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实一体化教学法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7 16:50:1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理实一体化教学法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论文

篇1

(1)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教学环节,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很少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一般都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偶尔会增添案例教学,但是所列举的例子也都是处于理论层面,与实际的生活还有一定的距离,教学形式较为单一,内容也比较枯燥无味,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基本上都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会有所下降,而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现代化教学技术为依托,将实际的教学环境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切实参与到实践教学中来,从而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不断完善教学环节,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有效性。

(2)有利于促进教材的革新,增强学习内容的实用性。数控铣专业的实践性很强,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也很多,因此为了培养合格的数控铣技术人员,在教学中应该积极按照企业需求,并同时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开展教学内容。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实施,正是有目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将学生要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相结合,从而提高了教学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同时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学课程教学生更好地掌握实践操作,教师要更多地走到学生中间,亲自指导学生的操作实践,这就会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教师还能够时时刻刻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就能够在下一步的教学内容安排中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教学水平自然就会有所提升。

(3)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增强学生的创造性。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采用的是边进行理论知识学习,边进行实践操作的教学理念,也就是它要求学生一定要在掌握相应的理论基础知识后,才能够进行实践,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并用实践来检验理论知识,从而更好地吸收理论知识,这样一来,学生就会主动构建一个系统的知识结构,而且在知识构建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以及实践应用能力等都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再加上现在的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的较强,因而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潜能就会被激发,为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及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条件。

2数控铣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分析

在我国的教学结构中,职业教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在实际的数控铣教学中,理论课是实践课是分离的,学生首先是完成全部的理论知识学习,然后再进入到车间进行实际操作,这就造成了大部分学生在进行实践操作时忘记了理论知识,学以致用的效果自然不高,时间久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下降了,因此要想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良好衔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就必须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紧密关系,让学生边学习边实践。

2.1数控铣的理论教学

由于数控铣专业性较强,其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含有许多概念性的知识,如果教师在讲授的时候采用直接灌输的方式,可能会极大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自然也就提不上去,也就无法满足未来工作岗位的要求。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要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对学习充满了很大的兴趣。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完美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并用实践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更好地适应时展要求。

2.2数控铣的实践教学

其实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指在数控铣的教学过程中,要在同一空间和时间内完成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要把抽象、晦涩的理论知识以直观、形象的实践操作完美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中的知识。但是要真正做到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课堂,我们还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准备工作:

(1)教学模式的改进。要想改变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训练相分析的现状,我们教育工作者们要对目前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将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转变为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主动去学习,主动去创新与探索,以更好地完成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对实践技能的掌握。

(2)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中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数控铣专业自身的专业性比较强,理论知识学习较多,而且枯燥无味,再加上现在的学生思维活跃,喜欢接触新鲜事物,基础知识普遍较差,对学习的兴趣不是很大,因此,在数控铣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教师就要利用利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给学生充分的动手动脑机会,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恰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于每节课的知识点都尽可能集中,深入浅出地让学生理解到位,同时教给学生实践操作的一些技巧和方法,对于学生在操作中遇到的困难或者是无从下手的问题都要进行引导、讲解以及示范操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要有与实践相关且相适应的校本教材。在实际的数控铣教学过程中,我们会经常碰到教学任务或者是进度受到外界因素影响而变化的现象,因此为了保证数控铣教学的质量,我们就要提高教材的质量,编写适合学生培养目标的校本教材。由于本校的教师对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任务有全面、清楚的认识,因此校本教材的编写就要依靠其来完成,然后再由专业的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和任务,将课本中的每个知识点与实践技能课题一个一个相连接,更好地与理论教学进度相适应,真正实现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课堂。此外学习也可以选用一些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参,以辅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4)要具备合适的车间环境和充足的可操作的数控设备。对于学生来所,良好、舒适的实践操作环境和数控设备也是激起其学习欲望的重要因素,首先是为了能够将操作过程直观展现在学生面前,再现相应的理论知识,在车间内要配备好所有的教学多媒体设备,以为学生提供理论学习的环境和条件;其次要保证车间内有足够的操作工位。单纯的理论学习而不付诸实践是毫无意义的,因此学校要为数控铣实践教学配备足够数量的可操作的数控铣床,一般来说要保证每台设备的学生人数不超过3个人,以确保每位学生都有足够的动手操作集会所和时间。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数控铣教学中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在数控铣的教学中,虽然采用理实一体化是目前比较有效的教学模式,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仍然会出现很多的问题,首先是教师在进行数控铣理论教学中,需要准备大量的教学内容,这就会给教师增加额外的工作量;其次是在开展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也有许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不是很到位之处,学生在掌握相应的技能与知识的过程中也会出现教学之外的状况,因此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会影响到数控铣教学的教学效果。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提出了以下的解决措施。

3.1教师工作量大的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开展小班教学。因为每位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管控学生的能力会有所差异,对课程的理解不同,在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重难点的时候也会不同,因此在分班的时候,我们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情况,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师,尽量保证采取小班教学,人数要控制在教师的能力范围之内。其次教师也要积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打牢自己的知识基础,并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教学热情,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3.2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过于抽象的理论知识,我们就会很难找到与之相符合的实践操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作为教师,就应该肩负起这个重担,在教学中,要有耐心,在学生操作过程中要认真指导,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其掌握不足之处,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

篇2

高等教育的功能之一是服务社会,因此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之一是满足社会岗位的需求服务地域经济发展,因此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岗位需求分析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社会竞争力和素质提高至关重要,是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突破口。通过对2011、2012、2013届实习学生和其用人单位的调查和沟通,本文从以下三方面来分析地域经济发展和用人单位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需求。 

1.1 关键能力 

关键能力即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能力,包括六种:交流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个人能力、计算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运用现代语言的能力。关键能力不是针对某一个岗位或者职业,但是,无论从事哪一种职业必不可少。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沟通和交流的能力、应用技术的能力和计算机能力是各用人单位都认同的所需人才应具备的能力。根据对2010级毕业学生的调查分析,行政办事员、商务文秘、前台接待员、跟单员助理、报检员助理、单证员助理和外销员助理是依次适合高职商务英语论文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这些职位同时也是学生未来就业的主要岗位。因此在这些岗位中自主学习能力、英语表达能力、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团队的协作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应用网络和撰写报告能力是从事任何职业都必不可少的关键能力。 

1.2 专业能力 

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未来职业包括外贸职位、外销职位、涉外文秘以及英语翻译,这些职位所需求的专业能力包括两个方面:第一,英语的流利的听说、轻松的读写能力,尤其利用英语进行有效跨文化交际,处理国际商务、国际贸易、涉外文秘等相关商务工作,流利地使用英语进行商务沟通;第二,完成国际商务、国际贸易业务实际工作和文秘相关工作的能力,熟悉国际贸易和商务运作的基本理论与操作程序,在实际的商务活动中运用商务能力操作的能力。 

掌握制造业的基础知识。制造业是支撑一个民族发展的强力脊柱,是提高一国国际地位,带领国内人民走向现代、富强、文明的关键产业。同时历史发展的事实也告诉我们,在教育领域与制造业联系最为紧密的是职业教育,职业教育通过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服务于制造业的转型发展,促进制造业向劳动生产力的转化。[1]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发展对给辽宁地区的商务英语专业的高职学生提供一个在制造业企业就业的机会,因此也对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能力有了特殊的要求即掌握制造业的基础知识,为未来的就业拓展了方向,是服务地域经济发展的途径。 

1.3 乐观、自信以及抗挫折的能力 

英语语言的学习过程对于培养学生乐观、自信、克服挫折、挑战自己的性格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语言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交流,因此(展示)Presentation是学生上课必须应对的任务,每一次充分的准备和完美地展示都会增添学生的一分自信,而且英语短剧表演,从剧本的修改,遴选合适的演员,都锻炼了学生的沟通和领导能力,对于没有英语语境的中国学生学英语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如果能克服自己的害羞、不自信、给自己一个更大的平台,这本身就是战胜了挑战,语言学习的学生具有开放多元的性格特点,益于接受新鲜事物等长处,因此,英语语言好的学生一定有耐力、有持之以恒的信念、有抗挫折的能力,这些优秀的性格都是未来的各个职业对其从业者的要求。 

2 服务于地域经济的商务英语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已成为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是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教育部鲁昕副部长强调的职业教育“办学,要办学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而走,围绕企业人才需要而转,适应社会与市场而变,这就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2]这就要求高职教育教学理实一体化,服务地域经济。 

2.1 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内涵 

理实一体化教学,通俗的理解是将理论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其内涵是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的教学模式,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体现能力为本位的特点的教学方式。[3]教学中要求教师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实现师生的双向交流,可以先讲理论,再进行实践,也可以在实践中讲授理论,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2.2 商务英语专业理实一体化的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针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趋势、地域经济发展对学生能力的需求分析及当前社会高职生源的特点等,对理论与实践教学进行全面整合,设计出商务英语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 

首先,确立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是面向从事涉外贸易的企事业单位,培养具有熟练的商务知识及较高的商务文化意识,较为扎实的文秘基础知识和双语言文字实际应用能力,了解装备制造业的基础知识和发展趋势,能熟练运用英语进行商务活动、公关接待服务以及管理工作。 

其次,整合核心课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包括公共课程,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职业技能训练课。商务英语专业理实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就是要整合后三类课程,以职业素质模块、社会综合能力模块、职业技能(商务技能和语言技能)模块等为主线构建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力模块体系,进行项目化课程设计和改革,实现由学校到工作岗位的“零距离”转换。整合基础英语、英语口语、英语视听说和英语听力为英语基础;商务英语阅读、商务英语翻译、商务英语写作和商务英语口译为商务英语;外贸单证、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实务、商务秘书实务和商务交际实务为商务实务课程。更加重视实训课程。增加实训课程的课时及课程设计。更加重视学生的校外实习以及顶岗实习。在实训和实习的实践中应用、内化理论知识,增加能力。

第三,优化教学方法。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要求教师采用项目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这两种教学方法即是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教学理念。项目教学法:是以项目目标为导向,让学生们在完成项目的同时学会制定项目行动计划的制定、项目的沟通、项目实施、项目评估。这使学生通过完成项目获得与专业相关的知识、技能,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职业道德和管理与组织能力。行动导向教学法是指导、组织整个教学过程的一种思路,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有效模式。行动导向的学习力求保持动脑和动手活动之间的平衡,包括以行动为导向的课程(模块)体系、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内容、以行动为导向的考核标准、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组织及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4]。在行动导向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方法包括任务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提升,以适应地域经济的发展需要。 

3 服务于地域经济的商务英语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必要条件 

3.1 完善实训环节 

首先商务英语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专业,其中的各门课程都要求学生边做边学边操练。因此,完善的实训设备以及配备各种实用的应用软件,可以从文字、声音、图片和影像各个方面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是高职院校推行理实一体化课程的关键。其次,要大量地开发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的培养是检验在校实训课程的效果,职业素质的养成,职业道德的形成一个重要的学习阶段。因此,稳定的、有效的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完善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最重要的环节。 

3.2 培养优秀教师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师要求具有企业的实践经验,掌握英文的学习和教学规律。因此,必须增加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的职业培训和教学培训的时间和课程,使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师获得最前沿的技能和知识,以及掌握如何能把这些知识教授给学生的最新的教学方法。这是实践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最关键的一环。 

3.3 编写理实一体化教材 

编写一套实用的、与时俱进的、适应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求的商务英语教材。“评价现代外语教材需要运用现代‘教育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等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的评价标准”。[5] 

3.4 形成科学的评价体系 

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考虑学生语言技能、专业技能,课堂情况、实训表现、职业道德等综合因素,评价学生的可持续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并以理实一体化的要求和标准来评价授课教师,而不是以一张卷纸的分数来评价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4 结束语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高职教育要求“融‘教、学、做’为一体”,重视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和理论和实践一体化,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必然是以服务地域经济的发展为目标,改革当前的课程体系为理实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应用项目教学法和行动导向教学法,培养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学会生存,学会生活。 

篇3

摘要:中职应用文地位重要,但教学模式较为单一,研究成果也较单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从教学现状出发找对策的研究;从教学方法理实一体化角度的研究;从教学实用性与专业针对性角度的研究;从多元化评价方式角度的研究;从写作兴趣培养角度的研究;从网络信息技术在应用文写作互动教学模式中运用角度的研究等。对中职应用文教学模式的整体性研究还不多见,缺乏从理论构架、模式设想、实际操作流程、教学内容、教师水平、学习评价等方面进行的完整系统的研究。

关键词 :中职;应用文;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5-0089-03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中职学校语文教学课程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

作为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软肋——应用文课堂教学改革一直是处在动皮毛而不动筋骨的状况,认为增加一些视频、一些案例就完成了改革,没有充分理解应用文写作能力对于中职生就业后在岗位后续发展中的重要性。应用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价值在于通过应用文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并转化为今后岗位需求的写作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及运用能力。应用文教学历经多年实践,其理论体系和教学方法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运用,然而,时代的变迁、教学对象的变化、教育目标的改革,都对应用文教学提出了全面而具体的优化要求——应用文教学要与时俱进。目前针对中职应用文教学模式的研究还较为单薄,不成体系,不利于中职应用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因此,梳理现状可以有效进行深入研究。目前国内应用文教学的主要研究方向有以下几个方面。

从教学现状出发找对策的研究

何玉梅在《中职应用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一文中,分析了学生、教师、课堂教学现状,并提出提高应用文课堂教学效果的实施策略:(1)充分认识应用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价值;(2)更新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3)更新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要动起来;(4)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例如,项目教学法、角色体验模拟法、挫折演示教学法、填补空白教学法等。她还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重点寻求应用文教学课堂的开放,在教学内容上开放,要不断吸收新的知识充实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开放,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学习和探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使学生易于掌握知识;在教学空间上开放,教学不再局限在课室,应由课内向课处延伸,向社会延伸,向网络延伸。曲蕾在《试论中职学校应用文写作课的教学》一文中,也从目前中职学校应用文写作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一些改进方法,以便更好地进行教学,以适应社会和企业的要求。

从教学方法理实一体化角度的研究

刘群秀在《教、学、做一体化在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实践》一文中从三个方面提出可供操作的方法:(1)出示任务,明确目标。(2)创设情境,展开任务:创设情境;角色讨论;明确理论;小组讨论;着手写作;小组点评;全班点评。(3)归纳总结,完善习作。陈超英在《中职应用文写作课程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初探》一文中,针对“教师机械地教,学生被动地学”提出“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并对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进行了研究。王凯在硕士论文《中职应用文教学中的操作性模式研究》中,针对中职应用文“教学大纲不统一,教材、学时各自为政,缺乏规范、师生重视不够”等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思路,提出“操作性模式”:把公文写作教学放入创设性情境中,按照不同文种一定的固有结构模式,通过严格规范的课堂及生活写作训练,鼓励学生动手写、在写中学,最终构建以增强中职学生应用写作能力为主要目的的课堂教学模式。范志云在《任务驱动法教学模式在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提出以任务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方式。实践证明,任务驱动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适合于高职应用文写作课这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此文虽然是针对高职学生,但对于中职教学也大有启发。以上种种研究均强调了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的结合,注重以学生为本,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周维维在硕士论文《图式理论在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中,以图式理论为指导,首先分析了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总目标,并结合中职学生的起点能力,确立了教学目标序列,把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学习结果定义为广义的应用文文体图式习得。这一图式既表征应用文写作的陈述性知识,也同时表征应用文写作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在此基础上,依据认知心理学家关于促进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习得的过程和条件的研究,分析了当前应用文写作教学方法的不足之处,进而提出四种有效促进应用文文体图式习得的教学方法:文体教学法、范例分析法、深度仿写法和绘制图式法。最后进行实验验证,探讨了通过应用文文体图式习得提高中职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可行性。

从教学实用性与专业针对性角度的研究

刘曼华在《职校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模式探新》一文中提出,要创新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模式,构建行动导向教学平台。一要创新教学模式,拓展教学内容。在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中应融合创业教育,引入现代职场模拟情境,使学生在创业和公司运营过程中选择应用文文种,并解决相关问题,改变传统单向的应用文写作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同时应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吐故纳新,处理好应用文传统内容与现代职场内容的关系,渗透现代职场应用文写作的观点、概念和方法,为现代应用文写作教学适当地提供现代职场场景窗口和职场延伸发展的接口,以拓展课程内涵和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获取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同时获得现代职场知识。二要创立模拟公司业务运营模块的教学模式。该文将应用文写作课程分为公司组建、公司形象设计、公司运营交流和创业活动总结等四个模块。每个模块各有特色,注重以活动带动教学,即为了模拟公司的运营活动,可以根据专业的不同按模块选择教学文种,改变教学内容,并不断更新和丰富教学模块建设,模块化的、比较完整的应用文写作教学平台需要不断努力,做大量细致的工作。三要营造校园应用文写作文化氛围。同时,他还提出应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评价模式。

合肥经济管理学校网站上的《我校应用文模块化教学改革》一文提出了模块化教学模式,即模块内部构成:案例导入——选用一些生活实践中经常遇到的例子作为模块的导入;知识梳理——对模块内的几种相近的应用文体加以比较;基本模式——用图表的形式展示每种应用文体的基本架构及该模块所列应用文体必须遵守的格式;例文参照——选择有时代特征、适合中职学生专业特点的典范应用文,作为学生临摹、观照的对象,加深学生对应用文体的感性认识;模块集训——多层次、多角度地对本模块的应用文体进行集中训练。此模式有生活案例,有知识构架,有示范,有训练,是目前较好的教学模式。

从写作兴趣培养角度的研究

陈啸峰在硕士论文《试论中职语文应用文写作有效教学》中,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和一般的学习规律,提出应以积极归因、赏识教育、成功体验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应用文写作课程的动机,以案例教学、教师“下水作文”、学生“伙伴作文”三种示范性写作展现应用文有效教学的具体方式,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生活化为策略,推动有效教学的深入,并对应用文写作传统讲授方式提出了知识简明化、讲授条理化、有意义教学、形式生动形象、注重时间管理五种最显实效的策略。上述四个方面的策略较为全面地提出了解决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方案。孙成环、申荣在《中职语文写作教学中需突出应用文训练》一文中提出,中职应用文教学要“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做到四个讲清,通过情境教学法、例文分析法、讲读结合、讲导结合、讲练结合培养学生的兴趣”,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

从多元化评价方式角度的研究

王晓红在《中职学校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模式探究》一文中,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应用文教学及评价中的一些问题:(1)加强目的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2)深入研究教材,依据专业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3)精心选择案例,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写作场景。(4)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演练中习作。(5)优化教学评价模式,注重过程性评价。在《浅谈关于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探究》一文中也提出应根据学校特点,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法。刘曼华在《职校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模式探新》一文中,提出真实性学生评价模式,认为将评价直接与学习的具体过程相关联,能够直接考量具体学习行为,改变传统的“一卷定成绩”的局面,考核形式也灵活多样,既有笔试,也有实训式考核,既有基础知识考核,也有应用能力考核,既有理论考核,也有实践考核,既有单独考核,也有团体合作考核,评价也不再是孤立的数字显示,还可以是可向教育者和公众展示的可观测的学习成果,如活动展示等。但文章未能从更具体的方面论述,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

从其他角度的研究

史立群在《网络信息技术在高职应用文写作互动教学模式中的运用》一文中,从三个方面谈论了网络信息交流技术在师生互动、学生互动和人机互动的自学模式中的运用。刘斌在《谈谈提高中职应用文教学有效性的几种模式》一文中提出了导生授课模式。陈佳佳在《浅谈 PBL 学习模式在职校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提出PBL 学习,即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学习(problem basedle arning)。这是一种以问题为驱动力,以培养学习者的问题意识、批判性思维技巧以及问题解决的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学习模式,如重庆女子职业高级中学的“五环四步”教学模式:动员、诊断、能力训练、鉴定和反思,等等。

综上所述,中职应用文教学模式方面的研究成果不是很多,而明确地针对中职应用文教学模式的整体性研究还不多见,主要是针对操作型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理实一体教学等方面的研究,尚缺乏从理论构架、模式设想、实际操作流程、教学内容、教师水平、学习评价等方面进行的完整而系统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何玉梅.中职应用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1-94.

[2]曲蕾.试论中职学校应用文写作课的教学[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1(1):100.

[3]刘群秀.教、学、做一体化在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实践[J].职业,2013(1):31.

[4]陈超英.中职应用文写作课程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初探[J].语文学刊,2012(5):121.

[5]王凯.中职应用文教学中的操作性模式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9.

[6]范志云.任务驱动法教学模式在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6):118-120.

[7]周维维.图式理论在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11.

[8]刘曼华.职校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模式探新[J].职业教育研究,2011(5):116-117.

[9]合肥经济管理学校.我校应用文模块化教学改革[EB/OL].http://gxsmjx.com/article/Wide-reform-1564.htm.

[10]陈啸峰.试论中职语文应用文写作有效教学[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11]孙成环,申荣.中职语文写作教学中需突出应用文训练[J].中等职业教育,2011(10):36-37.

[12]王晓红.中职学校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模式探究[J].中等职业教育,2012(35):12-14.

[13]史立群.网络信息技术在高职应用文写作互动教学模式中的运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2):98-99.

篇4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B.S.布卢姆,在美国J.B.卡罗尔“学校学习模式”的基础上,创建了适应学生个体差异的掌握学习教学理论。该理论提出了掌握学习教学的核心思想是必须变革传统的教育观念,关心每个学生的发展,让所有学生掌握在复杂社会中求得自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依据布卢姆及其同事对掌握学习教学实施步骤的论述,掌握学习教学的程序概要为:为掌握学习定标、定向,为掌握而反馈-矫正,为掌握而分等。布卢姆掌握学习教学理论给小课题组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

三、研究的对象、目标、内容

(一)研究的对象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专业13级平面1班、平面2班和网络班、14级平面班、网络班、动漫班的学生,以13平面1、网络班、14动漫班为实验班,13平面2班、14平面班、网络班为对照班。

(二)研究的目标

尝试通过利用递进教学法,设置多个层次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中能有所收获,改变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现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邮植僮餍巳ぃ提高学生参加市技能竞赛的成绩。

(三)研究的内容

1. 将课堂的一体化实训目标分割为多个教学目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找得着自己能举手可及或跳一跳就能触及的目标,各取所需,从而提高学习兴趣。2. 在教学活动中融入实用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逐步完善课堂活动评价体系,促进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主要阶段、步骤及过程

(一)研究的方法

1.采用资料收集法、文献法了解当前我国对于递进教学法的研究现状及支持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2.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了解我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对一体化教学中学习操作技能的看法、困惑。3.采用课例研究法、集体研讨法,以观摩课等形式进行研讨,探寻设置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目标的做法。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步骤及过程

本课题研究从2014年5月立项到2015年5月结题,共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4年5月―2014年7月)

(1)文献资料研究

课题组深入学习了《布卢姆的掌握学习教学理论》 《分层递进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课上的应用》 等有关的文献资料,找到了进行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也比较深入地了解了当前别人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的利用。利用学习到的知识以及此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对该课题的研究目标、范围、方法等进行了反复思考并作了具体的分析,初步理清了下一阶段研究的思路。

(2)进行调查调研和分析

课题组成员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设计了前期《调查问卷》。2014年7月,利用学生放假前的时间对13级计算机专业学生就分层递进教学法进行前期问卷调查,以问卷的方式让学生独立回答;9月份对14级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前期问卷调查,两次共发出227份问卷,回收问卷227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227份,有效率100%。

(3)选定实验班,制订研究方案

经过充分的文献资料研究、调研、访谈和讨论,课题成员统一了研究的思路,制订方案,选定实验班。以13平面1班、网络班、14动漫班为实验班,13平面2班、14平面班、网络班为对照班。经过一个学期多的实施,在2015年4月份进行总结。通过递进教学,希望能提高计算机专业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2.实施阶段(2014年8月―2015年3月)

(1)制定分层递进教学策略及操作的具体要点(2014年8月)

1)教学目标分层递进

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为每个层次的学生量身打造相应的教学目标,它包括基本目标、应用目标、拓展目标。

2)教学内容分层递进

为了与教学目标对应,将理实一体化课堂的知识点划分为基本知识点、提高性知识、拓展性知识。基本知识点是最基本、最直接的部分,是专业课必不可少的部分;提高性知识是在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稍微变转后的部分;拓展性知识是前两者的提升和发散,要求会更高。

3)实训练习分层递进

在教学过程中,因为目标和内容是分层的,所以实训练习也相应地划分为不同层次:基本练习、提高练习和拓展练习,它们层层相扣,由浅入深。基本练习是该专业课中每位学生都要掌握的技能,单一的技能,只需要直接应用知识;提高练习是在将多项单一的技能合并应用才能做出作品的,要求能灵活结合、应用知识点;拓展练习是在灵活应用知识后,进行自我提升的练习,会插入一些课外的知识,以培养牢固掌握专业技术的人才。

4)教学对象分层递进

根据分层递进教学需要,教学对象也需要进行分层。首先对学生进行摸底,了解学生以前的学习和作业的完成情况后将他们分为ABC三层。对于不同层次学生作业有不同的要求,C层次学生只要完成基本练习,达到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目标,学有收获,有成就感,逐步培养学习和动手兴趣。B层学生要求完成基本练习,收获了成就感后,要求继续完成提高练习,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并努力向A层靠拢。A层学生除了要完成基本练习、提高练习以外,要挑战拓展练习,将已有的知识进行提升,这一层次的学生是专业学习和技能精英,一般都比较灵活,接受能力强,应多点要求他们进行创新和创意练习。

5)评价体系分层

在本课题研究的策略中,每一层次的评价都分为A、B、C、D四个等级,A为最高,D为最低。对于C层学生来说,完成基本练习一半以下的评D;完成一半的评C;全部完成基本练习评B;尝试去做提高练习的评A。对于B层学生来说,只完成基本练习的评D;完成基本练习、提高练习一半以下的评C;完成基本练习和全部提高练习评B;尝去做拓展练习的评A。对于A层学生来说,只完成基本练习的评D;完成基本练习、提高练习一半以下的评C;完成基本练习和全部提高练习评B;完成包括拓展练习在内的所有练习的评A。

在这个评价体系中,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被评到A级,主要体现出鼓励学生努力向高一层次靠拢的思路。只要学生能表现出本人的努力,就能争取到评A级。同时,评价分别由学生评价、小组长评价、教师评价组成。

6)分组合作策略

在将学生划分层次后,再将不同层次的学生重新组合成三人或三人以上小组,由技能较好的组员担任小组长,开展互帮互学,小组内各层次组员互相合作学习、讨论、交流,互相帮助,解决疑难问题,也充分发挥A层次的学生的能动性,提高其职业素养和团队精神。

(2)按照分层递进教学策略进行教学(2014年9月)

课题组成员按照计划在实验班的计算机专业一体化课堂中有序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时互相进行研究,寻找解决办法。

(3)中期研讨,检查分层递进教学法实施的效果,对分层递进教学法进行调整改进后继续实施。(2014年12月)

课题组教师认真开展研究,将在研究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形成论文、案例、课例等,并积极编写校本教材。

3.总结阶段(2015年4月―2015年5月)

对照课题方案进行全面总结,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教学效果进行对比,做好相关资料的整理和成果汇编工作,撰写结题报告。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与成效

(一)成果一: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技能。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实训练习,主动向高一层次发展,减少了厌学的情况,也保证了学习的量。(二)成果二:自研究开展以来,学生学风得以改善,促进教学质量和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特别是精英学生的技能提高得很快。学生参加省市学科竞赛、江门市中职学校技能竞赛的成绩获得突破。2015年参加江门市中职学校学生技能竞赛获得二等奖3人次,三等奖10人次,参加竞赛的学生全部获奖。(三)成果三:教师的组织教学、教研能力得到了发展。(四)成果四:逐步完善形成一体化教学中进行分层递进教学法评价办法,有效地补充了专业教学的评价体系。(五)成果五:撰写了研究报告、论文、课例、案例、反思等,编写校本教材,开展公开课和观摩课。

六、研究的反思

(一)存在问题

篇5

 

《焊接生产检验》是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技能课程,也是主干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焊接结构生产所涉及到的常规检验的内容、焊接试验和检验的方法与步骤、焊接工艺评定和焊接质量管理方面的内容,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焊接检验与焊接质量管理的理论知识、操作水平和综合运用能力等方面达到焊工技师国家职业标准的相应要求。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教学模式和场地的限制,学校一直采用分段教学法,即上一个阶段的理论课后,再上一个阶段的实习课。这种传统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暴露了许多弊端,由于理论课和实习课相隔一段时间,学生实习时,前面所讲的理论知识已经忘记,需要教师重新讲解,这样累时费力,效果还不好。

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尝试对《焊接生产检验》实施一体化教学,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将理论和实操教学结合起来,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样学生既可以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训,同时又可以通过实训来验证理论,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1一体化教学的可行性

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实践,学习目标是围绕技能训练的需求,它打破了原有学科的界限,理论教学的摘要求。因此,该课程完全具备一体化教学的条件。

2教学内容的一体化

以往的教材往往偏重于焊接质量管理,这些纯理论性的知识内容比较陈旧,繁琐,学生往往缺乏兴趣,课堂互动性很小,经过我们的努力,终于找到了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编写的一本教材,该教材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与操作技能一体化,非常便于我们进行一体化教学的改革。因此,我们首先以该教材为蓝本,对课程内容进行了项目化改革,完成了课程一体化教学的第一步。

3教学过程的一体化

编制授课计划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第一步,开展一体化教学必须对原教学授课计划、原课程大纲、原教材、原教学模式和习惯进行改革,以教会学生实际操作技能为宗旨,提倡创新务实的教风、勤学苦练的学风。大纲编写力求合理安排理论和实习课时的比例,突出技能训练。最后授课计划中确定的总课时为160,理论和实习课时基本按照1:2进行论文开题报告范文。教学过程中根据“理论教学时间化,实习教学课堂化”的原则,以实践为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练为主,讲练结合。让学生先观察后听课、先动手再分析、先了解操作的方法步骤再讲基本理论和原理,教学过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一般将学生学习状态较好的一、二节课作为理论教学时间,三、四、五、六节课进行实操训练。教学过程一体化课型的交叉、学习场所的变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保持一种积极的状态。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又使理论和实习紧密结合,循序渐进,学生能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焊接生产检验》一体化教学具体的授课计划安排如下:

项目一焊接缺欠识别―――――理论教学4课时,实习教学6课时;

项目二外观检验―――――理论教学6课时(包括焊接检验概述),实习教学14课时;

项目三无损检测―――――理论教学20课时,实习教学36课时;

项目四破环检验―――――理论教学8课时,实习教学20课时;

项目五焊接工艺评定―――――理论教学4课时,实习教学8课时;

项目六焊接性试验―――――理论教学4课时,实习教学8课时;

项目七焊接质量管理―――――理论教学4课时,实习教学2课时;

考试―――――8课时;

机动―――――8课时;

4一体化教学考核

本课程的任务、特点决定了评价的主体、方法的多元化,要注重过程评价。所谓评价方法的多元化,是指通过上课表现、练习过程、实验报告完成情况、检测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考核方法上采用理论和实训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实践,同时还要参考学生的学习态度。理论教学考核采用课堂提问、平时作业、阶段性笔试等方式,考核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性教学环节考核,通过实验、实训报告、现场操作,考核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生产中常规检验的能力,最后再根据学习态度综合评定出总成绩。通过多样化及过程化的评价方法,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阶段都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与学习成果,即在“学中做”又在“做中学”。

5一体化教学改革结果分析

教学改革是否成功,只有通过具体实施,并进行比较研究总结,才能真正得出结论,一体化教学改革后,我们和学生一起进行了教学改革座谈,座谈会结果显示,一体化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很受学生欢迎;一体化教学具有教学效果好、教学质量高、特别适合像《焊接生产检验》这种以实践性为主的学科,本次教学改革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我们将继续努力,把改革进行下去,教育工作者所要做的就是在教学实践中开拓创新,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他们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使我们的职业教学在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卫东焊接检验与质量管理[N].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2]高海云车工工艺与生产实习的一体化教学[J].科学之友,2009(29):101~102.

[3]肖锡海汽车电气设备[J].职业教育研究,2009(9):148~149.

[4]陈秀丽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探究[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报,2009(3):112~114.

[5]庞勇数控加工工艺及编程一体化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教育创新,2009(16):240~241.

篇6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并辅以访谈法。结合上海市双证融通实施现状,选取已完成部分双证课程考核的5所试点校展开调查。调查对象为双证融通试点班学生、双证课程教师、试点专业负责人。共发放问卷172份(学生152份、教师20份),回收有效问卷156份(学生136份、教师20分),问卷发放覆盖率为83.33%。

二、结果分析

双证融通实施首先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融通。这种融通不是在原有课程体系之外增加某门考证课程,也不是将考证内容全部散入相关课程。上海市的做法是立足课程,在融合两类证书内容的前提下设置双证课程,组织双证课堂教学。因此,双证融通将促使试点校改进原有课程与教学,改善教学条件,推动改革深入发展。

(一)双证融通引发的课程改革

1.课程设置调整

双证融通的重大突破是双证课程的设置。所谓双证课程,即在任务引领型课改理念下,将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知识点、技能点融入学校教育内容的专业非理论课程。本调查所涉及的双证课程主要有汽车总成拆装、洗护发、烫发、染发[( dylw.NEt) 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发表的服务,欢迎光临]、基础修剪造型等12门课程,横跨电气运行与控制、汽车运用与维修、美发与形象设计、西餐烹饪等4类专业。

双证课程命名直接体现工作内容的命名方式便于学生理解本课程所学内容。双证课程设置出于专业实际特点及操作便利性考虑,通常以4~6门为宜,以“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为例,共设置了《汽车发动机系统拆装与维护》《汽车发动机系统诊断与检修》《汽车底盘系统拆装与维护》《汽车底盘系统诊断与维修》《汽车电气系统拆装与维护》《汽车电气系统诊断与检修》6门双证课程。

2.课程内容整合效果

课程内容整合主要是指双证课程内容既包含中职校教育的知识、技能、态度要求,又包含职业资格证书考核中的知识点、技能点、职业素养要求。整合后的课程内容不能仅局限于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内容,而是知识、技能、职业素养的有机统一体。课程内容整合是改革的重心,直接影响教学,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学生是课程内容的接受者与受益者,对整合后的课程内容效果最具发言权。25.74%的学生认为改革后的双证课程内容很实用,42.65%的学生认为比较实用,30.15%的学生认为一般,1.47%的学生认为不实用。总体而言,大部分学生(68.39%)认为双证课程内容是实用的,说明课程改革初见成效。

(二)双证融通引发的教学变革

1.双证课程授课形式

双证课程内容融学历教育要求与职业资格证书考核于一体,强调技能训练,呈现理实一体化特征。上述课程内容的实现形式直接呈现在授课形式中,理实一体化的课程内容必然改变原有“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的授课形式,使其朝着“理论知识讲授结合动手操作”、“以动手操作为主”的授课形式发展,调查结果证实了这一转变,见图1。

授课形式转变又会影响教师课堂教学方法的选用。双证课程理实一体化的内容组织与授课形式,迫使教师在合理利用传统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演示法等)的基础上,结合新的教学内容及要求,实现自身教学方法的及时更新。双证课程实施中常用教学法主要有讲授-演示法(29.8%)、项目教学法(26.3%)、小组合作法(24.6%)、案例教学法(19.3%)等。这些常用教学法不同于以往内涵单一、使用范围明确的教学法,而是多种方法的综合,内涵十分丰富。因此,随着改革的继续,双证课程教学法可能会随着课程内容的理实一体化而朝着更加综合的方向发展。

2.双证课程课堂技能训练情况

理实一体化的双证课程内容要求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技能训练,这主要通过计算学生在双证课程课堂教学中所获得的操作时间(以一堂课45分钟计)体现。虽然双证课程设计中并没对学生课堂动手操作时间的长度作出明确规定,但是大部分试点校在双证教学中均给予学生一定量的操作时间:50%的学生表示其在课堂中的操作时间已达半堂课以上,25%表示已达半堂课左右;17.65%表示已达1/3课堂时间,5.88%表示少于1/3课堂时间,另有1.47%表示鲜有操作机会。总体而言,75%的学生表示用于动手操作的时间占据半堂课甚至以上,充分说明了双证教学对学生技能训练的重视。

课堂操作时间的增加,理实一体化教学形式的兴起,使学生固有的学习方式面临挑战。在被调查学生群体中,55.15%的学生学习方式因改革实施而发生变化,另有25%处于不确定中,仅有19.85%的学生表示没受到改革影响。考虑到改革可能引起大部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更,因此,加强学生的适应性学习与训练尤为重要。总之,改革所催生的新学习方式需要经历一个与学生原有学习习惯、学习方式、认知基础等相互磨合的阶段。

(三)双证融通引发的教学条件更新

1.任职资格双师型

教师是实施双证融通的主力军,是开发双证课程的参与者,是组织双证教学的主体。教师能力结构直接影响双证教学实施效果,成为衡量双证课程教师任职资格的基准之一。

就试点校部分双证课程教师目前的能力结构而言,52.94%的学生表示其既擅长理论知识讲授,又擅长动手操作;23.53%表示实践能力强,动手操作娴熟、精准;8.82%表示知识渊博,擅长滔滔不绝的理论知识讲授;13.97%表示以上描述均不符合。学生对双证课程任课教师能力的评价结果说明,即使在开展双证教学的试点学校,仍有相当比例的教师尚不具备胜任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能力。因此,继续推行并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不仅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长期目标之一,更是双证教学的现实需要。

2.设备配置科学化

理实一体化授课需要借助 实训中心实现,因此,实训中心设备配置直接影响双证教学效果。根据对教师群体的调查结果得知,80%的教师反映本校实训中心设备齐全,工位数足以开展技能鉴定,20%反映实训中心设备基本上能满足实训需求。这主要得益于各试点校均为上海市技能鉴定站(所)这一优势。因此,其设备配置完全可以满足日常的双证教学。

实训中心开放化程度主要是针对学生群体而言,根据对学生群体的调查发现:81.82%的学生反映学校实训中心经常开放,8.82%反映偶尔开放,分别有1.47%与2.94%反映很少开放和基本上不开放,5.15%甚至不知道开放时间。由此可见,调查结果证实了试点校实训中心开放化程度很高。实训中心设备配置与开放程度都是衡量实训中心建设的重要指标,是实施双证融通需考虑的关键因素之一。

3.教材使用针对化

教材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媒介与工具。课程设置与内容的调整,课堂教学变革都要求开发与编制适应双证课程标准、满足双证教学的双证教材。调查发现,双证教材是制约双证课程实施的重大障碍。图2显示,教师在教学中所用媒介,按照从高到低的使用频率依次为自编讲义、配套教材、考证教材、几本教材的综合、其他;学生则为考证教材、配套教材、几本教材综合、自编讲义、没教材、其他。截至本调查结束,各试点校尚未开发严格意义上的、与双证课程标准配套的双证教材,师生对配套教材的理解可能仅局限于正在使用的教材。因此,开发并使用针对性强的双证教材是保障双证教学有效开展的基础,有助于推动双证融通的顺利实施。

(四)双证融通实施阶段性成效

1.师生对双证融通的反响

师生支持是双证融通顺利实施的催化剂,是推动改革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关注师生群体对改革所持的态度尤为重要。从图3可知,师生群体对改革实施必要性所持态度在具体比例上略显差异,但总趋势是一致的:85%的教师与55.88%的学生认为有必要推广,均超过了一半。

2.双证课程考核结果

双证融通实施的阶段性成果主要体现为双证课程考核结果。本调查涉及的12门课程考核结果如表1所示。各试点校双证课程考核合格率最低为82.83%,最高为100%,每门双证课程的合格率平均为93.61%,这其中还不包括理论知识考试合格、技能考核不合格的学生。访谈得知,改革前文科类专业的考证合格率为80%左右,理工科类为50%~60%(均指一次性通过率)。改革后的考证合格率虽然目前还无法得知,但是将原先综合性的理论考试与多项目的技能鉴定分解成若干门双证课程考核,学完一门考一门的做法减轻了学生负担,降低了考证难度,使双证课程考核获得较高合格率,而双证课程的高合格率意味高获证率。因此,预计改革后的获证率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升。

三、结论

(一)课程改革是实施双证融通的着力点

课程是双证融通深入实践发挥作用的载体。虽然英国、澳大利亚的资格框架十分先进,但其实施载体仍是基于证书的模块单元,没有与正规学校课程相融合。上海以双证课程作为改革实施的切入口与创新点,使学校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融为一体,实现“一教双证”。课改为双证融通实施提供有力抓手,为教师提供教学框架与依据,为学生指明学习方向。

(二)课堂教学是践行并检验双证融通的平台

课程是教学的设计阶段,教学是课程的实施环节。课堂教学为双证融通提供实践平台,双证教学在课改的指导性框架下,通过教与学践行双证融通,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这也充分说明了在遵循双证融通改革总体方向的前提下,课改的各项措施必须付诸实践,在双证教学中接受师生共同检验才能实现自身的不断调整与完善。

篇7

数控加工

数控加工一体化教学是当前技工学校推行教学模式改革的重点, 它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理论、CAD/CAM软件应用、模拟仿真软件应用、实际操作训练等教学内容进行一体化设置;讲授、听课与实际操作等教学形式进行一体化实施。近年来许多技工院校在数控加工专业中推行一体化教学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课堂教学上教师的讲授仍占很大比例,没有进行“任务驱动”型教学,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积极性仍不够高,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实施数控加工一体化教学模式呢?现就这个问题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开展相关教学活动进行探讨。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内涵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指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通过任务指导书,让学生在强烈的问题动机驱动下,紧紧围绕任务,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完成任务,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进行启发、引导和交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任务为主线,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点拨下,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二、任务指导书设计的原则

(一)注意新旧知识的结合,任务要有连贯性。

任务指导书的新旧知识能够相互衔接,承前启后,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和综合运用,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例如,在数铣技能实训中,完成某一零件的加工可以选择的刀具路径方式有很多种,因此,在设计任务指导书时要注意对不同的加工方式进行横向对比。

(二)注意因材施教,难度适中。

任务指导书的设计不能太细,难易性要适度,要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在设计任务时,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循序渐进原则,设计任务的难度应具有层次性。基本任务要求每位学生必须完成,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完成较高要求的拓展任务。

(三)注意生产和教学实际相结合。

设计任务指导书时要引入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被加工的工件要有集成性、互相配合性、一定的功能、良好的推广性,同时能代表大多数企业实际加工的特点。例如,可以加工一些结构典型工件,并且把整个工件的制造拆分成若干个子任务,由各个小组负责完成,最后把各小组完成的零件组合在一起,完成总任务。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合作。

(四)注意要涵盖本专业工种的鉴定标准。

任务指导书要与省市及全国数控大赛的要求相一致,在职业鉴定标准与实际能力两者间找到结合点,在涵盖鉴定标准的前提下注重能力的培养。以技能训练为主线划分教学模块,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有效地克服了学生的厌学情绪,提高教学效果。

(五)注重考虑创造性。

任务指导书一定要符合学生的特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以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为主观愿望,以完成教学任务为最终目标。同时,设计的任务要给学生留有发挥的余地,教师在明确任务的前提和提供完成任务必需的条件外,不要限定实现任务的方法和思路,只对涉及的知识点做出要求,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有助于学生拓展知识面。例如在数控实训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发挥个人的想象力,做一些精美的工艺品。事实证明,课堂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而且作品丰富多彩。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课堂实施过程

实践中运用任务驱动法的教学过程可用下面图示来说明:

1、任务引入。

如何能够顺畅地将任务引入到课堂上,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教师在进行任务指导书设计时,一定要统筹兼顾,将知识点设计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

2、任务分析。

任务提出后,应当运用相关的知识对任务进行分析,主要由教师引导、学生自学、讨论等方式,为完成任务做好铺垫。例如:对于任务书要求加工的某一零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图纸和加工工艺过行分析,包括模型构建、编程编制、刀具选择、切削速度、主轴转速、加工余量设置等进行分析。这期间,学生会遇到共同存在的问题,可由教师统一示范,集体解决;对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可作单独辅导。

3、任务实施。

在任务实施阶段,由于学校的数控机床价格昂贵,数量有限,并且加工时也需耗费不少材料,不可能做到同时每个学生都有一台机床进行操作练习,因此,可以让学生先在计算机上利用数控仿真软件进行模拟加工。然后,对学生分组进行实操训练,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或协作来解决问题。对学生的指导过程主要是启发和引导,给学生指出思路,教给学生分析思维的方法,让学生感受成功的愉悦。

4、任务评估。

任务评估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重要环节,既是总结、提高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信心与成就感的绝好时机。评估方法分为过程评估和作品评估:过程评估是通过观察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方面的能力。例如:学生在讨论、完成任务活动中的自主探索、发言、协作、创新等能力;学生在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时,是否会通过互相交流来探讨问题的解决途径等。作品评估则指的是对学生完成的作品进行评估,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应用水平以及作品中所包含的创意等。评估方式有:①、个人自评: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②、组内互评:展现各成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所起的作用。③、组间互评:使学生学会欣赏别人和评价别人,在竞争中强化协作意识。④、教师点评:教师将学生在任务完成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来,并加以纠正。例如,在数控加工中,对于学生加出来的零件进行检测,内容包括:(1)加工方法和加工路线的合理性;(2)尺寸精度及形位公差的掌控;(3)表面粗糙度的控制;(4)装夹方式的运用;(5)切削刀具的选择和运用。对于学生的优秀作品、创新作品,可以通过平台进行展示,以此来激励更多的学生自主练习、勇于创新。

5、反馈总结。

作为整个任务指导书的最后一个环节,这是收集反馈信息,反思教学过程,进而可以研究总结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各个小组代表对本组在完成任务指导书的整个过程进行课题小结,使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学会比较、学会反思、学会归纳总结。教师同加以总结,使学习能力差的同学或操作有疏漏的同学能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全面掌握知识点,达到教学要求。

通过上述的五个阶段,充分挖掘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潜力,因材施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提高了自学的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

结束语

在数控加工一体化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老师监督管理要到位,指导总结要及时。“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数控加工一体化教学中的应用,仍需要通过不断地完善改革,来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8

目前,中职教学模式依然是以学科为主,理论与实践之间脱节的现象比较严重。从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考虑,他们更喜欢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学习方式;从企业的角度出发,他们急需动手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开展一体化模块教学改革,是大势所趋,有利于中职生实现更好的发展。

一、一体化模块教学改革的实施

1. 改革思路。

将一个行政班级分为两个一体化模块教学班,保证适量的人数;将教学内容放在车间完成,一体化教室同时满足上课与实践的需要;学生学习的内容整合成模块教学内容,以完成项目作为学习结果的体现;教师在上岗前进行系统培训,假期即着手准备教材、教案。

2. 操作方法。

首先,将每周学习时间分成两部分,一半完成理实一体化教学,另一半时间进行文化修养学习。第二,学生上课时,主要通过项目的方式来进行;第三,模块教师有自主的权利实施教学内容;第四,按照学生的兴趣与专业发展方向确定模块专业;第五,共完成“车工工艺、铣工工艺、电火花线切割工工艺、CAD、CAM基础”四个模块学习任务;第六,教学组织管理采用小组教学结合档案袋管理,在项目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

二、一体化模块教学的优势

一体化模块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课堂的授课方式,学生一边学、一边实践是学习方式的最大变化,教师灵活地运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教学方式的最大变化。

1. 理实一体,提高教学效率。

第一层次,“学练结合”。由于模块教学班学生人数较少,模块教师边操作边讲解之后,立即组织学生练习,缩短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时间与空间距离。

第二层次,“学做结合”。技能练习达到一定要求后,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趣味性项目,巩固学生的知识与技能。

第三层次,“学长结合”。培养高年级部分学生参与到实践教学指导环节,由高年级学生辅助教师帮带低年级的学生,创造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的条件。高年级学生既做了榜样,又提高了综合能力,同时也减轻教师的辅导压力;低年级学生不仅学习的心理压力降低,又可以得到快速的辅导,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 项目引导,提高学习效率。

让学生亲身体验,从做中学,这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最大的区别。采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校经过不断探索,各个模块都形成了“项目任务”,比如普通车工模块以“哑铃”为工作任务,线切割模块以“小汽车”作为工作任务。学生接受任务后,教师先讲明基本操作方法和技巧,由学生以自行操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当学生遇到具体的问题时,再由教师集体讲解或个别辅导,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效果会更好。以项目引导学生,可以方便地让学生按照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实践证明,一体化模块教学过程非常适合以项目引导和任务驱动的方式来进行。

3. 多元评价,提高学习兴趣。

在理论学习、技能实践和团队合作完成项目等学习活动中,教师有机会充分观察学生的各种表现,从而根据具体情况来调整教育、教学策略,并且针对个别学生的问题提出诊断性意见。评价的具体方法一般有开卷考试、小论文、实验报告、谈话和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可以采用自评、互评、教师评、家长评和社会(企业)评等多种方法,多角度、多层次地激励学生。

4. 实际情境,提高职业素养。

知识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显性知识,一部分是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比较容易考察,比如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技能水平等。但隐性的部分难于考察,比如说学生的职业道德、对工作的热爱程度等。在一体化模块教学中,学生处于课堂、实训车间之间,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在理论学习、技能实践、组织任务和团队合作等学习活动中,教师有机会充分观察学生的各种表现,对学生的问题可以立即纠正,对职业道德、工作表现及操守等隐形知识也可以由一些细节进行考察。

三、一体化模块教学改革的反思

1. 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

教师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因素,其思想观念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与过程。教师在经过若干年的教学后,会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要改变已形成的教学风格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努力。在一体化模块教学中,教师需要适应新的教学方法,真正以学生为核心,让学生多实践。

2.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习方式、方法的转变是一体化模块教学的显著特征。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改进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 教学资源分配的转变。

教学资源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现实世界中原有的可利用的资源,二是专门为了学习的目的而增加的资源。在一体化模块教学改革中,学校将一个大的行政班分成若干个小的教学班,这必然会增加课时。而且一体化模块课程的属性是理论课与实训课二者的有机结合,这会影响到教师工作的分配。另外,建设一个标准的“一体化”课室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与产出的回报需要认真考虑,如何投入也都需要谨慎地论证。

4. 实习指导教师的转变。

篇9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a)-0218-01

科技英语一般指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方面的科学著作、论文、教科书、科技报告和学术讲演中所使用的英语,科技英语在许多国家已经成为现代英语的一个专门的新领域,涉及面广,内容包罗万象。随着科技的发展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逐步深入,科技英语越来越彰显出其重要性,因此世界上许多大学都设立了相关专业。翻译教学法融入科技英语教学,适合科技英语的自身特征,符合语言教学的原则和规律,有助于实现科技英语的教学目标,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 科技英语的特点

科技英语主要是涉及数、理、化、医、生、农、建筑、天文、电子机械等方面科技专业知识的英语科普文章,基本是书面语言,科技英语词汇具有国际性,70%以上来自拉丁语、希腊语。词汇意义比较专一、稳定,用直译法、音译法和半音半意法可准确表达科技新词的科技内涵,多使用正式规范的书面动词来替代具有同样意义的口语化的动词或动词短语,大量地使用名词和名词词组,大量使用非谓语动词短语及分词短语,经常使用缩略语。语法结构上,科技英语大量使用被动语态讲述客观现象,介绍科技成果,突出行为客体。用It作形式主语,替代后面that所引导的作为主句真正主语的从句,常用It作形式主语替代句子后面作真正主语的动词不定式短语。常见包含两个及两个以上从句的长句用于表达科学理论、原理、规律、概述以及各事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在语篇方面,主要通过词汇衔接和逻辑衔接,词汇重复出现可以减少语言在传递中产生的歧义,通过逻辑连接手段体现句子的语义联系。科技文章一般由导言、正文和结论或结束语三部分组成。

2 语法翻译教学法的发展

语法翻译法又被称为传统法、古典法、旧式法(Old Method)、阅读法、普鲁士法(the Prussian Method)等,是外语教学中最古老、影响最远的教学法体系。它的主要代表人物为奥朗多弗(H.Ollendorff)和雅科托(Jacotot)。最早的外语教学法起源于15~17世纪的拉丁语教学法,当时被称作 “语法模仿法”。西欧一些国家在18~19世纪确定了翻译法的教学地位,翻译法非常重视语法教学,在当时被称作“语法法”或“语法翻译法”,因其继承了拉丁语的传统又被称作“传统法”。语法翻译法的出现为“外语教学法”单独作为一门学科奠定了历史基础。这种方法中翻译既是教学目的,又是教学手段,通过母语教授外语、先分析语法、以翻译为基本手段、然后把目的译成本族语,主张两种语言机械对比和逐词逐句直译。

3 语法翻译教学法应用于科技英语教学的优势

我国英语专家王宗炎认为:“学英语,必须懂得语法知识。不懂语法知识,听英语、读英语无法理解,说英语、写英语更无从下手”。语法翻译教学法应用于科技英语教学,学生通过系统学习语法,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目的语的理解,语法框架清晰,有助于学生掌握语言知识,确切地理解科技英语的抽象概念,抽象词义和复杂的句子结构。通过母语和目的语的互译与比较,了解两种语言在语法结构上的异同,理解和掌握科技词汇的用法,以及科技文写作的常识,从而提升学生科技英语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4 语法翻译教学法在科技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实例

为了介绍语法翻译教学法在科技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本文选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英语科技文选》第一单元为例,详细阐述其应用策略。

(1)教学内容和步骤安排。每单元分为A、B两部分。A为精读课文,B为泛读课文。课文和语法材料的安排是先语法、后课文。每课课文后附有用母语详细注释的词汇和详细解释的语法规则。

(2)以演绎法讲授语法知识。先讲词汇构成、语法规则,分析句子成分,然后举例说明,并让学生练习和巩固知识。如在这一课词汇部分讲授词的派生,前缀anti-,mis-,ir-,un-,句子结构部分讲句型“It+be+adj.+to do/that clause”“It +be+past participle.+that clause”。科技文体采用这种句型用以客观表述某些事实。词汇短语意义的学习采用同义词、反义词对照法。另外一个重要的语法项目是“表达原因“的方法,如Because,since,as,in view of the fact that,on account of the fact that,owing to the fact that,seeing that, because of,on account of,owing to,due to,This accounts for……,This explains why……,This account for the fact that……等。详细讲解之后学生要经过大量的练习掌握相应的语法知识。

(3)母语―― 目的语互译。母语和目的语之间要逐字、逐句互译。互译是科技英语教学的基本方法,本文通过互译,让学生了解“the known,the unknown,the unknowable”,同时通过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检查学生语法知识是否熟练掌握,改变教师单向灌输的行为。双语互译,有助于学生两种语言思维的灵活转换。课后附有翻译练习,先给出学生短语,并给出汉语句子要求学生翻译。

(4)培养学生科技文阅读、写作和口语能力。主要方法有:单词拼写、单词填空、造句、语法填空、句子排序、背诵课文、阅读、写作等。第一单元要有求生阅读B:The West’s Debt to China,分析句子成分,英汉互译。并通过写读后感、或缩写原文等方法培养学生掌握科技文写作的风格及方法。结合交际教学法,教师课堂上要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讲解语法知识,注重语言的实际运用,强化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篇10

《成本会计》课程作为会计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成本会计》课程一直被学生认为是会计专业课中比较难学的专业课程。因此笔者认为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光靠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学生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的需要,而应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方法来教学。笔者根据多年从事会计学相关实践教学的经验与体会,对财会专业实践性教学进行了认真的思考与探索,摸索总结了一些经验和看法,现简介如下:

一、丰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

教师应坚持“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根据课程特点和不同的模块要求,在教学中积极尝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研讨互动、情景模拟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法。

1.以业务流程为主线,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构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根据教学设计的需求,成本会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课时应控制在96课时左右,其中理论教学64课时左右,实践教学32课时左右,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的新模式。

(1)在课程具体教学内容结构设计上,基于成本会计业务流程与会计核算过程全方位对接的模式,将会计核算的内容与成本会计业务进行重新整合,使教学内容与公司成本核算业务流程相吻合,具有课程体系完整、结构新颖的特点,便于会计专业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2)在教学中按照成本核算业务流程要求,使学生熟悉成本核算业务常见的单据,掌握各业务流程的操作技能,在教学中以模块的实际业务资料,要求并引导学生按照课程教学的要求,独立完成会计凭证的填制、会计账簿的登记、会计报表的编制工作。采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讨论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当一个教学项目结束时会有相对应的实践教学环节,学期的最后一周将进行成本会计综合实训。根据这个定位,笔者重新制定了教学大纲,从应用的角度,强调成本会计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

2.以真实成本核算业务组织案例教学

(1)采用案例教学法,归集我国企业在成本业务中的会计核算案例进行课堂教学,并与校外实训基地结合,按课程单元授课并指导学生进行具体会计实务操作。

(2)采用团队研究教学法,运用情景教学模式,将不同专业学生分成3~5人的研究小组,布置一定数量的实务课题(包括模拟实践和社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学生之间研究讨论,相互学习,从而探寻实务问题的解决方案。

(3)利用实训基地,完成多层次的实践教学,充分发挥校内外实训基地的作用,安排阶段性实岗参观与模拟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分为认识实习、模拟实习、顶岗实习三个阶段。

3.利用网络平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建立网上考试系统和在线答疑系统,成立了以主讲教师为首的答疑小组,同时还利用QQ、E-mail、BBS等与学生进行课外交流,答疑解惑,使学生对外贸会计实务的疑虑在相互交流中得以解决。

二、完善考核标准,突出考核内容

1.建立了以体现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考核标准

课程考核强调能力标准及考核的整体性,通过对学生知识、技能、态度的考核,检验学生的职业能力。坚持实践与理论考核相结合,既有考核技能为主的操作考试,又有测试认知水平的知识考试;坚持结果与过程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主要考查学习态度和职业道德,结果考核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考核主要考查理论基础知识,项目实训考核主要考查操作技能。

2.课程考核内容紧扣课程教学内容

各模块按满分100评定成绩,再按模块权重折算后计入课程总分,课程总分=∑模块得分×模块权重。

三、学生能力素质的提升

1.学完本课程后学生能理解该课程要求的职业素质、团队与协作精神

《成本会计》每一单元设计教学目标中必须有态度目标和能力目标,教学内容中必须融入会计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方针等,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成本会计综合模拟实训中,将学生分为若干组,每一组就是一个模拟的财务部,按企业成本会计业务流程设岗,一人一岗,项目任务的完成好坏依赖每一位学生自身岗位任务的履行情况和整个团队的团结协作能力。通过将本课程所要求的职业素质和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很好地理解外贸企业各个会计岗位的职责和职业素质要求,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的重要性,学生适应社会工作的能力能得到不断增强。

2.注重学生的探究式学习和创新性学习

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法,课程结束后要求学生就该课程写学后感,对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创新性学习有很大帮助。课程教学和项目实训中设分组讨论等环节,鼓励学生运用新方法解决问题,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并进行正确引导,让学生养成探究式、创新性学习的习惯。寒暑假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社会调查,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合作写出有一定质量的调查报告。最后一学期要求学生就当前专业领域内的热点,或自己实习和学习中的一些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下撰写毕业论文,学生都能完成三千字以上、结构合理、内容具体的论文,并顺利通过答辩。

综上所述,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是我国高职院校会计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在以后的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我们将结合市场职业发展的要求,培养出综合素质好、专业技能强的学生,以适应社会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岗位需求。

参考文献:

[1] 陈少华.论我国大学会计教学改革的有关问题[J].会计研究,2003(10).