,这就必须对各模块的课程进行整合,打破原学科的系统性,避免各课程内容的重复。可将相关联的课程整合为一门课,例如,“推销技巧”与“商务谈判”就可整合为一门课,电子商务的几门课可整合为一或两门课。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中的“国际金融”课,可采取开讲座的方式,只侧重讲解与外贸紧密相关的内容。“国际商法”课程要打破原学科体系的框框,专讲其他专业课未涉及到的国际贸易法律知识,例如,WTO规则,有关贸易术语的国际惯例、有关托收、信用证的国际惯例等,相关课程已涉及到了,没有必要重复开设,可采取专题讲座方式讲授一些与国际贸易业务紧密相关的国际法律知识,这既节省大量课时,又达到扩展学生掌握国际贸易有关的法律知识的效果。又例如,“国际贸易单证实务”同样需要与“国际贸易实务”进行整合,删除与“国际贸易实务”重复的内容,专讲各种业务单证知识和单证制作的技能,把教学重点放到指导学生缮制业务单证的训练,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从事单证业务打下扎实的功底。另外,其他的课程也都可考虑进行必要的整合。至于如何对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进行整合,是一项具体而系统的工作,需要分别做出详尽的方案,这里不再赘述。

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开发

依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和“以岗为纲”的教学要求,为适应市场对各种专业人才必须持证上岗的需要,国际贸易行业先后出台了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跟单员及单证员等资格证考试制度,凭有关机构认可发放的资格证书才能持证应聘上岗的普遍做法,应指导学生积极应试,并通过相关的资格证的考试,这是应用型高校应尽的职责。专业资格证通过率的高低,这是评价一个应用型专业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为此,针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毕业前普遍要求参加有关资格证的考试,学校应组织开发有关资格证考试的“报关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报检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及“单证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等的编写和组织辅导工作,并使这些教材能有效发挥指导学生应试,大幅度提高考试的通过率。这是国贸专业教师的当务之急,是学院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市场培养大批的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的急需。

三、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采用“四模块”实践教学模式

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是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的关键。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体系实施来实现,课程体系由模块构成。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笔者认为国际贸易专业应配置如下四个实践性教学模块:

1•课程认识实习模块,巩固基础知识

课程实习安排在各门专业课程内和学年中的寒暑假,主要是指专业课程内(也包括专业基础课)的实践环节,目的是使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巩固所学过的知识,把理论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例如:当讲述国际贸易政策,特别是进出口商品政策中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时,为了更好地把理论转化为实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加入WTO前后的关税变化,说明当前国际经济中“关税壁垒”日益弱化的特征,而非关税壁垒,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收集有关中国企业“反倾销”、“绿色壁垒”等情况的相关数据,分析目前中国企业面临的“非关税壁垒”的现状,并尝试提出一些对策。经过这样的训练,理论已经完全转化为生动的实践教学,学生不仅印象深刻,而且学会如何用经济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校内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模拟实习环境

校内实习一般安排在三年制的第三到五学期,目的是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研究问题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可以分为:

(1)课程实训项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市场调研实训、国际市场营销实训、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报关实务实训、外贸单证实训、电子商务实训等。在《外贸单证实务》与《报关实务》课程中,会有很多进出口贸易的单据,教师在教学中尽量收集企业常用的单据类型提供给学生,使学生获得逼真的实训效果。同时,尽可能贴近业务和实际,收集实际的案例,这样不仅使学生有亲切感,而且非常实用,让学生学得踏实。

(2)考证实训项目。结合“双证书”制,要求学生获得与国际贸易专业相关的报关员、单证员、报检员等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对国贸专业的学生进行为期2周的考证实训,一方面利于提高学生的考证通过率,另一方面普遍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专业综合实训。《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是集本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专业基本技能、职业素养于一体的综合实训课程。利用外贸综合业务实训计算机模拟软件系统,对毕业班学生进行为期2周的综合训练,其中涵盖了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报检、报关实务、单证实务、托运与投保、国际货款结算等多项专业技能。通过对整个业务流程的运作和全套单据的制作,让学生掌握从分析市场环境开始,到完成市场开拓,同外商建立起业务关系的整个流程。具体以进出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以具体的进出口商品交易为背景,针对进出口贸易中业务函电的草拟、进出口商品成本核算、出口报价与还价、交易条件的磋商、进出口合同的订立、出口货物的托运订舱、报验通关、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单证的缮制、审单付汇,验货收货等主要业务为序进行训练。同时,在实训中要求学生通过因特网去寻找出口的商品和客户,自己设计产品目录、宣传网页和出口营销方案。通过这样集中的训练,学生对三年的专业知识有了系统的认识,强化了前面学过的知识,又通过这种模拟训练,培养了学生在未来实际工作中的职业能力,使学生既具备上岗就可以较好地上手工作,又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3•校外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全真的实践

篇8

一、问题的提出

自从2004年7月1日实行“新外贸法”,允许个人经营进出口贸易,为我国外贸业提供了全新、多变的机遇。由于这种情况,导致我国外贸专业人才的供需严重失衡,外贸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需求相差很大。为了适应新时期国际贸易人才的大量需求,我国各类高校纷纷开设国际贸易专业,扩大招生规模。并从2001年开始,国际贸易专业成各类考生报考的热门专业之一,人才培养的规模快速扩大。从表象上看,社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增加,高校输送的人才也在相应增长,理应达到供需基本平衡。然而现实情况并非如此,一方面进出口企业尤其是民营进出口企业严重缺乏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另一方面不少国际贸易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又不能顺利对口就业,就业压力加大,人才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因此,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应该通过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合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优秀外贸人才。

二、以职业需求为导向高职国际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一)培养目标的构建

培养具有扎实的国贸理论知识和熟练的业务技能,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熟练应用外贸流程,有一定的制单、审单、修改信用证、填制外贸合同的能力,了解WTO规则及相应外贸术语,独立观察国际市场形势随机应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英语沟通能力,适应外贸行业第一线岗位(群)工作,能够解决第一线难题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

(二)改革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中要强化国际文化知识、国际经济、法律等课程的地位。目前高职的课程以报关、报检、单证课程为主,这些课程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的需要,应增加法律、国际文化知识、礼仪等课程,培养学生参与国际交往、国际竞争的能力。

每年更新毕业设计题目。毕业论文设计在选题时注重抓住本专业学科领域和生产实际中的重要问题进行研究,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强化英语教学

第一,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这个环境首先包括课堂,在外贸专业英语、商务英语函电、商务英语口语等课程中,应开展互动式教学,尽量给学生练习与表现的机

会,培养他们的英语表达能力和胆量。例如,可以组织学生用英语就某一话题展开讨论,这个话题应是与国际贸易有关的、能引发兴趣的,这样学生的参与热情会很高,每位同学都可以畅所欲言,教师在必要时进行指导。课余时间,应由国际贸易教研室定期组织“英语角”或“英语沙龙”等活动,让学生了解英美文化,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口语水平。

第二,在主要课程开展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工作后需要应用贸易领域的专业英语,而提高专业英语水平的最佳途径是双语教学。双语教学不

仅能弥补普通的大学英语课程缺乏经贸专业知识的缺陷,而且可以教给学生专业英语词汇。因此,应在主要专业课开展双语教学,如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经济学、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等。在教材的选择上,应尽可能选用英文原版,因为现代经济学起源于西方,欧美有许多经典的教科书。通过阅读原版教材,可以学到原汁原味的知识,领会作者的真实意思。如果受限于学生能力,可选择中英双语教材。

(四)抓好师资队伍建设,编写特色教材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教学质量过硬的师资队伍。要保证我们的教改目标的实现,光有一个好的目标、好的教学计划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要有愿意创新、敢于创新、可以打硬仗的一支团结、进取的师资队伍。

编写具有鲜明高职特色的系列教材。教材的建设应建立在教学改革的基础之上,教材内容要强调整合,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反映出高职特色;同时,在编写肘,要打破传统的教材都是以理论的发展为序进行详细论述的常规写法。一定要强调学生技能水平的训练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以培养外贸实务操作能力为目的开展教学

国际贸易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应以实践为导向,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

开展外贸模拟操作训练。学习了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后,应安排一段时间让学生接受外贸模拟操作训练。训练应在实验室开展,提供一个仿真的环境,选择一些国际贸易实务教学软件,以模拟的商品交易为背景,以进出口流程为主线,针对价格核算、交易磋商、函电写作、合同的签订、租船订舱、报检通关、信用证审核与修改以及单证制作等主要业务技能,让学生进行“实战演练”,提高其实践能力。

开展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较多,如报关员证、报检员证、单证员证、国际货运资格证、外销员证、国际商务师证等,取得这些证书对学生专业

知识水平的提升和就业会有所帮助,其中一些证书还是国家要求必须持证上岗的,如报关员证、报检员证,这就凸显了取得这些证书的必要性。因此,应在学生入学时对这些证书进行介绍,有针对性地开展考前辅导,并专门安排一定的教学时间,比如在某一学年,开设“国际贸易职业资格证书”课程,有关专业课的教学也要与资格证书考试内容关联。

(六)推行校企合作模式

通过校企合作可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优势,培养社会和市场需要的人才,而且还使得教学与生产相结合。校企合作模式可以使学生获得实际工作体验,帮助学生顺利就业;校企合作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校企合作模式能够及时帮助学生捕捉就业的职业能力,实现学生就业和企业用工的顺利对接。

篇9

我国外贸人才的需求分析

图1是1992-2012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走势图,从中可以看出,2002年以前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相对缓慢。从2002年开始,许多企业采用收购、兼并等方式来拓宽其在海外的业务范围,从2005年联想集团正式宣布完成对IBM全球个人电脑业务的收购,此外,中国海洋石油、京东方、TCL、上汽、中化集团等大量的海外并购案例集中涌现,我国企业正逐渐步入国际化发展的轨道。

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及全球经济增长减速,对我国的内需及出口的国际竞争力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但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进出口总值25616.32亿美元,同比增加17.8%;2009年进出口总额较前期虽有下降,但仍高于2007年。2010年全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29727.6亿美元,比2009年同期增长了34.7%;2012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38667.6亿美元,同比增长6.2%,这也突显出外贸行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张嘉为等,2009;傅苏颖,2013)。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外贸行业的前景是很乐观的,我国的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外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这种状况和发展,客观上需要更多的外贸人才参与到对外经贸业务中。特别是一些沿海发达城市,最为突出的是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该地区随着产业经济链国际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和外贸的不断发展,其对外贸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根据国内知名的HR供应商―前程无忧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外贸行业需求职位,包括跟单员、外贸业务员、采购员到涉外律师、商务谈判人员等各种职位,位居职业需求排行榜的前列,各类外贸人才供需缺口仍然突出(潘晨光,2010),如表1所示。

根据前程无忧公司公布的2011年1月至12月外贸行业人才职位需求量(见表2),利用t表示时间,设为自变量;Y表示需求量,设为因变量,对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分析。表3是相关系数的结果,从表3中可以看出,Pearson相关系数为0.924,单尾显著性检验的概率ρ值小于0.05,所以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图2是回归标准化的正态P-P图,图中给出了观察值的残差分布与假设的正态分布比较,可以看出标准化的残差散点分布在直线上或靠近直线,这说明标准化残差是呈正态分布的。表4给出线性回归方程中的参数和常数项的估计值,其中常数项系数为4.828,回归系数为0.276,线性回归参数的标准误差为0.036,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924,回归系数T检验的t统计量观察值为7.670,T检验的概率ρ小于0.05,所以可认为回归系数有显著意义,即得出线性回归方程:

Y=0.276t+4.828

利用上式可对2012年度外贸行业人才职位需求量进行预测。该线形拟合公式对2012年外贸行业人才职位需求情况进行预测,得到表5的数据。

我国的对外贸易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对外贸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这不但体现在对其的数量要求上,更体现在对其更高的质量要求上。从企业角度出发,其所聘用的外贸人员不但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更注重其有一定的实务操作经验,同时还要熟练地进行外语沟通,当然还要持有国家颁发的资格证书(吴丹辉,2012)。

我国外贸人才的供给分析

(一)外贸人才供给总量不足

随着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业被批准直接从事对外贸易,这就要求企业的经贸人员不仅具有日常工作所需的听、说、写、译的外语能力,还应懂得国际外贸知识、国际贸易谈判规则、国际经济法律、营销技术及基本的产品专业知识等。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与中东、非洲的贸易的不断增加,精通小语种的外贸人才日渐紧俏。尤其是随着近几年国际贸易争端的不断频发,那些有能力解决国际贸易纠纷的实务型人才则更为抢手。

(二)外贸人才能力素质结构偏低

越来越多的外贸企业期望的是较高级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而我国高校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对理论课程的教学环节比重过大,忽视了一些重要的实务性课程和实践环节,这也造成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偏低,虽然近年来很多高校也开始注重调整实践环节的比重,但这些都仍处于初级阶段,未能真正落到实处,这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不足,大部分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很难全面、系统的体验进出口业务操作流程,尤其是缺乏有关审核、填报相关单据、报关和商业风险的防范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在这种学历教育模式下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外贸行业属于知识、经验、智力高度密集的行业,外贸人才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扎实的理论知识。外贸人才应该具有良好专业理论知识,要通晓相关的外贸政策、外贸规则与惯例,进出易程序等。由于交易双方处在不同国籍,因此外贸从业人员要熟悉国际贸易法,通晓国际经济、政治法律、社会文化等情况。另外,要具备较高的电子商务知识以及必要的风险管理知识。二是良好的职业素养。外贸人才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和高度的敬业精神,要加强自身的职业修养,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符合国际礼仪,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思维敏锐,要敢于开拓新路子、新局面,同时要有良好的业务决策和组织能力。三是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外贸人才的沟通交流能力主要是指语言交流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精通外语,尤其是在技术引进、对外贸易、海外投资、跨国经营等领域,是否具有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此外,国际贸易人才还要有开放的思想和全球化的观念,具有跨文化沟通的能力,尊重外国的及风俗习惯。

我国外贸人才培养对策和建议

(一)培养目标的明确化和课程设置的宽泛化

高等院校应根据自身的发展实际,明确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目的,建立多层次人才培养目标体系,避免趋同化现象。综合型重点高校要侧重培养研究型与创新型的复合高级人才,加强对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法规、WTO规则、贸易救济、跨国投资经营等方面的研究,一般本科和高职院校则侧重培养针对不同行业进出口岗位的实务操作型人才。高校国际贸易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更加宽泛,实现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开放性,在课程设置时,应多加注重经济、管理、法律等学科的融合,尤其与法学课程的结合,强化国际经济、贸易、法律和国家文化知识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应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的同时,积极增加专业实践教学的投入和研究,注重专业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充实国际化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参与国际交往、国际竞争的能力,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

(二)积极开展外贸人才培养的市场营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院校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人才,而国际经贸相关用人单位是高等院校提供的产品的使用者,现在多数用人单位仍不愿意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 的费用,招聘中要求具有工作经验,因此对刚刚走向社会的毕业生来说无疑提高了就业门槛。高等院校要从提高教育竞争力,优化学生个人职业前途出发,积极开展市场营销活动,高校可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在专业特长领域内,准确定位,建设自己的专业化品牌,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探索校企人才合作模式,积极提供给学生更多的与企业直接对话的机会,如可以把“在岗培训”转移到学校里面完成,使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环节得到延伸和巩固,最终实现外贸人才培养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人才培养的信度与质量,为我国从贸易大国转变为贸易强国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宏,赵晓敏.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与问题研究[J].国际贸易,2012(11)

2.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N].金融时报,2013-8-3(5)

3.尹德先.加快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2

4.张嘉为,齐晓楠,张.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J].管理评论,2009(2)

篇10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不断扩大;加入WTO之后,国内企业获得了更多公平竞争的机会,在世界市场上,中国已成为贸易大国,但并非贸易强国。我国对外贸易现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总额上来看。

进出口贸易总额逐年增大,由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资料可以看到,中国对外进出口贸易从1986年的2580.4亿元增长到2004年95539.1亿元,而2005年更是突破了100000亿元大关,达到了116921.8亿元,而平均年增长率达到了123.3%。

(2)从产品结构来看。

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工业附加值不高。虽然去年来有所变化,但根本结构没有发生质的改变,因为中国的优势还是在廉价的劳动力。仅从数量上来看,中国对美国的出口虽然像以前那种以纺织服装为主的格局已经开始变化,但是这样的变化还是没有改变中国出口产品劳动密集型的特征。

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只有建立既符合世贸组织规则,又符合我国国情的贸易促进体系,才能保证我国对外贸易持续稳定的发展。

(一)明确贸易促进机构的职能定位和分工

构建新型贸易促进体系的关键在于理顺各类贸易促进机构的运行机制。根据不同主体赋予不同的职能和权责,真正形成相互沟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研究发现,发达国家一般只在中央政府层面设立贸易管理的政府部门,在地方政府层面,一般只有贸易促进机构贸易促进体系,而无管理机构。

(二)完善贸易促进[1]的外部环境

1、继续推进优化发展环境工作,降低企业的出易成本。市政府各职能部门应积极配合,加强协作,本着有利于首都经济发展的原则,认真执行国家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研究出台相关政策,营造良好的商务氛围。

2、加强海关、商检、税务、外汇管理、银行、保险等部门的协调,提高贸易的便利化程度。商务主管部门应主动与这些部门协调,降低有关收费,提高办事效率。加强与银行、保险等有关金融机构的协调,充分利用出口信用保险手段,保障企业出口权益,提高出口竞争力,为企业融资创造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

3、提供法律服务,支持企业开展反倾销反补贴应诉。我国是世界出口大国,同时也是遭受反倾销诉讼调查最多的国家,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受害者。由于我国在加入WTO的谈判中接受了15年的非市场经济和12年的特殊保障措施条款,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可能遇到更多的不公平对待。有关部门应充分重视反倾销应诉工作,扩大反倾销应诉资助资金规模,发挥各地WTO事务中心等专门机构的作用,与海外律师事务所加强联系,对反倾销应诉工作进行组织与指导,充分发挥各商会的组织协调[2]作用,加大支持力度,提高抗辩能力,争取有利结果。

4、定期组织相关企业进行培训。行业协会应定期举办贸易实务培训和与国外经贸机构的交流活动,分析国内外市场形势,使企业及时了解各国市场准入规则、技术壁垒、环保指标、行业标准等方面的信息;以“孵化器”的形式对中小企业进行出口业务指导,由专家实际指导受训人员操作进出口业务免费论文。

(三)创新贸易促进方式和手段

创新贸易促进方式的着力点要通过提供完备的公共信息服务,创造直接的交流机会,加大对国际市场的宣传力度。

1、建立完备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参照国际成功经验,尽快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化运作,运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政府部门、社会中介组织及企业共同参与的外经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

提供国际市场信息。对重点行业、地区设立专家小组,协助企业对相关国外市场进行调研,为企业出谋划策;组织联合国等大型国际组织来华采购,举办有针对性的采购说明会和网上专栏,让更多的企业了解采购程序和招标信息。

2、加大交流合作,创造直接的产品[3]出口机会。商务主管部门每年年初要研究制定开拓国际市场的工作计划,组织形式多样的国际市场推广和介绍活动。

一方面要“引进来”,如针对目前大型商业性跨国公司急于进入中国市场的情况,以开放市场为条件,加强与国际著名跨国公司的联络,了解他们的需求动态,及时邀请负责采购的买家来华,组织相关企业做好准备贸易促进体系,从而实现内贸带动外贸发展,促进产品出口。

另一方面要“走出去”,如组织企业参与境外的各类国际专业展会和境内的对外经济贸易洽谈会,对于“结伴参展”的中小企业给予适当的鼓励;组织专业贸易小组到重点开拓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市场考察和产品推广;结合国内国际贸易形势,适时组织企业代表团出访,搞好双边或多边的经贸关系。

3、加大贸易环境和出口产品的宣传力度。在每年的对外宣传计划中列入对外贸易宣传内容,加强外经贸发展的总体性宣传,整体推介我国的科技水平和制造业能力。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出口和寻找经济技术合作伙伴。

(四)调整财政性贸易促进支持方向

1、整合发挥外经贸发展资金的使用效率。

扩大现已设立的外经贸发展基金规模,根据业务发展的具体需要统筹支出。设立科技兴贸专项资金、境外投资贸易工作机构运作专项资金等用于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和境外投资贸易工作机构运作[4]等方面。

2、调整财政支持方向,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和水平。

一个地区的生产能力决定其出口能力,因此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和水平是做好贸易促进工作的基础。鉴于我国出口商品的价格总体上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外贸出口需要尽快实现从量的扩张转变到质的增长上,因此应该引导出口企业实施战略转型,由低价竞销策略向高附加值为主的技术创新、品牌推广相结合的新战略转变,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品牌价值,从而在根本上提高我国产品的出口价格和国际市场竞争能力,转变出口的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增长。

3、发挥出口信用保险的作用。

出口信用保险作为符合WTO规则并被各国普遍采用的贸易促进手段,在促进出口增长、改善出口商品结构、方便企业融资、提高出口竞争力以及带动劳动力就业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通过出口信用保险可以提高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抗风险能力,提升大企业集团的国际竞争力。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其成果显而易见,但提高我国对外贸易促进水平也是迫在眉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政府为主导的对外贸易促进水平有利于进一步发展我国对外贸易。构建对外贸易带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局面,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物质保障和持续动力。

参考文献

[1]李彦荣.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